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中数学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2-04-17 02:55: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数学教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数学教育论文

篇1

1.从高中数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等知识体系中发现并实施德育教育

要弄清各种概念及定理要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方法作基础.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应用的.如定积分概念,由分割、作和、取极限这几个过程,形象地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运动规律和事物变化的过程;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用三角知识让学生设计测量河对岸两建筑物的距离,底部不能到达的电视发射塔的高度,用数列求和知识让学生设计分期付款的方案等问题,让学生从中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基本观点.圆锥曲线中,根据离心率由e<1,e=1,e>1的变化可以得到三种不同的圆锥曲线,渗透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论证方法,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独立思考的科学思维品质,进而引导学生从事物发展与联系的层面上思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学生普遍存在的偏激、从众、自私等不良性格倾向,减少学生之间矛盾的发生,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促进作用.

3.在解题教学中优化学生意志品质

解题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优化学生意志品质、塑造健康心态的过程.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正是起于对一道道平常数学题的解答.这种对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快乐与成就感是数学的精神魅力所在.学生的不良心态常是解题落败的重要原因,如对结构新颖、题型陌生问题的畏惧,对道理简单但操作计算烦琐的厌恶,由于兴奋点转移而造成的顾此失彼.所以有“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影响成败”之说.教师在解题教学时不仅要进行技术指导,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心态与意志品质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二、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采用“以美启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渗透,完善德育

数学中处处存在美,数学语言特别是符号语言简约、明析、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叙述给人以简洁的美感享受,抽象的数可以代表丰富的具体的物———抽象美,图像对称、点的运动、函数的周期等无不给人以美学感悟.因此课堂教学要抓住时机,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美学鉴赏能力,陶冶情操,发展美育,而这份美自然是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好资源,在教学中只要结合教学的内容,抓住时机,通过教师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引导和挖掘美,让学生领悟数学的无穷魅力,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鉴赏和审美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教师言传身教的过程

篇2

教育的任何一方想要成功,教师对于其内涵的把握和理解都是很重要的。在一些农村教学中,教师对素质教育的内涵没有完全理解,更不要谈对素质教育的渗透。这些教师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没有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素质的提高联系起来。实际上,素质教育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对素质教育的渗透。

2.通过高中数学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策略

2.1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非常注重思维品质的提高,思维品质的培养不仅有益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还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是教学的核心,所以,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是高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例如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注重解题的灵活性,通过一题多解等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多与学生沟通,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适时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找到疑难点,使学生在思考中自省,增强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2.2重视教学思想的转变

高中教学中,很多教师本着成绩第一的教学理念,不重视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渗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一切教育变革和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对教育事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师自身的教学思想对培育出新一代人才,更具有深远的影响。教育改革中,一些教育方式不适合学生发展,教师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做出相应的改变。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改革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更要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教师需要做的是改变教学模式,由原来的封闭式课堂变成开放式课堂,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体现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另外,在改革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视频,如关于课堂所学内容的历史或者数学家在思考数学问题时发生的趣事等。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从视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力,使教学更顺利。当然,也可以让一些思维方式独特的同学以演讲的形式给同学们讲述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等。

2.3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随着中国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学生步入社会后,大部分人会意识到课本上的知识不足以应付实际工作,所以,为了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数学人才,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已经是必然趋势,数学能力的培养很重要,终身学习趋势不可避免。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还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能力包括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针,从而让所有同学面对稍有难度的问题时,养成勇于钻研、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例如学习三角函数时,通过图形结合的方法讲解相关知识,既便于学生理解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又能加深记忆,了解公式的推理方法,在日后学习过程中,偶尔忘记公式,学生也能够自己推导出计算公式,提高数学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穿插一些数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让学生了解更多数学知识。

3.结语

篇3

【关键词】:转换角色、尊重、兴趣、信心职业高中数学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数学基础差、底子薄、学习兴趣不高的弱点,作为一名职业高中数学教师,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数学,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转换角色,改变已往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换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首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独自学习、同桌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如何辨明方向。当学生面对学习中的遇到的困难产生畏难情绪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心的激情,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再次,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其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例如,在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争议不休、并且与正确结论之间发生偏差时,教师可以说:“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商量”的语气,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这样教师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没有精神压抑的、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也经历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如:在讲“反函数”这一节内容时,学生的思维往往容易出现“混乱”,搞不清为什么有的函数有反函数,有的函数没有反函数。这时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懂得“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反函数”作为一种“函数”,也必须符合“映射”的定义,从而得出:在定义域和值域之间只有是“一一映射”的函数才有反函数。于是在课堂练习中“求y=x2(x≤0)的反函数时,能否把条件x≤0去掉?”,其结论当然是“不能”。如果去掉,则给一个y值时,就不是唯一确定的x值与其对应,从而该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之间就不是“一一映射”,所以在没有附加条件时,函数y=x2就没有反函数。

二、制作数学模型,调动学习兴趣

动手制作数学模型是立体几何教学的重要措施,数学模型易于表现空间图形的真实形状和各元素之间的实际位置关系,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建立空间观念。比如,在讲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时,我号召学生用一块硬纸板和几根小木棒,制作了简易的数学模型,学生通过演示数学模型,就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了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实质,就能得心应手地解决与之相关的题目。这样,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数学模型,降低了思维难度.从而使他们对学习过程本身产生兴趣,进而发展到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三、以学生为中心,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仔细观察,并充分估计,做到尊重差异、承认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打破传统教学的“整体”教学观的束缚,注重整体与个体并重,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施教。

教师在备课时要因人而异地设计教学环节,做到扬长避短、分类指导。课堂的提问,新旧知识的迁移,新知识的讲解等方面,都要针对学生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关注学生全体的同时,侧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以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了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产生了兴趣,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了方法。

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条件适当改变,请中等或较高水平的学生上台板演;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多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并及时地充分肯定学生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坚持这样做,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热爱数学,自觉地学习数学。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由于大多数职业高中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他们片面地认为数学跟工作和生活联系不大,因而有部分学生在数学课上睡觉、聊天、看小说等。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如,讲《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时,我选用了一个这样的例子:某城市的电话号码由8位数字组成,其中从左边算起的第一位只能是6或8,其余7位可以从前10个自然数0,1,,9中任意取,允许数字重复。试问:该城市最多可装电话多少门?

在讲直线的公理“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时,我告诉学生,这个公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际服务。比如,木工师傅用墨斗拉线,站队时如何将队列排列整齐,如何解释成语“一箭双雕”等。在讲线段的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我让学生们设计自己的上学路线怎样走才能最近,才能节省自己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就记住了这个性质。

篇4

[关键词]数学;文化;渗透

说到数学文化。往往会联想到数学史,宏观地观察数学,从历史上考察数学的进步,确实是揭示数学文化一个重要方面,但是,除了这种宏观的历史考察之外,数学文化还应该有微观的一面,即可以多侧面地展现数学文化,包括从具体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中揭示数学文化底蕴,此外,还可以在教学中通过深挖数学的内涵,展现数学文化。包括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现实,学习数学的语言、图表、符号表示,进行数学交流;通过理性思维,培养严谨求实的素质,欣赏数学之美,对于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做好数学文化与课堂的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与课堂结合的意义

1.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数学文化不是学生通过读教科书就可以了解和掌握的,数学文化往往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感悟到的,课堂上,教师合理的设计、有效的渗透数学文化,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通过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在体会、了解数学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反复的应用数学文化解决问题,教师牵一发动全身,顺势引导学生勤于动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使高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自学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这样在数学文化的渗透中,就会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中,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这样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渔”就是高中数学知识的更深层次的方法,而数学文化是数学的灵魂,唯有将数学的精神、思维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深深地铭刻于高中学生的头脑中,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使他们受益终生,数学文化并不都是表面可见的。它隐含在各知识点中。有些数学文化是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和感受到的,比如在解题过程中的一些归纳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益处很大,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完成数学文化渗透,这样,会有利于教学方式的改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有利于创造力的提高

一个人的数学素质,主要是指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高中阶段学生数学文化的学习可使其提高思维水平,优化思维品质,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科学的数学观念,一些重要的数学文化如类比、归纳、猜想等都是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不可缺少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提出的“问题解决”显然与创造能力培养有着密切联系,所谓“问题解决”是让学生去解一些不能依靠简单的模仿来解决的非常规问题,或者提供一种问题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提出其中所隐含的数学问题,然后加以解决并作出解释。

二、渗透数学文化的实施策略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数学文化渗透的设计

在研究高中数学教材、组织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注重挖掘教材内容中再现和隐含的数学文化,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及具体的数学文化目标,采用教学方法时,应突出文化作用,在组织学生练习、技能训练中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对数学文化有所领会和感悟,“数”和“形”是数学教学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对象,数学上总是用数量的抽象性质来说明形象的事实,同时又用图形的性质来说明数量的抽象性质,在数学教学中,突出数形结合文化,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注重数学文化渗透的教学

在知识发生过程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的逻辑组织过程中去,在知识的发生探索中设法给学生充实的感知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并给学生以启发引导。

具体地说,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如尝试、猜想、归纳、概括等发现知识的发生过程,在知识逻辑组织中,要提供给学生一定量的练习、类比、分类、概括的混合材料,让学生在感知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文化的作用,在形成正面的概念、法则、方法、原理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的逻辑组织中去,在知识巩固应用中,通过进行变式训练、提供反例、知识延伸、新旧知识沟通等各种手段进行思维训练。以加强数学文化的渗透,通过这样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能够有效地巩固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好地培养探究能力。

3.在解题教学中加强数学文化渗透的指导

篇5

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全国各地的教育改革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下面笔者将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在学习上能够有较大的发展,首先就要培养他们对学习新事物的兴趣,让兴趣领他们进入学习之门。数学教材相对于其他教材而言,具有严肃、严谨、枯燥等特点,而这些因素往往会消磨掉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苏教版数学教材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来编写,内容跟旧版教材相比有所变化。对苏教版数学教材来说,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改动过的教学内容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表述方式,更具生活气息。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材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能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教材表达的信息。这就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学习效率也随之得到提升。新教材还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比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数学模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空间观念及思维能力。只有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的心境才会是愉悦的,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习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2.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方式直接影响教学效率。要想使数学课的质量得到提高,就要在教学方式上下功夫。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使枯燥的数学课也能够变得丰富而生动。比如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就可以使教学变得深入浅出,不仅教师易教,而且学生易懂。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以往教授间接性知识为主的情况,尽量使学生获得直观性的学习体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极强的学科,让学生获得直观性的体验可以增强知识的被接受度,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教师可以使用PPT课件教学,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函数动态变化,这样就化抽象为具体,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函数是什么。除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之外,最主要的还在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如果数学教师将一堂知识量很大、学习任务很重的课程用诙谐幽默、明晓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那么,再深奥难懂的知识都会变得浅显,再平淡的课堂都会变得有趣。学生往往会被这样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所吸引,他们的学习行为也会受到教师的影响,不再是呆板无趣的,而是变得灵活多变。

3.建立平等、互动型的师生关系中国有句古话叫“师道尊严”,表达的就是师生关系里学生要尊重教师而教师在学生面前有绝对的地位的教育和伦理传统。现代社会已经摒弃了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论,而是提倡人格平等的现代师生观。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道尊严的旧观念促使他们刻意摆出一副高姿态,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不平等的,于是师生之间无法实现良好的沟通互动,学生遇到问题不愿意问教师,而教师也不会主动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如果单凭学生自己的力量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道路,那么他们难免会走不少弯路。这样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很难达到理想中的学习效果。要想收获一堂高质量的教学课程,就要建立起平等、互动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走下讲台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为学生答疑解惑,与学生一起对话、探讨、交流。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从而在心底里将教师当作指引方向的灯塔。

4.完善教育体制教育体制从宏观上主导了整个教育局面,如果不改革教育体制,那么在小的地方做的修整就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1)改革教育体制要从改革思想观念做起教育机构要重视教育,充分领会中央的文件精神,贯彻落实教育改革政策,将教育改革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做好基础教育工作,为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教育机构本身的改革工作也要落到实处对于教育体制的改革来说,最难的就是对权力的执行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因此,这部分的改革内容也往往被忽视。为了使改革发挥真正的成效,就要迎难而上,不避权势。

(3)针对教育机构的执行力不够的问题,教育机构要完善相关人员的考核机制,对那些不做实事的人员,一律施与相应的处分或惩罚。

二、结语

篇6

1.通过设立问题来创造数学教学情境

一般情况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会通过设立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这是因为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且知识过于抽象的学科,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来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且整体教学效果不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设立有效且合理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能够有效指引学生进入思考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境教学中,数学教师需要设立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来进行教学,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利用实物来创造数学教学情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多媒体教学资源逐渐引入到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数学课本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将教学内容中的实物展示于学生面前,使得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来解剖数学问题.这种数学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活动的不足,从而提高了数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利用竞赛的方式来创造数学教学情境

竞赛教学方式符合学生好胜心的实际心理.数学教师可以利用该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而勇于参与竞赛活动,在竞赛过程中汲取别人的长处而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该教学方法的应用,还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促进学生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

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的积极影响

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实施情境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整体数学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此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综合素质能力.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例如,在讲“空间位置关系”时,数学教师可以提问:平面与空中的平面存在多少种位置关系?当学生对该章节的数学教材知识进行了解后,在数学教师的提问环境背景下积极联想到身边的事物,有些学生联想到教室内的墙壁与墙壁的平面呈现出直角位置关系,有些学生联想到教室的门在打开的情况下与教室的墙壁呈现出相交位置关系,随后数学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而给予合理的评价或者指正,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数学教材内容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在以后遇到同样或类似的情况时,能够使其积极应用该方法来处理问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和进步.

2.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教学内容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且知识内容过于抽象的学科,如果依据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热情.因此,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改革,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教学内容.例如,在讲“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时,数学教师借助乒乓球与一个单位盖章,要求学生通过笔与纸将上述两种物体的三视图绘画出来,而学生会通过仔细观察与想象,相继完成任务,然后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合理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教学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由此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篇7

[ 摘 要 ] 本文论述了美术欣赏中“模糊层面”的特点、研究意义,以及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相应地进行一些教学尝试的研究和建议。

美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它有别于听觉艺术的音乐、语言艺术的文学,是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物质性的一种空间艺术。正因为有以上基本特征,美术作品首先应该是可以被人感知的,它能引起人们视知觉观照的空间形式;其次,它通过其物质媒介向人们展现一个静止状态的相对理想的客观世界,进而触发人们二次创造特定的情感情绪。

波兰著名的哲学家、文艺美学家英伽登在现象学文艺理论中提出了“未定点”的概念,尽管美术家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定的视觉形象,但它绝不等同于现实,而是作者观念的意象化,实际上也不可能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把理想无限丰富的性质毫无遗漏地表现出来,总会留下许多“未定点”,在美术欣赏的二次创造中可以称之为“模糊层面”。

一、“模糊层面”的特点和研究意义

在实际的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不能给美术作品以单一的确定性,认为作品内涵的理解应该趋于统一,认为不应该有争议。随着对“模糊层面”的研究和认识,它将促进美术欣赏教学的效果。

1、“模糊层面”的特点

美术作品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物质性的基本特征,美术形象自然成为了艺术家在美术作品中实现某种理想的终端形态。“艺术作品的目的是表现基本的或显著的特征,比实物表现得更完全更清楚。艺术家对基本特征先构成一个观念,然后按照观念改变实物,经过这样改变的物就‘与艺术家的观念相符’,就是说成为‘理想的’了”,尽管它也属于客观存在,但与我们生活中的客观现实是有许多不同的,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说明,艺术家灌输在作品中的观念也有“未定”的“模糊层面”,笔有尽而意无穷,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在《拾穗》中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地刻画了三位普通的法国农妇,她们弯着腰在收割后的麦地里捡拾被遗落的麦穗。尽管艺术形象真实,但也无法表现完尽作者对生活的理想观念。现代雕塑家叶毓山的《歌乐山烈士纪念碑》组雕,其艺术形象的监狱背景是模糊的,敌人的野蛮残酷是模糊的,唯一具体的是一种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读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感知和体验的深度和丰富性也有所差别,也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会使读者产生多元的解读,我们不能执迷于一种“建构”,主观武断地将对作品的“统一认识”灌输给学生。比如,20世纪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的《即兴》,不以自然物象为范本,有的只是线条、色彩、块面、形体以及构图等绘画要素,不同的读者视觉感知后被激发的情感想象和精神思维程度千差万别。

事实上,面对一幅全新的美术作品,不同的读者进行欣赏时的差别往往取决于对“模糊层面”的认识程度,因而研究美术欣赏中“模糊层面”,有助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研究“模糊层面”的意义

在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模糊层面”(当然也包括美术欣赏),有许多东西是无法趋于统一化或者具体化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很注重教师课堂上对于美术作品的阐述和分析,换个时间和地点,学生的反应却没有一点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情感想象,完全是一种移植,这是老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听任这种势态的发展,将大大地不利于我们现时代的美术教学。

研究美术欣赏中的“模糊层面”,有助于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调整课堂教学模式,让美术欣赏教学真正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意象”,在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尤其重要。意源于艺术家的内心,并借助自己塑造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读者在欣赏感知象的同时,根据艺术作品中的特定形象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积极地调动感情因素,还原或者填补艺术家所见所感,渗透自己的情感想象,去体验美术作品“模糊层面”的意象之美,起到提高自身审美能力的积极作用。还将有助于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审美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会运用多元思维方法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二、“模糊层面”对美术欣赏教学的启示

1、 让学生成为欣赏主体。

在美术欣赏“模糊层面”,学生经常扮演着一个“理性”的旁观者,是一个欣赏客体,程式化地叙述着艺术情感,诸如“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表达了作者崇高的理想”、“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残酷”等等,一点都没有自己真实的情感想象,彻头彻尾的被动欣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将课本和教师的知识简单地装入学生头脑的过程。美术欣赏不能成为教师把单一确定的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学生不能成为欣赏的旁观者和接受者。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扭转“一言堂”的模式,积极创设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趣味性、生活性并且符合学生心理的东西,吸引学生参与到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来,主动感知艺术形象和体验艺术情感,让学生成为美术欣赏的主体。

2、 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并且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同一件艺术作品,一个学生以前、现在、将来的欣赏结果是变化着的,即使一个偶然的生活经历也会改变其对同一件作品的情感想象。美术欣赏的内容中,往往都是既往历史中留存下来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的生存年代和社会背景离今天实在太远了,学生又缺乏相关的经验,无法进行情感通融。鉴于此,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兴趣趋向和心理变化规律,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生活经验,以及具体的情绪情感变化,适时地以学生为欣赏主体,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3、 发展学生想象创造力,培养多元思维习惯。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积极发挥“模糊层面”在学生欣赏过程中的作用。以美术作品的“模糊层面”为立足点,创设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情感想象,多角度地感受艺术形象,不要让教师的审美表述成为唯一的审美标准。比如在《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中,除了组合、体量、造型、色彩、装饰等艺术手法的欣赏外,可以增加一个“宫殿建筑中艺术与文化思想的关联?”的讨论题,充分调动学生展开讨论,不管是赞美还是批判,只要有根有据,尽量加以肯定或者教师帮助学生进一步阐述明白,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自信,发展学生创造力,培养其多元的思维习惯和审美能力。

4、 进行“对话式”欣赏教学,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

课堂中的欣赏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是师生之间的一次审美合作,是平等的参与和交流的过程,对于学生在欣赏时的表现,教师不能象法官一样给予是与否的判定,在美术作品的“模糊层面”多作交流和探讨应该是欣赏教学的理想态势。只有在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摆脱其他先验的窠臼,在讨论和相互观照的过程中真实地抒发他个人的见解和情感。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广泛吸取相关领域的知识,从美学和哲学中寻找切合点,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去影响和完善他们的审美素养。

5、 着重关注学生健康的审美个性。

美术作品中的“模糊层面”留给读者广阔的思维空间与情感联想的余地,每个读者的个性发挥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发掘每个学生的感悟潜力,多给学生一点主动参与的机会,对于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是非常有利的。

篇8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中数学教育;作用

当前,在高中数学教育中,立德树人也成为重要的教学要求,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人格的完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在教育中进行立德树人,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立德树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立德树人是高中数学学科本身的要求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不只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还要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而这些品质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影响着他们以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立德树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途径

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在新课改中,德育教育也是作为主旋律被提倡。因此,立德树人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当前课改的主要模块。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实现知识的增长,并且学会观察和实验,能够独立进行实践,养成数学思维方式,增强他们的探究能力,养成科学的核心素养。这样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树立立德树人的思想。

二、高中数学进行立德树人的途径和策略

(一)利用教材课后的阅读材料进行德育的渗透

在新课标教学中,教材后边常常有很多的阅读材料,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忽视了这些材料。比如,在人教的教材中,有华罗庚的故事,他虽然在年轻时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但是他却在数学上有着很大的贡献,还有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这些材料中所讲的多为一些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利用这些材料,学生不仅不会影响学习,反而会树立他们的自豪感,使他们找到学习目标和榜样,同时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利用应用题进行德育渗透

在数学教学中,通常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种几何图形和数字符号等等,这些在教学中,是很难与德育相联系的。但是,在数学应用题中,可以进行题目的设置时,渗透德育思想,比如税收问题和一些时政应用题中,可以在题目设置中,进行生活常识和生产知识的渗透,这样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到我国的国情和民情,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独立思索的习惯

传统教学中,多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他们兴趣的培养。将德育渗透在教学中,需要加强教师的备课,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比如在记公式时,教师可以想一些有趣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记忆,这样不仅能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还能促进他们的独立思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加强对多媒体的利用,进行德育的渗透

根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在数学教学中,要增加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比如,在学习《变化率》课程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关系和概念,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的播放。在视频的选取中,可以选择刘翔奥运会夺冠的精彩片段,做成慢动作为学生进行播放。利用这种方式,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使他们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在课外学习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延伸和渗透

在高中数学中进行立德树人,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外活动,为他们布置作业和练习,从而使他们在课外学习中可以严以律己,养成认真、有条不紊的习惯。在数学教学中,数学作业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数学中,学生学习的多为数字和图形,并且对结果要求十分精确,这就使得他们在学习中不能有一点的差错,这样便养成了学生一丝不苟,严格做事的习惯,使他们懂得要为计算结果负责。这些良好的习惯也是品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都能严以律己,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