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校教师师德总结8篇

时间:2022-04-07 08:01: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校教师师德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教师师德总结

篇1

一 融洽师生关系

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所以教师对学生应该倾注全部的爱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热情、诚恳和信任的思想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这就是调动学生兴趣的前提。如果一位学生因受到教师的斥责而产生畏惧感,那么他对该教师所任学科便不会产生兴趣;反之,倘若一位学生受到教师的青睐和表扬,那么他必定会因为喜欢这位教师而喜欢他所教的学科。教学活动中在平时要发挥民主、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样师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才能使产生和谐的共鸣,增进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也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轻松的课堂教学气氛中,由喜欢地理教师而喜欢高中地理,从而对高中地理产生兴趣,提高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 运用地图直观教学

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理概念和地理特征等内容所涉及的面广、量大,且较枯燥。在教学中引入地图直观教学,可使得这些内容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的听觉记忆、视觉记忆以及动觉记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讲中国政区时,运用中国政区图,让学生观察每一个地区,描绘他的形状,如黑龙江像天鹅,台湾像香蕉等,学生在积极的联想中就记住了相关地区的位置、特征等有关内容。

三 运用易记教学法

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容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高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如讲内蒙古高原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又如,“长江”一节要求记忆的东西特别多,有长江的源头、长度,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分界,以及注入的海洋等,可以编成顺口溜记忆即:“长江源头沱沱河,流自各拉丹东山。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入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另外,我国海运条件优越,沿海多优良港湾,需要记的开放海港城市有14个,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借助歌诀记忆效果较好:“江海连波通三州,秦皇云烟上青天。”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激发了兴趣而且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初中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纠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关系。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重教轻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为基础的教学过程。教师对于那些以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能够解决的问题不要亲自讲解,而应把它们交给学生去讨论争辩,发动学生互帮互学,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通常情况下,大部分问题学生通过讨论都能解决;对于以学生的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则要及时参与讨论、点拨,引领学生去想,拓宽学生的思路;若仍不能解决,再有的放矢地去讲解。

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取知识,才是最佳的学习途径。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读书、细心观察、运用已有知识去获取未知知识,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探究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五 在学生活动中得到发展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通过活动带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新教材的显著特点就是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最大限度地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各种各样的地理教学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活动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达到“我做过了,我理解了”的最佳效果,从而达到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最佳目标。要想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和学生必须共同营造新的课堂,构建互动教学的新模式,实现师生、生生的交流与交往,形成教学互动、互联、互助、互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索者和主人。

六 坚持教学反思

篇2

综合实训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从选题―学习―实践―巩固,是学生全面、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实践过程,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深化过程,它既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某一工程具体问题的一项尝试,也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实战演习”。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教师对钢结构综合实训教材、课堂教学策略、课程考核评价设计多次进行教学研讨。在综合实训教学中,采用各种有效教学的策略,引发了学生的有效学习,使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吻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钢结构综合实训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综合实训质量不仅反映了毕业生的素质,而且反映了教学质量。目前钢结构综合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1.钢结构综合实训的题目较为单一,而难度要比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难度大。在内容和要求方面,对于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和能力不好的学生,较复杂,难于完成,出现抄袭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和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

因此根据钢结构专业和行业要求,拓展钢结构综合实训题目,编制一套钢结构综合实训教材,并加强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势在必行。

2.在综合实训教学中,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学生按照指导教师规定的题目,跟着老师一步步进行。老师每周固定上课,详细布置本周任务,讲解具体设计计算方法。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专长的发挥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因此在钢结构综合实训教学中,要运用有效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教学效果。

二、钢结构综合实训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有效开发和使用教材

1.有效开发教材

钢结构综合实训的题目较为单一,大多为单层门式钢架结构体系的设计,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预算、施工方案的编制。对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学来说,结构设计较困难,难以完成。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教师针对目前钢结构综合实训的题目较为单一,根据钢结构行业的发展,经过多次教学研讨,参照多个工程实例增加了多个实训题目,并编写了钢结构综合实训校本教材,以利于不同层次学生选择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有效使用教材

课题组教师深入领会教材内涵,把握教材中丰富的信息资源,利用一切可用信息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如多媒体、自制课件、提供动手操作材料等手段协助教学,创造性地用好、用活教材。力求把教材静止的信息资源变为动态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合理提出教学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更好地体现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二)有效备课

提高综合实训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的途径有很多,但应该把抓好备课作为提高综合实训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首要环节。

1.综合实训辅导教师要在课前研究教学目标,钻研教材,落实知识点、重点、难点,广泛收集教学材料,并要关注学习某一内容前的起点能力。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钢结构综合实训辅导教师还关注学生间的差异,分析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完成、哪些可以通过学生间的合作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传授、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2.综合实训辅导教师要在课前研究选择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既要整体设计,又要分项考虑,某种教学方式既可以贯穿一堂课也可以体现在某个教学环节上,还可以多种教学方式结合使用,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3.综合实训辅导教师要与同组其他辅导教师课前积极讨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钢结构综合实训辅导教师经常对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凸现、能力的培养、重难点的突出与突破等方面进行交流修正,使每位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识风格的教师能互相启发、补充,共同提高。

三、有效上课

有效上课就是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学生学习行为,看学生掌握的情况。综合实训辅导教师要能紧凑而富有节奏地安排学生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不必要的课堂干扰,维持课堂秩序,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而少有探索、发现和创新,它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得到发挥。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钢结构课程组教师在钢结构综合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把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目标,积极设计适合钢结构综合实训和学生实际的有效教学活动。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图

钢结构综合实训辅导教师指导学生选题后,根据实训题目进行分组,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教师在课前要研讨什么样的问题由小组合作解决,小组学习结果如何在全班分享,力求做到既要让学生放开去想、去做、去活动,又要让学生想有方向、做有目标、活动有收益。

在课堂教学中,辅导教师灵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能管得太死或放得太散。既有讨论、交流、演示等活动,也有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充分挖掘和利用资源,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总结―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实训过程,并在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此外,每周定期召开小组会,要求每个学生汇报前一阶段所做的工作,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采用“限时发言,不限时研讨”的方式。“限时发言”就是根据汇报内容,限定每个学生的发言时间,“不限时研讨”就是不限定研讨时间,其他同学可以结合汇报内容展开讨论,然后辅导教师做出点评,让学生知道怎么表达更合适、怎么分析更合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互相了解、互相启发,开阔学生的的思路。

实践证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这种模式下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能力有所提高,即使是困难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有效评价

考核评价是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有效评价这里主要指过程性评价。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教师以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制定了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强的钢结构综合实训考核标准。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制定考核内容,理论测试注重实用性,实际操作以技能培养为中心,实现过程评价和课程评价相结合进行课程的考核。在考核中,实行过程性、阶段性的量化考核。钢结构综合实训成绩由阶段成绩和答辩成绩两部分构成,阶段成绩占60%,答辩成绩占40%;最后,按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

与原有的考核体系相比,经实践检验,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钢结构综合实训课程考核评价,能合理评定学生成绩,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3

关键词: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分层分级培训模式 案例教学法

2000年12月,高教司发出了“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教高司[2000]79号)(以下简称通知)①。新乡医学院贯彻“通知”精神,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有十个年头,回顾这些年来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历程,总结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经验,遵循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顺利、成功进行的客观规律,对于我们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良好的培训环境

1.成立专门的教育技术培训机构。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成立专门负责教育技术培训的部门——课件制作室,是新乡医学院的一项明智之举;每学年都要开展多媒体软件设计大奖赛更是对于全校教师的一种激励政策。组织上的协调和充足的经费是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2.硬件设施的配套。学校最早建设的是学生机房,主要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后来各系部都配备了电脑,建起了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现在,学校已经将所有办公室、教学楼、实验楼、家属区全部连接起来,构建了资源库、邮件系统、电子备课平台、综合管理等平台服务器。建立了办公、管理、教学一体化的校园网络系统。

二、合适的培训内容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1年通过的《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试用稿)》②把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培训分为三个级别,培训对象分别是普通教师和具有学科教学经验和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愿意从事教育软件设计和网络课程设计的教师。培训内容分别是基本理论和技能、一般原理与基本技术、网络课程与开发。

根据新乡医学院的实际情况,结合《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试用稿)》,我们决定采取分层分级培训模式。培训级别分为三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另外设需求班,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1.初级班。主要是面向新入职教师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比较薄弱的教师。培训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学论、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等理论;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操作与使用;③最简单的课件制作软件PowerPoint。

2.中级班。面向的对象主要是已经取得“新乡医学院教育技术培训初级班合格证”的教师,或者是虽然没有参加初级班的培训,但是已经具备初级班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培训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教学设计理论;②二维动画制作软件Flash;③高级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Authorware;④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⑤计算机系统维护知识。

3.高级班。培训的对象是已经参与过前面的培训并通过考核,或者是具有较高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学一线教师。高级班是一种高层次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①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加工;②网络课程制作(Dreamweaver);③三维动画制作(3DMAX);④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

4.需求班。高等医学院校教师的职业学科特色比较强,追求专业化,所以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说,他们对于培训内容都有不同的要求。为了满足教师的特色化的需求,学校每年都下发《教育技术培训内容需求统计表》,将教师的需求融入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总体设计中。

三、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不同级别的培训班虽然面向不同的对象,并且培训内容不同,但教学方法都以“案例教学法”为主。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③这种方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通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案例教学法到了1980年,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直接参与、共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案例进行讨论、反思并实践的教学方法④。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鼓励独立思考。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每位学员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一两次技不如人还情有可原,长期落后者,必有奋发向上、超越他人的内动力,从而积极进取、刻苦学习。

2.重视双向交流。在案例教学中,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方案随时由教师给予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四、严格把好培训的质量关

1.严格的考核制度。每期培训结束,受训教师都必须参加结业考试。考试采取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相结合。理论考试主要是考查教师对于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教育技术理论及各种软件的基本操作掌握情况,每场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题形式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操作考试的形式比较灵活,主要是综合考查教师对于所学理论和操作的综合运用。题目一般是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设计和开发一节课内容的多媒体课件或者一门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可以只把大的框架搭建好),其中要求用到所学的软件。

2.开展多媒体教学软件大奖赛。为了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学校每年都开展多媒体教学软件大奖赛。大奖赛设PPT课件、Flash课件、网络课程、视频剪辑四类,每个类别都分别设一、二、三等奖,另外还设有组织奖和最受学生喜爱作品奖。获奖作品由学校直接报送参加该年度省级多媒体教学软件大奖赛。通过举行多媒体教学软件大奖赛,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整合,推动教育技术在高等学校中的有效应用。

注释:

①李玉环,陈庚,金以娟.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状况分析与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7(2):84-87.

②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试用稿)[EB/OL].http:///article/list.asp?id=12,2012-10-12.

篇4

【关键词】高校教师 师德素质 机制

师德正则教育兴,教育兴则国家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教师是关键,而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师德素质的好坏决定着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也决定着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成败。

一、高校教师师德素质培养现状

当前高校整体师德状况总体来说还是令人满意的,高校教师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绝大多数教师能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赢得了社会舆论的赞誉、学生和家长的敬重,但不良的师德现象仍然存在。大多数的高校在考核教师的同时,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最先看重的,也有的个别学校急需要引进人才,只看重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在进行评职称评审的时候,一般只是单一的注重其学历、科研,个人的师风和师德、政治素养方面的内容虽然也列入了考核的范围,但是很难落到实处,无形中就给教师造成造成了“学历重素质轻”、“智育重德育轻”、“业务重政治轻”的影响。

二、高校教师师德素质欠缺的成因分析

(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有些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出现了严重错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舍弃了教育的伦理价值,把师生关系变成了老板与雇员、顾客与商家的关系,把学校变成了市场。

(二)高校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在近年来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由于高校不健全的分配体制使得教师的待遇在不同的专业之间、不同的职称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大幅度的差距,公共课教师、青年教师待遇低的问题普遍存在。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有些教师就会认不清自己的道德责任,在工作中斤斤计较、讨价还价,对教师的形象有所损害。

(三)虽然各个不同的高校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设立了大量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规章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一般都比较笼统。比如大多数的高校每年年终都会对教师进行一次年终考核,考核的内容既包括师德方面的考核,也包括业务方面的考核。但是在实际考核中,师德考核标准过于笼统、单一和抽象,难以操作,存在重业务考核、轻师德的评定现象,常常对教师品德的细节避而不谈、视而不见,而造成师德素质欠缺的原因之一是成绩论。

三、高校教师师德素质培养途径

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人的培养,关系到党的教育事业发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加强师德建设是教育振兴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优化教师评价体系,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并重

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只注重专业素质而忽略了师德评价。师德素质的培养要求有完善的师德素质评价体系,而师德评价体系是师德建设目标和师德建设内容的具体化。师德评价体系主要由政治思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四个方面内容组成。

(二)建立长期的培养和监督机制,不断改进培养方法

高校应建立师德培训机制,大力营造敬业爱生、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良好氛围,抓好工作制度的建立,把师德建设落在实处。建立健全定期学习制度、培训谈话制度、同行举报制度等,从而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同时,在实践中创新培训方法,明确培训和宣传的切入口、规模、内容、时间跨度,掌握培训和宣传的广度、深度、密度、强度及节奏,让教师觉得有榜样可学、有高度可攀、有发展可期。

(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形成优良师德风范和育人环境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引导教师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依法从教,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开展“师德楷模”、“师德标兵”等典型的先进活动评选,选出管理育人优秀干部、教育育人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师德楷模、服务育人先进工作者等,更进一步的弘扬正气,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重,鼓励教师以德修身、以德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优良师德风范和育人环境。

四、全过程实施民主评价,建立有效的师德建设制约机制

对教师的全过程评价是指把教师的个人年度总结和评价与学生和其他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师德评价和年度考核相结合,让师德评价的结果在教师晋升、评奖等事项中起重要作用。对于在教学环节中严重失职的,违反学术道德、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违反教书育人规定、有失教师身份并在学生中造成严重后果的,以及师德总体评价连续不合格的教师,学校在晋升职称、评先选优等事项中,给予一票否决。

五、结语

总之,高校教师师德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在坚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时代特征,不断完善师德素质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以身作则,努力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断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Z].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10

[2]萧德光.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素质[J].云南教育.2001(13):20-21.

[3]马桂新.21世纪师德素质框架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05- 107.

篇5

(大连大学,辽宁 大连 116622)

摘 要:随着高校规模不断的扩大,国家政府部门、教育部门以及财政部门对高校教育投入的加大,使得高校的招生规模和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基于此种社会形势,高校的教师队伍数量和规模只能够不断的扩张,这样才能够逐渐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青年教师的比例在不断上升.由于高校教师结构在不断的变化,青年教师的注入虽然为高校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元素,但是在某种方面影响了整体教师结构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青年教师的各种方面的特点使得青年教师在师德师风等建设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某些问题严重的阻碍了高校教师队伍的发展.当前,我们国家内部的教育部门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度在不断的提高,这是因为现在高校的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同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要求不相符,所以就必须逐渐的构建和完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机制.这也是改变当前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现状的重要手段.本文将重点论述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和重要意义,不断解决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通过分析当前存在的现象制定相应的师德师风建设对策.

关键词 :高校教育;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30-02

青年教师总体上讲具有时代赋予的新特点,普遍拥有较高学历,基本上是硕士,知识结构新,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与大学生心理距离近.[1]就现在的现状来说,高等教育院校内部的学生数量在不断的扩招,致使高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比例不断提高,高学历、不是师范专业教师的比重渐渐上升.根据有关部门的基本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们国家内部的高等教育学校里面的教师团队年龄逐渐年轻化,年龄低于45岁的教师比重高达80%,年级低于35岁的教师比重为47%.此种现状充分的表明,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内部的教师结构逐渐年轻化,教师队伍中的新鲜血液在不断的增多.虽然这种情况比较可观,但是仍然会有部分的青年教师在师德建设和师风建设等方面有所欠缺,性格方面不适合教育行业、教学不严谨等等.这些不良的行为都会影响高校教师队伍的严谨性,严重的情况下会损害高校的整体学校形象和信誉.所以,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在此种情况下愈发重要.

1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和重要性

1.1 高校青年教师的基本情况

近些年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在不断的发展,这就为各种类型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仅如此,经济实力的上升以及国家财政政策的支持,都为高校规模的扩大和教师队伍的壮大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在逐渐的凸显出大众化的趋势,此种局面下.各高校的教师队伍年龄逐渐减小.许多年轻的教师没有经过专业性与系统性的师范教育培训就直接入高校担任教师,而且在高校教师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这些年轻教师的年纪较小、学历较高、知识比较新颖、反应能力较快而且发展的潜力巨大,但是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着些许的缺陷.

1.2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师德师风是指教职员工在从事教学、管理、服务等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及其行为体现.[2]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质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体现高校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学校内部的学习风气等等,体现着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才气的统一性,严重的影响着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不单单是这种情况,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的地位愈发的突出.师德建设与师风建设的基本情况已经影响到各界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态度,同时也影响了高校为社会提供的服务质量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师德师风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方向,关系到高校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实现,是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3]

2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中存在的问题

2.1 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念与理想信念等同高校发展不相符

由于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较为迅速,使得高校内部的许多青年教师在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许多青年教师在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上的趋向有所不同,在怎样处理竞争关系、功利关系等方面稍有偏颇.而且,存有大部分的青年教师伴有严重的自我主义、拜金主义等方面的思想错误.在工作生活遭遇不快时,会将自身放在首位,以自我发展为中心,缺乏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以及为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服务的事业心.[4]

2.2 青年教师在工作与日常生活等方面合作意识较差

团队精神是一种群体内驱力,体现着团队的协作精神和战斗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创造团队业绩的重要条件.[5]由于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呈现竞争化,加之许多青年教师在家中属于独生子女,这就愈发的促使青年教师功利化和自私化.教师同教师的竞争性加强,反而其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比较薄弱.有的教师为了展现自我,无视与别人的交往,缺乏与他人在教学上的探讨,导致教学过程脱节孤立、学生掌握的知识支离破碎.[6]不仅如此,还有的教师的性格比较孤僻,容易沉浸在自我世界中,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交流甚少,忽视了合作的重要性.

2.3 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方面缺乏端正的心态

由于时代的发展较为快速,教师对科学研究和学术研究以及教书育人工作带有一定的浮躁情绪,这就使得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叛逆心理.在教学中态度不够严谨,对待自身的教学工作保持得过且过的心态,在备课和讲课的过程中投入力度较少.有的时候没有遵守教学计划和学科特点开展授课工作,在课堂上随便的应对、照本宣科等.在学术研究方面,急功近利,只顾完成研究任务,轻视了教学工作的严谨性.

3 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水平的对策

3.1 积极转变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

有关师德师风的理论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提炼,也是人民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锻炼的指导思想.[7]高校青年教师要积极学习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指导青年教师的行为,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和价值观念.青年教师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才会有意识的改变自身的心态,逐渐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力度,将优秀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者作为自身的发展榜样.

3.2 高校要积极构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氛围,进而引导青年教师工作

高校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要积极构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氛围,帮助青年教师转变自身行为与态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建设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觉悟和行为意识,利用科学的舆论导向来抵制不良师德师风的出现.对于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以此来鼓励青年教师奋发向上.

3.3 将师德师风建设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工作

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德建设规划、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制度,对师德建设目标、组织实施、保障措施、考核评价、奖励办法等提出明确要求,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使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8]积极运用各种激励机制来激发青年教师的建设工作,完善相关方面的考核制度,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发展平台.

4 结论

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不断的加大,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伴随着经济实力、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的提高而提高.青年教师逐渐的在教师中比重的加深,显示着我国的高校规模在不断的扩大,而且高校教学队伍也在不断扩大,教学队伍逐渐呈现年轻化.所以,提高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质量成为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沈岚,边丽.关于高校青年教师的现状及培养的思考[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4):11-13.

〔2〕张宝梅.初探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原因分析及其解决办法[J].中国电力教育,2014(02):230-233.

〔3〕谢丽娴.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引导[J].高教探索,2011(04):70-73.

〔4〕王炳杰.关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121-123.

〔5〕楚颖惠,刘京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1):34-35.

〔6〕唐陈绍,甘益甜,谢晓波.基于学生眼中的高校师德师风状况调查分析[J].时代金融,2011(23):45-46.

篇6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师;师德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和人民的观念也受到了深远的影响。在教育观念不断变化的同时,教学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也为高校教师带来了挑战,外语教师自然也包含在内。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使得高校外语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平亟待提高。如何加强高校外语教师师德建设,不仅关系着高校外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同时也关系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及进步。

一、师德建设的内涵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伴随着教师这一职业而产生和发展的。

高校师德是指高校教师在从事高校教育活动即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等过程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形成相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高校师德属于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有着基本共同的要求,又有更特殊更严格的道德底线需求。它与其它职业道德一样,都要求爱岗敬业。同时,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有着共同的师德要求但又有所区别,例如,学生的年纪不同,身心特点也就不同,这就导致了教育目标的差异。总之,教育的发展是以教师为本,而教师的素质又以师德为先。因此,教师的师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外语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虽然现今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大体上还算过关,但因为缺乏足够的道德规范,师德匮乏的现象在不断增多,高校外语教师的师德建设仍需改善,例如,对学生和职业更加热爱、教书与育人并行、为学生立下榜样、增强学术研究等。

高校外语教师师德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的必备要素之一。外语是一门实践课,需要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而这种提高的动力也来源于教师的素养。高校外语教师师德建设旨在督促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重要目标,在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水准的基础上,得到最高效的课堂反馈,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另外,高校外语教师师德建设还是弘扬高校精神的重要体现。高校精神是高校发展的灵魂和动力,而师德是高校精神的承载体,是高校精神的基础。要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就要增强自身的实力。因此,高校教师在重视科研、教学及学科等方面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师德等精神层面的建设。高校师德建设的目标是激励教师做到政治坚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所以,要将高校精神与师德建设融为一体,相辅相成,才能实现在良好的环境下,最大程度的完成高校外语教师的师德建设。

高校外语教师师德建设也有利于高校外语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高校外语教师的全面发展包括了教师素质的改善、个性的丰富和发展、社会关系的完善以及各项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良好的师德是高校教师发展自身的源泉,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原动力。因此,高校外语教师师德建设刻不容缓。

三、现今高校外语教师师德现状及改善方式

1.体现高校教育目的,建立健全的师德培养体系

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并对社会发展有益的综合性人才。高等教育不同于初等教育,不是应试教育。高等教育为的是让学生掌握步入社会后能够实际应用的技能和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细心指导。如今,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能力要求更加严格,且学生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外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考取相关的专业证书,还要有过硬的交流沟通能力,才能在就业大军中崭露头角,获得展现自己的机会。高校外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平台进行锻炼,但由于严重缺乏语言环境,教师所面临的困难也随之增大。所以,高等学校外语系部还应注重师德培训。一方面做好教师上岗前的培训,避免培训形式化,让教师明确师德规范和各项教育政策法规。另一方面,已经就职的外语教师,要明确将师德建设贯穿始终。学校可通过各项主题活动,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树立教师的师德信念。高校作为社会科学技术、社会人文发展的前沿阵地,必须要比社会实践中的科技与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更加先进,才能够起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高校与教师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教学风气。

2.结合外语教育特色,建立合理的师德评价制度

身为高校外语教师,本身就有机会也有义务接触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因此,便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自身教学实践所用。当然,由于外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会引入国外的文化背景,这就要求外语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这就要求高校外语教师在具备较高业务水平的同时,兼具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较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理性与道德的平衡能力,才能帮助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有良好的与人交往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摒除文化垃圾的影响。反过来说,在评价师德的时候也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用客观且感性的原则来评估一名外语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师德。

其次,可以通过学生、家长、媒体等对教师进行评价,形成督促师德建设的良好环境。学校督学小组在督导教师授课水平之外,还应对师德进行检查评估,将师德评价体系落实到可量化水平,帮助教师及时完善。也可向学生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师德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要听取教师意见,了解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使师德评价更加人性化。当然,作为反馈形式之一的激励机制也不可或缺。学校可通过表彰先进来树立榜样和师德标准,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将具有良好师德的先进典型及其事迹广泛推广,直观地感染其他教师,同时也能使先进教师本身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当中。

3.反映当代教育体制,建立完善的师德建设观念

在追求创新,追求全面的当代,要做一个合格的高校外语教师,就必须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建立独特的教学风格,积极了解各方面外语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也就是说,高校外语教师面临的挑战比从前更大了。随着社会发展,语言每天都在更新,新词每天都在产生。另外,计算机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也变革了语言教与学的模式。高校外语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语言敏感性,时刻关注新词的产生和使用,努力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社会大环境是否尊师重教、崇尚道德对高校外语教师师德建设,乃至整个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教师对于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明白自己担当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尤其是外语教师,如果能够培养出更多出色的外语人才,就能协助国家与世界联通,拉近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距离,同时也为国家带来丰富的精神与物质收益。教师意识到自身的重要作用,便获得了动力,端正了态度,为教育事业献出一份力量。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发展高校外语教师的师德建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提高对教师及其所讲授的课程的尊重,加强校园文化和高校外语教师的和谐进步。其次,高校外语教师的形象也需要改善,职业道德训练需要加强。教师应多关爱学生,在心理上多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自身素质也能得到提高。最后,高校外语教师师德建设需要一个标准且科学的系统来进行监督和评价。建立合理的资源分配方式,最终成就稳定而高效的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傅维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盖晓晶.发展高等教育必须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8).

[3]刘艳萍.高校外语教师师德建设探析[J].广西教育,2011(10).

[4]契尔那葛卓娃.教师道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篇7

关键词: 工学结合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 行为导向教学法 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教育部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推进工学结合模式,除了要处理好观念更新、制度保障和校企结合等宏观层面的关系外,在专业建设等中观层面,也应积极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符合工学合作要求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体现了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显著体现了学生主体性这一特征。笔者认为,工学结合虽然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育而言的,但是在工学结合的大视角下,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培养应该寻求切入点,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中汲取养料,探求有效的培养对策。

一、高职院校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

(一)学校培养强度不够。

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下,随着学校与企业交流的深入,高职院校已经逐渐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众多院校都开设了综合素质课程。但是,在集专业技能、外语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于一身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素质课程所占比例最小,开课形式也多以大课为主。

(二)缺乏切实有效的培养途径。

尽管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要实现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切实加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并且也推行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但是收效甚微,甚至有些培养策略让众多师生无法达成共识。例如: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能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某些院校实行的军训巩固期方案就让学生苦不堪言,早起的学生上课时瞌睡连天,让教师大为恼火,这种方式能坚持下去,固然会可行而有效,但在短时间内,并不能从根本上调整学生不规律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另外,综合素质的课程开设,也由于大班授课的形式和陈旧的教学方法而成效甚微。

(三)综合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脱节。

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及创业素质,其中基本素质包括三个方面: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身心素质。在众多高职院校中,综合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是各自为政的独立个体,专业技能教师不认为自己应该承担综合素质培养的责任。但事实上,综合素质培养应该渗透在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专业技能教师不仅要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更要在专业技能培养中注重端正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素质等。

(四)学生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

广大高职学生本身就对未来缺乏长远规划,相对而言,他们更关注能不能上岗就业。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技能学习上,积极上进的学生也只是忙于考取各种技能证书,忽视自身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工学结合的视角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策略

(一)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行为导向实质上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能力和才华的平台,指导学生直接从所处的情境中体验和反思所学的内容。这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不谋而合。行为导向学习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不仅可以使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经验和技巧,同时还可以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意识,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进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在高职院校,行为导向教学法已经广泛用于专业技能培养中,但在综合素质培养课堂上,还基本维持着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入睡。或者教师讲得声嘶力竭,学生也在高谈阔论。事实上,教师要转变观念,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比如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用行为导向教学法,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甚至让学生不仅是学习行为的评判客体,还是学习行为的评判主体。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行为中领略到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行为中获取素质培养方面的认知。

工学结合的教育环境要求学校除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做法,转变角色,做学习活动的导演者,积极创设接近工作实际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认知和学习风格,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观察、模拟和反思的机会。

(二)构建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要制订良好的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必然需要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做支撑。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同时也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构建符合时展需要和高职人才成长规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提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极为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促进学习风气、规范学生行为、指导学生成才等有很大的作用。毕竟学生综合素质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质量的具体体现。总的来说,在工学结合的双主体培养模式下,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该达到以下要求。

1.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不应该只是科任老师打分、教务处公布成绩这种简单狭隘的方式,而应该主体多元化。首先应该引进企业这一主体,企业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对学生的培养结果必然会形成一定的评价,而这些评价正好是学生极为在意的,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性;学校的培养主体中,也应该是全方位的,教师、辅导员、宿舍管理员都可以从各个方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自评和他评还应该相结合,同学的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不能忽略。这样一来,企业的评价通常会参照职业标准进行统一开发的、独立的测评体系,更具备职业规范性,评价结果能帮助学生有效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和辅导员的评价能够全面、及时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学生最了解自己,周围的学生可以起到镜子的作用,因此,自评和互评在评价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2.评价结果过程化。根据不同的综合素质要求,以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化,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评价结果不应该只是一个单一的结果,而应该具备过程性。在人才培养中,首先,在校内学习、基地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过程当中,综合素质评价的侧重点应该有差异,综合客观的评价结果应该具备过程性;其次,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过程当中,他们的习得结果应该是发展性的,他们某方面的素质可能进步很快,也可能有些学生的某些素质在退化。所以,评价应该具有发展性;最后,根据素质培养的性质不同,评价的过程性应该有差异,如技能性评价周期可以短一些,而道德性的评价周期就应该延长,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

3.评价方式多样化。要给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就需要结合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分数评价是最基本的评价方式,但也是最不具备情感性的评价方式,我们可以在少数技能性评价中运用;座谈式的交流评价方式可以拉近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距离,让评价对象更容易接受批评教育,从而实现进步;当然,书面反馈的评价方式也是很可取的,这种评价方式重点不是给学生一个分数,而是帮助学生在改变中成长。

4.评价目的明晰化。评价目的明晰化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条重要原则,众多评价主体,不管是企业还是学校,不管是自身还是同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构的最终目的都是帮助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只有把握这一目的,才不会让评价者进入打击学生、激化矛盾的误区,也不会让被评价者流于表面的功利性追求,这些都无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确立企业在高职学生培养的主体地位,通过企业设定岗位需求合理化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能否具体落实。高职院校应严格按照企业目标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来选择课程。在课程上采用“宽基准、活模块”的方式,体现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适应职业发展变化的能力,既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强化企业在高职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是建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需要。在双主体培养模式下,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更能确保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更能让学生认可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并积极参与,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综合素质培养才能卓见成效。

(四)在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渗透综合素质培养。

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应该仅仅是综合素质课程教师和学工辅导员的职责,更应该是专业教师的职责。专业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需要同时考虑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将综合素质的培养融入到专业技能的培养中。首先,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特点及授课时间长短,提取能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内容,开发教学专题;其次,编写教学专题教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综合素质融入方案提出明确要求;最后,教学内容编写要服从教学计划的需要,不应顾此失彼,不能降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何红梅.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文学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9.

[2]童晓燕.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的培养研究[D].

篇8

1、通过本次活动提高对高效课堂的再认识。

2、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提高校本教研能力。

3、通过本次活动使我们的年轻教师尽快走向成熟。

4、通过本次活动提升我们对课堂的反思能力。

本次活动历时半个多月,从准备到展示到今天的评课结束,各个教研组通过集体备课,到试讲再评课,再修正,反复锤炼,既体现了团队精神,又提升了集体备课的水平,也使讲课教师得到了锻炼。本次活动各位教师踊跃听课达500多人次,积极参与评课,收选评票108张,不言而喻,本次活动的任务已完成,目的已达到。

二、听课后所引发的几点思考

1、以生为本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以生为本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把问题交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去合作、去探索。

当然,这里的提问是关键。

比如,刘瑞芳老师的《从算式到方程》整个课堂设计了15个大问题和若干个小问题,全部由学生自主作答,问题的设计是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扣,教师简炼精准的语言起到控制课堂节奏,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思维的作用,整堂课一气哈成,效果极好。

这15个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极好得展现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过程,问题之间的思维连续性让学生不由自主的饶有兴趣地去思考,去探究去解答。

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之间的交流,本节课所达成的目标自然完成,这个目标就是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王杰老师的《美国南北战争》也体现了这一点,王杰的问题设计前后存在逻辑连续,是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来教会学生读历史、来讲解历史,来享受历史,来反省历史。历史课本来就是应该这样来上的。

以生为本就是教学中要面向全体,一节课下来,让每位学生都有收获和进步。

比如刘萍老师,汪宏志老师的课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学生的发言面宽。

又比如,刘瑞芳老师的课专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了一个拔高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课堂既富弹性又有张力。只有以生为本,三年以后,我们的学生才有后劲,我们的尖子生的苗子才厚实,我们的学生才不会两极分化。我们的学生才乐于学习,有兴趣地学习。

2、课堂评价是提高学生能力和兴趣的法宝。

课堂评价就是对学生课堂中的回答问题,参与活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师所给予的评价(也只能说是点评)。有时是语言,有时是动作,有时是眼神。比如刘瑞芳老师课堂上的掌声以及微笑地看着回答问题的同学并耐心地聆听,汪宏志老师分小组赛给一面小红旗,还有其他老师的“表现得很好”,“说得太好了”等鼓励性的语言。“不错,还有谁要补充的?”

“再读一遍试试看”,等启发性的语言。当然,课堂点评是一门学问,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老师们都在朝这方面努力在做,有这方面的意识,但仅仅是上面所说的作法是远远不够的。课堂点评并没有具体的模式和公式。比如鼓掌并不是人人回答完问题都鼓掌,每节课都要鼓掌。(掌声是给对问题的解答具有创造性学生的,是同学们不由自主的)。少用“很好”、“很对”等肤浅的词语。点评要有启发性,扩展性、延伸性。“点评”是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认知的桥梁,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纫带,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课堂上的评价语言应该准确而得体,生动而有效,而这决非一日之功,它虽生于即兴,却根植于深厚的教学积淀和文化修养中。另外,批评、挖苦、嘲笑的语言,不能用到课堂点评中,请老师们高度重视。

3、完善的教学的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应该说通过各个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以上8节课的课堂结构都是合理的为一堂高效课提供了保障。这里无需要展开,希望以后各教研组加强这样的集体备课研究,形成成果。我有这样的想法,通过这样的研究,每学期完成一部分教学设计,几年后完成所有学科内容的每课时的教学设计是不愁我们上不出高效课了。

4、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教学的实施者。在备好课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当然有时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这次讲课的刘萍、周盼、张南三位教师本身的素质还不错,具备扎实的学科功底。由于才参加工作,表现出较为青涩是难免的。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会逐渐走向成熟。就拿刘萍老师的这一节课来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比较合理的,既注重了内容的教学,也重视了形式的教学。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来挖掘人物的面貌、性格和内心世界。通过通读课文来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精神实质。通过品读课文来体验语感和美词、美句、美文。通过细读来品尝写作技巧与方法。

我们把前面两点称为内容的教学,把后两点称为形式的教学,语文课应该同时重视这两方面的教学,根据不同的课文略有偏重。当时刘萍在上课时,可能太注重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在课堂的调控上没有做到恰到好处。内容的教学上花的时间过多,以至于在形式的教学上匆匆忙忙,效果降低,实际上越是后来越出彩。这节课因为在进行语言教学时,预设性的问题逐渐减少,生成性的问题不断增多,这里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参与其中处理问题。如她在试讲时,在进行以“家是什么”为题写一句话的环节时,有一位学生说“家是温暖的”一时卡壳,教师及时补充:“摇篮、港湾”。当学生表达的语言太生活化、太口语,教师建议用词语进行修饰等,这时就可看见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了。这样才能上出高效课堂。

5、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是提升教师素质的捷径。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