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法制教育与学科8篇

时间:2022-07-17 19:47: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法制教育与学科,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法制教育与学科

篇1

在小学教育中实施法制教育的渠道有很多,有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课,有以综合主题形式为主的法制教育活动,如主题班队会、红领巾法制知识广播,也有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整合型法制教育。但就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来看,只有课堂教学才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最佳主渠道。因此,在课堂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力度,也就成了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义不容辞的、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新任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应充分挖掘里面的法制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法制教育。下面是笔者在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中的几点偶得。

一、渗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在小学法制教育中形成学科渗透,它的教育优势是法制教育其它途经无可比拟的。在目前客观存在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学科课程总是居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学科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实施小学法制教育同样不可能逾越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是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条主要途经,也是最佳途径。

二、渗透法制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教学始终是一项带有明确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活动,小学法制教育在学科中渗透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之列,在备课、上课等各个教学环节中要善于开发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并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时作为研究项目之一。

2、有机性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各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凭借学科教材,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请学生用“赡”组词,一生回答“赡养”,此时老师加以了表扬,并因势利导,告诉学生:由父母“抚养”成人是子女的“权利”,而“赡养”老人是子女的“义务”,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你可以行使你的权利,但也要履行你的义务。这样,同学们在接受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无形中也受到了深刻的法制教育。

3、情感性原则。

    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富有情感性,必须讲究氛围,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动之以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对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理明情,达到“内化”的实效。如:教学语文课文《小壁虎借尾巴》、《珍珠鸟》等课文时,可让学生在课文描绘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动物们或有趣、或可爱、或美丽、或富有灵性等。当学生在受到美的感情激发和熏陶后,适时把语文教学中美的景象与现实中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丑恶现象(如白色污染、沙尘暴影响人民生活等)进行对比,自然而然就会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热爱。懂得了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动物与我们人类的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变得这般美丽,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保护动植物、保护自然环境的主动性、自觉性,让我们生活的地球更加和谐和美丽。教师把这些以往在授课时几乎忽略或者说比较牵强的保护环境知识讲给学生听,既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使他们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而且两者的结合显得融洽、自然。

    三、渗透法制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首先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

    首先,要注重德育教育

    素质教育,德育为先。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又首当其冲,是加强法制教育的基础。因此,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把德育教育摆在先行位置,寓法制教育于德育教育之中,让两者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加强德育工作,实效性是根本。体验教育在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及成长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在体验中获得自身感受,并进行自我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目的和途径。因此,教育者要用尽可能多地运用体验教育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道德养成是一个知情意行并存的过程。少年儿童获得"知"的过程,不仅来自于成年人的教育,还来自于少年儿童的体验。这是少年儿童认知的重要来源。在体验方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提倡在实践体验中培养习惯。他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是真知的收获。”他还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所以,我们还可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因此,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德育教育、接受法制教育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基本策略。

篇2

一、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有利于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但在目前客观存在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学科课程居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渗透法制教育同样不可能逾越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鉴于社会上出现的许多不良现象,对小学生的成长获多获少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让学生转变认识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学科教学始终是一项带有明确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活动,小学法制教育在学科中渗透也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把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并在备课和各学科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法制教育,同时学校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时作为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2)有机性原则。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过程中,应注意把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课,不能漠视各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各学科特点,恰当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五年级教学“折线统计图”,教师可以设计“城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和烟尘监测结果统计情况”的题型,可结合时下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差的现实,进行环境保护法的渗透。在教完例题后适时讲到城区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严重超标,气味让人头晕欲呕,河水变得越来越混浊等,并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由于人为破坏环境所造成的,使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由此既完成了数学教学目标,又和法制教学有机整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同学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3)情感性原则。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富有情感性,必须讲究氛围,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动以真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对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理明情,达到“内化”的实效。如:教学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我最好的老师》时,让学生感悟怀特森老师是一个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要求学生做到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才能具有善于发现,探索真理的能力,充分反映了怀特森老师对学生的浓浓深情,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师法》的渗透,增进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三、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一般方法

在学科渗透法制教育,首先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

(1)理论联系实际法。在法制教育内容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如:教学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和田的维吾尔》时,针对本班有多种民族学生的实际,适时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要团结友爱,这样联系实际渗透法制知识,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然认同。

篇3

近几年,青少年学生的犯罪呈上升趋势,且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形势严峻化。反映出其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也延伸出学校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进一步加强和提升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和统一,以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提高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认识,如何实现及其出现的问题是当前热门的话题。

一、明确形势,提高认识。

当今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由此繁衍

生的违法事例也逐渐增多,尤其是青少年和学生。如贵州瓮安的“6.28”事件,贵阳某中学的“9.27”案件便是典型。可以看出,主要原因来源于自身法制观念的淡薄,也反映出教育工作的环节还欠完整,凸显出法制教育进课堂,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行为的影响者,教师当认识到当前的形势,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制的熏陶,得到思想的启迪和认识的提高。

二、详读教材,反复钻研。

小学生知识与思想、行为与动作皆处于萌芽状态。一方面,源自生活中的人、事、物的影响;另一方面,得于学校的教育形成。犹如一颗幼苗一样,只有给予营养,才能使它不断生长,长成参天大树。反之,长久受到虫的侵蚀,最终只会夭折。

文字是语言形成的基础,小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多数来自文字。体现出语文科的龙头作用,更赋予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重要位置。作为一门主要的学科,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学生接受法制观念,强化法律认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学语文涉及了德育、科学、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等诸多方面。教师要“随风潜入夜”般渗透法制,“润物细无声”般进行教育,必须详细解读教材,认真思考课文结构,仔细琢磨课文中知识点之间的构成。反复研究,从中找到切入点,弄清涉及的法制点,通过不断归纳、查找佐证,并结合实际,用身边熟悉的事例进行点与面之间的教学渗透,从而是课堂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丰富学生知识获取的面。

三、注重方法,不盲目与刻意地追求渗透。

要实现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方法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课堂的氛围,同事也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取向。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带入其境,让学生受到教育和启发。在教学中,我总结出一下三种方法。

1、直观感受法。主要针对课题,直接灌输法制教育。如《孔子拜师》,让学生感受“师”指的是什么?从而拓展延伸《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一面五星红旗中》,由课题的“五星红旗”拓展延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由《长城》、《秦兵马俑中》,由课题简介“长城”、“秦兵马俑”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是非常珍贵的文物,从而相机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这样直观、形象的渗透,学生易于接受,又不失学习课文的兴趣。

2、自读感悟法。主要针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和高年级的学生,让学生读中自悟,拓展延伸。如《丝绸之路》、《索溪峪的野》、《大瀑布的葬礼》中,通过学生自主阅读,从中感受“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好处,“索溪峪”的美丽及“野”表现的方面,“大瀑布”消失的原因等相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样,既注重了阅读交流,又渗透法制教育,学生印象自然深刻。

3、提问讲解法。这一方法主要适应于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在思维上的局限性、事物接触多面性上的不成熟,需要教师以恰当的时机提问并讲解。如《自选商场》中,在讲解课文时,教师需要提问:我们买到的商品质量上有问题,怎么办?进一步组织讨论,并说明用法律保护自己,相机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清澈的湖水》中,教师引导学生看图时,让学生发现每个人的动作,从而看到小洁紧紧攥着面包纸,上岸后扔到垃圾箱。相机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样,及培养学习、观察的兴趣,又联系了生活达到渗透法制常识的目的。

另外, 在渗透法制教育的同时,更得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教材的编写、知识的构建体系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把握在学生有能力掌握的范围内的。不能盲目地渗透,刻意地去为了追求法渗透制常识而忽略了课文所要求学习的知识;另一个方面,渗透法律常识应把握量的关系。小学阶段,低年级只要求知道便罢,高年级则要求初步了解即可。不能强行灌输太多,只要学生分清对错,明白是非就算达到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归纳,简明扼要地概括。

四、效果与反射

篇4

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它的优势是法制教育其它途径无可比拟的。其一,具有地位优势。在目前客观存在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学科课程总是居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学科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实施中小学法制教育同样不可能逾越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是进行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一条主要途经,也是实施法制教育的必由之路。其二,具有数量优势。学科课程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它在学校教育中的数量也是最多的。在中小学各项教育中学科课程的数量在整个中小学学科课程中占据绝对优势,数量上的优势表明教育的广泛和深入,抓住了学科课程就是抓住了法制渗透的主线。但渗透时要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入爱国主义、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法制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机械传输层面上,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探讨如何将法制知识穿插和糅合到课程的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吸收到相关的法律知识,让他们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法律可以保护自己,但又不能超越法律界限。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这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度,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十代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系心理学教研室李玫瑾教授也十分关注青少年法制教育问题。她说,学校的法制课程应该像语文、数学一样,列入到小学和中学的基础课程之中。这种法制教育不是讲法律条文,而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与法、社会规则与法、自由与法、甚至幸福与法等讲起,让人在接受教育的早期就能认识法律与人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找准“渗透点”。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更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例如,我在教学课文《我家门前的小河》后,学生都对小河一年四季的美景由衷的喜爱。此时我引导学生再联系现实,看看现在周边的河流没有一条是清澈的,和二十几年前完全不一样。以前校门口的小河中有小孩在游泳、打水仗,妇女在河里洗衣服,现在河里全部被垃圾填塞,恶臭熏天。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分析、通过讨论、通过比较就会发出感叹“保护环境多么重要啊!”此时再适时介绍《保护环境法》,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这个问题,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这样联系实际渗透法制知识,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然认同。

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充分利用教学的主阵地,同时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才能立竿见影。

2、把握“渗透时机”

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渗透点后,才能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充分利用“渗透渠道”

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实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是语文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依据作文自身特点,可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教育,因此,应该把作文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课堂。

4、掌握“渗透度”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从哪儿渗透从何处切入的问题,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切入的问题。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渗”得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适度而不过度。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篇5

的确,一桩桩骇人听闻、触目惊心的案件的发生,既反映了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又凸显了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此,2011年5月25日,贵州省下发了《关于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通知》。决定从9月1日起,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那么,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怎样才能做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种下社会主义文明的种子,从而落实依法治国,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合法公民呢?笔者对此有几点粗浅的思考。

第一,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法制素养。教师在解决“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时,要有意识地在“一桶水”中注入一些法制的“水”,要以《教师法制知识常识分册》为基础,结合其他资料学习法制知识,作好自身的法制知识储备。还要为人师表,做遵纪守法的楷模,用知识、更用行动感化学生。

第二,要正确认识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的关系。作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工作中的实施操作主体,我们应该明白两者既不冲突,也绝非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而是可以有机地统一起来。因为恰当地渗透法制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制素养,还可以增强学科知识与社会、法制三者的关系,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当然,实施者得清楚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借船过河”、靠“搭顺风车”而实现渗透法制教育的目标,应当追求顺势而出、不漏痕迹、见好就收的教学境界,切不可为了渗透而渗透。否则,就违背了“渗透”一词的本义。

第三,必须遵循“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六大原则。简述如下:

尊重教学,即尊重《课标》,尊重教材,尊重教学活动,不破坏教材原意、教材内容,不破坏教学结构和程序等。分量适中,即法制教育的内容深浅要恰到好处,既满足法制教育的需要,又不形成教与学负担、冲淡学科教学的主题。目标恰当,即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尊重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既满足学生成长和走入社会的基本需要,又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此外,“科学导入、有机统一、一箭双雕”三条原则属于渗透艺术的范畴,故在后面一并解析。

第四,防止走入“唬孩子”的误区,努力提升教学中的渗透艺术。2009年12月2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天津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社会学研究室主任关颖在我国西部地区调研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情况时了解到,法制副校长在学校法制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有一些法制教育的实施者缺乏培训,渗透法制教育时带有随意性。譬如,一位兼任当地中小学法制副校长的警官,穿着警服给孩子讲法制教育课,上课时说:“你们吃名牌、穿名牌,枪毙站在头一排!”“吃名牌、穿名牌,枪毙站在头一排!”这实际是一种恐吓教育,吃穿名牌和枪毙有什么必然联系吗?显然没有。因为这位法制副校长平时所接触的都是犯了罪的孩子,他拿教训那些孩子的口吻和理念吓普通学生,能达到什么效果呢?孩子对法律的抵触、逆反心理就出来了:或者对老师渗透的法律知识缺乏起码的严肃性,久而久之,用心良苦的老师反倒有几分像那个曾多次喊“狼来了”吓人的孩子了。这对我们的普法非常不利,是一个很容易闯进的教育误区。

避开教育误区,才可以谈谈渗透的艺术性。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锤炼。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我悟出了提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艺术的八字诀:精心备教,情感体验。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政治教学;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274-02

近年来,我国未成人犯罪率不断上升,犯罪低龄化日趋突出,已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前有些中职学生整体素质较差,特别是在组织纪律观念、服从意识和法制观念方面表现更差。职业教育要想为市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和劳动者,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使其先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法公民。《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是进行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途经和必由之路。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政治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的同时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则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日常政治教学中,我们应当紧抓学科特点,深挖文本内涵,找准恰当的渗透点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在政治课堂中“润物无声”地渗透法制教育呢?在实际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现在的中职政治教材中有一学期的教材都涉及到法制教育,是渗透法制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在政治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当在深入分析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找准契机进行法制渗透,巧妙地将法制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的法制观念。如讲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时,结合学生们的日常行为进行分析,谈旷课、撒谎、夜不归宿所带来的危害。在讲《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和责任能力的划分时,从学生们自身所处的年龄段来展开分析,并以法律规定刑事责任年龄的目的是什么展开辩论,最后归纳总结,让学生意识到违法与犯罪,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们的法律意识。

二、在平时的文书写作中渗透法制教育

从中职学校学生培养目标我们可以看到,应用文写作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日常的政治教学中可根据各式司法文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全面而生动的法制教育。比如在讲《合同法》时,除了教会学生各种不同合同的写作格式与注意事项之外,还明确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查找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相关的法律要求,知道如何填写合同才能最有效地保护自己和单位的利益不受损失,同时要求学生尝试制定不同的合同文本。在讲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要求他们在今后自主创业从事经营时都要诚信为先,学会换位思考,拒绝欺骗或侵害消费者权益。始终谨记自己既是经营者也是消费者。此外,写政治小论文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写小论文时就事论事,我充分利用小论文这种写作形式,指导学生针对班级、社会中的不文明、不规范行为,甚至违法犯罪现象,利用小论文这个交流平台将自己的内心真实地表露出来。同时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对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加以消除。这样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效果也更加显著。

三、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生活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在德育教育中,我们除了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之外,还必须主动拓宽教育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自然也成为渗透法制教育的绝佳途径。首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来实施法制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不仅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利于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及鉴赏能力推荐有关书籍,并教给他们如何从书籍中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同时,要求学生在家观看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法治在线》等栏目,通过对法制事件的思考、分析,不断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其次是开展保质保量的课外活动或第二课堂。这也是一个在政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有效手段,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法制教育的主题活动,如举办相关的演讲、辩论、模拟法庭等等,这些活动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而且还能使学生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另外,还可以定期举行普法主题班会和法制讲座,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结合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违法事件的资料,开展交流讨论,通过广泛参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知识,使学生懂法、守法,提升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守法的自觉性。

四、用自身的法律素质去影响学生

教师既是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主导,又是开展法制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无疑是直接的,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因此,教师应不断完善、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和法律素养,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既言传,又身教,处处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师德师风陶冶学生,从而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重任。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注意使用恰当词语和文明语言,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应采取说服教育的形式,做到客观公正,以理服人,循循诱导,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在课堂内外抓住一切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篇7

关键词:数学;渗透;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387-01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最长,特别是小学生,可塑性非常强,受教师的影响也最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以身作则,规范言行,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学法懂法,提升自身法律素养。每位教师都应把《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列为必学内容,并深刻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就是不合格的教师。此外,教师还应具有多元化的知识,不只是学习业务知识,还要不断加强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的培训与学习,注重自身良好素质的形成,从而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重任。尤其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要提高法制教育的能力,注重调查研究,讲究方式方法,把法制教育寓于数学教学之中,在新课程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二、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都可以设置契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较好地解决了法制教育与一般教育在课时上的矛盾。渗透教育追求的是与主课内容的自然融合,并非教师在主课中设置专门时间来进行法制教育,且有助于丰富主课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二是较好地解决了法制教育与学校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间的矛盾。法制渗透教育的内容是依主课内容确定的,无需改变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也无需重新编印专门的法制教材,只是通过授课教师的巧妙安排来实现法制教育。三是可以充分调动少年儿童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它是通过具体的课本内容来演绎法律条文,使抽象的条文形象化、实用化,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三、利用丰富的数学活动进行法制教育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放学回家后调查自己家里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月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关注数学生活,引用实例,以情动人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我们的数学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把握好法制渗透的有机性原则、选择性原则、贴近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有趣性原则等。在方法上要遵从在生活中渗透、在情境中渗透、在案例中渗透、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渗透等。还要注意找准“渗透点”、把握“渗透时机”、掌握“渗透度”等细节。

五、有机融入法制教育,促进教与学。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把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使他们懂得了法律。如:在授课内容是对重量单位“千克、克”的认识一课中,我一边指导学生通过用手来掂量物品感受重量,一边告诉学生:一克物品很轻,但一克的危害却很大,适时对学生进行远离,珍爱生命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的危害。

六、丰富第二课堂,用情感化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她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法制教育是当前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开辟第二课堂在数学游戏教学时,借助情境教学,结合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例如,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常常出现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故意答错等现象,使游戏就无法进行。针对这些现象,我在讲清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我们国家的法律,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

七、挖掘法制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

篇8

    一、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培养课堂渗透法制教育的授课能力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些老师只重视语言文化知识技能的传授,认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应该是政治老师和德育老师的任务而非英语老师的工作。他们对英语学科渗透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认为在英语课堂很难进行法制知识的渗透。事实上,我们的新目标英语教材中涉及法律法规教育的素材有很多,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更新思想,虚心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培养自身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认真研究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法律知识,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能结合实际把自身学到的法律法规知识在学科中进行渗透,巧妙、科学地寓法制教育于课堂活动中,不断提高英语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授课水平。

    二、立足教材,挖掘法律知识渗透点

    新目标英语教材是渗透法制教育的载体,根据教材挖掘法律因素是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前提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出教材中潜在的丰富的法律法规知识。例如:新目标七年级上Starter Unit3 What color is it?中对颜色的识别可以渗透对红绿灯的认识延伸《道路交通安全法》,教育学生“红灯停,绿灯行”,培养“珍爱生命,不闯红灯”的良好交通安全意识;Unit 1 My name’s Gina.中可以渗透《姓名权》,Unit 2 This is my sister.中可渗透《肖像权》;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中的《食品安全法》 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socks?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新目标英语教材涉及的法律法规因素是很丰富的,我们应该做个有心人,充分、合理、科学的挖掘出更多的法律知识。

    三、结合教材和课堂设计,找到恰当的切入点

    在进行法制渗透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先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既要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有效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及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又要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当然,更不能脱离学科课堂内容将本堂课上成纯粹的法制课,因此我们通过研读教材挖掘出来的法律知识必须与本堂课的课堂设计相结合,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注重法律知识渗透在英语教学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将法制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渗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然受到法律熏陶,学法知法懂法,遵法用法。例如,在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预备篇第三单元(Starter Unit3)What color is it?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掌握了所有颜色名称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说出身边的色彩,同学们说出了很多物体色彩,其中有学生说出了红绿灯,我就顺势启发同学们说:Can we go when the light is red?并出示红灯的图片,用立正停下来的姿势示意同学们回答“No”。接着为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我让同学们表演过马路的场景,我顺势向同学们渗透了《道路交通安全法》。接着用PPT出示闯红灯引发悲惨交通事故的图片,通过活动的方式和真实图片使同学们懂得了珍爱生命,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四、渗透法制教育应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做表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