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3 09:24: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我的教育小故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聊天 打“虎” 拉钩 五个单词 信心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发生的几个小故事。
1. 打“虎”
我刚刚上了几节课英语课就发现我们班的小虎不是一般的学生,调皮并且很排斥英语,他总是认为中国人不该学英语,课上总捣乱。我下决心改变他。一天下课后,把他叫到办公室进行交谈,只谈他感兴趣的话题,不谈学习英语的重要性。通过谈话我了解到,他在小学学习较差,为了引起教师对他的注意就开始结伙打架,打架之后教师就批评教育,从打架中找到了成功点,所以形成了恶性循环,学习成绩越来越差。针对这一点,我和他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打架确实引起教师的注意,但得到了啥好处,又损失了什么,让他自己思考总结。他思考后说,学生都知道他很会打架,是“老大”。我就告诉他我也发现他确实很像老大,做“老大”不仅要有力气,还需要有头脑,这才是真正的“老大”,在班里多为班级着想,认真学习,学生们都崇拜他,那他自然就成了“老大”,并且是教师、学生、家长都喜欢的“老大”。美国在世界上是所谓的“老大”,是打出来的吗?再说了,一个人到了一个新地方一定要有新的面貌 ,要前进,要为自己定新的目标。交谈之后,我让他当我的助理,他喜欢唱歌,我经常教他英语歌曲。每次上课前帮我播放英语磁带,为学生布置课上要学的任务,教学生英文歌曲,我渐渐地发现他变了,英语单词写得很规范,读英语的声音越来越大,并且还经常用英语和我打招呼,和学生用英语交流,在月考的时候,英语成绩名列前茅。
2. 拉钩
磊磊是一个爱笑、爱动的男孩,但我发现他很聪明,就自制力差。每读几个英语单词就玩起来了,我多次与他聊天,发现他喜欢背而不喜欢写。于是我就对他说,如果他能坚持认真听讲,我就不给他布置书面作业。他听后,根本不相信我的话,瞪大眼睛,但从表情上可以看出他是不相信的。这时我灵机一动,使用小孩的办法,“拉钩上吊,一百年不变”,他真的和我拉钩,但他仍然不信。拉钩的第二天,当我走进教室,再次和我拉钩。我愕然,突然我想起来了,这一切都在我俩之间发生,学生们都没在意,我和往常一样,认真地给学生上课,也没太注意他,只是发现我的问题一提出来,他就举起手来,并且回答正确,我及时地表扬他,但其他的事情只字不提,只有我和他心里明白,我们两个各有各的目的,快下课时,我布置作业,学生都在认真记,只有他看生去很轻松,并且很有成就感。我下课后刚到办公室坐下,他就气喘吁吁地找我,问道:“教师,你说话当真算数,你看到我今天的表现了吗?”我向着他笑了笑,伸出了手再次与他拉钩,并且高声地对他说:“当然算数,你表现很好,教师非常佩服你,只要你明天听写全对,不用写作业了。”他高兴地给我一个拥抱,跑了。至今他一直认真听课,也不知啥时他竟然写起作业来,并且书写也比以前好了许多,英语成绩在逐步提高。我真是太感动了,一个小小的拉钩动作竟然如此有效,我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越来越自信,他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3. 五个单词
【关键词】 小学 语文 古诗词 意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虽短,但语言精炼优美,意境深大。“语言训练,欣赏意境”是古诗的教学目标,“以学法指导为纲贯穿教学过程”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古诗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不脱离语言训练,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情境熏陶、情感教育、想象教育;学法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解字词的方法,整体理解的方法,推敲品味诗的语言进而想象意境的方法,指导朗读的方法。
大家都知道古诗产生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古诗中出现的生活片段很难让现在的孩子接触和体会。所以单靠教师的只字片语很难解释清楚,孩子们也无法体会出相关的诗意。这时就要教师借助多媒体,制作课件,让学生通过声像、视频去了解历史、了解过去,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诗意,也帮助学生拓展了课外知识。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
欣赏古诗语言、意境美,必须读懂诗句先过语言关。这是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语言训练的方法是:理解、翻译(把书面语言翻译成口头语言)、复述、朗诵,从而达到积累活用,内化为自己语言的目的。古诗语言非常简洁,和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它多是单音节词,所以要教学生逐字落实理解,从而读懂诗句。
明诗意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是一个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从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第一环节逐一落实字词以后,通过对每个诗句的串连通释,在整体上把握全诗。
语言训练有识形、解义、运用的训练,也有以声传情的训练,通过诵读,使优美的文学作品深入内心,古诗教学尤其讲究诵读。
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按“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的程序进行的,每一步都以“短平快”的一问一答为主,整堂课百分之百地顺着沿设路线推进。在这种因化地教学范式面前,孩子的活力蛰伏于教师的权威,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识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那么对于古诗教学,如何发挥教学法有效的作用呢?
以生为本,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所谓“以生为本”就是改变古诗教学由教师引导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安排自学的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教师安排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也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让他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并让学生谈古诗,谈感受。在学生的过程中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还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他们的内心体验才会丰富多彩。
古诗的理解是学生领会诗意、品词赏句的过程。这往往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难点。如果教师让学生在自主感知的基础上,感悟诗意,说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句子,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调动自己的情感来理解诗意,读出自己的喜与恶,使自己的阅读情感与诗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这时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就理解了古诗,我想此时的教学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的教育故事:争做环保小卫士
孩子们到了大班后,语言等各和绘画、计算、创造、表演等能力中,都能按自己的想法大胆发挥和想象创造,他们总有说不完的话,交往能力也逐渐增强,可是孩子的动手能力并没有提升多少,在家里孩子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了动手的机会。为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环保意识,我上了一节关于《垃圾分类》的活动,垃圾分类对孩子来说比较新颖,活动中幼儿特别的积极都在那讨论什么垃圾应该放到什么垃圾桶?孩子的兴趣特别浓厚。我们班购买了垃圾分类的玩具卡片,每天小朋友都争着玩。
看到孩子对垃圾分类玩具这么喜欢,我想现实生活中孩子的表现会怎么样呢?我们班分别设立了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三种垃圾桶,有一次我专门把垃圾扔在地上,看小朋友的反应,其中赵晨博小朋友跑的最快,“老师东西掉了”,我说:“不要了你帮老师扔到垃圾桶”。他就在那想了一会,拿起废纸扔到了干垃圾的垃圾桶,后面好几个小朋友都在喊,“不对,不对”,应该扔在可回收垃圾桶,那个能卖钱。我就在想我们干巴巴的每天给孩子讲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如果用通俗易懂或者是朗朗上口的儿歌教孩子垃圾分类会不会更好。最后我找了一个儿歌“蓝色回收又能卖,红色有毒又有害,绿色剩菜瓜果皮,黄灰桶里放其他”。我给孩子布置了家庭任务,晚上回家对家里的垃圾进行分类,并拍视频发给老师。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我就发现孩子一边分类一边念儿歌。
第二天我夸奖了每个孩子,孩子们都特别开心,都给我说“老师我都会垃圾分类了,我妈妈都不会,我还给她教了”等等。孩子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我就说我们光教会妈妈还不够,我们要教会更多的人,我们要做一名“环保小卫士”。孩子们都信心满满,每次户外活动只要看到垃圾,都会捡拾并且分类。
通过这次活动,我深深的反思了一下,只要我们引导得当,放手让孩子去实践,每个孩子都可以做的很好。
1. “诵读”中教育学生的语言能力 能够流传下来并被编入语文教科书的古诗,它不是呆板八股文,它是表情达意、状物写景的明理工具,它具有丰富的情意性、思想性,充满了人文关怀。所以,老师在教学朗读古诗中要抓住古诗的用韵、平仄、句式、味道、感情,还有重点词语,优美的语言特色,让学生在朗读中品位,琢磨,理解;还要求学生数读中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感情。
古诗几乎都押韵的,读起来都是琅琅上口的。除了要求学生读准确,古诗的韵味最重要。毕竟,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还没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老师在范读中,透过文字,注入感情,“让诗歌是用以达到目的地的事物”。利用古诗的“工具性能”,教育学生文字的美、语言的美、思想的美,所以,优美的朗读首当其冲。
例如,《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游子吟》、《赠汪伦》、《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泊船瓜洲》等古诗表达的是浓浓友情、亲情、乡情等,老师`范读的时候,用深情,稍微慢的语气。如《晓出净慈送林子方》、《绝句》、《江畔独步寻花》、《咏柳》、《》等写自然景物美丽的诗歌,用清快明朗的语气来读。又如《春种一粒粟》,《蚕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上渔者》表达了诗人对穷苦劳动人民不幸的生活的深切同情,所以用缓慢的、有点低沉的语气来读,把重要的词重音读。“农夫犹饿死”这句,“饿死”要读出那种控诉的语气来。
2. 在多元诵读中抒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 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2) 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3) 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3. 读出感情 注意节奏 初读成句,研读成意,品读体会,那么自然就进入诵读环节了。诵读是情感的升华,更是教学环节的拓展、巩固的延伸。教学古诗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个读,加之绘声绘色的齐读,注重停顿和节奏,让节奏和音律的美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境界,理解诗的内容。如《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语气要缓慢,“使”后要稍停顿。下面诗句按平长仄短的规律试读: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才能令诗有韵味,才能诵读有感情,与作者心灵产生碰撞,达到共鸣,从而真正地走进文本。
[关键词]学校与雇主的距离 职业教育政策
[作者简介]张慧霞(1978- ),女,河南新郑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社会保障。(北京 100029)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009-03
校企合作是学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要求。从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来看,在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工业化之前和初期,职业教育是企业的内部功能之一。伴随生产领域对人才的大规模需求,以高效率培养统一规格人才的专门化职业学校逐渐产生,同时也带来危机,即远离生产场景、脱离生产功能的职业学校不可能“闭门造车”。因此,如何重新建立并维持与企业的关系,成为现代职业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
从学校职业教育的实践来看,标准化、规模化、高效率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企业参与办学”为前提的。因为,“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相比总有距离;无论学校的实训设施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生产设备相比总有距离;无论学校的专业课师资如何‘双师型’,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相比总有距离。企业拥有新技术、新工艺、新生产设备、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①因此,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雇主)的距离远近,对现代职业学校尤为重要。为了拉近、缩小职业学校与雇主的距离,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各国际组织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就我国而言,自2005年以来出台的职业教育政策也可放在“学校与雇主距离”这一框架中来分析。
一、学校与雇主的距离:雇主介入职业教育的国际经验和观点
为保障职业教育的质量,各个国际组织都非常重视“雇主、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了各种政策措施,拉近学校与雇主的距离。
1.欧盟:学校与雇主的密切关系是保障职业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质量、合作、公平、流动、透明、开放”是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VET)政策的基本着眼点,而“质量”列为首位。21世纪以来,欧盟制定的各项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和工作计划,都把强调质量问题作为主要议题之一。2004年5月,欧盟理事会通过了《职业教育与培训共同质量保障体系框架》(CQAF),包括模式、方法、监控与测量在内的四大要素,每个要素都有一套为各方共同认可的核心质量标准,其目标之一是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的质量。该框架的建立,为完善欧盟国家质量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职业教育和培训必须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这是保障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一。欧盟倡导职教界与企业界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以拉近学校与雇主的距离,保证职业教育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被欧盟各国普遍认可的做法包括:一是鼓励企业与学校的紧密合作;二是企业主、社会合作者、行会及专业团体直接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设置、内容设计和教学等;三是将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决定权下放到学校或地方有关部门,由学校根据当地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状况来决定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
2.经合组织:为工作而学习、在工作中学习。经合组织(OECD)认为,职业教育与培训对于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OECD在2007~2010年实施“为工作而学习:经合组织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评价研究”项目,提出以下建议:应在职业教育与培训和实际工作之间建立桥梁,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利用工作场所的培训优势,职业教育与培训需要合格的教师和培训师。OECD积极倡导政府、雇主和工会的有效合作,以确保学习与工作的联系,主要观点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应同时满足学生和雇主的需求。职业教育与培训为年轻人提供通用的、迁移性强的技能,以适应转岗和终身学习的需求,同时,也要为他们提供专门技能,以满足雇主的现实需要。其次,鼓励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同行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使教师有机会更新知识,企业的培训师也有更多时间学习如何提高教学技能。最后,在职业教育与培训初期,应较多采用工作场所进行培训,通过明确的学徒合同框架和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工作场所培训的价值。②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机构建立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关系,消除学校与社会的割裂状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修订的关于职业与技术教育的建议书》中,主张职业教育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关系。强调技术与职业教育应与各级各类教育与职业相沟通,消除教育与职业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割裂。UNESCO提出的具体措施包括:在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校的实训场所使用的机器和设备,应适合工作地点的需要,并尽可能地与真实的工作场所相似。从事各个行业的技术和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具有相关的资格和丰富的经验,对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位有深入的了解,最好有相关的实践经验。此外,应当邀请在教育部门之外工作的相关专业的熟练人员,到学校、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讲课,使职业界与课堂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4.亚太经合组织:倡导课堂和工作环境的结合。亚太经合组织(APEC)认为: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他们成功进入社会和顺利就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有很大差距。为了应对生涯挑战和全球劳动力竞争,加强课堂与工作环境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应由政府协调行业机构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以保证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及评价标准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
这项改革的一系列举措体现了“面向雇主”的特征。首先,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为了增强学生的工作技能,加大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专业技能课程(含顶岗实习)的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2/3。同时,强调要按照(雇主、企业)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其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构建与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与继续学习方向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即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获得两个证书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再次,在中职教材改革和建设中,教育部提出开发创新示范教材的六个重点中有三点体现了“雇主介入”的影响,即:以职业标准为依据改革专业课程教材;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更新教材结构和内容;密切跟踪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完善教材更新机制。最后,中等职业专业目录改革体现了“雇主介入”的影响。专业目录体系做出重大调整,设立了专业名称、专业(技能)方向、对应职业(工种)、职业资格证书举例、继续学习专业举例等项内容。这次调整强调了中职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等。此外,为适应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将通过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对话机制,推动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3.校企合作:直接拉近企业与学校距离的制度。第一,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职教集团是新形势下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谋求多赢的新举措,也是实现职业教育为经济服务、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和连锁化方向发展的新模式。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快速发展,目前各省级政府均成立了区域性和行业性职教集团。2005年,各省制定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是各省实现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建立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的多方联动,推动校企的合作共赢。第二,建立产教结合委员会的制度。为了使职业教育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发展,要特别重视制度建设,以此保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逐步推进。近年来,天津市先后建立了产教结合委员会,加大企业参与学校管理的工作力度,形成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产教结合委员会是各职业学校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充分利用行业办学优势,成立的由行业内专家、企业家组成的校企合作组织。第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的途径。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了职业学校与雇主(企业)的资源共享。利用企业生产现场、职工培训基地,进行学生实习实训,将实训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车间与教室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也实现了职业学校与雇主(企业)的优势互补。企业提供资金、设备、技术,院校提供场地和教学仪器,双方共同建立生产型教学实习工厂,使实训基地成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基地和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
三、讨论及评价
1.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关系在制度文本的表述与国外发达国家趋同。如何让制度文本“动”起来,而且“动”时还不走样,这一点很重要。今后制度建设的重点,应当放在如何使现有的制度文本运转起来这方面。
2.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举措中,职业学校始终是政策文本的“主语”,各项举措都围绕职业学校来实施。现有的职业教育政策和实践表明,雇主(企业)介入职业学校教育具有重要价值。我们还缺少以“雇主(企业)”为“主语”的政策和制度设计,这凸显了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行动主体即教育部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势单力薄的事实。
3.在努力拉近职业学校同企业的距离时,政府明显感受到来自企业的阻力。企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探究原因时,大都指向企业缺乏利益驱动和必要的成本补偿、将校企合作看作负担等方面,令当前的校企合作、顶岗实多沦为企业获取廉价劳动力的途径。事实上,企业与学校的关系(距离)是由不同制度环境塑造的,拉近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不但要对当前我国的制度环境有深刻的了解,还要对学校与职业间的本质关系有深入的理解。
4.出于对校企合作效果的失望,国家和地方政策主要立足于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为了实现职业教育实训资源的开放共享,降低建设成本,各地普遍采取依托学校建立“公共实训基地”的做法,但目前对校内实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和效果,尚缺少实证研究。
5.对国际经验的借鉴始终贯穿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在借鉴德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经验的过程中,需要思考我们理解的国外经验是否是完整、全面的,是否换个角度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中外政策文本“趋同”引发的其他思考是:在学习国外职业教育经验的时候,我们在多大程度上继承了本土经验?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对我国的国情如劳动力结构、人口基数等考虑了多少?这些问题都需要全面思考。
[注释]
①工作场所的培训有四大优势:第一,工作场所培训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环境,这里有不断更新的设备、有熟悉最新工作方法和技术的培训师,学生们可以获得实际的技能。此外,在一个真实的环境里,学生们还可发展关键的软技能。第二,工作场所的培训为雇主和潜在雇员提供了双向的信息交流,令今后的招募更有效、成本更低。第三,工作场所的培训能够向市场传达职业教育与培训有价值的信号。第四,参加工作场所培训的学员能够有一定价值的产出。
教育评价范式是指人们以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对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技术进行研究所形成的一系列基本规范,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套能够表征人们对教育价值有某种特定认识的理论与技术框架,指导着人们进行揭示教育价值和建构价值世界的认识活动。西方教育评价理论发展经历了四个时代,测量、目标、决策与人分别是四个评价时代的中心,前三代评价理论在不同程度上强调用科学工具和方法对教育现象进行量化分析,从而确定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做出解释,倾向于实证主义范式。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评价专家库巴和林肯提出了第四代评价理论,第四代评价理论倡导价值多元的信念,强调回应、注重协商、共同建构等理念,主张在尊重各种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谈判进而达成一致的看法,没有评价结果。第四代评价理论改变了前三代评价中出现的管理主义倾向的缺陷,倾向于建构主义范式。
受国际教育评估范式转换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政策导向不断发生着改变。2011年教育部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明确指出建立以高等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和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控和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的评估制度,要求高等院校发挥主体作用。2013年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教高〔2013〕10号),更明确地提出要将学校的自我评估作为评估制度的基础性、前提性的主体工作内容;评估原则中去掉了以评促建的提法;评估结果不分优良中差和通过不通过但直取质量内核。这些变化表明,我国教育评价范式正经历从外部评估为主,向外部、内部评估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是在普通高校教学评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期评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建立起自身的教育教学评价理论,基本沿用的是普通教育的评价理论和体系,在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观方面,价值导向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产生偏差,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多批评和非议。从教育部2008年公布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简称新方案)开始,高职教育评估的理念、方法、技术、导向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校的办学主体地位得到凸现。之后,从各个时期出台的教育文件中可以看出,教育部门一直都在积极推进教育评价体制改革,引导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的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建立并完善自我评估与质量保障体系,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化为学校的自觉行动。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监测评估报告。2011年,教育部连续的教职成〔2011〕6号、9号、12号三个文件中都强调要探索建立职业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机制。同年,教育部要求各地和高等职业院校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2015年底,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明确了外部教育评估的主要任务是鉴定诊断和开方,明文要求职业院校建立自我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具体来讲,就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实际,查找不足并完善提高。2016年3月14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综上,在外部评估的影响并未弱化,而评估的系统性、专业性还有待加强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自我评估与改进显得尤为重要。
二、院校研究对于高职院校自我评估与改进的功能
院校研究对于学校自我评估和改进具有重要的功能。何为院校研究?院校研究是研究者基于本校情境,针对学校管理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所作的分析与咨询研究,是高等学校为改进本校管理决策和运行状况而设定的专门实践领域。从院校研究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分析,院校研究就是高校面对质量、效益和变革问题的理性诉求。高等学校内部进行有组织的或系统化的自我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院校研究在早期就是评估课程,评估与预测学生成就,比较不同的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的态度和满意度等,随后逐渐转向更宏观的高校的规划和资源配置等有关事务的信息搜集与评估活动。何为自我评估?我国台湾地区学者陈汉强认为,自我评估是学校自定义较为具体的目标来自我检讨、自我调整、自我改进,是学校教职员对自己学校的潜力与效能所做的自我分析,是学校评估过程中的核心工作。可见,院校研究与院校自我评估有着历史的、实践的内在联系,院校研究是因应外部问责的需要而产生的,虽然不同于元评估,但是在质量保障方面二者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院校研究能有效提升高职院校自我评估的科学性
院校研究具有应用研究的特点,强调要运用理论的指导及科学的方法,把学校事务中碰到的难题当作课题进行研究,是对学校实际问题的解决;其研究对象就是单个院校,是研究者对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研究,不同于惯常的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研究,自我评估的评估体系中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囊括于院校研究的问题之中。把__院校研究运用于自我评估,能有效提升自我评估的科学性。自我评估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专业规范的约束,而且需要一定的方法、策略和技巧,这就要求院校不能仅仅通过经验总结来完成,而需要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由专业的教育研究人员或经过培训的人员来完成。比如,自我评估如何与外部评估有效衔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怎样写才能做到专业、个性化?再比如,学校自身的质量标准如何界定?在强调学校特色、个性、自主发展的情况下,质量成为一个相对模糊的、动态的概念,那么什么是恰当的、明确的、清晰的、有执行力和易于接受的质量标准。再比如,教学质量监测怎样做才叫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如何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如何确立业务部门的工作质量标准?如何开发科学的适用的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这些都是专业性很强的问题,需要在研究的基础上实施相应的工作方案。
上周六出去听了一个讲座,教授在台上说:“十八岁以后的成年人,不会再接受教育,你只能去启迪他。”话也许有些偏激,却也不无道理。当下有些窃喜,平日里,我就喜欢通过故事启迪学生,没想到今天就找到了理论依据――不同的是,我的学生不但不是年满十八岁的成年人,而且还是稚气未脱的小小少年。
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跟学生讲故事的,已经忘了。这学期担任六年级的班主任,倒是狠狠地秀了一把。也许,从开学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开始了将故事进行到底的不自觉的行程。讲了多少个故事,却早已忘却。只记得大约是第六周的时候,学生在一个访谈活动中问我:“老师,你的记性怎么那么好?”“我的记性很好嘛?”现场的我感觉比较惊讶。“当然好啦,你看你记得那么多故事。”这个小插曲让我知道,那些我顺手拈来的小故事已经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内容他们记取了多少,起码,我已经从数量上给了他们一个意外。
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讲故事的过程既没有抑扬顿挫,也不讲究轻重缓急;所讲的故事不仅缺少扣人心弦的悬疑,更没有让人血脉喷张的。而且,故事大多短促,往往是三言两语抑或是一两分钟就能表述一清。然而,这些小小的哲理故事,却给了学生、给了我很多的启迪,也成了我自己喜欢、学生欢迎的一种很有效的教育方式。
我用《一笔之差,多少条人命》告诉学生,要少写错别字,做事情千万要细心;我用《最容易的考题》告诉学生,做正确的事的前提是正确地做事;我用《只需一分钟》告诉学生,抓紧当下的每一分钟,你可以做成很多事,取得很大的成功;我用《一把椅子的故事》告诉学生,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老木匠的最后一件作品》让学生知道,今天的任何一个不负责任的行为,其结果都会在不远的将来等着你;《乞丐的石头汤》则让学生明白,当一个目标太大时,我们可以将它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随着小目标的逐步实现,成功最终会与你结缘;《脱鞋进舱》使学生知道,成功源于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源于优秀的品质;《危险的墙》则让学生警醒,提醒别人很容易,提醒自己却很难,一切潜在的危险或失败,均源于我们很少及时提醒自己。
一、小故事派上大用场为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带来的几大好处
1、调节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放松学生紧张的情绪
一节课四十分钟,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想要全部集中注意力还是很有难度的。中间相机而行伺机而动插入一个两个幽默风趣而又富于教育意义的小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小故事集中起来;而紧张的时刻,更能起到放松学生情绪的作用。一举多得的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2、寓教于乐,其教育效果远胜于简单的说教
六年级的孩子,十一二岁的年纪,正处于青春初期。逆反心理多少是有一点的。简单的说教,已经很难对他们凑效――因为那些一本正经的道理,他们已经听得不少。让他将这些东西一套套讲下来,其流利程度也许比你差不了多少。但听故事,却是由小孩到老人百听不厌的事――只是你的故事要有新意,“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这类的东西,你还是免开尊口的好。
比方说,我们经常对学生讲“熟能生巧”,生字要抄,习题要练,课文要背,公式要记。可是,很多时候,这些简单机械的练习与背诵毕竟是枯燥而乏味的。如果学生知道了这其中的重要意义,或者是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不是自觉性会更高一点呢?答案自是不言而喻的。为此,我特意为学生讲了《天下第“一”关》的故事,用这个店小二用抹布抹出来的“一”字告诉他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练习造就完美,熟练才能精通。也许,学生会很快将它忘记,但我相信,听故事的过程,刚刚听完故事的瞬间,学生对于这个道理的接收绝对不会是像听你老和尚念经般的左一遍右一遍“同学们,要多读多背多记多练”那个效果所能达到的。
3、重启于心,更能开启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大门
有一个小故事说:一根粗大的铁棒用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撬开一把大锁,而小小的钥匙锁孔里只轻轻地一转就将锁打开了。铁棒很是不解,钥匙的回答却是简单的七个字:“因为我懂它的心。”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其实,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也应该真正懂得他们的心。一个个富于哲理的小故事,在学生愿意入耳的同时,才可能入学生的心。很多时候,我的故事刚刚结束,学生就能很快找到其中的要义,将我想要告诉他们的东西爆料出来。而当学生在跟我聊起什么的时候,学生的一句“就像老师故事里讲的,我不能怎样怎样(我要怎样怎样)”回复我的时候,我就明明白白的知道,这些小故事带来的精髓已经融入到学生的自我意识中去,在日复一日的自我教育过程中,它们将“润物细无声”地慢慢起作用,慢慢改变我的学生。
二、班主任工作其它思考
1、班主任工作需要激情和勇气
一位充满激情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或缺的,激情地投入工作与机械化的工作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充满激情班级就是天堂,机械化管理班级成了地狱。班主任更多的是苦与累,每一位班主任,每天早上七点半进班,下午五点左右辅导完学生才能离开教室。之后看学生打扫卫生,近六点才能离开学校。时间占了不算,对我们学校这样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不管你在不在学校,每天总是提心吊胆,说不准那天他有给你整点什么新花样出来,准会叫老师大吃一惊,再加上家长的不理解,就像冬天里泼冷水,从头冰到脚。面对处于叛逆期的六年级学生,面对他们花样百出的问题,我们很容易就乱了心神,紧锁眉头,责备的话语对学生是无济于事,不乐意接受教育。班主任要不定期地走进教室多观察,把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揪出来,进行教育,这需要充满激情,只有下大精力,教育才有成效。
2、班主任工作需要爱心和智慧
班主任工作只有爱心是远不够的,关键是怎样去爱学生,让班集体成为充满爱的家园。让班集体成为学生的乐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班主任工作科学化。
我们的老师为什么对学生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我想真心的付出还需要讲究方式方法。转化差生需要运用除小故事以外的多种方式,给予爱心,多赞扬、多微笑,多激励,多宽容,少训斥、无讥笑,无谩骂,学生才会阳光、自信,学生才能挺起胸膛抬起头走路。
3、班主任管理学生需要技术和艺术
我以前在教育工作中处理的一些问题,往往显得呆板而程序化。当面对生龙活虎的学生时,总以自己“模式化”的思维来要求学生,一旦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总是急切地忙于处理,缺少冷静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问题也就一茬接一茬,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学生无法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在很多时候都忽略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们只是想到了批评,然后来一句下次别再这样了,知道了吗?而孩子到底为什么这样做,我们却没有去想过,也没有去研究过。总是一听到调皮的学生又惹事了,就先火了,不问为什么就批评了再来一句:知道没有,然后就不闻不问了。批评教育学生不讲究艺术性,结果往往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教育渗不到学生心灵深处。
4、对班级管理工作要有前瞻性。
【关键词】 德育 故事 道理 启迪 美化 滋养 心灵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123-01
随着物质的丰富,精神文明跟不上步履,我校的留守儿童日渐趋多。由于留守的学生缺乏与父母之间的正常沟通造成了许多教育问题,作为教师一味地说教收效甚微,故事是学生们最为喜爱的一种德育载体。故事是认识精彩世界的一扇窗口,是启迪智慧人生的一把钥匙。优美的故事浓缩人生哲理,汇聚智慧点滴。我们借此为突破口运用小故事大哲理的教育法:让故事成为德育的教材,让故事成为德育的载体,用故事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用故事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用故事启迪学生的心灵,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通过课题实践,笔者认为“课前学生讲故事,课堂上教师讲故事,课后读故事”对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收效甚佳。
一、课前故事,美化学生的心灵
在课题的实践过程中,我针对班里出现的不良现象组织学生收集德育小故事,每天都利用课前3至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站在讲台前讲德育小故事。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口语表达的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作为一种新的德育教育模式,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这些故事主要讲述一些古今的先进德育事例,还有身边的一些典型。由于这些典型人物具有典型性,令人感动,充分满足了学生求新求趣的心理;同时小故事讲述时间短,形式活泼,避免了简单说教式的干瘪枯燥,乐于为学生们所接受,使他们在快乐和趣味中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心的浇灌、美德的熏陶。
二、课堂上的故事,启迪学生的心灵
1. 班会课上的故事,有的放矢。如果班会课上总喜欢对学生讲大道理,要求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时间一长学生对你的讲话耳熟能背,就显示出已经知道或不耐烦的神色,讲话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因此,我对自己的讲话进行了加工处理,发现用小故事进行教育效果甚佳。如我班的少君同学。自开学以来,她上课不专心听讲,各科作业经常不完成,考试的成绩只有三、四十分;课后有时还和一些不良少女玩,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找少君谈话后,我才知道她是一个留守儿童。少君的父母离婚后,妈妈走了、爸爸出外打工赚钱养家,日常生活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缺少管束的她自觉性又差,因此成了一个“问题”学生。针对这一问题我给大家讲了“全国十大自强奋进留守儿童”的故事。其中《遥望星空》的小亚楠给学生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学生们在班会课后的感想流泻下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遥望星空的故事》中的小亚楠让我反思自己:我的父母在我的身边陪伴着我,可我还不知道满足,总是找这样那样的理由找父母的不是。有时嫌弃妈妈长得不漂亮,甚至讨厌她来我们的学校找我,有损我这个大队长的面子。听老师讲了小亚楠的故事,我觉得自己太自私了,我都为自己的过去感到惭愧,愧对我胸前的队徽。我回家一定真诚地对妈妈说声对不起!”
少君也在感想中这样写道:“《遥望星空的故事》让我明白一个耐人寻味道理:一个人只要有信念、有理想,通过不懈努力,理想总会实现。父母虽然离婚了,但我有自己的父母,和小亚楠比起来我是幸运的,我还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呢?”听了这个故事,有这方面问题的学生们自然会明白今后怎样做。
又如今年的校动运会上,我班的学生垂头丧气。我为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班级的热爱、培养学生乐观豁达、勇敢顽强、奋发向上的良好品质。在动员会上我就给大家讲了《斑羚飞渡》。
讲完了这一故事,同学门都感动了。从他们的眼中,我发现故事给了他们很大的震撼,一个个的眼神中都流露出了信誓旦旦的承诺。如我所愿,他们在运动会中表现得非常好,参加比赛,后勤工作,都尽心尽力,井井有条,结果是在校运会上我班取得团体总分第一名。从这次活动中我认识到:一个有意义的小故事的魅力会比你最富有鼓动性的言词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会让你得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2. 语文课上的故事,入心入脾。德育教育不能只在品德课堂上或专题活动中,而应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时时刻刻、点点滴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方面都成为了很好的德育话题。
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第9课《老人与海鸥》(语文s版)描写了老人爱海鸥,海鸥对老人有情有义的回报。在教学中,我注意除了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还让学生们去感悟人与动物之间因为相互付出收获的和谐、默契美,去体会一个人真心为动物付出真、善、美的一面。
三、课后读故事,滋养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