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1 05:46: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摄影艺术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一种现当代艺术,摄影艺术对美的追求,天然地拥有丰厚的艺术思想土壤。在其他艺术的长期发展下,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美学体系。摄影艺术的奇妙就在于可以直接地利用并再现其他艺术形式,并使其焕发新的美感与张力,这不是对原艺术的二次重复,而是新的艺术形式创作,具有瞬间唯一性,而其创作成果通过媒介载体又可以实现长期保存。摄影创作时,采用最普通的常规镜头,以常用的焦点透视法,通过光影、线条和色彩的调整,就能够轻松实现摄影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摄影艺术可以具有文学性、节奏感,也可以空灵又深邃。如果说生动、丰满、深刻、感人、有内涵的艺术形象是摄影作品成功的关键,那么焦点透视的艺术手法就是其实现的主要手段之一。除了传统艺术形式创作时所拥有的生动艺术形象,摄影艺术的审美对象还包括许多其他的艺术形式(如书法、戏剧、舞蹈等)本身。这就使得摄影艺术即便是黑白的焦点透视创作,也往往能轻易地达到写实素描的审美效果。当我们在欣赏一幅拍摄长廊的摄影作品时,很容易被那幽远、深邃的焦点所吸引,令人无限遐想。这种最普通的焦点透视能做到真实还原实物的原貌,虽是二维画面,却能产生让人感到身临其境的立体三维的审美体验效果。
二、空气透视的对比美
通过特别的角度和景物前后层次的安排,利用长焦镜头等专业摄影艺术装备可以使摄影作品达到令人超乎想象的效果。比如,我们使用长焦镜头拉伸,可以使很远的景物与很近的景物在镜头中显示得一样清晰,并且重叠平行地展现在画面中,这就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失真”效果,与我们用肉眼所看见的真实情景形成巨大的反差,奇妙无穷。这种透视方法在摄影艺术中的运用,就好像穿越了空间的障碍而使镜头前的远景和近物平行靠拢并展现在一个画面中所得到的效果,这就是就是空气透视法。空气透视法与绘画艺术中的几何透视法不同,这种技法可以通过景物层次、虚实相衬、光暗调节、角度变换等手段造成空间距离美感,来实现空气透视效果,使摄影作品充满远近、高低、明暗、浓淡等各种对比。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可以利用这种空气透视法来实现微距离定焦(像将普通焦点透视反过来,只不过这种摄影作品的“消失点”在镜头后面,仿佛整幅画面线条都集中到一点向观者扑面而来,极具视觉冲击力)。微距拍摄使主体艺术形象清晰、饱满、突出,而主体形象周围的景物则往往虚化(其实近距离用肉眼看主题周围的景物本来是清晰的),形成一种虚实相生、若隐若现的对比美感。
三、散点透视的意境美
当今时代,科技日益更新,市面上可见各种琳琅满目的摄影装备,尤其是摄影镜头。不在常用范围之列的广角镜头也被一些摄影艺术家们所追捧,因为利用这些镜头装备,在摄影创作过程中,会有非常奇妙的效果伴随。散点透视效果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摄影作品类似于国画的大写意一般。散点透视的特点是在画面中没有固定的焦点,整体看去宽广、深远。这种透视法不像鱼眼镜头所产生的“反焦点透视”效果,而是用广角或者普通镜头的景深调节来实现的。“一件好的风景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停留,除了风景本身外,大多是由于拍摄的手法带给了我们不同的视觉体验。”通过散点透视技术,可以实现黑白摄影作品有如山水画一般隽秀清逸的效果。著名的摄影艺术家郎静山的集锦摄影就是这种技术成熟前期的典型代表。只不过,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多种景物组合在一起,这种技法在上世纪早期的技术水平上来说,可谓是奇法。他的《湖山揽胜》、《紧紧跟随》、《柳岸泛舟》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这类作品不但有摄影艺术再现的真实美,还有强烈的飘渺意境之美。
四、结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风景文物又是如此丰富,而照相机因为受到机械的限制,既不能同时表现许多不同的内容,对于不甚理想的景物又无法去芜存菁,同时照相机取景镜头又极呆板,予人视觉不免单调,因此写实派的技法实在无法表达中国文化,所以郎静山就想找一种能弥补这种缺点的技法来表达,最后决定借鉴中国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六法”理论,抒发个人的胸臆,制作出理想的意境,成功地完成了集锦照相。摄影与中国画都属于静态平面艺术,中国画为何历经千年的传承而经久不息,为世人所关注,这就是中国画的艺术魅力所在,它不仅有成熟的技法,更有让人情不自禁产生联想的艺术感染力。作为一个摄影家,他的作品是不是可以让人产生无限的向往,让人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联想,可以让人感觉出作者的创作思想和感情,这就需要这幅作品有足够的感染力去打动观赏者,而集锦摄影就把中国画的艺术感染力带入了摄影艺术之中。
二中国画意境融入摄影艺术
创作郎静山说“他的志愿是把中国文化传到国外,艺术必须与生活人生有联系,而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正为人类生存,生活提供了规律,使人类免于因相互斗争而灭亡,使世界保持和平。”郎静山重视主观感受,按照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经营作品,在创作中,它突破了摄影记录功能的局限性,他注重改变客观事物,创造出心中所想之物。据郎静山自己说:“我的创作理念很简单,就是想把好的、美的拍出来,呈献给大家,我一直致力于在摄影中可以找到表现美的方法,把美的保留,不美的丢弃,于是就有了集锦的诞生。”集锦摄影正是让郎静山找到了拍摄心中所想之物的途径。对郎静山来说,集锦不仅仅是一种技法,而是一个包括取材,构图,放映的完整的创作过程。郎静山的心中想把中国的文化景物更好传播出去,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的形式和感染力,在暗房之中创造出了具有灵魂的集锦摄影作品。集锦摄影在暗房中由大师精心雕琢而成,像是郎静山的作品《湖山揽胜》,各处的景物则是集中了法国巴西松树石、菲律宾碧瑶山的树、黄山西海之山峰、南京玄武湖之畔、江西庐山山坡、韩国的凉亭和亭中于八德园所拍摄的张大千的侧影,落款和文字也是在创作过程中加进去的。这些选自五囯八地的景物素材完美地按照作者所想加以创作,用良好的中国画功底和集锦摄影技法,创造出的作品构图巧妙地具有中国长卷气势。应用中国水墨画卷的形式,从左到右,整幅山水虚实结合,气韵生动,又有中国山水起承转合的流畅和谐。它的构图大气磅礴,且各处景物皆拍摄自真实景物拼贴而成,比绘画表现得更真实但却并不是真实存在于自然界的景物,而是存在于作者心中所想到的景物,借助于集锦摄影这一途径再现于作品之中,那么,创作者的思想则至关重要。我们现在看到的郎老晚年的集锦作品很多,一般都以提款的年代来判断这幅作品的完成时间,但是拍摄照片的时间却往往早许多年,郎静山于1949年离开大陆到达台湾带走了400多张中国大陆底片,这就是他以后创作的主要素材,由这些素材,他晚年创作了很多集锦照片,他的创作并不是与外界景物有关,而是产生于脑海中凭空产生的意境。
三老庄思想对集锦摄影的影响
因接收老庄的出世思想,在郎静山的作品中也能感觉出作者的超脱于世外的意境,具有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具有此种诗情画意的作品《云深不知处》中的那个仙风道骨的老翁,在一片白茫茫的雾中像是要离开尘世的那种超凡脱俗,画面的构图很简洁,只有两棵树和一个人,而且人还是一个背影,他穿着白色衣袍,黑色帽子,垂下两根帽带,手中那一根木杆当作拐杖,像是古画中修道的仙人,隐于雾中。照片中树占了很大的比例,与人的背影相呼应产生一种均衡之感。这幅有高调照片让人感觉干净,宁静,像是山水画中超脱于世外的神仙出现在照片中。大树立于雾中,人在树下,这树表现了隐者如般高洁的品质。融合了中国山水画的诗情画意,让人有种随着仙人离开尘世的感觉。他好像要表达这种超脱于世外的感觉,多运用一些仙风道骨的老翁,他们历尽人间世事,或是离尘而去,或是《坐看云起时》坐于山水之间看着世幻,人世沧桑,有一种归于山水田园的飘逸浪漫之美。郎静山的作品多为静止,柔美的湖光山色,如《山林小舟》中那近处茂盛丛生的芦苇作为近景,在这芦苇的掩映下,一湖碧水若隐若现于芦苇与云雾之中,在远处高山的掩映下形成了一个云雾缭绕的宁静仙境,而那一叶扁舟行于其上,小舟使仙境赋予了生命的活力,船桨划出一圈圈的涟漪,使画面富有动感,产生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悠远宁静的诗一般的意境。整幅照片像是具有诗意的山水画,浓淡适宜的水墨风格,更添一份幽美之感。郎静山的作品让人如入画境,尽揽中国山水的诗情画意,他用照片捕捉着中国的文化底蕴,运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表达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传播着自己印象中那幽静无争的中国风景,那些高山深谷,古刹幽林,悬崖峭壁,高山细柳使人感到宁静悠远,观赏这些作品使人感觉心境恬淡,超脱世外。郎式的集锦摄影集摄影技术与国画意境于一身,通过对中国画的研究运用和娴熟的暗房技巧创造出了中国风格的摄影艺术,通过描绘作者心目中的情景表达了他寄情于山水超脱于世外的浪漫主义情怀
四集锦摄影对现代摄影艺术的意义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分析,摄影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使得人类与世界之间的认知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类无法去否认他所生存着的世界,在传统的认识论中,认为存在着一个客观的世界,人类运用理性穿透现象,就能够认识到客观实在世界的本质、了解客观存在的真理。这样的哲学观点便奠定了其执着于理性、本体、本质等层面的思考,而往往忽视了对于现象世界的认知和研究。伴随着摄影的产生与发展,我们的世界已然成为了一个被影像所包围着的世界,影像已经成为了传播媒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意义深远。影像即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那么这就打破了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家们一直在试图通过建立非图像认识世界的洞穴式禁锢,美的准则的折损,既有道德层面上的,也有感知上的。然而随着历史脚步的加速前进,过去的事物本身也无时无刻不在成为着超现实的题材,摄影的独特特征与特殊地位决定了摄影“更新旧世界”传承人类进步文明的历史使命。对于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现的探索与研究,必然要从对于世界摄影史的了解开始,通读《世界摄影史》以及《世界摄影思想史》,最明显最直观的感受是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任何的时代背景环境下,人类摄影艺术的发展和演进,无论是在技术、技法、理论、观念抑或是在器材等等层面发展的根本原因,其中必然有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在不断发展的种种外因因素,但究其根本的推动力是在于人,那些将时代的背景环境,科学理论,艺术理念,技术技法以及对于摄影科学、摄影艺术的不断探索研究与其自身对于这个世界和人生的深刻认识及内心思想情感的完美有机结合的摄影艺术大师们。布列松曾经说过:“只有如同从生活中浮现出的照片才能引起我的兴趣,把观看的欢乐、感性、想象力贮留在心中,我一直没有失去这种欢乐。”布列松一直在追求摄影艺术中的情感表达、从摄影作品中去表现审美的风格。著名的“决定性瞬间”理论的提出的发扬广大,通过那些摄影作品,我们看到的并不是随意抓取、定格时间的片段,而是极具形式感和韵律感、具有着强烈情感内涵倾向的画面。安塞尔•亚当斯(1902-1984)的“区域曝光”理论和“想象”理念对于后世的摄影艺术发展与探索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和指导价值,在亚当斯的一生中,从未停止过对于摄影艺术景致优美和“触景生情,以情写景”的不懈追求与研究,最终完成了现代摄影基本体系的创立进程。亚当斯的风光摄影作品在世界摄影史的发展历程中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亚当斯的作品每一副都是基于他对于景物有着某种强烈的思想感受,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而进行的构思、创作。亚当斯将自己对于自然世界和人生的感悟以及思想情感通过对于其摄影作品画面、影调、构图的精心构思和设计以及光线的选择与运用,甚至是同音乐艺术的有机结合等等方式表现得淋淋尽致,赋予了摄影作品以情感的生命力。是亚当斯风光摄影作品中最具影响力,最为广为传颂、脍炙人口的一副。《月升》拍摄于1941年,画面影调、表现内容和气势磅礴的效果都堪称风光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然而,一副摄影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像教科书一般得被后世广为传颂,绝不仅仅是因为技术和意识观念层面上的非同寻常,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在于作者寄予作品背后深层次的情感内涵及所处时代背景所赋予它的特有气质。亚当斯似乎是在不经意间做到了一副伟大的摄影作品所需要的所有条件和要求,在照片上时间仿佛已经凝固,空间似乎就定格在了他拍摄的一刹那,定格在了他的相机中,在那一刻亚当斯已经完全将自己与眼前的自然世界,与人文情怀、宇宙精神合为一体。
2情感表达对于现代摄影艺术发展进程的重要意义
“摄影触及人类各种境界之追求与关照,它并不只贡献吾人以客观的知识。摄影源于生命感动,并创造生命意境,最后,摄影成为生命之呼喊,人生情感感悟之源泉,铭刻着生命丰富特质的世界。”《(穿越图像的艺术》第一章)社会纪实摄影,毫无疑问是当代摄影思想形成进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有意识地记录了某种社会型态和所处的时代特征,进而发挥了影响、推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作用。刘易斯•维克斯•海因(1874-1940)曾经自称他的成就实际上就是“社会摄影”的成就,他一生的摄影研究与创作历程一直在坚持着摄影镜头要以社会意识为导向,内心情感内涵为依托,他的这种理念和宗旨也为社会纪实摄影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作品《童工》创作于1908年,是海因摄影事业一生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采取对比反差的手法反应了儿童悲惨的劳动场景和颠沛流离的命运,以真诚的感情态度和追求真理的创作风格、极赋思想情感内涵的表现手法赢得了观众与支持者,从而引起了全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政府的重视,激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怜爱之心。海因的不懈探索与坚持,推动了纪实摄影成为一种社会舆论导向,并深刻影响着社会改革和历史发展进程的一方面因素,其中所蕴含的强烈人道主义情怀,跨越时代,超越国籍、种族,成为了人类反省自己,反思历史、以史为鉴的一面镜子。摄影绝不仅仅是一种艺术门类,更为重要的是它具有着深远的社会效益与历史、政治、文化等层面的综合影响力,情感表达和思想感情内涵的最终抒发与表现是任何艺术创作形式的根本目的和原始最真切的宗旨。纵观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任何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具有着里程碑意义的思想、理念、风格流派、组织群体抑或是技术理论,之所以能够在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起到决定性的推进作用,根源在于蕴含在这些方面背后的深刻实质—情感内涵。
3影调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情感
表达摄影是一门光影的艺术,光线和影调是摄影的灵魂。摄影作品画面的影调构成是传达、表现作者思想情感内涵、观念想法的最重要创作手法和表现方式。摄影史上的任何一幅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名作,其共性的特征都是将摄影艺术语言与内心情感、思想感情内涵完美地结合。而影调作为摄影艺术最为根本、关键的表现方式,则更成为了创作者在摄影艺术创作中表达内心情感,表现思想感情内涵,传达观念想法的最主要途径和艺术表现方式。爱德华•韦斯顿(1886—1956)是摄影的第二个“经典时代”的代表人物,他通过一生的不懈努力与追求使摄影艺术第一次以自己的视觉接触世界,对于后世的摄影艺术发展具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韦斯顿一生的摄影艺术生涯中,有着许多为后世广为传诵、奉为经典的作品。韦斯顿的审美观察方式与众不同,在无论从构图的创意构思、光线的布置、曝光的控制、聚焦的精确度等技术层面做到近乎完美的基础上,将其独特的观察方式与他对于世界,对于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情感内涵完美地通过对于光影和影调的控制与把握而使作品达到了摄影艺术的最高境界—“一种对生命的绝对诠释”。作品《人体》(1936)图3,是韦斯顿的代表作品,在二十世纪乃至整个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具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和深远意义。《人体》这幅作品,韦斯顿非常出人意外地打破了人们对于人体艺术的传统、常规的理解。以交叉的四肢和低埋着的头部构成了画面的主体,在影调的精心布置和控制上也近乎达到了冷酷的完美,追求对于人体艺术造型可能所能够达到的某种极限。这种打破传统、非同寻常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及“摄影视觉”的理念,体现了韦斯顿对于摄影艺术的创新索与研究,更蕴涵了他对于世界、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挚的思想情感内涵。光线和影调是摄影艺术的创作基础与根本,在现代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中,任何一位摄影家,任何的一个摄影艺术发展阶段,任一的流派、风格、思想理念其作用于摄影艺术本体的摄影语言都无法脱离光线和影调,而真正赋予摄影艺术以不朽生命和灵魂的恰恰是一种用语言和文字无法完全清楚表达、诠释的深刻内质—情感。
4结束语
但这种国际化其实也是有限的,各个地区观念的差异显然不那么容易被消除。我们上文提到,摄影艺术的产生是由艺术家的观念诉求和审美选择所致,而艺术家的文化差异就必然影响着他们的观念表达。对于同时期的中国艺术来说,这种国际化完全被艺术家认为是一种文化侵袭。在清末的中国,艺术家们还是要通过研习儒释道的经典来获得某种观念。所以,这种文化的差异就制约了中国艺术家在摄影艺术上的探索。他们更多地是把摄影当作一种“玩具、过去的凭证、摄人心魂的怪物”。幸运的是,这种艺术语言的文化隔膜对于穿梭于世俗世界的摄影师来说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正因为他们无所顾忌地用相机“观看”,才推动了中国摄影艺术的国际化进程。事实上,任何艺术门类都有“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矛盾,而摄影艺术似乎更甚。在清末民初的中国,谈及摄影的艺术性会让所有人费解。文人(在中国,只有文人对文化有话语权)对西方“他者”思维下拍摄的影像很恼火(约翰•汤姆逊与菲利斯•比托拍摄的落后不堪的街道和目光呆滞的中国人让国人很难堪)。而清朝皇室在宫廷里拍摄的“慈禧版观音”又太儿戏,《求己图》之类的街头摆拍也太具象、世俗。因此,中国拒绝承认这种国际化的艺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初叶国人对摄影艺术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民众的开化和摄影在传媒业中的大范围应用。这是巧合也是必然,东方风情的画意开始流行起来。郎静山的集锦摄影成为受到推崇的艺术:其既可以弘扬中国的文化(特别是精神世界),又可以在国际文化交流上占得一席之地,民族性的艺术语言更得到弘扬。而当时国际化的摄影语言已经形成,并且诞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艺术摄影的地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那么,难道当时西方斯蒂格利茨的直接摄影没有传入中国吗?当时以曼雷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摄影没有被国人所熟知?答案是否定的。这就需要用民族文化的差异来解释。这些国际化的语言对于国人来说,可能只是一种视觉上的刺激。传统中国向来没有完全再现客观物象的艺术。中国画所秉承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审美理念,或高古游丝或半纸春水,迎合了文人士大夫阶层中庸与泰然处之的思想。虽然中国的文人已经接纳了摄影艺术,但这种接受的方式很被动。在民族意识觉醒异常猛烈的情况下,反而开始将自己的文化与西方强势文化进行强行嫁接。因此,摄影的国际化语言在文人阶层走入了死胡同。在那个时代,中国没有充足的准备让影像发挥它应有的特性。
20世纪30年代,左翼的社会文化浪潮也把摄影艺术推到了风口浪尖。没有什么比摄影更容易宣传自己的政治言论,似乎当时的人们有种错觉:政治标语本不可信,但加上了图像就仿佛真正发生过了。不论是达达的延续,还是超现实主义式的拼贴,亦或是对直接摄影的无限追求,都是这个时期摄影思潮的主流。在中国,这种思想的传播更是在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与掌握技术的产业工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于是,政治题材的艺术摄影开始了对东方世界的征伐。不论是沙飞、吴印咸,还是后来的侯波,都在遵循着“摄影为政治服务”的主线走下去——这几乎奠定了建国以来的主流摄影方式。在苏联,甚至全世界,这种单向的宣传并不为过。作为政府的喉舌,国家媒体有权、也有责任宣传政府愿意让民众看到的事实。
在中国,“85艺术思潮”之后,人们所料想的摄影艺术的国际化也并没有出现。一方面,郎静山的画意摄影仍有很大的市场;另一方面,在相机广告的影响下,中国很多摄影师与摄影爱好者开始自愿放弃谋求艺术探索的机会,转而为器材痴迷。在笔者看来,这两类人群的出现仍是对20世纪初中国摄影艺术的延续。对于中国式的画意摄影,文人与艺术家都颇多赞同。这是一种对东方文化的认同与民族性的坚持。毕竟传统文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在这个世界的主流意识里,人们往往将传统艺术视为一种落后的奇观。当这种民族文化遭遇国际性的艺术语言,会不自觉地让民族主义者抗拒。因此,夹杂传统文人画意味的画意摄影便被中国的文人们异化了——他们从中得到弘扬发展中国文化的幻想(当代水墨对传统的摒弃即是如此)。同时,随着艺术市场的繁荣,这类摄影艺术更容易获得市场的考量和虚假的追捧。在笔者看来,将民族文化附会到国际化语言的摄影艺术中去的做法,实在不可取。同样,对摄影器材的过度追求也在败坏着摄影艺术的前景。其实,这些对器材的热捧往往是一些商家的炒作所致。日本的摄影器材品牌往往会加大对相机特性的宣传,将你能拍出好照片的能力与你所获得的机器与镜头相联系,从而达到抢占市场的效果。这种将摄影艺术过度物化的行为,会使民众将精力放在器材的比拼上。更为严重的是,中国的摄影爱好者过度神化机器,追求照片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而这与真正的摄影艺术背道而驰(但比拼器材本身也是一个国际化的问题,其他地区的人们也受此影响)。
随着“平遥摄影展”与“广州双年展”的举办,中国的艺术家开始真正正视摄影艺术。这种正视是对国际知名观念摄影作品的研习得来的。所以开始自然而然地借用起这种国际化语言的表达方式来。但中国的艺术家大多仍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在艺术家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与理解,并且终生践行。当艺术家们尝试运用摄影艺术的时候,不论其表现手法如何地国际化,他们表达的观念仍然具有民族文化的烙印。而在中国,这也成了国际化语言与民族文化特征在摄影艺术上最大的体现。现在国内首屈一指的艺术家,如吕楠、刘铮、洪磊、王庆松等都具备这些特性。洪磊对中国元素的运用是最为突出的。紫禁城、苏州园林等传统文化符号一直在他的作品中出现,并且从形式上也有些中国画的韵味。但他的表现手法又具有鲜明的“国际”特征。在他身上讨论国际化语言与民族文化最方便,因为他的作品本身都在表达这种矛盾。对传统经典的异化使得洪磊的作品体现出一种焦虑与平和相混杂的情感。对于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我们来说,会自然地流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怜悯——这种怜悯是对中国越发国际化的一种恐惧。洪磊对民族文化的残酷正是因为他对民族文化是热爱的,但正因为这种爱,他宁愿让这些符号刺伤每一个观者的内心。对他而言,他掌握的摄影语言有力地表达着自己对民族文化的情感,这两者并不对立。
(一)摄影艺术的美学价值摄影通常被人们看作普通的照相而已,缺乏从美学视角审视与认知的研究。要认识摄影艺术的美学价值,可以先从美学概念、起源等切入,明晰审美的本质属性,探究其与摄影的关联。美学一词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第一次赋予审美这一概念以范畴的地位,他认为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审美是感性认识的能力,这种感性理解和创造美,并在艺术中达到完美。摄影艺术,可通俗理解为:摄影的艺术,广义上包括一切与摄影有关的艺术活动,狭义上特指可以作为一个艺术品种存在的那一部分摄影,是《辞海》中所说的“造型艺术的一种”。摄影艺术是一个较年轻的艺术门类,紧紧伴随着每个时代高新科技的发展而发展。摄影艺术是一种对现实的高度概括,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影像工作方式。摄影就是作者的一种表达,正如说话是一种表达、写作是一种表达一样。如果说美学是关于感觉和情感规律的科学,摄影艺术的美学价值也就是摄影在人的感觉感知、记录、表现方面所特有的视觉功能以及其所具有的情感表达与创作。应该说,摄影艺术作为一种造型语言,富有情趣或美,是具有美学价值的艺术之一,二者是一种相互交织的关系。
(二)照片信息包含有审美属性普通的照片还不能称之为摄影艺术作品,还必须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提升。首先,从摄影的主体而言,拍照者只有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成为有艺术创作能力的摄影师、摄影家或摄影爱好者,才能成为自觉的摄影艺术作品创作者。其次,就是对于照片必须用符合艺术标准的审美价值来衡量其是否为摄影艺术作品。然而,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摄影的大众化普及为每位拍摄者通往摄影艺术之路奠定了入门基础。随着摄影进入艺术行列,也就产生了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摄影艺术创作的摄影美学。照片或者说摄影艺术作品包含有审美属性,这是不争的事实。人们看照片的过程,就伴随有一种审美的心理。即便看普通的人像照片或者风景照,欣赏者也是带着照片真好看、真美这种普通的审美心理的,不要说具有更强艺术性、更高级的摄影作品,以及艺术欣赏者对这种摄影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实际上,照片的审美属性是比较普遍的,尽管有低级和高级之分,摄影的拍照者或者说创作者的艺术修养也有差别,照片的观赏者或者说摄影艺术的欣赏者的审美素养也有差异。但是,照片包含的信息,摄影的作品的光影、线条、色彩、质感等画面语言以及所表达的主题一定是含有审美元素属性的,和绘画、雕塑等一切视觉艺术一样。
(三)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摄影审美支撑摄影具有审美价值,视觉文化的影响力无所不在。我们已经置身一个全球化的影像社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需要具有审美属性的艺术形式来实现,那么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需要摄影审美支撑。不要把很容易掌握和普及的摄影当成只是随手拍照相,只是玩乐一样的无意义消遣。要看到摄影这种最普及、具有审美元素的拍照在所有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中的潜移默化影响,要提高其对人文素养培育和提升方面的价值。同时,把大学生摄影这种非自觉的拍照,通过课程、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方法变成意义更加明确的认知和培育,要从理性认识和科学方法上促进摄影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所应担当的艺术审美功能的实现。
二、摄影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途径
在摄影艺术具有美学价值,且美学是人文精神和情怀的重要载体这样的认知明晰后,摄影可以作为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方式方法也就可以理解了。大学应通过各种摄影艺术途径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摄影艺术课进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人文教育课程是帮助培养大学生对社会、对历史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终极关怀的情感,除了哲学、文学、艺术等大的学科专业支撑之外,作为艺术内容之一的摄影艺术也具有通识课程的属性。从教育的本质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教育实践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正成为素质教育中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摄影艺术课不仅是摄影和艺术专业里的专业或专业基础课程,也完全应该成为大学通识教育体系里对大学生通识美育和人文精神培育的课程。人文艺术课在大学里具有重要作用,大学应重视艺术对一个人的成长、创造能力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大学不仅要培养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人才,更应该成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的公民。摄影艺术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其人文修养,促进其人格完善,包括能力、方法、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让大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平衡发展,促进其全面发展。摄影艺术技巧和艺术理论教育课程的开设,可以满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对摄影技能和人文精神修养的需要。据调查,法国一些重要的大学几乎都开设摄影教育课,如巴黎大学、里尔大学、波尔多大学等。
(二)大学生的摄影艺术课外活动应该得到加强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学校要在加强艺术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成立摄影学会、协会类组织摄影艺术社团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摄影艺术社团通过开展各种摄影艺术类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摄影艺术实践精神,提高其摄影的创作和欣赏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大学生摄影协会可以把有摄影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摄影技术培训、摄影创作和欣赏讲座,进行摄影创作活动,搞摄影比赛与展览,开展摄影艺术研讨活动等,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摄影艺术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摄影技术与艺术水平,提高其文化修养和人文情怀,使其更深入地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人的社会活动、关注大自然等,更好地实现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作为学校和社团的摄影艺术教育、实践和活动对于大学生的摄影艺术和人文精神培育具有重要作用,可谓意义重大。
2.加强以摄影艺术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是知识与文化的殿堂,也是文化创造与培育的阵地,这是大学的基本价值决定的。好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一定是非常普及和厚重的。因为摄影是视觉语言,摄影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完全可以重视以摄影艺术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在一个摄影艺术繁荣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昌盛的大学,大学生受到摄影艺术熏陶、教育、锻炼都是非常容易实现的。摄影艺术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共生与互补的关系。大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摄影艺术也就具备较好的发展条件。反过来,校园文化建设好,摄影艺术兴旺的大学,可以让大学生吸收的摄影艺术养分就更充足,可以更有条件培育其摄影艺术修养,促进人文精神培育。
1摄影艺术创新在平面设计的应用手法
摄影作品来源于现实世界,其真实感和可信度是其它艺术作品无法比拟的,因此在现代,摄影创新手法在平面设计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和青睐。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如合成、复盖、透视、错位、倒置等技术表达方式极大的开阔的人们的视野,也带给平面设计师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在现代,文学、电影、歌剧等与平面设计结合越来越紧密的同时,也使摄影的独特魅力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
总所周知,一个成功的平面设计作品离不开独特和新颖的构思,但要实现这种构思,就需要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因此,摄影创新技巧的运用成了平面设计中的关键因素,其手法有很多种,比如:①特征突出法。在摄影时抓住产品的特点,利用光线明暗效果等手段来凸显产品的特征;②适当夸张法。合理的夸张是一种常用的摄影手法,这是利用人们渴望新奇事物的心理,利用适当夸张的方法来颠覆一些传统观念和理念。常用的夸张技巧有形态夸张和神情夸张这两种,将这种夸张因素融入进作品中,能使作品表达的主题更加深刻和生动。③富于幽默。幽默是最能让人精神放松的表达形式,在作品中富于幽默元素,能够将表达的信息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使观众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了解到传递的信息,从而加深印象。④安排悬念。悬念与幽默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也是各类艺术作品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它是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悬念作为突破口,在人们的记忆曲线中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拐点。⑤偶像代言。这种手法也是当前社会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利用名人效应来宣传和传递产品信息,并不需要对产品进行过多的表述,只要充分发挥出偶像的作用,就能够很好地起到宣传作用。
2摄影艺术创新在平面设计中的使用价值
2.1直观性
摄影艺术创新在平面设计中能够起到很好地视觉直观性。通过精湛的摄影技术和后期处理制作出来的摄影作品,其信息传递的视觉直观性是其它表现手法无法比拟的。在平面设计中摄影艺术创新方式之所以能够被放大观众所接受,就是因为它独特的代入感可以在观众无法察觉的情况下受到视觉冲击,是能够引起观众注意力和加深记忆力的最佳表现方式,从而为平面设计提供实质上的支持。比如利用采用倒置手法的摄影作品配合正置的主题文字来形成强烈对比,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除此之外,由于色彩是视觉传达过程中的第一刺激信息,因此可以利用强烈的色彩差异来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利用人们对色彩的敏感感知和强烈的条件反射来突出主题信息。
2.2真实性
摄影作品还具有极佳的真实性。由于摄影照片是现实世界的直接反应,因此平面设计中在表达逻辑情感和信息理念时,喜欢用摄影照片来渲染主题,这种平面设计的图片不但会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也造成了一种零距离的效果,其心理暗示效果强烈,使此类平面设计作品更具有说服力。
2.3瞬间永恒性
摄影作品能够准确的再现摄影的那一瞬间摄影对象的外貌特征和细节,具有极高的真实性和纪实性。由于事物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和移动的,而摄影则能将某一个决定性的瞬间真实记录下来,从而成为经典,深刻而耐人寻味。因此,这种细腻真实的还原感能够引起人们的强烈感受,使人们体会到体悟到瞬间与永恒的内在联系,这种感受是动态电视广告所不具备的,所以瞬间永恒性成了平面设计中的一大优势。
2.4情境性
由于摄影作品能够真实、生动的表现摄影对象,并创造出独特的视觉代入感,利用摄影作品来创造出特定的现场环境,使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其中,提高贴近性,所以容易从视觉上激发观众的购买欲,达到平面设计广告的最终目的。早期的平面设计受印刷等条件的限制,通常采用的是绘画表现形式,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摄影艺术以其特有的真实性逐渐取代来绘画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主体地位,虽然两者都是通过再现静止的瞬间形态来突出主题,但摄影有着绘画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即是情境性,除了真实感和代入感外,摄影平面设计还能极大的发挥联想性,比如现代的大型户外广告、立体广告版等,都是运用数字摄影技术才能表现出来的,这种平面设计形式主要强调一种无处不在的观念,充分调动出观众的联想性,加大信息传递范围。
关键词:数字时代传统摄影数码摄影
从法国画家达盖尔(1789—1851)于1839年1月9日发明了“银版摄影技术”至今已有167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作为摄影技术支撑的照相机、负片、正片及其辅助器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些年来,曾经作为高档摄影器材的数码照相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走下神坛,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中。数码摄影成为现代化家庭的标志。有人曾预言,21世纪,数码摄影将取代工艺复杂的传统胶片成像摄影。笔者认为,传统胶片成像摄影与数码摄影在现代社会中各有自己的空间,有各自的优缺点,传统摄影与数码摄影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将保持共存的局面。
一、传统摄影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技术与艺术已十分成熟
一百多年前,摄影术产生,有人曾断言,摄影将取代绘画。经过一百多年的事实说明,摄影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能准确记录瞬间的历史事实。尽管在此期间也有很多的摄影家通过高超的摄影技术模仿绘画的各种效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绘画所传达的画家的个人情感及绘画作品的材质美感及画家的技艺美,是照片无法取代和复制的。绘画和摄影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向前发展,数码摄影也是如此。
传统摄影经过长期的发展,成为人们记录生活、记录历史、表达摄影家个人情感的方式。它具有可复制性和稳定性。一张存放数年的负片,只要影像没有消失,复制就成为可能。而经过显影和定影技术后的负片和正片,具有存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稳定性。传统摄影的成熟性还包含摄影暗房技术的成熟。通过暗房技术,摄影家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特殊效果的图片,充分保障了它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人类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与探求欲望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类的天性。传统摄影较为复杂的工艺性和不可预见性给摄影家带来了创造的兴趣。摄影家通过摄影的一系列工艺过程取得的艺术照片,会给他们带来心灵的愉悦和,这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
二、数字技术的发展,数码摄影成为大众化的消费方式,它具有直观、快捷、方便、成本低的优势
数码摄影技术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电子技术、照相技术、通讯技术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世纪末,光电传感技术(CCD)的进一步成熟给数码照相机带来了新的发展。2002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4色CCD。这款新的4色CCD,在原来RGB基础上添加了一个E(翡翠绿),使数码摄影图片与人眼观察到的自然更加接近。数码照相机成像质量也由原来的几十万像素增加到几百万像素。如今,一个指甲片大小的传感器上能容纳800万个像素点,这足以能够达到普通底片放大到16in.(英寸)的照片效果。3年前,9000元的500万像素的数码照相机,如今3000元就能买到;6万元以上的专业数码照相机,9000元就能买到。数码照相机已开始进入了普通消费领域,成为数字家电的领衔品种。数码摄影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直观性。摄影者拍摄图片的质量,马上可以通过彩色液晶显示屏直观地看到,并及时加以处理。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大众化的数码照相机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更加方便家庭外出旅游携带,这也给数码照相机的普及创造了条件。数码摄影的另一个优点在于成本低廉。数码照相机拍摄的图片是通过数字信号存储到存储卡上。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图片,通过彩色打印机印制相片,也可以存储到电子计算机或刻录成光盘以备将来所用。以数字信号记录下来的图片还有强大的功能成熟的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作支撑。它被广泛应用于装潢广告领域,这也给数码摄影技术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三、传统摄影与数码摄影各有优缺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将保持共同发展的局面
无论是专门从事摄影工作还是业余爱好,数码摄影技术理论的支撑体系还是沿用传统摄影。分析传统摄影和数码摄影成像的原理,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摄影和数码摄影都是通过光学镜头感光成像,只不过传统摄影是通过感光胶片记录图片,而数码摄影是通过CCD传输数字信号存储在存储卡上。
商业摄影表现形式的艺术性
在现代商业摄影中,为了体现不同创意故事的需要,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可以看到任何摄影流派和艺术流派的影子。商业摄影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是怀旧的经典的胶片黑白也可以是锐利的鲜亮的数码彩色,任何具有艺术风格的表现形式都是为了更准确的体现产品的创意故事,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的艺术性能够将创意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境界,因为艺术作品最终的呈现是要通过感官去体会的,形象,色彩,空间的组合的结果是一张张照片,这一张张真实的有内容的照片感染、感动着观者,所以,商业摄影是通过作品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其自身的艺术价值的。
商业摄影的限制性使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性
从广义角度来分析,任何艺术创作都要或多或少的受到外界条件的限制或自身条件的制约,完全“自由”的艺术在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雕塑和绘画作品大多数是艺术家为了皇室或贵族创作的,其在一定选题内自由的创作。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梵高在创作时也会受到自己金钱拮据的限制。商业摄影的创作是主观寻找限制,并在限制中找到最为准确的表达方式去解决问题。商业摄影创作的首要目的就是宣传商品、获取广告效益。其必然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商业摄影可看作是“戴着锁链的舞蹈”。商业摄影是创作者在被限制的题材内发挥自己的才华,用具有想象力的手法巧妙的将艺术和客户限制的要求结合到一起,这种限制性的艺术行为在商业摄影领域体现的淋漓尽致,一组优秀的商业摄影作品首先考虑的是作品如何与商品、市场有机的结合起来,寻求最能符合商品特质、最能贴近市场动向的角度来表现。然后用艺术性的手法将创意故事用照片的形式娓娓道来。这是商业摄影所独有艺术气质。也是限制给商业摄影带来的独特的艺术特性。
商业摄影的艺术性贯穿整个作品创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