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9 10:14: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学信息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生物信息学在各医药院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多所院校相继在研究生教学中开设了生物信息学课程[1]。而对于医学本科层次是否需要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这一问题,虽然目前各方面的观点不一,但是已经有一些院校开始进行尝试。目前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已调整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四年制,毕业时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而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新课程,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培养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关注,逐步被某些院校选择作为必修课或者选修课。
一、开设课程的必要性
空前繁荣的生物医学大数据的产出,及其蕴含的重大生命奥秘的揭示,将决定现代生命科技和医药产业研发的高度,决定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掌控能力,也将对主导生物医学大数据存储、管理、注释、分析全过程,解决生命密码的关键手段———现代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对于医学专业学生而言,通过学习生物信息学,从而掌握利用各种网络信息资源来检索和获取生物信息数据,并选择和使用各种生物信息学软件来分析数据。在当今大数据时代,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于医学生今后从事医学科研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医学专业学生中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非常必要。我校从2010年开始将生物信息学设置为研究生教学的必修课;从2013年开始在医学检验专业中开设生物信息学选修课,自2015年开始转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能够为该专业学生的临床和科研方面的素质积累提供必要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在医学和信息科学交叉领域解决问题的技能,其意义几乎等同于在研究生教学中的设课意义。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任务非常紧张,几乎将原来医学检验专业前八个学期(最后两个学期为实习阶段)课程压缩到六个学期来完成,学生学习压力可想而知。我校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各课程的课时数都比医学检验专业有所减少。但生物信息学并未改变,仍然为16学时。为了在较短的学时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我们结合该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将授课内容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实践课不占学时。理论课主要介绍基本的生物信息学理论、资源和数据的获取、分析方法和工具的使用;实践课则通过布置作业,课后上机操作来解决问题。理论课主要内容包括:生物信息学导论、DNA测序技术、序列的获取、双序列比对、多序列比对、蛋白质结构分析和预测共计六个专题。实践课主要内容包括:cDNA及基因组参考序列的获取;常见序列格式的释义与转换;双序列比对(局部比对);多序列比对(全局比对);蛋白质综合信息查询;蛋白质基本性质、疏水区、亚细胞定位、信号肽、跨膜区、模体及结构域分析与二级结构预测;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在理论课实施过程中,注重将与生物信息学相关的生命科学和医学前沿的一些最新进展和最新成果引入理论知识讲授中,让学生在有限学时内能够进一步认识生物信息学的内涵和课程的价值,追踪前沿学科的动态,开拓视野。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生物信息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交叉性强,在较短的学时内学好这门课程的难度很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内容和手段关系密切,除了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外,教学方法上也有很多需要革新乃至创新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学经验,由授课教师独创的授课———实践———演示(Teaching-Practicing-Showing,TPS)教学模式已应用于教学。TPS教学模式着力于以实际问题为引线,将理论授课与上机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逐步介绍生物数据分析的各项技能,并指导学生将其融会贯通以真正掌握相关的基本方法与常用工具。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引入具体实例来进行教学,比如讲解生物信息数据库(Gene、Nucleotide、UniProt、PDB等)时,通过给出检索某个人类疾病基因数据的例子来学习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课堂上教学实例的设计需要任课教师在备课时投入大量精力来完成,还需要教师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知识。教学实践表明,与医学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实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该课程的作用,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此外,课堂教学手段也应该丰富多彩,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充分使用图片、动画等元素。其次,举例分析时可以进行一定的现场演示,比如讲解检索Unigene数据库时可以一边上网演示一边解释说明。
四、考核方式的变革
生物信息学作为选修课,既要遵循学校相关的考试制度,也要通过对考试方式的变革来提高考试效果。我们将理论考核与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联系起来,结合学生课外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开卷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在课程中安排一次课外实践任务,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相关分析并提交书面分析报告,该部分占考核成绩的20%。具体内容为自行选择一个人类细胞外功能蛋白:1.利用ClustalX对各物种参考蛋白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输出PS格式结果);2.分析分子量、等电点、分子式、稳定性、亲疏水性及亚细胞定位;3.预测二级结构并模拟三维结构。课程结束后进行开卷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尽量采取灵活的出题方式,并控制题量,该部分占考核成绩的80%。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综合评定的方式能够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体现学生利用生物信息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展望
实践表明,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所需要的生物信息学知识和技能,但是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手段使用和教学效果评价等诸多环节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需要吸收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点和精髓,做到严谨和切合实际,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医学特色,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形成本课程别具一格的教学特色。
作者:伦永志 单位:大连大学
参考文献
当前,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对科研管理创新提出了高层次要求。科研管理创新是医学科研的必然需求,作为知识、技术密集的医疗卫生事业,科研管理创新作为知识创新的一种形态,面对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脑科学的研究,以及医药高新技术突飞猛进,都预示着医学研究正在发生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1科研管理创新是医学科研的需要
科学研究活动最根本的目标是不断创造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成果,而创新精神是科学进步的首要因素,活的灵魂。
1.1科研管理创新为医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医学科研活动需要具备富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获取科技信息的途径与手段、完成科研活动的实验条件、以及广泛的学术交流渠道与机会等外部环境。通过新的科技政策法规、协调管理机制、科研运作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活动,使科学研究的外部环境符合知识创新的要求,为医学科研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
1.2科研管理创新已渗透到医学科研的各个领域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与创新的管理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蛋白组计划”等一系列富有创新精神的医学科研战略规划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研管理创新已成为实现新知识、新技术的助推器。
1.3科研管理创新是医学科研方式变革的需求
医学科研领域研究的对象大都具有多学科性,如生物信息学、生命科学、纳米医学、计算生物学等。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是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形式,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够产生出富有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创新性研究成果。医学科研方式的变革特点决定了医学科研管理必须随之变革,打破旧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医学科研管理运行机制。
1.4科研管理创新是医学科研主体素质提升的需要
知识创新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医学科研人员,面对医学管理的高素质对象,医学科研管理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满足管理对象对高质量管理的要求。可以从政策、法规上加强对科研管理的新引导,建立科研管理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营造有利于医学科研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硬件要求。
2科研管理人员是实现医学科研管理体系创新的主体
2.1科研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医学科研管理是医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科研管理人员不但要具备医学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把科研管理从服务性、事务性工作,拓展到指导学科发展的高度[1]。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和理论修养,熟悉并掌握国家整体科技规划,为确定学科发展方向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还应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超前的信息运用和决策能力、超强的组织协调和公关能力,才能持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2.2科研管理者的创新意识
医学科研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造性思维和实现管理创新的前提条件。创新意识在医学科研管理创新行为构成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它决定了医学科研管理人员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性成果质量的高低。创新意识为科研管理创新的具体实施奠定基础。
2.3科研管理者的创新能力
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是产生管理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一般涵盖对新事物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对科研活动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对各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对科研发展方向的科学预测能力、对课题攻关研究的组织协调能力等。
3科研管理创新的思路
3.1构建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平台
科技政策在科技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同时也起着保证、协调和激励作用。在构建科技政策平台中,要注入创新的理念,以实现管理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为目的,通过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优化创新环境,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科技创新的能力。医院要发展,必须首先建立能够促进科技创新的科技政策平台[2]。围绕科技创新,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天津医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如《天津医院科研项目管理规定》、《天津医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天津医院专利项目管理办法》、《科研成果转让的奖励办法》、《天津医院科技工作奖励暂行管理办法》等。制度的建立不仅保证了医院良好的科研秩序,而且也使科研计划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3.2“以人为本”激发科技人员的内在创造力
“以人为本”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全新管理理念,就是把人才看做第一资源,把人才管理作为第一要务[3]。首先,要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的科研队伍,要重视科研队伍的整体建设,一流的创新目标只有靠一流的创新队伍才能实现。其次,要满足科研人员的个体需求,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都要顺应人性,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和尊严,关注被管理者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情商对智商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在发展需求方面,为每个人提供开发潜能、激发创造力的条件,使每个人都能健康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一流的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3.3全面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要建立起重业绩、重贡献、向优秀科技人才倾斜、自主灵活的激励机制[4]。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让制度,扩大单项奖励范围,提高总体奖励力度,以鼓励创新人才科研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
3.4加大科技投入,激发内在活力
为实现科研创新,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激发其内在活力。天津医院把年收入的1%做为医院的科技投入。主要用于:①院级课题的启动,每年招标立项8-10项;②高新技术的开展;③对局级以上的课题经费给与同等匹配;④科技奖励;⑤科技支撑条件的改善。由于加大了科技投入,科研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极大地激发了医务人员投身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3.5建立开放的科研交流与合作平台
加强与国内外医院、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以科技项目为依托,共同申报高层次的纵向课题,共同承接大规模的横向课题,加强科技信息的交流,是提高科技人员科研创新能力、拓宽创新思路的基本途径。医院只有建立开放、诚信的科研合作平台,才能汇集科技人才,提高医院自身科研创新水平。每周5为天津医院的学术活动时间,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介绍骨科领域最新进展,及时捕捉最新动态,为科技人员搭建了信息交流平台。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短期专题研修,不断提高科技人员在国际舞台的科技竞争力[4]。超级秘书网
3.6重视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科研管理的创新,必须围绕“人”来做,必须加强培养创新的科研人才。首先要挖掘创新人才,开发智力资源。在当前科学发展瞬息万变的情况下,要加强人才的培养,使人才具有创新观念,使其能力和素质得到进一步发挥,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在后备力量的选拔上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注意开发科研人员的潜力。特别要充分发挥中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把有才华、有作为的中青年科技骨干放到科研工作的关键位置,给他们提供创新空间,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其次,要关心创新人才,做好后勤保障。科研管理部门要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在培育和升华创新人才主体精神,增强创新人才自主、自强、自立、自觉、自尊的独立意识和责任心的同时,尽可能做好科研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科研环境,使创新人才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三要激励创新人才,建立素质档案。科研管理活动要围绕激发和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展开。必须充分运用多元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建立起使每一个科研人员都能施展个人才能的激励机制,使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研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赵醒村,段勇.医学科研管理中的创新解析[J].医学信息,2006,19(5):1010-1011.
[2]郭松,孙文广.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医院科研管理工作[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9):68-69.
论文摘要:医学信息专业在我国还属年轻学科,涉及信息学、管理学与医学等广泛知识领域,专业在很多方面还处于摸索开拓阶段。文章通过分析目前医学信息专业存在的问题,对该专业的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并就培养目标、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医学信息专业是医学领域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交叉学科,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医药学基础知识、信息管理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卫生信息管理、医学信息处理与医疗决策支持系统设计思想和方法,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1]。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医药卫生及其相关领域。大部分毕业生是在医院、医药研究机构、医药院校、医疗卫生相关的软件开发公司、国家各级医药卫生管理部门从事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管理、HIS和CIS的开发设计、维护、评价,少部分毕业生将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医学的学科渗透研究。随着医院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医学计算机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多要求。
1当前医学信息专业存在的问题
我校于1997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是国内第一批开设该专业的医学院校之一,经过长期的摸索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和成熟的培养模式,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方面偏理论轻实践,培养方向与社会人才需求并不完全吻合;学生对专业特色认识不清,学习起来比较盲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依赖性强、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实践操作少,动手能力差;数学底子薄弱;对教学实习效果重视不够等问题[2]。
2医学信息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2.1课程设置当理论和实践并重,信息技术上着重体现"用"字
前面我们提到了我们的特色在于我们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我们的学生要学医学、计算机和管理三个方面的知识,这就决定了如果我们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很可能会出现复合型人才培养中最容易出现的1+1<2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从我们的培养目标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发设置这个专业的课程。
该专业的定位是信息技术如何为管理服务或管理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并在信息技术上着重体现"用"字。在专业刚开设的几年,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我们往往重理论轻实践,这使得我们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很难适应社会需求。无论是从事信息系统的开发还是从事信息资源管理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否则信息资源管理就形同"空中楼阁"。所以计算机课程在本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尤其是程序类课程更是该专业的关键课程,程序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程序设计思路和方法。程序类主要包括5门课程: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90)、数据结构和算法(72)、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72)、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54)、B/S(Browser/Server)模式的程序设计。此外,非程序类计算机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公共技能(72)、计算机组成原理(54)、计算机网络(72)、软件工程(54)、操作系统(54)。其中计算机公共技能是指公众化的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能,主要包括PC的组装知识、Windows、Office、Internet、PhotoShop、Flash等[3,4]。我们的学生不但要懂原理,更应该运用所学去解决问题。加强实验课教学的投入,提高实验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避免眼高手低的重要途径。
2.2通过辅修课程和讲座开拓学生专业视野
在现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辅修课程,例如:医学图像处理、PB程序设计、药物辅助设计、药物信息应用、CAD辅助设计、多媒体设计、医学数据挖掘、医学影像系统[4],以及一些专业讲座,例如:远程医疗卫生、人工智能在医学中的应用、信息标准,安全及法律问题、医学伦理等。一方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开拓一下学生的专业视野。
2.3引导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由于课堂教学时数的限制,很多专业课程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现在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在寝室里一般都购置了计算机,但大多同学都是用它来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影。作为专业教师应当将与课程相关的一些教学资料(如教学课件、操作视频资料、网络资料网址等)共享给学生,通过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通过让学生撰写论文、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的方式督促学生完成。这一方面可以丰富和弥补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专业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不再沉迷网络游戏、网上冲浪。
2.4强化数学课程
由于专业身处医学院校,种种原因使该专业学生所学的数学课程深度不够。这使他们在学习卫生统计等需要有数学底子的课程时感到困难,同时一些计算机专业课成绩不错的学生在报考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时感到信心不足。其实这个专业的学生在入校时都是理科生,如果能在前两年的基础课里强化数学课程对他们来说接受起来并不会很困难。
2.5让实习不再成为"形式"
这个专业的学生实习应该包括两个阶段:即在前两年医学基础课学完后大二下后半学期的两个月临床见习,以及大四上后半学期开始的为期半年的专业实习。实习是学生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而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只是去医院帮医生换换药水,帮某个行政办公室拖拖地、接接电话。在见习期我们的学生应不同于临床专业的学生,我们实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去了解医院管理流程、各个科室的工作流程和病人的就诊流程;在专业实习期间应尽量安排在各医疗卫生部门的信息科或是医药软件公司,熟悉医疗卫生部门信息科的日常工作,HIS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协助建立和维护医院网站等。
2.6加强对学生就业和考研的引导
随着高校扩招,在本科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环境下,医学信息专业的学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因此,应当引导学生放弃非大医院信息科不去的旧思想,鼓励他们去卫生信息化建设还相对落后的农村县级医院,去一些大的医药软件公司。此外,鼓励他们报考研究生,由于国内本专业的硕士点很少,可鼓励学生报考卫生事业管理、公共卫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近专业的研究生,并为他们提供帮助。
3结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在国内所有高校中仍进一步探索,在医学院校中更是如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关注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和医院信息化建设对信息管理和技术类人才的需求状况,尽可能使该专业的毕业生与社会人才需求相吻合。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具竞争力。此外,各个医学院校为了办出专业特色,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大相径庭,甚至是这个专业的名称都没有得到统一,模糊了用人单位对该专业的认识和定位,不利于专业发展和毕业生分配。因此,有必要在医学院校展开一次讨论,尽可能统一认识,使该专业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保持大方向的一致性和小方向的灵活性,办出医学院校专业特色[3]。总之,医学信息专业虽然在国内还属于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但由于其独有的专业特色使得它必将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专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李学征,谭定英,蔡逸仪.医学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263.
真正的交往要求交往双方处于民主、平等、开放与合作的关系状态。在民主、平等、开放与合作的交往中,存在着对话和互动的机制。对话和互动是影响交往双方进行意义理解、达成共识和建构和谐关系的真正原因。
与操作学习、反思学习、符号学习等其他学习形式相比,交往学习对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独特的功能,使个体学习和发展超出个体经验和视野的局限,是促进人的社会性素质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推动个体自我意识良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在我国,流行的学习概念将学习等同于书本知识学习。这种学习概念在学习的主体上强调学习的个体性或独立性,在学习的对象上突出以书本知识为对象。事实上,人类的学习从来不是仅仅由学习者孤立、独自完成的,也不仅仅以书本知识为对象。随着信息社会的形成和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近年来,理论界对于学习问题的研究愈来愈深入,并以多维、开放的学习概念取代原来单一、封闭的学习概念。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诸如对话学习、讨论学习、合作学习、团队学习(学习共同体)等利用人际交往过程促进人类学习的交往学习的倡导。
交往学习:当代学习理论强调的学习形式
需要保证系统的先进性,即使用前沿的科学技术。开发系统在设计理念、指导思想、系统的构架、以及开发所选用的平台和技术手段等内容都需要设计人员深思熟虑后再进行选择,且选择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最大限度地保证设计出的管理系统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必须保证系统的实用性,即必须结合学校医务室的学生就医信息管理所需要求,设计出精简、人性化的系统。另外,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是不可或缺的,不能泄露学生的个人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和可维护性也是系统设计时必备的元素。系统设计时对平台的选择是开放的,其性在一方面为系统的独特优势提供了主观支持,另一方面也为系统与其他优秀产品的有效结合提供了必要条件。可维护性就是要使系统的数据标准化,让信息在处理、、汇总等方面可以有统一标准,便于进行系统的后期维护工作。
2学生就医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1结构设计
学生就医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分为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浏览器,第二部分是Web服务器,第三部分是数据库服务器。浏览器分布在高校各个医务室内部的局域网之中,可让医务人员进行查询、检索和执行权限内的操作。Web服务器根据功能的区别可分为、Web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三个方面。数据库服务器所使用的数据库可以为SQLServer2008,并将其配置在独立的数据库服务器上,以此来实现处理复杂事务和日常维护的功能。
2.2功能模块设计
学校学生就医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有:院校管理机构、学生管理模块、保险管理、查询统计、就医管理、用户管理和系统维护等。
2.3数据库和系统页面设计
系统的数据库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既可以反映学校机构的基础数据信息,又能反映出就医管理系统与学校机构之间的关系。在对系统的页面进行设计时,需要对系统的素材按照逻辑和功能模块、时间顺序进行精密地规划和组织。在确定Web站点的基本目录和框架后,就需要开始着手对系统的网页进行设计。
2.4系统的实现
系统的实现主要包括这两个方面:系统的开发和部署环境。首先,学生就医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以Web为基础设计的应用系统,采用的体系结构主要是B/S三层体系结构,主要由浏览器、Internet层、Web服务器层和数据库服务器层这四个节点组成。系统对软件开发环境的要求也需引起重视,服务器的环境配置(服务器CPU、SQLServer的版本等),客户端环境配置包括系统硬件(计算机的CPU、内存和硬盘大小等)和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版本)也同样需要重视。
2.5系统的管理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9月收治98例老年心血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0例,女38例,年龄30~70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5例,高中20例,初中33例,小学40例。随机把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优质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上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内容为心理护理、保持病室的干净、疾病宣教等。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优质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2.1提高专业素质
由于心血管疾病病情变化较快,抢救工作就必须立即展开。因此,对医护人员要求严格,必须掌握专科急救常识和重症护理的知识。还要对常见病人抢救程序熟练;抢救仪器性能及使用方法熟练;抢救药剂量作用熟练,确保分秒必争的抢救患者生命,若患者出现心跳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降低死亡率,才能更好的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1.2.2对便秘护理
①定时排便,形成条件反射;②晨起多饮水,如凉开水、蜂蜜水、淡盐水等,可促进肠蠕动,产生便意;③多吃水果、豆类、蔬菜,含纤维素食物;④进食植物油多的食物,可以润肠通便;⑤每天沿结肠运动方向按摩腹部4~5次[1],可以达到行气、通便。⑥适当做一些简单的运动;⑦对于多次中风的长期卧床的患者,习惯性的便秘者,在每次排便前几分钟前用开塞露或者甘油栓尖端纵行剪开一口,插入注入直肠内。⑧粪石形成导致了肠梗阻,应戴橡胶手套用手指掏出,可以用中药排便法番泻叶煎水口服;⑨在便秘时,还可以适当的用下剂,如便乃通,具有润肠、降气、通便等作用。⑩老年可以使用坐式马桶,为了防止用力过大,导致腹腔压力升高,心律加快,引发猝死。
1.2.3安全用药护理
药物治疗是防止疾病最重要的环节,口服给药方便、安全,是预防与治疗重要手段。作为心血管科的护士,不仅要熟悉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的作用、剂量规格、给药时间、使用方法等常规,还必须高度重视其毒副反应的表现、禁忌证的种类、注意事项的规定,严格遵医嘱给药。由于老年心血管患者并存疾病比较多,服用的药物种类复杂。由于老年人年龄偏大,记忆力较差,护理人员必须严密监督。首先,确保患者准时服药,发药人员,监督提醒患者服药,以免患者遗忘漏服,给患者讲解正确的服药方法。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不能服用自备的药物,解释擅自加服自带药物的危害,告知患者药物间不合理配搭,不仅影响疗效,还对身体带来伤害。安全用药注意事项:如使用洋地黄类药,使用前测心率,<60/min,遵医嘱决定是否减量或停用,若继续给药,必须严密监察心率变化;β受体阻滞剂使用时也要严密观察心率和血压的异常变化[2];对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给予静脉使用,要严密掌握滴速,观察血压的变化;在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观察尿量及其中的电解质变化;而扩张血管的药物,就要定期地测量血压、控制药物浓度、使用时间等。尤其要重视新药的使用前,不仅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还要注意配伍禁忌,而且要重视新药的使用后,组织护理人员多次反复学习、讨论,力争把用药风险消除在萌芽之中,把用药风险预见在萌芽之前。
1.2.4压疮的护理
长期卧床的病人皮肤出现的最严重的问题是压疮,压疮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引起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乏营养而引起组织破损和坏死。由于老年患者,受疾病的影响和年龄的增长,皮肤变松弛干燥,皮下脂肪萎缩变薄,营养不良等,导致老年患者成为发生压疮的多发人群。因此,预防压疮是治疗疾病的关键之处。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加全身营养,加强全身的局部治疗与护理;护理人员或家属要协助患者定期翻身,如可以下床活动者尽量多下床走动;保护骨隆突和支持身体空隙处,避免摩擦力;要保持患者皮肤清洁,要经常用温水擦拭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局部刺激。做到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才能有效的减低压疮的发生率。3、讨论
随着人口的老年化,老年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率呈逐年上涨趋势,在临床上治疗心血管疾病较为复杂,不仅需要家属与患者的全面配合,而且有效的护理工作。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因此,护理工作处于重要位置。护理过程贯穿着患者入院、治疗、出院的全过程。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消除患者不安的情绪,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与职业道德,同时配合便秘、压疮、用药护理,从而满足患者的需求。
1当前医学文献教学手段现状分析
文献教学是在文献检索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检索知识,熟练使用检索系统和技术的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过程。虽然目前文献教学的绝大部分课程已经应用了多媒体和网络,但实际授课方式还在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文献检索理论教学外在形式目前还是以教师填鸭式口授为主,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教学设计中学生很少参与教学活动,忘了学生能力培养,忽视了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对于注重实践的文献检索过程,使学生难以据教师讲解建立正确检索概念,由此可见,当前医学文献检索教学手段明显落后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2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医学文献检索教学
2.1网络信息技术将有效地优化文献检索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而现代教学需要学生掌握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信息等先进的教学资源,以适应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掌握与熟练检索知识,充分利用各种网络信息资源以生动活波、形象逼真、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新型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网络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充分发挥其个性、团队合作及创新能力。例如在讲解“检索技术”内容时,通过实际数据库结合现实案例,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展示具体课题检索时的工作情景,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技术下检索知识和技能的认知,为其今后的学习提供推动力。
2.2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医学文献检索教学内容的改进与设计
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内容是围绕信息资源和获取信息资源的方法与工具展开的。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内容和形式都极大地扩展了;网络信息检索已成为获取信息资源的首要且重要的渠道。因此,信息检索课程教学任务应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网络检索利用技能的培养方面。医学文献检索课程的内容可作以下调整改进:信息检索基础内容、网络基础、检索技巧及对网络信息检索工具与系统的总体把握。网络公开学术信息资源的获取,学术资源导航及其应用,商业数据库资源系统的检索方法与技巧,包括中外文数据库检索、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检索、特种文献检索等。文献管理软件可以帮助我们排列、整理、检索、阅读、浏览所搜集的大量数字文献。网络信息资源的综合运用,通过课题案例查询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实践,可使得学生掌握从信息获取到信息综合利用过程。学生通过医学文献检索课程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系统性教学学习,可以提高信息素养,增进交流,拓宽视野,为今后的学习和科研生涯打下良好基础。
2.3多媒体教学在文献检索教学中的作用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多媒体技术作为医学文献检索教学的支持,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相互交流,提高实际教学质量和效率。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多媒体互动资源,生动形象地将生涩难懂的理论变为生动的图像,能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真正快速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可以发挥网络信息传输功能,医学文献检索课是以了解基本检索概念、掌握信息检索技术和技巧为主。如果教师只是讲解和演示,学生就很难理解,没有具体形象的认识,就不能够理解信息检索意义所在。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会使得抽象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处理信息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最终形成自我观察分析的能力。
2.4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保持医学文献检索课程内容的前沿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更新以几何倍数的形式增长,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大量增长。网络信息资源获取的途径也很多,比如搜索引擎google、yahoo、baidu,国内外知名图书馆网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BiomedicalRe-search&Informatics(生物医学研究及生物医学信息学)、MDLinx、Cancer.gov(癌症网)、(妇产科网站)、美国NIH替代医学数据库、美国内科医师学会———美国内科学会(AmericanCollegeofPhysician-AmericanSocietyofInternalMedicine,简称ACP-ASIM)。这些信息资源对医学信息资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新知识、新理论、新内容应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成为医学信息检索教学课程内容,既能丰富课堂教学,与时俱进,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创造性。
建立系统数据库是一项工作量大而又及其重要的工作,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数据资料,并且根据数据的类型、特征、含义和各种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组织数据库的逻辑结构。系统数据库建设的好坏最终直接影响着系统建设的好坏;2)根据系统设计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按照系统可操作性和易用性原则设计系统的总体结构,确定其功能模块;3)根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提供的组件,二次开发函数及类库,结合可视化的开发语言(VB/VC++)和各种环境评价预测模型建立生态环境地球化学信息系统。系统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的建立是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评价信息系统建立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信息系统的质量。信息系统的很大部分工作是存储,管理和检索大量的数据,使用户能够方便和有效地访问系统中的数据。因此,设计一个合理而高效的系统数据库结构模式至关重要,其能使整个系统迅速、方便、准确地为用户提供所需的数据。根据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和评价的要求,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评价信息系统数据库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基础地理数据库。包括:区域水系图、地形图、行政区划图、地质图、交通分布图、居民地分布图、基础设施分布及其属性数据等。2)生态环境地球化学信息数据库。包括:各种介质的地球化学采样点数据、地球化学元素分析结果数据、水文生态测试数据、农业林业数据、城市调查数据等空间信息及属性信息。3)各类标准数据库。包括:土壤分级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水质评价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等。4)生态环境模型库。包括:土壤评价模型,水质评价模型,环境综合评价模型等。5)调查成果资料,相关法律法规资料等。系统的功能模块介绍根据系统设计的目标,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评价信息系统应该包括如下几个功能:系统的基本功能;地图的显示和控制功能;环境地球化学信息的属性和空间数据管理功能;环境地球化学空间和属性信息的查询和统计分析功能;环境地球化学信息的分析评价和预测功能;各种专题成果的表达和输出功能;各种文档资料的管理和维护功能。系统基本功能模块包括:工程数据的加载、保存、导入导出、打印、系统环境的设置,以及帮助等功能。地图显示与控制功能模块包括:地图导航;放大、缩小、漫游、刷新;图层添加、删除、更新、选择等功能。环境地球化学信息的属性和空间数据管理功能模块包括:对属性和空间信息显示、删除、添加、更改、备份等功能。
环境地球化学空间和属性信息的查询和统计分析功能模块
1)空间和属性信息查询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种。①属性浏览,以列表的方式显示被选择图层的全部属性数据;②基于空间特征的矩形查询,根据用户鼠标操作所选择的矩形空间范围,系统查找出该矩形空间范围的空间实体,以及它们的属性,并以列表的方式显示被选择空间实体的属性信息;③基于空间特征的点选择查询,根据用户鼠标所点击的位置,系统查找该位置是否有空间实体,如果有,则显示该空间实体的属性信息;④基于属性信息的查询,在属性数据库中实现属性信息的复合条件检索,筛选出满足条件的空间实体,以及它们的属性,显示这些空间实体的属性信息。这四种查询方式的查询结果都应该实现了属性数据与图形空间实体的联动与闪烁,并且被选择的空间实体要闪烁显示,相应的属性数据也应该高亮度显示。2)空间和属性信息的统计分析应该包括以下内容。①对被选择专题图层数据的各个属性字段进行基本统计量的统计计算,这些基本统计量包括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中位数,标准方差等,并且根据被选择的属性实时生成相应的各种统计图件;②对被选择专题图层数据的各个属性字段进行相关分析,分析各个属性字段之间的相关程度;③对被选择专题图层数据的属性字段进行回归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以便挖掘更多的隐含环境信息。环境地球化学信息的分析评价和预测功能模块该模块是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模块,应该能把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评价和预测的新思想、新方法融入到其中,真正做到数据与图形相融合,GIS与生态环境数学模型相结合,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想结合。1)评价模块,应该包括:单因子评价,多因子评价、模糊综合评价,空间结构分析,空间插值与等值线成图等。单因子评价、多因子评价和模糊综合评价块应该实现根据被选择专题数据,自动判断其类型(土壤、水、动物等),然后,根据类型自动在评价标准数据库中检索其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空间结构分析、空间插值与等值线成图应该能够根据被选择专题数据的属性字段,利用地质统计学和各种插值方法(样条插值,邻域插值,Krige插值等)对该字段进行等值线成图。2)预测模块,应该是一个相对比较灵活和难以把握的模块,该模块功能的设计完全取决于所建立的预测模型。现有比较普遍的预测的包括时间序列分析,灰色预测,马尔可夫概型分析等预测模块,当然也可以建立其他的生态环境预测模型。专题成果的表达和输出功能模块专题成果的表达和输出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各种评价结果图,等值线图,环境预测图的显示,打印,导出;第二方面是对专题成果以报表的形式显示,保存,打印等。文档资料的管理功能模块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这些成果大都以文档的形式存在。除此以外,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方法等资料也大都以文档的方式存在。因此,科学而有效地管理这些文挡资料非常的重要。文档资料的管理功能模块包括文挡的实时查询,添加,修改,删除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