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9 09:28: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历史学习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复习目标 拓展训练 例题 效果
小学数学的复习主要是对小学阶段已学数学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回顾、整理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好的相关知识。我在对学生思考、交流复习方法的过程中,积累一些有效的复习方法,以培养学生较好的综合复习能力。在复习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教师复习课的执教水平,还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梳理了复习课教学的基本脉络:将小学数学知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进行较系统的分布式训练。并将这四个方面知识融合一个整体,以加深对各部分内容的理解并进行全面的复习。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如何顺利实施复习教学计划?
1. 教师制定可行的目标计划
首先,要制定可行的目标计划。复习时,要考虑目标必须全面、准确,出示复习目标的科学性。数学的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知识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所学知识容易遗忘。因此,复习时要对已学知识进行回顾,确定复习的目标、重点、难点,以优化复习内容。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在引导整理复习内容时,不能只限于学生已学有的知识在低层次上的简单复习,善于一题多变,举一反三,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如“立体图形”的内容复习时,先回顾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对这些公式进行对比,发现它们的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圆锥除外,其它几种立体图形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表示。发现这个特点后让学生继续深入思考:从外形看,发现它们都有些什么样的特征?这样的复习是在明确了教学目标,拓展了学生的认知结构。顺利实施复习教学计划,以完成复习的有效目标。
2.注重知识点之间的拓展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复习效率。对课本上出现的习题简单或类型较少,而在实际做题时发现学生很多题不知所措,这是没把课本知识进行拓展。因此,知识点之间的拓展训练能够让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巩固与练习,抓住知识的重点,攻破知识的难点,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各部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同时,教师要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拓展训练、提高。加强练习的拓展,在例题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发挥好数学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在整理和复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转换和变迁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以提升,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得到升华,促进思维发展。如讲“圆的直径为什么有无数条?”时,就给学生创设一个真正的数学观念。让学生了解“线段没有粗细,点没有大小”等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准备例题“以点带面”,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效果
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对优生、学困生都要有所指导。提倡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复杂计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而算法多样化是数学亮点,是发挥学生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特别是估算知识的策略,应根据实际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知识的前后协调、方法上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巧算的能力。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的重点,也是复习过程的难点。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练习的环节中例题的选择也非常重要,所选的例题要具有典型性,以点带面,层层递进。教师准备例题是必要的,教师要把握好例题的选择,最大限度的发挥例题的外延。准备例题时要精心策划、精心选择,发挥例题的“以点带面”的作用。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复习时不仅要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还要把学得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即解决应用题时,应具有知识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进行复习,将例题变化,对问题进行变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一题多解上,寻找多种解题途径,选择其中精炼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效果。
4.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数学教学复习活动中
现将一道原创有机化学试题展示如下,命制思路与各位同行分享:
例题:增塑剂,又称塑化剂,是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但有不法商家为了增加饮料流动的黏稠性,让饮料看起来很黏稠,有果胶的饮料质感而向其中超标添加塑化剂,但这会对人体造成危害。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是其中的主要品种之一。根据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写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分子式______;
2.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在碱性条件下可以水解,1mol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可以消耗_______mol的NaOH,并写出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
3.写出丁醇的所有同分异构体_____,并推算因虚框外的原子团异构形成的异构体有________种;
4.若检测饮料中是否含有塑化剂,可以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分析仪。推测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核磁共振氢谱(1H-NMR)中显示有_____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
5.写出邻二甲苯和乙烯为原料制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用)及反应类型。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如下:
■
提示:已知两个醛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身加成,并发生如下转化:
■
■
分析:研究近年来的高考化学有机试题可知,关于有机化学知识的考查,其发展趋势,是更加重视对考生的能力和素质进行考查,侧重于对考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考查。基于新信息题能够满足上述要求,故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中对有机化学内容的考查以这类题型为主。这类题的背景是考生从未接触过的新概念、新原理、新知识或新方法,要求考生通过自学,迅速接受新信息,运用新信息,还必须迁移已有知识来解答新问题。这一类题提供的背景材料主要有三种:一是有机化学新成就(新发现、新产品、新材料);二是高校有机化学课程有关知识;三是环境、健康、能源等应用性知识。解这种试题,考生必须把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的情境中。
本题的中心物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来自于媒体所广泛曝光的台湾塑化剂食品问题,同时也是《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资料卡片(P105)中关于增塑剂的毒性介绍,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课本。着力考查学生阅读有机合成方案、利用题设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对信息接收和处理的敏锐程度、思维的整体性和对有机合成的综合分析能力。本题涉及有机物性质及检验、有机官能团、同分异构体推理和书写,还有合成路线流程图设计与表达,重点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对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提出较高要求。综合分析,是一道体现高考命题方向、体现STS新课程理念的开放性有机试题,有较好的区分度。
2、理想是什么?它不是口上说的计划,也不是敷衍的借口,它是自己的心,理想的最终汇集地,是幸福,为了自己有了理想,为了恋人有了理想,为了家人有了理想,有了理想才有梦,梦想与理想,一字之差千里之遥。
3、路是自己选的,后悔的话,也只能往自己的肚子里咽。
4、不管怎样,生活还是要继续向前走去。有的时候伤害和失败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它会让你变得更好,孤单和失落亦是如此。每件事到最后一定会变成一件好事,只要你能够走到最后。
5、抽出时间去学习,凡事从小做起,不怕单调和重复,长期的积累坚持,想不成功,也难。
6、过去的习惯,决定今天的你,所以,过去的懒惰,决定你今天的一败涂地。
7、进步和成长的过程总是有许多的困难与坎坷的。有时我们是由于志向不明,没有明确的目的而碌碌无为。但是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是由于我们自己的退缩,与自己“亲密”的妥协没有坚持到底的意志,才使得机会逝去,颗粒无收。
8、每颗珍珠原本都是一粒沙子,但并不是每一粒沙子都能成为一颗珍珠。想要卓尔不群,就要有鹤立鸡群的资本。忍受不了打击和挫折,承受不住忽视和平淡,就很难达到辉煌。年轻人要想让自己得到重用,取得成功,就必须把自己从一粒沙子变成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
9、面对困难、挫折、挑战只要你肯相信自己,不断努力的付出,哪怕你现在的人生是从零开始,你都可以做得到。
为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每节课都应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学生创造探求新知的氛围。为此,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该节课的引入产生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的成分,是推动学生认识世界、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动力。所以,应尽量从化学实验引入新课。
如在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中,课题内容包含了大量的信息,从古代化学到现代化学再讲到明天化学,从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了解化学的重要性。这里的教学设计理念很好,但其涉及的内容过于广泛,学生是根本无法理解的,我感觉有点走过场的味道。我认为该课题的处理不适合就课讲课,有些生搬硬套。于是,我对课题1的教学设计作了一些改变。首先,我做了一个“白酒变葡萄酒”的小魔术引入新课,学生的热情立即调动起来了。接着又做了“密信显字”和“魔棒点灯”这两个趣味实验,同时让学生也参与一部分的实验工作。这时候学生已经对化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就很自然地引入,讲解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性的内容。在讲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时,我又补充做了铁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的实验,让学生感性认识了新物质的产生。
又如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这一实验看似简单,其实有着比较深刻的内涵。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此项探究活动,敢于增添或更改某些实验的内容,观察到的现象越多、描述越详细越准确越好。要鼓励学生敢于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别人进行交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改进自己的不足。学生因为刚开始接触化学,初始或不敢发言,但经过我的鼓励引导,学生们变得踊跃发言,课堂气氛热情高涨,同时初步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实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知化学规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好的实验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适当而巧妙地运用实验手段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对教学会有极大的帮助。
例如讲到金属与盐发生置换反应,教师可提出问题:“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可以发生置换反应吗?”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会答“可以”。教师可再引导:“如果可以,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得出初步结论是:如发生反应,会有红色的铜析出。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演示出这一实验,结果会发现金属钠浮在溶液表面不断游动,最后溶液中生成了蓝色沉淀。这一现象与初步估计的相矛盾,此时的学生充满了疑惑,教师只需略加点拨,指出运用上述结论时,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活泼金属应除外。
要知道,化学给学生所带来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实验。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利用实验来创设真实的情境。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能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更加理解。
如讲二氧化碳的性质,采用边做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并不是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验证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实验,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一个软塑料瓶,课堂上学生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看着塑料瓶收缩,学生们都表现得很兴奋,自然地掌握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
又如,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我让学拿回一瓶汽水,塞上带胶塞的导气管,将放出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检验。学生通过实验就自然地记住了碳酸饮料的生产就是利用了二氧化碳溶于水的性质。还有,讲“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时,并不局限于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还让学生用鸡蛋壳与稀盐酸或食醋反应看能否制取二氧化碳,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鸡蛋壳的成分有碳酸钙。
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课,课外活动课多以趣味实验为主,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化学活动课的开展为学生注入了一股强大动力。
如在学习了水的净化的课题后,我们让学生自治净水器,然后在实验课上学生能用自己做的净水器净化浑浊的河水。这样不但让学生更了解了净化水的原理,而且使学生更意识到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一、现阶段高中生历史学习的方式
现阶段高中生学习历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机械记忆来掌握相关知识,他们普遍认为“背”是学习的法宝。在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是规范的教材内容。这种学习方式虽然也可以学到东西,但手段单一,对知识的掌握也主要停留在教材和教辅资料上,就总体来说这种学习方式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第一,使学生对历史提不起兴趣,对考试也是讨厌至极。四十五分钟的历史课对高中生来说几乎就是一种煎熬。第二,学生靠死记硬背记住的历史知识,往往会因复杂的时间、地点、事件等内容背得快、忘得更快。第三,被动学习的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和成长。第四,这种学习方式长时间运用会让学生形成“唯书至上”的意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必须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高中历史学习方式的优化策略
1.运用科学性学习方式进行优化。
高中历史的学习是让学生认识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由来、现状和趋势,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形成基本的历史意识。因此,我们必须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合理、有序地建立起清晰的知识体系。科学性是优化历史学习方式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运用科学的方式,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2.引导学生自觉调整和转变历史学习方式。
这里学生一定要明确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自己的事,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机械性记忆、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了,想要适应今天的社会就应树立与时展相适应的历史学习观,要主动参与到历史的学习中,要以浓厚的兴趣、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学习过程中去。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发现历史其实并不难学,而且还很有意思,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不断增强、学习效果就会不断提高。
3.用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影响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众多因素中,教学方式的影响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如果历史教师按照课本照本宣科地教学,课堂提问以课本标准答案为主,考试以闭卷方式进行考核,那么学生也只能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从这个意义来说,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要重视教学方式的优化。
三、利用历史活动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利用历史活动课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历史活动课是让书面上的历史上“活”起来,带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表现出“我想学,我要学”。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自己为什么学习、要学到什么、要怎么去学等问题能主动思考,即在每堂课前,学生自己就要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做好学习的准备,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就能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2.利用历史活动课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首先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想往下探究的欲望。这就必须选择学生较感兴趣的题目开展活动。探究应从发现问题开始,然后多方面分析问题、探讨问题,让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会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才智。由此可见,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转变那种坐等答案的学习方式。
3.利历史活动课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论文摘要 化学教学要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把采取一些措施使实验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它在教学中作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把化学实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如改进演示实验,增加演示实验的趣味性,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等。
为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每节课都应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学生创造探求新知的氛围。为此,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该节课的引入产生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的成分,是推动学生认识世界、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动力。所以,应尽量从化学实验引入新课。如在“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孙丽多彩”中,课题内容包含了大量的信息,从古代化学到现代化学再讲到明天化学。从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了解化学的重要性。这里的教学设计理念很好,但其泄及的内容过于广泛,学生是根本无法理解的。我感觉有点走过场的味道。我认为该课题的处理不适合就课讲课,生搬硬套。于是,我对课题1的教学设计作了一些改变。首先,我做了一个将“白酒变葡萄酒”小魔术引入新课,学生的热情立即调动起来了。接着又做了“密信显字”和“魔棒点灯”这两个趣味实验,同时让学生也参与一部分的实验工作。这时候学生已经对化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就很自然地引入讲解,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性的内容。在讲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时,我又补充作了铁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的实验,让学生感性认识新物质的产生。又如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这一实验,看似简单,其实有着比较深刻的内涵。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此项探究活动,敢于增添或更改某些实验的内容,谁观察到的现象越多,描述越详细越准确越好。要鼓励学生敢于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别人进行交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改进自己的不足。学生因为刚开始接触化学,初始或不敢发言,但经过我的鼓励引导下,学生们变得踊跃发言,课堂气氛热情高涨。同时,初步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实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知化学规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好的实验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适当而巧妙地运用实验手段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对教学会有极大的帮助。例如讲到金属与盐发生置换反应后,教师可提出问题:“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可以发生置换反应吗?”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会答“可以!”教师可再引导:“如果可以,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得出初步结论是如发生反应,会有红色的铜析出。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演示出这一实验,结果会发现金属钠浮在溶液表面不断游动,最后溶液中生成蓝色沉淀。这一现象与初步估计的相矛盾。此时的学生充满疑惑,教师只需略加点拨,指出运用上述结论时,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活泼金属应除外。
要知道,化学给学生所带来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实验。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利用实验来创设真实的情境。
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能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更加理解。如讲二氧化碳的性质,采用边做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并不是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如验证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实验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一个软塑料瓶。课堂上学生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看着塑料瓶收缩,学生们都表现得很兴奋。学生自然地掌握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又如,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我让学拿回一瓶汽水,塞上带胶塞的导气管,将放出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检验。学生通过实验就自然地记住了碳酸饮料的生产就利用二氧化碳溶于水的性质。还有,讲“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时并不局限于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还让学生用鸡蛋壳与稀盐酸或食醋反应看能否制取二氧化碳。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鸡蛋壳的成分有碳酸钙。 转贴于
关键词: 中学微型化学实验 设计案例 分析
微型化学实验(Microscale Chemical Experiment简称M.L)是美籍华裔学者马祖圣[1]在其编著的《化学中的微型操作》首次提出的。它是化学实验方法中的创新性的变革,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发展很快[2]。微型化学实验,是指微小量的化学试剂在微型化学仪器装置中进行的一系列化学实验[3]。它的化学试剂用量一般只有常规实验用量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千分之一。实验效果显著,且节能、环保、安全、方便[4]。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引入微型化学实验,不仅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创新意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思维、自学等能力,势在必行[5]。
1.微型化学实验设计原则[6]-[7]
微型化学实验设计应该遵循:1)科学性原则,要求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要科学规范。2)可行性原则,要求实验方案可行,现有实验仪器、试剂、设备和方法可满足实验要求。3)简约性原则,要求实验方案简单,用试剂少,时间短,效果好。4)安全性原则,要求实验安全可靠、无污染、可循环。5)创新性原则,要求根据实验目的、原理和要求,创新设计实验,达到预期效果。6)实践性原则,要求实验设计可广泛地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
2.微型化学实验的设计案例
2.1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实验
2.1.1实验原理
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是酸性氧化物,具有还原性、氧化性、漂白性。相关化学性质可通过与紫色石蕊试液、高锰酸钾溶液、硫化钠溶液及品红溶液的反应来验证。
相关化学方程式为:
(2mol/L)、品红溶液(1g/L)、NaOH溶液(6mol/L)、广口瓶(150mL)3个、注射器1个、橡皮塞3个、医用输液管若干、橡皮筋若干、无色试纸等。
2.1.3装置图
2.1.4.1如图连接好装置,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后待用。
的紫色石蕊试纸、紫色的高锰酸钾试纸、无色的硫化钠试纸、红色的品红试纸,3号玻璃瓶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
2.1.4.4慢慢推动注射器的活塞,将硫酸挤入瓶中,观察2号瓶内各试纸颜色的变化,有明显现象发生时立即停止加入硫酸。
2.1.4.5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稀硫酸与亚硫酸钠的反应激烈,不断产生大量小气泡,过一会儿2号瓶中紫色石蕊试纸变红,紫色高锰酸钾试纸褪色,硫化钠试纸上有许多黄色的小颗粒,红色品红试纸褪色。该装置简单,现象明显,节约药品,无污染。
2.2铜与稀硝酸的反应
2.2.1实验原理
2.2.2实验药品和仪器
稀硝酸(3mol/L),铜片,NaOH(6mol/L),注射器(20mL),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烧杯(2个)。
2.2.3装置图
2.2.4实验步骤
2.2.4.1如图连接好装置,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后待用。
2.2.4.2在空注射器中加入铜片,用酒精加热稀硝酸后,用注射器慢慢吸取热的稀硝酸1mL,停止抽拉注射器,观察到注射器内铜片溶解,且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蓝色,溶液上方气体为无色。
2.2.4.3继续抽拉注射器,吸取少量空气,可观察到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气体。
2.2.4.4迅速将注射器插入稀NaOH溶液,推挤出注射器内的液体和气体,观察到烧杯内有蓝色沉淀生成。
结论:此试验设计简单可行,操作方便,现象明显,不仅能清楚地观察到无色的NO,而且能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3.结论
微型化学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绿色化学观念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功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利用微型化实验仪器展开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育的一次创新性变革,它不仅可以逐步改变我国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让学生在课上画实验、课后背实验的不良教学状况,而且可以改变化学实验在学生心目中以往的不良形象,使化学实验真正成为化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微型化学实验具有许多的优点,但是也有一些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可用之代替。在实验教学中,根据实验的内容和要求,使常规实验和微型实验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可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参考文献:
[1]黄亚丽.微型化学实验及其推广应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12,(3):78-81.
[2]陈红兵,张金桐.微型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4(6):17.
[3]周宁怀,王德琳.微型有机化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
[4]尹振晏.微型化学实验前景广阔[J].化工高等教育,2002,(2):89-91.
[5]董葵娜.浅谈开展微型化学实验的误区[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7,17,(89):22.
[6]朱兵等.化学实验改革的新方向―微型实验[J].化学通报,1991,(9).
[7]宋凤云.开展微型化学实验促进中学化学教学改革[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9,(1):99.
例1.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或实验注意事项)中,是处于实验安全考虑的是( )
①给盛有液体的烧瓶加热时,需要加碎瓷片或沸石 ②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能小于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一 ③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 ④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慢慢沿器壁流入水中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③
解析:在化学实验操作中首先要注意实验安全,①中加碎瓷片或沸石是防止液体暴沸,②和③是防止爆炸,④是防止液滴飞溅伤人。故选A。
小结:实验操作需“五防”
1.防止火灾
化学药品中有很多是易燃物,在使用时若不注意可能酿成火灾。所以,对易燃物:(1)必须妥善保管,放在专柜中,远离火源。易燃品、强氧化剂、钾、钠、钙等强还原剂要妥善保管;(2)使用易挥发可燃物,如乙醇、乙醚、汽油等应防止蒸气逸散,添加易燃品一定要远离火源;(3)进行加热或燃烧实验时要严格操作规程和仪器选用,如蒸馏时要用冷凝器等;(4)易燃物质用后若有剩余,绝不能随意丢弃,如残留的金属钠应用乙醇处理,白磷应放在冷水中浸泡等。
2.防止爆炸
各种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都有一定的爆炸极限,点燃气体前,一定要先检验气体的纯度。特别是氢气,在点燃氢气或加热与氢气反应的物质前,都必须检验其纯度。
3.防止倒吸引起爆裂
加热制备气体并将气体通入溶液中的实验,要防止因反应容器内压强锐减而造成液体倒吸入热的反应容器内。玻璃的膨胀系数比较小,冷热不均会造成玻璃容器爆裂,甚至溅伤实验人员。
4.防止有害气体污染空气
有毒气体,如Cl2、HCl、H2S、SO2、NO2等酸性气体,用强碱溶液吸收(通常用浓NaOH溶液);CO点燃除掉;NO先与足量空气混合后再通入碱溶液中;H2和其他可燃性气体,如,气态烃虽无毒性,应当点燃除掉;制备有毒气体的实验应在通风橱内进行。
5.防止暴沸
加热液体时,由于它们的沸点一般比较低,一旦温度过高,液体局部过热,会形成暴沸现象,反应溶液甚至冲开橡皮塞溅伤实验者,所以,在反应容器中要放一些碎瓷片。
二、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例2.为下列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提供正确的方法:
(1)除去食盐水中的泥沙 ;
(2)分离水和汽油的混合物 ;
(3)分离四氯化碳(沸点为76.75 ℃)和甲苯(有机溶剂,与CCl4互溶。沸点为110.6 ℃)的混合 ;
(4)从食盐水中提取氯化钠 。
解析:若要正确解答此题则必须清楚各种分离方法依据的原理。答案(1)过滤。(2)分液。(3)蒸馏。(4)蒸发。
小结:
1.常见的物质分离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过滤:过滤是利用物质的溶解性差异,将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开来的一种方法。操作时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一贴”即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中间不留有气泡(操作时要用手压住,用水润湿);“二低”即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漏斗里的液体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即倾倒液体的烧杯尖口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蒸发:蒸发是利用加热的方法,使溶液中溶剂不断挥发而析出溶质(晶体)的过程。蒸发时要注意:(1)蒸发皿中液体的量不得超过容积的三分之二。(2)蒸发过程中必须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使液体飞溅。(3)当加热至(大量)固体出现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4)不能把热的蒸发皿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应垫上石棉网。(5)坩埚钳用于夹持蒸发皿。
3.蒸馏:蒸馏除了可以把互溶但沸点不同的物质从液态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以外,还可以将溶解在液体里的非挥发性杂质(例如无机盐)除去。例如,将离子含量较高的水加热至沸腾,使水变成水蒸气蒸发出来,然后将水蒸气冷凝,使其成为液态水,从而将不挥发的物质留下来与水分离,制得纯净的蒸馏水。蒸馏操作的注意事项如下:
(1)蒸馏烧瓶中所盛液体,最多不超过其容积的,加热时,不得将液体全部蒸干。
(2)测量馏出物沸点的温度计,其水银球与蒸馏烧瓶的支管下沿平齐,这样所测得的沸点较准。
(3)冷凝器中冷凝水水流的方向,应是进水管口在下,出水管口在上,水流速度不必太快,只要能使蒸气在通过冷凝器后全部转化为液体即可。
(4)冷凝下来的液体须用牛角管导入细口的锥形瓶内,不可用烧杯等广口容器承接。
特别提醒:
①若需提纯的物质达到沸点时就会分解,则应采用减压蒸馏。
②一般情况下,烧瓶中所盛物质全部为液体时,易暴沸,此时需向其中加几块洁净的沸石或碎瓷片,可起防暴沸作用。
4.萃取:萃取是利用化合物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使化合物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外一种溶剂中的方法。萃取操作的注意事项:(1)萃取所用的萃取剂(即溶质在其中溶解度较大的溶剂)必须与原溶剂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2)为了使萃取剂与原溶液充分混合,应该用力振荡。塞紧上口玻璃塞,右手压住分液漏斗上口部塞子,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3)放出下层液体时,绝不可将上层液体一同放出,即使已经将下层液体收集好,上层液体也不能由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只能由上口倒出。
特别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