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8篇

时间:2022-07-23 17:39: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1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老师们正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课堂中的声音多起来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多起来了,课堂上学习变得更加热闹。但是用审视的目光去评价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会发现不和谐的音符。语文课渐渐变得臃肿了,音乐、图画、多媒体、表演等各种喧嚣的教学形式名堂很多,花样百出;同时,因为教师不得要领,曲解了新课程的理念,一味地追求形式,忽略了质量,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课堂进行“减肥瘦身”,重新回归“婀娜多姿”的体态。

一、“瘦身”——呈现简约的美

1.“瘦”目标——身轻如燕

语文教师心中要有目标,即我的课堂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要让学生学会什么。弄清楚了教学目标,然后再去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达到这样的目标。要让语文课恢复“苗条身材”,摆在第一位的是制定简明扼要的课堂教学目标。

(1)找准起点。

新课标对不同的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比如,苏教版重视的写字教学,从第一学段中的“写字姿势正确”“写得规范、端正、整洁”,目标是入门级的写字,涵括写字的姿势和简单要求;第二学段上升为“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熟练书写”,为写字教学指明了方向;第三学段则是“有一定的速度”“体会汉字的优美”,到了欣赏、评价写字的初步境界。只有当我们对这些阶段目标了如指掌才能百战不殆,无往不胜,设计的教学目标既能到位又能贴近学生的水平。

(2)学会取舍,目标清晰。

各个学段目标还需要细化到每一个课文。其实仔细研读课文教材,你会发现每个课文都有很多个的教学目标。比如中年级的《恐龙》,既要让学生学会生字词,学会朗读;要激发学生认识恐龙、走近恐龙的兴趣;还不能简单地沦为介绍恐龙的种类和变迁,教学中必须适当渗透作者写这类科普文的写作技巧等等。从字词到句篇,从理解词语的意思到纵观全篇的布局,到作者的遣词造句的写作方法等等。短短的一节课能盛放这么多的教学目标吗?答案是否定的,当然不能。那我们如何取舍呢?其实就是围绕刚才所谈到的找准起点,在文本的最高价值和学生的水平之间找一个最佳契合点,化繁为简,将教学目标定的专一一些,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一项知识或者技能或者情感体验等等。

2.“瘦”内容——拨冗留精

课文仅仅是个范例,是承载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媒介。教师在反复推敲之后,削除课文的枝枝蔓蔓,一路“披荆斩棘”直奔目标。如中年级的《剪枝的学问》一课,在学生理清文章的感情脉络:好奇——半信半疑——惊喜之后问学生:种桃剪枝是个什么学问?课文为什么给我们讲种桃树要剪枝的学问呢?

出乎预料的问题立刻将学生引入深层次的思考,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感悟课文的价值:学习的不仅仅是种桃的学问,更重要的是从文中悟得人生的道理:有舍有得,舍方能得。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尝试着从更深的层面去审视课文,既欣赏课文的精妙,又能从另一个视角来欣赏课文,领悟到不同的道理。

3.“瘦”手段,返璞归真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充斥着我们有限的课堂时间。必须承认的是,有些多媒体的运用是能恰到好处,能让语文课堂上无法亲身经历、体验的事物成为眼前景,给朴实无华的语文课锦上添花。但是正因为快捷方便,声“色”俱全,能很快吸引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目光,所以教师们千方百计地想在课堂上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用高科技的手段展示课堂。笔者认为,只有大部分学生都无法亲身体验的事物使用多媒体呈现时才能起到这种效果,其他的多媒体的运用反而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影像所吸引,离开课堂教学的正确轨道。所以,语文课还是要返璞归真,少用多媒体,能不用就不用。

二、“健身”——铺展厚实之美

“瘦”到弱不禁风也不美。删繁就简的语文课设计也不能过于单一、肤浅。减去无效的教学行为,我们应该让语文课中该充实的地方充实起来。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学会运用语言。那么我们的课文是供我们学习的文本,让我们学生在理解品悟文本之后学会像课文那样地运用语言文字。

1.训练整合,丰盈课堂

线索形的语文教学设计显得层次清楚、有章可循,可也容易陷入目标单一的泥潭,把听说读写割裂开来,如此训练学生仍然不得学习之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选择训练的点要是整合的一个点,把听说读写都融入进去,这个点就充实了,丰满了,训练的是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如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我们可围绕让学生明白故事的寓意、仿写对话为教学目标,设计整合训练的板块:默写几个词语;学习复述这个寓言故事;领悟渔翁的喜笑颜开是因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捉到两个;想象续编故事。这样的板块整合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第一部分的“词语默写”,分别是张开壳晒太阳;啄肉;相持;喜笑颜开。简简单单的默写词语,其实蕴藏着几个用意:会认真倾听,这是一项很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寻找课文的

关键词 语,有了这几个

关键词 语就能概括故事的梗概。接着让学生根据这几个词语学会复述寓言故事,在不断练习复述的过程中内化文本语言,习得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最后学着文中的对话方式续编鹬蚌相争故事后续。这样的整合板块设计既能条理清晰,又能在该着力的地方充分施展“手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聚焦表达,课堂轻盈

语文学习不光是要读懂作者的文字,还要弄清楚作者表达方式的特色。这些隐藏在文章中的学习价值需要我们教师去挖掘,去取舍。如《赶海》这一课,它的写法很有特点,如首尾呼应。开头和结尾用相同的一首歌词,既能表达作者赶海时的愉快心情,又能使文章浑然一体,洋溢着浓浓的热爱大海、热爱生活之情。紧接着,笔者让学生根据老师出的“童年趣事”的作文题目,来写一个首尾呼应的开头和结尾。学生既得意又得言。

3.时间充裕,表达充分

课堂练笔是一种能快速学习写作文的捷径。为了避免出现小练笔只是个“花架子”——只看学生手不停挥,不注重学生写的质量。因此,我们要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整经历仿写的过程,在不断地、反复地练笔过程中领悟表达的魅力,学会正确表达。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 正能量 负能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B-006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做出了这样的阐述――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相对而言,在培养人、培育人性方面,语文学科承担着较多的任务。但审视我们当下的语文课堂,就会发现在教学中,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有时候因为把握不准或意识不强,存在着一不小心给“负能量”开门的现象。下面,将结合具体的课例,从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维度谈一点浅薄的看法。

一、 教什么:抓住文本的重点,警惕对比性文字中的“负能量”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这些对比性的文字将好和坏、善和恶、美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和启示。教材编写者这样编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对比中学会明辨是非,读文悟理,在阅读中获得情感的滋养和人性的熏陶。如《学棋》一文中,专心致志的学生和“走了神儿”的学生对比,《九色鹿》中美丽善良的九色鹿和背信弃义的调达对比……不少老师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容易偏离重心。

【教学案例1】《学棋》(苏教版语文第四册)

师:谁来读一读课文中描写另一个学生的句子?生:另一个学生听着听着就走了神儿,他好像看到一只美丽的天鹅,不由得做起了拉弓射箭的动作。师:当一个学生在专心听讲的时候,另一个学生在干什么呢?生1:他没有专心听讲,而是走了神儿。生2:他开小差了,还做出拉弓射箭的动作。师:是呀!用书上的话说就是走了神儿。老师想请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读课文,一个做动作。(指名两组学生上台表演,师在一旁指导,下面的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表演,哈哈大笑。)

【我的思考】“专心致志”和“走了神儿”究竟孰重孰轻?细读这篇课文,我们会发现,虽然课文花了不少笔墨写“走了神儿”的学生,甚至比作者意图要宣扬的专心致志的学生还要多,但是很明显,这篇文章在人文方面有非常明确的方向。《学棋》这篇课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一定是“让学生通过读文知道专心致志的重要,养成上课专心听讲、不开小差的习惯”。老师将“走了神儿”的学生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内容失重了,带来的必然是学生对“走了神儿”印象深刻。虽然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但是下课后,留给学生的又是什么呢?“专心致志”没有学会,反而对“走了神儿”印象深刻,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挑选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气氛容易调动的内容浓墨重彩,看似热闹,却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一遍遍强调假恶丑,与真善美渐行渐远,最后只能是得不偿失。

这样的课文究竟应该怎么教呢?

首先,抓住重点,突出正向内容。面对这样的文本,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应该放在哪一方面?毋庸置疑,真善美的一面应该是我们大力弘扬的,语文学科在人文性上的要求就是引导学生向善向上向美,这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学的方向不能错。作为教师,在课前预设的时候还是应该以“真善美”的内容为抓手,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落实在《学棋》这篇课文上,笔者觉得就应该是以“专心致志”一词为中心词,体会一个学习专心致志,最终能够远近闻名的棋手。这个词甚至可以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课堂上学生课文读得好是专心致志的结果,问题答得好是专心致志的结果,字写得好也是专心致志的结果。这样在读文、悟理的过程中,“专心致志”就如同烙印一样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心底。

其次,科学取舍,淡化负向情绪。可能有老师会问:这类课文中描写假恶丑的内容是不是应该舍弃,不碰了。当然不是!只是在教学中注意时间的分配和正确的引领,强化正面的内容,淡化负向的情绪,落实到《学棋》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在教学“走了神儿”的学生这部分文字时,可以节奏快一点,把时间更多地留给“专心致志”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教学时的情感浓度,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意的不是“走了神儿”的学生是怎么做的,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这种行为的不好后果,让学生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正能量”在学生心中升腾。

心中常想一句话: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做事更有价值。因此,教师拿到教材,究竟应该教什么?哪个部分重点教?不仅要从语文的角度去思考,还要关注教学内容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人们常说:幼学如漆。我们小时候接受的教育会在我们一生的精神成长中打上烙印。

二、怎么教:抓住教学的重心,警惕“诱人形式”后的“负能量”

完整的语文教学,在进行理性思维训练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认知、理解、体会其中的感情。不用说,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为这些感情所浸润、陶冶。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但有的时候,诱人的形式后面尾随的是意想不到的“负能量”。

【教学案例2】《鹬蚌相争》(苏教版语文第六册)

师:鹬和蚌互不相让,你来我往,相互争斗,你觉得它们还会怎么争斗呢?请大家发挥想象,也来说一说。生1:河蚌把壳关得更紧了,鹬的嘴巴都被夹疼了。生2:鹬不甘示弱,把河蚌高高举起,然后重重地摔在地上。……(学生发挥想象,想出种种相争的场景,老师表扬学生能够大胆想象。)师:像这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就是“相持”,这样的争论一直持续了好久。同学们,让我们体会着鹬和蚌的心情分角色读一读鹬和蚌的对话,我们读三次,第一次站着读,第二次坐着读,第三次趴着读。注意情感的变化。(学生三次读,一遍比一遍没有力气。)

【我的思考】诱人形式和情感导向究竟孰重孰轻?在文本空白处进行想象说话练习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手段,很多老师也在课堂上这样做,我们希望学生思维发散,说得深入。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似乎学生说得越狠,相互争斗的办法越多,表明学生的思维越深入、越发散,学生的回答也就越精彩。但是没有想到这样的训练与教材强调的情感走向已经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教学只能让我们离原来的目标越来越远。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警惕“负能量”的侵袭。

1.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有人说,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问问自己: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这是我们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追求――你有没有考虑到,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如果不是,请及时喊停,哪怕这个环节的设计对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地将彼此间的“战火升级”,他们接触的是不断的争斗,学会的只能是互不相让。所以后面的环节中,按预设应是揭示寓意的时候学生依然在相互争斗就在情理当中了。和感情反方向的拓展必然会带来这样的教学后果。我们怎能让学生一边体验着相互争执、欲将对方置之死地而后生,一边却要懂得遇事不能争执不休的道理呢?这个时候,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2.换一种方式的精彩。

《鹬蚌相争》试教之后,结合课堂上的实际和听课老师的反馈,我不断思考,想找到一个到达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既然原来的路行不通,那么能不能换一种方式呢?在第二稿教案中,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后,教师话锋一转:争论不休、争执不止,它们就是这样相持的。如果不是这样相持呢?换一种方式,相互让一让,可以怎么让?结果又会怎样呢?于是,学生的思维方向发生了改变,由原先的“互不相让”转变为“退一步海阔天空”。有了这个地方的铺垫,到后面让学生说说“篓子里的鹬和蚌又在说些什么”的时候,学生的情感认识已经到位,相互之间的对话就直奔主题了,教师随后的寓意揭示也就显得水到渠成。学生道德的建构,需要正确的形式作为支撑。正确的形式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正如惠特曼所讲: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作为教师,就要在一开始让学生看到对的东西。

参考文献:

篇3

将阅读纳入日常教学

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全阅读”纳入常规教学体系。

首先,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安排加入与“阅读”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个环节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开始,也可放在最后一个流程体现,根据学科的不同,由学科组研究后,进行统一的安排。如在《鹬蚌相争》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教师增加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曾经,燕国大夫苏代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后,赵王就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这个故事就是《鹬蚌相争》,它出自《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这部著作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我们来欣赏一下原文。

教师出示: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曝(pù):晒太阳。箝(qián):夹住。喙(huì):鸟的嘴巴。禽:同“擒”,捉获。

1.生读这篇文言文。

2.在故事中,谁就像鹬和蚌,谁成了渔翁?

3. 这篇文言文共有几句话?联系课文看看,有什么发现?

4.师读文言文的句子,生读对应的段落。

其次,教师每天都要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作业。如教师在《公倍数和公约数》的教学后,设计相关的阅读作业:①课外阅读《韩信点兵》的故事;②思考:韩信是怎样算出这队士兵最少有多少人的;③关注: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来解决。

第三,学校将每周五定为阅读日。各班学生在教师的陪伴下,每周五中午进行1小时的课外阅读。阅读内容根据周五中午值班教师任教学科来定,比如,语文老师带班,就进行文学作品的共读;数学老师带班,则共读数学历史故事、数学家的故事、数理形成的故事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的差异,可以采用纸质阅读、网络阅读、视频阅读等形式。如阅读《西游记》,低段学生会和教师一起观看动画片和绘本;中段则进行纸质简缩版的阅读;高年级学生则和教师一起阅读原著。

每学期,学校组织学科组长制订一次师生共读计划,每周的阅读内容和形式也由各年级学科组统一。师生共读既有教师的指导教案,还有教师预设的阅读提问以及学生的阅读问题单。

阅读日,所有学科都不能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但必须有一项纸质阅读作业,并且通过“家校通”告知家长,以亲子阅读的形式完成。

第四,在大课间活动中增加“儿童阅读操”。教师把古诗词的阅读编排成儿童喜爱的“唱诗”活动,加入体育、舞蹈的元素形成一套集诵读记忆与体育锻炼和艺术审美于一体的“阅读操”,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把“全阅读”理念通过外显的形式传达出来。

以活动来推动学生的阅读

要使小学生养成自主的阅读习惯,就必须让他们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把小学生喜欢的多项动手、动口的阅读活动纳入校本节日――全阅读节中。一般来说,阅读节为期一个月,每学期开展一次,每次一个主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阅读的兴奋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以成语为主题的阅读节包括成语书写大比拼、成语故事PK、成语表演大舞台、成语绘画大展示、好书交换、与作家对话、读书主题中队会等活动。

阅读节提倡全员阅读、全过程阅读。除了以学生为主体来呈现活动以外,我们还以教师为主体来呈现活动――汉语文意象主题阅读教学周。我校现有校本教材《汉语文意象主题阅读》13册,分别是《梅》、《兰》、《竹》、《菊》、《莲》、《松》、《柳》、《月》、《舟》、《马》、《蝶》、《江南》、《塞北》。这些教材分低、中、高段进行编写,每学期的主题阅读教学月中,全校所有的语文教师都会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课堂教学,并有一天的集中展示。在集中展示日,邀请家长代表进行观摩,课毕,把相关主题的课外阅读任务布置给学生和家长,以保障学生后续的自主阅读。

考级评价帮助学生保持阅读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阅读是一项“软性”作业,如何保持孩子的阅读兴趣成为学校评价的出发点。为此,我们制订阅读考级评价方案考查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考级内容分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两部分,必读书目来自学校编写的《阅读手册》,推荐书目是校本教材中的部分推荐书目。考级范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及建议阅读书目。②《星级阅读手册》中的必读书目。③校本教材《全阅读》的内容。

考级形式分书面考查和口头考查,一二年级面试,面试内容为必背古诗的背诵和必读书目的相关内容问答。面试由各年级组组长牵头负责,在一周内完成年级内5个班全部学生的评价。评委组由年级内所有语文教师组成,在这一周,该年级的课表会做相应调整,年级内部调整后报备教学处即可。学生面试时,以抽签的形式确定自己汇报的内容,抽两首古诗和一本童话。命题内容分两个部分,一是诗歌的背诵,二是童话章节的复述或回答教师提出的与童话内容相关的问题。三到六年级笔试,笔试内容包括读书摘抄20段和完成试卷,试卷内容分文学常识和阅读理解,难度不大,因为考级本身不是目的,促进儿童阅读,保护阅读兴趣才是根本。合格者发给相应级别的考级卡,力争100%的通过率。

阅读等级评价分10个等级,6年内的十级考评从量上保证了课标提出的140万字的阅读量,而操作的过程则比较简单,注重学生阅读的过程,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循环评价中获得奖励和提升。对一些阅读速度慢的学生,我们会通过改变考试频率的方法,让他通过保底数量的阅读,获得十级的证书,使其保持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实际上,教师和家长是非常宝贵的阅读资源,今后,我们将深入开展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等系列活动。此外,我们将通过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公共图书馆的共建,进一步扩大阅读资源,形成学校、社区、馆群等共同为儿童阅读提供保障的立体化网络。

篇4

美丽的金秋,伴着飘飞的黄叶,我们齐聚天津,进行了一次难忘的“国培”之旅。

有幸聆听了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杨宝忠教授的讲座,我受益匪浅。杨教授站在专家的高度,为我们阐述了现代学校变革的时代背景,并且深刻剖析了其历史进程。讲座事例真实生动,杨教授深邃的思想和见解发人深省。其中,讲到他去某所学校听一年级语文课,一个学生读书吐字清晰,声音洪亮,于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称赞她“棒棒棒,你真棒”。讲到这时,与会老师都发出了会心的笑声。是啊,什么时候我们的赞赏竟然变得如此整齐划一,流于形式?我们赞赏言语的贫乏无力和孩子们个性化的思维表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对孩子们出色的表现缺乏发自内心的由衷赞叹。当然,过于夸大的赞赏也是不可取的,只有恰如其分的赞赏,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记得2009年草长莺飞的初春,我有幸现场观摩了支玉恒老师的一节语文课《匆匆》。一袭红色长衫,精神矍铄的支老师轻松地把学生带入散文的情境之中,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读,层层深入,一遍又一遍地读。在学生充分朗读了课文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请他们谈体会,交流困惑。当时有个学生就句子“我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提出了质疑,因为前面已经读了好几遍,所以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解答:“我认为裸的意思是说光着身子,没穿衣服。”话音刚落,会场上就响起了一阵笑声,这个答案是不确切的,因为这句话中有两个“裸”,而第二个裸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它是作者朱自清先生对于自己虚度的二十多个春秋一事无成的哀叹。对于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不能完全理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当时,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那个学生身上,令他一时不知所措。我想:如果此刻讲课的老师是我,该怎么评价他的回答呢?是直接否定?还是让他再想想?这时,只见支老师走了过去,看着他说:“第一个裸就是这意思,一针见血,好!可是第二个裸并不完全是这个意思,再思考!”接着又有学生举起了手……多么睿智的答复啊!简简单单却丝毫不含糊,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既肯定了学生回答问题时有价值的东西,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思考的方向,对于知识性的内容没有一句似是而非的评价!这是多么恰如其分的赞赏啊!

去年冬季,西工大附小的王广智老师为我们做公开课《鹬蚌相争》。王老师幽默风趣,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师生交流充分,学生思维活跃,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根据王老师的教学设计,这节课后半节有个指导背诵的目标,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王老师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挑战――谁能把课文声情并茂地背下来,他就是师者之师!一听这话,学生都兴奋起来,能给这么有意思的王老师当老师,那多自豪啊!于是,一时间礼堂里书声琅琅,不一会工夫就有人举起手来,可是,第一个站起来的学生太紧张,不停地“卡壳”,于是王老师随机指导了难以背诵的句子,第二名学生背诵比较顺畅,王老师又相机鼓励学生带着动作,入情入境地背诵,这样两遍背诵之后,大多数学生都会背了。就都抢着要背,一番争抢之后,一个男孩子脱颖而出,声情并茂地背诵赢得了在场老师们热烈的掌声。背诵完后,王老师用赞赏的目光注视着他,然后轻轻走过去,向这名学生深深鞠了一躬!他的动作那般自然而真诚,会场上再次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我想:对于那个孩子来讲,这一躬,不仅是对他这次背诵最高的褒赞,更会使他终身受到鞭策和鼓励!

其实,喜欢看书的朋友会有一种相似的体会:打动我们心灵的并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积,而是文章中令我们产生共鸣的情节,哪怕叙述的语言再平实无华,也会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永恒的印迹!所以,真正令我们为之动容的不是文章的形式,而是真实的内容。以上两位老师给我们的启示很深刻,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教育思想,那就是真诚地赏识每位学生,敢于批评指正,把评价的度把握得准确无误!运用富有智慧的评价语言和肢体动作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善于调整长于鼓励,使课堂呈现出了一种相互启发、由衷赏识、师生融融、教学相长的和谐氛围。

篇5

关键词:动画素描;面面观;造型;动势动态

培养一名合格的动画工作者有三大需要:第一,“动画是画出来的运动”,是影视美术,创作者必须有良好的美术造型和表现基础;第二,动画是影视艺术,创作者必须有视听语言的基础;第三,动画是靠形象的运动和动作表达情感的,创作者必须掌握人物、动物和自然现象等的运动规律。对于在动画素描教学中如何挖掘和深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积极性,如何组织和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素描课与动画专业的结合:

一、在速写中强化训练的内容

1.对动势的理解

动画中的动作设计要体现出动作,动作要想精彩,就得把动作的动势做足。动势是一个动作开始前的能量累积,是一种蓄势待发的状态,它有一种预知性,看了这个动势就会知道下一个动作怎样发生。在动画中还有很多准备动作,如跑前的准备动作、生气前的准备动作、跳跃前的准备动作等。

2.对动态线的理解

要把角色的动作画足,就必须找准角色的动态,这样单幅的特写画面会很美,特写的情况也经得起推敲。动态线对单幅画面和定格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作品《鹬蚌相争》最后一幅定格画面,渔翁双手抓住鹬鸟的动作的定格处理,动态线画得非常舒展,画面让人感觉美极了。

3.对一个人物特定动作的过程的理解

动画专业的速写训练增加了新的项目,那就是对一个人物特定动作的过程的反复观察与理解。要画好这组动作,就要把整个动作过程看清楚,包括起止的动作在哪里、动作的转折在哪里,重要的还有对时间的把握,看动作究竟用了多少秒等,一定要多次记录下来,与画好的原动画在填摄影表时作一下对比,感受动画中时间的概念。

二、结合软件的功能和特点进行教学

1.结合作业讲解对单幅画面的理解

单幅画面在这里是指一帧的图片信息量,而画面质量的好坏决定了动画片的视觉效果。一幅优秀的单幅画面包含了适宜影片风格和情节的构图、符合情节意境的色彩基调、指定人物的动态设计、关键角色运动的起止动作(原画),背景也是单幅画面。

2.结合作画步骤说明对图层的理解

图层是电脑编程者为了更好地体现动画设计的最终效果而设定的一个菜单文件名称。作画也有一定的科学步骤,有了方法,绘画就变得有头绪,软件也是如此。在软件中制作无纸动画时,在时间轴左边有一个图层文件夹,打开时就可以看到很多图层,如动作图层、背景图层、物件图层等。作画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软件也是一个一个图层做出来的。

3.结合人物整套动作的速写讲解对帧的认知

在速写课的授课过程当中,教师会给学生安排单个人物整套动作的速写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结合软件的功能进行讲解。如,无纸动画制作软件中就有一个绘图纸外观轮廓按钮,当用户打开这个模式后,可以看到其他相关帧上的图形轮廓。就好像把诸多画好的人物动态的动画纸放在透光台上一样,所有的人物运动轮廓都清晰可见,并且人物的运动轨迹可以在帧上对应,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帧有进一步的了解。

三、课堂实践作业与创作作业结合创新教学模式

第一,把透视课作业训练从教室中搬到楼道里,让学生画楼梯楼道,提升学生对场景的认识和对透视的运用能力。在画室里讲解透视的基本原理,作业训练则搬到楼道中进行,学生在可以看到大的透视线缩减的同时,也可以选择角度画楼梯和楼道,这使学生在掌握和运用透视知识的同时也对动画场景有了一定的认知。第二,把头像的课堂作业转换为严格的人物造型头像转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对角色造型的认识。在头像的训练课中,不应单纯地把模特请来让学生画头像,而应紧紧结合动画的造型转面重新组织课堂教学设计。把课堂作业按教学设计展开,按规定的课时画一个固定模特的八个面,这样就可以为学生下一阶段的造型设计课学习做好准备,起到了很好的课程衔接作用。第三,把课后作业布置为绘画日记和多格漫画日记,提高学生对分镜头用画面叙事的认识。作业的布置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既可以巩固课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也可以使新的教学理念和专业模式在学生作业中得到延伸。动画专业的教学目标直接决定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方向,所以作业布置不再是单纯的量的问题,而应紧紧围绕能够提高专业水平的思路进行。如,布置绘画日记和多格漫画日记,这样定时定量,一个教学周期做下来,效果特别明显,学生组织画面的动手能力必然生成,用画面叙事的能力也具备了,自然就为画出画面分镜头台本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

篇6

素描是动画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动画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该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一线教学经验,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对动画专业素描教学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动画专业素描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动画素描;面面观;造型;动势动态

培养一名合格的动画工作者有三大需要:第一,“动画是画出来的运动”,是影视美术,创作者必须有良好的美术造型和表现基础;第二,动画是影视艺术,创作者必须有视听语言的基础;第三,动画是靠形象的运动和动作表达情感的,创作者必须掌握人物、动物和自然现象等的运动规律。对于在动画素描教学中如何挖掘和深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积极性,如何组织和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素描课与动画专业的结合:

一、在速写中强化训练的内容

1.对动势的理解

动画中的动作设计要体现出动作,动作要想精彩,就得把动作的动势做足。动势是一个动作开始前的能量累积,是一种蓄势待发的状态,它有一种预知性,看了这个动势就会知道下一个动作怎样发生。在动画中还有很多准备动作,如跑前的准备动作、生气前的准备动作、跳跃前的准备动作等。

2.对动态线的理解

要把角色的动作画足,就必须找准角色的动态,这样单幅的特写画面会很美,特写的情况也经得起推敲。动态线对单幅画面和定格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作品《鹬蚌相争》最后一幅定格画面,渔翁双手抓住鹬鸟的动作的定格处理,动态线画得非常舒展,画面让人感觉美极了。

3.对一个人物特定动作的过程的理解

动画专业的速写训练增加了新的项目,那就是对一个人物特定动作的过程的反复观察与理解。要画好这组动作,就要把整个动作过程看清楚,包括起止的动作在哪里、动作的转折在哪里,重要的还有对时间的把握,看动作究竟用了多少秒等,一定要多次记录下来,与画好的原动画在填摄影表时作一下对比,感受动画中时间的概念。

二、结合软件的功能和特点进行教学

1.结合作业讲解对单幅画面的理解

单幅画面在这里是指一帧的图片信息量,而画面质量的好坏决定了动画片的视觉效果。一幅优秀的单幅画面包含了适宜影片风格和情节的构图、符合情节意境的色彩基调、指定人物的动态设计、关键角色运动的起止动作(原画),背景也是单幅画面。

2.结合作画步骤说明对图层的理解

图层是电脑编程者为了更好地体现动画设计的最终效果而设定的一个菜单文件名称。作画也有一定的科学步骤,有了方法,绘画就变得有头绪,软件也是如此。在软件中制作无纸动画时,在时间轴左边有一个图层文件夹,打开时就可以看到很多图层,如动作图层、背景图层、物件图层等。作画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软件也是一个一个图层做出来的。

3.结合人物整套动作的速写讲解对帧的认知

在速写课的授课过程当中,教师会给学生安排单个人物整套动作的速写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结合软件的功能进行讲解。如,无纸动画制作软件中就有一个绘图纸外观轮廓按钮,当用户打开这个模式后,可以看到其他相关帧上的图形轮廓。就好像把诸多画好的人物动态的动画纸放在透光台上一样,所有的人物运动轮廓都清晰可见,并且人物的运动轨迹可以在帧上对应,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帧有进一步的了解。

三、课堂实践作业与创作作业结合创新教学模式

第一,把透视课作业训练从教室中搬到楼道里,让学生画楼梯楼道,提升学生对场景的认识和对透视的运用能力。在画室里讲解透视的基本原理,作业训练则搬到楼道中进行,学生在可以看到大的透视线缩减的同时,也可以选择角度画楼梯和楼道,这使学生在掌握和运用透视知识的同时也对动画场景有了一定的认知。

第二,把头像的课堂作业转换为严格的人物造型头像转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对角色造型的认识。在头像的训练课中,不应单纯地把模特请来让学生画头像,而应紧紧结合动画的造型转面重新组织课堂教学设计。把课堂作业按教学设计展开,按规定的课时画一个固定模特的八个面,这样就可以为学生下一阶段的造型设计课学习做好准备,起到了很好的课程衔接作用。

第三,把课后作业布置为绘画日记和多格漫画日记,提高学生对分镜头用画面叙事的认识。作业的布置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既可以巩固课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也可以使新的教学理念和专业模式在学生作业中得到延伸。动画专业的教学目标直接决定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方向,所以作业布置不再是单纯的量的问题,而应紧紧围绕能够提高专业水平的思路进行。如,布置绘画日记和多格漫画日记,这样定时定量,一个教学周期做下来,效果特别明显,学生组织画面的动手能力必然生成,用画面叙事的能力也具备了,自然就为画出画面分镜头台本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

篇7

【关键词】群文阅读;困惑;对策

最初听说“群文阅读”四个字,缘于一次国培之旅,讲座中,洛阳名师许利平老师将自己近年来与同事在群文阅读之路中的探索与收获及群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倾囊相授,同时还为我们推荐、介绍了一位在群文阅读之路上已颇有建树、卓有名气的先行者――蒋军晶老师。怀着一份好奇、带着一份敬仰,更多的是对群文阅读教学之路的向往,我拜读了蒋军晶老师的多篇文章及教学实录,对“群文”有了初步的了解。无独有偶,适逢2015年度河南省教研室组织开展中小学群文阅读实践研究专项课题,我积极参与,引领学校优秀骨干教师投身其中,重点研究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策略。

一、初步认知群文,理论学习寻支点

群文阅读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是相对于单篇阅读应运而生的,没有单篇就没有群文阅读;单篇教学是“例”,是精读和讲读;群文阅读是“组”是“群”,是略读是浏览。精读以单文为例,是得意得言得法,是举一;而群文略读是“以广见深”,是“以博见专”,是反三。群文阅读教学要处理好五大关系:教科书与群文的关系,精读与略读、浏览的关系,训练阅读和发展思维的关系,学读与学写的关系,群文阅读与整本书的关系。

从课题开题以来,我按照课题开题报告的计划要求全体成员全方位广泛阅读群文阅读相关理论书籍,我们重点阅读了《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这三本书籍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在平时的教研中遇到困境或瓶颈时力求找到理论依据为自己拨云见日。同时,有目的地矫正学生不良阅读行为,利用学校微信群分年级为学生做好每日推荐,鼓励家长也踊跃参与其中,和孩子亲子阅读,共同交流、体会和感受,有意识地让家长、学生明白一个多元化的大阅读时代即将到来,学校中的教科书仅仅是一块跳板和支撑点。群文阅读让课内大量阅读有了实施路径,它不但使教学内容更加饱满、鲜活,还将语文课堂的教与学的方式变得灵活富有弹性,它会改变传统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成为改良课堂教学的有力武器。

二、深入思考引困惑,山穷水尽遇瓶颈

面对群文阅读这一新生事物,我们充满了好奇、迷茫、兴奋,蹒跚而行,一路探索。望文生义,有的老师认为群文阅读就是几篇文章的组合,在一节课里多读几篇文章,简单理解就是量的增加。因此,课堂上看到孩子们在囫囵吞枣地读,只能看到量的变化。有的老师还未能从单篇阅读教学的模式中脱身出来,详细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集体建构,单向输入代替共同参与。对于文本的阅读还停留在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状态。初期尝试,仅增加了教学工作量,老师们完全没有享受到群文阅读“悦读”快乐。

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索和调整,我们发现在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就是找准“基点”,“异径”对接。课内外阅读要链接好,以文本为基点,打破传统的“线性”阅读方式,最终形成走出文本、家庭、社会等共同参与的呈辐射式“球形”立体阅读方式。在群文阅读中,强调用教材教。以往的课堂教学,强调教教材,重视课课精,课课清,强调文本的重要,学习内容是以“一个文本”为视野的。在进行群文阅读的探索和尝试之后,怎样合理安排文本和引入文章的学习时间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群文阅读的路上,种种困惑束缚了前行的步伐。

三、反复实践终突破,柳暗花明出对策

群文阅读的路上,困难并不能阻挡大家前行的步伐,在以教材为点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大家依旧热情高涨,共同研讨,不断争论,将诸多疑惑梳理归纳为三点:教材有什么内容是必须掌握的?可以删掉哪些不必要的问题?文章和补充文章的契合点在哪?这样不断大胆地重组加工教材,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晰,学习的规律更加显性。

带着这些问题,我如饥似渴,查阅了许多关于群文阅读的教学实录,如蒋军晶老师的《去年的树》《创世神话》《桥》,曹海棠老师的《一圈一圈往下绕》《读古诗,想画面》《勇气是什么》《有意思的颠倒歌》等,这些教学设计让我对群文阅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鼓励老师们试着进行了一些课堂教学改革,大胆地选用多种文类的文本,包括丰富学生文学体验的文学类文本,例如神话、故事、寓言、散文、童话、诗歌等文种行文特色和叙事风格的作品。教材中的课文,主题是往往是明确的、正向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篇幅是有限制的,语言也是经过规范的,词语的选用是经过衡量的,这就是大家所说的“教材体”文章,而“群文阅读”,选文的自由度大大增加,选文努力保持原貌,不随意删、换、改,包括保留原文的文字风格,保留叙述的复杂性,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比如:在教学古诗《绝句》时,我们让孩子们熟读诗句,借助插图猜诗意,领会诗的意境,落脚点放在诗句的特点: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远有近,并引入杜甫的其他两首《绝句》,让孩子找出这些诗篇里有没有这样的特点。在教学寓言《鹬蚌相争》时,我们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鹬、蚌争执的情景,再让孩子明白它们错在哪里,体会寓意。接着再引入另外两篇寓言,通过填写表格归纳出寓言的几个特点:篇幅短小,道理深刻。再如:某版本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5课《锡林郭勒大草原》,这篇课文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写出锡林郭勒草原的广阔美丽和欢腾,以此为契合点,我们挑选了一组运用了动静结合写作手法的文章《海》《第一场雪》《鸟的天堂》,古诗《绝句》《鸟鸣涧》《山居秋瞑》,丰富课程资源,在学习课文之后,通过类比朗读,让孩子初步感知动静结合写作方法的妙处。

一段时间摸索下来,老师们的课堂悄悄发生了转变:1.探究的课堂。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学生就是知识的探索者。以往,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虽然来得方便快捷,但是,没有起到让学习真正发挥的作用。群文阅读是挖掘教材的元素,明确课文与课外阅读之间的联系,通过群文教学,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运用。2.读书的课堂。群文阅读,强调的是阅读量。在同一单元下,课内文本4篇,课外文本8篇,较以往阅读量明显增加。在读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通过朗读、默读、浏览、批注等方式进行学习,在读中学习读的方法,在读中获得规律。

群文阅读是一种兼具高性价比和可操作性的阅读教学方式,转变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构建了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师生学习共同体,优化了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打造了优秀的课堂形态。旨在扩大学生阅读量,提升阅读力,发展思维,变化气质,促进读写结合等。量变一定会带来质变。群文阅读,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标志,值得研究、推广、实践。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群文阅读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片新天地,是小学语文教学从“少慢差费”走向“多快好省”的一条新途径。我们有幸成为群文阅读的探索者和实践者,经过不懈地努力,相信用不了多久,群文阅读将如一颗颗萌芽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绿意葱茏!

【参考文献】

[1]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出版者《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第6期

[2]赵镜中,《从课文教学走向真正的阅读教学》

[3]姚婷,《群文阅读――有效的阅读策略》,出版者《小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36期

篇8

一、教材是课堂教学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教材是课堂教学教与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是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教学资源。在教材的开发与使用方面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教材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不论是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把教材奉为《圣经》而耳提面命,唯命是从,要有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的胆识和勇气。出自《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有这样一个情节:蚌夹住了鹬的长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渴死你!”蚌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饿死你!”它们互不相让,最后一同被渔翁捉去了。学生问:“蚌一直用壳夹住鹬的长嘴,它又怎么能说话呢·”在此,传统文化经典、教材得到学生的质疑和挑战。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的那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2.教材是“范例”,是师生交流与沟通的话题

叶圣陶先生讲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记得有位教师也讲道:“单靠教材学好语文很难。”可见,教材并不是学习内容的全部,并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教学内容既要源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典型范例深刻领悟,要通过“范例”所提供的“话题”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储备,充分利用各种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丰富、拓展“话题”的内容,并引发学生向更宽泛的学习领域延伸,激发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春天》一课,是一首歌词,并配以树、花、小溪这样的画面,可以说这是“窄化”的春天,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教师一句“谁能从生活中的其他途径找到春天”。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大门打开了,从人们衣着的变化、时令蔬菜水果、乃至流行病等多个角度去“活化”了春天。如果再进一步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去探寻,他们对春天的感知将会更加深刻。

3.主动地对教材进行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的编写有一定周期性,相对于社会生活和科技的发展又有一定的滞后性,统一的内容相对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学校、班级又有一定的差异性。照本宣科显然是不行的,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动乃至增删。室外雪花飘飘,教师可以将描写雪景的课文调至今天来讲;课文内容为了解北京的名胜古迹,可是学生从没去过北京城,可以改为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科技又有新发展,考古又有新发现,教师可以对原有内容进行删除,并增加新内容。

二、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中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鲜活的、创生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摒弃“走教案”或用教案“框”学生的现象,打破课前预设性教学设计统治课堂教学的局面,坚持计划性与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有机结合,教师尤其要耳聪目明,善于倾听和观察,善于发现、挖掘和提升,发挥那些稍纵即逝的生成性教学资源的重要作用,让课堂教学充满灵性和激情,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1.从教师层面看

一是处理好突发事件。课前,教师想得再周全,策划得再周密,也总有始料不及的事件不断发生,这是十分正常和必然的。面对窘态和僵局,是手足无措,还是凭借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沉着应对,显然是后者。

某教师讲《雨》一课时,正想用电脑演示小雨漂洒的画面,忽然外面下起小雨,学生不由自主把目光转向室外。此时,教师放弃原有的教学计划,干脆让学生走出教室,尽情去享受、体验雨淋的滋味,去品雨、赏雨,然后回到教室说雨、论雨,课堂上弥散着欢乐、畅快的气氛。

二是正视自身的错误和不足。“师不必贤于弟子”,由于自身的失误或准备知识的不足等种种原因,课堂上教师出现错误或让学生问得语塞是在所难免的,此时,教师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还是搪塞、遮掩·显然都是不对的。应该正视现实,教师不但要有承认错误和自身不足的勇气,更要有引导学生挖掘错误原因避免错误再次产生的探索。字写错了,可以让学生说说怎样改;自身不了解的知识,可以让大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大家都不知道,可以引导学生课下通过各种途径,采取不同的方式共同去解决。

2.从学生层面看

一是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面对万花筒般的世界,遐想翩翩、异想天开、标新立异是儿童的天性,同时,这也是儿童的权利。想象是创造力的翅膀,是扼杀还是鼓励·当然是后者。教师让学生填空:雪化了,变成了 。标准答案是“水”,一个同学填了“春天”,教师判为错,认为这学生跳着走路,简直莫名其妙。孰不知,这种跳跃性思维想象出的画面是多么富有诗意。也许,今天教师“枪毙”了几个自认为有悖常理、不可思议的句子,明天社会就可能失去几个极富表现力、创造力的诗人。

二是善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面对错误是回避或训斥,还是宽容善待,把错误当作一个不可多得的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不言自明。因为个体的错误之中可能孕育着共性的东西,也往往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加以剖析和开掘,寻根问源以解之,每每会有意想不到的十分有价值的收获。

某教师上语文观摩课,学习《惊弓之鸟》,课文最后更羸说了四句话,可有个学生偏坚持说有五句话,且不愿坐下。教师为保护他的自尊心,并了解他错数句子的原因,于是让他请四个同学读课文,每人一句,他本人读第五句,结果可想而知。片刻,这个同学惊喜地说:“我知道错哪里了,我把分号当成句号了!”他很体面地坐下,并赢得了一片掌声。这一过程,尤其是最后的掌声,不是很耐人寻味吗·

三是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某教师讲《雨》一课,让学生做一下小雨落下时的动作,多数学生双臂上下挥动表现小雨洒落的景象,可有两三个学生不断地蹦跃,教师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事后专家问这几个学生为会么这样做,答曰:“我表现的是小雨落地后溅起来的景象。”这种切身体验独特而有见地,独辟蹊径,怎么就不能得到认同呢·

三、教师和学生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教师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人格魅力等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丰厚的教学资源。教师饱学诗书,出口成章,学生沉迷于读书,出口能诵;教师笔走龙蛇,学生龙飞凤舞,这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染和浸润,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生的特长、生活经历、学习经验、优点等同样是一种教学资源。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张扬创造机会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