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宋明理学教案8篇

时间:2022-07-07 15:29: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宋明理学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宋明理学教案

篇1

那么,到底什么是教学反思?我们为什么需要进行教学反思?应当怎样进行反思?笔者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如下的思考与探索。

有专家这样界定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可见,好的教学反思不仅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助推器。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为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大多优秀的教师总是在实践、反思、总结这条途径中成长起来的。正如蝴蝶总是经过艰难而痛苦的破茧才能成就其美丽而自由的飞翔。全国特级教师袁容也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通过反思成长起来的教师能更好地将专家的理论和自身的实践联系起来,从而提高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实现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经验的融合,实现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

笔者认为,教师的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一个研究型教师能够在反思中不断提高对教育规律的内化,能够在反思中获得深刻见解和教学机智,能够在反思中形成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和深厚的史学素养,能够在反思中生成创造性驾驭能力和敏锐性反应能力。这种种能力恰是有效课堂所必需的。笔者教学生涯中的一个实例很好地说明了反思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积极作用。最近笔者接到市教研员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上一堂有效教学的示范课,课题为必修一第18课《的诞生》。笔者认真作了准备,并事先在自己班级里试上了一节课。课上完后,别说被笔者请过去听课的教师了,就连笔者自己也觉得整堂课平淡无奇:既无思想的深邃,也未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教学机智及水平。学生的反应亦平平,有的甚至觉得枯燥到想睡觉。笔者经过与同组教师的共同讨论、反思,最终定下了这样一个思路:把这节课放在整个必修一政治史的大前提下考虑,的诞生可以说是人们追求政治民主化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为此,笔者把这节课内容设计为以下三部分:一、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反思――条件;二、新型民主政治的提出――思想诞生;三、新型民主政治的实践――巴黎公社。笔者按照这个思路把课上完后,受到了市教研员及全体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既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提升了本课内容的思想深度,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表现出教师深厚的专业素养。

既然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那么反思什么就成了我们一线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反思成功之笔

任何一堂课都有其精彩之处,或是课堂上引导巧妙、应变灵活,或是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或是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先进等。凡是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做法,都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的教学参考和使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如在讲解文艺复兴的核心内容――人文主义时,笔者在这学期的课堂上尝试着先分析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特点,然后再引导学生从这些作品的特点中归纳出人文主义的内涵。结果效果出奇的好,学生普遍认为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内涵的理解与把握。笔者把这个作为课后的教学反思记录下来,作为以后教学的借鉴。

二、牢记失败之笔

不管一堂课有多么地成功,也难免有其疏漏、失误之处,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没有足够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等等。为此,教师应冷静思考,对之进行回顾、梳理,同时剖析这些疏漏、失误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写出改进的策略和“再度设计”的新方案。如笔者在讲解完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后,作了如下的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思想内涵相对比较深。因此,讲解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感觉比较枯燥,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迫切需要改进。经过仔细思考,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可提前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其知识面。多介绍些相关的时代背景,不一定放在课堂上讲,可以把这些背景知识放到学案上,以加深学生对各个思想家思想主张的理解。而在实际讲解中可穿插一些相关的小故事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有利于进行情感教育。设置相应的思考题或探究题放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寻找问题的答案,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将这些失败之笔作为以后再教时的经验教训,变这次的失败之笔为下次的成功之笔。

三、重视学生的见解

篇2

教学过程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至关重要,所以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对它进行各种探索和解释。

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古代教育家关于教学过程的认识。

孔子对教学过程的各因素都接触到了。不过他是矛盾的,既主张“生而知之”,又主张

学而知之”;《论语 季氏》既主张内省,又主张“多闻”、“多见”。他的关于学习过程或教学过程的主张,可以概括为学、思、行。其内容主要是唯心主义的,但也有唯物主义因素。

孔子之后,中国儒家分成两大派:思孟学派以及宋明理学发展其唯心主义方面;荀子、王充、颜元、王夫之等发展其唯物主义方面。《中庸》把“学”的过程概括为一个完整的公式:“博学之,审向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熹明确地把它定为“所以为学之序”。荀子则主张“闻、见、知、行”,并把“行”提到重要的地位,认为“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荀子儒教》)颜元更进而主张“习行”甚至走向另一极端,他说:“吾辈只向习行上做功夫,不可向语言文字上着力。” 世界上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关于教学过程的一些观点。

西文,古希腊柏拉图提出,“认识真理的过程,便是回忆理念的过程,教学就在于使人回忆理念世界。”这和孔孟主张的内省是相似和一致的。古罗马昆体良比较明确而具体地提出教学步骤或阶段的见解,介绍了这样三个递进阶段:(1)模仿;(2)接受理论指导;(3)练习。

到了近代,关于教学过程的研究更进一步深入。

夸美纽斯提出著名的直观教学主张,认为教学要从直观到理解和记忆,从感知事物致文字、概念。

裴斯塔罗齐把教学过程设想为“观照(直观)过程,就是由观察摄取材料,然后由先天固有的某种潜在能力去整理加工,使得观念明确。

赫尔巴特根据他的“统觉”原理,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新旧观念联系和系统化过程,并提出了教学的形成阶段。

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主张,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 以桑克为代表的,持刺激棗反应说的行为主义学习心理学。

格式塔派主张完形说的认知学习心理学。

3 由于科技大发展,对教学过程又有许多新的解释和说明,最显著的例子,如不断构造的过程又如“三论”产生,导致人们从信息传输和处理的观点来解释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教学过程本质是一种认识过程;其二,这种认识又不用于一般认识或其它形式的认识,有其特殊性。它是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接受人类间接经验和知识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前,教师为了使学生能掌握教学大纲及教材规定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必须精心制定最优化的教学方案,编制教材教法程序,适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科学组织和设计。在教学教程中,按照拟订的设计方案,随时结合现状修正方案并将之实施。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是辩证的统一。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换句话说,学这个主体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是辩证的统一。 教师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的效益。 数学学科由于学科的特点,按照大纲要求,在教学中,要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抽象、类比等重要的思想方法,还必须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数学能力和体现各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处理好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数学课决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讲几个定理举两个例子了事,教师必须精心策划,既要有具体细致的总体设计,还能设想到各个局部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应策,一个教学过程的设计的优劣,显然要由最终的智能教学效果和时间效益来评定。 对教学过程设计的几点思考。

如何使教学过程设计更优化更合理。

我们在集体备课时,遇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等比数列的第一节课如何上,大家讨论了两个基本问题,其一是本节课教学过程的总体划分,其二是教学过程的第一阶段实施的具体步骤,第一个问题,很快取得了一致意见,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等比数列概念的引入和理解过程,第二阶段是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归纳、理解和应用的过程,第三阶段是归纳小结。这三个阶段自然是以第一、第二阶段为主,因此我们重点讨论了前两个阶段实施的具体步骤。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引入,我们设想了三种不同的方案:

方案一,用实例引入,选了一个增长率问题,有某国企随着体制改革和技术革新,给国家制造的利税逐年增加,下面是近几年的利税值(万元)

1000, 1100,1210,1331,……

如果按照这个规律发展下去,下一年应给国家制造多少利税?

以处引出由1000,1100,1210,1331,……所确定的数列,研究这一数列的特点,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这种以实例引入新课的方法自然突出了数学的应用性,同时还可以从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方案二,以具体的等比数列引入,先给出四个数列: 1,2,4,8,16,……

1,-1,1,-1,1,……

-4,2,-1, ……

1,1,1,1,1,……

由同学们自己去研究这四个数列中。

每个数列相邻两项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点?

由此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研究,去归纳,从中发现规律,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方案三,以等差数列引入,开门见山,明确地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等比数列”,它与等差数列有密切的联系,同学们完全可以据已学过的等差数列来研究等比数列。

什么样的数列叫等差数列?

你能类比猜想什么是等比数列?试举出一两个例子,试说出它的定义。

方案三比二“更带有激发性,学生参与的程度更强,在几乎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研究,从思维类型来看,这种方法重要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引发的思考。

如何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以实现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目的。

从目前高考改革的方向来看,逐步加强对能力的考查,因此,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应该以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主线,使“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重视解题教学,对新课的引入过程,对新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不够,将好多可以进行能力培养和训练的机会放过了,认为课堂教学时间紧,能力培养见效慢,不如“精讲多练”实惠,对如何使用课本进行能力培养的问题,也有模糊认识,认为课本怎么写我就怎么讲,既省时又省事,更省力,这些想法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

由于同一个内容可以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说明不同的教学设计一定有不同的考虑,会实现不同的目的。

教师在备课时,一般容易单纯从教学内容出发,考虑如何掌握所教教学内容为主,对深层次的教学目的考虑不周或不去考虑,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经验只停留在知识内容或方法上,而忽视能力和素质要求,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淡化了过程。 怎样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

我们知道,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好坏,关键在于备课,可以说教学的过程是从备课开始的,因此抓好备课这个起始环节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科学地、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真正把好备课关。

当前的问题是有些老师对备课还重视不够,个别老师的教案是使用多年不变,有的老师只备例题和习题,没有能力培养的意识,也有的老师将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纳入教学轨道,但经验不足,训练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开展研究和讨论。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要素

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方法和能力的关系,又要突出能力的地位和作用。为此,我们认为教学过程设计的主导思想是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这是教学改革的方向。

要分析班级的整体状况。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速度、课堂

气氛,……,都有差异,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考虑能力要求时,应随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所区别。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时所设问题的大小、难易程度也要因学生而异。 如果一个班级基础很差,就很难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由学生讨论、发现、论证的完整的教学环节。相反,若一个班级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有良好的发言习惯,又有一批较好掌握论证技巧的学生,最有可能安排设计讨论的环节,引导学生自已归纳推导出某些数学命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总之,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要研究课题特点。

教学内容是进行能力训练的素材和载体,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培养不同的能力,在其

功能上会有所差别,例如立体几何有关内容,在培养和训练空间想象能力上具有独特的作用,是其它问题无法相比的,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为突出能力培养,一定要从教学的内容出发,研究教材内容与有关能力的关系,充分发挥某节教材内容对培养某项能力的特殊功能,使能力培养落在实处。我们认为任何一段教学内容,任何一种课型都能起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关键在于挖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有些教学课题要安排一定时间复习旧知识有“铺垫”才能讲述新知识,有的则完全可以“单刀直入”,直接进入教学课题,有些课题适宜于用讨论的方法,发挥学生的思维,有些则不然。如讲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证的关键是启发构作一个平角。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添辅助线完成论证,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述和学生活动的设计就很有研究的余地,这是由课题特点决定的。有些课题论证内容层次复杂,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好知识和论证方法的准备环节,……。教学中有以讲授概念、定理、法则为主的新知识课,有以巩固知识和技能技巧为主的复习课,有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为主的检查课,也有包含以上几个要求的综合课,总之,必须按照各自的课题特点,灵活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

要考虑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阶段与主要步骤。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是在总结旧有的教学经验,吸收的西方赫尔巴特,杜威和苏联的一些教学法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存在多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体现着一定的教学理论,具有它的优势和适用范围。一般已明确不论采用何种结构模式归纳起来教学过程都大致经历五个基本步骤与环节:(1)诱导学生动机;(2)讲解领会新知识;(3)巩固新知识;(4)应用新知识;(5)检查教学效果。当然,具体到某一节课,它就可能只是把构成上述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步骤,或这一步骤的某一方面要求到为重点。但若从该节课的本身来看,也同样能具备上述过程的各个步骤。当然这些步骤也并不是总能截然分开,而往往是相互交错紧密联系的,有时也可能免除某一步骤,教师绝不能无视矛盾的特殊性而机械地设计安排。

要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虽然每个教师都接触到,但各人理解的含义不尽一致,广义上说,教学方法也可指完成教学目的和内容所采取的一切手段,途径和教学原则,例如通常所说的启发式,实际上是教学原则。电化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手段,又如什么程序教学法,单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究其实质均不纯指方法,都涉及整个教材教法改革。若纯粹地从方法上作出选择,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某一具体知识环节的教学任务所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方式,从教学活动方式的本质看,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议论法,自学读书法,练习法,它们有其各自的特点,教学中具体采用哪种教学方法,一般要依据教学目的,教材要求,课型内容,学生水平,教师能力,教学条件等多方面考虑。 教学内容是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教师应仔细分析课题内容是传授新知识还是形成和巩固某种技能技巧,或者兼而有之?知识结构的推理层次是简明具体或是复杂抽象?内容表达是浅显易懂或是较为深奥,教学时间充裕或是紧迫?教学内容适合培养什么能力?方法应随这些考虑作出抉择。

教学方法要随“学情”不同而有差异。

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所谓学情主要是指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和班级的整体素质,在教学方法中要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由“学习”再到“会学”,例如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时,学生活动相对较少,就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听课习惯。启而不发的整体素质较难采用讲授法之外的教学方法。

(ii)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予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变成师生之间内多向交流,使教学成为一个探索,发现创造的过程。有人说:“学情决定教法”,但反过来“教法也能造就学情”,教法和学法相结合,长期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采用相应的鼓励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一定可以培养出现数学素养较高的学生和班级。

选择教学方法也要依据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要能灵活、综合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立足整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对于教学方法来说也是这样,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应当有规律可循,但是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不应该也不能依靠某一种教学方法来实现它的全部功能。更重要的是学习多种教学方法,博采众长,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计最能体现教学规律的教学过程,不宜长期使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或原封不动地照搬一种实验模式是不可取的(羊思经验),各种教学方法中,没有一种能很好地适应一切教学活动,没有万能的,只有依附一定条件下的相对优势,作为一个教师来讲,为了发挥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保持教学系统的最大活力,在教学中要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形成良好的整体结构,发挥教学的最大效益。

要考虑教学内容的进程。

篇3

教学过程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至关重要,所以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对它进行各种探索和解释。

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古代教育家关于教学过程的认识。

孔子对教学过程的各因素都接触到了。不过他是矛盾的,既主张“生而知之”,又主张

学而知之”;《论语 季氏》既主张内省,又主张“多闻”、“多见”。他的关于学习过程或教学过程的主张,可以概括为学、思、行。其内容主要是唯心主义的,但也有唯物主义因素。

孔子之后,中国儒家分成两大派:思孟学派以及宋明理学发展其唯心主义方面;荀子、王充、颜元、王夫之等发展其唯物主义方面。《中庸》把“学”的过程概括为一个完整的公式:“博学之,审向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熹明确地把它定为“所以为学之序”。荀子则主张“闻、见、知、行”,并把“行”提到重要的地位,认为“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荀子儒教》)颜元更进而主张“习行”甚至走向另一极端,他说:“吾辈只向习行上做功夫,不可向语言文字上着力。” 世界上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关于教学过程的一些观点。

西文,古希腊柏拉图提出,“认识真理的过程,便是回忆理念的过程,教学就在于使人回忆理念世界。”这和孔孟主张的内省是相似和一致的。古罗马昆体良比较明确而具体地提出教学步骤或阶段的见解,介绍了这样三个递进阶段:(1)模仿;(2)接受理论指导;(3)练习。

到了近代,关于教学过程的研究更进一步深入。

夸美纽斯提出著名的直观教学主张,认为教学要从直观到理解和记忆,从感知事物致文字、概念。

裴斯塔罗齐把教学过程设想为“观照(直观)过程,就是由观察摄取材料,然后由先天固有的某种潜在能力去整理加工,使得观念明确。

赫尔巴特根据他的“统觉”原理,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新旧观念联系和系统化过程,并提出了教学的形成阶段。

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主张,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 以桑克为代表的,持刺激棗反应说的行为主义学习心理学。

格式塔派主张完形说的认知学习心理学。

3 由于科技大发展,对教学过程又有许多新的解释和说明,最显著的例子,如不断构造的过程又如“三论”产生,导致人们从信息传输和处理的观点来解释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教学过程本质是一种认识过程;其二,这种认识又不用于一般认识或其它形式的认识,有其特殊性。它是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接受人类间接经验和知识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前,教师为了使学生能掌握教学大纲及教材规定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必须精心制定最优化的教学方案,编制教材教法程序,适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科学组织和设计。在教学教程中,按照拟订的设计方案,随时结合现状修正方案并将之实施。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是辩证的统一。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换句话说,学这个主体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是辩证的统一。 教师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的效益。 数学学科由于学科的特点,按照大纲要求,在教学中,要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抽象、类比等重要的思想方法,还必须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数学能力和体现各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处理好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数学课决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讲几个定理举两个例子了事,教师必须精心策划,既要有具体细致的总体设计,还能设想到各个局部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应策,一个教学过程的设计的优劣,显然要由最终的智能教学效果和时间效益来评定。 对教学过程设计的几点思考。

如何使教学过程设计更优化更合理。

我们在集体备课时,遇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等比数列的第一节课如何上,大家讨论了两个基本问题,其一是本节课教学过程的总体划分,其二是教学过程的第一阶段实施的具体步骤,第一个问题,很快取得了一致意见,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等比数列概念的引入和理解过程,第二阶段是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归纳、理解和应用的过程,第三阶段是归纳小结。这三个阶段自然是以第一、第二阶段为主,因此我们重点讨论了前两个阶段实施的具体步骤。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引入,我们设想了三种不同的方案:

方案一,用实例引入,选了一个增长率问题,有某国企随着体制改革和技术革新,给国家制造的利税逐年增加,下面是近几年的利税值(万元)

1000, 1100,1210,1331,……

如果按照这个规律发展下去,下一年应给国家制造多少利税?

以处引出由1000,1100,1210,1331,……所确定的数列,研究这一数列的特点,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这种以实例引入新课的方法自然突出了数学的应用性,同时还可以从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方案二,以具体的等比数列引入,先给出四个数列: 1,2,4,8,16,……

1,-1,1,-1,1,……

-4,2,-1, ……

1,1,1,1,1,……

由同学们自己去研究这四个数列中。

每个数列相邻两项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点?

由此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研究,去归纳,从中发现规律,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方案三,以等差数列引入,开门见山,明确地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等比数列”,它与等差数列有密切的联系,同学们完全可以据已学过的等差数列来研究等比数列。

什么样的数列叫等差数列?

你能类比猜想什么是等比数列?试举出一两个例子,试说出它的定义。

方案三比二“更带有激发性,学生参与的程度更强,在几乎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研究,从思维类型来看,这种方法重要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引发的思考。

如何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以实现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目的。

从目前高考改革的方向来看,逐步加强对能力的考查,因此,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应该以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主线,使“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重视解题教学,对新课的引入过程,对新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不够,将好多可以进行能力培养和训练的机会放过了,认为课堂教学时间紧,能力培养见效慢,不如“精讲多练”实惠,对如何使用课本进行能力培养的问题,也有模糊认识,认为课本怎么写我就怎么讲,既省时又省事,更省力,这些想法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

由于同一个内容可以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说明不同的教学设计一定有不同的考虑,会实现不同的目的。

教师在备课时,一般容易单纯从教学内容出发,考虑如何掌握所教教学内容为主,对深层次的教学目的考虑不周或不去考虑,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经验只停留在知识内容或方法上,而忽视能力和素质要求,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淡化了过程。 怎样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

我们知道,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好坏,关键在于备课,可以说教学的过程是从备课开始的,因此抓好备课这个起始环节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科学地、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真正把好备课关。

当前的问题是有些老师对备课还重视不够,个别老师的教案是使用多年不变,有的老师只备例题和习题,没有能力培养的意识,也有的老师将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纳入教学轨道,但经验不足,训练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开展研究和讨论。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要素

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方法和能力的关系,又要突出能力的地位和作用。为此,我们认为教学过程设计的主导思想是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这是教学改革的方向。

要分析班级的整体状况。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速度、课堂

气氛,……,都有差异,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考虑能力要求时,应随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所区别。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时所设问题的大小、难易程度也要因学生而异。 如果一个班级基础很差,就很难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由学生讨论、发现、论证的完整的教学环节。相反,若一个班级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有良好的发言习惯,又有一批较好掌握论证技巧的学生,最有可能安排设计讨论的环节,引导学生自已归纳推导出某些数学命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总之,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要研究课题特点。

教学内容是进行能力训练的素材和载体,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培养不同的能力,在其

功能上会有所差别,例如立体几何有关内容,在培养和训练空间想象能力上具有独特的作用,是其它问题无法相比的,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为突出能力培养,一定要从教学的内容出发,研究教材内容与有关能力的关系,充分发挥某节教材内容对培养某项能力的特殊功能,使能力培养落在实处。我们认为任何一段教学内容,任何一种课型都能起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关键在于挖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有些教学课题要安排一定时间复习旧知识有“铺垫”才能讲述新知识,有的则完全可以“单刀直入”,直接进入教学课题,有些课题适宜于用讨论的方法,发挥学生的思维,有些则不然。如讲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证的关键是启发构作一个平角。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添辅助线完成论证,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述和学生活动的设计就很有研究的余地,这是由课题特点决定的。有些课题论证内容层次复杂,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好知识和论证方法的准备环节,……。教学中有以讲授概念、定理、法则为主的新知识课,有以巩固知识和技能技巧为主的复习课,有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为主的检查课,也有包含以上几个要求的综合课,总之,必须按照各自的课题特点,灵活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

要考虑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阶段与主要步骤。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是在总结旧有的教学经验,吸收的西方赫尔巴特,杜威和苏联的一些教学法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存在多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体现着一定的教学理论,具有它的优势和适用范围。一般已明确不论采用何种结构模式归纳起来教学过程都大致经历五个基本步骤与环节:(1)诱导学生动机;(2)讲解领会新知识;(3)巩固新知识;(4)应用新知识;(5)检查教学效果。当然,具体到某一节课,它就可能只是把构成上述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步骤,或这一步骤的某一方面要求到为重点。但若从该节课的本身来看,也同样能具备上述过程的各个步骤。当然这些步骤也并不是总能截然分开,而往往是相互交错紧密联系的,有时也可能免除某一步骤,教师绝不能无视矛盾的特殊性而机械地设计安排。

要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虽然每个教师都接触到,但各人理解的含义不尽一致,广义上说,教学方法也可指完成教学目的和内容所采取的一切手段,途径和教学原则,例如通常所说的启发式,实际上是教学原则。电化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手段,又如什么程序教学法,单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究其实质均不纯指方法,都涉及整个教材教法改革。若纯粹地从方法上作出选择,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某一具体知识环节的教学任务所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方式,从教学活动方式的本质看,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议论法,自学读书法,练习法,它们有其各自的特点,教学中具体采用哪种教学方法,一般要依据教学目的,教材要求,课型内容,学生水平,教师能力,教学条件等多方面考虑。 教学内容是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教师应仔细分析课题内容是传授新知识还是形成和巩固某种技能技巧,或者兼而有之?知识结构的推理层次是简明具体或是复杂抽象?内容表达是浅显易懂或是较为深奥,教学时间充裕或是紧迫?教学内容适合培养什么能力?方法应随这些考虑作出抉择。

教学方法要随“学情”不同而有差异。

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所谓学情主要是指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和班级的整体素质,在教学方法中要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由“学习”再到“会学”,例如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时,学生活动相对较少,就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听课习惯。启而不发的整体素质较难采用讲授法之外的教学方法。

(ii)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予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变成师生之间内多向交流,使教学成为一个探索,发现创造的过程。有人说:“学情决定教法”,但反过来“教法也能造就学情”,教法和学法相结合,长期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采用相应的鼓励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一定可以培养出现数学素养较高的学生和班级。

选择教学方法也要依据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要能灵活、综合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立足整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对于教学方法来说也是这样,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应当有规律可循,但是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不应该也不能依靠某一种教学方法来实现它的全部功能。更重要的是学习多种教学方法,博采众长,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计最能体现教学规律的教学过程,不宜长期使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或原封不动地照搬一种实验模式是不可取的(羊思经验),各种教学方法中,没有一种能很好地适应一切教学活动,没有万能的,只有依附一定条件下的相对优势,作为一个教师来讲,为了发挥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保持教学系统的最大活力,在教学中要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形成良好的整体结构,发挥教学的最大效益。

要考虑教学内容的进程。

知识传授的先后顺序安排,例习题的先后使用顺序,及各个知识和教学环节所占用的时间比例的设想等。 要选择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