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8篇

时间:2022-10-21 23:16: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

篇1

根据想象的创造性程度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发展想象力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本人认为。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他人描述(语言、文字、图画等)在头脑中出现新形象的过程。语文教材80%以上是文学作品,被誉为“培养想象力的学校”。教师引导学生从发掘作品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所蕴含的想象,作品所塑造的文学形象,分析作品景趣情理,理清作品的思路等中方面引发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例如,散文家朱自清在《春》这一名篇中就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描绘春景。赞美春天。单从文章结尾富有诗情画意的三个比喻句来看,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教师可从春天同这三者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去发掘这三个比喻句所蕴含的想象。

春天,万物复苏,开始萌发生长,是新生命的开始,会给人以新的希望,自然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春天,日光明媚,百花竞放,给人以美好艳丽,令人喜爱,自然会想到那“花枝招展的小姑娘”。

春天,一切充满生机,充满强劲的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自然很像那“健壮的青年”。

再如,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中,只用极简练的背影轮廓画,创造出一种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给人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这幅淡淡的背影轮廓画中去想象这位进入暮年、老态龙钟的父亲为给儿子买橘子努力挣扎攀登月台时吃力的神态,或咬牙使劲,或汗溢面颊,可见其甘心为儿子奔波的情怀,从背影中似乎还可想象“父亲”家道日衰的过去或他离“大去之期不远”的未来,进而联想到千万旧知识分子困顿的生活状况以及当时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另外从《背影》中,父送子上车,父为子买橘子的细微小事所表现的父对子的至亲至爱的亲情,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联想自己父母平时对其的钟爱,以唤起良知,增进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以上例证说明,要形成再造想象,一要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二要具有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没有这两条,获得的新形象就会是模糊的甚至是歪曲的。

二、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困难得多。它要求在写作前就要有一个新的形象出现,然后再经过不断的加工、修改、创造而成。创造想象也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某位中学生写了这样一段作文:“海浪像一群顽皮的小姑娘,排着队悄悄地向岸边走来,伸出洁白、柔润的小手,轻轻地摸一下金色的沙滩。叽叽喳地耳语着。调皮地笑着、跳着,退回去了。”这就说明一要认真观察,储备丰富的表象。这位学生天天从海边走过,对海浪的表象十分清楚。二要积极思考。善于分析和综合,他经过分析,把小姑娘的天真活泼和海浪的神态、动作、声音综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新的形象。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要求听说读写相结合。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也可以结合起来培养。如学了《故乡》,然后写“今日宏儿访水生”的作文等。在再造想象中可以发展创造想象。

例如。具有世界影响的童话家安徒生,在《皇帝的新装》中成功地运用了想象、夸张手法,塑造了一个穷奢极欲、昏庸虚伪的皇帝形象。作品最后以皇帝穿上新装举行游行大典时,被一小孩的真话揭出新装的隐秘为结局。这里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漫谈游行大典之后,皇帝回宫会有怎样的表现?对老百姓、对说真话的小孩子会怎样?大臣们又怎样看待皇帝等等。还可以让学生在原作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写出《皇帝的新装》的续篇。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会深刻领会作品思想含义和作者的思想境界、立场观点,同时也理解和掌握了童话故事的特点。

篇2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中学生来说是颇具吸引力的。它不但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听课注意力,而且能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收到良好的授课效果。如讲授《孔已己》一文时,可把《孔已己》的整个故事情节向学生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故事中来,由对故事中孔已己的理解引申到对课文中孔已己的理解。这样,不仅使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还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永记不忘。凡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小说体裁的文章都可采用此法。

二、情境导入法

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教师人为地设计一种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如临其境”,亲自领悟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如讲授《皇帝的新装》时,可设置这样的情境:“皇帝的衣服,在大家的印象中师华丽而贵重,它是权力的一种象征。我们就来看看安徒生笔下的皇帝新装,它是否和你想象中的一致?”由于我和学生建立了一定的师生情,所以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语,把学生置入皇帝新装的境地,让学生积极探讨他们对皇帝新装的认识。授课结果表明,这堂课学生听讲最认真,课文内容掌握最好。

三、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他们的知识积累也是个递进的过程,不可能要求一下子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例如:在讲授《鼎湖山听泉》一课时,我就使用了谈话导入:同学们有没有在见过泉水呀?你是在哪里看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鼎湖山听泉是怎样的一种感觉?作者听泉听出了什么?进而联系到听风、听雨、听潮、听雷等等的感觉。由于这一类的导语是由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引出文章,使之感到亲切,并愿意去讲、去说,自然而然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得益匪浅。

四、悬念导入法

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从这些俗谚中,我们可以想象科举考试对于封建时代的读书人来说,具有多么大的诱惑力。文中主人公范进在中举后竟然疯掉,你认为可能吗?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五、情感共鸣导入法

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没有真挚、强烈的感情,不可能把课上得成功。教师的感情,犹如一切艺术家的强烈的创作欲望,当他对学生、教材了如指掌时,感情激动了,灵感产生了,课堂气氛激活了,教学效果自然就最佳。在运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调、语速和口气叙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开始就向作者靠拢,能初步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情怀,这样一个开场白,一下子就能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作者的深切情怀之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六、图画导入法

图画具有直观性,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出示描述课文内容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由此导入新课。这种做法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能力。如讲《苏州园林》一文时,可先画一彩图挂在墙上,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概述苏州园林的特征,由此导入新课,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指引下掌握全文。

七、多媒体形象导入法

中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见识的有限性,使得他们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对生动的语言文字有很强的理解能力。但如果使用鲜明生动的图象和实物,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适当的直观教学对学生常常有很大的吸引力,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根据儿童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借助实物、图片、模型、多媒体课件、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媒介,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就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篇3

关键词:语文;朗读训练;技巧

寻寻觅觅定策略

初一新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教学中新问题层出不穷、千头万绪从哪里入手研究,是我首先要确定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在课堂朗读训练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初一学生年龄较小,比较情绪化,对自己感兴趣的文本材料,朗读的劲头特别足,有时候会哇哩哇啦读个不停。但往往只注重比赛谁的声音高、嗓门大,缺乏朗读基本技能,朗读语速、语调、情感等都无从谈起。如此朗读,对文本理解并无太大的帮助。

根据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决定采取以点带面的策略,选择课本中最适宜朗读的篇目,将朗读作为教学重点之一,以读带讲,以朗读促理解,以朗读加深理解。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训练朗读技巧,培养朗读的自信心。

你读我读分角色

在新课标的《评价建议》中,对朗读、默读的评价是这样的:“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对文体的把握。”

如何达到新课标中朗读评价要求,我在此以初一课本中,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为例,介绍我的朗读训练思路和具体方法。

第一步,普通话过关。课文学习之前,先让学生通过预习,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认读问题,课上通过抽检、校正、齐读,强化生字词的识记,为朗读扫除障碍,保证普通话发音的准确。

第二步,角色分工。这篇课文较长,出场人物众多,宜采用分角色朗读法。我把课文中的所有角色依次排列在黑板上,让学生毛遂自荐选择想要朗读的角色,其他没有具体角色的学生一律当旁白,这样人人有任务,课堂活动全员参与。

第三步,把握人物。朗读即将开始,我先将朗读技巧知识出示在黑板上,让学生头脑中初步确立朗读的理论意识,并提示学生根据所读角色,用适当的语气、语速、语调和重音变换,力求读出人物特点。读完后,由学生选出最佳朗读者给予加分。

第四步,走进角色。朗读开始,学生用声音扮演的角色一个个“粉墨登场”了。轮到哪个人物登场,学生就自觉起立朗读。善于表现的学生,在朗读时甚至加入了一些肢体动作,比如,102班的吴晓彤同学,在读到皇帝试穿新装照镜子时,将自己滚圆的腰肢故意转来转去,做扭捏弄姿状,引来学生一阵会意的大笑。笑声中,学生对这位穿着看不见新装的皇帝的愚蠢与虚荣形象就有了初步的认识。

你演我演登舞台

趁热打铁,利用学校元旦联欢会之机,我和102班的学生又将《皇帝的新装》改编为更适于表演的课本舞台剧,全班学生自由组合,分成三个组分角色排练,然后利用语文活动课初选,选出每个角色最佳扮演者,组成最佳表演阵容进行排练。排练时,我要求扮演者首先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同样是愚蠢虚伪,愚蠢的大臣言语要更谦卑,更多有曲迎奉承之感,而皇帝就要显得骄纵自负些。作为狡猾的骗子,就要巧言辞色,要装模作样,所有人物在舞台上表现要夸张些,舞台表演要高于现实生活。

开始的时候,学生小演员们大多只是机械地读台词,平铺直叙缺少感情。渐渐地,在教师的不断提示引导中,学生通过语速、语气、语调、重音的调整,反复揣摩人物心理,慢慢地向角色靠近。

经过近一个月的反复练习,在学校元旦联欢会上,小演员们惟妙惟肖的表演,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通过这台舞台剧,学生走近了人物,比较准确的定位了角色,舞台表演得到了师生们的认可,而学生也在舞台上完成了一次朗读能力的训练提升。

看着上台谢幕的学生一张张兴奋而自豪的面庞,心中有拨云见日、春暖花开的欣慰之感。

读你读我入佳境

继课本剧《皇帝的新装》成功演出后,102班在学校读书节的诵读比赛中,凭借整齐划一、气势饱满的集体诵读节目《秋色人间》,又夺得了一等奖。几个大型活动下来,学生自信满满,对朗读的热情空前高涨。

在节目排练中,经过教师悉心指导,学生认真训练,又培养出一批朗读“精英”,成为班级、年级甚至是全校的朗读领军人物,几个领诵和舞台剧的小演员,更成为校运动会、升旗仪式、读书节等各类大型活动的指定主持人,校园里,扩音喇叭中,最常听到的嘹亮而抑扬顿挫的声音,都是来自他们,那么自信又那么熟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主持人、领诵学生的羡慕之情,激发起更多学生对朗读的喜爱,他们更用心地朗读,不断学习提升朗读技巧,通过一个学年的训练,颇见成效,学生整体朗读水平明显提高。

篇4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克服学生怕学语文的恐惧感,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难学的学科,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难理解难应用。课堂上,借助电教媒体让学生感受清晰的形象,不再产生恐惧感,如在指导《回声》这课时,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引用大量的事例,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给我们介绍回声的形成。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处理课文重点即说明语言准确性时,尽管尽了很大努力通过大量举例分析来强调突出,但学生因缺少直观的感性认识,体会不深。今年我在教这一课时改用多媒体教学,在处理课文重点即说明语言准确性时,图文并茂,尤其是作者对回声的定义时,用计算机媒体向学生展示。在视觉形象作用下,让学生清晰感受作者准确的科学语言,使学生潜能得到开掘。

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的语文教学,单靠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课文里面的诗情画意很难表达出来,而且,这样做学生听起来乏味学起来枯燥,课堂效率很难提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电教媒体,使内容,目标,媒体,主体这四者关系完善和统一起来,课堂就不呆板,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有味道,课堂上的枯燥感和疲劳感就得到消除。例如指导《天上的街市》在加强朗读的同时,反复播放银河系录像片段和配有《月光鸣奏曲》的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边看边想象,想象天上美丽的世界,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想象力的开发,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突破课文的重难点,使课堂优化。

在语文教学中,各类文体有其特点,我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设计使用电教手段,使课文的重难点得以突破,如指导《皇帝的新装》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重点,理解童话中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的应用,我在分析课文时,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两框投影片,一框是骗子假装做新衣的动作及皇帝看新装的神态,以此说明想象手法的应用。另一框是课文插图,皇帝赤身参加游行大典的丑态,用以说明夸张手法的应用。学生一边看一边发挥想象,感知骗子的狡猾,皇帝的荒唐。教师做适当的提问点拨,以便较好把握这篇童话的寓意与理解奇妙的想象和夸张的特色。课堂上学生注意力集中想象丰富,使课文的难点得以突破。

二。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差异分析

从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比较来看,多媒体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效果,其主要原应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单调乏味,课堂气氛较易沉闷,久而久之学生易产生厌烦心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从形、色、声、情上调节课堂气氛使之轻松活泼,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与维持。

(2)从课堂四十五分钟的利用来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节省了传统教学因板书或费口舌也难讲清的内容的时间和精力,相同的时间内,课堂信息量增加学生求知欲增强,同时知识点的遗忘可能比传统教学少得多。

当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受教材的限制,我个人认为不是所有的教材都适合用多媒体。其次多媒体课使教师备课量增大,耗费精力,从资料收集到课件制作费时费力。第三上多媒体课,就我个人而言,总觉得缺少一点传统教学中,那种师生融洽的情感交流的氛围,教师的一些态势语言不能充分地感染传达给学生。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 教学探讨

现代文阅读与文言文比较起来,与学生的生活、情感、知识体验更为贴近,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所占的课时量也很大,抓好现代文阅读教学,能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各项能力,并且能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实际的初中语文课堂上,并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有的是教师为了追赶课时,开篇就是讲授教学内容,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文阅读,还有的虽然组织了学生进行阅读,然而并没有教授相关的阅读技巧,致使学生虽然进行了阅读却没有明显提高阅读能力,没有准确体会作者的创作理念,下面,笔者将结合语文阅读课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期望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与学习文言文一样,现代文的阅读教学也要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前提,教师在开始新课的讲解时要设计出有趣的导入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注意力集中到即将要开始的课堂教学中来。不仅是要具备有趣的课堂导入,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持续保持学习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亲切、温和的态度,还要有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心情中接受知识。

例如,在开始七年级下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的学习时,由于这篇诗歌表达的是在人生路上遇到挫折,应该如何面对的文章。教师在开始讲课之初就可以通过师生问答互动的形式,询问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鼓励学生分享这些成长的烦恼,大家都融入了热闹的课堂氛围中,争先恐后地诉说自己遇到过的烦恼和挫折,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展开新课的学习,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就是展现作者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之后,如何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的态度,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为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努力拼搏奋斗的人生态度。

而在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探索。当然,这一探索活动需要教师给出相关的主题。毕竟对大多数初中学生而言,自己找话题去探索相关的知识是存在相当大的难度的。至于探究主题的确定,要看教师的教学计划,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主题,作为自己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与父母分享这篇课文,然后让父母表达自己的意见,谈谈他们怎么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如何克服心理障碍。这样的课堂教学延伸,有助于学生与家长在学习上和情感上的沟通,也有助于学生吸取到更多的生活经验,进而能够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次挫折。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高质量的阅读效果离不开正确的阅读方法,对于初中生阅读现代文来说,首先要弄明白整篇课文的主旨大意、结构层次,将这些文章框架结构梳理清楚之后,再去认真体会其中的语言魅力,则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课本中收录的记叙文居多,在阅读时首先要弄清楚记叙部分所要展现的人物、事件、场景,接着要对抒情部分进行重点的解读,把握全文的主旨,领会到了全文的中心意思之后,再细化到课文的句子、段落中去分析其语言特色。

如在《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对文章的整体脉络,即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有清晰的了解。这是学生在阅读中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如果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不足,那将很难对文章的叙事有动态的认识,也就很难真正的把握文章内涵。

其次,要对文章叙事的重点部分进行分析研究,让学生理解文章每一部分所起的作用。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故事一开始作者花了许多笔墨极度渲染皇帝爱新装的程度,这个开头可否去掉?”这个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对文章的开头部分进行细读,以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和“皇上在更衣室里”,这样极尽夸张的描写,突出强调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穿衣上而不顾国计民生,这样才能为两个骗子的行骗奠定基础,也才能凸显皇帝的昏庸和荒无度。这样的理解对学生理解后面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再次,要让学生把握文章主旨,以及思想精髓。这篇著名的童话故事,折射的是现实社会的丑恶现象,这样看似荒诞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不仅是在丹麦的童话故事里有,在中国的秦朝,也出现“指鹿为马”的荒诞事件,尽管这个事件与《皇帝的新装》有所差别,但是本质上都是反映出人们对权力的盲从以及人性的虚伪。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皇帝、老大臣、官员、随从、百姓都会上当受骗?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作者塑造这样一群人的目的何在?”通过这个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真正把握文本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

阅读议论文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找准论点,一般论点会被安排到课文的开头或者结尾,其次是在课文中找出论据,学会议论文的布局结构,为将来自己进行创作打下基础。针对这些不同体裁的文章运用不同的阅读技巧,在课堂上和课余时间进行练习,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注意培养学生投入感情到阅读中

阅读现代文,因为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很容易就能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但是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投入丰富的感情到文章阅读中,正如在读文言文时要体会作者在情景中寄托的感情一样,在读现代文时,学生也应该投入感情去体验文章中所呈现的画面,去感受文字魅力带来的审美愉悦。特别是一些精彩语段,要尤其注意调动学生的感情去走进文章,去亲身体会,积极主动地去朗读。如前面提到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短短几句诗,却富有无限的艺术感染力,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形中传给了每个人。而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这些话语中,体验到诗人丰富而充满激情的情感,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恰到好处,符合诗歌意境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读出自己的情感,读出自己对生活的憧憬。

当然,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诗歌中的情感,教师除了让学生进行朗读之外,还可以通过“仿写”这个环节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在自己写作的过程中,也可以感受自己对生活的态度,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去理解文本的情感世界,去融入文本的情感世界,最终能够与文本、与诗人形成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

四、小结

综合以上所述,在认识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本文针对这一部分进行了教学方法上的探究,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除了本文谈到的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经典,广泛涉猎课外书,结合课堂上教师传授的方法,针对课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摸索,相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刘华英.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如何化难为易[M].新课程中学.2009.4.

2.邓艳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M].中小学电教.2009.6.

篇6

一、立足情节,品读文本整体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一方面是通过学生的朗读完成的,另一方面则需要学生立足情节,通过自己主观感知完成情节梳理。因而,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文本改写,也就是说,要通过自己的理解,重新阐释文本情节,把握文本情节,打通语言训练和文本之间的关联,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提升对文本情节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学生已经对安徒生的童话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故事情节有了一定的把握。此时引导学生: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这个童话故事的情节吗?学生立刻有了兴趣,有的采用七字句来进行改写:虚荣皇帝爱虚荣,爱穿新衣爱显摆。频频换装只为美,引来骗子耍花招。精心酿制,要将昏君骗到底。渎职蠢人不见真,奇谈怪论无人破。昏庸皇帝多盘算,为试臣民愚到底,骗子新衣皆为空,一场闹剧小孩明。也有的学生采用两幅对联来改写:对联一:皇帝昏庸上当受骗自觉自愿,官员虚伪阿谀奉承该当何罪;对联二:皇帝爱新衣,被骗子骗得赤身,小孩说真话,将假话戳得石破天惊。还有学生这样改写:皇帝是个爱穿新装的帅哥,为了穿新衣被骗得,众官员担心被看出来不够忠贞,只能硬着头皮装作新衣存在,小孩子用一颗纯真的心识破了大人们玩的鬼把戏,揭穿了人们身上的假新衣。

通过对《皇帝的新装》一文的改写,一方面学生能够调动积极性展开想象,采用自己喜欢的语言进行自我表述,丰富自己的语言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学生能够根据句子再造加工,有效加深对文本情节的理解,使其充分领略文本的情感和审美,对文本的内容有了深刻的把握。

二、立足表达,品读文本意境

在文本改写的整个环节中,除了学生能够感知文本情节之外,还要能够从中体验到文本的内在之美。因而,教师在进行引导时,就要立足文本的表达形式,从字句中感知其中的韵律、语感等,品读文本意境。

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这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熟读,然后引领学生对陶渊明这篇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进行理解。疏通文意之后,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对文本进行个性化改写。有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中的诗情画意,体会陶渊明内心世界里的美。学生这样写道:在桃花源里,桃林是那么的美,就像是仙女一般,长达二三里,都是桃林,粉红色的桃花,烘托出一片绚烂的晚霞。地上的花草就像是开心的小孩子,在风中轻轻摇摆,跳着欢快的舞蹈,在阳光下闪烁摇曳。树上的花瓣纷纷扬扬,凌乱地落下来,像飞舞的粉蝶……这里的土地多么美丽。一望无垠,就像一张舒适的大毯子,给人们带来多么美妙的体验;这里的田地平阔,一马平川,到处都是清澈的池水,庄稼茁壮成长,鱼儿悠然自得,欢快地游动,就像是生活在幸福的天堂里;这里的屋舍排列整齐,看起来就像是孩子摆出来的玩具,黄昏的时候,会升起袅袅炊烟;这里的桑林一片片,风吹过来,发出哗啦呼啦的声音,就像是弹奏醉人的乐曲,更像是一群好友在密谋着一场远行;这里的桃源多么美啊,环境清幽雅致,风景秀丽多姿,田园风光无限,却又那么静谧安详,自在逍遥。

在学生改写的过程中,能够设身处地走进文本,将自己的全部感官调动起来,切身感知桃源环境的幽深静谧,感受桃源人的怡然自乐。这些都是在平时的朗读中所无法实现的。只有通过改写,学生才会代入整体感觉,将自己的想象和诗意慢慢打开,呈现出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学生欣喜地发现,原来陶渊明是如此诗意地生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感受着平淡生活的美好。很多学生通过改写,品读到文本散发出来的意境之美,感知到课文之中蕴藏着的美丽,因而也能够潇洒地行走在课文之间,品读文字的韵味,感知文本的境界。

三、立足形象,品读文本人物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解读人物形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要立足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带领学生进行改写训练,以此展开品读。在进行文本内容改写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采取一些特别的形式,进行课堂语言的锤炼,提取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展开性格解读。

例如,在教学《阿长与》一课时,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经典作品,描写的是他对往事的回忆,记录了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阿长。学生在进行改写之前,我带领大家梳理这篇散文的关键要素: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事件?阿长是什么性格?鲁迅先生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你从中读到了什么样的情感?你认为这篇散文的写法有哪些?哪种写法是你最喜欢的?在学生整体理解了本文的四个要素之后,我让学生围绕这四个要素进行文本改写。学生采用了仿写的句式进行改写:她是一个不幸的女人。连名字都没有,地位卑微,青年时期就死了丈夫,一个人出来做佣人。她是一个粗俗的女人,愚昧迷信,毫无睡相,做事愚钝,思想落后;但她的内心是善良的,淳朴的,充满了对平安的渴望,她关爱孩子,心中装满没有穷尽的故事,为了孩子的希望,她宁愿花费千辛万苦去圆一个孩子的心愿,买回一本《山海经》。

也有学生这样改写:阿长不漂亮,身材矮胖,地位低下,身世凄楚,惹人可怜;阿长说人长短,饶舌多事,惹人讨厌;阿长睡相难看,毫不优雅,不讨人喜欢;阿长规矩多多,道理不少,叫人心生奇怪;阿长苦心孤诣,满足孩子心愿,求购《山海经》,爱心可嘉,令人敬佩。

通过这样的改写,学生一方面从文本中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对阿长这个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也从自己的角度,深入理解了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情感脉络。学生由此品读到了文本中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感受到每一个层面中所独有的鲜明个性,如阿长对别人的说三道四,阿长的愚昧迷信等,这些都是非常真实的人物性格。通过文本改写,学生对鲁迅笔下的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把握。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留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95-01

“留白”本来是艺术上的一个概念,本文所说的留白,专指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点到为止,留出一定的时空给学生主体,让学生思考、质疑、赏析、玩味,激励、唤醒和鼓舞入到课堂学习中,充分地认识到“自我”的价值。留白不空白,空白处,要发动学生去完满,激发学生产生像小孩子一样的涂鸦冲动。言不尽意,教学中,利用文本中原有的空白,让生本和文本作者进行心神交汇。有时教师少讲或不讲,反能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因为,语言的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意会的教育,追求的是一种“心领神会”。

1 给语意留白,品读语文的趣味

在语意教学中,静态语意是基础,动态语意是关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停留于静态语意教学是肤浅的,不精心进行静态语意教学是错误的,必须由静态语意教学上升到动态语意教学,最终回归于动态语意教学,进入由语境、找到那一份语感,让学生明白、认可、感动。“欲穷千里目”从静态语理解是“目欲穷千里”,但这样就不能与下句“更上一层楼”形成对仗和适应诗歌平仄要求,这一变化并不只是韵律位移这么简单,在诗词语境中,“千里”变成了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意象,具有了一望无际、空阔辽远的意象特点,一下子就把高远的意境推到了面前。

再如 《孔乙己》教学片断:师:“他大约的确已经死了。”说说这个句子错在哪里?生:“大约”和“的确”矛盾,是个前后矛盾的病句。师:“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你是如何理解的?生:说“大约”,是因为孔乙己的身世、经历,可能如此,但无法证实;说“的确”是因为孔乙己很久没有来酒店了,一直欠着酒店的钱,之前又被打断了腿,推测起来肯定死了,所以用十分肯定的语气。为什么不少脱离具体语境分析起来有语病的词语和句子,但一旦进入具体语境中就没有问题,有时候不但没有问题,而且有非同一般的语用效果,这里就牵涉到语境语意的关联原理。给语意留白,要充分利用语境最大关联原则,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之所以有那么大的语意张力,是因为后面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把它们最大限度地关联起来了。阅读、听话要善于利用文本内容的一致性关联,最大限度地把前后、表里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够解释很多看似奇怪的语言现象。

当前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文字存在着较深的韵味,很值得细细的品读,在课文的阅读时,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于简单而有深意的语句进行衍化、拓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语句更为形象具体化。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着重找准凝练的词句,留足空白供学生进行实践感悟,以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2 给思考留白,让学生充分探究

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要留有思考的时间,学思结合才能不“罔”、不“殆”,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感悟空间符合学习认知规律的需要。留白,为学生在“学”的基础上搭建了一个“思”的平台。要想领略初中语文之美,求得文章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味外之旨,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从深度上去静观默察,冥思苦想,涵咏品味。教师有时可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独到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

如《孔乙己》教学片断。师:读悲剧时,人们心里往往会很难过,会流下同情的泪水。但读《孔乙己》时,眼泪却流不出来,为什么呢?有的学生说,孔乙己是个笑料,但读起来心里却沉甸甸的;有的说,这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整篇文章因为孔乙己的出场而笑声不断,孔乙己始终是人们的笑料;有的说,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人们取笑他,我却有点可怜他,可怜他的迂腐, 可怜他的自命清高;还有的说,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真可恨。师:是啊,这就是鲁迅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在争辩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逐渐变得全面、深刻,这就是对文本深度挖掘、再度认识的过程。学生的辩论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使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学生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

3 为表达留白,让学生自我体验

让学生自我体验,主要要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文本,通过读表现对文章的一份爱,教师不必急于把结论告知学生,有时可以辅以多媒体教学,把学生带入余音绕梁的的诗书境界,通过探究,说出自已的独特感悟,学会站到文章中,站到作者角度体验人物的内心感受,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已的体验,内化文本语言,

篇8

一、主次搭配,掌控文本解读节奏

文本教材有自身节奏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须要对文本展开深度解析,理清文本内涵、重点、难点,特别是学生感知思维启动点,这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节点。教师要通过节奏调控,在重点难点上施以重锤敲打,其他方面可以简单带过,凸显文本重点难点突出地位,消除学生学习思维阻碍,对优化学生学习环境有重要帮助。课堂教学有高低起伏,其节奏感鲜明,学生学习思维自然顺利跟进,并形成高度契合,这是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对文本教学重点、难点有清晰的把握,这样才能展开科学设计。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介入作者作品学习,然后设计导语,进入文本解读学习环节,前面每一个环节用时都比较少,展开文本解读时,教师主要是设计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复述课文:课文是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两个骗子用什么手段取得皇帝的信任?皇帝派出老大臣、诚实的官员去参观织布,他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不敢说真话?皇帝亲自去观看,他又看到什么?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进入到课文复述阶段。教师让学生分段复述,并组织学生对复述情况展开评价活动,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大多能够圆满完成任务。

教师在文本教学时,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学生课文复述环节,而对其他环节进行简单处理,这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文本学习侧重学生课文复述,其训练目的有明确指向性,就是要通过复述训练,以提升学生理解、表达能力。至于生字词、语言、结构等内容,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可以达成目标。课堂节奏感鲜明,教学效果呈现显性化。

二、动静搭配,调动课堂积极因素

语文课堂教学中,动与静结合是最为常见的教法应用。所谓“动”,是指教师的讲解、演示,以及学生的讨论、朗读、实践操作等;而“静”是指学生的观察、思考、笔记、默读等学习行为。动静结合如何科学设计,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走势有清晰判断。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或者沉闷,都不适合学生学习,教师要时时观察课堂学生反应,当课堂气氛较低沉时,及时介入“动”因素,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当学生太过张扬时,教师不妨给出“静”设计,让学生尽快平和心态,投入正常学习之中。

《甜甜的泥土》课堂教学展开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习,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清课文脉络,教师对文本题目展开解读,引导学生感知文本主题。在文本解读时,教师找学生朗读课文,引出小说三要素,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教师对重点段落进行范读,给出思考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课堂训练设计时,教师让学生以“母爱”为话题写习作片段,结合自己经历写母爱,展示母爱的伟大,让学生朗读习作,进行课堂评价活动。

从教师课堂教学进程中可以看出,教学设计本着动静结合的方式展开,多媒体播放歌曲、朗读、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展示、评价等,都属于“动”环节,而学生自主阅读、思考问题、习作等则属于“静”环节。“动静”间隔搭配,体现了张弛有度原则,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三、教辅搭配,激活教学多元思维

教学与辅助本来就有主次之别,何时介入教辅手段要综合考量多种教学制约因素。课堂导入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动图片、形象动画、丰富视频等材料,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立体感知机会;在文本解读时,利用实物展示、信息媒体搜寻,也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思维启动机会,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以给课堂教学提供海量信息服务,对提升课堂教学厚度有重要帮助。

《小石潭记》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后展开文本解读。首先给出思考问题: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潭上景物的?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鼓励学生提出质疑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小石潭图片,引导学生展开细致观察,结合文本描写,进行比对学习感知。在学生问题解答时,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思路配合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解答,学生大多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给出思考问题,并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这是教学的一般组织方式。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信息,给学生带来重要学习启迪。学生结合图片和文本相关描写展开问题解读,其命中率自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