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6 17:39: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工商企业管理毕业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四化两型”的含义及其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要求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为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对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开始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育与国家的政策方针相联系,旨在提高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在社会中对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保证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而提高院校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1.1“四化两型”的内涵
“四化两型”是党的十会议上提出的一种社会的发展方向,所谓的“四化两型”就是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化同步发展的同时,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四化两型”是国家和政府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对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只有坚持“四化两型”的发展观,才能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学结合,提升学生在校的学习质量和工作时的工作质量,推动高职院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1.2“四化两型”社会背景下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要求
“四化两型”的社会背景明确的指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这也确定了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的要求。通过对“四化两型”的内容的分析,下面总结出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有如下几点:
1.2.1高职学生要具有很高的实际管理技能
受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影响,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强,因此,许多的企业对学生的专业性要求较强,所谓的专业性并不指简单的专业知识,还包括在实际工作中的管理技能的掌握。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学生管理技能的培养上下功夫。
1.2.2学生要有社会信息更新的敏感力
社会瞬息万变,社会信息的更新也随之千变万化,但是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善于收集信息成为一个行业发展的必备资源。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除了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还要注重其对社会信息的敏感和洞察力。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对信息的发现和收集能力,不断的对企业观念、技术和模式等进行更新,以保证企业持续发展。
1.2.3要求学生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观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求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要有环境的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意识,使得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不会威胁到社会利益,不会出现破坏环境的行为。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观,这样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才能主动的参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中去,保证国家政策的顺利实施。
二、“四化两型”建设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存在问题
一些高职院校积极地推行“四化两型”背景下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改革,初见成效。但是由于有些高职院校对“四化两型”所隐含的要求和改革的不彻底等原因,导致“四化两型”背景下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育和发展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2.1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四化两型”建设所要求的产业结构之间不协调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失业率高、就业率低,而且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资普遍偏低,无法满足毕业生对生活的需求,致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不高。而且高职院校专业人才输出的比例与产业专业人才需求的比例不协调,这样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这些现象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结构不适合当前社会和企业产业结构的需要。一些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类别的时候,专业设置盲目,同质同构的现象严重,这样就会使得人才之间的竞争力加大,同时也增加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难度,是不利于“四化两型”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和进步的。
2.2高职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四化两型”的建设需求
随着国家对于“四化两型”建设的额推进和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变化,社会需要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但是从目前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工作情况来看,目前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整体素质不高,技能型人才的供求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虽然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数量与日俱增,但是符合企业发展技能需求的专业技能较强的人才数量却寥寥无几。
这种现象说明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专业化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对接程度不高,虽然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继续大量的专业人才参与到企业的建设工作中,我国高职院校也洞察到了社会的需求方向,积极开展相应专业保证人才的输出。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和培养成本的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导致专业学生的教育质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3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对于“四化两型”建设深度和能力不够
目前,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四化两型”背景下的人才,主要的培训手段是人才的教育培养上,但是忽略了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训,而且在对学生的教育培训中海缺乏长远的系统
规划。这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仅仅进行单一的知识或是技能的培训,没有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学生工作中所需的其他技能的培训。 而且即便是以人才为中心的培训上,我国高职院校也存在着培训建设深度和能力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高职院校的分布比例不协调,高职院校的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分布较为密集,不利于专业人才的扩散。第二,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服务产业的人才较多,无法满足“四化两型”中“四化”建设的需求。第三,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这样就会造成人才市场的失衡,不利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三、“四化两型”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通过对“四化两型”和社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研究,提出基于“四化两型”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具体为:
3.1紧抓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
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要把“四化两型”建设和地方产业的优化和升级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并把这种目标经过详细的研究,落实到高职院校对人才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高职院校要想紧抓人才培养机构,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首先应该与企业建立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加强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向与高职院校逐渐的信息流通,有助于高职院校及时的更新自己的人才培养结构,着重培养专业性较强的人才。其次,要做好教学资源的整合,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和产业的升级做好技能型人才的整体规划。最后就是要加强高职院校教育的宏观调控工作,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方向,调整专业结构。
3.2紧抓人才质量,推动内涵建设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同质化的现象较为严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难度也逐渐增大,因此一些高校为了建立一套适应本校学生职业发展的战略,在专业同质化现象日益严峻的社会条件下,紧抓人才的质量建设。
高职院校紧抓人才的质量的建设进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行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计划,实现企业人才需求与高职人才的无缝对接。第二,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积极在学生中推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加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第三,完善高职院校质量监督体系,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监察机制,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3.3采用产学结合的培训机制,着重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
产学结合是目前高职院校提高学生技能和服务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社会高职院校教育培训所采用的主要模式,在紧抓产学模式的教育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建立高校与企业长期合作的运行机制,调动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指导作用,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需求的供求关系之间的平衡。第二,建立高职院校与产业同步建设,社会发展瞬息万变,高职院校要想在变化速度较快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要保持元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与产业的同步,即使洞察产业的变化,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
1国内、外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以及我校现状
1.1世界发达国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大都具有“工学结合”的特点,比如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模式。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企業主导型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典型代表有英国的“学徒制度”与德国的“双元制”,这是一种职业教育完全由“学院承担”转化为“企业主导,学院为辅”的培养模式二是由学院主导的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比如新加坡的“教学工厂”,这是一种“学院为主导,企业参与其中”的改革模式。三是学校与企业合股办学培养模式。此种模式是这些发达国家为了推动合作教育而采用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结果。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学校不再隶属于教育部门,而是变为自主经营、独立办学的实体;第二,合作教育成为学校与企业两者内部的事,形成了校企间互惠互利、荣辱与共的关系,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作为企业经营中的一项基本任务;第三,学校成立董事会,学校的发展基本按照企业的运行模式来运作。
1.2国内现状
工商管理专业引入我国至今不过30多年的时间,目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全国大约130万,每年的高职大专毕业生大约70万。当下,般对着企业宏观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各类企业总量呈几何级数增加。对于各类工商管理人才的潜在需求与现实需求也在发生裂变。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越发贴近企业实际。据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缺口达530万人。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可达90%以上。可见,不论是潜在需求量还是现实需求量都很大。
1.3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区域之一的厦漳泉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开始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在但还缺乏一种成型的模式加以推广和实施,因此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和教职成﹝2011﹞6号文件的规定,本课题的研究对在未来指导我院乃至我省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通过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对实现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更多适合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2.1将“培养职业经理人计划”作为专业建设的主线,建立工商企业管理教学质量学校培养标准,改进学校培养模式,建立结合企业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构建科学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长效机制,实现转变教育理念,探究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式与模式的改革。
2.2学校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和产业的管理专家提出建设与改革意见,或者直接参与到学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来。学校和企业建立校企师资互动平台,企业为学校中青年教师提供管理、经营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着力构建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2.3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调整与改革,逐步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率,从而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无缝衔接。
2.4进一步完善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健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成果的激励机制,补充学生成绩评价与考试考核标准,逐渐完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3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发展的思路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之下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需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过程不断地进行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步评价总结、创新发展、最终评价总结,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步评价总结是创新发展的首个阶段,这就要求学校要对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性的分析,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然后再对原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评估和总结,同时尝试改进原有模式中不足的方面,而在这个阶段中,由于部分管理人员和教师已经对原有模式非常熟悉,会愿意主动承担创新发展可能会带来的责任和风险,要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要转变发展理念,让管理层和教师意识到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这个阶段中需要搭建起良性的沟通桥梁,进行教师与管理层之间的沟通交流,相互表达和传递意见,消除内心的抵触情绪。在创新发展阶段中,需要在第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开展工作,负责改革相关的管理层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势进行具体阐述,再明确规划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未来的发展道路,经研讨过后得到学校管理层的认可后,再结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的集体智慧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具体运行细则,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要集思广益,广开言路,鼓励多方参与到模式创新的制定中来,避免一言堂和个人主观意见。第三个阶段是最终评价阶段,它不仅是对于一、二阶段的强化和巩固,也是和第一个阶段有重叠的内容,在这个阶段中会由于部分变化的不确定因素而导致新模式在结构与管理中存在不稳定的状况,其中产生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创新发展受阻,因此,在此阶段中就要及时对实际运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修正,以此来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稳定性,增强管理层与教师对于创新发展策略探究的勇气和信心。
4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对策
4.1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具体内容是围绕着培养职业经理人这条主线,建立起由专业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业内高级行政管理人员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参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专业建设、教学管理、课程设置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4.2立足于学生能力培养,创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用型教学方法体系,实践应用对于提升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主线,将教材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堂学习与专题讲座相结合、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训练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体系。促进人才培养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堂情景教学、仿真实验情景教学以及现场情景教学,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情景,体现“学思结合”的教学过程;创建校内外资源整合的开放式、多元化的实践平台,为知识的转化、理论的生化以及专业能力、素养的提高构建关阔的空间,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知行合一”。
4.3校企结合,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設。一是聘请知名企业的高管或者有关行政部门的领导来校授课。二是采用大学生导师制度,聘请企业管理经营担任职业导师。构建一支专兼师资比例适当,年富力强,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过硬的实践教学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师资队伍,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学术理论水平、实践运用能力以及专业素养,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综合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4.4建立“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渐进式、多维度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提升能力、注重应用、做优做精、诚信可靠”作为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在培养的主体方面,鼓励多方参与,把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行合作融合到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加快推进政产学研协同与合作创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逐步推进知识点--能力线--素质面的发展,进行知识点的切入,能力线的培养,素质面的构建,实现培养“能力优、应用强、做优做精、诚信可靠”的复合型人才。
4.5构建全面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激励机制。将教学、教育质量置于首位,对于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管控。在学生入学到学位授予的整个阶段中的每个环节都制定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适当调整成绩评估与考试考核标准,不断完善专业教学管理制度,提升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对指导教师、任课教师进行严格的资格认定和岗位培训,健全教师管理规范制度,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对理论学习的要求是实用、够用、能用,不要求深入研究。高职教育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但我们从历年的工商专业毕业生了解到,有90%的经管类学生从事的职业与本专业不对口,就业难的问题摆在了专业学习这里,究其原因是毕业生不具备企业工作岗位所需的相关管理能力。谈及管理能力,其表现不外乎是招聘的时候要求应聘者具有多少年的工作经验,由此可见,管理能力的获得是长期内化的一个过程,是一个人经过经历、反思、提炼不断反复的过程。体验式教学就是根据这个学习规律提出的。
1体验式课程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企业最青睐的,就业带来的压力给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思考——“毕业生到底缺少什么,怎样通过高职教育让毕业生成才?”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专业技能低、工作态度不端正、综合素质低、沟通能力不足等现象,企业在不断“质疑”着高职教育。不可否认的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计划力、执行力、领导力上比不上有工作经验但文化层次不高的管理者,难道是教育无用吗?对于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成才,但教育却落后于市场需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相应管理能力,能协助或独立解决企业运营或生产中产生的问题,具有独特性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传统的专业教育还是停留在“填鸭式”的理论教学模式,即便是运用了多媒体、案例等丰富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只是理想化的接受专业知识,少有反思和内化、提炼的过程,这是管理类专业的通病。
笔者认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的技能就是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独立性和独特性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但这些能力是在自我经历、自我形成经验、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形成的,绝不是在课堂上理论“填鸭”,“理想化”案例分析,要获得管理的经验、独特的方法就要通过“体验式“的教学。
体验式教学,即通过事件或事物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情景再现,让学生真实融入情景中主动“试错”,一旦发现问题让学生主动自我反思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有一句话叫“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成为体验式教学中很重要的教学因素,因此体验式教学也可叫“试错教学法”。
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困境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熟悉企业管理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惯例,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从现实情况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困境,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高职教学体系中是最为薄弱的环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认识不足、资源不足、课程约束、创新乏力四个方面。
2.1缺乏实践教学意识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常将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看成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专业,把这些专业当作高校市场化的重要利润来源。这种认识无疑造成学校对该专业的投入偏低,领导的不重视导致教学任务中的教学资源包括校外实训资源严重不足,是直接导致该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职教师资状况调查资料表明,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直接大学毕业后就到高职院校任教。这些教师没有接触过企业和社会,实践能力普遍低下,教学过程中,理论水平高,可到了实际操作就只能“望洋兴叹”,与社会和企业接触少,实践的意识自然不高。
2.2教学资源不足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体现在多个方面:师资力量不足、实训基地资源不足、专业投入不足。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特点和实践教学自身的规律,决定了教师要既能教又能做。但从实际情况看,学校在引进师资时,通常对学历、职称比较关注,而对引进人才的专业实践背景通常关注较少,有不少专任教师甚至没有任何社会工作经历,更不要说从事过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实践锻炼。有些学校甚至为了满足教学任务的需要而聘请与专业不符的教师来任教,专业性受到“质疑”。另外,在实际教学中,专任教师的授课还停留在理论阶段,缺乏实践教学意识;在聘用兼职教师时,由于多种原因,一般难以找到适应实践教学要求的高水平教师,外聘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基本雷同于专任教师,体现不出外聘教师的真正作用。
鉴于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可以说企业是工商企业管理类实践教学最好的平台,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教训、企业管理生动丰富的实践,都是实践教学无法替代的资源,但高职院校普遍难以获得这样的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成为各大高校争相追捧的资源,但又大多处于重在挂牌、轻在建设甚至不建设层面,相当多的高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上显得有心无力,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无法落到实处,或者变相为为建实训基地而建实训基地,使用率和适用率低。
2.3实践教学创新乏力
就高职而言,创新乏力表现为:传统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类教育思维禁锢着探索和创新的步伐,使该专业基本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体系;教学组织过程中,过于信任本科教学的一套模式,不愿或不敢进行新的尝试;仍采用传统评价体系,扼杀了创新动力;对创新的外在激励不足,外部环境对工商企业管理类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推动不够,抑制了实践教学创新的积极性。
2.4实践教学误区
高职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往往错误地认为跟工科类专业的实践课程一样只要上课是操作课就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但就管理学科本身而言,管理技能的获得是通过经验的积累慢慢形成,教学的教会并不能让学生领会,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经验、想法才是管理学科学习的目标。所谓的管理能力就是学生自身的策划力、领导力、控制力、预测力,这些能力要通过管理思维的形成而形成与工科的实践课程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也就更看重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基于电子商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体验式教学研究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体验式教学需要大量的实习和实训资源,对于非盈利性组织的学校来说,从经济方面很难能够支持建立较多的校外实训基地,也很难在校内组建真实团队让学生去培养管理的能力。因此基于电子商务的体验式教学出现了,依托于学生自主参与电子商务项目,学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辅导,学生实战中“试错”,并获取经验、反思,再到自我提升。
电子商务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社会科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
涉及的课程有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与协调、物流管理、采购管理、国际贸易、报关等课程,毫不夸张地说电子商务涉及经管类各个专业,以电子商务项目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体验资源是再好不过;另外电子商务涉及服务和管理,也涉及政府、工商、金融及用户等诸多方面,进入门槛低、成本低的特点也是其成为体验项目的原因。
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体验式教学分四个阶段进行:前期准备阶段;“试错”学习阶段;反思、提炼阶段;再实践、检验阶段。
3.1前期准备阶段
教师应将课程分为基本课程和体验课程两大类,课程开始的比例为1∶1,也即一周有两天半的课程开设都是体验课程。在基本课程开设的是工商企业管理类的基础课程,比如管理学基础、电子商务、计算机基础等,接下来是开设引导课程,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或已有的资源组建电子商务团队,并形成电子商务项目报告书,内容包括项目调研、项目操作的方式和方法、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预算、筹资方式等,让学生团队做一个初期的项目规划,并让学生做项目答辩以及心理素质测试,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项目并最终确定项目。
3.2“试错”学习阶段
当学生完成项目答辩、心理测试,项目就正式启动,学生在自己的项目中充当主角,电子商务项目是真实的,并由团队自负盈亏,学生有很强的参与感和真实感。当开设体验课程时,学生可将团队的电子商务项目带到体验课程上,实际的上课内容就是学生通过自有渠道去操作电子商务相关的实务,操作媒体可以是手机或笔记本电脑,而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发挥完全靠学生,教师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在课堂上教授。比如在淘宝开店后如何做活动,选择直通车、满优惠、满包邮、聚划算等,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选择做活动的方式,并将效果通过文字或图表、图片的方式做记录,以此来评价该活动方式是否有效。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经营或运行项目各活动或环节,直至“错误”出现,团队自主讨论修正。
3.3反思、提炼阶段
由于操作电子商务的最大特点是市场反应快,每个决策可直接通过市场数据得到反应,学生通过系统、互联网来评估每个项目的决策是否正确。最直接的如消费市场在萎缩、消费者投诉多、无人访问等问题的出现,那只能说明团队管理不到位、管理方式有误,需要学生收集横、纵向数据分析,让团队自己讨论反思,并形成团队的一致整改意见,如果出现分析困难、意见分歧就向教师“求助”,学生团队将过程记录并整理填写入项目报告中。体验课程可开设经营管理、沟通与协调、财务管理、采购管理、物流管理等课程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4再实践、检验阶段
市场是检验决策、方法最好的手段,鼓励团队讨论形成统一意见整改,再重新操作电子商务项目,通过反馈数据来检验决策、管理方法是否合理,如果效果明显、决策正确,可以将该方法总结提炼并作为下个阶段的项目的准备。
四个阶段的运行模式是循环的闭环,好比在做电子商务项目的质量管理,每一次的循环过后是学生管理能力、营销能力、策划能力、财务管理能力、采购能力的提升跟经验的积累,并形成团队自己独特的竞争力,提升后的团队可以将项目设定下个更大的目标依次循环。
4结论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技能培养不像工科类专业有明确的培养标准,可以依托于实物体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技能要求是管理能力,而能力的形成往往依靠学生不断学习、生活、工作经验的积累,再通过反思、“试错”,从而形成自我的能力,体验式教学正是遵循了这样的学习规律,让学生在课堂上逃离“理论大山”,一切从市场需求出发,借助于电子商务的领域,能让学生拓展视野、学会在众多的资源中选择、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决策、学会管理各种资源等等。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类培养的质量取决于学生的管理能力是否具备。因此,开展体验课程应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为此,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求,以提高学生能力为重点,打破传统办学思路和模式,注重团队建设,改革考核方式,走出一条立足高职院校实际、体现高职特色和专业要求的专业实践教学之路。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现代管理学、经济学等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严谨务实,富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适应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具备职业经理人潜质,能在各种企、事业单位、各级政府部门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实践教学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提高本专业专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整个教学计划体系中,实践教学的功能和作用都是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在教学计划的设置过程中和整个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大力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使本专业的教学真正面向企业,使本专业的学生真正回归企业,大力加强其实践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团队意识,在当前巨大的职场竞争前提下显得尤为重要。
2当前工商管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我国开办工商管理学专业经验丰富、开办较早的院校,其工作重点放在研究型人才培养方面。其人才培养体系还在沿用老的教学模式,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没有现成模式可套。从当前的工商管理教学计划尤其是实践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来看,本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有:
(1)实践型教学师资力量不足。任课老师直接来自学校的模式非常普遍,实践经验欠缺,影响和制约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尤其是具有工商企业管理经验特别是具有双证的双师型教师少,在师资队伍中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2)部分开设有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本身不重视实践教学,政策指导淡化。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与评估机制,不去引导和鼓励教学质量保障的实践与评估,教师指导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没有被发挥出来。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往往是刚从校门毕业的研究生,缺乏横向科研水平高以及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导致实践教学往往变为自习多,指导少,实践教学理论化比较严重。实践教学全面的关注和指导重视不够,创新性不足。
(3)校外实习涉及时间短,实践难度大、成本高。从目前工商企业的角度看,工商企业接收在校未毕业的实习学生需要付出一定的培训,管理成本,同时接收未毕业的实习学生进行实践风险高,社会责任重;尤其是在新《劳动法》实施之后,企业在用工方面面对灵活用工的机制正在健全,相对来说付出的成本相对长期用工要高。而且对于本科高校来说,高校实践教学的经费往往是不够的,尤其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习实践经费相对于理工科专业要少很多这样对于实习企业来说不能得到适当责任风险补偿,最终导致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实习。因此,在有些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活动就由校外企业实习变为了校内“自习”,一些校外实习或实践成为“走马观花”。同时导致有些学校不注重具体的实践过程,只考核实习报告和实习日志,最终学生的具体企业实践变为了在教室写日志和实习报告,使实习实践流于形式。
(4)没有形成动态的、系统的、不断改进优化的实习实践教学模式体系,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需要改进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是需要不断改进和深化的,而很多学校仍然采用固化的、传统的方法进行实践教学。很多设置有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在专业教学方案及教学计划的制定时,对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要求,设置比例都有规定。但是以上的规定只注意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忽视了实践教学模式本身是一个体系,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应该贯穿始终。
3工商管理学实践教学改进对策
(1)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践行教育实践化理念。实践教学是一个教育的理念,它不仅指的是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等涉及到企业管理内容的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不能完全同于传统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过程,需要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贯穿,通过课堂内外,构建一个完整的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中心,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教学实习,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生产实践教学动态的体系整体,以保证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在实际的实践教育过程中,更灵活地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更加开放地进行思维训练,更加系统化地构建知识结构。
(2)学校应注意客观条件的完善,应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政策支持:应建立多个长期的、合作型的实习实践基地。在建立基地过程中,注意对相关工商企业的甄别,针对课程设置进行合作企业的选择,针对实习内容进行合作企业项目的设立。实习基地建立过程中注意合同的签订,针对高成本的问题,资金较困难的实践实习,学校应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保证实习培训经费,保证实践资金的有效利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为了打消实习实践企业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责任风险考虑,国家应大力推行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意外保险应包括实习学生在校实习实践风险。
(3)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决定了实践教学质量。专业课教师本身具备丰富的工商企业管理实践,对于指导学生实践环节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建议学校一方面大力引进高学历同时具有丰富的工商企业管理经验的教师进入高校工作,同时鼓励和支持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积极从事本科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同时,自身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专业实习或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成为“双师型”教师以解决实践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
(4)建立系统的、动态的、不断改进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式。针对工商管理学科日新月异的特点,要适应不断发展的学科建设形势,建立系统的、动态的、不断改进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式,对工商管理学实践教学进行全过程管理,并不断进行总结与评估。
关键词:新经济工商企业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要以人为主,这是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已经逐渐变为人才和技术的竞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不同环境的影响下,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也各有不同,20世纪之后,知识、全球化、网络化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企业的开放性越来越强,国际竞争也愈加激烈,面对新时代下的各种挑战,企业要创新传统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将人最为企业管理的主体,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员工能力的提升、素质的培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以人为本”确立为企业管理的基本观念,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和提升。
一、简述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企业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知识管理。知识和人才的竞争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主题,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形势,知识成为了经济的基础,创新、实践和传播成为了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随着知识经济的兴盛和发展,企业管理也要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的创新和改进。首先,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的管理基础,受到经济形态的影响,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思想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创新。到目前为止,企业管理经历了多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验管理、第二阶段是科学管理、第三阶段是行为管理、第四代是现代管理,而知识管理已经是第五个阶段。知识不断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础,也逐渐成为企业一项十分重要的资源,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掌握了知识技术就是掌握了时代的命脉;其次,知识经济凸显了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成为了公司竞争力提升的根本元素。所以,公司要想实现根本上的提升和进步,就要注重人才的吸纳和培养。
2.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目前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它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很多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我国企业走出中国,走进国外市场,不仅能够获取国内资源,还能利用国外的技术和资源。但与此同时,企业的外部竞争力也在不断的加大,环境、经济形势、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也在不断的加大。为此,企业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的传输手段,加快信息的传递,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加强员工之间的团队合作,实现企业管理的柔性化、网络化发展。
3.网络经济。
网络经济是目前最主流的经济形势,网络经济使企业管理出现了巨大的变革,计算机加快了生产速度、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它也有很大的弊端。在网络经济的影响下,企业管理也出现了不小的变化。一方面,技术的变革改变了经济环境,进而衍生了新的观念和理论;另一方面,网络技术也为管理带来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由此可见,网络经济下企业管理的创新和變革是必然趋势,企业管理不仅仅要注重内部的控制,还要加强外部的适应,效率和素质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追求目标。
二、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企业管理手段的创新
据报道,2017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在3月27日在北京举行,各界企业管理者、学者、政府都纷纷参与到大会之中,就企业管理创新、振兴实体经济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分享了各自的管理经验和实践成果。由此可见,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企业管理手段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1.加大人才的吸纳和培养。新经济背景下,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在逐渐的加大,为了进一步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吸纳更多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业要加大人才的招收力度,积极吸纳各界人才。积极接纳无工作经验的高材毕业生,建立专门培养毕业生工作实践的培训班,为实习生提高更好的实践机会和就业场所,进而创造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建立合理的选才机制,加大岗位竞争力,采取科学的人才评测手段,将优秀的人才安排在恰当的岗位上,实现人尽其才。建立公开、公正的考核机制,严格审查考核结果,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才的人用。此外,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和提升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员工的培养方式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创新、知识和技术的培养,还要注重人才的精神需求,关心人才、爱护人才,进而增强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2.坚持“以人为本”管理战略。首先,要认真学习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并且将其贯彻到底。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重要的发展观念,是多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其中,以人为本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企业要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者要注重企业整体素质和文化的提升,加强员工的道德建设,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要注重每个人的独立人格和自主地位,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企业;其次,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内涵和行为规范。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企业文化能够使这一理念更加深入人身,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从而梗进一步增添企业的活力。将人作为管理的核心,不仅能够使运功在工作的过程中实现更多自身价值,进而提升工作热情,还能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从而加大企业的竞争力度,使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也能够勇往直前;最后,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创造良好的企业氛围。人力资源的开发就是人才的培养和吸纳,具体内容如上文所述。企业氛围的创造要依靠企业所有的员工共同努力,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员工创造一个自由、舒适的工作环境,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一方面需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才观念;另一方面是对企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实现现代化的经营和管理。
3.加大网络技术的运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网络经济也逐渐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流。中航工业改变了传统的串行研制模式,通过网络技术建立了一个三维设计标准,利用计算机软件实现飞机防寒的设计、飞机的试飞、关联设计等等。由此可见,网络技术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改变。与此同时,企业管理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和转型,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现代化的经济模式,企业不仅要加强内部的管理水平,还要加大外部的竞争能力。所以,企业要实现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格力企业设计了一个产品可识别的身份信息,从而建立了一个巨大的数字平台,实现了管理的精准化、快捷化,从根本上提升了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一带一路”战略计划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开放,加大了我国企业的发展空间、扩宽了我国企业的竞争范围。中国在实现“走出去”的过程之中在不断的变换经济形势,并且适应国际的经济市场和运作规则。
新时期下的企业管理也要根据国际经济市场的发展形势进行创新和变动,企业要從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实现管理理念的突破。网络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生产力,网络和企业密不可分。在企业实现了网络覆盖之后,一方面要注重员工网络技术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注重网络附加值的增加。网络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可以建立一个企业内部的信息库,实现内部的信息共享,从而降低信息成本和流通成本;其次,实现管理组织和管理功能的革新。在管理组织方面,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推进,加强电子商务的应用,改变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实现高层决策者和基层执行者的直接对话,改变原有的分工细化的组织管理,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互联网管理组织的建立;在管理功能和管理方法方面,计算机的信息功能不仅仅能够提升企业管理效率,还能实现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管理方法也根据管理目标出现了变化,减少企业重复呈送报表的负担,加大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使企业管理能够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不仅如此,网络化的管理模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减少管理人员的,增加更多的技术员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企业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企业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人才的吸纳和培养,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合理利用网络科技,从根本上实现管理方式的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颜罗嗣超.试析新经济形式下工商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J].数字化用户,2013(06).
[2]李志勇.浅议新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J].科技经济市场,2016(07).
[3]王继红.新经济形式下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外资,2013(23).
论文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对策;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无论对高职教育本身还是对创新型国家建设,意义都十分重大。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商管理类开设最普遍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也称工管专业、企管专业),由于其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和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就业渠道十分广泛,其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高。如某非“211”本科院校的工管专业高职高专毕业生,2009年就业率达98%、2010年达100%。就业率较高,并不等于就业质量高。就业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两个指标:一是表现为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二是表现为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在麦可思(MyCOS)-2009年度中国高职高专主要专业(小类)就业率排名的就业指标中,工商管理类就业率排30名,而专业对口率只有51%;高职毕业生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普遍不高,均在50%左右。显然,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不高。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创新型人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更需要创业型人才,而我国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约为1%。要提升高职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质量,关键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其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注重实践的教育,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助推器。本文试图从创新和创业的视角,运用实证分析现行高职工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构建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相应的对策。
一、高职工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职工管专业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指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实务技能训练教学的总和,包括专业课的设置与课内实践教学、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课的设置与实践教学(实验课、岗位实训、企业见习、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以及专业技能以外(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实践等教学环节。为了探讨现行高职工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针对实践教学情况和创业教育情况设计了39个封闭式问卷题目,对某校高职高专07级(已毕业)和08级工管专业两届110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文中以下有关数据均来自该问卷调查),并考察其他院校的教学情况,整理归纳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业课程部分偏离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不明显。高职教育的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决定了应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但是,现阶段多数院校工商企业管理高职生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已有教学资源优势,没有鲜明突出高职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技能性特征。忽视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致使一些专业理论课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如某校工管专业高职生对开设的14门“专业理论课重要性”认识的问卷结果统计,有5门课重要性没达到6%。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潜力与兴趣,各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基本相似,专业特色不明显,造成了人才培养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偏差,学非所用现象普遍。这是造成不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的主要原因。所以,一方面,社会急需的具有良好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只能被动地求职,“就业质量差”的问题比较普遍。
(二)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不佳。学生对“印象最深、教学效果最好的教学实践环节”评价是“实验教学”36.0%、“企业见习”31.2%,其它环节评价都不高。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教学方法有待创新。教师多数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为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课堂上唯一的信息源,而学生则是学习过程的客体,是被动的信息接收器。课堂教学的启发性、互动性、讨论性氛围不够,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练习等重要实践环节置于教学的从属地位。学生对“教师注重启发教学,注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评价结果是:“较好以上”31.7%、“一般”55.0%、“差”13.3%。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差,工作满意度低。
第二,“创新创业型”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创新创业型”高职教师是指既获有大学教师资格证书,又获有经济师、工程师等职业岗位技术资格证书和实践技能师资证书,还具有一定社会创新创业实践经历的教师。一支优秀“创新创业型”高职的教师队伍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实践技能教学效果的关键。但仍有不少教师缺乏业界实践经验,缺乏对职业岗位的了解,善于讲授理论性内容,而不善于组织学生进行企业专业见习、企业岗位实训、专业课程设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实践技能环节的教学。
第三,实践教学的投入不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存在误区。现行多数院校高职工管专业实践教学的投入不够,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哪些方面需要加强”的评价是:毕业顶岗实习42.5%、仿真实训38.0%。显然,毕业顶岗实习和仿真实训实践教学的提高,依赖于校内和校外两个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完善。首先,校内实训基地普遍存在实验室的软件不全、技能实训的设备设施不足、学生亲自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不够等现象。其次,校企合作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性还不尽人意,主要存在二个误区:一是认知差异。目前大部分企业认为培养人才的主要责任是政府和学校,企业只需选人。部分企业出于维护生产正常秩序等因素的考虑,把校企合作视为一种额外负担;在学校方面,虽然都认为校企合作重要,但对校企合作的运作体系与本校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关联性缺乏深入系统研究。二是制度缺失。校企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学校、协会、政府等多个部门和行业,需要一套完整的制度进行规范。目前,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制定了一些扶持政策,但雷声大、雨点小。就企业来说,开展校企合作,缺乏明确的奖励机制,积极性不高;在学校方面,主要精力放在抓“校企合作”的企业数量上,忽视了对“校企合作”的质量、评价机制的建设。同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
第四,过多考虑岗位证书教育,忽视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就是麦可思研究的“高职毕业生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在这主要指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力素质,包括社会沟通与协调能力、实际应用与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诚信观念、责任意识等,这些能力素质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往往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对“您觉得学校要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哪部分素养”的问卷调查数据是:社会沟通与协调能力29.6%、实际应用与动手能力24.6%、实际操作能力22.3%。对“面临毕业的压力来源”问卷调查结果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35.8%、社会适应能力差23.9%、专业知识不扎实27.5%、组织能力不强12.8%。
(三)创业教育薄弱,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创业教育在西方国家的大学中已有较长的历史,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始于1997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至目前为止,创业教育在中国高校开展了14年,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还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2010年5月,中国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一些本科院校首次计划在2010级新生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概论》课程,而对其高职生却被排除在外。在高职教育中推行以创业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业教育,无论对高职教育本身还是对国家的发展,意义都十分重大。在高职工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具有独特优势,因为 “企业管理”等创业课程就是其专业课。我们在对某校工管专业110位高职生创业教育的问卷调查,“对创业的看法”很有兴趣为22.2%、比较有兴趣为39.7%、没兴趣是零,说明创业教育已得到高职大学生的共识。但现行的高职创业教育多数停留在就业指导层面上,其教学往往局限于片段性和点位式知识传授,没有融入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创业教育的开展仅局限于少数学生,其落后局面让人担忧。如“对创业计划书的书写要求的认知程度”熟悉仅为4.8%,“对现有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满足”满足只有4.5%、说不清和不满足占80.5%,“参加创业方面讲座的次数”统计为0次33.3%、1~2次60.3%、3~5次6.4%,“在校期间参加的创业实践竞赛人数”统计为挑战杯6%、职业规划4.4%、广告策划1.5%、数学建模7.4%、市场调查16.2%、没参加任何竞赛63.0%。现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只有就业体系,没有创业体系,使得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创业意识低、创业精神缺乏、创业能力不强。
二、构建高职工管专业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
(一)整合工商企业管理课程体系,突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高职层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鄙弃长期追求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的顽症,彻底改变针对已有教学资源优势开课的做法。企业对高职学生的专业要求是“必须”、“够用”、和“实用”。因此,高职工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重心,围绕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开发课程。第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用行业很广,专业课程设置应与职业岗位相关。对地方综合性高校,除了订单教育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一般以工业企业管理应用为主,学生就业岗位主要是中小企业的生产主管、质量主管、人事主管、营销主管等,或者自己创业。在准确判断其岗位后,专业课程必须与其相对应。 第二,设置创业课程。创业课程包括创业专业课程和创业教育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课程两部分,《创新创业教育概论》为创业专业课程,企业管理导论、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公关与礼仪、商务谈判等专业学科都是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这些课程知识对创业计划书的撰写以及创业能力的提高都是必需的。教师在进行专业学科授课时,应巧妙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例如,在《企业管理导论》课程中可结合“校园创业企业调查”等创业教育课程,笔者在高职财管专业和一些工科专业开设的《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这样做,取得较好效果。第三,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能力的发展,应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并实行学分制,拓宽学生自主选修的空间,例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选修课可多设置一些如演讲与口才、人员沟通技巧、团队训练、拓展训练、公司法与合同法、创业财税基础、企业家精神等课程及讲座。
(二)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后对教学对象(学生)产生的最好效果,这种效果既包括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圆满完成教学目标,也包括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态度等职业素养能力产生积极的、持久的、实质性的影响。有效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既关注课堂教学,也关注课外教师的备课和对学生的指导;既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习环境的营造、关注对现有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其实质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本位”,关注学生的需求、进步、成长与发展,倡导学生自主有效学习能力的培养。具备这种能力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计划性强、课堂利用效率高、学习主动性好,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科学评价。
(三)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教学评价体系。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使学生习惯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必须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教学评价体系。一是要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结果的正误。过程评价主要为学生平时作业、课堂展示、问题调研、撰写课程论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二是要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学生对“专业课考试应采取的形式”问卷结果是:综合设计占45.5%、开卷为18.%、闭卷为15.6%、论文为13%,在学习评价上,应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作品评价、学生体验等多元化评价标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标准应加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活动成绩的比重。
(四)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师的智能储备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实习基地企业挂职锻炼的制度;鼓励教师参与社会业界的创新创业科研实践活动;鼓励青年专业教师参加全国各类专业技术资格和高职技能教师的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高校要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完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校企合作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
(五)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首先,完善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文科实验室在总结以生产管理为核心的ERP软件实验、模拟工商经营管理的沙盘实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还要加强生产与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策划等专业课程设计与实验;对承担生产技术基础实训的金工实训中心,如不能尽快添置相关设备,可采取外包方式以保证金工实习的教学质量;在校园内建立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如开辟创业商业一条街或指导学生开网店,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创业实战演习场所和创业平台。其次,着力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它主要指承担专业管理课程企业见习、专业课程设计、学生毕业顶岗实习、以及专业教师定期挂职实习、通过社会实践等形式来开展创业教育多项职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完善有两个途径:一是政府的政策扶持。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公共政策消除认知差异,在校企合作教育中承担更多的责任,才有可能确保校外合作的可持续性:健全约束机制。既要明确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是企业应尽的义务,更要明确企业、学生、学校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奖励制度。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如按接纳的学生数,划拨一定的学生实习费;或在税收和信贷上享受校办产业的优惠政策等;成立跨企业的高职教育实训中心,弥补学生顶岗专业实习企业不足。二是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院校和企业按照“校企合作”的签约,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教学质量的保障和评价考核系统;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全面协调和指导专业开展工学结合的实施工作。院校和企业每学期,或至少每学年开展一次校企联谊会,共同探讨“校企合作”中的经验与问题,实现校企共赢。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d to tak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as the tongs, and the professional group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striving for survival, characteristic striving for development" as mentality, took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such aspects: talent training target, training mode etc., and built the vocational demonstration professional groups which were influential in the province and even in the country.
关键词:工商管理;课程研发;专业建设
Key word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urriculum development;special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272-02
0 引言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中国高职非主流专业,但却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每年招生都呈现较为火爆的场面,这类专业如何办出质量、办出特色是许多高职院校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以“课程研发与建设”为抓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从而将工商管理专业群建成了在省内和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质量示范专业群。
1 研发并首创体现“高素质、强技能”的核心课程
2000年首创“工商模拟市场实训”课程,2008年建成国家精品课程。2002年首创“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课程,2010年建成国家精品课程。十余年来在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实施、专著教材、教学网站、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研发,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破解了工商管理专业群生产性与综合性实训的难题以及综合素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问题。这两门课构建了“素质与技能层层递进、工作与学习反复交替”的人才培养主线。
1.1 “工商模拟市场实训” “工商模拟市场实训”是让学生在校通过“创办各类企业、经营各种商品”这个真实的项目完成模拟企业成立、市场调查、筹集资金、企业注册、摊位投标、摊位策划、营销策略、采购进货、广告宣传、市场开业、商品经营、企业管理、财务核算和照章纳税、总结完善等十五项任务,切实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创业创新能力以及商品经营和企业管理的能力。该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分三学年开设三次,每一次重复的是创业与经营管理的过程,而不是内容,表现在每次商品经营范围不同、企业的规模不同、经营与管理的水平不同。
1.2 “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 在同时满足用人单位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开发出12项素质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群大学生职场成功的必备要素。这一体系是以大学生职业规划为起点,以大学生就业能力为落脚点,中间还有十项素质需要进行训练,它们是:增强个人进取心、建立诚信素养、培养积极心态、科学管理时间、提高学习能力、培养个人自信、学会有效沟通、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该课程分设于五个学期按照规划篇、基础篇、成长篇、成熟篇和就业篇开设,层层递进、工学交替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配套开发建设其它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精品课程
围绕上述两门“高素质、强技能”课程,配套开发其它专业核心课程。已建成15门工商管理类精品课程,34门网络课程。除上述2门国家精品课程外,省级精品课程“通用管理能力”是重新设计改造后的一门为“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配套的考证课程。省精品资源共享课“ERP沙盘模拟实训”是为“工商模拟市场”配套开发的一门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市场营销”、“推销实务”是广州市精品课程,其它主要专业课程也建成了校级精品课程。课程的研发与建设构建了“素质与技能层层递进、工作与学习反复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3 配套建设教材,完成教改课题,公开发表教改论文
教材建设是课程研发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用人单位的需要出发,重塑教学目标;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重整教学内容;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重构教学方法。《大学生成功素质训练》获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工商管理类专业综合实训教程——工商模拟市场实训》和《管理基础与实务》均获广州市优秀教材二等奖;《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先后通过20项省、市级、院级教改课题解决了课程建设和资源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并公开发表33篇教改教研论文进行成果的提炼和推广。有代表性的课题为《工商管理类学科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的研究》等。有代表性的论文有《创办工商模拟市场探索实训教学新路》、《大学生成功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等等。
4 课程研发推动三级实践体系的建设,建成“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训基地
课程研发与建设推动工商管理专业群按照“模拟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层层递进的方式统筹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训基地。ERP沙盘模拟实训室获评校优秀实训基地。“校中厂”的创业产业园是生产性实训基地,被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广州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现代物流实训中心被评为广州市重点建设实训基地。“厂中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广东华好集团是学生校外顶岗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授予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称号。
5 课程研发与建设推动学生在技能大赛上获国家、省级大奖,且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工商管理专业群的课程研发与建设成果直接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上,特别表现在各项技能大赛上。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群的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等,并屡获佳绩,其中获得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共计40项。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9%及以上的水平。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对工商企业管理及专业群毕业生的评价满意率为92%。
6 课程建设成果推动创业管理专业发展成为全校的创业教育中心
工商管理专业群以“工商模拟市场实训”等创业实践课程为抓手,以创业专业的建设为突破口,解决了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以及实训基地等问题,创业教育从一个专业向工商管理整个专业群辐射,最终成立创业教育中心面向全校开展创业教育。因我们的创业教育取得较大成效,“创业产业园”被授予广州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生KAB创业基地称号。
7 课程建设成果推动工商管理专业群成为省、市级示范建设专业,并为转型升级为创业学院奠定了基础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群包含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管理和创业管理6个专业,该专业群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实现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形成了以工商企业管理为中心,以物流管理为龙头,以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为两翼,以连锁经营管理和创业管理为特色的专业群建设格局,实现了六个专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共同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不断优化和完善。经专家验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成为省示范专业,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成为广州市示范建设专业,连锁经营管理成为校重点建设专业,创业管理成为统管全校创业教育的特色专业,并实现了“以创业促就业”,为工商管理这一传统专业群改造升级为创业学院奠定了基础。
8 课程与专业建设成果的运用情况
8.1 在本校的应用情况与效果 ①本校工商管理专业群包含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管理和创业管理6个专业,目前每年在校生约1500名学生学习《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工商模拟市场实训》这两门课程。2012年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我校毕业生调查,《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工商模拟市场实训》被学生选为对人生成长最有帮助的课程,课程负责人阚雅玲被选为对学生成长最有帮助的老师。②研发与建设的课程均通过网络课程为校内外学生、老师和社会人员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辅导。其中“工商模拟市场实训”网络课程的访问率为15万余次,在全校199门网络课程排名第1,超过排名第2的5万人次。“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访问率排名第6。“通用管理能力”排名第7。这些课程网站获得校内外师生广泛好评。③以课程研发和建设为抓手的专业建设全面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并从“就业数量”到“就业质量”的转变,工商管理专业群毕业生薪酬稳步增加,就业岗位不断优化,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工商管理类课程研发与专业建设同时催生了我校创业教育中心的成立,面向全校开展创业教育,实现“以创业促就业”。
8.2 在全国推广应用情况 ①因课程研发及专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成果负责人及其它完成人在全国相关研讨会或培训班中的经验介绍及成果推广引起了同行的高度认可与普遍赞誉,纷纷邀请该专业教师去相关学校进行经验介绍或专题培训,成果组教师为50余所高职与中职学校和机构提供80余次万余人的培训,推广课程与专业建设经验,辐射带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②我们接收了广东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来我院参加为期一周的工商模拟市场实训;还接收了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鄂州职业大学、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30余所学校的师生前来学习观摩特色课程及专业建设。③以“工商模拟市场实训”及“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为代表的特色课程培养了学生创业以及小企业经营与管理能力和素质,提升了就业与创业能力,吸引了广东电视台等10余项电视报道,中国教育报等100余项报纸及网络报道,使得该课程得以在全国迅速推广和应用。④2011年11月9日《中国教育报》在第7版以《生涯规划成为素质提升的利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生涯教育探究》为题长篇报道我校工商系《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课程的特色与经验,使得该课程在全国众多高职和中职院校得以推广,其教材也倍受学生、老师和社会人员的欢迎。⑤2004年12月10日《中国教育报》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市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实训教学模式小记》报道“工商模拟实训课程”: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商模拟市场完全由学生策划、筹备、组织,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各模拟企业要自筹资金、自主经营并自负盈亏,学生必须具备市场竞争、创业投资、组织策划与经营管理能力,由此培养自主、自立的能力以及独创精神。工商模拟市场让学生感受了市场运行的规律,参与市场的竞争与开拓。工商模拟市场成为连接校企双方的桥梁,为学生实训提供了广阔空间,又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以及就业岗位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李顺松.试论学校内涵的塑造与发展[J].教育导刊,2009(04).
关键词:国际化 工商管理 人才培养
一、引言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同时期的许多学者给出各种各样的回答,在此不一一例举。本文认为,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国家的发展在立存高远的同时,又必须有合适的起点与切入点。因此,在不同的经济背景、文化背景、国际政治背景的前提下,大学也必须因循着相同的使命,确立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目标,这种目标的时代差异累积的结果是实现共同的使命。因此,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大学所应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充分整合的、具有良好综合素养的、具备较强能力的人才,但绝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远离现实的人才,尤其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更应具备融入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但同时也蕴积着相当的潜力,可以厚积薄发,即所谓“学理”与“术用”兼具者。为此,我们应当面向未来,领悟国际化、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已任。
因而,本着培养国际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出发点,高等教育机构首先要找好自己的定位,思考并初步确定要培养的学生是什么样的?把目标设定好,才能以终为始,找到最优达到目标的方案。本文所说国际化人才是指在未来可以参与国际工商企业运作的人才,其典型特点是:站在全球化的视角进行思考,哪怕仅仅是一个小企业的小问题,比如采购一种原材料;随时可能与全球各种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比如世界范围内询价;随时灵活地根据局势的变化而调整自身的策略。总之,仿佛全球就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而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其中的一员。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目前就不是这样做的,只是说明我们需要更好地梳理思路,做出策略规划,有步骤地调整教学计划,从而把最重要的观念、知识与技能传授给我们的学生。
二、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原则
1.意识观念与知识技能并重
传统的大学教育更多地在传授知识,而世界在变化中存在,往往大学毕业了,四年前学的东西已经旧貌新颜,甚至在同一学期一门课还没有上完,教材的内容已经被刷新。基于这种历史时期的特定现实,让学生有正确的意识观念、快速获取知识并消化应用的能力比单纯地记忆就显得重要了,因而现在的人才教育要使意识观念的培养与知识技能的传授并重。
2.思维模式塑造重在应变力
不同文化的思维模式不同,掌握一种文化的思维模式在当今国际化竞争的格局中难以敌千军,因而培养灵活的应变能力更是教育的焦点。比如思维在二极间的跳跃,包括宏观与微观、结构化与零散化、全局观与局部观、发展观与静止观等。这不仅仅要求课程的设置要相得益彰,更要求教学方法得当。好比林语堂先生谈到他早年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经历,本来相同的一门课,但二位先生的论点截然相反,但校长却要求同时开课,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去辩证地评判与吸收。
3.更民族的才是更国际的
国际化不是全盘向别人学习,那样会永远落后于人,学习的目的在于超越,学生应有更强的本民族理论研究功底,才能在国际化的平台中展现自身独特的优势。比如复旦大学的东方管理哲学研究、老子庄子孔子学说中所蕴含的管理思想与人文思想的内涵,更是国际管理理论家与实践家所共同关注的,尤其在管理思想变迁的时代,东方思想更彰显出其博大深厚的历史魅力。
4.整合教育
传统的教学比较单一,而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学更应在同一个教学单元中,将不同的内容、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立体整合,以提高教育的效率。比如同样是外语教学,教学的内容可以辅以国际商务文化,教学方法可以重在培养沟通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角色扮演法及情境模拟法等。
三、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途径
1.教学内容的国际化
教学内容的国际化从二个方面来看,一是素质教育所需要的内容,二是专业课程所需要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博而专,以求触类旁通,共同形成人才所需要的素质结构。
(1)素质教育。我们都很了解,国际化大企业在招聘大学生的时候,看重的并不是具体的专业成绩,更看重的是其基本素质,这不单是因为目前学校教育的专业与社会所需求的岗位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更多的岗位工作技能需要到岗后训练,更在于世界变化越来越缺乏可预测性,因而素质才是应变最好的武器。具体来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素质教育应强化的是: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如中国经典文化概述、中国经典管理思想要览等;②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如国际商务文化、跨文化沟通技能等;③创造性思维技能训练。如创造性战略思维能力、问题的创新解决能力等。
(2)专业教育国际化。即现有的专业课程都采纳国际通用版本教材,并增加相应内容的国内研究概况,让学生在中西对比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再开设一些专门的课程或讲座,如①跨文化管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同处一方时的管理方法;②跨国公司研究,跨国公司在全球经营中如何完成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协调的研究。
2.教学方法的国际化
(1)双语教学。在更广的范围内采取双语教学。
(2)情境模拟教学。模拟国际化的工商企业管理情境,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法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完成教学。可以购买或引进工商管理模拟软件,也可以培训各科目的教师自己研境模拟教学的方法。
(3)参与国际模拟。世界各国的模拟教学发展水平不一,但西化背景的国家比较发达,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因此,加盟到国际模拟的平台中去,这是一条捷径。
(4)启发式教学。工商管理是一门操作性、技能性较强的专业,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无法使学生know-how,而更多的只是know-why 或know-what,因此要大力开展启发式教学,教师给学生更多的课题,让他们在探索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教师更多地总结、提示,而非告知。
(5)更多的实践。很多学生毕业了,还没有去过工商企业,最多是在实习的时候参与到了一二家之中。这很难给学生比较的机会,因此学校要同当地的跨国企业(不同投资背景的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的关系,让学生每年系统性地入厂实习。
(6)能力提升机会。比如开设论坛给学生公开演讲、辩论的机会,谈论一些工商企业管理的话题。
3.教师国际化
(1)选用教材双语化。为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语言技能,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采取中英文双语教材,使学生了解国际化范例,取消专业外语课程,但在各门课程中要求教师双语教学,即更广泛地、更大面积地促进语言技能在专业知识领域内的提高。
(2)教师的国际化背景。一方面是聘请外籍教师讲授专业课,而并不只是语言课;另一方面是聘请留学归国人员,再者就是本土教师的国际化知识与技能预培训,即超前于学生的培训。
(3)教师国际化实践能力。促进教师本身对跨国公司的了解,深入实习,或送出国进修、访问与专门培训,或聘任有跨国公司背景的人士担当教师。
4.教学环境国际化
(1)人文环境。使布告、文件等书面沟通和语言等口头沟通增加国际化的感觉,强制性地培养大家的外语能力,甚至包括教学管理人员,也应加强外语学习。
(2)物质环境。使教学办公室、教室都能以双语的方式、工商企业管理的方式来展现。所有的公文、教学与科研文件,都采纳工商企业管理的模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完成学习。而目前国内工商管理教学机构的环境与未来的工作环境相差太远。
总之,我们强调“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虽然上面描述的内容不会一蹴而就,但只有事先预想并设定了发展目标,然后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才可能使教学单位一步步逼近目标。如果不这样做,而等到外部环境的发展要求我们不得不这样做的时候,不只被动的感觉难受,期间所造成的时间浪费与机会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