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1 14:56: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找规律教学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设计说明:本课重在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意识。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做到:一、置身于情境中学习;二、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学习;三、在比较中学习。从而让学生最终感悟出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的价值所在。
教学流程:感知规律——探究规律——应用规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符号化、分组、比较和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方法以及逐步优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用计算的方法确定周期现象中某个序号的物体或图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找朋友游戏)
游戏规则:请5名学生到讲台前参加游戏,全班学生齐唱《找朋友》,最后一个字停在谁身上谁就上位,最后留在台上的那位同学就是我们要找的好朋友。
师:刚才我们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定的规律来找好朋友的,其实生活中许多物体的排列也是很有规律的,它们里面还含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找规律)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兴趣源于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师“引导者”的体现之一。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熟悉、喜爱的游戏,让他们初步感知现象中存在有序的规律。】
一、感知规律
1、课件逐一出示A B C,让学生口答每个字母的名称。
师: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字母呢? 生:可能是D……
2、课件出示A B C A B C
师:请同学们看下一组,谁能猜猜下一个是什么字母? 生:A ……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
3、师小结:第一组字母看不出规律,很难确定下一个字母是什么;第二组字母的规律看清楚了,我们就很容易确定其中某个位置上是什么字母了。
4、师:下面的一列字母排列有规律吗?
A A B C A A B C A A B C ……
生:从左起每4个字母一组,每组的第1、2个字母是A ,第3个字母是B ,第4个字母是C 。
师:第6组的第一个字母是什么?第7组的第三个字母是什么?第8组的第四个字母是什么?
5、师:下面的一行汉字有没有规律?
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绿色环保……
生:从左起每8个汉字为一组,每组都是“节能减排绿色环保”。
师:第50组是些什么字?
生:第50组还是“节能减排绿色环保”。
师:老师希望我们每个同学从现在做起,争做环保小卫士,为保护环境,保护咱们共同的地球家园而努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数学思考是教师“引导者”作用的又一体现。这一环节中,抓住“几个字母或汉字为一组”这一关键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由表及里、从富有个性到具有共性的认识过程。】
二、探究规律
师:同学们,前不久咱们刚刚度过了一个神圣而伟大的节日,还记得是什么节日吗?对,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61个国庆节。国庆期间,举国同庆,到处彩灯高挂,彩旗飘飘。瞧,连天安门广场也比平时漂亮了许多,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都看到些什么呀? 生:图中有盆花、彩灯、彩旗
师:它们的排列有规律吗?生:盆花从左起每2盆花为一组,每组的第1盆是蓝花,第2盆为红花……
师:刚才,同学们很快找到了盆花、彩灯、彩旗这三种物体的排列规律,非常好,看到这样有规律排列的物体,你想研究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生:我想研究第100面彩旗是什么颜色? ……
师:我也想提一个问题,可以吗?我想研究这三种物体的第15个各是什么颜色?你们能帮我解决吗?
1、学生独立思考解题
2、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个体,他们有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对每一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解决,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交流,鼓励学生汇报多种解法,以发展求异思维和探究能力。】
三、应用规律
1、“练一练”第1题
师:国庆节不但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孩子们也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在庆祝国庆节呢!大家看,他俩在干吗呢?他们摆的棋子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
生:他俩在摆棋子,他们摆的棋子有规律,从左起每3枚棋子为一组。
师:想一想,第21枚摆的是白子还是黑子? 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生:21÷3=7(组) 黑子
2、“练一练”第2题
师:小红正在参加设计比赛,她正在按绿、黄、蓝、红的顺序穿一串珠子。你能算算第18颗珠和第24颗珠分别是什么颜色吗?
生:18÷4=4(组)……2(颗) 黄珠 24÷4=6(组) 红珠
3、“练一练”第3题
师:经过紧张的角逐,设计比赛的最终结果出来了,下面三组设计分获了金、银、铜奖,你能根据他们的设计规律在括号里画出每组的第32个图形吗?
桂平市社坡镇社坡中心小学 刘秋红
【教材内容分析】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七单元,本节学习的是例一,书本88页。本课时的内容是我们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我们教起来比较费力。在本课时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找到规律。这样我们的教学就简单多了。
【学生学情分析】
授课的年级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是第一次接触到规律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一年级的学生虽然之前没有学习过这方面的内容,可是只要在我们的教师指导、提醒下,他们会学得很快,因为我们的学生平时就有喜欢观察的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图片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规律是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得到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涂色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要他们学会发现看着一个图片知道下一个图片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前置学习内容】
1.通过对喜羊羊、美羊羊、灰太狼、红太狼照片排列的引入,让学生发现这规律是如何得来 ,其实就是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2.了解规律对本节课重要性,学生能自己发现规律,体会规律的美。3.同学们明白规律的得来,那么对我们的教学就简单得多了。
【教学过程】
一、揭题(时间:2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1.根据白板对喜洋洋、美样样、灰太狼、红太狼照片排列说出排列的规律。2.根据老师的提示进入到本节课的授课内容。
老师指导:1.出示照片排列,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排列规律。2.说说规律的存在性。3.看清例题,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最后发现规律。师小结:其实,课题就是本节课的眼睛,同学们在预习应从课题入手。
设计意图:1.能自己发现规律的存在性。2.教师的小结渗透学法的指导。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时间:8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1.学生自己观察图片的排列,试着自己去发现规律。2.与老师合作看图,学生注意老师的提醒去发现规律。3.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
老师指导:1.引导学生看图,让他们把观察图片的结果说出来。2.根据学生说出图片排列的结果,然后教师进行排一排。3.最后一起观察排列的结果是否正确。4.教师引导学生懂得看着前一个图片,能说出下一个图片是什么,反过来也可以。
设计意图:1. 让学生有自主的学习能力;2.明白规律是怎样得来的。
三、观察例题,发现规律(时间:15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1.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规律;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怎样才能更容易发现规律;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了自主学习。4.让学生把自己发现的规律画下来。
老师指导:1.老师检查学生画下的结果,在画得不对的学生之间让他们改正。2.教师走进学生中了解学生交流情况。3.引导全班交流汇报,最后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看到一个图片就能说出下一个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把本节课的重难点掌握好,学会看到一个图片就能说出下一个图片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巩固知识(时间:13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观察练习,发现规律,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老师指导:教师进行评讲。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出书本,走进生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课堂小结(时间:2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规律是通过观察、实验
猜测、推理得到的。
六、教学反思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新增的一个内容,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今后学习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我在执教这节课时,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力求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思想。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比较成功是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 激趣乐学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和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了观察喜羊羊、美羊羊、灰太狼、红太郎图片规律的排列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彩旗、花朵、灯笼、小朋友的队伍的规律,不仅使学生很快的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找规律》教学设计 评价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
设计思想: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充分为学生提供开展数学活动的机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猜想、观察、探索、操作、交流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从中感知规律,认识规律,探究规律,并获得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给出了一幅学生举行联欢会的情景图,装饰的彩花和彩旗都是有规律地排列的,让学生观察并发现规律从而认识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摆规律,再通过涂色加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认识。整个教材的编排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学情分析:
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在这里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规律”这一概念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大部分学生还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出他们发现的规律。一年级学生天性好动,注意力不持久,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拼摆、涂色等活动,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3.激发学生喜爱数学、发现美得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2.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发现规律。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猜想、观察、探索、操作、交流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从中感知规律,认识规律,探究规律,并获得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正方体、圆柱、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彩笔一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渗透品德教育。
课件出示:互相尊重 欣赏别人 胸怀开阔 文明讲话。
谈话:同学们,你们是小学一年级学生,从小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一起努力,加油!
2.拍手游戏。
同学们,老师和你们玩拍手游戏,你们跟着老师一起做(拍手-拍手-跺脚)3次,小朋友猜一猜接下去是什么动作?你能一直这样做下去吗?
小结:同学们做的很好,真棒!像这样不断重复出现的动作就是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同学们举行联欢会的情景图。仔细观察,画面中有规律吗?哪儿有规律?都有些什么规律呢?请仔细观察,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精心创设的“节日联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认识最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1.选一选(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联欢会上的彩旗。请同学们说一说,从画面上你发现了什么?猜一猜,后一面彩旗是什么颜色?你是怎么想的?
(2)课件出示联欢会上的彩花、灯笼、小朋友。请同学们说一说,从画面上你发现了什么?猜一猜,后面的一个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3)观察上面的“彩旗、彩花、灯笼、学生”的画面,你从这些画面上想到了什么?(它们的排列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
课件出示:每组颜色不同、形状相同、数量相同。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小旗的排列规律,后面的小花,灯笼,小朋友都放手学生自己去找,再集体订正,要学生说明选择的原因。做到“授人以渔”。
2.摆一摆(教学例2)
(1)课件出示:引导学生观察图,都有什么图形、颜色?请同学们摆一摆学具,后面应该摆什么图形?你是怎样摆的?
(2)对比两图,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每组颜色不同、形状不同、数量相同)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3.涂一涂。(教学例3)
(1)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彩图,说一说图形的排列规律,再涂色。
(2)课件出示:“做一做”,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在涂色,集体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学生已能够找出简单图形的排列规律,例3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涂色,交流想法。
(三)创造规律。
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只要涂出的颜色是有规律的,给予肯定和表扬。集体展示交流,评选优秀设计师。
【设计意图】把所学知识应运于生活,创造规律,体验规律美。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欣赏规律的美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大自然中感受规律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五)巩固练习。
练习十六第1、2、3题。(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途径,这里设计了一个按规律涂色练习,一个辨析练习,体现的练习的层次性。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很多事物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你能找出我们身边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吗?
教学评价: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学情;高效
教学设计是教师完成教学过程的预设,虽说任何预设都不可能完全掌控课堂,因为新课标下的课堂应该是动态的。但教学设计的预设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新课改下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设定明确而具有层次的目标,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抓住数学教学的本质,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研究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设计,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依据学情,确立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是整个课堂的中心,教学的过程需要依据这个中心开展。除去大纲对课本的要求,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要依据学情,这样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1.了解学生学情
小学生本身思维处于转变期,我们在数学学习中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所以在确立教学目标前,教师应对学生的学情开展分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等方面研究分析。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元、角、分”相关知识时,通过课前的调查了解了一年级学生对元、角、分等单位已有了简单的认识,自身也有过一定的购物经验,但对于“钱”这个概念还是处于模糊状态,没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就可以从纸币的认识开始,了解人民币是我们现行的货币,重点突出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并同时教学生爱护人民币,用好人民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等。
2.设置明确而具有层次的目标
新课程下的教学需要明确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缺一不可。当然具体的设计中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目标,这样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可以做到循序渐进。
例如,在教学“时间单位”的知识时,制定了这样的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时间单位时、分,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1时=60分,初步体验时、分的实际意义,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2)在动手操作、自主观察、小组交流中学会看钟表,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3)结合具体情境,采用不同形式,体验1分钟的长短,并类推1小时的长短,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这是教师在研读教材,并对学生的情况做了具体的分析和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的。
二、分析学情,优化结构
教学目标是笼统的,要具体开展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分析学情,优化课堂结构。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相关内容时,我将所获得的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设计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如下环节:第一,情境引入,熟悉规律。第二,合作找规律。第三,开展活动,运用规律。第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本环节着重进行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让学生不仅找到规律,而且还找到找规律的方法。古语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的教学才能触及数学的本质。
课堂结构的合理实施就是建立在学生的这种渴望学习的天性上的。所以要在教学设计时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活动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活动促发展”,从而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三、利用学情,驾驭课堂
课堂是灵动的、变化的,也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对学生充分的了解,才能灵活驾驭课堂,对课堂上出现的生成能够从容应付。
是把圆片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2份。学生在比较、选择的过程中,进一步明晰分数的本质。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初步体会到分数与之相对应的具体数量之间的关系,实现教学目的,丰富了课堂,完美地诠释了简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魅力。
总之,根据学情制定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其可以设计明确而具有层次的目标,能实现课堂结构的优化,掌握课堂变化,让课堂更灵动,它将给课堂教学带来深远的影响。为此,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尊重教学规律,分析学情,设计好每节课,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1]李东云.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应重视的方面[J].学周刊,2011(12).
关键词:探索规律;教学价值;解读
一、系统定位,“探索规律”的《课标》要求
《课标》把“探索规律”作为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学段要求: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第二学段要求:探求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同时还要求“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探索和理解运算律”“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等等。“探索规律”蕴藏着重要的教育内涵和价值,被新课程单列为一个独立部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探索规律”的教育地位和意义。探索规律并非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早有呈现,只是没有受到高度重视和持续关注,知识相对散落,编排较为随机。在新课程中,这部分内容被独立出来,其实也只是相对独立,因为它还是要依托“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应用”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初步感知,“探索规律”的意义建构
四年级上册中的教学内容是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教材上的例题、“试一试”和“想一想”主要呈现形式如下:
■
“找规律”的教学仅仅是讲清规律、分解规律和应用规律吗?“找规律”教学应该“教什么”?“怎样教”?
(一)规律“是什么”
规律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规律也叫规则、法则,数学规则是反映几个数学概念之间关系的命题。因此,苏教版教材中“找规律“的教学可以看作数学规则的学习。间隔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接触过。间隔现象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浅显,是适宜四年级学生探究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找这样的数学规律: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排,两端的物体相同,这种物体的个数比另一种物体多一。教材最后揭示了另一条数学规律: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圈,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二)找规律“教什么”
学生对数学规则的掌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理解数学规则的推导与总结过程;二是将习得的数学规则灵活运用到各种具体情境中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三是掌握不同数学规则之间的联系,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照数学规则学习的三个方面,教授“找规律”的过程中就应该突出一个“找”宇,要让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就本课教学而言:首先要发现规律,理解数学中各部分概念之间的联系;其次是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数学规律;再次要能应用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最后是要想方法沟通两条数学规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找规律“怎样教”
根据数学规则的学习形式,我们可以相应地采用两种基本的数学规则的教学方式,即“例一归”法、“归一例”法。本课教学应采用“例一归”法,这与教材的设计意图是一致的。教材设计了多样的“找”规律的活动,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把学习活动设计成三个层次:(1)观察若干个具体现象,体会它们的相同特点,初步感受间隔规律;(2)摆学具,体会规律的必然性;(3)带着初步认识的规律重返生活,发展数学的眼光。根据数学规律的教学原理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我们对上面的两个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将教学设计细化为以下四个操作步骤,并展开摆学具操作的过程,通过类比和对比,使学生沟通联系,明确区别,理解原理。
三、精心设计,“探索规律”的价值解读
(一)探索发现规律
1.揭示课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学规律,兔子乐园也隐藏着一个规律,想不想把它找出来?(板书课题)
2.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主题情境图兔子乐园)在兔子乐园中你看到了哪些物体?有几组互相有联系的事物?
(2)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他们在排列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数一数、想一想,把你们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交流,也可以把它记录下来。
(3)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探究规律
(1)全班交流:请小组代表把你们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听。
①每排两种物体的个数。
②每排中的物体都是间隔排列的。引导:兔子和蘑菇这一组是1只兔子,1只蘑菇,1只兔子,1只蘑菇,一个隔一个排列的,像这种一个隔一个排列的方式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谁能照样子说说图中其他两排的物体是怎样间隔排列的呢?
③每排中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物体是一样的。
师:我们把排在开头和最后叫作“两端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叫作“中间物体”。看看其他每组中谁是两端物体?谁是中间物体?
④两端物体比在中间物体多1(或中间物体比两端物体少1)。
当两种物体像这样间隔排列,并且两端物体相同,这时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2)小结:兔子乐园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呢?谁能把刚才的发现连起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现实的问题情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探索活动,教师在学生随意观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思考、发现、交流,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不同的探索过程,有着不同的体验和发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发现的规律,增强了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二)验证巩固规律
1.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操作: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2)沟通:从排列位置看,这里小棒相当于例题中的什么,圆呢?我们发现的规律怎样?
(3)扩展:能不能从生活中找到有存在这样规律的事情吗?
2.联系实际,感受规律
(1)列举规律:其实,这种规律在生活中到处都有,你能举一些例子和大家分享吗?学生交流,课件适时出现生活中的例子,如手指、护栏、广告牌、路灯等。
(2)欣赏一组图片。
(3)生活中这样的规律举不完。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画出来吗?
3.回顾反思: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规律是如何被“找”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一一间隔地摆小棒和圆,并思考小棒和圆的个数相当于例题中的哪些物体,然后讨论小棒和圆在排列中的不同位置及数量关系,使学生把获得的具体、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初步感受简单数学模型。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动口,目的是让学生多感官参与探索过程,而不是将规律直接告诉学生。因此,学生对规律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从而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初步运用规律
1.谈话:间隔规律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现在让我们一起到马路上来看一看吧!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广告牌?
(1)能发现电线杆和广告牌的排列规律吗?
(2)你能说出广告牌的个数吗?为什么?
2.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
(1)口答:为什么锯了4段?能不能用我们找到的规律思考呢?
学生汇报时同时出示图形:―×―×―×―
(2)锯了6段,需要几次?如果用个字母表示,锯了a段,需要几次?如果锯了a次呢?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去寻找原型,建构起对规律的现象支撑。同时,通过回忆、再现的活动,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能以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把握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练习“想想做做”第3、4题
(1)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多少棵桃树?
(2)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A、与上题比较;B、画图或摆学具C、语言表述……)。
(3)比较:两题都是栽树,都是每两棵柳树中间载一棵桃树。有什么区别呢?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分析,联系已经获得的规律进行判断、得出答案,使学生在直接运用规律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深化认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你能很快地判断出和谁多。
(1)……
(2)……
5.运用今天找到的规律,做一个小小的设计。
为了庆祝“国庆节”,学校准备了一些花,有5盆、5盆海棠花、6盆一串红,请你选择两种花,怎样间隔排列呢?
(1)四人小组合作,用彩笔画一画或用学具摆一摆。
(2)展示:将自己的作品到视频展示台展示一下,并说明自己的设计思路。
【设计意图: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规律的认识,体会规律的发展变化,启发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正确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现实价值所在】
四、综合评述
“找规律”的教学要求是“重找会用”,教学重点在“找”上,而不仅仅是规律的“应用”。所以,教者不能满足于通过分解规则,使学生掌握规律间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并能应用这条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而应该引导学生探索规则,要先以生活实例为例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再通过动手操作,从具体到抽象建构规则,在理解规律原理的基础上,沟通数学规律之间的联系,理解数学规律之间的区别,最后是简单应用。总之,找规律的“找”突出的是探索过程,是在探索中理解数学规律,懂得数学规律的具体规定,而且还要懂得为什么这样规定。
[参 考 文 献]
[1]陈昌平.数学教育比较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刘坚,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找规律 教材对比 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22
一、教材对比和解读
本文所述新旧教材分别为2012版和200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社)。关于这两个版本中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不同编排,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例题编排――由呈现转向发现
2001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师用书》指出:“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规定了这部分内容。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只是在练习中有少量的习题;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分析这两版教材,关于”找规律”这个单元在例题编排上的改动还是比较大的。
单元例题内容结构对比表:
浮华褪却始见真――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上表反映的对于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积淀式审视和教材编写处理。具体细节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整合并缩减了简单图形变化规律的例题。2012版本只保留了原版的主题图,由直观呈现的例题过渡到让学生自主发现,将原来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和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两部分内容仅用一句话,即“图中的人和物都是按规律排列的”进行揭示,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余的排列规律,并说出来,此外还突出了该内容教学的关键点――圈出重复的部分。这一改变将原来例题中许多重复性的操作和练压缩,但是规律的直观认知这一根本的教学目标并没发生改变。
2.增加了做一做的习题编排。在例题的编排更具针对性的情况下适度丰富了配套的“做一做”习题的数量,意图非常明显,将例题中“瘦身”的一部分以“做一做”的练习形式呈现。在此不展开说明。
(二)方法指导――由隐性转向显性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2版例5的编排:分三个问题阶段性呈现――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这样的编排对于学生找规律的方法指导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也是在例题编排的层面与2001版最大的区别。可以预见的是,新版本教材对于“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整体编排上所做的较大改动,必将带动第一、二学段中整部分内容的系列性改变,同时极大地影响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上的变革。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作为2012人教版教材的启领之基,在基本理念中更突出了编写者对于学生数学能力培养方面的理性思索,这是一种基于理解数学角度的传承和回归,从而也使得”找规律”这部分内容更加焕发出新的光彩和活力。
(三)练习设计――由单调转向丰富
新旧两版教材之间关于“找规律”的内容一个较大的区别体现在,对于单元配套练习的设计和编排。
《教师教学用书》(2001版)是这样分析原版本教材习题的:第1题例1是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的配套练习;第2题的题型与前面学过的略有不同,图形围成了一圈,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提示其沿着一个方向看每组图形的变化;第3题是简单的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配套练习;第4题的第(2)小题是从大到小排列,但方法基本没变,是检验学生迁移能力的好素材,数学练习的题量无限,但基本的思想方法是有限的,这是需要教师引起注意和重视的问题;最后的思考题,它的规律之一是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数列的每相邻两项的差是1。要鼓励学生通过操作和看图形的变化来找规律,如果有学生能通过计算找出规律,更要加以表扬。
2012版教材的单元练习首先在题量上达到了13题,形式上更加丰富,层次更加鲜明,更强调和注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题1不再是规律的延续,而是判断组成规律的必要条件,同时首次出现了文字形式的找规律题型;题4属于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题7是一个多向思维的找规律习题,可以从横向和纵向及最后的运算结果找出不同的规律并加以解决;题8是数形结合意识在找规律这部分内容中的运用;题9则是较为复杂的图形规律题,属于例题5的配套练习,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12恰当地结合百数表的知识,通过找出百数表中蕴含的规律找出不同形状结构中的数;题13需要结合数学推理加以解决;思考题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规律,结果多样化的呈现,为后续找规律知识的学习作了铺垫。
新版教材编排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1.喜忧参半――是否会更容易造成两极分化
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2012版教材对于”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难度适当加深,而2001版教材实行以来关于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一直被诟病。如此修订,可喜的是大大拓展了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内涵,堪忧的则是会不会造成两极分化现象的提前和加重,这也是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环节需要特别注重的问题。
2.有始无终――生活化的情景呈现略显匮乏
新教材编写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对于”找规律”这个单元的编排,除了沿袭旧版例题1“举行联欢会的情境,装饰的东西都是有规律排列的,小朋友有规律地围成圈跳舞”之外,委实缺少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场景。这也需要教师立足教学实际,充分发掘小学生生活中关于找规律的素材,组织和开展更为有效的教学。
3.忽明忽暗――找规律知识教学的现实意义
参照2001版《教师教学用书》,关于该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教学目标的设定、检测、评价相对较为笼统。对于当前学段而言,该部分知识教学的现实意义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讲都略显模糊。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仅以第一课时教学为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或数字排列的简单规律,理解规律的意义,同时会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2.通过涂色、摆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和推理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受规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对规律美的欣赏意识。
(二)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感受规律
师:同学们,儿童节就要到了。为了把教室装扮得更漂亮些,有几名同学已经想好了设计方案,他们准备这样设计――(出示主题图)
师:他们用了什么材料布置教室?是怎样摆的?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物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2.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灯笼排列的规律
师(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从左往右看,是怎样排列的?
生:灯笼是以一蓝一红、一蓝一红这样一组一组一直排列下去。
师:以一篮一红为一组,一直排列下去也叫做重复出现(板书)。根据前面的规律,如果继续排下去应该是什么?
(2)小旗的排列规律
师(课件出示):找出彩旗排列的规律,同桌互相说一说。如果继续摆,应该是什么颜色的旗?
(3)小花的排列规律
师:仔细观察,下一个该摆什么颜色的花?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小结
师:在观察中,我们发现灯笼、小旗和小花的排列都是依据颜色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我们就称它们为有规律的排列。
3.实践操作,理解规律
(1)独立摆图
师(出示学具):有哪些图形?各有几个?请看大屏幕一起观察,然后把所有图形都用上并摆成一行,一组一组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学生活动,汇报展示,由学生来介绍摆图的规律。
色同形不同: ■
色形都不同: ■ ■ ■
(2)合作摆图
师:色形同但量不同。如果还是像这样让你摆出有规律的排列,你打算怎么摆呢?
学生活动后展示: ■
师:形、色、量都不同。要用这样的学具摆,想一想会有规律吗?
学生活动后展示:■■■
4.巩固练习,强化认识
(1)在拍手游戏中找规律
示范:上拍手、排肩、下拍手为一组重复出现。学生一起接着做,并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做。
(2)简单推理。画一画,并说说想法:
①
②
③串项链游戏。(略)
④找数的规律。1,3,1,5,1,7,1,9, ,
5.课外拓展,寻找规律
(1)生活中关于规律的图片(多媒体出示)。
(2)从自然现象中找寻规律。春、夏、秋、冬四季;日出日落;燕子秋季南飞,春季飞回……自然界中有规律的现象。
(3)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现象,大家可以用心去找一找。
6.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三)实践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技能,获取较多的活动经验。
关键词:探索规律;模式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近期听到一节一年级的数学课《找规律》,课堂教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件图片,热闹的魔术表演,旨在让学生发现图形按形状或者颜色排列的规律。教师出示有规律的图片如: 学生连续不断说出自己发现的排列规律:红圆绿圆红圆绿圆红圆绿圆……再如教师出示这样的排列:
学生接下去说出自己的发现:三角形、三角形、正方形、三角形、三角形、正方形、三角形、三角形、正方形……整堂课学生都在快乐地照着图片接着说下去,并根据这种发现接着画一画或者摆一摆,到了课的结束,学生仍然在一个一个读着颜色或者图形的形状。课堂很热闹,但似乎缺少了什么。
既然学习的是《找规律》,那么我们就从课题入手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们首先要明确“找”的对象,在本课要“找”的对象是“规律”,那我们就要讲清“规律”是什么。规律从概念上理解要分为两方面:内涵与外延。“规律”一词的内涵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其中的“不断重复出现”是指以一组为单位的不断重复出现。规律的外延在本节课的表现为课堂上出示的有规律的图片或者物体。学生在课堂上,说规律的时候一直是在照图读,一节课下来学生理解的只是规律的外延。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奥苏伯尔在他1978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认知现》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些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设计首先应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样照图一个个想下去的方法孩子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幼儿园就能说出来,那么在一年级再上这节《找规律》的课意义何在呢?弗赖登塔尔指出:与其说是W习数学,还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本节课就承担了理解“规律”的内涵并将“找规律”问题“数学化”的任务。
当学生一个一个读图说规律时,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说红黄、红黄、红黄……这样停顿一下说一下。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分组的意识,再不断重复出现,触及规律的内涵。“红黄、红黄……”是学生对规律生活化的理解。接下来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一个红、一个黄,一个红、一个黄……”这两种描述方法在背后不同的是学生对规律内涵理解深度的不同。这种引导把学生对规律的生活化理解上升到数学化的理解。
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把“探索规律”作为渗透函数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探索规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模式化”思想,发现规律就是发现一个“模式”,并能用多种方法表达“模式”的特点。那么每组图形规律的特点是什么?《找规律》一课在课堂的深度上应该达到让学生提炼出每几个图形为一组,这一组中各有几个什么样的图像的程度。如:
再接下去是什么?当学生能够说出两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时,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你怎么知道再下面就是这样的图形呢?你是怎么找出这个规律的?”规律是要靠我们发现的,那就一定要有发现的方法,对找规律的方法提炼抽象的过程正是学生对规律内涵理解的过程。
关键词: 苏教版 小学数学教材 找“规律”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时代的进步促使人的发展要从小开始,从数学的角度看待世界,培养创新逻辑思维。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可以说是培养学生数学技能的必要课程。以往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关“找规律”的内容很少,根据现在的教学理念,教师要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在学习中增加“找规律”的学习内容。
一、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如今教育部使用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引入概念、推导公式、揭示性质与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找规律”主要是寻找数式、形的变化规律。目前新的教育方案规定苏教版小学数学在四、五年级的课程中专门设立编排“找规律”内容,培养学生的推理逻辑能力。找规律的过程,实际上主要是合情推理的过程。虽然合情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但在推理过程中,大胆预测,多角度猜想,往往孕育数学的发现和发明。要让学生在给定的事物中探求发现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突出探究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究和发现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有层次地安排探索规律的内容
如探索简单图形沿一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教材设置了三个小问题:第一个问题,为学生呈现一排10个方格,分别有1至10这十个数,每次移动两个方格拼成的长方形,框出2个数,探索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第二个问题,让学生用三个方格拼成的长方形,每次框出3个数,探索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这里,引导学生通过平移体会规律。第三个问题,探索每次框出4个数和更多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平移的次数和每次框出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得到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在“试一试”里,表中的数增加到了15,让学生用发现的规律直接说出答案。
2.情境创设趣味化
美国著名科学家阿西莫夫说:“科学始于好奇。”找规律重在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对规律的自主认识和体验。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切科学的发展都始于好奇心。教师可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引进一个特定环境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新加入了许多开放性问题,如:“你是怎么想的?”“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看到这里已经很好奇,感兴趣,会主动思考问题,找到答案。这些问题不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好奇心引发他们对所学内容进行探究,积极的探究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对数学的兴趣是数学发现的基础。因此,苏教版教材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自主发展的空间,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和数学素养。
3.教材逐步生活化
为了使儿童顺利接受数学知识,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更容易被接受。教材中涉及了诸多生活实例,更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具有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如此方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接受知识传授,并且从规律中发现新的意义,激发学生愿意学习、主动接受的意图。例如,四年级(下册)的“找规律”,商店里有三种木偶娃娃,两种帽子,小明要买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上一顶帽子,问小明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这种现实生活中可以遇到的情景出现在课本中,学生看到不仅不会产生陌生感,反而会生出亲近感和兴奋感。所以,以生活实例为手段,掺入数学知识强化教学趣味,提高成功效率非常可行。
三、注重“找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师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主要起引导和牵引作用,但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学习知识,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给学生一个例子学习,再逐步引导学生用找规律的方法,发现数学模式的乐趣及特有的逻辑形式。找规律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对规律的自主认识和体验。同时找规律模式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思考,利用亲自操作探讨发现规律性知识,这样的过程必须蕴含一定的思维质量,体现解决问题的理念。
四、结语
面对新的教育模式,苏教版小学数学新模式符合时代的要求,深层发展儿童的数学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水平,对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智力开发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应该提高自身教育水平,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清晰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习,从独特的视角体会新教材的好处,创新方法并且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1]汪甜,崔鸿,刘胜祥.美国加利福尼亚版小学科学教材的设计特点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