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乡村医疗卫生8篇

时间:2022-02-05 11:14: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乡村医疗卫生,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乡村医疗卫生

篇1

1资料来源

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2006年“河南省卫生人力资源普查报告”;2006年河南省新农合运行状况调查数据;2007年《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年2月课题组调查数据。内容主要包括全省城乡医疗机构数、床位数、卫生人力数,重点关注人员与床位数据;按照社会人口和经济水平的不同,选取具代表性的舞钢、临颍、平桥、尉氏、泌阳等五个样本县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现状数据。

2研究方法

2.1文献研究查询学术期刊和报刊、杂志、图以及国内专家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现状及资源配置的观点;部分地区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实践介绍及评价。

2.2问卷调查按照社会经济和卫生发展状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舞钢市、临颍县、信阳市平桥区、尉氏县、泌阳县五地作为样本,对其农村医疗资源现状进行调查。

2.3专家访谈以河南省卫生厅医政处和河南省医院管理协会为平台,对省内外部分卫生事业管理和医院管理专家进行访谈,听取他们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看法和建议。

3结果与分析

3.1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差距过大我省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十分不平衡,呈向城市集中状态。2007年,我省城市拥有卫生人员总数为210171人,县以下为164753人,城市是农村的1.28倍;城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是4.82人,县以下1.99人,城市是农村的2.42倍。城市人口拥有总床位数为12732张,每千人口床位数为3.69张,而县以下人口拥有床位总数为84915张,每千农业人口卫生院床位数只有1.26张,城市人口拥有床位总数是农村的1.5倍,城市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是农村的2.93倍。城市人均卫生费用是1136.40元,农村是352.80元,城市是农村的3.45倍。同时,农村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医疗机构床位数均低于全国2.17、1.49的平均水平。由表1可知,河南省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人员学历构成悬殊,其中高学历人员构成比由省级到乡村逐级递减,中专及无学历人员构成比随级别降低逐级升高。省级医疗机构拥有本科以上人员比例最高为38.39%,村卫生室最低仅为0.11%;拥有中专及无学历人员构成比最低仅为30.15%,村卫生室最高为96.17%。

3.2农村三级医疗网内部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1)床位方面:县级医疗卫生机构除舞钢外普遍超编;乡镇卫生院除泌阳县、平桥区实际开放床位略超出编制床位外,其余三地乡镇卫生院开放床位总数均未达到编制床位数,城镇拥有床位数远高于农村。(2)人员方面: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实际职工人数均超出核定编制人数,其中泌阳县最为严重,实际职工人数是核定编制数的1.87倍。乡镇卫生院除泌阳县外,其余四县的实际职工数均未达到编制数,人员总数较为缺乏。(3)业务收入与设备方面:五县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职工人均毛收入远高于乡镇卫生院,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拥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数量远高于乡镇卫生院。(4)人员学历方面:五县农村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学历分布也不平衡。①本科学历:县级除临颍外,均高于2006年全省9.87%的平均水平。而乡镇卫生院除平桥区外均低于2006年河南省1.42%的平均水平。乡村医生拥有本科学历者仅平桥区1人。②专科学历:县级只有舞钢、尉氏与2006年全省36.42%平均水平接近,其余三地均与省均水平相差较大。乡镇卫生院平桥区为23.46%,高于2006年全省19.58%的平均水平,其余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乡村医生均低于2006年全省3.72%的平均水平。③中专及无学历情况:县级比例最高者泌阳县为62.97%,与2006年全省53.91%的平均水平相比,仅舞钢、尉氏两地较好。乡镇卫生院仅平桥区低于2006年全省79.02%的平均水平。乡村医生五县均高于2006年全省96.17%的平均水平(见表3)。(5)卫生经费投入情况:五县县级医疗卫生机构2008年共得到人员经费财政投入1377.92万元,81家乡镇卫生院共得到人员经费投入803.3万元,县级医疗机构人均投入0.35万元,乡镇卫生院人均投入0.21万元,其中临颍县与尉氏县乡镇卫生院2008年未得到财政人员经费投入。专项经费投入方面,仅舞钢、平桥、尉氏获得资金,资金缺额较大。

3.3农村三级医疗网络内部有限的医疗资源过于分散受现行体制条块分割的影响,我省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分散于各个行业、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中,既有横向的不同部门分散,也有纵向不同层级的部门分散。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首先是纵向医疗资源分散: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名义上是三级医疗网,应互相协作,分级收治病人;实际上各自独立,既不存在医务人员的双向流动,也没有病人的双向转诊,且均收治常见病、多发病病人,形成三级医疗机构市场竞争的局面,区域内不同医疗机构重复购买医疗设备,造成资源浪费。

3.4农村县乡医疗机构不能适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求2008年我省有7249.07万农民参加新农合,参合率在90%以上,按照政策设计,新农合报销比例由乡镇往上逐级递减以引导农民利用基层卫生医疗资源。但是,根据田庆丰等[2]调查发现,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后,与实施前及未实施县医疗机构相比,门诊病人由村卫生室和县医院流向乡镇卫生院,部分住院病人流向市级以上医院;农村三级医疗网中高级别医疗机构收益比低级别医疗机构收益大,新农合促使较大部分住院病人流出三级医疗网,农村现有三级医疗网资源缺乏与分散的现状影响新农合制度效用的发挥。

4讨论与建议

4.1明确政府责任,加大政府投入,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按照2009年3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卫生投入责任,地方政府承担主要责任,中央政府主要对公共卫生、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以及有关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等给予补助,加大中央、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的要求,河南省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卫生事业尤其是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把农村卫生事业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政府在政策上、财政投入上的大力支持,健全农村三级医疗网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环境[3],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可及、有效、价廉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最大程度上满足农村居民对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4.2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宏观规划和调整如何使农村现有的卫生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比单纯强调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更加重要和实际。政府应站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整体高度,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重新规划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对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进行优化组合,避免设备重复购置和无序竞争。充分利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机遇,从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和服务农村居民健康的落脚点出发,引导农民形成健康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观念,实现病人的合理分流,避免城市资源过度利用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提高农村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4.3加强对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和人才引进,提高卫生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农村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基础,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医疗卫生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关系到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针对河南省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高学历人才的缺乏,应配合河南省卫生厅“51111”工程和国家“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的政策机遇,一方面积极争取省市三级医院和医学院校为乡镇卫生院培训人才,提高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另一方面争取城市医师服务基层,尽可能吸纳部分城市医师到各乡镇卫生院进行支农服务,以解决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短缺的问题。同时,严把卫生技术人员准入关,严格执行医师、护士准入制度,严格控制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卫生技术岗位[4]。

篇2

(一)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

2009年底,全国2003个县(县级市)共设有县级医院9238所、县级妇幼保健机构1987所、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243所、县级卫生监督所1821所。全国3.42万个乡镇共设3.8万个乡镇卫生院,床位93.3万张。全国59.9万个行政村共设63.3万个村卫生室,村卫生室覆盖率达90.4%。总的看来,实现了一村一卫生所、一乡镇一个卫生院、县级医疗机构不断完善的情况,但是由于条件的差异,西部贫困地区可能还没有实现一村一卫生所、一乡镇一卫生室,有些地方虽然设置了卫生机构,但是硬件设备跟不上,连最基本的医疗护理都做不了。故各地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村、乡级医疗机构的设施条件,重点用于卫生院业务用房的改建、扩建、医疗设备的更新,同时财政性资金重点应该放在县级医疗体系的构建,这样有利于县级医院整合资源,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提高服务水平,各县应鼓励所属辖区的农民到县里就医,享受较好的医疗服务。

(二)乡村医生队伍

目前农村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为1.28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为1.26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1.4%,中专生53%,34.6%为高中以下学历。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水平低、业务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农村环境恶劣,往往留不住那些优秀的医护人才,而部分留下的执业水平又不高。因此如何让优秀的医护人员“留在”农村,提高当前乡村医生的业务能力很关键。对于前者,短期而言,可试行乡村医生的雇员制,让医生同县级有关部门签订用工合同,规定服务年限,乡村医生待遇比照县级公务员标准,并为其购买养老保险,解决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待服务期限届满,乡村医生可选择留在农村或到县城发展,当然需要定期对其实行业绩考核,以保障其提供的医疗服务质量。长期而言,需要一批愿意长期留在农村的优秀医护人员,可由各县牵头推行医护人员定点培养机制,从农村中选择一些家庭,与其签订协议,对其孩子进行从初中到大学的资助,培养其成为专业的医护人员,前提是这些人毕业后必须回到农村,这样不但能够解决部分家庭供孩子上大学的问题,也能够为农村在未来注入一批有学历懂技术的医疗工作者。当然无论是短期和长期,都需要财政资金给予支持。对于后者,新毕业的人员担任乡村卫生员需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资格,并懂得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与急救,鼓励其掌握一定的中医技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那些老资格的乡村医生仍需要让其定期接受培训,不断提高技能。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正式实行以来,目前已实现了90%的参合率,人均筹资由2004年的42.10元到2009年的113.36元,补偿收益人数由1.22亿人次上升到7.59亿人次。新农合为农民带来了好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在资金的筹集方面,以云南省为例,一个县所辖的乡镇众多,分布分散、交通不便,每年筹资成本较高,有些特别贫困的家庭甚至连参保费都拿不出来。新农合实行以县统筹,家庭为单位参与、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2010年,中央及地方补贴120元,农民交纳30元,人均筹资150元。政府出资部分中央拿出60元要求县级政府拿出60元的配套资金,使得一些本就财政困难的县份,财政更加捉襟见肘,这也使得地方响应、执行新农合的积极性不高;在资金的使用方面新农合基金以县为单位统筹自收自支,故县在测算风险资金时相对保守,使得资金的使用率不高,加上二次补偿机制及医疗救助制度未建立起来,目前的报销比例整体偏低,农民的收益面及水平低于预期;在资金的监管方面,由于当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虽进入财政专户但并未纳入财政预算内进行管理,基金运行的透明度不高。

篇3

北碚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三峡工程库尾区。地处重庆市城区西北部,距市中心25公里。北碚区属深丘浅山地貌,以山地为主,分布有丘陵、河谷和平坝,土壤保水保肥供肥力强,产量稳定而高。宜种广的水稻土、紫色土占全部土壤面积的81.7%。北碚区属典型的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农业气候资源好,年平均气温18.6度。嘉陵江纵贯全境,有着十分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北碚区总人口72万,乡镇幅员755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12个镇、58个社区、118个村、1913个村民小组,乡村总户数11.8305万户,乡村人口数32.2217万人。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影响下,全区农民生产极性提高,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经济实现平稳增长。北碚区农业生产条件优势:(1)基础条件优势:北碚区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农村电网全部改造完毕。常用耕地面积213073亩,有效灌面10.9万亩,农机总动力228000千瓦。(2)科技优势:北碚辖区内有全国重点高等院校西南大学、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以及农业部柑桔及苗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重庆市园艺良种作物繁育推广中心。其拥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多项优势科技成果,己与当地有关部门和生产基地建立起各种形式的紧密合作关系。(3)社会环境优势:北碚区是“国家级社会发展综合试验区”、“全国首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区”、“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2003年以来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卫生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全国生态示范区等称号,并被联合国人居环境署授予“迪拜改善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2010年6月18日中国内陆唯一的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正式挂牌。两江新区北碚版块的发展目标是:增长指标名列前茅,建设质量一流,新区功能协调,新区形象靓丽,体制机制先进。把北碚版块打造成为“花园都市、宜居之城、人文福地、两江新秀”。(4)区位优势:北碚区交通运输己形成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于一体的立体交叉网络。区、乡级公路相互联接至所有村镇。渝武高速公路在北碚段有4个出口,绕城高速在北碚的歇马、水土有2个出口,北碚距市中心的距离缩短为24公里,不足半小时行程。襄渝铁路在北碚设有二级客、货站,并将建设重庆最大的货运编组站。渝怀线、遂渝线这两条铁路干线均经过北碚。北碚城区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仅28公里,水上运输由嘉陵江可达川北各地,南接长江干流,可通行500吨位轮船。6号轻轨线正加紧修建,北碚区进入二环时代,进一步加快了对外交流。2010年,全区农村经济总量达42.4亿元,比2005年增长49%;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46.67亿元,比2005年增长45%;农业总产值达13.79亿元,比2005年增长44%;农业增加值达9.5亿元,比2005年增长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205元,比2005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的2.75:1缩小到2.65:1。新改建农村公路271公里,改造中低产田6.7万亩,新建农民新村10个,农村沼气池1.14万个。农村居民养老、医疗合作保险工作,参保率达72%、95%。

2重庆市北碚区农村医疗卫生现状及问题

2.1新农合发展及现状

2007年,北碚区开始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农民人数为29.4625万人(其中一般农户28.6891万人,五保户、低保户、优抚对象合计7734人),农民参合率达84.47%。全区筹集到位新农合基金1355.414万元,其中,农民自筹294.625万元,区财政补助294.789万元,市财政补助295万元,中央财政补助471万(按应补助资金的80%预拨,余额第二年初拨付。全额拨付后,全区总基金额为1473.664万元)。2007年3-12月,全区共有165326人次得到补偿,使用新农合基金803.85万元,占筹资总额的56.11%。其中,住院补偿10713人次,使用新农合基金652.16万元,人均补偿608.76元;门诊补偿154613人次,使用新农合基金150.98万元,人均补偿9.79元。今年全区门诊体检支出基金157.50万元;住院二次补偿支出基金40万元。补偿达最高限额10000元的有6人,5000元以上的有51人。以上共支出基金1001.35万元,占筹资总额的67.95%。2008年,为了提高参合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新农合基金的补助标准从40/人•年增加至80/人•年。全区调整了新农合补偿方案,采取提高补偿比例和封顶线、降低起付线、扩大基本用药目录、将部分原自费诊疗项目纳入可补偿范围等措施,进一步保障农民群众的受益度。2008年1-12月,全区共有252681人次获得新农合补偿,使用新农合基金2400万元,占今年筹资总额的86.39%,其中,住院补偿19502人次,使用新农合基金2090万元,人均补偿1071.68元,比去年的人均608.76元增加了76.04%;门诊补偿233179人次,使用新农合基金310万元,人均补偿13.29元,比去年的人均9.79元增加了35.75%。1-12月,全区共使用基金2400万元,而全区农民自筹资金为294.87万元,也就是说,国家2100余万元的公共财政资金已实实在在用到了全区农民身上;今年实施新补偿方案后,农民人均住院补偿额增加了近400元,增加率为76.04%,农民受益度得到极大提高。随着农民受益增加,农民对新农合的满意度也不断提高。区新农合管理中心对152位农民进行随机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新农合的满意度已达到100%。2009年,区参合农民人数达31.67万人,参合率首次突破了90%大关,达到了95.52%。全区15个镇街参合率均达到了90%以上。全年共有371482人次获得新农合补偿,受益率为117.27%。使用新农合基金3265.84万元,基金使用率为103.10%。其中,住院补偿26993人次,住院率为8.52%,使用新农合基金2706.62万元,人均补偿1002.71元。区内医疗机构的住院实际补偿比例为46%,较去年同期的43%提高了3个百分点,超过了《健康重庆》规定的40%的指标。门诊补偿344489人次,使用新农合基金559.22万元,人均补偿16.23元,较去年同期的15.74元提高了3.75%。补偿上万元的有83人,与去年相比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在区新农合管理中心随机调查中,所调查的参合农民对新农合政策的满意度达100%。区12个镇卫生院中,已有5个镇卫生院完成建设,另外7个镇卫生院正在建设中。标准化乡镇卫生院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卫生的基础设施、设备。2010年,原归属区卫生局管理的新农合经办机构和归属原区劳动局管理的新城合经办机构进行了整合,统一归并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管理。区城乡居民(含大学生)的参保人数为438454人,共筹集到居民医保基金(含各级财政补助)6452.79万元,其中,农村居民参保人数306170人、城镇居民参保人数110495人、大学生参保人数为21789人。居民医保参保率为92.83%,实现了在去年91.09%基础上的稳步提升。2010年,全区共有440944人次获得居民医保报销,受益率为100.57%,使用基金6037.62万元(含药品零差率补助333.32万元),基金使用率为93.57%,基金支出较去年的4769万元增加了1268.62万元,增长率为26.6%。其中,住院补偿41921人次,使用基金4986.81万元,人均补偿1197.57元,较去年同期的1002.71元增长了19.4%;门诊补偿399023人次,使用基金717.49万元,人均补偿17.98元,较去年同期的17.44元增长了3.1%。区内医疗机构的住院报销比例为46%,较去年同期的37%增长了9个百分点,增幅达24.32%。从以上对比数据可看出,全区参保居民的受益度在逐年提高。随着参保居民收益度的逐年提高,全区参保居民对居民医保政策的满意度连续3年保持在100%的高水平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于2007年启动,经4年努力,参合率从2007年的85%提高到目前的95%以上,实现稳步提高、深入人心。参合农民受益度不断提高,2007年-2010年,全区参合农民住院实际补偿比例逐年提高,较大程度缓解了农民“看病贵”的问题。2008年7月,全区在全市率先试点建立村卫生室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已覆盖90个村卫生室,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有效运行。

2.2村民家庭收入及医疗费用比

本数据从北碚地区12个乡镇中抽选了三圣镇、歇马镇、澄江镇、静观镇、施家梁镇、金刀峡镇14个行政村的260户农村居民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对被调查农村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情况、卫生健康知识水平作了了解。在村民家庭收入及医疗费用调查中,村民医疗费用分布情况如下表1:表中数据可看出,约10%的家庭年收入的50%以上用于医疗费用,而这些家庭都是低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医疗费用占年人均收入比例较高。可以看出,低收入水平农民健康状况较差,医疗费用负担较重,农村医疗保障应着重对低收入人群的补偿。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平均对待高低收入家庭,存在相对的不合理性。

2.3农村医疗点分布及就医便利问题

在就医是否便利的问题中,有1.34%的村民认为非常便利,70.9%的村民认为方便,只有6.3%的村民认为不方便。家距最近医疗点的不足一公里占56.1%,在2-3公里的占25.1%,在5公里以上的占19.8%。调查结果说明北碚区农村卫生实力较强,卫生医疗资源分布合理。村民就医情况调查中,村民一般选择的医疗点分布情况如表2,从表中可以判断多数(近70%)村民愿意到乡镇医院和找村医看病,选择上述医疗单位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价格低,其次因为距离近,就医方便。可见居民就医一般选择乡镇医院,其原因主要基于价格低和便利,但居民生病后最希望选择市、区医院的比例占45%,原因主要是因为技术较好。村民多数认为(72.2%)医疗费用高是对医疗机构最不满意的地方。因此,选择医院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医疗费用问题而不是医疗水平问题。加强乡镇医院建设,提高乡镇医院服务质量与医疗水平,才能使农村医疗保障真正落到实处。

2.4农村卫生教育情况

2.4.1妇幼保健知识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67.5%村民的极度缺乏妇幼保健知识。

2.4.2医疗卫生常识调查59.3%村民的极度缺卫生常识。

2.4.3传染病防治知识调查66.1%村民的缺乏基本的传染病防治知识。

2.4.4饮食卫生知识调查69.3%的村民极度缺乏饮食卫生知识。健康教育服务较少,村民健康知识较为缺乏,通过列举出包含妇幼保健知识、卫生常识、传染病防治、饮食卫生健康知识的选择题,让村民作答,再统计出未答对该题人数,结果如表8所示。村民对每项知识不了解的比率都很高。公共部门必须承担起公共卫生教育的主要职责,做好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为村民提供必要的健康教育服务。以上调查说明,农村居民公共卫生意识薄弱。农村居民公共卫生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供给意识和需求意识上。农村公共卫生和服务具有外部正效应,尤其在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农村,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能够直接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福利水平,能够间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因农村公共卫生在农民增收上起的是间接作用,没有与经济直接挂钩,反而得到的直接收益远远小于付出的成本。导致农村公共卫生的供给与需求意识较弱;农村居民收入较低,卫生习惯较差,没有意识到公共卫生对群体健康的重要性,也没意识到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的必要性,没有意识到医疗保障更应该以防为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需求层次较低,需求意识较弱。例如,在调查中走访了14家人就有9家人门边倒的有烂桔子和垃圾,发出的霉臭味相当难闻,但村民们习以为常。村里的厕所主要是人畜共用式或粪尿水集式,用卫生厕所的人很少,在他们看来,这种厕所既方便又能囤积肥料。蚊蝇滋生的粪坑威胁到农村居民的健康,但大多数村民们认为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2.5健康教育服务供给状况卫生知识的主要获得途径调查表明,北碚区六镇村民卫生知识的主要获得途径是电视广播网络等。在访谈的过程中,各个镇在医院附近、村卫生室附近都设有宣传栏,但村民们从宣传资料所得的卫生知识仅占20.1%。可见卫生知识的宣传途径不够通畅,无法保障农村居民获得必要的卫生知识。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尽管当前农村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已大大改善,但看病贵、医疗费用高仍然是多数农村居民特别是收入低的农村居民面临的主要问题,广大农民仍然缺乏良好的卫生健康认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

3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建议

新农村建设明确了未来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向,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加强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中心的枢纽作用,加大资金投入,拓展培训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网底建设,改革执法处罚体制,加快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健全体制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3.1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条件制定落实政策,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把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倾斜、优先发展。将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中心配套建设、村卫生室用房建设等作为全区重点项目,强化督查、狠抓落实,保障必要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同时,根据农村卫生工作实际,及时安排必要的专项经费,对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中心配套建设和村卫生室用房建设按统一的标准给予资金支持。创新筹资和建设机制,加快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和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突破资金瓶颈,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多渠道筹资。通过向上争取项目、区财政投入、自行筹集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用于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和村卫生室建设。在乡镇卫生院配套建设上,采取“统一规划、政府补助、资金打捆、分步实施、一步到位”的办法。在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建设上,按照“五室分开、配套齐全”的要求,统一设计建设图纸,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投入和建设方式。

3.2增强农村居民的公共卫生意识增强公共卫生意识的培养,树立医疗保险以防为主的思想,将极大的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1)及时更新集镇街道公共卫生知识宣传栏。在乡镇医院内、车站街道边可设公共卫生知识宣传栏,宣传栏的内容最好以简单易懂的宣传画为主,并且宣传的内容要及时更新。(2)实行公共卫生防保知识宣传任务的定量化。即由区卫生局下达每月公共卫生防保知识的宣传任务,该任务由乡镇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培训乡村医生,由乡村医生在各村宣传来完成,并以完成情况作为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和乡村医生绩效考核的依据。(3)加强农村学校的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对象重点放在农村孩子身上,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健康知识教育课,并将其纳入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

篇4

1网络环境下农村医疗卫生信息现状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网络逐步进入农村,为农村提供远程医疗卫生信息服务成为可能,但当前网络化医疗卫生信息参差不齐、信息资源分散、适用性不强等因素也造成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医疗卫生信息资源严重不足、农民信息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从而制约了农村网络化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的发展。因此,通过规范的分类编码对医疗卫生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及提高医疗卫生信息的适用性,是解决当前农村网络化医疗卫生信息服务水平落后的有效措施。

2基于网络的农村医疗卫生信息需求分析

众所周知,农村地区医护人员少,医疗水平不高,农村居民自身对医疗卫生专业知识认知水平低,因此,通过网络化手段极大地方便农民了解医疗卫生常识,提高农民的防病意识、早期治疗疾病的能力,需要以简单、通俗的疾病、防病信息传递给农户;此外,在农村,广大农民最关注的医疗卫生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医疗卫生知识类信息,即医疗卫生基本常识、临床表现及诊断、病因病理、防治常识、卫生保健等;二是医疗卫生政务类信息,即医疗资讯、法律法规等方面;三是医疗卫生机构类信息,即各医疗单位医疗项目、医务专家、就医指南等[1],通过以上相关信息查询,满足广大农民防病、看病、治病方面的信息需求。另外,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的是直接纵向管理体制,应与基层各市(县)政府卫生管理网合作,并让社会各医疗卫生部门加盟,构建基于网络的综合性农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平台,这就迫切需要有一套规范的医疗卫生信息分类编码体系支撑,才能使综合平台的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实现各医疗卫生机构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3基于网络的医疗卫生信息分类编码对策

从以上对当前网络环境医疗卫生信息现状以及信息需求分析,并结合笔者所在单位的《种养业信息分类与代码》研究方法和参考国家相关医疗卫生信息分类标准,综合网络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管理、共享和的需要,采用多层级码结构对基于网络的医疗卫生信息进行分类与编码,按照多维度、交叉性方式,将数据集主分类框架与复分类表组合使用,医疗卫生信息数据集分类与编码中的每一个类目都围绕特定的主题,表达一定主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对数据集进行分类的规则,使其能够容纳大量医疗卫生信息的最小单元--数据集,从而成为网络环境下医疗卫生信息化管理的有效工具。

4具体研究方法

本研究规定了农村医疗卫生信息的分类原则和编码方法以及分类与代码表。信息编码范围包括内科疾病、外科疾病、五官科疾病、妇产科疾病、男科疾病、儿科疾病、皮肤病及性病、肿瘤疾病、心理疾病及其相关信息[2]。主要适用于基于网络的农村医疗卫生信息管理与信息交换。

4.1分类编码基本原则

4.1.1唯一性

在医疗卫生信息数据集编码体系中,每一个类目仅有一个代码,一个代码只表示一个主题概念。

4.1.2匹配性

代码结构与分类体系相匹配。

4.1.3可扩充性

代码留有适当的后备容量,以便适应不断扩充的需要。4.1.4简洁性代码结构简单明了,合理控制代码长度,以便节省机器存储空间和减少代码的差错率。

4.1.5区段性

在医疗卫生信息数据集编码体系设置若干区段,每个区段表达不同的类目属性,实现不同维度检索。

4.2分类编码设计规则

依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中国公共卫生信息分类与基本数据集》、《一级综合医院设置规范》、《病理学》、中华康网、中国导医网、中国医学网、39健康网等资料,并结合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华侨医院等各大医院科室,综合网络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管理、共享和地需要和综合现有医疗卫生信息分类的特点,同时考虑农村实际需求进行分类,主要设计为两类架构,一类是主分类编码架构,一类是复分类编码架构。给予数据集主分类码和复分类码,进行分段编码标识,最终形成一套规范的信息分类与代码表[3]。

4.3分类与编码方法

4.3.1分类设置与层级结构采用多层级分类结构,将医疗卫生信息分类设为四个层级,因此,分类代码表即由1-4个层级代码组成复合代码,各个层级分别命名为大类、中类、小类和属性类,整体编码是字母数字混合码,同位类目位数一致,其中大类为1位英文字母(A-Z)。其它3层类采用数字编码,用6位阿拉伯数字表示,每层代码为01-99。各层级按从属关系逐级顺序编码[4]。4.3.2代码结构4.3.3分类代码设计4个层级与4个类别划分相匹配,即第一层对应大类,第二层对应中类,第三层对类小类,第四层对应属性类(见表1),其中:第一层(大类):参照中图法对医疗卫生行业的分类,并考虑目前在农村医疗卫生信息的实际需求,分为内科疾病、外科疾病、五官科疾病、妇产科疾病、男科疾病、儿科疾病、皮肤病及性病、肿瘤疾病、心理疾病及相关信息;第二层(中类):根据大类中各类疾病所包含的内容和范围,按照疾病类型再进行划分;第三层(小类):在第二层类的基础上,按照疾病类型再进一步划分;第四层(属性类):在第三层类的疾病基础上,表达该疾病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4.4代码表结构设计

医疗卫生信息数据集分类与编码标准的主分类与代码以表格的形式列出,表格从左到右由代码栏(包括大类、中类、小类三层代码,第四层属性类代码以表格的形式单独罗列,也叫复分类表,主要是为了避免属性类的重复)、编码对象名称栏(在代码表中称“类别名称”)组成,代码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减栏目[5]。4.4.1主分类与代码表农村医疗卫生信息主分类与代码见表2。4.4.2复分类代码表医疗卫生信息数据集分类与编码标准的复分类表给出数据集内容标识属性的广度,以表格形式列出,表格从左到右由属性代码栏、编码属性名称栏(简称“属性栏”)、注释栏组成,如表3所示:属性分类主要是依据基于网络环境的农村医疗卫生信息需求而设置,其中:(1)医卫资讯方便农村居民了解医务情况、医疗动态信息;(2)基本常识让居民了解生活中疾病小知识,解决日常遇到的小问题;(3)临床表现及诊断、病因病理为居民看病对症下药,不乱投医问药现象;(4)防治常识、卫生保健使农村居民了解相关的卫生保健基础知识,掌握预防疾病知识、卫生清洁、传染病预防和营养膳食等技能;(5)医疗政务、法律法规信息可提高农村居民的认识,以法规、制度维护自己的权益;(6)医疗机构、就医指南可为农民看病、治病提供信息导航的作用。

4.5分类代码表使用示例

由于完整的分类代码表较长,此文仅用示例说明,如表4中代码为:A010105,即是定位为内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肺炎—防治常识的医疗卫生信息。

篇5

1材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本资料来源于2009年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家庭入户问卷调查中农村部分的数据,所采用的调查问卷是在2008年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家庭调查问卷的基础上修改而成。

1.2调查对象和抽样方法采用两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抽取了陕西省宝鸡市眉县6个农村乡镇共12个村941户,每个样本村抽取样本的户数根据等比例分配原则确定。调查对象与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的对象一致,即家庭常住人口。常住人口的定义标准:近半年内,在本住户居住的所有户籍人口及虽无常住户口但在本户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包括新出生的婴儿、新结婚的配偶等。共回收农村有效问卷936份,调查常住人口3203人。

1.3调查方法采用入户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调查员在正式调查前都接受了严格的培训和预调查。调查员由西安交通大学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组成;调查指导员由课题组老师担任,负责现场调查组织、指导和质量控制等工作。调查员对调查问卷问题进行解释后,被调查人按照实际情况如实作答,调查员按照规范填写调查问卷,调查指导员对调查问卷质量进行监督。

1.4资料处理和分析调查问卷收集完毕后,结合调查表运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在数据录入阶段根据调查选项对录入内容进行一定的逻辑限定,并对调查问卷资料进行双录入,确保数据质量。数据录入之后,利用Stata10.0软件,编写逻辑查错命令,进行逻辑查错,对有问题的数据对照原始表,及时进行改正。数据清洗完毕后,结合研究目的,运用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参合率情况样本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32%,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93.00%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51.04、p<0.001),说明样本地区新农合参合率有显著性提高。样本地区女性参合率(96.20%)高于男性(94.43%)。

2.2卫生服务需要

2.2.1两周患病情况。样本地区人口的两周患病率为26.33%,较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17.70%)有所提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51.04、p<0.001)。样本地区女性两周患病率(28.06%)高于男性(24.57%)。从疾病的发病时间构成看,61.07%的患病者是慢性病持续到两周内,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51.00%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31.46、p<0.001);在两周内发病的患病者占30.85%,较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40.90%要低。样本地区平均每千人口两周患病天数为2130天,较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1429天有较明显的增加。

2.2.2慢性病患病情况。本次调查样本地区慢性病患病率为37.97%,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14.00%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37.27、p<0.001),说明样本地区慢性病患病率上升较为显著。分析原因,调查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为11.20%,高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9.8%,且有研究已证实老年人总体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样本地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的原因。女性慢性病患病率(44.06%)高于男性(31.32%)。

2.3卫生服务利用

2.3.1门诊服务利用。①两周就诊情况:样本地区两周就诊率为20.73%,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15.20%相比,样本地区两周患病率有所上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73.50、p<0.001)。女性两周就诊率(21.71%)高于男性(19.74%)。②两周就诊机构构成:调查地区两周患病首诊地点以诊所卫生室/所为主,占72.11%,选择乡镇卫生院就诊的比例为11.55%,详见表1。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相比,两周就诊机构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36.79、p<0.001)。③两周患病未就诊情况:样本地区两周患病未就诊比例为55.85%,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37.8%相比,样本地区两周患病未就诊比有所上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88.52、p<0.001)。分析原因,“纯自我治疗”在调查地区患病人群中所占比例为26.66%,较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25.3%略有上升;“两周前为治疗本病找医生看过,现在继续治疗中”在调查地区患病人群中所占比例为25.30%。由此推测,两周患病未就诊比较高的原因是由于“纯自我治疗”和“两周前为治疗本病找医生看过,现在继续治疗中”所占比例较大引起的。女性未就诊比(55.20%)低于男性(66.24%)。④未治疗原因分析:调查地区有40.00%的人是由于经济困难而未进行治疗,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44.50%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3.99、p<0.001)。另有35.38%的人是由于自感病轻未进行治疗,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30.6%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8.49、p<0.001)。

2.3.2住院服务利用。①年住院情况:样本地区人群的年住院率为10.25%,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6.8%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57.59、p<0.001)。女性年住院率(11.08%)高于男性(9.40%)。样本地区人群的人均住院天数为11.85天,较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10.1天有一定的增加。女性人均住院天数(12.45)高于男性(11.15)。②住院医疗单位构成:调查地区住院首诊地点以卫生院/社区中心和县、市、区医院为主,占87.92%,选择卫生院/社区中心的比例呈现缓慢下降趋势,选择县、市、区医院的比例有所上升,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相比,样本地区住院医疗单位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66.68、p<0.001),详见表2。③应住院未住院情况:样本地区人群应住院未住院比为32.98%,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24.7%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6.36、p<0.001)。女性的应住院未住院比(41.39%)高于男性(30.99%)。④应住院未住院原因分析:调查地区有62.75%的人是由于经济困难未住院,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71.40%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5.01、p=0.025)。另外有15.03%是由于没有时间而不去住院,9.8%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住院。

2.3.3医疗费用情况。①门诊医疗费用:样本地区人群次均门诊医疗费用为201.59元,次均门诊医疗费用中位数为100.00元,次均门诊间接医疗费用为11.12元,次均门诊医疗费用报销金额为4.62元,次均门诊费用报销比例为2.29%。②住院医疗费用:样本地区人群平均住院费用为3733.36元,住院费用中位数为1500元,平均间接住院费用317.10元,平均住院费用报销金额为1305.85元,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为34.98%。

3讨论和建议

3.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卫生服务需要的影响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的提高,样本地区农村居民的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较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有明显上升,这说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同时可以看出女性的卫生服务需要大于男性。

篇6

目前研究我国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性的文献很少,魏众等(2005)研究表明我国城乡及东、中西部居民医疗支出存在明显的不平等,史清华等(2004)分析了我国农户不同收入等级及地区之间的医疗支出差异。徐刚等(2009)研究表明新农合对引导贫困农民对门诊及住赛及务利用均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提高了其对门诊及住澎民务利用度。但新农合当前的辛噜力度尚不能完全保障贫困农民的合理医疗服务需求。本文分别根据得到的不同收入阶层农民的医疗支出,使用方差分析、倍差法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检验,通过揭示现行医疗体制下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医疗支出差异及影响因素,说明我国居民享受医翻及务的不平等性。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文中按收入层次分的医疗支出数据来自仲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中国统计年鉴)(2002一2009)。对不同收入层次医疗支出的分析过程分为医疗支出关于收入水平和年份两个因子的无交互作用的双因素分析与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村医疗支出倍差分析两部分。

二、收入水平和年份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分析收入不同的农民医疗支出的差异随着时间变化医疗支出的变化。使用S户55软件分别将年份与收入层次作为主体因子,对其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得到的显著性检验值分别为QOOZ和Q012可以看出不同年份和不同收入层次之间的医疗支出之间是有显奢生区别。接着对不同收入层次之间进行显著性检验,数据的结果显示低、中低和中等收入组之间的医疗支出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与中高和高收入绷目七比舒巨却比较大,同时中高与高收入组之间也存在这很大的差距,这说明对于农村不同收入人群来说,高收入层次的农民医疗支出明显高于其他收入层次人群。因此刻门可以说高收入层次的农民其实真正占用了新农合带来的医疗资源。

三、农村医疗支出的倍差分析

根据仲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幼中不同收入层次农民的医疗支出数据可以看出,1993一1998年,农村各收入组医药卫生支出都有所增加,高收入组增加幅度大引氏收入组。1998年到2003年期间,农村居民的医药卫生支出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不同收入组来看,农村医药费用支出增加的幅度呈“两头高,中间低”的现象,农村医药卫生支出洲氏收入人群影响加剧。利用倍差法对新农合前后到底明嘟分医疗支出增长更为迅速分析,使用2003一2009年仲国统计年黔中的不同收户、层次医疗支出的连续时间数据。使用2002年至2008年的医疗消费价格指数,将仲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蝴民务调查分析报幼中不同收入层次农民的医疗支出导出为实际消费支出。为排除时间波动误差,取2002年一2003年,2003年一2006年和2006年一2008年三个时]’ed段比较。首先算出这三个时间段从低到高的各个层次组的年平均增长,其中2002一2003平均增长分别为555元、5B7元、123元、69元、2679元,2003一2006平均增长分别为18.16元、18B4元、2339元、2872元‘4553元,2006一2008平均增长分别为11.12元、21.07元、2078元‘2624元、367元接着将低收入组作为对照组,将其他四个收入组作为作用组,计算其他四个收入组相对于低收入组的医疗支出变动的差距:2002一2003增长幅度差距分别为032元、676元、1.36元、2124元,2003一2006增长幅度差距分别为0.68元、523元、IQ56元、2537元,2006一2008增长幅度差距分别为9.95元、只66元、15.12元、25.59元。从以上结果看出,中低收入户在新农合全面推广之后医疗支出增长幅度大趋势上升,说明新农合推广之后确实使中低收入户的医疗支出相对大巾副变增加,得到了政策所带来的实惠;中等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相比变化却并不明显;中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相比,在新农合试点前后有显著勤巨,但是新农合推广之后变化却小了很多,原因是:新农合试点阶段的政策实施性质属于自愿参创生质;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相比,两者之间袭捉巨的变化却不是很显著,两者对新农合政策的敏感程度相同,但原因不同:低收入户无法支付自摊部分的医疗费用,高收入户由于有足够的财富收入,政策前后始终维持自己的医疗支出上涨水平。

篇7

关键词:乡村卫生一体化;新农合制度;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7.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2)06-0067-02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体化卫生所的功能不断强化,由最初的看“小病小伤”转变为“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咨询、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一体化卫生所是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的基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运行的载体和平台。青州市加强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对促进新农合制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 基本情况

青州市辖8个镇、4个街道,1052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91万,其中农业人口近70万,2011年度参合人数69.94万人,参合率近100%。确定了新农合网络直报村级定点医疗机构632处,每千名参合农民拥有近1个,满足了参合农民小病不出村的就医需求和享受到公共卫生服务。2010年全市共有51.42万人在卫生所享受到了新农合报销补偿待遇,受益率为73.52%,一体化卫生所在提高参合农民受益率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 主要做法

2.1加强硬件建设 一体化卫生所面积要求在80平方米以上,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值班室五室分开,配备血压计、听诊器、吸痰器、体重计、氧气筒、血糖仪、血细胞计数仪等34台件诊疗设备,居民健康档案橱、微机、打印机等也配备齐全。

2.2网络联网报销 为适应新农合即时结报的需要,将微机联网报销作为新农合定点的必备条件,所有定点卫生所全部与市合管办联网,经过卫生局层层培训后,乡村医生能够熟练操作微机为参合农民报销补偿,参合农民就诊结算后能够即时得到报销补偿。市合管办也能通过网络平台对全市村卫生所的报销补偿情况进行适时监督。

2.3三制、四统一管理 对一体化卫生所实行“三制、四统一管理”。三制,即聘任制、工资制、养老保险制。乡村医生经考试考核后实行全员聘任,动态管理;对乡村医生按工龄、职称、从业年限、业务量等方面核定工资,按月发放;分期分批为乡村医生办理商业保险,做到老有所养。四统一,即行政、业务、财务、药品实行统一管理。卫生所的法人代表为卫生院院长,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卫生所必须认真完成卫生院安排的各项业务工作,卫生院负责卫生所的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培训、指导和考核。卫生所业务收入全部上缴卫生院,卫生院成立单独的卫生所财务核算机构,对业务收入、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进行统筹核算后发放给卫生所。作为乡村医生的工资。卫生所使用的所有药品全部通过卫生局统一招标采购,由卫生院统一配送,卫生所设专柜专人管理,定期或不定期盘点,按要求统一管理。

2.4加强培训和人才培养 乡村医生是农村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在巩固和发展农村社区卫生和新农合制度方面起重要的作用。通过在职培训、远程教育、定向培养等方式加强乡村医生业务培训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形成梯队式服务人才,确保农村卫生和新农合制度的顺利实施。

3 取得成效

通过加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理顺了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公共卫生服务得到顺利开展,医疗行为明显规范,乡村医生队伍逐渐稳定,新农合制度得到健康发展。

3.1积极协助政府宣传发动,稳定参合率 青州市2003年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首批7个新农合试点市之一,试点初期,由于受传统合作医疗的影响,农民对新农合制度不了解,认可程度不高,资金筹集有很大阻力。当时卫生所发挥了最贴近于农民和在农民中威信高的优势,积极配合政府进行宣传发动,提高农民认识,引导农民参合,乡村医生及其亲属率先垂范带头参加,使得参合率由2003年试点之初的61%逐步提高到2007年度的近100%,并一直保持至今。

3.2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 由于632处卫生所全部实行即时结报,参合农民就诊的同时得到报销补偿,纳入报销补偿的费用占医药总费用比例由2005年的60%提高到2010年度80%以上,参合农民受益率由30%提高到85%,扩大了参合农民受益面。实现了基本药物报销补偿比例的提高,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篇8

实际上,在我们固有的印象中,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常被称为“富贵病”,重灾区一般在发达的大中型城市。但事实是,我国农村人口也被这类疾病所困扰,这一信号无疑呈现出城乡一体化结合后,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也开始出现“城乡接轨综合征”。

实际上,这类慢性疾病的预防方法非常简单,多数医生都了如指掌。以原发性高血压为例,每天患者仅仅需要一片降压药就可以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但人们多半不愿意接受没有症状就吃药的现实,反而更愿意相信支架可以挽救心梗、脑梗患者的生命。

为了提高公众对疾病预防的认识,近年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大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帮助城市居民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但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做得远远不够,农村人口仍然缺乏防病意识,这一问题的出现,再次暴露出我国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不能满足农民需求的短板。

首先,乡村医生是农民疾病预防保健的主要提供者,但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不足,乡村医生大多忙于医疗创收解决生存问题,根本没有向农民宣传预防知识的动力,使得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在农村地区肆虐。

其次,我国城市居民享有各种医疗保障,每年至少有一次体检机会,可以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态。可绝大多数农民很难获得这样的体检机会,导致很多患有疾病的农民无法了解到自己的健康情况。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