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5 20:48:3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育学原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有一个高效、廉洁、富有远见、深谙职业教育规律和真滴的学院领导班子
院长林靖东长期负责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亲自实践、见证了新加坡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开拓、改革和发展历程。是国际知名职教专家。目前新加坡现有5所高等职业院校,其中,有3个院校的院长是南洋理工学院学院培养的,是南洋理工学院原来的副院长。
(二)学院的发展、专业建设与经济发展、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作为一个城市国家,新加坡国土面积非常小,只有区区7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资源匮乏,几乎没有任何自然资源,任何事情、任何工程、任何产业都要精心筹划,资源利用率高,各种资源都经不起浪费,包括教育资源。所以各个院校、院系开设什么专业、专业规模大小都要经过教育部的审批,招生规模严格按照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进行。就是比较热门、报考率高的专业也要按照招生计划进行招生,原则上不能突破,并且原则上不准学生调专业。
(三)各职业教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新加坡职业教育先是引入日本精工科技和德国的双元制,经过实践后发现都不太适合新加坡国情,后进行改进,最后创新发展出来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工厂”就是在校内引入企业生产工厂或者把校内实训场地建成企业工厂化的模式。“教学工厂”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是工矿企业、机械工程企业、电子信息、IT产品的生产企业的工厂,也可以理解为相关的科研中心、科技公司等科研项目研发机构。
二、启示
不断创新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职业教育模式———不提倡专业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模式。由于学生毕业后,转岗的机会比较多,经过长期研究、实践,他们认为:从长远看、从学生毕业后的个人发展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适应面窄,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事业发展。
(一)理念创新
“无界化校园”理念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一大特色。在院校教学、管理等工作中,当我们接受某个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项目)的时候,单靠某一个专业(学科)或者某一个部门(院系)的人往往难以完成,因为现实中的问题很多是跨学科、不分界限的。这就需要学校内不同专业(学科)或者不同部门(院系)之间的人打破界限观念,彼此协调融合,相互合作,同时共享资源,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最终集中大家的智慧,融合大家的才智,共同合作完成某一项任务(项目)。“无界化”理念的核心是团队协调合作和资源充分共享。学院资源共享,人力资源、实训资源实行校内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的无界化管理,各个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校内教师资源可以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合理调动。
(二)管理创新
南洋理工学院从领导到员工普遍认为专业教师是学院的第一财富,只有好的专业教师才能办好好的专业、好的学校和好的教育,教师是学院从事教学的主导,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既要是教学的行家里手,又要是科研开发的技术能手,还要是懂得企业生产管理的多面手,总之,高职教育需要产教研样样精通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院办好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必要条件。为此南洋理工学院下大力气开展教师队伍的引进、培养、进修和提高。首先,学院每年拿出学院年度经费的4~6%(约$1000万元左右)用于全院教师的培养、进修和提高,每人每年不低于18天(实际实施是23天)。其次,为了提高校企合作成效,提高专业教师的产教研水平,学院每年选派出1/3的教师带领3年级的学生在校企合作企业和学院校内的“教学工厂”进行顶岗实习和技术、产品研发,另外2/3的教师在校内从事1、2年级的专业教学工作,教师每年进行轮换。其三,大量的高薪从企业、科研机构招聘有丰富专业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到学院当专业教师。学院教工采用年薪制,人均年薪约$10万元左右。真正实现了待遇留人。其四,以人为本理念深入人心。学院已经建成了智慧化校园,校内各种信息、控制实现了一卡通。南洋理工学院从学校的建筑与各项设施到学校的管理等方面,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参观考察时发现,学校内的各种指示标识清晰简洁明了,作为一个多雨的国家,学校内的所有建筑物可以实现不淋雨通行,校园内任何地方均可免费无线高速上网,学生可以在教室外面走廊的笔记本电脑台上方便地使用电脑,电源插座和网线接口的设计非常人性化(如校内花园的休息桌椅下方都安装有电源插座),无不体现学院处处以人为本的理念。图书资料室无需管理员,可以自助借阅,电子学习间、小组研讨室等场所只要在网上预订即可使用,开放式音乐剧场学生随时可以去自己组织活动。总之,学院在专业教师的管理上,一是使用,根据每一位教师的专长,安排恰当的工作岗位,合理使用每一位教师,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二是培养,通过每年的专业教师培养、进修和提高,使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和科研开发水平不仅不会降低,而且会每年都有所提升。使学院的每一位专业教师的社会竞争力和社会价值,与他(她)进入学院前相比都得到提升,实现了学院专业教师价值的保值增值。这样以来,假如有一天学院的教师调出学院,在社会上依然会有很高的竞争力,可以实现顺利就业。
(三)模式创新
校企合作、全面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创新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的双轨制,南洋理工学院各专业学制为3年,第一、第二学年为专业宽基础理论培训和学期小型项目,第三学年为专向培训、全日制项目研发和企业实习。第三学年根据学生学习程度把学生分成A、B两组,第一学期A组(相对程度好一些的学生)做全日制项目和企业实习、B组开展专向培训(即学习专业课),第二学期再对调。整个教学过程全面采取“项目(化)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工作而开展的教学过程。它可以激发并长时间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方面学生通过做项目的过程,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项目的过程,进一步巩固、提升并掌握知识和技能。
1)课时安排设计新颖独特: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将实践和理论充分融合,加大实训课和实践课的比重。南洋理工学院课程教学方式采用理论课+辅导课+实训课模式,课时比例为1:1:2。以自动化控制课程为例,该门课程授课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课教学为15学时,辅导课学时为15学时,实训课学时为30学时。理论课为大班课,80~120人。辅导课和实训课为小班课,20~24人。
2)课程内容设置高度综合:核心课程教学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高度综合上。以自动化控制课程为例,其内容融合了自动控制原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原理与应用(也就是国内的PLC技术类课程)、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内容。国内通常将它分为自动控制原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原理与应用、电气控制技术等3门课程来讲授这些内容,使得学生缺乏系统的概念、缺乏相关科技领域间的横向联系。
3)教室、实训室布置实用:当我们走入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区时,第一感觉是很难区分哪里是理论教学区,哪里是实践教学区。往往出现的情况是,当你推开一扇门,或者穿过一条走廊时,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从一个理论教学教室进入了实训室。尤其是在工程系参观的过程中,有一些教室让你根本无法判断这是一个理论课教室还是一个实训室。课堂上教师正在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而学生则是坐在各种各样的实训仪器设备中间,认真的听取老师的讲解。课堂搬到了实训室,形成了教学工厂,这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的结合了起来,真正的做到了理实一体化。
(四)教学创新
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创新实施专业教学的“教学工厂”模式,校内专业教学工厂化。“教学工厂”理念是南洋理工学院卓越办学的主要手段。“教学工厂”以学院为本位,而不是以企业为本位,它是在现有的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训课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而设立的。它是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引入学校并与学校教学环境有效融合。其中,企业研发项目是“教学工厂”的重要载体,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教学工厂”通过让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在教师指导下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研发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给学生以真实的学习和训练实践,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缩短了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教学的距离,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五)科技创新
学院在政策、薪酬方面鼓励、支持专业教师专业技术、专业技能、科研开发方面的进修和提升,支持专业教师搞科研、搞技术开发,联系企业拿生产、开发项目,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科研开发氛围、环境和局面,目前,该学院教师和学生进行科研、技术开发获得的技术专利已达200多项。其中不乏高科技科研开发项目。
(六)资源共享
在南洋理工学院的一大体会就是资源共享,真方便。为了充分发挥学院现有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学院管理效率、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学院建立了全学院的资源共享平台,尽可能的实现了校内资源共享。包括:人力资源共享、实训资源共享、电子化管理制度共享、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教案、作业、考试试题、课程综合实训、科研开发项目成果、技能竞赛技术成果、社会实践活动安排、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迎新工作安排、学生毕业典礼安排等各种共享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在一定范围、一定权限内实现学院教工、学生的共享利用。
三、建议
1)尽快启动学院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工程:包括学院各种电子版的管理制度、文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课程电子教案、电子讲义、课件,课程综合实训项目资料、专业综合实训项目资料、技能竞赛项目资料……都纳入学院数字化资源库中,达到校内资源共享,(资源)物尽其用。
社会和企业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但目前独立学院的教育机制和模式还有许多制约工科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不利因素。
1.1工程教育体系不清,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模糊
我国工程教育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落后、目标含糊等方面。长期以来,高等工程教育一直委身于科学教育甚至被等同于科学教育,造成工程教育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导致教育培养体系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企业技术创新的脱节,增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3]。
1.2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缺乏实践训练
传统教育模式的一个弊端是轻视工程实践训练,部分学校实习基地萎缩,流于形式,学生走马观花式的生产实习较多,深入生产过程、动手参与较少,理论和实践脱节,使学生难以领会和消化理论知识,只能纸上谈兵,见到带有工程性质的问题就心里发虚[4]。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疏于实践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质量反映最多和最普遍的问题。此外多年的应试教育助长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风与思维,压抑了他们的自主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1.3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比较落后
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一直受传统专业的影响,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符,专业教育知识面狭窄,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科技的迅速发展;普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负担沉重,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工程实践、工程设计的训练环节偏少、学时偏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生工程能力的提升[5]。
1.4教师队伍缺乏工程实践锻炼,影响工程教育质量
近年来很多学校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迅速上升。由于他们多数是刚刚走出校门的青年教师,缺乏系统的工程实践锻炼,因此,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同时学校与教师个人重学历、轻实践,重专业、轻综合,导致教师培养集中在学历学位提升上,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形成知识传递从书本到书本、工科学校不“工”的尴尬局面。
二、独立学院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途径
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和社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针对独立学院工程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2.1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现代工程教育观
要树立大工程观意识,使工程训练与现代工业生产水平相适应,强化设计、制造、运行、开发、管理以及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训练,增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协作意识。要注重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程教育,真正体现面向工程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将工程教育由培养工程科学家向培养工程师转变;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转变;由注重科学系统性向注重工程综合性转变,从而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新型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2.2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工程意识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要改革现有课程体系,使之尽早面向工程实际,强化工程实践。工程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学校应经常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跟踪调查毕业生,了解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在调研的基础上,按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开展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实习实训的改革,使教学过程密切联系生产实际。聘请研究设计院所、企业参与培养计划的制订,针对企业岗位实际需要,增设实践类课程和实验,让学生动手拆装设备,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工程实际。
2.3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宽工程能力培养渠道
通过实践教学工程化改革,让学生尽早地、更多地接触工程实际问题,以建立起牢固的工程概念或工程意识。
(1)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大力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以产学研结合为桥梁,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并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带领学生到生产现场在企业技能专家指导下实习实训,创造条件让学生深入生产班组,跟班实习。参照企业职工技术培训资料,与企业人员共同确定实习实训项目、内容和要求,编写实训教材。带领学生到企业技术培训机构,在企业人员的指导下学习,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生产、管理实际,得到技术、技能、管理、文化、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综合实训,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转化能力,解决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和场地、设备不足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逐渐成为工程技术的创新主体,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先进的工艺装备和现代化加工工艺,是学生理想的工程实践场所,这是校内实践基地所无法替代的。
(2)建立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荣获各种技能大赛奖励的技能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为专业教师和学生讲授新技术、新装备、新标准的应用,指导学生实训。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实践类课程、实验、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
(3)多渠道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为节约资金,可将企业闲置或报废的典型设备搬迁至校内建设实训基地。同时利用政府专项资金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包括软硬仿真操作实训、典型设备拆装实训等。针对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设置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邀请企业参与设计和建设实训基地,确保实践仿真模拟的准确性、广度、深度以及技术上的先进性;统筹校内实验资源,加强不同学科之间实践资源的共享,促进实践教学水平共同提高。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既增强了教师的工程实践锻炼,也避免了学生在企业实习走马观花的现象,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时间。
(4)通过项目开发与研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践项目,让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训练。通过参加教师或合作单位技术项目开发,让学生进入真实的技术开发环境,培养与训练学生技术开发能力。
2.4多渠道培养工程型教师
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教师是关键。由于多数青年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难以自觉、有效地引入工程思想、原理和方法体系,难以对学生进行严格、有效、切实可行的工程训练,造成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达不到社会与企业对用人的要求。学校可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做导师,并安排他们为企业兼职教师助课,从中学习先进技术、企业文化、最新标准和多年的技术工作体会;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来校授课;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改革薪酬计算办法,吸引教师参与指导实践教学,参与实训基地建设;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定期为教师开设讲座,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各级教师工程能力提升培训班。
2.5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要具备现代工程能力,就要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应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综合学习,开展学术研讨活动,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模拟和案例研究等推动学生学习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构建技能,学习与人交流合作技巧,在工程实践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系统思考问题的方法。要增强课外实践活动效能,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例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机械设计大赛”等活动,开阔视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三、结语
目前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者,普遍将校园文化活动仅仅看作是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目标不明确且缺乏引导,缺乏指导;教师在校园活动中也只是个旁观者。这样,势必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诸多方面的不足。
1.1校园文化内容单调,质量、层次较低。许多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管理者对校园文化的组织理念仍停留在校园活动,就是让学生在空闲时间有事做,不要游手好闲,悠悠荡荡,因此校园活动的内容多为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内容单调,层次也低。许多校园文化活动正面临着生存的挑战,质量得不到保障。
1.2思想政治工作与德育教育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逐渐淡化。随着社会价值的多元化,校园文化受到了流行文化、网络文化、商业文化的冲击,也呈现出多元的态势,主流文化受到冲击。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为管理者只是强调学生的参与,对如何把握校园文化的正确内涵和前进方向,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增强师德教育、教师素质教育以及学生专业业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感染力等思考得较少。
1.3校园文化建设未能定好位,难以发挥自身的强大动力,以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校园文化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培养人,它关系到高等学校办学的性质和质量。虽然目前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比较繁荣,但是它没能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没能和教学、科研、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无法成为学校整体发展的内驱力。
2对构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思考要让校园文化焕发其生命力,让其精神实质得以传承,焕发其永恒的魅力,以成为高等学校整体发展的内驱力,就必须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结合起来并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学生工作部门、团委某个单位的事情,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涉及到每位教师,每位学生,涉及到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党团工作,更涉及到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相互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联系,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促进等,只有全方位的相互融合,才能发挥校园文化的内驱力,才能最终实现塑造人、培养人的任务。
2.1提高认识,形成合力,是提高校园文化内驱力的有力保障。要提高校园文化的内驱力,提高校园活动的影响力,作为组织部门、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必须达成一致,明确目标,形成合力。
2.1.1明确学校精神文化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生命发展的深厚土壤,重视精神文化的培育,是提升校园文化内驱力的基础。作为教师,它承担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不但要授业解惑,还必须用自身的学问、修养、品行去感染学生,去影响学生。这就要求,必须从全体教职员工开始,领会、学习和加强自身的德学修养,做学生的楷模。以师德建设为切入口,注重精神导航,利用政治学习等机会,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师德方面的文章、案例,组织教师观看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组织教师定期举行教学、科研的研讨会;组织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发扬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组织团员青年教师开展甘于吃苦、敢于创新、为学院、学校争光活动;开展师德标兵评比活动、年度评先活动等,以树立典型,营造氛围与环境,让广大教职员工将德学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内在修养,贯彻于教学、教育的全过程。
2.1.2明确校园文化建设不单是学生工作的事情,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由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所有精神财富的总和。每位教师在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许多的校园文化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支持和参与。只有全员动员、全员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才能搞得有声有色,才能得以贯彻落实,取得成效。
2.1.3明确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始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作为被教育者、被培养者、被塑造者,并不能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因为要达到教育、培养、塑造的目的,一定要让学生投入其中,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地行动起来,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有助思想、专业水平的提升,有助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等等方面的活动,全面落实学校的教育理念。
2.2结合专业,融入德育内涵,打造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模式校园文化要具有生命力,要成为高等学校整体发展的内驱力,就必须与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挖掘内涵,打造新模式。
2.2.1紧密结合专业,教学为中心,为教学服务,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点设计、开展相关的活动。也就是实现一切学生活动围绕着教学中心开展并努力成为教学第二阵地,充分调动专任教师作为活动的策划者、指导者,与学生共同参与。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并在活动中与学生面对面地对学科知识进行探讨、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一)评奖数量逐届增加,受益面扩展,鼓励特色发展但区域差异明显
历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奖项数量基本呈逐年增加态势,特别是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更是大幅度增加,共有1320个项目获奖。其次,2014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将受益领域扩展为基础教育(含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含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含成人高等教育)三个领域,受益人数是第六届的2倍,受益区域涵盖了我国32个省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参谋部等。再次,前几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参与主体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已占99.46%。而其他类型单位的获奖数量仅为0.5%。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基础教育417项、职业教育451项、高等教育452项,这体现了鼓励特色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但区域差异比较明显,仅就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统计来看,东部地区占60%左右,中部地区占25%左右,西部地区占15%左右。中部地区的江西、山西相对落后。西部地区新疆、宁夏、贵州、青海、相对落后。
(二)成果第一承担人多为行政领导,突出教育教学改革管理但对一线普通教师关注不足
在历届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成果第一承担人多为行政领导,或者同时兼职行政领导,这种现象在特等奖和一等奖中尤为明显。许多学校的第一承担人是校级领导亲自挂帅,如校长(副校长)或者院长(副院长),基本没有由普通教师甚至是系(教研室)主任担任的。仅就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来看,89%的特等奖和一等奖的第一承担人为行政领导。换句话说,有校级领导或者知名学者(同时担任领导职务)带头、获得国家级成果奖特等奖和一等奖的机率最大。一方面,突出了管理者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设立的初衷之一即要提高教学水平和推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对第一教学战线的普通教师关注不够。而一线教师、学术带头人是教学改革的直接推动者,对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直接因素。教学成果的评选应重视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
(三)成果构成要素突出社会效益,更加强调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创新
成果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主报告、研究论文、专著和社会效益证明四个要素。从第七届国家级(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统计数据来看,成果构成模式主要是主报告+研究论文+专著+社会效益证明,这占到了总奖项的50%以上。所有获奖成果的构成要素必然包括主报告+社会效益证明,主报告为参评的基本材料,而社会效益证明则体现了教学成果奖的社会效益导向,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这也是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另一个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产生具有创新性和推广价值的成果。即要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质量保障、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促进教育教学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相吻合。
(四)获奖成果出现跨单位联合模式,参与人数众多
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中,高教类有34项获奖成果是由2个及以上单位联合申报。高教类特等奖2项,其中第一项参与人数为18人,参与高校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五所高校强强联合。一等奖第二项的参与高校为跨地区的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辽宁大学、西北大学六所高校强强联合。职教类特等奖一项,参与人数16人。一等奖第一项完成人数为18人,参与单位为北京市商业学校、北京联合大学、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商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博导前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这种本区域高校甚至企业联合申报的模式在高职类和高教类里特别明显。在高教类里甚至出现了跨区域的高校联合模式。这种参与单位、参与人的跨部门、跨区域联合形成了强大的参评优势,效果明显。
二、独立学院教学改革困境:无奈之下的理性选择
(一)资本逐利性与教育公益性冲突:独立学院的内在生存与发展之困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面临通缩压力时,“大学扩招被看作是扩大内需的可行之策”,“扩招作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措施之一”,“决策基本上不是基于教育的发展来的,而是基于我们要扩大内需”。独立学院是扩招生下的蛋,1999年中国高校扩招,大学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汹涌突增的学生数量,独立学院应运而生,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独立学院共有292所,在校生达到275万,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独立学院功不可没,但问题多多。其实大部分问题并不是独立学院本身的问题,而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急速转型衍生出来的问题。独立学院从创办开始,就客观存在营利性的问题。因为法律限制,没有一所登记为营利性组织。企业认为进入教育领域应该获得合理回报。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全国292所独立学院近七成由房地产等投资资本掌控,一些地产商利用教育用地的优惠政策牟利、企业用投资的理念办学等问题很突出。但是教育具有公益性,教育有自己的规律可循,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遵循着市场规律而不是教育自身的规律发展,其结果就是促进了教育的市场化而牺牲了教育本身,独立学院本身更像一个民营企业。
(二)丛林法则与天空法则:独立学院的外在生存与发展之困
资本天性就是逐利性,否则就其不成为资本,企业家的天性亦是如此。独立学院是在高等教育经费缺口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进入的,这对于企业家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受到国家政策扶植的独立学院以一种“方便面”的方式应运而生。学校出场地、校舍,社会出资金,还可以挂上211大学响亮的名声换取招生优势,发放母体院校的文凭。在创办初期,由于需求量巨大,生源充足。独立学院“校中校”、假独立、招生不规范、教学质量不高、办学责权利不清晰等等问题全部被掩盖着。然而,发展的稳健不能掩盖其存在的问题。与民营经济的命运类似,独立学院经历了一个由“丛林法则”向“天空法则”转型的先发展后规范的道路。2009年2月教育部下发的独立学院5年过渡期工作方案明确了独立学院未来发展的4个方向,截至2014年上半年,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的为40余所,而2014年6月份教育部网站显示,当前共有283所独立学院。独立学院规范化发展势在必行。
(三)过渡产物与长期存在:独立学院华丽转身亦或黯然落幕之困
独立学院究竟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的过渡产物,还是长期存在?一些人认为它一定是过渡的,过渡性就是权宜之计,意味着独立学院自出生之日起就在时刻准备关停。也有人认为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办学的一种机制将长期存在。自独立学院产生以来,社会与独立学院内部都充满纠结。产生独立学院这个怪胎的母体是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仅盯着“怪胎”而无视其母体的问题,就只能得到片面的结论。在这个母体中捐赠办学没有生长的空间,为了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才出现了投资办学,投资办学的回报与投资者的期望不相符才有了通过房地产或其他产业运作的手段出现。依照投资的观念去办学最终是办不好的,所以,对于280余所独立学院来说,当下进入一个向何处去的十字路口。
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导向下独立学院教学改革方向
面对转型的抉择,独立学院既要适应市场规律,也要按照高等教育规律来办学,坚持内涵式、特色型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生存立地的根本。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导向来看,生存下来的独立学院未来之路应当明晰。
(一)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校级领导重视,积极参与评奖并加强评奖机制研究
现代大学制度的宏观层面定位为:政府宏观管理、市场适度调节、社会广泛参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微观层面定位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这样才能克服独立学院长期以来资金与学术分割的致命顽症,吸引有见识的学人以此作为安身立命之所。这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也是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捐赠等途径把大学办成名校,中国企业总想扩张,用投资的理念去办学与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相去甚远。另一方面,校领导应当十分重视,积极参与评奖,加强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奖机制的研究。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获奖成果的第一承担人要么是行政领导,要么是知名学者,或者二者兼备。2009年,创办了10多年、并且以应用型培养为特色、占全国高校学生1/3的独立学院在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仅占2席,少得可怜。这说明四个问题,一是校级领导不重视;二是独立学院的创新性不够;三是参与性不强;四是对评价机制不了解。实际上,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效益,而这一点本来应该是独立学院的强项。
(二)大力推进以教学质量为主的内涵式发展
国家教学成果奖自成立以来,旨在鼓励教育工作者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这与当初独立学院的设立初衷完全一致:一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二是探索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以质取胜,是生存的根本之道。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凡是能够存活下来发展良好的独立院校,必须大力推进以教学质量为主的内涵式发展,因为外延式、粗放式的“从林法则”已经成为过去,规范化将是必然。独立院校高校应把教学工作放在中心位置,深化以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校地互动、产学结合,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强化教学管理,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特别还要强调的是必须不遗余力、不惜成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哈佛大学前校长柯南特曾说过,“大学是大师荟萃之地,如果一所大学聘任的终身教授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那么这所大学必定是最优秀的大学”。
(三)突出特色,以就业为导向,产教合作培养应用技术人才
独立学院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当全国高校就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能够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但部分独立学院办学定位不明确,发展思路还不够清晰;专业设置与母体院校趋同、各独立学院之间专业设置趋同、专业设置科类趋同和增设专业趋同,特色不鲜明,给学生培养与就业带来很大隐患。以广东省16所独立学院为例,2014年共开设专业次数467个,主要以大文科(文、管、经、法、艺、教)为主,占66%,工学占29.7%,管理学占27.9%。专业同质度大于60%的有:工科的计算机科技与技术100%,文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100%,其次是财务管理94%,会计学88%,其他的就是市场营销、日语、物流管理、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作为在夹缝中生存和专业同质度较高的独立学院,要从自身条件和特点出发,根据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和特殊的地方文化资源,规划学校发展目标,确定办学思路,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服务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避免专业设置同质化,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借鉴一下美国著名大学的做法。斯坦福大学曾有一个建筑学院,在美国大学的建筑学院分专业排名中名列第十,为使学校优势学科的特色更加突出,学校毅然决定把建筑学院取消。独立学院转设后要扬长避短,避开其他学校的优势学科,形成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差异化中发展壮大。
(四)加强话语权,积极参与“游戏规则”制定和修改,注重团队合作
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差生和优生合理地搭配起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学习的互补,促进每位学生的成长。体育教师在教学之前,将所授班级进行有效分组。目的是引进竞争机制,让每一位学生都为小组去努力。为了达到组际间的竞争,对小组成员的分配在实力上尽可能均衡。同时,若发现小组在实力上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应当及时调整。其目的在于提高实力比较弱的小组的自信心。然后在每个小组内选拔一名组长和一名副组长,其要求是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有一定的协调组员关系的能力。并且指明组长和副组长的职责。比如组长,要求他们必须管理好本组的纪律,在测试的时候,准确地测试和统计组员的分数,并及时向教师汇报成绩。督促组员配合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副组长协助组长将以上的任务完成。组员则在各项学习任务中,做好相互的配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扎实教学,合理评价
将小组进行合理分组后,对学生进行授课。由于采用分组模式,可以很好地进行合作探究模式教学。在课堂的前十分钟,教师将教授的内容给学生讲述一遍,然后对组长进行考核,在组长通过考核以后,让组长对组员进行考核。当然,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除了合作学习模式,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启发式教学,设计情境进行教学活动。不论何种教学模式,由于采用的是分组教学方式和引进竞争机制的教学,在教学环节中,教师都应该将学生的合作意识渗透进来。
为了考查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整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学习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学习积极性。一般采用固定性评价和随机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对学生站队的要求,要他们做到快静齐。作为一种固定性的评价方式。而作为学习的内容,则在各个环节中,进行随机测试,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三、创新设计,多元评价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技能要求,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发展,终身体育已经是大势所趋。在体育教育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以及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对单一的技能型的评价有必要创新和补充。比如学生的能力存在差异,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尽一致。对于这些学生,应该给予分层次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有所提高。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给予每一位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一)系统性原则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状况不是孤立形成的,它和国家的政策导向、学生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设施环境、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活动等方方面面密切相关。因此,进一步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首先在思想认识上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形成共识,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在此前提下,根据当前独立学院的实际,着力从完善独立学院的设施环境、优化人文素质培养课程体系、丰富校园人文活动等方面构建适应独立学院实际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意识层面、器物层面、制度层面等是保证该项工程成效的关键要素,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二)以人为本原则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更应该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文化基础和人文素养上的欠缺,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构建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其侧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的锤炼、善恶美丑与荣辱观的培养、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塑造,进一步优化独立学院学生的知识结构,陶冶其性情,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人格的进一步自我完善,使他们真正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的应用型人才。
(三)坚持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原则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人文素质终归是和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密不可分的。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实施人文素质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导向,即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用指导思想统领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在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相关课程设置与在内容上,都必须体现和把握这一原则,努力使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有效合力,共同致力于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意识层面——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素质是人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人的一种品格,它高于知识和能力,却又与二者紧密联系。知识是基础,能力是素质的一种表现。为了使人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必须提高人的素质。在大学里应当重视专业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国家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专业素质教育便是完成科学技术的学习。而人文素质教育,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因为人文素质关乎人的思想、精神、情操、道德、意志、动机,等等,而这些要素都会影响到人的技术能力的发挥;更让人担忧的是,如果人的人文素质中的某些要素发生偏离有可能使得人的技术能力朝相反的方向发展,成为危害人类社会或者国家的破坏力。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的价值和精神。它的最根本功能是对人,特别是青年学生的人格和精神塑造,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健全的人格。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由于其在文化基础、社会交往、心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因此只有更加注重对这些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品德、心态、兴趣和爱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有用人才。
(二)器物层面——加大投入,营造人文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人文素质教育与一般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不同。人文素质的提升,更多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同化与吸收,它和主体所在的环境直接相关。因此,有效构建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体系,首先要营造人文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强化器物层面建设,具体来看,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1.校园硬件环境的建设校园的硬件环境包括学校建筑、校园规划、班级设置等,它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独立学院的举办方要认识到建设一个具有人文气息校园的重要性,舍得投入,在校区的规划与设计方面多下工夫。例如,增加体现科学人文精神的雕塑、建筑等人文景点的建设,增加图书馆藏书中人文类书籍的数量和种类等。要按照现代教育的理念与高校教育的目标,结合学院的历史与发展沿革,精心打造设计,并在各个建筑环节与细节上尽可能地增加人文气息,让大学的精神、人文的内涵与理念蕴含其中。2.校园软件环境的建设校园软件环境方面,主要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校园。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外在表现,也是独立学院全体师生员工所共有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根据独立学院学生人文视野狭窄,人文精神缺失,但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意识及社会活动能力都比较强的特点,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办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系列人文社会科学特讲座,提升大学校园人文气息,帮助大学生营造浓厚的的人文环境。二是鼓励学生成立各种学生社团,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学生成立如摄影、武术、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举办诸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科技节,等等。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也对活跃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起到一定的作用。
1.家长的教育理念陈旧
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在不少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但还是有很多的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仍仅限于分数上,这样的传统理念不知不觉中也影响到了我国的幼儿教育。此外,有的家长盲目攀比,幼儿家长在进行聊天时常常会提到自己家的孩子能够认多少字了、能够背诵多少诗词了,他们认为孩子掌握的知识能够体现出孩子的聪颖,也为自己争光,长久以来家长之间形成了一种竞争,也就更加关注幼儿的知识掌握情况,这也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成因。
2.师资力量问题
幼儿园的教师不是年龄过大,就是年轻的女老师造成了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老龄化教师,一般在工作上没有创新性,知识结构也相对较陈旧,只能对幼儿进行识字、算数等教学。而年轻的女教师,她们普遍缺乏生活经验,不懂得如何尊重幼儿的发展,也缺乏一定的责任心,对幼儿园的孩子无法正确的引导他们去从生活中认识世界,只能采取相对简单的“读书、写字”方式来教导幼儿。此外,很多教师都不是专业院校毕业的,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种种因素造成了幼儿园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小学化。
3.教育部门的失责
我国对幼儿园的关注和投入相对起步较晚,也没有预防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相关法律规定。其次,政府及教育部门对幼儿教育缺乏一定的考核和审批制度的标准,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得以在幼儿园中长期的存在。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才造成许多的幼儿教育机构缺乏幼儿教育的标准和规范,失范行为也得不到法律和制度的监管。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和表现
1.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幼儿产生的危害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事实上是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不尊重,采用揠苗助长的方式使幼儿强制性学习知识,这样的方式严重的危害了幼儿的身心发展,也抑制了幼儿的童年乐趣。在幼儿阶段应主要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和情感态度,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而小学化的教育,却正是遏制了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不仅限制了幼儿的成长,同时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扭曲了家长的教育方式。幼儿教师在小学化倾向的推动下,影响了正确的教育观念,例如:有些教师本按照游戏的方式来当做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但去其他幼儿园进行观摩时,也会受到示范园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影响,从而按照小学化模式进行幼儿教育。而家长普遍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虽然能够得到理解,但长久以来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2.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具体表现
用小学的规章制度来限制幼儿。小学的孩子因为年龄较大,所以有一定的自律性,因此可以按时上下课,而幼儿园的幼儿,正处于玩耍的年纪,他们精力不足,因此根本不能长时间听课。因此不能将小学的规章制度拿到幼儿园中,更不能将二者划为等号。课堂内容和教学方式小学化。许多的幼儿园为了配合家长的需要,开设了许多的特长班,占用了幼儿本该玩耍的时间,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可能学会了一定的技能,但却丧失了基本的生活常识。
三、幼儿园教育走出“小学化”误区的相关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首先,政府应加大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强调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与成人一样应该享有被尊重的权利。幼儿时期的教育能为以后的发展做准备,但更重要的是幼儿应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政府要积极的宣传这些正确的教育观,家长和教师应从观念上改变原有的教育观点和看法,避免出现忽略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小学化”教育现象。
2.优化教师团队
首先应保证教师持证上岗,组织全方位的考核来选出一些优秀的教师。其次应建立起完善的培训体系,让幼儿园教师能够得到定期的培训,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3.和资源配置
在幼儿园教育中应注意幼儿教育资源的配置,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好的教育,并在课程上作出一些调整,可以让大班或学前班的孩子所学习的知识以及作息时间上更贴近小学的阶段,而对小班的孩子注意兴趣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
四、结语
1.大部分独立院校领导对体育的认识存在偏见,教育的地位受到排挤,忽视了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和培养高级人才方面的作用。2.武汉地区独立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与分析。基础课+选项课、基础课+俱乐部制是目前武汉地区独立院校普遍的教学模式。随着近几年的发展,独立学院体育教学逐渐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但还存在许多不足。
(1)体育课程设置。通过调查发现,武汉地区独立院校课程的设置一般一年级上普修课,二年级开设先修课或俱乐部,三四年级没有体育课。一年级开设的普修课大多以竞技运动为主,较为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育课程教材的使用。从调查的结果来看,20%的独立院校使用的是体育院校专业教材,使用社会上的教材占到70%,只有10%的独立院校有自己教材。由于独立院校中青年教师居多,在科研和编写教材方面缺乏经验,所使用的教材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安排教学,这样不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教学手段。大部分独立院校因领导对体育持有偏见,体育教师培训和继续深造的机会少,很难学到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条件的缺乏,也不利于教学手段的实施。因此,难以达到《纲要》中提出的课程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4)体育教学考核与评价。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工作是评定学生学习效果,检查教学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为教学质量评估提供客观依据,可以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监督机制,使教学双边达到良好双赢效果。独立院校体育课考核都是由技术考核和平时表现两部分组成,最后通过总成绩表现出来。从调查结果看,在体育课考核中,选择技术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比较多,平时成绩一般只注重学生的考勤,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幅度反映的比较少,不利于对学生的总体评价。
3.武汉地区独立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状况分析。调查发现,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武汉地区独立院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已初步建成,主要以专职教师为主、外聘教师和兼职教师为辅构成。独立院校中青年体育教师居多,工作热情饱满,但在科研和编写教材方面存在不足。
4.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严重缺乏。由于独立院校办学时间短和资金方面的原因,使得体育场地不能很好满足教学需求。由于场地的缺乏,使得一些目前比较流行的项目无法开展,例如羽毛球、形体课等。
二、独立院校体育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特征
1.体现全体性特征。素质教育主张面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教育。独立院校的体育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体育教学的目标、内109容和考核都必须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2.体现全面性特征。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独立院校体育教学中既要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又要促进心理素质、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的全面提高。
3.体现学生主体性。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尽可能地调动大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素质教育视野下独立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发展对策.
1.以“健康第一”为主导思想、以“以人为本”为体育理念是独立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向深层次探索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2.独立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教育对象上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性为主的观念;在教育目标要以发展学生的体育素质为主,同时促进其他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观念;优化课程设置、合理使用教材、丰富教学手段和优化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观念。课程设置:尽量减少竞技运动项目,增加目前比较流行和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项目,比如体育舞蹈、瑜伽、散打等。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安排体育选修课,如学旅游的学生,可以先修形体课锻炼自己的气质,适应社会需求;学护理专业的学生需要耐心,可以选修太极拳。俱乐部模式在武汉地区开展的不是很多,主要受到场地、师资等方面的制约,但这种模式是独立院校体育课程今后发展的趋势。教材使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院的特殊条件编排的教材更能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独立院校体育教师应积极钻研体育理论知识,加大教材的编写力度。学院也应加大体育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其业务水平。教学手段:教学手段要丰富多样,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比赛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通过游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知识的掌握;比赛教学,锻炼学生的配合和抗压能力,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可以通过媒体教学,通过直观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自学和欣赏能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幅度,采用教师评、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3.以人为本,优化独立学院体育师资队伍结构。加大中青年体育教师培训力度,只有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一方面体育教师与时俱进,不断钻研专业知识、提高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学院领导要重视体育,加大投入培养体育教师,尽可能地提高体育教师待遇,让体育教师工作充满激情,这样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