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人文地理学8篇

时间:2022-10-08 11:03: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人文地理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文地理学

篇1

关键词:人文地理 发展

一、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

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空间”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的两个核心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连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二、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1.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表现为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就克服了以往拼盘式或形式综合的缺点,体现了当今地理学走向统一的趋势。

2.加强了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

加强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并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商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其中旅游地理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迄今为止,已在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旅游客源市场与游客行为、游客空间结构、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地形象设计与营销、生态旅游与持续发展、旅游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少数研究成果同国际水平相比已无明显差异,如旅游地综合个案研究、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旅游环境容量、国内旅游者行为规律、主题公园的研究等。

3.密切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如对农村工业化的研究。中国乡镇企业高速增长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带动,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相关研究包括乡镇企业影响因素及环境、农村工业化差异、产业联系与农村工业发展、外向型农村工业的省际差异分析等;其它新兴领域还包括企业发展的地理学研究,农村乡村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等。

4.理论研究逐渐加强

中国地理学的理论建树不多,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相比,理论研究又较为薄弱。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判断、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具有滋生新理论的土壤,但我们的理论建设却滞后了。这与重实践轻理论的大气候有关,也与人文地理学一开始就表现出与国土规划相结合的特点有关。可喜的是,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5.服务于决策和管理的应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支柱

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属应用性较强的学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学的决策支持系统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资源的开发、重大项目的选址等领域,随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的兴起,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与决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区域经济战略和区域政策、城市和农村发展等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热点。

6. 研究技术的多样化

地理学包括人文地理学都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归纳解释、从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科学、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关系、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GIS技术在城市规划、区域发展、资源开发方面的大量应用,人文地理学研究技术手段的丰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认为,当代人文地理学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从宏观进入微观。

中国现代的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论是在后通过传教士、外国学者和归国留学生传入中国的。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受前苏联自然科学体系的影响,人文地理学逐渐被经济地理学取代,直到1979年才提出了复兴中国人文地理学。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空间最广阔的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经济也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原有的社会制度、历史遗存文化、社会结构形态等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中国需要发展人文地理学,而且中国也具备了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肥沃土壤。

参考文献

[1]林珍铭二十一世纪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优化和创新[J].内江科技,2006,(8)。

[2]杨志英服务业地理学的理论与人文地理学方法论革新探讨[J].人文地理,2006,(6)。

篇2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理论;地理学研究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人文地理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

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核心自始至终是人文地理学,深入研究人文地理学理论作用机理及其演化的规律性,从多学科视角分析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理论,通过创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将人地关系系统地整合起来,形成新时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框架,这不仅是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顺应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也对推动我国城市区域社会经济持续良性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人文地理学在今后重点的研究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深入经济全球化与人地系统调控、人地关系机理响应、格局与规律以及模拟人地“最佳距离”的研究;第二要深入人地系统与区域持续良性发展交互关系的研究;第三要深入人地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全球变化问题以及其区域相应问题的多维多角度系列研究;第四要应用GPS等科技手段深入人地系统的综合集成与决策支持系统动态模拟研究;第五要深入人地系统中生态环境与环境伦理的研究。

二、深入实践性研究,不断拓展行为地理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我国,行为地理学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已逐渐进入了蓬勃发展的繁荣时期。我国行为地理学科今后深入研究的重点、难点应着眼于行为决策机理、认知空间和行为规划多门类的研究。首先要使用世界上最新的科学技术,对城市区域周边环境改变与人文活动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拓展行为地理学研究的理论空间与应用价值。其次不仅要深入对时间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的实践性研究,还要积极拓展新的数据生产与管理方法,以促进理论的提升。再次要深入认识地图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不断深化地图认知空间分析、拓展研究领域,以解读其背后深层次的城市空间人地关系的形成机制。最后要以提高每一个城镇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构建低碳区域城市人地关系空间结构为目标,深入开展转型期中国区域城市空间发展研究和社会各个类型群体的行为空间与空间行为研究。

三、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科学体系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已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同时文化产业自身也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产业之一。人文地理学研究要在面向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完成国家任务的同时,提升文化地理学的学科地位,还要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系统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在学科间交流基础上开展理论创新的同时,还要多角度地吸收其他学科的科学营养,做好学科中的边界跨越者。

四、关注中国政治地理学的研究,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篇3

从人文地理学发展历程看,大数据迎合了人文地理学“计量转向”与“社会转向”的发展规律。1950年代,得益于计算机处理数据能力的提升,人文地理学研究出现了“计量转向”。数量模型的引入提供了空间研究的方法基础,避免了简单、抽象、定性的约束。特别是舍弗尔 (Schaefer) 等为代表的学者倡导地理学是一门追求普遍规律的实证主义科学,并力图借助数学模型等工具发现空间法则。大数据提供了丰富的、详细的、实时的信息,有助于社会科学家更加全面、大尺度、精细化地研究各类社会科学问题,考虑到越来越多的大数据携带的地理空间属性,无疑也为关注空间的人文地理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同时,更加重要的是,在当前社会科学空间转向的大前提下,大数据为人文地理学科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内争取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提供了新的契机。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由早先的以定性描述分析为主到计量革命后的定量方法兴起,到20世纪70、80年代以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再到大数据环境以数据驱动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这其中通过对人与自然交互活动过程的实时、精细、动态感知,使从原先只能由结果去推断过程的研究模式转变为可以对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实现可感、可知、可控的革新。这就是以数据驱动,特别是大数据环境人文地理学研究范式的一个创新。

大数据给人文地理学带来的变革除了思维模式以外,对现象与要素数据的实时性、覆盖面、精细程度(实时监测数据)也是一个极大的补充。传统统计数据由国家权威部门提供,而大数据时代到来使得人人都有可能成为统计数据的提供者与者(VGI),这是一种由下至上的自发数据收集形式,可能促使传统统计数据采集方式有所革新。带有空间信息的大数据给人文地理学研究带来了机遇。大数据与计量地理革命以及社会转型不应该被忽视,因为其提供了大量带有时间与属性信息的人类行为数据。新的数据源:大数据时代向通常以传统统计数据为研究基础的人文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方法论、思维方式。数据采集方法也已经从传统的统计年鉴数据、调查问卷数据、访谈数据转变为网络数据(社交网络数据)与新的空间定位数据(GPS,智能手机,位置服务等)转变。

篇4

关键字:人文地理学;哲学方法论;人地关系

引言:一种学术的所有参与人员,都在由特定学科的某种哲学所提供的框架内从事研究。这样的哲学可以是确切的,参与者在工作开展前就已经建立了某些规则;这种哲学可以是含蓄的,存在一些规则,但并没有得到公认。在哲学明确的情况下,这一哲学也为其他参与人员所共享。但在哲学含蓄时风格则可能很不相同,尤其是在社会科学中。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研究为核心的学科,人文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的研究既和自然科学有关又和社会科学有关,所以在研究方法上表现为自然科学方法论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结合。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地关系,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人为地理学的发展自古以来就有着擅于不断地吸收新的科学、哲学思潮的优良传统。历代哲学家对人与自然的论述无不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人文地理学发展以来,有多种哲学方法论被提出来,其中很多只不过是哲学的变种,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下面笔者将详细介绍四种人文地理学哲学方法论:

1经验主义方法论

经验主义一词原本意指古希腊医生的经验,拒绝一味接受当代的宗教教条,而是依照所观察到的现象为分析依据。先由感受而得到经验,然后经过适当归纳或演绎,才形成知识。在哲学发展上,经验主义一直和理性主义作为对比。

人文地理学像绝大多数学科一样,都起源于经验主义的实践。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从古典地理学发展到近代科学知识的分化发展,地理学者们一直就在想法设法获取地球表面更多有用的知识,地理学就是对地球的描述。大自然及人类社会构成的地理环境系统非常复杂;地球表面和抽象的人地关系又带有强烈的综合性和区域性。

经验主义方法论的特征是:观察是重点,调查及实地研究紧随其后,然后进行经验判断与评价,最后得出结论。人文地理学家时常从观察人文地理现象的某个方面开始,通过分析研究资料,寻求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

2实证主义方法论

实证主义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实证主义开始于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哲学”,实证科学是建立在证实原理上的。人们认为事物是真实的,是因为人们认为建立起真实性的方法是合理的。根据实证主义的观点,一种科学理论由一特定的演绎系统构成,该系统包括两组因素:一组初始命题(或者假设),一组由系统内规律。

人文地理学是最后广泛采纳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社会科学之一。实证主义方法论被引入人文地理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晚期的美国。从那个时候它就迅速的传播开来,到60年代末实证主义就已经支配着整个北美和大多数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采用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原因是,现在方法的并不合理,再一就是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学中实行的科学的社会学具有巨大引力。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具有吸引力的地方是其具有的数量化性质:以数学或者统计学的形式,以一种精确的、可重复性以及确定性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3人本主义方法论

人本主义方法论的特征是:他们关注于有思想的生命,关注的是人类,而不是关注以机械的方式对刺激作出反应的非人类。人本主义目标是认识人类活动的真实性,这个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个目标而设想的手段就代表了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

人本主义方法主要有三种:理念论、实用主义、现象学及其亲属。

人本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都是潜在和间接的,它们并没有向人文地理学提供一种直接的方法,只是从这这种哲学中引入对人的经验和人的主观性的重视这样的观点,并作为武器来反对实证主义地理学那种忽悠人的地位的观点。

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内容大多涉及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等领域,突出集中在人的行为方面的探讨。

人本主义地理学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倾向,把一切客观存在看做为人的心理构成,事实上构成人的感应行为的基础是客观环境世界。

4结构主义方法论

结构主义起源于法国,后扩展至整个欧洲大陆。但结构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派别,而是由结构主义方法联系起来的一种广泛的哲学思潮;其观点大多与一定的专门的学科有联系。纪本嵩认为注重结构、强调对结构的分析是结构主义者具有的基本原则。这基本的原则展现为五个主要特征:整体、关系、消解主体、自调、转换。

整体:结构主义者认为,注重整体是研究事物本质的唯一途径,而事物的部分或因子仅是通向研究事物本质的要素。

关系:与整体和部分的特征相比,关系的涵盖面更广,其内容更丰富。它不仅紧密相关某研究对象的整体与部分,而且统摄宇宙万物间的各种系统。

消解主体:其意是人失去了他是万物中心的位置;人不再是测量万物的主人,而是系统中的一个因子。

自调:自调是结构主义者在解释系统之所以存在时所认定的根本原因。

转换:结构主义者所提倡的转换,其性质则是强调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间变化的动态性。

结构主义对人文地理学最主要的影响有两点:1、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这从地理学家强调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统性可以看出。2、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解释地理现象。千差万别的人文地理现象是表层结构,而要真正解释则需要把握人地关系系统中的深层结构。

作者:刘昊等

参考文献: 

[1]R.J.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M].蔡运龙,江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 

篇5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实习;基地选择;路线设计

【基金项目】平顶山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JY08;平顶山学院人文地理学重点学科;平顶山学院地理科学教学团队。

人文地理学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以协调人地矛盾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要任务。人文地理学实习是使学生将人文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实习使学生了解人地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表现,培养学生运用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时间分析等方法来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能力,树立人地关系协调观等。目前高等学校地理等专业校外实习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也多集中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关注不够。因而有必要加强对人文地理学实习的教学研究。实习基地选择与路线设计是人文地理学实习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人文地理学实习时间与经费的有限性决定了在实习之前必须选择合适的实习基地,设计科学的实习路线,从而最大化地反映区域人文地理整体特征,实现良好的实习效果。

一、实习基地选择与路线设计的原则

(一)典型性

人文地理现象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所选择的实习基地和路线是整个区域的抽象结果,因而应依据典型性原则选择具有代表区域整体特征的地理综合体进行调查,并依此设计分布均匀的调查路线,从而对区域人文地理现象进行全面考察。

(二)安全性

保障实习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是实习工作的前提和重点。在选择实习基地和设计实习路线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各种危险和突发状况的可能性,做好预案。

(三)高效性

为提高人文地理学实习的整体效率,应尽量避免重复观察、迂回观察,并且力图在较短的距离和时间内观察和调查到较多的人文地理现象。

(四)多样性

依据各实习基地的特征及地理区位,综合考虑实习宏观与微观区域路线设计因素,设计多样的实习路线,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与调查手段。

(五)易达性

确保实习基地的易达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交通时间与经济成本,利用gps接收机与GIS软件对路线进行设计,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丰富的实习内容。

二、平顶山学院人文地理学实习基地选择

平顶山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煤炭采掘及化工工业在区域经济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长期的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空气污染、地表塌陷等。如何协調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事关平顶山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平顶山学院人文地理学工业与地理环境的实习选择宝丰洁石煤化集团、白鹭洲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实习基地。前者位于城郊,并且采用了新型生产工艺,企业的部分职工由原平顶山市天宏焦化厂分流而来;后者为成功的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治理典型。在带领学生完成两个实习基地具体实习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从重污染企业的搬迁与治理、采煤塌陷区的生态修复中认识到人类工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区域社会经济的现实问题,思考如何去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发展,培养人地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观。另外,还选择了农业、聚落、文化、商业四类既具有各自典型的人文现象,又从整体上反映平顶山市人文地理整体特征的实习基地,如表1所示。

三、平顶山学院人文地理学实习路线设计

(一)交通方式

平顶山学院人文地理学实习以短途实习为主,各实习基地的实习任务均可当天完成。实习交通方式主要为租赁长途客车、城市公交车和步行。当实习基地距离学校较远或者一天之中需要前往不同的实习基地时可以租赁长途客车。对城市土地利用调查、商业活动调查、城市交通调查等市区内的实习任务采用城市公交车和步行相结合的方式。在各个实习地点进行具体考察时主要采用步行方式。

(二)实习路线设计

农业与地理环境:郏县广天乡-郏县堂街镇朱洼村-农业与农户调查。

工业与地理环境:白鹭洲国家湿地公园-园内环境及游客调查-园外环境调查-河南天宏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实地考察;宝丰县李庄乡-姚电公司灰场-灰场及其对周围地理环境影响调查。

商业与地理环境:平顶山市体育路-(交叉口为城市交通活动调查点)-和平路-(交叉口为城市交通活动调查点)-开源路;平顶山市矿工路-(交叉口为城市交通活动调查点)-中兴路-(交叉口为城市交通活动调查点)-建设路。

聚落与地理环境:农村聚落,郏县堂街镇-临沣寨。对平顶山市新华区整体区域特征即城市聚落的调查:沿建设路,从焦店乡向东到中心路;沿凌云路,从平安大道向南到南环路。

文化与地理环境:焦店镇清真十八木及其周边-焦店清真寺-焦店民族饮食文化广场-焦店镇城市建成区村庄开发改造,亿嘉十里画廊项目;郏县广阔天地乡-纪念馆-知青之家-当地居民调查[4]。

【参考文献】 

[1] 陈慧琳.人文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2. 

[2] 刘云刚.21世纪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山大学的探索[J].人文地理,2012(02):156-160. 

篇6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问题导向;能力培养;人文地理

一、“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1.课程特殊性的客观要求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基础性核心课程,是一门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不仅对揭示地球表层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有重要作用,而且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包含了文化、人口、经济、语言、宗教、民族、民俗、政治、军事等内容,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社会性、区域性以及综合性。通过研究性教学可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文地理的特殊性,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性教学能真正体现人文地理的教育意义。

2.课程时代性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严重的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问题,区域发展失衡问题,文化、宗教冲突问题,局部地区政治、军事动荡不安等问题,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空间。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实施研究性教学可使严肃、枯燥的理论说教变得生动,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深度,提高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如在人口地理教学中,可开展我国人口问题的形成与解决对策的研讨;农业地理教学中,可紧密结合我国的三农问题、县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农业产业化等热点,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课程实践性的客观要求

实践应用能力是人文地理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地关系,所有对人文现象形成与发展的观察分析,都建立在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分析之上,理论知识框架体系构建、最基本的研究手段都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各种人文地理事物、人文现象、人文景观都能在实际中得到证实;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能接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各种真实、具体的环境与人文地理事物关系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生动形象化[2]。

二、“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实践过程

1.“人文地理学”研究性教学实施目标

一是应关注学生及其发展。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发挥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参与性,把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作为研究性教学的出发点和目标。二是应关注“人文地理学”问题及其解决。研究性教学以对“人文地理学”问题的研究为切入点,把“人文地理学”方法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渗透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让教学过程成为探究、质疑、思考、设计的开始。

2.“人文地理学”研究性教学内容选择

“人文地理学”研究性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一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要求教学内容选择应体现“人文地理学”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重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性、奇特性、生活性和实用性。二是实施“人文地理学”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性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研究内容的“人文地理学”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实施研究的条件等。研究性教学选择的具体内容,包括经典性人文地理问题、社会性人文地理问题、前沿性人文地理问题、生活性人文地理问题、乡土性人文地理问题、时事性人文地理问题等。

3.“人文地理学”研究性教学实施要求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研究性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教学过程的有序化:在研究性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按照“问题的提出—引导—准备—指导—实施—展示—评价—理论提升—实践应用”的思路、层次逐步落实完成,使研究性教学过程是有序的、开放的、主动的、互动的、探索的、求真的。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真正实现人文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研究与创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教育。

4.“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应协调关系

“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应协调好以下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是主导,是问题的激发者、教学过程的策划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学效果的反思者;学生是主体,是问题的解决者、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学效果的体现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理论的实践化”到“实践的理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得益彰。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时间安排、信息来源、问题分析与解决。基础与拓展的关系: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实践、应用、拓展。有序与无序的关系:集体组织研究与自主性研究,研究结论形成与研究质量评价。

三、“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教育效应分析

1.教育教学效应的多元性

“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具有多层面、多维度的多元化目标,覆盖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和环节。①基于学生。研究性课堂教学活动的首要目的是培养自主、合作、反思、自我监控的“建构者、探究者”群体,使学生从被动的人文地理知识的接受和吸纳转变为主动建构人文地理知识和探索客观世界。②基于教师。培养研究性的教学者,在教学观念与思想、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充分显现“组织者、学习者、参与者、研究者”的地位与作用[1]。③基于教学过程。充分渗透人文地理学的动态性、空间性、综合性、创新性的教学思想,配合学生研究性教学的认知规律,形成以人文地理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多渠道、大数据信息来源、开放情感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确立问题性质—寻找解决信息—反馈认知思路的教学程序。④基于教学环境。创设人文地理研究性的课堂情境,在课堂氛围中充分体现平等、自主、合作的教学本质特征,激发学生的积极反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自由空间。

2.教师引导教学行为的主导性

“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教师的角色、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人文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起指导性作用。主要表现为:①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即教师对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起组织作用。②教学行为的引领者,即教师在人文地理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各个阶段给予学生指导和引导,而不是全程包办、灌输,导致学生失去主体地位、自主权力。③教学实施的参与者,即教师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全过程与学生一起进行研究、探讨,并进行反思和评价。④教学效果的评价者,即教师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学的研究性内容、教学效果、学生受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⑤教学全程的研究者,即教师在参与整个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观念与思想、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反思、研究。

3.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人文地理学”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研究性教学蕴含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人的价值、尊严,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把“人文地理学”的学习建立在学生能动性的层面上。学生是研究性教学的中心,通过学生对人文地理知、情、意的深层投入与参与,使学习与研究并进,让学生成为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主体。

4.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性

“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重视学习、研究的过程价值。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蕴涵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对学生的成长、全面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人文地理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实地观察、文献检索、文献研究以及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方法与技能,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独立思考、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在知识探究过程中的各种心理体验,通过心理体验明白人文地理知识创造的过程,在体验、内化、生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创造行为的观念体系。学生的人文地理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只有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方可形成。

5.教学系统的开放性

“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由管理者、评判者转变为合作者、学习者和服务者,主要为学生创设友好宽松的学习、发展环境。学生之间是合作关系,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思维方式也从单纯的教师思维到复杂、多向、多元的师生共同思维,从封闭走向开放。研究性人文地理教学对教学形式的要求是开放的,即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时间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空间上教学的地点可以是多样的,课堂、社会、野外相结合。研究性人文地理教学的内容是开放的,表现在教材与其它知识资源的结合。研究性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是开放的,有弹性的。教学的视野绝不仅限于课堂、教材、考试,而是随时能把师生引向外在的社会与自然界的关注之中,这会大大拓宽教学的空间,师生得以在更广的视野中寻找、发现、把握和研究“问题”。

作者:吴攀升

参考文献: 

[1]吴攀升. 关于大学人文地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实践 [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83-86. 

篇7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试题质量地方高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1.019

人文地理学作为地方高师地理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对其考试试卷成绩进行定量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地方高师地理学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反馈的信息可用于帮助授课教师改进试题与授课内容,也可为地方高师相关地理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定量分析做示范效应。①本文对贵州省某高师院校A学院116名学生的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测度与分析,旨在为地方高师人文地理学课程试题改进与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通过收集一定数量的原始数据(即有效样本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测度,对试题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②本文则对上述课程试卷的有效样本数据采用难度与区分度指标两大模型进行测度对试题质量进行针对性的分析。③

1.2难度指标

主要是考虑学生对试题的及格率或得分率。本文试题难度H主要是根据试卷样本正确题项获取人数与全部有效样本人数之间的币值来测度:④

(1)

在测度公式(1)中,H表示有效样本正确题项获取数量,N表示全部有效样本人数。

考虑样本试卷试题中出现命题总分大于1的情况,对此本文通过对作答该试题的有效样本数量均值与该试题的全部满分有效样本的数量比值衡量:⑤

(2)

在测度公式(2)中,A表示有效样本数量的均值,Amax为试卷试题的满分值。H值与试题难度呈负相关,其数学含义表示数值愈高,有效样本试卷题目愈简单,反之则反。针对目前高校试题命题分值均为百分制,大多以60%为其及格标准线,已有教育学学者统计指出,当H值小于0.45时,试卷难度较难;当H值在0.45和0.75之间时,试卷难度中等;当H值大于0.75时,试卷难度较容易。因此,本文认为试题难度的评价标准控制在0.45~0.75之间较为理想。

1.3区分度指标

该指标主要是检验试卷题目对考试学生掌握该课程知识点、学业能力与应试水平的区分程度与能力差异,是衡量有效样本成绩区分合理性的重要指标。⑥区分度计算公式:

(3)

(3)式中,和分别表示对于第i道试题得分的高分人数和低分人数中的平均分;表示第i题的满分值。一般而言,当D值大于等于0.40时表现为优秀;当D值在0.30和0.40之间(含0.30时)表现为良好;当D值在0.20和0.30之间时(含0.20)表示基本可行,仍需修订;当D值小于0.20时表示试题区分较差,应给予淘汰或作出重大修改。

1.4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贵州省某高师院校A学院专业地理类专業116名学生的人文地理学学期考题。该试题主要根据授课教师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进行设计,再对试卷进行评价时,授课教授也会制定并严格根据课程评价标准和要求进行有理有据地客观评分。试题由4种题型构成,满分100分,试题数目与分数分配如下:(1)单项选择题包含15道,占题总数的57.69%,共30分;(2)名词解释包含5道,占题总数的19.23%,共15分;(3)简答题包含5道,占题总数的15.38%,共40分;(4)论述题包含1道,占题总数的7.69%,共15分;(4)主观题目总数15道,占题总数的57.69%,共计30分;客观题目总数9道,共计70分,占题总数的42.31%,二者比为3:7。

2结果分析

通过试题的整理统计,共116人参加考试,无缺考存在。根据考试成绩的统计学生考试的平均成绩为69.38分,最高分为96,最低分47;计算试题通过比率和不通过比率分别为94.83%和5.17%。

2.1试题成绩分布

2.1.1试题总成绩分布

表1的各项数据分析,该届的人文地理学成绩分布由70-79分段向两侧递减,呈正态分布;本试题总成绩呈正态分布,符合教育统计学在学生考试成绩的分布规律(见表1)。

2.1.2试题各题型成绩分布

该试题共四种题型,因各题总分不一样,为了更好地分析学生成绩,所以把各题型百分为基准,对这四种题型进行折算,各类题型在百分之下的分数段的人数和比例(见表2)。

2.2难度与区分度分析

由(1)-(2)计算得到,试题难度(H)为0.6925,试题区分度(D)为0.4775,表明试题整体的难易程度适中,且试题区分程度较高,基本上适合人文地理学课程学生考试要求。通过对试卷不同题型的难度与区分度进行针对性分析可知,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的H值和D值均大于0.40,表示这三大类型试题难易程度均适中,且区分度均较好,而单选题的D值经为0.36,表明该题型的区分度不够,还需进一步优化。结合人文地理学开课考生的招生背景可知,目前地方高师地理学专业招生的理科生比例较高于文科生,其在高中阶段学习地理基础知识的课时量较少,致使其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而在本科学习阶段地理学强调文理综合教育模式,课程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对学生理文素质要求较高,导致进入本科阶段初期对该课程学习认识和能力明显不足。通过试题还可知,作为反映学生综合思考、概述能力的论述题与简答题,得分情况分散,高低分所占人数较少,区分度较好,与学生真实学习水平相印证,为授课教师制定下一阶段教学计划提供参考(见表3)。

3结论与对策

篇8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开放型教学;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8-0116-02

一、人文地理学概论的定位及功能

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地理学科中一门专业基础性和导论性的课程,它在人文地理学课程群体中处于总括地位,具有综合性强、涵盖范围广的特点,内容上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实践性特点。课程教学任务主要是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它在学生地理专业素养的培养方面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功能:第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储备功能。人文地理学承担着除自然地理之外的人文基础知识、技能培养任务。让学生掌握地理学各种人文事象的时空特点,分支学科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了解与认识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掌握人文地理学分析问题的观点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第二,人文素质的培养育化功能。现代人文地理研究涉及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需要从综合性、空间性、社会性以及生态性等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和解决。通过具体区域实例对上述问题的讲授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关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真知、培养他们解决区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使他们形成生态环境伦理和对永续和谐发展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培养大学生对他人、对社会、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高尚品德,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开放型教学系统开发的基本理念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来处理人文地理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关系,并实践现代教育创新理念,在突出广度的同时兼顾深度,既要保证让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又要突出前沿、热点,参与创新,并导向实践,是一个难题。我们提出了开放型教学系统的思路,能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这一教学系统设计和开发主要体现为以下理念:

1.延伸教学空间,实现教学空间的开放性。由传统的课堂教学空间走向现代网络教学空间,并实现真实的课堂教学与虚拟空间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学空间的延伸,可以相对增加课堂教学时间,有更充裕的时间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难点知识进行精讲,同时发挥传统面对面教学的优势,以引导为主,对部分专题进行深入介绍,点拨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拓展教学内容,由基本概念与理论的基础层面学习导向更深层次。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很强的学科,日常生活中具有大量的人文地理学知识。通过在网站、微信、QQ群等平台设置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和素材,如人文地理教学资源、社会经济热点和研究前沿问题等资料,通过网站和手机APP等供学生实时学习及讨论,实现有选择、自主灵活的学习;也可以开拓学生视野、积累和增长知识,把教学由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层面等导向更高层次的研究型学习。

3.集成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在教学中可以把传统优秀的课堂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整合,优势互补,使得教学手段更能人性化、多样化和丰富化。

4.注重实践技能,导向社会实践。通过在虚拟空间平台上展示一些人文实例资料,如当前人类社会、世界或国家正在经历的一些重大人文问题及其解决过程,将其展示到虚拟空间上,供学生进行讨论;在网站、APP上链接人文地理研究机构或规划管理机构、实习基地、生产企业、政府决策机构等网页,让学生参与或了解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获取实践真知。

三、开放型教学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实践

1.开放型教学系统的概念模式。人文地理学开放型教学系统由课堂教学系统和网络教学系统组成。体现了教学空间的开放性,由传统的教室扩展到了虚拟空间;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由教材扩展到了现实的社会;指导教师的开放性,虚拟空间教学可由人文地理专业教师团队进行指导(图1)。课堂教学和虚拟空间教学的关系可概括为“精讲核心,适当拓展,完成于课堂;实时指导,开阔视野,导向实践,提高于课外。”把课堂和课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师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内既能很好地完成本科层次的教学任务,同时又把教学活动向更高层次延伸和深化。

2.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和分割。在课堂和虚拟(课外)两个教学空间,按照人文地理课程的自身特点以及本科教学要求、知识的重要程度、必要性以及难易程度,对知识点进行了筛选、整合,把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科学地分割,明确课堂和虚拟空间教学的具体内容和任务。

课堂教学内容主要重点介绍人文地理的发展、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文化地理、人口地理、聚落地理、旅游地理、行为地理以及人文地理学面临的问题等专题。教学中精讲,突出基础性、启发性,同时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和技能。

虚拟空间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收集和展示人文地理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研究实例、人文地理课程资料等。以供学生阅读,拓展视野、深化学习,并通过虚拟平台的讨论和答疑等方式实现实时教学的互动。

3.教学系统的构成及功能。本教学系统由课堂教学系统、课外虚拟自学系统和课程资料库三个模块组成(图2)。课堂教学课件系统,在内容设计上重点突出、重在精讲、点拨启发学生思维,注重培养创造性思維和基本技能。在教学方法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发挥传统面对面、有组织教学的优点。课外虚拟自学系统,以人文地理教学网站和手机等通讯终端作为平台,远程指导学生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和批阅作业,指导学生在课外自定时间、自定步调、自定内容进行学习,发挥远程虚拟空间教学的优点。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及其知识深化和应用能力。课程资料库则是人文地理课程资料、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时事等集成,按专题组织数据,集成到网站或虚拟终端上,在教学中服务于以上两个模块,并用于学生资料文献的查阅与学习。

因此,本系统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和自学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教学过程始终贯穿现代教育的基本思想,把现代知识传播及教育的各种手段综合集成到教学中来。

四、结束语

开放式教学系统通过多年来在本科地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来看,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与以前的应用相比,在创造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通过本课程教学,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

作者:周忠学

参考文献: 

[1]郑耀星.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与高校跨世纪教学改革[J].人文地理,2000,115(15):54-57. 

[2]李刚,吴元芳.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方法改革新思路[J].福建地理,2004,19(2):42-44. 

[3]陆林,凌善金,王莉.试论高校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改革[J].人文地理,2003,18(5):65-6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