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现实主义绘画8篇

时间:2022-04-30 09:08: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现实主义绘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实主义绘画

篇1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特征;影响;米罗;恩斯特

一、超现实主义的产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的艺术文化领域中兴起了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思潮。部分艺术家认为这是一场精神革命,他们通过自己的肢体和动作传达自身的思想,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真正的统一,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只接受思想的启示,没有理性的控制,没有审美或者道德偏见。超现实主义基于这个基础,即梦想全能和不存在偏见的信念。当时的许多艺术家接受并运用这些观念,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加以实践,超现实主义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超现实主义产生的哲学背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在达达主义衰落的同时,有两种理论得到了广泛传播,分别是法国哲学家柏克森的生活哲学和奥地利哲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其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影响深远。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对立的部分。他认为,心灵的导向是梦,人的潜意识和本能是梦的反映,是潜意识心灵的完美再现,是操纵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但是,这些潜意识被现实的规范所压抑,长期被人们忽视。弗洛伊德反对压抑潜意识的思想,努力寻求合理的疏导渠道,这给超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超现实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达达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的艺术审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艺术家的身心在战争中饱受冲击,他们感到继续把自己的创作中心放在固有的题材上似乎有点不合适了,部分艺术家也不愿在官方举办的画展上展出自己的作品。于是,当时的艺术领域迎来了一场较大的变革,人们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带有强烈的批判的风格——达达主义诞生了。超现实主义即源于达达主义,前者吸收了后者的诸多观点,两者关系密切。

四、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要领

超现实主义认为,人们的思考、理性或超现实主义变化的性质应该从被禁锢的状态中释放出来,甚至把动物的日常生活习性变成人类的精神生活需要。除此之外,创作意味着艺术家想要创造一个不一样的、有新意的,打破传统模式、方法、习惯的世界。再者,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想让自己“疯狂起来”,甚至尽可能地让自己达到一种幻想和非理性状态,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反之,只能是一场徒劳,既不会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也不会有什么突破。因此,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刻意用幼稚的语言和病态的意象反对传统的见解。在绘画中,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使用混乱的线条和色彩任意涂抹。在戏剧中,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往往利用“野蛮”的音乐和舞蹈、骑自行车的声音、有节奏的跳动、脸盆等进行表演。超现实主义是由“自己大脑中形成的意识写作”和“不自觉的写作”创造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认为写作是绝对可靠的,是一种纯粹的无意识活动过程,并且通过这种无意识的精神不停地创作一幅幅精美的绘画,让自己大脑中的一些想法、理念甚至一些扭曲的观念得到呈现。

五、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代表画家

米罗的艺术代表了一种超现实主义风格,即有机超现实主义。与达利的艺术不同,米罗的作品是令人心情愉悦、轻松和自由的,这是艺术家自由幻想和精心组合的结果。虽然米罗的画是纯真、质朴的,似乎来自儿童之手,但这些画并不是天真、单纯的儿童绘画,其中饱含深意。马克斯•恩斯特1891年出生于德国莱茵兰地区的布吕尔,1976年卒于巴黎,是德裔法国画家、雕塑家。恩斯特的父亲是一位教师和业余画家,恩斯特从父亲那里受到了一定的绘画艺术熏陶。恩斯特的作品创造出一种梦幻和撩人情怀的氛围,其中往往有一些由动物和矿物构成的元素。

六、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影响了文学、电影、色彩、服装设计、摄影等艺术领域。超现实主义文学主要表现为诗人遵循潜意识的召唤来书写梦境,并鼓励采用自动书写的方法记录梦和瞬间潜意识的“纯粹精神自动反应”。超现实主义电影利用现代技术(如蒙太奇、剪贴等手法)为人们呈现出优美的画面,让人们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一些积极的元素。超现实主义的色彩运用完全超过了色彩本身的功能,赋予了色彩新的意义。在1983年和1984年,超现实主义时装获得了全面的发展。除此之外,摄影等艺术领域也深受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影响。

七、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特征

首先,超现实主义绘画中往往出现一些非常接近人们生活的、特殊的、不常见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放大,让观者的心灵受到触动。除此之外,超现实主义绘画中往往会运用一些夸张的、能够衬托出前景的虚幻的背景。在颜色的运用方面,超现实主义绘画会让人有一种恐慌或不知所措的感受,能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超现实主义画家往往不会在乎画面的美与丑。

结语

笔者认为,超现实主义绘画在绘画艺术史中起到了承上启下和延续的作用,它既能让后来的创作者接触和认识到前人的绘画艺术特色,又能使他们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将自己的意识融入作品。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假如没有马克思•恩斯特、米罗这些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家,今天的绘画艺术可能还会一如既往地承袭以前的绘画观念。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超现实主义绘画丰富了笔者的思想和生活,将笔者绘画的焦点从“如何画”变为“画什么”,统一了潜意识世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面对生活与死亡、过去与未来、现实与幻觉,在对所谓的“绝对现实”的探索中,完全违背了正常的思维规律。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对20世纪的审美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影响了文学、电影、色彩、服装、摄影等领域。超现实主义使人们的阅读变得不再枯燥、平淡,使文学变得新奇而富有想象力。电影汲取超现实主义的元素更为明显,其中蒙太奇手法和剪辑拼贴的效果能够让观众在极短的时间内看到画面的切换,从而感受到场景的变幻艺术效果,这使电影艺术不再只停留在平铺直叙的放映方式上。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对服装设计和色彩的影响更为深远,进而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开始注意自己的穿着搭配,装修房屋时更加注意色彩的运用。

参考文献:

[1](西)达利.达利谈话录.杨志麟,李芒,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2

马萨乔1401年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小镇的一个公证人家里,他5岁时,父亲病逝,16岁时,继父去世,之后,他只身一人来到佛罗伦萨学艺。他继承和发展了乔托绘画艺术中的纪念碑式人物造型,用宗教题材表现世俗的情感;同时,马萨乔也融合了同时代艺术家的独特成就。比如15世纪上半期具有重要贡献的建筑家布鲁内莱斯基,他从建筑设计出发,对焦点透视做了精心的研究和大胆的尝试,并借此成功地解决了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设计,布鲁内莱斯基把这个新的探索成果介绍给了他的朋友,画家马萨乔也是其中的一个,只不过他在绘画领域表现得比同辈画家更为突出而已;他还借鉴了杰出雕塑家多纳太罗所创造的三度空间,有力地表达了人物的个性特征。马萨乔认为绘画就是用素描和颜色去生动地描绘对象(马萨乔的作品是以上帝为核心的宗教题材),作为艺术家,要不断超越前辈。为此,他勤学苦练,由于博闻强识,他在很大程度上扫除了以前艺术中的形象僵化,面部无感彩等诸多弊端,他第一个着眼于人物的姿态和神态。他具有超人的眼力,能把一群人物按透视法逐渐缩小或模糊。

在马萨乔的画里,没有精致的背景,没有繁复的装饰,更没有宗教式教诲。他运用解剖学和明暗法创作出了有体积感人物,他运用焦点透视使画面产生了一定的深度空间;他注重对光线的运用,使画面呈现出丰富的明暗感。作品色调统一柔和,肤色和衣纹的色彩也很协调,衣纹上的褶皱样式简单,生动得体,可以说他是这方面的创造者,与前人刻意而为之相比,他的作品显得生动、真实和自然。马萨乔画的虽然是宗教题材,可是他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和人文主义精神来创造画面,画中人物形象生动而有力,表情丰富而真实,人物活动与环境也达到了和谐统一。需要说明的是“马萨乔”是画家的外号,意思是傻瓜,他的真名现在还无从知晓。人们之所以给画家起这个外号,是因为他完全是为艺术而生的,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痴迷于艺术,无心过问其他任何事情。他在艺术方面是天才,人们钦佩他;可在生活方面他是无心的随意者,人们又嘲笑他。但是,无论如何,人们记住了这个另类的杰出画家,不是因为他对生活的无情冷漠,而是他对艺术的卓越贡献。他存世的重要作品有《出乐园》《纳税钱》《圣三位一体》等。

一、《出乐园》

该画是马萨乔最有名的代表作品,集中体现了马萨乔的艺术风格。画家用立轴的形式表现了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被上帝驱逐出伊甸园的情景《。圣经》记载:上帝在伊甸这个地方开垦了一片大的果园,上帝用水和泥土塑造了一男一女两个泥人,即亚当和夏娃,让他们看守园中成熟的果子,但是交代他们说,除了园里正中果树上的果子不能吃以外,其他地方的果子都能随便吃。一开始,他们谨遵嘱托,可是,有一天上午,一条狡猾的蛇很无聊,就唆使他二人去吃园中间那棵树上的果子,说那果子比其他树上的果子好吃多了,保证他们绝对没吃过那么好吃的果子。不信可以尝尝。无知的亚当和夏娃经不住诱惑,就背着上帝把那棵不能吃的树上的果子给吃了。上帝回来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就把他们两个赶出了伊甸园,让他们从此不再回来。亚当和夏娃也正因为偷吃了树上的禁果而有了智慧和道德,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所以当他们走出伊甸园的门时都非常懊悔。他们来到了人间,男耕女织,生育儿女,他们是由泥土组成的生命,所以死后也会葬于泥土之中。因为父母有罪,他们生育的后代也有罪,这就是“原罪”。由于是蛇教唆他们去做傻事情的,所以蛇就成了人类的公敌。在《出乐园》这幅画里,一男一女神情懊恼地从一个拱形石门走出来,他们不是别人,正是亚当和夏娃。他们由于犯了错被上帝惩罚而正从伊甸园走出的情景:亚当用手捂住脸懊悔地哭泣着,夏娃抬头仰着天空,右手捂住,左手蒙住私密部位,预示着她还知道羞耻,他们以痛苦、无奈和沉重的步伐向外走去。在这时,亚当和夏娃完全没有了神性,他们就像现实生活中的懵懂少年偷吃了“禁果”而遭受父母的责骂,最终道德觉醒而饱受心灵的煎熬时伤心难过的表情。马萨乔成功地突破了中世纪绘画脚板不着地而是踮脚站着这一传统姿势。人物造型准确,具有雕塑般的厚重感和稳定感。一束从右上方射下来的光线照耀在他们的身上,在他们身上形成了强烈的明暗关系,衬托了人物悲伤的神情,渲染了画面悲剧性的气氛。在他们的后上方,一个红衣女天使手执利剑正向他们飞来,增强了画面的紧张感,让人不禁为亚当和夏娃感到惋惜的同时又有了怜悯之心。虽然夏当和亚娃神情痛苦,这种痛苦不同于中世纪宗教异化的心理痛苦,而是通过肉体表现出来人的本质力量在精神上的痛苦,有一种纪念碑式的庄重感。尽管痛苦懊悔,可是他们并不颓废和消沉,他们的步伐矫健有力,肉体浑厚充满生命力,这些都暗示着中世纪以基督教为核心时代的结束,而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新时代的到来。

二、《纳税钱》

《纳税钱》是马萨乔的另一幅杰作。该画取材于《新约》里的一则故事:罗马皇帝仇视耶稣和他所宣传的教义,听说他要来罗马传教,所以想方设法找个理由把他抓住。一天,耶稣一群人要路过罗马人所设关税卡,罗马官吏上前拦住耶稣的去路,傲慢地问他:“你们要向凯撒大帝交人丁税吗?”耶稣说:“你可以拿出一块钱币出来看看上面的头像是谁,就清楚了。”并说“,凯撒的当然要交给凯撒”。于是他叫旁边的彼得到河边去掰开一条鱼嘴,取出里面的罗马金币交给税吏,从而有效地化解了危机,一行人顺利地闯过了刁蛮的难关。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背景事实:1427年,佛罗伦萨的纳税系统因引入一种法定的登记而得以改革,从而使纳税变得更为公平了。马萨乔采用了不同于《出乐园》立轴式构图的横构图,并利用连环画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画面中央是罗马税吏在和耶稣等人争执,背朝着观众的是税吏,气宇轩昂的耶稣身着玫瑰色长袍和蓝色斗帔,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威严而神圣,突出了他不可动摇的神圣地位。彼得的右手与耶稣的右手同时指向右方,好像在怒视着税吏;税吏两手摊开,右手指着关卡,似乎在给彼得说,“这儿是罗马,要想从此门过,就必须得交税,这是皇帝的规定,我也没什么办法,我只是按皇帝的旨意办事而已”。十二门徒身着束腰外衣和盖住其左肩的斗帔,他们光着脚丫犹如活生生的世人围绕基督而立,姿态各异,神情生动地注视着基督,与形影孤单的罗马税吏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群使徒的最后一位是画家的自画像,显得栩栩如生。在画面的左后方,彼得按照耶稣说的正蹲在沙滩上,从水里浮上岸边的鱼嘴里取出金币;在画的右边,是彼得正在把税金交到税吏手里,税吏眼睛盯着税金,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在二人的身后是一幢佛罗伦萨式的建筑。马萨乔运用从右边射来的光线,使人物轮廓更加清晰,面部表情更加丰富和真实。画面的背景是一片光秃秃的起伏的群山围绕着一潭湖水。飘着朵朵白云的蓝色天空与耶稣蓝色的斗帔遥相呼应。画家借助风景扩大了画面的范围,又利用透视法赋予画面辽远的深空感。画中人物有血有肉,表情丰富,色彩鲜艳,光影明暗交替,故事情节连接有序,从而把单调乏味的宗教题材演绎成了多彩的尘世间的真实生活。

三、《圣三位一体》

这幅画是文艺复兴时期新艺术的一个典范,也是已知最早运用单眼透视画法的画面,而这一技巧是由著名建筑家布鲁内莱斯基首创的。画家以有拱顶和精美壁画的礼拜堂为背景,逼真的建筑物象与生活中真实的教堂一样,显示了画家高超的写实技术和严谨认真的绘画态度,说明画家已经能非常熟练地利用焦点透视作画了。在这幅壁画的中央,圣父庄严地扶着高大的木制十字架,那上面钉着已经奄奄一息、上身的耶稣。圣母玛利亚和福音约翰站在拱门内十字架的两边。圣母神情严肃侧身向画外望去,向上伸开手掌,似乎在告诉人们这里正在发生的一切,她是尘世和神界之间的联系,是她无私地把自己的儿子贡献给了人类;约翰虔诚地握着双手放在胸前,虔诚地面朝受难的耶稣。一对老年夫妇在拱顶门外的两侧做跪地状,他们手掌合在一起,目光炯炯有神,相向对视,其中男性的红色外衣和头巾与约翰的外衣、圣父的束腰外衣以及拱顶门上弧形的拱券、门梁等相互呼应;女性的褐色外衣与圣母的外衣、圣父的斗帔也相互呼应。据考证,他们是壁画的赞助者。“我曾是你如今的样子,而现在的我将是你以后的模样。”这一死的警示写在一尸骨的上方,有人指出,躺在祭坛下的石棺上的那具尸骨可能是夏当,他埋在基督受难的地方—各各地,画家在此告诉世人:我们的生命注定在某一天要结束,只有通过向上帝祈祷以及向圣母和圣徒祈求,才能得到灵魂上的拯救。“圣三位一体”是指十字架上的基督、高高在上的圣父和介乎其间以鸽子显现的圣灵。此画作为文艺复兴早期的代表作,包含着两个方面的重要因素:一是画面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是画家以直接观察现实为基础的;二是画面的构成与数学尤其是几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结语通过对以上三幅马萨乔代表作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出:马萨乔进一步把宗教人物世俗化了,他们不但具有人的形貌,而且还有人的情感,人物处于三维空间之中。画中风景的出现延伸了画面的空间感,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有利于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扩大了作品的主题。

篇3

谈到中国大陆的八十年代到90年代过渡期的美术,刘小东的绘画不能不提。刘小东作为新生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表现的多为现实生活的场景,带有一种“冷眼旁观”心态的表露,表现了一代人的整体精神状态和现实处境。

关键词:

刘小东;当代艺术;现实主义

艺术家置身于当下时代背景,现实主义是一种社会思潮,而刘小东,作为当实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反映出了当下的特有的时代特征。画家在生活中取材,关注当下的社会,关注民众的生活。并很好的体现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去。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

1、当代艺术20世纪后西方艺术进入了“现代艺术”时期。这个时期艺术流派众多、思想新潮且前卫。包括了波普艺术、立体主义、未来主义、野兽主义等。“当代艺术”这一流派的出现,我们可以从字面意思读出,他有别于“现代艺术”,它所指的是我们今天也就是当下的艺术。既然是“当代”,也就是指创作当代艺术的艺术家从他所处的当下的生活中汲取素材,创作出表现其所处的文化大环境、社会特征和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当代艺术不仅有“现代性”的艺术特征,更多的是“当代性”具有现代的艺术语言,具有现代的艺术精神。

2、现实主义现实主义(realism)艺术成果最斐然的年代是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70年代。法国是这一艺术成长成熟的土壤。代表画家有:库尔贝、米勒等。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宗教已经不是人们寄托所有问题的朝向了。大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当时的现实主义画家描绘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的生活,真实的状态,运用的写实主义的技法来描绘对象,呈现的画面非常的真实。“批判现实主义”或者是“现实主义”就是在这一时期孕育出来的。现实主义无疑是一种艺术思潮,也是一种美术思潮。

二、刘小东的成长大环境

就如同我们看曹雪芹写红楼梦,可以一窥曹雪芹当时所处的清代的社会一般,艺术作品也如同文学一般,可以从作品中看到艺术家和他所处的时代社会息息相关。刘小东,1963年出生,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祖籍辽宁金城镇,刘小东凭借自己的辛苦努力,考入中央美院附中学习绘画,而后进入美院继续深造。在这期间,随着他的自身努力成果慢慢显现出来,他自己的绘画逐渐形成一套风格,有自己的独立特色。艺术源于创新,他的努力慢慢被大家看到并承认。。他走上艺术的道路是从中央美院开始的,无论是读书时期亦或是从教时期,对他而言中央美术学院的时期一定是最重要的。他对油画是如此的热爱,热爱浓郁的色彩,热爱画布弥漫的油彩和亚麻油的味道。技法的纯熟和思想的深邃使他很快的让自己的作品趋于完善。回顾刘小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油画界产生的影响,他的玩世现实主义的艺术最早为人们所知。他描绘出了当下时代整体精神状态,在艺术史上留下了一笔极富审美价值的精神财富。

三、现实主义风格特征在刘小东写实绘画中的体现-以《三峡大移民》为例

刘小东关注现实和人性,画面中的人物,不分阶层,城乡,年龄和职业的差别,他们只是现实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画家的眼光是独特的,刘小东画中的人物都是生活中的某个片段,而不是什么激情激动的瞬间。都是芸芸众生生活的截取,非常的日常和平和。这些状态,在我们看来,只能用庸碌来表达。画家生活中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这也不难解释他的艺术创作。对艺术家来说,思想的深度更需要纯熟的技法来支撑,所以画家练就了一整套纯熟的写实技法。《三峡大移民》是刘小东不得不提的一幅作品,这幅画中展示了他的新的绘画方式“现场绘画”。这幅画创作的动机是由于画家于2002年年底去到三峡县为契机的,在那里,看到了即将搬迁的村落,刘小东有感而发,于是他构思了这幅作品,作品以奉节为背景,前景的农民工的形象是结合当时京城工地的工人形象,工人们扛着钢筋前行。当时正值非典时期,画中的工人有带着口罩,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那段时日,艺术作品体现生活状态,再现生活,这都是刘小东思想里的现实主义的表述。美是什么,刘小东认为美是真实,是生活的真实,艺术家绝不能使凌驾于生活之上的,必须进入生活。刘小东的绘画非常的完整和真实并且有代表意义。画面中人物的自然和真情流露,使观者放松。这不仅仅来自他的观察和感悟的方式,更来自于他独特的绘画语言。同时,刘小东在这件作品中运用了自下而上的新画法,这是因为三峡的雨很难表现,他没有直接用画笔描绘,而是在画的最上端让颜料自然流下来,形成雨水飞洒的效果。这些画面中告诉我们的,都能体现出画家内心深刻的思想。和画家以往的画一样,作品充满人性的立场,在平凡的细节中体现诚实而高尚。在中国油画史中,这幅作品所涉及的题材和规模都是无可比拟的。作品的复杂含义和在绘画形态上的令人震撼,强大的力量、作品充满人性的立场和高超的语言方式使每一个看到它们的人感动和不可忘记。画家的这幅作品和以往的作品都是一脉相承的。《三峡大移民》展示了刘小东对世界的看法。这个看法如同围绕着三峡所发生的一切不幸的历史史实:被移走的人群、被拆迁的村落等和发生在三峡的家庭的、个人的故事、甚至包括意识形态之争、历史之变一样地确凿和无奈、支离破碎、无恩无怨。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中最令人难忘的画面,绘画在这里展示了它可能的全部力量。

参考文献:

[1]邓馨、王楠、贾樟柯、刘小东.影画交流刘小东.贾樟柯访谈[J].东方艺术.2006年03期

[2]龚学胜(主编).当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8年1月第1版

[3]陈君》中国当实油画的文化演绎[J].中国油画,2007年01期

[4]杨时旸.刘小东回家[J].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11月份,73卷.

[5]杨身源张弘昕编著:《西方画论辑要》.378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6]易英.刘小东[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0.

[7][Hersche].欧美现代艺术理论-我们向何去处[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篇4

关键词:达利;弗洛伊德;潜意识

萨尔瓦多・达利是超现实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二十世纪杰出的西班牙艺术画家。达利出生于西班牙费格拉斯,父亲是一位公证员,无神论者和共和主义者,家底殷实。母亲信奉天主教,一位虔诚的教徒。由此可见,达利的家庭被“矛盾”所包围着:传统并且文明教养与激进的政治相互碰撞。但并不影响父母对达利的宠爱。达利在童年时期有着极为敏感的个性和超乎想象的旺盛精力,达利小时候会经常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比如故意将一些单词拼错;在家中某处大便,并很洋洋得意地向家人宣告此事,却不将具置告知他们,全家人对他的这种行为感到着急、苦恼,而他却很享受这一过程;在学校里,他还故意从楼梯上摔下来,从而能引起同学和老师对他的关心和注意。对于达利所做出的异常行径,他认为这与他已死去的哥哥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哥哥曾经是一个非常聪明可爱的孩子,是家里的中心,七岁时因脑膜炎去世,死后家里也挂着他的巨型照片。这让达利对死去的哥哥有着嫉妒之心,他觉得在他出生之后,父母依然用他哥哥的名字为他取名。这让他觉得家里仍然没有忘记他的哥哥。这对达利的性格有着负面的影响,这为他以后成为一个爱出风头且有野心做了铺垫。达利父亲一直对绘画、音乐、戏剧等充满了兴趣,在当时的社会里算称得上是一位思想先进、有艺术修养的文化人,并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为达利营造了一个良好艺术氛围的空间。达利从小就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对自己家乡的山川、田园风光有着热爱之情。他的绘画天分早在幼年时期就显露出来,14 岁时,达利在自己的家乡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这些种种成功的迹象更加坚定了父亲要培养他成为画家的信念。达利的父亲启发了他创作的思想,而且给与他在绘画方面挥洒的自由空间,造就了多才多艺全方位的达利。

在达利的许多作品中,细致描绘的具体细节同夸张、变形、等手段结合使用,创造一种介于现实与幻想,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超现实境界”。他创作的思想源泉,主要是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 一战结束后,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广泛传播,达利在此之前就已阅读过有关弗洛伊德的理论,因此,被超现实主义中的运用潜意识作画的思想吸引,并加入了超现实主义,对它的思想进行研究和探索。达利的艺术创作之路逐渐向成熟发展,可以说,超现实主义成就了达利,达利也将超现实主义变得更加辉煌。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他于 1931 年创作的《记忆的永恒》。这幅画以他的家乡风景为背景,一块浅色的软表无力地挂在掉光叶子的橄榄枝上,低垂而又哀伤,似乎在唤醒斜下方躺在地上的马状白色软体异物,这块软体异物的上部像一个女人头部的侧面,沉默无力地藏在阴影中,在这个软体异物上还耷拉着第二块浅灰色的软表。竖立着一颗橄榄枯枝的石台位于软体异物的左边,在石台上,一块镶着金边的软表搭在石台边上,软绵绵的钟表的一半身子在石台边缘魂不守舍的垂挂着。在这块金色软表的左前方,摆放着一个唯一没有被软化的红色钟表。红色,整幅作品中唯一的暖色,但是却有无数密密麻麻的蚂蚁在这块红色的软表上爬行,让人抓狂、躁动不安。画面的风景是异常平静的,湖蓝色、淡黄色与亮白色构成的天空衬托出赭石色、暗黄色、褐色的低矮山脉。只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风景,天空广阔却不高远,太阳的余晖照射下来,显得山脉文理清晰而又充满张力。深褐色的地平线与银白色湖面衬托出一种凝重、苍凉之感,而红色与大片黑色的阴影的衬托,让人觉得胆战心惊:它们的柔软无力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慌、不安。整幅作品构造了一种压抑、静的让人害怕、恐惧的景象。这幅作品是达利在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理论下创作的,因此,对于《记忆的永恒》他自己也承认将潜意识理论运用在这副画中,是对人的梦境与幻想的表现。软表在这幅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的形式结构有着非常丰富的视觉意义和心理暗示。首先从视觉层面进行分析,用“软”代替“硬”,用怪异代替正常,给人以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生疏感。被扭曲的钟表让我想象到无力、柔弱、坍塌、溃烂以至于让人觉得恶心。我们知道达利在当时艺术界中称得上是一位先锋,在发掘人类内心深处隐藏的肮脏的东西上孜孜不倦。他曾说:“机械从来就是我个人的仇敌;至于钟表,它们注定要消亡或根本不存在。”由此可见,钟表在达利的绘画作品中就是一个表示消亡或不存在的隐喻符号。另外,对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方面的理解,这一“软表”仍有一个明显的内在意义,即肉体与精神的阳痿。在达利的艺术领域中,对于这个题材的研究、探索,他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也成为愚昧之人指责他是心理变态的重要依据。提及达利,就会联想到《记忆的永恒》,会记起他作品中柔软无力的钟表。事实上,“钟表”这一符号频繁在达利的作品中出现,可以看出他对这一题材的狂热。由于时间具有制约性,达利对于它是否具有永恒性、记忆性显示出独特的兴致。达利在很小的时候就痛恨软绵绵的事物,他经常将钟表刻画成柔软的甚至可以流动的,从而希望他所痛恨的事物消失或不存在。达利在《永恒的记忆》中,对钟表、蚂蚁、风景、白色软体物进行细微的描绘,但是,在整幅作品中,关于对时间停滞、空间凝固的这一有悖理性的哲思依旧存在。达利对四个钟表进行变形、精确的刻画,且这幅作品给人以静的感觉,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时间也停止了,从而引起人们对时间、空间的沉思。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对于时空本体追问的隐喻,代表时间的钟表放置在坚硬的台面或地面上,而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不再和谐,它们之间的紧张、碰撞所产生的强大热量将钟表融化,使其变得柔软、滴落,打破了这个本身系统内部的平衡。另一方面,达利通过将钟表的融化来解除时间对人类的控制和人类对时间的担忧与惧怕,从而重新构建人、世界与时间三者之间的协调和谐关系。

达利是一位很刻苦勤奋的画家,他对很多领域都非常感兴趣,设计、电影、雕塑、插图等领域,并对它们进行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他思想敏捷,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向人们展示他的新作品,给人们新的视觉感受和内心的震撼。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着对艺术的敏感和天赋,他拥有不断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纲要[M].刘福堂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2]萨尔瓦多・达利.达利自传[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3]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宋娟.达利作品的潜意识构建及心理本源分析[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篇5

摘要: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直至今日,图形设计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可以被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商品的流通销售、生产的科学促进、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普及等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促使人们审美意识发生变化,传统的视觉语言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各个方面的发展对现代图形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使一群符合潮流的艺术家们脱颖而出,超现实主义等视觉取代了传统艺术,被广泛的应用于艺术文化活动和商业等方面的推广,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等人的出现为图形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现代图形设计乃至现代艺术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剖析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实质,来进一步阐述超现实主义绘画对现代图形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绘画;现代图形设计

[中图分类号]:J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6-0114-02

一、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实质

萨瓦尔多・达利是20世纪杰出的超现实主义绘画代表之一,出生于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自小就患有自大症,他将自己所创作的作品称为“偏执狂的批判方式”,偏执狂习惯于将某种客体幻想成为另一种客体,因此他的作品中充满了通过幻想而衍化出来的离奇荒诞的视觉形象,比如肢体的分解重组、倒置等等。

超现实主义色彩的艺术观念主要基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佛洛依德认为人类活动最基本的推动力是原欲和本能,艺术不是理性的结果,而是原欲和本能的升华。按照佛洛依德的说法,人的心理结构是多层次的,它包括了无意识、潜意识和意识,与其相对应的是人格也分为三个层面:本我、自我和超我。

二、超现实主义绘西对现代图形设计的影响

(一)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方法

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主要基于具象表现形式与抽象联想画面的巧妙结合,简言之有意地将抽象意境与具体实物相搭配,构成一种类似于梦境的具象与抽象的虚实相交的画面,从而给人们提供了追寻个体情感信息的桥梁。

超现实主义画家十分重视想象的作用,每一个超现实主义画家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想象能力。

(二)超现实主义绘茴在现代图形设计中的应用

超现实主义绘画在现代图形设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创意思维模式的应用和表现方法的应用,简单的说是“想”和“做”这两个方面的应用。

1 创意思维模式的应用

超现实主义绘画思维模式可以追溯到超现实主义的形成时期,超现实主义创始人布勒东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中公开宣布超现实主义是通过自动联想和内心生活的基本现实去发现世界的本质的一种手段,艺术应该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他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正如人们观察粒子运动时所使用的光束会或多或少改变粒子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一样,人对自然以及世界的认识之中也必然包含着诸如理性、逻辑甚至道德等人为因素,而这些因素则会妨碍人们正确把握人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本质。于是排除理性和逻辑思维的干扰,就成了这些非理性主义者认识世界的先决条件。

超现实主义绘画中非理性的认识和方法对于现代图形设计的创意思维模式的培养和形成意义重大。人的创造力往往源于现实的环境不能满足人主体自身的需要,从而激发主体去进行新事物的追寻,当这种新事物被主体找出并外化表现之后即形成了主体创造力的表达。创造力表达必经阶段就是联想和想象。

2 创意表现方法的应用

非理性意境的表达方法对现代图形创意设计的作用既表现在构形方法上也体现在表现技法上,超现实主义绘画将抽象意境与具体实物相结合,组构出视觉冲击力强而意义深远的视觉画面。受其影响,图形设计中对图形的改造是一种对于原形的深化,经过组构之后的图形需要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更为深远而具体的视觉内容。原始形态在经过人体大脑的巧妙构思之后就可以用多种图案进行表达,所采取的图形表现方法密切关系到图形内涵的表达,不同的设计表达方法带给读者的感受也就不尽相同。

超现实主义绘画对现代图形构形方法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许多经典作品可以用来作为现代图形设计应用的范本。在达利的经典作品《记忆的永恒》之中展现出的是一幅奇幻的画面,极为引人注目的是那几块钟表通过达利的奇幻想象变换成柔软而且具有延展性的物体,慵懒地挂在树权上或搭在平台上,甚至还会披在似马非马的怪物上,好似这些坚硬的物体已经被时光打磨的疲惫不堪,无力支撑。采用同构的方法之后,我发现这样更能生动展现达利追求自我个性的坚定意志,更能诠释他曾说过的一句话:“因为我是天才,我没有死亡的权利,我将永远不会离开人间。”

在达利另一幅名为《伏尔泰的隐形半身像》的作品之中,画面所表现的是两扇奇特的拱门,几个倚靠在拱门边上的人物单独看上去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是换一种视角观察之后,任何周围的物体与环境相结合之后所构成的画面竟然是伏尔泰的人头像。如今构形方法中的闭锁图形与其方法十分类似,闭锁图形就是在散乱的形象中,通过观察能够发现一组或几组突然构成的新的视觉图形,这种图形一般比较隐蔽,不容易被识别,闭锁图形的发生一般是一气呵成的,以至于形状的视觉经验与新的发觉没有任何关系,如果去掉某些元素,读者可能会无法结合以往的视觉经验对图形进行辨认。但是正是由于这种隐蔽性,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趣味性。

随着人类文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图形艺术的内容以及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各种图形在社会生活中大量的运用,不断推动现代图形设计的发展。超现实主义绘画对于现代图形设计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信今后人们会从超现实主义绘画中挖掘出更多的内涵,以适应今天视觉传媒高度发展的读图时代。

参考文献:

[1]布勒东著,丁世中译: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1924年)[J]。当代艺术与投资,2009(7):75。

[2]老高方:超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初探[J]。外国文学评论,1984(4):55-60。

[3]赵艳婷:“反常合道”的超现实主义绘画[J]。装饰,2005(147):65。

[4]孙刚:浅议超现实主义绘画[J]。凯里学院学报,2009,27(1):150-152。

[5]陆英祥:超现实主义绘画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8。

篇6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平面设计;运用

引言

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特点是独特,具有个性,融入个人的绘画艺术思维,有很强的表现力,以及有很多设计领域可以借鉴的地方。很多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经常会改变整个画布内各元素分布的空间,使用透视、解构等方法,给绘画带来更多的灵感,而这也可以用于平面设计。

1超现实主义绘画

超现实主义绘画以达达主义为基础发展而来,是西方绘画派系中重要派系之一。这种绘画方式的出现,增设了一种新的绘画表现方式,它位于传统绘画观念的反面,进行批判,而与此同时,也会影响现代设计。超现实主义绘画采用不同的绘画技巧,对一个事物的表象重新加工,用荒诞、梦境、真实与虚幻交叉的方式表现,表现绘画者的潜意识,意图脱离客观事实的束缚,展示出人物最真实的一面。而它没有摒弃现代绘画的写实技巧,并不断挖掘自己潜意识中的内容,想要在主观世界中发现灵感,就要有绘画的激情。思维与具象事物的融合,是画家思维的产物,画布呈现的特点是打破事物本身的界限,脱离其原本所属的环境,营造一个新的环境,并且这也打破了绘画对美丑的判断,把两者倒置,把美好的事物用荒诞的手法记录下来,倾向于荒诞的表达,把相同或不用的事物用综合、交错的方式,放在一个空间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

2超现实主义绘画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2.1矛盾空间

矛盾空间最初是由埃舍尔创立,它是运用二维空间本身的局限性,增设与绘画常理不符的空间结构,形成三维空间。其可以把三维与二维空间融合,营造出怪诞的视觉效果,使观赏者从视觉上感到混乱。具体运用的情况有两点:一是在共用的面上把多个视点融合起来,从不同视角可以看到不同的形态,创建矛盾空间;二是打乱画布内景观的顺序,调整前景、中景、后景的位置,把所用景物错位摆放,建立矛盾空间。无论用哪种方式,都是为了展示相悖的空间理论。平面设计中创造矛盾空间的方法是:找到共用面,把位于不同区域的视点联合起来,并前后错位,把各个区域的矛盾连接起来,使观赏者有奇妙的视觉效果,让人的视觉在多个矛盾空间内转化,虽然与逻辑思维不符,但仍具有合理性,它改变了固有的设计模式,不论是设计者还是观赏者,都可以从设计的画面中找到矛盾感,即它是在某个二维空间内,加入三维空间的结构,让人形成错觉,使人的眼睛快速从一个区域跳到另一个区域,形成视觉跳跃感,让设计的主题更加鲜明,增强广告设计的表现力。比如某化妆品公司设计的一则广告,整幅图片的背景是一位画着眼妆的女性头像,前景是一位工作人员正在整理该名女性的眼妆,整个画面中,会产生如下矛盾:女性的脸以及工作人员,哪个是真实的?梯子上的人是否正整理一张海报?以让设计取得良好的效果。矛盾空间的运用可增强广告设计的独特性,吸引观众的眼球,从大量设计作品中脱颖而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空间内图形的分布会随着关注点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设计师可以用不同的因素放在某个区域,设计出新颖的作品。

2.2拼贴、重组表现法

该方法是把没有关联性的两个或多个物体用不同的方式重新组合,放到同一个画布中,它的使用能够把不同时代、不同分类的事物融合起来,体现出素材重新组合的创造性,给受众从未有过的视觉体验。它的运用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把不同来源渠道的事物进行重新组合,即选择每个事物的一部分,重新变成一个物象,改变了事物原有的内涵,让其有新的内涵与物象;第二种是把某个事物分成数个部分,选择局部拼贴,即保留其原有的意义,并在原有立意上加入新的意义。拼贴、重组表现法的应用打破了人们对事物的固定认知,给人们带来是视觉的冲击。接下来,本文会选择两幅设计海报,分析这一方法的应用。第一幅设计海报是德国一位设计师设计的百货公司的广告,在这张海报中,有数个不同类别的事物互相拼接。整个画面共有三位衣着整齐的商务人员,分别是两名男士与一名女士,男士身体稍稍前倾,女士正在补妆,但男士的头部却是兔子的头部,女士是白光灯泡,人们看到这幅作品的第一眼可能感到奇怪,随后被它吸引,留下很深的印象。第二幅是与戏剧《戏子》同名的海报,这幅作品是把脚步的动作作为表达的主题,把跳不同动作时脚步的形态整合放到一个画面内,把它变成一个全新的图像,而这张海报中,所有使用的素材都来源于同一个事物——芭蕾舞者,有原有的表意,既让受众感受到乐趣,又充分领会了该设计所要表达的内容,具有艺术的美感。

2.3夸张、变形表现法

夸张、变形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经常使用的方法,它是把主要对象的一部分放大,或让其发生形变,在整个画面中突出来,其使用的比例要大于常规比例,出现奇异的视觉效果,以突出作品表达的主题。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物体原有的大小、长度、宽度,以及其表层属性,把某个属性放大,这种方式脱离了物体原有的样貌,用“丑”的方式直观表示设计的意图;第二种是探析事物的深层属性,加以夸张,这能够打破人们已经形成的惯性思维,既刺激感官,又能够对事物产生自己的思考,传递设计的内涵。也就是说,设计师会用夸张的方式,增加作品的吸引力,以扩大其传播范围。下面以两幅设计作品为案例,分析该方法的具体应用:第一幅是某汉堡公司设计的广告,画面是一个男人张开嘴巴,但嘴巴张开的角度很大,下颌骨碰触到胸膛,人们看到这个作品后,不禁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这个人会这么惊讶?随后旁边的语句给出答案。这可以激发消费者的好奇心,有进店购买的欲望。第二幅是德国某刀具的广告,切入点是刀非常锋利,它的画面是一个案板,上面有一根胡萝卜,随着胡萝卜被切成数个小段,案板也被切成数段,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4图底关系表现法

图底关系又被称为反转现象,它是利用视觉的双关性,把受众的关注点在图像与背景两者间转化,各自都可以是主体,也各有表达的含义。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是绘制底层背景时,也要考虑另一层背景,处理两者共用的边缘,以呈现出视觉效果。但实际应用时,其需要注意保证主图形与背景所占的比例均等,如此才可能共用轮廓的边缘,而两者都是半封闭状态,把未封闭的区域融合。以《红唇沙发》的设计为例,其主图形是一个双人沙发,背景是一位漂亮女郎的头部,沙发摆放的位置恰巧正对女郎的嘴部,充分体现了唇形沙发的设计思想,把两者融为一体。而日本一家百货公司设计的广告是女性与男性的腿呈上下交织的特点,产生虚实的效果,有两种观看方式,一种是正看,另一种是倒看,作品设计简单、有趣。

3结语

超现实主义绘画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丰富了设计的思路,满足了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需求,特别是四种表现法的应用,会让设计更具趣味性与欣赏性,并找到两者最佳的契合点,促进两者充分融合。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抽象表现 野兽派 情感色彩

动荡不安的20世纪,是人类文明取得世界性突破的世纪,抽象艺术因时而生,抽象绘画独辟蹊径,在绘画艺术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抽象绘画脱胎于传统绘画的语言和审美情势,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才逐渐为世人所接受和赞赏。

在法国,以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为代表的野兽派首先在色彩实验中展开感彩强有力的绘画表现形式。经过有意识强化的野兽派初期不和谐的色彩突破之后,他在绘画中现理性与非理性感彩表现形式的统一,强烈而单纯的颜色在画面上形成唯美倾向的感情刺激。野兽派画家对纯粹色彩主张纵情使用,注重发挥色彩的独立表现意义。但后来却在现代艺术唯形式说的影响下出现感彩表现形式风格的唯美倾向。虽然画面色彩形式壮观,构图饱满和谐,但是由于“脱离现实”的装饰化倾向使得画面的色彩尽管悦目,却不能让人“赏心”。野兽派纯色彩的形式艺术后来退化成为华而不实的矫饰倾向。正如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所说:“绘画抽象形式和再现本身一样不重要,只有当它们在表达艺术家们内心最深处的感觉和反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并因而创造出真正的内在真实时,它们才变得又意义。”

19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康定斯基发现抽象的手法能表达出的具象绘画所不具有的独特魅力。这是一种不能用传统欣赏方式来理解的纯粹的心理体验和视觉。1912年他撰写了关于抽象绘画的重要论文《论艺术的精神》,他在《论艺术的精神》中曾经发人深省的说:“是客观事物毁了我的画”。这是因为由于局部物质模仿的画面再现了具体的物质表象,使人们的审美注意力由绘画本身纯粹的色彩律动和形式关系转向了辨认物象上去。因此,绘画艺术审美目的由生机形式下降到了功利或实用方面。康定斯基认为绘画同音乐一样,不是通过事物的表象,而是以各种基本的色彩(音符),通过生机形式来反映和表现人们的内在感情。康定斯基特别注重发觉色彩的精神与情感特质,他认为色彩是画家手中重要强有力的表现媒介,他对观众的影响既有心理的也有物理的效应。色彩触动人的视觉,激发人的听觉、触觉等身体机能的感受,成为艺术家深入表现人类灵魂的手段。康定斯基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加以说明:“色彩是琴键,眼睛就是音棰,而灵魂即是多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钢琴的手,他有目的的敲击着琴键,引发灵魂的震颤。”

将目光从眼前的世界表象调离而集中到内心知觉活动,首先是对视觉感受的限制,但是随着对感性现象的归结,这种归结在抽象画家中包括对现实的变形与抽象,主要体现在色彩所表示的含义和它们的心理效应。康定斯基的“无内容”的抽象绘画正是通过将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即点、线、面,在画面上进行有秩序的安排,组合,使其产生一种色彩韵律之美,所形成的画面节奏感犹如音乐般曼妙动人。同时色彩的情感力量的震颤人的心灵,使得这些单纯的色彩元素在形式关系中产生了审美意义,给人以视觉和心灵情感带来交响乐般的审美愉悦。“在观赏者尚未知道画中所画的事物之前,就立刻被它的色彩的魔术般的乐奏所抓住了,者是绘画对于其他艺术的真正优越性,因为这种感动触动到了心灵最深的部分。”绘画诸多要素之中,康定斯基特别注重发挥色彩的精神与情感的特质。色彩是画家手中最强有力的表现媒介,它对观者的影响既有心理的,也有物理的效应,色彩触动人的视觉,激发触觉和嗅觉的感受,成为艺术家深入表达人类精神空间生机的手段。

他运用的每一种形式都如数字般精确,即使是几何形体也是用于表达内心>中动的形式语言。那些分布在画面上的色点犹如敲击乐器产生的清晰,响亮或沉默的音符,色点的疏密,大小都如音乐的轻重急缓,牵动人的心弦;那大面积的色块相互碰撞正像是各种旋律的交汇与共鸣。正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所写的那样:“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十分形象描绘了琵琶的演奏效果。在康定斯基的感彩形式里实现了音乐是可以“看”的,绘画也是可以“聆听”的现代艺术融合趋势。

篇8

【关键词】爱德华・蒙克 生命 悲剧 死亡 佳作 女性 真实

“赋予我生命意义的是艺术,是艺术从我腐烂中的躯体里培育出鲜花,而我将从花丛中得到永恒。除了艺术,没有任何东西支撑我活着。”①――爱德华・蒙克

爱德华・蒙克(1863―1944),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享誉世界的杰出的挪威艺术家,是西方表现主义的先驱。在他的一生中,生命、悲剧、疾病、绝望、爱情、死亡等一直是他人生的代名词。今天的人们能够认识蒙克是从他举世闻名的巨作《呐喊》开始的,而后通过他的生平及其艺术作品开始慢慢地了解蒙克的人生,并怀着矛盾的心情欣赏他的绘画,人们既挚爱他的艺术又排斥和惊叹。这种对蒙克递进的波浪式的看法与他“有病的”游戏人生息息相关。

一、生命焦虑

自从蒙克能够理解和体会到“生命焦虑”以来,这四个字就像病魔一样一直牢牢地驻扎在他的体内,无法摆脱。这种生命焦虑来源于家族遗传病史:他的母亲遗传肺结核,父亲遗传精神病。“在没有这种生之焦虑和疾病的伴随的时期,我就觉得像是航海面临风暴却没有了舵一样。”②的确,这种“生命的焦虑”仿佛是上帝命中注定给他安排的,这对他来说是不可或缺,也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这种生命焦虑的困惑,没有这种绝望至极的打击,或许不会有那脍炙人口的佳作,不会对毕加索、马蒂斯及德国和法国等一些艺术家产生深远的影响,或许他将成为身处广阔无垠的沙漠中的渺小之人。

这种对死亡和病魔的双重恐惧和不安,对蒙克来讲无疑是一种心灵的摧残和折磨,使蒙克具有明显的神经质倾向。“我继承了人类最大的致命的敌人――肺结核病和精神病的遗传。疾病、精神错乱和死亡是滞留在我出生时的摇篮周围的黑色天使,并伴随我一生。”他曾在遗稿中这样绝望地说过。但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先天的恶魔般的遗传病未能打败艺术的魅力。“除了艺术,没有任何东西支撑我活着。”是艺术拯救了蒙克,是艺术使他摆脱了遗传精神病的缠绕,是艺术打开了他心里的内心。

二、劣作、伪作与佳作

“与其画一幅完成的劣作,不如画一幅未完的佳作。”③这是蒙克在他的日记中写过的一句话。仔细回想,确实,他的油画作品几乎都是寥寥几笔:粗大的线条,宽大的笔触,夸张的色彩勾勒出他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就连其版画作品也只是简单的几道刀痕,甚至少得屈指可数。他的艺术作品似乎都是那么的简约而不简单,简单而不失内涵。在他人看来,或许应该尽可能地糅进更多的细节,画得更加的充分,而他的作品必须是强大意志和感觉的结晶,无须过多的修饰。那些无感觉、无心或为作画而作画,或有意重复使用灵感如音乐一般的作品,都只能画出虚谬的伪作。“麻木和心虚都是创作的阻碍。”④这就是“真”的蒙克。不管是在他的日记中,还是他的艺术作品,他的文字和画面里都充满了真实和坦诚。无论他表达的是喜还是忧,是恐惧还是懊悔,是痛苦还是怜悯,他的画笔都不加掩饰地跃然纸上。那种呼之欲出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他寻求真实表达内心情感而不虚伪做作的真诚。

就像1886年蒙克创作出的《病孩子》(图1),画中一个脸色苍白,有气无力,红发零乱的瘦弱女孩,倚靠在白色的枕头上,迷茫的眼神注视旁边坐着的 穿着黑衣低头哭泣的妇女,我们不能看到她的面庞,但我们能看到她们紧握的双手,像是面临死亡却无法忍受一样,渲染一种无法承受住的死亡气息。这幅画是沉痛而深刻怀念他最亲爱的姐姐索菲亚而创作的。显然姐姐的死对蒙克产生了致命的打击,在其心灵已经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这一原因也致使他每隔十年重新创作一幅《病孩子》,这成为他一生的创作主题。蒙克曾说“这可能是我最重要的一幅画”,“这是我艺术创作的突破,我在其后的作品,都应该归功于这幅画的诞生。”⑤他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几乎处于疯狂的状态:“创作―刮掉―再创作―再刮掉”的绘画方法。所以在这幅画中我们不免会看到明暗斑驳、刮痕零乱、没有细节,但却颜色丰富、质感极强、意境深幽,是一件充满精神力量的难以忘记的佳作。也正是由于这幅佳作,开启了蒙克新的创作航程,确立了他的绘画风格,是他艺术的转折点。也证实了他那句“我画《病孩子》之时,我打开了新的道路,它是我艺术的突破点。”⑥

他的另一幅真诚的绝世佳作在他29岁时创作的。关于这幅画他是这样说的:“我与两个朋友沿着一条悠长的路一起漫步,夕阳西下时突然天空变得像鲜血一样红,我感到无比的恐慌和忧郁。一阵隐痛直入心窝。我停下脚步,斜倚栏杆,感到精疲力竭。在黝黑的深谷峡湾和城市的上方,我感到一声永无止境的强烈的尖叫,穿过宇宙万物。”⑦这就是他以生命、爱情和死亡为主题的“生命组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呐喊》(图2)。

这种“呐喊”是他发自内心冲破地狱之门的真实嚎叫,是他将精神的焦虑以图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画中那个身材瘦弱嶙峋,衣着不清,脑袋上毛发全无,形象让人毛骨悚然的青绿色畸形小人,眼睛和嘴大如空洞,面部像个骷髅,双手捂着耳朵,扭曲地倚靠在栏杆上。远处血红色波浪状的云,回旋婉转的海湾,那种曲折蜿蜒的线条仿佛是被某种巨大的压力所挤压而扭曲变形的。那种强烈夸张的色彩对比――血红的天空,深蓝的湖水,青绿的树丛,棕色的大地。都没有失去其色彩的真实性,一直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这种扭曲变形的线条,强烈的色彩对比,倒三角式的构成以及人物生动的表情,足以给整个画面营造一种惶恐不安的氛围,足以倾诉他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他裸地挖掘出人心灵的美与丑,将善良与罪恶展现给世人,是当之无愧的“现代人类心灵的肖像画家”“心灵的写实主义者”。

二、“天使”与“魔鬼”

爱情是艺术永恒的主题。《吻》(图3)是他创作于1892年的套色木版画作品,是他把高更的粗木纹套版技术加以发展而成的一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独特手法的佳作。画中两个人的脸盘用同一色块融合在一起,看不清他们的面目,俩人紧紧地抱在一起,给人一种热恋中火热激吻的强烈感觉。将两个身体用抽象的形体和整个黑色块融为一体,身体的曲线从头到脚包裹成一团,整个形状像男性的生殖器,这又给整个画面增添了更加浓厚的欲望情感。画面中木纹曲线的自然生动的流动感,仿佛两人置身于绵绵细雨中。那种干燥的木纹,表达了两人热吻时空气的膨胀、燥热,即使下着细雨也无法冲淡热吻的感觉,这种意境刺激着每位读者的神经细胞,并深深地体会到两人激情投入的瞬间。画中只有激吻的两个人和自然优美的木纹作陪衬,仿佛世间万物都已被忽略,不复存在,唯有两个人的感情是真的。他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天空飘洒着温暖的小雨,我将手放在她软软的腰际。她慢慢地靠近我,水灵灵的双眸凝视着我,柔柔的面颊紧紧地贴在我的脸上,我们的双唇紧紧地黏合在一起。”⑧从他们环抱的姿势中我们可以看出,画面中的女人依偎在男人的怀里,显然这女人代表的是温柔的、弱小的,是需要男人来保护的天使;而男人双手包裹着女人,将女人包揽于自己强悍的胸膛,显然是来呵护女性的使者。在蒙克看来虽然男人和女人都存在着恐惧和害怕,但相比之下女人是需要男人来保护的,女人的那种温柔与美丽是可以唤醒男人强烈的保护欲望的。但是这种美好的东西也只是昙花一现。《吻》中女性表现出的柔弱和恐惧,只是他对女性内在的初步探索,而这种内在的表现在蒙克的《吸血鬼》中达到了巅峰。

蒙克首创两种版(木版和石版)混用的拼合版画《吸血鬼》(图4)是在1895年至1896年创作的。当笔者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时候还以为是一个忧郁伤心的男人趴在女人的怀里,享受着女人的和安慰。再仔细品读它的时候,之前的遐想全部颠覆。一个好像古希腊神话中的美杜莎似的披散着鲜红头发的冷漠的女人,趴在男人的肩颈上,红发散乱在男人的头上和肩上,她的双手蜷缩紧紧地抱着男人;而一个没精打采,似乎遭遇重创的男人,埋头依偎在女人的怀里。男人的整个身体与身后黑色的影子和背景融为一体,沉重的黑色给人紧张、压抑的感觉。当我们再回想起这幅作品的名字《吸血鬼》时,惊奇地发现这个美杜莎式的红发女子亲吻着男人的颈部就 图4

是一个吸血鬼的形象,那散乱在男人头上和肩上的红发仿佛流淌着的鲜血,男人似乎已经奄奄一息了。

很显然《吸血鬼》中的女性不再是女性特有的那种温柔、美丽的天使形象,而是一种残忍、血腥、恐怖的魔鬼形象,使读者不寒而栗。这种魔鬼式的形象或许就是蒙克在那段失败的不光彩的恋情中感受到的,她榨光了蒙克所有的爱情,她是引诱男人而后又冷酷无情地杀害了男人的妖魔。从此,女性成为蒙克笔下一个可怕的、极力毁灭男性的“魔鬼”。

结语

纵观蒙克一生及其艺术作品,可以看出蒙克是一个极其悲观消极情绪的人,他的艺术作品强调个人主观性,是自我的内在的主观感受。笔者对蒙克其人及其艺术作品是非常欣赏和挚爱的,只因一个“真”字,一种不加掩饰、呼之欲出、发自内心的“真”。之前,笔者曾对蒙克的作品稍有排斥,因为从价值观的角度,笔者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有消极倾向的人,但内心深处又主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就像凡・高的《向日葵》,同样是束缚于生活的窘迫,挣扎于痛苦的深渊,但他所表露出的是给人以挣脱牢笼束缚的力量和向往美好生活的希望。而蒙克却是一个将消极绝望的情绪挥之不去的人。随着后来对蒙克的全面认识和了解,他在笔者心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以致叹为观止。人的价值体现在对社会所做的贡献,而一个艺术家的价值也同样如此。蒙克创造的价值是通过他的艺术作品体现出来的,而这些艺术作品必然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关联。蒙克艺术作品创造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他绘画语言的真实性和令人震撼的表现力,更是他对那个时代人类精神状态的生动、深刻地呈现。他的艺术作品仿佛是那个时代的“镜子”,而这“镜子”里反映出的这种精神状态对整个社会发展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的危机。如果蒙克没有发现这个危机,那我们也不可能在实际中克服和解决它。可以说蒙克做了一件对社会具有伟大贡献和深远意义的事情,蒙克没有让社会失望,也没有让我们失望。

注释:

①②张莉.论爱德华・蒙克的艺术思想[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7(1).

③④爱德华・蒙克.蒙克私人笔记[M].冷杉,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11,16.

⑤⑦宋岩松.浅析爱德华・蒙克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表现形式[J].美术教育研究,2011(8).

⑥段庆.试析爱德华・蒙克绘画的精神特征[J].魅力中国,2009(2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