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7 10:57: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垃圾分类申报材料,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认真贯彻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经贸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进我省循环经济的发展,经研究,决定在全省开展组织申报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及试点工业园区建设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试点申报条件
试点企业和试点工业园区应遵循“减量、再用、循环”原则。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及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和改造,形成新型工业产业链或生态型生产产业区域(园区)。在资源减量化的基础上,拉长循环经济产业链,构成企业内部或园区内部资源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术流。
二、具体申报条件
(一)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及《**省“十五”工业发展规划》、《**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其中试点工业园区要达到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水平,具有建设示范区的基础条件。
(二)当地政府或园区管理单位已设立领导组织机构,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并尽可能提供必要的人力、技术、资金支持。企业或园区布局合理,环境保护氛围浓厚,群众对环境状况满意。
(三)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特色,或者是有区域代表性和示范性,起导向作用的。在企业、园区或区域层面存在循环经济的典型或雏形,初步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在废物回收和再生利用、垃圾分类、中水回用、能源转换及阶梯利用、清洁能源等方面有固定途径和制度保证。已推行了工业园区生态改造、ISO14000示范区的创建、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企业创建的优先考虑。
2020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创城办的安排部署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幸福指数为宗旨,以建设美丽幸福新为目标,以落实《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为主线,按照创城工作提速、城市品位提升、市民素质提高和“一年强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达目标”的工作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强化责任落实,采取动员学习、广泛宣传、环境整治、提升服务、开展志愿服务、加大资金投入等多项措施,扎实开展市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圆满完成了承担的各项创建目标任务,使创城工作真正达到了“创城为民、创城靠民、创城惠民”的目的。
二、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加强领导,落实创建责任。高度重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局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为确保创城工作有效开展,结合实际制定了《区财政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方案》,把创城工作纳入全局年度绩效目标考核,压实工作责任。在全局上下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了创城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二)全面动员,统一思想行动。通过局内QQ群、微群信、职工会等形式转发区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方案、局内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方案,以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相关内容等,在全局上下广泛宣传,全面动员,切实增强干部职工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为每名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在全局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
(三)加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在局机关院内悬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标语、张贴宣传海报,并在财政局围墙防护栏悬挂固定宣传展板,大力宣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关爱未成年人等内容,普及创建知识,确保文明知识入户,文明意识入脑入心,让职工及社会公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提升素质。组织财税金融口各单位利用LED宣传创建文明城市的相关内容、标语口号等,形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浓厚氛围。组织职工学习并积极实践《文明市民手册》活动,掀起了学习《文明市民手册》、遵守《公民道德规范》、争做文明市民新,促进职工文明习惯养成。
(四)整治环境,助推创建工作。坚持每周一大扫、每天一小扫,组织干部职工加强经常性的环境卫生整治,对各自责任区域的卫生进行经常性打扫。每季度对机关大院花草进行集中修剪,并在机关楼道、办公室添置摆放花草,美化环境。对机关院内停车位进行统一规范,严禁车辆乱停乱放。持续开展爱国卫生月、周末卫生大扫除活动,不定期对景乐广场至天合佳苑路段进行彻底清扫,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美丽幸福新贡献力量。
(五)广泛动员,参与垃圾分类。一是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组织干部职工观看市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培训讲义,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升垃圾分类意识。二是加强垃圾分类宣传。在局机关通过QQ群、微信群、设置宣传栏、张贴宣传海报等形式开展垃圾分类宣传,组织财税金融口各银行、保险公司通过LED显示屏滚动播放垃圾分类宣传标语,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三是加大垃圾分类经费投入。先后投入1万余元添置四分类垃圾桶、办公室两分类垃圾桶,引导干部职工从日常小事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处理。机关食堂餐厨垃圾由专门的餐厨垃圾收集处置企业进行收集和处理。四是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督导。不定期组织财税金融口各银行、保险公司召开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安排部署垃圾分类相关工作;不定期到各银行、保险公司进行督导,指出存在的问题,要求相关单位及时整改反馈。
(六)优质服务,树立良好形象。以创建工作为契机,着力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加大治庸问责力度,全面提升行政效能。督促局各股室加强自身建设,以为预算单位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注重从服务语言、服务态度和服务环境等工作细节入手,于细微处体现财政形象,在服务语言上,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在服务态度上,热情周到,不拖拉推诿,做到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事好办,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树立财政部门良好形象。
(七)全员参与,开展志愿服务。组织本单位、口内各单位志愿者走进社区、走上街头、走进贫困户家中,开展邻里关爱、文明劝导、交通秩序维护、环境卫生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面对面向群众宣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积极行动起来,共创文明、卫生、美好家园。疫情期间,每天组织志愿者开展文明劝导,党员志愿者分散在万安镇金雁、麓峰等多个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持续开展“爱我志愿”周末志愿服务活动、人居环境治理志愿服务活动。帮扶干部每周深入贫困户家中走访,开展政策宣讲、环境卫生整治及指导等志愿服务活动。
(八)加大投入,提高资金保障。结合财政职能,切实增加创建文明城市资金投入,全力支持创建工作正常开展。在年度预算资金安排上,尽可能向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倾斜。2020-2020年,区财政共安排创城工作经费1210万元,助力全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同时持续加大全区精神文明、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的投入力度,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持。
(九)明确分工,报送测评资料。网上申报材料的收集整理报送是文明城市测评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其质量直接影响我市文明城市测评成绩。高度重视,选派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同志专门负责,集中人员、时间、精力,按照责任分工和指标要求,高质量地做好网上申报材料的收集整理报送工作。
三、主要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关键词:;林芝地区;生态创建;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F3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02103
1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态资源不断遭到破坏,为了鼓励各地区保护自然资源,生态创建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国家环保总局于1995 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创建生态示范区活动。至2003 年, 全国已批准了8 批共400个市、县区域范围的国家级试点, 并于1999 、2001 年验收批准了83 个试点, 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林芝地区作为自治区的首个试点地区,也作为西部边远少数民族的代表区域,其在生态创建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给生态创建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笔者作为一名实习生在林芝地区环保局负责生态创建工作,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对林芝地区生态创建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具体解决措施。
2研究区域概况
被誉为“小江南”、“天然氧吧”的林芝地区更是独特的风景线,林芝地区地处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土地总面积约11.46万km2,下辖林芝县、米林县、朗县、工布江达县、波密县、察隅县、墨脱县共7个县。生态资源是林芝最大的财富,也是林芝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因此自治区选取林芝地区作为首个地区开展生态创建示范点。
3林芝地区生态创建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林芝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社会历史因素,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农村环境中的“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2010年,自治区决定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林芝地区创建首个自治区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特点的发展道路提供综合示范\[2\]。随着中央、自治区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林芝抓住广东、福建两省的有利时机,依托两省人才和技术优势,使农牧民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农村环境面貌有了改善,加之林芝地区的丰富自然资源,生态创建工作得到了有力的推进,同时也成了林芝地区的一面旗帜,开拓了林芝地区发展的新道路。
4林芝地区生态创建进展
林芝地区作为自治区首个地区开展生态创建的试点区,2008年12月林芝地委、行署就出台了《关于建设生态地区的决定》,林芝地委高度重视生态地区建设,落实各项投资,实施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和高原生态屏障建设,为了加快生态创建步伐,还制定一系列生态建设方案及实施细则,按照生态创建申报管理规定,林芝地区共有6县、8个乡镇、305个行政村(社区)参与申报工作,截至2013年6月底,已有192个行政村(社区)达到标准并获得自治区级生态村称号,另有113个行政村(社区)(其中13个是第一批需要整改和补充监测材料)申报材料已通过审核,等待验收。按照《林芝生态地区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的进度安排,2013年将有28个乡镇完成自治区级生态乡镇的申报工作。
5创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1生态创建的机构和人员问题
生态创建工作量大,对材料整理、文本编写技术要求高。在生态创建过程中林芝地区及各县虽然成立了生态创建领导小组,但各县局配备的生态创建工作人员基础和数量薄弱,以林芝地区环保局为例,目前林芝地区环保局负责生态创建工作的在编人员仅有2名,而其中1名被派遣到自治区环保厅挂职锻炼,林芝地区共有305个行政村申报自治区级生态村、38个乡镇分别申报自治区和国家生态乡镇、6县分别申报自治区和国家级生态县,因此在具体工作中由于人员少、部门联动协调较少,加之工作任务重,影响了创建工作进度。
5.2缺乏专业技术指导
林芝地区成为最早建设生态地区的地级市,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先例可以借鉴,生态创建工作开展困难,各县及乡镇对生态创建工作了解较少,现有人员技术水平有限,在每年对进行的人才定向培养中,环保系统的人才培养所占比例较小。
5.3环保基础设施滞后
在笔者现场验收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技术水平的原因,全地区饮用水源地工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填埋场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未达到技术规范化,乡镇垃圾处理设施简陋未能达到卫生填埋要求。同时受地理条件影响,在建设垃圾卫生填埋场、饮用水源保护等基础设施选址时出现了很大的困难。据了解,全县虽然每年都不断在加强环境保护综合整治,但因其地理位置和规划原因,目前大部分建筑垃圾只能堆积在河道两侧,待汛期来临,通过河水的冲刷使其消化,根本无法达到生态创建的标准要求。
5.4指标可达性较差
林草覆盖率是生态创建的一个约束性指标,林芝地区森林资源在是较为丰富的,但其林草覆盖率远远低于自治区和国家生态创建指标要求(表1),近年来,根据相关学者研究,自治区天然林面积以每年8700 hm2的速度递减,同期增加的人工造林面积已有一半以上因此而抵销\[3\]。全自治区草地退化面积达1142.8万hm2,占该区可利用草地的17.2%\[4\],因此相对自治区的其他地级市(区)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林草覆盖率标准十分困难。
6解决措施
6.1加大环保专业人才培养,强化培养机制,合理分配
目前正是国家加大对西部偏远地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新跨越时期,针对西部实际情况,国家每年为西部地区定向培养大量专业型人才,但研究生自2003年开始,内地高校每年在自治区定向招收120名左右。生态创建是一个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因此,在解决人员问题和专业技术方面,可以通过机制改革,强化标准和制度来解决,加大对环保方面人才的培养。
6.2加强基础设施规范化,完善生态创建考核体系
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技术规范化,在选址、使用能力及规划等方面既要考虑就近原则,又要考虑其建成后使用价值和影响。林草覆盖率作为一项约束性指标,除了通过不断地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其覆盖率之外,在指标考核方面笔者认为还应加以考察并进行适当调整。国家生态县对森林覆盖率指标解释为:森林覆盖率指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高寒区或草原区林草覆盖率是指区内林地、草地面积之和与总土地面积的百分比\[5\]。而自治区对林草覆盖率指标解释为:林草覆盖率是指辖区内森林、草地面积之和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6\]。作为自然资源最丰富的林芝地区,6县目前均达不到自治区和国家生态县指标要求,其他县域可想而知。因此根据西部地区实际,笔者认为该项指标应该作出适当调整,根据西部地区实际情况该指标在计算时应将土地利用类型中包含的河流、湖泊、冰川及永久积雪、裸岩以及城镇用地等不适宜种植林草的土地在总土地面积里扣除。通过这样折算林芝地区6县林草覆盖率均达标(表2)。
7建议
(1)提高对西部偏远地区生态创建工作的重视,地方政府在把握创建进度和过程中要合理分配人才、经济、社会三要素,要让专业的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其价值。同时加大对生态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生态创建是提高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在生态创建过程中不断地寻求经济发展,不能把生态创建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而是要通过创建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这是最根本地维持生态环境良好的保障。西部偏远地区的文化体系当中存在很多保护生态环境的有利因子。因此,应该对这些知识和经验相关的文化积淀进行挖掘和功能发挥,尤其要重视地区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中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积极的因素,进而提高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
(3)在现行的地方和国家生态创建指标的基础上,对个别单项指标进行实地论证,因地制宜,构建更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在创建中找准定位、抓好落实、有序推进,紧密结合西部农村实际开展创建工作,突出区域特色、民族特色、产业特色、资源特色,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收稿日期:20131025
作者简介:毕琼仙(1967—),女,云南石林人,彝族,工程师,主要从事营林绿化研究。
参考文献:
[1]卞有生,何军.生态省生态市及生态县标准研究 [J]. 中国工程科学, 2003(11)18~24.
[2]林芝地区行署,大学农牧学院. 自治区林芝地区“尼洋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2010—2011)”修订稿[R].林芝:林芝地区行署,大学农牧学院,2011.
[3] 张建平,陈学华,邹学勇.自治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山地学报,2001,19(01),81~86.
[4] 刘淑珍,范建容,周麟.自治区草地退化及防治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1):1~3.
关键词: 高校 科研管理工作 弊端
在建设综合性大学和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指挥棒下,当下很多高校日益开始实施教学与科研两手抓的双管齐下政策,争先恐后提升自身的科研实力,不断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提升优势学科建设能力,等等。南京作为江苏教育大省的省会城市,也必不可少的承担着努力发展科学研究工作的重任,各级政府部门设立纵向课题并且提供科研项目研究经费,为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企业之间搭建沟通合作桥梁,为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亦可见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了,也就是说,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科研水平的提高。在全国高校广大科研工作者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打造各校科研特色目标实现的同时,也出现了一部分的不和谐杂音,制约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使得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出现了几个弊端:
一、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上存在问题
(一)科研评价机制不够成熟
当年国内高校科研评价机制是以针对人的考核评价代替了应有的对科研活动本身的评价,具体表现有这几点:
1.科学研究考核评价分类不够明确,用同一标准评价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科研活动。笔者作为一名从事五年多高校科研管理的工作人员,深知不同学科的科学研究活动无论在研究手法还是研究成果类型方面,常常有着天壤之别。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单列项目为例,有相当一部分项目负责人最终提交的结项成果形式是电子音像出版物,而并非系列论文或者专著等传统形式的纸质科研成果。而在对这类项目负责人进行职称审核评定等一系列涉及到科研成果考核的活动中,很多高校缺乏针对这一类项目负责人科研成果考核评定的有针对性的或者说是个性化的考量政策以及条例。
2.科研评价重形式走过场,重量轻质。比较具体的体现是小型研究和重复研究现象普遍存在。现有高校的收入来源分为两部分:一是工资和津贴;二是科研项目的提成和奖励。其中与工资直接挂钩的是职称。因此很多教师为了评职称而写论文,不在乎论文质量的高低,只要能派上用场即可,导致垃圾论文成堆和小型科研活动遍地开花,甚至是换汤不换药的重复性研究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科研活动难成大器的恶果。而部分教授在评上职称以后就认为功德圆满,不需要再有追求了,使科研工作显得相当浮躁和变得功利主义,这就是科研评价重量轻质,重形式走过场导致的结果。
3.专家评议制度和信誉制度不完善,在评议活动中存在重人情跑关系和本位主义等现象。各级政府部门设立的纵向课题在初期匿名通讯评审以及上会讨论等专家评议环节中,多多少少存在一些评议制度上的公正性漏洞,尤其在一定冷僻精尖专业领域中,重人情拉选票跑关系的现象还有存在的空间。
(二)科研管理权限划分不科学,管理权过分集中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实行由学校到院、系、教研室这样层层行政管理体系,由科研处对学院、系所、教研室进行直接管理,导致二级院系缺乏必要的管理权限和管理责任。因此,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逐步丧失。而且这样的管理体制将教师们固定在某一个教研室或者系所,只能从事小型或者自发的研究活动,无法从事大规模或者跨学科的研究活动,难以跟上现代科学研究大规模化以及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发展趋势。
二、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任务繁重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宽容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们申报各级各类政府下达的纵向项目,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拿到项目,然而撰写的申报材料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质量差别参差不一。虽然大部分项目申报人的材料填写的都很好,但是总有少数项目申报人既想拿到项目又不认真填写项目申报书,提交材料以后就把批项目的希望寄托到科研处和科研管理人员身上,由科研管理人员给他们找相关领域专家审核修改提建议。甚至还有个别项目申报者没有拿到项目会把责任推诿到科研管理部门头上,认为是科研管理部门没有做好服务工作。所以,在遇到这类项目申报人的时候,科研管理人员就需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积极调整心态,提高自身的宽容度。倘若科研管理工作者从领导到科员都以不负责任的心态去工作,对教师们交不交申报书无所谓,交的材料有没有问题无所谓,对是否履行作为一名科研管理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无所谓,那么高校的科研工作就无法发展。
三、高校科研管理经费使用效率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不够科学
在各级各类项目申报过程中,项目预算编制是一项非常复杂、难度很大的工作。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到项目经费的批复、项目结题验收和结项后有可能面临的第三方会计事务所的经费使用审计。长此以往,我国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就不能真实全面的反应我国科研活动的全部成本,经费预算中规定的支出条款与完成项目的实际支出内容往往不相符。由于各地区物价波动和不同地区的市场差异,以及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可预见因素,导致项目负责人在编制项目预算时,大多凭过往经验填写经费预算明细,最终形成项目预算支出结构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
(二)高校缺乏统一成熟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
现行的科研管理经费政策均是各归口管理部门为了加强所辖项目经费的管理而制定的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有些差异也较大,尤其在预算支出科目、各科目的支出内容规定方面不尽相同,与高校财务核算制度在经济业务发生的分类和归集上不完全一致,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同时,高校所采用的财务管理科目各有不同,管理办法各有特色。因此造成各项纵向科研经费到学校账上后,经费预算不得不按照学校现有财务科目进行调整,加大了经费支出过程出现错误的概率,同时也给项目经费审计埋下了隐患。
(三)经费预算执行额度难以控制
大部分高校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实行课题负责人制,并且科研经费除了各个协作单位进行分配以外,一般在本单位内部,为了课题的顺利执行也会设立子项目,将经费做二次分配。有些分配会做好详细的子课题经费预算工作,而有些子项目负责人则未做具体经费预算。这种管理上的松散会造成最终整个项目技术指标过硬而财务指标不合格的尴尬局面。
综上所述,出现这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问题的根源在于哪里呢?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引领社会大踏步前进的同时,科研工作与经济利益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政府引导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共同为当地的社会经济以及国家“十二五”规划发展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同时,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科研诚信、科研道德等问题也逐步浮出水面。除此以外,科研管理工作如同其它事物一样,也是一个因素众多错综复杂的事情。各个高校对待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也因各校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程度的不同和侧重点差别而产生差异,由于待遇政策的参差不齐,高的比较高,低的又很低,会严重影响到部分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间接也影响到了科研工作的发展。是否注重科研的发展严重影响着单位的政策导向,也就势必严重影响着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这样弊端和问题的出现也就找到了缘由。
为了解决这些已经出现的科研管理工作上的弊端和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出台有关政策支持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经费要向高校这块倾斜;同时要引导和教育社会各界部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遵守职业道德,给高校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大环境氛围。作为高校领导,也应当重视教师们的科学研究工作,建立更加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作为科研管理工作者,也需自觉自我培养岗位道德素质,建立起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这样我国的科研管理工作才能在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下稳步前进,提高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锵,李永阳.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问题探析[J].新西部,2012(09).
为了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切实帮扶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低保户劳动力实现就业再就业,努力实现全社会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的目标,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促进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的通知》和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进一步促进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的通知》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现就创建充分就业村(社区)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思路
以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为先导,以帮扶辖区内“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4050”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提升村(社区)户籍劳动力就业质量为重点,以村(社区)为基本单位,积极创建充分就业村(社区),建立起劳动保障管理服务机构,提升村(社区)的就业服务水平和就业援助功能,实现我乡户籍劳动力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的目标,为和谐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建目标
到6月底之前搞好一个创建充分就业村的试点工作,以点带面开展我乡创建充分就业村,到年底创建完成率在70%以上。充分就业村的创建坚持成熟一个创建一个的原则。
三、“充分就业村”创建标准
(一)充分整合村内各种就业资源,多渠道开发村就业岗位,辖区内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96%以上。
(二)就业困难人员得到有效援助,村内“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基本实现就业。
(三)不断提高就业质量,积极提升村户籍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到2010年底,村户籍劳动力中从事二、三产业人员具有职业资格证书人员比例达到10%以上,取得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比例达到20%,村户籍人员中现有不充分就业人数提升为充分就业人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失业人员均被组织在积极的就业准备中。
(四)各项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就业信息和援助渠道畅通,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环境优化,村内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无连续失业一年以上失业人员。
(五)村劳动保障管理服务室功能齐全,全面负责起本辖区内本地和外地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险和劳动关系协调等劳动保障管理服务工作,并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
四、创建内容和工作任务
(一)做好村失业人员摸底调查等基础性工作。全面掌握村就业状况,重点掌握户籍“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和“4050”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状况。调查上门走访率应达到100%;调查要有记录、有台帐,做到“失业状况、技术特长、培训需求、择业意向、家庭收入、就业结果”底子清情况明;要定期走访就业困难人员家庭,跟踪了解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情况,并对村内失业人员实现网上动态管理。
(二)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镇乡(街道)、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作用,积极开发保洁、保绿、保安、社区食堂、幼儿接送、残疾人托养、老人陪护、垃圾分类和公共设施养护等公益性岗位。
(三)开展村就业服务工作。村就业服务工作要做到“服务进门、管理到人”;在工作中做到主动热情、细致耐心、业务熟悉、方式得当、程序规范;服务要有内容、有台帐、有实效。村就业服务工作主要包括:
1.对符合“零就业家庭”条件和农村低保家庭的失业人员,做好审查发证有关工作。积极推荐各类失业人员参加就业再就业培训;发动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共建就业互助平台,广泛收集用工信息;配合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各类劳动者提供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服务。
2.实施再就业援助。重点帮助村内“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和“4050”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对未就业人员要找原因、想对策,根据其基本情况和需求制定专门的就业援助计划,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等精细化、个性化服务方式,进行对口帮扶,努力实现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安置。
3.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开展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使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对象和其他失业人员都能按规定享受到就业再就业政策的扶持。协助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初审和推荐工作,调查核实贷款人信用情况,配合参与欠款追索。
4.有效帮助村户籍劳动力参加劳动实用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做好培训的宣传、信息提供和报名等服务工作,
(四)行政村劳动保障服务室要结合各村特点,设室立牌,聘用劳动保障专兼职协理员1-2名-劳动保障服务室办公面积应达到20-30平方米,实现计算机信息联网,硬件设备由区统一配备,服务室须建立健全规范的服务标准、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
五、创建验收办法
“充分就业村”的创建验收程序为:年初制订创建目标,年底自评申报,全年考核评分,年度认定授牌。具体为:
(一)每年初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按照创建“充分就业村”总体规划确定当年创建目标。每年11月初,村逐项对照《区创建“充分就业村”考核评估表》(另行制订)标准,对当年创建工作进行自查自评,自评分在90分以上的,向乡提出认定申报,并提供有关材料。
一、总体思路
以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为先导,以帮扶辖区内“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4050”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提升村(社区)户籍劳动力就业质量为重点,以村(社区)为基本单位,积极创建充分就业村(社区),建立起劳动保障管理服务机构,提升村(社区)的就业服务水平和就业援助功能,实现我乡户籍劳动力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的目标,为和谐鄞州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建目标
到6月底之前搞好一个创建充分就业村的试点工作,以点带面开展我乡创建充分就业村,到年底创建完成率在70%以上。充分就业村的创建坚持成熟一个创建一个的原则。
三、“充分就业村”创建标准
(一)充分整合村内各种就业资源,多渠道开发村就业岗位,辖区内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96%以上。
(二)就业困难人员得到有效援助,村内“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基本实现就业。
(三)不断提高就业质量,积极提升村户籍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到2010年底,村户籍劳动力中从事二、三产业人员具有职业资格证书人员比例达到10%以上,取得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比例达到20%,村户籍人员中现有不充分就业人数提升为充分就业人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失业人员均被组织在积极的就业准备中。
(四)各项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就业信息和援助渠道畅通,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环境优化,村内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无连续失业一年以上失业人员。
(五)村劳动保障管理服务室功能齐全,全面负责起本辖区内本地和外地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险和劳动关系协调等劳动保障管理服务工作,并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
四、创建内容和工作任务
(一)做好村失业人员摸底调查等基础性工作。全面掌握村就业状况,重点掌握户籍“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和“4050”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状况。调查上门走访率应达到100%;调查要有记录、有台帐,做到“失业状况、技术特长、培训需求、择业意向、家庭收入、就业结果”底子清情况明;要定期走访就业困难人员家庭,跟踪了解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情况,并对村内失业人员实现网上动态管理。
(二)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镇乡(街道)、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作用,积极开发保洁、保绿、保安、社区食堂、幼儿接送、残疾人托养、老人陪护、垃圾分类和公共设施养护等公益性岗位。
(三)开展村就业服务工作。村就业服务工作要做到“服务进门、管理到人”;在工作中做到主动热情、细致耐心、业务熟悉、方式得当、程序规范;服务要有内容、有台帐、有实效。村就业服务工作主要包括:
1.对符合“零就业家庭”条件和农村低保家庭的失业人员,做好审查发证有关工作。积极推荐各类失业人员参加就业再就业培训;发动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共建就业互助平台,广泛收集用工信息;配合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各类劳动者提供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服务。
2.实施再就业援助。重点帮助村内“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和“4050”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对未就业人员要找原因、想对策,根据其基本情况和需求制定专门的就业援助计划,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等精细化、个性化服务方式,进行对口帮扶,努力实现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安置。
3.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开展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使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对象和其他失业人员都能按规定享受到就业再就业政策的扶持。协助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初审和推荐工作,调查核实贷款人信用情况,配合参与欠款追索。
4.有效帮助村户籍劳动力参加劳动实用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做好培训的宣传、信息提供和报名等服务工作,
(四)行政村劳动保障服务室要结合各村特点,设室立牌,聘用劳动保障专兼职协理员1-2名-劳动保障服务室办公面积应达到20-30平方米,实现计算机信息联网,硬件设备由区统一配备,服务室须建立健全规范的服务标准、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
五、创建验收办法
“充分就业村”的创建验收程序为:年初制订创建目标,年底自评申报,全年考核评分,年度认定授牌。具体为:
(一)每年初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按照创建“充分就业村”总体规划确定当年创建目标。每年11月初,村逐项对照《区创建“充分就业村”考核评估表》(另行制订)标准,对当年创建工作进行自查自评,自评分在90分以上的,向乡提出认定申报,并提供有关材料。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全面开展优美乡村行动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改善鳌江农村人居环境,深化和丰富新农村建设内涵,有力促进全镇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镇实际,镇委、镇政府决定,全面开展“优美乡村”行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考核标准
1、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在推进新一轮“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的基础上,以加快农村产业培育为突破口,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的,通过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和社会推动,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捆绑使用项目资金,分类指导、分层创建,示范带动、联片推进,实施优美乡村行动。
2、目标任务:力争通过若干年努力,重点培育建设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样板村,最终把全镇所有行政村打造成“村容村貌洁净、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今年起,每年创建一定数量的“优美乡村”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
3、考核标准:以县里的考核为标准,由镇优美乡村行动领导小组组织对各村(社区)开展优美乡村行动的环境美化行动、产业培育行动、基础优化行动、服务提升行动等四个方面分别实行初步考核。
二、工作内容
(一)开展环境美化行动
1、编制或修编村庄规划。要加强村庄规划编制或修编工作,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村庄规划的编制或修编,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农村水、电、路、气、垃圾集中处理站(点)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学校、卫生室、超市、体育健身、文化活动设施等公益事业建设。到2012年,完成全镇行政村的规划编制或修编任务。
2、开展村庄整治。开展以“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为主抓手的村庄清洁整治提升活动,重点整治村庄的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做到路平灯明、水清塘净、村洁景美。已经完成整治的村庄要巩固整治成果,深化整治内容,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严防脏、乱、差现象“回潮”,条件较好的整治村要努力创建成示范村。
3、加强生态保护。深化生态村创建工作,抓好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大力治理水土流失和开展水源地保护,推进生态公益林和沿海防护林建设,加强公益林管护、管理。要大力开展村庄道路、水体沿岸和庭院绿化,扩大村庄绿地面积,提高绿化档次。
4、做好农村垃圾集中收集。通过实施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工作,采取“以村为主体、以群众自我管理为主”的垃圾处理运作机制,按照农村“户三包、村收集、乡镇集中转”的要求,全面清除农村垃圾死角,建立垃圾收集网络和专职人员队伍,完善收集设施配置,培养村民自洁卫生意识。
5、开展污水处理。城中村与城郊村要按照城乡或区域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的要求,建设截污管网,条件成熟的中心村或布局相对集中的村庄,鼓励建设村域统一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布局分散、经济欠发达的村庄,通过多户式、分户式的办法治理生活污水。污水、化粪池建设要与农村新能源建设相结合,积极推广农村沼气使用技术。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村,受益农户数要达到村总户数的75%以上。
6、实施改水改厕。积极探索农村改厕与庭院生活污水处理相结合的模式,建立无害化卫生公厕,全面消除农村露天粪坑,保护农村水体和环境卫生。通过卫生改厕的村,村内农户卫生厕所覆盖率要达到80%以上。
(二)开展产业培育行动
1、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各村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优势,大力培育发展村域支柱产业,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格局。实行村企结对帮扶,带动若干村发展特色经济,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市场经济理念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构建现代农村产业体系。鼓励企业投资农村,到农村去创业,在农村求发展,努力开拓农村市场。
2、开展特色农业强乡(镇)强村创建。实施特色农业强镇强村战略,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大棚蔬菜、黄山水果林等特色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鳌江特色农业。
3、改革创新农村土地制度。以土地流转和宅基地整理置换为重点突破口,努力实现农村制度建设新突破。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户宅基地整理和置换试点并逐步推开,努力走出一条既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又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同时还能使农民住房资产化的路子。
4、发展乡村休闲农业。培育发展“农(渔)家乐”、“生态游”、“民俗游”等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加大旅游重点村的观光、休闲、体验、生态等旅游项目建设力度,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规模和档次,促进农民增收。
5、加强劳动力素质培训。结合各创建村特点和需求,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使更多的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增加一项增收渠道。
(三)开展基础优化行动
1、搞好农村道路交通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交通建设要求和有利于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需要,重点抓好各实施村村庄道路、等级公路新建和改建工作,实现农村道路建设符合规划、路面基本硬化、公路联网互通的要求。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客运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农村客运通达率。
2、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深入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继续坚持“群众自筹,社会参与,财政补助”的运作方式,加大资金投入,采取农村自建、改建饮用水工程和城镇水厂管网延伸等办法,重点解决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确保村民能喝上安全清洁放心的饮用水。抓好农村水源地和河(溪)沟治理,深入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全面整治农村河(溪)道池塘水沟,恢复河道基本功能,建立长效保洁管理机制,保护水体自我净化能力。
3、开展农村电气化建设。适应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切实加大投入,实施农电改造,开展安全用电宣传,努力建设“结构合理、技术适用、供电质量高、电能损耗低”的新型农村电网,提升农村电网建设水平。本着“必要、实用、节约”的原则,在农户居住比较集中、规模较大的村点安装路灯,方便村民出行。
4、建设农村新社区。加快中心村建设和城中村、城郊村、空心村改造步伐,引导农民建房和居住向中心村集聚。着力整合农村社区各类服务资源,建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加大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争做到中心村有村务活动室、卫生室、警务室、文化室、广播室、农民信箱和党员远程教育服务站、体育健身场所和放心店等,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四)开展服务提升行动
1、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妥善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利益矛盾,让农民群众充分享受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加强普法教育和法制建设,增强农民法制意识,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消除农村各种不安定因素,建立健全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理机制,有效防止青少年犯罪。实行村民事务代办制,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大劳动关系协调力度,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一步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在换届选举和行政村合并过程中,选派机关干部、大学生充实农村基层组织,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为实施“优美乡村行动”提供人才保证。
2、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农民健康工程”,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两年一度的农民免费体检,做好面向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对残疾贫困户的危房实行全面改造。整体推进农村社会救助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健全农村低保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完善集中供养机制。加强外来人口管理,逐步实现外来人口享有和本地居民同等待遇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形成有效的社会调控机制与和谐的社会关系。
3、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深化文明村(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农村社会整体以及个体细胞的文明水平。大力开展“民主法治村”、“无村”等创建,整体提高农村民主法治化进程。重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老龄委、关工委等组织的功能,创新载体和方法,增强各类群众性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
4、繁荣文化体育教育事业。抓好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成人教育,构筑农民终身受教育体系。完善农村文化“建、教、送、创”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引导鼓励农民广泛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挖掘农村乡土文化资源,发展农村特色优势文化产品,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品和特色文化村。大力倡导生态文明,树立先进的生产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学的消费方式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提高农村生态文化的群众性、实用性、先进性。深入实施文化下乡活动,加强城乡文化联动,加快城市文明、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与农村融合,使整个鳌江农村呈现一种现代与传统、创业与安适交融的和谐美。
三、申报、审核程序
1、申报:以县里下发的申报数为基准,各办事处根据本地实际组织相关行政村进行申报。
2、审核:镇开展优美乡村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村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挑选条件较成熟的村上报到县里。
四、政策措施
1、突出项目,明确建设重点。各地要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环境、区位优势,坚持协调发展、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便于操作的原则,选择好建设项目,以项目实施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镇经发局、规划分局、土地分局、环保分局、社会事务办、水利所、卫生所、鳌江学区等有关部门要加强衔接,整合资源,争取各类服务于农业、惠于农民、美化农村等基础性建设项目,并加大向优美乡村创建村的倾斜力度,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
2、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在全镇现有的强农、惠农资金保持不变的基础上,镇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量资金作为优美乡村行动专项经费,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经考核验收达到创建要求的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按规定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
3、创新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在用足用好各级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激励政策的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热情,大力组织和引导富裕农民,各界群众支持参与优美乡村创建,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自助自愿投工投劳投资。同时要开展项目招商引资,对一些村内商贸服务业项目、农家乐休闲项目、现代家庭工业集聚区项目以及农村宅基地改造项目等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项目,开展项目招商融资,筹措建设资金。
五、切实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全面分解落实“十二五”环保规划,大力推进我区污染减排工作
一是分解落实市政府确定给我区“十二五”减排目标,进一步完善污染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建设,注意数据的保存、资料的收集、档案的管理等基础性工作,打牢污染物减排基础。
二是强化结构减排、工程减排与管理减排,继续抓好落后产能的淘汰工作,完成落后产能、高耗能企业淘汰任务;推进工业企业废水深度治理,重点抓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设,为下一步区域发展腾出指标空间。推动重点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对已建成的门牙污水处理站、仲宫污水处理厂在严格监管稳定达标排放的同时,进行升级改造和管网配套建设,提高污水处理效能,形成新增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能力。
三是拓展减排领域,加强农业减排,督促完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试点项目,进一步推进南部山区小型污水处理站和垃圾收集转运工程。(以上工作由总量办会同监察大队、监测站、项目监督科、管理科、生态科具体落实。)
二、强化环境污染防治
一是按照《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继续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进一步健全扬尘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加大对施工工地、物料堆场等扬尘易发场所监督检查,深入开展扬尘污染防治分类挂牌管理。(该项工作由管理科会同监察大队、110指挥中心具体落实。)
二是按照市局统一部署,全面启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和环保合格标志管理,重点推进机动车停放地抽检、行驶车辆冒黑烟查处、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监管。(该项工作由汽车尾气管理科具体落实。)
三是加强工业大气污染源监控,完善污染防治设施检修故障报告制度,加强对各类大气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的检查和监督性抽测,强化工业污染源烟粉尘排放企业监督管理力度,督促各类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该项工作由监察大队具体落实。)
四是加大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持续加强对工业企业监管工作,进一步严格直排环境的企业排放标准,确保工业废水污染处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并达标排放,确保河段面水质稳定达标。(该项工作由监察大队具体落实。)
五是在污水处理能力建设方面,重点督促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任务,力争协调解决好河及其支流河段生活污水直排的问题。在河道截污整治方面,督促有关责任单位按时完成重点河流截污整治任务,协调有关部门和街镇及时清理河道垃圾,完善和管理好辖区生活垃圾收集设施。(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由项目监督科具体落实;河水质达标治理工作由监察大队会同监测站具体落实。)
六是加大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力度。强化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规范化管理,加强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监管,严把危险废物跨区域转移关。加强涉源单位和射线装置使用单位环境监管,完成辐射安全许可证的颁发和更换工作。按照省、市环保部门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工作。(该项工作由管理科牵头,会同相关科室具体落实。)
三、加强快速应急能力建设,构建全区环境安全防控体系
一是在原有基础上完善环境风险源动态管理档案,对全区重点风险源进行专项检查。完善环境应急体制机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进一步监控有突出风险源单位的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做好环境污染事故防范措施。
二是定期进行不同科目的应急演练,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根据假设不同类型的污染事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起到锻炼执法队伍,提高人员素质的目的。(该项工作由监察大队牵头,110指挥中心、监测站会同相关科室具体落实。)
四、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继续推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坚持监管和服务并重原则,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环境准入,充分发挥建设项目审批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调控、促进、优化作用。严格控制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新增审批量。对全区重点项目和高成长型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做到提前介入、跟踪服务,将管理植于服务之中。对国家鼓励的项目、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轻污染能耗低的项目优先审批。强化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和竣工环保验收,加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以上工作由项目监督科同监测站、监察大队具体落实。)
五、加强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有序推进生态市创建工作
围绕《市生态市创建目标责任书》中分解给我区的36项任务目标,强化对责任部门的定期调度考核工作,发现拖延和停滞情况立即予以督办整改,确保完成各项指标任务。指导申报各级生态乡镇的单位进行现场检查,督促建设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迎接上级部门抽查。督促加强辖区畜禽养殖业环境监管,继续有效组织,积极开展秸秆禁烧工作,对全区禁烧监察工作进行协调督导,确保实现全面禁烧目标。(以上工作由生态科牵头,会同相关责任科室具体落实。)
六、严格环境执法
一是做好环境工作,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做好12345市民服务热线、12369环保举报热线、12319城市公共服务热线环保联动服务,配合新闻媒体环保联动工作,处理好《书记信箱》、《区长信箱》的环境诉求案件,确保群众满意率达到95%以上。(该项工作由法规科会同监察大队、110指挥中心具体落实。)
二是严格执行“四个办法”的相关要求,认真落实污染源在线监控值班制度,确保实现国控、省控企业排污达标率达到98%。继续加大排污费征收稽查力度,依托排污申报电子平台,依法、全面、足额征缴排污费。组织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执法检查,加大后督察力度,对环境违法案件跟踪督办,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切实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环境污染问题。(该项工作由监察大队、110指挥中心会同法规科、财务科具体落实。)
七、加大培训力度与资金投入,强化人员业务学习,确保环境监测水平有较大提升
开展好辖区突出环境问题及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继续履行好常规环境监测任务,强化对重点流域、地下水涵养区的监督性监测。结合我区环境监测工作的整体需要,对目前监测工作的“短板”进行分析,科学合理的制定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督监测计划,继续加大资金投入,从硬件购置、软件升级、办公条件、人员待遇、业务培训、定期考核等方面提升监测能力水平,扩充现有监测项目,确保我局监测工作在年实现新跨越。(该项工作由监测站具体落实。)
八、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推进环保政务信息影响力
一是配合我区环保重点工作,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根据市局部署,进一步完善“绿色,绿色行动”宣讲团进社区、进学校活动,组织开展好环保移动宣传服务站“五进”活动。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教育基地等绿色系列创建工作,继续强化和丰富中小学环保进课堂的教育内容,进一步发挥环保义务监督员、大学生环保志愿者作用。做好“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等各种环境文化宣传活动。(该项工作由宣教科具体落实。)
二是做好区环保局各项政务信息的报送工作。要将我局工作动态及时形成文字材料上报市局和区委、区政府。继续拓宽信息报送渠道,各个科室要将平日工作成绩进行提炼,形成高质量文字材料,增加上稿率,要让上级领导及时了解我区环保动态,密切关注、关心我们所开展的环保工作。(该项工作由局办公室、宣教科会同各相关科室具体落实。)
九、全力推进廉洁高效及学习型机关建设
一是巩固扩大“深入基层、服务群众”集中教育成果,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形成学先进、找差距、作表率、振奋精神谋发展的好风气。
二是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完善以惩防体系为重点的环保系统反腐倡廉建设机制。巩固扩大“执政为民、廉洁高效”集中教育成果,悉心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全方面提高服务效率与依法行政能力,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三是整理相关申报材料,今年开始启动创建“省级文明机关”工作,努力促进我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四是完善内控制度,严格控制公务接待和会务费用支出。(以上工作由环保局党支部会同局办公室、财务科具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