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3 21:13: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副高职称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职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复合材料科学理论基础及复合材料专业技能,掌握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重点掌握高性能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具有复合材料成型操作能力,能够从事复合材料制造技术操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通过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开展以就业为导向,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
2高职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应该依据产业背景调研和人才需求调研,按照职业岗位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根据复合材料企业调研结论,首先对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进行分析,提炼出岗位职业能力,结合行业标准,构建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该围绕着三大职业岗位构建:复合材料成型操作岗位:以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成型工艺、成型设备为基础,具备复合材料制造技术操作能力。复合材料胶接操作能力:以复合材料树脂基体、胶接工艺为基础,具备复合材料连接操作能力。复合材料检测与修补技术能力:以复合材料检测技术、修补技术为基础,具有复合材料检测与修补的能力。
3高职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实施与保障条件
3.1专任教师应具备条件专任专业教师一方面具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另一方面必须有一定的企业经历,具有“双师”素质;专任实训教师要具备专业高级工以上的资格证书(含高级工)或工程师及其以上职称。专业带头人必须是双师型教师,职称应在副高职称以上,接受过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论的培训,具有开发职业课程的能力;校外兼职教师应具备高级工或工程师以上职称,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其中企业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0%。
3.2实践教学条件高职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必须满足复合材料成型技术、复合材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热压罐操作及复合材料成品检测的基本实践教学条件,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复合材料成型技术是教学研究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实训基地应该包括小型热压罐、烘箱、清洁操作间、复合材料加工设备、复合材料检测仪器等基本实践教学设备,一方面能满足生产的要求,又能完全满足教学任务,而且能够开展材料性能试验、制作试验件。同时高职院校发展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还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对口顶岗实习,以利于学生掌握岗位技能,提高实践能力,缩短他们的工作适应期,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4高职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未来发展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IT服务与外包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课程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促进了大学生就业。人才是IT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力量,截止2014年年底,随着IT服务与外包产业的不断地发展,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超过了405万人,带动了我国企业对IT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为了顺应时展的需求,部分高职院校对IT类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并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对IT服务外包市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实践探索,如:系统改革了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优化等方面。IT业是服务外包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部分高职院校实施了“三个不断线”的教学模式,构建了IT服务与外包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课程改革体系。
1我国IT服务外包产业现状分析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IT服务与外包产业人才缺口巨大,从业人员需要开发700万,IT人才供不应求。同时根据劳动保障部统计,国内30万软件测试人才需求缺口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能担当软件测试职位的不超过5万人,有3万人具有三年以上的从业经验,而具有五年经验极少,还不到1万人。其次,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到2020年全球潜在市场需求为2.65~1.8万亿美元,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2011年,我国实施了《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统治》,IT服务外包产业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机遇。另外,很多服务外包企业将人才培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书面每年以28.23%的速度递增,但是因为毕业生中只有10%能达到IT服务外包企业人才标准,因此IT服务外包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服务外包人才。这是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校企没有形成良好的人才需求与培养互动生态圈。并且加之学校普遍侧重理论考试,学科式的课程体系落后于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弱化了技能培养,从而降低了学校IT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造成了IT服务外包企业缺乏人才。
2高职IT服务与外包人才培养定位及现状
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IT外包人才比例结构为6:3:1,人才结构呈金字塔状态,人才基数由大到小形成梯次,即:软件蓝领、工程师、分析师的。但是目前,我国TI外包人才队伍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师、桥梁工程师等相对缺乏,IT蓝领人才缺口较大。IT服务外包行业具有多样性,因此,要求从业人员要具有较高的个人素养,并且IT服务与外包行业的高速发展性和市场的国际化等特征,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因此,要求从业人员要具有良好的知识储备、职业技能等。在IT服务与外包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首先,高职学制三年,IT开发技能和外语能力比较弱;并且学生对IT服务外包产业缺乏了解,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职业规划不明确;其次,理论和实践教学脱节,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不能适应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另外,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3高职IT服务与外包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课程改革
3.1实施“三个不断线”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外语能力
高职院校要按照IT专业“2+0.5+05”的方式,根据IT服务外包产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实施:1年专业基础教学,接着根据技术方向实施1年专业核心能力教学,最后在校内、企业各进行半年的实训和顶岗实习。如何实施课程设置呢?可以实施编程能力训练、外语能力教学、项目实训实践等不断线,即:“三个不断线”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校内半年实训和企业半年顶岗实习,学生不间断地进行项目训练,增强了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融会贯通,提高了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意识。
3.2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IT专业方向课程教学体系,要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以培养学生岗位核心能力为重点,以IT类开发的“需求分析、编码实现、部署与维护”工作过程为基础,要根据企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按照能力需求,来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毕业生取向主要是欧美服务外包企业和对日服务外包企业,外语教学要贯穿2.5年,分英语和日语两个体系,28个学分。如何安排专业技能课程?第一学年为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学年增加服务外包通识和素养课程,为JAVA、NET两个专业方向,如:服务外包概论、商务技巧等课程。为了形成三级项目课程体系,以面向能力培养为中心,课程体系通过开展IT服务与外包行业企业调研、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大纲。课程设计要避免因课程门数过多割断了学科联系,要尽量综合化、避免课程丰富化、小型化和面面俱到。
3.3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IT服务外包产业职业素养包括知识、方法、个人能力等,要贯穿在每门课程的教学中。其中知识的学生的专业能力,个人能力是毅力、抗压能力等,方法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从业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4高职IT服务外包课程改革的实施
4.1教学方法、手段与课程改革相互结合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IT服务外包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对基础理论实施改革,由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构成的教学内容,专业核心课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而教学方法的设计要围绕着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手段需要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围绕着学生的职业素养等展开。
4.2建立教学质量监管体系,实现信息共享
在IT服务外包课程改革中,可以引入CMMI2质量标准,建立符合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使其能够与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监管融合在一起,并进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实施。该体系实现了教学管理、学生工作和督导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不但规范了过程化考核和资源共享及题库管理等工作,建立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平台,还进一步的规范了教学质量检查和学生考勤,从而使所有课程都实施课堂反馈机制。
4.3服务外包知识课程化
在IT服务与外包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和服务外包产业的认识,在每个学期中,高职院校不但可以邀请IT服务外包企业、行业的领军人物来校讲座,还可以邀请专家来校举办讲座,讲座的内容涉及IT服务外包行业发展概况,讲座不低于16课时,不少于4次,并且讲座的内容还要涉及技术发展趋势和人才能力分析以及商务礼仪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4实行差异化教学,鼓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
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将学生分成日语和英语快慢两个班,在减少外语课时量的基础上,针对高职学生学习英语和日语兴趣、动力不足的问题,慢班相应地增加IT开发方面的课程。并且课程设置要增加外语课时量,去掉一些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等部分理论性偏强的课程,每个学期选取30%的课程实施双语教学,鼓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
5结语
高等院校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对于IT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来说,人才是至关重要的,高职院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面临着很好的机遇。但是课程改革比高职院校越来越困难和缓慢,这是因为本科院校多年形成的学科体系所造成的。近些年来,一些高职院校以“双师”建设和校企合作为基础,以课程改革为突破,以培养IT服务外包人才为重点,人才培养具有显著的效果,在IT服务外包企业的就业人数上,使毕业生每年增加了40%以上,促进了高职院校IT服务外包课程体系的改革。
作者:喻会 单位:长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洪宇.空间革命——高职院校开放发展的新起点[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2]黎浩宏.世界大学城资源有效组织方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5):20-22.
关键词:高校;餐饮;成本控制
市场经济的今天,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大多采取“物价上涨,饭菜不涨价”维护食堂的教育属性的做法给高校餐饮成本控制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如何从管理上寻找突破口,千方百计降低餐饮成本,稳定饭菜就价格建立节能降耗长效机制,不断提高饭菜质量和服务水平,成为摆在高校餐饮服务部门的新挑战。
1高校餐饮业成本控制理论概述
1.1高校餐饮业成本控制的概念所谓高校餐饮成本控制,是食堂根据一定时期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责范围内,在生产耗费产生以前和成本控制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管理行为。
1.2高校餐饮成本的内容高校餐饮成本包括在生产、销售、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费用,它是确定饭菜价格的基础,是食堂进行成本核算的内容。
①原材料成本(米面、食用油、肉类、禽蛋类、调料、蔬菜等)②燃料和动力成本(水、电、蒸汽和天然气等)③自购设备及相关成本(售饭系统、灶台、工作台及设备维修与保养费用等)④低值易耗品成本(小型灶具、餐具、清洁用品等)⑤间接成本(人员工资、办公费、折旧费用、其他费用等)
1.3高校餐饮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1.3.1高校食堂与现代化成本管理接轨的需要。要使高校餐饮各部门有秩序并有效率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只能依靠严密的内部控制技术来协调、组织和控制各部门的活动,调整、处理各部门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关系。
1.3.2高校食堂保持持久竞争力的需要。高校食堂要想保持持久竞争力,不仅要有美味的菜品、优雅的环境、周到的服务、适当的促销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加强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只有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保持并壮大自身的实力。
2高校餐饮成本控制所面临的问题
高校食堂直接参与市场采购的物价水平;包含能源价格,食堂的人员构成、年龄结构、工资水平、技能水平、食堂的接待办公费用等的公共费用;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等带来的消费差异;多家经营造成的市场竞争等客观因素势必都会影响高校餐饮的成本。但从主观因素来看存在的问题有:
2.1管理水平低,造成漏洞和浪费高校餐饮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手工劳动为主,目的是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但在现阶段的高校餐饮业中出现了从业人员人数过多造成的人力成本增大,缺乏标准控制带来的对材料、对物品的损失浪费成本;员工的流动性大,造成的培训的流于形式。高校食堂自身所特有的教育属性,使得服务质量成为影响饮食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过硬的服务技能、优质高效的服务水平才能吸引就餐者,提高就餐者的满意率的同时,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反之,就会引起连锁反应,造成资源的浪费,单位成本提高。
2.2成本控制机制不完善,餐饮中责、权、利不对称尽管高校后勤集团常常以“营业额”或“利润”指标考核食堂业绩。但餐饮中心没有材料来源的决策权,只有材料耗量的控制权;创造收入却没有产品定价权和营销决策权,所以责、权、利不对称,积极性不高。
2.3控制手段落后现代化成本控制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成本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准确性,但目前多数高校成本控制手段仍以手工操作阶段为主。所以很难克服事前与事中和事后成本控制严重脱节且事前成本控制更加薄弱的事实。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缺少规范化,制度化,可有可无,;成本计划缺少科学性,严肃性,可增可减。
2.4物资采购和验收制度等不健全食品采购是饮食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食品原材料质量的好坏、价格的高低等直接影响到饭菜质量和饭菜价格,进而影响到食堂的营业额和利润。由于采购机制不健全,采购部门缺乏计划,再加上高校食堂就餐人数多,食堂每天采购米、面、油、肉蛋、鲜活农产品等原材料品种繁多,数量巨大,加上对鲜活度、品质、保质期限要求苛刻,使其价格和成本支出在高校餐饮总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直接影响了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
3解决高校餐饮业中成本控制问题的措施
3.1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由于餐饮成本控制方法在现阶段的高校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一些高校只注重加工成本的控制,而忽视员工成本的控制及供应和销售过程的成本控制、只注重主副食固定成本控制,忽视变动成本控制、只注重主副食品中本身成本高低,忽视食堂成本效益水平高低。
3.1.1规范会计核算程序,确立核算饮食中心为一级成本,杜绝费用财务随意性;建立餐饮班组核算制,对每餐的伙食收入,班组登记,管理员也要登记,月末结账,餐饮中心财会部门进行总收入核对,必须账目相符。
3.1.2加强标准控制,严格控制物资损失。建立标准化生产环节作业体系,做好标准成本与标准菜单制定工作;加强操作过程中标准化管理,杜绝加工过程的浪费;加强物品的标准化管理,专人负责,按章办事,层层把关,确保成本控制的每一个环节的成效落到实处。
3.2建立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运行机制
面对学生对餐饮需求口味的多样化和学校周边的小饭馆日益增多的客观现实,高校餐饮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竞争意识,加强全员参与以价格、分量、口味、质量、服务等内容的成本控制的运行机制势在必行。
树立全员服务意识和成本核算意识。从管理上求细入手;从建章,建制做起;从节能降耗,堵塞漏洞,增收节支抓起;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完善好日常的使用、维护与保养工作;指标分解、考核到位,才能真正做好全员参与成本控制工作。
3.3使用计算机现代化成本控制手段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信息系统,实现成本控制的电算化。从材料购置成本的比例到材料来源的选择;从标准成本信息建立,到实际成本的归集;从成本差异的计算到差异的分解及奖罚制度的执行,都是信息系统的内容。在信息化时代,我们要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以准确、及时、完整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实现成本控制计算机化,提高成本控制效率。
3.4完善物资采购机制,有效控制采购成本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堂采购品种要求也越来越繁杂,由于大部份原材料具有保质期短、在价格上受到时间、地点、季节的影响而不断变化的特点,要做到物资采购计划申报与审批制度齐全;严格的采购询价、定价制度;大宗物资采购公开招标制度;规范的采购验收和库存物资管理制度。
建立高校餐饮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化工程,不仅需要科学完整的高校学生食堂经营管理与成本控制网络体系,而且强化为师生服务保障供应的宗旨,兼顾经营者和广大师生的利益,在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中实现共赢,维护学校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弋福林.《浅议新形势下的高校食堂成本管理》[J].《经济师》.2008年第12期.第126页.
[2]盛金玉.《高校饮食成本控制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07年第11期.第55页.
近几年关于探讨《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方法的文章有不少,大多是从批判“理论+例子+训练”的传统模式出发,提出了情景教学法、系列化写作、全部课程的写作、讲座式的教学等新的方法,颇有启发意义[1]。另外,应用文写作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也日益得到重视。据调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平台进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感官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教学创造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然而,在笔者十多年的教学改革尝试中,发现这些新的教学方法或模式虽然都对教学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都属于形式上的改革,系统性不强,对于职业教育要实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锻炼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并不能起到根本性的推进作用。
那么,作为高职院校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应用文写作》课程,究竟该怎样实施教学改革,真正促成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呢?
首先,认为任何一门课程的改革都应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创新、服务精神为根本目标。反思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培养真正的公民责任感。由此,笔者等教师提出运用服务性学习理论,来指导课程特别是基础课程的改革。
服务性学习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为了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工作以培养社会责任感而提出的,后来受到很多人的推崇、思考,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一种教学或学习的理论。美国国家实验教育协会(N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NSEE)对服务性学习的定义如下: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在服务过程中对所学的东西进行积极反思的有组织的服务活动。服务性学习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现实社会的问题和需要结合起来,既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又促进了学生的公民参与[2]。
而《应用文写作》课程就是要求学生在了解日常应用文的文种、格式、要求等基础上,培养在现实社会中可实际应用的写作能力,为处理各种日常事务而服务。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学好这门课,可以提高为自己、为他人、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如果以“应用文有何用处?能为什么服务?”为问题,可以得到很多肯定的回答,诸如借钱要写借条,找工作要写求职信,举办活动要写计划、通知,开店经营要先作市场调查,经济合作要订协议,表彰先进要写通报等等。因此,基于服务性学习理论,在课程性质上就可以定义《应用文写作》为一门非常实用、非常具有参与性和服务性的课程。
其次,笔者也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中得到了启发,发现适合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典型任务分析法同样适合于《应用文写作》课程。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它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要求教师和行业专家一起通过社会调研、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出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再根据学习领域进行具体的学习情境设计。典型工作任务驱动的实质是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教学合一,近年来已经在制造、机械工业等领域的课程开发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笔者以为,高职院校中作为公共基础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同样可以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来进行教学改革,其最主要的原因为:
1.从课程性质上看,《应用文写作》体现的是经验及策略的过程性知识。姜大源认为很多课程按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事实、概念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一类是涉及经验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事实与概念”解答“是什么”的问题,“理解与原理”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经验”指的是“怎么做”的问题,“策略”强调的则是“怎样做更好”的问题。他认为职业教育中的很多专业课程属于第二类课程,适合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进行开发[3]。而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为处理公私事务而常用的具有某种固定格式和直接应用价值的文体。应用文的写作更多地涉及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文体写作的规律、经验和方法,它具有系统的理论性和极强的实践性,是属于涉及经验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课程,所以笔者以为是适合以典型任务分析为方法进行开发的。
2.应用文写作本身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强,带有文本程式性、工作流程性等特点,可以作为一项目标任务和评价标准都很明确的工作。如果把应用文写作作为一项学生要完成的工作,完全具备任务准备行动评价四个典型的步骤。例:如果布置给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一项培训任务(模拟某酒店的人力资源部,承担员工的岗前培训任务),在实际工作中就会涉及到计划(培训计划制定)、会议纪要(开会商议如何进行员工岗前培训)、请示(经费等方面)、函(委托相关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合同(和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通知、总结、简报消息等文书的写作,这项典型的工作又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分解为子项目,即上述各项文书的写作。教师布置每一项写作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后都可以让学生自主准备、行动起来,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完成的工作进行评价。
另外,职业教育中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应该为专业服务。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基于这一要求,笔者以为应用文写作课也应重点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实用为准绳,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教学改革。而本课程以典型任务分析为方法的改革正好体现了为学生专业领域实际工作服务的思路。
因此,基于服务性学习和典型任务分析这两个想法,笔者曾尝试对笔者所在学院的会展专业学生进行以服务学习为理论、以典型任务分析为方法对《应用文写作》进行了初步的课程改革。笔者于开学初拟订本课程的教学安排计划表,如下所示:
这样,本课程一学期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在真实情景和模糊情景相结合的工作环境下完成两项大工作:即招聘求职工作(基础工作)和会议展览活动工作(专业工作)。一项是典型的基础工作,可以涉及各个专业,体现基础课程的特色;另一项是典型的专业工作,教师应结合学生专业以及社会行业对本专业领域的要求,设计专项典型工作任务,如会展专业的展览活动、人力资源专业的培训活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产品设计及推广活动等。典型工作任务和环境的设计可以回避传统情景式教学中情景不连贯、不典型的缺点,用现实工作中连贯、典型的任务情景带来更加生动、真实的教学效果。
而每一项典型写作任务又可以按照任务准备行动评价四个步骤来进行教学。这里以布置给会展专业学生的典型工作——旅游产品展览会为例,分析这项工作中调查报告写作任务的具体要求。如下表所示:
在本课程的工作评价这一项中,笔者采用自评、他评(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学生学业评价结果建议采取,理论考核与技能实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构成如下:
结论:以服务学习为理论、以典型任务分析为方法的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开发充分体现了教、学、做的合一性、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合一性,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当然,在实施这样的开发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的。笔者以为主要有三方面:
1.是否每次课都应当有“服务性任务”,而不存在单纯的讲授课?笔者等教师知道,工作任务驱动并不能排除理论、知识(尽管它是隐含在任务之中的),也不排除讲授。那么,一定量的的讲授教学安排是围绕学生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来设计的,还是围绕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量来设计?
2.“典型任务”是否足够典型?能不能足以涵盖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点?虽然都知道不是每个知识点都在实际工作中能得到应用,而且知识是不断更新变化的,教师不可能在校期间教会学生所有知识和能力,但教师还是会产生一定的疑惑:按照上述典型工作任务的安排,行政公文的写作中只涉及到通知、请示、会议纪要、函,知识和能力点是否典型呢?应该给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怎样典型的工作任务?
3.服务性学习中的“服务”是否应该有一个实施的落脚点?比如说为学院的某个部门服务(写作通知、方案、海报等)、为学院附近的社区服务(作社会调查等)。这应该是可以尝试的,但需要建立真正合作的社会实践基地,需要相关保障措施,以确保服务工作的有效性、长期性。
这里笔者旨在抛砖引玉,期待专家的指正。
注释:
[1]沈成林.浅论如何加强高校高职教育的应用文写作教学[J]科技资讯,2006,(31):105.
[2]马萱萱.服务性学习之于高校德育改革的价值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