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7 22:00: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景观建筑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规划设计 建筑设计 景观设计
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在设计上虽为三个不同的专业,但三者之间相辅相成,有着密切的联系。规划设计是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是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停车位、地下车库范围、地下车库出入口、小区出入口位置、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以及各种综合管线的布置等方面的控制。
建筑设计是对建筑高度、建筑立面、建筑平面布局以及建筑风格及建筑效果等方面的控制。景观设计是在建筑规划设计基础上对小区内的景观绿化及设施进行专业的详尽设计,包括景观构筑物、室外家具、小区室外景观亮化、绿化及景观相关的水、电、结构设计等。
规划设计是三种设计的前期,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住区,建筑设计是微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建筑。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而建筑设计则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景观设计则是对以上两者设计的充实和补充。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目前在住宅小区的设计上,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因为先于景观设计,往往是已经进场进行建筑施工了,才开始进行景观设计,这就造成了后期景观设计上存在很多被动因素,无论是与规划布局上还是与建筑设计上,都存在着衔接和协调的问题。现就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协调进行分析,以供探讨。
1 住宅小区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景观设计仅仅是建筑规划设计的辅助
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往往只关注容积率、建筑密度、停车位等硬性指标,而往往忽视规划布局的合理性,造成后期的景观设计只是见缝插针,景观缺少连贯性和均好性。而建筑设计则往往只关注是否符合消防规范、是否符合建筑设计规范等规范要求,是否做到最大限度的经济节省,造成后期景观设计时不得不对建筑出入口、建筑突出物等进行避让和做出掩蔽。总之,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建筑设计往往忽略了后期的景观设计及景观效果,致使后期景观设计非常被动。
1.2 建筑规划设计路网结构没考虑景观设计
在某些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有些路网结构不合理,造成景观带被切断,车行道路与人行道路交叉。有些规划道路出现从这个出入口可以直通通看到另一个出入口,或者小区主入口直对着小区内的围墙,缺少景观的对景设计和景深设计。有些地面停车位则跟随道路设计设置在影响居民出行不便及对一层住户生活有影响的位置。这些便造成后期园林景观设计不得不重新调整路网结构和地面停车空间,而且需要重新向有关城市规划建设部门进行变更报批,以至于影响了工期。更有甚者是建筑已经施工,路网无法调整,并且在批复的停车位总量上,因为地下车库已经施工,地面有影响住户的车位在有限的空间却又很难调整,致使景观设计上只能对这些弊端进行遮挡。有些地方不控制地面车位数量,造成开发商一味为节省资金,紧缩地下车库空间,使得地面上车位很多,景观上非常不好设计。
1.3 室外综合管网设计与景观设计冲突
室外综合管网的设计往往也是只依照批准的建筑规划总平面进行,而不考虑景观设计。造成路上很多管井盖,车行在上面非常不舒服。有时甚至楼栋出入口前就有很多管井,一出门迎面是高大的风井,地下则是一个个井盖。突兀的风井,有时因紧临道路或广场等无法进行景观遮挡。
1.4 建筑风格与景观设计风格不协调现象
建筑风格是在建筑单体设计时已经被当地主管部门批准了的,而后期的景观设计应该是结合建筑风格设计的,但在有些地方却存在着欧式风格的建筑搭配中式风格的景观或部分中式景观元素,如亭子、围墙等。虽然都是小的景观元素,但不协调的风格却让人感觉很刺眼。
2 一个片区好几种风格
小区规划虽然是在控规指导下进行的,但一个片区好几个开发单位,各个开发商只考虑自己地块的平面布置和自己喜好的建筑风格,而不顾相邻地块的建筑和景观延续性。虽有主管部门把控,但因为一个片区的开发往往需要很长时间,一是建筑风格的时效性,再是领导的更换等等因素造成一个片区好几个风格,中西冲突、繁简冲突等。总之小区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环境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地域系统。
3 建议和措施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有机整体。建筑设计应结合规划设计理念,在建筑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建筑作为住区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反映出住区的文化和内涵。它的好坏对一个小区的形象有着很大影响。
景观在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对景观的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景观设计不应仅仅作为辅助,应先行参与到整个住区的设计中,整体规划,综合考虑。在整个设计环节中都要参与进来,提出景观的思路和设想。
4 结语
规划设计是建设的总纲,建筑是构成住区的主要物质基础,景观是整个住区的精神,三者相辅相成。作为一个设计师,不仅要关注建筑本身的特点与个性,还要使之与整个区域相适应、相协调。
参考文献:
[1]齐康.学科的整合.2012.
[2]蒙小英.阿尔瓦.阿尔托的景观语言[J].新建筑,2008(1):125-129.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融合
中图分类号:TU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节奏不断的加快,工作的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加,人们对于居住和生活环境的建筑的实用性和审美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当前建筑设计中,往往过于追求个性化的建筑设计,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没有实现很好的融合,导致一个单独的建筑独立于周围的环境之外,即使设计的很优秀,但是仍然给人一种不协调的突兀的感觉。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过分强调建筑的经过设计,造成建筑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但是却缺乏实用性,造成资源的浪费,这就迫切需要将建筑设计与经过设计相融合。
建筑设计对于整个建筑完工之后的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功能能否充分发挥。除此之外,建筑的景观设计对于建筑的观赏性也有直接的影响。对于建筑来说应该同时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将建筑设计和经过设计相融合,从而设计出实用性同时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建筑,从而满足现代人们对于实用和审美的需求。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只有分别将两种设计意识融合在一起才能够完成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
1 建筑设计中的景观意识
在进行建筑主体设计之前,首先要对建筑所处周围的环境以及景观的相关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考察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建筑设计与景观相融合。但是在实际的设计过程当中,设计人员对于建筑的景观设计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只是将主要的经历放在建筑本体的设计之上。他们将景观设计看作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或者是只是将景观设计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之上,这就导致建筑的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分离的情况。那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将景观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前提和条件,这样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就会引起设计人员的重视。在建造设计过程当中应该充分树立景观意识,在景观意识的指导之下进行建筑的本体设计,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1 整体设计思想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要有整体设计的思想,充分考虑与建筑本体之间存在关系的相关的因素,而不是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建筑本体设计本身。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只有将目光放在整体的高度和层次,才能够使设计出来的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成为一体,与周围的景观相协调,使建筑本身成为周围经过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突兀的个体。
1.2 建筑完善景观环境的积极策略
周围的环境是建筑存在的基础,建筑是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也不是一味的追求被动的去适应周围的环境,还要积极主动的通过建筑设计来对周围的环境施加有利的影响,主动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
1.2.1 建筑先入式的整体设计导则
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打破以往的单纯以建筑本体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的束缚,更应该注重设计中的整体性因素。首先对建筑周围的环境和景观进行分析和掌握,在整体的高度对建筑进行设计,使建筑的风格和色调与周围的环境相统一。
1.2.2 建筑后入式的改造与实施原则
在既有环境中嵌入新建或改建项目的实践中提出改造与实施的原则,可将变被动地适应环境转变为主动地调整建筑与环境问的关系。新建或改建单体的加入,势必对环境产生影响,如同景观的“缝合”理论,因此我们应该寻找适合的元素并进行适度调整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意向。
1.2.3 建筑景观化的趋势与导向
无论是新锐建筑师的实验建筑,还是建筑大师的设计作品,无论是在欧洲传统城镇还是在亚洲现代都市,我们均能发现这种倾向都市建筑景观化。这类建筑的共同特点,都是将景观作为建筑的设计要素或是材料、或是形态、或环境效应等,将景观设计领域的方法、技术、工艺融入到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中去,并进行全方位的空间整合。特别是在地标建筑、实验建筑、文化会展建筑设计中,建筑景观化的趋势更为明显,西方国家建筑设计关注的视角已经从表象的整体协调深入到研究主体与客体的互为渗透上。
2 景观设计中建筑意识的植入
与建筑设计不同,景观设计是随着建筑使用的展开而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看成一种生命过程,其维护需要系统化的思想及理性的态度。
2.1 以科学的理性控制景观生成过程
景观生成过程是对景观设计的科学性进行论证与实施的过程,是景观理性途径的应用。科学的景观生成过程应是对功能、经济、生态、效应、技术等因素进行严谨的逻辑分析及推理。对景观场地内的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生物、地下埋藏物等进行“千层饼”模式的垂直分析。然而,在中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抒发个人美学情怀的传统造园作品仍然存在,不考虑客观存在的主观设计比比皆是。西方的景观意识仅仅作为舶来品。让大多数人学会皮毛,而真正隐含的深层科学理性却无人借鉴。
2.2 运用建筑理念挖掘景观设计深度
我国景观设计的实践还处于初步阶段,学科发展不够系统完善,理念还停留在表层美化的层面。设计水准良莠不齐,盲目抄袭现象严重。以建筑的理念对待景观设计问题,或许可以成为目前阶段可取的方式,它使得景观设计不再是花花草草的粉饰、平面化的硬地延伸、对漏洞的简单的遮盖,而是用建筑分析、决策、设计的方法来造就景观美学。运用建筑的思维创造出每个层面不同的功能,以科学的方式将广场与周围的建筑、公共设施结合成为系统化的环境。
2.3 以建筑手段实现造景创意
在景观创造的过程中,复杂性与技术性往往制约着造景创意,现代城市中视觉景致的实现同样依靠建筑的支撑以及技术的辅助。
2.3.1 以建筑技术拓展景观空间
景观的畅想空间似乎大于建筑,但同样会面对如何实现的问题。与传统植物造景的风景意象不同,现代的城市景观更关注用技术来表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因此,技术手段成为景观实现的关键。伦敦西部帕丁顿地区的卷曲步行桥,在技术的支撑下成为可动的景观。桥体是而是收起的圆,时而是打开的弧,时而是放下的直线跨越水面,让人们领略了技术的魅力。现代技术手段拓展了景观的想象空间,为景观创作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
2.3.2 用建筑的思维解决景观限制的问题
城市中的建筑与景观往往要面对许多制约,包括场地的限制、经济的限制,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建筑的思维方式可以解决很多限制性问题,比如城市中的夹缝地带,无法实现模式化的城市造景: 或不具备植物条件,或无法实现硬地,但又存在功能性的要求的空间中,可以借鉴建筑思维中分析研究的方法,选择最经济适用的原则,来解决景观设计中的限制性问题与复杂棘手的难题。
总结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之间的辨证统一。一味的注重建筑设计而忽视景观设计,这就使得建筑只具有实用性而缺乏观赏性。相反,只注重经过设计而不重视建筑自身的设计,那就是舍本求末,这样的建筑只是一个好看的空壳,失去了作为一个建筑最基本的实用功能。这就要求广大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要始终坚持景观意识,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也不能忽视建筑意识,从而设计出既实用又具有观赏性的建筑。
参考文献
[1]华晓宁.建筑与景观的形态整合:新的策略[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S1).
关键词:建筑;建筑设计;景观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wo aspects of building design and landscape design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spects, and explore how to better building design into the landscape design and ultimately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two.Key words: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建筑作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场所,不仅要有整洁、优美的外形,同时还要与周围的景观和环境相协调。他应该在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场所的同时,给人以美的感受。为了满足这种要求,建筑已经不再仅仅的局限于建筑设计,同时他也需要融入景观设计,按景观设计的原则,要求建筑自身的实用与外在的优美同周围的环境相融合。
1、建筑景观设计概念的引入
我国以前没有景观设计这个词,景观设计的概念是近年来才逐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所谓景观设计,又称景观建筑学,是在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新兴学科,如纽约的中央公园、华盛顿的中轴线景观等都是景观设计的典型代表。
在我国,建筑设计中景观设计概念的引入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设计中景观设计观念的介入,以及人们环境质量意识的逐步提高,人们开始更加关注景观设计,真正的景观设计是自然、安全和经济实惠的,景观设计中的设计形态是服从于原始的自然景观形态的。这就意味着,景观设计是以属于自然一部分的人和其相关物象的多样化生存环境、多层次的功能性和审美性因素相关联的一个系统工程为工作对象的。
在建筑的设计中,景观与建筑是相互融合、缺一不可的,仅有优美的景观环境或者是仅有别致的建筑都是不够的,只将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活氛围与优美的建筑融于一体,才能建设处完美的建筑。建筑素对细节的把握还应与景观因素相互融合。建筑的造型、风格都应恰如其分地与周围的景观相互呼应。在建筑施工前,只有把建筑和环境景观做到“意”和“境”的完美融合。让景融入建筑,让建筑影响景观。使二者在尊重自然、尊重文化、重艺术的基础上和谐地融为一体,才能建造出完美和谐的建筑。
2、景观意识在建筑设计中应用
2.1提升景观设计的地位
要实现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来建造完美的建筑,就要求提高景观设计的地位,在建筑的设计规划过程中更加的重视景观设计,了解景观在建设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当我们把景观意识真正的融入到建筑的整体规划中,那么就可以创造出精湛的建筑文化。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建筑的规划建设有鲜明的时代性。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是不同时期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折射,真正的景观设计要求人们把传统文化与当代人的审美、价值观和伦理观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建筑的价值。
在建筑的景观设计中,我们要提升景观意识,在建筑建设中强调“提升景观意识”就是要让我们的建设理念更加完备,更加具有时代精神。景观意识并非是简单造堆功能与形式分离的景点,而是功能与景观的融合,在优美的造中体现着合理的使用功能。同时,为了实现提高景观设计地位的目的,我们也要充分的要挖掘、保护并继承优秀的历史建筑概念,将我国古代园林景观中的一些优秀的景观设计概念提炼出来,同时将这些提炼出来的景观理念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从而创造出高品位、有特色、有个性并符合时代精神的建筑精品,做到功能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2.2 完善建筑景观环境的积极策略
建筑存在于环境之中,所以不能把建筑看做一个孤立的存在,要实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求我们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景观设计的概念。建筑应从被动地单方面追求环境和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以积极的策略实现与周围环境的统一,寻找与景观的结合点。
所谓建筑先入式的整体设计原则,是指当代建筑师有责任在深入建筑单体设计的同时,对整体的建筑环境提出设计原则。在这个过程中,要摒弃个人的思想模式的桎梏,要充分的分析基址环境周边环境视域环境等因素,并且提出系统的设计导则。导则内容应该包括具体的风格、主色调、环境铺装景观设施等设计建议,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产生辐射式、制约式的影响,并确保建筑与环境的统一联系。
所谓建筑后入式的改造与实施原则,是指在既有环境中嵌入新建或改建项目的实践中提出改造与实施的原则,可将变被动地适应环境转变为主动地调整建筑与环境问的关系。新建或改建单体的加入,势必对环境产生影响,如同景观的“缝合”理论,因此我们应该寻找适合的元素并进行适度调整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意向。
2.3 建筑景观化的趋势与景观的协调的手法
要实现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除了要实施完善建筑景观环境的策略外,还要进行景观协调的方法。我国的建筑有一些相似之处,大部分都是将景观作为建筑的设计要素而将景观设计领域的方法、技术、工艺融入到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中去,并进行全方位的空间整合。特别是在地标建筑、实验建筑、文化会展建筑设计中,建筑景观化的趋势更为明显。而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建筑设计关注的视角已经从表象的整体协调深入到研究主体与客体的互为渗透上。
3、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追求高性能外,人们更加注重建筑与外在环境的统一,没有与建筑设计相融合的景观设计,再好的建筑设计也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所以在建筑规划的实际中我们要积极寻找各种途径来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这是建筑规划中一个永恒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融合问题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1、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含义
建筑设计是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前提,设计图纸是建设施工的主要依据。在施工前,设计方应依据建筑工程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工程建设的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将拟设计方案以图例、表格、文字说明、文档等形式表达出来。设计时,应尽可能细致周密地考虑到建设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从而有效应对建设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方便施工人员进行协调和统筹管理,从而有利于施工单位有效控制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景观设计侧重于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整体关系的和谐统一,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力争减小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尽量保持建成物与自然环境的协调配合,从而使得二者相辅相成,为建筑物的使用者营造良好的视觉环境,使得建筑整体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2、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融合的现状
目前,我国居民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形式存在主要的问题在于形式单一,格局单调。普遍的建筑规划格局形式是同一方向的行列式条形排列方式,一般的住宅建筑单体在设计上都采用一梯两户、一梯多户的梯间单元式结构。虽然此种单元结构形式可以满足住宅居民拥有一个安静祥和的室内居住环境,但是具有高度秩序的背景下,构图严重缺乏变化,给人的印象只能够是单调、缺少生气、无新鲜感和人情味,可以供人们欣赏回味的地方乏善可陈。居民建筑小区的绿化形式主要是在单体建筑之间的空间范围内栽种各种乔木植物,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可以营造景观设计的难度有一定难度。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仅仅能够被局限应用到经济方面的使用水平上,而不能为居民带来精神上的追求,淡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日常生活水平的要求逐步提高。针对居住建筑设计也提出了围绕“人-建筑-环境”的学说,试图可以使得建筑设计与人文心理学和生态环境学相互融合,从而强调居住建筑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在人们逐渐有意识地在改变城市建筑环境的过程中,建筑景观设计思想的发展必然将会成为遵循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物质上和精神上追求向往的主观意识的一种规律。但是,事实上对于景观建筑设计中场地意识的淡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决定于我国自身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率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居住建筑景观设计的可实施性。对于现阶段我国居住建筑景观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设计要求也主要以视觉形象、环境绿化及活动空间范围三方面作为要点,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待居住建筑景观设计,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将自然部分还给自然的指导思想,旨在居住建筑中体现自然景观美,像以往的只注重于建筑设计的使用功能而忽略了人为和自然的做法万万不可再取。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均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等实际具体情况进行切合实际地的设计,因地制宜,突出个性美,力求设计出独具当地特色的建筑景观。
3、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具体手法
关于对城市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具体手法归纳有单体建筑界限分明化、外延化和设计形态抽象化、立体化等,以下将做具体分析讨论:
(1)单体建筑界限分明化、外延化:建筑作为单体结构如在高度密集居住小区的景观建筑设计,在设计增加人的活动区域后,不可一味的培植大片的人工草坪,可以设计花坛栽种各色花卉,同样地绿化手段却可以收到不同的效果。建筑单体向外部环境扩展,敞开以往的封闭居住空间,内室成为一个小型的景观设计空间,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使得建筑成为外部环境的一部分,外部环境是建筑的延续。同时建筑与外部环境界限在高负荷的景观中十分重要,应将建筑轮廓线与外部环境界限分明化,不显乏味。
(2)设计形态抽象化、立体化:景观设计不能脱离自然,结合自然环境进行建筑整体的形体设计,相对比于自然环境的自然线条美,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可以搭配抽象立体的几何线条,对比鲜明而不单调。建筑的立体景观设计与外部环境的景观设计迥异,大中有小、小中见大,形成景观层次感和良好的建筑氛围。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是现代城市建筑规划的需要,巧妙的利用自然存在的生态环境进行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既是继承目前世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宗旨,也是为建筑用户提供一个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服务,并且合理地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进行融合,可以极大地反映出设计工作者的意趣,也可以为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提升系统性、层次感及艺术性。
4、建筑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当前,人们的生活方式较以往有了较大的转变,在人们日益倡导健康绿色生活的今天,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市建筑景观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建筑大师在设计时都会将景观作为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设计要素,精心考量并设计景观的形态、材料和环境效益,按照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将景观设计领域的工艺和技术融入到城市建筑设计中,全方位整合整体空间布局。
4.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贯穿于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必然会给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这样的情况背后带来更多的是给人们富足生活多样性的彻底打击。水电、交通、通讯等都由一根管线所代替,而不会再出现街坊邻居走道互相寒暄招呼的情况,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与交往变得简单而稀疏,社会环境、人及自然环境被无情的隔离开来。因此,城市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应尽量将“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建筑空间设计的格局和人文景观的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始终。
4.2、注重建筑景观的共享功能:建筑规划小区内的住户都具有享用景观环境的权利。在针对建筑规划设计与景观设计过程应充分考虑到利用现存的自然环境改建人工的景观环境,并利用自然环境所拥有的丰富空间层次设计出为所有建筑用户所能共同享用到的交流与娱乐的景观场所。
4.3、建筑景观设计向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景观建筑设计的宗旨是为住户服务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因此景观设计能够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及隔音效果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建筑区域内的生态自然环境尽量避免破坏,注重人工景观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以可持续发展的人性化观点进行建筑景观的设计工作。
5、结束语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都是城市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筑应该在建筑设计方面突出个性,在景观设计方面与之协调统一。我国对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融合问题重视程度不够,相关专业人才稀缺,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对不断探求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完美结合的新理念和新方法造成阻碍。我们要重视并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相信城市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将会成为未来美化城市和服务人民生活的保障基础。
参考文献
[1] 温亚利.浅谈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科技大视野,2010,(12),124-114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融合
当前建筑和景观不再是两个孤立存在的个体,建筑和景观均存在于环境之中,为寻求两者的良性共生,首先应当在理念和精神上找到最佳的契机。要将景观设计的审美需求和视觉感受贯彻到建筑设计中,同时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把景观设计作为其固有的一部分纳入设计中,摒弃两者过于独立的观念,,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对待两者的融合。中国古典园林为建筑和景观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案例,景观虽然是建筑的附属品,但是建筑也作为园林中的景观而存在,建筑景观化是我国将两者融合的独有形式,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在形式和观念上找寻共同点,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生。
一、当前背景
1.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长久以来,作为建筑设计附属品的景观设计,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与发展。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景观设计在整体规划布局中被重新定位。好的景观设计包含着文化、自然与美学等多方面因素,但这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职能所独立完成的,这需要建筑师、景观师、规划师共同协调,将景观设计作为建筑规划的一部分。
提高景观环境设计的地位,重视景观环境设计,是实现景观环境设计和建筑设计的重要途径。在修建计划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景观在规划中的价值和必不可少的作用。为了建造更高水平的建筑,建筑和景观的融合势在必行,这样不但可以体现建筑的价值,更能突显建筑特有的文化内涵。建筑是时展的产物,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景观和建筑的融合不只是在使用功能上的兼容,更在视觉上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各个时代多种因素的融合。社会、历史、经济、空间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千姿百态的建筑类型。
在当前环境设计中,景观设计已经成为设计师不能忽视的因素,重视景观设计也是提升建筑设计的重要的一环,可以充分表现建筑的时代性和功能性,同时建筑和景观不再作为两个独立的单体,两者相互融合,彼此共生,景观设计作为体现人们在审美和精神上的需求被赋予了更高的层次。另一方面,在原有古建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时代性,对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将本民族特有的建筑技艺和设计观念与时俱进,使原本只具有单一的使用功能变得更加丰富,从而为功能和形式的发展开拓新的道路。
2.社会开始关注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矛盾
中国古典园林中一直提倡建筑与景观的融合,但由于它的私密性和封闭性,不能适应现代人生活的需求。近年来,我们没有继承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一味地追求西方,造成景观设计平面化,设计思想追求形式美,没有考虑到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使景观成为建筑的附属品,同时景观行业的出现也较晚,不能及时与建筑设计保持同步。我们应当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与现代景观结合,营造更好的人居环境,用景观来提升建筑品质。
随着设计的“西化”,我们抛弃了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布置大量的混凝土路面,大面积的铺装,景观也变得形式化和轴线化,将其作为建筑的配景;后来我们认识到中国园林的精髓,设计开始回归,开始提倡中国园林的意境美,开始建筑与园林的相互融合。纵观西方的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从误解和对立到相互理解,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持建筑为主导设计观点的人们认为,建筑设计是正道,而景观设计充其量只是建筑的点缀而已,人的使用需求才是人的本性;持景观为主导设计观点的人们认为,景观设计是从全局出发,自然、文化、美学都是景观设计所必须考虑的,是设计的根本,而人的审美需求与精神需求也是不能忽略的。实践和历史证明,每一件优秀的建筑、景观设计作品都不能独立存在,只有良好的融合和积极的参与才是唯一出路。景观设计师与建筑设计师本职不同,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景观设计师考虑的和接触的更多的是人文与自然,理性加之感性的思维方式的碰撞,可以解决很多建筑设计师所不能涉及到的问题,反之亦然,建筑与景观可以协调解决一些问题。
二、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辩证关系
1.建筑与景观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应当注意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之间的对立统一。如果仅仅把目光投放于建筑设计,而忽略了景观设计,这样会使建筑功能只具有实用性,而缺乏了建筑的观赏性;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只着重于景观设计,而缺乏了对建筑设计的关注,那样的设计带来的只是样式美观的壳子。因此,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要把景观意识牢记于心,同时,建筑意识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也不能被忽略。在设计中,兼顾以上两点便可将建筑的功能性和观赏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2.建筑设计中的景观意识分析
景观带给人们最直接的便是视觉上的冲击,它体现在环境中的方方面面,城市、乡间无一不在诉说着景观设计带来的变化。我们应与时俱进,吸收先进的设计理念,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景观设计灌输新的灵感和血液,推动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现代建筑具有舒适、便利、安全等使用功能,同时也兼具视觉审美和寄托情感的精神需求,功能不再单一,建筑被赋予更多职能。主体建筑设计的初期,我们必须首先对其周围的环境和景观进行适当的调查,通过了解周边情况,才能确保将建筑和景观设计进行良好的融合。
(1)整体设计思想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具有整体的设计理念,要考虑到建筑主体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将目光只关注于建筑本身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从把握建筑整体的高度和水平出发,这样才可以使建筑和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整体,才能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使建筑本身成为整个设计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为了实现建筑和景观的共生,设计师必须要具有足够的阅历和经验,当然这不能只单单依靠一方面的尝试,需要建筑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师通力合作,充分考虑已有环境,因地制宜,将区位、文化、气候等因素综合在一起,以求得建筑和景观在最大程度上的协调统一。
(2)建筑完善景观环境的积极策略
建筑的存在要基于现有的环境,建筑对构成现有周边环境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虽然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强调一味适应周边环境,但还是要努力最大限度地去改善周边环境。建筑代表着城市的一段历史,它记录着城市发展的点点滴滴,每一种风格的建筑都有着值得诉说的故事。城市景观作为环境与建筑融合的纽带,正将建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在一起。建筑和景观寄予环境之中,可以被视为是人文环境与空间环境的共生,两者相辅相成,为人们带来最大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愉悦。
三、设计实例分析研究
1.中国古典园林――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历尽千年,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和设计理念处处凸显着东方历史文化的传承,是世界园林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意境美,诗情画意,更注重建筑与景观的结合。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与苏州留园、承德避暑山庄、北京颐和园一起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同时更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其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拙政园继承了千百年的造园思想和人文理念,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集大成者,遵循自然法则顺天应人,借鉴自然,与山水环境相容,使建筑和环境实现最大的融合。拙政园的总体布局以水见长,一仙山,一池岛,因地制宜,使水面有聚有分,岛上竹树苍翠,半遮半掩,池山为全园中心;庭院建筑高低错落,力求在有限空间内创造无限景致。造园目的多为营造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中国园林追求的是自然美,这与崇尚规则、人工美的西方园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五千年的环境美学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的建筑意匠,由于社会生活、风尚、文化艺术、美学思想等不断发展和创新,使山水园林形式更加丰富。在造园时,以崇尚自然和追求真趣为最高目标,对自然和人文理念的追求使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外部空间环境达到高度融合,呈现出极大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从而造就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迥异的风格造型和意境表达。
2.建筑与景观通透流通――巴塞罗那德国馆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的出现,对后来的建筑设计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一直持续至今。德国馆的修建实现了建筑与景观的良好融合,它的主厅由8根金属柱子支撑,屋顶是薄薄的一片联成一体,室内采用了大理石和玻璃来分割空间,大理石的简洁和玻璃的通透在视觉上就给人以明亮的感受。整个德国馆的室内空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看似单一独立,各个空间又环环相连,纵横交错;室外环境设计沿用了室内设计方式的精髓,建筑与景观融会贯通,大面积使用玻璃作为建筑材料,虽然在感官上分割了空间,但游客可以在室内透过玻璃从各个角度充分欣赏室外的景致;德国馆作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建筑,建筑本身便是最精彩的景观,外部与内部的贯通形成了景观与建筑的流通空间。
3.德国馆与拙政园的异同
德国馆与拙政园无论从地域文化还是人文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一个是千年传承的历史积淀,另一个则开创了近代建筑、景观设计的新潮流。德国馆在设计上更多强调的是环境的秩序性与实用性,过于刻板的理性思维促使建筑与景观的互动是静止的;拙政园遵循了中国传统园林灵动、感性的设计理念,建筑与景观、人与自然的联系契合了“天地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传统思想。因为种种差异的存在,所以人们很容易就忽视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关联,哲学认识论教会我们正确认识事物要从现象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两者的本质是相通的,都实现了建筑与景观的良好融合。
四、建筑与景观的融合之路
1. 建筑与景观的融合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科学用严谨的逻辑思维去认识世界,艺术则在主观与精神层面追求创新,追求卓越,从社会的发展与现代设计理念上看,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建筑与景观的发展与科学息息相关,科学的进步牵动了建筑技术的革新,促使新的建筑材料层出不穷,为设计理念提供了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同样也对建筑的采光、保暖、通风等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与艺术是理性与感性的撞击,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更多的是营造一种意境,亭台楼榭,雕梁画栋,借物抒情是人们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寄托对新生活的渴望。
2.文化的传承和对自然的领悟
建筑与景观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需求和满足,更是文化、自然的传承和领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积淀,设计将文化具象化,设计更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的设计终将是一具行尸走肉,材料再考究奢华也只是一副空皮囊。传承的文化是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灵魂,是设计的根本所在。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从古至今的历史规律告诉我们要学会顺应自然,领悟自然,改造自然,然而一味顺应与不计后果的改造是盲目的,取舍之间方能彰显智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两者相互融合,寻求共生。
建筑与景观的发展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革的,也可以将两者视为社会发展的具象的具体体现,两者虽同源却有着本质的不同,究其缘由,是思维方式的差异,所以景观和建筑的关系应该以感性的方式去认识,以理性的态度去发展。建筑与景观的融合使两者不再以个体的方式而存在,建筑拥抱自然,景观贯彻功能,两者最终将走向相辅相成、相生相伴的方式。中国古典园林正是契合了这种融合方式,我们当代的设计师不能忽略我们曾自以为傲的根本,应追本溯源、善于吸收,用正确的视角和态度去面对,从而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与景观的和合之路。
参考文献:
[1]江晓薇,相芳.关于中国园林建筑与环境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融合
一、前言
在整体建筑设计进行过程中应该辩证的看待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问题,只注重建筑设计而忽略周围的景观设计,就会使得建筑只具有本身的使用功能,而缺乏实际的观赏性,如果出现了过分注重周围的景观设计,而忽略了建筑设计本身的现象,这样的建筑设计就已经失去了其本身的使用功能。这样在实际建筑设计中就要求设计人员要具有坚持景观的意识,让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做到很好的融合,既兼顾了建筑设计,又可以使景观设计融合在其中,从而设计出实用又具有观赏性的建筑。
二、二者相融合的现状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在城市规划设计上设计形式过于单一,格局也很单调,大部分格局形式呈现条形排列方式,而且朝同一方向的行列式,这样的住宅构建模式大都采取一梯两户、或多户的结构,虽然这种单元结构可以使居民拥有安静的生活氛围,但是这种设计结构具有高度的秩序性,实际上的构图又缺乏多样的变化,给人的印象虽然简洁整齐,但是过于单调有,没有新鲜感。没有让人值得欣赏回味的地方,小区里的绿化形式大多是以乔木植物的栽种作为堆积植物的设计形式,从而使建筑外部环境营造景观设计有一定的困难,而外部环境的设计又被局限到了经济方面的使用水平上,没有给居民精神上带来美的享受,忽略了建筑设计要以人文本。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升,针对这一现象,居民建筑设计也提出了人――建筑――环境的观点,使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人们的心里环境和生态环境可以相互融合。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城市建筑环境有意识的在进行改变,人们在对于居住环境和精神上的追求时,景观设计必将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方面。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增长过快,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发展必将受到限制。现阶段我国的建筑景观设计还处在初级阶段,设计方案主要从视觉、绿化、活动空间三方面进行设计。从前的建筑设计只注重了实际使用功能,却忽略了与周围自然结合,在设计中融入自然部分,使居住建筑中体现自然景观的美。所以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要根据实际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具体体情况因地制宜,突出自然景观的美,并且还要兼顾当地特色的建筑景观。
三、建筑与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
在对建筑设计的主体设计之前,就应该周围环境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是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进行有机的融合入,运用科学的手法控制景观的形成,用建筑理念加深景观设计的深度,用建筑手段完美的实现景观的创新设计。关于城市建筑的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例如,单体建筑界限分明化、外延化、设计形态抽象化、立体化等,我们对其方法进行具体分析。
(一)单体建筑界限分明化、外延化
在居住小区中单体结构建筑高度密集,对于景观的设计,在增加活动范围区域后,不能再种植大面积的草坪,可以适当的修建一些花坛,然后栽种各种花卉,虽然同样是环境绿化,却可以看到不同的效果,单体结构的建筑也可以延伸一部分到周围的环境中,设计开放式的室内空间,与外部环境相融合,让建筑成为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让建筑融合到外部环境中,但是要做到外部环境和建筑的界限要分明,使建筑和景观设计相互交融而不乏味。
(二)设计形态抽象化、立体化
实际的景观设计不能脱离周围的自然环境,实际结合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的相融合的整体设计,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搭配立体抽象的线条,跟自然线条的美相比较起到对比鲜明又显得不单调,城市的建筑规划需要建筑与景观设计相融合,运用巧妙的手段使自然环境有整体的建筑和景观设计相融合,给建筑使用者带来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享受,又可以形成良好的景观层次,让建筑与景观相融合,提高建筑和景观设计层次感和观赏的艺术性。
四、建筑景观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如今,让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提倡环保、提倡绿色生活的今天,城市建筑景观化也会成为今后城市建筑的发展趋势。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现代建筑设计在满足于人们的基本使用功能的同时,越来越驻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生活质量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高、给实际工作带来便捷,但是这种想象的背后带来的是人们的冷漠,人们很少会出现邻居碰面时的寒暄,少了原本应该有的热情,社会发展脚步的加快,会使人们和自然和周围环境发生隔离。所以城市居住建筑的设计就应该尽量贴近以人为本,让人们与社会与自然环境相连,建筑的设计的布局要和人文景观相融合,始终让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实际设计中
(二)让居住的建筑景观具有共享功能
小区的景观环境,使在此居住的居民能够拥有共同享受和使用的权利,在对其进行规划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原来就有的自然环境,对其原有的自然环境加以改造,把它改建成人工的景观环境,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设计出让全体居民能共同享受到的公共场所,让居民们能更好的进行交流和娱乐。
(三)建筑景观向可持续性发展方向迈进
当今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建筑景观设计的实质就是给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加的良好健康,所以建筑景观设计要做好通风,提供良好的日照等最基本的要求时,还要尽可能的减小建筑区域内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建筑景观设计时尽可能避免破坏环境,使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根据人性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来进行对建筑景观的设计工作。
五、结论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融合可以有效的提升建筑的的观赏性,与建筑设计不同的是景观设计是随着建筑的施工完成而逐渐完善的,在整体设计过程中只有将二者有意识的进行融合,才能真正的完成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但是根据我国现状,因为不够重视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所以相对专业的设计人员还是比较稀缺的,这些问题都会造成融合的新理念探索实施的影响。尽可能的做到让城市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相互协调最后达到统一的目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我们要实际的解决这些问题,相信人们以后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美化会由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来尽行推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温亚利.浅谈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科技大视野.2010.(12)
[2]金俊.试论景观建筑创作中对文学修辞法的运用 [J] .华中建筑.2007.(02)
[3]徐德才.孙永平.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J].2008(03)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的居住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否则对人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随着人类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日益加强,像原始森林和极地那样的原始生态系统已很少见,人们正以大量的养殖湖、薪炭林和乡村等半人工生态系统及城市、工厂等人工生态系统所取代。不过,人类已逐渐认识到自己和周围环境是一个整体,把自己的事和环境联成一个系统来考虑,产生了"人类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以便更好地保持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1.1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设计的目的
景观设计的核心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包括如何尽可能少地干扰和破坏自然系统的自我再生能力,如何尽可能多地使被破坏的景观恢复其自然的再生能力,如何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再生能力而进行最少设计。可持续设计就是在生态学的指导下,将设计纳入“人机—环境”系统,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强调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可持续发展。其本质在于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大力开发绿色资源,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促使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1.2城市化景观设计中的问题
不注重生态保护。随着城镇的繁荣与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却越来越远离了自然。目前许多城景观设计作品盲目追求标新立异,过分追求个性的张扬,急切地想证明自身的存在,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从而破坏了自然原有的统一和谐;然而,生态的平衡破坏起来很容易,却需要用漫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有的和谐状态。在景观设计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其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系统的作用。保护生态原貌就是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使其不断延续下去,而这正是现在景观设计中较缺乏的。同时,设计缺乏整体理念和协调艺术。许多人认为景观就是对已有空间的一种美化,是随意性的附加物。目前很多景观设计毫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随便种种树栽栽花,这是缺乏整体景观概念的行为。景观应是更高层次上的一种统一。美好的景观是一种和谐、一种完整,任何将环境割裂成部分来设计的思想都是不对的。
1.3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坚持的原则
1.3.1保护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
景观是一个生态系统或者多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它的可持续性会受到生态系统各个方面的影响。进行景观的可持续设计,就必须以保护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为基础。维护生态系统再生能力,生态系统的的可持续性是由于有再生能力,再生能力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物物种的可持续性。
1.3.2注重景观的地域性.民族性
景观设计应尊重传统文化,将带有当地特征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并且尽量多采用乡土树种,从而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观类型以及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和符合当地人们审美标准的空间场所。
1.3.3运用现代技术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利用高科技技术和材料可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在景观设计中不仅仅要考虑美观,营造宜人的健康环境,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而且更要注重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构建社会发展与现状环境相协调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2绿色景观与建筑分析
2.1绿色植物的视觉魅力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2.1.1独特的地域景观
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
2.1.2四季更迭的形与影
绿色景观四季变幻的姿态、颜色、气味和随风飘动的秀影使建筑外部空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其微妙的动态变化使原本凝固的音乐也变得灵动起来,并在各个季节呈现出不同的丰姿和魅力。绿色景观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变化,不仅为建筑创造了绚丽多变的空间环境,而且架起了人与自然交流的桥梁。其或优雅、或自然、或绚丽的外观自然而然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呼应和限定。
2.1.3绚绚丽变幻的色彩
色彩最能引起人们的情感联想,绿色植物千变万化的色彩更增添了建筑空间的迷人魅力。春季欲滴的青翠、夏季蓬勃的盛绿、秋季灿烂的金红、冬季寂静的冷绿,使建筑造型和空间环境在一年四季变换出生动的表情,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心理和视觉感受。
2.2绿色植物的人文魅力
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因其姿态、生长特性的不同常被人们赋予独特的个性和品格,从而表达出一定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以及时代文化背景。纵观各个时代的建筑文化,都能觅到植物被赋予神圣象征含义的踪迹,并且它们所具有的含义往往取决于人们在时间和社会变迁中对其的评价,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因素和个人经历,其内容复杂地盘绕于个体和人类发展进程之中。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巧妙互借和融合而显现出的整体性是中国私家园林的精髓。植物历来是文人造园表意的主角,在传统文人逸士的私人园林中,植物的选择极大地反映了他们的意趣。精心配置的蓊郁花木配以意义精到的楹联匾额,使人产生无限遐思和美妙想像,为园林增添了非凡的自然魅力和人文魅力。
3建筑与环境的互动
在人们有意识地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人与环境的关系从同一性关系逐渐发展为对象性关系。马克思认为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自身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当然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但在这种初级的人与自然界的意识中,人们同自然的关系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动物式的服从意识,而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则表现在人与自然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狭隘关系的相互制约,以及对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这一现象的意识。而建筑环境设计思想作为一种意识也必然遵循主观意识发展的规律,经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3.1古代朴素的建筑环境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讲究顺从自然、依附自然。儒家的入世之境、道家的自然之境、佛教的出世之境三家美学思想的相互揉合,使中国美学思想变得更加丰富和深沉,合流之后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建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建筑作为社会文化取向的物质形态表达,很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点,例如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私家园林:室外空间中建筑与自然元素的组合极为精妙,形成相互掩映的多变化、多层次的空间效果。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性使中国园林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含情至深。传统风水学对所勘察的风水区位的地貌、水流、水质特别重视,其中许多道理与现代水文地质学也是相合相通的。风水学的内涵与使命之一,就是系统地将传统风水学的数千年经验与现代水文地质学知识相互联通,从而研究出山川河流,地质地貌、山脉走向,水土关系及其产生的各种化学元素,对人类生理与心理、健康与事业的正反影响,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顺应自然,使人类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庭院美化,也非常重视庭院风水,认为庭院建筑、花草树木、假山流水的组合布局,要符合风水的要求,这样就能有利于身心健康和财运事业,这是传统风水学中朴素的环境景观意识。如苏州园林就是人造环境景观风水的典范。风水学将传统风水学中的朴素真理,与现代环境景观学相互嫁接,不仅研究环境景观的美学规律,建筑学规律和植物学规律,更要进一步研究环境景观的结构、方位、材料、色彩、外形及其场态信息对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各种作用力,从而探索选择和营造出有利于人类自身健康和事业发展的环境景观的科学规律和方法。
3.2现代建筑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和转变
1863年,美国奥姆斯特德提出了景观建筑的观念。伊恩•麦克哈格是第一位将生态概念引入建筑设计的建筑师。近年来,植物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绿色植物的生长范围更加宽广;屋顶种植和室内种植的发展,使得建筑和绿化的融合更趋全方位和立体化。屋顶栽培中,比较早的是藤森照信的“韭菜住宅”与“蒲公英之家”,在设计中追求自然与人的“寄生”关系、人工物与自然物之间的微妙平衡点。绿化不再简单、安分地仅限于屋顶,蒲公英成为住宅立面的主角。这种为了寻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不仅可以看做绿化与建筑由寄生关系到共生关系的发展,而且这种探索也可以看做是对未来建筑的一种发展方向的预示,暗示着建筑绿化已经走向立体化和生态化。19世纪80年代,屋顶绿化就在欧洲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表明,城市“热岛现象”也可以通过大面积植被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得到缓解。在一些易受洪水影响的地区,绿化屋顶通过其保持雨水的能力可以控制暴雨雨水流量的70%~100%。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另一大发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益重视,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2000年,安藤忠雄在大阪湾淡路岛东北岸建成了“淡路梦舞台”,在其规划中安藤忠雄明确提出“要建设,先种树”的方针。1994年就开始了24万株苗木的栽种工程。“淡路梦舞台”的设计从整治建筑环境着手,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治愈山体开采留存的伤痕,恢复和彻底改善山体的生态环境。这种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着眼点和目标上的转变暗示着建筑设计与绿化景观关系质的跳跃。所有这些都表明建筑绿化已经从原先单纯的营造建筑空间氛围的束缚中挣脱出来,逐渐向建筑中生态要素的角色转变。
4.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统一
4.1景观设计优先的理念
现在的很多设计往往把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分开,把景观设计理解为建筑设计的附属物,这里搞一点水,那里搞一个小品雕塑等。不研究规划布局而先确定园林小品,不考虑交通、消防、停车等硬技术指标而先去考虑平面布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就难免会出现问题。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是紧密联系的,是相互依存的,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方出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人与自然和谐空间的营造。从建筑角度来说,建筑不是游离于环境的,它只有与外部环境形成一定的关系才有存在的意义。所以,建筑必须与外部空间相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空间环境,这也有利于建筑个性的表达。建筑独有的特征除了反映在建筑本身外,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在外部环境中得到体现。因此,室内外空间的结合、呼应,不仅完善了建筑空间,也使内部空间得以延伸、扩展,特别是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的结合,可以大大丰富建筑本身的空间。所以,当代建筑设计不仅要完成自身主体设计,对环境、景观的理解和把握更应先于建筑设计。把场地的景观环境作为建筑设计的限制性、前提性条件,使建筑成为景观设计的一个因素,设计成为有机的整体。就此而言,建筑设计是否应该树立景观规划为先的设计观念,在建筑设计的始终,是否贯穿对景观的参照、理解、协调与统一,成为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4.2树立整体设计的思想
建筑整体设计思想是一个新概念,其特点是全面地考虑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外部环境、建筑构造、技术装备等协同关系。城市中的建筑不只是其本身构筑的主体,也是城市单元的一部分,从时间上说它是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断面。因此,建筑设计应注重城市空间的整体效果,考虑对所处地块有影响的城市景观要素,如面宽、轮廓线、相邻建筑造型等,不可因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而与景观相冲突,保持建筑与景观的有机整合。
4.3寻找建筑与景观的最佳结合点
在中国城市建造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先建建筑,然后再考虑景观环境的美化;另一种是在已有的环境中添加新的建筑,包括建筑改造及扩建,导致建筑的独立性非常强,很难形成整体的景观形象。因此,建筑应从被动地单方面追求环境和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以积极的策略向环境延伸,寻找与景观的结合点。首先,建筑先入式的整体设计导则。建筑师在深入建筑单体设计的同时,对整体的建筑环境提出设计导则。分析基址环境、周边环境、视域环境等因素,并且提出系统的设计导则。导则内容应该包括具体的风格、主色调、环境铺装、景观设施等设计建议,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产生辐射式、制约式的影响,并确保建筑与环境的统一联系。其次,建筑后入式的改造与实施原则。新建或改建单体的加入,势必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寻找适合的元素并进行适度调整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
4.4建筑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首先,以建筑的理念对待景观设计问题。它使得景观设计不再是花花草草的粉饰、平面化的硬地延伸、对漏洞的简单的遮盖,而是用建筑分析、决策、设计的方法来造就景观美学。其次,以建筑手段实现造景创意。在景观创造的过程中,复杂性与技术性往往制约着造景创意,现代城市中视觉景致的实现同样依靠建筑的支撑以及技术的辅助。可以采取的手段有:一方面,以建筑技术拓展景观空间,现代的城市景观更关注用技术来表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因此,技术手段成为景观实现的关键。现代技术手段拓展了景观的想象空间,为景观创作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另一方面,用建筑的思维解决景观限制的问题。城市中的建筑与景观往往要面对许多制约,包括场地的限制、经济的限制,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建筑的思维方式可以解决很多限制性问题,比如,在城市建筑高密度的狭窄区域,以彩色喷涂地面的方式划分出进出的道路以及人行与车行的路线,既满足道路的功能要求,也为高层居民提供了视觉对象。这种用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也是源于建筑思维。
艺术、景观、建筑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三者虽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由于知识体系不同,设计师们接受的训练不同,三者呈现出的作品仍然存在差异。本文将从设计过程到最后作品的呈现来展现出三种艺术的差异,以及对于它们产生的思考。
关键词:
大地艺术;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场地精神;学生建造
1实地建造
在同样的场地条件,同样的材料要求下,在学生建造活动中,3种不同的作品对场地不同的理解展现出了很大的区别。在“东南大学三校联合学生建造”活动中,不同学科的参与,呈现出了3种风格迥异的作品,分别体现出了大地艺术、景观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的特色。大地艺术的作品充满视觉冲击力,结构自由随性。景观设计作品与场地有很大的关联性,和场地对话。建筑设计的作品很完整,自成体系,结构完整。
2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引导人们关注自然,注重生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大地艺术通常都是宏大壮观的,让人发自肺腑的感到对大自然的崇拜、敬畏。大地艺术的创作主要受到艺术的影响,和许多艺术创作一样,支配创作者的是激情、灵感。在实际建造中,区别于建筑学科学生严谨有控制性的设计建造,它的设计及建造过程是自由的。甚至没有完全的图纸,就在一次次的手动实验和调整中落成。
3景观设计
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设计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认知,用自己的审美,针对自己的需求,将自然材料作为要素,营造出适合人类活动的环境。同时,在建筑和环境中,景观还起到一个缓冲作用,协调两者,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造中,景观学科的学生作品也充分体现出了这种特征。在和环境的交流对话上,景观学科学生的作品最突出。即使在一个小构筑物中也体现了人对自然地改造,希望人们的活动可以通过放置的构筑物产生改变,有意识地引导人的活动。同时也体现了它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中起到的作用。在山间的小路上放置了这个作品,使路的视觉效果没有那么强烈突兀,非常柔和地缓解了路与绿色植被的冲突,通过设计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4建筑设计
建筑的产生体现了人和自然的斗争。为了对抗寒风、雨水,人们必须搭围合的构筑物来保暖,久而久之,不同形状、不同材料地综合使用丰富了构筑物的造型,建筑诞生了。建筑在这三者之中无疑是体量感,造型感最能得到体现的。建造中,建筑学科学生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设计过程中十分严谨,对节点、结构的研究思考非常透彻。在建造过程中,也是充满了控制力,每一个步骤都是在人的控制掌控之下,一步一步将构筑物呈现。在最后的成品中,它的结构最为完整,自成一体系。让人觉得无论放置在什么环境中都可以,没有和环境发生过多联系。它向我们展示的主要是结构的美感,设计的控制力。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