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9 08:03: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生科技创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都是一些基础性、常识性的问题。然而我们的任务是要在简凡的日常教学中,挖掘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素质。对于儿童来说,只要獨立思考能想出一些新的东西,都可以认为是创新的。
二、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人际环境
研究表明:一个充满乐趣的环境可以导致很高的创造力。教育者的任务应该是营造心理自由、充满乐趣的创造性环境,使学生进入一种放松、开放的状态,能集中精力学习、创新。面对学生的尝试行为,教师不能简单的批评与训斥,而应详细了解他们尝试行为的实质:想了解什么、体验什么、探究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尝试条件,鼓励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有益的探究行为,以满足他们强烈的尝试愿望,并针对尝试过程与结果,对他们进行指导,以提高其探究行为的教育价值。
(二)创设宽松的时空环境
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重视他们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探究活动的材料、工具、场地等。因而我们教师应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理解学生的这种想法,支持学生的这种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外活动。给他们提供多感官活动的时机,当千姿百态的事物展现在面前时,尽可能让他们亲自看看、听听、闻闻、尝尝、摸摸,在探索生活世界奥秘的过程中认识世界、进行创造。
三、以多样的内容和形式搞好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一)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要开发兴趣、注重个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技创新教育过程中,辅导教师要通过选题、活动形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努力调动学生的兴趣。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趣”被激发的程度。例如,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实践,体验“趣”的三个层次:感受新奇,体味发明创造的乐趣;破除神秘,建树发明创造的兴趣;实践行动,享受发明创造的行趣。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才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出来。“趣”的激发,需要教师正确、巧妙、有效地引导。在此基础上,加强辅导,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和发明创造的欲望。
(二)科技创新活动选题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实践活动的选题,最好是从学生身边最司空见惯的事物或现象着手,这样的选题符合少年儿童认知需要,容易激发少年儿童的兴趣,开展活动也占尽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也能减少活动开支、易于活动的开展。
(三)活动形式要种类多、方式新
科技创新实践特色活动要形式多样。如可以开展科技创新知识竞赛活动、听专家做“实践活动知识讲座”或科普知识讲座活动、实地考察或参观调查活动、小论文交流活动、科技发明作品征集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科技发明与制作活动,展示学生科技发明成果活动、为学生的小发明申请专利等活动。每学期排出了活动安排表,由相关教师进行辅导,学生定期进行各种创新实践活动。
(四)活动过程要遵从童心、及时调控
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所以教师设计活动方案要遵从童心、寓教于乐。由于创新实践活动需要打破常规,不断创新,开拓进取、往往会遇到各种意外情况,所以还得应对各种变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加以调控,发现新情况,分析新需要,研究新方案,解决新问题。在调控过程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预设方案进行修正、完善和补充,使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四、学校要为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创设环境,保障活动有序开展
(一)加强制度环境建设,确保科技教育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为保证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要制订较为完善的规划。除了具体安排每学年的科技活动内容外,还要大力投入科技教育资金,逐步完善科技教育奖励制度,改革科技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等措施,激发师生参与科技发明活动的热情。
(二)加强硬件环境建设,激励学生广泛参与科技发明活动
硬件环境建设是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我们学校一直注重硬件环境建设,想方设法从环境方面激励学生参与活动,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除此之外还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导向,在校园文化墙、教学楼等处,张贴本校学生的科幻画、科技创新作文、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的画像及其激励学生成才的名言,营造出科技发明教育的良好氛围。
五、结合农村自然条件给学生创造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良好环境
针对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作为教师可以与学生父母多进行沟通,努力让学生的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适当的帮助家长找到一些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做到家访要正确及时,并要求孩子在场。比如说,一些家长害怕影响孩子学习成绩,一般在农忙时节都不愿让孩子参加到劳动中来,其实现在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作为家长就可以让孩子适当的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的乐趣,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让孩子体会到一颗一粒都来之不易,无形之中也培养了孩子节俭的美德。在教学当中,教师也应当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有一个心理自由的空间,促进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得到自由的发展。
六、开展竞赛,为学生搭建展示科技创新能力的平台
学校和科技创新组织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平台,以便每个学生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交流与锻炼,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再去不断地再去求知和探索。
七、选拔培养有专长的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
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关键是要有专长的创新性辅导教师。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是学生兴趣的激发者,是活动的调控者,是探究的先行者。有专长的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往往是靠创新型优秀教师的努力而形成的,学校要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首先要在选拔培养有专长的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下功夫。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才成长的基因,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让我们的祖国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科技创新、发展领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科技创新教育是一个新颖的有待探索研究和积极构建的教育实验课题,也是一个宏大、复杂,牵涉面广,事无巨细的教育工程。进行“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课题实验和工程实施时,难免也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行为和困惑阶段。学校构建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校本模式,包括以下自成步骤,又逐次提高,紧密联系的几项大举措。
一、夯实基础——形成创新气场
首先,加强科技教育的组织领导。认真制定科技教育工作活动计划,对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操作进行合理安排,对各阶段和每次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时作出书面总结,建立完整的科技教育工作档案。其次,加大科技教育的经费投入,优化科技教育的队伍建设。教师间学科背景的不同,他们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从而保证了学校科技活动的丰富性和专业性。最后,重视校园科技文化环境建设,科学组与语文、美术和其他学科组密切配合,创设好人文的、科技的、绿色的、书香的、数字化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确定学校科技教育的活动类型
借助于活动的目标功能,我们将传统的科技活动课程进行梳理,形成科技教育的三种活动类型。
(一)普通参与型
它的功能是面向全体学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参与,进行大众科技知识的传播。
(二)实践探究型
它是面向部分学生,其活动要求有明显提高,学习内容有所加深,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综合主题型
它是依据社会的热点与学校的教育需要,以一种科技主题开展全校性专题活动,含营造科技氛围的常规活动,包括大中小队科技专栏、科技小报、科技信息交流会、科技广播、科技讲座和每学期一至二次主题教育活动等。
三、教学改革
(一)强调实际操作——构建由“读”到“做”的课堂教学模式
科技实验探究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过程及本质,在活动中体验科学家工作的方式和形式,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因此,我校科学课堂的教学十分重视由“读”科学到“做”科学的转变,从教师的中心转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主体,切实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和个性,让学生亲身体验发现科学知识的过程。突出在玩中学、想中学、做中学、用中学的学习方式,形成了“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自主设计,初定方案——动手操作,大胆探究——汇报交流,适时点拨——深化总结,拓展延伸”的以探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离开了思维动手操作,只能将一个智力活动干成“体力活”,科学更应追求的是深层次的思维,关注的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强调自主体验——以活动课程为基本的教学模式
活动课程亦称实践课程,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其基本特征是:第一,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我校开展的活动课程,就是以实践为基本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体验良好科学习惯的形成。
(三)强调创新实践——以实践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实践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学校努力搭建平台,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让学生能从实践的基础上培养科学的精神和素养。学校筹建机器人工作室,建筑模型实践基地,不仅是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主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更能在比赛中锻炼心理承受能力。机器人比赛的优势就是相互交流的媒介,学生在赛场上就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自己在结构搭建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其他选手在处理场上任务中的解决方案的可行性,通过沟通和交流可以迎刃而解。学生需要的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转化自己实践的结果。机器人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改革教育思想、方法、评价体系,学校以机器人工作室为依托,通过机器人研究教学方法的研究,寻找活动的规律,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12年的FLL主题是“食品安全”,学生看到这一主题当时非常激动,一起交流的时候首先谈论的是生活中见到听到的“问题馒头”“苏丹红”“转基因食用油”“地沟油”等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中,学生了解掌握了很多的知识,在场地的搭建中,学生热情很高,想了解需要自己从哪些方面去解决问题,对于生活中的问题在不足三平方米的赛台上驰骋自己的创新思维。生活中的细菌和病毒无处不在,怎样预防和收治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得以解决。生活中食品的运输和储藏,学生只是知道简单的方法和过程,但是通过自己研究和资料的查阅懂得了一般性的方法,前期一系列的探究让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四)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完善课程活动资源的配备
在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整合的今天,为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教育校本课程,学校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经济和地缘优势,依托广阔的社会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将本地现代科学、技术和丰富的社会人文内容引入小学科学课堂,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大力加强与家长、社会力量、科研机构的联系,保证我们的实验研究和科教实践活动。学校通过邀请著名科学家和企业技术人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举办科技讲座、“家长开放日”科技活动展示,组织亲子互动实验,带领孩子走进工厂车间,鼓励学生自创条件,动手创作等多种手段,积极营造浓郁的社会、家庭、学校、全体师生齐参与的“四结合”科技活动教育氛围和环境,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创新实践的舞台,努力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的跨世纪人才。
(责编田彩霞)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教育;科技创新作业;问题与对策
引言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小学生的培养方向将逐步减少死板的课本教学、大量繁重的纸质版家庭作业,增加科技创新方面的拓展活动,这样一来减轻了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二来提升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各校也开展了各种科技创新竞赛来激发小学生的科学潜能。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既是检测学生是否学会课上的知识点的一种方法,更是对科学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对学生实际动手、实际操作的锻炼,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兴趣,挖掘其科技创新潜力。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的开展情况,可以反映小学科学教育的成果,也可以反映出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正因如此,在2016年北京大学生启明星项目申报中,作者申报了“北京市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希望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北京市小学生科技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通过国内外小学科学教育的研究,提出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及科技创新作业方面的一些提高和完善的措施。
一、研究综述
文献调研显示:一方面,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方面,涉及面虽然广泛,却很少关注科技创新作业这个具体环节上,更无具体的措施提出;另一方面,部分学者对于小学生科技创新虽有初步的研究,但关注点只停留在课堂层面,并没有着眼于科技创新作业课下的问题。目前国内有些研究学者从科技、教育等方面提出建议,张仁开教授的《发达国家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2013年)发表了关于我国现在科技教育的瓶颈及问题的研究,就曾提出学校应多注重科技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使小学生对科技创新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应重视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科学引导作用。杨业华的《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化问题与对策的研究》(2014年)提出了在基础教育领域,小学科学教育基本上没有一席之地,短线教育不受重视,建议政府应该以行政力量积极推动科技课程的实施。陆静的《项目推进教研引领自主创新》(2014年)提出建议,应积极开展生活中的创新教育从创意教学、创意课堂、创意生活这三个角度出发,充分挖掘学科资源、家长资源、社会资源进而实现面向“每一个”的创新素养培养的教育。文献调研发现,国外学者对北京市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的研究几乎没有,能查阅到的主要是对一般学习科技教育工作研究较多。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并没有对北京市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问题开展过相关研究,这给本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和空间,使本研究意义非凡。
二、北京市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现状
“科教兴国”是国家级战略政策,在近些年的实际实施过程中科教的年龄段不断提前,如今更是已经渗透到小学阶段,科技创新要从娃娃抓起,那么,作为科学教育检验标准,同时又是挖掘科技创新潜力、培养科技兴趣的重要工具——科技创新作业在北京的小学生中开展地如何呢?1.调研情况简介调研小组有代表性地选择性地走访分布在北京朝阳、海淀、西城、石景山等城区中的6所普通小学和6所名校,针对学生、家长不同的人群分别以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收回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80份。另外在老师的协助下,选择了几位小学科学老师,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当面访谈。2.名校比普通小学开展得好我们将问卷结果详细的做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首先,通过对148份普通学校和132份名校调查问卷进行比较,发现:名校中学校已开设科技创新课的有81%;将要开设占9%;开设过,现在已经不开设了达10%。名校认为有必要有科技创新作业达87%;没必要,只关注学业即可占9%;无所谓占4%。而普通学校中学校已开设科技创新课的有54%;将要开设占19%;开设过,现在已经不开设了达27%。普通小学认为有必要有科技创新作业占81%;没必要,只关注学业即可占11%;无所谓达8%。从上述指标可以看出名校比普通小学更加重视科技课的开设及科技创新作业的布置。从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的内容来看名校与普通小学区别不大,基本都是网络课堂作业、亲自动手小制作、科学小发明、参观科技馆、了解科技知识、科技小论文等。从作业完成过程来看,名校的学生表现出更愿意向父母、老师主动寻求帮助完成科技创新作业,而普通小学竟然有5%的同学给出不解决的选项。从科技创新作业效果来看,名校的问卷统计出通过科技创新作业孩子更感兴趣了达87%;依然无兴趣占13%。而普通小学通过科技创新作业孩子更感兴趣了只占68%;依然无兴趣达32%。还有从有无设置科技特长生、参加科技竞赛及科学老师配置等方面调查数据来看,名校都要好于普通小学。3.高年级比低年级对科技创新作业更重视研究小组将小学生分成两个阶段,4~6年级为高年级,1~3年级为低年级,通过将高年级和低年级的调查问卷分别统计发现: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加重视科技课的开设及科技创新作业的布置,高年级同学会参加一些科技竞赛,独立地思考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主动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能独立完成简单的动手制作科技作业,从而对科学知识感兴趣的也大多分布在高年级同学之中。4.家长对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重视度、认可度不高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家长填写问卷过程中,调研小组发现:家长对孩子的科技课作业关注度太低,问卷上很多关于孩子科技科作业的相关问题都不清楚,比如孩子遇到科技作业问题如何解决的、每天需要多长时间完成科技课作业、科技科作业以什么方式留的等等。很多家长在填写数字时还与调研小组商量着,对很多问题都没有关注过。有部分家长在接受调查时很不耐烦,置疑科技创新服务业的用处,认为现在教育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创新是少数人的事,小学教育作为普遍教育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总的来说,北京市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然而,调查结合访谈,发现北京市小学生的科技创新作业也存在一些问题,除上述的在普通小学与名校中发展不均衡、家长不重视等之外,还存在:科技创新作业的布置一味死板的依照教材大纲,而大纲存在滞后及脱离实际等情况,并没有从启蒙学生科技思维的角度灵活出发,没有结合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学生难以形成科技创新意识。部分科技创新作业的题目已经超出学生自身能力范围,很多科技创新作业转为“由家长替代其完成”,甚至出现找“”现象,并没有起到锻炼学生、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作用。
三、原因分析
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通过访谈与调查分析,名校与普通小学的不均衡主要原因是因为名校受到国家和教委的关注更多一些,课程设置更加先进,师资力量更加雄厚,学生家长素质相对较高,各方面的资源配置都要优于普通小学。从而在科学教育及科技创新服务业的开展方面,名校比普通小学更优秀。在师资力量安排上,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小学普遍地将师资力量大多集中在高年级,认为高年级同学更能理解这门课程,能够充分地为今后的物化生课程打下夯实的基础。其实低年级的科学启蒙需要更高的技巧和耐心。2.教育导向的误导家长对孩子科技作业不清楚表面上的原因是家长要上班很忙,没时间管孩子的作业,可实则何尝不透露着一种认识上的本质,即在很多家长的潜意识里没有真正重视科技创新作业的重要性。他们更看重学生的主课成绩,把科学教育作为副课,认为小升初、初升高等升学考试都不考,学不学无所谓。还有部分学校因为国家为小学生减负、国家没有制定出更加完善的课标、学校领导不重视该课程、学生家长反对该课程、学生不理解该课程而不再开设科技课程。3.宣传与实施不到位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写到“小学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基础性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责任。”而小学作为教育的起点,政府与相关部门表面看似下了很大的力气来做普及宣传活动,但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不仅仅需要家校双方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及教育部门的规划、宣传、实施与监督。规划,我们可以看到《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但标准滞后于科学的发展;至于宣传、实施与监督,力量可想而知教育部门仅有的人力、物力都集中到与升学有关的教育中,故虽有规划,但宣传与实施均不到位。4.作业与学生能力脱节部分学校的科技创新作业题目偏难、偏抽象,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小学生知识范围,要完成这些作业,对学生要求较高,查阅资料并理解它,很多不是小学生能够实现的。除上述原因外,还存在一些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对学校开展科技创新课以及留科技创新作业完全不理解;以及部分偏远地区网络信息技术配置低,查阅资料不方便等原因导致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的完成存在诸多问题。
四、北京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方面提高和完善的建议
科技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把创新教育作为改革的核心,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为此,构建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可以以下面几点为抓手。
首先要培养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因此,要实施科技创新教育,就要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笔者认为,在创新教育中要注重思想引领,全面建立人才激励、培养机制,通过“内培外引”,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专兼职结合的科技创新教师队伍。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科技创新教育的素材,选择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视点,确定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目标,放大设计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教学干预和课后延伸。同时,把科技创新教育生成的自主、探索、创新学习方式和学习品质运用到学科教学中,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其次要培育科技创新校园文化。各学科要密切配合,借助不同学科知识、特色主题活动,营造浓郁的科技文化氛围;通过科普讲座、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科技节、主题队会等活动,让学生学习科技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班级通过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中队活动,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科技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力量。实践证明,实施科技创新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信心,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 科技创新 教学 能力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生的基础课程,也是最重要的课程来说,对小学生综合知识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语文,是小学生理解其他课程的基础。虽然语文是教小学生学习母语,但是依然有着非常困难的部分。小学生在学龄前能够比较顺畅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但是,在上学前,他们在听、说、读、写方面都有比较大的欠缺,所以,小学语文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来说非常重要,小学语文能否学好,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理解能力。小学语文除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之外,还需结合其他科目,因此,小学语文也担负着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责任。
一、培养学生的课件创新兴趣
兴趣对小学生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孩子在学习选择中很难有自主意识,通常不会有功利性的去学习,而是把上学和上课当成是集体活动的一种。在小学生看来,喜欢学习的理由通常比较简单,一是喜欢教课的老师,二是喜欢课堂内容。实际上,这两点结合为一点来说,就是教师应该把握小学生的心理,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语文教学看起来只是学习书本知识,其实不然。在语文学习中,会学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古代文学的诗词歌赋、名人轶事,以及现代的名人名事、自然科学、道德理念,以及西方的故事等,在这些故事里,不乏有曹冲称象、爱迪生发明、达尔文自然科学等涉及科学方面的小故事。这些故事题材的学了学习生词、造句之外,教师还应该多多通过科技方面的介绍来提高小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兴趣。
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在当前小学教学中,很少有专门设置的科技类课程,比较重视科技创新的学校会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组织观看科技类的视频、组织科技创新小活动等。创新是一种复杂的脑力活动,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可以在语文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转变枯燥的课文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求知的欲望。尤其是当学生愿意主动表现时,教师应给予奖励。这能够提升小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1]
这种科技创新的氛围体现在教室里,也可以走出去。比如,在学到《曹冲称象》这一课时,曹冲是用石头称象,这时可以启发学生来思考有没有什么其他的办法。同时,学生在提出很多其他思路时,教师应给予鼓励。为了营造更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带模型进行实验教学。用模型船和模型大象以及电子称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验证课文中曹冲称象是否正确,并让学生称出模拟象的重量。这种简单的小实验加入到语文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探讨、研究学习的思维。当学生能够在自己动手学习的实验中发现知识时,学生对这篇课本的理解和记忆也就更深,可以帮助语文教育的深入实现。而同时,走出去的科技学习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科技类的活动,比如学校和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入科技馆,在科技馆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语文知识――更多的词汇和语句,还可以学到更多的科技知识。在参观完科技馆之后,还可以给小学生布置相应的作文作业,让学生把看到的东西用文学的语言描绘出来,这才是将语文学习和科技创新充分结合。
三、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思维
语文教学看似和科技教育没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语文能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打下非常重要的基础。创新思维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起着指导作用,小学生从小学语文中能够学到非常广泛的知识,在小学课程学习中,小学语文还是肩负着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责任的。
语文中也有着很多创新因素,比如刚刚提到的科技创新类的课文和小故事,这些课文和小故事能够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动力。在没有科技创新课程时,小学语文在有条件时,就可以进行创新培养的培养。[2]
语文课堂可以是学习语言知识的课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课堂。教师应该善于挖掘语文课堂的多样性特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出合适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出科技创新思维。
四、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创造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都是处在教师教授拼音、单词、词汇、语句、作文方面的内容,很少有语文教师把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任务的。但是,在当前新课改时期,语文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尤其是科技创新能力。当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主动体现科技创新思维时,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并且鼓励学生参与创造。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创造精神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综上所述,小学生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恰是时候,小学语文教学在很多课程内容上能够充分与科技创新思维培养相结合,教师应该注意在教课时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技氛围;创新素质;多渠道
中国分类号:G455
要提升学生创新素质,就必须重视科技教育,综合运用学校各项科教资源,健全机制,创设氛围,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科技教育,多渠道创新素质培养。
一、健全科技教育机制,保障学校科技教育顺利进行
前几年,我校《活动课》如同虚设,每学期象征性的上一两节课,其余时间都被考试学科所侵占,甚至连音、体、美课也被考试学科的教师瓜分为“自习”。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没有,更谈不上自主探究、科技创新了。有些流于形式的“科技教育”、“创新素质”的说教,也因种种原因,“虎头蛇尾”运行不通,根本收不到理想效果。以上种种迹象,迫切要求我们创设学校科技氛围,建立健全科技教育机制,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1、健全领导小组,促进科技教育展开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和我为副组长,各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以骨干教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形成校长过问,相关领导重点抓,部分教师具体实施的科技创新教育网络。为了不断更新观念,科技领导小组成员坚持每周学习。在学习中小组成员逐渐体会到:新时期的教育决不是追求几个重点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完善规章制度,保障科技教育顺利进行
学校严格的执行课程计划,与相关教师签订责任状,落实《综合实践课》等学科的课时,并且留有授课记录。规定每周四下午的活动课,为全校科技活动时间。特殊情况除学校主要领导批准外,任何人、任何学科都不得侵占及拖延。学校制定了各种《请假制度》、《操作制度》、《安全制度》等,张贴在学生活动场所,保障科技活动有序的进行。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三个还给”:“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
3、改革教育教学模式,规范科技创新活动
2012年4月,我校申报了“十二五”省级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节能教育的研究》并为实验点校,课题组以《综合实践课》为立足点,积极与任课教师研讨,集思广益大胆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将以前学生在课堂上翻、拉、背的《综合实践课》,改为把学生请到室外,在植物园、植物实验基地、各种操作室、电子图书室进行,对照实物、图片,理论联系实质,活学活用,根据实质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改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解放了学生的思维。如全校师生通过多媒体观看“神舟十号”发射全过程及太空授课后,对发射全过程进行研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各抒己见,争相发言,更可贵的是正规作业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自主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取得良好效果。
4、科技教育按步骤有序进行,引发学生的主动性
学校每进行一次大的活动前,对活动的意义,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预计能达到什么程度,产生什么样成果,怎样评价成果,在活动中应注意问题等都做好预案。活动过程中相关教师细心指导,活动结束后按程序进行表彰总结,激发了学生参入活动积极性。如我校课题研究小组,以《关于马铃薯增产技术的研究》为研究课题,动员会议结束后,写申请参入研究的学生占全校学生52.1%,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探究,收到了良好效果。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实践活动《“节约用电”我行动》、《“节能”我行动》、《“节约用水”我行动》分别在省市获奖。
二、 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应只在哪一个学科进行,而应当是不同学科根据不同特点,贯穿科技教育,培训学生能力。各学科教师应合理布局,科技教育同各科知识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发挥各学科教学的协调作用,体现科技教育与培训创新思维新能力的统一。
如《科学》课上学生学习《简单实用电路》后,同学们在第二课堂中进行组装发现许多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制作出《方便闸刀开关》、《长寿节能开关》、《安全保险插座》等作品分别在省、市获奖。学习《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后,同学们对学校“旗杆高度的测量”小课题展开思考,提出多个方案并实地演示,综合运用《几何》、《科学》等学科知识,制作出《定高测高仪》,收录在《山东省首届少年儿童创新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选》。同学们收集平时在第二课堂中工具使用不足之处,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制作出《方便多用锯》入围“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劳技创新大赛”并获金奖。
三、集聚零散资源,创建科技教育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学校要集聚零散的科技创新教育的资源,积极营造高品味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熏陶。
1、充分利用楼内走廊、楼内墙壁,设立各种专栏。例如:科技教育简介、中外科技教育、创新能力问答、小发明在我身边,我身边的小科学、手抄报栏、自己的创新作品,我问你答等,充分利用展览室、图书馆、阅览室、班级黑板报等教育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对学生进行影响渗透,让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不出学校,可及时地了解国内外消息。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机制;可能性
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感触最深的往往是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表现出一些创新之处. 因为这样的创新往往能出乎教师的意料,或者出乎同学的意料,能够让波澜不惊的课堂风起云涌,能够激荡学生的思维,能够将课堂推向.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这样的创新在课堂上确实会出现,但其出现往往似乎又带有一种偶然性,即教师往往无法准确地判断哪些地方有可能出现精彩. 于是,相对于预设的另一个概念――“生成”就出现了.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是不是只能坐待这些精彩的生成呢?这种精彩背后的创新机制在哪里?如果掌握了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机制,那就能让我们对数学课堂有更为精准的把握.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通过梳理与分析,自觉还是可以让直接的教学经验变成更高一个层级的理论智慧.
■ 小学生数学创新机制的探究
首先必须弄清楚的是,创新总是相对于传统思维而言的. 在平常的课堂上,更多的往往是学生的思路都在教师的意料与掌握之中,尤其是对于有经验的小学数学教师而言,一个知识点呈现出来后,学生有哪些反应往往都在意料之中. 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是不是说明教师的教学功底深厚呢?其实这样的判定是不全面的,因为这有可能也说明了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教师总是在依着常规的思维方式教学生思维,而学生一旦适应了、顺从了这种教学方式之后,他们的思维就很难再跳出现有的框框,因而课堂上就难以出现精彩. 不过,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小学生在小学六年的阶段中,思维发展速度非常快,且他们的思维方式不仅会受到在校学习的影响,也会受到除学校之外其他事物的影响,因此,小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完全被课堂教学思维所影响,这就使得他们的思维总有创新之处,这可能是课堂上出现精彩的一个重要原因.
之所以做以上阐述,其实是想提醒作为数学教师的自己,在教学中不能完全以聚敛性的思维去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还应以发散性的思维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让数学创新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一种常态. 在应试氛围下做出这样的选择,应当说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因为当用一种方式就可以获得同样的分数时,往往很少有人愿意去寻找第二种方式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根据研究,小学生数学创新的关键在于思维的发散性,即发散思维. 这种思维相对于聚敛性思维而言,变通是其显性特征,而熟练是其隐性前提. 所谓熟练,即是对基本的数学知识及数学关系要相当熟练,因为只有做到熟练,才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不同数学关系的联系,并从不同数学关系之间的那个联结点上获得解题的新灵感. 而变通则体现在利用联结点得到的关系往往异于一般思维,往往能够超越传统理解将别人难以发现的关系寻找出来,从而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从理论上来说,小学数学创新的关键正是在让学生熟稔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去发现隐蔽的数学关系.
例如,在小学阶段求圆的面积公式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拼接法,即将圆剪开后拼成熟悉的图形,以通过已知的面积公式去获得圆的面积公式. 在这一知识的教学中,教学思路有两个选择:一是常规选择,即将学生的思维带向将圆形剪接成长方形,这种思维下的结果是学生获得一种方法;另一种选择不是明确指明将圆形剪接成某个具体图形,而是提醒学生将圆形剪接成自己熟悉的(即已经会求面积的)图形. 这一教学选择的困难之处在于:一,由于没有具体的目的,因而学生需要一个思考与选择的时间――这个时间是否值得花,往往对教师教学选择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二是学生在将圆形剪接成不同图形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困难,这就会给课堂调控带来很大的挑战――这个挑战教师是否愿意面对,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事实上,正是教师的顾虑太多,因此太多的教师都选择了第一种教学思路,但其面对的结果,就是学生失去了一个培养发散思维的机会.
■ 小学生数学创新的实现途径
在从理论上得到小学生数学创新具有一定的机制之后,就可以遵循发散思维这一核心机制,去寻找其实现途径.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几经探究与梳理,觉得以下一些途径或许可以尝试.
1. 注重固基工作. 发散思维是以基本知识为基础的,如果基础不牢,则再发散也没有用. 但这里的固基必须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即在日常的四基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注重知识间的联系,讲到新的数学知识时,可以或明或暗地告诉学生本知识与原来的哪个数学知识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这种教学一方面可以复习旧知,另一方面可以巩固新知,而且这种联系一旦建立,实际上就是将旧知和新知形成了一个大的知识组块,本身也有利于学生记忆.
2. 培养学生的求异意识. 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创新,首先取决于学生有没有创新、求异的意识. 其实,小学生本来非常喜欢不同的思维,但这种思维常常在课堂上遭到压制,因此与其说是培养,有时倒不如说是恢复. 但无论是培养也好,还是恢复也罢,现下小学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的这种求异意识能够强烈起来. 这就要保证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思维有一种不满足感,而这却在于教师提供的学习情境以及点拨方式. 首先,学习情境要有挑战性,要能吸引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问题的解决上. 其次,要能通过语言提醒学生不断地寻找新的解决方法. 比如这样一个问题:在“乘法”知识的学习中,教材(苏教版)提供了一个好的情境――学生围绕跑道跑2圈,问一共跑了多少米?400×2=?这么一个最为简单的问题,却有着多种解法. 在这里,我们不能让学生直接阅读教材,而应设计成开放式、探究式的问题――你们有多少种解法?大家动脑筋想想,看谁的方法更好!这些提问与激励,往往能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长期采用类似的提问方式,就可以让学生自发地生成一种求异意识.
3. 要有效地发现隐蔽的发散思维. 在数学课堂上,总有一些孩子会有奇妙的想法,但这种想法如果被教师忽略,那一个很好的种子可能就发不了芽. 但要发现学生的这些思维也不容易,其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自己是不是有这样的一种发现意识与能力. 记得笔者有一次在教授“行程问题”时,向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参加拉力赛,计划5天走完160千米,结果4天就走完了. 问平均每天比计划多走多少千米?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呈现之后,学生的第一反应都是分别求出计划的和实际的每天走多少,然后相减. 可在准备进入下一题时,笔者发现一个学生的头伸了一下,似乎要举手却又没举手. 这个孩子数学基础一般,如果不注意可能也就过去了,但这次我下意识地提醒其他学生再思考以寻找其他解法,然后假装顺便走到他的身边,看看他草稿纸上的解法. 果然,他的做法与众不同,他是先求出每天实际走的路程,然后乘以计划所走的天数,这就多出了一天的路程,用这个路程除以实际的天数,就得到了每天多走的路程. 这一思路看似有着重复的地方,却反应出了另一种思维,我认为是有价值的.
当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以为数学创新奠定基础的方式远不止这三种,这里只择其三,更多的是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
■ 小学生数学创新的教学反思
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小学数学创新显然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头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往往就孕育其中. 但在努力的过程中感觉最大的挑战还是现实评价. 或者说得更坦率一点,这一努力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一方面,由于教学评价的限制,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散思维,总要占去相当一部分学习时间,这就造成了同一个知识点、同一个数学问题,只讲一种方法的考试结果比发散思维往往要好.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创新实践;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现代科学在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是不可等待的,在大学里学习,不但要学习传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应用新的科技知识和能力创新。高校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是社会的强大的科技力量,一个国家的强大要靠强大的科技竞争力支撑,科技创新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做起。
1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
如果没有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就谈不上深入研究和探讨,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更要让学生有肯吃苦、爱钻研的奋斗精神。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出生在生活比较富裕的年代,独生子女较多,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而科学研究是要有钻研精神,长期坚持,不能想着在短时间内就能有成果,学校科技研究是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有些是一届学生没有完成的科研题目,下一届学生继续进行研究,学生在思想上要有所准备,学生应该明确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探索是长期进行的事业,学生不但在学校学习研究,毕业后仍然不能放弃,在学校研究科学是为了走向社会打基础。大学生在学校上课进实验室,特别是理工科类的学生进实验室进行科研创新是非常有必要,且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环节,从古至今,许多科学家发明的成果都离不开在实验室的研究创造,学校在建设实验室的硬件设施上也在不断地创造应有的科研条件,为学生提供科研场所。实验研究室或实验研究基地有优秀的科技研究教授及高级实验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科研及科技创新方面的问题,因此,实验室及实验基地的科技创新研究是培养国家未来高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学校实验室及实验基地也带领学生与学校外其他科研单位进行合作,以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让学生能与外界进行交流和沟通,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学生在校的学习、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是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打基础的,学生要认真对待在学校的有限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良好环境和资源。学校为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员购置了大量的优质设备,一些高端设备价格昂贵,要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正确使用,对大型昂贵的仪器设备的使用是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要有动手能力,不能只会从书本上学知识,没有动手能力,就谈不上搞科技创新的研究。作为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科学校的大学生,要明确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影响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大地位的重要指标,发展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是建设创新国家,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是培育青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学生在进入大学期间,要参加与个人兴趣爱好相符的科技创新组织,参加科技活动,不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这样就能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学一些相关的内容,为科研和科技创新掌握更多的技能。
2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是一项长期坚持的任务,在内容上需要从各方面下功夫来寻找突破点,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就不能有局限性,要积极开展科普教育、传播科普知识,开展学术报告讲座,学校在各学院及图书馆搞科学成果及科技创新展览让学生参观学习。比如,我校轻纺院每年举办学生创作的各种工艺品有陶瓷品、手工缝制的各种书包及文化衫展览。这些都是利用在电脑上设计模型,反复研究设计创新,最后再用手工制作而成。学生们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既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也掌握了工艺技能,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建立了大学生实践机制,成为了一种可行性教学和实践的教育模式,帮助大学生能够完成从象牙塔走向真正的社会。当今的社会及国家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动手能力的新一代的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这个时代是青年人为之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新文化,开拓新思想的年代。
3培养科技人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开展社会调研和社会科研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科技信息的能力和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在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的进程中不断获取科技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能力真正地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际的社会实践,使学生个人的特长和个人的兴趣得到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使学生的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这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考虑出现问题的根源,这样反复进行研究,反复实践来达到预期效果。轻纺学院学生在设计创造产品的科研过程中,在材料选取时,无法较好地掌握泥土的配比,在质感和色彩上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要求重新分析、研制、制作。成品制作过程中,要进行社会市场调查,了解大众每个人的爱好和兴趣,根据需求对产品进行精确设计,这对科技创新设计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就是在旧的原有的东西上创造出更新、更好的产品,是顺应现在社会的需求,顺应国家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开展科技创新,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能力,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面旗帜。要高举科技创新这面旗帜,不仅是高等大学的任务,社会各界要积极创造科技创新的环境,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继续研究创新科技项目,企业、研究所、创新基地及科技园都是学生不断进行创新搞科研的重要场所。只有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才能在科研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支持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的研究。现有的科技开发区及科技园区为大学毕业生创造了发挥各自才能的条件,园区设立了不同领域的学科,可以互相交流不同学科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增强科技创新的意识,不断开阔视野,使科技创新这项工程长期坚持下去。科技人才是国家宝贵财富,一个强大的国家首先要在科学领域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在航空技术、造车技术、造船技术等方面,都要求科学技术含量很高,有些高科技的东西发展变化很快,周期很短,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创新产品促使科技人才不断研究创新出更好的产品。所以,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大学是培养高质量的科研人才的地方,学校主要是为国家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科技人才,因此,努力培养有用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