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0 01:43: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电机与拖动基础,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roblems of the "Electro Mechanics and Electric Drive" course, and made exploration from developing student's interests,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 and transforming testing forms.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Electro Mechanics and Electric Drive course;teach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233-02
0 引言
“电机与拖动基础”在我院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是属于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直流、交流电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能够独立分析直流拖动和交流拖动系统各种运行状态,掌握有关计算方法,并在今后的应用中能合理地选择和使用电动机。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会影响其他有关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学习,而且还可能是学生今后从事电机方面有关的教学以及科研工作的基础。为了解决“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我们在“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评价等环节进行了一些改革与探索。
1 “电机与拖动基础”目前教学中的问题
“电机与拖动基础”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个是内容繁杂,课时有限;再一个是独立院校学生前面基础知识没有夯实,理解本课程内容大多觉得困难,抽象的教学内容冲淡了学生的兴趣,达不到教学效果。“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内容包括了电机与变压器的结构和原理,还包括了拖动系统和电机的运行分析,知识点多,而且比较零散,内容比较抽象。本课程大纲规定有56学时,课时安排非常少。这对于学生来说时间很有限。有限的课时也导致老师讲课刚开始节奏比较快,可能学生还没有理解就已经讲完了,这对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是打击,上课效率相应的变低。
2 课程新型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2.1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其对前面数学和物理基础知识相对不太坚实,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是很关键的。“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的入门比较难,门槛高,因此在开始讲课的时候要尽量详尽,且联系前面的其他课程的基础知识,争取将学生一开始便带入到这门课程中。
要建立学生的积极性,还要注意步步逼近,由浅入深,因材施教,尤其上课的几十分钟,一定要保证和学生的互动环节,对不同的学生要提问不同层次的问题。比如对学习相对较差的一些的学生,要提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像基本概念和经常重复的知识点的问题;对学习较好的同学,在提问的时候可以问一些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需要发挥的问题,并指导其思路。课堂几十分总是老师和学生互动的最佳时间,也是对学生进行启发鼓舞的最好时机。
例如,在上课的时候,对基础不好的同学,在学习直流电机时要反复强调直流发电机和直流电动机的联系和区别;在学习直流发电机和直流电动机以及后面的变压器的电压平衡方程式时,可以通过向基础不太好的同学进一步提问,引导他们掌握电机中的电磁转换规律和应用这一规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学生的信心。而直流电动机启动制动和异步电机的启动制动是对直流电机相关知识和交流电机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上课时可以指引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对这两种电机启动制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对其启发式提问,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样,有了老师的关注和鼓励,学生的思想上也会潜移默化的重视这么课程,随之而来会有较强的兴趣,再加上逐渐培养起来的自信,学生主动的学习这门课,这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2.2 改善课程的教学方法
2.2.1 启发和互动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建立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必要手段。启发式的提问是上课时每节课刚开始时可以设置课前提问环节。上一堂课结束时可以提出几个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下一堂课时进行随机提问。例如,在学习直流电机制动时,提问学生几种制动的特点和应用场合,在给定条件下能用哪些制动来实现?对制动过程和制动运行的运行状态的不同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分析:首先要掌握的是制动过程和制动运行的状态区别,制动过程是指减速停车时的一种状态;而制动运行通常用于位能性负载下放重物时的一种拖动状态。其次将各种制动的制动时物理条件记清楚,才能知道各种制动的适用范围。通过这种分析,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直流电机制动的物理本质。总之,在上课时的提问,尤其是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课堂进行引导和启发,得到学生的反馈与互动,使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在课堂中互动非常重要,通过互动老师可以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反馈到老师那里。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缺一不可,虽然老师的“教”起到主要作用,但学生的“学”更需要得到重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独立院校的学生本身对自己就不太自信,如何激发独立院校的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在大学阶段应该培养的一项能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述理论知识的同时,应重视如何让学生循序渐进,正确应用知识,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引。学习知识无止境,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体系,这样今后对于任何新的知识,学生都可应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去解决。
2.2.2 讨论研究教学法 在“电机与拖动基础”的教学中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一些与书本理论知识有联系的实际例子或者前沿研究成果进行讨论,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举出熟悉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电机制动实际存在的例子,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要用到目前所学的电机知识去解决的,从而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再次,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思考课堂内容,并带出相应的研究性问题。例如,可以引入现在热门的变频调速问题。这种研讨型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得到实际锻炼,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大有益处。
2.2.3 多元化教学法 随着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 “电机与拖动基础”的教学不再停留在讲述和板书上,另外上课学时的压缩,所以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成了高校教改的必然趋势。“电机与拖动基础”中有关电机和变压器的内部结构等抽象内容更需要直观教学,不然很难让学生建立最基本的概念。因为我们在教学中提到的很多电机是学生所没有接触过得,不知道实物便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电机知识的兴趣。对课件的合理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3 课程考核措施 教学评价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调控教学活动的作用。“电机与拖动基础”的考核我们采取了方式多样、全过程的评价方式,对以往仅有闭卷考试作为最主要的考核方式的做法做了相应的改革,强调了过程考核,具体有以下几种考核方式:第一,考核考勤:一方面课前进行不定时的点名,另一方面课堂上抽查提问也可以做到点名的效果,对于旷课的同学记入平时成绩;第二,课后作业考核:按照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分别记录每次作业成绩,最后做平均;第三,课堂表现考核:有课堂个人提问、分小组提问等;第四,实验考核:这门课有相应的实验环节,在实验课可做小提问,实验课后检查实验报告等;第五,期末考试。
3 总结
本文针对独立院校学生的自身情况,对“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给出了几点建议。主要给出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更好的发挥。给出一些具体做法并且给出实际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应用。
因此,在独立院校正在不断发展的同时,独立院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发生量和质的变化,才能适应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道驰,冯根生等.对“电机及拖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1):98-100.
[2]李书权,侯勇等.电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4):49-52.
关键词:电机与拖动基础;知识分类理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作者简介:王蕾(1977-),女,河北鹿泉人,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高级工程师;刘启新(1957-),女,江苏镇江人,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引进人才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1108120002)、南京工程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116)、南京工程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312)、南京工程学院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JG2013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86-02
一、“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特点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是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及相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1,2]从教学内容来看,该课程涉及到电学、磁学、力学等方面的概念和定律,课程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从整个课程体系来看,其先修课程包括“大学物理”、“电路原理”,后续课程为“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这就使得该课程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从本科教学实践环节来看,无论是金工实习,还是学生参加各个级别竞赛,都离不开该课程的知识作为支撑。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存在以下一些特点:
1.内容多,课时少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由原来的72学时减少到现在的56学时,但内容并没有减少。这就给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并能理解、掌握、应用和创新,给“电机与拖动基础”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2.学生畏难情绪大,兴趣少
由于“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与大学物理和电路等知识紧密相关,这些课程内容的缺失会增大“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的学习难度;并且电机原理中的复杂物理知识,使得学生望而生畏,更谈不上感兴趣了。
3.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差
由于第二个特点,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以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
针对以上特点,基于知识分类理论开展“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二、“电机与拖动基础”知识分类理论
信息加工心理学广义知识分类和学习阶段理论认为,[3,4]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回答“怎么做”的问题。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也就是陈述性知识达到的目标是“记忆”,而程序性知识达到的目标是“应用”。
对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其达到的目标不同,因此学习活动也会相应不同,对学生需达到的能力要求也会不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拟采取以知识分类为前提,教学过程为主线,教学活动为载体,师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的教学模式包括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四个阶段:[4]知识的选择、知识的整合、知识的组织和知识的精加工等。在每个阶段中,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三个阶段:[4]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创新等。在每个阶段,教学主体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其中创新是程序性知识学习过程非常重要的步骤。
我国目前普遍的大学生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造成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综合应用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程序性知识的时候,学生能基本达到知识的简单应用,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很难得到培养;另一方面是学生学得的知识表现为碎片化,即获得的知识单就某一知识学习效果比较好,但不够完整、系统。如何将碎片化的知识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工整理,与原有的知识体系相互整合形成新的个人化知识体系,是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针对以上两个挑战,就“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初步探索。
三、“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将“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以直流电机的部分教学内容为例,进行教学改革措施举例。陈述性知识包括: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磁场、运行原理等。程序性知识包括:直流电机拖动系统的运动方程、机械特性、起动、制动、调速等。
1.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改革措施
以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在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知识的教学之前,首先选择与电机知识关系比较密切的大学物理和电路中的有关电磁概念与定律进行复习,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属于旧知识,包括磁感应强度、磁通量、磁场强度、磁通势、磁路等物理概念,安培环路定律、磁路的欧姆定律、磁路的基尔霍夫定律、电磁力定律、电磁感应定律等基本定律。对这些旧知识的复习,能够使学生很快产生熟悉感,消除或减弱畏难情绪,同时温故而知新,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铺垫。
接着给出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a)是直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1(b)是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直流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基于电磁力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的。在直流发电机中,运动的带电线圈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在直流电动机中,载流线圈在磁场中受到电磁力的作用。这些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将这些旧知识用于直流电机,整合得到新知识: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这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这个新知识点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掌握和记忆了。
然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和组织。对于直流发电机和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进行比较教学。两者的相同点是主体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是直流发电机是先有运动后有电,而直流电动机是先有电后有运动。同时引入直流电机的可逆性,也就是直流发电机和直流电动机的统一性。这样两个知识点可以合并为一个知识点,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最后完成知识的精加工。通过对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和总结,可以将其概括为三个词:电动生磁、磁动生电、电磁生力。学生只要记住这三个词,就能掌握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由此可见,通过知识选择、整合、组织和精加工,很容易就完成了对直流电机工作原理这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改革措施
以直流电动机拖动系统调速内容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知识学习、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
在直流电动机拖动系统调速知识的学习阶段,首先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讲述直流他励电动机调速课程之前,安排学生做直流他励电动机实验。在该实验中,直流测功机按他励发电机连接,作为直流电动机的负载,用于测量电动机的转矩和输出功率。通过调节直流电动机励磁回路中的励磁电阻来调节直流电动机的磁场,电枢回路由可调电源供电,电枢回路中串有可调电阻。实验过程中,首先起动电动机,电动机转速平稳后,分别调节励磁电阻、电枢回路电阻及电源电压,观察在不同物理量变化时,电动机转速、感应电动势、电枢电流等的变化情况,由此使学生直观了解电动机调速方法和调速过程中电动机各物理量的变化过程和特点。接着联系前面学过的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相关知识,在验证了所学知识的正确性的同时,理解和掌握直流电动机的调速知识。另外,还可以由实验室老师给大家演示了一个他励直流电机失磁出现“飞车”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失磁飞车”的危害,最后提示学生从电磁转矩的产生、转速特性等方面去思考飞车产生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的理解。
在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之后,教师选择一些实际应用中的相关例子,使学生对直流电动机的调速知识进一步的巩固,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的理解。比如给出某一型号他励直流电动机的铭牌数据,让学生根据铭牌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降低电动机电枢电压时的瞬间转速和电枢电流是多大?降低电动机电枢电压时电动机稳定状态的电枢电流和转速是多大?在回答上面的问题中,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对直流电动机的调速过程有更为具体的认识。
在学生具备使用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创新理解。由教师创设比较复杂问题的情境,并让学生划分小组进行讨论,同时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所学知识资源,通过分析和整理,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整个创新过程中,教师起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教师应在课前把要问题情境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以便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资料,做好准备。通过课上讨论,既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清晰而深刻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活动。
问题情境的选择可以从实际生产或生活过程中选择,也可以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选择。各类科技竞赛能引起学生极强的兴趣,无论是国家级诸如“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还是校内的“校董杯”巡线机器人大赛均在学生中有很大影响。小型直流电动机是这些竞赛中广泛应用的动力装置,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这些竞赛题目为对象,鼓励学生参与此类竞赛,并提供指导。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情境应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或大学生活动入手。分析生活现象,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创设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一般在大学三年级讲授,学生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就要面临就业的考验。所以教师可以从已就业学生的工作中遇到的有关直流电机的问题选择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开动脑筋,活跃思维,解决问题。
(3)问题情境的创设须参照学生的社会环境特征、思维活动水平和教学条件。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尽相同,所具备的知识背景与活动经验也各异,例如统招本科学生和自考本科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学中要关注所在地区的社会环境,所教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并考虑当地教学条件,创设适合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思维训练并切合实际的问题情境,搞好电机教学。
四、结束语
通过采用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畏难情绪,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因此,该教学改革在活跃大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迈出了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启新,张丽华,祁增慧,等.电机与拖动基础[M].第三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2]钟国梁,卢帆兴,李明辉.“电机与拖动基础”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63-64.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是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及相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1,2]从教学内容来看,该课程涉及到电学、磁学、力学等方面的概念和定律,课程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从整个课程体系来看,其先修课程包括“大学物理”、“电路原理”,后续课程为“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这就使得该课程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从本科教学实践环节来看,无论是金工实习,还是学生参加各个级别竞赛,都离不开该课程的知识作为支撑。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存在以下一些特点:
1.内容多,课时少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由原来的72学时减少到现在的56学时,但内容并没有减少。这就给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并能理解、掌握、应用和创新,给“电机与拖动基础”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2.学生畏难情绪大,兴趣少
由于“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与大学物理和电路等知识紧密相关,这些课程内容的缺失会增大“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的学习难度;并且电机原理中的复杂物理知识,使得学生望而生畏,更谈不上感兴趣了。
3.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差
由于第二个特点,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以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
针对以上特点,基于知识分类理论开展“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二、“电机与拖动基础”知识分类理论
信息加工心理学广义知识分类和学习阶段理论认为,[3,4]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回答“怎么做”的问题。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也就是陈述性知识达到的目标是“记忆”,而程序性知识达到的目标是“应用”。
对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其达到的目标不同,因此学习活动也会相应不同,对学生需达到的能力要求也会不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拟采取以知识分类为前提,教学过程为主线,教学活动为载体,师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的教学模式包括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四个阶段:[4]知识的选择、知识的整合、知识的组织和知识的精加工等。在每个阶段中,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三个阶段:[4]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创新等。在每个阶段,教学主体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其中创新是程序性知识学习过程非常重要的步骤。
我国目前普遍的大学生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造成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综合应用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程序性知识的时候,学生能基本达到知识的简单应用,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很难得到培养;另一方面是学生学得的知识表现为碎片化,即获得的知识单就某一知识学习效果比较好,但不够完整、系统。如何将碎片化的知识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工整理,与原有的知识体系相互整合形成新的个人化知识体系,是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针对以上两个挑战,就“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初步探索。
三、“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将“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以直流电机的部分教学内容为例,进行教学改革措施举例。陈述性知识包括: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磁场、运行原理等。程序性知识包括:直流电机拖动系统的运动方程、机械特性、起动、制动、调速等。
1.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改革措施
以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在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知识的教学之前,首先选择与电机知识关系比较密切的大学物理和电路中的有关电磁概念与定律进行复习,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属于旧知识,包括磁感应强度、磁通量、磁场强度、磁通势、磁路等物理概念,安培环路定律、磁路的欧姆定律、磁路的基尔霍夫定律、电磁力定律、电磁感应定律等基本定律。对这些旧知识的复习,能够使学生很快产生熟悉感,消除或减弱畏难情绪,同时温故而知新,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铺垫。
接着给出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a)是直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1(b)是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直流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基于电磁力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的。在直流发电机中,运动的带电线圈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在直流电动机中,载流线圈在磁场中受到电磁力的作用。这些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将这些旧知识用于直流电机,整合得到新知识: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这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这个新知识点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掌握和记忆了。
然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和组织。对于直流发电机和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进行比较教学。两者的相同点是主体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是直流发电机是先有运动后有电,而直流电动机是先有电后有运动。同时引入直流电机的可逆性,也就是直流发电机和直流电动机的统一性。这样两个知识点可以合并为一个知识点,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最后完成知识的精加工。通过对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和总结,可以将其概括为三个词:电动生磁、磁动生电、电磁生力。学生只要记住这三个词,就能掌握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由此可见,通过知识选择、整合、组织和精加工,很容易就完成了对直流电机工作原理这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改革措施
以直流电动机拖动系统调速内容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知识学习、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
在直流电动机拖动系统调速知识的学习阶段,首先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比如,在讲述直流他励电动机调速课程之前,安排学生做直流他励电动机实验。在该实验中,直流测功机按他励发电机连接,作为直流电动机的负载,用于测量电动机的转矩和输出功率。通过调节直流电动机励磁回路中的励磁电阻来调节直流电动机的磁场,电枢回路由可调电源供电,电枢回路中串有可调电阻。实验过程中,首先起动电动机,电动机转速平稳后,分别调节励磁电阻、电枢回路电阻及电源电压,观察在不同物理量变化时,电动机转速、感应电动势、电枢电流等的变化情况,由此使学生直观了解电动机调速方法和调速过程中电动机各物理量的变化过程和特点。接着联系前面学过的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相关知识,在验证了所学知识的正确性的同时,理解和掌握直流电动机的调速知识。另外,还可以由实验室老师给大家演示了一个他励直流电机失磁出现“飞车”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失磁飞车”的危害,最后提示学生从电磁转矩的产生、转速特性等方面去思考飞车产生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的理解。
在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之后,教师选择一些实际应用中的相关例子,使学生对直流电动机的调速知识进一步的巩固,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的理解。比如给出某一型号他励直流电动机的铭牌数据,让学生根据铭牌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降低电动机电枢电压时的瞬间转速和电枢电流是多大?降低电动机电枢电压时电动机稳定状态的电枢电流和转速是多大?在回答上面的问题中,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对直流电动机的调速过程有更为具体的认识。
在学生具备使用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创新理解。由教师创设比较复杂问题的情境,并让学生划分小组进行讨论,同时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所学知识资源,通过分析和整理,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整个创新过程中,教师起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教师应在课前把要问题情境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以便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资料,做好准备。通过课上讨论,既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清晰而深刻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活动。
问题情境的选择可以从实际生产或生活过程中选择,也可以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选择。各类科技竞赛能引起学生极强的兴趣,无论是国家级诸如“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还是校内的“校董杯”巡线机器人大赛均在学生中有很大影响。小型直流电动机是这些竞赛中广泛应用的动力装置,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这些竞赛题目为对象,鼓励学生参与此类竞赛,并提供指导。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情境应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或大学生活动入手。分析生活现象,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创设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一般在大学三年级讲授,学生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就要面临就业的考验。所以教师可以从已就业学生的工作中遇到的有关直流电机的问题选择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开动脑筋,活跃思维,解决问题。
(3)问题情境的创设须参照学生的社会环境特征、思维活动水平和教学条件。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尽相同,所具备的知识背景与活动经验也各异,例如统招本科学生和自考本科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学中要关注所在地区的社会环境,所教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并考虑当地教学条件,创设适合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思维训练并切合实际的问题情境,搞好电机教学。
四、结束语
通过采用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畏难情绪,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因此,该教学改革在活跃大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迈出了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启新,张丽华,祁增慧,等.电机与拖动基础[M].第三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2]钟国梁,卢帆兴,李明辉.“电机与拖动基础”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63-64.
关键词: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践环节;教材建设
作者简介:沈霞(1981-),女,四川彭州人,西南石油大学电气信息学院,讲师;许瑾(1980-),女,陕西商南人,西南石油大学电气信息学院,讲师。(四川成都610500)
基金项目:本文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川教函[2008]422 号)、四川省教学改革项目“以电工与电气信息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川教[2009]288 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072-02
传统的“电机与拖动”系列课程包括“电机学”、“电力拖动基础”、“控制电机”以及“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等几门课程,是电气工程专业和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强调较多,但对知识如何应用到实际中强调较少,难以适应一般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上课程本身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较大。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电机与拖动”系列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结合西南石油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和教学改革,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改革,教学建设和改革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人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重新构建了“电机与拖动”的课程体系,强调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为应用服务的原则。
有的学校把“电机学”、“电力拖动”和“控制电机”三门课程内容结合到一起,形成电力拖动课程,但根据西南石油大学的实际情况,毕业学生主要进入油田工作,对电机及其控制要求比较高,因此,我们非常强调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把“电机学”、“电力拖动基础”、“控制电机”作为分开的三门课程开设。特别是“电力拖动基础”课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等电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介绍交、直流电动机的运行特性(包括机械特性和起动、制动、调速性能分析及电动机的选择等),是后续专业课程“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基础。
二、结合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机与拖动”系列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如果认识不到课程的重要性,对课程完全不感兴趣,很难投入精力,就不能全面掌握电机拖动课程的内容。
通常我们在做入学新生专业教育,让学生认识自己专业是干什么的时候,就非常强调“电机与控制”系列课程的重要性,学生在刚接触该课程的时候也是比较积极的,所以要争取在这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好绪论课非常重要,普通的电机外面有一个外壳,看不到内容结构,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特别购置了外壳是透明的直流电机模型和交流电机模型,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电机的内部世界:交流电机内部由哪些部分构成,绕线都是怎么绕的。同时结合模型向学生说明各个部分在电机中起到的作用。电机内部变成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学生们的兴趣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地建立起来了。在后面的课程中,也多注意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实例,例如油田中常用的抽油机是什么电机,有什么特性,因为和将来的工作对象息息相关,学生学习动力也就更足了。
三、重视实验环节,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电力拖动类课程只学理论,不动手实践是学不好的,通过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验证所学理论,而且对所学内容能够提出一些新的见解。通过实验,可以活跃学生的学术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指导思想是:将传统的模拟实验与仿真实验相结合,将基础理论验证类实验与自主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相结合,将基本实验与创新实验相结合,将现实场景实验与虚拟场景实验相结合,建立一个立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从而满足不同阶段实践教学的需要,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硬件平台。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我们专门开设了一门电力拖动综合实验的课程。这门实验课内容涵盖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拖动基础和控制电机,使这几门课程有机结合,要求学生综合应用知识验证或是设计一些实验。鼓励学生应用MATLAB仿真软件,通过软件可以轻松方便地建立各种电机的模型,测试特性。特别是做设计性实验之前,要求学生要先用仿真软件仿真出波形,例如设计一个双闭环调速系统,老师给定控制对象,规定超调量,调速范围等参数,要求学生先把设计好的系统在MATLAB上仿真,调整控制参数,满足控制要求以后,再到实验室做实验,验证设计的系统的正确性,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将来毕业设计奠定了基础。
四、重视教材建设,积极编写教材
在整个课程建设中,教材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精心比较和挑选,尽量选择国家级规划教材,但有的教材可选择的范围很小,例如“电力拖动基础”课程的教材,近20年没有新的版本。这是由于近20余年来,由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可开课程和需开课程及教学内容不断增多,很多高校不得不整合课程,不再单独开设“电力拖动基础”课程,而是把它与电机学结合起来,组成“电机与拖动基础”或者类似的课程。但课程组老师都认为,不管电力拖动系统新技术怎样发展,“电力拖动基础”课程作为经典课程,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对于主要承担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般普通高等学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自动化等专业,单独开设“电力拖动基础”这样的具有传统特色的课程仍然非常有必要,也会逐渐得到人们的共识。为了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课程组王洪诚教授在自己多年从事电气传动与控制科研与教学、讲授电力拖动基础课程讲稿的基础上,结合电力拖动技术的新特点编写了最新版《电力拖动基础》,并于2011年10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教材具有诸多特点,很适合于当前普通高等学校和高职高专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等相关专业选用。
《电力拖动基础》教材充分体现了作者“与时俱进 突出特色 强化实践 方便教学”的编写思想。这也是我们整个课程建设的思想,
首先,教材在绪论部分增加了“拖动与电力拖动系统”,使学生明确地知道,拖动系统绝不仅仅只有电动机的拖动系统,还有其它拖动形式,以免引起概念上的错误。
其次,教材在第1章将多轴系统的转动惯量和力矩折算问题,单独编写为1节“复杂系统运动方程及其参数计算”,这不仅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而且强调了这一部分内容的重点难点地位。
第三,教材在第1章第4节“在电力拖动系统中的典型负载特性”中,把沿袭多年的“恒转矩特性负载”和“恒功率特性负载”定义为“转矩不变型负载”和“功率不变型负载”,使概念更加准确,“恒”是永恒的,没有条件的,而“不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第四,教材在第2章第1节“直流电动机的特点”中,对直流电动机的磁路特点、电压平衡方程、功率平衡方程和转矩平衡方程进行了专门介绍,使学生对直流电动机有一个系统的掌握,把先前所学课程“电机学”与本章内容的知识链联系起来,起到了承前启后、便于教学的目的。同样在第3章交流电力拖动也采用了类似的安排。
第五,教材在第3章交流电力拖动系统的调速部分,紧密结合电力拖动技术的最新发展,一改以往各种同类教材中对交流电动机调速只介绍变极调速、转(定)子电路串电阻调速和定子调压调速等常规性调速方法,而对变频调速一提而过的编写方法,教材把交流电动机调速分成为“交流电动机的一般性调速”(第5节)和“交流电动机的变频调速”(第6节),而且重点放在交流电动机的变频调速上,这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同时教材对一些过于繁琐而且对于一般工程应用技术没有太大意义的内容,例如电动机在动态过程中的能量损失计算等,则尽量精减,这也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第六,教材在第5章专门编写了“电力拖动基本控制线路”,对控制线路基础知识和实际工作中常见的控制线路进行了介绍,这是普通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新形势下的实际要求,体现了作者“实用”、“易学”和多层次需要的编写思想,便于学生学以致用,满足工作需要。
最后,作者在附录中以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DZSZ-1型电机及电气技术实验装置作为依托,编写了“电力拖动基础课程基本实验”,介绍了课程的一些常规性实验,供教师参考,体现了作者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方便教材使用,这是工科培养目标的共同要求和特色。
总之,通过以上的改革与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效果较好,特别是通过设计性实验,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设计参数,仿真调试到最后在试验台上得到实验结果,学生普遍反映很有收获。从已经工作的学生反馈的信息看,“电机与拖动”系列课程和他们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洪诚,谌海云,罗小华.抵近市场合理定位培养应用人才[C].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南京:东南大学,2004.
[2]王洪诚,谌海云,胡泽.夯实基础注重素质培养受社会广泛欢迎的电气工程专业技术人才[C].第四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7.
【关键词】电机拖动 课程 一体化教学
近些年,随着电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电机的相关理论、生产、运营都日益臻熟。而与之相关电机拖动课程通过不断改进、优化和完善,至今已经形成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电机拖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内容和专业知识也是多方面的,涵盖了电、磁、机等内容。而我国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培养出符合当今企业生产、管理要求的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但是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理论和实践是分开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生,理论老师只侧重专业知识方面的传授,而实践教师则只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脱离实践。不仅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困扰,同时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如何做好电机拖动过程中的一体化教学已经成为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
一、优化和改良电机拖动教学
(一)与时俱进,将教学内容和当今科技发展水平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推动电机拖动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对电机拖动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电机拖动教学应该和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新型的电机拖动内部线路中,都综合运用了自动控制调节器和简单编程控制器。因此,实现对电机拖动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是当今时展的要求,也是促进电机拖动技术日益走向成熟的重要手段。
(二)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统一化教学和多样化教学
电机拖动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在考虑到它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改良,自身已经形成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专业内容,所以在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时,一定要符合当前的科技发展的趋势,适度的将一些新技术引入到教学课程中,在保证教学内容不会过度臃肿的同时,又能将现代科技和教学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比如将简单编程控制器技术引入到电机拖动课程中时,可以将课程更改成为“电机拖动和简单编程控制器电路专业教学课程”,通国对电机拖动新引入的技术、零件、理论、工艺以及实践等内容的分析和讲解,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电机拖动和简单编程控制器电路专业教学课程”能够很好的反映出目前电机拖动课程的发展趋势和教学重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自主能动性,而且还拓宽了他们的学习范围。
(三)突出教学课程的专业性、实用性
电机拖动教学是电机拖动技术的理论基础,它本身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学好了这门课程不仅有利于更好的掌握和了解电机拖动技术,也为自己以后的就业增加了一个无形的砝码,所以做好电机拖动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电机拖动的特殊性,要求这门学科的除了要有基础性的内容之外,还应有专业性和实用性的内容。这就要求学校在制定电机拖动课程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为基础,将实践和理论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突出课程的专业性、实用性。
二、电机拖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只是一味的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仅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也损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实际参考
电机拖动课程讲述的主体是机械器件。而机械器件的表现形式以及对电气实行控制的基本要求是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基础,也是了解电气线路控制原理的重要途径。电器和机械的有机结合是实现机械生产自动化的主要方法之一。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控制线路学习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要对专业设备机构、运行形式、电气和机械的有机集合等方面有着足够的了解。
(二)做好理论准备工作
理论教学作为电机拖动技术的基础,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理论教学工作。首先可以大力推行“参与式”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其中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其次利用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工作。多媒体教学是集图像、声音、动态、文字等为一体的高科技教学方法,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课程教学的内容,还可以营造一种生动、轻松、欢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在电机拖动教学过程中,无论电机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整体有多么复杂,其中都存在一些简单易懂的通用部分,比方说自锁正转控制、反正转控制、时限控制等基本环节。这些环节相对于其他内容来说,简单易懂,只需稍加引导和讲解,学生就可以掌握这部分知识。而另一方面,不同的机械电气控制线路,它的设计思路、操控要求以及生产工艺也是各不相同,而且又有着各自比较特殊的部分,这些特殊的部分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也是重点。如果能够顺利的解决掉这个难点、重点,接下来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让学生明白和了解电器与机械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是做好生产机械线路控制教学的关键。和机械相连的电器在什么情况下正常运行,那些连接电器和机械的端口,哪些是开合,哪些是断开的,如果学生很难吃透这些知识点,就很难真正的理解生产机械控制线路这块内容。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教材中所讲的那几种机械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更重要是教学会学生如何正确的看线路控制图以及路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因此课程教学时,应从如何看图、线路原理分析和故障解决方法等方面着手,切实做好学生的培养和训练工作。
关键词: 电机拖动 职业技能 培养目标 教学方法
从蒸汽机发明到电机学应用,电机的基础理论、形式设计、制造和运行均已相当成熟;而相应的电机拖动课程在成为一门历史悠久、理论和实践均甚为完整的学科同时,也在不断吸取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补充与完善。由于电机拖动课程涉及到电、磁、力、机等多方面的理论和相关知识,学生首次面对许多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总少不了提出各式各样的疑问。而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实践型人才”,要培养学生在掌握电机拖动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既具有横向渗透联系的实际动手能力,能成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现场工程师和现场管理人才。因此,如何搞好电机拖动课程的教学,并使其适用于现代的职业教育,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尝试探讨电机拖动课程如何适用于职业教育的问题。
一、电机拖动的教学应紧扣培养目标
1、课程突出技术性、实用性
电机拖动课程是技术基础课,由于它本身的实用性,也可成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就职的看家本领,因此这门课程教学内容除要体现基础性外,更要体现其技术性和应用性。从这个角度出发,就要以工程实践为基础,以实践作为立足之本,在制定的教学大纲中对学生提出“应知”、“应会”、“素质能力”的具体要求。
2、课程内容与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
新技术革命推动着电机拖动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对电机拖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教学内容应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水平相适应。如我国华为公司的TD2100;施耐德公司的Altivar58泵切换卡;SANKEN公司的SAMCO-Ⅰ系列;ABB公司的ACS600系列;富士公司的G11S/P11S系列电机拖动产品等。这些产品将PID调节器以及简易可编程控制器(PLC)的功能都综合到电机拖动控制线路内,形成了带有各种应用型的新型电机拖动控制线路。由于PID运算在电机拖动控制线路内部,省去了对PLC存贮容量的要求和对PID算法的编程,而且PID参数的在线调试非常容易,使电机拖动控制系统的调试非常简单方便。加之电机拖动技术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如电动汽车应用领域),所以,电机拖动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是电机拖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3、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考虑到《电机与拖动》的性质,有它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调整某些教学内容只能在原课程中适度引入一些新技术。为了不使课程内容过于膨胀,又能补充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情况、新知识,另外可开设 “电机拖动与PLC电路”课程、“微控电机应用”及“单片机应用技术”等作为选修课,介绍电机拖动技术发展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器件、新方法,工程性、实用性和灵活性更强,使这些课程相辅相成,教学内容既统一又多样。“电机拖动与PLC电路”课程反映当前电机拖动学发展的趋势,“微控电机”则代表了先进电机的热点。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他们的工程意识。
4、教材建设适应结构调整需求
传统的电机拖动教材,在课程体系和内容上,均有不适应当前形势之处,学生在电机拖动控制课程学习中,所接触到的内容大部分还是接触器、继电器控制电路,而现实工程实践中,PLC控制电机运行和微控电机应用已相当普遍。要改变教材的不适应现象,只有使电机拖动教材在结构上加以补充调整。
随着电机拖动技术不断地向自动化程度和应用范围方向发展同时,强调教材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总是以一定的数量和篇幅作为前提,关键在于对教材内容的精选,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切忌贪多求全,教材的水平应保持与本学科在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水平,以应用为主的职业教育方面,而不是把本学科最新的知识都编到教材中去,这是教材同专著不同的特点,强调教材是加强实践的应用,提出课程应兼顾理论和实际的要求,看准PLC技术和微控电机的发展趋势,反映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新概念电机拖动技术课程。
二、电机拖动的教学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课堂教育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传统教学所关注的是单位时间内所规定教材讲授任务的完成,并不关心电机拖动课程在多方面因素制约影响下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不仅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情感、意志、兴趣等非理性因素,而且也忽视了基于教学实践活动基础上学生认识发展电机拖动课程内在的机制及外在影响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方面,要充分利用学生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善于思考的优势激发其思维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得到有益的启迪。
1、讲练结合,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
在电机拖动课程教学中,一堂课的讲课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其余以讨论方式进行练习,力求将所讲主要内容在课内消化,并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和余地。讲课主要讲方法、讲过程、讲思路,基本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而不是“死记”教材内容。让学生“知晓”解决实际电机拖动控制工程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而不要求熟记具体的计算公式。在整本电机拖动教材中公式不少,但教师只要求记住其中的主要公式,对于课程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在具体讲解之前就向学生明确,并在讲授过程中突出重点,善解难点。
教师还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讲述自己科研中的切身体会,把科研课题中的一些子项作为学生的课堂练习题,或布置学生课后研究,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假设”、“对比”、“联系”的方法,他们逐渐学会应用“假设”,再用“举反例”的排除法,剥掉假象,去伪存真,渐渐学会将电机拖动控制课程中的知识分层次地组织起来,联系起来,进行对比,不仅便于记忆和便于应用,而且通过知识的新的组合,形成新的概念和方法,走向有序。
2、学思结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只有在他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才能真正实现。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们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就可以使他们启动思维,探求知识的奥秘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培养对认识的怀疑过程和意识,当学生在学习中具有问题意识时,就不会迷信权威,书本和教师的绝对正确性,懂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
3、师生互换角色,教学相融
在课程教学中提倡学生参与式,即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鼓励学生在适当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唱一下“主角”,以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对学生编写的电机拖动控制 “设计性实验”的活动中,安排某些优秀的、典型性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和“设计性实验”的学生主讲,教师和其他学生质疑,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才智,展现个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而是以主动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自觉学习知识的行列中。
三、电机拖动应实践教学,注重实效
在电机拖动课程教学中,应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发展实践性课程,以充分利用课程计划中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它将课程与工程问题联系在一起,重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又对学生培养实践能力,进行一定的职业训练,并可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和理解。
1、实验独立设课,给学生提供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机会
实验独立设课,有利于使学生初步掌握在电机拖动专业领域内进行实验的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实验教学不只是为了辅助理论而设,而是将它提高到理论教学同样高的地位。电机拖动实验设计课,不仅保持课程原有实验基本要求,并加强了课程内部相互渗透与内在联系。
2、开设“设计性实验”,给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
在实验项目中设置“设计性实验”,学生根据教师下达的设计任务书按技术指标,提出设计方案,确定电路参数,写出设计计算书,并安装调试,然后写出实验报告,教师对此逐个考验验收,并组织学生小组评议、交流实验体会,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独立工作能力明显提高,也加深了对理论概念的理解,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训练,“厚厚的书变薄了”。毕业后,学生们还反映设计性实验对他们印象深,对实际工作帮助大。
3、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给学生合理表现个性的机会
任何类型的考试都是一定教育思想的体现和产物。传统的教育思想重于传统和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不善于实行启发式,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而不是要求学生主动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在电机拖动课程教学上,要贯彻以自学为主的方针,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以培养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为目的的考试方法,合理地运用考试这一杠杆,去诱发和迫使学生通过自学获得知识。电机拖动课程的教学中,实行了多样化考核学生成绩的方法,即笔试和实验测试是一种直接考试形式,用它来检查学生是否弄懂和掌握教材中的各种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熟练程度;然后通过实践与实训过程强化动手与实践能力。
四、电机拖动的教学应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基本能力
为使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应有如下意识:
1、在教学中充分挖掘电机拖动课程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辨证联系,对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的教育。在课堂讲授中通过电路与磁路的关系、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过程等实例,来揭示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各类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抽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让学生用完整的知识去理解新认识、新概念,着重阐明电机拖动课程与其它有关课程之间、本课程内部各章节之间、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与转化。这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从掌握学习方法到掌握发现、发明的技法。自觉地掌握系统知识和养成独立进修的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从中懂得整体和局部、个别与一般、现象和本质、分析与综合、目的与手段、精确与近似等辨证关系,培养运用唯物辨证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向学生进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的有效途径。
2、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践第一”的观点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实现的,但只有在丰富的、典型的、正确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理解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做电机拖动实验或带领学生进行电机实训(绕制电机定子绕组)等教学环节,要自觉地运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理论为指导,让学生形成基本概念与掌握基本原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使学生懂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理,在掌握科学实验的一般方法的同时,提高对实践与理论关系的认识,树立辩证唯物的知行统一观。
3、教师要把热爱机电专业技术的教育融合到电机拖动专业教学中去
在专业教学中,必须重视导向性作用。提出电机学研究我国还处在世界同类研究与应用的比较低下的地位,在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准备献身事业的精神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既具有民族自信心,又具有民族危机感和急迫感,使学生对自身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产生理性的自觉,并在这理性自觉的基础上走上艰苦创业的道路。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纪律是一个单位为统一大家的行动而制定的约束人们行动的规章制度、守则的总的体现。纪律的培养,要求在学生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守则的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利用各种和学生接触的机会进行组织纪律教育,要求学生遵守各项教学制度,对学生中的旷课、迟到、拖欠作业要提出批评教育。联系电机拖动课程专业教育,组织进行参观和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增强自信心,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电机及拖动》许晓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
2、《机床电气控制技术》齐占庆、王振臣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7月
关键词 电机与拖动基础 实践教学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电机与拖动基础》是电气及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①对电气及自动化专业而言,它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电气类专业后续课程如《电力拖动控制系统》、《交直流调速》等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强化相关教学内容的实践能力训练,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实验、实践内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项目设置及安排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以往的《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的实践内容中,大多为验证性实验,②即学生抱着实验指导书,机械地按照指导书中所要求的实验器材及线路搭接实验电路,并逐一地对照每一实验步骤操作,最后再将实验结果拿给指导老师去判断对与错。这样的实践过程使得学生对实验内容、目的理解不深,对实验仪器的操作熟练程度不够,对实验结果及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分析不足,当然也就更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
1.2 实践内容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不强
学生在《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及实验结课后,也就基本掌握了课程的内容及相关知识,但由于没能在实践教学中充分、深刻地理解该课程的实质,这就导致了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应用效果不够理想,甚至脱节。比如说,在《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课程学习及设计中,就会要求学生对电机在各种运行状态下机械特性情况进行分析、设计,这些内容都对《电机与拖动基础》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在其他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尤其像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诸多环节中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2 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2.1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
在理论教学授课的安排上,教师可依据课程的内容有选择地将某一次、某几次课的授课地点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进行。比如,对电机结构的讲解、认识,对电机各种工作特性曲线的绘制等。这样就能使学生更早、更快地对电机建立感性认识,验证基本理论,巩固所学的知识,获得实践应用的基本技能。这样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不但能大大加快学生对新理论、新知识的掌握,而且更是激发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
2.2 工程实训教学逐步深入
学习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实践活动也不例外。在《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的实训活动中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基础实践。安排在第4、5学期,主要是结合理论教学进度,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完成传统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验内容。这样,学生在验证性的实践中,通过发现及解决问题,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把握,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③
(2)设计类工程实践。安排在第6学期,以综合性、设计类工程实践为主,主要方式为由老师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命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根据实验原理作出接线图及相应的实验步骤,再进行电气系统的连接、调试、运行及结果的测试。结合理论知识,对实践结果的正误进行判断,并对可能产生的误差、干扰进行分析,以期找到最佳的实验方法、方案。
(3)综合工程实践。安排在第7、8学期。结合学生的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相关内容,在实践基地进行开放式专题与研究,旨在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激励创新精神,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真真切切地让每一个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3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活动
学院的很多教师都积极参与并指导大会中调研、到生产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等社会活动,更大地锻练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④学校也积极开展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大赛,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舞台。
通过上述各种措施,学生从该课程学习的开始一直到完成大学学业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与本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巩固了学生的基础,加强了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3 结束语
通过多年的探索,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将实践教学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业学习过程中,使得我校学生的学习热情显著提高,自主创新意识明显增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基金项目:黑龙江科技学院教研项目(JY10-06)
注释
① 刘启新.电机与拖动基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6.
② 付家才.电机工程实践技术[M].北京:化工出版社,2003.
关键词:电机与拖动;实践教学;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漆海霞(1969-),女,湖南醴陵人,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邹恩(1956-),女,湖南株洲人,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广东广州510641)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南农业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10065)、华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2-0105-02
“电机与拖动”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核心必修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工程实践性,是后续学习“自动控制原理”、“电力拖动控制系统”、“交直流调速系统”等课程的基础。因此,在专业学习中,该课程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由于本课程具有学时多、学分高、内容和公式多、概念抽象等特点,使得大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感觉很枯燥很难学,提不起兴趣。开展与课程配套的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程基本内容,掌握和熟练电机拖动特性,促进和提高课程学习效果,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过程的关键性环节。
一、传统“电机与拖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自2001年农电专业招生开始,新增的电气专业、自动化专业、机制专业均开设了“电机与拖动”课程,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内容多,但授课学时一直在压缩
“电机与拖动”课程包括“电机学”及“电力拖动”两大部分的内容,电机学部分主要介绍各种电机的结构、运行原理、电磁关系、数学模型的建立、运行特性分析,该部分内容偏向于电磁关系的分析和理论推导;电力拖动部分主要介绍各种电机应用中起动、制动、调速的方法和过程,偏向于分析各种运行情况下,机械特性的变化和特征。此外,课程还包括电力拖动系统动力学基础知识,电机调速方式与负载特性的匹配,电动机的选择。随着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以及专业培养计划的调整,[1]课程学时一再压缩,从118学时,减到80学时,从分上下册两个学期讲授到只用一个学期讲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由于周学时为5学时,如不及时复习和完成作业,学习容易跟不上进度,往往导致失去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由于教学内容多而授课学时少,导致存在教学内容与实践项目是否协调一致,实践教学能否围绕教学大纲开展,能否确保实践教学效果的问题。
2.实践方法单一,流于形式
本课程实践环节长期以来沿袭传统的基础实验和课程设计两个环节,但实践的方法和手段上都比较单一、陈旧,实践内容不能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使得实践环节的设置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促进教学效果。
基础实验以天煌DDSZ-1型电机与拖动实验台为基础,完成各类型电机相关的特性实验,通常学生是根据实验指导书,依葫芦画瓢接线和调节特性,在2学时的实验课上,对电机的负载力矩的产生原理和调节各参数的目的不求甚解,缺乏对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思考和分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
课程设计是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的为期两周的实践活动,目的在于加深和巩固课程主要知识,训练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由于“电机与拖动”课程是在电路、电子课程之后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一般是在第四学期开设。此时很多专业课程还没有开设,要实现电机的控制和特性调节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一段时间以来,课程设计内容根据课程的难点展开,由于变压器绕组、三相交流电机绕组部分的内容非常抽象,通常在课程教学时对此部分内容作简单介绍,在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时,让学生动手设计和绕制一个作品,以提高对课程难点的认识。但是变压器绕制和交流电机的拆装工作没有很大的技术难度,工作量也不够,重复单调的工作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且往往两周的实践实际上一周就得以完成。
因此,针对我校在“电机与拖动”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进行探索和改革尝试,势在必行。
二、“电机与拖动”课程改革
自动化专业是技术应用型专业,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以理论知识应用为目标,突出理论知识的实践性,实践环节应突出课程的工程应用特点。本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整合实践教学内容
(1)优选基础实验内容。基础实验环节主要是验证性实验,整个教学中,需要验证的理论和特性很多,可开出的实验也很多。在基础实验的设置中,应该选择与课程大纲要求联系紧密、符合专业大纲对专业课程学习要求的教学内容。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分析,结合专业应用特点,笔者认为电机的结构、绕组展开、三相交流的电势和磁势等知识,理论性和推导过程太复杂,占用大量的学时,而对于非电机制造专业的自动化专业来说,今后这部分知识用得较少。在课程讲授时,应对这些理论性太强的知识用比较少的学时作简单介绍,通过绕线和嵌线工艺的学习,电机厂参观实习,[3]增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将重点放在讲授电机的数学模型和运行特性、机械特性,及电力拖动部分的应用性知识。基础实验项目的开展应以教学重点为中心。
(2)落实基础实验环节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出。在该环节教师只提出实验的目的、要求、注意事项等,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由学生自己拟定,[4]但这部分实验通常还是在实验台上完成。
(3)重构课程设计实践项目,使课程设计紧扣课程核心内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总结,笔者认为本课程应以工程实践应用为主,着重展开以电机运行特性和机械特性的调节和分析为重点的工程应用实例的课程设计。
因此,在原来的变压器绕制、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装项目基础上,增加了直流电动机的四象限运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交流电动机起动、制动、调速电路设计等项目。
2.实践项目选题措施
教学实践项目实施中,验证性、设计性基础实验是由教师统一组织完成;通常课程设计也是统一指定一个项目,整个专业同时进行一个项目,内容非常单调,学生不能自主选择课题。将教师单一指定题目方法变成由学生自己选择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论学习的水平,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想法,选择设计题目来实施。这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可选择性。
3.实践项目实施方法
验证性实验课开出的实验,要求学生遵循预习提交预习报告进行实验和数据记录整理数据和撰写实验报告的实验步骤,进行有准备的实验,提高实验质量。
课程设计项目实施步骤分设计和制作两步走。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按题目要求查阅技术资料,进行方案设计,绘制电路图,进行相关的元器件的选择。由于元器件型号零散、分类多,需要学生负责人组织将所有的元器件归总、分类,再在可以器件通用的基础上,尽量将器件型号统一并进行采购。这要比事先统一购置元器件然后分发给学生照电路图制作,更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工程能力。
4.发挥指导老师作用
按照项目实施办法,将更多的自交给了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设计环节会出现难以着手设计,制订方案不合理的现象。为此在课程设计开始的第一周,要集中动员,详细地向学生说明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各小组方案确定后提交给指导老师由其进行点评、提出意见。
在整个课程设计环节,教师应全程指导,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既要避免所有学生方案一致,学生缺乏主动性、能动性,又要在已有专业课的基础上尽量启发学生创新思考。
同时,注重教师技术能力提高,教师不但要有较全面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态,[5]同时要参与科研,拓宽视野,并且组织专业老师进行一些相关技术培训,如定期到有关工厂去锻炼,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活动。
5.合理细分考核标准
实行多元化综合考评制度,合理细分考核标准,科学、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践成绩。成绩评定由课程设计期间表现、方案及作品制作、作品演示、课程设计报告四部分构成,分别占总成绩的20%、30%、20%、30%。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参与程度、出勤率、方案的合理性、作品制作的质量、调试演示的结果、答辩时对问题的解答情况、设计报告的撰写质量,都将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努力和成绩。由于考核标准细化,学生在每一环节都认真对待,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6.整理归档实践资料
制订统一的课程设计报告撰写标准,分为:封面、目录、题目、方案、电路图、方案说明、元器件列表、调试及演示、运行特性分析、收获与心得、小组分工、参考文献。对于已完成的实践环节,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除了按班收取纸质的报告外,还按班将所有电子报告收齐归档。评出1~2个好的作品予以保存。
7.增设综合设计环节
经过验证实验和课程设计两个教学实践环节的学习,学生对“电机与拖动”课程的核心内容应有较深地理解,但对电机的控制技术和应用,还需要学习“电力拖动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之后才能开展,因此,有必要在整个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中,增设“自动控制(运动控制)系统综合设计”实践课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理解和应用的能力。由于受设备、场地等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6]电力拖动综合设计开展是很困难的。经过教学研讨,在综合设计环节,以直流电机为对象,以自动控制理论分析和设计为基础,以MATLAB软件为基础平台,构建直流电机双闭环控制仿真系统,实现对电机的仿真控制与性能调节。
三、结论
经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后,课程以工程应用为主,实践教学以促进教学效果为目的,通过划分教学重点和难点,整合教学和实验内容,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突出课程的技术特点;实践性教学各环节的内容设置上具有连贯性、阶递渐近性;实践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实践教学注重科学、合理的多元化管理方法,形成完善的课程实践教学规范体系。
通过实践证明,改革后的“电机与拖动”课程实践教学,增强了实践课程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今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亚爱,于苏华,周京华,等.“电机及拖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S1):95-98.
[2]黄飞江,刘光灿,陈威兵.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长沙学院电子通信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5):
6-8.
[3]杨秀丽,魏玉.《电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6):63-65.
[4]杨泽斌,孙玉坤,朱秋,等.“电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