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课程思政建设8篇

时间:2022-06-02 06:13: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课程思政建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程思政建设

篇1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有效措施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企业不仅需要具备高技能的人才,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以高校计算机专业为例,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随着课程改革以及社会的逐渐发展,道德素养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了重视,所以计算机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

一、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

(一)课程思政与计算机专业具有共同的社会服务性质课程思政和计算机专业教学是具有共同的社会服务性质的。计算机工作者可以将自身的素养融入工作中,并通过相应的工作内容体现出来。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到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正确引导,净化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使其在工作之后,自觉地将客户需求放在首要位置,真正为大家服务。

(二)课程思政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课程思政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首先,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每年都会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人才,而人才的质量将会对社会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为了提升人才的质量,会不断通过思政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其次,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培养全面型人才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要求,所以计算机专业教师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思政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课程思政与计算机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致性课程思政与计算机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致性。在社会需要的影响下,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课程的教学,还要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而思政教育可以让学生的实践活动变得更加科学,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最终在思政元素的影响下,提升该专业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特点

(一)创新的教学理念是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风向标要实现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首先需要创新教学理念。在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中,主要是以思想作为指导,具体的教学内容要与党和国家的方向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计算机专业教学来看,因为其课程内容大多需要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所以一般情况下,该专业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只需要将相应的技术传授给学生即可,但是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既与传统的思政教育有所不同,又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不同,所以需要进行教学理念的创新。

(二)先进的科学思维是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具备先进的科学思维。不论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还是课程思政的开展落实,都是以社会现实为基础的,任何脱离了社会现实的课程都是无法有效提升学生能力的。将先进的科学思维运用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可以让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变得更加客观、具有逻辑性。计算机专业课程本身就蕴含了大量的研究方法,通过先进的科学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从而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三)工匠精神是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核目标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要求人才具有专业技能,而且需要具有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是包括专业技能、人文素养、职业精神等多项能力在内的一种精神。对于计算机这种理工类的专业,更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学生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今后的工作中都可以保持一种比较积极的心态,从容应对各种困难。

三、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推动教学的创新发展,提升学生学习热情为了推动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高校应当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思政元素的影响力。比如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时,将其与当下的时事热点进行有效的融合。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篇2

关键词: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预科;《C语言程序设计》

1《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概述及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C语言作为一门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有着清晰的层次结构,可按照模块化设计的方式对程序进行代码编写,不仅有利于程序的调试,而且依靠非常丰富的运算符和全面的数据类型,轻松搭建各种数据结构,通过指针类型更是可以对内存直接寻址以及对硬件直接进行操作。所以C语言既能够用于开发系统软件,也可用于开发应用软件[6]。C语言作为学习编写程序者的入门语言,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与计算思维能力,也为他们后续学习其他计算机语言,如我们熟悉的java语言、C++语言的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有助于培养编程者的非智力因素,如意志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等。鉴于C语言的上述优点,从2016年开始,学院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作为预科理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并对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义明确,旨在培养预科学生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与计算思维能力,为他们今后进入本科阶段的持续学习及日常应用中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夯实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程序设计的结构化方法。(2)能力目标:具有独立分析阅读程序功能的能力,独立编写一般程序的能力,独立在电脑上调试程序运行的能力,小组团队协作的能力,初步构建计算机思维能力。(3)素质目标:通过编写程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通过调试程序培养学生直面问题时沉着冷静、坚持不懈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能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统筹规划的能力;通过综合性实验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相互配合、协作的能力与团队精神。《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预科学院受众面极广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计算机课程的共性特点,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对标学院制定的课程培养目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合的。

2《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在第一章介绍程序设计语言概述时,无缝衔接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发展的显著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实现祖国的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添砖加瓦。在第二章C语言概述介绍基础语法“标识符”命名规则的时候,顺势指引每位学生作为社会人在学习、生活及工作中都要遵纪守法,恪守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制度,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在第四章选择结构程序设计中,通过选取选择结构的实时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当下社会,每个人面临的诱惑很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一定要有一个道德、责任的评判标准,脚踏实地,砥砺前行才是硬道理;同样的道理,遇到问题或面临多重抉择时,要分清主要、次要矛盾,量力而行,学会取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在第五章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中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到重复性工作的重要,如我们的环卫工人,每天清晨不辞辛劳地清扫我们生活的城市卫生,这就是一种重复工作,但也正是这种重复工作,给大家提供了清新、干净的居住环境。在第六章数组中,介绍数组定义———相同类型的数据的集合。数据的集合显然是超过一个以上的数,自然联想到集体的力量,在生活中学生们要学会团结合作,遇到复杂,难度大的问题,注重发挥团队中的个体优势,再加以规划、整合,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第七章指针中,指针是C语言的精华,也是C语言中的难点,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这个时候,要多多鼓励,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找回自信,锻炼学生的耐心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力。在第八章函数中,讲解递归的思想例题的时候,激励学生的责任担当,发扬模范带头作用。

3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实现

3.1学情分析

在知识层面上,预科学生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在先前的学习经历中几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编程语言,绝大部分学生对于编程而言可以说是零基础,但是处在“互联网+”时代的他们,对计算机程序设计又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认真设计教学模式、悉心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在认知层面上,这个时期的青春少年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容易沟通,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判断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能否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这个阶段也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期,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C语言程序设计》专业知识时,也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的品德修养加以正确引导。

3.2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的实现,不仅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移动式、互动式教学成为可能,让学生卓有成效,又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混合式教学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建设——以预科《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将课前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环节、课后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将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3.2.1课前教学环节课前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设计中的第一环节,课前教学环节设计的成功与否对课堂的教学效果意义重大。课前教师将《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任务按章节进行知识点的细化拆分重组,制作电子书、教学视频、在线习题、在线测试等教学资料,将其上传到学习通网络平台,供学生课前学习。学生通过学习通平台观看教学视频,阅读电子书完成相关预习任务,随后进行必要的线上小练习,检查线上学习成效。练习过程中如果遇到困惑,随时可以通过学习通互动平台在线反馈给授课教师。该学习平台还将检测学生课前的学习状态与进度,教师通过观察后台的学习记录数据,对学生的自学状况有一定的了解。这里特别要强调教学微视频制作,这是线上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关键环节,一般将视频时长控制在10min左右,主题突出,语言浅显易懂,画面设计要能抓住学生的眼球,一旦新内容的学习中涉及思政元素,要用30s左右的时间,点醒该视频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达到学习知识兼顾育人的目的,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如在介绍C语言基础语法“标识符”命名规则的视频中,“规则”就是思政的切入点,可以加入“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凡事都要讲规矩”的语段。3.2.2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课堂里,第一阶段小结课前学生在学习通平台的自学内容,反馈线上学生普遍提及的问题;接着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思考,而后相互交流对问题的认知看法,教师旁敲恻隐锻炼学生多维度思考去剖析一个问题,做到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第二个阶段是因材施教,个体解惑答疑。《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上课地点在机房,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设计一道与视频内容紧密相关的程序编程题,让学生分组练习,由于个体的差异,每组学生在设计编写程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第三个阶段总结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通过线上测试,查漏补缺,使用思维导图加强对知识点的梳理,使知识脉络系统化、条理化;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题。第四个阶段提升素养阶段也就是升华到德育教育的高度,呼应视频中新知识中的思政元素,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贯彻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以《if多分支选择结构》为例,设计到语法结构、执行过程及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通过典型例题的程序分析,不仅可以巩固新知识的学习,还能将德育教育贯穿其中。

3.3课后反思环节

课后反思环节是通过学生作业的查收情况,再测试情况来完成对教学的满意度评价。学生首先需要按照课堂中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阶段性编程练习。教师对编程作业进行批阅、评价。教师需要建立起目标、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鉴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考虑从计算思维角度层面出发,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发挥评价的激励机制,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效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程序中出现的错误,不能简单漠视或是否定,更不能不屑一顾、不作评价,面应当来取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另外,当需要鼓励、赞赏的时候,也要注意评价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个问题呈现出的结果,并对自己的结果有新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再结合实体课堂的现实表现给出每一位学生的阶段成绩。在此过程中,学习通智能学习平台就是师生之间互通信息的媒介。最后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分发给学生,并附带给每位学生一个课堂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本课程学期初、学期末,分别对四个教学班的学生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混合式教学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满意度。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发放18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0份。图1展示了经过一个满学期的教学实践,《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运用混合式教学视域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提升道德素养作用的调查数据。认为对自己的道德素养没有提升作用的学生人数从学期初的17名下降到学期末的0名,比例提升显著,将思政元素融入C语言专业课的学习中,确实对学生价值观塑造有积极作用。

4结语

篇3

1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条件

加强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十分有必要,其能够满足当前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从小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正确面对现如今多元化的文化思潮。思政建设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目标上来说,心理学课程教育目标和思政任务目标相统一。心理学课程关注于学生的心灵,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其教学目标并不只是传授学生心理学知识,而是强调学生的心理素质培育,旨在教会学生管理情绪,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应周围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立德树人相统一,同样是对学生内在潜能的挖掘;其次,从内容上来说,心理学课程内容补充了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结合不仅加强了对学生道德思想的培育,树立正确价值观,还强调了学生的人格发展,关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走出误区,正确对待多元化的世界;最后,心理学课程具备隐性课程功能。相较于心理学课程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体系化,其主要是以课本内容为主,多属于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就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态度较为消极。而心理学课程属于隐性课程,其并没有精确的系统化内容,充分体现了言传身教,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学生,可消除学生的厌烦情绪[1]。

2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原则

2.1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小学教育心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在于以心理课程内容为依据,有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防止过于生硬地嫁接而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消极对待心理课程学习。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意识,积极乐观地生活态度,形成独立个性,学会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是学生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2]。在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2.2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在进行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时候,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要遵循发展性原则。指的是要明确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主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为基础,来不断地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二是要遵循积极性原则。指的是在实施小学心理课程教育的时候,既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从正面予以学生积极指导,帮助学生完善自我,使之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获得更多的正能量[3];三是要遵循主体性原则。指的是在开展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时候,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扰,使之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3加强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措施

3.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要将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融入其中,正确认识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本质,不仅仅着眼于课程内容或是学生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而是要认识到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的体现,简而言之指的是在实际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其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每一个学生,并予以其更多的信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加深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建立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彼此之间通过和谐的沟通交流、分享互动,来形成健康的关系,相互促进、共同成长[4]。在实施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作出示范,介绍自己,然后让学生也来介绍自己,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和学生互相熟悉。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或是提出一个话题与学生共同探讨,以此来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价值观,或是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3.2开展主题体验式教育

从构建主义理论知识来说,其认为所谓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构建理解的过程。基于此,在开展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过程中,应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变化,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可通过问题情境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健康知识体系,予以学生更多的鼓舞和激励。可实施主题体验式教育活动,围绕某一中心,将其作为思想政治课程开展的主题。比如说,在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得到与失去”为主题来进行探讨,让学生学会面对困境,并从中发现真善美[5]。具体操作如下:教师拿出学生最喜欢的物品,然后学生通过参与比赛的方式来获取奖品,获胜者可得到此物品,其他学生则无法获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比赛的成功与失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得失观,并且在失败后保持积极雷管的态度,并去体会比赛过程中的收获,以促使学生积极应对生活中、学习中的困难。又如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或是分小组共同完成某一个项目,通过这种合作体验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并且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体谅对方、尊重伙伴、包容朋友。

3.3重视本土文化导入

在小学教育心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本土文化导入,这是因为当前受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影响,各类文化思潮涌入,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为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施高效的心理健康本土化教育。例如,虽然小学生的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相对来说较小些,但同样需要引导其管理自己的情绪,积极面对所遇到的压力,基于这种情况则可将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的身心和谐统一观念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通过运动、唱歌、调节呼吸等方式来进行放松。

3.4坚持与时俱进,提升心理健康教师教学水平

加强小学教育心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离不开心理教师的作用,其需要贯彻落实我国教育部门的相关指导纲要,明确心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必要性,从自身做起,有效融合心理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小学教育心理课程教学水平,完成思政建设任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教师要全面了解心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坚持立德树人原则,全方位、全面化、全过程地开展育人工作。一方面要转变传统的课程思政建设认知理念,不断地学习新的心理健康知识,并且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从而实现心理课程思政目标;第二,提升教师的思想意识水平。对于心理教师来说,其不仅仅是为学生解答疑惑,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作为心理教师其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意识,要明确自身职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学生扎实的心理知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培育,实现育人目标,升华心理课程,满足思政建设要求;三是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培训。指的是心理教师应当坚定政治立场,以理论为指导,充分将其融入于小学心理课程教育中,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围绕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挖掘更多的思政因素,开创全新的协同式育人模式。

4结束语

篇4

今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在校生人数逐年上升,但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属于五类考生,学生成绩整体偏低,对文化课的态度一般,偏科现象严重,所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与本科院校相比,更难做,更难取得效果。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利用当代最新成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结合、与行业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堂设计、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本文根据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性质,对有关问题做一个探讨。

一、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的分析

目前,高职教育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经验也在不断地积累当中。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使得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没有与职业教育良好的相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课并没有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职业教育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从高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来讲,一方面,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主,是能够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学生产生“重技能提高、轻思想教育”的思想。高职学生的择业方式有两种,即学校向用人单位推荐和自谋职业,毕业后绝大多数也是就业到企业生产的一线岗位。用人单位最注重的就是学生所掌握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不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成绩高不高,此现象就令广大学校师生家长们忽视思想政治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却更多的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存在着学好技术就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会影响到就业状况的错误思想,这种思想使得思想政治课的道德内化功能受损,课上是教师的照本宣科,课下是学生烦躁、应付、甚至逃课。

2.思想政治课与高职教育相互结合不紧密,没有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过去几年,随着普通高校扩招和高职院校办学方向调整等多种主原因,使高职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入学起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高职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入学起点与本科院校相比也有较大的差异。当前的高职生一般是高考中的“五类”考生即一本、二本、三本、区外高职学生之外的考生,和老高职(中专起点的学生)和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学生三种,他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于高中起点的学生,他们基础相对扎实,知识面相对较宽,求知欲强,逻辑能力较强,但思想活跃,乐于争辩,思想波动性大。对于中专起点的学生来讲,他们的知识面较窄,思想相对不集中,表现散漫,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强;而初中生源的学生特点是可塑性强,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但他们绝大多数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这三类学生和差异对高职院校思政课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略显单调。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在授课形式上仍然遵循了本科院校公共政治课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注重用大量的时间进行理论讲授,而对企业道德和职业道德相关内容的灌输和实践能力方面讲授的相对较少,加上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是很认真,严重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高职院校尚未形成思想政治课与专业课、实训课及其他形式的德育工作密切配合、没有形成能够体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限制,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与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不相适应。在教学方法上,由于教师上课的照本宣科,举例不生动,激不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容易产生缺乏学习的兴趣。而思想政治课政治教科书对于高职学生们来讲缺乏针对性,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更不能反映当前学生的需求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同样存在着“填鸭式”教学模式的问题,使学生走向社会后缺乏职业操守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老师专职教师较少,大部分多是兼职教师。而且,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课教师方面的培训相对较少。以上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和特点

高校是各种思潮、观念交锋的主要阵地。同时,严重的就业压力也摆在每一名学生的面前,这使当代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茫。高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在企业生产的第一线,事关企业的生产、发展,因此高职教育必须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作用、特点和所面临的挑战。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有着根本的不同,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应区别于本科院校中偏重于理论研究的做法,以服务于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为根本出发点。重点要以正确的政治方向,系统有序地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在授课过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如何做一个有职业道德和操守的学生,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通过潜移默化的课堂讲授和实践课程对高职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法律观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修养,进而选择正确的价值与行为取向;在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提高判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积极进取的开拓创新意识,以克服自身过重的功利主义倾向,更好地适应全面发展的需要。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特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但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学生来源、培养目标、就业去向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高职思想政治课应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贯穿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应用性和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职业特点和市场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把案例分析、情景教学和专业特色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突出其职业教育的特点。由于高职生源的来源不同,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学。当前,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认同度还不是很高,高职教育在一部分眼里属于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加之当前一些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导致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显得十分艰巨,如何帮助高职学生认清自我、认清社会、树立信心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需要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对进一步改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探讨

1.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建设应与专业建设相结合。政治理论课程要与专业相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教学过程除传授理论知识外,还应注重实践教学和考虑专业间的差异。结合学院的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任课教师要认真收集各专业领域或各企业、职业领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内容,然后将这些内容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尽早接触并熟悉本职业领域内的道德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尽快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直接进入角色,成为合格的、受欢迎的“灰领”人才。

篇5

一、切实提高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管理水平

1.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保障有力

军事理论课作为一门必修的重要公共基础课程,需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给予组织上的有力保障及经费上的支持。军事理论课教学既可以独立设置教研部门,也可以挂靠学校党委武装部等部门,要安排专人负责,与其他思政课程一样,齐抓共管,提高重视程度,提高军事理论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创新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必须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配套优质教学资源,大力推进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2.建立健全制度,科学有效管理

军事理论课必须从学科设置、师资配备、教学管理、科研考核、学生管理、保障措施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完善的管理制度,创新教学管理方式,构建由制约式管理到激发式管理的模式,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积极吸收师生参与到教学管理中,建立教学督导队伍,强化军事课教学过程的设计、检查、监控、评估和反馈,建立健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改进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这是全方位重视和加强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关键。

3.全校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发展

军事理论课程应当与其他思政课程一样,同属公共基础课程,在教学资源分享方面,享有优先使用基础教学资源的权利;将课程合理安排,进行小班教学;加强培训,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并应用于教学的能力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技能;课堂使用多媒体等电教化工具,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教学效果;配备科研经费,积极提供发展平台,鼓励军事课程类科研项目的申报,促进整体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切实加强军事理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1.引入专门人才,加强课程建设

军事理论课必须拥有一支政治思想素质高、军事知识广、教学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军事理论课师资队伍采用“专兼结合、内外结合”的方式建立,积极从军事院校引进专门军事人才,走任课教师和兼任教师相结合的道路,提升教学团队整体的协同教学能力;在校内聘请有军事理论专长的教师担任专职教师,有国防生培养资格的高校可以同时聘请军区驻校国防生选培办干事担任兼职教师;召开教师备课会,营造教师个人与集体共同发展的空间;与其他院校加强学术交流,定期组织研讨会,开阔视野,提高层次,共同推进课程建设工作。

2.学习培训提高,夯实教学基础

高校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师校本培训则应该注重教学实践,注重课堂改革。要积极谋划教师培训校本化课程建设,把信息学、心理学、脑科学等现代科学和技术融入课程,通过课程建设与管理,增强教师校本培训的计划性、严密性和实效性。在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开展教师的“卷入式”研修,做到做中学习、境中学习、行动学习和问题学习。行政领导、校本培训、“卷入式”研修都是教师培训、教师成长的外因,而决定因素是教师的“内因”。军事理论课教师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最好的方式是进行“自助式职场培训”,要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把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结合起来,一边工作一边自主培训、自助研修。

3.教学管理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军事理论课从教学对象来看,各种学科背景的学生都有,从教学内容来看,讲授的内容时间与空间的跨度大、涉及学科领域多,因此,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广博、过硬的知识,而且要用战略思维重视国防教育、组织专业课程培训、看待教学管理,加强军事理论课教学管理队伍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营造新型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创新高校建设理论课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切实创新军事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方式

1.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

要注意教法的研究,做到“创新” “精要”“灵活”。“创新”就是要求教师要及时地将新技术、新武器、新的军事新闻动态及时补充到课堂讲稿中,将国内外最新的动态讲授给大学生,保持课程新鲜感,更具时代感和实效性。“精要” 就是要求教师要对与大学生思想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现实军事热点和思想认识问题讲透、讲好,避免所有知识点面面俱到,却全都是蜻蜒点水、泛泛而谈。“灵活” 就是要求教师结合军事理论课程内容的时政性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要能吸引大学生持续引起兴趣,然后将德育贯穿始终。

2.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直观感受

一般来说,学生普遍倾向于接受创新型的教学形式,特别是结合教学内容播放一些录像资料片段,能使军事理论教学更加直观,使学生耳目一新,效果能更为明显。教师要通过录像、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一系列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配合以展示实物,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从观察中获得感性认识,正确领会、理解理论知识的实质内涵,同时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性教学,从而不断提高军事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教学效果。

篇6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 课程建设 思考 实践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长江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政治经济学课程特色与支撑教学研究》(JY20111015)和长江大学2012年校级精品课程《政治经济学》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48-02

改革开放以来,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现实相对应,经济学成为了一门显学。但是相对于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咄咄逼人的“经济学霸权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大学中的地位却有不断边缘化的风险。其课时不断被削减甚至被取消,那么政治经济学是不是如某些“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完全过时了,根本不成其为科学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虽然经典的政治经济学的某些具体观点的确已经不适用于当下(事实上有哪一个学派的经济学观点不受时代的限制呢?),虽然其研究的具体方法还需要不断扩展与深化(事实上哪一种数学的、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不具有天然的局限性呢?),但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方法和核心结论在今天仍然具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例如政治经济学对于人的命运的关注远远重过对单纯物质财富的追求,其研究方法也更加重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间的总体性而不是孤立的分析经济问题。所以,《政治经济学》课程不能接受被边缘化的“宿命”,应该有所作为,但是要得到人们的理解与尊重,关键还是要把课程自身的建设工作做好,做实,长江大学学院近十来年来在《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建设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并据此在实践中展开了如下四个方面较扎实的工作:

一、教学计划上——思想高度重视,课时充分保障

众所周知,是一个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博大的思想体系。考虑到《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大学本科阶段已经基本停开,其很多内容事实上已经纳入到《政治经济学》课程,特别是其社会主义部分进行学习与讨论的事实,对于《政治经济学》课程,如果思想上再不重视、课时上不保障,那么所谓系统、完整的传播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这种支离破碎的理论的学习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很难履行其未来工作的基本使命。为此,2003年长江大学组建后,政法学院(现学院)政治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直非常重视《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尽管在长江大学校内有一工部[一工部:全称“一年级教学工作部”,是长江大学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的基础教学和养成教育,建设优良学风和校风,于2006年5月成立的。学校从2006级大学本科学生(外语、体育、艺术学院学生除外)开始,实行“1+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一年级集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进行集中教学、集中管理。然后进入后三年的专业课学习。][1]改革、在政法学院内部也进行过政法大类培养的尝试,为此对《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课时也不断有所调整,但是,《政治经济学》课程要学习两个学期、一个学年的做法从来没有改变,其总课时一直保持在102-119课时之间,总学分也一直稳定在6-7个学分之间,使得《政治经济学》课程与《哲学》课程一道属于政治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时最多,学分最大的两门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二、教学内容上——体系完整系统,观点开放多元

是由其立场、方法和观点共同构成的。所以,《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也必须完整的统筹这三个方面。

致力于最大多数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基本立场表现在政治经济学上,就是他比别的经济学派别都要更加关注人——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的命运,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教学中强调这一立场就能够把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很好的区别开来,在贫富悬殊较为严重的当下也更能凸显《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更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与学习思考的兴趣。

在方法方面就是要强调它的唯物、辩证的方法,在教学计划中我们有意识的把《政治经济学》课程和《哲学》课程安排在同一学年学习,这样就能使同学们用学到的哲学方法去分析经济现象,反过来又用经济学的理论和事实具体化哲学命题的内涵。例如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这一经济学判断离开了哲学中联系、发展的辩证法观点是无法深刻理解的,反过来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的知识内容又会极大地充实与具体化同学们对“发展”这一抽象范畴的认识。

在教学内容体系方面,现有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普遍比较繁琐,一般的教材都多达十数章,甚至二十多章,这样就会使教学内容过于庞杂,模糊了学生学习的焦点。为此,我们在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实际教学内容简化为一个导论外加八章,即:导论政治经济学概述;第一章商品经济;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第三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演化;第四章社会主义经济;第五章市场经济体制;第六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第七章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和第八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经济的科学发展。这样的安排既坚持了马克思《资本论》的经典体系,也遵循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打破了把政治经济学区分为看似黑白分明的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的传统二分法,把这两种经济制度看成是人类为了谋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总体努力的一种整体进程,同理市场与计划的优势与失灵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也得到了均衡的表述。

在精简优化教学体系的同时,我们还注重不断扩展实际的教学内容。在坚持政治经济学基本立场与核心观点的同时,也注意吸取一切有益的国内外新理论、新观点,使得《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有更大的包容性。例如,在资本问题上,我们一方面坚持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规律,另一方面也介绍科技进步、新教伦理、甚至个人的理财与生活方式对资本积累可能产生影响等开放多元的观点。其他例如在经济周期、全球化等内容上我们也尽量介绍各个学派的不同观点,拓宽了同学们的经济学视野。

三、教学方法上——教师真情投入,学生学讲并进

在《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有对《政治经济学》课程基本理论与观点的高度认同。只有这样,《政治经济学》在教师那里才会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同时也是一种信念。而只有当教师把《政治经济学》课程当成自己的一种坚守,他才会真正的全身心投入,用激情去感染学生,并由此以政治经济学内在的逻辑力量去征服学生。

在教师具体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我们也根据教学内容不断调整和转换,《政治经济学》课程第一学期的重点是要讲透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难点是要培养同学们分析经济现象时具有逻辑与抽象思维的能力。所以,这一阶段更适合采取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方法——它看似“传统”但是却比“PPT”更能够保持教师教学内容的思维连贯性,在自由的讲述之间传达出政治经济学理论迷人的逻辑力量。当然,老师的灌输式教学法并不是单向的,我们还非常注重教学反馈,利用QQ群,短信,课后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随时发现同学们在学习中的困难与困惑,并且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解答。

《政治经济学》课程第二学期的教学重点是分析实际的中国经济问题,考虑到同学们在第一学期已经较系统地学习了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加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师范类专业,所以第二学期的教学方法将由教师灌输为主转向强调师生教学互动,特别是抓好学生的讲课工作。在师生互动方面,第一我们开始采用开放式互动教学模式,即教师上课只提出讲课要点与问题,同学们先分组讨论,最后再集中陈述各小组的基本结论。这种开放式互动教学模式对于锻炼同学们的教学组织能力,问题凝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明显的帮助。第二就是学生讲课。在学生讲课组织上最大的风险就是仓促上阵,缺乏团队精神,老师偷懒,学生好玩,根本达不到以讲课促进教学的目的。在实践中,对此我们也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

1)提前确定讲课内容。在第二学期一开学就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互不重复的15分钟讲课内容,并且明确自己的讲课时间,使他们及早进行充分的准备。

2)分组与小组预讲。正式的教学课时是有限而宝贵的,如果不经过预讲直接讲课,时间与效果肯定不好控制。为此,我们按10个左右同学为一组先分小组,然后在小组范围内先进行预讲,由小组成员相互检查讲义、课件,并点评预讲时的优点与改进意见。

3)正式的全班讲课。通过前面的细致安排,在全班范围内讲课时同学们对教学内容与时间的控制往往都比较到位与准确,在每一个同学讲课后,教师都要对其教案、多媒体课件,板书,语言表达、教态等问题提出简短的点评。

4)严格控制教学规模。为了确保各种教学方法取得实效,我们还注意严格控制教学规模,一直把班级规模控制在每班40人左右,这种规模使得老师讲课,开放式互动教学与学生讲课工作的效果都能够切实得到落实与保障。

通过高质量的学生讲课环节,我们同学的师范职业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与完善,在校级与全省的讲课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增强了其就业竞争能力。

四、课程建设上——三位一体推进,理论联系实际

在全球化与知识爆炸的时代,要使《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建设工作健康可持续,必须要有整体性的三位一体观念,即:课堂是核心,教材是基础,网站是扩展。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抓好课堂教学始终是任何一门大学课程建设的核心工作,在这个环节上老师不全心教,学生不认真学,一切都是空话。同样一门课程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其教材应该体现出独特的针对性和一定的适用性,所以,我们在总结过去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2010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基础教程》,这本自编的教材文笔生动,视野开阔,深入浅出,我们自编教材的三个愿望,“1) 给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注入人文的关怀与道德的考量。2)给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提供开阔的视野与鲜活的生命。3) 给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留下想象的空间与讨论的时间。”得到了同学们的高度认同,教材使用近3年来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也为保证课堂教学水平与质量进一步夯实了基础。课堂再好,总有下课的时候;教材再好,但是更新相对缓慢,在好的课堂与教材的基础上建设一个高质量的 《政治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站就变得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从今年开始我们把课程建设的重心开始转向网站建设,希望这个网站更新更快,互动更好,成为一个跨时空的、永不打下课铃声的云课堂。

学说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对于实践的高度重视,即真正有说服力的理论不仅要能够解释世界还要改变世界,所以,我们在《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建设中也始终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通过学生讲课抓师范能力建设;通过安排学生深入仙洪试验区调研,参观美的荆州工厂等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荆州工业发展的实际。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工作,就会使同学感觉到所学的东西有用,学会的东西不足,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释,这一切反过来又会转化成他们未来更大的学习兴趣与思考动力。

总之,成功是勤劳者的奖赏,宿命是无为者的辩白,实践证明只要真抓实干,在当下,《政治经济学》课程是可以建设好的,它完全可以避免被边缘化的“宿命”,仍然有可能成为最受学生们欢迎的课程之一。

篇7

【关键词】外贸单证;课程改革;工作过程导向

“外贸单证”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大部分高职高专、中职学校以及部分本科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以及其他经管类专业都有开设。由于各种原因,课程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暴露出一些共性的问题。

一、“外贸单证”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不合理

1.理论、实践教学失衡

课程发展初期,受教育理念、实训条件等制约,单证理论和实践操作并没有有机融合,实践中往往是先教理论后开展实训;如今重视实践教学,部分院校尤其是中职学校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于强调实践教学,对必要的理论进行压缩甚至删减,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常用的单证惯例和规则不重视。

2.重制单,轻流转

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外贸单证”课程都把教学重点放在单证的制作和审核上,对单证的传递和流转涉及较少。究其原因,制单环节是静态环节,在教学实施和课堂管理上较易落实;而单证的传递和流转更多体现在过程中,教学中模拟过程较为困难,且难以有效控制和评价

3.过于模式化,缺少灵活应变

不同的贸易国别、贸易术语、结算方式所涉及的单据各不相同。大多数院校的单证教学内容比较模式化,信用证内容基本上像一个模子出来的,单据模板基本由教师提供,学生只要填内容就可以了。实际工作中,外贸单证种类繁多,用途各异,而外贸单证教学中却往往将其模式化,并用多份合同或信用证反复强化训练,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4.课程结构比较陈旧

部分院校的课程结构比较陈旧,还是建立在以章节为构架的知识体系上,没有向能力本位方向改革。很多院校在“工学结合”思想的指导下,对外贸单证课程做了项目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水平参差不齐。

5.重证书、轻能力

近年来高职院校都推行“双证书制度”,即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在技能证书的选择上,相对于报关员考试、报检员考试较低的通过率,较多院校比较看好容易获得的单证员证书。在实践操作中,有些院校为了提高通过率,增加持证学生数量,在教学过程中,把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按照应试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忽视了学生单证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是“外贸单证”课程教学的一个通病。大部分教师没有在企业一线实际操作过,缺乏真实的感性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把具体的问题讲深、讲透,不敢在细节上深入引导学生,只能教授学生一些泛泛的知识和流程。

(三)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差

由于单证几乎是全英语课程,一些英语基础差的学生还没开始学就有畏难的想法;有部分学生汇款结算方式下制单还可以,但碰到信用证又过不去了。客观来说,英语对部分学生来说是个难题,尤其是英语考分较低的专业和中职学校学生,这是外贸单证课程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

(四)教学资源不够真实、过于平面化

虽然单证教材、数字资源等教学素材在数量上较以前更为丰富,但真实度比较欠缺,相当多的资料还是仿真的,跟实际贴近度不高。部分资料虽然来自于企业,但过于平面化,结汇单据虽比较齐备,但流转性资料大多缺失,更缺乏支撑不显示在单据上的“幕后信息”。

二、“外贸单证”课程的改进思路

(一)开展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

1.外贸单证“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关于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模式有很多。就外贸单证课程而言,“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能有效解决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面的问题。在实践中,“工作过程导向”单证课程要以真实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单证制作等静态技能,更强调从整体上培养学生在多变工作环境中分析问题、获取信息、处理事务、承担责任等能力和素质。

2.外贸单证“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一般流程

(1)课程调研,确定教学目标。外贸单证课程调研的目的是通过对单证岗位的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岗位人才规格的要求,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2)课程结构和内容的确定。由于调研结果不同、区域差异等因素,各个院校之间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倾向于大项目,工作情境化程度高;有的倾向于小项目,便于教学实施的有效管理;有的则采用折中主义,大项目下分成若干个子项目。(3)教学过程设计。“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要求尽量在课堂上模拟企业真实情境,需要教学素材尽可能来源于企业一线,在保证真实性、典型性的同时,还要经过一定教学化处理,以用于教学。(4)课程实施。由于以学生参与为主,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所以课程的管理和实施较以前有很大不同。(5)教学评价。评价方法应该多元化,可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的依据既有常规的课堂表现、期末期中考核,也有形成性考核,还可以以学生制作的单据成果作为依据。

(二)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是校内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下企业锻炼,有条件的院校也可以组织教师脱产锻炼。另一途径是引进校外兼职教师。校外兼职教师往往活跃在企业一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给校内单证教学带来不同的视野和内容。

(三)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强化英语

由于学生个体在英语基础上存在差异,小部分学生因为英语问题对单证课程产生畏难情绪。英语是外贸单证的基础,过不了这个阶梯,就没有所谓的工作型学习。因此,有必要在保证教学过程完整性的同时,适度强化单证英语,以满足单证教学需要。

篇8

【关键词】市政工程;预算;决算;审核

市政工程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通常指为居民生活及城市生产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政建设的经费是由国家进行建设投资、市政工程拨款的,大多来源于居民纳税,因此市政建设的资金凝结了民众的智慧与汗水,因此有关部门在市政建设过程中应该科学对待预决算工作,加强对城市基本建设投资管理,合理确定城市工程造价,用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不辜负老百姓的期望。

1.市政建设预决算审核的基本内容

市政建设预决算审查是市政建设工作开展的重要程序,审核工作程序繁杂,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审核结果不精确、不严密、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资源浪费,损害人们群众的合法利益。因此,在开展市政建设语句算审核前应充分了解预决算的主要内容。

1.1对市政工程量的审核

审核市政工程的工程量,主要是为了防止在施工中出现偏差。市政工程施工前,工作人员通过对设计图纸、工程量清单计算初步评估市政建设的工程量。因此,在市政工程应严格审核市政工程的工程量,对市政工程量加以确定避免出现错算、漏算、重算现象的出现。

1.2仔细审核额定子目

审核额定子目是为了防止工程预决算中出现不合理提价。由于市政工程建设项目使用何种子目的决定权掌握在施工单位手中,因此增加了施工单位随意选择子目的风险。因此在市政工程审核过程中,应对子目套用加以限定,并结合市政工程建设项目实际情况加以判定。

1.3审核各类分享,避免重复立项

在审核市政工程项目的工程中,首先,审核人员应该充分熟悉工程的每个额定项目。因为获取高额经济利润,一些施工单位会利用重复立项的方式提高造价。审核人员就立项内容应进行严格的审查作业,遏制企业侥幸心理的存在,减少不合理市政工程项目造价。

1.4依法审查经济

依法审查经济的是为了避免出现盲计项目,这里的经济指的是在施工中出现的市政工程量及材料差价。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获取额外经济利润,在编制市政工程决算时,多计调增项目内容,少及调减项目内容。因此,审查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是市政工程审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1.5审核建设材料价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影响建材价格的因素越来越多,建材价格波动幅度越来越大。如果建设前建设单位忽视对材料市场价格的考察,盲目将材料采购委托给其他单位代办,那么就存在代办单位有意虚假报价的可能。因此,审核人员在审核市政工程建设预决算前应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材料的市场价格,遏制虚假报价的出现。

2.我国市政工程建设预决算中存在的问题

合理市政工程建设预决算编制方法能够反应当前社会生产力水平下产品生产与产品消耗的数量关系,市政建设预决算编制方法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而变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繁荣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市政建设资源量消耗必然降低,但在市政建设预决算中还是存在一些诸如定额编制方法一成不变等问题,具体表现为:

2.1市政工程建设预算定额制度不健全

编制市政工程建设预决算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借用定额的现象。如市政房屋工程建设参照工民建定额等。不分地域、不分工程类型的定额借用会给企业带来一些不合理的影响。此外新技术、新设备的运用也有涉及定额汇总、补充的可能,因此,为防止工程造价施工的出现,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审核人员就借定额现象应特别注意。

2.2影响工程编制的人为因素

虽然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运用可以起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施工人数的目的,这会改变临时市政工程投资与整体投资的关系,仅凭简单的编制计算,很难理顺二者关系,容易引起工程投资施工现象的发生。

2.3高套定额现象

所谓高套定额指的是用低标准工作套用高标准定额,并引起工程造价大幅提高的现象。由于高套定额能够谋取高额利润,因此其是承建单位常用的方法,工程审核人员应该熟悉掌握与工程施工有关的图纸、资料。

2.4间接费虚高

在市政建设项目预决算中,一些施工单位自行申报间接费用,造成间接费用与实际支出不符。间接费用应同工程类别、资质等级等情况挂钩。

2.5企业工程量

市政工程的特点之一是隐蔽性,很多市政工程都是隐蔽性工程,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有虚报工程量的情况发生,这就给预决算的审核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熟悉计算工程量的能力,并要求施工现场项目主管部门做好工程量的记录工作。

3.市政工程建设预决算中关键环节

3.1确保设计质量

市政建设设计图纸对预结算的影响很大,图纸清晰度不足或内容表述不详尽都会给结算带来影响,给工程项目的管理单位及施工单位带来极大影响。因此,必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提高工程设计质量,减少图纸出错率,有利于提高工程预算的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有效防止“三超”现象的出现。

3.2实物量及人工价格

审核实物量及人工价格时工程审核人员应结合往期预结算审核经验,材料费用约占市政工程项目造价的70%,其中安装工程设计的材料品种繁多,数量大,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因此工程的预算人员首先应充分了解工程施工地的材料市场行情,其次计算材料价格时,应计入运输材料的运费及保管费用。此外,施工单位材料应该得到建设单位及施工监理单位的共同确认,并有编制人员对材料价格进行合理预测。

3.3熟悉工程施工计划与方案

市政工程建设离不开施工组织计划与方案,因为工程组织计划可以反映施工地的地质、地貌,为工程开挖机设备安装提供必要准备条件。

3.4加强施工现场签证管理

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现场签证、更改设计等情况。由于现场签证、更改设计等存在增加结算风险,因此应加强施工现场签证管理工作,预决算编制人员应严格审查现场签证的合理性,在项目法人及工程监理总监共同确认的情况下,才可将其编入结算编制。加强施工现场签证管理是为了准确反应工程造价。

3.5增强各职能部门间联系

市政工程建设预决算不仅涉及到建设部门,而且实际项目工程管理、设计、采购、监理等多个单位,工作中应加强这些部门的联系。例如,由于某些限制因素的存在审核部门可能对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缺乏必要联系,审核时无法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及充分性,此时,审核部门同设计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可能会解决资料不完整问题,提高审核效率及准确性。

4.结束语

由于市政工程项目建设不仅仅仅关系到居民生活环境,而且是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市政工程项目建设中不仅要充分考虑市政工程的施工质量,而且应适当考虑市政建设预决算成本,市政工程预决算审核人员应该深入了解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审核预决算时应保持科学严谨爱都,这有这样才能做到科学审核市政工程预决算工作,为实现维护国家全局利益,为保障人民群众正常工作生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陆国中.市政工程预决算中存在的问题和控制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9)

[2]陈静.市政工程预决算审核及常见问题分析[J].大众商务.2010(1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