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现代化思想8篇

时间:2022-10-08 15:34: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现代化思想,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化思想

篇1

[关键词]档案管理思想;方法;现代化分析

一、现代管理思想是现代化管理行为的基础

现代管理科学是以管理实践为基础,吸收了诸多学科的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原则方法建立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现代管理理论对管理行为的现代化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必须以现代化的管理思想为依据,才能加快其进程。

档案管理现代化不仅是档案管理手段方式上的一场革命,更是管理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必须从我国档案工作的具体情况出发,克服思想上存在的落后观念和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代之以现代管理的理论和思想,以此促进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发展。

从我国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实践看,首先应在现代化思想的指导下,在制订了比较科学、周密的计划和方案的基础上,再来实施现代化措施和步骤,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一个档案机构中运用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必须经过反复论证、全面考虑、综合平衡,才能最后确定。是采用缩微摄影系统还是光盘系统作为档案存贮现代化的手段,也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综合管理的问题,其结果仍然取决于管理思想现代化的水平。

二、档案管理组织机制科学化

现代管理学理论认为,管理具有四大职能,即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一个组织机构要达到优质高效地履行自身职能,必须在下述3个方面具有良好的机制。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要求档案组织也须具备科学的组织机制。第一,强化档案工作的计划职能,加强目标管理;第二,强化档案组织机制,提高组织效率;第三,加强领导职能,提高领导艺术。

三、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性

电子计算机技术是当今新技术革命的先导技术。电子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精确度高,存贮信息和逻辑判断能力强以及自动进行运算等特点,在文件的管理上,运用计算机进行文件的接收、查找、借阅、归还,以及辩认到应销毁的文件等档案的归档利用和管理工作。在档案管理上,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编制检索工具、内容介绍和编制目录,还可用于库房的管理。用于特殊的档案工作项目,如编制大型索引,为档案的编研工作提供服务以及档案统计等工作。

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一般具有输入、输出、修改、插入、打印、统计、检索、查询、删除等功能,同时计算机还具有判别、诊断、筛选的功能,利用这些功能可进行档案的鉴定工作。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具有占用空间小、储存信息量大、应用能力强、传输速度快等特点,能及时、大量地提供档案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是档案管理史上的一大飞跃。电子文件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载体出现在档案领域,以磁性材料和光学材料为载体的电子档案,将逐步替代传统的纸质档案载体,在档案领域占主导地位,给档案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

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工作,须加速实现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现代化,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如果档案人员没有现代化意识,就会影响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档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档案工作者既是专业型人才,又是管理型人才,只有拥有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新型档案人才队伍,档案事业才能不断兴旺发达。

档案工作人员要熟悉档案业务,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掌握档案行业标准,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做好档案数据的录入工作,积极参与档案学术研究,不断提高理论研究水平。

档案工作者肩负着历史的职责,有义务将接收的所有档案运用计算机管理,丰富科技信息资源,推动科研事业的发展。实践证明计算机管理档案既提高了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也促进了管理工作进一步向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档案管理组织机制科学化

(一)档案组织管理方法

档案组织管理主要是指档案事业管理,包括对档案行政机构、档案业务机构的管理。从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基本的组织管理方法是行政管理的方法。

1.行政管理的方法。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通过运用有关行政法规、制度、计划、协调、监督等手段进行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是达到档案组织目标的主要方法。

2.经济方法。档案组织管理应注重经济效益,善于运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档案工作投入产出问题,在有效的人力、物力范围内获得较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系统管理方法。档案组织从整体上看是国家社会组织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自身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运用系统方法应采取综合信息管理与反馈信息管理相结合。

4.预测方法。要通过对许多因素的分析研究,找出事物发展的未来规律。其基本步骤包括确定预测对象、收集有关资料、预测分析、建立模型、确定预测结果,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5.行为科学方法。档案组织管理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的管理。行为科学在国外又被称为组织行为学、组织与人事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主要研究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行为的因素,探索行为规律,提高控制能力。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

档案组织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可以运用的方法应是统计性、多样化的。除了上述方法外,法律的方法也是基本的方法。

(二)档案组织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运用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运用何种手段对档案组织进行科学管理,都要从我国档案工作的实际出发,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并要考虑到下列要求:

第一,不同管理方法应相互协调、互相补充;第二,不同方法的使用要力求准确、客观;第三,要考虑其适用性,不同管理环节应采用相应的方法;第四,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第五,要注意经济型,尽量选择简便易行、投入较少的方法;第六,要特别重视管理方法的可操作性,即这些方法是可以投入实际运用的,而不单纯是理论的、空洞的。

参考文献:

篇2

Abstract: The article and faces the world from the foothold native place, inherits with innovates,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explores three aspects, has analyzed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thought development path and the rule dialectically, causes it to become educates practices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the instruction.

关键词:教育管理 思想 现代化

Key words: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Thought; Modernized

作者简介:王光辉,男,商丘市人,1973年出生,管理学讲师,主要研究行政管理学

一、关于继承与创新

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既割不断历史,又不能拒绝未来,“割不断历史”意味着一种继承,“不能拒绝未来”意味着一种创新和对现实的超越。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的思维形式体现着的辩证否定观,它把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统一于一体,把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统一于一身。教育管理思想是在“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的运动中不断地向现代化逼近的。

二、关于立足本土和面向世界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社会制度不一,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差异,民族特点和历史文化传统各异,教育的发展道路和教育管理实践的方式不同,因而作为对客观存在的教育管理实践的反映形式,也就有自己的特质。这就决定了教育管理思想的发展必然是“本土化”的东西。因而,我们努力探索的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

“面向世界”是说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管理思想在向现代化的发展和演变中,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或多或少的受其他国家、地区乃至民族的教育管理思想的影响。这是客观的普遍的现象。其次,“面向世界”是指要密切关注世界各国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新规律和新成果,总结别国在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从中概括出一般的普遍性的规律,以给本国的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提供借鉴和指导,加速本国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的进程。

三、关于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教育管理思想作为对客观存在的教育管理实践本质的认识,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规律。首先,如何加强这方面思想理论的研究,我们认为应具备几个意识:第一,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管理实践中的核心问题是思想理论得以发展的突破口,看不到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教育管理思想的发展就没有希望。比如,我国的高校教育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了40多年,与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实现了最紧密的结合,高校也相应建立了自己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然而改革开放20余年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扎下了根,它给原有的高校管理体制带来了冲击和困惑,诸如封闭办学的教育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原则之间的不协调;高校之间竞争的不平等与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性原则之间的不协调;高校没有相应的办学自与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原则之间的不协调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研究探索乃至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不竭的创造意识。教育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表现,需要我们具备置疑的意识和精神,敢于突破旧有的管理框架,超越旧有的管理思想,善于把的管理哲学同我国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先进的管理思想成果,开创我国教育管理思想变革的新时代。

第三,审慎的科学意识。科学的思才能产生科学的思想。教育管理思想如果要真正成为科学,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出经验主义的泥潭和摆脱直觉思维的束缚,把理性科学的思维建立在唯实、唯真、充分尊重和利用客观规律,尤其是教育管理实践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系统地抽象概括和超前的研究探索。

一.如果我们只顾教育管理思想理论的探索和研究而不使之下嫁教育管理实践,则不可能验证教育管理思想的正确与否,也不可能找到教育管理思想得以修正、补充、完善、革新的根据。二.教育管理实践发展所遇到和产生的新问题,不仅提出了发展教育管理理论的要求,而且还同时提供了发展教育管理理论的条件。教育管理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方法,为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材料和经验。教育管理实践还为教育管理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确定了方向和新的内容。三.教育管理实践是检验教育管理理论正确性的标准。教育管理理论是在教育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对现实教育管理实践的反映,但是,教育管理又是包含着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性、系统性活动,所以在教育管理理论指导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就会发现其不足,甚至错误之处,于是推动人们去不断修正和发展教育管理理论。

综上所述,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不仅仅是理论层次上的探索和研究,而更重要的是要把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某一管理思想再运用到教育管理实践当中去指导这个实践,验证其正确与否,并使之得到发展。只有某一种教育管理思想成为指导某一教育管理实践的普遍性的原则,才能说这种教育管理思想是科学的,是得到发展了的。正如唯物辩证的认识论一样,教育管理思想必须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地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

参考文献

篇3

Abstract: If Confucianist's moral idealism wants to take root and blossom in modern China, must first solve the problem which Confucianist morals idealism and the modern economic life and the political life adapt. The reason that the Confucianist in modern China faced with the such big challenge, is because Confucianist's moral ethics and the science, the democracy current thought conflicts.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代化进程

Key word: Confucian thoughtsModernization process

儒学产生于东方、生长于东方的宗教,由于其生成的社会物质水平的落后,而一度被排斥在现代化的大门之外。儒家哲学能否容受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潮,开出中国的现代化呢?西方的现代化实际上已面临严重的危机,解救西方现代化危机的根本出路就在于重提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在于提出儒家的"生命的学问"。

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即儒家式的人文主义就现时代而言,也就是说,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如果不能容受西方现代的科学与民主,那么这种道德理想主义便没有存在的价值。事实上,中国以前所要求的事功,也只有在民主政治的形态下,才能够充分地实现,才能够充分地被正视。在古老的政治形态,社会形态下,瞧不起事功,故而也无法充分实现。这种事功的精神要充分地使之实现,而且在精神上,在学问上能充分地证成之,使他有根据,则必得靠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出现,事功才能出现。

现代社会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对经济成长的追求远比古代更迫切,对个人自由、政治民主也远比古代的时候更迫切。因此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要想在现代中国生根开花,首先就必须解决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现代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相适应的问题。

儒家之所以在近代中国面临那样大的挑战,都是因为儒家的道德伦理与科学、民主的时代思潮相冲突。儒家伦理确实在历史上并没有推动科学与民主政治的发生,在道德层面,中国文化确实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就文化生命的特质及其发展的限度而言,也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或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科学之精神,无论中国人如何为自己的文化进行辩护,但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的思想缺少科学之精神则为不易的事实;二是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中,不论帝王专制有怎样的好处,但无需讳言,中国缺乏西方近代之民主制度之建立。

儒家思想之所以在历史上没有开出科学与民主之花,并不能简单地归结到儒家思想本身,而是有着相当复杂的其他政治原因、社会原因,并不等于儒家思想与现代民主政治、现代科学存在根本的滞碍和冲突。"儒家与现代化并不冲突,儒家也不只是消极地去‘适应’、‘凑合’现代化,它更要在此中积极地尽它的责任。我们说儒家这个学问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积极地负起它的责任,即是表明从儒家内部的生命中即积极地要求这个东西,而且能促进、实现这个东西,也即从儒家的内在目的,就要发出这个东西、要求这个东西。所以儒家之于现代化,不能看成个‘适应’的问题,而应看成‘实现’的问题。唯有如此,方能讲‘使命’。"儒家的学问原来是讲内圣外王的,此外王的现代含义当然应该包括科学与民主。现在的问题不是中国文化是否包含民主与科学,也不是民主与科学的普遍价值和对于我们民族存在与发展是否具有足够的重要意义,而是中国社会在吸收西方的科学与民主的时候,不可能采取某种外在的加添法,而必须通过民族文化的自我调整,从民族文化生命内部开显出来,即从儒家的内圣之学、心性之学中开显出来。这就是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基本涵意。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在道德理性之客观实践一面确实能够转出并肯定民主政治,并且从道德理性方面通出去,必于精神主体中转出"知性主体"以成立并肯定科学。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意义

作者简介:肖泉(1988—),女,江西赣州人,牡丹江学院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地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担负起时代的重任,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也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逻辑。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其体现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时,才能够适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以及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第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指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其实际运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与出现正向结果的效能性。它既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效果,也包括外在效益,同时还包括教育工作效率,是三效的有机结合。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却总是往往局限于三观点,鲜少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从人性求善、求美、求真的需要出发来安排教育内容,从而造成人性的畸形发展。事实上,任何政治思想观念的形成都建立在健康的人性基础上。失去健康的人性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必将变为庸俗和粗暴。而健康人性的形成是人自身的知、情、意三方协调健康发展。马克思把人的天性归结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他在为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撰写的美学条目中写道:最可靠的心理学家们都承认,人类的天性可分为认识、行为、情感,或者是理智、意志和感受三种功能,与这三种功能相对应的是真、善、美的观念。确实, 自觉追求真善美和与之相联系的追求真善美的对象性活动,是人性的根本标志。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类求真、求善、求美。思想政治教育虽以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为核心,但必须是引导社会整体目标的实现。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很好地意识到这一点,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因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势在必行。

其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正确处理好社会化与个性化教育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存在重群体本位而忽视个人的倾向,加上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表现出片面强调社会化教育,忽视甚至否定个性化教育的取向。事实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应当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化教育为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反过来,个性化教育又是社会化教育的基础。二者的关系如果处理好,不仅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也有利于创造性才能的发挥,从而提高思想政教育的实效性。新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首先培养出良好的个体,进而再使良好的个体成为一个优秀公民,这才是体现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的教育方式极大阻碍了受教育者个性的张扬和主体性的发挥。但是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里,这一切都被颠覆。现代的信息载体主要是互联网,互联网具有太多优势,较之以往任何一种交流工具和传播技术,都有着根本性的超越。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契机。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挖掘大量丰富的资源,吸纳人类文明一切的优秀成果,并通过网络大规模并且快速地传播自己的思想、理论和政策,无需收到时间、空间和其它繁琐程序的制约;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可以自主地选择信息,并且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让自我教育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趋向超时空,从而实现了思想的升华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传统思想政教育诸如此类的问题比比皆是,只有不断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才能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能够很好地迎合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需求。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提高与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丰富,人的个性的完美发展。换句话说,就是人从自然力量和社会关系的束缚下得到彻底的解放,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和力量,使个体能够达到完美的发展境界。但是,这些方面的充分发展,必须要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人自身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得到真正实现。恰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就是能够促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人、自然社会这三者关系互动和协调发展。所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人全面发展是一个同步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我们所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就是社会上的各种积极因素能够得到充分调动,各种利益能够得到均衡协调,社会各种矛盾能够得以妥善解决,人们生活能够美满幸福的富足社会,这样的社会,能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许许多多有利的社会条件,也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实现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天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坚实的经济、文化、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之所以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而可靠的制度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因为我们所构建的是一个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社会,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保证人民真切而充分地享有各种权利。这就提高了人民参与政治的自由度,极大的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意识和对参与政治生活的热忱,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体国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除此意外,民主政治建设更营造出了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社会公平意味着社会全体成员都能够均等、合理地分配到到社会的各项利益,同时也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享有司法公正、机会均等和权利平等。在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均等的公平正义环境里,人们都能够享有生存和发展机会,尽管社会上存在着各种不同利益群体,但他们都可以做到各尽所能与各得其所,以此促进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因为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是一个具有高度文明和极高道德水平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教育,让全体人民形成团结友爱、平等互助与和睦相处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谐团结友爱的社会,必定能够为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提供有效的途径,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能够充分地发掘社会成员的潜能,最大程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支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的尊严和价值,人生的美好幸福,都能得到切实的感受,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

第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能够促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是制高点和根本保证,足够的人才支撑才更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才能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不竭的动力。科教兴国,就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学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领先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才强国,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重视人才是人才强国战略的主线,加强自主创新是贯穿科教兴国战略的重点。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产生历史可见,党和国家对人才的重视是一脉相承。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核心问题是人才问题,而目的就是加强自主创新,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培养大批才,通过不断改革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和任用制度,使他们更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就能得到不断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能够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基础和思想保障,更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知识分子的主动性个创造性,加速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首先是政治主导作用,其主要表现是各政治层面特别是人文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层面上的知识分子,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深刻领悟并运用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其次是经济主导作用,以理论为指导,综合汲取各种经济制度、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的精华,以此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作模式,并依据时展的趋势和中国的实际形势,调整具体环节和措施,加速经济发展。最后是思想文化主导作用,表现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和广大文化产业领域里的科技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运用反映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政治关系的作品,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导并规范社会和群众的价值指取,约束或消解那些逆标准的行为或倾向,引导社会认同趋势。

第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能够引导人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唯一因素,但它作为影响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其作用是毫无疑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好,对人的现代化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促进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现代人培养。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人们形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相一致的思想观念。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消除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影响,进而树立现代思想意识。落后的传统思想观念一直阻碍着人的现代化进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个丰富的宝库,更是一条源远流长且奔流不息的长河。我们要利用其中部分传统因素对现代性的助力,更要注意抗衡部分传统因素对现代性的阻力。第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新思想观念的任务是格外艰巨复杂的。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它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先决条件。由于社会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历史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化思想观念也只能是一个相对动态的发展概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能够不断引导与促进人们更新观念,造就出适应现代社会的现代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革新的创造性力量。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发人的智能和潜力,促进其与现代化相一致的智能结构形成。

现代人在智能结构上不仅要有记忆力和注意力,更要具有创造力,创造是现代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创造能力中,创造想象与创造思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其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能够使人们掌握科学的抽象思维方法,以此锻炼和提高人们的科学思维能力,从而不断开发人的潜在创造能力。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使人们敢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创新能力。畏缩不前就不能有创新和突破。知识与创造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尽管知识和能力属于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但是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萌生的,如果离开了学习和训练,那么任何能力都不可能发展。创新的基础是新知识。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多方面的引导,使人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离开新知识便会很难有所作为,任何人都必须终身学习,接受新知识。现代的终身学习所追求的便是一个人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强调学习是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再者,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现代化所需要的健全人格的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人格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在这个塑造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人的意识与活动相作用的规律,一方面,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并由此确立相应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并产生相应的行为;另一方面又通过组织大量富有实效的实践活动去形成和巩固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通过传导社会价值准则、行为规范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才能使受教育者养成现代化事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品德能力等。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知行转化,以此保证人格完善和人的发展。知行转化是一个连续的无限过程,每个良性的知行转化都是健全人格发展中的单一必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能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受教育者的知行转化。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着重教育的综合性,并协调各种教育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更加有利于人格的完善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人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形成与“渐次发展”的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中去,有机的结合各项具体工作,将各种教育因素及中介进行融合,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进行,从而促进现代化所需的健全人格的形成。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能够很好的适应人的现代化的要求,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人们精神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是人们精神活动的表现形态,是人以精神倾注其中、并能满足自身精神需要的生活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很好的利用各种手段来进行大力宣传真善美的东西,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鉴别力,推动人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基本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的生活达到了小康,有相当多的人比较富裕。在物质生活需要得到相当满足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将从以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为主,过渡到以满足精神生活需要为主。在这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对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等.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人民出版社 2006.11

[2] 张耀灿等. 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 人民出版社 2006

[3] 刘之平.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问题 《高教探索》1986.1

[4] 郑永廷.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5] 彭虹斌. 现代化教育思想述评[J].高等函授学报 1999,(4).

[6] 戴锐.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与现代化[J].理论与改革 2004(2)

[7] 黄钊. 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论思考[J].长沙电力学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7,(2)

[8] 朱晓梅. 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J].理论学于 2005(8).

[9] 邓志中. 论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现代化[M].黑龙江高教研2004(7).

[10] 杨威、高军.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现代化[M].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l).

[11] 邱伟光、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2] 王瑞荪.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3] 抖晓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制变革与现代化转型[J].探索与争鸣2004(4).

[14] 梁启波.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2(2).

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

当前,现代化的大背景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究竟该如何进行现代化改革?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是历史的需要

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制度和文化转型的过程。①目前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程度表现为:经济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现代转型,但是社会价值观、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理念、人格特质的形成和文化的转型依然没有完成,或者说是正在进行中。近期,中央政府相继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其中都明确提出: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对中国教育改革来说,只有启蒙思想深入人心并成为社会共识后,加之以有效的集体行动和制度保障,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②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外来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不断输入,以及我国社会自身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诸如道德失范、社会不公、贫富差距等等,使得整个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个复杂的环境。受中国传统的影响,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功利主义的影响,社会公众对一切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人本主义思想尚没有达成共识。现在,很多制度设计都无视教育对象的差异和客观条件的变化,未能紧跟形势的发展。虽然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目标等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但还未实现广泛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还存在学校关注度不够,重理论、轻实践,现代化手段不足等问题。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使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高等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同时,高校还应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的使命感,积极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积极作用,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围绕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在教育的内容、方法、载体上进行现代化的改革。科学发展观,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并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科学内涵。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举措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育和受教育的实践活动,受思想观念的影响和支配更加突出。③思想政治教育要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则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进行现代化的变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包括施教者和受教者),客体是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载体等,因此,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就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入手,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进行现代化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现代化建设。

第一,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先,教育者的意识、观念要实现现代化。教育者要结合实际和社会需求培养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只有具有了科学的教育思想,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育方针、目标、主题、任务,并得以顺利实施;其次,受教育者的意识、观念要实现现代化。社会的急剧发展,促使人的知识结构、交往范围逐渐扩大,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观念等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日益增强,这就同时需要意识、观念的现代化。作为未来的建设者,他们需要具有科学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法律意识、自我意识以及人文精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学精神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人类精神中最重要的内容。而竞争意识也是提高效率,追求效益的首要表现。但这还不够,要想走向世界,就应该用开放的、发展的眼光去审视自己,要具备开放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同时,还应具有法律意识。只有具备这些意识,才能打开社会的大门,才能拓宽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的空间。有了现代的意识,还应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世界观,其关键就是要学会做人,同时要陶冶情操,增加发展动力。

第二,能力的现代化。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世纪,教育也必将是高度信息化的教育。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以网络技术、数字技术、虚拟技术作为其主要载体,并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来源。我们应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他们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他们主动适应社会,具有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开创美好未来。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现代化建设。主体现代化为客体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客体的现代化必将进一步推动主体的现代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因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现代化,其客体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同步进行。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化。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网络信息化对当前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巨大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我们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丰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之实现现代化。我们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时刻把握机遇,坚持与时俱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第二,教育方式的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不仅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同时也使许多工作方式、方法都发生了改变。在课程教学中,应结合信息现代化的实际,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努力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探索网络教学新模式。同时,要开发网络课程教学系统,搭建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课程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平台、辅助教学网络平台,实现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辅导答疑、作业提交批阅、考试考核等全部教学内容的网络化,探索边讲边练、网上讨论、在线答疑、网上考试等的教学新形式,最大限度的发挥主渠道教育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拓展其他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如建立现代化的党员引领性机制;现代化的学风建设机制;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改善民生;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健康成长;强队伍建设,建立保障机制;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等。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有效途径的过程中,特别要注重把单一转变成复合,避免空口说教和形式主义,把简单转变为复杂,运用多学科知识,不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同时要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网站建设、门户网站建设、博客、手机报等专题网站建设。及时了解、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并回答和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消除交流障碍,使一味地说教为互动交流所代替,由此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在思想上、内容上、模式上等方面,不断推进现代化的改革和探索,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服务于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为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注释

①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7页。

篇6

关键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路径

我国社会发展正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益复杂。在这种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同志曾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造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工夫。”面对新情况、新形势,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

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现代化日益重视,被认为是“推动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教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构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既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动力,又为教育现代化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另一方面,社会在迅速向前发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就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方式、体制、模式等各个方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并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改革、转变。[1](P.36)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以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为逻辑起点而展开,涵盖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主体、社区教育等诸多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就是适应改革开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突破落后、保守、迂腐、陈旧的观念,以广阔的视野、活跃的思想和即时的应变能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和发展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它主要解决对思想政治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的看法,例如,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以及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等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市场经济提供政治保证和思想资源,应紧扣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实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在全社会构建起有效地导控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坐标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社会转型的逐步完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体系将逐步建立起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按照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总目标,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实际,围绕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从思想理论层面、社会价值观层面和社会规范层面,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按照人的思想行为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科学地确定自己的内容。

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起一套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课程和教材体系。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实际存在的问题,以及师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时代步伐,具有现代化的内容。

(三)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现代化

现代社会使人们的整个生存方式、思维模式和日常生活都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教育对象素质的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停留在“一张嘴、一支笔”手工作业的层次,而应跟上形势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化、网络化,让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有效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现代大众媒体形象、快捷、传播面广的优点,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全社会,使教育内容、形式更加贴近不同个体。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与心理学、行为科学、信息科学等软科学技术相融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四)教育主体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外壳是物质,中间层是制度,内核是人。现代化的主体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教育客体的现代化,必先实现教育主体的现代化。教育主体的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根本。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对象和要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应由传统的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化。因此,必须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与文化知识,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具有追求卓越、为人师表的师德修养,具有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技能技巧的专兼结合的教育队伍。

无论专职的还是兼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都需要具有高尚的政治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合理的知识结构;有较强的科学分析形势、有效宣传鼓动、广泛的协调能力;既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才,又要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贯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通才。

(五)社区教育的现代化

绝大多数学生的生活阅历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也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缺乏社区的有力配合,就难以取得最佳效果。因此,必须建立学校与社区良好的互动机制,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格局,让学校、家庭、社区共同来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此相适应,学校也应建立一个面向社会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教育大系统之下的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必须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入手,统筹兼顾,协调安排。

(一)物质层面的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首先要求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要求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保障。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人员方面,学校应具有足够业务精、素质好的政治教师,以及必要的专职或兼职政工干部和校外辅导员,把课堂教学与和课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物的方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具有必要的活动场所、充足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教学设备,使得教师能够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师生需要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了解社会动向,需要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因此,必须有必要的经费投入,以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

(二)精神层面的现代化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在精神层面主要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昨天的政治就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历史又是明天的政治。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在于其不确定性,即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不断调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在精神层面不断完善自己。

首先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问题。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具体来说,在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定位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思想资源。

其次要树立大思想政治教育观。传统认识中仅仅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学校学科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视野过于狭隘。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社会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应扩大到每个家庭、社会之中。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全方位合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另一方面,教育者应当具有一种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意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全局性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学校内外各方面都责无旁贷。无论是任课教师、管理干部还是后勤人员,都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此外,我们还应树立忧患意识和反省意识。一个民族只有时时反省自身,检讨自身,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身,才能成为世界上有理性的优秀民族。而我们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社会生活中的优点和积极面比较重视,对不足的地方谈得比较少。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也不利于增强人们改革的紧迫感。

(三)制度层面的现代化

制度具有稳定性和根本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制度比人更可靠。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现代化都需要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来保障。制度层面的现代化要求进行制度创新。

针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布置轻检查、重号召轻落实的弊端,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制度层面的现代化。

1.激励制度。即运用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等多种手段,通过表扬与批评,颁发奖状、奖金等各种形式,鼓励和调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督导制度。督导制度是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督导工作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上级督导。即主管部门组织建立督导机构,对下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检查,以此推动整体工作相对平衡地向前发展。二是校内督导。即学校组织督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检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级督导和校内督导都要求建立完善的督导制度。

3.检测评估制度。检测评估是判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测评估肯定成绩,有利于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同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采取措施及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动态性、渗透性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具有相应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检测评估应当遵循方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2](P.209-210)将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具体化,即将目标分解成为可操作的、可测量的指标。

参考文献:

[1]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J].学校党 建与思想教育,2001,(Z1).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是|有|本体论|译名之争|中华思想

无可否认,西方哲学的译介与研究对中国思想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中国哲学与马克思哲学中谈论本体论,为了寻根究源,人们总要追溯西方哲学中ontology一词的涵义、问题与历史。事实上,西方哲学对本体论讨论的影响之深甚至超乎我们的自觉,第一哲学的提法、本体论在第一哲学中的地位,甚至本体论一词的标准涵义,都是从西方哲学得到规定与解释的。通过这种解释,中国思想所关心的“本”、“体”问题也被顺理成章地吸纳到ontology之下了。

但从西方哲学研究界内部看,对于本体论这样一个牵涉哲学本身的大问题,其最久远、最广泛、最深入的争论却是在探讨具体的翻译问题时出现的。有关Being②以及与之有形态关联的其它词汇的翻译已经造成了把好几代西方哲学研究界头面人物卷入的漫长辩论。迄今为止,这场争辩已经引发许多出自不同背景,却均发人深省的高论,但远未取得一致意见。③但如果Being一词的翻译尚待商榷,那么对源于该词的ontology的理解,就不会全无可议之处。事实上,关于本体论的任何讨论首先应该澄清Being的涵义。这种澄清就是所谓译名之争的基本内容。

一、译名之争及其引出的问题

关于Being一词的翻译,历来有“存在”、“在”、“有”、“是”等若干种翻译。这些译名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强调Being的系词来历,主张以汉语的“是”予以对译。另一类则专注于Being指涉存有的一面。汉语的“有”与“存在”(“在”)自然有区别,但这个区别对两派意见来说都不是第一位的。④值得注意的只是,系词派从陈康开始,一直主张“是”的译法,且不时以一系列论证发起有益的争论。而存有派很少主动正面阐述自己的意见,且所主张的译名有变化。就目前状况而言,大陆流行“存在”的译名,港台则多主张以“有”译之。这显然与这种背景有关:大陆思想界的经典地位由文献占据,①而港台学界主流仍然保有中国传统典籍的记忆。

为什么关于这个词的翻译总是挂一漏万、难以统一?扼要地说,基本理由无非两条:第一,Being一词的歧义太多;第二,没有一个象Being那样常见的汉语字、词同时具有其所有基本歧义。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五卷第七、八章里列举了to on(实是)与ousia(本体、那是着的、是着性)的若干种歧义。前者主要有:谓词(云谓)或属性、断真与潜在-现实。就大体说,即分为“本性之是”与“属性之是”。后者基本有主词(基底)与分离独立(“这个”)两层涵义。②据语文学的研究,早在巴门尼德时代,希腊词einai主要具备这样三种歧义:系词、表示实存、断真。③这个说法虽必须加以补充,④其大体则是可以成立的。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得到哲学家与哲学史家的印证。总结起来看,Being一词最重要的歧义应当是存有、系词、断真(同一性可以归入系词结构)三种。其它歧义或多或少地可以追溯其上。而在这三种之中,断真的功能在形式上可以归并到系词-谓词结构中去,在实义上则又与存有直接相关,那么为简化讨论计,可将Being的基本歧义定为存有、系词两种。

有丰富中文经验、一定中文知识的人都很清楚,中文没有同一个词同时具备“存有”、“系词”两类涵义。⑤语言史的工作已经表明,古代汉语的系词出现得相当晚,⑥至少晚于先秦时中国思想的高峰期。甚至在系词已然出现或接近出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系词对当时玄佛问题的提出没有任何影响。实际上,系词与中国思想的基本问题之间根本没有什么正面联系。倒是系词的晚出及其在日常用语里的可有可无,从某个侧面暗示了中国思想的特点。那么,将Being翻译为“是”的主张,其代价也许就是对“存有”这层涵义的牺牲。而只有这层涵义而非系词,才能既提示中国思想固有的最高问题,又引出Being的源始意蕴。

对于将Being翻译为“存在”、“在”、“有”(姑且笼统地称为“存有”派)的意见,我们应予以更谨慎的辨析。首先,这个翻译肯定失去了原词固有的与系词的直接联系。但失去这种联系是否就意味着这种翻译全不可取?这要视语境而定。例如对于通过主谓句法结构研究ousia(“是着性”)的亚里士多德而言,“是”就比“存在”更妥当些。但对于力求将Sein从系词理解中解放出来的海德格尔来说,“是”并不比“存在”更合适(当然这也不意味着,“存在”是最合适的译名)。更重要的是,对于用汉语思考的人来说,这派翻译开启而又遮掩了中国思想的最高问题。说开启,在于它提示了从“是”以外思考“本体”问题的道路。说遮掩,乃因它基本没有注意“存在”与“有”的区别,而有把“存在”代替“有”立为思想最高问题的倾向。①在中文中,“有”与“存在”之间有着微妙而重大的区别。“有”的含义更为宽泛,它既可以包含“存在”之义,也表达“存在”一词所不可能有的“显现”、“出场”(“在场”)、“持有”(“具有”)等义。例如现代汉语可以说“今晚没有月亮”,但恐怕没有谁会说“今晚月亮不存在”(相反“月亮不在”倒也说得通)。现代汉语的这个情形其实是保留了古代“有”字的初义。“有”的“显现”、“到场”义,在字源上与思想上,都是本源性的。这一切揭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是派”与“存有派”的意见无法两全。中文在根本上没有可能提供对Being一词的贴切翻译。译名之争的一大功绩在于揭示了这个事实。我们的任务是把这个事实解释为中国思想的根本处境。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到了这个简单的事实。陷入译名之争的大多数学者,执着地一定要为“Being”一词找到合适的翻译并为此不断争论。这当然说明他们是不承认这个事实的。也有个别清醒的学者看到了这一点。但在如何看待与解释这个事实的问题上,他们的看法也有耐人寻味的出入。本文即尝试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没有系词本体论是中国思想的缺陷还是幸事

汉语无法提供对Being一词的贴切翻译。对于这个事实,国内学者的评价是有差别的。有的学者很正确地要求反思这个事实,但却把这点当作缺陷看待。②但也有的学者认为,汉语没有一个词兼有系词与实存的含义,这“也许是幸事”。③这主要是站在分析派逻辑哲学的角度说这番话的。在符号逻辑那里,系词消失在谓词函项的结构里,而实存被表示为量词,实存者即所谓“约束变项的值”。也就是说,汉语是符合理想语言的,用不同的字表示系词与实存恰恰是“逻各斯精神”的表现。我们基本同意这个判断:汉语的这个特点“也许是一件幸事”。但具体的根据不必完全相同。本文拟从形而上学基本问题的角度,提出一个理由。这方面的论证,也有学者提出过。④本文的持论则完全基于“是”与“有”的根本差别。我们不认为汉语的这个特点表明“中西学之不可比较”。⑤“也许是幸事”这个判断正基于某种“比较”。但这种“比较”不是解剖地甚至机械地找出“相同”、“相似”或者“差别”,而是诉诸对基本问题的把握及其展开的时机。也就是说,汉语思想的殊胜是从基本问题、最高问题方面说的,并且是对“现代”说的。

如果汉语思想的基本问题与最高问题与西方哲学或者哲学本身毫无关联,那么任何“比较”都是不可能的。但哲学的最高问题不就是本体论吗?本体论不就是研究to onheion(BeingquaBeing)也就是第一ousia(Substance)的问题吗?正如亚里士多德所云:“Kaidekaitopalaitekainunkaiaeizetoumenonkaiaeiaporoumenon,tito on,toutoestitisheousia.”(“所以从古到今,大家所常质疑问难的主题,就在‘何为实是’亦即‘何为本体’。”)⑥“本体”问题之根源既然在于“是”,在于那“只可能是不可能不是”的真之路。那么其基本问题从来不被“是”所引导的汉语思想之不是哲学,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中西之间不是典型的风马牛不相及吗?

转贴于

亚里士多德所提的这个问题仅仅在亚里士多德式的“形而上学”中是最高问题。如果哲学就等于亚氏“形而上学”,那么“中西比较”云云在实质上只能是无稽之谈。但一部西洋哲学史还提供了其它的可能。在亚里士多德之前,柏拉图便将哲人王的最高知识确定为关于“善”的知识,理式(eidos,相、形)“从善得到它们的是(einai)与本是(ousia)”而善却是“在地位和能力上都超越了本是(ousia)”①柏拉图的这个洞见,及其在哲学史中留下的隐秘线索,这里就不多谈了。我们且来看一下也是将其基本视野保持“在亚里士多德之前的”一位“近人”:海德格尔。我们关注他有这样三点理由:首先在所有思考西方哲学最高问题的大师中,只有他基本算我们在现时代的“同代人”;其次他与那条柏拉图的隐秘线索有些关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近二十年中国思想界在西学方面的最大动力来自海德格尔。现在甚至连对马克思的解释都开始笼罩在他的阴影之下。人们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兴趣重新讨论陈康先生在翻译柏拉图时提出的译名问题,主要缘于海德格尔的刺激。

不错,海德格尔接过了亚里士多德的那个问题,甚至明确援引亚氏以说明自己。但他恰恰通过对后者的“现象学解释”②把系词导致的对Being涵义的预先领悟悬置乃至解构掉了。用海德格尔的语言,这就是说,Sein之系词涵义所对应的是现成存有领悟。③换言之,命题主词是对系词的分有,在这个意义上是存有者或者不如说是者。主词是在句子结构中得到规定的,而支撑句子结构的无非是联系动词。作为命题主词的存有者之涵义就只能从系词而非存有上加以领会。“形而上学”追问存有者的根据。无论这根据是“实体”还是“主体”,都被领会为现成的、在流变中常驻永存的、并因而掩藏在现象之后与现象对立的“本体”。这个“本体”不会为谓词的流转所动摇。它仅从系词得到单纯的规定,是纯粹的“是者”。本体的实质就是主词。主词的实质就是“那只能是,不能不是的”。纯粹主词、真正够的上主词或者说本体的,只能从“是”而非其它规定。主词的实质正在于系词“是”。

要之,“形而上学”在于对Sein的遗忘,这种遗忘正是通过以“是”解Sein完成的。那么,被“是”所遮蔽的Sein之本义何在呢?“是”何以遮蔽了这层本义呢?这种遮蔽是否全然的“错误”?如何破除这种遮蔽显露Sein之本义呢?

扼要地说,海德格尔的运思完成了这样几个任务。首先,在《存在与时间》中,他以“存有论只能作为现象学才可能”这一断言,将Sein与出现、显现、事情自身的站出等“现象”的原初涵义联系起来。在《现象学基本问题》中,他专门批判了整个系词学说的传统。④这两件事原是一体的。所谓现象学的存有论必定批判对Sein的系词理解。因为这种理解正是“现象”与“本是”(Wesen,一译本质)、“存有”(Sein)与“显象”(Schein)对立的根源。所谓系词理解,就是仅从“S是P”的基本主谓结构中理解“Sein”。由于主词(个体)或种(形式、相)与偶性在“是”上的逻辑不对称。⑤这种逻辑不对称被“形而上学”地理解为“是”(Being)与“变”(Becoming)的对立。现象是意见,是“是又不是”。现象是变,而在变中“是而不变”的则是与现象对立的,在现象背后的“本是”。现象学的最大贡献就是恢复了现象、流变的原初地位,悬置了其背后的“是者”,乃至从现象出发“构成”那“是者”。可以说,正是现象学才开始消解了从系词理解Sein的传统。从这里看,不问语境地将Sein翻译为“是”,乃是前现象学的旧“形而上学”思路支配的结果。现象学领悟的Sein,就是“有”。

出于种种原因,后期海德格尔不再把自己的工作归属现象学。但他强调Sein显现、到场的这一点不仅没有改变,而且得到了印证与发挥。他开始把对Sein涵义的提玄勾沉与哲学史、最终是语言史联系起来。不仅德国哲学的Sein,希腊哲学的to on、ousia、parousia等均当如是领会。例如他认为parousia最贴切的翻译是德文的Anwesen heit(在场性,在场这回事而非在场者)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的最大问题,或者西方哲学的命运,是遗忘存有者与存有之间的存有论差异。是以对存有者,或者不如说“是者”的探讨(即“形而上学”)遮掩了存有之思。后期海德格尔一直在思索:这种遮掩是何以发生的?对思想的命运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语言史的工作表明,①印欧语言,例如希腊语有明确的动词、动词不定式与名词的分野,这点对存有领悟的影响是实质性的。存有最初只有动词的涵义。后来逐渐演化出不定式与名词。对存有的存有者理解、是者理解,就是把存有这回事误认为在这回事中存有着的存有者。从语言方面看,这就是以不定式乃至名词替代本源动词涵义的结果。西方语言的词类分野是无法撼动的,在这种语言之下的存有之思,只能通过对具有高度名词(是者)倾向的Sein“做手脚”来发动。这个情形导致晚期海德格尔甚至不再依据Sein,而是依据更为源初的Lichtung或Ereignis来思此前在Sein之下被思的东西。这就从根本上切断了我们从系词“是”去把握存有之问的基本脉络。

如果说,“转向”之前的海德格尔主要从在场者(存有者)与在场性(存有一般)之间的存有论差异入手。那么,其后他则更溯在场而上,追问An wesen lassen,这早已超越了“是”所标画的逻辑-形而上学范围,而进入了“有”之思。海德格尔很清楚,这一思之方向恰恰是背离西方传统的:

“在西方思想之初,存有(Sein)就被思了,但‘有’本身(Es gibt als solches)并未被思”。②

我们也许可以大胆地说,西方语言是不适合后期海德格尔期望中的存有之思的(虽然这种不适合被他看作存有之天命),但在一种既区别“是”与“有”,又没有固执名词形态的语言中,存有论能否得到真切的体认呢?这是西方哲学为中国思想留下的最大机缘。

中国思想的最高问题不可能源于Being,因此不可能属于以对系词进行逻辑分析为基础工作的系词本体论(即主要从系词“是”方面理解的ontology,可称之为“本是论”)。在这方面,翻译的胜利很可能导致思想的失败。也许我们能够通过“合适的”翻译在中国思想中找到与Being最有联系的问题。但翻译永远是抹消而非展露差别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会顺理成章地认为,中国思想的这个问题就是Being的问题,就是本是论的问题。其至尊地位与标准方法一如西方第一哲学处理的本是论。这样我们就会在根基处全然误解中国思想的基本问题。这种误解的代价是中国思想的形存实亡。

说中国思想之最高问题并非源于Being,这并不意味着前者与Being丰富的源始涵义之间毫无联系。中国译介、领会西学的最高任务,恰恰在于如其所然地揭示、解释这种联系。如海德格尔所言不虚,Being的意义事关西方思想的天命。那么,这个任务同样也是中国思想的命运所系。

篇8

关键词:中药学 现代化 学科交叉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03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在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中,课程多通过中药基本理论结合中药物的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进行编排,课本则来源于古代中药学理论知识的系统整理。作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经验积累的成果,中药学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然而,在工业现代化和标准国际化的冲击下,中药学已经逐渐走向与世界接轨、与现代科技接轨的发展道路。因此,随着中药研究领域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新成果的出现,中药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承古纳今,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探索,把现代科技成果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有效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具备现代研究思路,通过中药学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重点培养其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备、质量控制评价等基本能力,从而顺应当代中药学应用和研发相关工作的要求。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中药学的教学模式:

1 根据传统概念寻找现代科学术语进行关联,形成连贯的思维习惯

中药学的理论知识系统与古代中医学相辅相成,在中国本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对于病理状态、病症分型及相应的药物运用都有自己的称谓和体系。大家所熟知的传统概念有“五脏六腑”等,可以通过生活常识较易理解其表意,而如“缓急”、“御瘴”等中医药术语词汇则与当代医药称谓相去甚远,甚至有些词汇或理论很难找到现代医学支持。因此,需要教师尽量使用现代医药术语进行变通解释。通过这种方法,既能够使学生正确理解中药学知识点,又能够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养成现代医药学习思路。

2 根据理解需要寻找学科交叉整合知识网络,形成理解性记忆习惯

随着中药研究手段的丰富和完善,中药现代化使中药学科与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分支形成了紧密相连的知识网络,他们为中药学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科学解释与技术支持。如: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为中药学阐明了有效成分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药理学、毒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则阐明了中药的作用机制并为中药学提供进一步研发的筛选手段,分析化学则为中药学的鉴定与质量标准的制定奠定其理论依据并提供实验手段。因此,借助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性学习中药学,同时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网络,使传统认识与现代认识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比如,讲到药用草乌的作用,其既具有镇痛活性又具有抗心律失常活性,我们可以通过阐明其不同药效成分的药理学作用进行解释:草乌所含的高乌甲素草乌甲素成分有无成瘾性镇痛作用,而其抗心律失常和抗纤颤功效则来源于关附甲素成分[1]。由此,可以通过天然药物化学了解某味中药的化合物构成,再运用药物化学的构效关系理解性记忆各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甚至可以进一步结合药理学模型和活性筛选体系对有效成分进一步探讨,最终对此类中药形成系统的认识,久而久之养成现代化的中药研究思路。通过这种方法,既能够深化理解记忆,又能够增加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养成整体思维的方式,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引入新成果拓宽学术视野增加兴趣,提高实验效率诠释科学内涵

除了教授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外,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在研究生教学当中显得更加重要。中药学发展至今,其科学研究一方面以通过现代科学阐述其古意成果为目标,另一方面则拟通过新兴科技手段探索未知领域,从而推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常规教学中加入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对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加学习兴趣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同时,引入新的实验方法和学科技术则将为提高实验效率奠定基础。例如,利用能够与靶蛋白质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化学小分子来筛选中药有效成分、发现靶蛋白质的化学蛋白质组学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2],将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深刻揭示中药的科学内涵,指导中药新药研发;而提高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测效率的实验手段有: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等,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中药物质基础(化学成分)分离分析与质量控制,解决了中药研究中的许多实际问题[3]。

中药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在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知识体系上凝聚了千百年来医药科学知识的实践成果。学习这个复杂体系不仅需要教师对中药传统理论深入掌握,又需要融会贯通、借助现代化的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传授知识。通过多种技术辅助、多角度切入、多学科交叉渗透,才能够全面、系统、正确地使学生较好的掌握中药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王锋鹏.从草乌化学研究开发的新药思考中药现代化的方法[J].化学进展,2009.

[2]岳荣彩,单磊,严诗楷等.化学蛋白质组学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2010.

[3]张立煌,李杰.中药现代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