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1 03:22: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花钟教学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确定归纳目标,明确思考方向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复杂性、逻辑性等特点。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依据自身的直觉与经验来大胆猜想,大胆推测,进而加以归纳。而让学生依据数学规律加以归纳,则需使他们确定推理与归纳的目标与方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针对性、有目的地给出一定提示,让学生朝着预想的方向进行认真思考,避免产生理解偏差。
第一,优选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是信息的源泉,也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更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的重要标准。实际上,归纳推理并非适合全部的教学内容,需具有如下特征:①具有若干特例;②特例需具有规律或共性因素。如教学“不等式的概念”时,教师可运用归纳推理。对于这一教学内容,书本上提供了若干不等关系问题,且存在共同因素,也就是每一个数学问题都含有不等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从中体会不等关系,促进他们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
第二,把握学生的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这一现象:教师所设问题不难,却有一些学生难以归纳出结论,亦或结论错误。其原因在于教师未把握学生的数学归纳推理能力的程度。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把握班级学情,把握学生实际水平,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减法”时,教师可联系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的算式,以考查学生归纳能力,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第三,确定归纳的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开展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唤起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定归纳目标,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获得不同结论。
二、呈现学习材料,引导自主归纳
知识归纳是基于一定材料的抽象概括过程的。换而言之,学生在归纳某数学知识点时,需要以学习材料为基础,为他们的思维指定方向,避免走弯路。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之前,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学习与探究材料。当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展现这些学习材料,在学习和探究资料的互相作用下,学生则能发掘不同材料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然后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简单地归纳。如学习某一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以问题情境来呈现学习材料,让学生加以推理、归纳、总结。如教学“相反意义的量”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学习材料:①某人先向西边走了4步,再向东边走了3步;②在一树干上,一条小虫首先向上爬了16cm,然后向下再爬回出发点,接着又向下爬了8cm;③在一个装着香蕉的盘子里放入5根香蕉,然后取走4根香蕉等。当材料呈现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所给事例在数量上的一些变化状态,同时对上述事例加以描述,引导他们对其中所含的数量变化加以概括。接着,教师继续引导:①上述事例中,是什么发生了变化?②它们有何变化?③其变化意义是不是一样?④在上述事例变化中是否存在共同点,若有,这一共同点又是什么?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大胆猜测,然后归纳结论:其共同点就是数量变化均为相反。当学生了解所学习的对象是数量对应变化的问题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列举事例,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
三、检查归纳成果,反思归纳推理
关健词:中学化学;模块化;教学设计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应当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开展模块化教学设计,能改变课堂教学的线性结构,努力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设计。
一、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内涵
模块化的概念源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开发,其基本思想是用系统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地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此思想和方法应用于教学中,形成了模块化教学的思想。模块化教学(简称MES)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国际劳工组织研发的一种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学和培训模式[1]。近年来,该教学模式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受到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积极关注[2]。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如果把每节课作为一个总模块,那么这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就是由一系列子模块有机组成共同实现的,每个子模块体系围绕自己知识体系的主导思想广泛认知, 发散思维, 接纳新信息。模块化教学设计就是按照内容相近、方法相当的原则,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二到三个子模块,根据各个子模块的达成设计教学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统摄和整合,以达到设计效果的最优化。模块如何产生,能否有效地组合成系统,系统的分解和组合的技巧和运用水平,是模块化设计的核心问题。建立模块系统是实施模块化设计的前提,形成模块化系统则是模块化的最终归宿[3]。
二、模块化教学设计的操作流程
模块化教学设计需要变“线性结构”的教学设计为“非线性结构”的教学设计。其基本思想是指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将相关的知识组织在一起,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目标开展学习活动。笔者结合沪教版初中化学第八章第二节《糖类 油脂》教学设计,介绍模块化教学设计的操作流程。
1、确定模块内容。在模块教学中, 模块指的是组成知识的各个不同的功能部件 ( 组件) , 它反映了学习内容不同但相联的知识内涵。一项好的任务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子模块的内容确定是模块化设计的前提,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疑点,找准教学的切人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例如:围绕《糖类 油脂》的教学,我在认真分析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的两个子模块,一个是围绕糖类的子模块教学,另一个是围绕油脂的子模块教学。
2、定位模块目标。模块化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一样,需要预先设计本节课有关知识和技能、情感、能力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每一模块的目标和要求都要明确而具体,只有教师和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进行协同活动,抓住教与学的主要矛盾,有的放矢,才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预定的效果[5]。例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解为糖类和油脂两个子模块的教学目标,两个子模块的教学紧紧围绕子模块的教学目标来组织实施。
3、选择教学方法。模块化教学设计的精髓就是设计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突出以学为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结合任务和问题通过合作讨论交流互助,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进行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4]。在明确教学目的的情况下, 只有选择最新的教学内容, 使用最灵活的教学方式,机动灵活地组织教学, 使它们达到最佳的组合, 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以糖类的子模块教学为例,主要教学方法与程序设计如下:第一,情境创设,通过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第二,自主学习,设计问题题组,通过对课本有关内容的自学、讨论、交流,得出初步结论;第三,归纳整理,教师针对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所得出的初步结论进行归纳整理,及时点拨,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第四,迁移运用,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剖析与课堂训练的开展,达成教学目标。
4、设计课堂检测。模块化教学设计时要贯彻及时性原则,设计好过程性检测和结果性检测。过程性检测针对各个子模块的目标达成开展设计,伴随子模块教学进程及时呈现随机完成,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进程。结果性检测重在了解课堂总体目标的达成情况,涵盖各子模块的教学内容,以开展课堂5-8分钟当堂训练的形式组织实施,以促进知识形成,实现能力提升。
三、模块化教学设计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设计的独立性。每个子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教学系统,有明确的目标、有相对固定的程序和方法,这使得各子模块的教学相互独立、易操作。同时,围绕子模块教学的程序和方法对于学科同类型的知识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在遇到类似子模块的教学中,可以采取相同的教学设计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2、活动的递进性。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体现递进性,子模块内容并非盲目地堆砌在一起,而是严格遵循认知发展规律,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散到系统进行设计,学生在经过较低层次子模块内容的学习以后,继续进行较高层次的子模块学习,这也体现课堂教学应贯彻的循序渐进原则。
3、内容的关联性。内容的相互关联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体化设计水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发展选择不同的子模块,以不同的联结方式构成不同的结构,这些结构即演绎出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5]。同节课子模块之间在内容上要相互关联,避免知识之间相互割裂,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有效促进学生认识结构的形成。
4、学习的自主性。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必须借助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情景之中,经过协作、会话交流将知识意义建构出来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从中获得乐趣与知识。
5、方法的多样性。对每一个模块的教学采用灵活、多变、富有启发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点拨、提问、质疑、讨论等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善于把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加以归纳、整理,在“学”的思路与“教”的思路相结合上动脑筋,既保护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能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模块化教学设计对于变革传统教学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设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模块化的对象是系统,模块化的主要方法是系统的分解和组合,有目的、有内容、有步骤、有组织地安排模块进行模块教学至关重要[6]。同时,模块化教学的非线性和生成性,给教师在教学时间和进程的把握、教学调控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这需要在行动中加强研究,以实现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周艳华.美术课模块化教学设计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教育与教学杂志,2004(3):60
[2] 赵忠江.对外汉语模块化教学设计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10(2):141
[3] 百度文库
[4] 赵忠江.对外汉语模块化教学设计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10(2):141
该课是考虑到中国画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中国画的范畴
过于广泛,由相对简单的中国花鸟画入手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
的基本分类和笔墨的知识,该主题主要由三个专题组成:(1)鉴赏中国花鸟画;(2)了解中国花鸟画的基本知识;(3)中国花鸟画的创作、传承与发展。通过专题一的鉴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疑问,由学生自主总结出专题二,通过对中国花鸟画创作的基本了解,思考中国花鸟画的传承与发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个专题了解不是很多,在平常的学习中接触的较少,不管是讲还是操作都有一定的难度,但也可以借此机会锻炼一下学生。
三、学习目标
1.学会鉴赏中国传统花鸟画。
2.初步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产生和具体形态。
3.能够区分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基本分类,学会笔墨基本技法,探索和发现新的中国花鸟画技法和表现形式。
四、教学重点
学会多角度鉴赏一幅中国花鸟画,正确区分中国花鸟画的细致分类。
五、教学难点
学会简单的用笔、用墨技法,在作品中体现构思,并对自己的作品作出相应的评价。
六、教学活动设计
1.导入
中国画作为一种独一无二的绘画形式在国际上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产生以及盛行的原因,鉴赏中国花鸟画独特的构图形式“折枝法”,着重理解中国花鸟画“写生”的含义,读懂中国花鸟画的内涵,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活动之一:鉴赏中国花鸟画
(1)集体欣赏视频,体会画面中的意境,导出问题,这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画。
教师:咱们再来欣赏两幅作品:夏尔丹的《静物》,崔白的《双喜图》。根据你们对绘画的理解,能区分出这两幅作品分别属于什么画种吗?
学生:《双喜图》属于中国画,《静物》属于油画。
教师:大家是依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下面我们通过分组鉴赏来继续学习。
(2)分组鉴赏教师临摹中国花鸟画作品,近距离观察画面中所用到的工具材料。
以宋代画家崔白《双喜图》和南宋画家李嵩的《花蓝图》为例,探讨中国画的造型技法和特点。
教师:这两幅画有什么特点?
学生:笔触细腻,但是立体感不突出,用线条表现形状,色彩清淡等。学生这个时候会有疑问提出,比如:这些作品看起来并不是很美观,没有照片写实,为什么这些花鸟画作品价值很高?
活动之二:了解中国花鸟画的基本知识
(1)中国花鸟画有哪几种表现形式?
欣赏两幅作品崔白的《寒雀图》和朱耷的《荷石水禽图》,仔细观察他们的画面效果有何不同?
分别体现了中国花鸟画的两种形式:工笔画和写意画。
(2)工笔花鸟和写意花鸟有哪些具体区分?
教师首先展示工笔花鸟的白描,淡彩和重彩作品,选择同一幅作品,学生更能直观明白。
展示写意花鸟的大写意和小写意。
小组一学习工笔花鸟的基本技法。
小组二学习写意花鸟的基本技法。
活动之三:中国花鸟画的基本笔法和墨法
(1)通过不同植物茎、枝、叶的绘画总结出中锋、逆锋、侧锋、散锋、拖锋。
(2)体验墨分五彩:干墨、湿墨、浓墨、淡墨、焦墨。
(3)根据兴趣爱好初步划分为两个小组,一组为工笔花鸟小组,一组为写意花鸟小组。
①设定选题
②写生创作出速写稿或者根据照片制定初稿
(4)作品的研究和创作
工笔画小组
①把速写稿整理成线描稿。
②在拷贝台上把所要描绘的对象拷贝到熟宣纸上,可以选择铅笔或者毛笔。
③分染。中国画颜料覆盖力弱,颜色单一,需要颜色的重叠铺设,比如说绿色,学生在设色的过程中单纯用三绿,或用藤黄加花青两种颜色铺设两边的效果做比较得出用色的技巧。
④平涂和罩染。渲染和分染完成后,需要的叶子用淡的颜色进行罩染或平涂。
(整理完成成品)
写意花鸟小组
创作或者临摹中国写意花鸟,要求作画者做到“意在笔先”“胸有成竹”。这个过程是一个在摸索中前进的过程,教师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要适时指导,最后创作出一幅符合标准有意境的作品。
2.作品展示
通过欣赏学生的作品,开展评价活动,促进互相提高。
3.设计意图
了解中国花鸟画的基本分类和笔墨的基本常识。掌握用笔用墨的技法,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观察力以及对中国花鸟画进行系统、发散思维的能力。
4.评价方法
(1)学生自评
能总结出自己在本堂课内最大的收获。
(2)学生互评
学生从参与度、参与效果的角度出发,以A、B、C三个等级呈现。
(3)教师评价
课堂内的表现以及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小组进行终结性评价,分A、B、C三个等级呈现。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中国花鸟画的基本技法,完成了花鸟画的创作,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花鸟画该怎样去继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花鸟画是否是不可超越的?
中国花鸟画继续发展下去是否该融合其他领域的艺术手法?
比如,油画、版画等的机理效果?
你认为怎样才能在花鸟画作品中呈现现代人的思想情感?
5.板书设计
(1)鉴赏中国花鸟画
(2)了解中国画的基本知识
[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安排在苯及其同系物、乙醇的知识点后的一节内容,因此学生已对苯环、羟基这两种重要基团有了一定的认识,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再来学习苯酚已不是难题,而且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已经具备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去学习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学习苯酚的性质。但要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如何通过分析苯酚的结构理解苯酚和苯、醇的区别,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氛围”有一定的相互影响,让学生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能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
[案例主题]
本节课是首先介绍了自然界中的酚类化合物,然后介绍最简单的酚类化合物---苯酚,由醇类作对比让学生分析苯酚分子结构特点,通过实验来学习苯酚的性质,通过比较苯和苯酚、以及醇和苯酚的性质来学习羟基和苯环之间的相互影响。要求学生通过本次探究实验,掌握苯酚的主要化学性质,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技巧。同时通过分析苯酚的结构,联系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推测苯酚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并给出相应的解释,达到培养学生实验、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案例设计]
【引入】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醇是链烃的羟基衍生物,其结构特点是羟基与链烃基直接相连接。
【设问】羟基与苯基直接相连接的化合物,是否也是醇呢?
【讲解】请同学们比较黑板上这几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总结醇、酚的结构特点。
【小结】羟基与苯基直接相连接的化合物是酚类。苯酚是最简单的酚。
【板书】一、酚
1.概念:分子中的羟基与苯环(或其他芳环)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有机物。
二、苯酚
1.苯酚的结构
化学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师】引导学生看P52苯酚分子的比例模型,寻找苯酚分子和苯分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板书】2.苯酚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
通过阅读说明书,找出苯酚的物理性质
生: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
师:苯酚具有弱酸性,俗名石炭酸。
生:用后拧紧瓶盖,当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尤其是色泽变红后。
师:苯酚部分被氧化时会呈红色。
追问:那苯酚应如何保存呢?
生: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生:用药部位如有烧灼感、瘙痒、红肿等症状应停止用药, 用酒精洗净。
师:苯酚在物理性质上,不易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实验1)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逐渐加入苯酚晶体,不断振荡试管。继续向上述试管中加入苯酚晶体至有较多量晶体不溶解,不断振荡试管,静置片刻。(提醒同学实验过程中接触苯酚一定要注意安全及出现情况的处理方法)
(实验2) 将上述试管放在水浴中加热。从热水浴中拿出试管,冷却静置。
师:清洗内壁沾有苯酚的试管用热水还是冷水?为什么?
生:用高于 65℃的热水,因为苯酚能与高于65℃的热水互溶。
(实验3) 将苯酚晶体分别加入到苯和煤油中,并与实验1作比较。
实验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1 刚开始得到澄清溶液,后则是浑浊液体 常温下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
实验2 加热后变澄清,冷却后再次变为乳浊液 苯酚的溶解度受到温度的影响
实验3 变澄清 苯酚易溶于有机溶剂中
【小结】无色晶体,有特殊气味。常温下在水中溶解度不大,65℃时与水任意比互溶。易溶于有机溶剂中。
【板书】3.苯酚的化学性质
【活动与探究】 P53
取苯酚的浊液2mL于试管中,向其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浊液将变澄清。将得到的澄清液分到两支试管中,向其中一支滴加稀盐酸,另一支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实验现象。
注意:本实验的二氧化碳气体用石灰石和盐酸现场制取。
实验现象:苯酚乳浊液中滴加NaOH溶液会变澄清
+盐酸 澄清溶液又变回浑浊
苯酚浊液+氢氧化钠溶液
+二氧化碳 澄清溶液又变回浑浊
【板书】(1)苯酚的酸性
苯酚与氢氧化钠反应:
实质: 酸碱中和
苯酚钠与盐酸反应:
苯酚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结论:苯酚与无机酸盐酸、碳酸相比,酸性如何呢?
盐酸 >碳酸 >苯酚
注意:苯酚的酸性极弱,不能使石蕊、甲基橙等指示剂变色。
师:苯酚有杀菌能力,有毒,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用热水还是用 NaOH溶液?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都不好。因为热水会烫伤人的皮肤, NaOH有很强的腐蚀性,会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应该用一种对人体没有危害并且能溶解苯酚的试剂,可以用酒精洗涤。
【板书】(2)苯酚的取代反应
【活动与探究】 P54
(实验1)向稀苯酚溶液中加入浓溴水,观察实验现象。
注意:此反应成功的关键溴水过量。
(实验2)请推测此反应是取代反应还是加成反应。请设计探究方案证明你的推测。下列方案供选用。
A.测定反应前后溶液的导电性变化
B.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反应前后溶液的PH。
C.查阅资料。
实验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结论:苯酚与溴水反应
【板书】比较苯、苯酚与溴反应的异同:
苯酚 苯
对溴的要求
反应条件
取代苯环上氢原子数
结论
解释
【板书】(3)苯酚的显色反应
【活动与探究】取少量的苯酚溶液,加入1%的FeCl3溶液。
实验现象:溶液由 无 色变成 紫 色 。
注意:该反应常用于检验酚类。
【本课小结】 苯酚分子中,苯环由于受羟基对其的影响(活化苯环),更易 取代 ;同时,羟基受到苯环对其的影响(苯环是吸电子基团)使羟基具有了一定的 弱酸性 。在它们之间的影响下苯酚能够被氧化,能发生聚合反应。
【总结】 结构 物理性质
__ 苯酚 ___
化学性质
酸性 取代反应 显色反应
【创设情境】我们去医院,常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这是医院用于环境消毒的来苏尔水的气味。来苏尔水是一种酚类物质的稀溶液。酚类物质都有一定的毒性,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少量时起到了消毒作用。但量多了就成了一种污染。被列为须重点控制的水污染物之一。环境工作者常常要对水体进行酚类的检测。这当然就要利用到酚类的性质了。关于酚的应用我们下节课再来细讲。
【课堂小测】
1.P55 1.
2.丁香油酚的结构简式是 ,该物质不应有的化学性质是( )
①可以燃烧;②可以跟溴加成;③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④可以跟NaHCO3溶液反应;⑤可以跟NaOH溶液反应;⑥可以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A、①③ B、③⑥ C、④⑤ D、④⑥
[设计评析]
1.紧密围绕课程标准确立的三维目标,力求做到:在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问题的真实情景,采用问题驱动、练习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并能辩证地从正反两方面来正确地看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学生能接触更多的实验方法,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术。
化学实验方法是指化学创新过程中用到的方法,如观察法、比较法、列举法、过程分析法、集思广益法、查找记录法、假设法和实验验证法等;化学实验技术是指化学创新过程用到的实验操作技能,如实验设计、结果分析等。学生在探究苯酚性质的过程中使用了观察法、假设法、实验验证法等创新方法,在具体操作中也用到了许多实验技术。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创新精神、创新实践能力,又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创新技术,也就学会了初步的创新。
2. 严守《课程标准》、新教材的要求,不搞“一步到位”( 备课程标准、备教材 )。以夯实“双基”知识为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过程中让学生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优化整合,和谐统一。适当放缓进度,以高中知识点为切入口,强化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教学,有利于有意义学习。
3.需要改进的地方:(1)由于学生的差异,使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处于慌乱之中,无所适从,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的交流意识不强,虽然让学生讨论,仍然有部分学生只是一个听众,还没有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救出来,变成主动的学习。(2)本节课以学生实验为主,时间安排应紧凑,否则就会导致学生实验浪费太多时间,知识点传授太少;再者让学生实验前应作好充分的指导工作,比如:苯酚量取的多少,滴管等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苯酚的取用方法等,以便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今后的随堂实验应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的指导。
1利用课程教材创设问题式情境
高中化学主要讲述了化学原理以及化学知识技能,一部分是以概念的形式给出的,更多的则是以问题思考的形式提出的.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创设合理的问题式情境,并让他们参与其中,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氮和硫”时,涉及NO2与H2O反应的实验,会生成HNO3和NO,其中NO是有毒气体且不溶于水,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对此,教师提出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有效去除反应后生成的NO.有的同学提出加入NaOH,NO能与NaOH在NO2的作用下生成硝酸盐;也有同学提出通入O2,NO能在O2的作用下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硝酸.教师接着提问,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学生了解了NO2通入水中的2个化学反应,解决了本章的重要问题.
2利用化学实验创设吸引式情境
以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是高中化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充满了新奇和未知,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增强对化学反应的记忆.例如,在讲“胶体”知识时,教师先将一束光照入牛奶中,会发现一条透明的通路,即光能够通过牛奶.对此,教师向学生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也能够在光的照射下出现通路?第2节课上,同学们纷纷带来了自己认为能在光的照射下发生通路的物品,有的同学带来了果冻,有的带来了玻璃,有的带来了淀粉溶液、泥浆水等,与教师一起用光对这些物品进行照射,发现有的物品光能通过,但有的不能.通过用光照射物品这个简单的实验,学生既掌握了胶体的性质与鉴别方法,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的神奇,提高了对化学的兴趣.
3通过生活现象创设发现式情境
生活与化学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中蕴含着许多的化学知识,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能提出很多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这对增强学生对化学的理解以及提高化学与社会关系的处理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学习“化学能与电能”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际应用,并指导学生设计一套化学能发电的装置.教师先提出问题,能不能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然后为学生准备一些实验用品,有铜片、铁片、镁条、水果、导线、稀硫酸、小灯泡等装置供学生选择,让学生独立操作,有的学生成功让小灯泡发亮了,但有的却不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讨论和观摩,然后从电池的原理进行解释,以化学的角度为学生介绍电池发光的条件:正极、负极和电解质.锌片失去了2个电子成为了带2个正电的锌离子,而铜得到了2个电子,成为了带2个负电的铜离子,在电解质的作用下产生了电能,使得小灯泡发亮.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写出电极反应式和化学方程式.
4通过化学史叙述创设故事情境
初中三年级学生才开始接触化学,其目的就是为了做好初中和高中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在高中阶段系统学习化学时不至于显得太吃力,因此,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其次是要引起学生的重视,为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打好基础。但是目前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其中包括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也包括学生自身对化学的陌生而引起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的主观因素。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作用,因此,老师必须要重视教学的设计,让学生学有所得。
一、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
发现学习的教育目标在于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的发现行为自己自己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发现学习更加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及自信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及思维健全的提升期,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非常强,且对知识的处理加工整合能力也处于提升期,因此,在初中阶段发现学习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和学习方法。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
发现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探索发现的能力,具备对外界细微事物的感知能力,这种能力运用到化学学习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所谓化学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在感知外界事物时能运用一定的化学知识。
化学现象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铁在潮湿的环境里会生锈,做馒头要加酵母,我们所用的生活用品如洗发膏洗洁精等的成分及功效,如果学生对这些化学现象感兴趣都可以深入的去了解和探索;再比如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酸碱度PH值的不同,学生都可以对此进行系统的整合探究。学生在初三才开始接触化学可能会稍显陌生,老师可以利用初中生接触新知识时的好奇心,用化学课实有趣的一面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只有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才能保证学生今后对化学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为其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
发现学习的精髓在于,不直接将学习内容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的发现行为,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发现学习的本质在于学生参与和发现的过程,由于学生的水平有限,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不一定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及结论,但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自己参与探索发现的乐趣,老师要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精神,定期为学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研究课题供学生研究探索。
比如影响铁生锈的因素,大多数学生只会考虑到水会导致铁生锈,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否只与水接触就会导致铁生锈。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作对比实验,设置三种情况,一种是完全在水中,一种是完全暴露在空气中,一种是同时与水和空气接触,另外设置一组在真空空间中。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会发现只与水接触不和空气接触的钉子和在真空中的钉子都不会生锈,完全暴露在空气中的钉子少许生锈,而同时接触水和空气的钉子生锈最为严重,根据这一现象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只与水接触和在真空中的钉子没有生锈?因为完全浸泡在水中的钉子没有与空气接触,在真空中的钉子既没有接触水也没有接触空气,所以没有生锈,而暴露在空气中的钉子有少许生锈是因为空气中含有少量水分,既与空气接触又与水接触的铁钉生锈最严重是因为它同时满足了生锈的两个条件――水和空气。由此学生可以得出影响铁钉生锈的因素不止是水,必须同时满足水和空气两个因素铁钉才会生锈。
通过这一实验过程,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验证问题,在此过程中又发现问题,通过动脑思考后最终解决了问题,这一过程符合发现学习的特征,发现学习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并能够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另外,老师要向学生传输重视过程的精神,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细心发现问题,认真思考问题,全面客观的分析问题,积极调动大脑解决问题的习惯,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尽善尽美的完成探究过程中的每一步,在探究过程中收获的东西远比只记住一个实验结果要有用的多。
二、重视实验在化学课堂上的重要作用
(一)化学实验的设置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是化学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最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很多学校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无法提供充足的化学实验设备,但有的学校明明具备良好的化学实验条件,但老师为了赶课时,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化学实的重要性。事实上,单纯的学习化学方程式和计算会消耗学生的学习热情,长久下去学生会对化学这门课产生厌烦心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抵触化学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验是化学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化学学习中设置实验环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利用多媒体打破客观局限
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条件为学生配备完善的化学实验设备,有些学校的条件不允许,很多实验学生无法自主动手完成,但是不通过实验学生又无法真正理解体会,这时老师就要充分利用学校里的多媒体设备,通过网络获得相关的实验视频和学生一起观看,并在观看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点,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还原实验现场,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中涉及到的知识点的印象,弥补因教学环境的不完善而造成的教学上的缺陷。
【关键词】绿色化学;教学设计;化学实验
绿色化学又称为环境友好化学、可持续发展化学、清洁化学,是指与人类和自然和谐的化学。提到“化学”,可能人们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化学的弊端,例如,添加铅汞的化妆品,添加化学试剂的食品,化学药品引发的爆炸等;但是化学对人类对自然的作用非常大,化学的优点非常多,例如:利用化学,可以合成药品,保障人体的健康;可以制成化肥,农药,提高粮食的产量,可以开发新能源,给人类创造更优的生活,可以合成药物,延长人类的生命。化学既然有如此多的优点,但是为什么在跟学生说化学的时候,学生第一时间反应的就是危险呢?其主要原因无非是教师在介绍的化学的时候,绿色化学理念渗透的不够,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针对如今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的对策:
1.设计教学情境,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由于教材中对于绿色化学方面的知识毕竟没有面面俱到,只是在特定的课题中有所提及,那么对于这部分知识,就需要教师根据课题主题,进行教学设计研究,例如在中学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可以讲讲大气的污染与防治、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酸雨的危害与防治、温室效应的利弊、汽车尾气的排放、氮氧化物造成的光化学烟雾、说说传统建筑材料的危害及为何提倡使用绿色建筑材料。教师可以任一选一主题,选一节课,创设教学情境,与学生探讨如何解决这样的环境问题。抓住教学时机,缝隙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对于绿色化学知识及其理念的讲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缝隙渗透”,换句话说,就是在相关知识点学习中就介绍相应的绿色、环保化学。例如:在学习序言部分时,还应介绍我们学习化学的原因,我们学习所有的知识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化学与物理等其他学科的根本区别就是,能生成新的物质,所以,我们要追求用廉价易得的物质来制得唯一目标物质,这个过程是绿色的,无污染的,这些就是我们学习化学的目的。
2.完善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1],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很多的实验教学,俗话说:“实验出真知”,确实,大多化学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但是,在这些实验中,有的实验却对环境污染和师生的健康有些影响,虽然有的实验经过改善,但是还存在些不足。例如:初三化学教材中“硫的燃烧实验”中硫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硫对环境和师生的健康都有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考虑全面,首先,在用量方面,要少取用药品,尽量产生少的有毒气体,同时,发生装置也要进行完善,可以将少量硫在用橡胶塞严封的集气瓶内进行点燃,同时瓶底部加少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用于吸收反应后的有毒气体)(2)。教师应详细进行对实验教学的设计,尽量做到无污染,绿色化。同时,在实验设计中,应遵循“5R”原则[2]:减量—Reduction(节约资源),重复使用—Reuse,回收—Recycling,再生—Regeneration,拒用—Rejection。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详细设计各种事故与小意外的处理方法,在真正动手做实验前,详细强调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避免学生出现错误,课堂上,一定要及时对学生的错误做法及时进行纠正,从谨小慎微之处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的渗透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有时,针对某些危险系数大的或污染大的实验,教师也可采取多媒体形式展示实验[3],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强调绿色理念。
3.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重视绿色理念渗透
课堂是教师进行化学教学的主要场所,所以,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的目标,就应该在每天日常的课堂生活中进行绿色理念的教学,可以在每节课增加一些绿色化学板块的安排,例如:例如《空气》这一课题,教师可以把这几天本城市的雾霾情况展示给学生,针对前几天的雾霾情况,学生的关注程度本身就比较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解决的措施。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把绿色化学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学生是祖国与社会的未来,我们必须从现在就要对学生进行绿色的化学教育,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课堂的细节出发,养成学生的绿色化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绿色行为习惯。
4.设立课外竞赛活动,体验绿色环保乐趣
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思维和环保意识,教师可以抓住中学生的心理,设立小组竞赛,绿色化学演讲比赛,绿色化学实验创新比赛,绿色化学挑战赛等多种可以活动。例如,教师可以针对硫的燃烧实验展开竞赛,引导学生可以从反应物,反应装置考虑,设计实验,实现绿色化。教师也可以针对最近有关化学污染的热点问题开展讲座,分享视频故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要想解决这一现状,必须从我做起,养成绿色化学思维,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我们的环境。随着社会与科技的不断发展,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而绿色化学的目标就是阻止污染产生,所以,在化学教学设计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教育越来越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挥想象,努力去实现绿色化学的目标。绿色化学理念强调的是预防大于治理,对于化学的学习应该是绿色的,可持续的,所以我们教师更应该加强对于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
参考文献:
[1]邢季颖.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15.
[2]李鑫.中学化学教师实验创新策略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20.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除教师本身的素质外,则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即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笔者就自身的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5)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6)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当然,并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包括上述的各个方面,但必须有所依据,例如《卤族元素》这节教材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①在学习氯的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氟、溴、碘的主要性质以及它们一些重要化合物的用途;②使学生初步掌握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关系,并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自然族的概念,为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作准备;③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依据现象作出结论的能力;④对学生进行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对教学的认知目标突出了,但对教学的非认知目标比较忽视。如在教学的知识运用和发展阶段,把练习内容一步到位与高考"接轨"等,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较少考虑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等,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日,我们应该自觉地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让化学教学围绕提高公民素质的总体目标运作。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根本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
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二是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叠起。如在《盐类的水解》这节课中,首先设疑:"盐溶液是显中性还是显碱性或显酸性?为什么?"接着通过实验演示说明现象,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学习《氮气》一节,讲氮气的化学性质时,首先分析分子的键能,提出:氮气在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如何?当在高温等条件下,氮气分子获得足够能量后,从氮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来看,氮气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三是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矗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布置学习解答过深、过难和过量的习题,以减轻学生负担。"认真实施这一要求,加强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察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作用。
因此,课外作业题的综合性、题型的多样性、例题的灵活性及答案的隐蔽性等都要比课堂练习高一些。这样经过相当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伴随教学进程的发展得到提高。四是板书设计。课堂教学的板书,是教师教学思维的文字表达形式,它既可以弥补语言难以表达的不足,如化学用语,又可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一份好的化学教学板书,应有科学性、直观性和艺术性。板书设计要体现以下原则:①体现教学目标性,能揭示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一堂课的精髓;②体现教授的系统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③体现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上课的注意中心。
三、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关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目前书刊上介绍的化学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探索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教学法……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只要"省时、启智、轻负、高效"就是好方法。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掌握好化学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如启发性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地等,针对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着重运用探索法、讨论法、自学法等。应用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特别要注意的是,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化学教师必须充分运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认真开展实验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展问题、研究问题,这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原电池》一节可设计以下实验来突破:①观察锌板和稀硫酸的反应;②在锌板和稀硫酸的反应中用铜板接触锌板,有何现象?③在锌板和铜板在稀硫酸中不接触,用导线在外电路通过电流计连结,观察现象;④将稀硫酸换成蒸馏水重复上述实验,发现什么问题?上述实验问题是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的,学生在完成一系列实验的进程中,经老师点拨,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