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文具店工作社会实践8篇

时间:2022-09-15 20:37: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文具店工作社会实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具店工作社会实践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现状;对策

1.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1.1 我国大学生创业起步较晚

在中国,创业还属于一个新生事物,自1998年第一届“清华创业计划大赛”才拉开了大学生创业的帷幕。它是由清华的一个学生社团――清华大学学生科技创业者协会发起并举办。由于比赛本身性质和它在中国的首创性,它受到了众多媒体专家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的密切关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各地政府和高校相继推出了大学生创业的鼓励措施,如允许大学生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以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等。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了创业之路。

1.2 大学生创业意向强烈,创业成功率低

以对泰州当地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为例,随机调查了400人,71.4%的大学生考虑过自主创业,22.1%的大学生完全没想过,3.1%的大学生正在进行创业,0.8%的大学生已经尝试过创业。通过调查分析: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创业意向正在逐年增加,比几年前的10%左右增加了近6~8倍。但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

1.3 大学生创办企业技术含量低,大多偏好网上开店

大学生所创企业大多是首选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小、较容易操作的传统性行业。很多人开起了校园周边店,如:高校内部或周边地区的餐厅、咖啡屋、美发屋、文具店、书店等等。这种创业产品相对层次较低,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对大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商务运作能力要求也不高。另外由于大学生资金有限,不少新毕业大学生在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已将网上开店当作临时的谋生手段。

2.当代大学生创业难的原因

第一,缺乏资金、社会环境不完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再好的创意创业计划也难以实施。除了家庭资助,绝大部分大学生没有其它经济来源,在集资方面又欠缺经验。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难难贷出,贷款瓶颈并未突破,成为限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因素

第二,设想幼稚、脱离实际。虽然现在的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拥有好的idea,年轻、有激情,但毕竟身处校园,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对创业只是处于理论认识阶段,没有实际管理经验。有激情、有抱负,却欠缺经验,不少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往往是眼高手低,纸上谈兵。

第三,缺乏创业信念。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优渥的环境中成长,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并且对父母有较强依赖性,其自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小。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公司的运作认识过于简单,没有应对风险的准备。

第四,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指导。目前,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比较缺乏,很多大学生可能有创业想法,但由于缺少这方面的教育和经验,不知从何做起。仅凭少数学生自我培养创业意识,自我锻炼创业技能,很难使大学生自主创业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3.大学生创业应对对策

3.1 构建创业平台,打造良好创业环境

重新认识大学生创业在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扶植工作,积极出台有助于大学生创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解决大学生应资金及政策因素而无法创业的问题,对毕业生给予更多的创业指导与帮助,完善国家创业投资体系,完善创业企业的融资体系,畅通它们的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3.2 完善教育体系,加强自主创业教育

良好的创业教育是创业者成功的根基。作为高校应不断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再提供平台和环境。高校应努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大学生创业者的能力使其与社会相适应,为大学生提供正规和有效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提供和创业企业接触而得到锻炼的机会,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创业信息。

3.3 努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第一,夯实基础专业知识。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学生要想创业成功就必须用丰富的专业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迎接未知的困难。只有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避免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缺少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对目标市场和争对手情况缺乏了解,分析时采用的数据经不起推敲、没有说服力等等的问题,从为自主创业的基础。

第二,通过实践汲取社会经验。大学生创业者应积极参加创业培训,了解创业信息,全程参加各种创业大赛,参与全局,统筹全局,运用资源,锻炼组织和社会协作能力,并对社会和自身能力有一定的了解,找到合适的定位,避免眼高手低的情况。

第三,培养自己自主创业的素质。创业者在创业前应做好创业准备。作为一个创业者就必须有一种选择荆棘的勇气,不能有在踏上荆棘路的同时期盼平坦大道的幻想。要提高责任心和抗压能力,不能好高骛远,要实事求是。拥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良好的创业心态,才能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冯才华.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研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11),84.

[2]李辰亮,朱明霞,王秋香.高校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其引导对策研究[J].大家,2011(3).

[3]杨爱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探讨[J].科技创业,2006(1).

[4]中国大学生创业就业信息网

作者简介:

篇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善于捕捉和选择学生周边的实际问题,从生活中提炼数学模型。现实的生活材料,能激发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兴趣,学生如果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那么他们就有了开放的想象空间。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切入点,设计开放性的、生活化的、真实的数学问题。如学习了“方向和位置”之后,笔者把习题中“说一说放学回家的路线”扩展为“绘制从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一逛文具店或超市,要求他们留心观察商品是如何摆放的。笔者将商场的商品制作了课件,为新课时创设了情境,然后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商品是如何摆放的?”因为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水融,所以他们就能联系实际轻而易举地回答出:“同一种商品摆放在一起”,这就为认识分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自主探索,建构数学模型

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是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的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思维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渐进思辨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应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完成,让他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进而获得新概念。我们要努力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给学生更多探讨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形成结论,建立“应用问题”数学模型。如笔者在教学“计数单位”这一概念时,笔者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告诉他们10个一就是1个十,帮助他们理解计数单位的含义。

三、解决问题,拓展数学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为了更好地认识自然、社会,改造自然、社会。在建立数学模型中收获的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能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将来的社会实践埋下良好的伏笔。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我们还要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应用,才能赋予已建立的数学模型以生命力。新的模型通过验证、解释,就能自然而然地化成学生自己的解题经验,而这是学生认知的一种飞跃。把建立的数学模型置身于实际生活中去运用、去检验,从数学的角度将生活中较复杂的问题解决,使它们得以简化,让学生在其中体会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体验所学知识的用途和益处。“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这是人的认识过程,从具体的问题经历抽象提炼初步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这并不是学生认识的终结,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组织学生将数学模型还原为具体的数学直观或可感的数学现实,使已经构建的数学模型不断得以拓展和延伸。如“鸡兔同笼”的数学模型是通过“鸡”“、兔”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初步建立起来的。笔者以为,由于建立模型的过程难以将所有的同类事物列举穷尽,因此我们要带领学生将考察的范围继续扩展,从而验证当情境数据变化时所得模型的稳定性。笔者出示了以下问题让学生分析:9张桌子共26人,正在进行乒乓球单打、双打比赛,单打、双打各几张桌子?”“甲、乙两个车间共126人,如果从甲车间每8人中选一名代表,从乙车间每6人中选一名代表,正好选出17名代表。甲、乙两车间各有多少人?”……像这样,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学模型得到了丰富和拓展。

篇3

一、小区地理位置和住房现状介绍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在凌海市内分布着众多的居民小区,多数分布于商业街、娱乐场所附近以及城郊,从居住环境来看,这些地方一般位于交通要冲地带,来往车辆较多,环境较为嘈杂,或者位于城郊距离市中心较远。另有一部分依学校而建,这些小区或建于小学、中学附近,或建于高中附近,是大多数家庭优先选择的住房地点,其中以依高中而建的更为抢手,而小区正是环绕在凌海二高附近的小区之一,拥有文化区的所有特点,周围环境清幽雅致,噪声低,书店、文具店齐全,且没有网吧、游戏厅、舞厅等娱乐场所,学习氛围浓厚。

处在这样环境中的小区,其居民结构大部分被在校教师家庭和有学生的家庭占领,因为高中时间紧张,而小区距离学校的路程时间,不超过5分钟,因此极为便利。还有一部分居民是老年人,看中安静的居住环境和压力不大的交通环境,此部分居民通常住在二三楼层。

此外,小区内有相当一部分面积用来绿化建设,楼层间间距较大保证采光,还建有众多花坛给了社区小朋友充足的游戏空间,夏日的傍晚,花坛边飘满了孩子们的欢笑声,整个小区顿时热闹起来!

(二)住房数量调查

小区现正扩建,暂不计算扩建后的住房量,现在小区内共有八栋楼房,每栋楼房分布四个单元,六层楼高,每个单元每层两户人家,在我调查过程中没有发现有售楼现象,以此计算,小区住房数量已达384户。

二、小区居民买、租房用途

时下人们买房通常是为了“工作生活较临近”、“学习便利省时间”以及“新婚买房置新房”,在小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人们住房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一般在学校附近的小区,都会存在房主出租给学生住房的情况,且在高中附近尤甚,在小区的调查中,我访问了几名高三的学生,问她们为什么选择到校外住宿,她们告诉我因为学校宿舍要求按时熄灯,一般在十一点钟,想要抓紧时间多学习的同学就会受到制约,现在处在高考的冲刺阶段,希望可以用灯自由;此外她们还告诉我,校外几人合租房的价钱也不贵,一年每人1500元,水电费包括在内。在接下来的调查中,我发现这种合租房的现象很普遍。

(二)还有一种学生租房情况,称作“陪读”,一般租一楼的车库仓库或门市店(经营商店、药店、门诊等),由家长长期陪同,可以很好的照顾孩子,且租金较低,等到一二年考学后再搬走。内有七八处陪读住房,可怜天下父母心呐!

(三)在内,还存在这样一类人,他们具有经济头脑买房不为住,而是为了“钱生钱”,就好像一笔定期存款,随着房价上涨,将来就可以卖个好价

钱。他们敢于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对的地理位置很自信,在高中附近永远有人买,也是对未来的一项不错的投资,当然,这类情况在内占少数。

(四)在内走访过程中遇见不少老年人,他们有的自己买房有的儿女给买,认为的居住环境不错,用来安享晚年,清晨和傍晚,经常有老年人出来运动,小区一带树木较多,路上车辆较少,空气清新,确实是锻炼身体的好场所。

三、社区住房未来发展

小区南面有大面积平房,是市内少有的几处具有东北特色的民居平房之一,由于城市化进度加快,这些民居正在拆迁,年8月初已经开始。

这部分土地用来扩建,其面积将扩大出两栋楼的位置,一两年内竣工后将有更多的楼房等待出售,给那些为了满足孩子上学便利的家庭带来了好消息,届时,我相信这些住房将不难卖出。

只是我想,这一大片平房中能否留出一部分进行保护,城市里高楼林立,偶尔出现的二十年前的民居作为景点也可以为人们调剂一下生活,增添一点情趣。而且据我调查,这些平房中住有很多退休老职工,他们觉得老年人还是住平房外出更方便些,更有利于活动腿脚,自己还可以种些蔬菜花草,岂不乐哉!

而且,在这些房子附近长有多年的老树,已是参天碧野,倘若建楼,定会毁掉这些和时间一路走来的老树,金钱与经济发展固然重要,可是有些自然的东西却更为珍贵,一旦失去就会后悔莫及,如果在平衡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注意保护,那将是再好不过的了。

四、建议和结语

出水一芙蓉,宁静与雅致的家园。以上便是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的一些具体调查情况,从多方面让人感觉到了小区的优势所在,看似好像是对她的宣传和颂扬。但是任何一事物都有其不足所在,在实践调研中就不可能不会发现,在调查中,要秉持客观的原则,在调研中,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思考。

小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家庭在此居住,社区绿化让居民满意,现如今,它也正迈开步伐向前发展,扩建版图。可是在现阶段,仍存在一些易被忽略的点,在被我询问的几位居民的口中得知,他们觉得社区警戒力度不足,虽然处于文化区,治安较为稳定,但他们仍然担心不定的安全隐患,以此,我建议社区管理中心可以在门卫处加强警戒,增派几名社区保安,费用由受益的小区居民分担,让每位居民都可以有一个安心的居住处所。此外,也有几位老人反映,他们每天在楼上有时会觉得很无聊,是否可以开个小小交流会,大家之间也可以认识认识。在城市里,有时住个两三年对门邻居间不打招呼可能也属于正常现象,可是我们都听说过远亲不如近邻、远水解不了近火,邻里间的相处也很重要。就此我有个建议,在调研中我发现,当我问不同的人同一个问题时,大家的反想几乎一样,这说明同一社区的人虽然彼此不认识却仍存在很大的共鸣,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作为交流感情的基础,我想,小区中毕竟年轻人占绝大部分,因此平时可能没有时间,我们可以在节日的时候大家聚一聚,例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上,在小区中点上烟花、挂上灯笼,时间也不长,不会占用大家太多休息的时间,只要把它办得热闹起来,一定可以吸引很多人参加,不需要很多次,一年两三次,就可以为社区间交流做出很大贡献了。

篇4

关键词: 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一种专注的思维活动,而数学思维活动表现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于是数学教学设计就表现为问题的设计。

因此,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好的问题,组织学生投身其解决问题的活动,就能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体的地位,数学教学过程便成为提出问题、学生操作、发表见解、倾听别人意见,最后得出结论的生动活泼的过程。教师应创设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问题情境,提供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机会(再发现、再创造),教给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精神(意识),成为数学教学的题内之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呢?

一、立足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的生活化,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一门需要深入思考、积极思维的学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生活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课标》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认识、发现数学。同样,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他们会对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数学来自生活以及学习数学的乐趣。

打开数学课本,提供的教学内容是抽象化、概括化、一般化的。正如歌德所说:“理论是灰色的,教育是多彩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际,通过思维训练“生活化”,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手工拉面是我国的传统面食。制作时,拉面师傅将一团和好的面揉搓成1根长条后,手握两端用力拉长,然后将长条对折,再拉长,再对折,每次对折称为一扣,如此反复操作,连续拉扣六七次后便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你能算出拉扣6次后共有多少根面条吗?而学生在学了乘方的知识后,请学生猜猜把做纸箱的硬纸板对折100次以后有多高?学生七嘴八舌地开始议论,可到底谁说对了呢?学生们都积极地回家去试验,寻找答案,结果超过每个人的想象,是一架喷气式飞机连续不断飞行一年的长度。这样的问题情境自然就把学生的学习带入了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在数据的呈现形式和实际活动中逐步认清乘方的意义和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的好处。

教师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使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紧紧结合,引入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实例,能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加强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的探究性,培养数学创新意识。

新课程倡导多元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是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与授受式学习的互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效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深刻地揭示了“疑”在“学”与“思”中的重要地位。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也说过:“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一流的工作。”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进而进行深入探究,锻炼探究的技能,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根本所在。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创设一些合适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教师应使他们以最大的兴趣和动力去深入探究,以达到锻炼并提高探究能力的目的,诱发探究欲望,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精神。

如教学“走进数学世界――找规律”时,在学生辨析、认识例题中图形的规律后,我让学生尽可能从多方面去探索发现规律。我问:你们想自己创造新的规律吗?从学具中选择两种或者三种自己喜欢的图形摆一摆。学生摆出了各式各样的有规律的图形,令我惊喜不已。这样的探究,旨在使学生感受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又如在“轴对称性质的应用”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河边的同一侧有两个村庄,要在河边造一个水电站,该怎样选择地点,使铺设的管道最短?这个问题情境看似和轴对称的性质无关,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科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求知欲望,积极自觉地进行认知探索,在设疑中思索、在释疑中突破。

三、促使问题情境活动化,体验数学的应用思维。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的主人。这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教师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落实这一理念。把问题情境活动化,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在情景中产生问题,让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景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使学生从动作思维到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也是十分有利的。

在数学教学中,无论是知识的掌握还是技能的形成,以及方法思路的明晰,都离不开学生“做数学”。也就是说,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师应把问题情境活动化,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科书;社会化;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6-0106-3

一、小学数学教科书对学生社会认知的作用

社会认知是指人对社会生产生活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社会角色的了解。处于义务教育第一阶段的小学生认知结构处于初级阶段,还不需要接触社会生产的知识。应该着重加深其对社会生活常识、社会文化、社会角色的认知。这些正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所以培养起来效果会很明显,并且实践意义巨大。《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要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①《课标》是编订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所以,无论是学生发展的角度还是从“课标”的要求上看,小学数学教科书都必须为帮助学生社会认知提供相应的内容。而事实上,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确实存在着大量的与学生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和情境。有力的回应了上述学生的需求以及课标的要求。为了表达方便,我们把教科书进行简单的编码,用“一上、一下、二上、……十二下”分别代表义务教育课程标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到第十二册。用“X、Y、Z”依次代表插图、文本、和图文并茂的素材,用P代表页码。如用“三上XP15”来代表第十五页中的插图。

(一)社会生活常识认知

学生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可以进行的社会生活常识认知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一些社会公共场所、城市、风景、动物等客观事物的物理认知,属于感性层面的认知。例如:一上XP38文具店中排满了各种文具的图。三上XP64呈现了火车站的场景。另一方面是对一些社会交往方式或者标牌的认知,属于对生活情境或者生活中事物的意义认识,属于低层次的理性认知。如认识路标、时间、购物方式、乘车规则等。例如,一上XP91几个钟表的图。三上XP7呈现公路上限速60的标志。三下ZP56呈现了日历及相关解说。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科书为社会生活常识认知提供的素材特别多,尤其是在插图部分。仅在三年级上册素材个数就达到75个,并且重复素材很少,重复最多的素材就是购物方式场景,共7次、但是购物的具体场景还是保持了多样化,并不一致。如XP27超市内买衣服场景,XP30呈现的是路边的水果摊场景购物。XP57是书店购物场景。XP71是室外游乐场简易小卖部场景购物。XP79是买电影票的场景。关于社会生活的常识认知是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基础,它关系着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人教版的新教材也确实为学生这方面的认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创设了众多与生活实际密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在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掌握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事实和数学应用技能。”有力的响应了新课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的号召。

(二)文化认知

一个学生社会化发展的表现不仅在于掌握了多少社会生活技能,具有多少社会生活常识,还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它内化了多少社会文化。我国的文化历史渊源流长,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儿童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培养其国家意识和公民觉悟。对儿童个体成长特别是社会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校教育中的教科书是文化的缩影,是文化的载体,它总是以一定的逻辑结构、独特的表达方式来再现社会文化。国家和社会需要通过文化传递来实现对学生思想的引导。以保持整个社会的稳定性和持续发展。儿童在学前教育中对社会文化的认知几乎为零,小学阶段我们需要开始向学生展现一定的社会文化,这一方面、语文、历史等意识形态较强的文科中表现十分明显。数学虽不是文科之列,但作为伴随学生各学段学习始终的学科,在传递文化上也应有所贡献。

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呈现的文化主要有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国际文化和城乡文化四种类型。其中,仅传统文化就提及了20项。例如:二上XP84赛龙舟、四下ZP61西游记、五上XP21中国结、六下XP89剪纸艺术。除此之外还有认识石狮、长城、故宫等都在讲述着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没有仅仅停留在让儿童认识、感受传统文化都的层面上,而是在呈现的基础上鼓励儿童参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如参加赛龙舟表演,学习剪纸等等。提到国际文化的也有19处,涉及到英国。古希腊等十个国家。都是一些简单的介绍,并且和数学史有关的居多。例如:三上YP82英国数学家三百年前最先使用“×”、;五下ZP60埃及古老的建筑金字塔、六下YP65数学家波那契发现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波那契数列”。在城乡文化的呈现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城市特征的素材数量均超过了乡村特征的素材数量,并且城市特征的素材内容丰富多样,充满现当代气息,而乡村特征的素材多与动植物及农业劳动有关,显得十分单调和乏味。例如十二册教科书均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城市特征的元素,高楼、汽车、工厂、街道、广告牌、高架桥、街道、公交车、出租车、公园、动物园以及城市生活等。而具有乡村特征的元素有:农民、果园、农具、村景、农作物、拖拉机、家禽、田野、池塘、乡村生活等。民族文化占总体比例偏低,其中以汉族文化为主、少数民族文化仅提到6项、包含在内的也只有蒙古族等四个民族。由此可见,教科书在文化呈现量上有自己的比重权衡。更偏向于传播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需求的文化。

(三)社会角色认知

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性的动物,不可能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必须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相互分享。尤其是现代社会,工业的高度发展致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角色越来越繁杂,我们必须呈现一些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角色,使儿童不仅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作内容,还要了解他们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各行各业有不同的贡献。使儿童在感情上亲近、尊敬不同的社会角色。对不同的社会角色的认知也可以帮助孩子确定自己的兴趣点,形成有价值的职业理想。帮助儿童正确的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使儿童在坚持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也可以得到充足的发展。人教版新教材对呈现的这回角色都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主要有:教师、医生、运动员、科学家、警察、消防员、司机、农民、营业员、邮递员等。

二、小学数学教科书培养学生社会生活基本技能

(一)操作技能的培养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属于示范级别的,学生通过观察就可以获得的技能。如:用米尺量身高、购物付款等。例如:三上XP27购物付款、五上ZP25买票逛公园、六上YP5看地名索引确定位置。这些看似简单的基本技能在以往的数学教科书中却是被忽略的一部分。由于以往的数学教科书过于注重学科本位,忽视儿童的需要和兴趣、脱离儿童现实的社会生活。其对儿童社会技能的培养也就仅仅依赖于应用题的教学,“而那些所谓的应用题大多是把某些特定的数学知识放到一个人为编制的、特定的并且结构良好的问题情境中,无法与现实生活接轨,既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的智力技能。对操作技能的培养更无半点涉及。”②

综上所述,操作技能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必须掌握的,和学生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技能,也是其进行智力技能学习的客观基础。新一轮义务教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增添了这部分内容,完善了对学生社会基本技能的培养。从细节之处进一步提高了小学数学教科书在学生社会化发展中的作用。

(二)智力技能的培养

智力技能又称智慧技能,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实现的认识活动方式。智力技能属于教复杂层次的技能,学生需要经过计算和理性的思考才能获得。如:在几条路中选择走那条路最近、设计一个运输方案等。如:三上YP3选择合适的方案把货物运走、三上ZP115怎样搭配出营养早餐、六上YP102怎样设计储蓄方式村更多的钱。

智力技能也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一种技能,属于小技巧范围。在以往的数学教科书中,也一直以应用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智力技能的培养。只是由于以往的应用题过于求难而不求实。情境过于模式化、缺少真实化的素材,所以学生解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寻找其中的数量关系,然后机械地、模仿地作出解答,造成了学生思维定势。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克服了应用题求难不求实的弊端。首先在内容编排上,取消了应用题板块,将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活动四个板块,把以往的应用题融合在了综合与实践活动板块之中。在综合与实践部分的主题活动中所涉及的问题无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出示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我们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用数学的思维去考虑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得出结果、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掌握一些社会基本技能,促进自身的社会化发展。

三、小学数学教科书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

教科书是学生社会化进程中最主要的意识形态载体,国家为了保证个体社会化的有效运行必然要对教科书中的价值取向进行控制,且这种控制是不可消除的。本研究发现,虽然数学学科的意识形态较弱,但是其内容却明显的体现着国家主流的价值观。本研究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集体、人与国家、人与自热几个角度逐层扩展的方式对小学数学中体现的主流价值观进行了分类统计。最终总结出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倡导的价值观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一致,按照以上关系可依次表述为:认识和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和孝顺长辈,分享、合作与交流,热爱祖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其中出现频数最大是分享、合作与交流一项,仅三年级上册就达到达到68次之多。其中包括同学们一起交流学习、老师带同学们集体郊游、班级搞联欢晚会等。如三上XP2大家一起进行小组学习、三上ZP6男同学们一起做凳腿、三上ZP22大家一起郊游。频数排在第二位的是保护环境一项,其中一部分是通过认识动植物来间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呈现世界森林锐减、徒弟荒漠化分布图、植树节介绍、计算东北虎和野牛的体重。频数排在第三位的是热爱祖国一项,主要是通过传递传统的文化和国家标志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量一量五星红旗的周长,展示春节联欢晚会大图。

当今社会由于独生子女过多,所以学生严重缺乏分享、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而这却是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必需的一个环节,所以教科书采用大量插图来营造合作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此外:“资源和环境问题早上已经是全球化的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保护环境、善待自然是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品德。无论是哪个国家还是什么时期,热爱祖国对于一个公民来说都是必要的品德,是永恒的话题。”③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还未具有国家和集体意识,所以我们要从小让他们接触一些国家文化和成就,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意识。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材中具备大量的思想性内容,其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完全一致。所以,小学数学教科书虽作为理科教材,但对于学生接受和内化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却起着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

四、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社会角色的性别刻板印象

虽然小学数学教科书对学生的社会化有如上积极作用,但是也它也存在副作用。比较明显就是存在严重的社会角色的性别刻板印象。“社会学里把角色分为两种: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所谓先赋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爸爸、妈妈等。所谓自致角色,指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如:医生、教师等。”④本文主要从自致角色的角度出发,分析小学数学教科书中自致角色中存在的性别暗示。仅以三年级上册为例:在三年级上册义务教育实验版教科书中出现的自致角色共有7种,按照出现频率大到小依次为教师16个、工人3个、售货员6个、售票员2个、打字员1个、农民1个、裁缝1个。16个教师中女教师14个、另外两个男教师均为体育教师。售货员中也只有一名男售货员,并且是室外水果摊的售货员。3个工人、一个农民和一个打字员均为男性。售票员和裁缝均为女性。由此可见,此套教材仍然没有打破传统的性别歧视观念,在自致角色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刻板现象。女性被赋予的职业角色都是一些比较稳定的服务性行业,如教师,裁缝,售货员等,而男性被赋予的角色则分布较广,角色本身就富有创造性,和社会生产相联系。而不是偏“内”的服务性行业。女性的角色还被禁锢在“男主外,女主内”封建思想之中。最明显的比较即是:女教师的出现更像“妈妈”出场:如老师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与学生一起做游戏;指出学生的错误等等。而男教师则通常出现在体育竞技场上,或是指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可见,男性从事的职业较丰富多彩,更富有创造性、刺激性和社会价值。而女性从事的职业范围比较窄,且多从事辅的,这明显与现实生活中女性从事各种行业的事实不符合。”事实上,现代女性无论在先赋角色上还是自致角色上都打破了传统的封建思想的禁锢。“妈妈”这个角色的活动不只局限于家庭生活内部了,“妈妈”也要出去工作赚钱分担家庭的开支。女性职业也不局限于服务行业了,而是遍布在商界、政届中的各个岗位上。所以本册教材对社会角色的呈现上是存在严重的刻板现象的,这样会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性别观念。对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起阻碍作用。

综述所述,小学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的“物化形式”,是教师和学生开展课程的最主要依据。它承载着国家和社会期待学生所学习的各种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对学生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出版克服了传统数学教材“难、繁、偏、旧”的缺点。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⑤并通过丰富的插图、新颖的题型、和真实的问题情境有效的促进了个体的社会化发展。挖掘了理科教材一贯被忽视的社会学价值。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②魏佳:《20世纪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③张颖:《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社会学分析》,《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④朱晓斌:《从我国小学语文课本看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教育研究》1994年第10期。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