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产业调查报告8篇

时间:2022-06-09 19:12: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产业调查报告,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产业调查报告

篇1

一、我区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四)、第三方物流发展迅速。随着我市鸿运、良乡、王舍物流园的建立,我区第三方物流队伍迅速发展,初步形成零担、专线、联运、快递、危化品运输等网络覆盖全国。宏信化工、催化剂公司、兴鲁化工、永大化工、凤阳彩钢、华安新材料等企业物流逐步向第三方物流拓展,加快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银座、利群等商贸连锁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的物流设施整合改造,投资新建了一批配送中心,带动了第三方物流的迅速发展。

(五)、当地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为物流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四大专业市场持续的繁荣和发展,带动了为市场服务的物流业。据不完全统计,这四大专业市场物流圈能辐射全国十几个省市,各种专线、零担、联运网络辐射面越来越大,越来越灵活和便捷。我区的支柱工业企业采取全面外包主辅剥离物流公司的方式,释放了大量的物流资源,也带动了第三方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降低了企业成本。

二、我区物流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物流企业对现在物流认识不够。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物流企业,对现在物流是为工农商贸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物资供应和保障的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组织技术,以信息化为支撑,整合生产资料供应、运输、加工、仓储、配送、包装、金融服务、回流回收,以降低物流成本为目的,最终实现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理解不够清晰,内涵掌握不够系统,对现在物流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比重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制约了物流资源和功能的释放,束缚了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不利于物流服务业的推进和发展。大多建立在低水平的无序竞争运营之中。

(二)、从宏观上没有统一的规划。物流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产业布局缺少统一、科学规划。各物流公司各自为政,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比比皆是,这样不但浪费了有限的土地、人力、资金资源,分散了我们的整体实力,影响了我们做大做强的物流产业,还削弱了物流产业的竞争力,使我区的物流产业形成了现在的铺天盖地的多,顶天立地的少的不利局面。

(四)、专业化物流和精细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物流企业专业化和精细化与供应链的一体化配套的服务水平不高,突出表现在小、散、乱,形不成规范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物流信息尚未达到共享共用,造成物流企业间以及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性的运输、仓储服务,难以满足专业生产所需要的专业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的服务。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滞后,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结合得不够。

(五)、管理不到位,物流企业诚信意识缺失。由于我区目前还没有对物流产业实施统一的管理,职能部门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因此致使政府对物流产业管理的不到位。由于管理不到位,再加之各种法规体系不健全,政策措施不配套,使的物流企业盲目相互压价,无序恶性竞争。服务质量低,不讲诚信,代收货款占为己有时有发生,无照无证经营现象存在。

三、对我区物流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成立统一领导管理机构,强化管理。成立以区分管领导为组长,由经信局、发改委、交通局、贸易局、地税局、工商局、公安局为成员的统一管理领导小组,集中对物流产业进行整治和管理。为我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领导管理体制。在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基础上,聘请物流专家对我区的物流的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产业布局、产业发展重新进行规划,制定中长期物流产业规划,按照规划逐步发展实施。

(二)、优化物流产业的政策发展环境。现在物流业发展的关键是制造业主辅分离,向物流企业释放物流资源。调查中发现,现在发展比较好的物流企业,主要是从大型制造企业自身剥离出来的企业物流实体,这类企业具备满足制造企业专业化生产所需要的配套服务,形成生产前物流供应服务与企业内部流程再造相匹配,与生产后商贸物流相接轨的供应链一体化整体服务功能,从而推动物流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支持制造企业主辅分离的政策环境,落实《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XX)51号),推动物流企业增强一体化的服务功能。尽快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让物流企业享受有关差额税收政策。按照物流一体化运作的需要,和公平赋税的原则,将物流的运输、装卸、搬运、仓储、等环节的营业税统一调整为3%。加强交通运输管理,严厉打击公路三乱,免除企业不合理负担。

篇2

一、××镇珍禽产业现状

××县××镇珍禽产业始于2008年5月,是××镇大学生村官引进的该项目,在××村闲置的蘑菇大棚中试验养殖,同时成立了××镇苏阳养鸡专业合作社,在技术和市场相对成熟的情况下,带动当地十名大户从事山鸡、贵妃鸡、火鸡和孔雀的养殖过程中,主要以山鸡为主,其它珍禽品种还在试验养殖过程中,山鸡养殖主要集中在××和集东村两个村,目前,大学生村官带动的养殖区占地50亩,拥有育雏室5个,成鸡室29栋,山鸡活动场一万平方左右,拥有成鸡近3000只,脱温鸡2000只,雏鸡4000只,种鸡100只,其他珍禽达到300只。主要销往上海、苏州、常州和江阴等地,仅去年销售山鸡达12000余只,实现销售额48万,帮助12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几位大学生村官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经过细致调查研究,决定把发展中草药山鸡养殖及加工项目作为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以山鸡等珍禽养殖和中草药种植的循环经营为载体,拉动大户,带动贫困户。××镇政府已把该项目作为2010年重点农业项目进行大力扶持,在集东村征地100亩,打算投资200多万,从事正规化、规模化产业开发,把珍禽产业作为××镇的特色产业,潜力产业,朝阳产业强力推进。

二、××镇珍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规模小,档次低,竞争力弱。

如果把我镇珍禽产业,放在全省的大环境中,与泰州、盐城地区相比,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产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够强。我镇珍禽产品以初粗产品为多,在饲养技术方面缺乏拳头技术。以××镇苏阳珍禽养殖基地为例,所饲养的山鸡啄羽现象比较严重,目前还无法有效解决的方法,造成山鸡饲养周期变长,外观不美丽,以至于出售价格偏低,直接影响了养殖户的收入。所以说,档次提不起来,竞争力相对弱。

2、产业规划不统一,生产经营盲目性大。

本地的珍禽产业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组织机构,行业协会不健全,缺乏科学规划和引导,造成整个地区的产业就像一盘散沙。很多养殖户盲目地、凭感觉生产经营,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配置,限制了饲养技术的更新和水平的提高。各养殖户为了争市场、抢客户,竞相抬价压价,在本地、本行业搞恶性竞争,形不成竞争优势,降低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行业平均利润。

3、品牌意识差,创新能力不强。

××镇现有的珍禽产业中,虽然有的产业达到了一定规模,在全省市场上占的份额也不小,但是缺乏过得硬、叫得响的品牌。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创品牌的意识,认识不到品牌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二是走“捷径”,挂名牌。热衷于和名牌“联合”,进行“贴牌”加工,把自己的产品挂上别人的牌子销售,甘当人家的加工车间和“打工仔”。

4、产业链条不完整,专业化分工程度低。

一是链条不完整,纵观全国市场来说,从事山鸡等珍禽品种加工的企业极少,近乎可以用“没有”来形容,山鸡的销售主要还是分布在饭店、宾馆、还有就是零售,这样就给珍禽养殖户带来了很大的市场风险,也压缩了市场需求,缺乏产品终端客户,就造成了产业链条不完整的现象,目前,在我省的珍禽产业中,还没有一家规模较大的珍禽产品的生产企业。二是产品扎堆,雷同度高。三是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这两点主要体现在研发人才缺乏和没有专业化的分工。

三、对策及建议

在一定意义讲,经济的竞争就是产业的竞争,产业的竞争就是特色产业的竞争。要根据农业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特色规模化、规模品牌化、品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强化措施,推动××镇珍禽产业加快发展。

1、加强引导管理,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农产品企业限于自身能力的原因,对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有时很难有全面、准确的把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管理资源,为本地的珍禽行业提供咨询服务,让珍禽产品开发企业随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要从产业的发展规划入手,加强科学引导管理,逐步把本地珍禽产业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特别是珍禽产业所在地的县(市、区)和乡镇政府要把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根据资源情况和行业特点,制定好相关发展政策,引导资本投向。建议由县农工办牵头,尽快制定全县珍禽产业发展规划,以县政府的名义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县珍禽产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各类珍禽产业发展的具体工作思路和目标,使每类珍禽产业都有人管、有人抓,进一步聚合生产要素,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本地区的珍禽产业驶上“快车道”。

2、提升珍禽产品开发

企业的素质,培植壮大龙头企业。骨干龙头企业知名度高、带动力强,在整个珍禽产业发展中发挥着“火车头”的作用。要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作为珍禽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通过政策扶持、“放水养鱼”等措施,促其上规模、上水平,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要继续抓好珍禽产品开发的人才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养殖户的整体素质,为地区产业长足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本地区选拔个别发展潜力大的珍禽产品开发企业,对资金、用地、用电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鼓励引导参股、联合、兼并,迅速实现规模扩张,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3、搞好科技创新,争创著名品牌。产业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核心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要引导优势特色农业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积极与科研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建好技术研发中心,为企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品牌是企业的招牌、产品的名片,是构筑特色产业的基础。要引导农产品企业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借助参加农展会、展销会等会展的机遇,搞好品牌宣传。同时,要在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的基础上,开发强势产品,打造地方名牌和企业品牌。

篇3

一、镇概况及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镇系县西大门,是全县工业、经济发展重镇之一。镇驻地离县城72公里,全镇幅员面积62.26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东径104°52′5′-104°53′50′,北纬28°13′52′-28°19′11′,东西长10.9公里,南北宽9.98公里,海拔高度在550-1456.7米之间,地貌单一,全为低中山区,土壤以黄壤为主,有少量紫色土和水稻土。平均温度14.5℃,常年日照1000.2小时,平均降雨量1840毫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适中,雨热同季,无霜期可达300天。现全镇辖9个村,58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云龙社区),总人口10800人。

镇东接苗族乡,南连毓秀苗族乡,北靠梅硐镇,西邻县底硐镇,处于县、、三县交界处,均与三县形成公路网络,交通便利,地下矿产资源种类繁多,以石灰石、煤碳、硫铁矿、高铝矿为主,全镇现有6个煤矿,3个硫铁矿,瓦斯发电厂1个,采石场5个,太平工业园b区、矿业公司、集团落户,镇建“工业大镇、经济强镇”已初具规模。镇内旅游资源丰富且极具特色,喀斯特地貌随处可见,大小溶洞50多个,是石海洞乡风景区之一,且位于蜀南竹海、石林-博望山、县僰人悬棺的中心过渡地带,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2013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gdp)65311万元,同比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8810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3015万元;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684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40320万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4750万元,;新包装项目3个(漆树、生猪、煤矸石砖厂),新引进项目3个(联友医院、加兴村现代农业基地、新塘村新村建设项目)。

但结合近年的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情况,从三次产业看,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低;工业总体增长乏力、后劲不足;服务业发展缓慢。具体表现为:

(一)农业规模化集约经营能力不强。综合分析三大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农业所占比例甚小,农业结构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受地形、水源、气候条件的影响,主要种植农作物为玉米、烤烟、蚕桑,种植规模有限,农民增收点不足,受政策调整和生产成本上升影响大,农业龙头企业缺乏、带动力不强,农业标准化、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基础较为薄弱。

(二)工业发展总体上传统粗放、发展后劲不足。一是产业结构单一。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煤炭企业入驻以来,的工业就主要是以煤炭采掘业为主,经济发展长期立足于对煤硫资源的开发之上,而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几乎没有;二是企业规模偏小、效益不高。尽管镇目前有煤矿6个,还有采石场、瓦斯发电厂等,也有、等大型企业集团落户,但煤矿大多为9万吨、15万吨的高瓦斯矿井,发展规模有限,采掘方式、采掘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完善,技改投入大,再加上近年来煤炭市场行情的持续低迷、安全环保压力的增大以及地质灾害等因素的影响,煤炭企业发展困难重重。而其他企业则也同样面临资金不足、市场低迷、投入产出效益低下等问题;三是与传统主导产业配套的项目不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基本上是相同或相近企业,且集中在有限的几个村(社区),难以带动全域经济发展,导致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

(三)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服务业增长主要依靠传统商贸、物流等消费业带动,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少。旅游业发展水平低下,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有限,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缺乏品牌旅游产品,吸引力不强。服务业发展无法与其他产业发展互促共进,减缓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

二、镇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与途径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奋力崛起的根本途径,而经济转型的核心在于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镇而言,就要围绕建设“四个”的发展目标,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转轨发展路径,结合自身实际来明确方向、找准定位。

(一)要以优化为主线加快农业转型。一方面,要加快产业类型的提升。2013年,镇实现移栽烤烟3234亩,收购干烟39.6万斤,新栽和嫁接蚕桑520亩,产茧8500公斤,在洛浦、新塘栽种优质核桃1800亩;在天星村种植桃树和李树共400亩;新栽植方竹笋1000亩;在加兴村种植大樱桃300亩,建成年出栏200头的肉牛养殖基地一个,建成年出栏1000头和600头的规模养猪场各一个。今后,镇还将继续大力发展烤烟、蚕桑、方竹、桃李等农作物,特别是充分利用自然气候优势,推进以大樱桃、漆树、金银花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作物的种植,及时总结运用成功种植经验,以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为契机,加快土地流转,继续扩大栽种面积,积极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产业大户;同时加快农业功能转型,从追求农业的单一功能向追求多功能农业转型,推动农业向多功能、可持续化方向发展,注重优势特色产业与生态旅游、休闲观光、文化传承开发相结合,以延伸农业产业链,建设农业发展产-供-销体系。另一方面,要以设施农业为突破口,利用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营方式优化和提升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水平,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二)要以技改扩能为手段加快工业转型。镇属于传统的工业乡镇,工业经济一直是经济的支柱,但当前煤硫矿山已进入深部开采,受国内外经济形势、资金、政策、人才、技术、意识等因素的制约,安全生产压力巨大。面对“工业、生态”的发展目标,未来工业经济发展的出路必须建立在工业转型的基础上。一是保安全、抓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管,特别是对煤硫矿山企业的监管,要突出抓好全员安全意识提高,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力量,规范管理,措施得力,重点抓住通风瓦斯、水患、顶板、机电运输等方面管理,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下,做大做强工业产业,由大企业、大集团引领煤硫产品深度开发;抓住列入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契机,努力争取国家资金、项目等政策支持,升级发展矿业经济。深入推进煤炭企业清理整顿和兼并重组,加大提升矿山企业技改规模和进度,高标准稳步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确保所有煤矿二级以上达标,硫铁矿三级以上达标。二是重环保、促发展。要抓实环境治理,加大环保工作执法检查力度,严处破坏环境行为;规范企业污染物的排放,要求所有企业必须建立排污处理系统并正常使用;严格依法关闭重污染企业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同时,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围绕煤硫深加工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引入新兴工业,并注重与周边地区强势产业的错位互补,打造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能够发挥优势、体现特色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

(三)要以产业互补为目标壮大第三产业。一是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业,力争尽快组建1个物流公司,提高产品运载能力;再建一个中等规模的购物超市;新建1—2个商务宾馆;打造2个度假休闲星级农家乐;提高餐饮服务水平;规范发展文化娱乐市场。大力实施通信、有线电视入户工程,全面提升信息网络质量,提高广播电视、宽带普及率。进一步健全完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教育服务、社区服务等行业,同时培育发展文化产业,梳理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寻找资源与市场的“结合点”,加强对文化品牌的策划宣传;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发挥镇域内桃花源、穿山洞、一线天、神龙洞、神烟洞、神风洞等旅游资源独特优势,加强旅游资源潜力开发,立足城乡环境示范村、文明村社、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利用镇位于兴长交界处,即位于蜀南竹海、僰人悬棺以及石林的片区旅游中心过渡带的地理位置优势,借助于建设旅游发展城市以及旅游发展政策,再联合九丝王城、融入僰苗文化,凸显旅游集聚效应,将旅游发展与生态农业发展相结合,以乡村旅游带动旅游经济。

三、镇产业转型升级的注意事项

产业转型升级既是一个宏观战略问题,也是一个现实微观问题;既是市场的主体行为,也是政府的职责。在此过程中,镇党委、政府必须对产业转型升级要有前瞻性、全局性的认识,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领、政策激励、项目推动等方面的作用,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要强化导向机制。一是要充分发挥规划导向作用,结合镇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态势,强化调查研究,科学制定并及时调整符合实际的发展空间概念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格局,明确阶段性发展目标和重点。二是要强化利益导向机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既是市场调节的企业主体行为,也需要来自政府的推动和制度的激励约束,一方面要在用地、融资、服务办证等方面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另一方面要在职权范围内用活上级政策,合理制定本镇产业倾向政策。坚持以利益导向促进土地、资金等要素的优化配置,为产业转型服好务。

(二)要树立发展信心。作为传统的工业强镇,煤硫资源开发终有枯竭,在当前安全环保压力日益增大、企业生产成本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必须以产业转型保证可持续发展已是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共识,但问题是产业转型升级也会带来短期内的“阵痛”。以去年煤炭企业停产整顿,政策性关闭大树子煤矿、兴星煤矿为例,其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财政收入的减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下降和经济的短期萧条。镇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产业转型升级“阵痛”存在的合理性,从而科学预见、沉着应对,要加强对引导监管,加大对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探索建立落后生产能力淘汰机制,致力于自主创新,同时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宣传引导,树立科学发展的信心。

篇4

一、××镇珍禽产业现状

××县××镇珍禽产业始于20xx年5月,是××镇大学生村官引进的该项目,在××村闲置的蘑菇大棚中试验养殖,同时成立了××镇苏阳养鸡专业合作社,在技术和市场相对成熟的情况下,带动当地十名大户从事山鸡、贵妃鸡、火鸡和孔雀的养殖过程中,主要以山鸡为主,其它珍禽品种还在试验养殖过程中,山鸡养殖主要集中在××和集东村两个村,目前,大学生村官带动的养殖区占地50亩,拥有育雏室5个,成鸡室29栋,山鸡活动场一万平方左右,拥有成鸡近3000只,脱温鸡20xx只,雏鸡4000只,种鸡100只,其他珍禽达到300只。主要销往上海、苏州、常州和江阴等地,仅去年销售山鸡达120xx余只,实现销售额48万,帮助12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几位大学生村官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经过细致调查研究,决定把发展中草药山鸡养殖及加工项目作为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以山鸡等珍禽养殖和中草药种植的循环经营为载体,拉动大户,带动贫困户。××镇政府已把该项目作为20xx年重点农业项目进行大力扶持,在集东村征地100亩,打算投资200多万,从事正规化、规模化产业开发,把珍禽产业作为××镇的特色产业,潜力产业,朝阳产业强力推进。

二、××镇珍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规模小,档次低,竞争力弱。

如果把我镇珍禽产业,放在全省的大环境中,与泰州、盐城地区相比,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产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够强。我镇珍禽产品以初粗产品为多,在饲养技术方面缺乏拳头技术。以××镇苏阳珍禽养殖基地为例,所饲养的山鸡啄羽现象比较严重,目前还无法有效解决的方法,造成山鸡饲养周期变长,外观不美丽,以至于出售价格偏低,直接影响了养殖户的收入。所以说,档次提不起来,竞争力相对弱。

2、产业规划不统一,生产经营盲目性大。

本地的珍禽产业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组织机构,行业协会不健全,缺乏科学规划和引导,造成整个地区的产业就像一盘散沙。很多养殖户盲目地、凭感觉生产经营,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配置,限制了饲养技术的更新和水平的提高。各养殖户为了争市场、抢客户,竞相抬价压价,在本地、本行业搞恶性竞争,形不成竞争优势,降低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行业平均利润。

3、品牌意识差,创新能力不强。

××镇现有的珍禽产业中,虽然有的产业达到了一定规模,在全省市场上占的份额也不小,但是缺乏过得硬、叫得响的品牌。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创品牌的意识,认识不到品牌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二是走“捷径”,挂名牌。热衷于和名牌“联合”,进行“贴牌”加工,把自己的产品挂上别人的牌子销售,甘当人家的加工车间和“打工仔”。

4、产业链条不完整,专业化分工程度低。

一是链条不完整,纵观全国市场来说,从事山鸡等珍禽品种加工的企业极少,近乎可以用“没有”来形容,山鸡的销售主要还是分布在饭店、宾馆、还有就是零售,这样就给珍禽养殖户带来了很大的市场风险,也压缩了市场需求,缺乏产品终端客户,就造成了产业链条不完整的现象,目前,在我省的珍禽产业中,还没有一家规模较大的珍禽产品的生产企业。二是产品扎堆,雷同度高。三是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这两点主要体现在研发人才缺乏和没有专业化的分工。

三、对策及建议

在一定意义讲,经济的竞争就是产业的竞争,产业的竞争就是特色产业的竞争。要根据农业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特色规模化、规模品牌化、品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强化措施,推动××镇珍禽产业加快发展。

1、加强引导管理,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农产品企业限于自身能力的原因,对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有时很难有全面、准确的把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管理资源,为本地的珍禽行业提供咨询服务,让珍禽产品开发企业随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要从产业的发展规划入手,加强科学引导管理,逐步把本地珍禽产业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特别是珍禽产业所在地的县(市、区)和乡镇政府要把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根据资源情况和行业特点,制定好相关发展政策,引导资本投向。建议由县农工办牵头,尽快制定全县珍禽产业发展规划,以县政府的名义下发 《关于加快推进××县珍禽产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各类珍禽产业发展的具体工作思路和目标,使每类珍禽产业都有人管、有人抓,进一步聚合生产要素,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本地区的珍禽产业驶上“快车道”。

2、提升珍禽产品开发企业的素质,培植壮大龙头企业。骨干龙头企业知名度高、带动力强,在整个珍禽产业发展中发挥着“火车头”的作用。要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作为珍禽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通过政策扶持、“放水养鱼”等措施,促其上规模、上水平,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要继续抓好珍禽产品开发的人才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养殖户的整体素质,为地区产业长足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本地区选拔个别发展潜力大的珍禽产品开发企业,对资金、用地、用电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鼓励引导参股、联合、兼并,迅速实现规模扩张,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3、搞好科技创新,争创著名品牌。产业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核心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要引导优势特色农业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积极与科研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建好技术研发中心,为企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品牌是企业的招牌、产品的名片,是构筑特色产业的基础。要引导农产品企业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借助参加农展会、展销会等会展的机遇,搞好品牌宣传。同时,要在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的基础上,开发强势产品,打造地方名牌和企业品牌。

篇5

一、汉中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汉中旅游业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努力下,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顺应国内外旅游业迅速发展的趋势,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接待事业型”到“一般产业型”,再到培育“支柱产业型”的过程,为实现汉中经济跨越式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一)旅游资源优势明显。汉中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称,旅游资源雄厚,发展潜力巨大。全市共有50个基本成熟的景区(点),其中纳入世界教科文组织的生物保护圈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保护单位18处;国家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有以古汉台、拜将坛、古栈道、武侯墓(祠)、张骞墓、蔡伦墓、张良庙等为代表的“两汉三国”文化遗产,也有以南湖、红寺湖、南沙河、天台山、朱生态园、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风景名胜和生态旅游区,还有古朴纯厚的秦巴民俗风情。

(二)战略地位已经确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开放兴市,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旅游业成为汉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去年制定了《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今年又决定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政策的出台和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汉中旅游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有所提升,支柱产业的格局初步形成。

(三)旅游工作初显成效。一是旅游环境与市场秩序不断改善。狠抓旅游环境的治理和市场秩序整顿工作,各景区(点)“卫生脏、环境乱、服务差”的现象有了明显改观,一些破坏性建设和低层次开发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综合服务能力及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二是旅游市场促销机制初步建立,旅游宣传和市场竞争意识增强。继凤凰卫视、央视《城市平台》宣传汉中之后,央视《走遍中国》栏目又采播了“美丽的汉中”。市上成立了旅游协会、旅游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点)和旅行社分会,创办了旅游培训中心,制定了行业规范、诚信公约和旅游宣传促销办法,制作了旅游指南手册、旅游宣传光碟,成功举办了首届汉中旅游形象小姐大赛、汉中烹饪大赛,以市场运作方式,举办了“武侯墓文化旅游节”、“汉台荷花节”、“西乡樱桃节”等大型节庆活动,扩大了汉中的知名度,提高了汉中旅游的声誉和吸引力。三是开辟了串联两省三市20多个县(区)的川陕旅游“金三角”,为汉中旅游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四)旅游指数不断攀升。****—****年,13年累计接待海外旅客3万多人次,收入350万美元,接待国内旅客2000万人次,收入10亿元人民币。****—20****年,5年累计接待海外旅客2.4万人次,收入289万美元,接待国内旅客2536万人次,收入24亿元人民币。特别是2002年,创历史最好水平,旅游总收入达6.7亿元人民币,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4.8%。今年以来,旅游市场更是兴旺发达:春节黄金周接待旅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2.5%和23.2%;“五一”黄金周,共接待旅客43.6万人次,旅游收入8530万元人民币,与20****年同比分别增长17.2%和30.5%;“十一”黄金周,共接待旅客21.2万人次,旅游收入3105万元人民币,与20****年同比增长分别为23%和34%。

(五)服务功能日臻完善。交通方面:宝成、阳安、襄渝三条过境铁路,连通北京、西安、上海、武汉、成都、青岛等大城市;108、210、316国道过境里程690.5公里,连接关中和川、鄂、陇的重要路段已基本完工,西汉高速已全线开工;汉中至西安,每天至少3个航班,一个畅通便捷的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其它方面:全市现有旅行社15家(其中国际旅行社一家),有专兼职导游200人;有星级饭店15家,其中三星级5家,二星级9家,有标准床位3000张;能为旅游服务的各种营业性车辆1000多辆,大部分景区都有旅游车直达;直接从事旅游服务人员近万人,间接从业人员3万余人。

二、汉中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汉中旅游有较强的资源优势,旅游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大手笔的旅游规划。汉中旅游景点数量多,但小而散,在资源开发与利用上各自为政、条块分割、无序开发的现象较为严重,“食、住、行、游、购、娱”的配套设施不协调,缺乏包括主题定位、战略布局、规划设计、发展目标、实施步骤在内的科学规划。

(二)管理和经营的能力不强。旅游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的需要。市、县两级旅游存在着机构不全、地位不高、职能不明、缺钱少人的问题;旅游资源归属不同的职能部门,缺乏优化组合的能力、大型项目资金运作能力和经营能力;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没有形成核心;景区管理和经营形式单一,多头管理现象较为严重。

(三)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弱。汉中的景点规模不大、特色不浓、看点不多,再加上受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因素的制约,整个旅游市场人气不旺,众多的旅客不了解汉中,知道汉中的旅客不想来汉中,来汉中的旅客因未能领略特色风情、享受异样休闲环境而后悔,旅游人数远远小于理想的人数,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低。

(四)宣传促销手段过于简单。各县区或景点在宣传促销上,各自为战,牌子杂、影响小,没有形成合力,像今年“十一”黄金周前在西安举办新闻会这种形式太少,缺乏利用大型文化活动、节庆活动、名人效应、媒体促销等形式宣传汉中,致使外界对汉中知之不多,各个景点依然停留在当地群众孤芳自赏的水平,难以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

(五)特色商品开发推介不够。富有汉中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很少,没有一家专门研制生产的大型企业,作坊式的小型生产,大同小异,制作粗糙,质量低下,独特性和创新性不足,再加上没有一个大型旅游纪念品市场,旅游服务部门没有专门向旅客推介汉中的特色商品,来汉中旅游的客人因没有汉色的纪念品而感叹,因土特产加工、包装不精良而遗憾。

(六)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我市旅游业人才资源匮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景区、旅行社、饭店就业人员大多是初、高中毕业生,职工学历偏低;全市有导游资格的200人中,没有一个中、高级导游,有出国领队证的只有2人,有旅游经济专业技术职称的中、高级人员很少,且景区还是空白,专业技术人员少、职称低;市县区两级旅游行政部门中,没有一个旅游专业毕业的本、专科生,中高级管理人才缺乏;尤其缺乏策划与规划人才、经营与促销人才、资本有效运作人才。

三、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汉中目前旅游业的最大问题是人气不旺、游客少、效益差,许多该办的事办不成。而且短期内这种状况不会有大的改变。因此,汉中旅游必须着眼长远,寄希望于将来。从现在起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随着高速公路建成、交通状况改善、桥闸工程竣工、中心城市改造、重点景区修复开发、自然环境整治、绿色汉中目标实现等一系列基础性工程建设的完成,随着人们旅游兴趣的转移,汉中必将迎来旅游大发展的春天。为此,委员们建议:

(一)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市委、市政府已经做出大力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决定,全社会都要响应号召、认真贯彻落实,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献计出力。各县区要把发展旅游业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尽快提出各自的总体发展思路,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市上各部门要结合本部门工作特点做好各自工作,支持并积极参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到服从全局、政令畅通,不扯皮、推诿,不纸上谈兵、敷衍了事;充分发挥旅游致富典型的示范作用,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意识到,发展旅游业同样可以快速致富,吸引其积极投身到旅游事业中来,形成良好的民众支持环境。市上要组织力量,对《决定》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专门检查,行动积极、成绩显著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无动于衷者提出通报批评,把对《决定》的落实情况和年终工作考核结合起来,使市委、市政府关于旅游发展的《决定》真正落到实处。

(二)制定出台旅游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1、规划要力争做到科学。制定出台科学的、合理的汉中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切实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市委、市政府《决定》的重要步骤。制定规划要注意精品线路的开辟、名牌产品的开发、文化内涵的挖掘、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要强调绿色园林的城市建设;重点景区景点要集专家们的智慧,贯彻自然性、历史性、学术性有机统一的原则,设制富有超前性、文化性、娱乐性、互动性、独特性的项目;要发扬地域特色的文化,如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娱乐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生态旅游景区,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做好美化环境的规划。

2、规划要把握旅游主题。汉中地处温带和亚热带的交叉区,是休闲度假、养生静心的绝好地方,发展绿色生态休闲游和两汉三国文化游是汉中旅游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一手抓绿色生态休闲项目的开发、打造、包装,一手抓传统项目的挖掘、充实、提高。

3、规划要凸显旅游布局。汉中作为陕西旅游南线和巴蜀旅游的重要板块,在制定规划时要凸显汉中旅游产业布局,切实抓好市委、市政府《决定》中指出的“一个中心、四条线路、六大旅游区”的建设,同时要注重外面进入汉中的“十个入境口”的基础设施建设。“十个入境口”即:火车入境口,飞机入境口,西汉高速入境口,从西安进入留坝、佛坪入境口,从安康进入西乡入境口,从四川进入镇巴、宁强、南郑入境口,从甘肃进入略阳入境口。完善各个入境口的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美化入境口,发挥汉中旅游的“门迎”作用,达到八方游客为之震撼的效果。

4、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导向性投入力度,用产业化的思维和市场的运作手段,大胆引进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加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连通景区道路,绿化亮化各个景区。

(三)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理顺管理经营体制

培育发展旅游支柱产业,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主导规划,编制符合汉中实际和市场竞争要求的发展规划和开发详规;主导观念,要求各级政府明确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把旅游业放在发展的重要位置;主导投入,导向性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促销的投入力度;主导政策,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地方、部门、集体、个人对旅游业进行开发建设。

政府要改革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逐步理顺和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经营体制。一要切实加强市旅游协调领导小组的工作,完善议事规则,定期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解决旅游业涉及到各有关部门的问题,明确《目标责任书》中各有关单位的任务,并按总分的10%进行考核;二要发挥旅游局的政府职能作用,提升旅游主管部门的执法、监督、协调能力和服务水平;三要成立景区综合服务行政管理机构,负责协调工商、公安、城建、环保、卫生等行政管理工作,推行风景、文物、宗教、旅游等部门合署办公,一套机构,几块牌子,形成发展旅游的合力,为景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四要成立汉中市旅游稽查大队和汉中市旅游服务中心,贯彻旅游法规政策,规范旅游业发展行为,解决各类突发事件和旅游投诉,治理整顿、净化市场、服务游客。

积极推行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制度,逐步改变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积弊,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制、合作制和出售等形式,进行资产、资源重组,转换经营机制,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积极创造条件,及早组建汉中旅游集团。

(四)打造旅游精品项目,树立汉中拳头品牌

1、坚持原则,精心打造精品项目。开发、打造、包装精品项目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先规划后建设原则、特色与精品原则、超常有序开发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要针对市场的需求,策划包装、加工相应的旅游产品;要体现“两汉三国”文化特色,突出生态优势,推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影响大、竞争力强的旅游景点和精品线路;要明确目标,分段实施,有序开发;要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对没有条件开发的旅游资源先保护起来,等条件成熟后再来开发,避免一哄而上,低效开发,破坏、浪费资源,确保资源与环境的永续利用。

4回复:关于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2、选准项目,充分论证旅游品牌。发展汉中旅游支柱产业重点要抓好:以园林城市为目标的绿化建设;以古汉台、拜将坛和城市建设为主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品牌;以武侯墓(祠)、定军山为主的三国文化旅游品牌;以张良庙——紫柏山风景区为主的高山草甸旅游品牌;以朱保护区、长青和佛坪自然保护区为主的珍奇动植物观赏游品牌。

3、放开搞活,努力营造投资环境。在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机制的基础上,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提倡国家、集体、个人合股的形式,内资、外资一起上的形式开发经营旅游景区;在旅游总体规划下,公开拍卖景区开发、经营权,整合民间资本,对旅游景区进行有效开发;实行市级领导挂帅、有关部门配合主抓各个重点项目建设的做法,确保早日完工,早日受益。

(五)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扩大旅游客源市场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宣传促销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导向性地加大投入力度,投入资金并从门票及旅行社、饭店中征收宣传促销费,建立汉中旅游宣传促销基金;要有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立体性的宣传促销策划,整体推介全市旅游景点、精品线路;要稳定传统客源市场、拓展新的客源市场,发挥旅行社的作用,积极组织外地团队来汉中旅游,增加汉中客源;联合知名网络媒体,举办一些有广泛社会参与性的大型网上旅游宣传促销活动;要面向社会,征集汉中旅游宣传口号,借助媒体大力宣传;邀请旅游界和新闻界人士考察我市旅游业,有选择、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大城市举办新闻会;邀请与汉中有渊源的人士回汉中寻迹,使其做好汉中的义务宣传员、解说员;请汉中籍的歌星演唱美丽汉中的优秀作品,在中、省、市媒体播放;全市各相关部门要把各种宣传活动与旅游宣传有机地融洽起来,形成整体宣传合力,力争在开拓新的旅游客源市场上有所突破。

(六)开发旅游特色商品,完善旅游产业体系

要快速提高汉中旅游的总收入,除在“游”字上做文章外,还应在“购”字上下功夫。要开发集艺术性、纪念性、特色性和实用性于一身的特殊商品,反映汉中文化艺术传统习惯及美丽风光,满足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带动旅游产业和其它产业的发展;要兴办和扶持一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组织研制开发旅游特色商品、工艺品和具有民俗特色的纪念品;要建立汉中旅游商品购物中心,销售汉中的系列茶、酒、烟以及颇受旅客青睐的西洋参、黑木耳、松花蛋、牛肉干、中药材等土特产;要完善旅游产业体系,规范旅游商品交易市场,提高旅游购物收入,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发展。

(七)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篇6

[关键词] 外出考察 苹果产业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051-01

2015年9月18日至9月25日,政府副市长刘学智带领沙坡头区分管领导、市县两级林业部门分管领导、专业技术人员,苹果种植营销企业及种植大户等一行14人先后到甘肃省静宁县,陕西省淳化县、洛川县,河南省灵宝市,山西省临猗县,山东栖霞市、蓬莱市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1 区外市县在苹果产业发展中的主要做法

1.1 突出主导地位,行政持续推动

一是体制较为健全。所有考察过的省、市、县,他们都将苹果产业归口到大农业,以市、县设有苹果产业技术开发办、果树研究所及乡镇果树站。二是把苹果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强力推进。特别是静宁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苹果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的第一产业来抓,树立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将苹果产业抓到底的重要理念。三是苹果产业技术力量强大。考察过的每个市、县都有健全的服务体系,形成了集技术研发、试验、推广为一体的多层次、立体化产业技术服务队伍。四是对苹果产业的宣传十分到位,标语处处可见。在沿路前往静宁县的途中,“1亩苹果十亩田,算好收入管好园”、“庄前屋后苹果园,脱贫致富在眼前”等标语不断浮现在面前。

1.2 依靠科技支撑,发展矮化密植栽培

学习考察的每个地点,矮化砧木的引进,选育、示范、推广、苹果砧穗组合的筛选、栽植随处可见。尤其以院企合作、企业、合作社种植的矮砧密植栽培和矮化中间砧密植栽培较为普遍。矮砧栽培主要采取宽行栽培和支架栽培技术,以高起点规划、高技术引领、高标准建设、高品质生产、高效益经营的栽植模式,推行机械化、肥水一体化技术,这为转变我市苹果的生产方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3 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升级

陕西淳化、洛川通过招商引资办龙头、吸引民资办龙头、扶持能人办龙头等方式,尽最大可能减免各项税费,支持和帮助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带动产业整体优化升级。同时,开发的以果汁、果醋饮、苹果脆片、苹果酒等产品为主的果品深加工快速发展,全县建成的5家果醋饮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达到4000吨,全部通过了QS质量认证,产品销售省内外多地。

2 中卫市发展苹果产业的优势

我市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在7.3~9.5℃之间,年均无霜期159~169天,年均降水量179.6- 367.4毫米,年蒸发量1829.6~1947.1毫米,为降水量的10.2倍,全年日照时数2870小时,全年无霜期平均167天。由于昼夜温差大,海拔高,独特的气候条件使我市所产的苹果具有口感好,酸甜适中,硬度大,耐贮藏。同时,由于气候干燥,因而病虫害少,农残留低。

3 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效益不高。由于投入不足,果园基础设施差,管理粗放,树体结构混乱,树势弱,整形修剪不科学,果园树体大小年结果严重,幼龄果园适龄不结果、不丰产,老果园郁闭,优质果品商品率低,导致果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低。

3.2 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目前,全市林业推广部门中的苹果专业人才较少,总数不超过6人,同时肩负大量其它工作,加之苹果栽培技术推广的手段和设备落后,先进的实用技术和提高果品品质的综合管理措施得不到及时有效推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苹果产业的发展。

3.3 市场销售体系不完善。由于我市苹果多以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为主,没有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市场产业链,市场销售体系不完善,致使生产流通无序;同时由于缺少固定的果品批发市场,严重阻碍了苹果的流通。

3.4 品牌影响力不强。由于经国家注册、认证的统一果品品牌很少,严重影响了产业的经济效益。目前沙坡头区苹果虽然有“南山阳光” 品牌,但是由于受资金、规模、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品牌影响力还远远不够,示范带动面积小。

3.5 关联产业发展迟缓。无论是果品深加工的研发、引进,还是苹果果实清洗、分级和包装,果品纸箱生产、包装、加工,果酒、苹果脆片加工等苹果产业的配套开发还很脆弱,在沙坡头区还没有一家能立足市场,一定程度制约了产业的全面发展。

4 加强中卫市苹果产业的对策

4.1 抓产业的做法可借鉴

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行政强力推动都是必不可少的。静宁县发展苹果产业也经历同样的阶段,行政推动也是其获得成功的宝贵经验之一,即使是发展到了目前的水平,行政推动仍然是县上抓苹果产业的主要措施。

4.2 新技术推广必须要跟进

一是要优化布局,扩张规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以经济基础好、有积极性的个体大户、企业、合作社为建设主体,推行新品种、新模式栽培,要求高标准、现代化、集约化建园,引领我市苹果产业向着标准化、优质化方向迈进。二是要加大老果园改造。中卫市沙坡头区现有30年以上的苹果老果园1.2 万亩。今后要大力推广洛川 “大改形、巧施肥、强拉枝、无公害”四大成功关键技术,加大老果园树体改造,尤其要做好间伐示范园创建工作,为全市老果园改造升级做好引领、示范、推广。三是要集成配套新技术,提升果园管理水平。静宁县1亩苹果园最好收入达到5万元,中上达到3.5万元,最差达到2万元。截至2015年底,中卫市沙坡头区苹果栽植面积达15.16万亩,挂果面积7.7万亩,最好的果园收入也就1.2万元左右。因此今后要大力集成配套新技术,大力推广黑膜覆盖、果园生草、防雹网、增施有机肥配套技术,建立集果沼畜为一体的生态果园,减少人工无效投入,努力产出优质果品。

4.3 打造国际品牌,提升品牌营销

我们要借助中卫地区的地域优势和品质优势,加大苹果的包装和宣传力度,建立果品质量追溯平台,加大基地出口认证工作,扩大我市苹果的影响力。

篇7

一、发展现状

县是省列肉牛基地建设重点县。近年来,我们发挥资源优势,按照“东果西药整县牛”的产业格局,通过实施关山肉牛基地建设项目和“万千百十”规模养殖工程,草畜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农村经济中抢占了先机,成为全县农村经济主导产业之一。

1、规模不断壮大。采取耕地、地埂、荒山、荒坡种草和林草间作相结合的办法,扩大种草面积。2012年,新建了早阳、西沟门等千亩种草示范点10个,优质牧草留床面积达到13.91万亩。近年来,依托整村推进、世行贷款畜牧综合发展等项目,大力实施“万千百十”规模养殖工程,以肉牛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发展迅猛。提升7个万头养牛乡镇,发展十头以上的养牛大户1130户。至目前,全县大家畜饲养量达到24.93万头(只、口),出栏9.92万(只、口)。

2、销售渠道不断拓宽。县历来是一个商贸交汇地,牲畜交易市场从80年代初的5个,发展到现在的10个,交易额也逐年增加。目前,已建成10个乡级农民信息之家以及宏源牧业公司、兴旺公司等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信息之家的农业信息网络。围绕产、加、销共创办了145个服务流通中介组织,成立了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协会、种草协会等专业学会和协会,开展各种专业性技术经济互助互作活动,成为企业、农户、市场三者之间互相联系,搭建了产业通向市场的桥梁,延伸了产业链,拓宽了发展空间。

3、品种改良步伐不断加快。大力推广饲草氨化、青贮和暖棚圈舍养殖技术,推广种植紫花苜蓿1.5万亩,推广青贮、氨化饲草30021吨,标准化温棚畜舍达到6.1万平方米,推广温棚养畜3.8万头(只、口),引进推广良种禽3.12万(只、口),全县畜牧科技组装配套率达到86.3%,科技贡献率达到48.6%,饲养管理方式逐步改善,肉牛出栏周期由原来1年左右缩短到现在的5-6个月。县上先后引进西门达尔、利木辛、安格斯等高产优质牛品种,牛的良种普及率达到90.2%。截至目前,全县黄牛改良点达到25处,覆盖率达到了100%。

4、科技服务体系比较完善。全县按照“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服务点”的要求,共开设黄牛改良点25处,畜牧科技推广人员65人,有农民畜牧兽医技术人员980人,县、乡、村三级畜牧兽医服务网络比较健全。县上成立了畜禽疾病控制中心,组建应急预备队,配备各种应急器械,通过采用多种疫苗免疫和其它兽医综合防治措施,危害畜禽安全的重大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加强疫情监测报告,构筑安全消毒带,实行100%全覆盖免疫接种,强化畜禽屠宰、运输、市场等关键环节的检疫监督,有效防止了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确保了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

5、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立足县情,制定出台了《关于集中力量打好新农村建设攻坚战的实施意见》,通过列支专项、贴息、补助、奖励等多种形式,黎明畜牧园区贷款全部由县财政贴息,大力扶持草畜产业开发。同时,先后争取到了世界银行贷款畜牧综合发展项目、安格斯优质肉牛基地建设项目、基层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级秸杆养牛示范县建设等项目,总投资约4800万元,为产业开发增添了后劲。

6、产业对农民增收的效果明显。2011年全县实现牧业产值12410.8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9.91%,农民人均牧业收入61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7.6%,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加8711.88万元和201元,增长0.86倍和1.05倍。等重点乡镇草畜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纯收入的一半,草畜产业对农民收入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牛群结构不合理,繁育能力弱。虽然养牛总量在区域内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基础母牛只有3万头左右,约占牛群总量的30%,繁育基础薄弱,成为牛产业规模发展的“瓶颈”,牛群结构亟待进一步优化。

二是肉牛品种老,产业开发效益低。就全市而言,牛产业整体上处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阶段,优质肉牛繁育虽然起步较早,但规模小,效益不明显。同时,由于大部分养殖户对肉牛养殖、管理技术的掌握不熟练,养的是良种牛,采用的是传统的饲养方法;新技术推广步伐缓慢,传统落后的饲养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出栏的牛大部分是役肉兼用,肉质不佳。

三是饲草基地管理粗放,利用率不高。虽然牛均基本达到了1亩草的要求,但追肥、除草等栽培管理措施跟不上,平均亩产鲜草只有1吨左右,干草约100公斤,饲草产量低;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基本处于起步阶段,档次低,质量差,利用率不高。

四是龙头企业少,发展带动能力弱。宏源牧业公司虽然为一些农民增收起到积极作用,但总体上仍以繁育单一结构为主,加工、转化程度不高,增值效益低,带动能力弱。德华牛羊肉屠宰加工生产线尚处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五是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农民进入市场化程度低。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企业和农户、基地和农户、市场和农户之间缺乏联接的桥梁,利益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有效出栏率不高,产业开发效益未能充分体现。

三、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巨型畜牧业基地的总体要求,坚持生产基地化、开发产业化、质量标准化、产品终端化、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以扩大基础母牛为重点,以壮大饲草种植规模为基础,以肉牛改良为突破口,以服务体系建设为手段,以协会组织为纽带,着力龙头企业建设,努力实现牛产业由数量向质量转变,由传统养殖向科学饲养转变,由耕畜型向商品型转变,由杂交品种向以安格斯为主的良种牛转变,通过3-5年的努力,把我县建成陇东地区乃至全省的牛产业强县,使草畜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成为参与国内国外市场竞争的标志性产业。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全县畜禽饲养量达到76.2万头(只、口),出栏33.55万(只、口),建成以紫花苜蓿为主的牧草基地15万亩,实现“人均养1头牛,牛均1亩草,户均3年出栏5头牛”的目标。全县草畜产业产值达到1.2亿元,占农业产值的30%以上,农民人均从中草畜产业纯收达到900元,占农民人均纯牧业收入达到32%。为此需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1、扩大规模,加快基地建设步伐。一是加强现有留床饲草管理,提高产量,扩大饲草基地面积。大力推行秸秆青贮氨化技术,力求养牛重点户达到1户一口青贮窖、一组氨化池,全县农作物秸秆“两贮一化”达到年产总量的40%以上。二是坚持走“整县牛”的发展路子,扩大肉牛基地建设规模。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模式,依托千家万户,着力培植一批繁殖户和育肥户,建成千头重点养牛村90个,万头养牛乡镇9个。

2、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抓好龙头企业建设。按照高起点、高层次、终端化和高效的原则,围绕基地建设,重点扶持发展4-5户加工型的龙头企业,走“种养加”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实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加强肉牛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达到加工增值,带动产业发展的目的。

3、突出重点,加快培育特色主导产品。针对全县牛产业与发达地区相比主要存在良种覆盖率低、出栏率低、饲料报酬率低、个体生产性能低“四低”的现状,依靠科技进步,打造拳头产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继续加大安格斯、南德温等优质肉牛推广力度,年推广2万头,力争两年内全县优质肉牛达到5万头,努力把建成乃至省最大的优质肉牛生产基地。

篇8

根据县委办的安排,最近,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体、广电、教育、工商联等部门配合,对全县文化体制现状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一、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我县现有国办文化事业单位18个,在职职工105人。即:我县文化馆、我县图书馆、我县电影管理站、我县广播电视局和14个乡(镇)的文化广电工作站。有文艺表演单位1个,有表演职员50人,即: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职工艺术团。有文化企业2个,有职工36人。即:我县新华书店、我县电影公司。国营、集体、股份制和民营个私企业创办文化经营单位有232个,从业人员达800多人。其中:国营、集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创办文化经营单位有4个。即:我县福利公司创办的“云福楼歌厅”(茶室),我县澜沧江大酒店创办的“水乐宫歌厅”(茶室),我县畜牧局、县农行创办的“云中云歌厅”(茶室),云南糖业集团幸福分公司创办的“我县印刷厂”。民营个私企业创办的综合游乐场所、歌舞厅、卡拉OK厅、音乐茶座、电玩室有70个,印刷厂2个,打字复印室16个,音像制品出租、零售65个,书报刊出租、零售12个,艺术摄影15个,艺术培训3个,工艺美术装璜16个,电影放映9个,互联网上网服务20个。这些文化经营项目为丰富和活跃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广开财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存在问题我县文化市场的经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上都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也无法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媲美,更无法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我县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数量多,但由于起步晚,经济相对滞后,缺乏具有强大实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很多文化经营单位没有形成产业化运作,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总体战略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对文化的产业属性认识不清,对文化的产业化存在错误的认识,对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过分强调。因此,没有把文化真正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这种观念导致文化产业的政策长期处于摇摆之中,而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受政策影响很大的产业,如果没有好的政策支持,很难获得长远发展。同时,文化市场管理婆婆多,有利益多头管理,无利益没人管理,文化法规侧重于规范、控制,强调“禁止性”、“惩罚性”,缺乏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条款。(二)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产业布局不合理。到目前为止,我县还没有正式规划的娱乐区域或文化产业区域,市场相对分散零乱,文化产业发展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没有上规模的综合性经营场所,绝大部分经营项目规模小,市场整体档次不高,许多经营者因管理不善、方法不多,经营项目单一,消费者光顾少,导致经营情况差,时开时停,造成了文化资源极大的浪费。(三)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严重滞后,财政投入力度不大,国办文化没有起到主导地位。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的办法不多,金融政策与资本市场的支持不够,文化企业形不成规模,文化基础设施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四)缺乏各类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文化产业是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产业。文化生产的巨额投资以及文化产品销售的不确定性,一般经营者很难把握。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高素质的经营管理、策划、营销等人才。目前我县文化市场经营从业人员主要来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个体经营人员,缺乏专业化人才,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五)文化市场经营秩序还有待于规范。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展示城市精神面貌的一个重要标志。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文化市场混乱的状况已有好转,但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表现在:一是演出市场发育不健全,低层次、低质量的演出多,扰乱了演出市场秩序;二是保护知识产权力度不大,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屡禁不绝,严重冲击了正版书刊、正版音像制品、正版软件的经营秩序,扼杀了原创精神;三是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现象未得到彻底的治理;四是少数文化经营单位违法经营现象突出,娱乐场所超时经营现象严重存在,造成了不正当竞争。(六)居民文化消费主导地位尚未确立,社会平均文化消费水平偏低,拉动作用不大,也严重制约了我县文化产业的 发展。(七)广播电视设备陈旧,网络混乱,有线电视覆盖率底,内部体制不合理。三、对策建议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它与经济、政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反映着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并以巨大的作用推动或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群众生活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文化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扩大,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我县发展文化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文化产业要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立足现实、顺应潮流,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艺术生产自身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我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有效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以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音像业、美术装璜业、广告宣传、网络文化及计算机服务、旅游文化为主题或核心行业,着力培育文化产业特色品牌,重点扶持主导文化产业,构建国办文化为主导,多种结构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采取县办好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图书馆、电影管理站、广播电视事业及乡(镇)办好文化站的同时,加大事业单位的投入,按现行编制、现行财政供给经费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自收自支编制,增编后扩大文化经营项目,实行自收自支,逐步实现全县每个文化事业单位创办1至2个文化项目。此外吸引社会资金创办文化企业,把大量的文化经营项目交由社会承担。通过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实现我县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到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产业规模和竞争力不断加强,逐步将我县建设成为文化创新能力强、文化传播范围广、文化产业程度高、文化消费市场活跃,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重要基地,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支持产业。要实现以上目标,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制订并落实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产业在我县是一个新兴产业,又是一个特殊产业,需要依靠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手段来支持它的发展,要尽快制定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用地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政策,逐步使文化政策法规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文化体制的所有制结构,尽快制定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股份制企业创办文化产业的政策。要明确文化开放领域的市场准入标准,准入程序及管理监督办法,降低文化产业准入的门槛。(二)加强总体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循序渐进。要在保证党委总揽全局和最后决策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组织、管理、协调、引导等功能。计划部门要会同文化部门加强对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和领导,要在制定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的专项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项目,形成文化产业的中长期整体发展纲要和规划,完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整体设计。发展纲要和规划要具有前瞻性、战略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包括文化产业的保护以及如何与国际接轨等。(三)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文化投资的总量和规模是决定文化增长的最基本因素,一个时期文化投入量的多少,不仅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机构,而且决定文化对经济作用的大小,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肯定包括文化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文化产业必然也在开发范围之中,要拓展投融资金渠道,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资金支持。资金投入不足,是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在当前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形式下,应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吸收业外资金和社会资金创办文化产业,采取支持国有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吸引股份制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形式,形成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可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充分利用项目合作的形式,积极尝试在硬件设施建设、技术更新改造等领域引进外资,共同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四)实施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与任何产业一样,有一个逐步发展的渐进过程。文化产品也有一个从开发期到上升期到兴盛期,然后逐步衰弱的过程。既要研制高品位,高附加值,高文化含量,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品,也要培育、开发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由于文化消费者的经济状况、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发展文化产业也应该多样化、多层次,以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即要实施集团战略、名牌战略,又要实施多路出击,充分占领市场的战略,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现象是乡(镇)文化生活贫乏,与县城反差极大,这也可以称为一种“文化二元结构”。农村的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没有文化娱乐设施等问题,说明农村有一个潜力极大的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所以,应该瞄准这一市场,用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赢得巨大的消费群体,把产业做强做大。(五)造就一大批“文化商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构筑人才高地。我县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归根到底是人才。分析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文化产业要发展,就必须造就一大批既有开拓能力又有经营能力,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善于运作企业的文化经营者。从目前我县情况看,当务之急是营造一个能使高水平的文化经纪人不断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队伍。(六)加强管理,依法行政,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文化市场管理要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大改革力度,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建立新形势下保证党的领导,调控适度,运行有序,促进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要以行业管理为主,通过各种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调控市场,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利用价格机制、税收机制、信贷机制和收入机制的调节作用,理顺文化市场运作,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要压缩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手续、增强行政审批的透明度。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文化产业行业协会,逐步将一些不适合由政府行使的职能交给行业协会,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维护行业权益。

[1]

在百度搜索:*县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