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6 08:22: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特色小镇申报材料,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城市建设档案城市品位关系
随着社会进步,城市的管理者和一般市民普遍对城市的发展战略表现出空前的热情,十分关心城市品位问题。“品位”是美学上的一个概念,属审美范畴。对“城市品位”一词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笔者认为,城市品位是对一个城市的客体和主体(即市民)的文明程度、个性风格、特色特长、外观外貌等方面的综合性审美评价,以审美感觉来区分高低。从宏观上看,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城市建设活动只有两个结果:一个是城市客体,由各种各样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辅助设施、自然改造等客观实物组成;另一个则是在城市客体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字、图表、图纸、声像等信息记录,即城建档案。由此不难看出,城建档案与城市品位密切相关,搞好城建档案工作与提升城市品位的关系密切。
一、城建档案是提高城市规划水平的重要条件
一个城市的品位首先体现在它的规划水平上。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是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也是世界上公认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山水城市”之一。但1911年澳决定定都堪培拉时,堪培拉只是一个河边小镇。次年澳议会组织了一场国际性的规划设计大赛,向全世界征集首都规划设计蓝图。征集到的137份方案被整理成册,其中美国设计师格里芬的设计最受议员们的好评,以格氏的设计为核心,再辅以其它方案,议会形成堪培拉的总体规划方案。即将小河改造成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不足l公里的人工湖(今天的格里芬湖),湖中建一喷水高度达137米的巨大喷泉,以纪念库克船长首登澳洲大陆。湖的南边是政府机关和外国使馆区,北边是中心商业区,西边是文化区,有大学、医院及科研机构,东边是别墅区。横跨格里芬湖的联邦桥和国王桥如两道彩虹,将南北两边紧紧连在一起,这些档案,澳国家档案馆至今还完好的保留着。八十多年来,堪市的建设一直沿用着这套规划方案。规划水平,主要反映在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稳定性上。要做到这一切,就必须尽可能多地汲取各种成功经验,充分发掘城市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优势。城建档案馆保存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地形图、规划图及其它反映城市发展历史的资料,是规划城市的重要参考依据。长沙市城建档案馆保存的第一张长沙城区规划图(1928年)和其后的各种规划图,以及上至明、清时期的各种地形地理图、文字、数据、图表等历史资料,在长沙市历次规划编制和调整中,都发挥巨大的作用。可以说,离开了城建档案工作,离开了城建档案,规划设计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规划水平就难以保证。
二、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
城市建设是否能健康有序地发展,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发展前景。充分重视、合理利用城建档案,可以大大减少建设的盲目性,节约投资,提高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八十年代末,长沙市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急需修建湘江第二座大桥,但究竟是建南桥还是北桥工程技术人员观点不一致。长沙市城建档案馆及时提供了长沙段湘江横断面图、湘江滩浅图、五十年代长沙地质图、1971年湘江中桥地质钻探图、长沙1910-1954年的水位情况和1960年猴子石铁路桥的全部文件和图纸。根据这些详实的资料,专家们很快得出了一致的意见,认为建北桥更合适。这些档案资料的利用,有效地节省了方案论证和工程施工的时间,为国家节约投资64万元。据不完全统计,从1993年到1997年的四年间,全国各城建档案馆(室)共接待查阅利用档案73万人(次),提供城建档案165万卷(件),产生可测算经济效益约15亿元。
三、城建档案是弘扬城市历史文化优势的重要资源
一个城市对其历史文化的珍视和彰显,是其城市品位的重要表现。城建档案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轨迹的真实记载,是城市建设文明的积淀,可谓千年沧桑、百年兴废尽在卷中。众所周知,岳阳楼是历史文化名城岳阳的标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千古传颂。但因为年久失修,至80年代,纯木结构的主体及楼板、镌刻、油漆等已是斑驳陆离、腐朽不堪,整个楼体几近倾纪。1983年,岳阳市人民政府决定大修岳阳楼后,组织专家对岳阳楼主体及各部件进行了摄像、拍照、测量和描摹,建立起一套完整、详实的档案资料。其工作精细到每个桦头、桦眼都有照片、有图纸、有数据。正是依照这套档案资料,大修后的岳阳楼做到了建新如旧,焕发了“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历史雄风。苏州园林历史悠久,“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中国园林文化集大成者。可以说苏州园林就是苏州城市品位最主要的体现。正是基于此,苏州市于1998年开展了苏州古典园林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的活动。在申报过程中,世评委部分成员到苏州进行了实地考察,无不为苏州园林的精致秀美与其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所折服。但评委们也提出,在文字、图表、历史文献、声像等宣传材料方面,苏州的申报工作还很不够,因为绝大多数评委是不可能亲临其境的。苏州市城建档案馆给予申报工作人员十分有效的帮助。他们制作了一个约10分钟的专题片,成为申报材料中的精品和重头戏。此外,他们还提供利用了早在1995年由城建档案馆与园林局联合测绘制图形成的一整套园林档案。正是他们的努力,确保了申报工作的圆满成功。大量事实表明,城建档案就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宝库,是我们发掘和弘扬城市历史文化特色极其重要的信息源泉。
四、城建档案是科学管理城市的重要保证
有关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管理在城市运作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城市管理的水平也是城市品位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城市改建、扩建过程中,企业、集体、个人之间因产权、地权的争议,地下管网爆裂、损毁等,这些方面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城建档案。为了适应城市科学化管理的需要,一些重要城市,如广州、深圳、沈阳、大连、武汉等市的城建档案馆,投巨资建立了城市动态管理系统,对城市管理的相关信息进行录人、更新,实现动态跟踪和实时查找分析,出现事故能及时查出断点,并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和精确的指导数据。这样,不仅把城建档案工作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大大推进了一步,也使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程度大大提高。
五、城建档案意识是市民综合素质的反映
城市品位与市民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关系,但市民的城建档案意识又直接影响综合素质。一些发达国家市民的综合素质较高,相应地其档案意识也较强。如武汉市一座30年代由德国人设计、建造的房子―景明大楼,今天的主人最近收到德国人寄来的一包资料(有房屋设计说明书和图纸)。说他们的资料库反映,60年前曾在武汉设计、建造了该房子,其设讨一使用年限为60年,现已到期。请房子的主人对其质量、使用情况作一反馈。出于对用户绝对安全的考虑,建议停止其使用。德国人这种严谨、认真和信用精神,是他们城建档案意识的反映,也充分说明了他们的市民素质和文明程度。
综上说明,城建档案工作是城市建设中最基础性的工作,其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城市建设的成果和质量,影响到城市发展的进程和方向,影响到城市的面貌和内在优势的发挥。搞好城建档案工作不仅能有力地提高我们规划、建设、管理城市的水平,也能有效地提升城市的品位。
参考文献:
【1】城建档案非抓不可――杭州市委书记周峰同志在全市科技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录)[J],浙江档案,1980年10期
却离长江源头最近。
唐古拉在高原上本来就很显著,
何况青藏铁路要从唐古拉山镇经过。
汽笛一声,正与遥远的唐古拉风和鸣,
我们倾听到了长江源头的交响新曲。
――题记
沿青藏线从格尔木市向南,经400多公里路,穿越昆仑和可可西里,过唐古拉山北麓,便会到达唐古拉山镇。
这是长江源头第一镇,从100多公里外的格拉丹冬雪山滴答而下的冰川雪水,流到唐古拉山镇,便同人类的日常生活有了直接的关系。由同志亲笔提写的“长江源”,三个大字的标志碑,树立在镇对岸西北方向的长江岸,边。
由长江源、唐古拉和青藏线共同孕育的唐古拉山镇,是青藏线跨越长江源头和唐古拉山的重要驿站,是进入藏北的门槛。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经过这里,崭新的长江源头第一火车站,雄伟的长江源头第一桥,还有电力工程和通信工程,又使这里面貌一新。
正值青藏铁路新线通车之际,来到唐古拉山镇,许多人都会关注一个话题,就是铁路会给这里带来什么?特别是生产生活方式和不能回避的精神文化。
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
我们离开穿镇而过的青藏公路,沿全镇刚刚有了第一个名字的街道――格拉丹冬路(见格尔木市城乡建设局对唐古拉镇的最新规划方案),来到镇办公楼。作为镇人大主席团主席的藏族干部文君,给我们作了这样的介绍。
“铁路给镇上带来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许多变化是很具体的、直接的,有许多变化具有广泛的、深远的影响。比如,去北京,去拉萨,每天都可以乘好几趟列车走,这就给全镇展开了外面的世界。以前到格尔木,坐400多公里的汽车,冬天路滑,很不方便。唐古拉山镇深居牧区,商品从公路上运来,物价很高,从铁路运入,物价会大大降低。还有,让我们在旅游业,城镇化、工业化等方面也有了许多过去不敢想的想法。”
唐古拉山镇的文君主席对唐古拉的体会是真切的。高原上有一条大通道从小镇经过,给它的影响的确具体又深远。大家一看就明白的是长江源头第一桥、长江源头第一火车站;输电线路将给这里提供电力保障,通信光缆接口的接通,使这里可以直接与外部世界进行信息交流。于是,在镇上的长江源头第一校的校园,我们得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发现。
长江源头第一校,其校门大理石墙上的铜字是“唐古拉山乡希望小学”(刚刚乡改镇,所以还保留着“乡”字),其成立于1958年,当时只有一名老师五名学生。青藏铁路新线开工后,有好几个铁路施工单位驻扎在唐古拉山镇,他们见到年代久远的学校需要整修,就由青藏铁路总指挥部牵头,捐款对学校进行了改扩建,并捐赠了几十台电脑。该校现在有20多名教师,150多名学生。
现在,只要你打开互联网,就可以搜索到“唐古拉完全小学网”(WWW.tglwqxx.16789.net)。当前,在人口众多的东部、中部地区的许多学校都还没有网站的时候,高远的唐古拉山镇小学有其网站,确实很出乎人意料。该网站是由唐古拉山镇希望小学副校长索南群沛负责,他兼任全校的计算机课教师。在网上还可以搜索到副校长“索南群沛个人网站”(www.snqp.588.net)。
源头藏区文化旅游将得以彰现
其实,正应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句话。我们应该从铁路开工后,唐古拉山镇的电网建设、光缆接口开通和受赠电脑等几个新鲜元素的结合上,想到长江源头第一镇的网站。而网站又意味着,铁路经过小镇,打开了小镇的遐想;小镇之梦,从此不同以往。在进一步的采访中,我们见到,正在发生的现实正是这样。
唐古拉山镇的火车站,即以长江源头河流沱沱河命名的沱沱河站,建在长江北岸的一处高地上,海拔4547米,与镇的原有建筑群落以河为界,形成西北与东南的斜向呼应。在建唐古拉山镇的这座火车站的时候,建设者特意在车站上建了一处观景台,有点像内地有的风景区给游人特意标识的“最佳拍摄点”一样,站在那里可以将周围风景尽收眼底。试想,当每天运行的几对客运列车鱼贯经过,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将长江源头的美丽风景,用他们手中的“长枪短炮”,从观景台上一幅幅定格,带走传播,长江源头的居民,肯定会感到无比自豪。而正是这座新车站的观景台,给小镇以启示,给小镇的发展规划,带来了新思路。
唐古拉山镇的女藏族干部周毛副镇长,在“长江源”标志碑前,就全镇的旅游规划,给我们作了这样的介绍:
“全镇的发展规划中有这样的内容,准备把长江源环保纪念碑和火车站一带,开辟成旅游区,形成一个源头藏族风情帐篷城。远看像呷顶顶八角帽一样的帐篷城,在火车站观景台的视野之中将会特别地显眼。在唐古拉雪峰、长江源头沱沱河和小镇的背景下,江源藏式帐篷城的这道风景,对车站观景台上的人们的诱惑,是不言而喻的。在帐篷城中,我们将布置一些民族工艺品、民族餐饮和民族服饰歌舞表演等。我们还设想,以长江源碑和火车站的旅游区作为集结点,组织长江源头‘牧家乐’旅游和长江源头‘藏区采风’旅游。在条件具备的时候,组织‘长江源头牦牛队探险’旅游。这一切,都是绝对具有长江源头藏区魅力的旅游活动。”
周毛副镇长的介绍,既是对小镇旅游发展规划的描述,也从中让我们见到铁路的确打开了小镇的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其中充满了对源头藏区文化的自信和自豪。
一般说来,来自外界的众多炽热的欣赏的目光,便能促生人们对其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比如铁路开工后,小镇的人们发现,建设者对源头藏区文化一往深情,小镇有两位歌舞出群的女青年卓玛措和索南卓玛,便在离小镇10公里的90道班开办了面向外界的第一家藏式歌舞厅――江源朗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好,她俩便在小镇上又开了“连锁店”。这小镇新鲜事,早已被来往于青藏线上的记者们捕捉于笔下,传播在网络等媒体上了。在我们来到的时候,小镇上面向外界的朗玛厅已有5家之多。在与朗玛厅的开办者们谈感受的时候,他们感觉到,铁路通车后,源头藏区文化的特色和魅力,会更进一步展示出来。
声声汽笛唤醒超前
现在,唐古拉山镇的人们,谋事兴业的超前意识明显增强。2004年8月,唐古拉山镇格拉丹冬路上的达娃家,在建居室的时候,就建成了特色鲜明的藏式民居,在格拉丹冬路上格外显眼。因为达娃在这些年里见到,越是藏式的,就越能吸引内地游人的目光。达娃现在建成藏式民居,以后好直接转向“牧家乐”旅游。在我们到达镇上的时候,拉郭和布扎西也正在改造他们的面临青藏公路的商用铺面房,使其尽可能地带有藏式风格。
能反映唐古拉山镇人们超前意识的事例还很多。比如说从2005年6月开始,唐古拉山镇居民突然兴起了考取驾照热,到2006年6月底,已有38人有了驾照。格尔木市妇联的负责同志告诉我们,2005年8月,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关方面组织的基层妇女去港澳考察活动中,全州40人,唐古拉山镇就占了18名。当时由女副镇长周毛带队,周毛说,铁路通车,大家已是按捺不住看看外面世界的冲动了。
2006年1月,唐古拉山乡撤乡建镇,撤乡建镇的申报材料既反映了其随着铁路建设所发生的变化,也对该地进一步的发展作了前瞻性的描绘:随着青藏铁路经过该地,使该地的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使该地已成为青藏铁路上的重要驿站,成了青海西部的南大门;撤乡建镇,将进一步促进该地的工业化、城镇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牧区多余劳动力向非农牧业的领域转移。
市上和镇上,官方和民间,意识和着眼点的超前,自然会带来现实的超前发展。
在我们将要结束这次采访离开唐古拉山镇的时候,我们又想起了镇人大主席团文君主席的话:铁路经过唐古拉山镇,给小镇的变化直接、具体而又广泛、深远。而最为可喜的是,长江源头藏区民族文化得到彰现,具体而多样的源头特色旅游业,正在兴起。
一、2019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高起点统筹空间规划布局
一是启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启动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召开全市动员会,印发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完成前期基础资料收集和调研、双评估报告初稿和生态保护红线调整评估初步方案,基本完成总规相关的九个专题和五个专项报告。
二是完善规划体系建设。利用信息化大数据优势,牵头推进了越城柯桥交界处融合规划研究、钱杨区块规划研究、兰亭旅游度假区总体概念规划等重要区域重要节点的规划研究,同步推进综合交通专项规划修编,开展市区社区生活圈划和轨道1号线2号线周边地块规划编制工作。分类指导控规编制工作,共审核和上报控规40多个。
三是加强古城设计成果转化。按照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和古城总体城市设计要求,完成了古城北入口、广场、阳明故里、绍兴饭店二期、震元堂改造等重要节点规划研究及相关地块的控规编制工作。认真实施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开展古城内国有资产、资源更新利用方案研究工作,对古城内的办公房等空置情况进行了初步摸排。完成传统民居修缮导则(图则)编制和古城宣传资料及视频汇编。
(二)高质量提供要素资源保障
一是助推投资项目落地见效。制定下发《关于做好市政府城交口2019年市级投资项目涉土涉规工作的通知》,对47个市级投资项目建立局领导挂联督办工作机制。除因涉及永久基本农田等政策壁垒原因近期难以推进的5个项目外,销号项目已达15个,主要问题得以解决进入正常审批流程项目4个,其余项目都得到有序推进。2019年中心城区用地规模报自然资源部审核,共上报总用地面积3887亩,其中新增建设用地3129亩(耕地2911亩)。2018年中心城区6个实施方案和市本级4个跨省增减挂钩指标实施方案均获批准。
二是加强资源要素精准配置。全年共争取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06万亩(耕地1.6万亩)。同时,针对“占补平衡”短板,累计争取国家统筹、省内调剂数量指标7114亩、水田指标6616亩、粮食产能指标471.4696万公斤,市内共享标准农田指标12000亩,补充耕地数量指标1272亩、水田指标1000亩、产能76.4213万公斤,全面保障了今年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各类基础设施、民生项目用地占补平衡需求,连续第2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三是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全市完成闲置土地处置1429亩,完成率316%,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3550亩,完成率149%,完成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9472亩,完成率114%,消化批而未供土地6935亩,完成率105%。全面推行“标准地”制度,全市已完成“标准地”出让231宗,面积8413亩,省级以上开发区等重点平台实现投资项目100%“标准地”出让。与经信部门开展了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僵尸企业清理、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倒逼企业提高土地厂房利用率、产出率和贡献率。
四是维护土地市场平稳运行。通过编制年度计划、加大做地考核、合理安排出让时序等措施,维护全市土地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全年共完成经营性用地出让1.35万亩,出让金总额达到828.98亿元,争取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资金达到53亿元。
(三)高标准提升资源保护力度
一是推进国土绿化美化。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进展顺利,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复评动态监测自查,新增省级森林城镇5个、市级森林城镇4个,“一村万树”示范村39个。持续高质量推进造林绿化,严格保护全市9.2万株古树名木,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完成造林更新1.65万亩,新植珍贵树161万株,建设珍贵树种示范林14片、示范点14个、示范单位15个。浙江绍兴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顺利获批。
二是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102个;新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20个,上虞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列入省级试点。落实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建设任务,通过召开全市矿山生态修复现场会,加强督察通报和检查指导力度,全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新开工数量和交工数量分别达到省定任务的300%和150%。
三是推进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进一步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地块和责任网格,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实现保护责任全覆盖。目前,越城区已在全市首先公布了二级、三级“田长”、网格长、网格员名单,并率先在富盛镇凤旺村树立第一块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标志牌。其他各区、县(市)正在结合乡镇村撤扩并工作进行人员名单调查确定工作。
(四)高品质提升民生服务
一是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力推进“网上办”“掌上办”,推广“浙里办”“浙政钉”。提前实现不动产登记事项100%网上申请,达到一般登记4个工作日、抵押登记2个工作日、一般商品房交易登记1个工作日内办结;探索“不动产+”服务,推进不动产登记与户籍联办、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延伸和与公证协同办理等。
二是开展“多审合一”改革。落实“三减”,助推提速增效,将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合并办理,优化一套办理流程、整合一张申请表单、统一一套申报材料,并将两个事项办理时限由法定的40个工作日缩减至5个工作日。创新制定出台森林植物检疫证核发与木材运输许可联办事项,强化“一网申报”,实现“一同发证”,并将两个事项联办时限缩减到不超过5个工作日。
三是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稳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增加20个项目列入省级试点,涉及31个行政村、17.25万亩土地,计划新垦造耕地1226亩、农村建设用地复垦1336亩,计划总投资4.84亿元。推进《绍兴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立法,有效保障了美丽乡村建设、五星3A村庄建设、村级经济发展和农村个人建房等“三农”事业的推进。加快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培育融森林文化与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人家;加快推进森林旅游和疗养地建设,申报推荐5家基地参评全省森林旅游地和疗养地。
四是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组织召开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森林消防暨矿山生态修复现场会,系统部署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年度任务,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项目回头看,市、县两级共完成检查351点次,查明问题143个,已整改到位79个;累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25处、不稳定斜坡272处、已核销隐患点220处、其它上报点34处,成功应对了“利奇马”“玲玲”“米娜”等台风威胁。今年全市共发生灾情3起,转移群众1438人,成功避险1起9人,无人员伤亡。
(五)高速度推进数据资源基础建设
一是全面展开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已完成内业数据处理、外业调查举证及数据建库等全部县级调查工作和市级核查工作,并通过省三调办核查向全国三调办报送五批次初步调查成果,根据全国三调办国家级核查反馈意见和省三调办整改方案要求,对问题图斑进行全面梳理,积极有序组织全面整改及补充举证工作,集中力量保障全市第三次国土调查国家级核查整改成果分两批于9月24日和10月8日按时提交省三调办。
二是加强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化建设。完成绍兴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项目一期建设;提升改造市级“一窗云”平台统一建设,实现全市云平台统一办理;联合公安、银监等多部门,提高登记信息共享水平。在上虞区率先开展不动产登记材料归档电子化试点工作。
三是提升基础测绘信息服务保障。绍兴市GNSS控制网及水准网复测、绍兴市1:2000数字线划图(DLG)生产制作更新2个项目技术设计书已通过评审,进入实施阶段,其余6个基础测绘项目正稳步推进。积极参与杭绍台高速公路镜湖互通兴越路连接线改建工程、越东路快速路工程等测绘工作,为市重点工程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二、2020年工作思路
1.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国土空间保护、空间要素配置、生态整治修复、文化传承发展、城市风貌提升等全域全要素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完成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报批稿,建立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信息平台,推进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
2.加强资源规划服务,开展袍江三江口区域空间规划研究,为大湾区四大平台之滨海新区做好资源摸底、存量利用、生态修复、优化产业布局等研究。深化落实“增存挂钩”机制,全力保障全市重大项目用地。优化中心城区格局,强化中心城区蓝绿空间、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等结构性管控,划分分区规划单元,组织编制分区规划,推动古城新城联动发展。推进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用地规划许可与用地批准合并办理实施;加强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审查和批后监管工作,优化营商环境。
3.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推进“152”耕地生态保护工程,完成补充耕地(含垦造耕地、农村建设用地复垦)1.04万亩、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2100亩。再启动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21个,新创建4个绿色矿山。
4.加快诸暨市、嵊州市、新昌县“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推进国土绿化美化行动,全市完成造林更新2.3万亩,新植珍贵树137万株,新建“一村万树”示范村35个,创建国家森林乡村60个;启动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项目建设,开展绍兴市植物园建设前期研究。
5.推进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和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不少于9200亩,完成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不少于5000亩,完成省下达的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
6.全面推行投资项目“标准地”出让,除负面清单外,省级以上平台等重点区域企业投资项目100%“标准地”方式供地,省级以下平台原则上全部以“标准地”供地。
7.全面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以此为基础先行开展浙江五泄国家森林公园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建立登记制度,界定全部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主体;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林权统一登记,建立全面完整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体系。
8.加大基础测绘投入力度,组织全市1:2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更新,完成绍兴市GNSS控制网及水准网复测,提升应急测绘保障服务能力。
9.推进建设森林公安专业派出所,其中舜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派出所2020年一季度动工建设;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派出所2020年三季度动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