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1 19:37: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现代管理理论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摘要:企业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管理实践的发展,促进了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管理理念更加人性化、柔性化、创新化、知识化,管理手段更加信息化、目标化、分权化,管理人才更加资本化、职业化,管理链接更加价值化,表现出更加贴近市场化运作的时代趋势和特征。
管理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的重大变革,使管理科学更加繁荣,涌现出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思想。未来的管理科学将进一步呈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东西方不同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思想将相互借鉴、吸收和扬弃,达到完美的整合,呈现出“尊重科学,追求效率,崇尚民主,关注人性”的精神。因此,未来管理将呈现以下十大趋势:
一、管理趋势的人性化
管理中对人性的认识是随着20世纪初管理理论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管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尽管学派林立,理论上各有千秋,但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就是管理的人性化。这个变化趋势集中体现在理论的假设上,由“经济大,到“社会火,、再到“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充分考虑了人性理性与非理性的各种情况。对人性的挖掘正在不断改变传统管理对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束缚,把重视人放在了管理职能的重要地位,主张人人都是主体,员工既是决策的参与者又是决策的执行者,员工不是在制度约束下被迫工作,而是积极主动、发自内心自觉自愿的行为,管理驱动机制具有自愿性。管理不完全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人也不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工具和手段。未来成功的管理是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力,发挥人的创造力;组织必须为每一个成员获取信息、终生学习、掌握新知识提供服务和创造条件;必须不断满足其成员的不同需要,以人为本、顺应人性,将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在完整丰富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采取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弹性工作制、员工参与管理、团队、职业生涯设计等管理方式,来实现组织成员的个人价值,体现管理向人性回归的时代特征。
二、管理思维的创新化
管理思维和理念是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是由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知识经济的崛起,导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必然导致管理理念的重大变革,管理目标由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追求个人、组织与社会协调发展,以求得企业利润目标与社会责任的统一,竞争与和谐的统一。创新成为管理的主旋律,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必须不断地进行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观念创新与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于整个管理过程之中,建立创新机制与文化,使企业经营更加个性化。
三、管理资源的资本化
人、财、物、信息是管理的四大资源。物化资本、货币资本、信息资本在传统的管理实践中已经得到充分体现。而人力资本逐渐被管理者重视,在现代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正逐渐提高,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和组织发展的新动力,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人力资本短缺是企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管理人力资本,优化人力资本的结构,有效地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并提高人力资本的产出率,是人力资本开发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管理就是有效整合人、财、物、信息这四大资源,有效地实现资源的资本化,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四、管理人才的职业化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其实质就是变革公司领导体制。基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使公司经理层凭借其经营管理能力在企业经营中取得支配地位,从而使经营管理成为一种专门化的职业。职业经理人作为高级的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超越了资本、土地等的地位,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按照鲍莫尔的说法,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快慢,不是取决于该社会经理人才资源的多少优劣,而是取决于该社会的制度机制对经理人才资源的引导和发挥。企业的组织活力和经营效率,不取决于资产为谁所有,也不取决于资产所有者与资产经营者是否同一,而取决于是否存在使所有者〔委托人)与经营者(人)目标偏差最小的成本最低的有效的经理人制度。因此,未来的企业管理还将继续推动职业经理人制度的良性发展,依靠制度创新来有效实施经理激励;依靠制度规范来监督其行为。
五、管理组织的柔性化
复杂和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和管理环境,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发展,要求管理组织实施灵活多样的、具备柔性化与虚拟化的管理方法。环境的动态变化推动了组织的柔性化发展,要求管理组织的决策结构由集权走向分权、信息结构由层次式走向网络式、动力结构由被动型走向主动型、生产结构由封闭式走向开放的虚拟化。现在,虚拟经营是提高管理效率、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企业管理将由围绕物品和资金流动变为围绕信息流动来组织生产运营,这要求更高的管理弹性和适应性,重视并解决“大企业病”的问题,从“求大”转变到“求小”,用小批量、多品种生产代替大规模经营和大批量生产,建立战略联盟、利润中心等分权型的灵活管理组织,强调管理重心下移,倡导团队式的组织形式,促进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式管理结构的发展。
六、管理链接的价值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管理从增长导向型已经转向价值导向型。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欧美和日本的跨国企业相继采用价值导向型管理模式。通用电器、思科、西门子、花王与理光等公司都是价值导向型管理模式的典范。增长导向型管理重视短期效果,十分注重公司的销售动态、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等反映过去状态的经营指标,而价值导向型管理模式却注重EVA(经济附加价值)等有前瞻性的、长期价值创造和发现的指标,管理决策基于资本效率和资本成本来进行。美国一些上市公司已经探讨利用价值报表来反映公司的未来价值和成长性,EVA分析已成为投资银行评估分析企业的基本工具。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世界经济布局和产业集群结构的巨大变化,一些具有开放策略、丰富人力资源和巨大潜在市场的国家或地区,进一步整合并优化采购、生产、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业务职能,构建供应链一体化,其目的就是重新定位,构建新的商务模式、信息技术以及战略联盟,以分享全球价值链。
七、管理手段的信息化
伴随着管理的信息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管理方式与手段将产生重大变化。在生产管理方面,科学的交叉融合和管理实践的强力推动产生了许多新的管理方法,如准时制生产(JIT)、敏捷制造(AM),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电子商务(EC)等等。为进一步提高业务效率、降低成本,管理手段将更多应用计算机技术,网上业务将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很多企业的采购、学习、营销、人事管理、建立品牌形象等都在网上完成。
八、管理控制的分权化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企业目标、活动范围和竞争将扩大到整个世界,管理内容也将发生显著的变化,一是从单纯追求利润等物质利益向追求人们信仰等精神利益转变;二是从单纯经济性活动向政治性和社会性活动转变;三是从单纯考虑本组织目的向考虑全社会需求转变。随着组织的成长和规模的扩大,为提高工作效率,增进工作灵活性及选择性,需要采取分权化管理模式,把权力从管理者手中转向雇员手中,鼓励雇员们充分参与组织活动,在组织内部共享权力,使他们可以更加自由、圆满、有效地完成工作。
九、管理效率的目标化
1954年,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理论,强调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化为目标,凡是涉及企业健康成长的所有因素,都必须建立一定的目标。德鲁克的主张在企业界和管理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目标管理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方面,无论是质量管理,还是增收节支,都可以通过目标管理来实现。因此,强化目标管理,必将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各级主管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有效控制和领导,以此来实现企业的经营总目标。实践证明,正确理解目标管理的内涵,严格操作程序,通过坚持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目标体系灵活反映和谨慎修正、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等原则,配合规范化的企业管理制度以及良好的企业文化,就会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全局工作的计划性、协调性、整体性、预见性,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一.设计艺术的设计伦理性发展
从西方现代设计史的发展的轨迹来观察,设计艺术从“工艺美术”运动发展到现代主义设计,设计的要素呈现复杂化的趋势,设计所要考虑的外部及内部的因素增多。当今设计艺术的发展,基本承继着三个阶段的发展、进步。第一个阶段,设计艺术所考虑的核心点立足于设计的功能与形式问题的讨论及实践中。从设计作品的角度来思考设计的功能与形式问题,其并没有或较少的触及到一些外部因素的问题。如: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产生,从某种程度上讲,其核心的讨论点:其一,工业产品外形粗燥丑陋,没有美的设计;其二,设计者仍然以手工生产为少数权贵设计的产品。虽然从表面上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已经开始触及到设计的伦理性问题,但其也仅仅局限于理论的探讨,在具体的设计实践层次上并没有很好的实施。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威廉·莫里斯”,强调在具体的设计上强调设计的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对他而言,实用但丑陋的设计并不是好的设计。他曾说“不要在你的家中放一件你认为实用的,但是难看的东西”
[1]这种看法是他的功能与美观的结合的设计思想的体现。同样的情况,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佩斯在其亲自拟定的《包豪斯宣言》中同样立足于设计作品的功能与装饰的问题上,同样较少的触及设计的复杂关系的问题。“宣言中:建筑家、画家和雕塑家必须重新认识:一栋建筑物是各种美观的共同组合的实体,只有这样,他们的作品才能灌注进建筑的精神,以免流为‘沙龙艺术’。建筑家、雕塑家和画家们,我们应该转向应用艺术……让我们建立一个新的艺术家组织……让我们创造出一栋将建筑、雕塑和绘画结合成为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的殿堂”
[2]这里作为包豪斯整个设计风格的纲领性思想,其实中强调建筑家设计的实用性和雕塑家、画家创作的美观性的结合。第二个阶段,设计艺术开始考虑并实践设计艺术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性和和谐性的问题。这里的环境包括两层的含义,即包括自然性的地域环境又包括社会性的人文环境,开始走向了设计艺术的综合关系的思考完善时期。如美国著名设计家雷蒙德·罗维。他的伟大的设计成就便是立足于美国商业文明的基础上发展的,他所关心的是设计的经济利益,他自己也身体力行这种原则。他曾说:“每当人们在谈论设计的诚挚性时,我更加关心我的汤勺”
[3]罗维的设计公司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时期,一个是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一个是漫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这两个时期当中,因为战争的需要,美国的各种生活用品极其缺乏,因此,国内市场对于生活用品的需求造成了他的设计业务的篷勃发展,制造商与企业在困难的时期不但要考虑适应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同时还要考虑困难时期结束后,战后恢复期对于住房、室内用品、汽车等等产品的巨大需求。因此,罗维不但设计困难时期的作品,也同时为困难时期结束以后的恢复发展设计。再如弗兰克·莱特的设计,其草原式建筑形式,注重其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性。莱特的设计思想吸收中国《道德经》的思想“凿户黼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4]实现建树整个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的空间交流性。其继承发展了沙利文的设计艺术思想,明确提出了“有机建筑”(OranicArchitecture)理论,指出“建筑是自然的、真实的,设计要自内向外的进行,要突出建筑形象的内涵,要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结合,要表现材料本身的质感”
5]它最大的贡献就是打破了把建筑单纯封闭为六面体的传统观念,主张空间的自由划分、交流。同样的情况出现于斯堪的那维亚国家,其总体的设计思想体现出明显的设计艺术的交流性和联系性,其整个设计思想已呈现出设计艺术第三个阶段设计艺术综合关系交互影响的思想端倪,“负有大众化的民主传统,强调产品的经济原则,致力于发展大众化的制品”
[6]“强调有机设计思想和产品的人格化、感情化”
[7]丹麦著名的家具设计师凯伊·伯杰森指出:“我们所制造的东西,应当是有生命的,由心脏在其中跳动……它们应当是人性化的、有生机的和温暖的”
[8]第三个阶段,设计艺术各种因素的综合关系性。设计艺术处于一种“关系”中,处理设计物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这里所提到的“关系”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设计的伦理性问题,设计的时代性要求设计艺术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注重设计的伦理性要求。设计艺术从设计的伦理性角度分析,这种关系是秩序化的和谐的“关系”。1995年10月在日本的名古屋市举行了世界室内设计会议,这是国际室内设计协会的年会(IFI),会议主题定为“室内-——新浪潮的创造”
[9]会上日本室内设计师内田繁就世纪之交、时代更替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20世纪产生的物质主义的时代观将向物与物之间相联系的柔软的创造性时代转变,这是从“物”向“事”的变化,是“心”和“关系”的发展,也就是说是从“物质”的时代向“关系”(心)的时代转变。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为人的“关系”,而这种转换的核心点为“人”自身,从大的范畴来看表现明显的就是设计的伦理性问题。同时“他举出了关系时代的特征是:地域社会的复兴;与自然的协和;个性的尊重;家庭和共同体的再认识;多样化和关系的连锁;解释和认识的重视;故事传说的复兴……他指出今后的设计将更加重视看不见的东西,重视关系的再发现,方法的追忆和内心的反响,将趋向综合性的设计方法”
[10]例如国际主义风格由于内容与形式的倒置;求新求变的新生代对一成不变的单调的风格的挑战,导致了装饰主义的萌发,对现代设计成为商业贸易促销的“帮凶”的反叛,使人们的生活变得粗糙。现代主义追求功能性的重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等等,需要适合人类生存的新的设计及其设计理念的出现。在这种背景情况的促使下,“后现代”主义设计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反对设计形式的单一化,主张设计形式多样化;2.反对理性主义,关注人性;3.注重产品的人文含义;4.隐喻;5.关注环境”[11]。后现代主义从“对高情感的推崇,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和人对技术的整体系统化的把握”,“遵循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时空的统一与延续,历史的互相渗透,个性化,自由化”
[12]这里我们所谈到的内容并不代表设计伦理性的全部内容,从其意义上只涉及到设计伦理性的主要思考的问题,但已经能够足够的说明问题,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设计的综合关系的相互作用,共同实现设计的伦理性思考,实现设计艺术的人文关怀。
二.设计艺术的设计伦理的趋势
整个时代性发展的社会现实,如:资源的问题、环境的问题、消费商业文化的问题,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所呈现的“物化”现象等等,促使设计艺术走向了空虚。而对这种现状,设计艺术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注重设计的伦理性思考,使设计艺术有了实际的思想的引导,可以这么说是时代要求设计艺术的伦理性思考、实践。我们如何来思考这种现状,对于指导设计艺术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即怎样的社会现实,促使设计艺术必须思考其存在的实际意义。1.设计艺术的综合关系的设计发展阶段的时代性要求。对于设计综合关系设计发展的阶段上文已有清晰地论述,在此不再做重复的解释。2.“物化”的社会现象的刺激。对于“物化”的具体内涵的理解,即人们在不断的改造控制自然的同时,同时又被自己所创造的造物世界所反控制,进入了控制与反控制的悖论中。人类过多的依赖自豪于人类自己依照现代科学技术所创造的伟大的造物世界的同时,殊不知其已被逐渐的“物化”,走向了人类自己创造的另一个极端。英国人类学家D·莫里斯在他的著作《人类动物园》提出了一个“动物园”效应的比喻,他认为“现代生活条件与动物园的情况相类,动物园可以保障一定程度的安全,但这种安全是付出了昂贵代价换来的”[13]。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现代科学技术支撑的一切改善生活方式的活动,都可以被视为营造“动物园”的活动。作为设计艺术的承载的现代科学技术,营造着“园”中的一切,殊不知人们一旦习惯、适应了“动物园”的生活后人类一旦离开这种生活或者这种生活被外界因素的破坏,如:自然灾害、战争等,估计人类将变得无法生存。[14]再者人们一旦满足于这种人类自己所营造的“伪生活空间”的时候,人类也逐渐实现了自身的“物化”,技术的物化所刺激的人的物化,人类自然所特有的强烈适应自然的生理机能将退化,当灾难降临时,人类将变得手忙脚乱。从设计伦理的角度出发,我们是否考虑来停止使这种“伪的生活空间”的破碎,还原人类真正的“自我”。“人类进化史说明好的一个简单的真理:人之所以能出类拔萃,是因为他具有非凡的适应能力,而支配这种适应,从本质上说,首先是非物质的,也就是心理和精神的,应该明白适应性应该是设计师进行设计的前提”。3.人类自我精神需求的刺激。马斯洛在他的需求理论中将人的需求由低层到高层或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社交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都是超越基本生存需求的社交需求,是社会人需要不断满足的精神需求,从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人类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建立在丰富的物质资料的基础上都得到了较好的实现。就设计艺术而言,这也是设计艺术所应该秉承的责任,设计艺术的核心、目的,即以“人”为本,从人的自身的需要出发进行设计,这也是设计艺术发展的目的责任。4.普遍的社会现实的影响。首先,当今社会所形成的老龄化的社会现象的不断加剧,整个社会所实际存在的实用劳动力在减少,伴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趋势,又衍生出新的问题。作为社会整个生产力的推动,青年人的压力增强,而这种压力及来自其自身的生存问题所产生的工作的压力乃至心理的压力,使其处于一个亚健康的生活状况。进而来自当今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现状,一对夫妇至少要抚养四位老人,虽然现代不断健全的社会福利,但仍然不能切实的改变这种现状。等等许多老龄化社会所衍生的种种问题,使社会的青年人压力增大的情况,设计艺术的伦理性所思考所要求承担的责任如何在其整个社会大的系统中缓解这种现状,如何在人们具体的整个生活、工作的空间设计中缓解这种压力,成为设计艺术所要考虑和实践的问题。其次,环境破坏、污染及其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率低所造成的浪费问题。从设计的伦理性思考,社会呼吁设计艺术的环保、生态、节能、绿色的绿色的设计路线。再次,消费型社会的现实。设计问题如果搞不好,便容易成为商业的附庸,从设计伦理来看,如何正确的引导消费,引导消费的时尚,这都成为现代艺术设计所关注的问题。5.现代社会合格设计师的责任和义务,设计师进行设计要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设计的伦理性思考作为其行动的准则和指向,提高自身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深度,从人自身切实的角度出发,综合思考设计的问题。设计需要创新思维的创造能力。美国创造学家罗伯特·奥尔森曾说过:“那些思想拗执、顽固,缺乏随机应变的素质和生活形态,或者思想偏执的人,是很难推出新思想的”[15]。作为一名真正的设计师需要具有广泛的知识和丰厚的修养外,更多的是增强设计师的一种社会的责任感,从设计伦理而言,对整个设计的核心“人”的综合关系的平衡。6.区域性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性的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因素。这是存在于社会现实各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如何正确的来认识处理这一现实,实现文化的自我回归和文化的自我认可,摒弃陈旧的思想认识。从新世纪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这一差异性的因素。中国传统文化是基于中国人的普遍的生活形态中的,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深化,体现于设计艺术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内蕴的了解、实践、应用,实现立足于中国人普遍的生活形态基础上的中国文化的吸收和传播。同时我们在正确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性的西方文化的差异的同时,应从大文化圈的角度,加强区域文化的保护,实现人们普遍的文化回归感,增强区域文化的情感因素的作用及其尊重,特别向中国多民族的国家,多种文化背景的现实,正确的处理大的正统的汉文化与少数民族的区域文化的和谐共存,促进文化的多样化,同样成为设计艺术所思考的问题。设计伦理性从“人”出发,体现服务于人的思想意识的需要,运用文化圈的人们共同的文化背景,来实现设计的文化交流性、适用性和民族情感的回归,当我们在思考大的文化范畴问题的探讨建立的城市文化圈的时候,对于中国民间艺术的保护、认识和回归,同样成为现代设计艺术所应重视的问题,而应真正的理解民间艺术的生活形态,民间艺术如果离开了其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便失去了大半的意义。“在传统社会,民艺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柳宗悦说:‘只有工艺的存在我们才能生活。从早到晚,或工作或休息。我们身着衣物而感到温暖,依靠成套的器物来饮食,备至家具、器皿来丰富生活……因此,工艺是贫弱的,生活也将随之空虚’柳宗岳先生说的这些我们仍需要”[16]。“先生说也曾说:‘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还乡’”[17]。研究民间艺术以及所体现的生活形态对现代设计艺术的作用,反过来汲取民间艺术的积极因素的同时,如何重新建立适合人的新的艺术设计,这便又是设计的伦理性范畴。7.设计学的研究现状而言,一般都是从设计的形象性(艺术性)、理论性以及设计的科学技术性等角度分析,对于设计的深层次的认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特别为设计的伦理性思考。现代设计学研究的问题出现了很多就问题而问题的研究方法,对于理论性的设计学研究内容的实践指导意义缺乏明确的指导性,很多知识的理解分析流于就理论而理论的现状。研究、分析设计的理论知识,目的就是更好的来指导具体的设计实践。再就设计理论的研究,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就设计的实践而后在理论的分析总结,虽然对于实践的总结分析是十分必要和必需的,但同时也用保持理论的前置的引导作用。而设计的伦理性作为设计艺术新的研究课题,对设计艺术的实践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就理论的实践性指导作用,“理查·布卡南与维克特·马格林在1995年出版的《发现设计》文集的导论中开宗明义的说明要讨论的课题,乃是日常生活的设计”[18],这个微妙的分别已使我们知道我们已开始离开对设计学纯粹的概念层次去理解设计,而返回到设计的实践去行动反对概念理论的分析。虽然其并没有明确地提出研究设计的实践层次,但某种程度上奠定了对于设计研究不仅仅对概念理论的分析,更要注重其设计实践的意味的思想主题。以上几点所考虑的核心便是为什么设计艺术要注重设计的理论性思考,启示了设计艺术重视设计的伦理性思考的发展方向。
人力资源管理简单的讲就是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其具体涵义包括:根据人的心理及行为规律,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正确的研究、引导、激励,并对人员进行合理适当的安排、使用和管理,从而达到对人的积极因素的充分开发和调动,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以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为基础,并与其密切相联系的一门科学。相对于传统的人事管理概念而言可以说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是需要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深入探讨的。
一、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必然性
1、所谓传统的人事管理(PersonnelManagement)是运用科学的原理、原则、制度和方法,对人事工作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进出、工资、晋升、职务升降、岗位变动以及奖惩等工作。它强调对人事制度的贯彻与实施,是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行政职能的角度上看,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多属于战术性和行政性的工作,例如组织招聘员工、新员工培训、基本技能的培训、工资的计算与发放、考勤管理、组织文体活动、人事档案管理等等。这些大量的日常工作通常被称之为“人事工作”。由于这部分工作全部是一些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不能从本质上对企业的核心价值产生影响,人事部门基本上没有对制度的制定调整权,难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管理政策和制度进行及时调整。人事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不突出,趋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部门,更多地关注于事务性的管理,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并不关注个人的绩效,人在企业不被看作可待开发的资源。另外,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与经济基础由基本适应变成了基本不适应。尤其党的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历史前进到今天,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已完全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传统模式所展现出来的弊端日益严重地阻碍了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2、所谓人力资源管理(HumanRe-sourceManagement)是指组织对员工的有效管理和使用的思想和行为。就是发现、投入力量“开采”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和利用人力,它包括就业与录用、人力配置、激励、教育培训四个方面的内容。其内涵就是通过一定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力,把人力资源由潜能转变为财富。它远远超出了传统的人事管理范畴,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崭新的和重要的领域。近十年来,人力资源理论的发展势头,远远超过了人事管理,这是因为前者能够给人,特别是各级行政领导以及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以全新的视野,它不仅符合历史潮流,世界潮流,而且符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方向,因此人力资源理论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是必然的。它既有行政领导者的推动,又有专家学者们的协力,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满足众多企业家办好企业的强烈需求。社会需求为人力资源理论增添了无限的助力,顺应这浩荡的潮流,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理论在中国扎根、开花,进而结出丰硕的成果。
3、除此之外,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是建立在一种成本中心的前提上,将人事部门定为一个成本集中的消耗中心,主张通过一切可行的措施尽量减少人力资源以控制企业的人工成本,把减少人事管理费用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之一,这种观念比较集中的反映了企业重视短期利润,最为突出的口号就是“减人增效”,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减人未必能增效,因为企业绩效不仅仅受到企业职工这个因素的影响,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很多,如特殊的地理位置限制了就业渠道,减下来的职工没有脱离企业。尽管他们没有为企业创造利润,但企业还要为他们支付生活费、缴纳社会保险等费用消耗企业利润。然而,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则不同,它是企业的“利润中心”,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对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源进行投资,收益率远远高于其它形态投资的收益率。近几十年以来,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对人力资源的投资。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运用科学方法,协调人与事的关系,处理人与人之间矛盾,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1、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核心,视人为“资本”,把人作为第一资源加以开发,既重视以事择人,也重视为人设事,让员工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属“服务中心”,管理出发点是“着眼于人”,考虑人的个性、需求的差异,又考虑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用权变的观点开展工作,从而达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人与事的系统优化,使企业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动态管理,强调一种动态的、心理的调节和开发,将人力资源作为劳动者自身的财富,重视开发使用,强调人员的整体开发。结合组织目标和个人情况,进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培训,不断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岗位职务调整,做到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充分发挥个人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同时采取理性与感情化的管理。较多地考虑人的情感、自尊、价值,以人为本,多激励,少惩罚,多授权,少命令,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尽可能地体现每个人的价值。
4、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追求创新性,不断创新技,完善考核系统、测评系统等科学术方法。多为主动开发型,根据组织现状和未来,被赋予了很多的组织变革职能,通过参与变革与创新,实施组织变革(并购与重组、组织裁员、业务流程再造等)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包括提高员工对组织变革的适应能力,妥善处理组织变革过程中的各种人力资源问题,推动组织变革进程,并以企业变革推动者的身份有计划有目标地展开工作。
5、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主体是市场运行的主体,行为受市场机制左右,而且须遵循市场通行规则和人力资源管理自身特有的规律。
6、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上升为决策层,直接为企业的最主要的高层参与计划和决策。作为企业战略决策的参与者,提供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及系统解决方案,将人力资源纳入企业的战略与经营管理活动中,使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相结合。
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中的重要意义马克思认为,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
从事生产和经济活动必须具有两方面要素,一是拥有一定数量的劳动者,即人的因素;二是拥有一定的设备工具、原材料,即物的因素,使两者结合才能形成生产力。因此,在现代管理活动中,也就相应地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人对生产资料和劳动过程的管理,即人对物的管理,表现为人与物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人对人的管理,即人事管理。在社会生产劳动中,物的因素是不可能缺少的,但它是死的因素,是被动因素;而人是活动的因素,是主动因素。所以现代管理的中心是对人的管理,缺乏对人的科学管理,不可能充分发挥物的作用,而且21世纪的现在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飞速前进的时代,因此管理工作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而人事管理更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是现代管理中的关键环节。超级秘书网
1、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促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来实现对经营战略的贡献。人力资源职能涵盖了组织建设、文化建设与系统建设各个方面,通过企业文化整合战略、组织和系统,保证企业战略的执行和实现、推动企业长期稳定地成长。
2、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以企业战略的高度,一方面充分考虑企业自身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另一方面要考虑企业外部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主动分析和诊断人力资源现状以及竞争对手的人力资源状况等,为决策者准确、及时地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人力资源相关数据,协助决策者制定具体的人力资源行动计划,支持企业战略目标执行和实现。
3、人力资源管理,不论是对于工作目标、管理对象,管理方式方法,管理规律,工作方针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内容,都有科学规律可循。在当前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深入改革的时候,我们把人事管理等政治生活的健康,政治制度的巩固,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行同步,力求从政权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从未来发展的需要,深入进行研究,提高人事管理的科学水平,保证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持续健康发展。
4、人力资源管理可以灵活地按照国家及地方人事规定、制度,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企业需求的各种人力资源政策,从而系统地建立起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企业的战略经营目标服务。同时也能协调劳动关系和加强职业保障,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促进员工发展,实现“和谐”的生产经营环境,建立员工、企业利润共同体。结束语企业竞争是企业综合实力整体素质的竞争,是科学技术和企业文化力的竞争,而这些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在未来的竞争中,企业欲通过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而获续发展的优势,欲在技术创新和企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而人力资源的发挥就要求管理者应跳出传统人事管理的误区,树立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陈家田.人力资源管理背后的人生感悟[J].中国研究生,2007,(01)
[2]胡日东.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研究的结晶——评廖泉文教授的《人力资源管理》[J].人才资源开发,2005,(08)
[3]李欣.浅论人力资源管理中伦理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08,(02)
[4]何颖.论国有企业人事管理的现状及其战略转变[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12)
[5]杨颖娟.将传统人事管理转向现代化管理[J].太原铁道科技,2006,(01)
[6]朱建堂.浅析企业人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06)
[7]高艳.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综述[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蜂鸣营销是个舶来语,原英文术语为“BuzzMarketing”,从字面来看,意思为叽叽喳喳的、嗡嗡的声音,引申为消费群体相互之间的信息传播,即信息从知情者传播到不知情者;Marketing是企业采取的营销手段与技术,BuzzMarketing可定义为:一种主要通过消费者,或是企业的营销人员向目标受众传播饭店产品或服务的信息而进行的非常规的营销方法,它区别与传统的广告、营业推广等营销手段,是一种独立的营销技术蜂鸣营销具有与传统营销方式不同的特征
口头宣传性。蜂鸣营销不是借助于广告等的媒介宣传,而是借助于消费者的口头宣传,是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
高度扩散性。体现在其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从时间上来看,蜂鸣营销主要利用消费者的口播宣传,节省了传统广告宣传的大量制作时间,从空间上看,消费者把有关饭店、产品以及服务特质的信息,传递给更多与他们有关联的社会大众,一传十,十传百,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
病毒感染性。蜂鸣营销不仅包含消费者有意扩散信息的方式,还有着类似病毒的感染特性。消费者就像被感染了感冒似的无意识地获取了信息,随后又将信息本能地传播出去,其传播的内容不仅仅是信息本身,还包括病毒般的容易引起人群注意的能掌握和改变消费者意愿的东西。
情感促进性。蜂鸣营销创始人埃曼纽尔·罗森认为“消费者基本不听
厂商的推销,但都听朋友说的话;他们都上过当,都对推销的辞令和手段有怀疑;他们也都有自己的个人关系网”。蜂鸣营销不再是那种饭店与消费者之间你卖我买(或不买)的一种简单、机械的交易过程,而是融合进消费者之间亲情、友情、爱情等的感情因素,这些因素恰好是消费者的消费动机的决定性因素。
制作微费性。蜂鸣营销是主动出击接触消费者的广告活动,主要基于人们对于饭店产品和服务的直接体验来进行自主的宣传促销,其成本主要集中在寻找和激励和一小部分传播者身上,大大地省去了越来越昂贵的媒体购买和广告制作费用,因此有时被称为“无本营销”、“微费营销”。
饭店蜂鸣营销策略探讨
假扮顾客策略。传统的营销方式主要是以饭店企业为主体,以营销人员为中心,通过营销人员来构思并宣传饭店产品与服务。而采用蜂鸣营销手段时,饭店的消费者不仅仅是饭店营销信息的客体接受者,更是饭店信息的主体传播者,他们是整个营销过程的中心。蜂鸣营销最常用的方法是雇佣临时演员扮演成购物者或消费者进行宣传。比如饭店可以聘请几个外形出众的年轻人,他们衣着时尚出现在机场、商店等公共场所,这些年轻人会主动坐在目标客户旁边和他们闲聊,他们主动向目标客户介绍饭店的服务特色等等。此时,如果饭店聘请的临时演员在进行营销活动时传达的信息不够准确的话,可能使消费者感觉上当受骗,对饭店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将会对饭店品牌和企业形象带来负面影响。该策略的使用涉及到营销道德问题,遵守营销道德是饭店蜂鸣营销的前提。因此,在使用该策略时,饭店应首先保证自己宣传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不能过分夸大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否则,很可能给饭店带来负面的宣传后果。
广告融合策略。蜂鸣营销虽然有诸多优势,但它并不是万能的,传统营销方式仍是饭店营销的一个重要方面,饭店的蜂鸣营销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世界营销专家迈克尔.卡佛基(MichaelCafferky)也曾指出:“蜂鸣是头脑中的低技术方法,但它却诉诸市场中所有高科技噱头来实现。”因此,饭店应利用各种媒体周密地进行蜂鸣营销,比如:现场会议的形式、电视远程会议、联网活动、录音磁带、录像带、网站以及讨论组等等。
体验消费策略。蜂鸣营销主要基于人们对于饭店产品和服务的直接体验来进行自主的宣传促销活动,因此,加大消费者的体验感受,是饭店应用蜂鸣营销的直接有效方式。星巴克,目前惟一一个把店面开遍四大洲的世界性咖啡品牌,自1971年第一家店在美国西雅图开业以来,发展就极为迅速。星巴克咖啡店的经营模式为:25元/杯的咖啡=5元咖啡+20元体验轻松氛围,最被广泛引用的有这样一句话:“星巴克出售的不是咖啡,而是人们对咖啡的体验”。消费者不仅在此感受到了轻松的氛围,更将这份感受传递给其亲朋好友。星巴克人常说:“我们的店就是最好的广告”。
品牌口碑策略。麦当劳在蜂鸣营销融合品牌形象方面开创了先锋。在跨入21世纪,麦当劳一改过去的“欢乐美味,在麦当劳”,“百分之百顾客满意”,以及后来使用的“麦当劳都是为你”等口号,力推“欢乐欢笑每一刻”的品牌形象,在不同的时段,针对不同的顾客群,提供“对口”服务,从而创造一种互动的欢乐气氛,让顾客觉得好玩、有情趣,赢得了良好口碑,进而增加顾客的重复购买,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了更多的忠诚顾客。
事件吸引策略。饭店通过事件进行蜂鸣营销能够将企业的信息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大最优传播效果,成为饭店品牌推广传播的先锋方式,在近几年更是愈演愈热,成为一种相当流行的营销手段。
通过事件进行蜂鸣营销主要是指饭店有计划地策划、组织、举办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的活动,通过制造有“热点新闻”效应的事件,吸引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注意与兴趣,以达到提高社会知名度、塑造良好形象,最终促进产品或服务销售的目的。其着眼点在于制造或者放大某一具有新闻效应的事件,让传媒竟相报道进而吸引公众的注意,以便达到消费者之间的共鸣,即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轰动效应。
1.1施工管理水平较为低下现代建筑企业越来越重视工程管理,但是管理水平还处于低级阶段。工程管理是一项多学科融合的技能,既要懂得技术,又要善于管理,还要了解法律、外语等专业。而在具体施工中,大多数的承包单位、施工单位施工队伍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都比较低,这也给管理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困难。现在的现代建筑工程领域竞争激烈,一些设计、建立、承包、单位总体管理水平不高,竞争力也不强,很难适应现代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也限制了管理水平的提高。
1.2忽视施工阶段的管理我国工程施工阶段忽视工程管理主要体现在人员设备上。首先施工管理人员大多是施工经验较多,从事施工行业时间较长者,其对于工程管理的理论知识都非常匮乏,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管理工程,不能从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角度去思考整个施工管理或者部分工程管理体系;施工方为了节省造价,在设备上投入较少,机械化水平低下,导致生产率低下;施工队伍人员流动性很大,一个施工队伍常常是临时拼凑,在施工中不能形成有效的合作技能,给管理人员也带来很多麻烦。
1.3缺乏质量管理意识工程质量是施工核心因素,现代建筑工程施工条件各异,环境特殊,外部因素很容易影响工程质量,所以在施工中一定要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精细、合理施工。但实际上,很多工程技术管理不科学,更多的是追求企业的经济利益,从而忽视对质量的监督控制,造成工程事故。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建筑行业企业的资质管理都存在很多漏洞,很多资历较低的企业都出现在市场上,经常会出现施工方无证、超范围承包工程、私下交易等,无疑给工程质量埋下了隐患。
1.4忽视工程核算的作用在施工中,使各部门对企业内部经济核算的可操作性和项目经理部对成本控制指导性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但是现代建筑工程中常常忽视工程核算的作用,而一味追求施工方案和施工速度。当前在施工企业中存在对在建或已完工程统计、业务、会计“三算”不一致等问题,造成成本核算不实,降低了成本管理质量。
2建筑工程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2.1制定管理体系,加强技术革新一个工程管理要得到有效发挥,需要管理层制定符合工程需要的管理制度,包括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等,形成有法可依、有职有责的有机统一整体。建立完善的领导责任制度,把每个任务分配到个人,落实岗位责任制度,保障工程管理的顺利进行。还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在工程管理中形成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和现实条件相符合的管理模式,从时代的脚步出发创造出属于体现行业发展的管理新机制。
2.2加强工程核算工程核算管理是项目进行成本预测、控制的主要信息来源,也是项目进行成本分析的主要依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造价。所以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核算管理体系:
①需要对内部预算编制前的数据要进行详细的测算和整理,保证预算的正确性;
②所有施工预算控制造价要进行反复敲定;
③严格执行内部预算交底、发放管理制度,建立管理台账、及时准确送达使用部门和项目经理部;
关键词:现代农业;生态经济;发展;宣恩县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1]这对于国家重点扶贫县,“八七”扶贫攻坚县,国家农业部、湖北省农业厅定点扶贫县的宣恩山区,既是一项全新的课题,也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地处鄂西南边陲的宣恩县,集老、少、边、穷于一体,山水资源丰富,生态农业特征突出,但生产条件恶劣,农业基础十分脆弱。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增收为核心的大前提下,应突出生态经济特色,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发展山区现代农业作为繁荣农业、农村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
一、突出山区特色,发展生态农业
宣恩山区,生态环境优美,物产资源丰富,素有“中国贡品之乡”之美誉,是天然的绿色有机农业生产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山青水秀民富的科学有机统一,在于突出山区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围绕“兴致富产业,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积极发展山地现代生态有机农业。
(一)以生态经济为核心,培植现代生态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包含农业农村经济一、二、三产业,这是与传统农业本质的区别。谋划山地现代农业,必须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势,要以高效生态经济为抓手,培植现代生态有机农业产业。
1.做大生态有机农业板块,优化第一产业。坚持以特兴山、以林蓄水,依托山地生态经济资源,加速推进板块经济的基地、企业、设施、品种、品牌、标准、服务等要素的连接和整合。坚持科学规划,联片开发,提升素质,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区域开发,规模经营。在产业发展的布局上,应重点建设万寨—椒园—晓关“贡茶经济带”,沿209国道初步形成的“贡水白柚经济走廊”,特色中药材产业和畜牧业等生态有机板块。力争“十一五”期末,茶叶总面积发展到66667hm2;年发展商品猪35万头、商品羊8万只,家禽10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4.43亿元;特色水果总面积达到8000hm2;建立2667hm2中药材GAP规范基地;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8667hm2,其色商品蔬菜生产面积达到4667hm2,总产值达到1.5亿元。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第二产业。凡是优势资源都可做成支柱产业,凡是支柱产业都要培植龙头企业,凡是龙头企业都应建设订单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引龙头、政策支持扶龙头、联合重组强龙头、创造环境壮龙头”等方式,培植一批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重点扶持宣桃公司、锦合公司、万盛茶厂等茶叶加工企业;永丰食品、宏伟牧业等畜产品养殖加工企业;武陵中药材、民丰药业、汤木瓜等药材种植加工企业;松乐公司、沙坪白酒、西部食品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壮大龙头企业,带动烟、茶、畜、果、菜和中药材等六大主导产业体系的良好快速发展。
3.积极发展现代农村物流,搞活第三产业。以城镇化建设为载体,用第三产业的大发展,拓展农民就业创业空间,丰富现代农业内涵。积极发展农业中介、专业服务、农村超市、连锁经营等现代农村物流新产业,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利用宣恩山区丰富独特的人文、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流域漂流、天然氧吧、乡村度假观光等现代旅游观光农业。
(二)以有机农业为旗帜,打造现代山地农业品牌
围绕发展山地有机农业,适应消费市场由营养型向健康型转变的潮流,实施绿色有机品牌战略,把高效生态经济开发与宣恩土家族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嫁接,整合绿色有机品牌,把山地现代农业品牌叫响做强。坚持对获绿色有机品牌认证企业的奖励制度,引导企业积极开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发展伍家台贡茶,“宣恩早”蜜柑,宣恩富硒火腿、贡水白柚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将其做大做强,树品牌、创名优,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三)以质量标准为抓手,创建绿色有机产业生产示范区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产品质量标准化。积极引导企业带基地、联农户,用质量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特色产业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的研发制定。在已制定的黄金梨、木瓜、竹节参等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加速研发实施绿色白柚、有机贡茶、中药材等特色产品标准。建立绿色有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示范市场,用示范促推广,带农民。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引导企业和农民,严格执行标准,推进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的实施,把宣恩建成绿色有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二、明确发展任务,强力有序推进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宣恩山区“三农”变革的新趋势,集中反映了建设山区现代农业的新走势。准确把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现代农业内涵,必须坚持突出山区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紧扣着力点。
(一)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
现代农业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同业求专、同品求精、同类求特”的原则,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特色农业板块经济,以特色争市场,以规模增效益,切实解决市场狭路碰撞和效益偏低的矛盾。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因地制宜,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广大农民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坚持差别化竞争、特色化取胜策略,着力挖掘和发挥本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增强农产品的国际国内竞争力。
(二)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设施支撑。
1.抓好生态家园建设。以沼气池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五改三建”(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垃圾池,建致富园,建生态家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
2.抓好乡村道路建设。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着力抓好通村公路、通村油路和乡村客运站、候车棚及渡口建设,提高乡村公路及渡口的通畅率。同时,加大乡村公路的管护力度。实现80%的村通油路和90%的村通公路的目标。
3.抓好农田水利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州支持,搞好全县各类小型病险水库整治和小流域治理,积极改善耕地灌溉条件;着力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烟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饮水安全项目实施力度,解决好全县农村人畜饮水和乡集镇的饮水安全问题。
4.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好天保工程。积极争取退耕还林政策,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管理,建设生态良好、环境适宜的“生态宣恩”。
(三)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支撑。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1.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巩固“普九”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本领。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建好“农村科技书屋”,实施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医疗”三下乡活动,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2.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重点实施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星火计划”和“温暖工程”,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务农、打工技能,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3.充分发挥农村“乡土人才”的作用。在农村,有一批拥有一技之长、实际收入较高、思想观念较新、适应市场能力较强的能工巧匠,他们在农民中认同度较高,对农民的影响更直接,引导更实在,示范更有效。因此,应充分发挥他们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科技应用的示范作用。对农村这一批人才要从政策上给予扶持、服务上给予便利、技术资格上给予确认,舆论上给予鼓励,促进他们壮大规模,增强实力,进而在广大农民中形成学技能、闯市场、做实业的良好导向,带动更多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学会经营本领。
4.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守法的自觉性和维权能力。大力倡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引导农民树立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的文明新风,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创新推进机制,发展现代农业
(一)构建宣恩现代农业建设投入机制
1.发挥财政投入的主体作用,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3]要充分贯彻落实2008年4月6日副总理在宣恩考察时的讲话精神,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政策和项目支持,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将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转变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机制上根本解决农业生产发展的投入问题。
2.加强对农业投入资金的整合。对不同渠道的资金,实行“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最大限度的发挥项目资金整体效应,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局面。从根本上杜绝分散使用、重复建设等现象的发生,以提高投资效益。
3.抓好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引进资本、技术和经营人才,做强做大优势产业。
4.建立信用支农金融机制。加大对龙头产业的扶持力度,同时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农业信用担保,提高金融支农的政策效果。
5.创新投入机制。在国家政策性投入以外,本着“谁经营谁投资、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投资,引导农户投资,广泛聚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增加农业投入。
(二)构建宣恩现代农业建设的支持和保护机制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全面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1.建立完善统筹协调的农业产业发展机制。按照大力推进“一主三化”战略,促进现代农业与工业化、城镇化统筹互动发展。
2.建立完善现代农民培育创业服务机制。加强劳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加强农民工维权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机耕、机收、机防队伍等农村第三产业。
3.建立完善以城带乡的现代农业帮扶机制。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建立对口帮扶以规划和发展农村产业、支持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推广农业技术为重点,形成上下联动,齐心协力,以点带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开展科技帮扶服务。
4.建立完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管理机制。适应现代农业标准化、商品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在坚持基本经营制度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经营机制创新。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平台,采取股份制、租赁制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向龙头企业、农业大户集中,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和集约经营。鼓励企业采用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办法,把生产第一车间建在农村,引导企业采取“公司+协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与农户结成生产、加工、销售利益共同体,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格局。
(三)构建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业发展机制
1.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4]目前,全县已发展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9家,带动基地8000hm2。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成果,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市场化的手段提升农业,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2.发展完善合作组织,组织农民发展。目前,宣恩县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44个,入会会员达3万余户。按照“政府引导协会、协会引导农民”的思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茶、果、烟、菜、畜、药等主导产业,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进一步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以合作组织为纽带,组织千家万户的农民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分享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利润。
3.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拓宽销售渠道
。积极培育和完善各种形式的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依托龙头企业、运销大户和其他中介组织大力实施订单农业,形成产销链条。
(四)构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1.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衔接的农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农业远程教育。强化用人单位建立和规范带薪学习制度。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加强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改革教育培训内容,创新教育培训方法,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确保教育培训质量。
2.增加农业人才开发的投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农业人才开发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方向,大幅度增加对农业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投入。要把人才开发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广泛动员社会资金,建立各种农业人才培养和奖励基金。农业企业要根据自身需要和可能逐步增加职工岗位培训的投入。
3.健全农业人才服务体系。整合各类人才信息资源,构建农业人才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行业各类机构、各类人才提供信息服务。加大政策倾斜和优惠力度,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条件,引导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开发、技术推广、试验示范等有偿技术服务,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和经营所得。
4.营造有利于农业人才成长的环境。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破除体制障碍,为农业人才健康成长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定期开展农村优秀人才表彰,继续做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推荐选拔工作,大力宣传优秀农业人才典型事迹,在农业系统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向优秀人才学习的良好氛围。
5.建立农业人才的评价机制。积极推进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农业人才的培养。建立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有效衔接的机制,鼓励、引导和促进技能型人才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建立技能人才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的分配机制。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农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文中平,陈耀明,徐国祥.用新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
[2]刘昌勇.宣恩县绿色家园创建工作思考[J].湖北林业科技,2008,(10).
1.1企业战略薪酬管理的优势
(1)相对于旧有模式,战略薪酬管理制度不仅着眼于对内的公平性和对外的竞争性,而且,其更多的是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经营方法以及企业文化战略来确定薪酬管理模式。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尽力发挥薪酬的影响作用,全面发挥其激励性。
(2)企业薪酬管理制度最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对薪酬技术和管理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以企业目标为导向,为最快完成企业目标为基础运行企业薪酬管理制度
(3)薪酬是联系企业与员工之间最直接桥梁,薪酬是企业为员工努力工作回馈的报酬,也是两者之间良好沟通的工具。合理高效的管理制度可以清晰的将企业价值观传递到员工价值观中,这样两者在拥有共同的价值观的情况下,才能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
1.2企业战略薪酬管理的劣势
(1)战略薪酬管理模式只是给出一种管理薪酬的方法和思路,并没有将精确地具体地设计方案展现出来,管理者在实施工程中多数情况是通过自身价值观和对工作效果的理解而决定薪酬的管理,这样就会存在很多误差,成为制约企业经济发展的阻碍。
(2)薪酬管理是指导性的行为准则,他的简历是以企业自身价值观和自身企业文化为背景的,当实施中没有直接反馈时,将不会直接对员工造成激励性影响。
二、企业薪酬管理的改革机制
2.1激励员工积极性的方法
(1)实施目标激励。目标激励即通过使目标的可视化,使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在选择目标时,管理者应当注意,应当将吸引力强、可以直接引起员工兴趣的目标展现,使其充满斗志,将员工和企业的目标相结合,更好更快的提高企业发展计划。
(2)实施奖罚激励。在员工自身工作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时,应当对其予以奖励;与此相反,当员工没有按时按量完成企业交予之的任务时,如果不存在其他客观因素阻碍而未完成,则应当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罚。同时,管理者应当了解员工对自身努力被肯定的渴望,在适当范围内,晋升员工职位,有效地开展激励机制。
(3)实施参与激励。当企业召开各种讨论会时,可以为员工提供一定的发言机会,鼓励员工为企业提意见,认真听取员工的建议,提升员工的荣誉感,使其能真正参与到企业日常工作中,改变传统的领导讲话,员工执行的模式,给员工机会提出自己的建议,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4)实施物质激励。采用物质激励的方式不仅可以对员工基本生活保障提供帮助,而且也是激励员工积极性的良好方法。物质奖励是直接体现员工个人价值的载体,是企业对员工能力肯定的直接变现形式,员工也会因此产生一定的成就感。物质激励是现代企业薪酬管理中最重要的激励方法。
2.2激励机制的改革
(1)重视不同形式的薪酬形式。薪酬的形式主要包括内在薪酬和外在薪酬两个方面,工资和物质属于外在薪酬,企业给于的荣誉和成就感是内在薪酬。企业应当注意合理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把握,将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有机结合,使员工能够更多的感受到企业为其带来的荣誉,使其享受工作,实现薪酬管理效果最大化。
(2)员工参与薪酬定价工作。现代社会强调民主化管理,因此在制定薪酬标准时,应当允许员工参与其中,体现民主的原则,使管理工作更加合理,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制定出公平的薪酬标准,激励员工去完成各项任务内容,提升薪酬。
关键词 现代企业;文化管理;必要性;要求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32-01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企业数量迅速增多,企业已经不仅仅是经济范畴内的一个概念,更是成为了整个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企业的发展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企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通过对现代企业文化管理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文化管理对一个企业的存在和延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现代企业进行企业文化管理的要求进行探究,可以为我们的企业加强和改进文化管理、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及特点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概念,不同的管理学家或者管理者对它都有自己的理解。通常意义上,作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特有的、有其自身特定印记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特有活动、处事方式等文化因素组成的文化形象。宏观意义上讲,企业文化是特定企业在其发展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企业的整体意识形态以及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一整套完善的组织机构与制度,反映了企业内部员工整体的的意志品质、特征特性、工作生活习惯和科学文化素养等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微观意义上讲,则是指企业在长期的发展和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为内部成员所广泛认可、接受和遵循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集体荣誉感、工作作风、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思维方式的总和。
(二)企业文化的特点
只有充分认识了企业文化的特点,才能实现对企业文化的有效管理,一般而言,企业文化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特点。
一是长期性和稳定性。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追求和精神理念,所以不会因为内部人事和组织机构的变化而出现变动,它是内化到企业员工灵魂深处的一种价值追求,所以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一般不会出现大的变化。当企业文化不适应外部需求的时候,只有从内部开始进行彻底的变革,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进行重新编制,企业文化才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变化。
二是独特性。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特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习惯,所以两个企业在企业文化上不可能完全雷同,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历程、背景、发展环境、管理习惯、行为规范,所以无法照搬照抄其它企业的文化。只有结合自身经历,将企业发展得价值追求内化到员工的脑海和心灵中,才能形成对企业发展有益的文化,所以企业文化具有独特性。
三是可塑造性。企业文化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不断发展的,所以具有可塑造性,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愿景和需求而产生和变化的。通常意义上讲,企业都是在自己长期发展中不断的进行文化积淀,同时又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先进企业的文化精髓为我所用,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所以企业文化具有可塑造性。
二、现代企业进行文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对企业文化进行管理,可以使文化转化为物质财富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精神财富,其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其灵魂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虽然只是精神层面的财富,但是它们一旦形成,就会对员工产生正面的激励作用,能够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对企业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号召和引导他们投身企业发展,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对企业文化进行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文化管理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好企业文化,通过在内部成员之间塑造企业共同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进行文化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助推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对企业进行文化管理,可以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现代企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人才,而对企业文化进行管理,使内部员工在共同的价值追求下不断的提升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地获得开发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让员工的知识、能力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这一点上来讲,企业文化管理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内在要求
(一)坚持以人文本的原则
随着人们独立性的提高和人才素质的提升,企业在文化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满足内部员工的社交、自我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等高层次需求,充分尊重员工的独特个性,从而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提高员工的使命感,达到以企业文化感染人、号召人的效果。
(二)要适应跨文化、跨区域的管理
不同地域、区域的文化存在差异,包括人们的生活习惯、工作理念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企业跨区域经营的范围不断扩大,企业在发展中,要不断的适应跨区域文化的新形势,在文化管理中实现企业文化与当地文化相适应,实现更好的文化管理成效。
(三)要与外部环境相协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而这种要求,要充分体现在企业文化中,企业在文化管理中要与促进环境保护、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社会事业等外部环境要求相协调,通过这种与外部环境协调的企业文化来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助推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通过阐述企业文化的特点,分析进行企业文化管理的必要性,探究进行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要求,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加强和改进企业文化管理工作的认识,从而实现以良好的企业文化管理来推动企业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承举.浅析企业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管理[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李金春.建设创新型企业文化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A].湖北省烟草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