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1 08:05: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华阴老腔,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华阴老腔;英译;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70-02
华阴老腔作为陕西地方戏曲之一,萌生于西汉华阴县卫峪乡双泉村一带,由最初纤夫与船夫的号子渐变为以篙击船的说唱表演,后演变成以惊木击板的老腔,唐宋时期,老腔开始以皮影戏为载体,成为独立的戏曲剧种,到了明清时期,老腔进入辉煌阶段,当时华阴县内活跃着10余个老腔戏班。但是,建国后,因为种种原因,华阴老腔开始没落,说唱表演一度终止。改革开放后,华阴市相关部门对老腔进行过搜集整理工作,但由于抢救保护措施力度不够,以致老腔濒临危亡。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华阴老腔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华阴老腔说唱词英译意义
保护并传播华阴老腔。黄友义认为,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能走出多远、走出多少,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翻译工作的质量[1]。事实上,华阴老腔曾先后在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演出,但观众大多是海外华侨,外国观众很少。除了不了解中国文化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华阴老腔表演语言是中文,确切地说是陕西方言,而目前并没有华阴老腔剧本被完整地译成英语,语言上的障碍极大地限制了华阴老腔的传播。因此,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华阴老腔英译研究,不仅能保护华阴老腔这一濒危文化遗产,而且能促进华阴老腔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提高丝绸之路语境下陕西地区形象乃至国家形象。
扩大华阴老腔观众群。随着华阴老腔系统翻译研究的开展,从事翻译实践、教学的教师、学生、图书编辑乃至翻译界与图书出版界会逐渐广泛接触到华阴老腔,深层次地了解华阴老腔剧本故事、发展史、艺术特色以及承载的地域文化特色等。
丰富戏剧翻译实践。华阴老腔英译研究能丰富中国戏曲翻译实践活动,完善戏曲翻译理论,引起翻译界对濒危地方传统戏曲的关注,更好地推动我国濒危地方传统戏曲的英译推介。而且华阴老腔英译研究可以促使华阴老腔多语种翻译,进而让全世界更多的民族来分享和欣赏具有大西北色彩的传统戏曲形式,为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到应有的责任。
二、华阴老腔说唱词英译现状
目前,国内外不少翻译家就京剧、昆曲、评剧、川剧、苏剧、黄梅戏等进行系统完善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代表人物如杨宪益和戴乃迭、汪榕培、Mulligan、Scott、Dolby等人。相比之下,华阴老腔一直没有引起国内外翻译界的关注,除了在电影《白鹿原》里英文字幕里出现过华阴老腔《将令一声震山川》的英文翻译,目前并没有对华阴老腔说唱词进行系统的翻译实践及研究,华阴老腔英译研究亟待进行。
三、华阴老腔说唱词英译原则
国内戏曲英译方面成就最大的应属杨宪益和戴乃迭、汪榕培等人。杨和戴认为,戏剧语言翻译须简明通俗,以便读者欣赏并理解其中文化[2]。汪榕培提出“传神达意”的戏曲英译翻译标准[3]。
国外一些学者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戏曲英译进了深入研究,提出一些翻译理念。Birch提出了元明戏剧英译时有关节奏因素的折中处理策略,来解决中国戏剧用语英译文演出的问题[4]。Crump认为,在元杂剧曲牌翻译时,应按原作节奏和句格来处理译文[5]。Wichmann以《凤还巢》为例,探讨了以演出为目的、由国外演员演出、并最大限度保留原作韵味的戏曲翻译问题[6]。国外的戏曲翻译大多提出归化译法,巩固了英语语言的霸权地位,不利于保持异国情调,甚至损害中国文化形象。
而笔者认为翻译目的论对于华阴老腔翻译更具指导意义。Hans Vermeer提出翻译目的论,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还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有目的有意图的人类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7]。华阴老腔英译目的是为了帮助外国观众了解剧情发展,读懂剧本内容,促进华阴老腔在国外的传播及影响力,从而传播中国文化,而非用英文进行华阴老腔表演,所以本研究将华阴老腔英译目的定位为剧本可读性,而非表演性,译文对象为对华阴老腔感兴趣的外国观众。华阴老腔英译的终极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所以,如果英译过程中一味使用归化翻译原则,迁就目标语观众的语言表达习惯而忽视华阴老腔文化特征,传播华阴老腔及中国文化的目的就实现不了。而另一方面,如果为了传播中国文化而一味使用异化翻译原则,完全无视目标语观众的语言表达习惯,那么译文将生涩难懂,保了形却失了神,会让目标语观众不知所云,最终也无法了解华阴老腔剧本内容。因此,笔者认为,华阴老腔英译应遵循异化归化结合,力求达意传神,确保译文顺达。
四、华阴老腔说唱词英译难点
A阴老腔说唱词英译过程中,笔者发现华阴老腔英译存在以下困难:
韵律美难体现。华阴老腔最大的特点是格式化,说唱词大多押韵,具有内在的韵律美。常见句式为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如“将令一声震山川,人披衣甲马上鞍,大小儿郎齐呐喊,催动人马到阵前”便是七字句式,押an韵。再如“白绸子黑段子都闪贼光,长袍子短褂子都是衣裳,大麦面小麦面都能擀面,剩下个玉米面咱打搅团”便是十字句式,前两句押ang韵,后两句押an韵。由于汉英语言的差异性,格律韵脚很难在翻译中体现。
修辞美难保留。华阴老腔常使用各种修辞方法来描绘事情,刻画人物,抒情达意,其中,比喻和对比的使用最是常见。要保留华阴老腔说唱词中的修辞,又要译文形音俱美,这对译者而言是很大的挑战。
质朴美难处理。口语化是华阴老腔的另一大特点,唱词贴近百姓生活,使用大量谚语和歇后语。如“女娲娘娘补了天,剩块石头就成了华山。太上老君犁了地,豁出条犁沟就成了黄河。”口语化的说唱词以及承载的民俗文化让华阴老腔彰显着大西北黄土地的质朴之美,同时也给译者提出了难题。
古典美难传递。华阴老腔很多传统剧目皆源自中国古代,唱词中有很多文言骈句,极具古典美。如《罗成征南》中罗成的一段说白,“岂不闻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文言格式的说唱词本身对于译者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将其准确无误地译入目标语,同时传递出说唱词所体现的古典美,也为华阴老腔翻译制造了一定的难度。
五、结语
华阴老腔英译研究对于华阴老腔“走出去”起着桥梁作用,只有对华阴老腔进行英译研究,华阴老腔才能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像京剧、昆曲等传统戏剧一样,为更多的国外观众所了解,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黄友义.发展翻译事业,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繁荣[J].中国翻译,2008,(4):6-9.
[2]曹广涛.戏曲英译百年回顾与展望[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7):142-145.
[3]汪榕培.我和中国典籍英译[J].当代外语研究,2012,(5):1-4.
[4]Birch,Cyril.元明戏剧的翻译与移植:困难与可能性[A].微周等译.白之比较文学论文集[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72-87.
[5]Crump,J.I.Chinese Theater in the Days of Kublai Khan[M].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1980. reprinted by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90:186-187.
【关键词】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就业质量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持续严峻。2008年12月,总理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座谈时说,政府必须把大学生的就业摆在首位。2010年2月27日总理在回答网友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提问时说,我们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就业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政府始终把大学生就业摆在重要位置。2012年7月17日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总理在会议上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更加严峻,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作出更大的努力。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就业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可见,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今后一个相当长阶段的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它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体现,更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制约条件。现阶段抓就业工作还存在阶段性突击的状况,低年级基本没有涉及,大四开始突击,从效果来看,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就业如何从基础抓起,本文谈一些看法。
一、建设优良的学风是就业工作坚实的基础
(一)学风建设与就业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
高校的学风建设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求知欲,结合自身特点确立合理的学业生涯目标,是为了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高校就业工作则是使学生了解当前国家相关就业创业政策、社会人才的需求情况,帮助学生合理定位、树立正确择业观,全面提高个人职业能力。学风建设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就业工作就是要通过教育指导帮助把这些有用的人推荐到社会去发挥作用和接收检验,所以,学风建设目标和就业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学风建设与就业工作是相互作用的
当前,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因此更应该注重自身全面发展,而这就与学风建设密不可分;培育优良学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学生普遍关心的就业工作为学风建设的切人点,以培养就业能力和素质为目标,指导学生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能在学生将来的就业中未雨绸缪。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仅是一个学校的教育成果体现,也是学风建设成果的重要呈现形式;较好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要有学生良好的基本素质作保证,高素质的毕业生与优良学风的培育是分不开的。
(三)要充分认识并真正重视学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
高校学生的学习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氛围显得尤为重要。综合感觉,高校对学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四多四少”:诊断的多,开药的少;指责的多,指导的少;看表面多,深度思考少;片面认识多,综合分析少。对学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认识上到位,实践上缺位,有的岗位虽与学生密切相关,但认为学风建设事不关己,以至于学风建设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没有达到很高的目标。高校应把整体工作的兴奋点部分的迁移到学风建设方面,对一线辅导员工作多鼓励、多肯定、多指导,而不是边缘化;让辅导员的服务型劳动和教师的知识传授型劳动一样受到尊重。让辅导员和老师一样,在学校中不同领域享有独特的话语权。努力实现学工管理干部双路径以至多路径发展。学生的课堂应得到有效的管控,教师应该用严谨、严格和认真的习惯去带动和要求学生,课堂风气差,教师应该反思和担责。
(四)以培育优良学风打好就业基础,以就业教育促进学风建设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目标、对象等不断变化,对就业和学风建设等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两项工作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当前学校的就业教育重视毕业生,忽视其他年级,没有形成全程教育体系。就业工作应依托学风建设,学风建设也应着眼就业需要。
(1)开展新生启蒙教育,明确学习目的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起着大学学习的“导航”作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适应转变。主要应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新生专业思想教育。新生对自己专业的了解不多,暂不能建立正确的目标与方向,需要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解读专业前景、学科特色、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树立正确可行的个人目标。
二是把学生的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高校的就业工作应从阶段性工作转为全程性指导工作,新生入学后同时进行大学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大学四年学习生活,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培育优良学风,正确认识大学生活与职业选择、自身发展的关系,学会自我定位、合理选择,鼓励学生为不同层面的目标而努力。
(2)做好大二、大三学生的就业引导工作
一是人文关怀。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本科生开设人文讲坛、励志讲坛。用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陶冶、浸润学生的情操和心灵;培育学生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激励大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逆境与顺境,扎实地的规划人生之路。
二是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为实现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将第一课堂知识与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竞赛、学术科研创新活动,选拔优秀人才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学习各门课程的实际意义,开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平台。
三是加强创业能力培养。创业是新时期学生就业的一种新的选择,是丰富就业形式、拓宽就业渠道的新举措,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具有挑战性的发展舞台。加强创业教育,开办创业讲堂,邀请企业家、成功校友讲授创业知识及创业经验,逐步形成体系;同时,培养学生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品质,应对创业过程中的一切困难,促进学风建设和学生的成长成才。
(3)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
一是就业能力培养。对毕业生开展求职礼仪、面试技巧、职业能力培养及责任意识培养等课程,开展就业困惑答疑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端正就业心态,提升就业竞争力,增强学习动力与针对性,从而促进学风建设的有效推进。
二是实现就业层次性、区域性平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更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和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因此,学校应帮助学生分析当前整体就业需求、往届学生就业去向,本着平衡、协调发展的原则,特别要强调低重心就业战略,从基层做起,经过有效的锻炼和储备,后发制人,实现自我价值。
二、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就业有着强力推动作用
用人单位除了看重专业的操作能力外,越来越重视应聘者的责任感、事业心、道德修养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优秀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为大学生多元化就业提供可能。因此,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
(一)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殊功能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是非制度化的行为规范,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和提升就业质量中有特殊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校园文化是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及制度规范有意无意地使生活在校园中的个体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影响,形成的一种软规范。校园文化的诸多显性元素如校训、校徽、雕塑、校园建筑、典礼仪式和校园活动等都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规范着全体师生的行为。校园文化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的规范性有约束功能。
2.全面。校园文化包涵着学校的教育理念、顶层设计、办学方向、治学态度、教育环境、管理方式等,融合着物质、环境、精神内容,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含义,体现着一个学校的价值观、人才观和对社会的态度。学校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构建特殊的教育环境,对学生产生全面的影响。因此校园文化不是某一个方面、某一个层面的,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是立体的和综合的。
3.特色。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特色,它是学校与学校的主要区别。不同的校园的历史不同,办学和教育实践过程不同,因而产生具有不同教育理念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特色体现在校园的各种文化建设阵地和建设路径上,也体现在学校制度、教学管理、学习生活等方面,学生在这种无处不在的文化雨露的浸润和滋养下,认同并形成了校园文化的自觉,逐渐打上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印记。
4.社会化功能。校园文化的社会性决定了校园文化活动是青年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载体,有助于青年大学生社会化。大学常被人们称为象牙塔,但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有机体,大学必将和社会深入地融合、渗透,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是高校及其师生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但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固定、滞后,不能很好地帮助大学生完成“融入社会”这一任务。而校园文化活动则是师生社会化的载体和平台。高校作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的特殊场所,不仅是大学生学习求知的地方,还应成为学生接受实践锻炼和提高实践本领的训练营。必须通过大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加参与社会竞争的经验,为走上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然,校园文化还有其他方面比如辐射、渗透等诸多功能。
(二)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就业作用的具体表现
1.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去企业就业已成为主流。但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市场,就业期望偏高,一心想去大机关、大城市、大企业去挣大钱;这些不适当的就业定位使大学生就业的难上加难。良好的校园文化,会通过陶冶、凝聚等内化力量,给大学生以崇高的理想和奋进的目标,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有正确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自觉抵制极端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和享乐主义。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贡献与索取、现实与未来等的关系,有正确的就业观和客观的就业定位。
2.能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在大学生就业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在面试中,用人单往往采用观察、谈话或考试的方式,主要对人文素养方面进行考察。在这里,人文素养甚至成为比操作能力更为重要的因素。在试用期间,虽然操作技术能力占有主导地位,但依然无法离开责任心、交际能力及个人德行等因素,许多大学生是因这些因素而被淘汰。校园文化则可通过讲座、导读、社团活动等方式,营造人文氛围,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人才,极大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3.能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大学毕业生初出茅庐,在就业方面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承受能力,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则会出现过度惶恐、自卑、压抑等情绪,也会出现逃避的现象,这些人格上的缺陷会影响他们顺利就业。校园文化则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美丽的校园、标志性建筑、校园雕塑、丰富的图书馆藏、知名的教授、良好的校风学风以及心理教育课程、校园广播、知识讲座,丰富多彩的文化能从思想、情操、精神、人格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引导、陶冶和训练,能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提升自信和勇气。当巨大的压力来临时,他们能坚定和顽强,去战胜困难、消融压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工作。
4.为大学生多元化就业提供可能。一般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选择中容易目光短浅而僵化,不能以开阔的视野对待自己的职业选择,总是拘泥于传统的专业对口;或者除了专业优势之外,看不到自己还能胜任什么工作。一旦选择受阻,专业不但不能成为岗位选择的强项,反而成职业选择的制约。校园文化的异彩纷呈,可以弥补专业教育的单调和不足,特别是一些创新社团、兴趣小组,素质拓展等使得文理渗透、学科交叉、优势互补,拓展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创新意识,这样大学生能在职业选择中立足专业基础,统筹相关岗位,使多元化的就业成为可能。
三、结语
就业能力储备和就业素质的训练过程中,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是除专业学习之外的两条基本而重要的途径。进行有效的学生管理,形成校风正、学风浓的局面,以及在学风建设中学生养成的自律、文明、规范、有序等,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思想、组织和纪律保障,而校园文化的渗透性使其润物无声地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容易引导学生对其学习和生活环境产生亲和、信赖及认同,形成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班风有积极的反推作用。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专业课堂以外的课堂,是两条特殊的教育渠道,能够取得专业课堂无法替代的特殊效果。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和高标准的学习风气、学术风气时时体现着一种尊重科学、追求真知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这种精神长期感染和熏陶,能够使青年大学生人淡薄名利,渴求进步,虚心学习,实事求是,以开放的胸怀对待社会,以敏锐的目光洞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不仅是学生作为入职以前的雄厚的储备,也是提高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在职场上发展成长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夏玉钦.学风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5):137-139
[2]胡亚娥.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学风建设[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06)
[3]高长梅,吴玉红. 校园文化建设全书[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关键词】 老年病人 角色行为强化 心理特点 护理干预
1 临床资料
典型的患者角色强化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在65~85岁,职业为退休老人,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子女多的老人。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脑萎缩,冠心病等,这些病人有一共同点都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血压降至正常,血糖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心脏功能也可以,但每天查房患者的表现都是不舒服,在与患者交谈过程中,发现患者角色适应不良,有角色行为强化的表现。患者角色行为强化的表现为对自我能力表示怀疑、失望,自信心不足,情感幼稚,日常生活完全可以自理但自己不做,凡事都依赖医护人员和家人,不敢下床活动,特别担心行走时会摔倒而致病情加重,仍然安心于已经适应的患者角色。
2 当前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2.1 失落和孤独 老年患者常因自己资历老、贡献大、经济好,现在闲呆着心里难免会产生失落感。性格就比较暴躁,顺从性较差,喜欢周围的人能尊重并恭顺他们,表现为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独断专行、易激怒、好挑剔责备他人。而有的老年患者特别害怕孤独寂寞,由于生活单调,与家人及外界缺乏情感交流和心里沟通,患者常常易产生被抛弃感,因而导致性格、行为的改变。如果住院了,家人,儿女就会来看望照顾他,亲戚朋友就会来探望,他们认为自己才被重视了。
2.2 恐惧和焦虑 由于老年人的各种器官功能下降,某些疾病的急性期可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加上慢性病长期吃药,治疗,在饮食、睡眠等各方面都不太好,从而精神上产生恐惧和焦虑,认为自己年龄也不小了,恐惧死亡的来临。
2.3 敏感和猜疑 老年患者常敏感多疑,推测猜想自己的病情很严重,怀疑医生、护士甚至家人都在对他隐瞒病情,每次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无意的话语,都可能引起他的猜疑,加重其心理负担。当患者可能出现与不治之症患者某一相似症状时,就对自己的病产生疑心。
3 对老年患者角色强化的护理干预
3.1 尊重、理解、关爱老人 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啰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让患者相信护士。
3.2 鼓励和赞扬 对自尊心强和虚荣心强的老年患者,应以鼓励和赞扬的口气,在尊重的基础上,让患者乐于接收你的治疗和护理,适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3.3 消除孤独情绪 由于老年人依赖性强,易孤独,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尤其是丧偶老人,他们有“感情饥饿”现象,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平日多去巡视,在生活起居上多给予协助,多与他们交谈,聆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对护理人员信赖。同时,鼓励家人、亲友常探视。对病情较轻的老人,动员他们到院内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酌情做些喜欢的活动或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锻炼,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交友聊天,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各种书刊杂志。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以达到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增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使其永保良好愉悦的心理状态。
3.4 增加信任度 改善医护患关系对于好猜疑的老年患者,我们必须满足患者了解自身疾病以及有关知识的需要,一味的隐瞒,只能事与愿违,要尽早取得他们的信任,减少猜疑和误会。在交谈中,要讲究方式,对疾病认识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掌握语言、形体和情感传递的技巧。遇问三思、仔细斟酌,该解释的一定解释清楚,需要保密的既不能直言相告,又要给予其一个可以接受的答复。尽量让他们心情放松,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3.5 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疗的必备条件。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性格出现明显变化,我们时时处处应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以科学态度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心理状态,使病人能有效地应对疾病,改变影响认知的心态和行为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躯体症状,帮助病人消除心理危机,解除疑虑,坚定信心,使病人主动接受和配合治疗。
3.6 家庭与社会的支持 子女要关心体贴老年人,鼓励老年人重视锻炼,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吸烟、少喝酒、不偏食、食量适当。父慈子孝,会使老人感到温暖,家庭成员间和睦,才能使老人倍享天伦之乐。发挥社会支持系统,不断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指导老人过好晚年生活。老年人的具有良好的心理因素,才能积极地战胜疾病。
【关键词】新民歌;旋律和声;节奏节拍;推广与传播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97-01
过山音为瑶族支系盘瑶山歌中的一种陈述性曲{,演唱时以基本曲调多次变化反复。新民歌作品《篝火映瑶寨》由广西青年作曲家陆耀靖改编,用瑶族语演唱,具有瑶族过山音的和声效果、旋律特点、音韵结构,其将民歌素材与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呈现出偏向世界音乐的作品风格。
一、旋律和声
该作品在旋律方面,将现代音乐融合瑶族过山音的旋律,形成作品的主歌与副歌,副歌部分加入了具有民歌结构特点的原创旋律。和声方面,广西民歌旋律悠扬、速度自由,通常不存在固定节拍与西洋和声的概念,该作品加入现代音乐风格的和声,如爵士乐、灵魂乐、新世纪音乐、好莱坞电影音乐的特色和声以及和声进行,丰富了广西民歌所带来的听觉效果。
二、节奏节拍
节奏节拍是该作品处理原生民歌至关重要的一点。原生民歌一般没有固定节奏、节拍,而现代音乐作品一般是8小节、16小节反复,原生民歌则经常出现奇数小节,若是民歌素材与现代音乐的节奏衔接不恰当,和声以及鼓点是无法相对应的,节拍若不是偶数,现代音乐韵味也难以呈现。于是,该作品采取素材截取、调整音符时值长短、改编旋律的手法,实现了对应4/4拍的节奏,通过删减,挑选乐句,实现了偶数小节的循环。
三、与作品《华阴老腔一声喊》的比较分析
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的作品,近年来在许多音乐会或音乐节目中都有呈现,人们熟知的便是谭维维在春晚中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喊》,歌曲将华阴老腔与现代摇滚大胆融合,在演出团队上,除谭维维和她的电声乐队之外,还加入陕西华阴老腔传承人张喜民和他的“老腔”团队。据笔者了解,《华阴老腔一声喊》首演是在东方卫视《中国之星》音乐节目中,再次出现在春晚舞台上时,歌曲形式没变,但在内容上挖掘更深,歌词以老腔古文为主,使得歌曲更具传承性与民族性的蕴意。[1]
广西新民歌作品《篝火映瑶寨》的音乐风格与《华阴老腔一声喊》相似,受众面较广,普遍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不同之处是,《华阴老腔一声喊》的歌词为汉语和老腔古文的结合,《篝火映瑶寨》则用瑶族语演唱。笔者认为,用本民族语言演绎的作品,虽然带给观众旋律结构上的体会,但音乐创作人在进行创作时,不能忽略歌曲原素材的文化背景,在新民歌作品创作上要注意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研究,这样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推敲。
四、结语
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本土民歌艺术的生存环境逐渐萎缩,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形势严峻。长久以来,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承主要由民间艺人口传心授,或是在歌圩活动中以相互影响等方式来实现。由于民间艺人文化修养、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制约,这样的自然传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及不稳定性,传播面小。[2]虽然目前有不少地方的中小学,甚至一些高校将本土民歌带进课堂、开设课程,让民歌艺术得到有效推广,但是,当代青年的音乐审美转变较大,他们普遍不能或不愿承担民歌传承的重任。因此,新民歌作品《篝火映瑶寨》将广西原生民歌与流行元素相融合进行创作编曲,在保留原生民歌质朴的特点下,融入新时代流行音乐的元素,并加入乐队的演奏进行节目编排,以“广西民歌新唱”为展示亮点,在一定程度上能重拾当代人对民族音乐的关注度,也对广西民歌的推广与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时至今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经受着现代化、多元化、全球化的冲击,各青年作曲家也在潜移默化中顺应时代潮流,用自己的行动坚守民族文化。在民族传统音乐面临转型与变异的情况下,难免会担忧传统是否会遭到“抛弃”,而新民歌作品的壮大也让民族音乐在当今社会找到了出口,扩大了民族文化传播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据媒体报道,从数据来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但是否意味着我国已是知识产权强国,却仍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仅在文艺创作领域,近年来因版权争议而引发的官司就不在少数,甚至由于侵权赔偿额度太低,还有不少权益受害者只能默默放弃维权。许镜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过这样的例子:前几年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打了个侵权官司,打赢了,赢了一万块,这些钱还不够支付官司费用。对方赔偿数额太低,谁谁亏本。这样的侵权补偿力度,显然也助长了侵权者的气焰。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火种。特别是在强调“万众创新”和侵权行为更便利的互联网时代,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更显紧迫性。目前这一点已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回应。如国务院常务会议曾明确要求,要完善快速维权机制,加大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法定赔偿上限,将故意侵权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等,可视为对症之策。无论是推动文艺繁荣,还是创新经济的发展,“作品红得发紫,作者穷得叮当响”的怪现象,都该终结了。让创作者、创新者体面起来,知识经济的春天方能真正告别“路在何方”的彷徨。
“老腔”们需要的不仅是“一声喊”
光明日报刊文说,“华阴老腔要一声喊,喊得那巨灵劈华山,喊得那老龙出秦川,喊得那黄河拐了弯……”央视猴年春晚,华阴老腔艺人与歌手谭维维组合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喊》,让人印象深刻。那近乎原始、苍凉悲壮、粗犷豪放的“远古之音”震撼了观众。华阴老腔与现代摇滚的完美融合,让观众感受到了“黄土与摇滚、电声与弦乐的碰撞”。由此,华阴老腔也被誉为中国黄土地最古老的“摇滚”。据某大型网站展开“猴年春晚节目你最爱哪个”调查结果显示:23个歌舞类节目中,《华阴老腔一声喊》以21.71%的支持率排名第一。老腔的走红让人们想起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其实,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难,也是老腔曾经面临或者也正在面临的。分析老腔走红的背后原因,对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自处,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老腔其实并不是突然火起来的。从2001年开始,老腔走上了大幅度改革之路。这一次改革将老腔演唱从皮影中剥离出来,原来的“亮子”没有了,演员阵容和乐器增加了,演出场所变了。而党安华就是促成这一改革的关键人物。2007年,导演林兆华在话剧《白鹿原》中借“老腔辅助故事的叙述”,从而为改革后的老腔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话剧《白鹿原》在全国演出,使得老腔在全国声名远播。2012年,有意识地使用老腔元素的电影《白鹿原》在全国热映,再次形成对老腔的强力宣传。这次老腔与摇滚融合,正是因为老腔开放的兼容并包的特点。歌手谭维维表示,“老腔音乐里有黄土地的那种豪迈,和摇滚的精神不谋而合。我觉得那是他们骨血里的东西,这一次在春晚上也是把这种东西搬上舞台”。
近年来,老腔的媒体曝光率其实并不低。央视“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曾对老腔进行过专题展示,题为《老腔新声》的短片曾在《新闻联播》中播出。“带着新戏,老腔戏班又到各大城市巡回演出,每每都能赢得观众的满堂喝彩。老腔又火了,他们甚至还把老腔唱到了日本、美国。”这是《老腔新声》节目中的一段解说词。表面的光鲜实际有着不为人知的困难。老腔戏班的谱系传承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困境。尽管张喜民的孙子已经成为戏班新一代成员,但作为爷爷的张喜民对孙子并不抱太大希望。他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流行音乐,孙子学习老腔,某种程度上是被迫的,而不是自觉的。张喜民的戏班成员多少有些亲戚关系,随着时展,也有外地人想加入戏班。但对于张喜民来说,想要学戏固然好,但根据他的经验来看,多数人会半途而废。
据报道,华阴市拿出30万元奖励登上春晚舞台的“华阴老腔”艺人,并为“华阴老腔”颁发突出贡献奖。但是,包括华阴老腔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的不仅是“一声喊”。据文化学者杨奇光介绍,尽管目前华阴老腔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能因此对老腔的命运和前景过于乐观。老腔文化的繁荣,得益于政府部门的扶持和媒体的报道。作为政府,对老腔的扶持要避免走向追求政绩的误区。普通民众,对于荧屏上的老腔也需保持警惕,避免因为一时的感官刺激形成猎奇心理,很可能,老腔文化的内核在这个过程中被消解掉了。
以“人民文学”传统重构当代文学
人民日报刊文说,前不久,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引起了关于路遥和现实主义的广泛讨论。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在1988年完成,但这部现实主义鸿篇巨制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文学界的足够重视。在文艺思潮风云变幻的上世纪80年代,现代主义、先锋派等文艺思潮风头正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规范,在这一审美规范的视野中,“现实主义”是一种陈旧、落后、保守的写作方式,而只有形式、技巧与叙述方式的探索,才是“创新”。面对以现代主义为新时尚的文学界,路遥却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式,因而《平凡的世界》遭到的冷遇可想而知。《平凡的世界》虽然受到主流文学界与评论界的忽视,但却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几项读者调查显示,《平凡的世界》是“当代大学生最喜欢的文学作品”“20年内对被访者影响最大的书”,等等。这种“专家冷、读者热”的奇特接受现象,也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与反思,不少学者与评论家认为,应当重新认识《平凡的世界》的文学与思想价值。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围绕现实主义曾产生过无数争论,如果粗略地概括一下,我们可以发现,在20―40年代,现实主义在与其他艺术流派的论争与竞争中,逐渐成为文学界的主流;在50―70年代,主要是现实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内部的争论;新时期以后,在现代主义诸种思潮的冲击下,现实主义逐渐被边缘化。应该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僵化,是新时期现代主义兴起的重要原因。但在今天,如果我们在一个更大的视野来看,在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之后,20世纪欧美的现代主义与苏联、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都是超越批判现实主义的努力。现代主义主要是以抽象的方式表达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绝望、颓废与挣扎,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则以一种建构的、乐观的方式,描绘当代生活,勾画理想的未来。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主流文学界简单地抛弃现实主义,热情拥抱现代主义,虽然有可以理解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与情绪,缺乏理论上的分析与辨别力。
现实主义精神并不排斥浪漫主义情怀,在现实主义理论的结构内部,就包含着对作家主体性的尊重,包含着对未来的想象与召唤,包含着虚构与幻想的空间。如果我们不在所谓“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进化链条上理解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而将之作为把握世界的不同艺术方式,那么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的结合便是自然而然的。如果说现实主义更注重客体与客观性,以科学的方法与精神追求真实,那么浪漫主义则更注重主体与主体性,强调以作家的思想、精神与情怀观照这个世界,从中我们可以更多地看到作家的才情与想象力。只有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才能在主客体的融合中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文艺发展如何应对全媒体时代
中华读书报刊文说,在全媒体背景下,文艺理论潮流多变,取向各异,面对纷繁复杂的新环境,作为对文艺创作进行臧否与引导的文艺评论,更应该高屋建瓴地站在历史、社会、时代和政治的高度,对当下的文艺创作进行科学认知和宏观把握。
老腔孕育于陕西华阴三河口地区,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音乐-专家考证,老腔的源头远自西汉。华阴县地处黄河、渭河和洛河三条河流的交汇地带,西汉王朝在这里首开通往长安的漕运通道,村子背后即是西汉王府的一个超大粮仓遗址。船夫和码头劳工的号子与帮声,逐渐演化出一种拉坡腔,推想当属老腔最早的源头。陕西老腔以皮影为依托,有着独特的声腔体系,它融表演、音乐、诗歌、技艺、美术于一体,因而,又称为老腔皮影艺术,当地老百姓俗称为老腔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艺术之一。
陕西老腔戏剧艺术起源于华阴县卫峪乡双泉村,与险峻的西岳华山遥遥相对,在《前汉书》、《华阴县志》等史料、碑文中详细记载了此地的特殊地理位置。据村中耸立的碑文记载:“京师仓又名华仓,京师庾仓,遗址一面依山,三面临崖,地势高敞,形势险要,是一座易守难攻的仓城。”险要的华仓中储存着供应京师无以数记的粮食,繁忙的水运、陆路穿行而过。可以想见,守粮将士和漕河船夫、拽船纤夫在劳动中为了缓解劳作的疲乏,满足自我情感的抒发,在继承前代秦调西音艺术发展的基础上,在生活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当地民风民俗的影响下,形成了赋含秦风秦韵、慷慨激昂、雄壮强悍的老腔艺术。老腔戏剧艺术承续西音秦调的基本结构,保留了艺术源发时期的自然形态,在戏剧唱腔、曲式结构、音乐伴奏乐器使用等诸多方面尽显古文化之遗风。
老腔起源有三说:一是“拽船说”。老腔的发源地――关中华阴双泉村地理位置独特,南倚西岳华山,北临渭河,西通长安,东接黄、渭、洛三河交汇处,村南是“西汉京师粮仓遗址”。昔日航运繁忙,船工云集,拽船号声此起彼伏、响喝行云。故有人推想:船工抑或当地人lZl~2拽船号子为基础,吸收当地的一些民间艺术,逐渐形成了一种一人主唱,众人帮腔、多人合作的说唱艺术,其说唱形式颇似拽船时一人高吼号子、众纤夫齐声应喝一般。二是“兵营说”。双泉村的村址就是西汉的京师粮仓。想当年,戍守粮仓的士卒们为消磨长期单调的军旅生活,便在自娱自乐中逐渐形成了“老腔”加“皮影娃娃”的演唱形式,后来流传到了民间,便形成了这一地方剧种。三是“孟儿说”的说书艺人,沿途乞讨,逃难路经华阴双泉村,被张家祖先收留,“孟儿”为报恩,将自己的说唱技艺传给张家人,后又融入皮影,发展成老腔皮影。因“孟儿”来自湖北的老河口,故称该声腔为“老腔”
二、老腔的表演形式及分工:
传统的老腔是和皮影相结合的,只要6个人就可演唱一出让人荡气回肠的戏来。一出戏由一人主唱,生末净旦丑全担,其他5人帮腔。主唱怀抱月琴,边弹边唱,还要打板打锣和敲鼓。另一人表演皮影。其他人分别负责板胡、大号、手锣、勾锣、铰子、梆子、铃铃和木块击板等。近10种乐器由5个人承担,每个人身边都是几件家什,放下这个便拿起那个,搭档配合自然是十分默契。这些古老原始的乐器能演奏出铿锵而悠远的旋律,有力地烘托着老腔的唱腔。
三、老腔的唱腔
唱腔是区分剧种类别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因为音乐结构有别、风格不同,才使得中国戏曲剧种丰富多样、异彩纷呈。就老腔的唱腔音乐而言,可分为两种:一为唱腔;二为吟诵调。
(一)、唱腔
1、唱词
老腔常用的有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均以一个上句和一个下旬作为基本结构形式。
(1)五字句
其词格划分为二、三结构形式。
如:《孙膑坐洞》中孙膑的唱词:
百灵泪不干,
开门叫孙琰。
骂声王道环,
横道要庆燕。
(2)七字句
其词格划分为二、二、三结构形式。
如《张飞赔情》中关羽的唱词:
(再)休提桃园恩情重,
二人结盟定生死。
大破黄巾威名重,
(我)巡守小小下沛城。
(3)十字句
其词格划分为三、三、四结构形式。
如:《逼宫》中陈洪逼宫选场,王春成唱词:
宫门上遇贼党吓掉魂胆,
用诈言吓得他不敢近前。
怕只怕狗奸贼萧墙火焰,
学一个吴子胥夜过韶关。
2、音阶
老腔的唱腔音乐尽管在旋律色彩上有欢音、苦音之分,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其多用苦音,很少用欢音。老腔所使用的月琴是艺人们自制成的,月琴为三根弦、子弦、中弦(两弦全扎在同一个轴上),定弦为d0,老弦为sol,在演奏中全都凭艺人手上的工夫而定,即兴因素很大。音阶上下行或音乐曲调在进行中,由于音的倾向性的不同,音阶中mi常常呈上下游离状态。大致来说,当是上行音阶时,mi多为微升;下行音阶时,mi多为微降,但在具体情况下又有一些新的变化。在表现苦音时,si多为微降,fa为本位音,而mi则在上下游离或消失;而在表欢音时,fa多为微升,mi则是原位音。它所采用的调式大多都是徵调式。
3、定调及演唱方式
老腔的定调比较自由,往往视演唱者的嗓音条件而定。一般开始时为bB调,随着剧情的发展,情绪的高涨,调也随之提高,最终升为D调。其唱腔的音域一般十五度(b――b2)左右。老腔大多都用宽阔的本嗓来演唱,声音雄壮、激昂、韵味浓厚。多由一人演唱多个角色,这就要求演唱者具有高超的艺术造诣,一般来说,大部分演唱者只能演唱一两种角色。正是由于其演唱的方式决定它不管是表演旦角、小生还是须生,在唱腔上的分别并不是很大,这就需要依靠唱词或是皮影的表演,来分清唱腔所对应的角色。
4、板式
陕西是梆子腔系的主要流地,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剧种,有的受梆子腔的影响,有的则是梆子腔系的不同剧种,对于老腔来说也不例外,其音乐结构形式为板式变化体。基本板式有:
(1)慢板。慢板只有苦音中有,为老腔的核心板式,多为旦角、生角所用,唱词多为十字句,既可独立使用,也可与其他板式套用。速度较慢,情绪平稳,擅长抒情,多表现悲哀和凄苦的叙事内容,其板眼关系并不像秦腔慢板那么严格,在记谱上4/4,2/4均可,往往在本戏或折戏的开始或剧情发生重大转折之后演唱。
(2)流水板。流水板又称二流板,以二拍子为主(也有三拍子),既可独立使用也可与其他板式连接使用。速度变化大、旋律伸缩性很强,节奏灵活、自由,表现力极为丰富,为老腔的主要板式之一,不同行当均可使用,其唱词多为七字句。流水板根据演唱角色的不同,分丑流水和花流水。丑流水为丑角所用,旋律跳动大、欢快活泼、诙谐幽默,欢音色彩非常鲜明;花流水为旦角所用,节奏灵活、速度适中,旋律细腻柔和,优美动听。因演唱速度和句子连接的方式不同,流水又可分紧流水(速度很快,唱腔上由两个腔节组成,中间加有坠子,第二腔节和下旬连续演唱)和拥句流水(将四句、六句或更多的句子首尾相连,拥在一块一气呵成)。
(3)哭板。哭板即哭诉时的唱腔板式,声调高昂、情绪激愤,有哭喊、哭诉之感,接在[慢板]之后或[流水板]前后,多为中速或快速,旋律起伏跌宕,有时音域可达两个八度。哭板还常用一句突发性的喊唱作为叫板,使情绪急剧激化而进入。
(4)飞板。飞板即速度飞快的板式,比[流水]、[哭板]速度要快,情绪紧张激烈,豪迈奔放,多用于之处,戏剧性极强。飞板演唱常用惊木、呐喊助威。
(5)走场子和花战。走场子和花战二者的速度、结构基本相同,速度都很快,均用于叫马、交战之中,旋律粗犷豪放,第二句多为散板节奏。所不同的是,走场子多用于二人战场见面时所用,而花战则多用于二人打斗过程中,二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起板曲,唱腔的第二句落音不同,走场子落于sol,花战落于do。
(6)滚板。滚板是一种速度和节奏自由的散板,有苦无欢,旋律起伏较大,多表现悲痛凄楚的情感。由于唱词结构的不同,又有滚板与滚白之分,两者都可独立成段。落板时采用[落板曲]落板,或直接落板。
(7)拉板。拉板并非一种板式,而是一种特殊的腔调或者说它是一种别致的演唱形式。常常接在[流水板]、[飞板]之后的一种一领众和的形式,多用在剧情的之处,造成雄伟悲壮的气势。这是老腔所独有的特点。
(8)科子板。科子板是一种以干鼓、梆子、铃铃合击节拍,以快板形式说念或说唱韵句的特殊形式,并非唱腔板式。节奏明快,语言风趣、诙谐,常用于闹剧中的丑角段子。它分为三种:一为说唱型(用字音相近的旋律,实为带韵,配以梆、板击拍);二为说念型(类似于快板);三为混合型(由说唱型和说念型相互转接交替)。
(二)、吟诵调
吟诵调在陕西的戏曲剧种中几乎均有,但唯有老腔的吟诵调别致、特殊,且用的范围也广。无论是上场诗、下场诗、插白及科子板中的带韵而富有强烈节奏的韵白,均属于吟诵调范畴。老腔的吟诵调特征是用当地语言来吟诵,拖长字声的调值,形成一种带韵随腔搭调的特殊形式,实为音乐化了的语言,语言化了的音乐。
老腔所具有的独特的唱腔艺术特征,为皮影表演增添了异彩的光辉。尤其是旋律中微降si与微升fa两个特殊音的出现及游离音mi的巧妙运用和处理,更加丰富了旋律的色彩,无论是皮影戏中一人担任多种角色的演唱形式,还是一唱众合及[拉坡]中的一领众合的呐喊声等,都是构成老腔独特风格最为重要的因素。
四、老腔的发展空间
老腔曾经辉煌过,在明、清两代,华阴境内有十多个班社,活跃在周边的陕西、山西、河南一带。现在,华阴老腔仍然代代相传,只是有些萧条,能表演老腔的演员屈指可数。其中最大的白毛老师已经将近八十岁高龄,年龄最小的都已经四十多岁,从过去到现在,后继者少之又少。如果这一状况继续持续下去,华阴老腔将会濒于消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
第一,应在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引导下打破封闭式的家族传承模式,吸收本地和外地热爱老腔艺术的戏曲爱好者和有天赋的年青人拜师学艺,培养新人。
第二,提高老腔艺人的经济待遇和演出补助,是他们生活无虑,能够更有激情的地投入到演出当中。
关键词:旅游;休闲;绿色;人文。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和休闲所占的比重会不断提高,华阴市提出要着力打造“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就是要把华阴推向一个更高层次发展境地。本文就如何更好更快地打造“休闲之都”,做一些初浅探索与思考。
一、“旅游休闲之都”要突显一个“景”字。
华阴不仅有华山,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华阴有山无水,山上扩容有限;山下景点说起来很多,看起来很少。我们应当转变思路,在山下旅游资源开发上作文章,在围绕华山旅游配套上作文章。近年来,华阴的旅游产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华阴除了山上景点丰富外,山下却没有多少,虽有景点,许多未开发。因而,提出应改过去“山上扩容,山下留客”为“山下造景,山下留客”。因为,山下造景可以,山上扩容却不那么容易,弄不好还会破坏景观。因而应当在山下造景上下功夫。加之索道和西潼高速的建成,游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应当设法让游客在山下停留的时间加长,才能达到刺激消费,增加收入,繁荣地方经济之目的。依山傍水,是一个地方风景优雅的基础和前提。建议修建“太华湖”(修建城河公园就很好)。既能蓄水,充分利用水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为华山脚下增添新景,又是一个防汛保安工程。从长远看,湖水还能与地下水形成水资源循环使用。风景有自然的,也有人造的,深圳有“锦绣中华”,云南有“世界园艺博览会”,“东都洛阳”有“牡丹花会”,我们华阴也可以搞“月季花会”。“华山花卉生态示范园”。在扩大华山旅游外延上下功夫。
二、旅游休闲之都要突出一个“绿”字。
首先,吃要“绿色”的。一定要倡导健康饮食,生态饮食,发展地方特色小吃。因此,我们既要让游客吃得可心、惬意,又要让游客吃得安全放心。这就给我们的宾馆、饭店等餐饮业提出了严格要求。
其次,住要“绿色”的。现在,人们旅居的环境,并非一定要硬件上多么高档。比如,宾馆饭店的客房里摆一些高档、名贵的花卉,既能令人赏心悦目,又能净化空气。三是行要“绿色”的。华阴作为古城西安的“后花园”、作为“中原入陕第一市”要有绿色,作为旅游休闲之都更要有绿色。华阴人多地少,但非耕地面积确实不少,植树造林即能产生经济效益,更重要的还有生态效益、旅游效益、环境效益。
三,旅游休闲之都要杜绝一个“污”字。
由于受到传统经济增长观的影响,旅游活动从总体上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粗放的发展模式,导致景观质量下降、生态退化等不可持续现象。华阴完全可以称得上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旅游城市。招商引资,扩大开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千万不能再搞什么“污染大户”
了,污染小户也不能有。作为“旅游休闲之都”,就更应该倍加关注,倍加重视。
四、旅游休闲之都要挖掘一个“文”字。
大家熟知的一部《少林寺》电影,把嵩山的旅游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一首比阿乌演唱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成了云南风光的代名词、代表作。我们华山的“华岳仙掌”、“下棋亭”、“华山雄姿”,到底哪一个能成为世人心目的“主景”或华山的代表?原因就在于缺乏大手笔、高层次和名人、名剧、名片的宣传推介,甚至连一张像样的“碟片”也没有。
近年来,“陕西华阴老腔艺术团”在北京走红之后,来华阴的游客想要欣赏华阴老腔,却是不容易的。
华山脚下有很多历史典故、人文景观,但是缺乏挖掘与整合。西岳庙内的“天下第一碑”,若没有人讲解,谁能知晓;杨震的“垂廉四知”,连一块碑文也没有,只有一个很不象景的画像,杨氏的“清白传家”在当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浪潮中,只有市纪委不久前才办了一个“四知”网站。“一柏一石一眼井”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文景观,现在却水枯了,柏死了,石飞了。因此华阴厚重的历史人文辉煌,亟待开发。
建设“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是需要通过长期努力的。但是,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域发展的思路不动摇,一个新兴的充满希望的魅力华阴——“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必将走上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旅游;休闲;绿色;人文。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和休闲所占的比重会不断提高,华阴市提出要着力打造“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就是要把华阴推向一个更高层次发展境地。本文就如何更好更快地打造“休闲之都”,做一些初浅探索与思考。
一、“旅游休闲之都”要突显一个“景”字。
华阴不仅有华山,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华阴有山无水,山上扩容有限;山下景点说起来很多,看起来很少。我们应当转变思路,在山下旅游资源开发上作文章,在围绕华山旅游配套上作文章。近年来,华阴的旅游产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华阴除了山上景点丰富外,山下却没有多少,虽有景点,许多未开发。因而,提出应改过去“山上扩容,山下留客”为“山下造景,山下留客”。因为,山下造景可以,山上扩容却不那么容易,弄不好还会破坏景观。因而应当在山下造景上下功夫。加之索道和西潼高速的建成,游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应当设法让游客在山下停留的时间加长,才能达到刺激消费,增加收入,繁荣地方经济之目的。依山傍水,是一个地方风景优雅的基础和前提。建议修建“太华湖”(修建城河公园就很好)。既能蓄水,充分利用水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为华山脚下增添新景,又是一个防汛保安工程。从长远看,湖水还能与地下水形成水资源循环使用。风景有自然的,也有人造的,深圳有“锦绣中华”,云南有“世界园艺博览会”,“东都洛阳”有“牡丹花会”,我们华阴也可以搞“月季花会”。“华山花卉生态示范园”。在扩大华山旅游外延上下功夫。
二、旅游休闲之都要突出一个“绿”字。
首先,吃要“绿色”的。一定要倡导健康饮食,生态饮食,发展地方特色小吃。因此,我们既要让游客吃得可心、惬意,又要让游客吃得安全放心。这就给我们的宾馆、饭店等餐饮业提出了严格要求。
其次,住要“绿色”的。现在,人们旅居的环境,并非一定要硬件上多么高档。比如,宾馆饭店的客房里摆一些高档、名贵的花卉,既能令人赏心悦目,又能净化空气。三是行要“绿色”的。华阴作为古城西安的“后花园”、作为“中原入陕第一市”要有绿色,作为旅游休闲之都更要有绿色。华阴人多地少,但非耕地面积确实不少,植树造林即能产生经济效益,更重要的还有生态效益、旅游效益、环境效益。
三,旅游休闲之都要杜绝一个“污”字。
由于受到传统经济增长观的影响,旅游活动从总体上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粗放的发展模式,导致景观质量下降、生态退化等不可持续现象。华阴完全可以称得上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旅游城市。招商引资,扩大开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千万不能再搞什么“污染大户”
了,污染小户也不能有。作为“旅游休闲之都”,就更应该倍加关注,倍加重视。
四、旅游休闲之都要挖掘一个“文”字。
大家熟知的一部《少林寺》电影,把嵩山的旅游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一首比阿乌演唱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成了云南风光的代名词、代表作。我们华山的“华岳仙掌”、“下棋亭”、“华山雄姿”,到底哪一个能成为世人心目的“主景”或华山的代表?原因就在于缺乏大手笔、高层次和名人、名剧、名片的宣传推介,甚至连一张像样的“碟片”也没有。
近年来,“陕西华阴老腔艺术团”在北京走红之后,来华阴的游客想要欣赏华阴老腔,却是不容易的。
华山脚下有很多历史典故、人文景观,但是缺乏挖掘与整合。西岳庙内的“天下第一碑”,若没有人讲解,谁能知晓;杨震的“垂廉四知”,连一块碑文也没有,只有一个很不象景的画像,杨氏的“清白传家”在当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浪潮中,只有市纪委不久前才办了一个“四知”网站。“一柏一石一眼井”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文景观,现在却水枯了,柏死了,石飞了。因此华阴厚重的历史人文辉煌,亟待开发。
建设“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是需要通过长期努力的。但是,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域发展的思路不动摇,一个新兴的充满希望的魅力华阴——“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必将走上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