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8 15:19: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美术教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997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的颁布,使美术课程正式进入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从而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完整格局。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式教学逐渐成为教法探索的热点之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为课程理念和重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式教学成为新课改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二、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特征
1.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主体性是指教师在实践与研究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相互启发。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增强自主、合作、交流、创新等能力,培养积极参与的能动性。教师应成为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和活动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
2.教学注重学习的过程性、目标性、研究性
过程性指师生的教学活动要经历一个研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可以是实践性的活动过程,也可以是思维方式的活动过程。目标性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要有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目标。研究性是指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时必须运用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试验、假想、对比,不断探究新知识。如,学生利用假期参观美术博物馆,通过现有的美术知识鉴赏藏品,教师在美术课上讲授相关知识时,参观过博物馆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比没有参观过的学生要好。
3.师生多向互动,在质疑和疑问中教学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科学的探究源于问题,而问题的产生起于怀疑,疑问是创新的起点。如果没有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研讨、质疑与反驳,没有同伴和教师的参与和影响,探究式学习将无法开展。在探究式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发现或提出问题,在发现疑问后解决问题,并围绕问题开展探究活动,进而形成发现问题的探索意识及习惯。
三、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2013年9月,笔者对广西南宁市育才实验中学高一的47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81份。从学生以往的美术学习中的兴趣、主动性,合作意识与能力,自信心以及创新意识与自主能力等方面,了解学生对美术学科的认识是否有变化。
1.高中美术探究式教学实例
在南宁市育才实验中学进行的《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美术鉴赏教学实践,采用了探究式教学分析。第一,创设问题情境:在介绍了三件具有代表性的陶器后,教师出示表格,询问瓷器和陶器的区别;第二,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件瓷器和一件陶器);第三,师生根据问题一起讨论、辨析。教师“:大家观察很仔细,说得很有道理,除了大家说的外观上的区别,还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可以分辨呢?”教师敲一下器物。教师:“敲的时候声音有差别吗?”(敲的时候注意力度,小心敲碎)学生:“敲陶器的声音没有瓷器的声音响,发闷,而瓷器的声音清脆。”教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什么不同呢?”学生:“制作的材料不同。”学生自主分析(参考课前了解的相关陶器和瓷器知识)、探究、讨论后以抢答的形式到黑板上填写表格。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判断、分析、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结论。与以往的教学相比,在《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探究式教学的课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幅提升。在探究模块,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度也与以往有很大区别,使学生对美术鉴赏课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这在课堂知识的巩固中得到了证明。以往的美术鉴赏课,学生听得累,教师讲得累,课堂气氛沉闷,知识巩固时,学生也只能记住几个有代表性的瓷器特点,主动性和教学效率不高。通过课例可以看出,学生参与体验并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样的探究过程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会对其学习成绩和身心发展产生较大影响。随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向“顾问“”同伴”转变,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民主、平等与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大多数学生希望主动探究,参与实践活动。郭沫若先生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精神。”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探究式教学,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究,提高了课堂效率。高中美术探究式教学与以往教学相比,效果有显著差别。如在《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探究式教学的课例中,设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环节。高中美术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学生更喜欢哪种美术课的形式?学生的调查问卷充给出了答案:学生最喜欢的美术课中,师生合作探究式教学占到了77%,可见,探究式教学被大部分学生所认可。
2.高中美术探究式教学的现状分析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在美术教学的课堂中,有11%的学生喜欢教师以讲授为主的美术课;9.6%的学生习惯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能经常主动提问和讨论的只占11.4%,不敢提问的占了10.8%。由此可见,探究式教学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在课堂中深入开展下去。中国有句古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知识远没有教会学生学习来得更重要。西方也有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可演示给我,我可能会记住;但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理解了)只有亲自参与探究,学生才能理解得更加透彻,留下的印象更深刻。高中美术课堂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表明,探究式教学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方法。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怎样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将教学从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变为教会学生怎样学,这是广大美术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素描,简单地说就是朴素的描绘。广义上的素描就是指不考虑任何色彩的绘画(主要指单色画);从狭义上来讲,就是指相对静止、时间较长的单色绘画。素描主要研究物体的自然形态与人的视觉关系,是构成色彩画(如油画)、雕塑和其他艺术造型的根本源泉,是一切艺术形式的高度结晶,能够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掌握和认识艺术规律。艺术界人士普遍认为,素描是艺术的最高境界,除了色彩外它包罗万象,其他所有添加的东西只是起辅助作用。素描不仅仅是绘画的一种手段和形式,而且还贯通所有造型艺术领域,用来认识基本规律最本质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因此素描具有一切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征,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可以培养人们对事物的分析、观察和表达能力,从而进行艺术创造和构思。
二、素描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素描课堂教学通过对物体的结构、形体、明暗、色彩感和空间感的研究,培养绘画者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把观察到的事物表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造型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专业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形体间的构成与组合关系。教师要在传统写实训练的基础上引进现代美学思想,并融入表现主义素描因素,这样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训练系统,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完美的表现能力。
三、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出来,才能使学生爱上美术,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学生喜欢和乐于接受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如采取示范画、绘画游戏、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多视角地展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具体形象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2)把美术课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艺术离不开现实生活,否则它就失去了其生存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积极探求生活中的美,通过观察达到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培养学生的绘画习惯
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对于绘画者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起足够注意,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急于动笔,要从整体着眼,从局部着手,要学会观察,对所画对象的整体结构,如比例、空间、形体、明暗等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后开始动笔,这样才能对物体进行整体把握,才能使作品产生整体美,不然会出现一味地死抠局部,造成局部相互间不能顺畅地衔接,使作品缺乏整体效果。
五、在素描教学中贯穿课堂示范
素描教学是一种技能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光靠单纯的理论讲解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进行课堂示范,在枯燥单调的素描教学中贯穿教师示范,会给教学过程增添色彩、注入活力,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不可替代的。课堂示范对美术教学来说非常重要,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有全面的专业技能和对绘画对象的全面把握能力,这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六、局部修改要恰如其分
素描的学习过程应循序渐进,学生只有在反复的练习和实践中才能提高,但是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品时要做局部修改,但修改要恰到好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恰当和适度,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学生留有继续绘画的余地,不可改得太细太多,否则会打乱学生的思路,使绘画无法进行下去。
七、恰当的点评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
当学生的“绘画作业”完成后,教师要对作业进行批改。绘画作品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作业,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它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教师的点评很重要,因为恰当的点评尤其是肯定和赞美的评价会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作欲。同时,对作品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缺点也要明确指出,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告知改进方法,避免在以后的作品中犯类似的错误,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绘画能力。
八、结语
素描,简单地说就是朴素的描绘。广义上的素描就是指不考虑任何色彩的绘画(主要指单色画);从狭义上来讲,就是指相对静止、时间较长的单色绘画。素描主要研究物体的自然形态与人的视觉关系,是构成色彩画(如油画)、雕塑和其他艺术造型的根本源泉,是一切艺术形式的高度结晶,能够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掌握和认识艺术规律。艺术界人士普遍认为,素描是艺术的最高境界,除了色彩外它包罗万象,其他所有添加的东西只是起辅助作用。素描不仅仅是绘画的一种手段和形式,而且还贯通所有造型艺术领域,用来认识基本规律最本质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因此素描具有一切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征,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可以培养人们对事物的分析、观察和表达能力,从而进行艺术创造和构思。
二、素描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素描课堂教学通过对物体的结构、形体、明暗、色彩感和空间感的研究,培养绘画者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把观察到的事物表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造型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专业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形体间的构成与组合关系。教师要在传统写实训练的基础上引进现代美学思想,并融入表现主义素描因素,这样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训练系统,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完美的表现能力。
三、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出来,才能使学生爱上美术,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学生喜欢和乐于接受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如采取示范画、绘画游戏、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多视角地展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具体形象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2)把美术课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艺术离不开现实生活,否则它就失去了其生存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积极探求生活中的美,通过观察达到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培养学生的绘画习惯
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对于绘画者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起足够注意,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急于动笔,要从整体着眼,从局部着手,要学会观察,对所画对象的整体结构,如比例、空间、形体、明暗等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后开始动笔,这样才能对物体进行整体把握,才能使作品产生整体美,不然会出现一味地死抠局部,造成局部相互间不能顺畅地衔接,使作品缺乏整体效果。
五、在素描教学中贯穿课堂示范
素描教学是一种技能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光靠单纯的理论讲解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进行课堂示范,在枯燥单调的素描教学中贯穿教师示范,会给教学过程增添色彩、注入活力,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不可替代的。课堂示范对美术教学来说非常重要,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有全面的专业技能和对绘画对象的全面把握能力,这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六、局部修改要恰如其分
素描的学习过程应循序渐进,学生只有在反复的练习和实践中才能提高,但是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品时要做局部修改,但修改要恰到好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恰当和适度,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学生留有继续绘画的余地,不可改得太细太多,否则会打乱学生的思路,使绘画无法进行下去。
七、恰当的点评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
当学生的“绘画作业”完成后,教师要对作业进行批改。绘画作品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作业,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它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教师的点评很重要,因为恰当的点评尤其是肯定和赞美的评价会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作欲。同时,对作品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缺点也要明确指出,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告知改进方法,避免在以后的作品中犯类似的错误,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绘画能力。
八、结语
高中美术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为主要着力点,带领学生认识和解读具有一定深度的艺术作品。在鉴赏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提炼出作品的艺术特色,还要引导他们发现其蕴含的科学思想,认识其中涉及的科技知识。引导学生解读优秀艺术作品,对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极为有利。要成功实现上述目标,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美术理论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美术的相关概念和基本要求了然于胸。只有全面掌握美术学科的科学内涵,学生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分析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其蕴含的深刻的艺术思考和独特的艺术创新着实令人叹为观止。例如建筑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斗拱技术的发明与运用,无疑是我国建筑艺术的特殊符号。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建筑作品时,应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总特征,在细节处把握设计思想,深入挖掘其蕴含的科学内涵。斗拱技术的运用不仅蕴含着美术学的特征,而且体现了力学美,力学知识的巧妙运用正是其科技思想的重要表现。
2.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在现代艺术教学中引入科学概念,不仅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艺术创造,还要运用先进的科学理念武装大脑,在丰富多彩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达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人们的惰性,长此以往,人们将逐渐失去投身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不利于个人及社会的持续发展。教学者应引导学生创造美,使他们形成独特的审美观,提升审美水平,并养成勤思考、勤实践的好习惯。另外,在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学者应将科学技术逐步运用到美术教学中,不仅要以此优化教学方法,更要以此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者应善于将科学教育的理念与美术教学的要求相结合,使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逐渐养成严谨认真、善于发现和总结的学习习惯。古今中外,科学技术发展推动艺术发展进步的案例不胜枚举,总体说来,世界艺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在人类的不同发展阶段,美术的发展呈现出各自不同特征,其中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美术作品的实现形式不同。敦煌壁画堪称世界奇观,是古代石凿技术的成功运用。在那个时期,石凿技术便是当时绘画技术的集中体现。随着冶炼技术的发明,人们开始在各种器具上进行美术创作,形成了灿烂的人类文明。色彩技术、油画技术的相继出现,为一大批杰出的美术家们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们也因此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由此可见,科技对美术发展的推动作用无可替代。
3.增强课外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高中美术的课堂教学不能涵盖全部的内容,也不能开展全部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学者如果不拓宽教学渠道,开展全面而细致的教学工作,学生就不能形成健全的艺术人格,也就不能深入贯彻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少教学者开始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学活动,高中美术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例如引导学生了解和讨论著名艺术大家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引感共鸣,获得艺术体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发展学生实际运用美术的能力。
4.结语
[ 摘 要 ] 本文论述了美术欣赏中“模糊层面”的特点、研究意义,以及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相应地进行一些教学尝试的研究和建议。
美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它有别于听觉艺术的音乐、语言艺术的文学,是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物质性的一种空间艺术。正因为有以上基本特征,美术作品首先应该是可以被人感知的,它能引起人们视知觉观照的空间形式;其次,它通过其物质媒介向人们展现一个静止状态的相对理想的客观世界,进而触发人们二次创造特定的情感情绪。
波兰著名的哲学家、文艺美学家英伽登在现象学文艺理论中提出了“未定点”的概念,尽管美术家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定的视觉形象,但它绝不等同于现实,而是作者观念的意象化,实际上也不可能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把理想无限丰富的性质毫无遗漏地表现出来,总会留下许多“未定点”,在美术欣赏的二次创造中可以称之为“模糊层面”。
一、“模糊层面”的特点和研究意义
在实际的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不能给美术作品以单一的确定性,认为作品内涵的理解应该趋于统一,认为不应该有争议。随着对“模糊层面”的研究和认识,它将促进美术欣赏教学的效果。
1、“模糊层面”的特点
美术作品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物质性的基本特征,美术形象自然成为了艺术家在美术作品中实现某种理想的终端形态。“艺术作品的目的是表现基本的或显著的特征,比实物表现得更完全更清楚。艺术家对基本特征先构成一个观念,然后按照观念改变实物,经过这样改变的物就‘与艺术家的观念相符’,就是说成为‘理想的’了”,尽管它也属于客观存在,但与我们生活中的客观现实是有许多不同的,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说明,艺术家灌输在作品中的观念也有“未定”的“模糊层面”,笔有尽而意无穷,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在《拾穗》中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地刻画了三位普通的法国农妇,她们弯着腰在收割后的麦地里捡拾被遗落的麦穗。尽管艺术形象真实,但也无法表现完尽作者对生活的理想观念。现代雕塑家叶毓山的《歌乐山烈士纪念碑》组雕,其艺术形象的监狱背景是模糊的,敌人的野蛮残酷是模糊的,唯一具体的是一种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读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感知和体验的深度和丰富性也有所差别,也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会使读者产生多元的解读,我们不能执迷于一种“建构”,主观武断地将对作品的“统一认识”灌输给学生。比如,20世纪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的《即兴》,不以自然物象为范本,有的只是线条、色彩、块面、形体以及构图等绘画要素,不同的读者视觉感知后被激发的情感想象和精神思维程度千差万别。
事实上,面对一幅全新的美术作品,不同的读者进行欣赏时的差别往往取决于对“模糊层面”的认识程度,因而研究美术欣赏中“模糊层面”,有助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研究“模糊层面”的意义
在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模糊层面”(当然也包括美术欣赏),有许多东西是无法趋于统一化或者具体化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很注重教师课堂上对于美术作品的阐述和分析,换个时间和地点,学生的反应却没有一点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情感想象,完全是一种移植,这是老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听任这种势态的发展,将大大地不利于我们现时代的美术教学。
研究美术欣赏中的“模糊层面”,有助于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调整课堂教学模式,让美术欣赏教学真正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意象”,在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尤其重要。意源于艺术家的内心,并借助自己塑造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读者在欣赏感知象的同时,根据艺术作品中的特定形象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积极地调动感情因素,还原或者填补艺术家所见所感,渗透自己的情感想象,去体验美术作品“模糊层面”的意象之美,起到提高自身审美能力的积极作用。还将有助于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审美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会运用多元思维方法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二、“模糊层面”对美术欣赏教学的启示
1、 让学生成为欣赏主体。
在美术欣赏“模糊层面”,学生经常扮演着一个“理性”的旁观者,是一个欣赏客体,程式化地叙述着艺术情感,诸如“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表达了作者崇高的理想”、“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残酷”等等,一点都没有自己真实的情感想象,彻头彻尾的被动欣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将课本和教师的知识简单地装入学生头脑的过程。美术欣赏不能成为教师把单一确定的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学生不能成为欣赏的旁观者和接受者。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扭转“一言堂”的模式,积极创设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趣味性、生活性并且符合学生心理的东西,吸引学生参与到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来,主动感知艺术形象和体验艺术情感,让学生成为美术欣赏的主体。
2、 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并且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同一件艺术作品,一个学生以前、现在、将来的欣赏结果是变化着的,即使一个偶然的生活经历也会改变其对同一件作品的情感想象。美术欣赏的内容中,往往都是既往历史中留存下来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的生存年代和社会背景离今天实在太远了,学生又缺乏相关的经验,无法进行情感通融。鉴于此,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兴趣趋向和心理变化规律,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生活经验,以及具体的情绪情感变化,适时地以学生为欣赏主体,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3、 发展学生想象创造力,培养多元思维习惯。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积极发挥“模糊层面”在学生欣赏过程中的作用。以美术作品的“模糊层面”为立足点,创设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情感想象,多角度地感受艺术形象,不要让教师的审美表述成为唯一的审美标准。比如在《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中,除了组合、体量、造型、色彩、装饰等艺术手法的欣赏外,可以增加一个“宫殿建筑中艺术与文化思想的关联?”的讨论题,充分调动学生展开讨论,不管是赞美还是批判,只要有根有据,尽量加以肯定或者教师帮助学生进一步阐述明白,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自信,发展学生创造力,培养其多元的思维习惯和审美能力。
4、 进行“对话式”欣赏教学,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
课堂中的欣赏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是师生之间的一次审美合作,是平等的参与和交流的过程,对于学生在欣赏时的表现,教师不能象法官一样给予是与否的判定,在美术作品的“模糊层面”多作交流和探讨应该是欣赏教学的理想态势。只有在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摆脱其他先验的窠臼,在讨论和相互观照的过程中真实地抒发他个人的见解和情感。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广泛吸取相关领域的知识,从美学和哲学中寻找切合点,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去影响和完善他们的审美素养。
5、 着重关注学生健康的审美个性。
美术作品中的“模糊层面”留给读者广阔的思维空间与情感联想的余地,每个读者的个性发挥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发掘每个学生的感悟潜力,多给学生一点主动参与的机会,对于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是非常有利的。
高职院校中,目前有很多同学数学基础较差,由此为数学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数学这门课程的兴趣,是当下急需研究的课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于美好的事物接受更快,这对于课程也是一样的,数学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现,数学之美不仅体现在它美丽的符号与图形,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世界观,进而提升思维以及逻辑能力。本文简单探讨数学美在当前高职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数学美;高职数学教育;应用
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总是重视了教学,却往往忽视了其实数学中的美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我们经常会感叹对称的函数表达式,也会被美丽的三维立体图形而折服,归根结底数学美主要借助于美丽的数学结构加以具体呈现,其四大特征在于其简洁性、对称性,还有统一性以及奇异性。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倘若教师能挖掘出并能够恰当运用课程中的数学美,明确其特征与规律,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进而推动素质教育改革,提升自身创造力。本文主要针对数学美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数学美的内涵与提出背景。
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出现较晚,因此许多人对职业教育不能给出一个全面的定义,再加之经验的不足,所以在相应的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来诸多不足之处。高职教育的数学课程,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只是普通本科数学课程的精简与压缩,教学模式也是遵循数学课程本身的传统模式,却没有针对专业岗位进行具体的分析。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差,因此在进入高职院校后,对数学课程本身就产生了一种排斥心理,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课程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也有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依然延续中学的学习方式“题海战术”,消耗大量时间及精力来研究题型与解法,学生学得非常茫然,不知道究竟学数学有何用,更不要谈如何将数学应用到生活,应用到专业,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在大多数学生的眼中,数学属于一门理论知识较强、且十分枯燥乏味的科目。在数学课程上也提出了很多改革,比如项目化教学,比如转变教学方法与手段,比如分层教学,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效果,培养数学素养。实际上,有句话说的非常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美好的事物与人总是更喜欢多看两眼,对于课程是一样的,喜欢的课程自然更喜欢学,课堂效果自然相对较好。数学本就是一门处处存在着美的学科。数学美凭借其自身独有的内涵以及多变的内容体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数学家,如果我们能带领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美,并将美的内涵与实质贯彻落实于高职数学教学中,进而懂得如何运用这种美,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能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这也不失为一种数学课程的改革举措。
二、数学美在高职数学课程中的体现。
1、数学的简洁美。
数学的简洁美体现的是本身的简单与易懂,简洁而生动的数学符号更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学者曾说过:“符号常常比发明它们的数学家更能推理”。举个简单的例子,函数求和符号“∑”的产生,包括积分号“∫”就是从Sum中的首个字母“S”进行转化的,这一符号看起来既简单明了,同时又十分的形象。
除此之外,数学美的简洁性也体现在针对命题的表述,包括相应的论证以及逻辑体系中。比如微分公式,以y为因变量,来求关于u的导数,不管u是自变量,亦或是因变量,微分公式的这一形式均不会由于这些变化而改变,这也是我们微分中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性质: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这个公式的出现,一方面使得复合函数微分法则更加的简单易懂,同时又对积分计算中的换元法的理解与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数学的对称性。
(一)扩大了教学容量,解决学时矛盾
高中教学时间非常紧,教学任务非常重,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多媒体的出现能够很好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课前把所有展示的内容提前做好课件,上课时直接给学生展示,或者是将其放到学生的学习网站上,学生根据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自由的学习和观看,这样不仅增加了课堂的教学容量,节约了学生的上课时间,而且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在课堂板书浪费时间,增加了能够与学生共同互动和交流的时间,使得老师能够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对学生解疑答难,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能力。
(二)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索
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设施能够很好地把一些数学的抽象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给学生创设仿真的或者非常直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更好地感知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去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高中数学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借助声像效果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状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有关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解决中去,是高中数学课成败的关键。而借助于多媒体效果的声光、图像、色彩等,尤其是色彩的变化、声响效果的运用能够更好地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引导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变为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感知有关理论。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况下进入到有关知识的学习中去,在具体的问题情境当中更好地感知有关的知识,应用有关理论,把抽象的知识变得非常生动和具体。例如,在引入“四种命题”时,运用flas演示一个故事情节:有一家主人过生日邀请了他的四个好友前来庆祝,只有三个人如时到达,主人见有一个人没有到,便不经心的说了一句:“该来的没来。”很快,其中一个朋友离开了,这家主人又说了一“,不该走的走了”。此时又有一个朋友选择了离开,这家主人一看情形非常不妙,赶紧对剩下了一朋友说:“我又没有说他。”结果他的前来庆祝生日的三个好友都离开了。以flas的形式给学生讲这样的故事,学生听得非常入迷,看得非常投入,进入到问题故事情景中去,接着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这家主人的几个朋友为什么最终都选择了离开?”带着这样的问题把学生进入到一定的问题中去,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去感知有关“命题”的知识。学生就能很好地进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动画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教育应该给学生展示的东西,能够让学生非常轻松、非常愉悦地接受,让学生感觉到是老师送给学生一份非常美好的礼物,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不是让教育成为学生感到非常困难的一项负担。”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有效方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尤其是运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整个问题的发展过程或者是整个问题的推理过程,从而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感知有关知识,理解有关理论。例如,学习函数(fx)=Asin(ωx+φ)的图像时,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一般都是带入有限的数值,观察图像的变化趋势,而利用flas来展示变化对曲线形状的改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比较总结圆锥曲线的不同。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变抽象接受为直观感知,提高学生的综合感悟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交互功能巩固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高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教学手段非常单调,主要是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上名家朗读。由于语文自身的特点,一定程度上语文的确不如某些学科直观、生动和具体。高中生学起来枯燥乏味,直接影响学习积极性。多年来,多媒体技术与高中语文整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多媒体技术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并不大,多媒体与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严重脱节的问题,致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高中生主体作用不能有效发挥,课堂教学中不能体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等弊端。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高中生的思维正处在抽象思维形成的时期,这就构成了高中生思维的形象性和语文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问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有效辅助教学,有效实现抽象思维的构建。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中语文教学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积极演示
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将教学内容编制成教学课件和相关练习,让高中生有选择性地加以演示比较,引导高中生积极思考,培养高中生灵活运用的好习惯。我们无需更多语言,只要借助多媒体演示的课件,就能无声地传递教学信息,还能将难以表述的内容直观、形象和生动地展示于高中生面前。
2.动画模拟
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电子白板的移动、定格、闪烁和色彩变化等功能模拟动画,高效辅助教学。还要结合必要的解说和优雅动听的音乐,进而产生立体效应,使高中生身临其境。通过启发性问题,引导高中生积极开展思维,动画模拟不但能有效解决以往教学中凭空想象、琢磨不着之苦,还能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学习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达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练习设计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课堂练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练习效果非常好,传统练习方法是不能比的。它的最大优越之处在于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直观,通过趣味性练习,有效巩固已学知识,进而有效激发高中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判断高中生解答得正确与否,根据练习情况,给予他们充分的表扬和鼓励。
4.分层显示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分层指导。教学内容由多媒体传递,是高中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创建高中生个人空间和讨论群,同时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并给高中生提供辅助探究工具和素材。教学过程是我们为不同层次高中生提供不同教学要求,在我们的分层指导下,高中生借助多媒体认识工具有效解决学习问题。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