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考地理总结8篇

时间:2022-11-15 06:43: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考地理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考地理总结

篇1

关键词:高考地理;文综;解题技巧

地理是对自然、人类以及社会的综合考察,在对地理的学习中学生通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模式,不利于对现实情况的灵活变动及问题的解决。为了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加试题考察的实用性以及实效性,高考地理试题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高考地理文综试卷中,主要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则以单项选择题为主,而非选择题多为综合题,且占有较大的比重,其试题模式也越来越开放化,只有更好的掌握高考试题的命题规律以及考察方向,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探求更好的解题技巧【1】。

1.选择题解题技巧分析

高考地理文综试题的选择题多以单项选择题为主,部分省市在自主命题的试卷中才出现了多项选择的模式。本文主要针对单项选择题进行相关解题技巧的探讨研究。首先,看题目,地理文综卷的选择题多以材料为主,根据题目对下述几个选择题进行解答,同一材料下的选择题具有较大的关联性,一般具有前后呼应的关系。部分题目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例如地理数据统计图表、一些坐标或符号等。在一些地图中,通常会给出相应的经纬度、山脉走向、高度、行政区域、河流或铁路线等信息,在初步的数据信息下,学生可建立一定的空间概念,进而与相关的知识点结合,最终找到与题目相关性较高的答案【2】。其次,审题目,审题时需要先对每一题目的题干进行阅读及了解,再有目的性的阅读材料,准确并快速捕捉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读材料的过程中可以将重点信息用线画出,例如涉及到地点、时间以及方向的相关信息。此外,还需要养成正确的答题思路。平常积累的知识点较散,而试题则是对某一方面进行考察评估,此时,在审题后需要学生从平常所学中提取出所有相关知识点,快速对接到相关度最高的知识点,通过层层推理以及判断来达到较高的答题准确率。

根据多年高考地理文综试题,本文总结出以下几种解题技巧:

1.1以材料为主

高考试卷通常是由多个出题人经再三思量而出的题目,在材料的选择上通常比较考究,每一个题目均与材料有较大的关联性。每一个图文材料均有较大的深意,解题时均不可忽略。同时,也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干扰信息,必须注意关键信息的把握,细心从材料中筛选有用的信息。

1.2排除法

排除法是单项选择题常用的解题方法,在一些考察记忆类的题目中应用较为广泛,尤其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布以及特征等题目中。有些题目在选择时可直接看出,而有些题目则存在一些干扰项,无法直接选出。此时,则需要对明显不正确的题目首先排除,尤其是看起来叙述完整性有所缺陷,或明显荒诞的答案选项进行排除。同时,部分题目中会出现了十分肯定的用语,例如一定、肯定、都、全部等字眼,此类选项大多为错误干扰项【3】。

1.3从答案入手

由于选择题为单项选择,因此,也可从答案入手进行逻辑分析。若A选项正确的情况下,B选项也正确,则表示这两个选项均错误,可直接排除,进一步提高选择的准确率【4】。

1.4答案肯定时采用直选法

选择题答题时多凭第一感觉选择选项,而据相关研究表明,第一感觉答题的准确率的确较高,在对某一答案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时,不需过多停留,快速并直接的选择答案,避免耽误更多的时间。而在返回检查时,尽量不要轻易对原来的选项进行改动。

1.5答案迟疑时关注题干要求

若所有选项的答案均认为正确,而此时则需要考虑答案与题干的相关程度。仔细阅读题干,分析题干的要求,若与题干的相关度较低,即使叙述正确,也不可进行选择。

2.非选择题解题技巧分析

非选择题部分是高考地理文综试卷的主要部分,且随着开放性的加强,对学生扩散性思维以及知识点掌握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进行综合体的解答时,不仅会考察到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掌握,还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严谨性等进行了考察。只有探究出综合体的答题技巧,才能更好的应对高考试题,做到条理清晰、简明扼要、直击要点【5】。

2.1综合体解题技巧

①对图文材料进行仔细审查

大部分地理文综试卷的37题为图表材料解答题。通常有统计图以及叠加图两种形式,此类题目的题干信息相对丰富以及复杂,需要对其进行仔细审查,正确的解读图形资料并使其与文字材料相呼应。在进行统计图表的解读时,通常可知其以表格以及饼状图的形式为主,解读时需要明确分组以及主要的统计要素,对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比较各种要素之间的变化。而叠加图通常具有“区域+示意图”、“区域+等值线图”。解读时首先需要对图形的背景条件进行分析辨别,即找出图形所处的具体区域。进而读取图例以及图名,找到关键信息。等值线也是叠加图中的重要信息,在对等值线进行解读时首先需要观察其走向及趋势,了解等值线的含义,观察局部弯曲区或闭合区的变化。在解读图形的同时,还需要对文字进行详细分析。许多重要的信息均隐藏在其中,特别注意文字中涉及到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相关信息。

②构建解题的思维导图

部分综合体的信息过多,学生在解题时容易混乱,无法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有条不紊的分析,为了使得解题思路更具逻辑性,更加合理及规范,可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或者列模板的形式进行分析。例如地理试题:据表4归纳的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在该题的解答中,可以依据思维导图的模型进行分析,分别对比城镇用地结构的变化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6】。

③明确答题规范

在答题时一定要注意表述准确、简明扼要、叙述完整、字迹工整。同时,还需要有清晰的解题步骤及思路,用语规范,减少不必要的丢分。

2.2例题分析

例如:看图表并回答:泛亚铁路(新加坡至昆明)将是联系东盟和中国的重要通道,其中,新加坡一吉隆坡一曼谷的已有铁路为共用段,自曼谷至昆明的待建铁路有东、中、西三个

该题的问题主要是对铁路交通线进行区位因素分析,通过上述图表可知,东线经过的城市最多,且铁路总线也较长,但不需要进行大量的新建铁路施工。从图1中也可以分析到,东线经过区域多为平原,且经过区域通常在沿海地区,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人口密度也相对较大。因此,在解答时可总结为:运营里程长;利用现有铁路长,需新建铁路短的优势;铁路主要经过平原;所经地区人口较稠密,城市多,经济相对发达。

参考文献:

[1]魏欣欣.浅谈高考地理文综题解题技巧[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2):120.

[2]杨芳.浅谈高考地理综合题的解题技巧[J].新课程・中学,2013,(5):109-109.

[3]强锦江.新课改高考地理选择题试题类型与解题技巧[J].校园英语(上旬),2014,(4):35-35.

[4]袁信涛.高考地理图文资料题的解题技巧[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4,(1):82-84.

篇2

1.整体审题

在高考地理考试过程中,一般综合型试题的题目都比较复杂,给出的条件也很多。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可以先对题目进行整体审题,了解题目的大概意思以及题目要求考生做出解答的问题类型。在整体审题过程中大致浏览题目所给出的材料,并根据所提供材料对解题类型有一个大概了解,对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总体概括。

2.准确审题

在对题目进行整体审题后,考生对综合型试题的考查内容以及提供的材料都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时在准备开始解答综合题前,要对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和题目的问题进行仔细阅读,例如,题目中提出的经纬度、太阳高度角、位置分布、图例图标等信息。对题目所提供的所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仔细阅读材料中的每一段话、每一个数据、每张图例表格,总结出题目和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明确解题过程中的主导思路,防止发生所答非所问的问题。

二、利用材料信息

地理的综合型试题一般都伴随着数据、地图或者图表等材料信息。在对综合型试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要学会多应用题目中所提供的材料信息。例如,题目中多次提到四川盆地,那么可以由此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考查的是中国地理知识;其次,四川盆地有高山阻挡、海拔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等知识点;最后,再根据具体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内容作出准确答案。

三、学会进行知识迁移

高考地理的综合型试题不仅是对学生地理知识储备量的考验,也是对学生临场发挥、随机应变能力的考验。地理考试主要考验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以及对不同类别的材料进行分析的综合能力。根据不同题目和材料进行知识迁移需要考生具备过硬的地理知R基础。例如题目所给出的问题是石油、天然气的运输方式。那么根据所学知识想到石油、天然气均为流体,只能使用管道运输的方式,再由管道运输所想到管道运输的优点(运输成本低、所占面积小、连续性强等)。

四、注重答题细节

在解答高考综合题时要尽量使用专业的术语,答题卡对每个问题的回答区域进行了有限规划。这要求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尽量使用准确、精炼的语言进行作答。在答题过程中使用书面语言,切忌出现白话文。高考试卷是流水式阅卷,每一名阅卷老师要在短时间内对大量试卷进行批改。在综合型试题的阅卷过程中简练的答题内容可以更好地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使得阅卷老师根据知识点对试题进行打分。

在答题过程中要做到具体案例具体分析,不要使用套话对试题进行解答。在综合型试题的解题过程中,很多考生对于同类型的问题使用套话进行作答,导致多个试题的答案出现严重雷同。同时在综合型试题的解答过程中,由于答案内容过多,导致阅卷老师不能很清楚地看到采分点。考生可以在答题时将答案内容标注序号,或者使用首先、其次、最后等条理清晰的词语对解题答案进行合理划分。这样不仅可以更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也可以帮助阅卷老师更快速地抓住答案的采分点。

在答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就是认真书写、规范作答。阅卷老师每天都要审阅大量的试卷,一份书写规范的试卷可以有效缓解老师们的工作压力。规范的书写不一定要求学生的字迹多么漂亮,只需要在作答过程中清楚写好每一个字。同时还要注意不要在答题过程中大量出现错别字和勾抹痕迹,如将“锋面”的锋字写错成“峰面”;将“大洋洲”的洲写成州等。规范的书写以及整洁的卷面可以对考生的考试成绩产生一些影响,因此在综合题的答题过程中考生也要格外注意。

科学合理的解题方法可以让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中提出的方法要领适用于每一名文科考生,相信只要考生在考试过程中拥有细心、信心和决心,一定可以取得满意的高考成绩。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考地理 解答方法

高考地理分值为选择题44分,综合题为56分,从比重来看综合题越来越成为师生关注的主要方向,那如何答好高考综合题也是近些年来我们这些地理老师关心的问题。地理高考试卷的综合题答题的切入相对简单,能全面、准确、深刻地完成答题却十分不易,如何提高地理试卷中综合题的得分率就成为即将步入高考考场的广大文科类考生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结合部分高考试题就如何答好地理综合试题谈谈答题技巧,希望能给广大考生一点帮助和启迪!

1.深刻理解和把握试卷命题者的命题意图,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答题事故出现。

有些考生一到考场就发懵,会出现知识点想不到,想不全的毛病,考试时在试卷上胡乱答一气,因为很多人都误以为把卷子写满,怎么着都能得点分,可是结果有的考生甚至一分得不到。这种情况在高考试卷中屡见不鲜。之所以得分不高,就是因为尽管考生写了一大堆,但是都是头脑里模糊的影像。正确的解答技巧应是针对题目要求,调动所学知识,有层次,有逻辑地组织语言。这就警示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避免记而不牢,背而不准,前背后忘,印象不深的尴尬情况。

平时地理综合问答题的复习还要注意总结命题者的答题思路。答题时注意研究命题者的心理,跟命题者斗智斗勇,我们也可以理解成为做题就是在和命题者玩一种智力游戏。通过分析命题者的意图,然后来找出这个游戏的规则,发现我们能够获胜的方法,从而赢得这个游戏。

2.答题之前慎重审题,找到题中的关键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挖掘题目中显性和隐性条件,善于收集、整理、分析有效的地理信息。2003年全国卷的第36题为例,考生在读这个图像系统回答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地把握文字信息,如三个方向性的动词――南望、北顾、俯视;季节的时间信息――同一季节,一面是晴岚可爱,一面是寒沙衰草。由此判断黄土高原就是秋末,这是因为华北的秋末是非常漂亮的,而长城以北的内蒙古高原出现了初冬的寒沙衰草的景色。这就是对地理上时间和空间文字信息的准确把握。第二步就是把握图上的信息。图上它给了10℃等温线,等温线在不考虑海陆分布及其地形的影响时,应该与纬线平行。但是在这幅图上,受太行山的影响,10℃等温线发生了弯曲。图中的长城是划分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界限。另外还给了一条200米的等高线。这条信息非常重要,200米的等高线以东是华北平原,以西是黄土高原。所以,有效地获取、整理、分析文图地理信息才能准确地结合地理基础知识解决地理实际情境问题。

3.注重由“地”联想到“理”,善于将地理试题情境回归到基本的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上。

地理试题情境的设置千变万化,素材的来源十分广泛,试卷的切入点,很可能都不是老师讲的,也不是教材上有的,但问题的落脚点始终不会脱离地理本身。考生要深信地理试题的答案要领定能在课本中找到联系。我们的思维要迅速地与相应的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接轨。现在的高考命题思想以能力立意,层次上要求比较高,但是对知识的运用,基本上都是基础知识。近几年来的文综地理试题,考查的都是基础知识,即基本的概念、原理、规律和观点。如2004年对“拉闸限电” 热点问题的考查,从地理角度要分析西部两个电力输出省缺电的自然原因。解题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两省的水电比重大――缺电(水电)――缺水――河流的径流量小――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季风气候区的季风不稳定。

4.答题要点尽可能全面,提倡“广挖坑”,切忌“深凿井”,运用发散性思维在自己大脑中收集答点,选取最佳答案要点。

问答题的设置强调是某一个中心问题,围绕中心问题,涉及几个层次和方面。可惜有些考生,即使是比较好的考生,也会出现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毛病。往往在某一点上,答的是非常完整的,分析得很透彻的,但是他只能得到这一点的成绩,而其它方面呢,他得不到,这样的考生是很可惜的。针对地理情境的设问,我们应从不同的层次、不同视角去分析,在草稿纸上尽可能地列出自己的思维要点,然后合理地进行重组、取舍。如高考中曾对青藏高原的生态失调的原因进行考查,绝大多数考生都没有回答到鼠类活动猖獗这一原因。

5.运用心理地图,快速进行图文、文图和图图转化,准确空间定位。

地图是地理的工具,也是学科的特点,我们常要用地图来获取地理信息、解决问题。例如2003年试卷的第36题的题干给的是一段文字,题目很新颖。它说一位古代的旅游者,他在旅游之后写了一段游记,他这样写的: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然后让考生读这段文字,并结合图来回答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到自西向东115°、116°、117°三条东经度经线,纬线有两条:40°N、41°N,据图和文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出乎我们所有老师和考生的意料之外的,问该作者登高之处,距这六个经纬线的交叉点哪个最近?当年选错的同学大多数都是选了北纬40°和东经115°,他们认为身在黄土高原、太行之中,就可以南望、北顾、俯视了,但是这里面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长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基本都是1000米海拔,那中间有山脊,再有长城,在黄土高原上北顾是不行的,同样道理在内蒙古高原也不能南望。最终的答案应该是作者在长城之上。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考要增加选拔性,很重要的一个命题手段、手法就是跳跃性。

6.简答型综合题的答题策略

准确审题、充分获取有用信息。正确解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准确地审题,包括给出的文字材料、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表等。要尽可能挖掘一切对解题有用的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创设解题情境。

①对于文字材料要留意每一句话、每个数字、符号,因为这些都会是解答问题所必备的条件,忽略了某点就可能答非所问或答不全。尤其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

②对于各种地理数据统计图表,要首先熟悉图表的结构特征,了解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还要研究该地理要素变化的趋势。比如地理坐标图,要弄清楚横坐标表示的是什么;到底有一个或两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有时还必须注意坐标的刻度是否一致,2004年江苏高考试卷第2题的正确率很低,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许多同学没有注意到两幅图纵坐标的刻度并不同。

③在地图上,给出的经度、纬度、山脉走向、山脉的高度、河流、行政区界线、铁路线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能够建立起相应的空间概念,进而与区域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也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地理图表的试题,要结合文字叙述分析阅读地理图表,准确获取有效解题信息。另外还要注意挖出隐含信息。有些试题的条件是地理原理中必须看准的,而试题往往并不明确,而有意识以间接方式或在细微处表示。

7.打破平时在复习备考中解题的思维定势,灵活自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有些题目按平时训练的解题习惯去做可能事倍功半,如果我们能大胆地跳出传统思维的禁锢,用灵活经济有效的思维方式去应对,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2002年高考中金融中心营业时间的推算,考生不必一一地去计算3个城市的具体时间,只需判断相邻两个城市的时差为8小时即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Z]2000年1月

[2]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年2月

篇4

关键词: 高考地理综合题 审题 分析 表述

一、认真审题,解读信息

审题具有一定的程序。首先,注意试题的数量和分数的分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其次,确实弄清楚每道题的题意,搞清楚题目所给予的条件和问题,明确题目要求,因为考试要求可能与学生答题习惯不同,所以一定要按照题意和要求回答。要认真解读试题中的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每个数字符号,搞清楚设问与所给材料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多地从题干、设问和图表上提取有效信息,进行信息间关系的判断,互相佐证或排除错误判断。更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如果忽略了某个方面就可能造成误答或答不全。最后,对于有些“似曾相识”的题目,更不可掉以轻心,不能凭“想当然”作答。要将考题与平时做过的题目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细枝末节”上的区别。如有,把这些“区别”看出来,就可避免失误。

二、综合分析,巧妙答题

在准确审题后,解题的关键是有正确的答题思路,灵活地调动和运用知识,综合分析,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成功“对接”来解答。

综合题的解答时要有整体性思维,因为综合题的设计往往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从不同侧面或者事物的不同层面设问,所有要求学生必须用区域研究的方法,全面思考,围绕“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一思路,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即从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资源、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方面入手,找出优势条件或限制性因素,综合分析,提出发展方向或解决措施。

如分析沙尘暴的危害、产生原因和对策时,从危害来说,就必须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对人类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从原因来说,必须考虑自然原因,如大气运动、大气环流的稳定性、气温的变化、地表的植被状况等;而人文原因则要考虑人类对地表的各种破坏,以及造成这种破坏的背景因素,如人口的增长导致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的开发而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等等。

三、准确表述,书写规范

要指导学生答题时答案简明扼要,准确、精练地表述要点。各要点应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最好在各要点前标上序号,这往往比一整段论述会得到更多的分数。如果的确有必要作深入阐述,那么最好先列要点后发挥,切忌集中一点唆没完而不及其余。答案要尽量使用课本中的地理语言来表达,因为课本中的语言表达是最科学也是最规范的,更容易接近参考答案。要让学生注意,地理语言在表达上绝不能用“好像”、“可能”、“大概”来作答,作答中用词不准确或不完整,包括错别字,也会影响得分。

答题时不仅应做到思路清晰、方法得当,还应要求学生做到书写清楚,格式规范,布局合理,保证整张试卷卷面的整洁美观。这除了能得到客观上的高分外,还能得到主观上的“感情分”。心理学中的晕轮效应表明,一个人对某人有了一定认识后,会影响到对该人其他方面的认识和评价。阅卷老师在枯燥、单调的批改过程中,看到整洁美观的卷子,会产生赏心悦目的舒适感觉,会觉得这考生不错,有可能给一定的印象分。

四、讲究策略,强化技巧

1.少与多的技巧。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漏答知识点,根据目前的高考评分情况,则不如多答。

2.具体与模糊的技巧。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有把握就可适度模糊处理,否则可能自露马脚。如问苏门答腊岛为何多地震?如果不清楚苏门答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就会模糊解答:苏门答腊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震。千万不要答成: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震。

3.条理与段落的技巧。一个问题答一段,或者一个方面答一段,还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及要点与原理的逻辑关系,精心设计思路,进而确定哪个要点需重点分析,哪个需要简略阐述。这样才能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千万不要自始至终只有一个段落,否则很容易造成有些要点学生答到了却得不到分。

4.主要和次要的技巧。尽量抓知识的主要方面,切中要害,实在没把握怕抓不到,则主次一起抓,多多益善,但要注意把最精彩、最重要的尽可能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教师造成主次不分、回答问题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

篇5

关键词: 高考 地理综合题 解题思路

综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不难发现,地理二卷综合题都是以文字、图表为背景,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创设问题新情境,多角度、多层次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有效信息、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这已成为地理学科的显著特色。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这一能力?现我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关于地理综合题的解题方法与策略的思考作说明。

一、仔细阅读材料和图等素材,获取和解读信息,明确试题的立意和设问。

综合题往往都要提供一些信息,信息的表现形式有文字材料或图表。文字材料一般包括试题条件、试题要求和考查意图等内容,解读文字材料最关键是抓住“关键词”和“限制语”。关键词和限制语主要有:①时间限制时间有时刻、日期、季节、时期、地质年代等之分。②空间限制:地理位置包括经纬位置、海陆位置、海拔位置和相对位置;海洋与陆地、东部、西部、中部、南部和北部、高空与近地面、地表与地下。③属性上: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范畴之分;也有抽象和具体之分等。即使是属性相同,还存在级别高低的差异。因此,高考题中所给的材料切不可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找出有效信息,是解题不可缺少的,甚至于本身就是试题的答案。解题时必须认真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综合分析,明确材料的中心问题及属性,理清它们与地理学科中哪些知识、规律和原理产生联系;明确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辨别哪些是人类活动对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起主导作用,哪些是关键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样,通过阅读从材料中提取关键性信息,掌握材料的核心和问题的本质,为进一步分析提供基础。为了准确把握材料的有效信息,真正读“懂”题,避免“下笔千里,离题万里”的苦恼,笔者认为学生在阅读材料时可分以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通读。即全面阅读,整体把握信息。分析问题就是明确问题的内容与目的,了解解决问题的条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审题过程,这是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学生解答问题,必须清题意,明确问题问什么,提出什么要求,等等,而要解决该问题,需要从材料中提取哪些有用条件解决问题等。通过近年高考题型分析,可以看出高考命题的材料题就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通过有用信息和已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归纳并整理得出结论的能力,这充分体现了对能力的考查,而不是默写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这一方面必须在平时作题中训练。分析问题这一环节,通常被学生忽视,学生一般是拿过来题就做,缺少分析问题这一环节,这往往是学生在应用地理知识时出现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分析问题是学生的一种智力活动,它包括学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以审题为例,首先要有正确的认知过程,即看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思维过程理解题意,进一步分析题目所给概念的关系,明确题目要求。通读的目的就是大致弄清楚本题是人文还是自然地理;是中国还是世界地理;是不是综合了人文与自然、中国与世界;是不是自己熟悉的;是不是紧扣了社会热点,这个热点自己又了解多少;本题涉及哪一本教材,哪一章节;材料中的图是教材中的还是以往试卷中出现的,如果图感觉似曾相识或根本没见过,则或许是我们熟悉的图表的“变脸”,因为要相信万变不离其宗,“宗”即“课本”。可见,通读的效果在于“定下心”。

第二步,画圈。即抓住关键信息,筛选有效信息。我发现很多英语教师在给学生训练阅读理解时,都强调学生要边阅读边画圈。圈什么?圈与题干一样或相近的一些短语或单词。这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读懂材料,并能迅速抓住关键信息。虽说“隔行如隔山”,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那么,什么是地理的关键信息?地理科学研究的是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解题时能知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现象”显得尤为重要。我把上述信息称作地理综合题的“黄金信息”,当然是有效信息。不仅阅读材料时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画圈”,阅读题目的设问也需做这个工作。因为只有明确了题目要我们干什么,才能“答即所问”。例如,题目让学生“评价或分析××区位”,关键信息就是“评价”或“分析”,这两个词都是中性词,就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评价或分析。如果题目要求“分析××有利的区位”,关键信息自然就是“有利”了。可见,画圈的效果在于“定细心”。

第三步,标注。地理综合题十之八九都是提供图文材料,所谓标注就是把文字材料中直接(显性)或间接(隐性)获得的有效信息(如,经度、纬度、海拔、方位、地名、风向、流向、时间等)标注在材料的图中,以明确、丰富图表信息,为进一步打开解题思路提供充足的感性信息(或依据)。可见,标注的效果在于“定清心”。

二、积极联系教材,拓展地理思维。

虽然材料分析题提供的情景是联系社会实际的问题情景,对学生而言是新情景和新问题,然而它必然是教材内容的“影射”。以教材的原理、规律和模式为知识基础进一步分析材料,进行横向的延伸与纵向的深入拓展,以求触类旁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探索解决措施和对策也就是所谓的会应用知识,就是为解决问题而回忆相关知识并选择有用知识的过程,从而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会用知识,这不仅需要记忆,而且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地理知识本身的特点,往往使学生出现某些弱点,而不易重现已学知识,甚至重现错误的或带干扰性的知识等。例如,回答“说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一题,题意与要求十分易懂,但对这一界线已模糊(可能与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线混淆)甚至忘记,就无法解答此题。另外,地理概念复杂多样,有些概念十分接近,但又不同,容易造成重现错误或出现干扰性知识的现象。例如,地形、地形区、地势、地貌,是相互联系,但又不同的概念,在解答问题时,容易弄混。例如,题中要求“写出图中的×处的地形区名称”,很多学生写成“高原”、“山地”之类的地形名称,却不知必须写成“××高原”、“××山地”,导致失分。再如,题目问“北美的地势特点是什么”,如果把答案成了“东部为高原、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山”则意思虽然不错,但不符合题目要求,学生写的显然是北美的地形分布特点,地势特点应写成“东部和西部高,中部低”。为了解决问题要会用知识,就需要加强巩固知识的教学,对知识有良好的记忆,同时要不断加强知识系统化,了解知识间的联系,这些都有助于重现知识。此外,教学中经常介绍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事例,有助于学生重视知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逐步构建完整的地理事物的综合分析思维方法,知道应从哪些角度全面地、综合地分析和评价不同地理事物的特点。例如,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要知道从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关位置、范围、界线)、地形(主要类型、组成、地势、地表形态、分布、成因)、气候(气候类型、气温与降水特点、温度带、干湿区、成因)、河湖(分布、补给、水文与水系特征、成因)、植被(类型、分布、特点)、土壤(类型、分布、特点)、自然资源(种类、分布、数量、质量、优势和制约性资源)等方面分析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区域社会构成特点(人口状况、民族状况、宗教、文化、教育、传统)、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区域在世界或全国的经济地位、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城市)、区域经济竞争力(优势、制约性因素)、区域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综合分析区域内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各因素,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另外,要牢记地表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仅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和制约关系。

三、主动迁移材料,打开解题捷径。

教材中用文字叙述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和发展,演变过程,许多都可以通过图形表现出来。运用图文转换和图形变式进行能力考查是高考地理命题的一种重要方式。例如,地球光照图应善于把平面图迁移为立体图;斜视图迁移为正视图;俯视图迁移为侧视图。在地图中应善于把等高线图迁移为地形剖面图。再例如,将材料中的传统工业区向“德国鲁尔区”迁移;新兴工业区向“美国硅谷”迁移。总之材料迁移的总体原则是要把抽象的迁移为具体的;陌生的迁移为熟悉的;复杂的迁移为简单的,这样自然就打开了解题的捷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进行图文转换,图形变式训练,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是提高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往往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四、针对具体设问,严密组织答题。

篇6

一、地理综合题的特征

(一)地理综合题往往以文字叙述、地图、数学表格、数理坐标图、景观图等背景材料呈现信息;2.背景材料所呈现的信息包含直接信息和隐含信息,且信息多样化,解读难度大;3.背景材料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可能是某段历史材料,或是电视、网络、报纸上的社会热点问题、政府报告、经济评论等。命题的切入点越来越体现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特点;4.综合题的试题多以设问的形式出现,试题结构简洁、整合度高,均以少问题、小切口、高分值为特点;5.知识考查上体现了地理区域性和综合性;6.能力考查上体现了四项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二、考生在做地理综合题时常出现的问题

(一)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有些考生对重要的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理解不清,主干知识掌握程度差;2.空间定位能力差,部分考生无法将地理事物反映在图中,不能准确判断地理位置;3.缺少良好的读题习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差。多数考生不能准确找出主导信息,忽视材料中的隐

含信息;4.缺乏良好的思维习惯,加工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差。许多考生不能根据题意,准确调出储存的相关知识,并将他们分解、迁移、转换、重组来解决问题;5.描述、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差。一些考生平时解题只求理解,不动手练习,在考试时书面表达缺乏逻辑性、准确性、用词不规范。

三、针对以上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夯实基础,构建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

所谓全面,是指知识结构中必须包含地理学科的所有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为进行规范化答题做好相应的知识储备。所谓系统,就是要对众多的知识点进行良好的组织,在大脑中形成有序的而非零散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对所需的知识点、专业术语进行有效而快捷的提取和运用,否则则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构建这种应用功能强大的知识系统,必须抛弃陈旧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消极、被动、机械的学习方法,采用研究式、探索式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二)认真审题,提取解题信息

当我们做综合题时,首先采用整体审题法,即把整个试题的图文材料和试题要求浏览一遍,对问题与材料的内在联系有个整体把握,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有助于我们迅速提取材料中的有用信息。 然后在把握细节,如何把握细节呢?①审文字材料,文字材料中常包含一些基本信息,如背景材料、概念简介、事件的简单经过和结果等,我们应该留意每一句话、每个数字、每个词语,特别找出关键性、限制性词语,这有可能是解题的突破口。而且考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能知道这段文字在述说着什么,能概括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大意。②审数学统计图表,要熟悉图表的结构特征,了解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还要研究该地理事物要素变化的趋势。③审地图,地图上包含着许多地理信息,信息的包容量大,如经纬度、山川河流、地势起伏、交通线路、城市位置、海陆位置、矿产资源的分布等,在如此多的信息中肯定有一些是我们解题的关键信息,在以上的信息中以图例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大多是关键信息,应该与试题有联系,通过以上信息可以构建相应的空间概念,进而与区域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打开了解题思路、找到了答题方向。④细审设问,包括设问的角度、限制性条件、所属的知识范围,领悟命题者的意图,通过设问可以溯源而上、仔细推敲材料中的有用信息。

(三)加工信息、整合知识、提炼答案

准确审题后,对材料中的有用信息及问题要求进行联系,知道这道题考查了我们哪些知识点,迅速从我们的知识储备中提取该知识点,而且知识点在我们的头脑中应该是有序的、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如:产业活动区位选择的问题,答题的思路一般应该是两个方向: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政策、科技、信息网络、工农业基础等)。总之,综合相关知识,运用正确的解题模式、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反复推敲,提炼出准确答案。

(四)语言精准、书写规范

拥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良好的解题思路,现在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那么这个“东风”就是:①答题要条理清晰,最好把答案要点逐条罗列出来;②答题时要用描述性语言,切忌简单的地理要素罗列;③语言要科学、准确、简练,多用地理专业术语回答问题;④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

(五)勤学苦练、提高能力

如何做好地理综合题,现在解题的方法我们已经掌握了,但那些都是纸上谈兵,关键还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平时多做练习、勤学苦练。首先,老师在平时讲评习题时的思路就应该严格按照“仔细审题一知道考什么知识点一提取有用信息一加工信息、整合信息、提炼答案一规范答案”的模式。

进行,熟能生巧,地理综合题做的多了,学生们就会形成良好的答题思维。其次,学生应该多做练习,特别是多做历年真题,做真题时先用蓝色(黑色)的笔自己做出答案,而且态度一定要认真、严肃,就仿佛在考场上一样,做完后再用红色的笔把标准答案写下来,最后用黑色(蓝色)的笔记下老师的解题思路。把自己的答案和标准答案做个比较,看看二者相差多少,有什么不足,好好反思,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解答地理综合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常根宝.如何提高学生解答高考地理综合题的能力.甘肃教育,2008,(03).

篇7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140分)

本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2.以下各项中均有“中国”二字,其中含义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是

A.“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孟子·滕文公上》)

B.“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国”(《公羊传·禧公四年》)

C.“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D.“凡岭南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中俄《尼

布楚条约》)

13.《史记》曰:“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

下列引语与其完全不符的是

A.孔子说:“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

B.《诗经·公刘》说:“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C.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

D.《左传》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14.“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

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A.开始设立 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

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 D.丧失作用,形同虚设

15.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

思想理解最准确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16.东晋社会政治黑暗,士大夫注重自我个性的追求,书法家王羲之曾为杜弘治的“国色天香”所倾倒:“此公

面如凝脂,眼如点漆,真神仙中人也”。为此他刻意仿效,自己也“飘如浮云,矫若惊龙”。造成这种追求个性,注重自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士大夫

A.对儒家礼教的不满 B.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C.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D.对衣食享受的追求

17.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租庸调制的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为民制产。”下列对“租庸调制”解读正

篇8

通过家访、调查,寻找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文科成绩的非智力因素

根据多年从事班级管理工作的观察发现,影响高三文科学生成绩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有:紧张,焦虑,害怕。这些因素不是短时间形成的,与孩子的生存环境、家庭环境都有很大的关系,只有通过家访、调查才能了解其具体原因。

高三学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不愿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学习方面的情况。多数家长要求高,自己压力也大,有时把压力转移到学生身上。每当孩子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普遍表现出对孩子的失望与责难之情。家长与子女关系不和、意见不同、兴趣点各异的问题比较普遍,导致高三学生往往很难从父母身上感受到家的温情。

诱发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的目标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它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人能否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和幸福,更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应经常利用杰出人物尤其是身边的人成材的事例激励学生,要多描述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未来的美好情景,引发学生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指导学生在每一阶段定出具体目标,然后鼓励学生脚踏实地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这样,学生胸怀大理想,努力达到小目标,内心便产生了巨大动力,学习效果自然提高。

调控目标期望,拉动学生的学习

目标的设置应明确具体,清楚地规定“做什么”“做多少”“何时做”等关键要求。研究发现,学习积极性高的人如果学习目标规定得不明确具体,学习成绩往往还赶不上学习积极性稍差但学习目标明确又具体的人。

教师设置了学习目标之后,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需要相联系,让学生把学习的目标当成自己的需要,了解其价值和完成的可能性,对学习的目标产生期望。教师要善于调控学生的目标期望,让学习目标拉动学生的学习。

训练成就动机,引导合理归因

1.训练成就动机。美国、加拿大对中小学生的成就动机训练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意识化:通过与学生谈话、讨论,让学生更加注意和了解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行为。

②体验化:让学生进行游戏或其它活动,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感受,体会选择目标与成败的关系,体认行为策略对成功的重要性。

③概念化: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成功”“失败”“目标”以及“成就动机”等有关的概念。

④练习:不断地重复体验化和概念化两个阶段,不断地加深理解和体验。

⑤迁移:让学生把学到的行为策略应用到学习场合,学会自选目标、自己评价,并独自体验成败。

⑥内化:把取得成就的要求变成学生自身的需要,并能自如地运用所学的行为策略。经过训练的学生,他们对取得成就更为关心,更会根据自己的实情选择所追求的目标,学习成绩更好。训练成就动机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尤为有效。

2.引导合理归因。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渐改变不良的归因,学会合理归因,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判断其归因是否合理;接着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从中体验成败;然后,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在归因的过程中加以引导。当学生把成功归因于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时,教师要给予积极强化;若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运气或工作难度,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时,教师则要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归因指导是帮助学生学会有积极意义的归因,提高其士气,而不一定是找成败的真正原因。即使学生学习不好的真正原因是因为脑子笨,也不能作此归因,否则归因有害而无益。当一个学生已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仍然失败时,教师不能仅仅指出其努力不够,还应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分析。引导合理归因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反复进行,直至学生形成稳定而理想的归因倾向为止。

消除无力感和增强效能感

1.消除学生的无力感。对那些经历学习上多次失败而变得自暴自弃,产生无力感的学生,应该采取措施去减轻或消除他们的无力感症状,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要让他们深刻地意识到学习知识与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关注知识的获取,淡化考试成绩,减轻失败压力。同时要引导学生坦然面对失败,视其为吃一堑长一智的难得的学习机会。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