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9 08:33: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十二五规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在“十二五”期间,在县城再建一处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筑面积为280平方米,用于储存救灾物资。加上现有的528平米,救灾储备库可达到808平方米。每乡镇自建一处100平方米左右的救灾物资储备库。
2、完善县、乡、村三级救灾应急预案,搞好应急救灾预案演练工作。建立县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基金,每年由财政安排不少于30万元的救灾应急资金。
二、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
1、城镇低保在“十二五”期间随着城镇人口增加覆盖面逐步扩大,做到应保尽保,由现在占城镇总人口的11.5%逐步扩大到15%,保障标准由现在的每人每月225元提高到270元,年保障标准达到3240元,月人均领取补助金由现在的158元提高到200元;农村低保覆盖面由现在总人口的8.6%达到11%,做到应保尽保,保障标准由现在的年870元达到1200元,人均每月领取补助金额由52元提高到75元。
2、五保供养做到应保尽保,“十二五”期间,在张北镇、公会镇、二台镇再建三所中心敬老院,加上现有的四所,共建七所中心敬老院,全县十八所敬老院床位由现在的707张达到1500张,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对于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老人,在居家供养的基础上,再以村或连村为单位建立五保供养服务站,由政府出资,采取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等形式解决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生活问题,在全县形成一所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3、随着我国社会形式的发展,老龄化趋向日益严重。目前全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45793人,占总人口的13%,预计在“十二五”期间比例将会更高。为了妥善解决社会养老问题,采取政府主导、社会集资、民办公助的形式,规划在县城建立三所老年公寓,其中一所建在民政局西南角,另两所建议建在北辰路和察哈尔大街(建议规划部门进行具体规划,预留空地),可安置360张床位。此外,继续完善“三院合一”(光荣院、儿童社会福利院、县敬老院)的供养机制,“十二五”期间,在民政局光荣院西侧再扩建3600平方米,增加床位80张,主要解决孤老孤残孤儿群体、城镇“三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抚养人)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4、在“十二五”期间,加大对社会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能力,在县城建立一所救助站(具置建议由规划部门安排),设置管理人员6人,全部纳入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和救助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部门解决,救助能力达30人。
5、在“十二五”期间,全县所有城乡低保户、五保户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保险的资金全部由政府买单,资金来源主要靠民政城乡医疗救助资金。
三、殡葬管理和殡葬服务
1、按照“十二五”期间我县30万人口的规划,搞好县殡管所硬件建设,在现有两个告别厅的基础上再建两个告别厅。
2、在县城西部筹建公墓一处,占地面积达300亩左右。“十二五”期间,主城区内一律不得保留坟头。
3、“十二五”期间,建议取消火化费,火化费基础部分资金由政府出资解决,每年政府预计出资100万元。
四、优抚工作
1、进一步完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提高医疗救助补助标准,切实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的看病难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由此引发的稳定问题。
2、进一步加强苏蒙烈士陵园的基础建设,打造我县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基地。一是再建一个100平方米的展厅,二是翻新管理工作人员的用房,三是把现有的石头围栏改成铁艺围栏约4000米,四是对烈士塔进行整体修缮,五是在原有单一绿化基础上,栽植部分观赏树种。以上规划需投资500万元,由县政府和争取省厅支持解决。
五、社区建设
适应城镇人口增加的需求,全面发展社区服务体系,加快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由现有的12个社区扩大到16个社区。每个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应达到200平方米以上,配备一定数量的办公人员和办公用具。
一、全乡基本情况
二、“十一五”简要回顾
等基础建设,建成8000平方米停车场一处,500平方米餐厅一座,300平方米会议厅一座,木制别墅11套,欧式别墅32套,4米宽水泥旅游路2.2公里,直径40米的蒙古包一座及生活用房300平方米,建设2800平方米人工湖(垂钓园)一座。新上旅游马、山地摩托、卡丁车等旅游项目。
过去的五年,成绩固然可喜,但我们更应该清醒的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不足,缺乏一批带动全乡经济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基础仍很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蔬菜产业实现了量的扩张,却不能真正做强,蔬菜精加工没有上路,产业链条不能延伸,附加值低,蔬菜产业的多样化、精品化、品牌化、标准化格局虽已初步形成,但成效不佳;旅游业开发虽已启动,但发展缓慢,离全国大型知名旅游区的目标还相差甚远;畜牧产业发展滞后,养殖业科技含量低;财政收入来源匮乏,收支矛盾突出;发展环境不优,小城镇建设滞后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全乡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并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下大力解决。
三、“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发展思路
“十二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依托“四海”(林海、草海、花海、雪海)资源,立足两大优势(“红”“绿”),建设四个园区(农家乐园、桦岭庄园、农业观光园、生态种养园),做大做强两大产业(做强蔬菜杂粮业,做大旅游服务业),打造“四乡”(绿色蔬菜之乡、生态旅游之乡、红色革命之乡、特色文化之乡)新战海,实现全乡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目标:
一、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快专业合作社建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加强阳光工程,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二、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所有行政村的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和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小城镇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进一步健全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医疗卫生建设,提高防和控制疾病的能力;抓好教育资源整合推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构建和谐战海。
(三)发展战略
1、四园一线一场”工程打造“四乡”新战海
桦岭庄园。为了进一步提升桦皮岭旅游区的接待水平,接待能力,计划在桦皮岭景区内建设1处集旅游、娱乐、休闲、住宿为一体的桦岭庄园,该项目计划投资1
.5亿元,目前正在积极招商引资当中。
农家乐园。在桦皮岭脚下,张沽公路旁,参照燕赵新民居标准,投资800万元建设农家乐园20处,每处占地1亩,实施水、电、路、网综合配套,全力打造XX县农家乐园新旗舰。并以此为带动,最终形成集农家旅游、土特产品销售、地方文化打造于一体特色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率先在全乡建成具旅游服务型社会主义新民居示范村。并以此为带动,五年内将水泉洼村、脑包怀、头号三个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集中村。
农业观光园。为提升全乡农业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发展,在头号村建地暖式大棚10座,每座占地1.4亩,投资13万元,主要种植五彩椒、樱桃西红柿、草莓等特菜、细菜,实施张沽公路沿线蔬菜、蚕豆等农作物的区域化种植和花田草海工程。
生态种养园。对大三眼井村1400亩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实施野兔、柴鸡、柴猪三个大型养殖场建设工程,建成生态立体式种养园区。
红色旅游专线。按照县“百里坝头风情线”的整体布局,我乡依托第一个党员、第一个党小组诞生地,第一届县委、县政府驻地以及毛明、于战海等革命烈士等红色资源优势,投资140万元,修缮第一届县委、县政府驻地,毛明、于战海旧居,为毛明、于战海立像,建无名烈士碑,建造一批红色精品景点,围绕桦皮岭、八叉沟、和顺湾、百花湾等生态景区,开辟打造一条红色生态旅游专线。
滑雪场。在桦皮岭和百花湾景区中间,农家乐园西边,我们计划投资2000万元建小型滑雪场1处,以桦岭文艺宣传队为载体,以农家乐园热炕头为媒介,打造“炕头”文化,吸引北京周边地区游客来我乡体验冰火交触的塞外风情世界。
(二)“123”工程培塑魅力新战海
1、打造一个品牌
以绿色蔬菜、绿色桦皮岭为着力点,努力打造“桦岭”品牌。
2、弘扬两种文化
以诞生张北第一个秘密党小组、第一个党员、第一个优秀党支部的和顺村,张北第一届县政府所在地战海村为阵地,以毛明、于战海革命先烈光荣事迹为载体,建设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红色旅游专线,弘扬一种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红色文化;以绿色桦皮岭、绿色农业为载体,以有机理念为目标,弘扬一种生态平衡、持续发展的绿色文化。 3、实现三个提升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硬环境。大力实施水、电、路、网配套工程;二是加强干部群众培训力度,提升人文环境。大力实施干部群众素质培训工程;三是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提升软环境。大力实施美化环境、增绿添彩工程,整治我乡境内张沽公路沿线环境卫生,美化更换公路沿线农户院墙。投资60万元美化、亮化乡机关大院。
通过打造品牌、弘扬文化、实现提升三项工程的实施,将我乡培塑成品牌意识超前,文化底蕴深厚,干群品德高尚,生活环境优美的魅力新战海。
开展本市“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监督是今年市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点工作。常委会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浩任组长、各委员会参加的监督工作领导小组。在监督工作启动会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和副市长艾宝俊亲自到会,对如何开展好此项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殷一璀强调,开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推动五年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是贯彻实施监督法的具体要求,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扎实有效地推进相关工作。
“十二五”规划综合性极强,覆盖全市所有区域,涉及本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此次监督工作举常委会之力,全面与重点监督有机结合,在对《纲要》总体实施情况全面调研的基础上,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分别结合自身工作,确定了为老服务、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公共卫生、旧区改造、农业科技、宗教场所等六个专题深入调研。市人大财经委将这项工作作为市区联动的重点项目,各区县人大开展了本区域的中期评估监督调研,形成了一批调研成果。
《纲要》由市人代会批准通过,为了充分保障代表的知情权、发挥代表的作用,本次监督调研专题组织要情通报会,由市政府向代表通报“十二五”规划中期实施情况,并向全体市人大代表发放调查问卷征求意见,共回收问卷557份。同时,各委员会也充分发挥代表所在领域的专长,吸收代表参与监督调研,有的邀请代表作为调研组成员全程参与监督,有的召开代表专题座谈会听取了上百位代表的意见。
在“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监督中,各委员会主动深入基层听取意见,并积极探索调研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如,教科文卫委深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网底”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业农村委走进乡间田头;侨民宗委直接走访和座谈听取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意见;财经委组织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赴中国银联和上海期货交易所实地视察,召开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和在沪金融市场座谈会,还同步委托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的一线分析师开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第三方评估。
总体来看,《纲要》实施两年半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经济形势,以及自身转型发展的困难挑战,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扎实推进规划的贯彻实施,并不断根据形势变化拓展、深化和提升规划的内涵,经济增速虽然“换了一档”,但转型发展“快了一拍”,民生保障“进了一步”,创新转型实现良好开局,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市人大代表的问卷调查也显示,代表对“十二五”规划实施中期总体评价的满意率达80%。
“十二五”规划在“两会”上以96.6%的高票通过,这一方面说明各界代表对“经济转型”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趋于高度统一,另一方面也说明各界代表对提高民生、改善贫富差距的殷切期盼和热诚希望。但是,在支持和拥护“十二五”规划的同时,也应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认真、客观地分析一下它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也就是它的“短板”与“挑战”。
转型:亟需平台 呼唤高效
“十二五”规划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最重要的两大挑战,都关乎“转型”,一个是为转型而欲搭建的基础平台和支撑点迟迟不能到位;另一个是转型的效率问题――各地仍在追求高投入、高增长。
为实现久已提出的“调整”和“转型”战略任务,我国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开始做搭建“基础平台”和“支撑点”的前期准备工作。但可惜的是,由于重视不够,我们三个主要的“基础平台”(教育投入、科技研发投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连续几年甚至几个五年计划都完不成既定目标,迟迟不能到位。以教育投入为例,“九五”就提出要在20世纪末达到教育经费占GDP比重4%的目标,但一连3个五年计划都没有完成,一直要拖到第4个五年计划的2012年才能基本实现。前后拖延了17年。
为了由“资源消耗型”转向“科技拉动”,为了解决需求结构失衡而加大消费的拉力,我们转型的“基础平台”和“支撑点”是对教育的投入、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和对广大民众收入水平的提升。而这几个关键性的基础平台,不是7年出不了台,就是连续两三个“五年计划”完不成预定目标。而这几个平台又讲究的是中长期效应,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说,“十二五”规划或者今后10年,既是刻不容缓的“转型期”,又是我国追补相关政策和基础平台的“还债期”。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要“转型”,就要降低增长速度以进行内部调整,故“十二五”规划将增长速度降到7%。但据天则经济研究所对2011年27个省市经济发展目标的统计显示:增长10%以下的只有4个省市,增长12%以上的有14个省市,13%以上的有3个省市。看来,追求增速而不是转变,仍是各地的规划重点。
“十二五”规划中的能源总量在40亿吨标准煤左右,而各地若以这样的“高速”,将打破“十二五”规划对资源、能源、资金、环境发展的统筹协调安排。“十二五”规划通过的总量控制,实在是难以支撑这种经济翻番的需求。中央和地方的步调不一致,“转型”的效率就要大打折扣。
此外,“十二五”期间的投资计划也需要调整,因为“十二五”规划中的部分投资,还是显露出“投资拉动”的传统思路而不是注重“转型”和“质量”、“效益”,故“十二五”的部分投资计划,如传统产业和七大战略新兴产业,都还需要重新调整。
“未富先老”尚未触及,贫困人口还将大增
“计划生育”改革滞后,后期会产生严重的人口结构问题和老龄化问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高达8.5%,超过世界各国人口的平均水平,比发展中国家要超前20年。预计到2030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例将翻一番,达到17.4%,2050年将上升到27.8%。
据联合国人口统计数据透露:中国将在2024~2026年前后进入“老龄社会”,65岁以上老人超过总人口的14%,60岁以上老人超过总人口的20%,步入到“人口负债”期。另据中国社科院预测:到2017年中国劳动力将达到顶峰,拥有10.01亿劳动力,人口红利“获利期”将结束。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的“补利期”,若以20年倒推计算(出生20年后开始生育子女),则应该早在2004~2006年,甚至在2000年左右(以最佳生育期24~26岁计)就应开始推行“生育二胎”的政策,以缓解“老龄社会”和弥补“人口红利”的问题。
中国当前人口变化的最大特点是已“未富先老”。
中国从2001年起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当前中国的人均GDP仅在4000美元左右,预计到2017年左右“人口红利”亦将结束。也就是说,中国在变成发达国家之前已丧失了人口红利,进入到一种“未富先老”的状态。为何称作“未富”呢?因为我国2009年的人均GDP为3678美元,而据世界银行统计的全世界的人均GDP为8631美元,即我国连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都还不到,中国的人均GNI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1.8%,排列世界的第125位,怎么有勇气称“富”呢?
我国今后人口老化问题将会愈来愈严重。老龄化加速,可谓来势凶猛。然而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级的总体战略规划,更缺少与构建老龄保障体系相关的一系列的社会政策、资金支持、民生工程等战术支撑。这是“十二五”规划中所缺失的重要部分。
“未富先老”问题尚未触及到根本,贫困人口还将在“十二五”期间大增并突破一亿,扶贫标准也将会上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有数据显示,1986年我国开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按照我国贫困标准线计算,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减少了2.28亿多人。
但是,1985年到2009年,24年来我国贫困线标准仅增长约5倍,而GDP增长了42倍,贫困线标准太低,且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匹配。
2009年,中国新启用1196元贫困线后,贫困人口从2008年的1479万增至4300多万,增加了3倍。但如果中国“与世界接轨”――按联合国标准计算,则中国的贫困人口应是1.5亿;若按世界银行标准算,中国的贫困人口则应是2.5亿之多。
我国目前制定的“贫困线”标准,使一些名义上已经“脱贫”的人群,实际上可能仍然很贫困,但却因为收入超过了中国的贫困线标准而失去获得政府救济的权利和机会。尤其是在当前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则更是雪上加霜。
今年的贫困标准,据称有可能上调到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这将使贫困人口总数大增,可能上升到9000多万甚至突破1亿人口。在“十二五”期间以至未来10年,随着“中国贫困线标准”的不断提高和扶贫人数的大增,扶贫开发的任务艰巨,返贫压力巨大,财政压力也要增大。
“18亿亩红线”能否保全?
因为增减挂钩政策中缺失了“级差地租”的概念,因此“18亿亩红线”是否能够真正保全,还值得研究。
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出“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即“增减挂钩”政策。
2006年4月,山东、天津、江苏、湖北、四川五省市被国土部列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第一批试点。
国土部2008年6月颁布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增减挂钩办法),2008年和2009年国土部又分别批准了19省加入增减挂钩试点。
但这项政策被一些地方政府“曲解”利用,成为以地生财的新途径,演变为一场新的圈地运动。
近十年来,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迅速增长,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升。虽说国家采用“增减挂钩”政策,目的是为了保全“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其出发点和用心都是好的,但我认为,这项国策的制定有缺陷,它缺失了“级差地租”元素。
“级差地租”的理念大意是说: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的价值(地租),不是看它单纯的土地数量,而是根据单位面积的土地肥沃程度(质量)和产量高低来决定的。比如我国的耕地,耕地质量分为15个等级,1等最好,15等最差。我国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67%、29.98%、50.64%、16.71%。全国耕地低于平均等别(10~15等别)的总面积达57%以上,即一半以上;全国生产能力大于1000公斤/亩的耕地仅有6.09%。而我国大量的优等、高等地是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及周边。假如,现在搞“城镇化”建设,动用了城周边1亩好地,它再拿出1亩山坡地来“增减挂钩”,若1亩好地是亩产1000斤,而1亩山坡地只能产200斤,要“1亩换1亩”,当然不行,因为要拿5亩山地换1亩好地才能价值相等,或者说,才能保住粮食产量不变。
由于“增减挂钩”政策中缺失了“级差地租”元素,故这种“挂钩政策”就成为了一种单纯“数量”上的挂钩,而不是土地“价值”或“产量”上的挂钩。到头来,虽然“18亿亩红线”在形式上保住了,但“粮食总产”保不住,国家的“粮食安全”也就保不住了。
未来五年将影响中国长远发展
“十二五”规划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
例如,在节能减排问题上,虽然单位能耗和排放可以被降低,但耗能和污染总量仍在继续增大。
再比如,“工资倍增”呼声一片,民众翘首期盼,但我却要对“工资倍增”计划进行质疑。在此,我们回顾一下前面提到的“未富先老问题没有根本触及”与“贫困人口将会突破1亿”,这两点和“对工资倍增计划的质疑”形成“交汇点”,因为三个问题和难点都是“贫富差距”问题和“消费”能否被拉升起来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和难点的同时叠加,使解决问题的难度更加困难和艰巨,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困难并下大决心解决,才能辟出新境。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十二五”规划重点提出“结构调整”、“机制改革”、“管理创新”,但未把“体制改革”列为重点。其实,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过程中,可能有很大的阻力会来自于体制方面的障碍。比如,集权式的资源配置制度,使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突破;腐败根源在于制度,等等。这些体制性的问题,如不通过改革来解决的话,恐怕发展方式的转换很难实现。
以上是“十二五”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以我的分析和判断,如果我们仍然按照传统模式和轨迹走下去的话,我国经济有可能在2017年前后会遇上一道“坎”,因为有几条经济曲线可能在那时会出现“拐点”。比如,“人口红利”将会趋于零;比如,由于投资边际效益递减而使其投资的转换效率降至70%以下,以至使“经济增速”再不能达到高增长;比如,由于贫富差距加大而使基尼系数接近0.6的“动乱线”,等等。几条曲线如果同时出现拐点,将会对经济发展形成巨大的冲击。从这里,我们也可体会出“经济转型”的重要性和总书记提出转型“刻不容缓”的紧迫性。
“十二五”是中国转型的关键五年,我们转型效果的优劣,将会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发展。如果我们解决或极大地缓解了贫富差距,就消除了对“动乱线”的担忧;如果我们把消费需求提拉起来,就不必担忧投资转换效率的降低。
1、在“十二五”期间,在县城再建一处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筑面积为280平方米,用于储存救灾物资。加上现有的528平米,救灾储备库可达到808平方米。每乡镇自建一处100平方米左右的救灾物资储备库。
2、完善县、乡、村三级救灾应急预案,搞好应急救灾预案演练工作。建立县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基金,每年由财政安排不少于30万元的救灾应急资金。
二、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
1、城镇低保在“十二五”期间随着城镇人口增加覆盖面逐步扩大,做到应保尽保,由现在占城镇总人口的11.5%逐步扩大到15%,保障标准由现在的每人每月225元提高到270元,年保障标准达到3240元,月人均领取补助金由现在的158元提高到200元;农村低保覆盖面由现在总人口的8.6%达到11%,做到应保尽保,保障标准由现在的年870元达到1200元,人均每月领取补助金额由52元提高到75元。
2、五保供养做到应保尽保,“十二五”期间,在张北镇、公会镇、二台镇再建三所中心敬老院,加上现有的四所,共建七所中心敬老院,全县十八所敬老院床位由现在的707张达到1500张,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对于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老人,在居家供养的基础上,再以村或连村为单位建立五保供养服务站,由政府出资,采取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等形式解决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生活问题,在全县形成一所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3、随着我国社会形式的发展,老龄化趋向日益严重。目前全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45793人,占总人口的13%,预计在“十二五”期间比例将会更高。为了妥善解决社会养老问题,采取政府主导、社会集资、民办公助的形式,规划在县城建立三所老年公寓,其中一所建在民政局西南角,另两所建议建在北辰路和察哈尔大街(建议规划部门进行具体规划,预留空地),可安置360张床位。此外,继续完善“三院合一”(光荣院、儿童社会福利院、县敬老院)的供养机制,“十二五”期间,在民政局光荣院西侧再扩建3600平方米,增加床位80张,主要解决孤老孤残孤儿群体、城镇“三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抚养人)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4、在“十二五”期间,加大对社会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能力,在县城建立一所救助站(具置建议由规划部门安排),设置管理人员人,全部纳入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和救助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部门解决,救助能力达30人。
5、在“十二五”期间,全县所有城乡低保户、五保户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保险的资金全部由政府买单,资金来源主要靠民政城乡医疗救助资金。
三、殡葬管理和殡葬服务
1、按照“十二五”期间我县30万人口的规划,搞好县殡管所硬件建设,在现有两个告别厅的基础上再建两个告别厅。
2、在县城西部筹建公墓一处,占地面积达300亩左右。“十二五”期间,主城区内一律不得保留坟头。
3、“十二五”期间,建议取消火化费,火化费基础部分资金由政府出资解决,每年政府预计出资100万元。
四、优抚工作
1、进一步完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提高医疗救助补助标准,切实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的看病难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由此引发的稳定问题。
2、进一步加强苏蒙烈士陵园的基础建设,打造我县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基地。一是再建一个100平方米的展厅,二是翻新管理工作人员的用房,三是把现有的石头围栏改成铁艺围栏约4000米,四是对烈士塔进行整体修缮,五是在原有单一绿化基础上,栽植部分观赏树种。以上规划需投资500万元,由县政府和争取省厅支持解决。
五、社区建设
适应城镇人口增加的需求,全面发展社区服务体系,加快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由现有的12个社区扩大到16个社区。每个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应达到200平方米以上,配备一定数量的办公人员和办公用具。
今年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编制下一个“十二五”规划的部署之年。如何编制好**“十二五”规划是超前谋划我市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为此,就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1、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就是编制下一个五年的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关键在是否符合地情、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意愿并切实可行。为此,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总结我市“十五”、“十一五”规划编制和规划实践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扬长避短,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使“十二五”规划编制更为科学,更加切实可行。
2、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我市未来五年的发展主线。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务院支持**建设决策部署赋予**的历史重任,也是我市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因此,建议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我市今后五年的发展主线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经济结构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发展方式和发展思路的调整,使我市在全国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较好的可持续发展。
3、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同时,不应忽视我市已初具规模优势的特色产业,特别是具有世界市场需求、高科技支撑、有**特色的制造业。如近年来我市通过自发培育逐步形成了眼镜制造、中高压电器制造等尚不被很多人注意的产业,它们在国际市场上已占有一席之地。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和发展后劲综合考虑,“十二五”规划中要处理好这些特色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关系。
4、在结构调整与产业布局上要力求错位竞争。“十二五”规划编制过程中,要针对有些区功能设置重复、相互过度竞争、有限资源浪费、区与区之间利用优惠政策相互争夺招商资源、争夺税收落地等同构竞争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在结构调整与产业布局上错位竞争。
5、要充分吸取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影响的教训,积极培植壮大本土民营经济。我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外向依存度高,容易受制于国际经济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编制“十二五”规划,要更加重视发展内生性经济,改变我市经济成分中外资、民营资本长期“一腿长、一腿短”的现象,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宽松的成长空间。
6、进一步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利用国务院支持**建设赋予先行先试政策的契机,围绕壮大我市经济实力、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拓展对台产业对接和交流合作等重大工作中,加强体制、机制和战略创新,要继续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思考政府在大发展、大开放、大变革中的角色定位,进一步推进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努力提高政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第一是规划体系需要完善。规划体系之间要相互支撑,这是落实规划的基础性工作。要以规划为统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支撑,形成较为完整的规划体系。要以规划为基础,做好各部门、各地区的规划。要调动各部门力量做工作,抓紧将自治区的规划纳入国家的规划,使二者衔接起来。
第二是考核作用需要发挥。规划实施的主体是各地区、各部门的人,人是决定规划落实的根本因素。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主要在于考核评价导向机制。第一个层面,要加强对各部门、各地区对照规划、履行职责的考核评价。第二个层面,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使之真正体现落实规划、推动发展的要求。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实行分类管理的考核政策也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是发展政策需要落实。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内蒙古下一步的发展,关键在于与之相匹配的政策环境。最近,国务院支持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即将出台,这是促进规划落实最为有利的因素。各部门一定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衔接,使这一政策进一步细化到可操作的程度。另一方面,规划本身不能够在政策创新方面更多体现,需要抓紧完善自治区本身促进科学发展的各方面政策,形成与规划配套的政策保障体系。
第四是创新因素需要强调。规划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体现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创新是关键因素,尤其是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创新,管理体制创新,政策体系创新,科学技术创新。没有这些方面的创新,规划就难以实现,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把建设创新环境提上重要议程。
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为搞好“十二五”规划提供民意民智支持
理顺关系,把握主题,为制定“十二五”规划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规划是一项战略系统。X区各级领导必须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去思考“十二五”,用系统论、运筹学等科学方法去谋划“十二五”。注重规划的全局性、连续性、系统性、前瞻性和科学性,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绿色发展主题,做好“十二五”规划这篇大文章。
——要把X区规划与国家和全省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两个融入”。要增强大局意识,树立正确的国家利益观,高举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伟大旗帜,自觉肩负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的光荣使命,自觉肩负起带动示范全省农村农业发展的社会责任,自觉肩负起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
——要把“十二五”规划和“三步走”百年X区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十二五”规划是“三步走”百年X区发展战略阶段步骤的具体演变和细化,是连接跨越、超越两步发展战略的转折过渡期,是为追求卓越战略步骤打基础的关键期。因此,必须把“十二五”规划和“三步走”百年X区发展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以贯之地搞好统筹对接。
——要把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目标和建设世界级绿色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有机结合起来。明确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目标和建设世界级绿色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是一致的,集团化是现代化大农业的基本组织形态和现代管理方式,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必须走集团化、公司化这一必由之路。通过集团内部制度创新驱动、科技创新驱动、劳动者素质提升驱动、人力资本驱动和市场安全驱动,将北大荒集团这个未来的世界500强、中国第一农业品牌和中国唯一的现代化大农业国有企业集团,打造成世界级绿色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是X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必然选择。
——要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与“十大民生”工程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明确我们现在积极推进的“十大民生”工程建设特别是富民工程等,是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工程和载体工程。
——要把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世界级绿色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发展战略目标与“倍增计划”、“百亿工程”和“三个X区”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把“倍增计划”、“百亿工程”和“三个X区”建设目标,作为总体战略系统工程的子系统和分目标来同步推进。
——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抓城、强工、带农”统筹发展方针与坚持“三化”建设(农业现代化、农垦工业化、农场城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认识到X区战略性调整的关键在工业化、产业发展的潜力在城镇化、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农业现代化,要以工业化为核心做强第二产业,以城镇化为依托做活第三产业,以农业现代化为动力做优第一产业,坚持“抓城、强工、带农”指导方针,走“三化”协同、联动、包容的统筹发展道路。
——要把“三大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新五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前者是战略阶段性建设目标,是X区“十二五”优化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是长远发展过程中的阶段重点,后者是战略的终极目标,经过跨越、超越两个阶段,达到卓越发展的较高境界。两者前后照应、方向一致,相辅相成。
——要把“十二五”规划与“三大绿色体系”、“七项重大突破”和“八项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十二五”规划是北大荒的绿色发展规划,是北大荒核心价值观“创新”的战略体现。搞好“绿色X区”发展定位,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X区;发展低碳循环生态经济;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建设绿色X区,促进绿色文明。
聚势谋划,科学定位,为搞好“十二五”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科学规划,规划科学”是辩证的,只有符合规律的发展规划方能促进社会经济科学地发展。因此,完善的规划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X区目前“聚势谋划”是做好科学规划的基础,“科学定位”是规划科学发展的前导。“十一五”聚势,X区已具备了跨越前行的大势,聚集了跨越前行的巨大势能。
资源优势。X区有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地缘经济优势。地处东北亚经济区位中心,分布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山麓,属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辖区总面积5.62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000余万亩,X区林地、草原和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是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建设绿色X区的天然王国。
产能优势。X区经过60多年的开发建设和产能积累,拥有4000万亩优质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363.7亿斤,商品粮339亿斤,商品率 93%,可保证一亿人一年的口粮供应,被誉为“中华大粮仓”。高标准完善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世界领先的农机农艺生产技术和全程可控的现代农业工艺流程和栽培模式,创造了世界领先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职均生产粮食38吨)和科技贡献率(67%),粮食和畜产品产能优势明显。
产业优势。X区已进入到工业化中等发展阶段,围绕米、面、油、乳、药等十大主导产业,依托以18家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为骨干的龙头企业群,构建起了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农业工业化体系,拉动X区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
开放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成果丰硕。现X区的产品已出口到19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经贸合作触角已遍及世界六大洲,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特别是先后在俄罗斯、巴西、菲律宾、朝鲜以及非洲部分国家,开展种植、养殖、采矿和森林采伐,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
保障优势。全覆盖的农业保险体系,把农业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全覆盖的社保体系和农业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农业职工和产业员工的利益。城镇建设功能完备,文化、教育、卫生、交通、通信、电力、电视等公益事业配套发展,现代社会化服务型产业规范,人居环境良好,社会保障功能不断增强,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区域优势。X区领先的先进农业生产力、蓬勃发展的社会事业和发达的产业带动功能,形成了明显的外溢性区域优势。以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 “三个X区”(本体X区、影子X区、域外X区)建设、场县共建和“32111”重点工作为标志,X区在全国示范引领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和示范带动全省经济社会一体化统筹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体制优势。X区现行的内部政企分开、系统管理的体制,具有组织化程度高、应急动员能力强和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诸多体制优势,多年的成功实践证明,这是保障和促进X区发展独具的组织优势。
政治优势。60多年来,X区的开发建设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始终得到全国人民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始终得到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政策扶持。南泥湾精神、北大荒精神和人民的优良传统,北大荒核心价值观和北大荒先进文化,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北大荒人开拓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三代优秀的北大荒人,创造了北大荒开发建设史上的奇迹和辉煌!北大荒人民是北大荒历史前进的开拓者和创造者。所有这些都是北大荒奋力前行的巨大政治优势。
谋划“十二五”、科学定位,重在谋势,加快整合、放大优势,重在聚势,加快构筑新的发展优势,以聚集起高位的发展势能。
正视差距,抓住主线,明确“十二五”规划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
X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是发展的指南,也是规划的灵魂。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这一哲学模式来审视自我,从实事求是上看,我们还有哪些违背规律的地方;从与时俱进上看,X区还有哪些不符合新形势的“短板”,正视问题、研究问题、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这符合北大荒务实精神,唯此,才能抓住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与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准确分析X区发展的劣势和限制因素,扬长避短,明确战略重点、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向。以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X区依然存在着“五个转变”方面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总量小,产业类别单一,发展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生产业发展滞后、研发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品牌建设不足,而技术、服务、管理、品牌、营销等环节恰恰是高附加值高收益的环节;
——X区内部经济联系和要素流动性差,分工协作不够,“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低层次竞争,竞相上趋同的加工项目,而创意设计、品牌建设、技术专利、市场营销等高端环节大都掌握在别人手里,利小风险大,受制于人,产业整合度低,横向、纵向一体化联不起来,在市场竞争中攥不成拳头、形不成合力;
——大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畜牧业、林业和高效农业发展滞后、比重低;
——龙头企业多而不优,大而不强,公司化、集团化改造不到位,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不高,获利能力、竞争能力和对基地产业的带动能力较弱;
——人才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技术人才过剩,工业企业经营管理型人才缺乏,市场营销、资本运营、企业策划和职业经理型人才短缺,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型人才和队伍与发展需求不适应等;
——外贸依存度低,经济开放度不够,经贸流通龙头企业不够强大,利用两种资源、开发外部市场和参与外部竞争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管理和经营城镇的理念和能力不强,重建轻管,不会经营的问题突出,城镇管理和经营机构尚不健全,高素质的城管队伍亟待加快建设,科学的城管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还需探索;
——干部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干部素质还有待提高,干部作风还有待转变。
X区各级各行业,要针对上述问题分析原因、探索规律、研究对策,并对照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逐项对标,查找差距,制定追赶计划,并纳入本单位、本系统“十二五”规划当中。要解决好上述矛盾和难题,就是要按照中央要求,紧紧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在转变方式中破解难题,抢占先机,谋求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向哪转?概括起来就是高质量、优结构、可持续、重经营、惠民生。
高质量。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更加注重质量,在质的提升中实现量的扩张,处理好质量和效益、速度与效益、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高度和谐统一。加快构建“三大绿色体系”,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生物质能源、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绿色健康食品工业等,要在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中多种模式并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白色农业、数字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等),坚持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基本取向,追求经济与生态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北大荒绿色发展模式和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优结构。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优化区域布局结构,扎实推进“三大主体功能区”建设。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实现X区经济主要由第一产业支撑,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推动转变,加速一、二、三次产业间的大融合,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可持续。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观点,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传统的增长方式是粗放型增长和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其基本特征是“三高两低”,即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低效率,是不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方式是可持续集约型增长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基本特征是“三低两高”,即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高效率。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X区发展纳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轨道。
重经营。转变重生产轻经营的传统思维定式,研究经营好“微笑曲线”的效益高端环节,即注重研发和流通环节,控制效益低谷的生产加工环节,拉长产业链,延伸高效区,将精力、人力、财力、物力最大限度地向研发经营领域倾斜。转变重有形资产轻无形资产的陈旧观念,由注重经营工厂、设备、土地、资本等有形资产向注重经营科技专利、品牌信誉、知识产权、驰名商标、创意设计等无形资产转变。经营无形资产主要靠“软件”、靠综合素质,如思想观念、创新能力、智慧、文化、信誉特别是科技水平等。转变重资金资产轻资源资本的行为惯势,经营资本,经营城镇,经营资源,经营品牌,上市融资,走低成本扩张之路。
惠民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十大民生”工程为抓手,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民有所富,建设富裕和谐文明X区。
凝心聚力,扎实推进,为搞好“十二五”规划提供有力的措施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制定工作,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靠前指导,把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过程,当作深入调研、理性思考、科学决策的过程,当作梳理思路、战略思维、推动工作的过程。要建立健全领导机构、考核机制、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做到融入大局定好向、统筹谋划定好位、分项推进定好责、借鉴经验定好型、强化措施定好谱,为搞好“十二五”规划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搞好舆论宣传。制定“十二五”规划,是当前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像宣传“百场百城”那样,搞好“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宣传,搞好发展战略目标的宣讲和解读,为搞好“十二五”规划营造浓厚的宣传舆论氛围。
统一指导思想。要树立一盘棋思想,按照总局党委(扩大)会议精神,统一思想,统筹设计,通盘考虑,纵向三个层级、横向三次产业,形成有机联系、上下贯通的科学规划体系,在总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战略目标任务上要一盘棋、一个调、一条心、一股劲,在具体规划上要从本地本行业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准确定位,制定出一个能够统领发展的高质量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