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6 01:47: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公寓文化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文作者:姚金环李延伟李凝蒋锡福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以往的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模式是先由实验指导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然后进行实验过程演示。这种保姆式的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为此,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方法必须改进。化工原理实验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工程性很强的实验课程,如何上好该课程,上课时讲解哪些内容,哪些内容该细讲,哪些内容该粗讲,这是实验指导老师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由于在课前学生都经过了充分的预习,对实验的目的、原理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因此这些内容要粗讲[2]。而对于实验中涉及的一些设备,如离心泵、列管式换热器、流量计等等,这些设备只是在理论课堂和预习时了解一些,而没见过实物。所以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后,实验指导老师先用较短的时间对实验进行简单的讲解。然后引领学生熟悉实验装置,详细了解设备的组成、流程等等。并在此期间向学生提问,一方面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另一方面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错。比如: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实验。介绍泵的使用时可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了防止气缚现象的发生,开泵前需要做什么工作?开泵前,调节阀关闭还是打开?实验结束后,是应该先关泵还是先关出口阀?实验过程中,在保证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指导老师在实验时,要多走动、多观察、少动手,如果发现学生操作时存在问题,要启发性的提醒学生,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给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进行打分。其分数也作为最终实验成绩的一部分。实验结束后,实验的原始数据指导老师需要用红笔签名。签字时,若发现学生的原始数据有涂改的地方,指导老师也要用红色笔圈上,注明“有改动”。这样的处理是防止学生照搬他人数据,随意篡改数据,保证实验的真实性。
实验报告的撰写
实验报告是对实验过程的总结。以往很多学生在撰写实验报时抱怨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内容太多、太长,撰写一份实验报告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许多老师在批改实验报告时发现,学生抄袭现象严重。一方面体现在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直接照搬实验教材;另一方面由于化工原理实验数据处理比较复杂,学生抄袭他人原始数据,进而整个数据处理过程也照抄他人。为了减少撰写实验报告的时间,保证试验报告的真实性和质量,培养学生独立处理数据的能力,学生最终的实验报告在预习报告的基础上进行,在预习报告后面粘贴有指导老师签字的原始数据表,学生需要做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学习过的基本原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结果分析。数据处理时要有完整的公式、计算过程、计算结果。数据的处理及相关制表和作图要求学生采用Excel、origin等化工常用的数据处理和绘图软件进行。培养学生掌握图表绘制软件,实现用计算机表述实验数据[3,4]。经过这样改革以后,学生很清楚自己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重点。同时也提高了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现阶段工人文化宫在繁荣民族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1、工人文化宫在繁荣民族文化的功能在削弱
工人文化宫的在以往几乎垄断了所有的文化活动,从教育培训到娱乐功能再到各个协会无所不包。但是现在工人文化宫的功能在不断的被分流,特别是在社会兴办各种层次的培训,家庭文化娱乐活动不断增加,多种媒体正在不断的兴起,正不断的冲击着工人文化宫的功能。工人文化宫的市场正在不断的萎缩。当然在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角度看来,工人文化宫的功能也是在不断的缩减,之前少数民族活动文化展览和技艺的展示和传授不断的在文化宫中出现,但是随着大宗传媒的出现,很多电视、广播成为了人民吸收少数民族文化的窗口,造成了工人文化宫功能的逐步缩减。
2、工人文化宫本身阵营在缩减
工人文化宫本身阵营的缩减不仅体现在文化功能的不断缩减也表现在工人文化宫的数量和人员不断缩减。主要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工人文化宫开办各种第三产业和经济实体,原有的文化宫的建筑几十年没有改造。文化宫的硬件设备完全落后于整个社会,人力资源方面的软件也是缺乏,现阶段很多职工文化专业已经在高校逐步的取消,专业性人才缺乏,老一辈的工作者逐渐退休,新鲜血液补充量较少,严重制约了文化宫的专业性发展,特别是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专业的专门性人才更是缺乏,导致了身处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宫在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缺乏专业性指导。
3、运行机制落后
在市场经济确立后,如果工人文化宫还是依旧沿用传统经营模式,专门依靠拨款来维持势必会被市场淘汰。文化宫的这种现象并不能说文化宫没有了市场,有的文化宫在市场化的浪潮中被淹没有的却像乘风破浪,总结其原因就在于运行机制落后,不能适应市场化的需要。
二、工人文化宫在繁荣民族文化的措施
工人文化宫要在繁荣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制定正确的策略,首先文化宫要能够生存,在生存的基础上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予以发展。民族地区有着丰厚的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相对经济资源而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更是它的资源优势。文化宫要利用民间歌舞、戏曲、剪纸、刺绣、民居、岩画和民间故事、民间文学、宗教艺术等等,这一切都使得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潜在的资源优势,文化宫要合理开发有效利用资源。
1、文化宫首先必须有自己的经济支柱
文化宫要利用自己的地域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形成自己的产业优势,例如开发文化旅游展演,既发展了文化又增加了经济收入,逐步探索一条以文为主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另外国家对文化宫要进行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对文化宫的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为文化宫的良好发展提供优质的土壤和气候。
2、文化宫要形成独特化的文化发展道路
文化宫要依托自己的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大做文章,开设民族文化发展道路,例如与各大旅行社联合在剧场开设少数名族演出专厂,让来桂林旅游的游客欣赏到地道的民族风情,开设少数民族展览,让市民在休闲之余领略名族文化。重视民族文化资源的生态保护。
3、树立民族文化精品意识,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文化宫要由教育娱乐转向大众娱乐和技能学习转变。首先文化宫要突出娱乐休闲性,开发与少数民族技能和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授和展示表演,突出少数名族文化特色,让人们在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之下进行休闲,让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例如可以在少数民族绘画技艺、工艺品制作、织染工艺等方面下功夫,增加文化宫文化吸引力和竞争力。
4、文化宫要密切和民族特色的企业联系,扶持特色企业文化建设
三级数字加油站的站点建设是整个工程的基础,各级站点的建设直接影响到网络覆盖的质量和数字文化服务的效果。分中前期选点、基础施工、设备安装三个步骤进行了站点建设。前期选点:在互联网可以到达的乡镇苏木,选择当地文化站在办公楼进行一级数字加油站的站点建设,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共享工程乡镇基层服务点的作用,为今后的管理服务打下基础。在行政村、嘎查和自然村、游牧点,通过实地走访调研,选择当地有责任心的农牧民家庭进行二级和移动数字加油站建设。基础施工:在无线WIFI设备的基础施工过程中,分中心通过设计标准规范的10米天线支架,以及天线支架底座、防雷措施的标准施工,保证设施设备和群众在雷雨大风等恶劣天气下的安全,使“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成为一项长久的基础性文化服务项目扎根当地。设备安装:数字加油站硬件设备主要由室外无线WIFI天线、大存储服务器、移动数字加油站一体机(由内蒙古图书馆独立研发,具有无线传输更新功能和大数据处理能力的便携式无线数字中心)、智能终端组成。在一级数字加油站充分利用共享工程已搭建的硬件平台,通过加装存储设备和资源平台并增设大型无线WIFI设备,利用VPN设备与内蒙古分中心的中心平通,建成360°全覆盖、辐射距离三到五公里的大型数字加油站。在二级数字加油站,通过安装小型无线WIFI设备和配备大容量服务器,建成360°全覆盖、辐射距离二到三公里的小型数字加油站。在移动数字加油站,通过安装全向无线WIFI设备,与移动数字加油站一体机联通,建成辐射范围一公里的移动数字加油站。针对牧区游牧点也可在不安装小型无线WIFI设备的情况下,直接使用移动数字加油站一体机内置的无线WIFI设备实现移动加油站的功能。
二、资源平台
“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能否被基层农牧民认可接受,资源平台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分中心从资源管理平台、资源应用平台和资源加工平台三个方面开展了资源平台的建设工作。资源管理平台:主要包括资源的批量上传、订制资源打包推送、上传信息提醒、资源分类设置、服务日志统计等内容。实现分中心与各级站点之间资源和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定期推送接收和自动入库;断网和有网状态下从分中心到末端超过三个层级的分布式更新;以及基层资源需求信息和自有资源上传的功能。资源应用平台:主要是研发操作简单智能、界面美观简洁的APP客户端,经过26个版本修改研发,已做到支持不同阅读介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全面兼容所有版本安卓(Android)和苹果(ios)系统。资源加工平台:数字资源是“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的基石,分中心充分利用整合文化部发展中心下发资源,并依托自建资源及蒙古语资源建设中心的译制资源,开展资源平台的内容建设。“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资源平台具有知识信息集散中心、蒙汉双语数字资源、信息互动窗口、小型公共图书馆等特点,存储有4T的数字资源,包括10000小时的视频资源、40000册电子图书和期刊报纸、34000小时的音频资源,其中蒙语视频资源700小时、蒙文电子书2300余册。针对服务区域的群体特点,分别提供不同类型的蒙汉双语数字资源,成为基层老百姓身边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让基层老百姓随时随地享受免费、便捷、新颖、有趣的数字文化服务。
三、组织培训
“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是一项创新型的服务模式,基层农牧民对工程的认识以及软件的操作需要一个过程。分中心通过手册制作、集中培训、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的扎实工作,在短时间内实现工程在当地的落地生根和投入使用。手册制作:为了达到培训效果,分中心工作人员精心制作了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使用手册。并针对基层实际情况制作了蒙文汉文两个版本,在对农牧民的培训和工程的宣传方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集中培训:在软硬件设施设备安装完成后,分中心工作人员及时通过乡镇干部和村干部组织当地的农牧民进行集中培训,让农牧民第一时间感受到数字文化服务的魅力,并在当地扩大工程的影响力。队伍建设:为了服务基层农牧民,分中心在乡镇苏木文化站配备数字文化专管员进行维护管理,在村嘎查聘请当地热心农牧民担任数字文化加油员和数字文化辅导员进行数字资源更新和开展传帮学带。数字文化专管员、加油员、辅导员队伍的建立增强了工程的生命力,使“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真正落地生根惠及基层群众。
四、运行管理
基层农牧民能否真正受益于“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主要在于能否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运行管理体系,保证各项工作和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主要从相关人员聘请、站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职责三个方面进行制度建设。人员聘请:聘请的数字文化专管员、加油员、辅导员,分中心免费派发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方便他们开展宣传推广工作。并通过签订协议,明确责任义务,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站点规章制度:分中心根据三级数字加油站的工作内容,分别制定了一级、二级、移动数字加油站规章制度,规范各级站点的日常管理,保证设施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人员岗位职责:分中心根据数字文化专管员、加油员、辅导员不同的工作特性,制定岗位职责,规范和明确数字文化专管员、加油员、辅导员各自职责,开展工作。
五、服务成效
地域文化是指在中华大地某一地域的特殊环境和空间范围内,根据该地域特有的文化形态和历史文化遗存、社会风俗,这一地域的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传承至今且仍然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精神财富以及物质财富的综合体。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不论在哪个区域都能挖掘出具有中国特色、值得发扬光大的地域文化。如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历史遗迹、历史文物、历史事件、传统的民族风情、生活习惯、生产生活方式、建筑风格、等,都是值得充分挖掘和利用的地域文化资源。一直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民族众多、疆土辽阔的国家,不同的地域塑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地域文化是最能体现一个空间范围内特色的文化类型,这一文化类型和周围其他区域的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一种地域文化的形成需要较长的年代,也有很长的延续性,目前常说的地域文化往往能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如秦文化、晋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等。
二、地域文化对发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一直以婉转优美的姿态立足于中华大地,不仅具有审美性以及值得深入钻研的价值,更具有强大的实用。艺术设计是一种集审美、专业、技术及实用于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在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培养传承地域文化的专业性艺术人才是时代所需。首先,地域文化是我国各区域厚重的文化载体,是构建学校特色的社会土壤,是艺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源泉。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也基于人文素养在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不可或缺性,高校应将公共艺术教育打造成具有地域性文化特色的教学项目。其次,高校通过地域文化传播,可使公共艺术教育成为学校的特色名片。为使地域文化成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的特色项目,各高校公共艺术专业可根据课程标准编印教材、组织比赛、建立地域文化公共艺术研讨工作室、开展非遗夏令营等,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学生可利用图书馆、多媒体、地方遗迹等渠道获取学校周边的地域文化资源。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组织知识讲座、曲目欣赏、文艺演出等,通过多种方式将地域文化充分地渗透到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课程之中,让每名艺术生都能深切地感悟到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再次,将地域文化与公共艺术教育有机结合,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文化的传承在于教育,对地域文化的关注将增强艺术院校学生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最后,将地域文化与艺术教育相结合有利于推动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地域文化反映了鲜明的地域特征,是地域特色产品的创作源泉。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其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现状
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发展以及国家教育部门对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深入人心,开展力度逐渐加大。但现阶段,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学生人文基础薄弱、艺术教育机构不健全、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运行体制不顺畅以及缺乏完善的体制保障等,与公众的发展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从管理机制和艺术教育机构设置上看,大多数高校艺术教育及美育素质教育设置的科研室,一般是隶属于艺术学院或人文学院,自主发展能力有限,发展空间较为狭隘。部分高校虽然成立了独立的艺术教育部门,但由于人们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工作特性认识不够,教师的实践工作无法得到完全的认可,教学工作量计算与其他学科相较而言缺乏合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除此之外,美育课程设计往往缺乏新颖性,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教师在申报艺术课程时也存在盲目性,导致艺术课程设置没有章法。艺术课程活动背离了普及教育的初衷,最终陷入应试教育的窠臼。
四、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现阶段,从我国整体高校艺术教育范围来看,由于认识上的不足,部分学校在公共艺术教育中丧失了教学特色和教学目标,导致了教学质量下降,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基于此,如何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特色构建高效高质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从而有效传承、弘扬我国地域文化,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人才,已经成为广大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理论角度分析,利用地域性文化特色优化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教学知识面上,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模式横向发展,在重视学生艺术专业基本技能与艺术熏陶的基础上,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提高学生对地域文化的深度认识,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其次,在公共艺术教育专业特色方面,高校艺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将公共艺术教育专业教学模式与地域文化特色有机结合在一起,注重把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理念与我国各地域文化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从而使地域文化充分融合在艺术教育教学之中,进而使得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深入发展我国地域文化中的传统历史文化。再次,学院还可通过邀请校外艺术名家、当地民俗民风艺术专家来校开设专题讲座,开阔学生视野,活跃校园文化。除配备专职音美和美学理论教师之外,还可建立一支校内外结合,地域、民族特色相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科研队伍,进一步完善公共艺术课程课堂教学体系。最后,发挥我国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能够不断丰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内涵,积极拓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思路,从而进一步实现扩展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特色的办学需求。因此,将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高校公共艺术学科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将成为艺术教育教学的重要发展标志。
五、创新与突破,发展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的时代价值
自动化仪表的设计和施工
1施工前策划阶段
首先要准备好资料和相关物品。资料包括安装资料和施工技术准备。安装资料包括施工图、标准图、厂家安装图、质量评验标准和相关设计手册等。对施工方案、质量计划、技术要点要合理编写,做好施工技术准备。物质准备包括施工图上用到的各种自动化仪表设备和材料。要准备出记录施工过程和质量记录的表格,便于调试仪表。
2施工组织设计阶段
自动化仪表安装是一种流动性强、环境多变、施工内容和难度差别较大的工作,要求针对具体的施工任务,制定出相应的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现象设施的要求,需要测算出水、电、所需机械设备、数量、材料、人工等具体安排,做好相关环节的计划安排,不影响物耗和工期,为企业合理节约成本。制定出协调各专业交叉作业的方案,防止专业不同造成待工,延误工期。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根据工作能力和操作熟练程度,合理搭配人员,分成班组落实工作量,将具体工作安排做好分配,降低劳动量消耗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施工之前与自动化仪表专业协调配合,做好预埋件、预留孔、电缆沟、地面防腐层等基础工作,为施工阶段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对控制室的要求需特别注意,后期要及时协调更改设计遗漏问题。
3自动化仪表施工过程
施工阶段是自动化仪表制作的重要阶段,为确保施工质量,在施工前要成立领导小组,监督管理施工过程。自动化仪表施工阶段,任何施工环节都不能马虎,越是小细节越不能疏忽,要仔细、反复检查,防止留下隐患造成危险事故。根据设备材料计划,对所有自动化仪表设备规格型号及附属件等技术参数做好复核,保存好相关说明书和合格证方便后期维护更换时查阅。校核仪表设备,将不合格或损坏的设备及配件,及时更换。配合其它专业进行施工,尤其是设备上用到的控制阀、调节阀、法兰底座等要由专业队伍施工。按照施工设计图纸,合理安排人员,严格遵守施工技术要求和安全技术标准。高质量、快速安全地完成施工任务。在进行化工企业中自动化仪表施工时,安全管理不能忽视,不能出现任何问题。综合石油化工企业出现的施工安全问题,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健全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所以要保证施工质量,必须重视施工的安全管理制度,保障施工顺利进行。
[关键词]中华文化;阴山地域文化;贡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是保持其民族内部认同的必要条件,是一个民族保持其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历史上不同时期各种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对人类文明的进步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彩,它就像一面旗帜飘扬在世界的东方,对于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就中华文化整体来讲,中华文化又是以中原地域汉文化为主体,并由许多不同时期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所构成的多元一体的复合型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的进程中,在不同的时期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都相继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乃至存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理解的中华文化是一种以汉文化为主体,其他地域文化为重要补充的,多元一体的文化。在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重视文化的发展已经形成共识,越是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就越具有生命力。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作为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地域文化的发展,因为只有各个部分的发展才能推动中华文化整体的发展,才能使中华文化更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阴山文化做为北方边疆地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文化的代表,在其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从地理环境来看,阴山山脉横亘于中西部,东西连绵1200多公里,南北宽50-100公里,是黄河流域的北部界限。阴山山脉西起杭锦后旗的狼山,中段为乌拉山、大青山、灰腾梁山,东段为坝上高原的大马群山。以阴山山脉为准线,其南麓为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其北麓为乌兰察布草原、乌拉特草原和后套平原;东部是乌兰察布草原丘陵地带;西部狼山两侧是乌兰布和宝音温都尔沙漠。阴山地域同时也处于400毫米等水线区域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此处均有发展,两者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与独特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汇于阴山地域,使阴山地域的文化开出了独特的,绚丽多彩的中华北方地域文化之花。
一、阴山地域的地理位置是中国古代不同性质文化交流“汇集地”
阴山地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环境使其成为中国古代不同类型文化彼此交融与汇集之地。因此对于各种文化均兼容并包,无论是典型的草原游牧文化还是代表中原地区主体文化的农耕文化,均在阴山地域的不同时期发展壮大,并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阴山地域独特的文化现象。不同性质与类型的文化在阴山地域彼此交融发展,又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济、军事、政治以及文化的的多方位立体式交流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壮大,同时也为阴山地域独特的地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阴山地域在古代战乱可隐遁,和平时期可驻牧。因此成为北方重要的战略要地,历来为人所重视。秦统一中原不久就在阴山地域施展其影响,派公子扶苏与大将蒙恬率数十万将士、夫役建筑秦长城,以巩固其在北方的统治与影响。秦始皇时期修筑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秦直道的修建虽然是以军事战略为主要目的,但在客观上也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相互交流提供了便利。秦朝时将九原郡的郡治所设在九原县,意在持续发挥其在阴山地域的影响力,同时也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阴山地区,促进了阴山地域的开发。大量的将士戍守阴山地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阴山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也影响着中原文化的发展。阴山地域在汉代时具有十分优越的自然环境,“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来出为寇,是其苑囿。”[1](3803)西汉时期对于阴山地域的开拓,设置郡县,同样也将五原郡的郡治所设在古九原县,就是因为这里是中原王朝的门户。西汉所实行的移民实边的政策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原汉民族与阴山地域少数民族的交流。西汉卫青北击匈奴,三次都是走阴山古道。所以“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1](3803)。之后的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经固阳、昆都仑沟南下款塞旨阙拜见汉帝,迎娶王昭君北归后留居塞下长期在固阳塞、九原郡居住。陆路丝绸之路经过阴山地域通往西域,西域各民族的优秀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与中原地区优秀的物质、精神文化形成文化的对流,源源不断的流入各自区域对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使阴山地域的文化兼有各种文化的特质而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包头市达茂期出土了诸如开元通宝、皇宋通宝、丰元通宝、祥符通宝、熙宁通宝、嘉佑通宝等一系列古代货币,说明阴山地域商业活动的繁盛,人员交流的频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商业文化在阴山地域的影响。蒙古帝国时期蒙古族汪古部在今包头达茂旗敖伦苏木古城处修建了著名的赵王城,伴随着商业贸易的交流与发展,逐步发展使其成为了草原丝绸之路交通的交汇点。汪古部早在金代就信仰聂思脱里派基督教(即景教)。公元1293年,罗马尼古拉四世派人到汪古部,汪古部首领阔里吉思改信仰罗马正教。阔里吉思“尤笃儒术,筑万卷堂於私第,日与诸儒讨论经史、性理、阴阳术数”[2](p341)还“在北边为庙,以祀孔子,表贺圣节,独用汉文。”[2](p341)也有许多佛教及回教信徒聚居于此。因此在今敖伦苏木古城仍可见到各式各样体现不同文化的琉璃瓦当。文化的交融与荟萃正说明了在阴山地域自古以来就聚集着各式文化,是各种不同质的文化的汇集地。各种文化荟萃此地,相互融合,绽放出灿烂的文化之花,与此同时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阴山文化。
二、阴山地域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主体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文化,但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大量周边少数民族地域其它形式的文化精华,丰富了自身的内涵,从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在与边疆地域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因而具有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中华文化历经上千年的发展,未曾中断,成为迄今为止唯一延续的古老文化的原因之一。一种文化,想要延续与发展就必须不断的吸收周边地域其他不同类型的先进文化或先进的文化要素来丰富自身,从而使其自身始终处于前进、上升的趋势之中。在保持自身所特有的内核的同时又不间断的吸收不同文化特质的养分。阴山地域文化作为不同于中原地区传统主体文化的少数民族边疆地域文化对于中华文化内涵的丰富就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阴山地域广泛分布着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少数民族的祖先活动所遗留的痕迹,阴山地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匈奴先民土方、鬼方、羌方、戎、狄等游牧民族驻牧、生活、繁衍于此。其后在这一地区先后活跃着匈奴、鲜卑、柔然、铁勒、突厥、回鹘、阴山沙陀、契丹、党项、女真、阴山鞑靼、蒙古等众多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不仅吸收了中原地域汉民族农耕文化的先进成果,也同时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品质注入其中,并与其合流,汇入了中华文化的长河之中,从而扩展了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例如马文化的发展,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学习匈奴“胡服骑射”,对于骑兵的重视与更广泛的使用促进了中原地区战术思想的转变,丰富了战争中战术战略的形式,对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军队的构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武器的战马从此走上了中原大地的历史舞台;中原地域服饰习惯的变更与改进对于现今我们服饰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赵武灵王吸收了阴山地域少数民族民族的先进的文化,并融入了中原地区的文化,从而在前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汉武帝时期使用匈奴休奢王金日养马,使养马技术广泛在中原地区转播开来,从此养马经验与技术不再是匈奴对中原汉王朝的优势所在。养马技术的广泛推广对于中原地区畜牧业的发展,牲畜品种的改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鲜卑族民歌《敕勒歌》、《木兰诗》,在其创作与流传的过程中由少数民族语言逐步翻译为汉语,千百年来成为汉族广为流传的民歌,丰富了中原地区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语言表达形式。用少数民族语言所创作的诗歌在逐步转译、翻译的过程中实现了不同语言系统的初步探索式交流,并最终融入中华文化,成为体现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典型范例。《敕勒歌》、《木兰诗》的例子说明阴山地域的文化与中原地区主流汉文化的交流不断加深,最终汇流于中华文化的长河之中。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阴山地域文化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形式促进着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丰富着中华文化的内容,成为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这样说,在中华文化的躯体之中流淌着阴山文化的血液。阴山地域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壮大做出了独特的、重要的贡献。
三、结语
“中华文化是由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大传统和多个民族的历史小传统构成的一个动态的复合体系。中华文化体系是动态的,因为历史上曾经有很多少数民族成为这个大传统的主宰者并为它的延续做出了贡献。”[3](p31)阴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域文化的一支独特的奇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阴山地域因其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具备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双重属性,成为不同类型的文化交融地。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独具特色。
阴山地域文化圈的文化以匈奴,拓拔、鲜卑、突厥、蒙古等少数民族的相继兴起为主要特色。汉代之后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的激烈的大碰撞、大融合。“第一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居住在中原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匈奴、羯、氐、、鲜卑以及乌桓、丁零等少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徙,他们和内地汉族居民交错杂居,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均受汉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走上了汉化的道路,其成员后来大都融入了汉族之中。”[4](p30)这就形成了民族双向的融合。“中华民族走到今天,靠的是历史的根,文化的魂。这个文化的魂就是民族凝聚力,它体现在,华夏一统、胡汉一家、和则双利、分则两伤的共同认知和大中华、大历史、大文化的共同铸造上。”[5]
阴山文化作为博大的中华文化组成部分,对中华文化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民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和主人翁。我们必须用这种认识和心态从事民族文化研究和民族文化管理工作”。[3](p35)探讨中华文化在不同时期与阴山文化的融合,不但有利于全面认识中华文化,而且对于正确认识阴山地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匈奴传(卷94下) [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元史―特薛禅等传(卷118)[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周明甫,金星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简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关键词】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
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着重点和创新点。高校应大力推进以文明、和谐、求知向上为核心的公寓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净化学生的精神家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充分发挥公寓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的主要内涵
所谓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是在学生公寓特定的环境中,宿舍全体成员依据宿舍客观条件,参与各种可能的活动,所表现出来思想观念、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包括宿舍的整体布局、卫生状况、人际关系、道德水准、学识智能、审美情趣、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
从内容上来说,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是以高校学生为主体,以宿舍为载体,以物质、意识、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层面。它是一个具有多元素、多层次的有机复合体。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校公寓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规范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文明养成,提升学生素质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良好的公寓文化能激励大学生自觉培养重集体、讲道德的高尚情操,促使大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思想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塑造完美的人格,保持朝气蓬勃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2.建设优良校风,维护校园稳定的客观需要
一方面,学生公寓是学校的细胞,是学生学习、生活、社交、娱乐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高校通过积极正面的教育引导、严格规范的校纪校规、典型的正面示范、良好的舆论导向、有力的奖惩措施等手段,教育引导和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并增强集体主义信念、对公寓寝室、学校和社会产生归属感,在思想和行为上与集体成员相一致。因此,建设好高校大学生公寓文化是创建优良校风的必要前提。
另一方面,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客观需要。稳定压倒一切,纵观我国高校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高校通常是各种思潮与社会稳定的晴雨表,一些社会思潮往往是首先在高校中敏感地表现出来。大学生思想活跃、社会责任感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然而他们社会经验少,对事物的认识和自身的情绪容易受到相互的影响和感染,好多“集体创意”都直接或间接的出自于学生公寓。因此建设好大学生公寓文化对维护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安定秩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凸显其育人功能。新形势下,主动占领学生公寓这块育人阵地,大力加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对于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健康全面成长意义重大。在长期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实践中,我校从学生公寓工作体制的创新入手,突出学生公寓精神文化的感染力、制度文化的约束力、行为文化的示范力、环境文化的熏陶力,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初显成效。
1.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创新学生公寓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
为适应新时期对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要求,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进一步理顺学生公寓管理体制,我校学生公寓主要采取的是学生工作处传统管理模式与社会化物业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学生工作处主要负责对公寓园区学生的养成教育、常规管理、床位管理、开展一系列公寓文化活动,并对物业公司进行监督考核等;社会化物业管理主要负责卫生保洁、安全保卫、设施维修等服务性项目。
为了加强对学生公寓的组织领导,我校贯彻执行分管校领导、学工处副处长负责制,直属于学生工作处的职能部门宿管办代表学校行使学生公寓管理职能。我校学生公寓管理规范、科学、高效,按照“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积极倡导“服务管理”模式,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同时,更注重服务学生、教育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和服务功能,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住宿环境。我校学生公寓分为两个公寓园区,宿管办干事分工明确,一名负责a公寓区女生教育和对物业公司的监督考核,一名负责b公寓区男生教育和对物业公司的监督考核,一名负责b公寓园区女生教育、全校床位管理、公寓文化建设。
同时,健全了公寓学生管理组织,拓宽了民主管理渠道。成立了校宿管部,并下设公寓自治管理委员会,各楼栋有栋长,各楼层有层长。在宿管办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宿舍卫生检查、安全隐患查处、文化氛围营造、学生宿舍联谊、公寓信息传达、学生意见反映、先进典型建树等工作,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宿舍的民主管理与服务的热情、积极性,使学生公寓真正成为学生的家园,学生成为公寓的主人。
2.推进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创新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手段
我校公寓文化建设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的道路,也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大胆的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四个因素有力的糅合在一起,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寓文化活动,提高公寓文化的品位,使公寓文化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陶冶情操、锤炼品德,为早日成才打下基础。
①推进优秀文明寝室建设,创建节约型公寓
为了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公寓的步伐,加强学校学生的文明修养,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学工处宿管科自2007年以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推进文明寝室建设,共建节约型公寓”主题教育活动。此类活动以推进学生公寓文明建设为主题,以充分体现学生寝室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阵地作用为主要内容,积极发扬优良传统,增强节约意识,共创节约型公寓。
“优秀文明寝室”活动每月开展一次,宿管科对全校学生寝室进行全面检查,对内务卫生优秀、学习风气良好、晚就寝按时熄灯、不使用大功率电器、节约用水用电、爱护公物的寝室进行通报表扬并予以“优秀文明寝室”挂牌;对一学年度连续3次以上被评为“优秀文明寝室”的寝室评为“五星级寝室”;在“优秀文明寝室”、“五星级寝室”的寝室长中评选出“十佳优秀寝室长”等。
为了保证评比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学工处宿管科制定了《学生住宿管理规定》和《优秀文明寝室评比细则》,严格规范宿舍检查程序和考核标准,并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
②建设“示范性”公寓,打造环境友好家园
园区“示范性楼栋”创建活动,即先选择一栋公寓作为试点,继而全面铺开。活动旨在加强对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求每个宿舍每天自行将生活垃圾带出公寓,放在指定地点,杜绝乱扔、乱丢、乱吐现象的发生,共同打造和谐、洁净、舒适的生活环境。
活动的主要内容有:
(1)所有同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杜绝乱扔、乱丢、乱吐行为的出现,并请大家相互监督。(设有举报电话)
(2)请寝室长安排好卫生值日表,每天由值日生将各寝室的生活垃圾带出公寓,丢在指定的垃圾桶内。
(3)请劳动课任务区分在各楼栋的同学按质按量地完成每一次劳动任务。
(4)请各寝室的同学自觉维护好宿舍门口的卫生,勤扫勤拖,齐心协力,共同打造洁净、和谐的美好家园。
活动的宣传方式:
(1)学工处宿管办在各公寓园区利用橱窗进行了前期活动宣传,并统一制作精美的宣传标语张贴在各个公寓楼层。
(2)经过前期多层次组织,召开动员大会,向各系宿管干部、学生公寓自治管理委员会干部将活动的宗旨和意义宣讲透彻,通过干部向每一个寝室宣传。
目前,已经初见成效,各楼栋的同学们正在逐步适应这一新的管理模式,我校学生公寓的楼道(尤其是女生公寓)呈现出干净、明亮的局面,公寓公共环境明显好转,生活垃圾基本已经带下楼。
3.举办“寝室文化节”,丰富寝室文化生活
大学生寝室是校园文化的窗口,寝室集体作为大学生基本群体组织相对于其他学生组织有着独特的功能和影响。寝室成员长期的共同生活影响着每个成员的生活方式、学习态度、行为规范、价值理念和理想信念,形成独特的寝室文化。为了进一步推进寝室文明建设,营造温馨舒适的寝室环境,校学工处、宿管办每两年举办一次寝室文化节,更好地加强我校学生的文明修养,提高宿舍文化的品位,陶冶学生情操,创造绿色环境,营造温馨气氛,营造健康、活泼、文明的生活氛围,丰富大学生寝室文化生活。
迄今为止,我校已成功举办三届“寝室文化节”,均由学工处主办,宿管办承办,各系协办。第一届“寝室文化节”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第二届以“温馨、和谐、个性”为主题,第三届以“弘扬美德、增进团结、美化环境、展现自我”为主题。通过开展动员大会、寝室形象设计大赛、寝室文化生活作品征集大赛、寝室趣味运动会、“红色之星”党员先进模范寝室创建活动、“十佳宿管干部”评选、“优秀寝室长”评选、“活动组织工作先进个人”评选、寝室文化节颁奖晚会等九个涉及文化、体育、娱乐、艺术、生活等的一系列活动,有效地推进了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和寝室文明建设。
总之,当前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这给公寓文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何更好地构建新型高校公寓文化,进一步发挥高校公寓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朱志猛,张显伟.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8(5).
[2]陈益飞.高校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10).
[3]郭黄金.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0(5).
以前就有学生对我说过,虽然读的是化工班,但不会去化工厂。的确,如果对化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进行跟踪的话,工作最不对口的可能就是化工专业的学生。为什么呢?主要是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化工厂往往跟“难闻”“有毒”“危险”等联系起来,因此,几乎没多少学生心甘情愿毕业后去化工厂工作。而实际的情况是否是这样呢?通过我的走访,由于本地区对环境问题非常重视,采用突击检查的方式对化工企业进行抽查,一旦达不到要求,就要实施罚款加停业整顿的处罚,再加上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化工企业在工作的环境上已今非昔比了,不但没有难闻的气味,诺大的车间连来往穿梭的工人也没几个,工人都是在控制室通过计算机来分不同的操作段进行操作,只需每隔一定时间去车间巡视一下运行情况。所以要让广大家长和学生接受这个行业,就要让他们了解这个行业发展的现状。
二、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结合企业需求开设课程
职业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就业(创业)准备的教育,所以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要来安排,以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能掌握先进技术,从而顺利就业。同时,课程结构也要合理,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操作,从而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知识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原有的化工专业主要开设化学、化工原理、化工分析、化学实验、化工制图、化学工艺等基础性的学科,没有鲜明的特色。化工行业属于传统行业,突出的特点就是行业内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创新越来越重要。化工行业创新体现在专业技术创新上。化工行业对专业要求严格,是因为化工业技术含量较高,且门类繁多,不同产品的工艺、配方,国家标准各不相同,导致人才很难通用,也就是说对于化工人才,专业是否对口很重要而化工行业的分工是及其精细的,现有课程的设置没有具体到化工生产的哪一个领域,所以学生就业后很难马上投入工作,往往需要企业再培训。针对这一情况,结合本地区企业的特点,我们可以往化工分析或化工检验的方面培养学生。据了解,化工企业现有的化工检验或化工分析的人员,学历普遍不是很高,企业也非常愿意招收有对口知识的职高学生担任这一岗位。通过与企业挂钩,根据企业需要调整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我们的学生完全可以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三、加强实训课程,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