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建筑作品8篇

时间:2022-11-22 23:33: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建筑作品,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作品

篇1

悬浮之城

这是美国建筑师为2016年奥运会设计的海上体育馆。2016年奥运会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而该市是典型的海滨城市,海岸线长达636千米。在海上体育馆举办奥运会,将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体验。

海上大厦

这座巨大的摩天大楼完全漂浮在海面上,可以居住数万人。大楼的能源完全自给自足,包括风能、太阳能、波浪能和洋流能。大楼内部拥有蔬菜种植大棚和海水淡化装置,只有粮食来自于陆地。独特的设计令这座建筑抵御风浪的能力很强,不会在台风之后就支离破碎甚至沉到海底。

漂浮城堡

这是由一片漂浮别墅组成的小型社区,连成一片的建筑令整个社区更加安全。别墅有不倒翁一般的浮体底座,居住其中的人不会因风浪而有太大的颠簸感。该社区拥有先进的集水和排水系统,可以收集雨水作为日常生活用水,多余的雨水则及时排放到海洋中。

绿色海星

这座建筑仿造海星的外形进行设计,由此增加了它在水上漂浮的稳定性。这幢由挪威建筑师设计的建筑已经开始在马尔代夫建造,预计在2014年建成。大楼共有800套住房,可供至少2000人居住。马尔代夫官方希望未来的气候会议在这里召开,以进一步吸引人们对气候变暖的关注。

海洋大厦

这座建筑看上去就像是一座倒置在海洋中的摩天大楼,它的底座位于海面,靠海水的浮力托起水下部分的建筑。这种设计令其稳定性比一般漂浮建筑更好,在暴风雨降临时下层建筑遭受袭击的可能性很小。不过,居民的出行不是很方便,必须依靠造价昂贵的潜艇。

沿海大厦

这种建筑看起来像一个摩天轮,实际上是由英国建筑师设计的可以在海洋上漂浮的一个大工厂。这个工厂每天可以培育大量颗石藻,然后排放到海洋中。颗石藻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最终变成石灰石沉积在海底,可有效延缓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

篇2

Kelth WiIliams已建的工程项目中,已荣获超过25个重要建筑设计大奖,他是唯一一个两次获得享有盛誉的“年度BD公共建筑设计师”大奖的设计师,获奖年份分别是2006年和2008年。第一本介绍他工作室作品的主要书籍名为《Keith WiIliams:具象的建筑》,该书由澳大利亚的Images Publishing有限公司出版,于2010年1月份登陆英国,并在全球范围内上市发行。

本刊有幸与Kelth WiIliams建筑事务所建立了联系,并获得了他们的大力支持。本期我们重点介绍了Kelth WiIliams的几个已建和在建的文化博览建筑项目,透过这些作品,读者可以深刻体会其“具象的建筑”。

独角兽剧院(伦敦,2001年~2005年,获奖项目已建成)

获得多项大奖的独角兽剧院(The Unicorn Theatre)专为儿童和年轻人服务,它位于Tooley大街,就在伦敦桥和泰晤土河附近。独角兽剧院是自1976年英国国庆日以来建造的唯一一座新的伦敦中心剧院。它设有一个能容纳320人的剧场、一个实验小剧场,教学场所以及排练场,公共休息区和咖啡厅,而且是全英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儿童戏剧教育研究机构。

独角兽剧团由Caryl于1947年创建,在两辆前军用防御卡车上开始了巡回演出。自1967年起,独角兽剧团与其它演出团体共用位于柯芬园的艺术剧院,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9年,那一年他终于获得一处属于自己的固定演出场地。在2000年下半年,独角兽剧团发起了一项欧洲范围内的建筑设计大赛,在此次大赛中,KeithWiIliams建筑事务所脱颖而出,拔得头筹。

获胜的设计作品受到艺术总监Tony Graham独创的剧院设计作品之影响,但同时也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灵感:谨慎参考国内类似项目的特点,对建筑内外部环境的仔细考量,以及从雕刻的角度来处理该项目的外形结构。

在我们工作室和独角兽剧院的共同合作下,最终的剧院大楼耗费五年时间终于完工。引用Graham给他的设计师做简报时的一句话:“(这座建筑)粗犷与美丽并存。”

就市区的景观而言,新的独角兽剧院延续了Toolev大街上多变的建筑风格,Foster and Partners公司的巨大的玻璃幕墙办公楼作为背景,将独角兽剧院与泰晤士河分割开来。

整座建筑给人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而这些设计实际上是经过建筑师深思熟虑的。新的剧院大楼就是一座不对称的展厅。建筑的外立面是开放性的,有的地方还采用了透明的设计,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大楼的核心区域向公众展示出来,但是,在建筑的某些部分成了坚实硬朗的外形,同时在上面精心设计了窗洞开启的位置和顶灯照射来对建筑表面加以点缀。这样的处理方式代表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未来,就像以前在伦敦该地区的建筑先例一样,狭窄的街道和从前建在这里的仓库,以及附近19世纪的伦敦桥站的铁路高架桥。

L形的休息大厅内部采用透明设计,两边分别是Toolev大街和名为“独角兽之路”的人行小道,直通泰晤士河。休息大厅分为很多层次,并且采用透明设计,从里面你可以看到小剧场和巨型楼梯――它通往7m之上的维斯顿剧场(观众厅),维斯顿剧场覆盖着防氧化铜板,横跨在休息大厅和“独角兽之路”的上方,十分壮观。

建筑所用材料随意而又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加固了建筑的主体结构――每一个外立面都采用了抽象的不对称雕塑形构造。维斯顿剧场的镀铜材料与舞台上铺设的彩色釉面砖形成鲜明对比。剧场其他部分使用了亮面的涂料和蓝色的工程砖。

异常突出的观众厅,底部已经受到侵蚀的风格主义的角楼,他们都有巨大的建筑姿态,这些都说明新的剧院大楼是面向整座城市的,但是它在服务儿童方面又有很多特别的巧妙设计。舞台、包厢,座位,特别是观众厅本身的外形就来源于叙事故事,这一切都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座美轮美奂,独一无二的新剧院。

这座由Lord Attenborough于2005年12月1日剪彩开幕,总面积3650m2的剧院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夺得多项大奖,并在2006年斯特灵大奖的倒数第二轮被列入候选名单之中。

韦克斯福德歌剧院(爱尔兰,2005年~2008年,已建成)

就如格莱德堡歌剧节(世界上最重要的歌剧节之一)在英格兰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一样,韦克斯福德歌剧节在爱尔兰也具有相当的文化影响力。因此,由我的工作室和爱尔兰政府(市政工程建筑师办公室)设计的总面积达7235m2的新的韦克斯福德歌剧院(Wexford Opera House),就成为了过去几年中爱尔兰最重要的艺术建筑工程项目。新的歌剧院位于中世纪沿海小镇的中心地带,就在前节日歌剧院的旧址上建造。在新歌剧院里,主表演厅的780个座位完全采用北美洲黑胡桃木的材质,除此之外,还设有设备齐全的舞台塔和后台,以及可移动的1 75个次众席,连同排练场地,演出设施,酒吧,咖啡厅和休闲场所等一应俱全。

总之,通过将自身与韦克斯福德中世纪中心地带(位于复原的斜坡状建筑群后面)的历史沧桑感相融合,新的歌剧院大楼保留了原先皇家剧院非比寻常的神秘与惊奇的元素,盛大的建筑规模以及其对韦克斯福德地区建筑风貌的贡献从斯拉尼河畔看去显得尤为明显。在韦克斯福德两座受Pugin启发建造的教堂和一座意大利风格的方济会寺院的旁边,全新的舞台塔矗立在地平线上。在充满历史感的城镇风景中,一座出人意料的新文化建筑诞生了。

观众厅内部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大提琴的形状和传统马蹄铁线条的歌剧厅空间,观众厅的座椅全部由美洲黑胡桃木制成,靠背镶有紫色皮革,看起来质感十足,非常符合其当代设计的理念。

尽管现阶段的设计构思以秋季歌剧节为主要对象,但是新的歌剧院旨在成为一个常年的艺术场所,为韦克斯福德歌剧节的附加演出和来访的各大团体服务。

这座著名的获奖建筑由爱尔兰总理Brian Cowen于2008年9月5日正式剪彩投入使用,科萨科夫的《雪之少女》于同年10月16日在该剧院开始演出,这也是首部在新剧院上演的歌剧。

新马洛剧院(坎特伯雷。英国,2007年~2011年。在建获奖项目)

新马洛剧院(New Marlowe lrhealre)是以与莎士比亚同时期来自坎特伯雷的著名都铎王朝剧作家Christopher Marlowe名字命名的新歌剧院,总面积4850m2,位于城市的历史核心区,将在目前的旧剧院所在地建造。

马洛剧院拥有为数众多的忠实观众,是这座城市及所在地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

成部分。现存剧院大楼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一座电影院改建而成,与其说它是一座英国最著名历史城区里的主剧院,倒不如说它更像是一座低档花哨的海滨建筑。旧楼将被拆除,仅保留舞台塔的钢架结构和次舞台。新的马洛剧院将在原址的基础上加以扩充,范围包括毗邻的拆迁区域――这片区域穿过城市中心,并将剧院所在地与Stour河畔连接起来。

新的大楼会设有可容纳1200名观众的观众厅,设有两层弧形楼座、舞台和乐池;此外,楼内还设有一个150个座位的小剧场、咖啡厅和酒吧,以及排练场和后台设施。建筑内部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柱廊结构的玻璃休息大厅围绕而成,休息大厅也会将剧院新的公共空间和露台与Stour河相连。

新剧院大楼采用单一结构,但是在外形设计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目的是使这座建筑既可以在圣彼得教堂和Priam街其它已存建筑群中脱颖而出,同时也不会被重建的舞台塔的高尖顶喧宾夺主。一座高8m,改造过的柱廊环绕着玻璃休息大厅,它的功能在于可以使必要的大型组成部分如主礼堂和舞台塔与Friars街上2、3层的历史建筑物和谐共存。同时,它也为休息大厅的南面提供遮挡,防止阳光直射。

分为三层的休息厅将所有主要的公共区域和两个观众席结合起来。它在白天看起来像一条水晶缎带,而到了晚上则变化成一道光芒,它开放而又魅力十足,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可以长期举行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潜在场所。

城中最高的建筑是教堂钟塔(Harry钟塔),而马洛剧院现有的舞台塔则是城中的第二高度。然而,舞台塔设计落成后,缺乏美感,它已经无法满足戏剧演出的需要。威廉姆斯决定要对舞台塔重新设计,使其具有鲜明的特点,并改变其矩形的外形轮廓,让它更加具有动感。因而,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计方案:将现有的舞台塔的高度增加到9m,做成塔尖的形状。由于施工地点毗邻一处世界遗产,因此该提案在城市里引发巨大的争议,但是其最终还是被采纳了。

在大教堂的对面,新的舞台塔看起来就像是一座高耸在城内的尖塔式建筑,同时它也并未掩盖中世纪教堂宗教建筑的光辉。

舞台塔表面会有银铝电镀层,距离电镀层500mm的地方会覆盖不锈钢丝网,这样不仅可以模糊舞台塔的形状,而且当白天和日落的时候,通过巧妙的反射云和日光,舞台塔表面会发出微微光芒。到了晚上,舞台塔会灯火通明,大大提升了戏剧效果,不仅感染了近在咫尺的观众,也感染了城内其他地方的人们。

与独角兽剧院提高主剧场设计标高的设计方式如出一辙,马洛剧院的第一层楼座也比入口处高出5.5m,这么做可以使休息大厅从下面经过,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大河的美景。第一层楼座的表面覆盖着一层防氧化铜合金,在两个观众席之间造成视觉差的同时与城市红色和棕色的屋顶形成呼应。

奇切斯特区博物馆(英国。奇切斯特,2007年~2011年,在建获奖作品)

奇切斯特城全城被一面主体完好的中世纪城墙环绕,墙内的旧城被一条以中世纪市场十字架(旧时建于市场中用来张贴告示)为中心的十字形街道分割成大体面积相同的四部分。面积达1300m2的新切斯特区博物馆(Chichester District MuseumChichester)新址以及其周边26个住宅项目位于西北半区,在城市西部干线的西大街和中世纪教堂的上方。

从West北侧和耸立的中世纪钟楼开始,奇切斯特城的整体风格便开始发生了巨变。博物馆所在地的周边风貌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之间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那一时期很多街边的历史建筑都被拆除。因此,除了Tower Street南侧与博物馆对面的建筑外,只有极少数有一定代表性的建筑保留了下来。博物馆新址现为一处停车场(棕地),在它下面是罗马浴池的遗址。

作为回应,我为博物馆和住宅所做的设计旨在通过建设统一风格的街区,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建筑纹理,从而使Tower大街和Woolstaplers大街拥有全新整齐划一的街道风景。

这座罗马浴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9年~96年,罗马弗拉维亚时期。那时奇切斯特的罗马名字叫:Noviomagnus Regni,人们在20世纪70年代将它发掘出来。在奇切斯特区博物馆的入口展厅处,作为博物馆固有的一部分,罗马浴池会在原址向公众展出。在考古展览区的上方是新的展厅。除了设立公共设施之外,博物馆还会包括永久性和临时性的展览、藏品收集,研讨机构、研究机构和图书馆区,以及一个学习室。

博物馆会拥有超过1000份的全球地质样本、8500个各个历史时期的手工制品、3600份以上的影像资料以及超过30X项考古成果,这些成果描述了奇切斯特地区自地质时代以来的历史变迁。

新的公共展览区垂直排列,分为三层,由一段楼梯相连,楼梯通往博物馆的最高处。在那里包括大教堂在内的城市景象尽收眼底。

整座城市的公共和宗教建筑,如市场十字架、大教堂和钟塔,这些都采用城市本地的白色石块作为建筑材质,另外一些则使用砖块再加以粉刷。新的博物馆表面将覆盖着仿旧的白色石材,从而使他在建筑性和文化性方面都能与奇切斯特宏伟的公共建筑传统相一致,并在Tower大街其他砖制建筑中脱颖而出。同时,住宅区的开发对博物馆的建筑风貌起到了辅助作用,他采用红砖建造,大楼顶部按照该城市典型的房顶形状进行设计。

博物馆和住宅楼都只有三层,与城市建筑的一般规模、与面向南方,在Tower大街东侧的注册文物建筑协调一致,他们覆盖着镀锌材质的屋顶也被解读为屋顶风景的一部分。在博物馆东侧末端,主立面包含着一座立方体形状的角楼,从而给街道的景色添加了更为丰富的元素,同时也使博物馆成为West大街和城市北城墙道路之间的标志。

新的博物馆的建成力图在现代与历史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这座建筑既表达了对城市自身历史遗产的自豪与尊重,同时也像其他城市一样,必须欣然接受文化的变迁。

托里诺文化中心(意大利。2001年,国际大赛获奖作品)

托里诺文化中心(Centro CuIturaIe di Torino Torino)是为意大利托诺里城设计的一座综合性艺术大楼。在此次国际大赛中,该设计方案是由项目赞助商ComunedI Torino挑选出的唯一一个来自英国设计师的作品。该建筑总面积为40000m2,包括一座新的城市图书馆和一座设有1200个座位的音乐厅。我们在该项目的环境与美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例如在楼体南立面内侧使用了遮阳百叶窗,我们在而后的阿斯龙市政大厅项目中也采用了相同的处理方式。

都灵市三面都环绕着阿尔卑斯山,宗教建筑是市内建筑的主体,此外还有数目可观的私人住宅,房屋。文化中心项目坐落在前工业区内,其前身为已破产的内比奥罗加工公司。我们并未将该建筑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进行设计,而是将它视为一座以图书馆和音乐厅为中心的全新综合体。整座大楼犹如

个“容器”,建筑内部规划充分考虑到了各个区域的功能性,虽然都被装入其中,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

“图书馆立方体”分为多层,不仅发挥着城市主要图书馆和艺术机构的作用,而且还担任着更为广泛的城市角色。一座巨型阶梯向上穿过中庭,将新的街面前院与大楼顶部的公共广场连接起来。楼顶花园广场意在成为一处全新的休闲场所,为都灵提供新的都市空间,它完全有别于世界上其他城市,使人们在上面可以一览城市风光和阿尔卑斯山的美景。

中庭的垂直空间面积很大,不管是去楼顶广场的游人,还是通过安防系统进入到图书馆各层的读者,都会从这里经过,它也被当作是疏导人流的首要渠道。呈现在游客面前的多层图书馆代表了知识的层次感,设计直观,游客从入口处就可以一目了然。

“图书馆立方体”,作为整座大楼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看成是对Torinese复兴时期意式建筑在当代的重新诠释。不同的是,这座意式建筑是为全体市民服务的,使他们能更好的获取信息,使知识和文化的所有权重新回到广大市民手中。这样的理念通过大楼外部通透的设计得以体现,精挑细选的建筑材料再加上自然光与人造光的交互映射,使整座建筑看起来就像是一座闪闪发光的巨大结晶体。

能容纳1200人的音乐厅的设计规划完成较晚,一座突起的新式花园将它与图书馆主楼和中庭分割开来。大厅位于复原的内比奥罗建筑的庭院内部,采用新式的玻璃环绕结构,这样就创造出了大量的内部空间,为戏剧及音乐演出提供了演出场地。

该建筑设计方案的精髓在于它与公共范畴的融合能力,鼓励来访者去体验新综合楼的各个方面,无论他是好奇的孩子,还是博学的学者亦或是意兴盎然的游客,同时,对那些只是想从楼顶广场俯瞰整个城市景观的人来说,这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作者:Keith Willilares建筑事务所

编译:苗淼,《建筑创作》杂志社英文编辑

许松华:《建筑创作》杂志社编辑

篇3

【关键词】:建筑表现;符号;视觉传达

我国的建筑领域中以前是缺乏完善系统的理论体系的,但随着近几十年的发展和累计,我国建筑领域中各种高深的理论以及复杂的建筑形式不断的涌现。但最后都是为了要回归真正的建筑本质,即对美学的一种追求,建筑美观这一命题永远都是中心内容。而建筑界所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得建筑的形象更加丰富、新颖以及美观。

1、建筑表现

建筑是构建一种人为的环境,为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提供适宜场所。在哲学范畴,建筑的本质就是空间,其最主要的特性就是具有功能性。在实用的基础上,建筑造型可以是复杂多变的。建筑艺术是作用于建筑群体,立足于平面,对建筑群体的形态构成,色彩处理、材质运用等方面进行设计加工,最终形成了一种实用性综合造型艺术。而建筑表现即是这种实用性综合造型艺术的前期展现方式。在计算机还未如此发达的时期,建筑表现主要通过手绘的方式来完成。手绘制图对于设计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如建筑速写,速写草图可以快速记录和表现设计师的想法,速写则是绘制技法之一,利用线条的虚实、疏密,来表现建筑体或建筑群体的形态特征和前后关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表现的形式更加拓宽了,衍生出了有电脑模拟现实参数所渲染出的效果图和三维形式,将原有的手绘效果图纸转化为视觉表现形式。相较于手绘制图,计算机绘制的效果图更加逼真,是将模型在真实的环境数据下渲染而成,给观者的感受更直观。利用计算机来制作出的效果图,在当今建筑业中已经成为了建筑表现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建筑表现效果图中,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是最基本的要素,通过构成中不同手法的理解,来表现所要求的主体。例如在后期配景中,植物的疏密分布,排列方式整齐或组团分散,色彩鲜艳或厚重,这些因素都可以丰富效果图的层次,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建筑表现效果图不用于普遍意义上的平面设计作品,它不仅着眼形式,更要求抓住设计作品的重点,使得图中主题鲜明。针对这种特殊性,效果图必须在确定大基调的情况下,更加注重虚实与主次。加之一定的技术辅助,将设计作品细致呈现。

2、建筑形式的概念

(1)建筑形式的产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建筑师多采用水粉、水彩及喷笔工具来辅助设计,或制作木质、纸质的简易立体模型,依靠透视学和人体工程学等手段来设计表现建筑。其一,由于有些绘图工具的特性,导致了绘制效果图难度增加。其二,这样的建筑表现形式虽可以体现一定的空间感,但只能局限于某一个角度,不能让观者深入了解和感受建筑本身。其三,也局限于画材画具,很难表达出建筑的特殊立面材质。九十年代,“CAD”等系列软件开发和应用,同时“3DS”、“PHOTOSHOP”及“3DMAX”等多种图形软件的出现,将建筑表现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计算机中的建筑模型,可多视角转动,拥有逼真的视觉效果,细节表现丰富。为建筑设计师与客户沟通上提供了巨大的便捷。但是这样的效果图也存在着弊端,有模型经过渲染而得的效果图,视觉角度还是有限制,观者在观看效果图时,可能会产生抽象感,不能真切体会建筑群体间的空间关系。建筑动画虚拟技术的产生与广泛的运用,可以增强建筑作品给观众的直观感受,不仅是观者走进建筑作品,获得想要的信息,同时也提高了双方的效率,对后期施工、宣传起到了巨大作用。

(2)建筑形式的现实意义。建筑形式是指为表现建筑以及建筑相关活动所产生的动画影片,是动画体系中将动画技术应用在建筑表现领域的一个分支。在其中,包含了诸多因素,如剧本设计、镜头切换、音效、字幕、后期配音等。建筑动画是建筑设计作品的一种动态演示,能够全方位、直观地给观者提供有关虚拟建筑的仿真空间效果。建筑形式能够节省物资、快速表现的。通过建筑形式,建筑设计师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想法,不受空间、工具的限制,通过计算机模拟现实环境,在虚拟空间中构筑具有创意的设计作品,提高了效率。同时也可做出不同的方案来比较,分析不足,及时补充改善方案。建筑形式能够提高项目开发的成功率。通过生动形象的三维动态模型,建筑设计师可以像甲方全方位展示了建筑内外部空间与周边地理环境,使甲方能够身临其境,提出修改意见,决定最终方案。在确定方案后,建筑动画也可以为项目进行宣传,为大众所知。消费者也可预先了解项目和订购方式,刺激产生的购买欲望,达到一种全新的数字化营销模式。

3、建筑形式的表达方法

(1)建筑形式的视觉符号系统。建筑形式主要是通过视觉符号系统来传达的,根据皮尔斯的定义,符号形体是“某种对某人来说在某一方面或以某种能力代表某一事物的东西”;符号对象就是符号形体所代表的那个“某一事物”;符号解释也称为解释项,即符号使用者对符号形体所传达的关于符号对象的讯息,亦即意义。[1]将建筑形式中的视觉对象被归纳为一个个符号,并最终区别于其他形式。这一概念建立在符号三元关系的基础之上。在建筑形式中包含了大量的符号,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建筑形式的视觉符号之所以产生,其实是以认知为目的。真实建筑空间中的体验和感受是一种包括五官感知的综合形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让观者更加亲身体验建筑群体,建筑形式中所要包含的内容就极为重要了。这其中,视觉符号就发挥了充分的认知功能,使得观者能够从建筑形式中迅速地对建筑深入了解,对其周边环境直观而准确清晰的认识。

(2)建筑形式的视觉传达。建筑形式生成方式是根据建筑设计图纸在计算机上制作出虚拟的三维建筑环境。可以根据实际地形的等高线生成虚拟的数字化三维地形,并将各种三维建筑模型根据设计方案的要求布置其上。在这其中,用于建筑形式中的每一个虚拟模型都具有可观、可感性。在建筑形式中,每一个建筑形象的视觉符号都必须有相对应的那个真实建筑构件,而各个元素之间的尺寸比例也会符合建筑图纸所标示的尺寸比例,材质表现更是贴近于现实存在。

4、结论

要让一座建筑获得人们需要的美感,要从整体着手,要具备完整性,不仅在功能和结构的角度去考虑这一点,更要从建筑物所能表现出的视觉效果上去体现内外整体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孟妍.建筑动画视觉语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1).

篇4

关键词:建筑;材料;结构;创新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182-01

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HERZOG),瑞士人,1950出生于瑞士的巴塞尔。他是当代最受人尊敬的建筑师,尤其以新型建筑技术和材料的使用而闻名。

他将自己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并通过作品来宣泄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下面我就从赫尔佐格享誉世界的两个建筑进行分析。

一、德国慕尼黑安联球场

他的设计直接从材料和建构入手。在他的作品中,建筑的意义、场地等诸多因素让位于材料、效果等。“建筑是变化的,是四维的”,这在他的建筑中有了实质性的表达,建筑随着季节、气候而改变。这一点在德国慕尼黑安联体育馆的设计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安联体育场是欧洲最现代化的球场。慕尼黑新安联体育场的顶棚是赫尔佐格开创性设计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为了创造一种既坚固又轻巧的结构,他借鉴了仿生学和自然科学的灵感。每个组件都需要进行制造,尺寸精确到厘米。从一开始就被评价为“不可能实现”的半透明外壳也成为现实。

在材料的选择上,赫尔佐格费尽心思。整个结构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半透明的特殊塑料四氟乙烯。它不同寻常的表面由2874个菱形膜结构构成,膜结构具有自我清洁、防火、防水以及隔热性能。每个膜结构都可以在夜间被照成红、蓝、白三色,分别对应拜仁、慕尼黑以及德国国家队的队服颜色。当依次被点亮时,建筑物的颜色可以根据体育馆的使用情况,以及哪只主场球队在这里踢球进行变换,制造出如同摄影棚般的壮观的灯光效果,其奇妙之处将远超想象。

为了使场内有足够的光线,体育场阳面的气垫是透明的,其余部分则是半透明的。白天,整个球场就像是个白色的救生圈,反射着太阳的光辉。到了晚上,“救生圈”又变成了大宝石,光束将被照射在球场外壳上,把它营造成一个巨大的发光体。既显得现代感十足,同时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

再来看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体育场馆―― “鸟巢”。它是由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等合作完成的。与以往相比,“鸟巢”是赫尔佐格建筑生涯中的一个突破,他将建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是世界建筑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飞跃。

“鸟巢”向世人传达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即传统与现时、宗教与科学是能够完美地统一的。这座建筑受到了世界各地成百上千万人的赞美,成为象征奥运会和当代中国的符号。

“鸟巢”这个建筑巨作处处洋溢着创意美。它的设计别具一格,它的建设也匠心独具。冰冷的钢条经过设计师的巧妙设计,形成“鸟巢”这个编织着温暖的“家”。从建筑艺术角度审视鸟巢,它的空间效果具有空前的独创性,“鸟巢”外观简洁并充满力量感。结构的钢条相互支撑链接,形成了网络状的构架,这正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镂空设计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完美融合在了一起。

“鸟巢”是创新的完美演绎。它是全世界跨度最大的钢结构建筑之一,并且其钢结构由被外力支撑的状态变成完全靠自身支撑,成功实现了“自主矗立”。在“鸟巢”的建设过程中,从材料的选择到施工设计,很多环节都是依靠自主创新的力量构筑的,可以说,“鸟巢”集中了中国建筑最新技术的精华。当然,“鸟巢”的独特设计,注定了它在施工过程中会遇到独特的难题,在国际上没有现成的参考答案,只有依靠自己的科技创新独立解决。例如,中方发现“鸟巢”原本的楼梯由于一通到底的设计,可能存在疏散困难的安全隐患,于是及时对此设计进行了改进。

此外,与赫尔佐格一贯风格相符,在鸟巢的设计中采用了很多种新技术、新科技、新工艺、新方法,并进行了许多科研工作与技术创新。它的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耐火等级为一级,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地下工程防水等级为一级。屋顶钢结构上覆盖了双层膜结构,强度高、耐久性好、防火、清洁性好,采光好但不受紫外线影响,并采用声学吊顶。整个设计使体育场达到自然通风,而且热舒适度与风舒适度都达到标准。

“鸟巢”还被视为现代建筑和后现代建筑的结合体。现代主义把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同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结合起来是正确的,主张建筑师关心社会问题也是应该的。相反,后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主要是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而忽视许多实际问题。“鸟巢”的设计,在具有很强的实际使用功能的基础之上,也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鸟巢”寓意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理念,叙述了人一定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所以说鸟巢的设计,是现代建筑和后现代建筑的结合体。

三、结语

篇5

关键字:解构主义、分解重构、作品解读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A

一.解构主义

1.解构主义的产生

现代主义出现之后,建筑风格曾长期单调统一,建筑师们力求多变,各种探索、尝试层出不穷——这些探索基本都是基于形式主义上的探索,都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调整、补充、改良和发展。解构主义便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解构主义是从结构主义中演化出来的 ,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哲学理念。事实上,它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尼采的叛逆思想——质疑理性,颠覆传统,以及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和欧洲左派批判理论。

1967年前后德里达提出了解构主义的概念,从字意上来讲,解构主义是指正统标准的否定和批判。同时,它的形式实际是对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

2.解构主义的思想核心

解构主义认为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命题中森严的等级秩序是不合理的,它强调瓦解二元对立的统治和被统治关系,采用分解、消减和移置的方法使二者势均力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解构主义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对即错的理论。提倡分解、片段、不完整、无中心、持续地变化等等,我们不难看出解构主义具有较强烈的开拓意识,并以其激进,甚至是破坏性的思想及理论,尝试从根本上动摇或传统文化体,因而解构主义者们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便是对传统的审视与背叛、对社会的关注与批判,同时还有人们的争议和不理解。

3.解构主义对建筑的影响

被认为是激进的、非理性甚至是破坏性的解构主义合时宜的出现,使得建筑界突破了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单调统一建筑形式,因其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具有强烈个性,在建筑设计领域被采用。解构主义认为,从古希腊的伊瑞克先神庙,到哥特时期的巴黎圣母院教堂,建筑的对比、张力、破裂的形象日益明显,解构主义就是要将建筑创作中那隐匿的、潜在的或被迫从属的形式特征加以强化,以正面的形式特征突出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伴随着创新,实践,解构主义建筑界出现了很多里程碑式的人物和作品,影响深远。

二.解构主义建筑师及其作品解读

历史上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解构主义建筑大师,虽然他们的作品的问世往往伴随着争议,但不可否认他们的思想丰富了建筑设计框架,他们的作品为建筑样式的多样化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为人们打开了全新的建筑视野。他们的共同点是从整体上或部分地对建筑系统进行批判,寻求平衡性。其核心思想是克服约束和真正的阻碍,对系统进行替换和移置,打断整个连续的“文本性”,打乱保守的建筑思想。

1.弗兰克•盖里

弗兰克•盖里被认为世界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师,设计基本采用了解构的方式,即把完整的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建筑整体破碎处理,然后重新组合,形成破碎的空间形态。他对于空间本事的重视,使他的建筑摆脱了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建筑所谓的总体性和功能性细节,而具有更丰富的形式感。

弗兰克•盖里作品解读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采用解构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认为基本部件本身就具有表现的特征,完整性不在于建筑本身整体风格的统一,而在于部件的充分表达。虽然他的作品基本都有破碎的总体形式,但本身却是一种新的形式。是解析了以后的结构。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没有任何人类建筑的杰作能像这座建筑一般如同火焰在燃烧。” ——拉斐尔·莫尼欧

1997年,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在西班牙中等城市毕尔巴鄂横空出世,以奇美的造型、特异的结构和崭新的材料立刻博得举世瞩目,让这个往昔辉煌的工业城市以旅游城市的面貌重新焕发光彩。

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位于勒维翁河滨,作为博物馆主入口的巨大中庭设有一系列曲线形天桥、玻璃电梯和楼梯塔,将集中于三个楼层上的展廊连接到一起。一个雕塑性的屋顶从中庭升起,透过玻璃窗投射进来的光线倾泻到整个中庭内。该中庭具有前所未有的巨大尺度,高于河面达50m以上,吸引着人们前来参观这个独特的纪念性场所。

图1: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立面及平面(主中庭)

整个建筑由一群外覆钛合金板的不规则曲面体组合而成,钛板总面积2.787万平方米,其形式与人类建筑的以往实践毫无关联,脱离了任何习惯性的建筑经验。因为北向逆光的原因,建筑的主立面终日将处于阴影中,盖里聪明地将建筑表皮处理成向各个方向弯曲的双曲面,这样,随着日光入射角的变化,建筑的各个表面都会产生不断变动的光影效果,避免了大尺度建筑在北向的沉闷。盖里为解决高架桥与其下的博物馆建筑冲突的问题,将建筑穿越高架路下部。并在桥的另一端设计了一座高塔,使建筑对高架桥形成抱揽、涵纳之势,进而与城市融为一体。

2.埃森曼

埃森曼是当今美国最具影响的解构主义建筑师之一,他总是在建筑学设计和哲学理论中寻找一种平衡,但是人们总是能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理论工程的寓意。他的建筑思想,将传统理论的定义颠覆,取而代之的是突破建筑在传统论述的概念,提出建筑不应局限于传统的主体与客体。埃森曼不承认任何建筑本身以外的内容对形式的统治性,包括社会意义、审美甚至功能意义的统治性。

埃森曼作品解读

他的作品明快而简洁,主要工作是将建筑从以往的联系中释放出来。埃森曼坚信,建筑是自治的,是一块独立王国,建筑师的任务不是像上帝一样“建造”建筑,而是呈现它们,让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存在。

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的设计中,建筑仿佛一把扶梯或者脚手架,白色的三维的网格是一个步行的过道,横卧两个匿名的预先存在的结构中,与俄亥俄州首府网格一致,穿过现有的建筑,将校舍和哥伦布的城市建筑连接起来。这是一种典型的埃森曼式设计风格,在基地上产生了一种令人不安的结合点。建筑单体代表了过去与未来的对抗,也代表了融合——代表未来的白色格架在南部和一个基地内曾经存在的军火库基址产生冲突;砖砌体代表了军火

图2: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库老城堡般的形象,但其形象不但被简化,而且被肢解和扭曲:塔体和圆拱等元素象被撕裂的一层皮。按文丘里的说法,灾难性的砖砌体“只是对原建筑物轮廓的歪曲而滑稽的模仿”,显然不是要唤起对历史的依恋。埃森曼一直对历史主义和风格传递信息这种想法表示怀疑,所以,“军火库”的肢解就是历史学家专业性思想的破裂。埃森曼通过分解表明历史的不连贯性和不可及性,而历史和未来,场地和非场地,建筑和非建筑正是埃森曼建筑的典型主题,在某种意义上,留存至今。

3.伯纳德.屈米

在屈米的理念中,建筑的角色不是表达现存的社会结构,而是作为一个质疑和校订的工具存在。他的作品强调建立层次模糊,不明确的空间,他的设计往往暗示了一种较之惯常的生活更有效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仅仅从美学和象征手法出发。建筑的责任从提供功能空间转向了组织社会活动。

图3:屈米和他的设计草图

屈米作品解读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屈米认为:“建筑师不仅仅是设计某种形式,而是创造社会性的公共空间。建筑设计并不是一种有关形式的知识,而是探索世界的知识形式。在屈米的众多作品中,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深刻的体现了屈米的解构主义精神。

拉•维莱特公园

在设计中,屈米追求一种与传统园林截然不同的效果,他提出了一个空间上以建筑物为骨架、以人工化的自然要素为辅助、自然景观与建筑相互穿插的建筑式的景观设计方法, 采用了一种独立性很强的、非常结构化的布局方式, 以点、线、面三个分离的体系重叠在整个园址上,构图十分严谨和紧凑。

图4:拉•维莱特公园

人的参与让公园的张力释放——如果公园里没有人,公园永远是一座冷冰冰的雕塑。26个鲜红的folies除了作为标志点和某些特殊功能外,里面还安排了许多活动。作为信息中心、小卖饮食、咖啡吧、手工艺室、医务室之用 。

拉维莱特公园是开放的城市绿地,公园中随时都充满着各种年龄、各种背景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屈米以独特的甚至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设计手法,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宜赏、宜游、宜动、宜乐的城市自然空间,公园充满了城市居民与各地游客互相看、同欢乐的乐趣与生机。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解构主义的探索,以及对以上当代知名解构大师及其作品的浅析,较深入的了解了解构主义。解构主义建筑不承认任何建筑本身以外的内容对形式的统治性,包括社会意义、审美甚至功能意义的统治性。解构试图在一种纯几何语汇、纯结构形式的基础上,通过破坏创造出不纯的结构形式,从而使建筑语言变得更加丰富。以下结合具体的设计实例简要归纳解构主义建筑的创作手法。

把建筑分解为功能及非功能部分

盖里在日本神户设计的鱼味餐厅,用一个尺度可与建筑相比的大鱼和餐厅并列在一起。同样的,他在洛杉矶的罗育拉法学院的设计中,用了许多“分解”的手法,如没有柱帽、柱础的“非柱廊”,没有扶手的“非栏杆”,没有钟的“非钟楼”等来提示“非”与“无”的存在。

在理性格局中陈列出非理性的建筑

屈米在巴黎拉维莱特公园方案中,在用理性的点、线、面组成的方格网交点上设置了一系列红色的“疯狂物”。据屈米自称,它们形象地显示了“存在”在时间及空间上的延迟。

用分解及组合的形式来表现时间的非延续性

埃森曼在西柏林IBA社会住房设计中应用移位3.3度的红(代表“过去”)及白(代表“现在”)的方格来显示一种“反记忆”。

“解构”是一个文化时代性的特征。这个蔓生的时代没有一个明晰的起点,现在正在蔓延,也看不到终点。解构建筑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它作为一种先锋建筑风格,追求标新立异,受到推崇和实践。然而解构建筑要做得成功也要有功力,有章法,有素养,决非可以随便模仿便成佳作。

参考文献:

[1]吴俏瑶:埃森曼建筑思想之哲学探源安徽建筑2011 年第6 期(总181 期)

[2]钟凯琳:伯纳德.屈米用建筑扭转公共空间的解构大师建筑大师viewer 2012年7月

[3]孙臣:探究-解构主义大众文艺

[4]郑朝灿、丁承朴:解构主义建筑在中国——以央视新大楼、广州歌剧院为例华中建筑 2011年6月

篇6

关键词安东尼・高迪;超现实主义;建筑评论

abstractAnthony Gaudi with its rich imagination, bold creative thinking, and its unique form of expression, leaving an impassable peak for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lso offers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for today's design thinking

Key words Anthony Gaudi; surrealism; architectural criticism

中图分类号: X7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安东尼・高迪(Antony Gaudi,1852一1926年)是现代设计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被誉为“西班牙最天才的建筑师”,高迪的一生是奉献建筑艺术事业的一生,奇异的幻想支配着他的设计灵感,他用自己的建筑塑造了一座“超现实”之城。

1 选择性继承

高迪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首先不仅是历史的传承,蕴含在设计领域的发展中,融汇在人们的思想里,而且对设计美学有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唯一且不可复制性是高迪作品最大的特征,设计中充斥着各种风格的杂糅,也伴随着浓厚的地方文化与传统烙印。

1.1 加泰罗尼亚的影响

高迪出生于离巴塞罗那不远的一个加泰罗尼亚铁匠家庭,其一生在巴塞罗那度过,他的建筑活动也基本没离开过这个塞万提斯心目中的“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历史上的加泰罗尼亚曾经被来自西欧和东方穆斯林的不同强权统治,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形成了迥异于西欧的独特地域文化。而高迪生活的年代正是加泰罗尼亚民族自治运动的巅峰阶段,民族文化的觉醒和振兴无疑是那个时代建筑师创作的精神支柱和核心创作内容。在文森公寓、居埃尔之家的实践中明显带有摩尔人的装饰风格。

1.2自然主义

“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属于上帝。”

高迪从观察中发现自然界并不存在纯粹的直线并且终其一生,都极力地在自己的设计当中追求自然,在他的作品当中几乎找不到直线,大多采用充满生命力的曲线与有机型态的物件来构成一栋建筑。加泰罗尼亚的山脉、地中海的海水、大自然的各种生物都是高迪创作的源泉。自然界各种偶发天成的形态使得任何直线在高迪看来都是人为的存在,而只有曲线才是自然的。

2超现实主义风格

高迪世界既柔软又坚硬,他的建筑实践具有“超现实主义的”、崇高的,神秘的力量。即使是最细小的部分,高迪的作品也带着强烈的个人风格,也包含着超现实主义的思想。圣家族大教堂,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被腐蚀的牙齿,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圣家族大教堂与其他建筑作品不同,并没有遵循任何风格理论的指导规则,基本上是个人风格的表现。他花了四年时间,以颠覆性传统的方式重新修建了教堂的地下室,改变了地下室的朝向,并用五个祭堂代替了大台阶,正中的祭堂安放主祭台,并加高了拱顶,重新彩绘了圆柱,在地下室的周围挖出了沟渠。与通常的圆柱不同,这些石柱带有条纹,在他看来这些条纹“赋予了石柱生命,使它更加挺拔,使它在沉睡中苏醒过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支撑穹顶的石柱在穹顶的起点处如树枝一般分叉开来,从视觉上看,顶部空间划分更加多层次,从技术角度看,也有效地分担了重量。空间的划分犹如树林间的树枝层层叠叠,光影作用下透露出神秘的气息,行走于中又有灵动的空间感。

3 审美特征

3.1 形体美

高迪喜爱大自然,特别注意动、植物及山脉的造型。他观察入微,他所看到的自然美并不是刻意的美,而是具有效用、实用的美。所以寻找到他所要的美感 ――自然就是美,美即是实用性,实用即是自然的存在,自然即是实用的展现。因此在高迪的设计作品中,一切灵感来源于自然和幻想,你会不由的感受到高迪创造的奇异建筑中,所流动着万物的生机、自然的生命和对神的虔诚。 米拉公寓无论外表还是内部,包括家具在内, 他都尽量避免采用直线和平面。外观到处可见蜿蜒的曲线,有连绵起伏的动感,整座大楼宛如波涛汹涌的海面。窗前阳台栏杆由扭曲回绕的铁条和铁板构成,就像植物的藤蔓,自由的生长卷曲又相互缱绻而富有灵性。里面窗户犹如蜂窝,整座房子就像被海浪侵蚀又经风化后布满孔洞的岩石。公寓的屋顶高低错落,螺旋形的天花板设计,既像海浪的漩涡,又像是海洋生物。墙面凹凸不平,房间的平面形状也几乎全是离方遁圆,没有一处是方正的矩形,内部的家具、门窗、装饰部件也全部是模仿植物、动物形态的造型。有机形状的窗洞、门洞、裹嵌在墙壁上,如天生的一般。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每个造型的纹路都有明显的差别,感叹其卓尔不群的创造能力!

3.2 工艺美

“建筑的作品就是光、雕塑、结构和装饰等的和谐。”

我们可以看到在他的建筑中大多采用玻璃、陶瓷碎片、珐琅、天然石材等料器进行有意味的镶嵌装饰,是高迪独创性的艺术特色。他把平面镶嵌用于立体的建筑和雕塑,使古老的镶嵌艺术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拓展了镶嵌艺术的语言表现力。繁复的细节与装饰是高迪作品让人着迷的地方。巴特罗之家的设计灵感就来自于加泰罗尼亚的“乔治屠龙救公主”的民间神话传说。该建筑样式怪异,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梦幻气息。 “帽子”屋顶表面被设计成龙的脊背造型,并用较规则的彩色釉面陶板有规律地密集排列,犹如层层龙鳞,色彩由粉红过渡到浅蓝色,在光线的照射下折射出神秘光晕。建筑的外立面也采用色彩浓丽的陶瓷、玻璃碎片、天然贝壳进行镶嵌,从而打破了建筑外观的平整感,而形成了凹凸不平的视觉变化,使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镶嵌所用料器也大小不一,色彩斑驳陆离,在不同光线的照射下,变幻莫测,加之窗户上用彩色玻璃镶嵌的纹饰和怪异的建筑风格,使整座建筑透射出神秘而诡异的气息。

。除了在建筑中使用镶嵌装饰外,对铸铁工艺的应用亦堪称一绝。高迪自小接触各种材料,参与手工艺制作,使得他对各种材料的特性和手工艺技术的运用有其独特的认识与见解,从而得以在建筑上得以娴熟运用。例如格尔馆的正门、巴特罗之家阳台、米拉公寓阳台等等都是高迪在铸铁工艺上富有天赋的绝佳例证。

3.3 色彩美

建筑本身是离不开色彩的,色彩成为表达建筑心情最直接的方式。

在古埃尔公园百柱厅的顶部充满浪漫主义情趣的镶嵌图案,呈放射状的太阳纹,镶嵌所用的料器材质、形状、大小不一,色彩分布不对称,并巧妙地运用了三组对比色。由于面积和量的不同,对比强烈而又和谐统一,在灰白色碎瓷片的衬托下耀人眼目。在不同时刻的光线下,镶有各种图案的镶嵌物体表面都会形成不同效果的美感,用众多色彩斑斓的马赛克拼成的图案,颇具印象派的点彩效果,带给人极大的视觉审美享受和精神满足。

4 结语

高迪的设计考虑的已不再是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更多的关注个人的思想与内心世界的外部表达。安东尼・高迪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创意思维、及其作品独特的表现形式,为建筑界留下一座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他的建筑在一个世纪后被“超现实主义”的支持者奉为经典,他的作品无不渗透着浓厚的“超现实主义”特质,为现如今的建筑创作留下无尽的思考和启迪。

参考文献

[1] 赵鑫珊著. 建筑是首哲理诗:对世界建筑艺术的哲学思考.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2008

[2](西)夏威尔・古埃尔著 曹新然译. 安东尼・高迪.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 徐芬兰, 高迪的房子[M].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篇7

世界首个聚焦芝加哥本土建筑事务所的Studio Gang Architects(以下简称“SGA事务所”)作品展正在举行。这个颇具创新精神的建筑事务所由“麦克阿瑟奖”得主Jeanne Gang创办,此次展出的作品在设计上都极富创意,它们能让观众沉浸在创意的浓厚氛围,领略其中的奥妙。SGA事务所的作品创意能让观众了解各种建筑或工程的诞生过程,其间会碰到什么样的问题,以及最后解决方案如何出炉等等。诸如公认的地标性建筑“芝加哥水楼”,作为建筑类事务所的SGA事务所在其创意成型和问题解决等方面所扮演的更像是一座实验室的角色,而此次展览通过一种迷人的“类工作室”空间来展出SGA事务所业已完工或尚未完工的作品,邀请观众进行“考核”,从而引导观众体验这座特别的“实验室”。

Jeanne Gang因设计82层的波状综合性摩天大楼——“芝加哥水楼”,并创造了由一位女性设计师设计的最高大楼的世界记录而闻名于世,但她的伟大不仅仅局限于此。她的作品多样且独具特色,如印度海得拉巴市的“海得拉巴O2高层住宅楼”,中国上海的“中邦上海城住宅楼”,“芝加哥林肯公园动物园南池塘生态恢复工程”,以及“台北流行音乐中心Oculus”等。所有这些折射出当今宽松建筑环境的作品都属于设计师一种开放型设计风格的尝试,是对新型材料和先进技术的一种探索与实践。在这里,观众能够了解到大楼设计建造之外的一些细节,并切身体验大楼诞生之前的创意设计进程。

此次由SGA事务所和芝加哥艺术学院“建筑与设计部”联合呈现的展览,与SGA事务所推崇的“类工作室”环境相互呼应,让观众能够近距离了解到材料样品、原尺寸的项目实物模型、研究素材、数字媒体信息以及项目相关影像资料等方方面面的信息。SGA事务所作品展真正做到了将当代建筑导入生活,向人们展示了创造性建筑创作的完整生命周期,即创意如何演变成真实建筑的过程。

展览期间,展馆的走廊空间将会举办两场建筑沙龙,届时众多建筑师、媒体界人士以及评论家将汇聚一堂,围绕“建筑的当代实践”这一议题展开对话,集中探讨那些影响建筑当代实践的各方观点和见解。这些话题的探讨将以SGA事务所的作品为起点,慢慢延伸至当代建筑领域的深层次议题。

篇8

由同心出版社出版的奥运建筑文学作品《觉建筑》出版三个月以来已经印刷两次,发行量达19000册。7月16日,北京作家协会和同心出版社联合召开《觉建筑》北京首发式。主办方表示,在北京奥运即将召开之际,此书是对北京奥运的最佳献礼。

《觉建筑》面世以来,业内对该书评价颇高。评论家孟繁华说,这样一个看起来枯燥无比的题材,在经过作者深入研究、采访、构思后,展示出来的竟是一部趣味盎然的作品。这是一部洋溢着时代意志和空间激情的作品,是一部充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奥运建筑的盛宴。评论家贺绍俊十分赞赏《觉建筑》一书对建筑精神空间的挖掘。他说,当我们理解到建筑与社会与经济与文化的深厚密切的关系后,就会发现每一个新的建筑就是一个新的精神空间。以“鸟巢”为代表的一批北京奥运建筑,其社会和文化意义远远大于建筑本身。可以预想到在不久的将来,“鸟巢”会成为一个“新北京”、乃至一个“崛起的中国”的文化符号而流传到全世界,这就是北京奥运建筑的精神空间。曾哲通过对北京奥运建筑的深入了解,触摸到了这个带有浓郁的后现代性的新的精神空间,这种后现代性恰恰体现出中国一个后发国家果敢崛起的鲜明特色,对它的认识和阐释是在西方后现论著作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寻找它的最佳答案,这应该是中国的作家和学者的任务。

北京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李青在首发式上告诉记者,《觉建筑》所获得的认可远远超出了当初的期待。她说,《觉建筑》是一部有关奥运建筑的不可多得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它填补了世界奥运建筑文学的空白,也为中国纪实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和可能性。同心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刘连枢也表示,出版社愿意进一步宣传和推广这部作品,并希望该书能够得到读者们的长久青睐,成为出版社的长销作品。

谈到作品取得的阶段性成绩,《觉建筑》作者曾哲说自己现在“荣幸又庆幸”。他说,《觉建筑》在结构上可能给读者带来一些不习惯,但他相信随着阅读上的调整和进入,阅读者会建筑起自己的理解方式,和作者产生真正的心灵上的撞击和交流,他对读者的理解力满怀信心。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