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8篇

时间:2023-02-15 19:33:4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测试实习工作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

篇1

一、建立健全测绘体制机制,加强测绘政策体系建设

1.进一步健全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体制。力争实现市、县(市)建设规划局增挂测绘与地理信息局牌子,明确市、县(市)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责,内设单独的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处(科)室,配备和测绘与地理信息工作相适应的管理人员,努力做到市、县(市)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机构健全、人员编制落实、测绘与地理信息统一监管职能落实。

2.完善基础测绘计划管理体制和财政投入体制。争取市、县(市)的基础测绘年度计划全部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实施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基础测绘经费有所增加。

3.做好部分省级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事权下放后的衔接工作,强化市、县(市)测绘与地理信息行政管理职责,增强县(市)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的活力和责任。

4.深入贯彻落实《市市属事业单位分类工作实施办法》和《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积极推进测绘管理机构和测绘事业单位的分类工作,全力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5.完成《市测绘管理规定》修订工作。

6.建设市级应急测绘保障机制,制定应急测绘工作方案,建立应急测绘保障机构。

7.继续做好制度“立改废”工作,梳理并修订测绘工程招标投标、建设工程竣工测绘、商品房测绘等测绘管理方面的相关实施细则和办法。

二、加强现代测绘基准建设,丰富基础地理信息资源

8.全面完成《市测绘事业发展和基础测绘“十二五”规划》以及各县(市)基础测绘“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申报工作。积极做好《规划》的实施工作。

9.开展国家2000大地坐标系的整合转换工作。在国家统一的测绘基准框架下开展市现代测绘基准框架建设,完成市、县(市)平面控制网坐标成果转换。

10.启动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作。编制全市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实施方案,2012年启动市区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作,在二等平面控制网和水准网建设的基础上,建立由大地(坐标)基准、高程基准和重力基准等组成的高精度、三维地心、实用的似大地水准面。

11.大力实施“主攻沿海”战略。配合省局做好海洋测绘工作。按照全省海洋测绘工作有关建设陆海统一的大地测量基准框架、海岛(礁)及水下地形测绘、深水海岸和滩涂资源调查等测绘项目的要求,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与全省海洋测绘工作相衔接的基础测绘工作。积极开展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测绘。

12.切实增强测绘成果保障服务能力。继续与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联动共建全市高精度卫星影像数据,满足城市群规划和建设需要,为城市群构建提供基础保障。推进城市规划区以及平原、丘陵地区1:2000基本地形图的全覆盖和规划建成区1:500基本地形图的必要覆盖和动态更新。开展全市新农村测绘工作,保障新农村规划和建设需要。推进城市地下建(构)筑物测绘,建立地下综合管线竣工测绘制度,实现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系统动态更新。

三、强化测绘与地理信息统一监管

13.完善测绘资质管理制度,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加强对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和互联网地图服务从业单位的政策引导和资质管理,做好2012年度到期测绘单位的资质复审换证工作。加强测绘单位技术人员在岗情况的日常管理,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将日常检查情况与测绘资质年度注册挂钩。

14.加强测绘项目备案管理,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测绘项目测前备案制度,加大对无资质、超资质超范围、采用挂靠或借用资质证书手段承担测绘项目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开展地理信息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回头看”行动,巩固地理信息市场专项整治成果,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15.加强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按每3年检查一轮的要求,对辖区内1/3测绘单位开展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检查。开展房产测绘成果质量专项检查。

16.强化测绘成果与地图管理。加强对永久性测量标志日常巡查,建立测量标志信息档案,掌握测量标志使用情况。继续开展测绘成果保密检查,开展使用目的完成后的测绘成果销毁工作。开展地图市场检查,强化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和地图市场监管。

四、加快构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17.开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争取列入国家测绘局试点或推广城市,温岭市、玉环县、仙居县争取列入省级试点或推广城市,完成相关立项工作和设计方案编制、评审工作。

18.推进测绘成果社会化应用。不断创新测绘产品和服务方式,大力发展网络地图、影像地图等地理信息产品,完善“市便民电子地图”服务功能,丰富数据资源,将地图数据覆盖到县(市),保障地理信息及时更新。支持具备条件的县(市)建设地图网站。

19.合力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各地地理空间信息协调机构的作用,探索建立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机制,为行政管理、社会管理、新型城市化、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提供可靠保障。

五、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测绘宣传

20.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按照市委统一部署,以开展“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大讨论为载体,引领广大测绘干部职工围绕中心任务,突出工作重点,同业对标,争当解放思想的先锋,争做创业创新的模范。

篇2

一、会计电算化概述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信息技术与现代化会计技术,以计算机为工具,对各种会计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存贮及分析,为企业高效率提供各种会计信息,使会计从单纯记账、算账、报账、核算型向预测、决策的经营管理型转变。

1.会计电算化不仅是要使广大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而且减轻了劳动强度并且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使财会人员有足够的精力去研究财务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计算手段和会计管理决策手段的现代化,提高会计信息收集、整理、传输、反馈的灵敏度和正确度,提高会计的分析决策能力,更好地满足管理的需要。

2.从实践看,会计电算化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单项业务电算化:即由计算机代替手工处理某项业务;多项业务电算化:即几项业务有机地组织起来,由计算机进行处理;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即将所有的会计业务组织起来由计算机进行系统处理;管理信息系统电算化:即把所有的会计业务和所有的管理业务有机地组织起来,由计算机进行系统处理。

二、会计电算化实施中存在问题分析

1.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不到位,

个别领导对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开展会计电算化是时展的必然,会计电算化是会计进入信息化的基础,是今后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是会计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由于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长期被人们所接受,加上目前各项管理都是建立在手工记账的基础之上,要改变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方式,有较大难度;由于一些财务负责人对电算化知识不掌握,对电算化管理很陌生,只习惯于手工记账的管理。尤其对会计电算化的保密性、安全性存在空白,因而对会计电算化数据可靠性发生质疑,造成不会管,不敢管的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

2.会计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会计电算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但同时也增加了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等岗位,带来了许多新的要求,提出了新的问题。实施会计电算化,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加以约束,才能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目前,不少基层单位没有严密的管理制度或有章不循,使得会计电算化不能正常健康运转。由于基础工作薄弱,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电算化管理也就出现一些问题,导致手工与计算机并行时间过长,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3.缺乏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

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到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在岗的会计人员虽经过计算机等级培训,但与实际要求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1)会计人员知识不全面。许多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比较熟悉,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有限,而年青人则相反。要使得计算机知识和会计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还有待时日。

(2)缺乏对会计人员的再培训和定期考核。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1.建立健全一整套电算化模式下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这些内控制度的建立应遵循的原则:不兼容权限必须分离原则、相互制约原则、安全、保密原则、内部防范原则。

2.加大对“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是对电算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要经常性进行,并结合经验交流,使培训收到实效。只有普及型的速成人才培训,难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水平。在吸纳高校会计电算化毕业新生的同时,还应选拔具有一定计算机知识的会计业务骨干到高校进修计算机专业。这样新老结合,高中低结合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就会形成,必将推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一步提高。

3.加强会计电算化的管理。

(1)日常使用管理。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后的日常使用管理是通过对系统运行的管理,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完成预定任务,保证系统内各资源信息的安全与完整。具体包括机房管理和上机操作管理等方面。

(2)系统维护管理。系统维护管理包括硬件维护与软件维护两部分。硬件维护主要内容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件故障时,及时进行故障分析,并做检查记录,在设备更新、扩充、修复后,由系统维护人员安装和调试。软件维护主要包括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三种。正确性维护是指诊断和改正错误的过程;适应性维护是指单位的会计工作发生变化时,为适应而进行的修改活动;完善性维护是为了改善已有功能的需求而进行的软件修改活动。

篇3

关键词:深基坑;逆作法;监测;变形分析

中图分类号:TV55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工程监测目的是通过对基坑施工期间基坑围护和支撑的变形、地下水位及其影响范围内的环境变形项目的监测数据进行的分析及预测,判断当前基坑的安全度,及时指导工程的施工,以达到信息化施工的目的,保障业主及相关社会利益。同时通过现场监测结果和设计时采用值的比较,验证设计,以便对设计方案或施工过程和方法进行优化。

1工程概况

本基坑开挖面积约22260m2,采用逆作法基坑施工工艺,基坑开挖深度为15.50m,局部深度17.40 m。采用800mm的重力式地下连续墙作为围护结构形式,连续墙入土深度分为30.9 m~35.9 m,坑外连续墙墙幅间采用旋喷桩止水,坑内使用三轴水泥土搅拌桩加固。采用三道钢筋混凝土楼板作为水平向内支撑,竖向支承系统采用一柱一桩,永久立柱采用钢管内灌混凝土,整个基坑施工平面上分为15个区域,竖面上分为4层土,第一层土-3m,第二层土-7m,第三层土-11.5m,第四层土-15.5m。

该地块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东南前缘,其地貌属宁波地区河流平原类型。基坑范围内地层主要有①1褐黄色粉质粘土、②2灰黄色淤泥质粉质粘土、③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加沙质粉土、④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⑤1-1灰色粘土、⑤1-2灰色粉质粘土、⑤3灰~黑色粉质粘土。浅部土层中的地下水属于潜水类型,其稳定水位埋深在0.88m~1.30m之间。根据该地块的地质勘察报告,本地块承压水头埋深约为3~11m。

本基坑面积大,离基坑三倍开挖深度范围内涉及管线和建筑物众多,为减少文章篇幅,这里主要介绍本基坑北侧和东侧的地下管线和部分建筑物分布情况。离基坑北侧围护结构由近及远依次有煤气(约11.5m)、雨水(16.0m)、信息(18.5m)、配水(20.5m)地下管线;离基坑北侧围护结构约29.5m处有两栋住宅,离基坑东侧围护结构最近约11.0m处有一栋医院内部保留建筑以及26.0m处有两栋居民住宅,以上建筑均为年久的老式建筑。

2监测点布置

监测点的布置本着“全面监测,重点突出”的原则,全面反映基坑施工过程中基坑的围护体系和支撑体系以及周边环境的变形情况。基坑北侧布置了4排共32个地下管线沉降和位移监测点,不同管线测点间沿垂直于基坑边线的剖面线布置,基坑北侧和东侧共布置38个建筑物沉降监测点,沿基坑北侧和东侧连续墙内布设了8个围护墙体深层水平位移观测孔,基坑内立柱的沉降监测点按立柱总数约20%的比例均匀分布设置。监测点布置如图1。

图1基坑监测点布设示意图(部分)

3监测数据分析

3.1围护墙体深层水平位移

随土方不断挖深,围护体向坑内最大水平位移位置逐渐下移;底板浇筑结束后,最大水平位移的深度位置不再变化。各墙体测斜深层水平位移最大值及其所在深度如表1所示。

表1各墙体测斜深层水平位移最大值及其所在深度

从表1可以看出:

1)所有测斜孔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数据的最大值均已超出50mm。

2)测斜的最大水平位移变形位置多数出现在基坑开挖深度15.5m~17.0m位置,即基坑开挖深度的附近。

3)处在基坑长边的测斜孔最大深层水平位移变化量比在基坑短边的CX4测斜孔的最大深层水平位移变化量相对较大。

4)CX6、CX7测斜孔变形最大,其不同施工阶段的变形曲线如图2和图3:

图2CX6各工况下变形曲线 图3CX7各工况下变形曲线

从CX6、CX7测斜孔的变形曲线可以看出,随着基坑开挖的不断加深,基坑围护墙体不同深度水平位移曲线沿深度方向呈“鱼腹”状分布,即中间大,向上下两段逐渐减小,且底部位移比顶部大;浇筑楼板和底板垫层后,基坑围护墙体的变形速率明显降低;基坑围护墙体的变形直至底板浇筑后一段时间才基本稳定。

CX6、CX7测孔变形最大的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①地质情况,基坑开挖下部深度主要是在淤泥质粘土层,基坑围护外侧压力大。

②荷载情况,CX6、CX7测孔紧邻保留建筑,建筑高度为6层,无桩基基础,其建筑体重量可视为在基坑围护结构增加较大外部静荷载。

③测斜孔CX6、CX7测孔所处位置位于基坑一大阳角处,且基坑开挖至底板浇筑时间持续太长,变形相对较大。

3.2地下管线和建筑物沉降

基坑北侧的四排管线监测点中,各排管线监测点最大沉降量为:煤气M5测点下沉80.8mm,雨水Y5测点下沉68.9mm,信息T5测点下沉70.1 mm,配水S5测点下沉68.1mm。

基坑北侧建筑物沉降量最大的F10测点下沉44.3mm;基坑东侧的住宅沉降量最大的F51测点下沉49.3mm;保留建筑F81号测点下沉118.6mm,F56号测点下沉110.0mm,F59号测点下沉29.5mm,F77号测点下沉18.0mm,保留建筑本身出现了多处新增裂缝。

通过参照监测点平面布置来分析监测数据,可以得出:

1)北侧地下管线和北侧、东侧建筑物沉降都较大,主要由基坑围护墙体变形导致的土体损失引起。2)M5、Y5、T5、S5测点处于基坑长边中部位置,相对于其他管线监测点沉降量都要大。3)保留建筑所处位置邻近基坑大阳角,受基坑的多块分区施工综合影响,致使保留建筑的沉降量较大;由于不均匀沉降,使建筑产生了新增裂缝。

3.3立柱沉降

大部分立柱沉降监测点都表现为隆起,累计隆起量基本都在15.2mm~34.1mm之间, 因为在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坑内土方卸荷后基坑底部土体回弹引起。底板浇筑完成后,立柱表现为稍许下沉,而后保持相对稳定。每相邻两立柱间的差异沉降都未超出20mm,说明立柱间的差异沉降不大。

4结语

基坑逆作法施工工艺,受力本应良好合理,围护结构变形量小,因而对邻近建筑等周边环境的影响亦小,但本基坑围护结构变形较大,引起周边管线和建筑物较大沉降。因此,根据本基坑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次基坑工程的监测结果,得到了以下几个初步结论和建议,作为今后监测工作的参考:

(1)深基坑施工过程中,进行围护体系护监测是十分必要的。本基坑信息化监测中,通过将监测数据及时汇报给业主、监理、设计和施工等参建单位,参建单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和施工技术应急预案,为控制周边环境变形急剧发展和确保周边环境安全具有积极意议,也为优化设计及合理组织施工提供可靠的信息。

(2)基坑开挖至浇筑底板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基坑的“时-空”效应,实行分区开挖,减小分块开挖长度,加快施工进度,及时浇筑垫层和底板,避免基坑开挖周期过长,对保证基坑稳定及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极为有利。

(3)基坑的阳角部位受力情况复杂,是基坑安全的风险点,监测当中需重点观注其围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变化状况。

(4)立柱的差异沉降应得到有效控制,防止差异沉降过大导致结构楼板开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篇4

[关键词]运作策略;角色定位;岗位责任意识;NLP技巧

一、利用模拟公司制度,帮助学生完成角色的定位,避免角色错位

要顺利的开展公司化班级管理模式,首先就要利用模拟公司制度来帮助学生完成角色的定位。在现实企业中,只存在两种角色――资产拥有者和员工。前者包括:国家、董事会、董事长等;后者包括:上至国企董事长、CEO、总经理,下至接待员、保洁员等。所以任何学生都不可能成为模拟公司中的资产拥有者。因此要让班级中的所有学生都认识到在模拟公司中当选为董事长、总经理等管理者的学生们,其实和其他学生一样,所扮演的角色都是公司的员工。这样作为公司管理层面的学生和那些没有当选为管理层面的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将不会被扩大化,也避免了一些学生在扮演管理者角色过程中会产生优越感,甚至会利用管理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现象的产生;同时也避免了作为普通员工角色的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其次,学生在模拟公司制度下完成角色定位后,要避免角色错位现象的产生。即要防止在模拟公司中错位回学生角色。

二、利用竞争上岗制度,培养学生的岗位责任意识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在初中就养成了懒散、自我放纵的行为习惯,所以学生普遍缺乏责任意识。企业对毕业学生进入企业后的要求之一就是要具备岗位责任意识。而普通的班级管理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责任意识,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竞争上岗制度来培养学生的岗位责任意识。要竞争上岗首先要设立岗位,岗位的设置要多层次,通过对这些工作岗位工作职责的细化,使得今后竞争上岗的同学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今后所担任的某项职务必须面对的职责,避免了学生今后茫然做事,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在对其进行岗位责任意识的激发。其次通过公开述职的方式,在实验班级开展岗位竞争。因为述职报告制度最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岗位责任意识。要写出大家所认可的述职报告获得通过,就必须熟知自己今后所从事的岗位的具体工作要求和面临的责任。同时,在书写述职报告的过程中,学生还要去思考自己如何弥补同担任的岗位要求的差距。思考和弥补差距的过程,更是将岗位责任意识深入脑海再外化为具体行动的过程。学生通过述职报告来竞争上岗,承担某一工作岗位时,为了履行自己述职报告中的目标诺言,学生就会不计较个人得失,开动脑筋,积极的去努力奋斗。那么岗位责任意识也就会在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鞭策其成长,岗位责任意识将会深深的扎根与其内心深处。

三、利用虚拟奖金制度,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生活中许多企业都将奖金作为一个有效调节和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情绪的工具。所以班级公司化管理模式中的虚拟奖金制度的设立,也成为我们对学生工作实效考核的一个重要工具。在运用虚拟奖金这个工具的时候,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任何报酬的收益都是递增递减的。在虚拟奖金的发放方面,褒奖每一个人等同于没有褒奖每一个人,虚拟奖金的作用也会失去其威望。在公平的基础上我们要体现效率,也就是说要拉开合理的差距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清醒的感受到竞争的存在,从而产生竞争意识。虚拟奖金制度,要有有效的计算方法和明确的规章制度,要让虚拟公司中的员工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获得明确的回报的。

四、利用NLP技巧对学生进行情绪调控

篇5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在我国的城市电网规划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规划城市电网中,电网负荷的预测工作对电网规划的意义重大。文章针对城市电网规划工作以及负荷预测工作的创新进行了分析,以促进城市电网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城市电网;电网规划;负荷预测

中图分类号:TM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4)22-0141-02近年来在国际上出现的一些大面积停电事故,给各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也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秩序。因此,需要重视城市的电网规划工作,并对电网负荷预测进行创新,促进城市电网规划的顺利进行,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1做好城市电网规划的意义

由于在电力系统中,电网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具有供电的可靠性高、电能的质量要求高以及负荷的密度大等特点,与我国的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首先,电力系统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前提就是城市电网,而要保证电力市场能够正常的运行,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做好城市电网规划,并在市场化经济条件下保证电力的顺利流通。其次,做好城市的电网规划工作,可以使城市电网结构更加安全、灵活、合理,还可以有效的减少停电现象,提高供电质量,同时也能够降低线损。第三城市电网规划工作与发展还对电源的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实际中只要做好城市的电网规划工作,就可以促进城市的电源建设,同时也促进电力资源优化配置,为我国的发电领域的竞争机制也能够提供一定的有利的条件。

2规划城市电网工作的技术原则

2.1选择合理的电压等级

首先,在规划城市电网工作时就应该尽量的减少重复变电的电容量与电压等级,以减少线损。在电力系统中各级电压之间的配合要合理科学,如果是相连的两级电压之间,电压值要相差大一些,同时也要考虑到变压器容量之间要和谐,避免上一级的变电站容量会过小或过大。其次,还要保证供电的可靠性以及电能的质量。在规划城市电网时要满足国家的相关要求,因此在规划时城市的电网供电可靠性就要满足安全供电准则中N-1的要求,还要保证能够对客户实现连续供电。规划城市电网同样也需要与城市的电源配套实施要同步进行,做到城市电网能够安全、合理的运行,同时也能够满足经济运行的标准,保证电能的质量,为城市的用电提供保证。因此在规划城市用电时就可以通过多供电途径环状网来运行,采用可靠合理的开关设备与设备容量,对重要的负荷要采取双回线的供电方式,还可以通过实行配电自动化技术来加强供电可靠性。

2.2合理的选择供电实施

在规划与改建城市电网时,需要根据道路综合管线要求以及城市的布局规划来进行规划,在总体上开展统筹安排,针对在城市网中要用到的电力线路、配电所、开关站以及变压所等要合理的预留位置用地。其中电缆线路、架空线路以及主变压器供电设施也要满足城市电网规划的要求,要适应城市电力负荷的潮流与发展变化,推广使用新设备与新技术,在规划城市电网时逐渐实现电力系统的标准化。

2.3调整电压,合理的进行无功补偿

在规划城市电网时,各主变压需要至少具备载调压的能力。进行无功补偿就需要根据就地平衡、分层分区的原则,在需要的时候各级变电站就要配置电压的自动调整装置以及无功电压,保证电波的波动处于电力系统的额定电压允许范围之内,同时还要尽量使各级母线功率因素达到相应的规定值标准,减少由于无功功率的输送而引起的线损。

3电网规划负荷预测工作的创新分析

3.1灰色预测法

使用灰色预测法,主要是电力系统对象的不确定性因素,而灰色系统是处于白色系统与黑色系统中间的一种系统,其本身也包含了一定的已知信息,但是也包含着一部分未知信息,在未知信息中也不能够确定信息之间的关系。因此,运用灰色预测,其实就是来分析电力系统中信息因素的发展趋势,并需求信息之间的联系。在分析并处理原始的信息之后,就会发现系统的变化规律,之后就可以根据数据序列的规律性来建立起相应的微分方程模型,以预测系统的发展趋势。使用灰色预测模型还可以对某一个特征量的时间与某一个时刻特征量来进行预测。在电网规划负荷预测工作中,灰色预测法其实是对其中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来进行处理,因此在处理信息时还对其准确性有要求。

3.2模糊预测法

使用模糊预测法,主要是对具有模糊性的对象来进行的分析处理,而且还有很好的效果。在电网负荷的预测模糊算法中,主要包含了模糊线性的回归、模糊行业的用电模型、模糊指数的平滑、模糊聚类和模糊时间的序列模型等内容。模糊负荷的预测模型则是以模糊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型模型预测,使用这种方式可很好地解决在模糊性中出现的变量问题,同时也能够解决在电力负荷预测工作中的模糊信息负荷预测,极大的提升负荷预测的精准性。但是在模糊算法中也有一些问题,它是以历史数据为依据,但是我国在搜集整理历史数据方面还不够完善,手机的信息也欠缺准确性。因此在使用模糊预测法时,就要对电力负荷的有关因素做出分析,并针对负荷的综合环境做出整体性的全面处理。

3.3小波分析的预测方法

在实际中使用小波预测分析方法,主要是不断的调整尺度参数,以获得信号局部参数,并及时的捕捉并放大一些突变信号,同时这也是小波分析法的特征体现。使用小波分析法,可以对负荷信号的周期变化特征及时做出分析,还包括了日、月、年特性周期的信号,这些分量还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使用小波分析法就可以及时的对这些因量进行分析,并通过其周期的变换来获得低频或者高频信号。但是在进行分析的时候还需要注意,电力负荷信号应该具有连续性,这样在运用小波变化的同时,就可以对电力系统负荷的工作进行预测,之后经过小波的变换处理,就可以在不同的尺度上来获得各序列分量投影,并以此来建立预测模型,最后再重新排列序列,完善预测的结果。

4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家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重视城市的电网规划工作,并做好电力负荷的预测工作,坚持在规划城市电网技术原则的基础上,做好负荷预测工作的创新,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郑焰填.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方法的探讨[J].沿海企业

 与科技,2010,21(15).

[2] 季泽宇,袁越,邹文仲.改进偏最小二乘回归在电

 力负荷预测中的应用[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1,10

 (11).

[3] 李伟,牛东晓.基于灰色神经网络的短期电力负荷预

 测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4(22).

[4] 何永秀,陶卫君,杨卫红,戴爱英,蔡琦.基于解释

 结构模型的城市电力负荷预测[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0,23(25).

篇6

摘要: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对林业植物检疫的全过程规范化和系统化,从而达到最佳的防控效果,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活动。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是保证林业发展的基础性活动,是林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对促进我国林业的又快又好发展,规范我国社会、经济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林业植物 检疫 现状 对策

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对林业植物检疫的全过程规范化和系统化,从而达到最佳的防控效果,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活动。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是保证林业发展的基础性活动,是林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对促进我国林业的又快又好发展,规范我国社会、经济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现状

1993年,我国公布了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第一项国家标准《林木引种》和第一项林业行业标准《松材线虫病检疫技术》,拉开了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序幕。多年来,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在标准制修订、组织机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林业植物检疫体系框架已初见端倪,截止2007年4月,我国已制定并公布的林业植物检疫方面的标准共4项(包括正在修订的标准1项),其中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1项;正在制定的标准28项,其中国家标准27项,行业标准1项。这些标准涉及了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检疫检验技术、除害处理、检疫性有害生物根除、检疫管理等多个方面,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已现雏形。

2、建立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机构。2005年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林业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正式成立。这是林业植物检疫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从此有了自己的组织机构。这是从事全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工作的组织,负责全国植物检疫专业技术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

二、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1、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标准数量少。我国林业标准化工作开始于1952年,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直到1993年才起步,在随后工作中基本处于时断时续状态。仅于1999年公布了第三项国家标准《林木种子检验规程》,2006年公布了第四项国家标准《松材线虫病发生区松木包装材料处理和管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工作不连续,公布标准数量少,直接影响了我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开展。

2、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急需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不完善导致标准制修订缺乏系统性。目前,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虽已建立,但科学、系统、适合当前林业发展形势的标准体系还未建立,以至每年标准的制修订没有“体系”这一纲的规范,对申报和制定什么标准带有盲目性,缺乏系统性。

3、参与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少,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制修订项目中,有三分之二是由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承担,浙江、安徽等省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部门的业务人员及中国林科院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承担了部分项目,参与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少,水平不一,甚至一些承担制修订标准的人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很难保证标准制修订的质量。

4、标准化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工作举步维艰。当前,国家下达的每项标准制修定经费明显不足,有时甚至连基本的标准调研所需经费也无法满足,很难保证标准制修订的质量。此外,植物检疫标准的实施、宣传工作的经费也无任何来源,相关工作几乎为空白。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加快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建议与对策

1、尽快建立和完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体系应是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系列林业植物检疫领域内标准的集合体,它是按照“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理,以国际先进标准为参照,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将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上来。因此,我国林业植物检疫部门应根据植物检疫工作的实际情况,尽快构建包括基础标准、检疫检验技术标准、除害处理技术标准、风险分析及管理等内容的林业植物检疫体系框架,并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制定标准项目的规划,逐步建立起科学完整、层次分明、具有前瞻性、开放性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体系,并在“体系”这一纲的规范下,科学、系统地开展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制修订工作。

2、进一步加大标准的制修订力度和标准公布进程。要针对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标准数量少等突出问题,全面加快标准的制修订速度,着力解决当前制修订速度慢、标龄老化的问题,改变标准数量少,种类分布不均的现状。应重点应开展基础类、检疫检验技术、除害处理技术、检疫管理等一些急需标准的制修订,以满足当前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加快标准公布的速度,以发挥这些标准在控制有害生物扩散蔓延中的作用。

篇7

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组织方式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现在还没有一个准确完整的定义,综合前人的研究,可以将其理解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组织方式是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其专职的从业人员,即注册会计师审计组织方式主体,在审计环境以及自身的生理、心理等因素的支配下,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为达到其特定的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活动方式。

一、信息化环境下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组织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风险控制不足

首先,审计前,审计人员能够获取的信息比较少,对于一些隐含的经济活动无法准确地把握,加之审计人员经验不足等问题,造成了取证风险。其次,对于信息化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无法得到规范,审计操作程序中的种种问题都会给审计带来一定的风险。另外,完成审计工作后,审计机关在对被审计单位的违规违纪事件依法处理的过程中,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不恰当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会为审计带来风险。

(二)审计基础不成熟

信息化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需要的是复合型的审计人才。然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精通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计算机专业人员不懂的会计、审计,大部分的审计人员又不懂得计算机审计技术,复合型审计人才严重匮乏。另外,我国的许多审计软件缺少实用性且功能不完善,已开发出的审计软件也未能做到不断优化,没有健全的硬件环境,而且数据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三)组织方式要素不规范

首先,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制的形式已不适应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市场的发展现状,这造成了组织方式主体不规范。其次,不同层次的审计人员之间会有不同的审计工作组织方式目标,不同目标之间发生冲突时,审计人员不能够做好协调工作,这造成了组织方式目标不规范。

二、优化信息化环境下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组织方式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风险防范

一方面,要增强风险意识。审计的主体、客体以及环境等都是造成审计风险的因素,因此审计人员要增强对审计客体和环境的风险防范意识。另一方面,要提高审计质量。要严格控制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水平,这样可以使审计行为得到一定的规范,从而达到风险防范的效果。

(二)建立成熟的审计基础

审计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审计人员要全面发展,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以将在职的审计人员分为普通审计人员和高层次审计人员,因材施教定向培养,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也不容忽视。另外,为计算机审计的开展创造必要的硬件环境,建立一套完整的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加强数据安全的管理,做好传输路线上的安全与保密工作。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组织方式的优化需要成熟的基础为支撑。

篇8

关键词:基层;广播电视台;音像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对策

1 基层广播电视台音像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现状

我国各地(市)广播电视台在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一些一线城市广播电视台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起步早,进程快,效果好。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档案信息化工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展。而地(市)广播电视台在2000年国家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战略部署后才开始启动,这几年基层广播台和电视台合并改革之际,导致这些二线、三线地(市)基层台在音像档案管理信息化方面普遍受到合并改革、网络、数据库、数据存储等因素的制约,从而影响了该地(市)广播电视宣传事业的发展。

基层广播电视台音像发展信息化工作进程中,首先要解决两大问题:

一是解决存储数字化进程问题。与传统存储介质相比,数字化存储具有存储量大、安全性高、格式统一、便于查询等优势。实现音像档案的数字化存储,有利于用户迅速检索并下载需要的任何镜头或片断,适应了当前广播电视机构数字化生产的需要,提高了业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并大大增加了节目资料的价值。

二是解决传输网络化发展问题。对于基层广播电视台来说,音像档案的信息化功能不能仅局限于资料的存储,更重要的是为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服务。广播电视媒体档案管理系统必须是一个能与节目制作网相关联、全面的网络管理体系。目前,基层广播电视台也已经开始积极探索新路径与新模式。

2 推动基层广播电视台音像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对策

2.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是音像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音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广播电视媒体作为新闻宣传部门,承担着各地市的对内、对外宣传任务,积累了独具特色的新闻宣传、重大事件声像档案,是各地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珍贵的历史记录。把音像档案硬件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配齐档案现代化管理设备,对音像档案工作需要的电子设备随时更新,为音像档案等专业档案配置相应的档案管理软件。基层台主管领导要积极支持档案信息化建设,在各地台办公用房紧张的情况下,保证音像档案库房使用,配齐所需软硬件设备,保证音像档案工作快速发展所需的各项经费,为音像档案信息化积极创造良好条件。

2.2 规范标准体系建设。广播电视台音像档案的标准体系建设是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是科学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前提。加强广播电视台档案员对音像档案管理电子软件的应用培训,使音像档案员达到规范操作。加强电子文件形成管理学习,归档前必须符合录入标准格式,为归档录入严格把关。建立机读目录,达到文件级检索。实现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加强对音像电子文件收集整理、鉴定、著录、归档等工作,需归档纸质文件,通过扫描转化为规范标准的电子文件,保证电子文件的齐全完整。基层广播电视台每年移交进馆的音像电子档案质量,要符合进馆标准。每年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同步归档管理,要全部达到规范标准。

2.3 开发信息资源建设。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是衡量档案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基层广播电视台也应从实际出发,开发音像档案管理系统。一是加快建立健全音像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完善音像档案管理体制。按照音像档案管理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办法。二是完善音像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借阅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定抓好落实,确保音像档案的完整收集、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避免造成资源流失,使具有广播电视专业特色的音像档案管理进一步制度化,促进档案规范化管理程度不断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效益。

2.4 完善信息安全建设。音像档案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是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档案事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特e是地震、水灾、泥石流等恶劣灾害发生,严重破坏和威胁音像档案载体和档案信息的安全,给档案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基层广播电视台要认真贯彻国家关于信息安全的规定,深刻认识档案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时刻牢记确保档案信息安全的责任重于泰山,自觉从思想上、行动上把确保音像档案信息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一是备份管理。基层广播电视台要建立音像档案数据异质备份、异地备份和灾难恢复机制,确保档案信息数据安全。二是技术管理。可采用计算机输出缩微品技术、以光盘存储为核心的脱机备份技术、以磁带磁盘存储为核心的大容量存储技术以及指纹识别、红外报警、磁条防盗、条码管理、数字水印等信息安全技术。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