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新课标化学论文8篇

时间:2022-03-12 03:38: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新课标化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标化学论文

篇1

1.培养思维能力

而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现象的描述、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的操作,都有一定的严谨性.探究化学现象、解决化学问题,都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来操作,绝不能想当然,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如描述物质性质,按照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顺序进行;化学计算时,按照先书写化学方程式———代量计算顺序进行;化学实验仪器的装配:从上到下———由左到右;合作探究学习: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反复训练学生的有序思维,决不允许学生漫不经心或者颠倒顺序的现象出现,为以后化学实验操作保证安全打好基础.

2.开展合作探究

新课程提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是满堂灌,教师独霸讲台,学生鸦雀无声,师生在想象中完成化学知识的传授和化学实验的操作.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实施,城乡初中都有条件从事化学实验活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就有了必要性.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化学知识与原理得到了巩固,生生合作意识得到增强,交流沟通创新能力得到培养[1].如,讨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问题,教师可以先分析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占比、消耗的情况与生产的途径,进而提出,你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有什么观点呢?此时很多学生纷纷发言,大胆预测:有说二氧化碳的含量会增加;有说二氧化碳的含量能保持不变;有说,根据环境而定,风大风小含量不一样能将含量高的吹向含量低的地方;有说晚上不存在光合作用.众说纷纭,学生展开讨论,各执一词,互相补充与反驳.在这样的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就凸现出来,推动了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积极地思考.

3.分层次教学

新课标指出,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学要面向一切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进行适当分层次教学,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取成功的机会,收获成功的喜悦.不能只重视学习能力强的,忽视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讲究化学问题的切入点,力求低起点,满足学习能力最弱的学生的需求,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则涉及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习能力超强的学生则以涉及开放题供他们深入研讨.如设计这样的问题:你知道有哪些灭火方式吗?假如某个图书室着火了,应该选择哪种方式进行灭火呢,它的原理是什么呢?请你根据灭火的需要,在灭火器生产上能否进行合理化改进?这三个问题就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的.第一个问题适合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适合中等层次的学生回答;第三个问题就需要学习能力超强的学生回答.这样的分层次就能照顾每个学生的发展,不同层次的学生收获不同的成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学会反思,凝炼自己教学精华

教师写好反思,就会将处理教材时的感悟、设计教学过程时的思考、课堂生成的灵感、组织合作学习时的智慧等记录下来,不让自己耗费的大量心血白流,其中独具匠心之处加以归纳和

三、总结

篇2

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更注重化学实验教学,要求将教师演示实验转变为学生演示实验,发挥学生在实验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合理改进和补充实验,挖掘教材中的探究素材,并将其设计成探究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促进探究能力的培养[1]。同时,教师需扩充分组实验,扩展课外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能够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找到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开发自身的创新潜能,在实验中探寻更多未知原理和规律。

2.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室教学的优化策略

2.1发挥高中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它要求发挥高中生的主体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有全面了解,合理组织演示实验,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实验,实验前教师需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实验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认真思考出现此种化学现象的原因,最后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2]。例如,在验证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的实验课堂中,教师首先要让高中生回顾已学的次氯酸的漂白性和药用炭的吸附性,积极思考漂白的不同原理、实验现象的异同;其次开始演示实验,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加深学生对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的理解;最后让学生利用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讲解为什么会得出此种实验结果,总结二氧化硫的性质。通过此种方式,不仅可以体现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实验能力。

2.2培养高中生的探究能力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通常根据高中化学教材所提供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虽然可以有效验证某些实验现象,但学生无法明白其中化学原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3]。因此,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索性实验,并将高中生已掌握的知识与探索实验有机融合,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思维,使其学会知识迁移,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思考未知问题,进而采取多种方式解决问题[4]。例如,在配制100mL1.00m0L/NaCl溶液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只介绍高中生实验内容,让学生自己分组操作实验,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教师则需加以指导[2]。实验结束后,每组学生都让教师对自己配制的溶液进行评价,此时教师需针对性地指出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和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违规操作,并结合实验中的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解决相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需对自己的实验情况进行回顾和思考,总结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

2.3挖掘高中生的创新潜能

高中化学实验中包含许多化学原理和规律,若仅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需根据高中化学相关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扩展和完善实验教学内容,为高中生提供更广阔的创造空间,从而挖掘高中生的创新潜能,不断提高高中生的创新能力[5]。如在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实验结果,并让学生比较各种实验方案,总结自己的设计方案存在哪些不足,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案,通过分析和总结,学生可以体会到设计的原则和要点,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验证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全面发展。

3.结语

篇3

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许多高中化学教师会利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得不到显示。在化学课堂中,许多学生在进行被动学习,没有化学学习的热情,大大影响了高中化学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有效转变,解放自己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方法,用实际行动去转变传统的教学手段,才能让高中化学教育局势得到逆转。首先,教师要学会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其次,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转变,不能将自己作为课堂中的权威,而要与学生共同学习。比如在讲解《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与学生讨论有关于甲烷的问题,讨论甲烷在生活中的存在、其存在的积极意义等。教师通过抛砖引玉式教学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达机会,会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动者,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

二、加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化学教学创新的重要手段。高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敏感期,他们的自尊心很强,自我表现欲望也很强烈。教师要通过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去自然地关注学生的变化,肯定学生的优势。高中学生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更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在教学中,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会让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得更加主动,也会让学生的化学学习自信心得到建立。一位平易近人的教师,更容易得到学生的依赖。化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正确对待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给学生表达个性化观点的机会,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轻松和谐。比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教师要给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而不是让学生一味地跟着自己进行化学学习。当学生勇于表达观点时,哪怕存在错误,也要从其他角度进行肯定,激励学生与自己互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加强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引导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化学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更能够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形成,大大提高化学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化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科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比如在讲解《氨硝酸硫酸》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关于三种化学物质的性质,让学生清晰明了地看到三种物质化学性质的不同,并利用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三种物质的用途。当学生对其具有基本认知时,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得以创设,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学实验的设计与实践,对化学知识进行验证,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

四、加强学生参与度的提高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在教学改革的今天,高中化学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只有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让化学教学的质量得以提升。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各学科学习模式的相似化,会让学生觉得学习过于枯燥。作为一个自然学科,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感受到更多的学习乐趣,且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竞赛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化学知识,提高课堂参与度。比如在讲解《石油、煤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总结尽可能多的能源利用方法。在课堂中,通过抢答的方法去回答能源应用方面的问题,以计分的方式决定胜负,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高。

五、结语

篇4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英语 教学 文化导入

当前形势下,我国许多高中学校的英语教学课堂文化导入过程中普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文化导入枯燥、导入时间过长以及中式英语导入等,导致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无法发挥其在课堂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不乐观。故现阶段,学校与任课教师需从英语课堂教学实际入手,积极寻找和探索新型的文化导入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文化知识认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笔者主要探讨了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文化导入策略,现论述如下。

一、提高英语教师综合素质,于课堂教学中开展文化导入

从根本上来讲,教师是学生接触和学习课堂教学知识的最重要媒介,教师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等。所以当前形势下,学校要想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信息,需重视学校的师资管理工作,通过提高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开展教学中的课堂文化导入活动。首先,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其需具备高水平的文化修养与较强的跨文化意识,以便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将此种文化知识与思想意识科学传授给班级学生,并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内化,使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增强学生课堂知识积累,提高其语言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其次,高中英语教师还需具备利于英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素质,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使用英语知识向学生讲解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与有效性。再次,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需多充实自己,在空闲时间多涉猎和学习中外文化,以增强自身中西方文化素养,提高其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在实践课堂教学中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担负起导入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责任。

二、科学对比中西方文化,组织英语课堂教学

在以往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均比较注重对学生的西方文化讲解,却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和导入,易导致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不甚理解甚至理解错误,或发生中西方文化混淆运用的情况,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当前环境下,高中学校与教师要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导入和渗透中国文化,则需要科学对比中西方文化,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对于中国文化来讲,其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包含多项内容,如语音知识、词汇、汉语语法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等,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需先向学生讲解和展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区别,以增强其对两种差异性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英语单词“moon”,在不同文化背景人的脑海中所反映出的联想和意象均不相同,在中国人眼里该词代表着“中秋团圆”、“嫦娥奔月”等,而在西方人眼中则表示“登月”、“太空飞行”等;又比如,“New year Eve”可使中国人联想大年三十全家团圆的情景,而西方人却并不存在这种感觉;由此可以看出,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三、鼓励学生合理利用课下时间,增强文化渗透效果

一般来讲,若学生单纯依靠课堂时间是不可能真正学好英语的,所以,教师应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之余,鼓励学生将课下时间合理利用起来,弥补课堂时间有限的不足。当前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无论是网络,还是电视,都可以为其英语学习提供良好条件。所以,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下时间阅读一些双语杂志或者观看一些电视节目等,具体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可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高中生阅读的双语报纸,使其在课下阅读的过程中深刻的感受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其次,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去观看一些符合高中生兴趣的电视节目,比如汉语桥等,这种方式可以起到扩大学生知识面的作用,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极为有益。另外,双语报刊和电视节目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之,目前我国许多高中学校的英语教学课堂文化导入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笔者建议任课教师在高中英语实际课堂教学中需重视文化导入工作,主要可从提高英语教师综合素质、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改进,于课堂教学中开展文化导入活动,合理组织英语课堂教学,以增强文化导入和渗透效果,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一、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逐步让学生了解一些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思维方式、文化背景不同,语言行为也会有差异。同时,它也会导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礼仪,以下简单介绍高中英语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东西方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1.标准称谓:讲英语的人对这些家庭成员或亲属直呼其名,有些孩子甚至用父母和祖父母的名字来称呼他们,总之,在英语中直呼其名是家庭成员或亲属之间经常使用的称呼方式。但是,在汉语中,称呼长辈家庭成员或亲属的名字是犯忌的,不能直接用名字来称呼自己的祖父母、伯、叔、婶、姨。在称陌生人时,中国人常用“同志”、“师傅”、“小姐”、“先生”等称呼语,但在英语中,用来称呼陌生人的称呼语是很少的。

2.赞语与应答: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可以赞扬自己的家人。人们经常会听到妇女赞扬自己的丈夫工作多么地努力,在事业上取得多么大的成就。妇女也会夸奖自己的孩子,说他们在学校表现如何好,在做事情时如何积极主动等。而在中国,这样做会被认为爱炫耀自己。

3.社交礼仪:英语中的“please”比汉语中的“请”用得更经常,更广泛。如:下列例句中都含有“please”一词:“Sit down,please”,“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the way to the nearest bank”等。汉语中使用“请”相对来说就少一些了,像“尊姓大名”、“贵府”、“令堂”等,这些词都可以用来表示尊敬。

4.禁忌:按照英语的文化习俗,任何涉及隐私或个人问题,都属于禁忌的范围,例如:年龄,收入,婚姻、政治、宗教信仰等都被认为是个人问题,不可谈论。因此,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一定要记住在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时,不要将这一做法照搬到英语中使用,这一点至关重要。

以上这些都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逐步渗透中西方文化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尽量避免中西方文化交际冲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 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尽量避免中西方文化冲突

1.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从跨文化教学入手,通过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师应挖掘教材,精心备好课 ,通过改进一些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在课文教学中。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无论题材和体裁都比较广泛,其中不少就直接涉及到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教师在进行这些课文教学时要注意挖掘这些课文的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课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基本背景文化及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外,我认为对英语语篇模式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比如在进行新课标英语必修3的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课文教学时,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分组布置作业,让他们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多种渠道了解不同的西方节日,第二天进行5分钟的总结交流,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对西方节日的了解,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能力。(2)在课外阅读中。跨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谈及所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个很好的补充。教学之余可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英文版的文学作品简易读本,还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报刊、杂志(如英语沙龙等),同时,在闲暇之余,观看原声英文电影,看CCTV-9的英语节目等,提醒学生们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留心积累有关中西方社会习俗以及日常交际等方面的知识。

篇6

【论文摘要】新课标下,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受到技术理性和标准的挑战,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正名迫在眉睫。本文以此为逻辑切入点,探讨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内化的实施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规定,“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并指出语文课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但是在“新课标”下,在新教材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将语文工具化,用技术理性和标准来肢解文本之非审美现象又起沉渣。因此,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功能被严重扼杀,文本所及之人文世界的审美功能乃至人的“生命世界”微妙、丰富和活力大打折扣。

基于传统教学观念与模式、教育方法的长期积淀、现行考试评价与导向机制的种种“泥淖”对语文学科审美功能的冲击与扼杀;基于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培养“完人”,让语文学科担负起“成人”的教育目标,为语文学科 的“人文教化功能”正名已迫在眉睫。

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完人”。而语文学科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除了发挥工具作用外,更重要的还要担负起“润德”、“启智”、“成人”、“教化”的审美功能。

具体言之,语文学科正是凭借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文本以其独特的人文魅力和审美空间结构昭示着其审美特性,并实现着其人文价值。

一、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

1.真切的主体审美体验性。语文学科是语言的艺术,同时也应该是抒情的艺术。《课标》和《大纲》对于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有明确规定,即“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并“与文本展开对话”。如此说来,语文学科的学习即与文本展开的对话仰仗于品味、感受语言,这就使得语文文本阅读成为一种体验式的阅读,或者就是在语言品味基础上主体心志的“入乎其内”。

文本是情感符号的结晶。从文本的创作来说,情感易使作者产生创作的冲动,是联结艺术形象和主体情思的红线。从文本的接受来说,只有以情动人,使阅读主体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震动,才能收到良好的审美体验效应。例如,在诗歌文本阅读中,我们应该懂得,诗人追求对应于时代诗情的主体建构,“我”既是时代的代言人又作为主体心态外投的独特情感范型在文本中得到凸显。这是一种以主体来洞察万物和传递诗情的方式,主体精神在重建着世界秩序,“自我”的意志和力量浸染着物象,客体为主体所强烈地干预、征服和主宰。因此,郭沫若的《天狗》就是“自我”即主体的理想建构;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现的内容就是在平静祥和与祝福表言下主体的矛盾与分裂。

2.丰富的主体审美想象性。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限的语言往往承载着无限的阅读情思,这种审美情思对于文本而言,实际是一种阅读空白,仰仗于主体审美想象的认同性或求异性参与与填补。在这个意义上,大胆丰富的审美想象就是缪斯展翅高飞的羽翼。主体心理场强烈充沛的情感体验易于激发思想,引发想象的纵情驰骋;大胆丰富的想象,又有助于开启情感的闸门,并使之得到形象贴切的表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情感体验是触发审美想象的原动力,审美想象则是情感体验的强化剂。

优秀的文本都是真实独特的审美情感与大胆丰富的审美想象的自然融合体。父亲在爬过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富有生活气息的“背影”需要主体认同性的审美想象参与,并进行富于人本特性的空白填补,明确这就是爱子情深(朱自清《背影》);八九岁的小女孩在漆黑的夜晚挑着小桔灯在山路上伴“我”行走的情景,同样需要主体的审美想象参与方可领悟出这是成人都难以做到的镇定、勇敢和乐观(冰心《小桔灯》)。

3.多采的人本性。文本的写作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捕捉、创造过程交织进行。在这个意义上,文本正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体验创造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存在,是作者理性与感性、情思与形象在瞬间猝然结合的产物。因此,文本的阅读价值需要也只有主体的参与认知才能实现。所以,人本性是语文学科的特性之一。

二、语文学科人文精神内化的实施策略

方法取决于对象的本质规定性。语文学科真切的主体审美体验性、丰富的主体审美想象性、多采的人本性等特性要求人文精神内化需做到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美读,突出语文学科的主体审美体验性。“美读”是感知语文文本的主要方式,是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教材,从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进而获得审美体验。“美读”,即有表情地朗读、吟诵课文,读者如文中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抑扬顿挫,吟咏诵读,与作者心灵相通,随着文章的感情起伏跌宕,理解随之增进,也自然会领受文章的美感。就如要读出李白“缘愁似个长”的满头愁、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满江愁、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的满船愁一样有意蕴、有味道,从而让学生走进情感艺术的殿堂。

2.指给学生文本阅读的门径而不是“填鸭”,突出语文学科的审美想象性。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这种愉悦感 是一种自由的舒畅的感受或想象。唐代诗人杜牧《读韩杜集》曾用诗句描述过这种体会:“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他愁苦烦闷之时,吟读杜甫诗韩愈文,渐感舒畅愉悦,这种感受或想象如那美丽的女麻姑,用那柔嫩小手在痒处搔摸一样。语文教学中,教师“指一点门径”,“给一点暗示”,让学生自力品文,驰骋想象,“自求得之”,“随时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得到美的欣赏,充实自己的经验,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审美想象性是增加语文教学的吸引力的关键之一。

3.文本分析坚持人本理念,体现语文学科多采的人本性。首先,把作品中的人物当人看,而不是某个思想观念的代码。比如对《小橘灯》结尾“我们大家也都好了”中“好”的理解,学生将心比心,只能理解成小姑娘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要让她预言革命胜利后的幸福生活,恐怕有点强人所难。其次,也要把欣赏作品的学生当常人看,而不是全知全能的圣人。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完全投合作者的创作意图,完全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而应尽量让他们准确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获得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人,我们很容易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热血青年身上找到保尔的影子。新课程强调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让学生自觉地受到优秀文学作品的感化和提升,决不是一厢情愿地把他人的观点强加给学生,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逆反和背叛,从而影响整个汉语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再次,要把文学作品当作满含着人性的精神产品,而不是完全理性化的观念体系。文学欣赏的着眼点应该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决不可引导学生用政治、历史、哲学,甚至实用(比如完全从考试的需要出发,肢解作品)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动不动划分人物的阶级成分,界定事件的政治性质,在人物的惯常行为中“提炼”哲理,而应该多发掘作品中的鲜活的人性,用以感染学生,熏陶品格,丰满人性,达到“立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2]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

[3]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5-48.

[4]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78-90.

篇7

【关键词】新课标;化学教学;有效性

时至今日,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了几年,但我们驻足教学一线,仍然会经常遇到这样的状况:有很多的教学内容,尽管老师花费了大量精力反复进行讲授,重难点逐一突破,还配合各种大量习题巩固加强,部分学生最后还是难以掌握。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与新课标同行,造成了教学的无效或低效。下面本文就如何在新课标下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一些探讨,以期对一线教学能有所帮助。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尽管课改已实施了多年,但实际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仍以传统的讲授方式为主进行日常教学,教学过程中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究;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而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就需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课前,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协助学生寻找、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源;课堂上,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通过活动获得知识并学会方法;课下,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组织教学过程

化学教学的有效或高效关键在于课堂。而课堂教学设计是一堂课的思路和灵魂,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如果课堂教学设计呆板、缺乏逻辑性、启发性,内容贫乏、脱离实际,则会导致学生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被抑制。实践证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亲身体验、探究获取知识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做法。而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组织教学过程,从而达到高效教学。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

要想让课堂有效或高效,首先要根据化学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在教学设计中,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脑中有目标、手中有教法。要对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教学的整体安排。

第二,联系实际,注重学习情景创设。

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使学习更为有效。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学习情景的创设。

化学来自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所以在创设情景时应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习兴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视频、故事、化学史实、实物、图片、模型等来创设学习情景,通过学习情景的创设吸引学生注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高效的课堂总是活动的课堂。可以说,课堂上,没有学生的活动,就没有教学效果可言。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活动,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参与学习,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通过科学探究,体验过程、获取新知。教学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各具特色的教学活动贯穿课堂教学,通过活动促成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

三、重视实验,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展示实验现象,反映物质性质,揭示客观规律,还可以教会学生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怕麻烦或客观条件所限,对化学实验采取“讲实验、看实验”的方式进行;好一点的也只是将实验简单的演示一遍,或者是让学生在闹闹哄哄中做完,没有对实验进行更好的设计,或在实验后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拓展,从而导致了实验教学的低效。因此,为了避免实验流于形式,在做实验之前,教师一定要带领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搞清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等方面的内容。避免出现只为好玩、热闹而做实验的现象。实验后,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和思考,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四、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课堂有效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例如,化学课堂教学中,一些肉眼无法观察、文字难以表达清楚的微观过程,可以通过多媒体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还能让学生继续上网学习有关内容使课堂进一步得到延伸。但是课堂上对于信息技术的利用也要恰到好处,特别注意的是,不能把现代信息技术当成一种时尚,不管课堂内容需不需要,每节课都利用电脑对学生不停地进行信息轰炸。尽管多媒体使用过程中色彩的变化、声音的变换会带给学生丰富的视觉效果,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但过多过滥的使用智能适得其反。因此,课堂上我们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结束语: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质上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效益、效果。在新课标下,学时少了,要求高了,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利用自身经验,通过不同方法,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篇8

关键词:教育观念 教师角色 探究式教学 合理使用新教材

沪教版化学(初中)教材与人教版老教材相比,变化较大,新教材重点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多地体现探究式学习,淡化了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留给学生的空间更大了。如何合理使用化学新教材,克服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定势影响,使化学教学全面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是目前教材教法研究的一大课题。

一、教育观念、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施新教材的关键

新教材的实施,关键是教师,难度最大的也是我们教师,如果教师穿着新课程的鞋子,走着传统方式的老路,必然是对新课程的歪曲。

在化学的教学实践中,首先要解决好教育观念、教师角色的转变问题,教师不应是训练和灌输学生的工具,也不应是知识的机械传递者,教师在学生学习的道路上,更多的是问题的设计者、探究问题的参与者、结论的共同形成者。

二、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是合理处理新教材的基础

新课程需要教师有较广博的知识作为基础,具备多方面教学技能,才能避免在教学中平淡无奇,教学手段单调,语言苍白,才能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综合素质。

三、熟悉新课程标准要求,掌握新教材内容是合理使用新教材最基本的要求

1.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与以前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相比,更加完善,更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主要表现在:

(1)新课标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学科之间整合性加强,如沪版教材中“食品中的有机化学”一章与生物学知识的联系就很多。

(2)新课标的内容体现了化学走向社会、走进生活、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3)新课标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鼓励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化学教学中。

(4)新课标注意学科渗透,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化学新教材的变化与特点

新教材对化学实验和反应规律不直接给出结论,如质量守恒定律这样重要的内容,都是要求师生共同探究进行总结才能形成结论;新教材更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认知特点,每个章节的内容都由学生日常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新教材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增加了新题材、新科技成果图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的节后练习比老教材减少了很多,但增加不少实践活动和小论文写作。

四、合理使用探究式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是合理使用新教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