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德育工作思路8篇

时间:2022-12-10 17:32: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德育工作思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德育工作思路

篇1

关键词: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小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1

1引言

德育工作一直是小学阶段教育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的关键环节。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高当中。相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德育工作开展受到的外界因素影响更加严重,其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更加注重实效性,并且要结合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的具体特点。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和落实,是保障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前提。农村地区由于本身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并且师资力量有限,整体小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效果不尽如人意。

2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作为我们国家的接班人,学生本身需要具有文化知识和道德品格修养。学生必须要对自身的责任有着清晰明确的认识,并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学生成长之路的重要一环,也是保证学生正确成长方向的指路灯。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人格、素质、道德品质快速成长的关键时期,并且逐渐系统地开始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的整个学习历程来看,小学阶段的德育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如果忽视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就难以为学生的日后成长打下良好的铺垫,并且更高层次的教育效果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另外,德育工作的良好开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意志品质。小学阶段的学生就好像一张白纸,学生本身具有较强的成长性与可塑性,合理地开展德育工作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

3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德育工作开展还存在着整体条件制约严重,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教育失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等问题。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开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德育工作的投入和教育水平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相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地区,农村地区本身的德育工作开展的效果则不尽如人意,整体教学层次和水平较低,与城市的差距较大。从客观角度讲,农村地区的小学整体办学能力较差,师资力量不足,很多基础教学设施不够完善,难以满足教学工作的基本需求。甚至于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其基本教学的需求都不能得到满足,德育的工作开展就更加举步维艰。现代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村地区外出务工的人员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就业形势的发展,导致了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留守儿童受到的家庭教育程度十分有限,很多儿童的父母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大多数的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来监护。受限于思想意识和素质观念的影响,很多家庭对于儿童的教育则只关注于基础的生活物质保障和安全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意识的成长则缺乏足够的关注。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放养特点。学校的教育工作开展中,其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应对留守儿童教育需求的整体措施和对策。在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儿童的身心教育没能得到合理的引导。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思想意识较为落后,其不能与学校进行有效的配合,进而导致了德育教育工作出现了衔接方面的问题,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难以得到有效的突显,进而德育工作的开展也就缺乏了一个良好的执行环境。

4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思路

第一,学校教育方面。农村地区的小学要在学校内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给予学生良好的指引。虽然农村地区的学校受限于经济水平,其整体教学设施不够完善。但是文化氛围的建设则与硬件环境的关系不大,学校内部要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并且对德育知识进行深入的宣传,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德育的学习。学校内部也要对学生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制度进行完善和制定,对于学生的自身思想行为进行合理的约束。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开展,学校要对于自身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并且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主要的课堂教学设计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相应的实践内容,组织各项实践活动,让学生去对道德文化进行感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二,家庭教育方面。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本身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成长,并且重视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农村地区由于其环境较为特殊,留守儿童的现象较为普遍。父母要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尽可能的多与孩子进行联系沟通,并且经常询问教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引导学生勤奋、努力、认真地接受学校的教育,并且互帮互助、不骄傲、不攀比,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自主性。家长的行为对于孩子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要做好自身的模范作用。家长要注意在日常的生活中,提高自身言行的自律性,不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家长自身要多对孩子进行引导,并且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消除孩子的不良习惯。对于孩子存在的问题,家长要多疏通和引导,与孩子讲道理,引导孩子慢慢地接受和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改正。

第三,社会教育方面。现代社会舆论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社会教育已经成为了小学德育工作中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内容。在农村地区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社会力量要予以全力的支持配合。针对于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社会力量可以组织相应的捐助,提高整体教学硬件设施水平。社会教育也要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有效的联合,配合学校与家庭的德育工作,为其提供良好的德育活动实践平台,扩展学生的眼界,关注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是保证广大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针对于农村地区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现状,我们要提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整体水平,加强联合,打造三位一体化的德育体系,真正的提高农村地区的小学德育开展水平,为农村地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铁,黄美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及改进对策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4(03)

篇2

.建立健全学生干部组织,特别是学生会组织。要加大学生自主管理力度,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优势,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并使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以良好的学生和赤规范来体现学校的管理管理水平和树立学校的整体形象。

.建立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全方位抓好学生思想工作。通过家长来学校,老师到家庭等形式,加强联系,紧密配合,对学生进行跟踪式教育,形成“学校工作家长支持,家教困惑学校帮助”的局面,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大德格局。

.加强班主任,特别是年轻班主任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加大对班主任自我提高的支持力度,鼓励班主任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形式,提高自身工作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特别是科研教育能力,要建立激励班主任不断进取的机制,包括优秀班级、优秀班主任评选办法,要把德育工作研讨会纳入德育工作计划和班主任培训规划中,每次都要真正解决几个实际问题,使德育研讨会成为班主任老师个人管理艺术的平台,进行思想工作和班级管理交流与学习的讲台。

篇3

【关键词】初中学校;德育工作;思路构架

随着课程结构的不断改革,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初中学校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各个领域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能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其良好的道德素养,表现出创新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初中的德育工作要以社会标准作为培育人的准则,关注学生个体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甚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并且在课程教学和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文章就初中实施德育教育的现状展开分析,探究初中学校如何有效展开德育工作。

1初中展开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学校、家庭与社会关注存在偏离

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展开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但是初中学校在在德育的工作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阻碍。因为在学校教育中,最为重视的还是文化课程的学习,学生和家长更多的是关注的文化课程的成绩。尤其现在学生升学压力在逐渐的增大,家长希望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利用在文化课程的学习中,而不是德育教育中。社会环境也是更多的关注外显的升学指标,致使初中的德育工作一直处在停滞状态。

1.2德育的理念和实践存在较大的反差

从我国初中德育教育现状来看,不可否认我国初中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实际需求是不一样的,统一的德育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存在明显的差距,尤其德育实施的内容过于理想化和成人化,难以让初中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其次,德育教材更多的是注重道德信念的培养,对培养学生判断是非能力的效果不够明显,没有真正发挥的德育的实践意义。并且大部分学生接受德育教育是被动的,在道德教育中遇到与道德观念相违背的现象,学生原有的道德认知会容易产生动摇,造成处理现实道德问题和学校德育内容的冲突。

2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趋向

2.1中学德育目标普适化

我国初中的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全球化的冲击,所以德育内容的普适化是初中德育工作未来发展的趋势。其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要学生不仅要学会对相关行为规范负责,更重要的是学会对自己负责,在学会对自己负责的基础上,逐渐考虑对社会、对他人承担的责任。所以中学德育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主体,以及学生的自由选择和道德想法,才能培养出富有责任感的个体。

2.2中学道德价值取向多样化

中学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德育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德育工作和学生知识性课程体系的协调和统一,并且要严格遵循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在德育工作内容中体现德育工作是在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下展开的。同时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中,保证德育工作实施,在一元价值的指导下,展开对学生多元道德思维认知的培养,德育工作要充分结合初中学生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实现初中德育教育的最佳效益。

2.3初中课程体系中渗入德育工作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初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目标是培养有道德文化修养的人才。在初中学校展开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之外的道德教育,是现代社会人才选用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也是初中学校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结合主要的课程实施德育的方式是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心灵熏陶,使学生在课程知识的学习氛围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状况已经基本成熟,对于事物的判断有自己的情感投入,所以这个阶段是以学生为主体,良好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时期,并且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主要场所,所以在初中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融入德育教育,为学生中和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3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路构架

3.1教师以自身感染学生

初中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秉持以认为本的原则,在具体德育工作的实施的过程中,要把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深入接触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但是有效的展开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以身示范,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和道德榜样,让学生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德育教育,学生会无形中模仿教师的行为,从而隐性的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自己的实践行为能力。同时,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德育理论水平和学生管理技能,定期的接受岗位培训,保证在德育工作实施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在德育工作实施的时候,要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德育工作方法。

3.2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课堂是实施德育工作内容的主要场所,初中学校不能将德育教育工作全部寄托于课时有效的德育课堂中,应该在文化课程的实施的时候,渗透德育内容,保证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程内容的同时,得到德育教育和培养。教师在进行课堂内容的教学实践时,要对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在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经常与学生展开课堂的交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为德育教育在文化课程中的渗透奠定基础。

3.3家校联合做好德育

德育教育需要将德育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德育内容中挖掘具有生活资源信息的德育内容,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回归到具体的生活当中。通过德育实践让受教育者感悟到适合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价值理念,从而提升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其中,家庭教育是体现德育教育生活性的重要因素,所以初中学校应该将德育教育工作与家庭教育精密的联合起来,与学生的家长就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进行实时的沟通,共同制定学生的学习、发展计划,培养学生直面生活困境和生活压力的能力,最终让学生通过道德实践体验生活中对社会道德的需求。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的德育工作的目标在朝着多样化和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初中的德育工作要以社会标准作为培育人的准则,关注学生个体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甚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和道德榜样,在文化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与学生家长展开沟通,联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王洪生.突出德育情理性及学生主体性――浅析初中教学中的德育管理[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01).

[2]吴海群.初中德育的价值取向探析及实践路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4).

篇4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德育;创新

十六大以来,国务院先后三次召开或批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于2002和2005年两次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面向大众、面向社会,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2006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的精神再次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借此东风,各高职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的道路上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无论从物质层面、育人层面还是文化层面,校企合作都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拟从德育的角度谈谈校企之间如何加强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所谓校企合作,主要是指职业学校为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所谓工学结合,主要是指将学习和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这种模式在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或“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在英国称之为“三明治教育”,在我国则称之为“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简单地说,所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是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培养能够尽快适应社会、适应企业、适应岗位需要的实用性人才。目前这一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办学模式,在此背景下,德育创新的思路主要也是发挥校企优势,实现共同育人。具体来讲要做到“三个结合”。

一、校企两种德育资源相结合

学校的德育资源主要有育人的良师、丰富的图书资源、相对简单高雅的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具有学校特点的制度与管理等。企业的德育资源主要有优秀的企业员工、独特的企业环境与企业文化、具有企业特点的制度与管理等。

1.学校德育资源的优势

(1)德育工作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育人经验,学生从老师和书本那里可以学到很多理论知识,这是德性生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就没有自觉的道德行为。“一件事情如果是道德的,那么行动者必须具有一个自觉的道德意图,而这种自觉的道德意图显然要依赖于道德认知”。[1]56

(2)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对学生能产生良好的熏陶作用。充满书香的校园、比较单纯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等对学生素质的养成作用是企业无法替代的。

(3)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为目的,有关品德、行为方面的规章制度比较多,对于学生的成长帮助较大。

2.企业德育资源的优势

(1)优秀企业员工身上具有的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为人处世经验等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些品质和经验具有社会性和现实性品格,是帮助学生转变为社会人的宝贵财富。

(2)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充满着生产气息、社会气息、功利气息和现实气息等。职场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等迫使学生必须尽快成熟起来,环境的磨练也能使学生很快走向成熟。企业文化使学生对职业、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能够进一步加深。

(3)企业制度与管理模式以服务生产、追求利润为主要目的,同时促进员工的发展。其对员工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严格的管理及利益导向促使员工自觉遵守各种职业纪律,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这种影响比学校的教育效果要更加明显。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应该充分发挥校企两种德育资源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对学校来说,主要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德育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比如可以把优秀的企业员工请到学校来,结合他们的实践经历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适度借鉴企业的制度和管理模式,培养企业需要的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人才;在一些行业特点鲜明的职业院校可以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帮助学生端正职业思想。我们学校在德育过程中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请优秀校友回母校开讲座,和学弟学妹们谈理想、谈人生、谈道德……;按照铁路特点开展半军事化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这些尝试均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除以上做法外,还可以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开展一些专门的教育活动,特别是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同时严格按照企业的制度和管理模式要求学生,把学生转变为“准职业人”。学校的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制度、管理及文化,以便于在学校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对企业来说,也可以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帮助企业设计企业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能做到这一步,校企合作将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二、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相结合

学校主要是一个知识课堂、理论课堂,具有相对封闭的特点,人文学术氛围相对比较浓厚;企业则是一个生活课堂、实践课堂,具有开放性特点,是一个现实的教学情境。实现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的结合是德育回归生活的最佳路径。

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也有人把这种人才称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既要有高素质,又要有高技能。从现实来看,现在的一些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已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注重个人的业务能力,而是更多地考虑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等。因此,学校必须对德育内容进行充实、重组和改造,使之更加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使学生觉得德育课亲切、可信。要紧密结合专业实际和企业实际,根据企业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切忌空洞的理论说教。可以围绕学生身边发生的实际问题,结合企业的发展和经营讲政治、讲经济、讲法规、讲道德与职业道德等,同时注重发挥企业这一社会课堂的作用。因为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学习,不仅指向知识、理论内容,而且更多体现为人生、职业、生活、社会的实际问题。在工学结合中,德育才能更好地和学生的就业、工作、生活、发展结合起来,更加符合学生、职业、社会的真实要求,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社会生活是学生认识道德及其教育对己、对人、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的源泉,只有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各种道德问题、困惑、冲突和挑战的认识、体验与感悟,学生的道德知识才能真正内化,道德观念才能切实确立,道德水平才能不断提高”。[4]在企业课堂里,学生们会遇到许多在学校无法遇到的问题:人际交往、做人、做事等等。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经验会不断丰富,道德判断和抉择能力会不断提高。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道德上的发展,全靠着遇了困难问题的时候,有自己解决的机会,解决了一个问题就长进了一层判断的经验,问题自己解决得愈多,则经验愈丰富。”[5]183从德育工作看,在企业课堂里,重点应进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规范教育、职业纪律教育以及国情、社情教育等,这些内容虽然不少都隐含在岗位职责、行业规范、用人标准、劳动纪律和其他企业文化之中,但还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和引导。此外做好以下德育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帮助学生处理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如岗位不适应问题、生活不适应问题、安全问题以及其它矛盾和纠纷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解决适应社会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困惑;引导学生在职业岗位实践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指导学生调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

三、校企两种德育途径和方法相结合

从德育途径和方法上看,企业主要是管理育人、制度育人、文化(企业文化)育人、经验育人、生产育人等,主要属于生活德育、实践德育;学校则主要是知识育人,以及与企业不同的管理、制度、文化育人和人文素养的熏陶,主要是知性德育。从品德形成规律看,认知和行为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自觉的道德行为依赖于道德认知,道德认知的最终目的则是道德行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高中毕业的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价值观,对许多问题仍然属于一知半解,对社会、职业、人生等问题的认识更是需要教育和引导。从素质来看,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的习惯,学习为人处世的一些基本礼仪规则,培养较高的人文艺术素养,具备初步的职业素养等是学校德育应该而且可以完成的任务。但是,学校和社会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仅靠知性德育和校园环境的熏陶无法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很快适应社会的人才,这里有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差别问题,也有一个从知到行的转化问题。因此,注重实践和行为的养成是德育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完成这一环节主要靠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通过自我教育来实现。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活动与交往中,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中实现的。它要完成两个转化:一是社会思想、社会道德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观点、道德信念;二是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观念、信念外化为思想、情感、行为”。[5]356社会思想和道德的内化一方面可以在学校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企业进行。而外化过程在企业和社会中进行将更加自然、效果更佳。企业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行为具有约束和养成作用,企业文化对学生具有熏陶作用,生产实践和现场工人传递给学生的是直接的社会经验。因此,参加工学结合,在企业这一真实的社会环境中经受磨练,检验在校期间所学的思想道德,进而决定自己的行为,这是学生品德形成的捷径。它可以帮助学生缩短适应社会的时间,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学生迅速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完全符合高职教育期望实现学校与企业人才无缝对接的梦想。

参考文献:

[1]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2004.

[3] 刘树林.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德育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

篇5

【关键词】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

党的十报告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是关乎社会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作为大学生更应该以实际行动维护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此外,大学生作为接受不同理论知识、思想观念的成长体,树立良好的生态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意识,对于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和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从当前我国高校的发展及其教育培养目标来看,高校需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培养道德高尚、知识过硬、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性人才,这一过程,理应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列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一个生态科学普及、价值观念教育、伦理道德规范的动态教育过程,是发挥及完善高校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应该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生态德育需要提高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念与行为规则意识

据相关研究指出,当前高校一部分学生存在生态道德教育缺失及生态道德意识不高的情况,归纳起来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自然缺乏敬畏和爱心,缺乏对自然应有的敬畏和尊重,对生物缺乏应有的爱心和同情。2、奢侈浪费现象严重,水浪费、电浪费、食物浪费、纸张浪费、一次性物品浪费、塑料浪费、电池浪费、用笔浪费等等。3、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或口香糖残渣,乱扔废旧物品、有害物品,随地乱丢塑料袋或垃圾污染环境等等。①从以上情况来看,当前我国许多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确实亟待提高,许多大学生仍然没有树立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和道德规范,对于高校来说,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并积极纳入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需要挖掘大学生的道德资源,当前生态环境的退化虽然有种种缘由,但究其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生态价值认知、日常规则意识不合理而导致的生态道德缺失所致。

如何让大学生更加文明地对待自然,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好生态环境,首先需要提高其生态价值观念。当前大学生在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获取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接受德育培养,在接受德育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意识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价值观念中,不断地挖掘自身的道德资源,积极扩大高校德育功能。另外,从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层面来看,生态价值观念的培养要求大学生善待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身边的物质条件,积极树立生态价值平等意识,在遵守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善待生物,不断增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合理消费的价值观念。与具体知识的完善不同,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念的提高及完善,需要调动大学生心灵深处的道德信念与约束机制,并使之形成由内而发的日常行为规范。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行为去看,诸如对于各种浪费、随地丢弃垃圾等行为,许多大学生对此并非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但是究其以上种种不良行为的产生,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日常规则意识。许多大学生不乏完备的生态科学知识储备,只是无法使生态知识与自身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统一协调,达成指导及规范自身活动的正确的日常规则意识。当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需要结合大学生生态知识储备,除了加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念、社会公德观念的宣传指导以外,还需要进行大学生“养成教育”,对大学生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作风进行指导教育。

生态价值观念与日常规则意识的教育应该作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践出发,高校应结合当前我国科学发展观的相应理论,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发展作为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将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念与日常规则意识的提高作为大学生的成长性需求。

二、高校大学生生态德育的教学构思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 《21 世纪议程》,其中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关键。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和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的教育培养是我们进行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但是同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是,“生态道德教育不是一般的公德教育,而是公民德性人格养成的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迈向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教育。”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避免在高校公德教育中被边缘化,并且保证在大学思政教育中实现常态化的推进,在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需要为此提供一系列的教学管理保障。

1、生态德育的课程教学

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教书育人,进行理论的教学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必要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需要通过理论教学不断加强大学生自然生态理论知识,以树立学生良好的自然观和生态观。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生态德育还需要结合大学生的自然生态知识,进行生态伦理、生态法律法规等理论教学。高校德育理论教学需要不断地完善自然知识及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当前急需解决的就是不断完善教学课程设置。目前我国许多理工科院校都设有环境工程专业,其中有大气污染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经济学、环境生态学等课程,此类学校可以利用学科优势向本校学习不同专业及学科的大学生进行生态知识的普及,对于其他文科类的院校则可以开设类似以上的选修课程或是开设环保教学课程,并结合自然观、科学发展观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的教学,不断完善高校德育理论的教学。

2、生态德育的舆论教学

生态德育环境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完善的理论教学作为重要基础,完善的理论教学可以为高校德育环境的改善和大学生生态观念的提高提供必要的成长条件。除此之外,良好的社会舆论也可为高校从事生态德育环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便利条件。高校生态德育需要社会舆论的支持,需要通过整个社会的宣传将生态价值观念及生态道德观念延伸为社会的整体知觉和道德意志,利用良好的环保舆论教学不断地影响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及其具体行为,为高校的生态德育建设提供重要的社会指导。在教学方法上,生态德育的舆论教学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科学发展观、唯物史观等的宣传及教育,及时了解动态化的社会环保宣传信息,将一些重大环保事件作为个案进行分析,把大学生生态德育教育与现实社会的环境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生态德育的教学延伸

良好的家庭环保氛围也会为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养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家庭成员节水节电、绿色消费等具体环保细节可以为大学生环保行为提供具体的操作示范。然而,当前许多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过分宠溺孩子,往往造成孩子吃苦能力欠缺,生活上铺张浪费严重,奢侈思想严重,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针对这样的大学生,学校需要在生态德育教学中进行必要的延伸,除了积极进行家庭生态道德的理论教学以外,还要积极寻求必要的教学载体,诸如以校园寝室、团学组织为依托,通过创建校园文明寝室、党员文明寝室、生态文明寝室,组织社团等活动进行生态德育宣传与教学,通过“社会家庭”的“正能量”影响及规范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具体行为。此外,通过组织群体性的校内外社会实习实践、社会调研、社会服务等活动扩展大学生生态德育的教学范围及内容。

三、提高大学生生态德育的实效性

生态德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内容,是否需要解决或如何解决所谓的“德育实效性问题”,诸如某些教育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一个让人困惑的现实是,青少年在调查和问卷中所表现出的较高水平的道德意识与觉悟和现实中的道德价值模糊乃至行为失范的强烈反差和冲突,以至到了高等教育阶段,我们还不得不进行基础性的道德知识教育和基本的道德行为训练。”③就生态德育的状况来看,高校显然应该重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既让大学生建立起科学的生态忧患意识、生命体关怀意识等生态价值观念,又需要他们切实保证其科学的生态观念用于指导自身的日常生活,这其中自然离不开“基础性的道德知识教育”,但如何避免说教式的、呆板的、机械的知识灌输,乃至让科学生态观念真正成为且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性需求,这不仅仅是德育认识问题,同时还是德育工作的具体操作问题。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在积极提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社会的重要系统,高校其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生态道德文明的建设无疑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可以说大学生生态德育的质量与社会生态的发展息息相关。从当前的实际来看,诸多高校往往专注于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同时,虽然也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来抓,但是涉及大学生的生态德育状况却差强人意,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学不重视自身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建设,具体表现为校园生态的人为破坏、教师人员的不良示范、教学楼及图书馆等校园场所水电浪费严重、奢侈风尚盛行等等。更为遗憾的是,当前众多大学在积极寻求建立“绿色校园”的同时,以上种种问题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善。所以说,提高大学生生态德育的实效性,仅仅通过生态知识的教授、生态道德意识的宣传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高校生态道德意识的行为示范,须知高校师生共同的生态道德践履是维护良好校园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生态道德实践是生态意识培养的最有效途径。

生态道德实践要求高校师生遵守生态法则和社会公德,不随便吐痰、不乱丢垃圾、不浪费水电等资源,杜绝奢侈之风,同时,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更需要加强生态道德修养,在理论教学及生活实践中,努力争做生态德育的道德楷模,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不断地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道德资源,以提高大学生生态德育的实效性。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建立一系列生态德育考评及奖惩制度,将教工生态道德考评与绩效工资相挂钩,将学生生态道德考评纳入学分管理,以制度化的规范保证大学生生态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蕴丽 卢忠萍.生态道德教育:大学教育新理念[J].江西社会科学,2007(11):213.

篇6

摘?要:本文分析了大众传媒对中职学校学生道德影响的因素,提出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已成为网民大军的主力军;手机已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品;电视已成为学生假日的调味品。对此本文就调查的结果提出一些新思路、新方法:注重行为养成教育;净化校园网络环境;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强班级监管力度;探索细致管理模式。

关键词 :大众传媒?德育?新思路?新方法

一、关于调查研究大众传媒对中职学校学生道德影响的意义

近几年中职学校放低了门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关于大众传媒对笔者学校学生道德影响的调查研究,有利于充分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同时也为学校的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实现实效性和针对性提供有力的帮助。

二、关于大众传媒对中职学校学生道德影响调查结果的分析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从调查结果中找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和手机的普及与中职学生道德养成的关系。对本校学生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1.学生已成为网民大军的主力军

由于中职学生学习压力小,上网时间要多于中学生。因此,互联网在中职学生生活中已经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几乎每个学生都与网络密不可分,而且,学生上网主要是为了休闲娱乐。所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接触网络,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使用网络,如何减少学生对网络的过度迷恋,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和如何减少网络对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等相关教育势在必行。

2.手机已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品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学生将手机带进了课堂,这将成为影响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选择手机上网已成为很多学生上网的主要方式,这将进一步扩大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力。

3.电视已成为学生假日的调味品

看电视在学生的课余时间里已不再扮演重要角色,多数学生只是在周末为了打发多余时间和放松心情观看娱乐节目和影视剧。尽管如此,电视对学生视力、身体健康以及穿衣打扮、言谈举止等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他们的很多观念甚至言行都来自于影视或网络。

三、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1.注重行为养成教育

笔者学校是一所中等医学专业学校,学生较普通高中学生而言,综合素质整体不高,思想道德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据调查,在学生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同学关系不和、破坏公物、不关心集体、缺乏组织性、纪律性、抽烟酗酒、打架斗殴等,大多与自身的道德品质有关。而这些不良行为的形成往往又与其接触到的大众传媒有很大的关系,有些甚至直接从影视剧中学得。而现今中职德育课教材中有关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内容,尤其是关于网络教育的是非常欠缺的。所以,我们编撰了德育课校本教学内容,重点进行日常行为规范和礼仪教育,引导学生提高网络素养。经学校研究决定,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课程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抵御不良观念影响。同时,学校加强各学科课堂德育渗透,在课堂上加强学生规范使用网络的教育,尤其是计算机课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生动有趣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优势和弊端,以多种形式让学生从心底认识到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从而使学生自觉规避互联网对自身的伤害,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

2.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学校网络管理中心出台了《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信息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信息安全值班制度》、《网络安全应急预案》《校园网络安全教育培训制度》《计算机专人负责制度》《网络违法案件报告和协助查处制度》《网络中心管理制度》《校园网病毒和安全漏洞检测制度》《网站信息审核、登记制度》等一系列网络使用及管理制度,以净化校园网络环境,从入口上杜绝不良网络信息对学生的影响。

3.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职学生的课余生活单调乏味,主要活动就是上网,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建议作为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团委、政教处和学生处三大科室开展多种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校团委组织了“学雷锋”、“三下乡”等志愿者服务活动,“跨越转型,唱响青春”红色歌咏大赛、诗文朗诵会、班级墙报设计大赛等系列团日活动,努力营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浓厚的舆论氛围。政教处开展了“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电影”、“课前一首歌”、“文明风采”竞赛、“医护礼仪”大赛等活动;组织各种主题班会。比如,《今日说法》栏目播出《网恋引发的悲剧》后,认为此案件发人深省,具有强烈的警示作用,尤其是对于作为同龄人的学生更加具有教育意义。因此,建议政教处利用这一契机,安排各班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学会辨别,学会分析,学会拒绝,走好人生每一步。学生处也组织开展了“文明宿舍评选”、“书法、绘画”比赛、趣味运动会、广播操比赛等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转移了之前对网络的过分关注。

4.增强班级监管力度

针对笔者学校学生现状,目前学校加强了班主任的选聘工作。笔者学校班主任的选拔由学生处、政教处、教务处共同负责。学生科在对全体教师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提出班主任人选,政教处、教务处对班主任人选提出意见,最后经过酝酿,切实将那些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身体健康的教师选担任班主任。同时,由政教处负责班主任的培养和教育工作,政教处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班主任思想道德教育,帮助班主任提高班级管理能力。

5.探索细致管理模式

(1)加大日常考核力度。学校建有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督察组、团员文明监督岗、教师值班队伍,对学生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及时记录、及时反馈,使学生行为考核常态化。在《课堂纪律反馈表》上对迟到、旷课学生予以登记,并将每节课的课堂纪律进行等级评价。政教处组织了以值班教师为骨干,学生会督查部成员参与的宿舍纪律巡查队伍,于每晚10:00—10:30期间,对学生的就寝及玩手机情况予以督查。对未能按时就寝以及违反规定玩手机的宿舍进行登记,并将检查结果于第二日在公示栏公布,同时纳入班级德育量化。每月政教处对各方面的记录情况进行收集汇总,学期末进行总评。总评结果作为奖励评优、就业推荐的依据。

(2)重视思想工作。思想工作是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我校充分发挥班主任和广大教师在学生思想工作中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作用,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成长环境要知根,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要知底,处理问题要知情,做思想工作要知心。针对现阶段中职学生的思想现状,我们不断拓宽学生思想工作途径,更新学生思想工作方法。比如为做好行为偏常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实行班主任、政教处两级管理及谈话制度,建立偏常生个案培养记录,重点关注,重点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针对因严重违纪而受到校纪处分的学生,我们对每一件案例予以分析、讨论和借鉴,并对学生本人采取跟踪调查、跟踪了解、跟踪教育的方式,帮助其彻底改掉不良习惯,融入学校大家庭。

四、小结

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定岗实习

中职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企业为依托,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引入企业的文化、管理、技术和实际生产业务,从而达到提升人才培养品质、提高职业人才素质的目标。同时,企业也希望针对本企业的业务情况和特点优先培养适合本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从而有效保障人才供给的稳定性。

一、实施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和企业的共同选择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校企合作是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大连市在“十二五”规划别提出“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对我市的产业升级和职业人才的培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必须抢抓机遇,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品质、满足“全域城市化”发展中的人才需求。随着产业布局调整和人力资源整体状况的变化,乃至“用工荒”的出现,也促使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怎样使企业与中职学校进行合作,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目标在于为学生营造具有企业氛围、创建真实生产情境、进行岗位实践技能训练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的文化、管理、标准、技术和实际生产业务,是实现职业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培养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实施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和企业的共同选择。

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快速培养合格实用人才的捷径,也是企业积蓄、吸纳后备人才的必由之路

大连经贸学校经过数年校企合作,已经走出一条生源人满为患、就业供不应求,企业排队等待的良性发展之路。下面以大连经贸学校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的合作为例浅谈我们的做法:

(一)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

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多次组织校企合作洽谈会,探讨合作专业。双方确定开设“电气应用技术”专业,分“船体焊接”和“船体装配”两个方向,共同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每年要组织一次校企合作总结会,树立典型、推广经验、查找问题、提出改进办法,推动校企合作稳步开展。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对接,成功搭建起校企合作交流平台。

(二)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实训基地

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在政府的支持下,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共建电气焊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和技术人员由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同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学校聘请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实训基地指导实训。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提高员工素质、保证员工的可靠供给,并借助校企合作降低生产成本、改进企业的技术工艺、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以此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聘,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为企业生产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 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三)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就业率高,稳定性好

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紧密合作,争取企业提供的更多的实习工位,组织学生进行岗位实践,将学校的教学活动延伸至企业,并为企业优先培养急需、特种人才提供可能。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之前,造船厂领导安排安监局领导和造船厂安全员为学生进行2天的进厂前的安全培训。根据企业需要进行短期的安全和技能培训,培训完后,经公司组织考核合格,学生就顶岗实习。造船厂领导非常重视学生的实习,带领学生参观厂区环境和工作环境,并叮嘱学生在工作中安全第一,加强专业技能学习。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已有4届260人到大连船舶重工集团进行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为企业储备一批技能型人才。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这种合作针对性强,突出了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培养出来学生适应性强,就业率高,就业稳定性好。

(四)通过校企合作,人才订单培养,实现学生与企业的融合

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根据企业人才需求,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共同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培养技能人才。学校针对企业岗位要求,做好“订单式”课程开发工作,与企业共同开发制定专业标准,开办“企业冠名”班,有效利用企业技术、设备、场地、资金等条件,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和支持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并将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更多地通过校 “订单式”培养,录用新员工,满足生产、经营、服务对人才的需求。企业为每名学生安排师傅,手把手的指导学生,并与学生签订师徒协议。同学们通过实习对自己的所学的专业技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连船舶重工集团还设立“学校冠名”班组,为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学生组建成立了“经贸一班”、“经贸二班”,“经贸一班”的班长就是08级电气焊接专业刘德建。学校的“班级”到企业成为“班组”。体现了学生的双重性,使学生能顺利过渡到企业员工,使骨干学生成为企业的骨干员工。

三、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升校企合作办学层次

以学校为主体,借助校企交流平台,由学校和企业一对一的合作共建教学实习工厂、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和工艺研发服务中心。共建的基地和研发中心可以建在学校里,也可以建在企业中。实训基地和研发中心由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提供设备、设施等条件组建;共建基地所从事的业务既是真实的生产业务,也是学生实训和教师研发的任务;共建基地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由企业技术人员和院校教师共同组成,基础员工主要是在职学生。

篇8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观。学校党支部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政治核心作用和保证监督作用,各职能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在党支部领导下密切配合,学校已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全体教职工铸师德、练内功、强化育人意识、优化育人环境、依法执教,做到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政教正、副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总辅导员、学生工作负责人等任组员。领导小组依据上级精神和本校德育的特点,宏观制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实施、考核、保障、表彰等制度。 德育处在组织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德育工作、考核总结工作时注重了既全面贯彻《中学德育大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新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又充分体现农村中学的德育特点。

学校对班级实行量化考评,通过住校生例会、周末管理等形式强化住校生管理并取得突出的成绩。学校聘请了派出所所长任法制副校长,长期和社会各方面配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举行家长会多次,有效的实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密切配合。

学校德育工作既有宏观的思考,又有微观的实践,强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德育工作思路,学校德育工作以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各类活动百余次,如第七届艺术节、第二十三届田径运动会、主题班会活动月、评优推先活动等。组织开展德育各种改革和德育科研,成功举行“竹篙中学第十二届德育理论研讨会”。对每一个学生实行德育个体评价制度,评价面为100%,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率达93%。

 

 

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政教正、副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总辅导员、学生工作负责人等任组员。领导小组依据上级精神和本校德育的特点,宏观制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实施、考核、保障、表彰等制度。 德育处在组织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德育工作、考核总结工作时注重了既全面贯彻《中学德育大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新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又充分体现农村中学的德育特点。

学校对班级实行量化考评,通过住校生例会、周末管理等形式强化住校生管理并取得突出的成绩。学校聘请了派出所所长任法制副校长,长期和社会各方面配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举行家长会多次,有效的实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密切配合。

学校德育工作既有宏观的思考,又有微观的实践,强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德育工作思路,学校德育工作以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各类活动百余次,如第七届艺术节、第二十三届田径运动会、主题班会活动月、评优推先活动等。组织开展德育各种改革和德育科研,成功举行“竹篙中学第十二届德育理论研讨会”。对每一个学生实行德育个体评价制度,评价面为100%,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率达93%。

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政教正、副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总辅导员、学生工作负责人等任组员。领导小组依据上级精神和本校德育的特点,宏观制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实施、考核、保障、表彰等制度。 德育处在组织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德育工作、考核总结工作时注重了既全面贯彻《中学德育大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新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又充分体现农村中学的德育特点。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