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中历史课8篇

时间:2022-07-09 12:55: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历史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历史课

篇1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首要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有的历史教师都认可这一点,并且不遗余力地为之努力。历史故事浩如烟海,教师可利用这些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此外,历史儿歌或者诗歌朗朗上口,可使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例如,只要和这堂课内容相关可以起到启发作用的小故事,我都在教学中巧妙引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为了体现前期的蓬勃发展,我将几次自杀未遂的故事穿课堂之中,深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天京,课本上只简单讲述了几句,我在教学时将其具体展开:洪秀全如何深居简出,杨秀清如何飞扬跋扈,悲情英雄石达开……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最后,我请学生总结为什么会失败,学生总结得有模有样,很有自己的想法。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方式不能单调乏味,应变换使用。如果每节课教师都讲述很多故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减弱,甚至会出现厌烦心理。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调整教学手段。例如,在教学时,对于没有什么人生阅历的学生而言,他们并不能深刻体会全国危急的情况。于是,我在课堂上播放了冼星海《保卫黄河》这首歌曲。当“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悲壮的歌曲回荡在教室中时,学生沉浸在了悲伤愤怒之中;当“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这铿锵有力的号召出现时,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血与火的战斗,也理解到了国破家亡的悲伤,更有了保家卫国的想法。在这个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全被调动了起来,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增强了爱国情感。与高中历史知识相关的歌曲数不胜数,如《义勇军进行曲》《七子之歌》《南泥湾》……每个都能很好地诠释那个年代岁月的特征,可以对课本知识进行有效的补充,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

很多学生表示喜欢历史,但讨厌历史课,这是因为历史课上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太琐碎,太繁多了,学生常常会出现忘记或记混的情况,所以学生不喜欢历史课。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儿歌或者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让枯燥乏味的人名、地名、时间等朗朗上口,使学生不宜忘记。例如,让学生记忆历史朝代时,我就搜罗了很多相关的顺口溜,如“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幽幽;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等,学生学起来没有难度,接受很快,而且也不宜忘记。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必备条件

高中学生较为情绪化,是否喜欢任课教师对他们的学习影响很大。所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好历史的必备条件。我认为,教师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即使批评时,教师也要注意批评的技巧,切忌在班级内大肆批评某个学生或者当着家长肆意指责某个学生。

2.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亲和力。在教学中,教师要耐心指导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这样学生会更加努力学习,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此外,亲和力对教师而言非常重要,只有有了亲和力,师生之间才可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表现出负面情绪,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气氛适时地调整自身情绪,给学生营造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知识,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历史的德育教育功能

针对高中生特有的特点,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智力因素的发展,还要关注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如有些学生很聪明,但并不用心学习,意志力也并不坚强;还有一些学生可能没有展现出非凡的智力,但是具有不错的意志力和坚毅的性格。面对这些各具特色的学生,我们应该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对应的教育,因材施教,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使学生更好地成长。历史与其他学科相比具备德育功能的优势,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发扬优势,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关怀。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不喜欢一味说教的课堂,所以教师要有技巧地将说教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成长。

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091-01

学好历史对一个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如何上好高中历史课,是不得不探讨的问题,就我本身的教学经历,谈一谈上好高中历史课的几点体会。

首先,处理好课堂的导入。好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在教学中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教材内容枯燥乏味,讲起来往往催人欲眠,课堂学习效果很低。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积极探索,于枯燥乏味处设疑,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例如,“百家争鸣”一课,内容很枯燥,如果直接介绍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用平铺直叙的方法讲解,学生是很难适应的。在导入时适当回顾初中知识,强调“动荡与变革”这一社会特征,然后抛出学生敏感的现实问题“如果你是公司老总,你如何对待员工上班不守时的现象?”请每组派代表回答,学生的思维必定会活跃起来。在小结的基础上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思想流派呢?为什么能形成“百家争鸣”现象呢?“百家争鸣”局面对后世有什么影响?这样就让学生带着探究、分析、评价、辨伪等思维能力由被动接受讲解开始主动探究学习。这个导入为上好这堂枯燥的历史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要处理好课堂导入,应从多方面入手:一是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收集、积累各种相关资料和信息,为各式各样课堂教学导入准备丰富的材料;二是要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特点,用简洁生动的导入语点明教材重点和难点;三是要结合学生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导入要切合学生实际。

其次,找到重点难点突破口,指导学生轻松学习。历史教材中的很多内容较抽象,不论是教师或是学生都会觉得枯燥无味,如果教条地去讲解去学习,会耗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突破口,指导他们轻松学习。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一直讲到了清朝,时间跨度很大,内容很多,学生很难定位重点难点,只能生硬地跟着老师的节奏机械地“熬完”一节课,根本提高不了自己的素质。对于这类教学内容,我在创设情境时首先锁定时间、地点、人物要素,不管历史有多遥远,历史事件有多复杂,她必然与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相联系。如果锁定了这些时空落脚点,整节课就会豁然开朗了。如讲授《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时把落脚点定位在汉武帝身上,以汉武帝为突破口创设“汉武帝和诸大臣宫廷辩论”这样一个教学情景,就能帮助学生轻松学习和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原因、表现和意义了。

第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开展课堂讨论,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提供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阅读讨论环节很重要,它改变了教师单方面灌输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能动地完善知识结构、获得自身体验的可能,但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时在让学生阅读教材前,先提出几个问题:有时在学生阅读完毕后提出问题;在这些问题的逆向影响下,学生的注意被控制在老师提问所涉及的全部信息上,他们在已学过和刚阅读过的内容中进行检索并进行积极的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在阅读教学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把学生领进主动学习状态之中。问题的设置能使学生产生悬念、质疑等积极的心理活动,保持他们学习发展的可能。对于不同层次的知识,老师在指导阅读时也要充分考虑。指导学生阅读可以发挥学生认识的最大可能性,培养他们的探索和创造精神,对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独立性、敏捷性和逻辑性等各项品质的训练效果都很明显,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3

关键词:课外阅读历史课学习实践与构想

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感到历史课既好听又好懂,既好学又好用呢?我经过长时期的思考与实践发现:将高中生课外阅读引进历史课学习中来,拓宽中学生课外阅读,把高中生课外阅读与历史课学习结合起来,不失为当前高中历史课学习的有效途径。阅读(自觉的或非自觉的、文本的或非文本形式的)作为传统的学习方式,在今天和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仍然是我们最主要的获取信息方式,有人说:“阅读几乎如同我们的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然而,现今中学生课内外的阅读量小而面窄,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过去那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景象已经难得一见。

历史高考越来越倾向于考查能力,这抽象的能力培养使中学历史课不仅面临不断更新知识的挑战,重要的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的考验。传统做法为提高能力,在高三阶段大搞题海战术,试图通过集中训练获得能力,但效果往往不佳。原因非常简单,能力内涵丰富,绝非短时间内能够形成。因此有必要将高中生课外阅读与历史课学习结合起来,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分析、综合、归纳、评价等高层次的能力。

而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历史教师的忧思。结合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本文拟就高中生课外阅读与历史课学习作一些粗浅探讨。

一、新课程标准重视历史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

既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学习水平,特别是提高学习能力,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强调: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经过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批准出版和实验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历史课教材,在知识容量上,新教材从中学生认知心理规律出发,改变了旧教科书难度大、内容多、小而全的状况,新教材的“少、精、易、新”特点十分明显。

文史哲等人文学科与数理化等自然学科相比有不同学科的特点,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多的是人文学科的要求。在课程内容相对减少,甚至不再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是否完整的情况下,历史课教师如何实现新课标的三大“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或者根本是不可能的了。这是一个挑战。

我们看到,新课标特别引入了一个“课程资源”的概念,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来阐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甚至“海量”的各种历史课程资源中,中学生只能“取其一杯羹”,抓住那些重要的内容、掌握那些重要的能力、体验那些最重要的过程。新课标把“文字资料”认定为一种最主要的课程资源,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关键是我们对这部分课程资源怎么进行开发和利用?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教辅资料外,更需要我们用两只眼睛来看教学,两只手来抓教学:课内和课外都要重视,把教学过程延伸到45分钟以外。因此,在现有历史课程主体教材(课堂教学用书)之外,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构建一个中学历史学科课外阅读体系,正是充分开发和利用历史学习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也完全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二、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构想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目前已经在笔者所在地区(江苏省)实施一年多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自觉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教学,自觉根据新课标理念和教学建议,尝试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探索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形式方式,提高历史课学习的效益。

新课标有关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对于改进高中历史课教学,我认为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要让学生体会到独特的历史责任感,认识真正的历史是什么、在哪里、怎么来?只有真正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以指导学生历史课外阅读作为一个突破口,才能开拓历史教学的新天地,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最高境界:历史学习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自觉行为和发展需要——我相信这也就是新课标三个层次“课程目标”中最高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发的课外阅读,对学生来说,并不欠缺,但是,其盲目性、偶然性、随意性必然制约课外阅读的效果和意义。因此,就有了高中生课外阅读与中学历史学习相结合的必要性。

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对“读什么”、“怎么读”这两个主要问题把握不够准确,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在课外阅读方面虽然下了很多功夫,而仍然于能力的培养无甚裨益。造成课外阅读这种“高投入、低效益”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主要症结所在,还是由于这些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不知不觉陷进了某一“阅读死角”,以致徘徊、困惑,从而制约了诸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那么,如何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高中生在课外阅读中应该“读什么”、“怎么读”?联系平时的教学经历,我有一些不成熟的设想:

1.历史课外阅读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阅读杂志

我国有很多与历史科有关的杂志,如《历史学习》、《中学历史课教学参考》、《中学政史地》、《历史月刊》等。阅读这些杂志可以获取很多有用资料,我在教学中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去查阅。历史学习中经常需要对历史上的人或事进行评价,如在评价新航路的开辟时,我就把《历史学习》上的《新航路开辟的两种作用》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去读,读完再进行交流,最后表述成文。结果同学们都踊跃发言,而且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现。可见,阅读的力量是无限的。

(2)阅读史书

我国有大量的与历史相关的书籍。像二十四史以及国内外人物传记,还有近现代史资料汇编等等。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我采用以人带事的方法,把《史记》中秦始皇的部分印发给学生去读。并且要求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自己翻译并归纳出政治方面的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还提高了概括归纳能力。经常这样训练,学生在做最头疼的材料解析题时就不会手忙脚乱了。

(3)进行网上资料的阅读

21世纪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上网阅读资料,中国教育网、中学历史学习园地、K12等网站上都可以找到历史学习需要的相关材料。指导学生去查阅既可以开阔其眼界,又能获取最新资料。

2.历史课外阅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历史课外阅读与其它学科(语文、政治)课内外阅读体系的关系,一方面应突出各学科特点,一方面应避免重复,发挥互相配合的总体优势。

(2)要处理好与学校图书馆、学生家庭读书环境、社会图书资源(如互联网)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关系,形成一个开放性的、多渠道的、大综合的体系。

篇4

1 正确认识历史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标以原先重知识到重过程、方法,再到重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我们不要以为注重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就符合了新课标的要求,传授知识就违背新课标的理念。搞素质教育并不否认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因为知识水平也是衡量人的素质高低的一个方面。特别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学科,历史知识是历史课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基础和依托。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就谈不上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通过知识设计新情境,用唯物观分析历史问题,揭示其本质。当然也不能把历史教学的任务限制在传授历史知识这一狭小范围内,知识与情感、个性的培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个性,积极的情感与个性也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正确的做法应该首先坚持历史知识的学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以知识的掌握为基础,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和运用一定的史学方法,体验历史,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教材在选择内容和编辑过程中,正是遵循了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了最基本的历史知识,提供了丰富而有趣的史料,还新增了许多活动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比如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 正确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历史课堂带来了空前活跃的气氛,但它提倡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却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由确定到实现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而忽略这一培养过程,实际上就是否定了学生是受教育者的客观事实,把学生变成不需要一个接受真理、积累知识、增长才能的过程就能发现真理的“超人”,其结果是容易把“以学生为主体”异化成“以学生为中心”。再有,以前很多学生的历史学习基本上通过课堂完成,对历史课的学习严重依赖于教师。教师一旦一下子放手,进行课改核心点——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能力,结果往往会得不偿失。因此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新教材给了教师和学生以很大的空间,教师可以依托教材,开发各种有关的课程资源,学生也可以借助教材,根据各自的兴趣,自主收集相关资料,解决实际问题。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历史教师应下功夫研究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持久兴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像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改变学生学习历史是为应试而学,不得不学的被动状态,才能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由此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深入、有效。

3 根据编排特点灵活使用新教材

历史新教材的章节编写方式更加完整清晰地反映了历史发展主要线索和体系,编写方式更加突出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这些都有助于教学双方从整体上、全局上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知识系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还要指导学生学好新教材每章的引言,每章引言不但是这一章的基本线索介绍,而且还介绍了这一章内容的“国际、国内背景,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等,从而置中国于世界环境之中,以培养学生树立整体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用发展与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的能力”。历史新教材还强化了对于历史事件背景、原因、作用、影响、意义、评价等理性知识的分析与阐述,有的甚至提供典型材料,要求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对之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和评价,如“”这一节,这些都是为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对事物不仅想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以提高学生理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专业术语多的单元,往往出现教师很难在规定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情况。教师可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和补充。可以在各必修教材内部(同一册书)进行多种方式的整合。从相互联系的特点出发,相互参照、统筹兼顾,整合相关内容进行教学。

篇5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课堂导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新课改。在这次改革过程中,有着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课堂导入就是服务于这一新目标的,不仅如此,课堂导入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对于一整节课堂的影响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一、图片导入法

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多数学校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并且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次数也逐步增多,直至今日,课堂教学几乎已经离不开多媒体设备了。若将课堂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图片的形式展示,这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肩的优势。通过图片导入高中的历史课堂,能够十分直接的展示出授课教师所想表达的内容,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若在图片中展示出几个问题,变更能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

在新课改的标准下,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图片越来越丰富,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历史图片能够补偿文本文字的不足,能够将教材中的时间和人物更加生动直观的表现出来。在进行课堂讲授前,教师可以选择性的挑选出教材或者网络上的历史图片,并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师能够更加轻松的导入课堂。当学生通过图片的内容对教学任务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便能够通过一些具体的描述引入到课堂内容中去。

二、影像资料导入法

我们不难发现,影响资料能够极大地调动起人们的各种感官,并且能较为容易的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教师亦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影像资料,运用影像资料导入课堂。在生活中,关于历史题材的电影随处可见,尽管电影有时会虚构历史情节,但它总的宗旨和主题还是符合历史发展前提的。教师就可以在进行课堂导入时,灵活的运用相关的影像资料,以此导入课堂,影像资料真实的画面感和恰到好处的音效能够很好的渲染高中历史课堂的气氛,能够使学生从心理上确切的融入到历史课堂中来。

三、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是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当前所处的年龄阶段和认知阶段,创设的一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导入方式,让同学们在被情景感染的情况下主动融入历史课堂进行学习。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并且可以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这种方式恰恰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

四、音乐导入法

音乐极富感染力,通过播放音乐可以渲染氛围,是情景再现,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激发。因而教师可以适当利用音乐对相应的历史课程进行导入,通过播放音乐,渲染情景和氛围,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历史场景,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情操也得到陶冶。例如,当引入“”这一课时时,播放《长城谣》、《义勇军进行曲》、《抗敌歌》等抗战歌曲,导入“抗美援朝”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导入“19世纪以来的音乐与影视艺术”时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等。

当然,历史课程的导入方法不仅仅拘泥于上述几种,新课程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生活中多多积累,对工作充满热情,不断拓宽自己的学识,就能游刃有余的运用各种各样课堂导入的方法,让这些方法不津贴和教材内容,又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历史课堂教学开一个好头,更有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之中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怎样按照教材、学情的变化合理设置,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真正把历史课讲活、讲透,使学生了解到历史学真正的魅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进入21世纪,人类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逐步加快,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不断加强交流,竞争日趋激烈。"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稍一松懈,我们就会跟不上时展的脚步,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更是需要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技术,对学科知识有准确的把握,是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内涵不断提升。教师只有要求自己不断进步,才能培养出可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皓.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浅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J].科技资讯,2010(26).

篇6

关键词: 新课标 农村高中历史教学 创新能力

历史教育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强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这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很重要意义。通过历史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使他们自觉投身国家建设。历史教育还能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学好历史对一个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如何上好农村高中历史课,是不得不探讨的问题。

一、努力提升农村高中历史教师自身素质。

首先,鼓励历史教师自学,提高层次。只有不断更新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防止知识老化,才能够使课堂教学有一定理论深度,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其次,重视对青年历史教师的培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引入竞争机制和推行“结对帮教”、开展讲课比赛、观摩研讨等,促进青年教师的提高和成熟。

再次,加强教研组活动。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基地,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织。要对历史教师展开地毯式的听课,在听课后指出每位教师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帮助教师认识自己教学上的欠缺。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结合他们的自身素质,提出不同要求。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是要依靠教研组落实的。

二、补齐农村高中历史教学短板,着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阅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着重强调了阅读对智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指明了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那么,当前农村高中历史教学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1.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利用新学期导言课或专门开设学法指导课指导阅读方法,学法指导课应介绍历史学科特点,把记忆历史事件的“四部分”、“四要素”教给学生。使学生对历史结构有初步认识,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反复强化认识。

学法指导课的另一重要任务是介绍学习历史的基本理论武器,即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并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2.加强教师的导读示范活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因此导读活动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导读示范,通过反复强调和不断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3.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阅读能力。要使教师传授的阅读方法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通过大量的思维训练活动完成。导读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

在历史课堂中,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思维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有:①强调历史课的预习作用。学生依照教师的预习思考题预习课文,通过预习,认识课文内容的基本结构及它们之间的联系。②发动学生设计板书标题,教师对他们设计的小标题进行评论、评比。③讲授完某个历史事件后,要求学生根据“四部分”、“四要素”,用简练的语言概述历史事件,培养归纳、概括能力。④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开展课堂讨论,发动学生,拓宽思路,根据历史的客观情况,作合情合理的分析。这样,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得到阅读能力训练的机会。

三、积极转变观念和创新教学方式,全力打造激情课堂、高效课堂。

当前农村高中历史教师中,对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居第一位的仍是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然而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形式是“活泼生动开放式”。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更新陈旧教学观念。要善于学习,不断接受新观念、新思想,用新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只有敢于接收新观念,才能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2.高度重视并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我们应有选择地运用新教学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3.探索和创建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教学,使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得到延伸,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更好地领会知识。

四、注重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激发学史兴趣,农村高中教师不得不重视,其手段有:

1.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增加史料。教师应该注重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教师如果对教材缺乏应有的补充,教学语言多是教材的简单重复,则学生听课时必然会兴味索然。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够把视听完美结合,则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课前点评历史事件或人物、参观历史名胜古迹、小品表演;课堂上穿插图片或播放音乐、讲述历史故事等,这些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3.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创造轻松愉悦、开放式的课堂。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敢说、敢问、敢辩,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五、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历史与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历史是现实的过去,现实是历史的未来。现实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客观上总会打上历史的烙印;现实中的政策制定,总会借鉴和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是激发学生学史兴趣的有效途径。

农村高中历史教学应广泛联系生活实际,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我们可以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经验教训中得到现实的启示:批判地继承历史上的道德传统,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规范。科学的、具体的、有说服力的史实,能帮助学生纠正对现实问题的某些片面认识。

参考文献:

篇7

摘要:依据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其主要就是让学生取得应试教育需要的高分数,但这完全不符合教育的目的和规律。随着我们教育改革的推进,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实现有效的教学,达到历史教学的高效益、高产出和高效率。如何实现高中历史课的有效教学,本文着重分析了这个问题,希望能对高中的历史教学能有一点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有效教学;对策

一、实现历史教学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要想实现有效的高中历史课教学,一方面要突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实现其知识学习目标,另一方面要实现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名西方史学家说过:“学习历史的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历史材料的无限兴趣。”其实对于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一样,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只要拥有了学兴趣,那对于这门课的学习就会如虎添翼。因此,在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景,尽量选择与教材有关而又是同学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如讲到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时,引入当前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进行探讨,从而引起学生共鸣,认识到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在历史课教学中,历史教师适时补充史料,增强趣味性。如讲“左宗棠”时,可以从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说起,这样就会在教师的有效导入下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历史课堂,巧妙地使用名著中的妙语也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开展体验式教学,实现双向交流

要想实现有效的高中历史教学,必须要实现师生互动,把老师和学生同时调动起来。情境教学法是指在历史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针对性的有目的的根据所学的内容设计一定的环境,在这个设计的环境内,学生能被激发兴趣,参与课堂之中,学生通过参与式体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创造性的利用历史教材,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单纯的文字信息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生动的历史场景靠语言难以再现。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记录片更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个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讲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开国大典的图片并同时播放资料“伟人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让学生在充分了解相关历史的基础上感受这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刻来之不易。讲《伟大的历史转折》时,就运用多媒体展示了关于十一界三中全会的历史资料片,使学生就象是一个与会人员参加了这次会议,从而更想通过看书理解这次会议的内容及意义。在讲到这一历史事件时,在课件中穿插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一悲壮惨烈的历史片段,就会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三、改变教学策略和方式

对于课堂来说,其知识都是固定的,而相对于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说却是不断变化的,要想实现历史课的有效教学,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和策略。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启发式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教学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实现课堂的双向交流,可以让老师感到课堂的轻松,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得到一定的锻炼,这是符合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的。

参考文献:

[1]余小平.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2011(5)

篇8

一、落实新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指导者。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这样,课堂上学生自然会细心观察、用心雕塑、兴趣盎然、记忆深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主体性也得到体现。还可以通过讨论和交流来突出学生主体性。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二、培养历史审美能力

历史审美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的一大创新,这也是由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遗传决定,而非智力因素则主要由后天“习得”决定,优化非智力因素更有赖于后天的培养。中国古代有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意思是说,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肯做。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干,而非智力因素不仅决定一个人肯不肯干,而且决定着他是以积极的方式还是以消极的方式,是以坚韧不拔的方式还是以畏却退缩、望而生畏的方式,是以勤劳的方式还是以懒惰的方式去干,这就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而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顽强的意志攀登科学的高峰,就必须从美入手、从情入手,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他,以真情实感去打动他。诚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人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三、注重创新,打破传统教学束缚

创新是高中历史教学永恒的主题和高中历史教学不断发展的动力。对于我们历史教师来讲,创新是对能力的一种考验:如何在有限的教学参考资料辅助下,依托新教材,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以及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笔者认为关键还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应试是主要目的,手段单一,方式死板。以往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历史课枯燥空洞,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影响着学生的思维,使本身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离历史越来越远。历史教育的功能不能完全地通过这种陈旧的历史课堂表现出来,甚至根本就谈不上有什么历史的教育功能。素质教育改革喊了很多年,但当前的历史教育,尤其是面向高考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教学思维、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评价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转变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在短期内,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应试教育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也不会有根本的变化。要改变死板的历史课堂,我们只能从提高学生的兴趣方面入手。

四、注重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必追求整堂课使用,只有在用传统媒体解决历史教材难点、重点有困难时,多媒体手段介入才能恰到好处,效果更好。高中历史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运用多媒体分析历史重点、难点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不能通过课件无止境地降低难度,让学习者失去思考的余地,使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一句空话。历史教学更注重思想性、情感性,历史课堂中的动态交流,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流动,还有历史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的交流。否则,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教师成了只会按键盘的“机械手”。这样的课堂教学看起来生动活泼,实质上冰冷死板,极不利于学生完善人格、发展个性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历史爱国主义教育等思想目标的实现。课堂中师生面对面的感情交流和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熏陶等,是任何现代媒体难以替代的。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绝不是教师撒手不管,任由计算机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应该合理运用、灵活运用,方为上策。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