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3 10:04: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专科美术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美术专业具有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学科特点,强调日积月累的实践创作与艺术感悟,科研成果的形式大多是作品而非论文及著作,如绘画或雕塑作品参展获奖,企业形象设计或标志设计作品被采用等。各省市按照现行的科研管理条例对高校进行综合评价时,往往没有考虑到美术类学科的专业特性,经常以文章发表及专著的数量进行衡量,以至于在美术高校填写的上报表中,许多很重要的专业成果找不到相应的填写位置,因此很难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及成果奖励。更重要的是,由于各高校的日常科研管理条例及成果统计形式都是针对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制定的,因此,这些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直接影响到了教师的职称评定及对优秀成果的奖励。
2.学科建设及管理模式的滞后性
目前,美术院校科研管理观念相对落后,管理模式僵化。美术院校传统的学科建设组织形式以设立二级学院及直属系为主体,按专业特点进行划分:造型学院、设计学院、媒体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国画系、史论系等。科学研究层级结构以校、院、系、研究所、教学研究室、课题研究组等形式进行设立,课题间及学科专业间的联系相对闭塞,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和沟通,阻碍了项目研究及学科专业的交叉与融合。近20年,国外新兴的视觉文化研究领域对以视觉为核心的各学科综合性研究非常重视,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相对而言,国内一些传统学科的组织形式制约了人才的流动,已经不能适应科学研究多样性与灵活性的需求,如何科学有效的利用软件和硬件的科研资源及人才队伍,是提高美术院校科研水平的重要环节。近些年,伴随高校绩效考核制度的深化及各校间科研成果的竞争,美术院校科研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许多美术院校普遍存在重艺术创作而轻学术研究,重设计实践而轻理论总结,重教学工作而轻专业研究的问题,这些现象不断地积增,违背了大学教育发展的规律,迫切需要建立切实有效的科研管理创新模式。
3.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
美术院校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良莠不齐,引进人员的教育背景几乎和岗位工作内容没有相关联系,其大部分管理人员的实践管理知识都是通过实际工作中的经验积累形成的,缺乏针对美术管理专业的系统培训。院校对管理人员经常重使用而轻培养,继续教育的环节薄弱,进一步造成非专业的管理人员与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之间的差距。同时,高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科研成果数量的激增,不断对科研管理者的工作提出更多的要求。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科研管理工作者,不仅要具有高度的爱岗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相应的科学管理知识储备,还需掌握全面的艺术专业知识,关注文化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这样才能适应美术专业科研管理创新模式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
4.美术专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
美术专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工作一直是各大院校科研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美术院校师生创作的艺术成果丰硕,但成果转化与推广程度不容乐观,这一现象与美术院校科研管理体系建设的不足有密切的关系,现行的科研成果量化与奖励制度只重视项目数量,专利总数、、刊物级别等,没有协助教师建立成果转化相应的渠道及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同时,大部分教师缺乏成果转化的意识,大多数艺术家只埋头进行专业创作,忽略了艺术成果和市场经济的对接。因此,许多艺术成果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职称评定、论文撰写等层面,没有积极地进行推广,使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致使科研成果严重浪费。
5.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弊端
美术院校科研项目负责人大多以副高级职称及以上的教师为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只能是项目参与人,以这种金字塔结构为主体的固有模式进行配置,致使项目研究人员的组成缺乏多样性与灵活性。然而,科研项目的创造性劳动,绝大多数是由这些年轻人承担,他们长期大负荷的工作,却无法成为项目的主要承担人,这种过于严格的项目申请资格的规定,虽然符合国家的项目管理要求,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间接抹杀了青年教师及学生的创造热情,无法直接地激励他们的创新思维,阻碍了艺术创新成果的产生。近年来,国家对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逐年增长,而对于承担人员资格的过度限制,使得大量的科研经费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监控和保证,出现了同一成果多头结项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科研经费的良性运转。
二、提升美术院校科研管理水平的策略与途径
1.科研资金组织与资金管理优化
美术院校的科研资金组织与资金管理需要根据学科特点进行优化,参考国外诸多大学的管理模式,对我们的管理创新颇有启发。比如,我国科研项目的管理经费的报销环节,人工费用还需通过其他途径进行支付,这凸显出管理制度中相关条款的不合理现象。国外大学从申请项目时,就已经严格进行了预算明细审核,项目研究过程中的经费使用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报账的管理体系与预算的管理体系完全分开。项目经费以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部分进行划分,间接费用的比例可占到实际费用的一半以上,项目研究中的材料费及研究人员的福利都很多。同时,项目研究中对学校内设施的使用也要收取费用。这种资金组织及管理的透明化是需要我们借鉴的。
2.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
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同时进行,已成为国外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成功案例。在美国,人才培养与一些项目研究相联系,导师招收博士生的数量与项目直接相关,博士根据导师的项目经费及研究需要来做助研工作。导师可招收博士生和博士后的数量很大,在国外一流的大学里,学术研究的辅助队伍是相当庞大的。这种管理模式为我国美术院校的科研建设提供了诸多启示。回望美术创作的发展早期,可以追溯到师傅带学徒的作坊,在规模庞大及有名望的作坊里,一位师傅拥有众多的学徒,完成大的艺术定件。这种传统的艺术创作模式与国外的科研体系有很多类似之处。首先,它可以降低进入研究领域的门槛。其次,它可以在创作与研究中培养学生。最后,它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的学费资助及科研人员工作费用。需要严格把关的是相应制度的建立,当学生参与学校的研究项目时,对该生的各种成果及学术能力的综合评定,必须有相应的顾问来监督,并设立学科组对该学生进行评分和最终的资格考核。
3.发展战略组织与科研理念优化
西方发达国家中许多大学科研管理制度的建设比较完善。美国所有大学几乎都有科研管理手册,手册中对不同专业的科研管理都有详细的规定,而且各大学的管理制度如出一辙,普遍性原则对所有研究人员及机构都是适用的。统一的标准,营造了公平的学术环境。因此,我国高校美术专业科研管理也应根据学科的特殊性,设立行之有效的统一管理模式,美术类院校与其他高校科研管理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众多复杂多变的艺术成果形式的评价与鉴定,全国美术类高校的科研工作基本相同,统一的艺术科研管理体系在全国院校都是可以使用的,具有共通性。因此,全国统一的美术科研管理体系有待建立,这既是提高管理效率及各院校横向比较的迫切需要,又是全国学术水平认定规范化的必然举措。
4.营造良好的管理文化环境
国内美术院校科研管理的文化有很多弊端,整个管理模式都是行政体制下的管理,缺乏学术研究的管理文化。许多高校把科研管理制度简单理解为项目管理、工作室制度、科研经费管理等,这是非常片面的,高校的科研管理制度不只是用于规范教师与科研人员的日常工作,更应自然成为每位教师心中的管理符号,形成普遍的约束力与认同感,同时对所有教师的行为与意识产生潜在影响。因此,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的核心及发展方向。所谓人本管理,就是指在高校科研管理的所有活动中,首先应把教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以服务教师学术研究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充分调动教师和管理者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从而使高校的学术成果获得效益的最大化。
5.美术专业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数字媒体为代表的互联网管理技术的研发水平日新月异。经统计表明,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已采用了计算机和管理软件进行日常科研管理工作,但缺少适合不同学科特色的管理软件研发。因此,结合美术专业自身特点,自主开发适合美术专业科研管理的信息系统是十分紧迫的工作。现代信息技术监测在科研成果认定、质量监控、制度决策及成果创新过程中广泛应用,对于简化科研管理的流程,提供科研信息与数据的统一与利用,加强管理的科学性具有重要作用。互联网管理技术不只是信息化管理的媒介,还将成为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数字媒体网络技术在美术院校科研管理中的应用,美术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必将走向信息化与规范化。
三、高校美术专业科研管理评价体系建设与实践
我校是率先开设煤层气抽采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该专业于2010年申报成功,2011年开始招生,现在校学生共174人,第一届毕业生已全部就业。我校煤层气抽采技术专业是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群中专业之一,也是矿井通风技术,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向矿井瓦斯防治方向的一次延展和深入,侧重点在于煤矿井下煤层气抽采技术和管理。该专业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主要涵盖煤矿井下开采、通风、监控、抽采、安全管理等方面学科,构建以煤层气开发与利用的设计、施工管理等工程技术为主线,兼顾相关知识、素质教育,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市场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端技能专门人才的课程体系。
2目前存在问题
2.1课程定位的局限性
我院该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煤层气开发企业和矿山企业,但现课程设置中较少涉及煤层气地面开采与利用,学生毕业后尚不具备到煤层气、页岩气相关企业进行地面开发、设计、施工及管理所需的技能、知识和专业素质,学生无法到地面开采的相关企业工作,尚不能扩展学生就业的需要。
2.2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内容有待调整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在我校煤矿开采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的相关课程较简单综合,造成部分教学内容不足。如地质课程,仅开设了普通地质、瓦斯地质,但该专业的地质课程应涵盖的矿床学中的煤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煤层气地质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较少涉及,这些在《瓦斯地质课程教学内容探讨》中有详细论述。如瓦斯防治和煤层气抽采技术的课程设置部分内容重复,在瓦斯防治中已涉及了瓦斯抽采的部分内容,且深度较浅。
2.3教材体系建设薄弱,教材空缺现象突出
该专业的许多课程多来自于相关专业,因专业差异以及教材编者知识结构局限性,国家规划教材很少,所用教材只是编者专著或别的专业的适用教材,通识性差,对该专业并不完全适用,造成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实践脱钩或者实用性不强。很多课程还没有教材,授课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学识,在众多教材、专著内选择认为适合的内容进行授课,授课内容零散,涉及学科理论深浅不一,缺乏系统性、通识性和科学性。如煤层气勘探与开发,包括了煤层气地质、煤层气开发、煤层气利用等众多课程的教学内容,针对性不足。
3煤层气抽采技术专业课程设计与构建
3.1煤层气抽采技术体系分析
煤层气赋存状态、控气地质因素、产出机理、开采方式、产出特征的不同导致其赋存与产出均有其显著的特殊性,鉴于此,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既有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的来源、借鉴甚至直接移植,又有自己的独特性,还有与采煤技术交叉融合的耦合特性,是一个与常规天然气和煤炭开发技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复杂技术系统。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主要包括勘探技术、开采技术以及协同开采三大技术体系,勘探技术包括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钻探3类方法,以及地质分析与选区的综合技术;地面开采的程序主要包括钻井、固井、完井和地面井增产技术及排采技术;矿井井下抽采技术中的模块化区域递进式抽采技术、分源双系统抽采技术、保护层抽采技术、卸压层抽采技术和采空区抽采技术等;在煤气共采技术形成了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的时间顺序、空间衔接和开发技术途径,形成了煤层气立体抽采工艺与配套技术;地面集输工艺较简单,一般为“井场一采气管道一集气站一集气管道一处理厂一输气管网”的工艺流程。
3.2根据所需技术体系分析课程设置
煤层气地面抽采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天然气工程、矿业工程等众多学科,煤层气藏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的煤层气开采必须要具有针对性措施,需要煤田地质学与天然气地质学紧密结合、煤储层理论与常规天然气藏工程技术紧密结合、煤层气排采技术与钻完井紧密结合。因此,煤层气抽采技术专业要求掌握或熟悉地质学、煤层气及煤炭资源地质勘探与开发、煤矿安全生产和安全减灾、井下煤矿瓦斯抽采、地面煤层气(瓦斯)开采、储运与输送等多方面的技术,分析各院校煤层气相关专业课程开设情况,主要开设了包括涉及地质、力学、勘探、煤矿开采与安全、地面抽采技术、地面集输配技术、钻井与抽采设备、煤层气综合利用、管理等多方面的课程。
3.3专业课程设计
根据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的特点,结合我校该专业主要是基于云贵川渝等煤炭行业及煤层气、页岩气开发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学校地质、煤矿开采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等专业的基础上设计该专业课程。课程设置主要考虑知识与所需能力相适应;岗位技能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与行业需求、企业需求相适应;与专业学习的需要相适应,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等原则,主要设置有以下几大类专业课程,以满足学生在毕业后可在煤矿、煤层气、页岩气等相关企业单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并为后续成长打下较好的基础。地质类课程:普通地质、煤矿地质、瓦斯地质、煤层气地质。力学类:矿山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石力学。煤矿开采类:矿井开采与掘进、矿井通风、煤矿安全技术。井下抽采类:煤层气抽采技术、安全检测与监控、防突规范与管理。地面开采类:煤层气开采技术、钻井与完井技术、测井监测技术、煤层气输配技术、煤层气抽采设备及维护。其他:工程制图、AUTOCAD、流体机械、现代企业管理、安全评价技术、环保概论与煤层气综合利用、事故应急救援。
3.4专业课程构建
为更好地达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构建分成了公共课程、专业必修课、实践课程、专业选修课四大方面。在完成大学基本素质教育即(公共课程)的前提下,对应未来就业岗位(群)所需的专门技能设置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结合我校特点开设了一般的实习实训课程和增设了技能鉴定这一教学和考核实践教学内容,还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职业素质设置了一组专业选修课。公共课程主要包括了思想政治、英语、数学、计算机、体育、应用文写作等。专业必修课:工程制图与CAD、普通地质与煤矿地质、瓦斯地质、煤层气地质、矿山工程力学、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矿井开采与掘进、矿井通风、矿井灾害防治、安全检测与监控、煤层气抽采技术、煤层气开采技术、钻井与完井技术、煤层气输配技术、煤层气抽采设备及维护、测井监测技术、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教学课程贯穿与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分为课程实训和集中实习两大部分,除了一般工科专业的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课程外,针对本专业的特点,特设置了地质认识实习、煤矿(煤层气)认识实习,瓦斯灾害防治、抽采工程顶岗实习及其设计、安全检测与控制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中增设了瓦斯检查工、煤矿抽采工、钻井工、煤矿防突工等技能鉴定实训内容。专业选修课:环保概论与煤层气综合利用、防突规范与管理、事故应急救援、安全评价技术、工程项目管理。
4结语
(1)我校在办该专业之初,将专业定位于地面开采与井下抽采两个方面,面临煤炭行业困难时期,生源不足以开设两个方面,急需整合此两个方向一并教学,经过教学实践,该课程设置能够较好的融合地面开采与煤矿井下瓦斯抽采两个方向,课程设置中体现了“适专业,宽口径”的目标,能够基本满足行业人才的需求,也扩展了学生就业的需要。
关键词:美术专业毕业论文;论文开题;论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J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7-106-2
美术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艺术教育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进行艺术考察与材料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及使用,学科论文与实用文体写作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良机。近年来,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在规范化方面有所改善。然而,随着学生数量逐年上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却逐年下降,其中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下降尤其严重。本文根据近几年的毕业论文辅导与管理工作,本文对这些年质量下降的毕业论文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发现了一些普遍的规律性问题。并针对问题,对论文教学计划和方案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
一、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开题常见问题
(一)论文选题
合适的选题是提高研究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重要保证。多数同学在选题方面缺乏新意,显得陈旧老套,自主性不强,研究价值和意义不大。其次是论文选题盲目笼统,不够精准,缺乏内涵和外延性,或文不扣题,部分题目字数偏多不够精炼,逻辑性不强。或选题偏大,无法用一两个月、数千字深入展开论述,只能点及皮毛。如《工艺美术研究》《论中西方文化艺术比较》《论中国工笔画》《论产品包装》《论中国美术发展历程》《我的何去何从》等。或是论文题目结构不完整,只有名词,缺少动词或介词,或者是重复使用动词,如《抽象与写实》《内衣的流行色》《传统民间绘画艺术性的研究分析》等。因此,导师的积极引导或建议学生选择有研究价值的和正确的选题,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
(二)论文开题报告不按照要求填写,随意拼凑一些不相关的内容
对该课题的研究目的较含糊,缺乏对课题研究价值与意义的认识。其次知识面狭窄,查阅资料不够,在该项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方面,把非常陈旧的选题说成是国内外现在无人研究,本项研究可以填补本课题空白。研究内容不够简单明了,满篇幅的长篇大论。
二、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方面常见问题
(一)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是全文的浓缩,也称内容提要或概要。主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等要素。不对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和评论,我们学生在摘要撰写时惯用“本文”、“笔者”等作为主语,习惯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及自我评价。还有大部分摘要复制正文中的某一段落,结构不完整,不能够概括反映论文内容构成。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字的选取都是遵循一定规范的,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而从论文中选取出的词或词组。关键词的内容应该与论文密切相关,不能使用常用词,如特点、比较、研究等。
(二)文不对题或研究方向与本学科偏离
文章内容与标题有明显不符和偏差,非本学科研究范畴。如:《电热水壶的可能性研究》标题感觉与艺术设计专业无关,而文章内容却是电热水壶造型设计。还有一些文章不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论述,比如谈关于绘画情感方面课题,前一两段内容还围绕绘画情感这条主线,中间部分就偏离到绘画教学问题上了,再后的结论则偏离到另一个主题上了。
(三)写作能力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选题的自主性不强,题目与研究内容陈旧、老套、缺乏创新。表现为单纯叙述多,口头用语或方言使用频率偏多,对选题的静态解释和再次印证做得过多。创新和理论深度稍显不足,有些论文在研究具体画家或具体作品时,过多地描述画家的生平,不善于与其同时代的作品去比较,更没有放入当时整个社会大文化环境中去分析,这就使得作者在论文自主分析能力方面显得无力,更缺乏对问题的判断与定论。其次有些论文行文中分段过渡不自然,依靠小标题进行上下段落衔接,引用图例量大,而对图例分析缺乏深度,文章拼凑痕迹明显。下载一些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内容拿来不加分析地肆意组合,前后自相矛盾。如《关于地域民俗文化对民间艺术的影响》一文,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肯定地域民俗文化对民间艺术的影响,然而到文章结论部分话锋一转,对前面的论述予以否定。
(四)论文结构不完整
主要表现为论点不鲜明或没有论点,结论不充足或没有结论,“缺头少尾”或“虎头蛇尾”。全文从头到尾都是对研究内容单纯的叙述或介绍,没有一个明确的研究切入点和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或者是文章开头架势很大,随着文章的深入,论述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对所提论点不能自圆其说,首尾缺少呼应。
(五)格式不够规范
美术与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格式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一是习惯自我发挥,对论文原有固定格式进行随意修改,破坏原有格式及结构。二是不善于阅读,对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理解不够到位。三是没有掌握WORD软件功能,无法按照论文格式标准要求独自完成。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思想认识与指导力度不够。随着近几年学生数量的增加,师生比逐渐加大,几乎全体专任教师参与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由于美术专业教师主要承担技法课程教学工作,且大部分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身平时缺少论文写作与系统的科研训练,在论文写作方面缺乏经验,因此在论文辅导工作中存在许多困难。从毕业论文的开题到写作及最后答辩难以达到严格的规范要求。
从学生的层面上讲,由于艺术生在招生录取中,文化分数要求普遍偏低,尤其是文字写作能力偏低或缺乏兴趣。因此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困难重重,易出现言语匮乏、概念模糊、格式混乱、文不对题,论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其次是美术学科学生缺乏端正严谨的态度,学生普遍认为论文写作与专业技巧知识关系不大,毕业论文的撰写较耗费精力,不必全身心投入,毕业论文成绩只要合格即可大功告成。此外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与相关学科文献资料源的丰富,给学生提供了论文参考的便捷途径,同时也给论文抄袭提供了方便,论文抄袭拼凑成风。另外就是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学生大部分奔波于各类招聘会,心情浮躁,无法安心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于是出现毕业论文写作不够积极主动,甚至应付的情况。
这既是教风与学风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我们在论文工作中对此采用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未能完全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这需要我们在今后本学科毕业论文工作中,从自身的工作中找问题,严抓教风与学风建设,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毕业论文工作方案和实用于美术学科的文体写作标准及评价体系,这将对美术学科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建立以系负责人与教研室分级管理制度。把教师能否完成本学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作为教学工作考核的一项指标,打造一支业务过硬的老中青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团队。鼓励教师在科研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确保学术与教学相互促进。同时以传帮带的形式,对青年教师有规划培养,直至青年教师能够独立进行课题研究及完成毕业论文的指导。
其次是实行导师制,根据教研室分若干课外兴趣辅导组,可安排学生在第二学年后半阶段开始在导师指导下有步骤地进行训练。根据学生的志趣和专长制定训练计划,内容可包括美术基础、艺术创作(设计)、阶段应用文写作、创新训练等,以此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指导教师在平时加强自身的学术研究,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研究过程影响学生,以此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及兴趣。这种训练方式也可以作为毕业论文与创作设计的前提,为学生毕业论文与创作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是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实际情况,实行毕业论文类型多样化,如艺术史论、民间艺术、艺术评论、创作(设计)构思与理念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设计)撰写可行性报告书、结题报告书。在撰写此类文章时,思路不能只停留在创作(设计)方法或内容本身,而要上升到对当代社会生产生活、意识形态、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关注,要有社会责任感。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有针对性的教学与实践,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抄袭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实践与研究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的自身科研能力。
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这些问题是年复一年重复出现的,同时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参与毕业论文工作的全体教师有坚定的意志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确保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