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综合调研报告8篇

时间:2023-01-22 02:56:1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综合调研报告,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综合调研报告

篇1

在环境治理战略的指导下,在“送下游一江清水”的实践中,在当前各地城市河流“有河皆浊,有水皆污”的大背景下,xx河也遭受到污染,俗话说:水是城市的眼睛和灵魂。确实.一座城市有了水,才充满生机和灵性,缺少水,便显得单调和乏味,所以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是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诣社会的重要举措,是优化发展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的惠民工程,关系群众的安全和健康,关系本地城市形象和竞争力。

然而,xx之美,尚有“美中不足”。不足因为水浊,水浊是因最近各种污染,致使xx河水质大不如前,与真正的绿水常流还有不小差距。本次调查灾相关部门的带领下,深入源头,深入实地,多方检查,寻求良方,同时在各相关部门的积极联动下,意图全面分析水浊,真正“还美与前”、“还水与民”。

一、xx河水环境现状

xx河流经贵阳市xx区党武乡、石板镇、xx乡和xx镇等乡镇。在xx水库以上河段,由于人口、工业均很少分布,水质良好,属于清洁水平。在xx水库下游,由于人口主要集聚在河段两岸和周边地区,因此这一段主要表现为生活污水造成的典型的有机(生活)污染,表现为DO(溶解氧)、总磷和大肠菌群均不达标。结果造成下游的贵阳市中曹水厂的饮用水水源受到一定的污染,水质属于轻度污染。

为保护xx河,近年来,各级政府先后多次投资,共计1200多万元,建设了贵州省首家生活污水处理厂,使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2%。为此,xx污水处理工程被建设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全国优秀项目,xx区的“十大成就”之一。该工程采用土地处理系统工艺,处理的主要工艺为通过截流将污水通过集中沉砂池,机械输入9.5公里的灌渠中进入不同的沉淀池,分别进行厌氧和氧化,经过水产养殖利用,最后作为农灌水排入农作土地。经过处理后的污水,其水质达到日本农灌水水质标准。

二、xx河环境治理对策

篇2

2017年新农村综合体调研报告

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内容,是丰富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加强xx县农村文化建设, 5月下旬,县财政局与县文广新局组成联合专题调研组,深入全县14个乡镇,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全县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

一、xx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素有梅花鹿之乡和农民画之乡美誉的xx县是东北黑土地上的一颗明珠。它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属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半山区,是著名的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绿化先进县。县域面积2522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229个行政村,总人口40.8万,其中农业人口近28万。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xx县的农村文化建设也有了长足进步,全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蓬勃健康的发展势态。

1、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日臻完善。

近几年来,xx县以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扎实有效地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日臻完善。为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新建扩建了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县乡镇文化站建成率达100%。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在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等文化阵地建设的基础上,近年来,该县立足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文化服务,将组建各类文体社团、协会和村级文化大院建设作为繁荣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县有文化中心、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发展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县14个乡(镇)已建设农家书屋229个,文化大院229个,实现了行政村农家书屋和文化大院建设全覆盖,并在229个行政村都配设了文化志愿者。建设农村文化大院小广场78处,室外活动场地面积达28万多平方米。

2、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服务体系,农民文化生活越来越精神。

xx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能人层出不穷。多年来,一些农村文化能人依托自家庭院或村级活动场所,自发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文化大院应运而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引导下,全县文化大院建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县委、政府一直关注民间文化的发展,把发展群众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组建各类业余社团、协会、演出队伍,把文化大院建起来。一是整合文化资源。引导各乡镇利用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书屋,充实文化大院的内容。利用村委会闲置房屋或公用场地,通过整修粉刷,绘制文化墙,建成文化大院、活动广场。小四平村利用村中闲置的一块低洼地,平整出了1500平方米的广场,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二是整合人才资源。发挥乡村文化带头人组织和建设文化大院,带起一个甚至几个村的文化活动。北屯基村的张家文化大院集中了戏曲、书法、绘画、舞蹈等各类人才,常年开展文体活动,涉及周边多个村组,吸纳聚集和涌现出了众多的文艺人才,形成了能人建大院、大院出能人的良好机制,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三是不断加大投入。县财政与文化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使用上,顺势推动,通过政府采购集中为文化大院配发秧歌服、音箱、锣鼓镲唢呐等器材,吸引了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用最简单、最普通的活动方式,让老百姓跳出健康、舞出快乐。目前,全县已成立各类农村群众文体活动组织500多支,常年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农民有近5多万人。这么多的队伍于劳作之余排练节目,在节庆或农闲时进行演出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也进一步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受群众欢迎。现在农村文化大院已经成为了各村村民的娱乐健身、学习休闲的好地方。我们在对xx镇的调查中,了解到该镇活跃着神鹿艺术团、中老年艺术团、喜洋洋秧歌队、火苗健身舞队、太极拳、广场健身操队、诗词协会、读书协会、农民书画院等30多支队伍,每支队伍都在50人以上。每当夜幕降临时,参加文体活动的人们,脸上洋溢出喜悦的笑容,手舞足蹈,欢声笑语,如痴如醉地享受着幸福生活,与围观欣赏的群众喝彩声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一提的是xx镇的神鹿艺术团所演出的文艺节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主要是针对个别群众出现的封建迷信、不赡养老人、邻里不团结、赌博、酗酒等陋习和群众中涌现的文明新人新事来编排节目,所表演的内容在群众中有原型,深受群众喜爱,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像小四平镇的小阳村、那丹伯镇屏风村、南屯基镇的张家大院在村干部和文化带头人的组织下,纷纷建起了农民秧歌队、广场舞表演队、二人转小剧团等。只要喇叭一响,男女老少齐上阵扭起大秧歌、跳起广场健身舞,全村的村民都积极来参加,已经成为村里主流娱乐方式,使得各村多年来没有发生治安案件,邻里关系更加融洽,整个村组在一片和谐中快乐的生活着。这些看得到、摸得着的文化惠民措施的深入实施,让全县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变得越来越精彩。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xx县的农村文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必需看到,当前的农村文化发展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存在地区差异。在调查中,xx镇、小四平镇的总体情况远远好于拉拉河镇和三合乡,在xx镇湾龙村我们不仅看到该村有报栏、多功能活动室、图书室、村民活动广场,而且该村还建有健身路径和篮球场。另一方面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伍发展不平衡。我们在调查村组里是否有文体队伍的问题时,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比如南屯基镇、横道河镇、xx镇基本上每个村组都有2-3个民间文艺体育组织;而文化基础条件不好或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组,如二龙山乡、大兴镇等,一个村里只有1支文体队伍或者只停留在庭院活动中。

二是免费开放资金尚未到位,缺少文体活动设施器材。国家要求乡镇文化站每年免费开放资金不少于5万元,应由县级配套的25%资金始终没有到位,经费不足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乡镇文化站的正常业务工作及开展活动。由于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文化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特别是村组一级的文化建设,至今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薄弱的环节,严重阻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在对各乡镇村级文化设施调查中,目前现有的农村文体活动设施器材根本不能满足农民群众需求和农民的求知、求富、求乐的愿望,有的文化大院虽然配发了音响、乐器和服装,建设了文化大院小广场,但对于更多的农民群众需求(比如一个村有多个组有秧歌、健身舞蹈队)还只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更高的要求。

三是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文化人才。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范围不广泛,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有的乡村开展活动,也只是平时组织农民扭扭秧歌、跳跳广场舞,或三五个人搭个土台子,唱一唱戏,农民在劳作之余从事较多的活动是看电视。调查中发现,与农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大、参与热情高相比,农村文化培训工作尚未跟上,农村文化人才缺乏、素质不高、成员年龄老化等现象在许多乡镇存在。尽管现在有些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已配备了乐器、音响、灯光、电脑等文化设备器材,但由于缺乏懂得使用专业人才,而使这些文化设备器材闲置。另外大部分的文化带头人专业素质低下,活动手段过于简单,形式过于陈旧,活动内容缺乏创新,可提供的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文化资源严重匮乏。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针对城乡文化发展不均衡的现状,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就必须统筹城乡文化,积极推进城乡互动。一是要推动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加快推进落后乡镇村级的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把一些群众基础好、建设积极性高、符合项目建设场地要求的村组作为重点示范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点。建设内容包括一个标准的小广场、一个文艺舞台、一栋公共服务楼、组建一支或多支农民文艺队伍和健身队伍。二是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薄弱乡村组建文艺组织扶持力度,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不断壮大农村文化大院文化队伍。三是加快推进村级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建设,通过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

2、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调动农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群众是主体,农民参与度高了、主动性强了,工作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一是切实发挥好村级文化公共平台作用,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民俗和各种文化节等节日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竞赛活动,调动农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充分发挥县文化广播站、文化馆、艺术团和民间文艺团体的传、帮、带的作用,深入农村与农民观众同台演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这样的演出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演出活动的积极性,又使农民在娱乐中受到了潜移默化教育。三是广泛开展农民乐于参加的五好家庭、文明户、模范夫妻等文明创建活动,用农民亲身经历的形式,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法,促进文明新风进万家,这样的文明创建活动既增强了活动的感召力、渗透力、吸引力,又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3

一、农业综合执法的成效应当充分肯定

自1999年开展农业综合执法试点以来,各地政府和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法》、《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关于实行综合执法的规定和要求,从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出发,积极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目前,全省17个市中有农(畜)业综合执法机构11个,占农(畜)业机构总数的57.9%;县(市、区)共成立农(畜)业综合执法机构93个,占农(畜)业机构总数的76%。全省综合执法机构在岗执法人员共1269人,其中公务员132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60人,事业编制人员1**7人。已经开展综合执法的地方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整合执法资源,提高执法效能。按照执法职能统一行使、执法人员统一管理、执法活动统一组织、执法力量统一调配、执法经费统一安排使用,政事政企分开的“五统一,一分开”原则,这些地方着力构建统一规范的农业行政执法新体制,对原有农业执法机构、人员和职能等进行整合,成立农业行政综合执法队伍,将分散在所辖事业单位中的行政处罚权集中统一行使,承担具体执法职能。改变了农业部门内部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状况,解决了执法力量薄弱和执法资源浪费的问题。宿州市农委原来是由种子、植保、土肥、兽药等事业站室从事农业执法工作,各类执法人员近70人,执法力量较为分散,20**年初成立了市农业综合执法办公室,仅保留精干执法人员24人。执法效能提高,执法成本降低,减轻了经营户的负担,受到群众好评。

2、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在农业综合执法试点中,试点单位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先后制定了农业行政执法责任制、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等,规范了行政执法、处罚、复议等程序,建立了行政执法公示和承诺、备案、罚没物及档案管理等制度,实行了案件评查、人员考核等办法,基本健全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农资市场的监督与管理由临时性、突击性检查走向经常性、规范化轨道。祁门县积极探索农资管理工作新思路,与工商部门合作,推行“诚信农资经营活动”,建立农资经营信誉档案和农资经营信用评价制度。对依法经营、诚实信用的农资经营户予以肯定,张榜公布其名单;对多次违法、违规农资经营户,则纳入“黑名单”进行重点监控。宁国市农委与工商部门联合制定《20**年农资市场监管实施方案》,共同监制农资经营购销台账、种子经营档案,对种子销售的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

3、加大执法调处力度,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在严厉打击违法活动的同时,各地农业部门的综合执法机构不断创新执法理念,开拓执法工作形式和内容,积极调解处理由于农民操作、使用不当或农资经营者指导、说明不当,导致减产、绝收等而引发的矛盾和纠纷。今年以来,灵璧县农业执法大队就积极调解处理各类纠纷40余次,有效地化解矛盾、解决纠纷,避免了事态扩大或上访,减轻了政府压力,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有效地解决了农业案件投诉难、处理难、维权难的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实践证明,实行综合执法,克服了行政执法主体过多过滥的弊病,执法力度明显加大,执法效果明显提高,农资市场监管明显加强。据统计,20**年,全省农业系统共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700余件,案值1000多万元,挽回经济损失1.67亿元,重大坑农害农违法案件减少60%以上,有效地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调研中我们看到:实行农业综合执法的县与分散执法的县,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两县相邻,但前者市场井然有序,农民维权投诉有门,后者往往是松散、临时性执法,很少立案查处。例如,20**年,祁门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对全县200多个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食用菌生产原料等农资经营网点进行多次检查,调查处理各类案件66起,而相邻的休宁县由于没有综合执法机构,全年查处的农资案件只有13起,而且多是简易程序,罚款仅4000多元。再如,萧县自20**年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后,至今未出现一起因农资问题而引起的群体上访事件,而与其毗邻的砀山县农民因反映假农药问题得不到解决,纷纷找县领导上访投诉,两县农资市场秩序大相径庭。

二、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的阻滞因素亟待消除

虽然我省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有所进展,但总体上还不理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阻滞因素一: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定为事业单位,存在很多弊端。农业综合执法属行政执法范畴,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具体承担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职责,是法定职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规定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要》的要求,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理应是行政单位。但从我省实际情况来看,90%以上的农(畜)综合执法机构是事业单位,其中还有20%左右是差额或自收自支性质,虽然多数单位经过编办批准(约占60%),但很多是“只批牌子、不增编制、人员内部调剂”。由于县级农业部门行政编制少,因此,多数是从各事业站抽调人员组建而成,有些人员工资福利还在原单位发放,这种性质的执法机构对推进综合执法工作不利。一是执法队伍不稳。从事业站抽调的执法人员由于不在原单位上班,职称评定和福利待遇都会受到影响,再加上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很多地方实行末位淘汰,因而抽调的执法人员人心不稳有后顾之忧,多存在临时思想,缺乏长期打算,导致执法人员变动频繁,执法机构建撤反复。二是难以保证公正执法。由于历史原因,农业部门的很多事业单位本身从事经营活动,而从事业站临时抽调的执法人员又无法摆脱与原单位的各种关系,因此在执法中难免出现内外有别,感情执法,难以服众。三是处罚不到位。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性质的“先天不足”制约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所以农业行政执法往往是声势大、效果差,从轻减轻处罚的多,起不到震慑作用,农资市场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阻滞因素二:农业综合执法经费保障不到位,制约了违法案件的查处。农业综合执法工作量大面宽,需要大量的办案经费,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地方执法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由于没有专项经费保障,导致执法手段落后,缺乏基本的办案设备,执法检查、调查取证、检验检测困难,影响了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据统计,全省约有一半左右的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没有执法车辆,摄像机、照相机等取证设备也严重不足,少数地方甚至连电脑也没有。我们调查的7个县(市)均无农业执法专项经费,日常办案经费要么是从罚没款中返还一部分,要么是挤占别的事业经费,办案过程中涉及到的检验检测费用普遍无法解决。现在有些农资经营户的装备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违法作案的手段不断加强,而仍处在“小米加步枪”状况下的农业执法队伍,对一些大要案的查处往往力不从心。

阻滞因素三:农业综合执法体系不全,影响了执法效能。目前,我省省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尚未建立,市级农(畜)执法任务约有一半左右仍是委托事业站,各自为政,县级农(畜)部门中也有20%以上仍是松散型、应付型、临时性的执法,全省尚未形成一个上下联动、相互配合的执法体系。不少县(市)反映,由于上级部门执法“婆婆”太多,县里的综合执法大队忙于接待,遇到“婆婆们”意见不统一,常常无所适从,影响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推进全省农业综合执法的几点建议

实行农业综合执法是转变政府职能,坚持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改革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必要举措,是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形成执法合力,提高执法效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国家赋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主体职能的法律法规有30多部(不含相关配套规章),涉及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诸多环节,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出台后,农业部门不仅承担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任务,同时还承担着农业产出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没有一支过硬的综合执法队伍,必然严重制约农业领域可持续发现。新修订的《农业法》明确规定,县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实行综合执法;国务院把“减少执法层次,推进综合执法”写进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省政府〔20**〕52号文件、省委〔20**〕10号文件也对综合执法提出了要求,因此,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应当努力改革农业执法体制,完善执法机构,规范执法行为,扩展执法领域,强化执法监督,提升执法手段,让农业综合执法覆盖全省。具体措施既需要农业系统内部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得到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1、把建立健全全省农业综合执法体系,纳入我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整体部署。实行农业综合执法旨在规范执法主体,整合执法资源,健全执法机构,提高执法效率。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目前,要尽快建立省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从而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协调一致的农业综合体系。现在全国已有11个省(区、市)在省级农业部门内专设或在政策法规处下加设了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我省周边的江苏、浙江、福建、湖北等省都已在省内所有市县实行了农业综合执法。我们建议,由省编办、省财政厅、省政府法制办、省农委联合制定加强农业综合执法的措施,在机构性质、人员编制、综合范围、职能职责、运行机制、工作经费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在全省的推进力度。

篇4

一、广州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发展概况

2019

年2

月颁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纲要》中明

确指出,要在大湾区内“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并“构建现代化

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大湾区内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

广州明确落实纲要中支持推进建设的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建

设,与大湾区内的南沙、前海、横琴等自贸区一道,协同港澳

国际自由港的定位,担负起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规划中的发

展平台职责,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做出自身独有的贡献。广州

临空经济示范区持续作为国家、省、市级经济建设、产业发展

的重要经济功能开发区域,以航空产业,跨境电商、现代物流、

IAB、NEM

等产业为龙头,加速在广州培育具有临空经济特色

的产业发展区域。

作为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广州白云机

场综合保税区,是广州推动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核心功能区之

一。白云机场综保区规划总面积2.943

平方公里,分为中区和

南区2

个区块。其中,中区2.296

平方公里,紧邻白云国际机

场;南区0.647

平方公里,位于白云区钟落潭镇,距离白云机

场约11

公里。综保区一期1.159

平方公里于2014

年4

月通过国家验收,并于同年7

月封关运作,二期0.76

平方公里,已于2019

年6

月正式通过国家验收。目前白云机场综保区已实现“南沙海港与空港”的一体化监管,具有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核心功能,重点打造“三中心”:全球保税物

流中心、全球保税维修中心、亚太贸易展览销售中心,构建“仓

储物流和展览销售两大主导产业、现代金融和航空培训两大新兴产业、检测维修、研发设计和加工制造三类补充产业”的“223”

产业体系。机场综保区正以航空物流、飞机租赁和跨境电商等新型业态为突破口推进相关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同时,积极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应用,率先推动空港查验服务费改革,实施“无纸化”通关、“互联网+空港e

通”、跨境电商质量溯源等措施,实行“一次申报、一次检疫、一次放行”,不断提高通关效率;完善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提高审批效能,不断提升园区良好营商环境。

自2014

年白云机场综保区一期封关运作以来,已进驻贸易、通关、物流、跨境电商、飞机租赁等各类型企业超千家,

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在扩大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承接

国际产业转移、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

用。在有关临空产业和新业态的带动下,白云机场综保区进

出区业务量连续四年保持增长,2018

年海关实际监管进出区

货值超过640

亿元,区内企业共实现进出口总额122.8

亿元,

年均增长率达25%。作为现有跨境电商业务模式的主要发源地,也是国内跨境电商业务模式最丰富、最灵活的区域,跨境电商业务量已连续4年居全国空港首位。目前,仓储物流产业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对综保区产业规模扩张影响大,所占比重高,是机场综保区的支柱性产业。

二、白云机场综保区的运营问题

白云机场综保区自2014

年封关运作至2019

年7

月第二期

验收通过封关运作以来,为广州作为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推进贸

易全球化、便利化提供了较为深刻且成功探索经验。作为全国

在综合保税区模式下探索、改革、发展的排头兵,白云机场综

合保税区近年来发展也同样遇见了相关问题。本次调研过程中,

本小组经过资料搜集、座谈等形式,总结挖掘了白云机场综保

区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的若干重要问题。

一是在制度政策层面上,目前的政策执行具有一定局限性。

具体而言,在综保区的管理方面,还仍然存在政出多头的情况。

综合保税区属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按照法律规定该区域管理

属于中央事权,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牵头管理职责由海关总

署承担。2018

年相关机构改革进行之后,海关整合了检验检疫

部门等单位原有功能,形成了“大海关”系统。但具体在每个

综保区内,如白云机场综保区内,是由地方政府的派出机构管

委会作为管理主体。因此在管理上,形成了海关部门具体的的

职权范围相对较窄,但其为综保区核心关键功能,而管委会则注重综合保税区内有关规划、建设、管理等各项事宜;以当地

政府的名义行使行政管理权力,没有对海关的监督管理权,需

要协调、配合海关部门的业务方面的行政管理职权。因此在运

营综保区最关键的两块业务及行政管理两大部分的主管机关不

同,往往在政策沟通方面要花去一定的时间成本。同时,由于

认识上出发点不同,每年管委会会根据海关实际情况管委会表

示新办法会设置一定的细则或管理办法,让监管规则显得冗杂,

最后导致“一线没放开,二线管太严”的局面,来寻求经营的

企业往往无法得到相应便利。

二是在综保区基础设施方面。

由于白云机场综保区属于国

内跨境电商产业示范园区,因此在现有产业布局上跨境电商、

航空物流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贡献了主要的经济增长产值。根据

调研情况,我们了解到,技术层面上,跨境电商包含B2C

和B2B

两种模式。(由于B2B

跨境电商物流与一般进口贸易物流差别

不大,这里主要以B2C

跨境电商物流为主)首先,相较传统保

税物流,B2C

跨境电商物流具有货运量大、单位车辆载货量少

的特点。其次,B2C

跨境电商物流的不平均变化情况显著,尤

其在双11、双12

等电商购物节,物流出货量可达到平时出货

量的5-8

倍。再次,B2C

跨境电商物流的周转速度非常快,货

品进出保税区的效率非常高。上述原因造成跨境电商型综合保

税区的货运交通压力较传统保税区大许多。因此,需要在规划

上重点考虑货运交通流线的合理组织。

从调研情况得知,随着综保区区域的扩大和苏宁、穗佳等

物流头部企业的落户,综保区内企业对综保区内贸易功能拓展的需求迅速增加。其中,由于综合保税区拥有进口保税仓储功

能,可以有效降低进口贸易商的资金成本,越来越多的跨境进

口商品贸易商希望充分发挥保税优势,在综保区内开展保税展

示和保税交易业务。这些功能区域的设置在全国其他综保区或

自贸区已有先例,如上海自贸区在原外高桥综保区四至范围内

开设进口商品直销中心、跨境电商O2O

体验中心、名品保税销

售中心等功能;宁波综保区在区内开展进口红酒展示功能。上

述功能对综合保税区的园区环境品质的要求较高,并且需要配

套相应的酒店、餐饮、休闲功能。因此,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上对目前综保区重业务发展轻环境建设的建设思路进行全

面的创新升级。

企业反应较为集中的另一个问题是,现有综保区范围内配

套服务设施较为匮乏。随着区域的不断扩大,特别是跨境电商

仓库不仅是跨境电商企业的备货仓储空间,同时也是其收发货

的运作空间,工作人员数量较传统的保税物流仓库大许多。传

统保税物流仓库的员工面积比一般为20-30

人/万平方米。而以快消、化妆品、日用食品、服装为主的电商仓库的员工面积比则分别高达110

人/万平方米、100

人/万平方米和70-80

人/万平方米。届时综保区内的员工数量势必带来较大的生活配套需求,由于综保区内不允许建设居住、商业设施,需要在规划上针对跨境电商型综保区内众多工作人员的生活配套和通勤需求进行详尽安排。

三是对综保区未来产业发展升级问题。

在调研中了解到,

随着白云机场综保区的迅速发展,一批物流、跨境电商头部企业的入驻以及综保区二期完成封关运营的利好消息带动,对白

云机场综保区这个全国稀缺的机场综保区有投资意愿的企业数

量迅速增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许多意向企业需要了解综保

区如何提供较好投资奖励或鼓励政策;特别是综保区内是否有

相较于其他不同经济开发区的相关优惠政策。目前,根据空港

经济区的招商引资奖励政策体系,白云机场综保区重点推动总

部企业(含航空总部)、现代服务业企业、高端制造业企业等集

聚发展,给予以下几方面的奖励支持政策:一是落户奖励、经

营奖励、高管人才奖励、企业发展奖励等奖励,此外,整个政

策体系有关内容,均可针对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

办”的形式进行政策量身定制。从实际效果看,目前的招商引

资政策可以有效的吸引物流类、电商类以及航空金融类企业落

地,但对于有保税需求的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吸引力较

弱。

另一方面,随着广州空港经济区的迅速发展,同时由于世

界经济整体环境发生的剧烈变化,传统的外贸模式已经逐步退

场,将保税功能乃至自由贸易区相关“境内关外”结合的经济

发展模式正在迅速成长。综合调研情况及企业反馈,很多企业

期望能够在未来综保区内进行一定的创新、研究或实验等保税

研发的工作。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战略推进和经济服务

化新常态,海关特殊监管区也应逐步向高端、高新、智慧化产

业发展,突出向高端加工制造业、生产业、服务贸易转

型发展。保税研发业务的推广,有助于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境

内关外”的特殊区域政策优势,推动区内企业从单一仓储物流产业向研发设计、检测维修、售后服务等两端延伸,促进生产

业发展;通过吸引研发型企业入驻特殊监管区,发挥集

聚效应,推动特殊监管区立足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充分提升

区域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平台。

需要指出的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在综保区的招

商工作中,招商人员对于综保区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了解还不

够深入,例如对综保区这一经济区域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

中的带动作用的认识了解甚少,不能够将综保区特点和具体企

业需求相对接。招商过程中,也遇到了招商工作人员对政策细

节掌握不清楚,应对相关问题的咨询反馈不够专业的问题。

三、白云机场综保区的运营问题解决思路

综合来看,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在不长的发展时间内,取

得了在全国综保区行业内具有一定带动及示范效应的发展成

果。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从实际接触到的数据及实际反馈能够

持续坚定这个信心。但是从长期持续推进综保区发展的角度来

说,本次调研也确实发现许多实际存在的问题。综保区在现阶

段的发展仍然不能完全对标全国综保区发展最先进的上海、宁

波等地,与上海自贸区等自贸先行区的开放水平相比还有更多

进步空间。

针对第二部分提到的三大主要问题,解决思路如下:

一、持续在监管技术及方法改革先行先试上探索

借鉴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实现跨关区跨部门监管

信息互通,强化监管主体服务能力。区域通关一体化是指原不

同地区内、地区间的海关执法可以互相协作、统一,实现不同关区之间在海关风险防控下的执法互认,跨区域通关更便捷。

在这个体系中,海关对进出口贸易中的风险防控处于非常核心

的环节,区域风险参数成为联调测试的重要内容。区域通关一

体化是一项惠民的有效监管改革举措,实现部门政务信息共享,

避免重复监管,进一步激发活力。加快与南沙自贸区区、广州

保税区、前海自贸区区以及横琴自贸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异

地通关互认。

继续加快完善现有的监管网络技术,实现“系统自动审核

通过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智能化、自动化作业改革,进一

步提高监管效能,最大限度为守法企业提供便利。同时要持续

巩固现行单一窗口制度带来的巨大效率提升,适时尽快部署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单一窗口互联互通。单一窗口制度

建设设计部门多、业务广,我区应当率先落实跨部门、跨层级

间的协调机制,再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特别是可以参考新加

坡樟宜机场24

小时监管制度,二期工程内完善布置电子围网

工程等补足现有单一窗口制度中协调效率问题。在目前一体化

通关工程全面铺开落实的前提下,抓住空港口岸相较于海港口

岸更注重速度及周转效率的基本原则,加强完善企业分类监管

和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制度可提高监管效率和促进区内经济

发展。

解决信息共享的问题以实现货物信息的自动比对。传统

方式航空运货物到港后经过机场货站理货,收货人报关、提货,

转关进入综保区,通过货站的卡口放行后,再经综保区卡口进

入园区。两个区域的卡口分别由机场货站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综保区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并与海关系统对接。要实现货物下飞机

后能直接由机场转运至综保区,必须实现两个系统的数据对接,

即必要的物流信息在两个系统共享和自动比对,使载有综保区

货物的汽车能自动从货站放行进入综保区内,并根据联检单位

的要求完成后续抽检、查验等工作,达到最大的通关效率。由

综保区经机场口岸出口的货物同样需要实现在综保区卡口与

机场货站之间进行数据的自动比对,自动放行。

二、持续拓展综保区业务范围及辐射带动能力

一是着重加强综保区与航空维修业的对接。

特别是航空维修产业在全国规模位于首位,航空维修产业链与综保区功能融合对接应当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航空维修类企业相对设备价值和技术含量均较高,是产业链中具有竞争力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延长企业产业链、提高企业抗风险力等均有较大意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开展维修业务、设立全球维修中心及保税航材交易仓储中心,面向境内、境外客户提供修理服务,涵盖国产与非国产、境内与境外、自产及非自产产品。因此,在政策操作方面,应进一步细化操作办法,放宽维修业务的范围,使更多航空维修企业能面向境内外客户开展维修服务,也能带动我区落户相应产业链上的制造业企业并做大做强,向价值链向两端和高端延伸。

二是可以借鉴美国对外贸易区辅区制度,形成“前

港后区”态势,实现港口作业区、保税仓储区、出口加工区、

对外贸易区的合理布局,使与空港直接相关的产业和功能小区

与空港联动发展,而且与空港间接相关的贸易、房地产、出口

加工、商展、金融中介服务等产业也要协调发展。二是基于共

同经济利益的基础,可以在一些产业和经营上进行合作。将空

港和综合保税区连为一体,以航空口岸国际物流业为核心功能,

发展贸易空运、货代、仓储、商展、信息、金融等业务,为进

出口贸易、国际转口贸易提供便利、优质和低成本的物流服务,

促进经济上的一体化运作。三是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适时推

进临空特殊监管区域与机场的协同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区港一体化。

三、继续加快推进综保区二区相关项目建设

一是园区卡口保障。

机场综保区的卡口建设将本着一流、

科学、便捷、超前的衡量标准,引入智能系统,建设具备国内

先进水平的智能化卡口。同时,配合海关制定智

能卡口操作规程,实现卡口验放车辆有章可循,关员操作有据

可依;建立应急处理制度,制定卡口应急人工处理流程及后续

操作流程,减少即决式处理;定期进行机房维护、系统检查,

增设专业高清通道摄像机、高配置计算机等设备,运用监控手

段进行统一高效管理。

二是查验平台保障。

机场综保区的查验平台将严格按照海

关总署《加贸函〔2010〕19

号》文件标准要求建设,包括海

关物流申报系统、海关辅助监管系统、海关核查核销系统、查

验场站管理系统、口岸业务联动系统、检验检疫物流申报系统、

检验检疫辅助监管系统、卡口智能化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以

实现区内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共用,满足海关的有效监管

和高效管理。进出园区货物的查验统一由海关等查验部门负责

实施,协助海关等部门做好查验平台用水用电、

环境卫生、查验车辆以及待检车辆的管理调度等综合服务。

三是生活服务保障。

将在机场综保区南区开发

建设人才公寓,在机场综保区中区开发建设园区系列配套载体。

各类配套载体的建设,将充分考虑入区各单位以及进驻企业的

实际需求,为各企业员工提供完善的生活配套,包括住宿、餐饮、文体、娱乐、社交等服务,改善员工生活环境,解决企业

发展的后顾之忧,全面提升园区的服务水平。

四是交通出行保障。

一方面将与广州市公

交公司进行协商,争取开通经过园区并连接地铁站的公交线路;

另一方面,拟通过租赁外包方式开通园区到机场南地铁站和钟

落潭地铁站的接驳班车,其中机场综保区南区待钟港大道建成

后再考虑开通到机场南地铁站的接驳班车。以解决园区内员工

的上下班交通出行问题。

五是其他物业保障。

一是做好基本的供水、供电、网络、

通信等配套保障;二是做好电梯、供配电、给排水等物业设备

设施的管理维护;三是配合海关做好来访、停车、巡逻等公共

秩序维护;四是做好仓库、人才公寓的消防管理;五是对园区

篇5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pacity of Yuanzhou District,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us contributing to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situ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oject, divides the project and clears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关键词: 水保农发;综合开发;水土保持

Key word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oject;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058-02

0 引言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管理,促进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结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11年7月1日印发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办法》出台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农发水保项目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重要组成部分,原州区被列入农发水保项目县以来,认真遵循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各项方针政策,以治理当地水土流失和整治薄弱退化土地为基础,积极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有效的提高了当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原州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取得了积极成效。

1 水保农发项目在原州区的开展情况

1.1 取得的成效

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截止2012年底,项目区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68km2,治理程度由45%提高到68%,人均基本农田由0.06hm2提升到0.12hm2,建设旱作基本农田44601hm2,营造水保林33169hm2,种草11330hm2,建设的18。农田占到80%,有力的促进机械化耕作和田间管理。治理后的水平梯田拦水效率达到85%拦泥率达到95%,土壤侵蚀模数减少到2000t/hm2,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②土壤产出率有较大提高。以前的“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变成了今天的“三保田”保水、保肥、保粮,通过测算,治理后的水平梯田粮食增产1200kg/hm2,充分发挥了水土流失治理在抗旱减灾中的作用。近年来,累计建设水骨干坝60座,中、小型淤地坝111座,总库容6044.28万立方米,这些坝系工程的前期蓄水,后期淤地,使水资源利用率达到68%。

③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经过合理科学配置资源梯田、林草建设为种植业调整搭建了平台,使种植业由单一的种粮型向粮饲结合型转变,单纯的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通过彭堡镇马铃薯产业园、头营蔬菜基地、开城示范园区等,带动了项目区经济,提高了项目区的人均收入。④促进了项目区经济的快速全面发展。通过项目实施,在原州区形成了一支5000人左右的农村科技队伍,每村至少有两三户“科技户”每户有一名“科技人”每村都形成了以合作社为核心的种植、养殖,小集团模式,地膜玉米、摸侧小麦,脱毒马铃薯等一些农作物推广占到85%,项目区的农用车自有量100%。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员逐年增加,劳务输出逐年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成城镇逐步转移,真正提高了农牧业生产的综合能力。

1.2 存在的问题

①受区域差异影响,建设难度加大。按照“先易后难,集中连片”的原则,前几年建设重点主要集中在条件相对好的乡镇村社,而尚未实施项目的村、社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差,实施建设项目的难度大。

②农民群众筹资投劳难度大,不易落实。一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村由老人、儿童留守,劳动力缺乏,难以完成投资投劳任务;二是物价上涨,各项费用支出大,投资标准难以满足项目建设的需求,因此完成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任务困难大。

③工程管护难。由于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投入主要是以财政的无偿资金为主,项目工程验收后,虽然向乡镇、村办理了产权移交手续,但由于乡村干部的责任心不强,农民的集体意识差,加上维护资金缺乏,使淤地坝等工程的管护不到位,不能正常使用。

2 今后农发项目要以分工明确、协调配合方向开展

通过多年来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水保农发项目在定位、扶持重点、管理监督、发生明显变化。主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原州区是以农业农村为主导经济产业带动其它经济共同发展的产业链条,农口部门主要是以组织实施为基础,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能力,水土保持农发项目通过治理水土流失增加林草植被防止土地荒漠化,修建水平梯田、荒山治理、加强淤地坝建设,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有利的生态保障。今后的水保农发项目在实施和资金使用范围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2.1 开展好坡地及沟道整治工作 坡地及沟道整治工作在于用改变小地形的方法防止坡地水土流失,将雨水就地拦蓄,使其渗入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止形成坡面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木可利用的土壤水分。坡地及沟道整治工程的措施:

①对于坡度在25°以下的坡地,修筑梯田,把坡地修成水平台阶地,拦蓄水土。②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水土流失,把支离破碎的土地分解成不同层次的小流域,对每个小流域实行承包责任制,将其改变成从坡面到沟道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护体系,使其成为农林牧副互相支持的良性循环的单元。

2.2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竣工后期管护工作 为切实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竣工工程建后管护工作,保障各类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巩固治理成果,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相关规定,结合原州区当地政策制定签定《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管护移交书》明确移交内容:

①明确了水保工程管护工作移交人和接交人。②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③明确移交工程的管护范围及管护内容。④明确了“一查二禁三管四护五不准”管护制度。⑤定期督查,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将水保工程后期管护工作全面推进。

2.3 积极宣传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虽然国已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但水土流失现象仍逐年加重,并且存在治理速度跟不上流失速度的现实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首先从提高人民水土保持的思想意识出发,通过各种渠道,使人民群众认识到水土流失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使其建立起水土保持的思想意识,进而从行动上实现水土保持工作。

2.4 加强农发项目资金的管理与使用 一是在农发项目资金管理上认真遵守并严格实践《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水土保持项目管理财务制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细则》,使项目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二是严把项目报帐这一关。在项目实施中期、后期实行两期验收和多期检查,联合工程施工、计划统计、财务、站所领导组成的检查验收组,对农发项目进行检查验收,依据施工进度、验收结果,有依据的拨付一定百分比的工程款。

3 结论

新形势下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具体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加强建立健全农发机构,充实壮大农发队伍,按照国家和自治区项目要求和规范,合理部署安排、精心组织实施,通过水保农发项目的开展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生产能力,为构建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原州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洪伟,刘斌,阎存立.农业综合开发与发展节水高效农业[J].中国水利,2001(10).

篇6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和衡量指标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定时期的一定地区,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由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决定,由年度的粮食总产量所表现。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每年能投入到粮食生产中去的质和量,就决定了粮食产出的质和量,即产出能力。粮食生产能力要变为实际产量,由国家政策和粮食供求关系等因素形成的粮食比较效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耕地保护能力。主要指能够保持有多少数量和质量的耕地用于粮食生产。二是政策支撑能力。包括政策措施的保障悄况,投入增加的状况,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等。三是科技服务能力。包括农业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推广体系状况。四是抗灾能力。包括排灌设施条什、物质装备状况和粮食种子储备情况等。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衡量指标:一是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农业部“十五”计划提出要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到2005年耕地面积不低于1.28亿公顷(19.2亿亩)。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考虑,“十五”期间,年度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7亿公顷(16亿亩)左右。二是粮食单产。可综合反映粮食的产:出水平。2000年我国粮食单产为4261公斤/公顷(568斤/亩),“十五”时期的亩均单产应高于这个水平。三是抗灾水平。可反映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状况和粮食生产的稳定程度。可用受灾面积‘孙览灾而积之差占受灾面积的比重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抗灾率一直在50%左右。

二、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农户对粮食生产的物质要素投人不断增加。化肥施用总量(按有效成分100%计算)由1978年的884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4146万1吨,有效灌溉面积由1978年的6.74亿亩增加到2000年的8.08亿亩。主要粮食品种良种种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达到60—70%。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由1978年51亿元增加到1999年357亿元(同期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4.6%下降为2.67%)。由于投入增加,生产条件改善,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虽然粮食播种面积有所下降,但总产量由1978年的6000亿斤增长到1996年的10000亿斤。近几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为稳定粮食生产,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1999年以来,粮食产量和面积出现连续下降。1999—200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累计减少770.7万公顷(11561万亩),年度分别比上年减少62.6万公顷(939万亩)、469.8万公顷(7047万亩)和238.3万公顷(3575万亩)。粮食总产量累计减少1193.2亿斤,年度分别比上年减少78.2亿斤、924.2亿斤和190.8亿斤。

近几年粮食面积和产量下降,是由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

一是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农民自主调减粮食面积。1996年以来,受粮价持续下跌和农资、机械和劳动力等粮食生产要素价格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实际出售粮食价格接近甚至低于成本,种粮效益明显下降。据湖北省农业部门测算,2000年粮食作物每亩成本纯收益率为1%,亩均税后收益为3.26元(其中水稻为0.09元),不足柑桔(712元)、绿茶(436元)的1%。湖北省京山县有关部门测算,2001年度种植水稻亩纯收入约200元,较1996年下降150元左右,比种植沙梨、蔬菜等经济作物少300元左右。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粮食主产区及60%左右的纯农户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

二是政策引导结构调整,调减粮食种植面积。据统计,2000年全国因结构调整主动调减粮食面积333万公顷(4995万亩),占粮食播面减少总数的70%。近两年粮食主销区省份大幅度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主产省份也调减了粮食面积。浙江省德清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97年的553,5万亩,调减到2001年的175.5万亩,减幅为68.4%,其中,2001年调整农田发展多种经营面积184.5万亩,占农田总面积的59.2%。浙江全省2001年粮食播种面积2812.5万亩,比1997年减少1396.5万亩,减少幅度为33%。今年一些省区开始取消或部分取消保护价,通过粮食购销公司补贴收购部分粮食,但补贴面小。如湖北省今年给17个粮食主产县按每公斤补贴6分钱汀购3()亿斤优质粮,对其他县区不下达订购补贴任务,这些地区就相应地自主调减丁粮食种植。

三是实施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减少了耕地和粮食播种。近两年全国因生态建设退耕,调减部分粮食种植面积。湖北省粮食种植面积由80年代的7699,5万亩,减少刊现在的6000万亩,其中退耕399万亩(退耕还林还草319.5万亩,退耕还湖约79.5万亩)。据估计,全国因退耕减少粮食播种面积约100万公顷(1500万亩)。这项计划的实施,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是有利的。四是农田基础设施老化,粮食生产抗灾能力低,因灾降低·了粮食生产能力。90年代以来,国家预算内农业资金投入总量有所增加,但投资比重没有提高。国家对农业的投资重点用于大江大河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直接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明显偏少,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田间排灌设施陈旧老化,农业抗灾能力脆弱,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靠天吃饭”。1990—2000年间,全国平均每年受灾面积8。1亿亩,成灾面积3.9亿亩,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48%,抗灾率仅为52%,与80年代水平相比没有明显的提高,不如1978年的水平(57%)。2000年因灾损失粮食1300亿斤,比上年增加600亿斤。近几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水平趋于下降。全国年度粮食播种面积由多年稳定在1.10—1.13亿公顷(16.5—17亿亩),减少到警戒线1.07亿公顷(16亿亩)以下。2001年为1.06亿公顷(15.9亿亩),2002年预计为1.05亿公顷(15.7亿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降,有些因素是不可逆的,要恢复起来代价很大。例如耕地的减少,2000年耕地占用2349万亩(其中建设占用244.5万亩,生态退耕1144.5万亩,农业结构调整占用867万亩,灾毁耕地93万亩),耕地补充436.5万亩(其中未利用土地开发276万亩,废弃地复垦99万亩,土地整理增加耕地63万亩),占补相抵,2000年耕地实际减少1912.5万亩。从1999年以来的情况看,在粮食生产和流通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利润,粮农的生产积极性难以得到保护,投入粮食生产的各种要素会减少,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保持和提高将受到严重的挑战。

三、粮食供求趋势预测

(一)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

由于我国人口继续增加和粮食转化与深加工的进一步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将早刚性增长。近年来学术界和有关部门对我国粮食消费需求的中长期预测很多,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1、2005年的粮食需求总量为10620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985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369斤;饲料粮需求量4108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38.7%;加上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及损耗,人均需求量为786斤。

2、2015年的粮食需求量为11670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503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312斤;饲料粮需求量5545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47.5%;加上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损耗等,人均需求量为804斤。

3、203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13195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160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260斤;饲料粮需求量7244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54.9%;加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损耗等,人均需求量为824斤。分品种来看,今后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增长主要来自饲料粮增长。据预测,从目前到2030年,稻谷需求略有上升,小麦需求持续上升,玉米需求大幅增长。玉米2005年需求量占粮食总量的比重为28.4%;2015年需求快速上升至31.9%;2030年需求量进一步上升至35.2%。

(二)未来粮食产需缺口较大

从上述需求和目前100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看,2005年、2015年、2030年我国粮食产需缺口分别为620亿斤、1671亿斤和3195亿斤。按照粮食最低自给率95%计算(粮食净进口控制在总产量的5%以内),为实现产需基本平衡,粮食生产能力需要比目前分别提高约100亿斤、1100亿斤和2540亿斤,提高幅度分别为1%、11%和25%。这在目前的投入和科技水平下,困难和压力很大。从最近十几年的情况看,我国粮食单产提高幅度不大。1990—1994年5年粮食单产在533斤/亩左右,1995—2001年7年粮食单产在573斤/亩左右,1990—2001年12年单产提高幅度仅7.5%,年递增0.6%。在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要实现粮食产需平衡,粮食单产必须有相应的提高。

(三)影响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是粮食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目前国家资源未能有效的补贴到农民,在粮食流通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如无有力的保护措施,不解决粮食的比较效益问题,农民种粮积极性将进一步下降。

二是耕地和水等资源紧张。我国耕地数量和水资源不足而且不断缩减,是阻碍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和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国现有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左右,人均占有耕地仅1.59亩,为世界人均数3.75亩的42%。即使现有耕地总是稳定,随着人口增加,到2010年和2030年,人均耕地也将降至1.43亩和1.34亩。农业用水也严重紧缺。现阶段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22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的25%。预计到2030年,人口达到16亿时,在降水不减少的情况下,人均水资源将下降到1760立方米,接近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警戒线。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灾害的能力不强。我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小,干旱半干旱面积比重大。全国耕地中有灌溉设施水田和水浇地为7.91亿亩,仅占总耕地的39%。全国40%的耕地退化,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水土流失危害。每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台风、早霜、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给粮食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

四是科技储备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由于体制不顺、科技与生产、科研与推广脱节、经费不足、机构重叠、力量分散、人才流失等问题仍很突出,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各类试验、示范等科研推广工作难以很好地开展,粮食生产领域科技储备不足,技术推广队伍不稳,粮食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更新推广速度较慢,直接制约着粮食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

五是基本农田环境污染状况加剧,耕地的持续生产能力下降。由于工业和城市“三废”对基本农田的污染,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全国已有1000万公顷(1.5亿亩)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占灌溉总面积的7.3%,’且呈上升趋势。每年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数千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亿元。由于地力下降、环境污染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直接影响,难以估计。

四、建议立足于人多地少的国情,要从长远战略考虑,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藏粮于库与藏粮于地有机结合,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一)依法保护耕地和水资源,确保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由于部门分割,制定的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相互脱节,造成破坏粮田、滥占耕地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耕地和水足粮食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要树立保护耕地和水资源就是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观念,建立健全耕地等农业资源保护法制体系,依照《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水资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和水资源,保持耕地数量的动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水资源利用率。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减少国家对耕地的低价征用和高价出让,避免对农民利益的损害。

(二)实施农业补贴,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我国粮食产品成本高、品质较差,国际竞争力不强,逐步增加的粮食进口势必会冲击国内粮食市场,打击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和提高。因此,我们应在WTO规则框架内,利用政府补贴弥补完全市场调节的缺陷,调节粮食风险基金的使用方向,实施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以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加大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力度

近些年来,粮食作物科研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薄弱,科技储备严重不足。种质资源创新与品种选育相对滞后,优质品种不多,专用品种不全。农民迫切需要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仍比较缺乏。要树立储备科技就是储备生产能力的思想,加大粮食作物科技投资力度,集中资金,集中人才,大力开展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的研究,力争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建立对良种和适用新技术推广的补贴制度,加强技术推广力度,确保粮食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水平要充分利用WTO有关规则,特别是国内支持保护的“绿箱”政策,借鉴国际经验,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资力度,加强基本农田没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和土地生产力,直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粮食主产区选建500个优质商品粮基地县,加强农田灌排体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农机服务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在这些基地县,形成年产粮食5000—6000亿斤的生产能力,保证每年提供2000—2800亿斤商品粮。

(五)建立国家粮食预警体系,及时调控粮食市场版权所有

在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粮食市场和价格大幅度波动,国家应建立粮食预警体系,确定粮食警戒线,进行指标监测。同时对粮食预警进行立法,确保粮食供应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发出警报,要求各级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应。

篇7

第一,综合整治效果要把握高位性、协调性、持续性。要精心抓好组织领导,突出综合整治效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搞好策划谋划;分管领导要靠上抓,到一线督导指挥。搞好整治策划,是实现预期整治效果的前提。要坚持高标准策划,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按照分类实施的原则,坚持功能性、景观性和经济性的有机统一,保证高标准实施。

第二、综合整治方案要突出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整治方案要注重与城区规划相衔接,力求整治效果符合城区规划、城市功能、建筑风格的要求,不搞低水平重复整治和建设。要制定具体周密的工作计划,抓好工程的预算、招标[,!]、监理和验收环节。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细化任务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认真落实纵到底、横到边的目标责任体系。

第三、综合整治实施推进要体现总揽性、层次性和互动性。今年综合整治的任务非常重,要按照整治任务的目标和要求,拓展投入渠道,加大工程项目建设和支撑力度,做到分步实施,协调推进。要加强条块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街道、社区也要进一步明确责任,认真实施定期列会制度、重点会审制度、矛盾协调制度、科室联系制度、双向联络制度和信息沟通制度等措施,确保老旧楼体外立面装修改造等工程的进度。

第一、舆论宣传要形成社会共识,营造和谐环境。环境综合整治涉及百姓的切身利益,搞好宣传,发动更多的力量参与和支持综合整治是十分必要的。在整治工作中,各级各单位一定要注重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让群众全程参与、全程监督,用群众的评价检验综合整治工作,形成共创美好家园的良好开局。

第二、市民参与要变被动为主动,珍惜整治机遇。在老旧楼体外立面装修改造、社区绿化建设改造等工作中,要从人性化的角度搞好文明施工,最大限度地考虑和照顾群众利益,合理安排整治时序。引导广大居民群众主动与社区配合,自觉参与到社区建设和管理中来。各新闻单位也要充分发挥了媒体宣传优势,不间断地宣传环境综合整治的意义、进展、先进典型和经验,对各类影响市容环境的违法和不良行为实施舆论监督。

第三、社会监督既要关注整治过程,又要注重整治后的长效管理。要将整治规划、整治范围、整治进程、整治结果及时公开,接受社会、群众的监督和评议,形成了良好的舆论互动机制,保障整治工程的顺利进行。适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举行座谈或参观巡查,请他们对城区的市容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同时提出意见和建议,确保综合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一、要提高商家和市民参与自我管理的意识。广大人民群众是城市的主人,是综合整治的基本力量。要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社会责任意识,结合文明城区、文明小区和文明交通路口的创建,依托市民志愿者队伍,提高广大市民文明素质,自觉维护城区市容环境的干净、整洁,形成创建市容环境示范区域的良好氛围。

篇8

一、基本情况

瑞昌市大壤中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04万亩,该灌区以前主要是靠一条傍山现浇明渠进行输水灌溉,全长9.3公里,由于渠道线路长,地形复杂,穿河、穿路、穿村庄,加上山体滑坡、渠道塌方,每年都必须对渠道进行维修和清淤,维护成本非常高,而且放水时间特别长,从渠首放水到渠尾最少要2天的时间,同时沿途必须安排十几名守水员带上干粮,日夜看守,既费时又费力,效率低下导致用水纠纷,甚至械斗时有发生。一遇干旱天气就因输水不畅而 “望水兴叹”。 瑞昌市大壤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于2017年10月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2018年4月基本完工,铺设灌溉主干管9.3公里,沿途设置58个放水口,每个放水口都安装了水表进行精准计量。至此,瑞昌市大壤灌区用水管理完成了从“一把锄头放水”转变到“一把钥匙开水”的质变。

二、工程建设情况

为改变这一现状,瑞昌市水利局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调研,一致认为前几年瑞昌市整合资金,在石门中型灌区实施的4000亩低压管道灌溉项目,经过几年的运行证明效果非常好,得到了当地农民的认可,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结合大壤中型灌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地形特点,适合建设一条自西向东顺着北部山边布置的管道,自流灌溉山下的东南平原,最终决定采用低压管道灌溉的方式对大壤中型灌区主干渠输水渠道进行改造。

高丰镇大壤中型灌区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项目建成后,实现了从田间工程向源头治理的转变,从“望水兴叹”向“一拧就来”的转变,从“最后一公里”向输水段的畅通转变,有效解决了输水渠道“肠梗阻”的问题,项目实施后成效显著。2019年瑞昌市遇到从1942年以来最严重干旱天气,大部分农田减产50%左右,高丰镇大壤中型灌区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内,虽然也出现一些抢着放水,放了水就不愿意关水,甚至有把放水法兰藏起来的现象,但是农田基本没有受旱,作为重要水源的大壤水库还有近200万方的存水。

三、主要做法

1、成立管护机构。以水务站为基础,4个行政村参与成立农民灌溉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主任由乡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负责引导、宣传、管理和每个放水口的放水审批。2019年管委会下面成立管理小组,以村为单位,村干部和种粮大户为成员,具体负责管理村内的放水口、区域内的管道运行;2020年,针对2019年放水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不规范问题,进一步优化了管理措施,实行“四个一”的方式管理,效果更加明显。一是一个机构审批。无论哪块农田要求放水,向管理委员会申请后,由管理委员会统一审批,确定放水口和放水时间,其他任何人无权调水、配水;二是一名管理员管理。58个放水口,全长9.3公里,由一名责任心强、办事公正的管理员管理,签订用水协议,职责就是做好管护和放、关水工作;三是一把钥匙放水。用专门的钥匙可以开关58个放水口,其他任何人没有钥匙,如果他人擅自强行放水,报警查处,严厉打击;四是一支队伍保养。项目建成后,管理委员会与具有维修技术和能力的瑞昌市自来水公司签订维护协议,由自来水公司负责对管道的维修和技术支撑,确保管道畅通。 

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结合项目实际制定了《瑞昌市大壤中型灌区灌溉用水轮灌制度》、《瑞昌市大壤中型灌区管道维护巡查制度》,编制了低压灌溉项目操作指南,明细管护责任,明晰操作流程,实现工程的长期高效运行。

3、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该工程用水计量采取水表精准计量,经测算该区域运行维护水价为0.047元/m3,为了减轻农民的缴费压力,维持骨干工程正常管理和维护,将实行“一提一补”机制,即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高灌溉水价后,建立了农业灌溉节水精准补贴、节水奖励、超定额加价等机制,保障农户种粮积极性和节水收益。用水户在年初灌溉用水之前,根据当年的计划种植结构、种植面积及用水定额按执行水价上缴全年水费的 50%给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小组,年末根据用水户的实际种植结构、种植面积、测量计量的用水量,按照用水定额、供水单价(将分类水价、节水补贴、节水奖励、超定额加价等一并综合计入考量)计算用水户实际发生的年终水费总账,与年初预收水费对比,如多收则返还用水户,少收则由用水户向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小组补交,即“多退少补”。节水补贴资金根据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小组最终核算统计的节水补贴总额,由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小组所在乡镇复核、瑞昌市水利局审查、瑞昌市人民政府核定批准后,由瑞昌市财政将节水补贴资金拨付给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小组。

四、工作意见和建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