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水污染控制工程8篇

时间:2022-05-12 01:05: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水污染控制工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水污染控制工程

篇1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ength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project

Yan Lilong1, Ren Yuan2 , Zhang Ying1, Dai Yingjie1

1. Northeast agricult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China 2.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150090, China

Abstract: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project is one of core courses abou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building features in the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project course from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e adjustment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and strength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other aspects were going active exploration, and achieved good teaching results.

Key words: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project;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effectiveness

目前,我国有近300所高校开设了环境工程专业[1],其中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受到了普遍重视。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同时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工程性质较强的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在短学时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信息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学校定位和专业特色,根据几年来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对水污染控制工程这门课程进行了积极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改革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

1.1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水污染控制工程涉及化学、物理化学、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若在较少的学时内完成该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做好课前预习,了解水污染控制工程所学内容的相关知识,这样授课教师不用对相关知识做过多阐述,明显提高了授课速度。与此同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例相结合,如在讲解污水水质指标和分类时,结合“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进行讲解;在教授污水生物处理工艺时,结合哈尔滨太平污水处理厂的具体工艺进行讲解,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1.2 选择适宜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教材选择上,我们一贯坚持选用全国知名出版社的高水平教材,东北农业大学“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廷耀、顾国维主编的《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以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张自杰编写的《排水工程》作为辅助教材,并在教学与辅导中利用相关期刊及互联网资源构建立体化系列教材。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是以生物、物理化学、化工等课程为理论基础,用工程学方法研究控制自然水体污染的途径以及废水处理的工艺和工程技术[2]。这门课程采用传统授课模式所用的学时数一般为60~80学时,一些学校甚至达到100学时以上[3],而东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系则设定为48学时,明显存在学时数不足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多地教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是任课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对教学内容要进行取舍。我们坚持的原则是“统筹考虑,避免重复”,东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系在相关课程设置中,开设环境工程设计和环境工程综合实验两门课程,为避免课程内容重复,主要讲解污水处理部分,以物理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方法为主线,重点讲解物理方法和生物处理方法,将课程涉及的设计性内容安排在环境工程设计上进行讲述;有些课程内容,如吸附部分安排到环境污染控制综合实验课程上;通过对新技术、新理论做适当的补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明显地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如讲述生物脱氮理论与技术时,将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知识点进行了补充。总之,通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全面地获得水污染控制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

篇2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教学手段;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水污染控制工程” 是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之一,同时又是工程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种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污水处理问题的能力。如何搞好这门课程的教学,以适应培养环境工程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笔者对本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

一、课堂教学内容设置改革

现行各种教材采用的编写体系,是按照废水或污水中污染物的不同存在状态,分别介绍各种分离和转化处理方法的理论及有关单元操作。这种编写方式能较系统地介绍水污染控制过程中的各种单元操作技术,有利于学生掌握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但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不足。因为实际生产中,我们所接触的工业废水多按产生废水的工业部门来命名,如冶金工业废水、纺织工业废水、制药工业废水、造纸工业废水等。上述每种废水往往都含有多种形态的污染物,针对这些实际废水,学生在选择具体的处理工艺方面,常常感到束手无策。为了培养学生综合处理废水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作了一定的优化和调整,基本上按照原理――计算――工程应用――案例分析来进行教学。案例分析是以上述各种实际废水的处理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新的工艺方法和技术的开发应用日新月异,因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更新和充实课程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应紧密结合与本课程相关的各项研究成果,进行污水处理前沿进展方面的介绍,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最新发展动态。

二、课堂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

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内容含有许多工艺流程图、构筑物结构图以及一些原理示意图等,知识架构复杂,内容丰富。在教学过程中,为体现该课程“过程工程”的基本思想,使该课程的知识架构体现出更强的逻辑性,知识内容的诠释更形象生动。教研组不断改进和完善多媒体课件,以形象、逻辑的ppt、录像、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课件来强化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强调教与学的互动。采用了在学生对教学内容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对规定内容进行分析介绍和教师点评总结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参与和主动的学习过程,加强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了“实践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前者在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利用一定的时间由学生“讲课”,然后由教师总结分析,提出知识要点。后者是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以提问的方式,引出问题,由师生共同讨论。这两种教学方法,促进了师生的充分互动,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开展现场实践式教学。例如在学习气浮池、曝气池等构筑物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时,由于实验室有现成设备,直接在实验室开展相关教学,使学生真实的面对实物设备,增加学习兴趣和效果。

结合在课程教学中增设课程大作业,通过学生的读书报告、课外实践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水污染控制的发展与研究现状,提高学生查阅文献、写作以及口头表达等能力,培养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为加强学生对专业词汇的掌握量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多媒体课件多采用中英文对照,讲课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将《水污染控制工程》和《专业英语》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三、实践教学改革

本课程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等,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达到1:1,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实验教学内容及考核方法改革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主要有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三种。我们在开好验证性基础实验课的基础上,加大了开放式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在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方法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如《活性污泥的培养及完全混合式曝气池处理城市污水运行效果实验》内容多,培养活性污泥耗时长,无法只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实验。因此,我们把实验内容和任务布置下去后,让学生先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再集中讨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之后,学生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活性污泥培养驯化,等活性污泥成熟后,再集中时间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和水质指标的监测,分析各组的处理结果并讨论原因。《污水的采样、监测及处理》实验,把《环境监测》和《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内容结合起来开设的综合实验,从原水的采集、主要污染指标的监测至污水处理方法的选择,使学生了解到水污染治理的整个过程。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把《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理论知识和多种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加以综合、相互渗透的实验形式,带有一定的研究性、探索性和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验证性实验的缺点和不足[1]。它不仅需要综合的实验技能、独立的设计能力,还能培养团队协同合作的精神,对贯彻我校成功素质教育,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以前的实验成绩重在考核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现在我们把实验评价结果侧重于实验过程之中,对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总体评价,考核的内容和范围为:课前预习、创新能力、操作技能、实验态度、实验结果和分析报告等。改进考核方法,调动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还提高了实验的正确性,促进实验整体水平的发展。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考核方法的改革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有关水污染控制工程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水污染控制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2]。因此,在本学期课课程设计中,我们在设计任务中一改过去只设计生活污水的二级处理,而是给出不同来源的污水如制药污水、印染污水、医院污水、生活污水等,让学生分组选题进行设计,一方面增加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防止了“千人一面” 的现象。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突破传统工艺,利用自己所学知识,通过努力设计出技术更先进、工艺流程更合理、投资更少和运行费用更低廉的新型水处理系统。

课程设计结束后,除了要求学生提交设计报告和设计图件外,结合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报告、图件完成情况及时总结讲评、开展讨论。在考核上采用评优答辩的形式,由老师组织全班学生参加评优学生的答辩,学生介绍其设计思路、特点。对于优秀报告和设计图纸大家可以进行传阅,在此基础上指导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评。经过总结讲评和讨论,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掌握设计参数的正确选取方法以及设计方案的编写和图纸的绘制方法,从而达到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郭昌梓,孙根行.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2).

篇3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门重要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较高,同时融合了数理化基础知识并且具有极高的应用性的课程,只有通过明确课程定位,优化课程体系,革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等一系列措施,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现阶段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予以提出和讨论,以达到教学目的,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环保人才。

一、革新教学内容

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体现了工程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环境工程技术型人才。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中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安排在第六学期,讲授的内容包括理论讲授、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工程实践四部分。这种培养模式显然不适合环境科学专业学时少的教学,因为在较少的学时内无论如何是完不成如此多的教学内容的。

因此,在课程教学上应适当增加教育课时,将课堂课程与实验课程分开教学,同时为了增加课堂与实践的结合,在课堂教学内容方向上做调整,一是应重视本专业相关课程的知识整合与衔接,加大理论学时,加强基础理论学习;二是多综合,把现代技术与先进的理论适时地传授给学生。结合水污染控制理论和工艺技术的进步,以及我国规范、标准的改进,及时更新过时工艺技术,同时结合近年毕业设计中工艺方案选择、构筑物计算与图件绘制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工艺方案选择的教学以及讨论。

二、优化教学方法

1.强化多媒体教学

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中强化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气,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还通过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方式,创设情景,激趣,突出重点,化静为动,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增加课堂实例,引导学生思维兴趣

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3.组织课堂讨论

教学中的课堂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全班集体讨论,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课堂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三、实践课堂相结合

据我们观察,现阶段的实践环节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教学实验多为“按部就班”的验证性实验,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难以发挥;生产实习受经费限制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难以深入到生产第一线;课程设计没有完全结合工程实际,是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主要表现在:①功能单一,实验室基本上按课程设置安排实验,实验内容单一,演示型、验证性实验多,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少。②地位从属,实验室从属于系部、教研室,实验课过多依附于理论教学,没有实现从课程实验到实验教学的根本转变,实验室独立教学能力很弱,缺乏应有的活力。

四、结合地方产业结构需求教学

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体系应该紧密结合地区产业特色与污染特点,本着解决地方环境污染问题和经济建设培养为目的,从认识实习、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设计教学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例如,上海地区河流较多且分布较密集,工业生产污染物排入河流情况严重,在水污染工程教学中,宜适当增加河流污染控制的讲解。总之,在人才培养大众化的新形势下,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教学只有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区域特色,不断地对认识实习、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设计教学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出符合地方产业需求的新时代技能型、应用型环保人才。

对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和建设是时展的需要,是身为教师的职责。我校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方面的教学改革仅仅是一个开始,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并且要综合考虑它的前续和后续课程以及该课程在培养专业创新人才方面的地位,从而形成改革的总体思想,达到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晓毅.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与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下月刊,2011(5):104.

[2]李潜,吴春笃.浅谈“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多媒体教学[J].科技教育,2008(27):167-168.

[3]冯俊生,陈小红.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成功:教育,2007(1):153-154.

篇4

(一)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学院辅双语教学实践尝试结合水污染控制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同步进行,实际教学活动中未增加课堂教学学时,坚持以专业性工程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兼顾提高学生专业外语的应用能力,包括专业英文词汇的积累、专业英文文献句段的习惯表达、外文科技文献的核心内涵理解。教学组织总体上持续关注学生的兴趣与授课反馈,充分利用并合理配搭英文教学资源,循序渐进,适当、适量、适时地将英文教学贯穿在课堂授课过程之中。

首先,强化针对性预习环节。各教学单元任务开始前,安排5分钟左右的课堂时间,教师发放预习提纲,包括下一教学单元的重难点、双语辅教学内容及其相关的英文科技文献或教辅材料的梗概性选编、教师要求的预习方法与完成方式等,要求学生课后按要求认真完成。例如,若采用双语教学的知识点为基本概念或原理,则需按预习提纲简明扼要注明其基本要点与内涵实质的英文释义;若为某一典型水处理技术方法,则应批注其单元操作控制步骤的英文关键词。教师随堂对预习情况进行抽查,计分重点考察学生对待预习任务的态度和关注程度,按15%比例计入期末综合成绩。针对性预习方式不仅避免了教师盲目编写双语教学讲义,而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维,使学生双语课堂教学的适应能力大大增强。针对性预习方式在强化双语教学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有效解决了双语教学流于形式的问题。

其次,在课程辅双语教学实践中,不过多分析专业术语英文语法成分,重在逐渐培育和形成仅把英语作为不同于母语的一个载体,培养学生对英文科技文献的熟悉关注度,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学生能持之以恒地涉猎专业领域外文文献,并水到渠成地达到一定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最后,彰显辅双语教学在授课方式上的灵活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包括英文网站资源、英文原版资料片等在内的优质信息资源,减少学生对外语授课的恐惧。一方面教师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涉及双语授课知识点的材料进行筛选、剪辑、编排,对板书—课件—口头的教学方式合理优化,以科学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如:在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章节双语授课时,各处理单元专业词汇相对简单,因此可通过全英文flash课件,配合学生图片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另一方面,笔者认为辅助双语教学中英文授课比例也不应拘泥于特定的任务性指标,而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调整。众所周知,课堂提问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但该课程受到学时与开班人数的限制,提问互动未能深入展开。为避免出现“满堂灌”,课堂上应适当采取开放提问,鼓励大家广泛参与,或者通过教师自问自答的过程启发推理,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思考。

(二)课外教辅互动

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多年来课外答疑指导环节已成为该课程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有效提升双语课堂教学效果,适当调整和强化了课外教辅互动,以缓解学生在双语授课环节的紧张和压力,持续激发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浓厚兴趣。一方面增加了采用英语表述的课后作业考查,比如:结合文献查阅简单归纳某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沿革,对水处理单元技术进行典型影响因素讨论,或者完成某特定污水水质处理的流程分析等。利用集中答疑时间,师生共同讨论、交流作业内容,在各抒己见中,活跃学生思维,锻炼科技英语表达,培养学生应用英语分析专业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较之于单纯的中文教学,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接受认可度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课后借助邮件提问,鼓励学生采用英文邮件形式交流,教师每周集中一个上午的时间进行整理和选择性回复,并就典型问题课堂集中解答,作业与课后讨论按15%的比例计入期末综合成绩。为增强双语教学的趣味性,增加学生对知识点应用的理解,拓宽学生知识面,笔者尝试将双语辅教学实践探索融入实验环节,实验报告册中实验所用仪器、设备以及试剂等采用双语注释,实验结果讨论中要求学生至少对一条结论用英文展开分析,让学生尝试简单的科技英文书面表达,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教学环节对双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三)课件内容与形式优化

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课件的不断完善是其建设过程的重要环节。根据课程辅双语教学模式的需要,对课件内容和形式进行了优化。

首先,对适合进行辅助双语教学的内容进行精心选择,按原理性、技术性、应用性、前沿性等几个基本层次,优化辅助双语课件编制方式进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原理性教学内容(需氧有机污染氧垂曲线、吸附理论基础等)科学性较强,包含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相对较多,课件中主要以关键词的双语表达显示;技术性教学内容(污水处理工艺单元等)规范性较强,知识构成专业性、典型性强,课件中采用双语概括关键句,简述案例,并辅以原版英文资料;应用性教学内容(膜技术、离心机等)成套设备较多,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双语更多地体现在图片信息、国外应用性录像短片等方面;前沿性的教学点(如难降解有机物高级氧化与吸附处理等)多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英文科技文献与网络学术交流相对丰富,双语课件的相关内容则采用权威研究成果列表归类的形式,培养学生归纳文献成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问题探究的浓厚兴趣。

其次,课程双语教学课件的内容编排并非面面俱到,取舍原则主要基于学生对采用双语教学知识点的接受程度,并兼顾课时与大纲进度。教师应根据专业知识难易程度、学生英语理解平均水平因材施教。就该课程而言,在水污染控制基本原理部分采用双语辅助教学,学生具有环境工程概论的基础,易于在授课初提高学生的接纳度和参与程度,让学生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同时,选择比较典型的,目前在水处理领域应用相对较多的技术性方法,如沉淀、吸附、混凝、好氧活性污泥处理法等内容适度进行辅双语教学,重点突出而又有拓展空间。课件内容编制应注意考虑知识点在国内外教学体系中的差异,比如,国外一些原版教材一般笼统考虑水处理过程,沉淀、过滤、混凝等主要针对给水处理,而该课程重点针对污水处理与污染物控制,因此在注重对原版英文教材、英文文献取舍的同时,应按教学大纲认真选编课件内容。

此外,从专业词汇的认知与知识讲授的角度,需充分考虑词汇的前后衔接、循序渐进,逐渐接触、逐步积累。辅助双语课件制作的主线也应从易到难、从单个词汇标注到句,具体内容上可以根据难易程度作局部调整。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减小课程在辅助双语教学中师生的交流。难度较大相对复杂的内容以中文为主,配以章节、小标题或提纲,重要专业词汇和术语用英文表达;而易于理解的部分,采用全英文课件形式。

二、结语

篇5

我国的水污染问题普遍存在,如何保障饮用水水质合格和污水达标排放是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水处理技术需要广泛应用和发展进步,目前我国的水处理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在各个行业的水污染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污染控制工程涉及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关键技术手段课程内容针对性强,应用性强,不仅是对水处理理论方法的总结,更是对水处理工程实践的有效指导。

2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水污染控制工程部分的课程教学主要着重于介绍水处理的各种技术方法和工艺,学生的感觉就是在学习知识然而,经过课程学习后,学生存在的疑惑是不知道在哪些工作岗位上能够使用这些技术,也不知道今后如何为就业方向做准备也就是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发挥课程的实践作用,所以,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是有必要开展的。

3将“岗位指向教学法”引入教学过程

环境工程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应用性的课程,课程内容中涉及很多可能的就业岗位方向岗位指向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将相关的理论、方法、工艺与实际生产实践中的工作岗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体会课程学习对今后相关工作的起到的作用,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水污染控制工程部分的课程教学中,岗位指向教学法的应用点比较多在介绍水质标准时,可以将我国现行的各项水质标准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考虑在各个地区的环保部门从事水环境管理工作,依据的规范就是各个行业相关的水质标准在格栅、沉砂池、沉淀池、污水泵站等污水处理构筑物的教学过程中,指出这些构筑物的位置关系及污水处理厂的厂址选择原则,使学生对污水处理过程有直观的认识,了解到污水处理设计可以在各个市政设计院或有设计资质的环保公司开展,也就是说,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将污水处理厂水泵站、市政设计院和环保公司作为就业岗位,在大学期间为某个岗位方向做准备,积累经验在沉淀理论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沉淀规律和理想沉淀池分析,鼓励有兴趣的学生钻研专业理论知识,为将来在研发部门研制更高效的水处理沉淀池打基础在混凝净水的教学过程中,分析各种无机盐类混凝剂和有机高分子类混凝剂的优缺点,引导学生选择和判断混凝剂的适用条件及在实际水处理中存在的不足,指出研制新型高效混凝剂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鼓励有读研志向的学生积极准备报考水处理相关专业研究生,将来为我国的净水事业贡献力量在吸附和膜分离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指出目前市售的瓶装饮用水主要是通过活性炭吸附和反渗透膜过滤进行的处理,也就是说,瓶装水和各种饮料的生产主要是水处理的过程,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考虑将这些制水企业也作为就业的目标在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净水工艺的教学过程中,指出哪些工艺适用于大型污水处理厂哪些工艺适用于工业废水处理生产单位的生产废水必须进行污水处理,达标才允许排放,否则将缴纳排污费或被勒令停产整顿污水处理工艺的设计和运行管理对于大部分生产单位都有重要的意义,很多企业都设置有环保部门,所以,这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在水处理构筑物结构组成的教学过程中,采用CAD工艺图和构筑物仿真图进行展示,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水处理构筑物的结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锻炼CAD制图能力,鼓励有兴趣或者数学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深人钻研数学建模仿真方法,为将来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打基础在水污染控制原理和相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对于重要的专业名词给出其英文单词,鼓励有意向报考研究生学生认真学习专业英语,查阅专业领域前沿的英文文献,为将来时的科学研究打基础。

4结语

篇6

[关键词]环保产业 环境工程专业 水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建设 应用复合型人才

[作者简介]吴向阳(1965-),男,江苏丹阳人,江苏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化学、生物资源利用;刘宏(1968-),男,江苏江都人,江苏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与安全管理;李潜(1972-),女,湖南隆回人,江苏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技术。(江苏 镇江21201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31-03

“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该课程以物理化学、生物、化工等理论为基础,应用工程学的方法研究水体污染控制的途径以及废水处理工艺及其工程技术。该课程涉及基础知识面宽、内容繁杂,具有复杂抽象的问题多、应用知识更新快、知识联系性强等特点。同时,“水污染控制工程”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包括理论与实验教学,而且还涉及课程设计以及实习实践等环节的内容。教学研究与改革是高等教育永葆活力的源泉,是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为进一步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环保产业对水污染控制设备及工程的人才需求,有必要进一步对“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内容体系进行建设与改革。

一、课程建设原则

1 面向产业,突出需求。作为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环保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处于环保产业链上游的环保设备制造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高、需求量大。目前,我国环保设备生产企业已逾万家,但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不高、缺少自主创新理念等问题,与发达国家的同行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大型成套环保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能力等方面明显不足。从人才方面来看,同样存在工程技术人才不配套、专业人才匮乏、重点技术缺口较大等问题。现有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以及能力与素质远远不能满足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具有创新性的应用复合型环保设备工程专业人才任重道远。水污染控制设备是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的人才缺口尤为突出。因此,“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与改革应面向环保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2 面向工程,强化特色。“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课程建设与改革应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工程,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做到教学、科研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和途径,以有效提高学生面向环保产业生产一线的工程素质。同时,充分利用江苏大学机械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的学科优势,与水污染控制工艺设计、新技术开发紧密结合,培养以环保设备为特色,具有水污染控制方面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研发能力的高级应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教学内容改革

1 课程内容体系改革,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水污染控制新技术和新装备也日新月异,因此,必须紧跟科技发展,积极掌握水污染控制技术及设备的最新进展,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理念融入教学内容。为适应环保产业对具有环保设备研发、设计等方面能力的人才需求,改变以往以水污染控制基本原理和控制工艺为主的内容体系,采用以水污染控制设备(装置)原理、设计与应用为主线的“三三制”内容体系,即水污染控制技术原理、设备(装置)设计与应用实例三部分组成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与教学时间各占1/3,使学生既掌握基本原理,又能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技能。学生进入就业岗位以后,无须专门培训就可直接承担相关技术工作。此外,结合注册环境工程师的考试要求,将相关内容整合到教学过程中,保持教学软件与工程实际应用软件的同步,使学生所学内容能够和工程设计与管理实践相接轨,从而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注册环境工程师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2 教材和辅助教学资源建设。在改革课程内容体系的同时,切实加强教材和辅助教学资源建设,进一步扩充教学参考资料。目前,我校采用由本校教师主编的《水污染控制工程》教材,该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水污染防治的有关技术政策、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水污染控制设备的设计及计算,并吸收了同类国家级规划教材的优势。该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依据废水中污染物性质及状态,将废水处理技术和操作单元归纳为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和生物生态处理技术两大体系,同时介绍了多种废水处理新技术。目前,本课程教学团队正在对该教材进行修订,在新版教材中将充分体现以水污染控制设备原理、设计与应用为主线的“三三制”教学内容体系。此外,本课程教学团队积极开展了辅助教学资源的建设,汇编习题库与试题库,创建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并建设课程网站,搭建了师生网络交流平台,初步实现了立体化教材建设目标。

另外,根据本课程多学科交融、知识交叉和综合的特点,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和把握本领域国内外的发展动向,并且培养和训练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课程教学团队进一步扩充了教学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料与文献。主要包括《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废水卷》《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等工具书:Theory and Practice of Water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水质工程学》《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理论与技术》等本领域著名专家的著作与优秀教材;WaterScience&Technology,Water Research,《工业水处理》《水处理技术》《环境工程》《中国给水排水》《给水排水》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其他如各种废水处理工艺原理及流程的flas,环保设备(装置)、生态处理系统及工艺场景的数码图片,废水处理厂实况录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NT程设计实例等教学辅助材料。

三、教学团队优化,教学方法改进

1 优化教学团队。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更好地实现该精品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建设目标,通过优化组合,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学科带头人领衔负责,建立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并能经常性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的教学团队。“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

学团队由实验教师、讲师、副教授、教授组成,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团队成员在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更加优化,既有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深的学术型教师,又有多年从事工程实践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该课程教学团队具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即通过创建“水污染控制工程”精品课程优秀教学团队,在提高团队成员整体素质的同时,有效促进“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水平,同时注重培养年轻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努力建成省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

2 灵活应用启发式、互动式和开放式教学方法。“水污染控制工程”内容多、涉及面广,而教学学时却有限,因此,课堂教学难度较大。突出重点,灵活应用启发式、互动式和开放式教学方法,既可避免“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又可解决学时有限的问题。在“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过程中,以讲重点、讲方法和讲实例为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原理与工程实例穿插讲述,例如,讲授城市污水深度处理与中水回用技术时,结合江苏大学附近丁卯污水处理厂将深度处理后的水作为我校绿地浇灌用水的实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善于把单向信息输出的课堂变成师生平等进行双向信息沟通、交流与讨论的场所,通过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循序渐进,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广泛采用视频、仿真、网络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与难点,从知识的导入到新概念的建立,直至新知识的巩固,广泛采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视频、仿真动画等进行直观演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采用典型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实况录像、各种废水处理工艺单元图片以及工艺、设备运行动画,将工程实际问题短时间集中呈现给学生,既加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又增添了课堂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有效克服了以往教师语言描述枯燥无味、学生难以理解的缺陷,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同时,主讲教师告知学生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取有关本课程的最新信息。

4 积极施行研究性教学。以科研促进教学,本课程教学团队积极推行研究性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交叉融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团队将科研最新成果和工程实践前沿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以科研带动理论与实践教学,并依托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了稳定的课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性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四、以工程素质能力为核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融合该课程的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科研立项等环节构建“实验一实习一实训”三位一体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工程素质能力和创新能力。

1 实验教学。大力开展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同时加强实验室建设,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满足个性化学习的实验教学环境与条件以及开放运行的保障机制。重点建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如“工业废水可生化性分析及其处理”“污水组合控制工艺”等,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从而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实习环节。实习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途径。教学团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校附近城市给水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理等“产、学、研”三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赴现场参观,使学生能够学习不同行业的废水处理工艺技术,弥补校内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对事物直观认识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水平与工程实践能力。根据污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及其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参观实习计划,在深刻认识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注重对新工艺、新技术的认识实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问题,构建理论教学、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与训练体系,实现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3 设计环节。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素质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理论与实验教学以及实习环节的培养,学生基本掌握了废水处理工程的基本设计规范,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废水处理工艺与设备的设计计算以及图纸绘制。设计环节以废水处理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工程实例为背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教学团队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废水处理工程的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废水处理工艺的确定、废水处理方案的编制、设备(装置)的设计与计算以及设计图纸的绘制,进一步巩固和拓宽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并加以灵活运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在课程设计环节,安排学生有针对性地到相关废水处理场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学习各种水污染控制设备及其设计与运行参数,以更好地完成课程设计所规定的任务,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

4 创新能力训练。“水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门具有较大创新空间的课程,充分利用本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学科优势,让本科生全面参与教学团队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并指导学生积极申报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江苏大学组织的“百项本科生创新计划项目”、江苏大学团委组织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项目”等创新训练项目,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五、进一步建设思路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以应用复合型环保产业人才培养为目标,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具体工作。

1 进一步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紧跟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重点加强海外留学人才引进力度,大力支持教师出国进修,访名校、拜名师,全面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2 不断完善多媒体课件。由于“水污染控制工程”内容庞杂、信息量大,非常适合采用多媒体授课,因此,必须注重课件内容的不断更新,紧跟学科前沿,及时引入水污染控制领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与新装备,不断完善多媒体课件。

篇7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工程;开放性;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47-02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技术课之一,在当前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紧张的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工作也相应得到各高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据统计,截至2009年全国设置“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共计247所,进行《水污染控制工程》精品课建设的高校数量达75所(约30%),精品课建设均分别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个方面加强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1]。比如有的高校将理论教学学时数从60学时增加至80学时,组织学生参观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工业废水处理工艺流程等,以此加强学生对污水处理的感性认识,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独立思考能力等均得不到加强训练,往往使学生参加工作后锻炼一至三年才能胜任工作要求,用人单位常常也反馈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感到不甚满意。虽然各高校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方面加强了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但学生均是旁观者或学生均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从旁观者或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理论知识运用的实践者,其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得不到训练,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加强,不能将其大学所学到的知识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其原因不在于学生,而在于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以及我们的教学工作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综合知识实践运用的平台。本文针对当前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展水污染控制工程开放性实践教学改革,搭建一个开放性实践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综合理论知识实践运用的平台,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通过组织学生收集各类性质污水并进行水质分析化验,按照不同污水水质确定污水处理方案及工艺流程,进行室内污水处理效果小试试验的实践性教学改革,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综合知识运用及综合能力训练的实践性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一定的创新性。

一、开放性实践教学改革目的

开展水污染控制工程开放性实践教学改革,搭建一个开放性实践教学平台,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居民生活区、工业企业收集各类污水水样,以实际生活污水和各类工业废水为对象,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技术设计不同性质污水处理工艺,并通过试验取得设计参数,优化污水处理工艺方案,通过小试试验使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18918-2002)”和“污水回用水质标准(CJ/48-1999)”要求。每年组织学生开展水污染控制工艺实践竞赛活动,形成一种开放性实践教学体制。

二、开放性实践教学改革目标

1.通过开放性实践教学改革,学生对《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得到了深化,对污水处理可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将《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化学》、《工程流体力学》、《水污染控制工程》等各门课程知识综合运用到污水处理实际工程中,使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增强。

2.通过开放性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采集水样、化验分析水质、确定污水处理方案及工艺流程,并进行污水处理效果考察,使学生达到一个优秀本科毕业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水平。

3.开放性实践教学改革,使学生认识到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需要各门课程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并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增强了其科研团队意识。

三、开放性实践教学改革内容

以《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际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为处理对象,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技术,按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18918-2002)”和“污水回用水质标准(CJ/48-1999)”处理要求,通过实验确定污水处理工艺参数,确定不同性质污水及不同处理水质要求的工艺流程;按照所确定的污水工艺流程,进行污水处理室内模型小试试验,考察污水处理效果,并进行污水处理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佳污水处理方案和工艺流程。为学生提供一个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加强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四、开放性实践教学改革特色

1.开放性实践教学改革是综合理论知识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既强调了基本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又鼓励学生探索前沿技术,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相互协作能力融会贯通在水处理工程实践中;既是将所学知识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一个平台,是该门课程教学工作的一个创新举措[2]。

2.让学生从当前各高校,从加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中,从动者、旁观者转变为现实实践活动的参与者,是将独立分散的知识综合运用的一个具有系统性的实践过程,是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中的一个实践过程,是理论知识“升华”的过程。

五、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在特定时间内采集生活污水、各类工业废水等不同性质的污水水样,并进行污水水质化验分析。

2.采用生物技术处理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内培养优势微生物种群,但微生物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并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好氧微生物的培养一般需要7~10天的时间,而厌氧微生物的培养则需要1~3个月的时间,污水处理试验不能够同步,处理效果难于评价。

3.同一污水水样可以采用不同的处理技术达到相同的出水水质要求,确定最优处理工艺方案需要进行污水处理效果不同连续试验的对比分析,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在此过程中各种运行费用难于精确计算。

4.反应器的加工需要特定的专业制作。

六、开放性实践教学改革意义及成果展望

通过开放性实践教学改革,有望开创高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开放性实践教学改革的全新尝试,极大程度提高学生各种污水处理技术的综合实践运用,学生综合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系统性地综合运用得到较大程度提高,学习本课程理论知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开展开放性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对学生来讲既是科研创新活动,也是一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本学科建设意义重大:每年组织学生定期举办“污水处理技术”竞赛活动,形成一种体制;进行开放性实践教学改革,对提高高校实践教学水平、学科建设创新意义重大;和工业企业及居民区物业相联合,为工业企业和居民区污水处理提供新技术,为污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并为促进学生的就业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江长胜,郝庆菊,肖广全,等.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生产实习的改革与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29):82-84.

篇8

“水污染控制工程”属于工程类课程,内容涵盖了水污染控制的所有知识,完全满足学生的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包括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生物膜法、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处理、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污泥的处理与处置、污水处理厂设计等。主要内容以叙述性为主,复杂的理论推导较少,但课程的内容较多,所涉及的基础知识也较繁杂,涉及化学、物理化学、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等[1]。“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用工程学的方法研究控制水体污染的途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的工艺及工程技术。学习该课程需要了解许多学科的交叉知识。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及工艺设计方法、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情况,常规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增加课堂信息量、培养学习主动性的重要途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对课程内容设置提出了一点思路[2]。

2.“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思路一

将“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内容顺序适当调整,从基础理论到工艺流程再到实际应用,环环相扣,使学生从专业知识薄弱到专业知识丰满,直至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

在教学中,原本是根据书的目录从前至后,按部就班的讲解。但随着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始打破顺序的界限,按照知识的顺序讲解,教师本身的思路更流畅,学生的理解更深入,课堂听讲也更加专注了。专注的原因在于知识的环环相扣、环环相通,每个知识之间没有空档。例如,在“活性污泥法”的章节中,如果按照目录的顺序讲也是合理的,但要让学生像听故事一样有兴致听下去的话,教师本人至少也要入境才可,所以课程的内容的连贯性至关重要,也可以说要像故事情节一样自然发展,这样的课堂,才会出现学生自愿竖起耳朵、全神贯注的听课。因此,首先讲解什么是活性污泥,活性污泥的基本流程,在整个水处理工艺中所处的位置,活性污泥降解有机物的过程与机理,这样,让学生有了一个点与面、基础与实际的认识,然后明确在活性污泥这一方法中只要涉及的问题有三:一是活性污泥的主要物质是微生物,此处结合“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加以强调;二是处理对象――有机废水,三是活性污泥法工艺必备的条件――曝气设备。然后给学生详细介绍各种曝气设备特点、功率、适用于哪类污水处理厂,并配以插图介绍,使学生在感官上增加认识。于是,学生的思路更清晰了,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活性污泥法”的基本知识的介绍还在延续,介绍活性污泥法的曝气反应池以及各种形式的活性污泥法工艺,再配以处理厂实例照片,以弥补流程图所带来的缺乏空间感,然后再向学生讲解活性污泥法工艺所涉及的相关参数以及除去有机污染物的工艺设计,很多学生面对计算题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那么,应该为学生清晰的说明工艺设计中涉及的所有计算要求,均来自工艺正常运转时的参数指标,也就是说,工艺的设计要为工艺运行服务。很多学生对运行参数不重视,甚至觉得只是参考值,但这些数值恰恰是为工艺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每每遇到此,都要向学生强调其重要性。至此,活性污泥的大部分内容都已讲授,那么与它密切相关的还有生物脱氮除磷、膜生物反应器以及二沉池,这几块内容二沉池要在活性污泥法后面紧接着讲述,要让学生知道,二沉池是活性污泥法的一部分,有些学生认为二沉池无关紧要,是个可有可无的工艺。最后向学生讲解生物脱氮除磷、膜生物反应器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当前水处理最为热点的内容,在这一内容里,把基础理论研究的部分介绍后,将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需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以补充书本滞后的不足。所以,“活性污泥法”这一章节讲授结束后,要让学生有像看完电影一样的欣赏感觉,那么,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学生喜欢,才能有对专业知识进一步加深的愿望。

3.“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思路二

前面叙述的是一个章节内容,下面分析一下“水污染控制工程”整体的教学。

在整体教学中,首先讲解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然后介绍污水的物理处理,紧接着介绍污水的化学与物理化学处理,接下来讲解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基本理论都介绍结束后开始讲解主要方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氧化塘、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在这阶段后,给学生理顺思路,总结前期知识。最后讲解污水回用与污泥处理与处置,在课程结束时讲解污水厂的设计,把前面的知识在这一部分重新利用编辑,增加教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另外在课程讲授中应着重对工业废水处理方面给以适当的补充[3],重点介绍典型行业的工业废水的来源、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讲授过程中充分结合基础性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思路三

增加提高师生互动情节,提出一个小问题,让学生到讲台上为学生讲解,可以一问一答,消除了老师提问的紧张感,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教师从中发现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后,开始以教师为讲授主体,采取突出重中之重的重点和一般重点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环节[4],将涉及的章节内容精练的讲解,并着重讲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再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分析,于是,学生的疑问解开了,课堂的内容学生都理解了,教学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知识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即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5]。

5.教学内容的提炼与延伸

理论知识教学与热点研究话题介绍相结合。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由于课本的滞后性,往往课堂上的内容已经成为过去时。因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涉及的内容,紧密结合相关的科研课题,进行科研进展方面的介绍,让教学信息突出前沿性[6],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与之相关的学科知识,使学生的思路更宽更广。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受到更多名师的熏陶,增长更多的学术知识氛围,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眼界。这些过程对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提高也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