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1 02:23: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和《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施方案》精神,我校作为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点,制订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施方案》《培训学员守则》《能力培训点授课及辅导教师职责》,安排培训教师名额,建立受训教师业务档案,严格考勤纪律,保证培训效果。
关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国内外有大量的教师培训模式,如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反思性教学模式、行动研究式培训模式等,我校根据学校实际,以何克抗、刘雍潜主编的高教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程(初级)》作为培训教材,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以“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为基本原则;以案例教学、问题探究和互动参与为主要培训模式,制订了一系列的培训措施,印发《培训教师完成的学习任务分类明细》,需要完成上传的书面作业任务:如选题计划,选题教学设计,资源应用规划表,选题计划配套的教学课件等的上传时间、文件命名格式、阅读材料等;需要参加讨论的作业任务,让老师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培训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
为贯彻新课程所倡导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让每位教师带着全新的现代化理论,新颖实用的课件完成培训,县电教中心为我们创建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网络平台。一个动态、开放的培训体系,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遵照教育局保证教学与安全的指示,制订了《培训时间安排表》,将分散学习和集中培训相结合,规定白天老师在没有课时时依据课本教材,结合培训任务自学,或上机自主操作,晚上7~9点集中培训。这样既保证了学校的教学任务,又保证了教师的培训任务。
在培训中,授课教师、受训教师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互动式小组交流。讨论教学媒体在教学中会发挥哪些作用?讨论对新课程评价理念的认识,讨论如何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活动等等老师们关心的话题,发表自己的心得和体会,真正实现了参与性、互动性和问题探究性的培训理念。
何克抗教授在《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中提到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发挥着把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桥梁作用。它要依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而具体的规划,要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套有效而且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这就表明,教育技术能力是任何学科的老师都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大、中、小学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因此,在培训中我们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十个步骤的学习和培训,使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编写自己的教学设计,学会把网络素材资源和媒体资源应用于自己的教学设计,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规范了教学设计的要求,达到培训的目的。
总之,这次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利用网络平台,用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全新的教育培训模式,它和以往传统的面对面的培训不同,放弃了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采用模块化的教学内容,让教师在任务的驱动下、在开放式的培训模式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是一次大胆的富有创新的探索。
参考文献:
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06年,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之间推开。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技术能力 培训
笔者通过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远程培训平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以往进行的信息技术培训相比,这次培训无论从培训形式,还是从培训内容上来看,都有较大的差别。信息技术培训注重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这次培训注重的是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思想,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对教师关于教育技术的理解和如何基于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整体上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培训,完成了从信息技术培训走向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转变。下面是笔者的一些培训感悟及浅见。一、端正思想,纠正和澄清认识误区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块中有一项作业是: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笔者浏览了小组讨论学员发的帖子,发现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存在着误区,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就等于教育技术。一位学员这样认为:“教育技术就是在教育领域所涉及的技术都应用出来,目前感觉接触比较多的就是,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所讲内容。”其实辅助教学是教育技术应用的其中一个方面,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很重要。教育技术能力更多的是对我们教学的辅助和把握作用,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个理念和方向。还有学员认为教育技术应该是教学手段和方式的运用,从挂图到幻灯片再到多媒体的运用,从纸质教案到电子备课等。这种认识偏重于技术,是有失偏颇的。按照这样的认识,必然会走到信息技术培训的老路上去,其做法是以信息技术培训取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对此认识我们必须加以纠正和澄清。
1.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在学科、对象、研究范畴上是不同的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信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这里所说的合适技术,包括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是指信息技术,但是决不应把这里的“合适技术”仅仅理解为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培训目标不同
信息技术培训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即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指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信息的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要使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即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
其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的能力。
3.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培训内容体系不同
信息技术培训教材围绕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展开,尽管信息技术培训中也涉及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软件利用和教学自动测评等教学应用的内容,但目的是将这类教学应用作为案例去验证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与有效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则是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展开。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涉及信息技术的内容,但目的是利用这类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二、立足教育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影响到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如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学习过程的组织。由此产生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即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在充分考虑实际教学的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与渗透,从而实现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而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等选择合适的工具。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以先进的理念做引导,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而且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要求。
三、增强创新意识,提升教育技术能力
这次初级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对于整个教学来说,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参加培训的教师应当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反思过去的教学方式,以创新意识、综合意识、反思意识为立足之本,打破以往只重知识不重育人的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以教育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为切入点,切实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提升教育技术能力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信息技术培训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转变,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是一种能力,是具有技术含量的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培训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了基础,从信息技术培训走向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必然的,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其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2004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颁布,随后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该计划明确提出,在3年内组织全国中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培训。为保证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全国已经普遍展开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随着培训工作的展开,制约培训效果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笔者参与了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培训过程中通过与受训教师的深入交谈,亲身观察以及反思,发现当前培训中存在不少制约培训效果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领导对培训缺乏正确的认识。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把这次培训称为计算机培训(或者微机培训),究其原因,是上级领导发的通知中就把这次培训称为微机培训,致使许多教师把这次培训与以往的各种计算机技术能力培训等同了。部分学校领导理念认识和组织管理不到位。在与受训教师的交谈中,有些老师反映所在学校的领导根本不了解此次培训的内容和意义,在学校内也没有建立有效的支持服务系统,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并没有针对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设立评价和激励机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时性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退缩心理,积极性不高。多数培训方式和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针对性。对于目前的培训,受训教师的普遍反映是主讲教师不太了解中小学课堂,其所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典型案例。受训教师所工作的学校软硬件环境有很大差异,个体能力层次差异也很大,培训中没能针对学校和受训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仍然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步调,在培训方式和内容上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时期受训者的需求,所以最终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培训模式比较单一。这次培训在推进方式上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核心培训和全员培训。核心培训模式是首先培养一批学校的骨干教师,开展教育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尝试,而后再“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全员培训模式指的是对全体教师实施教育技术的整体培训。目前,很多省份采用的培训组织形式是先“核心培训”再“全员培训”,因此,首先到高等教育机构中接受培训的骨干教师的培训效果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全员培训,部分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培训脱离了中小学教学实践,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效果。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要解决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根本在于提高认识,从需入手,促进培训模式的多样化,并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受训教师的积极性,使培训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一)精选主讲教师,关注中小学课堂,注重案例学习中的知识建构,以学员的观点引领和发展课程
教育技术的价值在于教育实践,所以能力从实践中建设,并用于实践,这就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指导思想。为了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将技术有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培训要从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自身发展出发,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强调主体参与,动手动脑,使受训教师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在体验过程中轻松学会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技能和方法,并感受到教育技术的特有魅力。
因此,主讲教师必须熟悉中小学课堂,注重受训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树立以培训促专业发展、以研究促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师教育理念,在培训实践过程中注重重构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消除目前大学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所出现的从理论到理论,被中小学教师戏称为“空对空”的培训现象。
针对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培训特点,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主讲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案例的利用,并将案例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在案例学习过程中,课程的发展是动态的、非线性的、复杂的、非全部预先设计好的,它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主讲教师应能够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分析、评价、修订等活动,促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建构出相应的理论框架,实现由“例”到“理”的上升。(二)关注受训教师需求,以受训教师为中心,采用“菜单式”培训方式,增加校本培训
学科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期望利用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良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从而缩小学生实际水平和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因此对教师的实际需求的细致把握,是决定培训效果的关键所在。所以应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各种方式进行培训需要分析,包括收集培训需求信息和确定培训需求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找出目标期望值与教师现状之间的差距,从而保证培训目标的合理性。现阶段的培训内容应以教师如何进行深层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主战场在学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培训方法、过程必须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及自身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所以培训方式要多样化,校本培训在时间安排上应该具有灵活性,在内容上应具有一定的权变性,培训方式宜丰富多样,组织上要有可靠的保证。因此,增加校本培训是最佳的选择。校本培训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基本培训单元,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又以其具体实践为落脚点,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学、科研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它与一所学校的校情紧密相联,与教师的工作相伴同行,使教师所学到的教学技能和理论能迅速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培训结果可直接转化为“教育生产力”,可以填补培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三)组织实施和建立保障机制,使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得到良性发展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输送地,其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示范意识及独特的教育技术能力,以便能够有效培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未来教师,同时满足自身教学与科研的需求。河南省有10余所高等师范院校,从教师在任职之前所毕业院校的统计结果看,32.3%的教师来自非师范类院校,其教育技术能力相对匮乏,对基础教育改革认识不够。为提升高师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有必要加强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一、高师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
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以被培训者教育技术素养的获得为主要目标,重在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1]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在信息化教学能力基础上建立的教育技术能力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力量。[2]为了了解高师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本课题组根据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制定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大纲,参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结合高师院校教师的特殊身份及要求,从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基本操作技能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所期望的培训模式和培训方式等方面设计了问卷,选取周口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和洛阳师范学院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为样本,在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政法等与基础教育紧密相关的几个院系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4份,有效问卷372份,有效率96.9%,其中文科180份,理科192份。分析结果表明:
1.课堂教学示范意识缺乏。88.1%的教师已经意识到教育技术在创设教学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开阔学生视野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在回答“您在日常教学中具有指导学生合理应用教育技术能力的意识吗?”时,仅16.1%的教师选择了完全具有。在回答“您具有有效指导学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吗?”时,19.4%的教师选择了具有,水平一般的占47.3%%。在回答“您是否利用专业工具软件进行示范教学?”时,30.1%的教师选择了使用。这说明大多数教师还没有意识到所培养学生身份的特殊性,缺乏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的意识及在课堂中进行示范教学的能力。因此,高师院校教师要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加强示范意识,以指导师范生掌握新课改所要求的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2.教学媒体素材处理与资源管理能力欠缺。调查显示,75.3%的教师能够熟练操作办公软件,23.7%的教师熟悉教学媒体素材处理软件与资源管理工具的使用,12.9%的教师基本掌握动画制作软件,大多数教师对所教学科的专业工具很少使用或根本没使用过。这说明大部分教师还不能较好地利用现代化软件资源优化教学,且相当大的一部分教师畏惧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因此,培训时要加强图片、音频、视听等媒体素材处理软件的学习,指导教师熟悉并掌握常用的网络学习方式,多鼓励教师应用专业工具辅助课堂教学,并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开展研讨活动,以激发教师应用现代化软件资源辅助教学的主动性。
3.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不足。多于70%的教师熟悉教育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但对当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49.5%)、网络课程(43%)等热点问题的了解不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基础,网络课程则是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则主要体现在自身教育技术相关知识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应用。统计显示,仅有22.6%的教师基本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24.7%的教师知道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21.5%能够应用适当的技术和评价工具开展对学生的评价,10.8%的教师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及要求,因此,高师院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并影响师范生由学习中的切身体会转化为自身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二、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的构建
相对一般高等学校的教师,高师院校教师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未来的基础教育工作。为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适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高师院校教师要具有积极培养师范生能正确理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态度,要积极应用教育技术辅助学生学习的能力及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其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影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重要方面。
为构建适合高师院校教师学习特征的培训模式,我们对教师所期望的培训模式和教学方式进行了调查。问题“您认为最好的培训模式”的统计表明,37.6%的教师喜欢“面授+网络模式”,29%的教师选择集中面授模式,8.6%的教师认为可以采用网络培训,没有教师选择自学模式。对问题“您认为培训应采用的最合适的教学方式”的回答,34.4%的教师选择“案例教学”,21.5%的教师选择“示范教学”,16.1%的教师选择“任务驱动”,“小组协作”和“反思性教学”均占14%。这说明教师已经认识到不存在确定的模式和方法,应根据培训内容合理选择。大部分教师希望培训内容能够紧密联系教学实践,以便在主讲教师指导下能够基于自身丰富的教学与学习经验进行自主、协作学习。主体间关系所倡导的通过交往主体的平等对话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的理念迎合了高师院校教师这一学习需求,对话是交往主体间相互理解、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3][4]基于此,模式构建以“联系实际、任务驱动、参与体验、‘面授+网络’混合培训”为思路,遵循“内容、交流、共同体”的原则。[5]
主讲教师与参训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需求共同确定培训内容,主讲教师根据培训计划合理分配学时,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按照内容设计开展教学、导学活动。培训过程,主讲教师灵活运用操作演示、任务驱动、案例研讨、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法构建学习共同体,加强交流、协作,以促进参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升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同时,通过与参训教师的对话及自身反思,使主讲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实现共同发展。具体模式构建如图2所示。
1.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主设计培训内容。结合培训目的及调查分析,将培训内容体系分为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教学资源创建、信息化教学四大模块,如图3所示。在培训实施时细分为六个教学专题,分别是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及理论基础、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处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课件创作和信息化教学实施与评价。具体内容讲解密切联系参训教师的教学实际需求,将一个真实的任务贯穿培训始终,强调参与、体验。[6]
其中,数字化资源的整合应用旨在培养高师院校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并能基于电子学习平台与认知工具进行信息建构,实现生成性资源的能力;课件创作主要包括Authorware、Flash、概念图等应用软件的使用,旨在培养教师开发课堂辅教学资源的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与评价主要是培养教师积极主动地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创新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即转变教育观念,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并能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与教学反思,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结合参训教师的学习特征合理设置培训环境。培训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基于本次培训主要以校本培训为主,培训硬环境是按照培训目标及内容计划,利用周末在系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对参训教师集中进行专题培训,并由专业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调试教师用机、投影、音响、学生机等教学设施,以保证其性能稳定、运行可靠。培训软环境则是结合参训教师的学习特征灵活采取“集中讲授、自主探究、小组协作、案例研讨”等方法,注重参与、体验,通过主讲教师与参训教师及参训教师之间的平等会话,以营建和谐的学习共同体。
3.融合主讲教师的集中培训和参训教师的网络自主学习构建培训模式。集中培训是由主讲教师通过面授、操作演示等方法集中讲解重点内容,然后围绕重难点内容设置学习活动,组织参训教师进行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协作学习。小组划分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6-8人一组营建学习共同体,以激发参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这就要求主讲教师要具有新的教学观念,扎实的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技术应用基础,并具有高超的教学技能,能够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应用。网络自主学习是指主讲教师围绕教学内容适当布置学习任务,并引导参训教师基于网络自主或协作完成,以加强参训教师对培训内容的消化、反思,促进实践应用。自主学习过程,参训教师可以通过好看簿记录学习日志,展示与共享个人成果,并将成果参加主讲教师发起的好看簿活动,以实现在应用中学习和体验新技术,加强参训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自身学习的反思。同时,通过好看簿、QQ群等电子学习平台的应用,可以增强参训教师的亲身体验,促进其教学行为的转变。
4.结合教学实际灵活选择培训策略。体验式学习以活动为导向,强调“做中学”,适合参训教师的学习特点,能真正实现把理论学习体现在教学行为的改变上。[8][9]因此,针对不同的培训专题,以“参与、体验”为基本原则,灵活采用多种策略。例如,基本理论模块以讲授为主,适时采取“问题启发、案例分析”等方法,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基本技能操作部分主要采取“讲解示范,任务驱动”法,基本技能掌握后,主讲教师让每一位参训教师结合自身学科完成一个真实的任务,旨在强化培训内容。信息化教学实施与评价专题则采取“案例观摩,小组研讨、实践教学”法,以使参训教师能够真切地体验到教育技术对学科教学的影响。
5.考虑参训教师不同的学习需求提供学习支持。基于参训教师独立的学习意识及所在学科的不同,培训过程所提供的学习支持应具有多样性特征,以满足不同参训教师的个别需求。学习支持主要包括内容咨询与指导、资源共享与管理、技术咨询与辅导等。针对不同参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主讲教师要能结合其教育技术能力基础及时地给出合理的反馈。对于共性的问题,可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集中解答,对于不同参训教师的个别问题则进行具体辅导。问题解决过程要注重启发、引导,以使参训教师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其参加培训的内驱力。
6.综合学习过程表现和最终作品质量进行培训评价。评价旨在促进参训教师的学习,改善主讲教师的教学。主要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博客、好看簿等电子学习平台在反思与评价中的应用。过程性评价内容包括参训教师的出勤、课堂学习状况、小组活动参与及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终结性评价内容主要是信息技术环境下一节课完整的教学设计与课件创作。作品完成过程,参训教师可以通过好看簿等电子学习平台记下完成作品的过程及自身的感受,同时,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可以对作品相互评价,以帮助参训教师从不同方面了解自己的作品,从而反思、完善作品。
三、结论与反思
1.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等同于信息技术培训。培训过程,主讲教师应能够充分发挥导学作用,教学内容既要注重理论讲授又要注重方法与技术的教学实际应用,教学方法既要注重讲练结合又要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展,以使参训教师能积极地参与培训,真实地感受现代教育技术对教与学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正确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真切地体验到教育技术培训不是脱离实践的纯技术培训。
2.注重集中培训与网络自主学习的融合。由于集中培训时间短、内容多,大多数参训教师会感到自己是在超容量地接受知识,如果不及时加以应用,所学的知识很快就会忘记。因此,要加强和规范参训教师基于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以消化与反思学习内容,同时,通过网络平台的互动及时了解与指导参训教师的学习。
3.构建不间断培训体系。为增加培训的灵活性,确保培训所学内容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应用,应提供后续支持。即,组建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网,以充分利用远程教学手段实现学习共同体间的交流协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学习过程监控等培训相关工作,构建教育技术不间断培训体系,[10]从而解决培训与教学实践相脱离带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彦敏.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2009,(4):11-16.
[2] 张一春.高校教师ET能力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3] 郭浩.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新视角[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1):5-8.
[4] 裴雅彬.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新模式[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7):98-99.
[5] 柯清超.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2).59-60.
[6] 李文光,余明媚.深圳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的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5):63.
[7] 缪蓉,施枫.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三要素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0,(3):52-56.
[8] 杜光胜.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课程与我国中小学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对比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5):84-85.
论文摘要:在信息化时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呈现出新的理念。本文探讨了“融入法”宏观培训模式,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系本培训模式及实施课题带动的培训模式。
近年来各学校培训中心在教师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就目前国内学校教师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现状而言并不令人乐观。
1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呈现的新理念
在信息化时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呈现出以下新的理念。
1.1开放培训的理念
多媒体网络是一个开放的、虚拟的空间,教师可以自主、快捷地获得和利用各种信息,打破了教师教育培训在时空上的束缚,真正实现了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区域与区域之间的随机交互,实现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资源全天候、全方位共享,只有开放—让教师自主地“充电”,充所需的“电”。
1.2终身培训的理念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革新,我们的教师教育培训只有真正落实在“继续”两字上,才能具有生命力。我们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的理念,进行培训的教师首先要有这种理念,要为教师教育培训做好超前准备。
1.3主体培训的理念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主体,既不是教师进修院校,也不是行政主管领导,而是广大一线教师自己。只有不断增强一线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培训中“要我学、被动学、强制学”的现状,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2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的构建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新的理念,为本文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的构建提出了依据。
2.1构建“融人法”宏观培训模式
“融人法”培训能很好的解决理论与技能相脱节的问题。具体的讲就是在进行技能培训的过程中,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将现代教育思想、教学设计理念、知识管理理论等融人教学过程中。如在讲解word图文处理软件时,除了讲解一些基本操作外,培训教师应引导被培训教师应用word进行信息化教案的编写,这样既锻炼了操作能力,也使教师对信息化教案编写产生兴趣,从而引人教育技术理论,并提出现代教师应具备编写信息化教案的能力。
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是以任务为导向,希望解决具体问题,并希望看到学习成果。如果把技能培训和理论培训两者交叉进行,一方面缓解教师接受技能培训的压力,还可使教师有一个消化理论的时间。这样,教师技能提高的同时,理论水平也逐渐上了台阶,理论与技能的相互结合才能水到渠成,而且教师如何接受培训将影响到他如何去教学生。
总结培训经验得知,将各种理论融人到不同技能学习中的“融入法”培训既避免了理论与技术操作两张皮的现象,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而“现实”,也使技术操作有了理论指导,而且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就能与教学实际结合,使其所学能立刻应用,体现成人培训功利性和目的性强的特点,当然这也对培训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
2.2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系本培训模式
系本培训是一种基于校本培训,体现个性化需求的教师培训模式。在培训过程中要本着“转变观念,扩充知识,提高利用教育技术实施教育教学能力兼备科研”的思想来开展工作。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培训院系学科带头人。各院系依据教师教学的需要,确定培训内容,灵活安排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如小组研讨、观摩听课、专题讲座、个别指导等,从而制定近期培训计划和长远培训方案。
第二,各院系行政部门和学校主管领导以及教育技术中心组织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划分各自职责;扎实开展各项培训工作;严格进行考核检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第三,各院系内部要创设自由表达思想,积极参与讨论的培训氛围;每学年由教育技术中心组织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各院系交流培训工作经验,并评选出各院系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作轮回讲座,交流经验、学习心得,相互学习提高。
系本培训的实施始终离不开学校行政部门的组织,教育技术专家的指导,全体受训教师的积极参与。如果说校本培训是在传统培训基础上发现的一种具有全新教育理念的培训模式的话,系本培训就是在继承这种新型培训模式优势基础上的一种更有针对性和更具个性化的培训模式,也是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的一种极具生命力的培训模式。
2.3实施课题带动的培训模式
如果说系本培训能促进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并将其与课程教学有机整合的话,课题带动模式将是教师利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一条很好选择,而且学校教师承担有专门的科研任务,已具有较高的自主研究和学习能力。
课题带动就是通过使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在课题的选题—实施—研究和结题中,主动参与教育技术的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并不断地反思培训学习中的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水平;而且课题带动式能让教师带着“任务”去驱动“学习”。
2013年7月,我很荣幸地参加了县进修校组织的山西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辅导教师的网上远程学习,在这之前,已经参加过初级培训的学习,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当时就已经确实感受到远程学习的优越性,使自己在教学理论上又上一个台阶,在此,我记录一点自己中级培训以来的一些收获。
一、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
此次培训,在每个学习模块中,都设置必选案例和可选案例,这些案例非常有代表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会遇到的情况,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更清楚地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们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网络研修,好处多多。可以说网页学习的即时性,有利于我自主安排学习,减少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可以说网页学习的快捷性,有助于我提高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效率。可以说网页学习的互动性,有助于我和众多教师及时学习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现代教育技能得到了提升。
随着学校信息化的不断建设和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也得到了更为有效的整合,如何将信息技术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究的,通过这次几个模块的学习,使我掌握了更多的电脑操作技术,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绩效技术:职教师资;教育技术;培训模式;绩效改进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21-0031-0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现代教育技术日益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教育部强调“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为了紧跟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职业教育,改革也迫在眉睫。对肩负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重任的职业教育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是实施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目前职教师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只注重培训本身,不注重培训绩效
目前的信息技术培训由于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教师参加培训只是为了取得合格证书,为以后的工作考核、职务聘任、晋级加个筹码,忽视了这类培训是否有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即培训的绩效问题。培训的绩效除了体现在参与的行为上,更多的体现在培训后受训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价值上,即体现在这种培训是否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培训内容陈旧、培训方式单一
首先,培训内容陈旧。由于历史的原因,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第一反应就是去学习计算机技术或是某种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实际上。这种类似的、一轮接一轮的计算机扫盲教育在我国早已进行了多年,培训内容与教师的实际需要脱节,造成教师产生了对此类培训的反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其次,培训方式单一。多采用灌输式。不给受训教师提供参与的机会。上课仍然是“培训教师讲,受训教师听”。同时,培训中缺乏交流,培训教师无法掌握培训的真实情况。
(三)培训成本高、增加教师负担
常规培训往往都是在固定时间、地点进行集中培训,这种培训一方面需要聘请有关专家来授课,并且需要多次培训才能完成培训任务,这将是一笔不小的经费。而这笔费用虽然有国家的投入,但毕竟是有限的,受训教师所在学校也要提供一部分的培训经费。因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四)忽视培训对象的差异性
目前大多数的师资培训都采用统一化的教学,不注重区分培训对象的差异性、学科的具体情况、学校的实际发展水平。教师得不到最切合实际需要的、最直接的指导,学无所获。
(五)评价体系不健全
在培训结束时,仅采用试卷答题的方式进行培训成果检验。由于培训成果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培训不仅是为了让受训人员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还有人际、操作等方面的能力。目前的评价方式具有片面性,评价结果不能准确反映培训效果。
综上所述,目前职教师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薄弱。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由于培训缺乏对职教师资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较全面、系统、深入的需求分析、设计、实施以及评价,培训效果不佳。而绩效技术出现以及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好满足解决这些问题的要求。
二、绩效技术及其特点
绩效技术,虽然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定义,但总结起来,笔者认为绩效技术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关于如何提高组织与个人绩效的理论和系统方法。通过发现、分析重要的组织或人类绩效差距,制定出改善绩效的计划和方案,并设计、开发和实施合理的干预措施,对干预结果进行评价,以不断缩小绩效差距,实现绩效目标。它具备了如下一些特征:
(一)整体性
绩效技术注重整体规划,有清晰的绩效目标和达到该目标应采取的干预措施,并按计划和步骤来执行相关的干预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系统性
绩效技术强调系统观点,绩效被看成是各种因素(选拔、培训、反馈、资源、管理、支持、激励、任务干预等)相互影响的结果。同时绩效技术力争使每个子系统都得到合理的发展,以此实现系统的整体发展。
(三)应用性
绩效技术是多种理论和实践的汇合,包括系统论、控制论、学习理论、认知理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等。它以多种学科的理论为依托,从其研究成果中吸取理论营养,通过应用实践和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始终以实践作为其价值的导向。
(四)目的性
绩效技术的重点是人类行为的效益和系统的价值。努力以低成本实现高价值,促进个人和系统的共同发展。
根据绩效技术的定义与特点,我们可知。教育领域引入绩效技术,可以很好地通过干预措施,如整体规划、绩效评价、环境建设和政策导向等去解决许多教育问题,能促使教师用有实效的手段合理地影响和改善人类的行为和绩效,制定出合理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
三、基于绩效技术的职教师资培训模式及其设计
将绩效技术应用于职教师资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必须遵循绩效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一是强调结果与成效,以绩效为培训目标;二是采用系统观点,不仅要考虑影响培训效果的教学因素还要考虑非教学因素。尽量做到全面性:三是强调组织合作。强调以团队协作创造价值:四是强调产出一效益比。根据此原则笔者设计了基于绩效技术的职教师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
(一)绩效分析
绩效分析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开始,它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根据学校整体发展目标和教师个人的工作需求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确定是否有培训的必要性,而在此基础上确定通过培训所期望达到的具体绩效目标。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知识技能获取、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和组织绩效。知识技能获取是培训的基本要求。是指通过培训。个体从外界和自己的经验中获得某种知识或新的行为。这一目标也是目前大多数培训的主要的、惟一的目标。知识技能的获得只是达到绩效目标的基本前提,受训者还要学会合理运用知识技能完成工作任务,即任务绩效。现今社会发展迅速。个人成绩的获得必须基于一定的团队协作。在培训中,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能够帮助他人。与他人协作,即关系绩效。它是个体任务绩效向组织绩效(学校目标)转化的桥梁。二是个体特征分析。确定目前受训者的实际水平,识别出与期望绩效的差距。
(二)原因分析
差距的产生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只有对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做到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有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我们可归纳为三
个主要方面: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环境。例如,一部分教师已有教育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学校重视并提供了教育技术的应用环境、但真正运用教育技术教学的老师不多。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他们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法,不愿改变现状;或他们认为利用教育技术教学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的效果相同:或是他们害怕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教学设计,对好的教学思想、理念产生排斥心理等等。
(三)干预措施的设计
干预措施的设计是在基于绩效分析、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培训方案的设计。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培训都是在没有对现状进行完全、彻底的调研与分析之前,在没有弄清楚需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之前。就盲目地开始制定培训方案。显然,这样的方案不利于绩效改进。干预措施可分为两类:学习性干预和非学习性干预。学习性干预方案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获取知识与技能。例如,经验中的学习,在职培训、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非学习性干预包括更广的内容,如培训基地建设、培训政策制定、培训手段改革等等。具体的干预措施为:
1、加强学校领导和职教师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意识
学校领导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水平及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水平,只有他们重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才能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在物质、资金以及政策上给与支持。而对于教师来说,我们不能期望通过一两次培训就能使各教师熟练掌握教育技术并在培训后积极地利用教育技术来设计教学,我们需要组织各种教学竞赛活动。唤起教师的竞争意识,使得他们有主动寻求利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的需求。同时,学校要增强教育技术技能培训的宣传力度。让广大教师正确认识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和它的教学优点。提高他们参与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
2、创设教育技术运用环境
教育技术运用环境是教师培训绩效实现的必备条件之一。它包括各种硬件设施的建设、制度保障、体系建设等等。比如学校应建设各类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硬件环境,这是教育技术运用物质条件。教育技术运用与否还得由教师个体来决定,因而,我们除了要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意识外。还要建立良好的激励体系和奖赏制度。例如,对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适当增加课时费:对多媒体网络教学给予鼓励;把教育技术素养作为教师评优、职称晋升的一个前提等等。这样才能把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与运用随时随地渗透到教师真实的教学情境和过程中。改进绩效。
3、运用多种培训方式和手段
要改变以往培训者满堂灌、受训者被动接受的状态,培训者应根据培训内容的需求创设不同的培训方式,尽量多地让受训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采用问题讨论教学,让培训者与受训者围坐在一起,双方自由讨论;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根据培训内容与受训者的工作经验,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受训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有利于调动受训者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热情。
4、改革培训内容
绩效技术在职教师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应用,应注意以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受训者为中心。使培训所学能够在受训者的实际工作中直接运用,这样才能达到高的产出――效益比。因此。我们必须对培训的内容加以改革。教育技术关注的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培训的内容除了技术知识,还包括教育技术的应用理论。而且各受训者所习惯使用的技术不同,掌握技术的熟练程度也不同,培训者就必须对受训者进行层次与类型划分,再依据受训者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需求来设计培训内容。比如,针对习惯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的受训者,则可设计如“利用office2003制作交互式试卷”类型的内容。对习惯使用动画制作软件的受训者,则可设计“利用flash软件制作‘光的反射’的交互式教学课件”一类的专题内容等等。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员,培训组织者可以开发一个网络学习交流平台,包括技术讨论、理论前沿、经验交流、资源共享等栏目,为受训者提供一个协作交流的空间。还可邀请一些教育技术专家,定期开展教育技术讲座和指导。这样丰富了学习内容,也满足了学员的学习需求。
(四)实施与管理
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意料之外的障碍,需要设计者积极与培训者、受训者进行有效沟通,征询他们的意见以及根据形成性评价结果寻求问题解决对策,完善干预实施。
(五)评价与反思
绩效评价是培训模式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评价应是多元化评价,应针对不同的绩效目标设计不同的评价内容。除了在培训结束时,对知识技能的评价以外,还要对受训者的技能应用能力、技能应用的意识态度、受训者在培训过程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的评价,而评价的方式也应包括自评、他评。最终将评价结果反馈到培训的各个环节,完善整个培训过程。
绩效差距的缩小,主要的影响因素还在于受训者。受训者应该在培训过程中,通过经常性地反思自己学到了什么,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优缺点,从而自己有针对性、有意识地改进。
1、提高了信息技术的素养,教育信息技术也是一门科学,更要研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教育信息技术的整合,同时,我也认识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信息技,信息技术使老师面临着如何成长,如何应对新的问题。通过此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学会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学科教学中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直观形象,学生明白易懂,特别是教学流程图让教学过程更加明朗化,为我的教学增添了光彩,使我对课程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2、掌握了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知识、研究方法,教学媒体选择和使用方法,学习媒体素材的加工和获取方法,掌握了信息检索加工利用方法、授导型和探究型教学设计的模式、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前期分析、确定目标、制定策略、选择资源、确立步骤、分析评价),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基本概念,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反思等。
3、具备了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及教学条件有效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具备了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加以优化教学环境的能力,具备了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学习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力。
4、本次培训采用网络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时间空间灵活,给人轻松自由的选择学习时间带来了方便,特别适合边工作边学习的人。通过在线讨论的方式进行,这一点也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线讨论中,不但解决了老师布置任务,而且解决了平时教学中的困惑,以及大家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同小组的互相沟通,互相帮助,最后经过小组互评,共同完成这次培训,小组成员也可以在全班讨论区发表个人意见,这样提高了小组成员的参与度。
5、学习内容非常实用,从计算机基础操作,如文档编辑,数据的统计处理,演示文稿制作,多媒体素材的获取、加工方法等,如何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教学设计基本方法等基本技能开始培训,并结合大量中小学实际教学案例,特别是教学各环节的具体设计与处理,word中的修订功能用于电子作业的批改,excel中公式与函数用于成绩统计与分析,上网查找资源和一些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又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科研、更多的获取资料、展示成果提供了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