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7 22:33: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社区教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尽管社区教育的概念是近几十年才出现在西方教育界中,但是,欧洲古代教育家的理论和实践早已蕴含着社区教育理念,例如,近代英国举办的教堂学校、“星期日学校”;瑞士裴斯泰洛齐创办的“新庄”学校;美国教育家沃特的“二部制”,即“工读游戏学校”;丹麦“成人学校之父”格朗德维奇建立的“属于人民的学校,为人民服务的学校”。这些和社区教育有着相当程度联系的教育虽然还没有成体系,甚至以当今的眼光看还很不成熟,但是在崇尚贵族教育的西方社会已经难能可贵,它们是西方现代平民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源泉。美国的社区教育最为发达,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克尔所提倡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础的社会本位教育理念。真正的社区教育兴起于20世纪初的初级学院运动,这也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这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形成了后来的美国社区学院,它的出现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起初,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提出把大学四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两年的“初级学院”,第二阶段为两年的“高级学院”,规定学生取得第一阶段的初级证书才能进入高级学院学习。初级学院是中学和大学之间的过渡,大部分初级学院由地方社区、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学生就近入学接受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方面的知识,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升入高级学院继续学习。“二战”后,为了服务地方政治和经济发展,公立的初级学院统一被改为社区学院。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社区教育都把人的发展作为主要职责,都十分关注人的基本知识的培养以及自身价值的实现。为了使个体教育生涯得到有效的补偿,社区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良好公民、赋予个人生活的知识、提高全民的人文素质。“在公立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共同努力下,帮助所有人熟悉以职业为导向的社会价值,把这些价值纳入个人的价值体系中,并应用到生活中去,使职业对每一个人都变得有意义,并且让每个人感到满意”,[4]这充分体现了社区教育以人的生涯发展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二、社区教育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涯意义
从改善人口素质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加之人口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社区教育主要承担着专业技能和管理人材的培训,以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而,改善社区生活条件和居民素质已成为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的高度发展、经济和政治的现代化都需要人口素质的极大改善。关注“人”,了解“人”,重视人的“生涯性”,强调建立学习型社区,实现人的终身学习,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是西方现代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西方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职业技术和现代化社区教育的角度来看,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西方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包括家庭观念、教育、医疗、科技、法律等。人们对于旧有的教育体制、教育价值、功能结构和效率等都有着新的要求。如果说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那么,从职业技术和现代化社区教育的本质来看,它应该是一种培养人、关注人的生涯发展的活动,这种生涯的发展是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价值追求的真正提高。职业技术和现代化社区教育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职业性和非职业性的教育培训,以满足人的发展的各方面需要,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无论是职业性还是非职业性,都是人的生涯性的一部分,是教育与经济相互补充的结果,也是社会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发展的角度看,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社区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是适应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西方传统的升学教育已不能完全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大学的竞争力加大,加上四年制大学高昂的学费和较长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社区教育提升自己的技能,通过学习和培训,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大价值,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社区教育是为充实自我的闲暇时间。
三、西方社区教育“生涯性”的内涵和特点
不同的研究者对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认识不同,但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一是社区教育“生涯性”的外延从职业生涯拓展到人终生的历程;二是社区教育“生涯性”的内容既包括职业性的活动,又包括非职业性的活动;三是社区教育“生涯性”是人对职业世界和非职业世界生活的价值追求;四是社区教育“生涯性”构成要素是全面的,包括职业生活、家庭、生活角色以及教育经历与各种经验。有研究者描述美国社区教育的特色时指出,社区教育具有多重目标,它集学术、文娱和职业教育为一体,既有职业性学科,也有非职业性学科,主要是为丰富地方居民生活,如插花和烹饪等学科。由此可见,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内容丰富,具有终身性、职业性、非职业性和发展性等特征。
(一)终身性奥巴马曾引用甘地名言来阐述美国终身教育的特点,“要活,就要像明天你会死去一般活着;要学习,就要像你会永远活着一般学习”。美国的社区教育承担了推动终身教育的重要角色,大量的成年人在社区教育中找到了出路和新起点。目前,美国有1500所社区学院,人数占在校本科生总数的90%。社区教育对于西方社会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社会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职业性西方社区教育主要以职业教育类课程为主,既有半专业的,也有职业的技能培训。这些职业课程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涵盖面极广,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如护士、医疗技术员、病理化验师、社会工作者、绘图员、测量员、通讯技术员、文员秘书等。在美国,企业与社区教育的合作更加深入,很多地方的社区学院与企业建立了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为本社区和企业培养人才。还有的企业把企业培训纳入社区教育课程,双方通过协作教育实现人才的共同培养。
(三)非职业性西方社区教育的对象具有开放性特征,无论是出于兴趣,还是出于职业需要,社区教育提供的教育条件和入学机会都是均等的。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非传统学生,而且学校的课程也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和社会发展而设计的,既有职业性学科,也有非职业性学科,为丰富地方居民生活,社区教育学校也向社区不同年龄阶层开放和服务。
(四)发展性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各行各业对专业化、专门化、技术化的要求较高。一个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职业对人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任何人要想在社会中追求生涯价值的最大化,就要不断的学习,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发展自己,实现全面发展。社区教育不但能为失业者提供职业技能教育,为失学者提供补偿的继续教育,为从业者提供全面发展的成人教育,而且还能为成功者提供闲暇教育。这些都为人的全面发展、继续发展、终身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四、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提供民众职业技能的教育形式,对于个人的生涯和社会发展尤为重要。进入21世纪,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但总体来看,职业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完全突显,与西方社区教育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回归人性教育职业教育更加关注人的职业技能教育,通过人的技能提高达到支撑社会整体发展的目的。但是,要理解人、关注人、重视人、发展人,需要更多对“人”的人性教育。人性的核心是一种支撑人一生存在的发展性,这种发展性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的提升,也包括各方面所具备的能力和素养。[8]“生涯性”指的是人发展需要的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生涯性”教育是人性回归的教育,是人性潜能充分发挥的教育,是把人当做人的教育,是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教育,是把发展的自由还给人的教育。西方社区教育对人的生涯特性的关注让我们重新思考职业教育的本质问题,任何教育最终都应该是实现人性的发展和优化,只注重人的发展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人发展的更多潜能,这不是教育的初衷,职业教育要回归到人性的原点。
(二)回归终身学习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实际上是把人的终身学习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国内的社区教育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整体上由职业教育担负着社区教育的部分功能,因此,职业教育一方面应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各类适应就业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岗位证书培训,成为区域内职业技能培训的整合平台。另一方面应开展终身学习,组织各类以提高市民素质为目标,能够满足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休闲文化教育,使之成为区域内社区教育的主要场所,指导和服务街镇(乡)社区学校及各类办学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对基层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进行指导,使之成为区域内市民终身学习的指导中心。
(三)重视网络学习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职业教育,职业的和非职业的学习需要职业教育,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西方社区教育的办学目标,这应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而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重新审视网络学习,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MOOC学习已经成为西方教育发展的亮点,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上学习。职业教育有良好的实训条件,有专门的教育网站,这些都是搭载学习交流平台、开放学习资源的基础条件,也是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资源。
1.专业胜任素质
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在专业胜任素质中是由资源整合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行动能力组成。(1)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资源整合能力是能够尽可能地将各种教育资源整合,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增殖教育资源;(2)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分析判断能力是能够对事物的本质有着独特的见解,并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推断,从而进行综合分析;(3)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行动能力是能够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用新思路新办法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面对工作的压力,能够有必要的抗压能力,能够在行动中不断地提升自己。
2.个性心理胜任素质
个性心理胜任素质主要包括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公关、自信与进取心等因子。(1)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公关能力是要能够有目的性、计划性地对某一种公共关系进行实践;(2)对于完成任务或是解决问题,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要有对自己能力完全有信心的信念;(3)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需要拥有能够完成设定较高工作目标的进取心,并对未来要有所规划以及建树。
3.职业品质胜任素质
作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在职业品质胜任素质中主要包含了关注细节与自我控制两大因子。一是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在工作中要能够对事实与细节综合考量,深入了解细节的考虑问题;二是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每天都会跟不一样的人接触,因此在工作中遇到了矛盾,就需要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避免冲动。
二、提升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
为稳定社区教师队伍,加强队伍内涵建设,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提升与培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完善培养与引入制度
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就像是人体的血管,只有不断地造血,才能够健康发展。要造血,就需要从源头抓起。在培养上,可在相关高校设置社区教育学的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培养专业性的人才。我国目前在教师的培养上,还是集中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师资培养上,对于成人教育教师培养,还是有所欠缺。以宜兴为例,在未来的宜兴社区专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可依托本省师范类高等院校以及本地开放大学,例如南京师范大学或是宜兴开放大学等,在学校内出台相关培养高层次社区教师的制度。
2.建立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资格证考试以及上岗制度
当前我国对于教师的相关法律条文中,对于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并没有非常硬性的规定,且在《教师法》中,对于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也没有明确的划分学历要求。为了能够建立统一明确的规定,根据我国的国情,可制定相关专业的社区专职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以及持证上岗的相关制度,从制度上促进社区专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3.建立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有效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是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和职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质量的关键。基于成人学习与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可以针对学校的实情和教师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培训进行设计。例如可以关注教师的初期、冲突、调整等阶段分别进行帮助式培训、分层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反思式培训等,来有效促进教师各个阶段的专业发展。
三、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分析
前文中,已经简要地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胜任素质进行了分析。为更加鲜明地了解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发展情况,笔者将以本校一位从事社区教育工作两年,具有中级职称的语文教师王老师为例,对其在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不同阶段的历程进行分析。王老师是一位在宜兴市推进社区教育实验过程中转岗的一位语文教师,与她同时转岗的还有其他几位教师,由中小学老师转为社区教育工作者,普遍有以下特点:热爱终身教育,对于终身教育的未来前景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勇于尝试新事物,对于社区教育发展有着非常大的热情。
1.初期阶段
在初期阶段,王老师学会了如何用可移植性的专业能力应对工作中的问题。例如在育婴师项目培训过程中,作为班主任,以身作则,不仅参与购买教学用婴儿肚兜、玩具、毛巾等,还自制了游戏用教具。全程与学员在一起,在实操课程中,配合做好专业老师的助教。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王老师在成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后的初期阶段,通过这种可移植性的专业能力,学会了如何策划、组织以及协调,这也为日后的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发展空间以及能力。王老师作为一名拥有25年资格的资深语文教师,拥有担任过班主任、年级组长等角色的经历,因此对于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所需要的个性胜任素质与心理胜任素质都有过硬的实力。也正是因为这样,王老师在转岗时能够很快地适应过来。并且王老师认为,在教学期间经过系统性地学习与培训,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做好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通过王老师初期阶段的情况,可以了解到初期阶段的专业成长特点有:专业成长的内容涉及到了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同时通过系统与正规的培训学习,可有效地提高工作能力。
2.冲突阶段
任何的新员工在进入一个新的组织后,都需要建立起角色认同以及社会认同,也就是要有一定的公共关系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够融入到新环境中。王老师表示,在进入新的环境中时,她更多的是对新环境的了解,学习新的专业知识,通过心理磨合期,对自己角色的定位调整,对周围领导、同事以及人际关系的适应。并且在这一阶段,王老师主要是对自己工作的区域资源进行挖掘、整合以及管理。正是因为通过了初期阶段的磨合,王老师的知识技能、组织协调能力、公关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体现。
3.调整阶段
1.服务项目构想。
本项目以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介入富宁县那能乡那瓜村社区开展云南壮剧传承人才培养服务为个案,通过对服务实践过程的研究,探索出一种以地方高校民族研究机构为服务主体,借助科研平台发挥专业服务优势,向校外遗产地社区提供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的社区与社会教育传承服务实践模式,以便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拓展出一项新的服务领域,并为相关的研究和服务积累有益的实践经验。
2.服务主客体的选择。
第一,作为服务主体,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应发挥自身的专业服务人才资源优势,在服务地方文化保护与发展领域,主动参与少数民族本土文化教育传承保护的科研服务和教育传承服务。在研究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发挥非遗保护研究及服务人才优势,依托两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的平台及其经费支持,在边疆少数民族非遗教育传承研究中探索出应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服务实践项目,重点关注遗产地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科研模式和教育服务模式。第二,对那瓜社区服务平台的选择。那瓜村位于云南省富宁县那能乡的东部,距乡政府驻地18公里,主要居住着壮、瑶两种民族。社区文化资源丰富,有国家级(云南壮剧)和云南省级(陇端街①)非遗保护名录两项,二者在活态传承方面相辅相成的关系,体现在“陇端必有戏,无戏不陇端”的民间习俗中。再次,那瓜戏班和那瓜风流街活动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具备本项目开展研究探索的条件和现实基础。第三,服务目标及服务对象。重点面向那瓜村小学自愿参与学习传承云南壮剧的业余爱好者,服务过程中也会涉及家长、戏班传承人、导演、村组长和活动组织者等服务对象。保护服务的目标重在促进戏班传授者与学员之间教学的良性互动关系,以便更好地通过培养云南壮剧遗产地传承人、壮剧爱好者等相关者自觉参与本社区本民族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能力,实现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的可持续发展。
3.科研服务和教育服务的方法选择。
项目服务者应坚持研究与服务并重的原则,在研究中服务,在服务中研究。首先,服务前中后期的研究资料收集方法,涉及现场观察法、半结构问卷法和访谈法等。其次,服务过程中社工助人自助的方法,涉及个案、小组和社区社会工作方法。
二、社区与社会教育服务的个案实践过程
服务项目的实施过程,以实际问题出现和解决的先后为序,并按“问题分析能力研究服务介入服务反思新的问题出现”的过程进行循环,待阶段性问题得以解决后方可进入下一个阶段,直至服务总目标的达成。为期一年半(2012年6月~2013年12月)的项目服务,分为六个阶段。
1.第一阶段:初期阶段的研究服务
(1)问题分析。第一,如何在遗产地社区找寻可传承的对象?春节前一个月,在外打工的那瓜戏班成员赶回村中搭建木板戏台,排练风流街活动的壮剧剧目,锣鼓声和唱腔吸引了那瓜村小学生到戏台边观看。一方面,戏班传承人和导演有寻找接班人进行土戏传承的需求,另一方面,那瓜村小学生中部分学生对土戏感兴趣,有学戏的需求。于是,通过现场观摩和戏班导演技艺的传授,在自然情景中完成了师徒间教与学的第一次互动。但需要以某种相对正式而固定的方式确定其师徒关系,避免技艺传授的偶然性和片面性。第二,戏班传承人与那瓜村参演学生之间的师徒传承方式,在社区教育实践层面是否具有可行性?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2)服务介入。第一,针对戏班传承者的服务。在老戏台排练休息空闲时,通过教唱腔的方式激发围观学生学唱唱腔和学演壮剧的兴趣。并通过个案、小组社会工作方法的综合使用,认同并敬佩传承人和导演为壮剧传承工作的付出,提升其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第二,针对校方的服务。邀请村小学校长关注和支持那瓜小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与家乡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壮剧的技艺传承活动。第三,针对社区活动策划组织者的服务。一是支持鼓励社区活动策划组织者,以举办村级陇端街活动为契机,传承云南壮剧。二是支持活动组织策划人、村组长及热心的社区居民自愿组队为筹集陇端街活动经费而外出拉赞助,争取在社区外工作的那瓜籍成功人士的资金赞助与支持。三是服务者共同参与讨论传承活动的相关事宜。(3)服务反思。首先,遗产地小学生参与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克服了戏班成员因常年外出打工导致传承活动无法常态化开展的弊端,由此组建的那瓜壮剧少年班的学员,可作为那瓜壮剧民间土戏长期重点培养的对象。其次,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正式的文化传承渠道,却因师资、教材、校方认识不足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现阶段并不具备壮剧进校园开展传承教学的现实条件。目前只能通过非正式途径的课外活动方式开展传承工作,但这种民间传承活动又面临种种现实的困境,需在服务实践中进行研究。
2.第二阶段:认知教育与认同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那瓜村参演小学生、戏班成员及其部分社区居民,对本民族的壮剧文化了解不够、对壮剧文化的传承价值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需开展引导服务。(2)服务介入。第一,针对云南壮剧是什么的问题,组织服务对象集体观看文山州电视台录制播出的富宁土戏专题节目视频,帮助其系统认知和深入了解本民族的壮剧文化。第二,在第一次小组活动中通过参演意义和行为价值的呈现,引导参演者对传承本民族壮剧的行动赋予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做法是将那瓜村社区参与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的文化自觉故事进行研究整理,坚持就地取材的原则,结合图片、视频和文字分享等方式,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引导那瓜社区各类参与者思考传承价值和意义。一是在故事分享过程中创设一些问题引发思考与成长,如学员个体为何要来参演?参演有何价值和意义?家长为何要给予参演孩子鼓励和支持?导演传承人为何无私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传授技艺?戏班成员为何愿意请一个月以上长假或辞职,并从打工地自付交通费赶回村参与排练和演出?媒体、壮文化学者等为什么会来关注传承活动?二是认可参演者参与传承的正能量,鼓励其坚持。第三,那瓜风流街活动结束后,通过社区居民走访、半结构问卷调查反馈和家庭入户访谈等兼顾社区宣传和调查的活动方式,为那瓜社区居民提供参与国家级非遗(云南壮剧)和省级非遗(陇端街)传承价值及其意义的社区宣传,引导大家继续参与支持本民族非遗的传承和保护。(3)服务反思。在服务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员缺乏自信,应开展鼓励教育服务。
3.第三阶段:鼓励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那瓜小学生在参演活动中暴露出的舞台经验不足、自信心不足等问题,需通过服务给予关注和解决。(2)服务介入。第一,那瓜村风流街活动现场的关注服务。一是在9名那瓜村小学生参演的壮剧唱腔节目演出现场,提供照片的拍摄和视频的录制等关注服务,为近期即将开展的那瓜村参演壮剧小学生的成长小组活动,收集活动图片和视频资料。二是应主办方之邀与知名壮文化学者在颁奖晚会上为参演学生颁发奖品,给予行动鼓励。第二,为第一次上台参与壮剧节目表演的9名那瓜村小学生,提供学校社会工作成长小组活动服务,一是通过赠送组员珍贵照片(包括组员的演出剧照、颁奖照片、活动过程的花絮照片等)的方式进行小组热身,在正面强化其积极参与传承行为的同时,激发其荣誉感和自豪感,提升发自内心的自信心。二是倡导组员分享和思考参演壮剧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学会理性的自我分析、自我肯定与鼓励。三是连结文山学院“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课堂志愿者学生的资源,并邀请两位大学生做现场分享与鼓励:一位壮族大学生以其多次参加壮族山歌比赛的经验,与小组组员们一起讨论交流克服上台紧张和不自信的方法;另一位楚雄籍的大学生通过介绍自己家乡的国家级非遗(彝族左脚舞),启发组员理解不同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价值和现实意义,拓宽了小组成员的非遗视野。(3)服务反思。本次参与唱腔节目的表演,只是壮剧唱腔中的一个部分,若参演学生要从学唱简单的唱腔到可以演出壮剧剧目,还需要长期系统的学习。但是,一年一度的那瓜村风流街活动,从壮剧排练到演出结束,也只有两个月,时间无法满足壮剧少年班学员学习技艺活动的常态化需求。那么,少年班进一步深入学习壮戏的机会该如何去争取?又将以什么方式来带动壮戏的学习与传承?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4.第四阶段:动员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社区活动组织策划人,为那瓜壮剧少年班争取到暑假参加富宁县大型壮剧腔调展演活动的机会,但戏班导演是否愿意继续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担任技艺辅导工作?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是否会支持孩子到县城去参加壮剧展演活动?学生是否有足够自信从村级风流街的舞台走向县里更大的舞台去展演?(2)服务介入。第一,协助活动组织者在那瓜村小学召开那瓜戏班传承人、导演、参演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的动员大会,对活动参与者开展动员教育:一是宣读富宁县政府邀请那瓜戏班参加展演活动的文件,让家长了解活动的具体情况。二是服务者从青少年传承本民族国家级非遗壮剧所具有的价值角度进行动员,希望能得到传承人、导演、参演学生、家长、学校及社区成员的支持和鼓励。第二,对参演学生提供第二次成长小组服务:首先,动员文山学院第二届大学生非遗保护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为那瓜小朋友收集祝福资源。其次,通过小组游戏和视频分享等互动活动(一是让组员选择彩色纸条并念读纸条上大学生非遗保护志愿者所写的文字鼓励和祝福;二是播放大学生非遗保护志愿者在课堂现场拍摄的鼓励视频),让组员感受外界对其传承行为的关注,激发传承动力,引发传承非遗的价值思考。最后,活动结束前邀请组员在彩色纸上写下对自己鼓励的话,进行旨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自我鼓励教育。(3)服务反思。自信心的培养需要更多此类服务活动的强化,故需要在接下来的服务过程中加强调查研究,以便在学员遭遇各种困境时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及解决问题的服务活动方案。
5.第五阶段:困境时的抗逆力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在壮剧排练期间,出现了外出念书回村的小伙伴嘲笑参演壮剧学生“土”、少数学员退出和师徒教学互动方式不当等问题。(2)服务介入。第一,邀请外出念书的小伙伴一起做活动,通过分享照片、观看电视台的节目视频等方式,引导其了解那瓜村小学生参与国家级非遗壮剧演出传承活动和外界对此的关注情况,激发其反思自己的语言歧视行为,并帮助其在认知的基础之上认同本社区本民族的非遗文化,支持其他小伙伴的传承行为。第二,针对学员退出事件,一是到退出学员家中做家访,并灵活开展家庭场域范围内的小组活动,引导退出者回归。二是帮助留下来继续参与传承壮戏的其他学员,进行负面情绪的疏导服务,即通过小组互动的方式对负面情绪进行疏导,如邀请组员匿名写下对已决定退出组员想说的话,然后由小组活动主持人大声念出来与所有组员分享,并进行灵活引导;三是邀请学员一起制定小组退出制度的契约,对不遵守制度约定者和无故退出者的惩罚方式进行小组讨论,强调任何组员都有退出的自由,但必须根据约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预先告知,经大家商议后方可正式退出。四是结合个别学员已退出的客观事实和原因分析,引导其他学员在尝试努力挽回无效的情况下,学会理解和尊重退出当事人的选择,但需说明退出者无故退出的方式是不恰当的。由此引申壮戏传承队伍建设的不易,希望组员加油坚持,抛出“一个也不能再少了”的活动主题,稳定继续坚持参与学员的情绪。第三,针对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教学方式、态度不当引起的小矛盾问题,一是通过个案辅导的方式,促成戏班导演、传承人对少年班学员的互动方式问题进行反思,并从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个人辅导,并提出改善建议。二是邀请师徒共同参与成长小组活动,通过传承游戏体验师徒合作的重要性,邀请学员现场分享感恩师傅的话,达成相互理解和谅解,为今后和睦的师徒关系奠定基础。(3)服务反思。作为保护教育的一个难点,学员参与壮剧传承的抗逆力培养,应以本土化方式强化其内心的认知和认同能力为突破点。
6.第六阶段:展演活动结束时的社区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一是展演结束后,如何强化参演学员的荣誉感和传承责任感,以便长期坚持传承下去?二是那瓜戏班的团结需提供引导服务。(2)服务介入。通过那瓜社区教育实现那瓜壮剧少年班成员参演壮戏过程中成长的仪式性认同。在壮剧展演活动结束的第二天上午,服务者在活动组织者的协助下,在富宁县广电大楼开展那瓜戏班成长的社区教育活动,邀请文山州壮学会会长、文山州壮剧团人员、富宁县文化馆人员、那能乡中学校长、那瓜村社区内外居民和那瓜戏班全体成员参与。活动从筹备到实施过程的要点,第一,连接第三届大学生非遗保护教育班学生志愿者的服务资源,为那瓜戏班所有成员制作成长像册,并在活动现场招募颁奖嘉宾,为那瓜壮剧少年班每一位参演学员颁发成长像册并口头赠言,由此提升戏班成员参与传承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强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鼓励戏班成员在传承困境中坚持将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行到底!第二,邀请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壮族剪纸老师,以那瓜村小学生参演壮剧传承的故事为主题,构图制作大型壮族剪纸作品,并在社区传承教育活动中邀请州壮学会会长颁发给那瓜戏班,以间接促进那瓜戏班和全体社区内部成员的团结友爱。至此,以问题与能力解决为导向的服务目标已达成,服务告一段落。(3)服务反思。由于那瓜村服务个案所依托的科研项目经费有限等原因,不具备长期在遗产地社区开展此类服务的条件,那么如何才能将此类服务可持续地进行下去,需在后续研究中思考和探索。从服务效果角度看,本项目从培养传承人才的角度为那瓜村社区两项非遗的保护,提供了一次资源整合的社区教育模式探索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三、小结
1.服务模式的特色
(1)服务模式的创新。首先,面对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目前招生难的困境和土戏传承人才培养的服务需求,基于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非遗传承保护中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以文山学院民研所专业人员为服务提供者,依托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完成了对“地方高校介入遗产地村寨开展壮剧传承人才培养服务的社区与社会教育传承保护模式”的探索研究实践,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拓展出一项新的服务领域,并为相关的研究和服务积累有益的实践经验。其次,作为一种少数民族剧种,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的活态传承,需要节庆活动陇端街作为存续的文化土壤,两项非遗并存于同一壮族村寨社区,相辅相成。因此,对于两项非遗的保护传承服务,可以同时进行。通过服务项目从研发设计阶段到实践过程阶段“边研究边服务与边服务边研究”的互动实践,兼顾国家级和省级两项非遗项目合作传承的那瓜村模式,为地方高校将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引入少数民族非遗社区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教育保护服务,提供了一项基于实证研究的个案实践。(2)服务方法的创新,即学校社工助人自助理念和方法的引入。本项目的服务和过程研究探索,是基于服务者主体与服务对象客体群之间的助人自助关系,以遗产地社区为服务实施平台,以地方高校介入整合开发遗产地村寨社区各类教育资源为重点,对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探索实践的社区与社会教育传承保护模式。(3)服务方式的适切性。首先,基于社区动员和社区营造的服务思路,本项目以整合地方高校民族研究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优势、戏班传承者的文化自觉传承能力优势和遗产地社区成员自觉参与的能力优势,对那瓜村爱好壮剧的小学生开展校外教育传承活动,在暂不具备壮剧正式进校园开展传承教育活动的现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服务项目研发的过程,在初期经历了从计划依靠遗产地中小学教育的正式传承途径,到依靠社区与社会传承教育的非正式途径介入的转变与调整,即通过那瓜村本土传统节日活动和外出展演活动带动遗产地村小学非遗爱好者参与传承非遗的社区教育传承模式,比原计划进遗产地中小学开展教育传承服务更具针对性和适切性,服务效果更为明显,原因在于此模式可同时兼顾培育戏班传承者群体、参演壮剧传承的那瓜村小学生、社区内外成员等相关者关注并参与传承活动的文化自觉能力,并通过遗产地社区非遗文化空间的保护,为后续的可持续保护奠定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2.服务模式的余论
(一)对我国社区老年教育相关理论基础的研究
理论是科学的规律总结,是经验的提炼、升华,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在社会化过程中,老年人的发展、健康和保障依然离不开基本理论教育。“赋权增能”理念是在从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区分中提出的。终身教育理论、学习型社区理论、社区发展理论、以人为本理论是社区教育的理论支撑。老年教育的理论取向是以权利理论、福利理论、自我完善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和社会参与理论为主。而赋权增能理念是指老年人首先在充足的教育资源供给下,然后通过教育参与,提高其生存发展的能力。此外,刘颂把社区老年教育定位在老年教育的范畴,用康复理论、提高素质(或社会适应)理论和其他理论作为社区老年教育的理论支撑。高娟则认为,社区老年教育是一种独特性质的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注重教育机会公平性,以构建终身学习社会为发展目标,并积极促进健康老龄化社会的成型,联合闲暇教育的教育形式,让社区老年教育真正的植根于老年社会活动中,达成一种理想的教育形态。
(二)对我国社区老年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
老年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人类系统教育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任何类型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因而,老年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独立学科,与各种类型教育呈同步型发展模式。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有的研究者提出“养、医、为、学、乐”有机结合的老年教育模式,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这几个“老有所”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整体。“老有所学”与其他四个“老有所”之间息息相关,它推动其他四个“老有所”的发展。因此,以“养”、“医”、“为”、“乐”为主题选择学习内容,那么“老有所养”,“养”有科学;“老有所医”,“医”有相助;“老有所为”,“为”有本领;“老有所乐”,“乐”有源泉。王英倾向于赋权增能的发展模式,社区老年教育的赋权是老年教育资源的供给过程,制度、机制、环境、心理资源是老年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动力。社区老年教育的增能是在教育资源充足供给的条件下,老年人通过社会参与,提高其生活掌控能力、变化适应能力以及社会参与能力等。
(三)对我国社区老年教育价值取向的探究
老年人退休后,一般都由“单位人”转为“社区人”。与其他年龄群体相比,他们在社区生活和活动的时间最长,对社区建设最为关心,在长期的社区生活期间,也建立起强烈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从社区文化构建和稳定发展的政策性要求上,老年教育成为了社区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动力。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
1.社区老年教育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要选择。我国人口规模大、进程快,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越来越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社区老年教育不仅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而且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途径,因此社区老年教育逐渐成为我国养老的重要形式。
2.社区老年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终身教育是指人们一生应当接受的各种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当前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数量多,相对需要灵活的教育形式和丰富的教育内容,但是大多数老年人对教育费用的支付能力较低,而成本较低、经济实惠的社区老年教育满足了老年人的教育需求,保障了老年人的受教育权利,让老年人完成了终身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社区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区老年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庞大的老年群体,作为桥梁和纽带,上关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下关乎家庭的和睦与传承,是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一支数量可观的重要力量,是解决社会矛盾的缓冲器,不可等闲视之。老年人有自我学习和志愿服务的精神,在构建和谐社区中,老年人利用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努力维护社区秩序,协调人际关系,成为社区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素质,可以发挥老年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4.社区老年教育是对教育本质回归的重要载体。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个体进行完整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生长。老年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功利性”价值观,是以“人本位”为价值观的教育,是不受现实功利主义影响的教育,是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和完善老年人生命价值的教育。社区老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是老年人个体生命发展的重要媒介,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5.社区老年教育推动老年人顺利进行社会化。首先,社区老年教育缓解了老年人因社会角色的变化所产生的低落情绪,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有助于老年人适应新的角色,实现角色转换;其次,社区老年教育可以让老年人更好地了解新的知识,了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减少代际冲突,促进老年人与其家庭成员的沟通,同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给老年人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有助于老年人调试好社会关系,尤其是与社区同龄群体间的关系;再次,社区通过健康教育讲座,基于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老年生命形态的特性,应积极培养老年人的正确生死观。
(四)对我国社区老年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方面的研究
我国社区老年教育发展地区差异较大,发展形式也不完善,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率较为低下,这些问题都阻碍了社区老年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
1.社区老年教育的覆盖面较窄。当前我国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主要由年龄较低的、身体状况良好、受教育程度高、有丰厚经济来源的老年人组成。究其原因,一是当前的社区老年教育形式主要是锻炼身体为主,不适应高龄老年人的需求。二是老年人受教育程度高低的不同,导致其老年生活的选择方向的不同,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对生活质量要求高,而受教育程度低的老年人追求的是传统的“天伦之乐”。三是经济拮据的老年人支付社区老年教育费用的能力不高,其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也相对较弱。
2.社区老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我国社区老年教育主要以宣传栏和广播形式为主,宣传一些保健知识,互动性不强,无法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不能满足社区内老年人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另外,社区老年教育目前还处于开发摸索阶段,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因此造成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
3.社区老年教育的专业服务水平不高。首先,由于社区老年教育开展的时间不长,其管理制度体系也不健全,管理人员忽视老年教育的异质性,忽视老年人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对老年人真正需要的教育内容没有做系统的规划,尤其是对丧偶、空巢的老人们。其次,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没有充分利用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另外,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制定标准的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
4.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资源短缺。社区老年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对社区内外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要注重对物力、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要重视开发社区的文化建设、管理效能、社区归属感和社区教育参与度。首先,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虽然有法律、法规方面的制度保障,但我国社区老年教育处于起步期,教学组织、实施、经费使用等还在探索实践阶段,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其次,当前我国的社区老年教育归纳在社区教育的范畴内,没有专项的教育经费、单独的教学场地以及专门的师资队伍。再次,社区老年教育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在对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方面缺少全面、专业的培训,服务意识不强、专业素质不高,这严重制约了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步伐。
(五)对我国社区老年教育发展对策的研究
1.政府要充分重视,统筹规划。当前,我国对于老年人的关注还更多地停留在养老、医疗保障上面,忽视了对老年人教育方面的关注。有些地方政府重视不够,认为老年教育是一种纯粹的“消费”,没有认识到办好社区老年教育,不仅能降低社会养老的成本,而且可以开发老年人的潜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强对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重视,老年教育真正要在社区立足,还需要下很多工夫。各级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显得格外重要。
2.理顺管理体制。目前我国的老年教育还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实行交叉管理,不利于老年教育的长足发展。基于社区老年教育的实施与财政、教育、民政、劳动、文化、卫生、城市管理等方面息息相关,发展社区老年教育需要各政府部门之间理顺关系共同合作。此外,这些部门之间通力合作,组成一个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长效运作机制。
3.加大老年教育的资金投入,完善教育设施。资金的缺乏直接导致教育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将老年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体系,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改善老年人学习和活动的环境。
4.提高社区老年服务人才的专业水平。由于我国的社区老年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老年服务人员忽视了老年人教育需求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提高社区老年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仅可以开发老年人的潜能,让老年人全面发展,而且能够深入的了解老年人的教育需求,有层次、有步骤地贯彻和实施社区老年教育的计划,为促进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城镇社区老年教育研究存在的缺失
跨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社区老年教育的研究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研究内容比较零散
通过对近五年文献梳理,社区老年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涵盖了社区老年教育的功能、社区老年教育的价值、社区老年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原因探析以及如何推进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等方面。研究范围太过狭窄,而且只注重对社区老年教育其中一个模块进行研究,忽视社区老年教育这一整个教育体系的建设,导致研究内容比较零散,而且缺乏系统研究和有影响力的研究。有的社区老年教育研究虽倾向于对地区进行调研,但调研的地区多为大、中城市,研究结果也只是针对调研地区的问题提出建议对策,而缺乏把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意识,这对于我国社区老年教育的整体发展是不利的。
(二)对社区老年教育的功能和定位认识存在偏差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基数大,当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3亿,约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发展老年教育,利国利民,任重道远,对社区教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目前,我国的社区老年教育偏向于老年养老和老年服务,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理念下,社区老年教育不仅要解决老年人最低生存需要,还要为老年人的高层次发展需要创造条件。给生命以时间还是给时间以生命是定位老年教育发展方向的基础,给生命以时间又称“休闲性教育”,是指老年人退休后,参加一些文化娱乐活动,让退休后的生活尽可能的舒适和幸福,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而给时间以生命是一种“发展性教育”,它认为,老年人退休后应积极参加老年教育活动,从中学习新的知识,并开发自己的潜能,在晚年生活中有所创造和发展,继续为社会做贡献。人的存活是分层次的,低层次只是活着,而高层次则是有所作为,是人的素质决定的。老年教育的方向是实现老年人生存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是实现老年人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目前社区对老年教育的定位还不准确,不利于社区老年教育的持续发展。
(三)忽视我国社区老年教育的国情
多数研究倾向于介绍国外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并对比我国的社区老年教育,分析我国社区老年教育存在的缺失,提出对策建议。比如,美国的社区大学向老年人提供各种教育,专门为本社区的老年人举办各种生活知识教育,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互助能力。日本的图书馆、博物馆、视听中心、文化中心等教育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大量优质及免费的学习机会,使老年人的学习条件更便利。他们在社区中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重视向老年人提供各种教育场所和机会,他们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但这些研究只停留在对发达国家社区老年教育的经验介绍,忽视对我国社区老年教育国情的研究,盲目地学习国外社区老年教育的经验,忽视我国的国情,这对于我国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总结
(1)社区民众因其文化程度,社会分工不同而存在兴趣爱好,性格,职业等差异。
(2)社区教育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教育的围墙,将区域教育资源进行一定的整合。社区教育努力提升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功能,将教育与民众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折射出现代教育的新型传播模式。
(3)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许多家长越来越认识到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与作用。社区音乐教育既满足了家长对孩子素质教育的需求,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人际关系能力和音乐素质。
(4)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日益加剧,中老年人作为社会的重要一部分,成为我国不可回避的社会关注群体。艺术教育(音乐教育)的切入帮助中老年人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改善老年人社会生活环境,丰富老年人社会文化生活。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和普及,加之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毕业生就业压力等因素,使得社区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我国社会教育资源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二、我国社区音乐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中型城市社区音乐教育主要表现为:以地方大专院校为主的公办形式社区教育,如惠民工程中艺术课程讲座,以及老年大学等形式。这些公办音乐教育的主要学习者大多数为中老年人,就课程的设置而言,较为简单,内容单一;另外一种是以私人办学为主的艺术培训学校,主要以学龄前儿童为主的幼儿启蒙式音乐教育。公办社区教育的问题在于:师资资源不够,教学内容粗浅单一,没有固定形式的教材,学习时间不固定,持续时间不长,等等。公办社区教育一般以大专院校为主体。由于课时编排与资金支持等问题,在一般情况下,能够得到优秀的业务精英或专家学者教授和指导课程较少。而以私人办学为主的音乐培训中心、琴行,艺术学校等问题则较多。首先,办学资质无认可机制。只要在工商部门领取执照就可以开班收徒。音乐教育俨然成了一种商业手段,甚至有的培训中心从校长到教师仅有1~2人。这样的音乐办学水平可想而知。其次,师资力量薄弱。许多艺术培训学校为节省开支,公开聘用尚未毕业的大学生,这在业内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一方面,不能保证“学生教师”的利益,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流动性大,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统一和完整。第三,学习风险大。许多学校由于恶性竞争,导致经营不善,随时面临倒闭关门的问题,这样一来致使许多儿童不能继续完成学习,而家长甚至连学费都无处追讨……。以上种种问题都是我国目前社区音乐教育办学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总体来说可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1)由大学主导的社区音乐教育优秀师资资源不够,课程单一,内容不清楚。社区教育部分分工不明确,无相应的毕业凭证,社区音乐教育更像是课外辅导班,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机制。
(2)社区音乐教育主要靠政府财政支持,没有相对稳定的经费来源,这也是社区音乐教育办学不持久的重要原因之一。
(3)社区音乐教育课程安排与消息来源渠道单一,民众无法准确了解社会音乐教育教学的相关信息与通知。消息传播滞后影响民众的学习热情与学习进度。
(4)私人开办的社区音乐教育机构艺术培训学校等没有相对严格的办学资质认可,没有一定的评估机构,没有相对稳定的优秀师资力量,不能保证教学的完整与统一。
(5)社会媒体与舆论对社区音乐教育关注度不高,由于我国社区音乐教育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社区音乐教育的传播与发展相对滞后。
(6)社区音乐教育涉及到社会教育的各个阶段。从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文化教育到职业教育,社区音乐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目前我国社区音乐教育只局限于从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阶段,与其他形式的社区教育相对隔离,从宏观教育的角度来看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完整教育体系。国家对社区教育(音乐教育)相关法规政策较少,关注度不高,没有相对完整的建设性法规措施予以支持。
三、如何借鉴国外经验解决我国社区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中国大部分城市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不合理的城市布局与日益紧张的生存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的冷漠与隔阂等都对我国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提出新的问题。对此仅依赖学校教育来解决上述社会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方面,国际社会教育实践已经清楚地表明:只有实施面向全社会大众,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原则的各种各样的社区教育综合形式,才能满足和解决广大群众对社会教育的总体需求。在这方面,世界各国都在努力进行尝试。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公民馆”等都为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参考。在美国,各个社区学院都随时备有本学年的课程一览(catalog),将开设的课程分门别类开列于上,如课程内容、学分、编号、授课时间等。学员们可根据自己需要自由地选择课程,了解应付的学费。学员在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之后,可向学院提出申请,如经审核符合毕业标准则颁发结业证书及学历文凭,甚至准学士学位证书。社区学院的教师都由专兼职两支队伍组成,兼职教师一般要占到一半以上。专职教师几乎都是负责基础类的课程,而兼职教师多数要由熟悉行业现状、熟悉职业岗位技能的人来传授。他们主要承担着专业性较强的,需求数量不多的课程。考虑到我国现实国情,借鉴国外已有的教育模式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大专院校应充分发挥公办音乐教育机构的优势,努力获得政府或企业的稳定财政支持,针对报考学校的学习者设立较为丰富的,有一定深度的教学内容,选派相关专家或演奏名家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师资的质量与水准。
(2)社区成人音乐教育机构是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在学校音乐厅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以提高社区居民文化水准。
(3)对民办音乐教育机构实行专门的监管,定期进行教学评估与资历认证,以确保民办音乐教育的教学资质与教学水准。对民办音乐教育师资设定统一的教学标准。例如:由国家权威部门发授教师资质认定,凡通过者可聘为音乐教师,持证上岗。对在岗教师每1~2年进行定期考核(包括心理测试),未通过者则不能聘为音乐教师,取消其执教资格。
(4)对持有资格的民办音乐教育机构定期进行监督审核,对办学条件老化,办学能力不足的民办音乐教育机构予以整合,尽可能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亦可打造品牌音乐教育机制,使民办教育强强联合,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5)无论公办还是民办音乐教育机构都应帮助社区提高精神文化建设的水平,改善社区环境,改善老年人社会生活环境,丰富老年人社会文化生活。社区音乐教育一方面推进普通教育的传播与普及、发展了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功能,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雅艺术,不仅发展了职业教育,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而且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另一方面,社区音乐教育则能够满足更多外来人口及子女的基础教育需求。外来人口是社区教育对象中日益增长的社会群体。他们所带来的“城市第二代”在逐渐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更需要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下一代人能够努力地融入大城市的文化生活之中,进而成为城市公民的一员。有鉴于此,社区音乐教育在这一方面可以做更多的工作,帮助国家完成这一部分群体的继续教育工作,提升外来人口的整体素质。此外,社区音乐教育对调整退休老年人的心理,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加强他们与外界联系等方面也可发挥很大的作用。
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未能得到社区居民普遍响应和广泛认同。分析原因可能是:健康教育的内容针对性不强科普化程度不够,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形式过于单一、不够生动、居民参与度低。没有使居民真正体会到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的益处.医务人员在健康教育方面自身能力有待提升组织协调工作还要加强行为的变化有计划的干预对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维持、增强或阻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减少疾病伤害等的危险性密切关联新的政策规章制度及组织的安排体现了环境支持社区领导医务人员教师社会团体负责人等都能提供这种支持人.们采纳所提供环境和规范的支持。提高参与认识和程度促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实施社区健康教育的策略
2、1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
协调社区医疗卫生新闻及社会团体的力量共同参与、统筹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以社区医疗部门为主体。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育与健康促进的基本组织形式妇和离退休人员中的积极分子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骨干力量参与人群是进行社区健康教社区干部。家庭主自愿者是社区健康、以点带面不断扩大。
2、2实施健康教育行为干预与支持
不良的行为方式不仅与慢性病有关。也是传染病和伤害的重要危险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据了突出地位世界卫生组织:.:.::年沽计。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死亡可归因于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等十种行为危险因素健康教育干预强调健康。
2、3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由于社区居民来自不同的文化阶层所以社区健康教育应以不同的形式开展如‘专题讲座座谈会面对面宣传健康咨询、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单、广播、板报等。以上几种社区健康教育形式在实际应用中各有利弊例如。专题讲座相对有组织性。但教育对象比较被动:而面对面宣传比较有针对性。但只适于小规模的健康教育因此。在进行社区健康教育时。必须灵活掌握。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
2、4选择适合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
因人施教:对文化层次高的患者。可以选择疾病产生的原因、病例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对文化水平较低的患者应使用一些通俗易懂的的内容。通过对患者的了解、沟通。针对患者的需求。根据患者接受的程度。因人而异地向患者及家属传授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使病人能够掌握健康问题的有关知识。自觉地养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而达到最佳健康状态。
三喻文化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它们在任何时代都存在着,只是不同时代文化形式的比重大小有所不同。在农业社会,不只是年长一代传授知识给年轻一代,同辈不同群体间也相互影响,年轻一代也有比年长一代有优势的地方。在工业时代,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三喻文化继续并存,在发展中有继承,在继承中有发展。在现代社会,前喻文化发挥作用的比重相对提升,但仍是三喻文化并存。因此,有必要对三喻文化的显著特征进行探讨,以利于我们对三喻文化有更加准确的理解。
(一)后喻文化的特征
后喻文化也称“老年文化”,是传统教育中一种正规方式的教育与学习,是指年轻一代接受年长一代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礼仪准则的自上而下的楷模教育。“对于变化较小、流动渠道比较单一的知识,后喻文化是相对理想的传递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年长一代是知识权威的代表,他们掌握着更加丰富和实用的知识,向年轻一代提供现成的行为规范和模式”。其传承路径是“由未来对过去进行重复”,所以后喻文化具有复制性。后喻文化中,文化传统很少变化,人们很少有关于文化变迁的意识,且后喻文化一般在至少有三代人共同生活的情况下发生,年轻一代虔诚地接受年长一代在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礼仪准则等方面的指导,年长一代在家中具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文化行为不是可以复制的,而是日常生活与接触中无意识的影响,年轻一代潜移默化地接受年长一代的教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后喻文化具有隐蔽性。
(二)同喻文化的特征
同喻文化是一种非正规方式的教育与学习,是指同代人之间一种平行的文化传递。同代人之间的影响广泛存在,它的产生总是伴随着巨大的历史变迁或文化迁移。在同喻文化中,因同辈群体年龄相似,他们之间有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所以更注重交流感受,相互获取经验,在沟通上就会相对比较容易。同喻文化具有开放性,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文化吸收,即兼容并蓄地接受各种新事物,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境遇,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信息环境,社会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喻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过渡性的文化,其中往往掺有后喻文化的因素,同时也暗含前喻文化的因素。因为对于同辈群体而言,他们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会间接受到年长一代或者年轻一代的观念、行为等影响,而不只是单纯的学习同辈群体的某些言行,所以这种教育方式更强调对现实生活的适应性,既重视学习贴近现实生活实际的知识和技能,又重视学习的实用性。
(三)前喻文化的特征
前喻文化也称“青年文化”,是一种反常规方式的教育与学习,指年长一代不得不向年轻一代学习的自下而上的文化。前喻文化具有反向性,即年长一代反过来要向年轻一代学习,在年轻一代的引导下进行再次社会化,更新已有的知识储备。年轻一代在适应新环境、应对新挑战中形成“新知”,而他们的“新知”成为年长一代的“未知”,因此长辈要向晚辈学习。前喻文化是一种由现在乃至未来对过去产生影响的文化,同时它还具有新颖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前喻文化在目前的影响日渐突出,因为前喻文化代表的不是过去的旧知识、旧技能、旧观念,而是代表未来的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
二、三喻文化与社区教育的耦合
不同国家在社区教育实践中形成对社区教育的不同理解,而社区教育的实践探索也处于起步阶段。综合对社区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可以将其进行这样的理解:社区教育“是实现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和过程”。当今的社区教育已经不只是一种教育形式,它代表着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等都不同程度地涵盖了这一理念。三喻文化是指代际之间不同的文化传递方式,社区教育是一种不同于正规学校教育的教育形式,具有教育对象广泛、教育内容丰富以及教育方式灵活的特征。因而社区教育必然是不同文化传递方式的融合,这就为三喻文化在社区教育中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体现了三喻文化与社区教育的耦合。
(一)后喻文化奠定社区教育的文化基础
后喻文化是一种变化迟滞、难以察觉的文化,它发生在传统社会,是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社区教育中,长辈就是整个社区教育公认的行为楷模,他们不仅传授给年轻一代基本的生存技能,而且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价值观念也是他们向年轻一代传递的内容中必不可少的。为了使整个社区的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年长一代很乐意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社区教育在此基础上向前发展。社区教育中的后喻文化既包括长辈对未成年的孙辈的文化传递,又包括对同样也是成人的父辈的文化传递。所以在社区教育中,年长一代的基本生存技能、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以及是非观念等就是年轻一代学习的榜样。因为传统经验在社区教育发展中仍占有重要位置,只有尊重社区长辈和社区历史,才能更好地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速,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创新与发展已经成为时展的主旋律。然而再快的发展也有基础,再新的发现、发明也要有前提,有继承才有发展,才有创造,否则发展和创造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不论是从个体掌握的文化信息总量来说,还是从复杂的语言文字、文化思想、劳动经验、科学技术来说,年长一代占有的知识量和技术技能更丰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后喻文化奠定社区教育的基础。
(二)同喻文化影响社区教育的整体发展
同喻文化的影响是非系统的、零散的,但同时也是双方面的,这取决于社会成员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如果社会成员处于一个好学上进、乐观向上的群体中,其品格、言行会趋于正向发展,形成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系统,这种文化系统又会反作用于这个群体中的成员,从而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如果社会成员处于一种非正式的、不求上进的群体中,其思想、言行就会趋于一种负向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较低层次的文化系统,反过来这个文化系统对群体成员产生的影响也会是负面的、不健康的。所以同喻文化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社会的流动为社区成员带来了不同的文化概念和文化期望,只有不断吸收那些积极上进的新文化,才能适应社区环境的新变化。同辈群体是一股强大的社区教育力量,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的精力、体验、时代背景,所以沟通起来要相对容易的多,没有代际隔阂带来的障碍。无论从客观实际来看,还是从主观条件出发,同辈群体在思想和行为上的相似度都比较高。老、中、青三代群体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不仅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同辈群体,甚至间接影响到他们的上一辈或者下一辈。同代人之间更加注重彼此的互动与沟通,从而获取更多的技术和经验,这也就打破了单向的代际间文化传播与交流,出现与传统文化传递方式不同等的社区教育形式,最终在社区中形成一种同辈群体文化,影响着社区教育文化的整体发展。
(三)前喻文化引领社区教育的发展前沿
前喻文化的影响呈现出显著增强的趋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社区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社区,因为经验的作用永远不可忽视,而真正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不断发展的是知识、信息和创新。年长一代的接受能力有限,面对新事物、新观念和新技术,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当然这与他们的年龄、观念或心理等因素相关。面对铺天盖地的新事物、新技术,年长一代与年轻一代的起点不一致,因为年长一代相对被动、滞后,而年轻一代与年长一代成长环境迥异,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前喻文化。前喻文化时代的到来,对家庭亲子互动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着社区新型亲子关系的形成。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区环境中,新事物层出不穷,社区成员需要不断学习新事物,以适应社区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情况。所有这些都需要有更快的领悟、更全面的知识,年轻一代能很好地适应这些要求,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新知识的积累,并很快在社区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基于信息化社区教育时代的出现,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行为方式、沟通方式、学习方式等也大量涌现,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指引下,接受能力较强的年轻一代率先走进信息化时代,受到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也产生新的变化。在知识爆炸、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的新思想、新行为代表的是社区教育向前发展的新方向,使社区文化成为一种更加开明、开放、包容的系统,从而更符合社区成员的实际需求。
三、基于三喻文化的社区教育发展策略
三喻文化实质是一种互喻文化,与传统社区教育不同的是,单一的后喻文化模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多种传承方式的并存。这种传承方式客观地存在于社区教育之中,它不仅是社区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社区教育基本功能的体现。三喻文化与社区教育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可以说,三喻文化正是构筑在不同文化传递机制基础上的三种形态各异的文化模式。基于此,完整意义上的社区教育发展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观念层面:倡导前喻文化传递模式的社区教育观
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面前,知识更新的迫切性越来越摆在年长一代面前,尤其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区网络时代,长辈要想不落伍,要想和后辈谋求同样的发展机遇,就必须努力向后辈学习。在网络和数字化走进社区生活的今天,社区教育的前喻文化现象显得尤为突出。无论是年长一代还是年轻一代都应意识到,社区环境的与时俱进要求社区成员树立前喻文化的思想观念,因为这是社区教育向前发展的未来趋势和必然要求。要努力改变传统的社区教育思想,不要认为年轻一代应该对年长一代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一成不变的继承,而应该顺应社区变化发展的实际,对传统社区教育进行批判继承,取长补短,积极倡导学习年轻一代的新思想、新技能。对于整个社区来说,要顺应前喻文化日渐凸显的发展趋势,承认青年人也可以成为教育者,积极创设通过前喻机制促进社区发展的社会文化情境。只有这样,年长者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整个社区教育才能在这种创新型的文化模式中不断发展。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年轻一代扮演着“弄潮儿”和“领航员”的角色,他们可以带领年长一代走进数字化生活。因此在社区教育中,年长者要主动向年轻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社区教育发展的新挑战。
(二)内容层面:实现三种文化的融合共生
从完整性意义来说,社区教育的发展是三种文化的融合共生,即社区成员会同时受到三种文化的影响,每个成员都兼有施教者与被教者的双重身份。不论是年长一代还是年轻一代,对其进行社会化教育的既可能是比自己年长的,也可能是自己的同辈群体,还可能是比自己年幼的。所以无论哪种单一形式的文化,都不能适应社区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年长一代在传统意义上的社区教育中具有权威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区教育的进步和新生事物的出现,年轻人的地位不断提升,年长一代既要向更年长的人学习传统知识,又要向同辈群体看齐,更要向年轻人学习;中年人既要向年长一代学习传统经验,向同辈学习育儿经验、婚姻家庭等知识,又要向年轻人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年轻一代除了要向长辈学习社区传统优秀文化,还要接受同辈群体的社会化,更要向比自己更年幼的人学习新观念、新思想。在三种文化形式的共同作用下,社区教育形成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和平行互动的教育模式、自下而上的教育模式,内容涵括社区文化传递模式的方方面面。这样每一个社区成员都在三种文化的作用下不断社会化,从而有利于社区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机构层面:拓展前喻文化的空间
在社区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主导文化模式有一定的差异。随着社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前喻文化广泛存在于社区教育各个领域。然而,尽管前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更顺应社区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更有利于促进社区成员自身乃至整个社区的协调发展,但是由于受到社区传统习惯和社区成员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前喻文化并没有发挥其在社区教育中的预期影响。因而要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实行家庭、学校和社区教育活动一体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来发挥前喻文化的作用,而不是相互独立、相互封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社区教育的优化发展。由于社区环境的不断更新,社区成员不得不向年轻人学习,年轻人更有可能也有必要成为施教主体,因而前喻文化获得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如在家庭中,新事物和新观念的出现,让年长一代感到手足无措,这就需要年轻一代向他们解释社区周围的文化,进而使他们在知识、观念及行为方面快速发生变化;在社区学校中,学生在作为传统受教者的同时也可以成为社区教育的施教者,把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渗透到社区教育文化中,发挥出巨大的教育辐射功能;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年轻人有必要作为教育者对年长者施加积极影响,充分发挥其在社区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前喻文化的作用空间便得以拓展,社区教育也才能实现良性互动。
(四)方法层面:注重发挥双向沟通作用
(一)MOOC的起源和发展
MOOC是MassiveOpenOnlineCourse的开头字母缩写,中文译为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它是一种免费的、大规模资源共享的开放型网络教学模式。这一术语于2008年由加拿大的布莱恩•亚历山大(BryanAlexander)、戴夫•科米尔(DaveCormier)提出,以Stanford、Harvard、MIT等高校为主的美国教育界很快便相继投入到MOOC教育之中。从此,这种新型在线教育模式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迅速发展。目前MOOC的三大主要平台是:Coursera、Udacity和edX。2013年2月,Coursera旗下5门网络课程的学分获得美国教育委员会的官方认可;2013年5月30日,硅谷水星报报道,包括纽约、田纳西、科罗拉多、休士顿等美国十所公立大学,宣布将“大规模公开网络课程”MOOC纳入其教学体系;CourseraBlog在2013年9月3日消息称阿姆斯特丹大学加入Coursera平台,成为最新的合作大学;我国高校中,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率先与慕课旗下Coursera在线签约建立合作关系伙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宣布加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在线教育平台edX,成为其新入伙的6所亚洲名校之一,北京大学的目标是,在2013年秋季学期推出首批MOOC,在5年内开设100门MOOC课程。[2]
(二)MOOC的特征
MOOC具有两大特征:第一,开放性,所有课程都是开放的,可供全球范围的学生使用;第二,大规模性,课程面向全球学习者而设计,范围广泛,不设置最高学习人数,一门MOOC课程可以容纳传统教育班级人数的千倍、甚至万倍学生数。MOOC不仅学习者的规模大,课程种类也繁多,在MOOC课程中包含各领域专家的课程,学习者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所有课程,学习资源丰富。
(三)MOOC的优缺点
MOOC的大规模兴起,与其自身优越息相关,它具有学习者的学习成本低、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范围广泛等优点。但一些学者也指出,MOOC是一种有缺陷的教学模式,如:居高不下的高退出率、对学习者的学业影响不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师生互动方面存在缺陷等诸多缺点。
二、MOOC在社区教育应用的可行性
面对社区教育学习者对大规模性、开放性新型教育模式的强烈需求,MOOC的在线教育模式、大规模性、开放性和无限制准入性,都与其不谋而合,再加上我国现行的成人教育(包括社区教育)已经具有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的实践基础,因此,MOOC不失为发展我国社区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MOOC迎合社区居民多样化学习需求
基于MOOC大规模性、学习资源丰富性的特点,MOOC能够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社区有成千上万的居民,就意味着有成千上万种学习需求,以厦门市思明区为例,思明区是厦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面积7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67万人),下辖10个街道办事处,96个社区居委会。在不考虑人口居住密度的情况下,平均每个社区居委会有1万居民。这种1万人的大规模性的学习需求,一般传统教育很难满足,MOOC自身的大规模、开放性的特点,正好迎合居民多样化需求。
(二)MOOC促进社区教育的数字化进程
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带来传统教学方法的进步。当前,在教育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手段更主流,使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学习效果也是一种教育趋势。MOOC正是一种新型教育方法,MOOC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平台,能够促进社区教育的数字化进程。目前各大MOOC应用平台,界面友好,使用方便,学习者登录页面后,都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感兴趣的课程。同时,这种以网络为依托的大规模平台,更适合我国居民分散的广大农村地区,能够让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农村地区,享受到相同质量的教学内容,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的数字化进程。以厦门市思明区为例,思明区终身学习网于2013年9月28日开通,该网站的课程资源中心是与全国多个高校和教学资源供应商合作建设而成,目前已拥有各类学习课程近千门,内容涵盖早期教学、家庭生活、人文修养、休闲健身、技能培训、企业管理、老有所学、职场技能、干部学堂等领域。通过视频、动画、网络互动课程等多种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资源和支持服务。这无疑促进了思明区社区教育的数字化进程,使其走在厦门市社区教育建设的前列。
(三)MOOC促进社区居民的就业
一方面,MOOC可以为居民职业教育提供很好的平台。在如今社会,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就业环境严峻,竞争异常激烈,面对当今瞬息万变的职业需求,需要有一个学习时间灵活、学习地点自由的学习平台,满足人们就业过程中对职业知识的学习欲望。而MOOC正是这种平台,它能够让人们在需要学习职业知识时,方便、快捷学习到所需要的内容,提升学习者的就业竞争能力,促进就业。另一方面,MOOC可以促进学习者和用人单位的交流。基于MOOC的大规模性特点,一门MOOC课程可以容纳传统教育班级人数的千倍、甚至万倍学生数,课程教师无法完成批改成千上万学生作业的任务,常采用校友为新学员批阅作业的形式。已在工作中的校友,通过批阅作业、关注学员论坛发言、与新学员交流等途径,了解新学员信息,挖掘到符合自己公司发展目标、适合公司需要的人才,并向这些学员发出就业邀请。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者学到知识、用人单位找到合适的人才,学习者与用人单位形成双赢,促进社区居民的就业。
(四)MOOC具有其他社区在线教育无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MOOC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设计,在先进教学平台支持下,学习者按自己意愿,自发组织学习,它呈现学习者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而其他社区在线教育呈现的是一种学习资源,是一种被动学习,与MOOC相比,缺乏有效的学习引导、缺少教学互动、教学评价等。其次,MOOC能够有效联接社区居民的学习、工作、生活,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学习知识,视频长度也更适合社区居民业余在线学习。而其他社区在线教育多以较长时间视频为单元,无法满足居民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最后,MOOC大规模性的特点,使其资源广泛、内容新颖、质量高,这也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欲望更加强烈。MOOC的上述优势,是其他社区在线教育无可比拟的,它比其他社区在线教育更贴近真实环境里的教学模式,更能够满足社区居民随时、随地、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是一种更有魅力的新型社区教学模式。
三、MOOC在社区教育应用中可能面临的障碍
基于MOOC自身存在的缺点:学习者的高退出率、对学习者的学业影响不大、不能因材施教、师生互动方面存在缺陷,结合我国社区教育的特点,在我国社区教育中推行MOOC,可能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高参与度可能伴随高退出率
第一,MOOC的课程设计者设计课程内容时,主要从课程性质、内容出发,无法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背景,在这种情景下,很多社区居民由于自身专业知识水平限制,无法全程理解课程,最初的兴趣也会慢慢减退,加之工学矛盾、时间有限,导致很多报名者中途退出。第二,社区教育中的MOOC课程大多是免费的,这也导致学习者的重视程度不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把MOOC学习作为闲暇的消遣时间方式,当工作忙碌时,势必放弃MOOC学习,中途退出。第三,基于网络平台进行授课的MOOC,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效果较差,学生之间不易建立稳定的学习团队,加之MOOC大规模性的特点,学员流动性大,学生没有归属感,也易导致较高的中途退学率。
(二)MOOC课程的难度和语言可能不符合我国国情
MOOC的课程,多是由全世界知名高校的教授设计,对学习者的专业素养、相关背景知识有一定要求,如:Coursera平台的大部分课程,需要具备本科专业知识,适合那些在职场工作了若干年的本科毕业生,他们感觉需要学习,需要充电,可以通过Coursera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但在我国还未普及高等教育的情况下,这些相对高深的课程,不适合广大社区居民学习,特别是我国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居民比例较大,他们难以真正掌握MOOC课程的内容和精髓。MOOC起源于欧美国家,因此,很多MOOC课程使用英文授课,对没有英文基础的社区居民来说,无疑是一大障碍;全球学习者进行论坛交流时,对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也有一定要求。
(三)构建MOOC平台面临技术挑战
在社区教育应用中构建MOOC平台,也将面临如下挑战:第一,我国社区居民水平参差不齐,文化水平较低的居民如何使用MOOC平台,如何满足各个层次MOOC使用者的可用性需求,对MOOC设计者无疑是一个挑战。第二,MOOC的教师通过课程中心平台,课程内容、学习安排、作业、讨论主题等教学活动。如何让数以千计的学生及时获取信息、按时参加教学活动,是MOOC平台面临的又一技术难题。第三,MOOC大规模性的特点使得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控制难度增加。教学环节的设计、虚拟网络环境的作业考核、大规模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过程的管理等,都需要较高水平的技术支持。
(四)MOOC运行的经费不足
开展社区教育,需要有专项经费支持,目前全国各地财政水平不同,投入到社区教育中的经费也不一样,多数地区没有足够经费支持社区教育。而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大多是免费的,在这种经费紧张情况下,如何确保MOOC平台运行的经费支持、MOOC平台的成本如何控制、MOOC平台采用什么模式运行等问题,都是MOOC在社区教育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四、MOOC在社区教育应用中的建议
MOOC的兴起,是全球教育资源共享、远程教育飞跃式发展的里程碑,也为在线教学模式注入活力。通过MOOC平台,全球任何一个地方的学习者,都可以参与到全球学习的进程中,这无疑是我国发展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的契机。为了更好发挥MOOC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笔者认为,MOOC在社区教育实施中,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建设。
(一)强化服务,降低学生的退出率
MOOC的视频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也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因此,应该在MOOC平台中,强化服务功能,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指导、增加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
1.设立每个“课程班”的班主任
由于MOOC打破传统班级模式,学生按照课程聚集在一起,学生彼此不熟悉,是一个松散的集体,这种情况下,需要设立“课程班”的班主任,为这个班级成千上万的学生提供学业服务、咨询服务、邮件沟通等,班主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若发现学生有动摇或退出迹象时,快速做出反应和干预,降低学生的退出率。
2.翻转课堂,增加线下互动环节
以网络为基础的MOOC平台,在集体学习气氛、人际交往、社交体验、情感培养等方面都有所弊端,因此,应增加线下互动环节,翻转课堂,让学生们观看完MOOC课程后,在社区教室集中讨论、学习交流、进行重难点解答等,加强师生互动、学生互动,降低学生退出率。
3.设立“学分银行”,与开放大学对接
为了降低学生退出率,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可以采用“学分银行”模式。学习者获得MOOC课程的学分后,可以将该学分存入MOOC学分账户的银行中,学分积累一定程度后,可以到当地的开放大学进修,获得正式学历、学位。这种“学分银行”管理模式,以MOOC为纽带,实现社区教育与开放教育的双赢,既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力,也能让学习成果有所用途,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形成。
(二)因地制宜设计MOOC课程及使用语言
在我国社区教育中大力推广MOOC,还需要进行课程、师资的融合,教师设计课程时,需综合考虑学生不同层次的专业水平;教师能够有效连接学生、引导学生、与学生交流探讨;社区教师需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在指导学生学习、提供必要帮助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MOOC引入社区教育,还需要降低语言门槛。目前全球MOOC学习者大多来自母语为英语的国家,因此,大多数MOOC课程是英文授课,这给我国社区居民的学习增加了难度。降低语言门槛、由专业组织把英文授课的课程翻译为中文,是MOOC引入社区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2013年8月16日,译言公司加入Coursera课程的汉语翻译工作,[2]这对于我国社区教育引入MOOC平台,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三)设计简单、便捷的MOOC操作平台
由于MOOC用户群规模较大,用户的人员构成复杂,且习惯不同,因此,MOOC应该本着简单、便捷原则进行设计:第一,配合绝大多数用户的上网习惯,MOOC的页面设计应做到简洁易用,如:在页面左右两侧设置导航条,中间显示课程内容,这种方式符合大多数使用者的习惯,满足各个层次学习者的可用性需求。第二,课程教师通过课程中心平台教学活动通知的同时,还应通过课程学习的QQ群、微信群、教师微博等同步信息,多管齐下,让众多学习者及时获悉教学活动。第三,为提高MOOC教学效果,可引入微课概念,每个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微课视频,每个视频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视频中间穿插小测试,通过测试后继续观看视频,然后完成课后作业,最后学习者再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如此,形成一个通畅的学习模式,实现教学与考核的无缝对接。同时,课程的教学视频,应本着从易到难的原则设计,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四)引入市场机制,确保MOOC平台运行的经费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