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教师对幼儿精准扶贫8篇

时间:2022-02-21 21:05: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师对幼儿精准扶贫,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师对幼儿精准扶贫

篇1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3 ― 0158 ― 03

教育精准扶贫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要集中精力打好精准扶贫的攻坚战,教育扶贫是治本之策,过去在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中没能将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到其自身应有的高度。国家为了扭转城乡教师资源结构性矛盾,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三支一扶”计划、“免费师范生”教育办法以及“特岗教师”政策,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结构。但农村教师队伍整体仍然呈现教师知识退化、知识更新速率缓慢、教学方法过于旧化、年龄过于老化的状况,人才的引进和退出机制不够完善,影响了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教育精准扶贫就应把精力放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上来,稳定乡村教师队伍、促进乡村教师水平提高和乡村教师结构优化升级。

一、精准扶贫与教育精准扶贫

(一)精准扶贫内涵

精准扶贫对应的是粗放扶贫。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精准扶贫就是在传统的粗放扶贫的基础上,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就是谁贫困就扶持谁〔1〕。精准扶贫主要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及居民,建立科学可行的精确识别程序,探求精确帮扶与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是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扶贫在于帮助贫困居民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十三五”规划重要工作任务是扶贫攻坚,对于坚决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育精准扶贫与精准扶贫的关系

“扶贫必扶智”,教育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着力点和根源与解决策略。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在于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在于教育扶贫,只有把本源性问题挖掘出来加以明确,才能够找到解决扶贫瓶颈的突破口。精准扶贫旨在切实消除贫困人口的贫困、防治返贫,而稳定脱贫需要教育扶贫来推动。要阻断贫困,就要依靠教育,教育可以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教育有利于打破贫困人口传统思维模式,通过接受教育学习,能够吸收丰富新鲜的社会信息和外界发展理念,让贫困人口摆脱传统的桎梏,积极进取谋发展,依靠智慧致富,跳出“放羊娃”的怪圈。教育能够教会贫困人口掌握知识技能,帮助贫困人口提升竞争力。

“治贫先治愚”,农村义务教育在撤点并校的教育政策指导下,近10年教育的具体政策实践者单向度地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致使学校城镇化聚集,乡村文明的根本受到影响,农村学校的数量也迅速萎缩以至于威胁到农村教育存留。政策的实践者却认为这种威胁是农村教育与城乡政策一体化进程的必然结果,而且以提高教育|量的口实掩盖农村学校的完结,片面地理解撤点并校的实际意义。义务教育必须要予以重视,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教育的均衡发展不能让教育的受益者变成“受害者”。精准教育的精髓之一就是贫困对象要精准识别,贫困地区的孩子是教育精准扶贫的主要对象。只有农村教学资源能够统筹协调和教育政策能够有效执行,才能更好地提升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

“脱贫靠人才”,农村教育实际实施的主要对象是乡村教师,教师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是教育精准扶贫的能动因素,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内核。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迫切需要建设一支有理想、有志向、甘于扎根农村的教师队伍,没有优秀的教师,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农村贫困学生身心健康无法保证。

二、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贫困地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结构性缺编、学前教育师资短缺、师资流失、专业素质不高。

(一)结构性缺编

贫困地区中小学普遍地存在着缺编问题,更为严重的是结构性缺编,各学段教师的编制数量不成比例,这种情况在同一所学校不同学科当中也很普遍,结构性失衡导致总量矛盾。农村基础教育辐射区域往往较大,学生数量起伏不定,师生比例不合理,进而造成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工作任务较重。音体美等学科经常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艺体类课程时断时续教学效果差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前教育师资短缺

农村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师资严重短缺。幼儿园管理与安全意识淡薄,学前教育教师专业素养和知识较为匮乏,管理者或经营者缺乏教育理想与理论且以营利为教育目的。大部分教师不是正规幼儿专科学校毕业,这些教师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不够丰富,教师对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科学认识存在不足。学前教育教学“小学化”倾向太严重,忽视游戏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很难达到寓教于乐的程度。办学条件和教学设备简陋致使农村学前教师对专业要求降低,侧重于保证小朋友的人身安全、合理作息和健康饮食,农村贫困地区学前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更是妄谈。

篇2

西畴县2016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教育助学项目经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终审通过后,发放助学金额共计70.2万元。其中,励耕计划和幼儿教师资助项目资助对象为27人,发放助学金27万元;滋慧计划项目资助西县一中、二中就读的216名学生,发放助学金43.2万元。

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教育助学项目分为滋慧计划、励耕计划和幼儿教师资助项目。滋慧计划用于资助中西部县镇和农村普通高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每名学生资助2 000元;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幼儿教师资助项目用于资助幼儿园一线在职在编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教师,励耕计划用于资助中小学一线在职在编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教师,励耕计划和幼儿教师资助项目的资助标准为每人1万元。

自2009年启动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教育助学项目以来,西畴县累计资助学生712名,发放资助金95.1万元;励耕计划资助中小学教师96名,发放资助金96万元;幼儿教师资助项目资助21人,发放资助金21万元。

龙陵县举办教育系统精准扶贫文艺晚会

本刊讯(通讯员 杨鹤逸) 近日,龙陵县举行教育系统精准扶贫文艺晚会,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教育惠民政策,反映教育精准扶贫取得的成效。

晚会现场,由中小学、幼儿园师生带来的歌舞、诗朗诵等节目精彩纷呈,掌声不断。参演的教职工们表示,要充分认识一系列教育惠民和教育扶贫政策措施在建设幸福家园、共筑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

据悉,龙陵县教育局按照精准扶贫“七个一批”的要求,加强统筹谋划,做到精准施策,按照定点、定向原则针对在读的所有学生,教育扶贫重点对接建档立卡户中在读的464名大学生、786名高中生、182名职高生、1 979名初中生、4 086名小学生、1 027名学前幼儿,努力构建到村、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落实多元扶持与资助政策,取得了较好成效。2016年各项教育惠民资金拨付到位1.2亿多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餐惠及学生3.64万人次、学前儿童0.81万人次;“两免一补”补助学生5.09万人次;发放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助学金、减免中职学生学费等6 345人次;实施生源地助学贷款计划惠及学生2 339人。

大关县召开学校党建工作会

本刊讯(通讯员 蒙世清) 近日,大关县教育局党委召开党建工作会议,听取各学校(园)党总支(支部)书记所作的党建工作述职,安排部署2017年党建工作。

会上,31个学校(园)党总支(支部)书记就2016年所在党总支(支部)围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各项任务落实进行了述职。大关县教育局局党委对各学校(园)党总支(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履职尽责情况和各学校(园)党总支(支部)党建工作情况进行了逐一点评。点评既肯定了各学校(园)党总支(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取得的成绩,也对工作中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

篇3

区教育脱贫工作,紧紧围绕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大局,认真贯彻中省市区脱贫攻坚工作要求,现将2020年上半年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安排部署。年初制定了教育脱贫工作计划,明确了工作目标、具体任务和保障措施等,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印发了《2020年寒假期间开展教师“大家访”和结对帮扶活动方案》的通知,安排了假期“大家访”和结对帮扶的相关工作。 4月对各镇办问题整改工作进行督查,对存在问题的镇村下达整改通知,限期销号。5月对全区义务教育阶段6-15周岁适龄儿童开展“四个系统”比对,进一步摸清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底数。

(二)抓控辍保学。紧盯“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这一刚性要求,完善行政、教育“双线”包抓机制和义务教育入学联控联保机制,根据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和新学期学生的变化,今年分两次对全区建档立卡6-15周岁适龄儿童进行摸排比对,确保底数精准。对发现疑似辍学的学生进行了劝返和送教上门。同时加大控辍保学动态监测,严格落实周汇报、月考核、季度评比、“七长责任制”等10 项控辍保学制度,深入开展“千名教师大家访活动”和“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专项行动”,对贫困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和政策宣导,实时记录帮扶情况,对建档立卡学生开展“扶志扶智扶心”帮扶活动,确保贫困学生不辍学、不厌学、学得好。

(三)抓精准资助。落实“普惠+特惠”系列教育资助政策,建立了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全程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全区农村建档立卡学生资助面达到100%。2020年春季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到位,资助总人数14861人785.04万元。其中,发放学前困难幼儿生活费补助2206人82.725万元,义务教育“一补”资金9079人343.9125万元,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2878人288.6万元,中职教育助学金698人69.8万元。

(四)抓政策宣传。加强教育资助政策宣传,印发了《商州区教育脱贫攻坚精准扶持政策一览表》30000份,资助政策一览表宣传折页5000份。各学校(幼儿园)均采取教师会、班会、黑板报、广播、电子屏、微信公众号、家访等形式向全体师生及家长进行资助政策宣传,提高了政策知晓率。

(五)抓项目建设。江苏省援建的的药王坪幼儿园和李河幼儿园9月1日份已经开园。异地搬迁点的安置点(幼儿园)和谢湾安置点杨峪河初级中学改扩建项目,已全部完工投用。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中我区53所学校的旱厕改造项目,目前53个项目,6月24日已经全部竣工投入。

(六)抓宁商协作。按照《2020年教育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和工作计划。

(七)抓校地合作。春节前,学院开展文化扶贫送温暖活动,书法爱好者为七星村群众义务写春联。和政府协商并签订了《职业技术学院结对助力脱贫攻坚2020年度帮扶协议》,明确了双方职责。学院采取餐厅消费、职工福利、推销产品和校园零售等形式扎实开展消费扶贫,累计消费农产品11万余元。合作共建的实验中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显著提高;重视第四幼儿园产学研基地建设,其办园特色成为幼儿教育的亮点。

(八)抓问题整改。深入开展问题自查自改,对于各级反馈问题,加大整改力度,做到分管领导包抓,镇办中心校、区直学校具体实施,在保证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全力推进问题整改工作,实现问题排查彻底、整改清零。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控辍保学合力不够。部分镇办、村级层面对控辍保学工作重视不够,未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自身工作职责含糊不清,认为现阶段控辍保学工作仍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不能很好履行工作职责。

(二)区外就读学生资助掌握不精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放区外建档立卡学生资助享受咨询函5164份,收回了1083份,回收率21%。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扎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进一步夯实各级控辍保学责任,扎实落实辍学学生劝返、登记和书面报告制度,健全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确保建档立卡家庭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加强送教上门工作督查指导,提高送教质量。

篇4

2012年,十闭幕不久,到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专门讲了这么一段话:“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

今年教师节前夕,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在认真学习贯彻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的同时,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词,着眼于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地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全力推进教育扶贫全覆盖。

面向未来

今年夏天,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引发全国上下的集体聚焦。因为这是一项惠及广大乡村教师、亿万乡村孩子的民心工程,通过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等关键举措,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着眼未来,面向未来,是教育扶贫全覆盖各项政策举措的一个鲜明基调。

从2011年开始连续实施两期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央财政已投入700多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截至2014年年底,中西部地区幼儿园数量比2009年增长77%,是东部地区增速的四倍;中西部地区在园幼儿数量比2009年增长65%,是东部地区增速的两倍。

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政策规划中,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640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800多亿元,惠及3 000多万名农村贫困学生。

一项对贫困地区6至15岁男、女生营养健康状况的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各年龄段平均身高、体重、平均成绩都有不同程度提高。这一结果对我国2011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政策无疑是个积极的回应。截至2015年6月,中央和地方已累计安排资金1 443亿元,全国超过1/3的县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 210万名农村学生。

今年初,在的亲自关怀下,教育部会同9个部门共同编制了《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划》将680个连片特困县从出生开始到义务教育阶段结束的农村儿童作为实施范围,重点围绕健康、教育两个核心领域,加快实现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对儿童关爱的全覆盖,确保贫困地区的孩子生得好、长得好、学得好,以超前规划、着眼未来的姿态,编就一张保障贫困地区儿童成长的安全网。

民生底色

21世纪初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曾伴随着广袤乡间随处可见的“标语”深植于一代农村学子的心间。

随后,“农村”二字的消失,赋予了这项政策更多的民生内涵,也让政策的阳光洒向更多生活在城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已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

在高等教育阶段,目前已经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体系。

在国家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完善的进程中,普通高中、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三大领域一度“缺席”。然而,从2010年到2012年,连续3年,一年一进阶,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三大领域全部纳入国家学生资助体系――

2010年,开始实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 000元,资助面约为20%,2014年495万名学生享受资助;

2011年,开始实施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地方政府对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中央财政予以奖补。2014年,各级政府资助幼儿382万人,资助资金51亿元;

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生活费政策,这一政策已对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学生实现了100%全覆盖。

援助帮扶

据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副司长何光彩介绍,经过十几次提高“三包”标准,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覆盖了从学前至高中阶段所有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年受益学生达52.5万人,资助金额达15亿元。在毗邻的南疆,喀什、和田、阿克苏、克尔克孜四地州则实现了14年免费教育,覆盖了学前两年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年受益人数190万人,资助金额超过50亿元。

重点帮扶、定点援助,成为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一道风景。

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直接“成果”,是投入资金5.95亿元,17个省(市)实施的148个教育项目,涵盖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交流培训、贫困生资助等。而到2014年19个援疆省(市)实施的386项教育项目,则以双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培训各级各类教师14万人次,派出支教教师3 000余人。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新疆与内地省(市)中小学“千校手拉手”活动全面启动,不仅新疆1 584所中小学与援疆省(市)中小学建立了“手拉手”关系,疆内1 200余所学校之间也建立了“手拉手”关系。

探索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等精准扶贫模式,也是教育扶贫政策的实践选择。直属高校定点扶贫政策推进过程中,44所科研实力最强、以理工科院校为主的直属高校已累计投入资金和物资折合5.3亿余元,承担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定点扶贫任务。 (来源:《中国教育报》 柴 葳 万玉凤/文)

【相关阅读】

20项教育扶贫政策

第一项政策是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从2011年以来,已经连续实施两期,中央财政已投入700多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截至2014年年底,中西部地区幼儿园数量比2009年增长77%,是东部地区增速的四倍;中西部地区在园幼儿数量比2009年增长65%,是东部地区增速的两倍。

第二项政策是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013年开始实施,力争用5年时间使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640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800多亿元,惠及3 000多万农村贫困学生。

第三项政策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自2011年起,国家按照每生每天3元(2014年11月提高到4元)标准为片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截至2015年6月,中央和地方已累计安排资金1 443亿元,全国超过1/3的县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 210万农村学生。监测表明,贫困地区6~15岁男、女生各年龄段平均身高、体重、平均成绩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第四项政策是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从2011年起,地方政府对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中央财政予以奖补。2014年,各级政府资助幼儿382万人,资助资金51亿元。

第五项政策是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寄宿生生活补助)。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已免除学杂费。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中西部地区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天4元、初中生5元。

第六项政策是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从2010年起国家实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 000元,资助面约为20%,2014年495万学生享受资助。

第七项政策是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生活费政策。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按照每生每年2 000元的标准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并给予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每年2 000元的国家助学金资助。这一政策已对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学生实现了100%全覆盖。

第八项政策是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目前,高等教育阶段已经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体系。

第九项政策是15年免费教育和新疆南疆四地州14年免费教育。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三包”政策覆盖了从学前至高中阶段所有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年受益学生达52.5万人,资助金额达15亿元。新疆南疆四地州实现了14年免费教育,覆盖了学前两年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年受益人数190万人,资助金额超过50亿元。

第十项政策是教育、援疆政策。教育部召开了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组织17个省(市)实施了教育项目148个,投入资金5.95亿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交流培训、贫困生资助等。教育援疆工作以双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到2014年19个援疆省(市)实施教育项目386项,投入资金85亿元,培训各级各类教师14万人次,派出支教教师3 000余人。

第十一项政策是新疆与内地省(市)中小学“千校手拉手”活动。在新疆和援疆省(市)各民族学生中广泛开展“心连心手拉手”活动,新疆1 584所中小学校与援疆省(市)中小学建立了“手拉手”关系,结对学生146.8万人;疆内1 200余所学校之间也建立了“手拉手”关系。

第十二项政策是四川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从2009年起,四川组织藏区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到内地优质中职学校免费接受3年中等职业教育,每年1万人左右,每生每年7 000多元。已惠及藏区学生近5万人,其中87%以上来自农牧民家庭。

第十三项政策是内地民族班政策。内地班已办班30年,累计招收初中生4.64万人、高中生3.45万人、中职生0.84万人,为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级各类人才。内地新疆班已办班15年,累计招生高中生7.1万人、中职生1.02万人,为新疆培养输送高校毕业生1.3万人。

第十四项政策是少数民族预科班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少数民族预科班自1980年举办,到2014年,累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40万余人,被誉为“造就少数民族专门人才的金色桥梁”。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2006年开始实施,截至2014年,累计为培养高层次骨干人才近2.7万人。

第十五项政策是职业教育团队式对口支援。2012年,东部地区10个职业教育集团与滇西10州(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对口帮扶滇西职业学校发展,并协助对口合作州(市)制订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打造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等。2014年,建立17个东中部职教集团与和四省藏区17个地州的职业教育对口帮扶机制。

第十六项政策是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自2012年起,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本科一批为主的招生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实行定向招生。到2015年,招生规模从1万名扩大到5万名,实施区域从680个连片特困县扩大至包括国贫县在内的832个贫困县,招生高校覆盖所有“211工程”学校和中央部属高校。专项计划共录取学生18.3万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近两年连续增长10%以上。

第十七项政策是对新疆、高校开展团队式对口支援。2010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工作,共成立了42所高校参加的6支对口支援团队,支援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大学、民族学院和藏医学院。

第十八项政策是直属高校定点扶贫。由44所科研实力最强、以理工科院校为主的直属高校承担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定点扶贫任务,统一纳入新十年定点扶贫工作体系中。经过近3年的努力,探索出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等高校精准扶贫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各校已累计投入资金和物资折合5.3亿余元。

篇5

 

目前学界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性的研究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把教育公平性与当前农村精准扶贫工作联系起来的研究,尚缺乏实证性研究数据的支撑和经验的供给,这使相关研究难以获得进一步地深入。笔者对江西R县进行了相关的实地调研,较为深入地讨论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公平性对精准扶贫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R县农村教育资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农村师资队伍配置不合理

 

1.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出现中青年教师断层现象。农村小学50岁以上教师552人,占42.8%,40岁以上教师约占80%,青年教师不到10%,断层现象十分明显。

 

2.知识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中老年教师自我充电自觉性低,校本培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农村学校“失血”过多,“造血”功能退化。

 

3.学科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教师“教非所学”现象仍然存在,大多数学校能按新课程开全课程、开足学时,但有的教师教两个甚至两个以上不相关学科,农村小学尤其是教学点教师基本上是包班教学。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推行素质教育困难重重。英语、计算机、体美音、地理、科学、实验操作、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依然短缺。

 

(二)城乡学校布局严重不均衡

 

R县地处中低山丘陵区,全县城乡共有中小学178所,其中,农村共有学校165所,其中初中11所,学生2655人,7个九年一贯制初中部1488人,农村初中在校生合计4143人,占全县初中生比例34.5%;小学27所,在校生9221人,教学点120个,在校生4482人,7个九年一贯制小学部3027人,小学在校生合计16730人,占全市小学生比例47.2%。城区学校13所,其中高中4所,学生10204人,占全县高中生比例100%。城区初中在校生合计7869人,占全县初中生比例65.5%。小学在校生16730人,占全县小学生比例47.2%。城区初中以上学生人数远大于农村,同时农村生源减少、成班率低。

 

(三)农村生源减少、辍学率上升

 

通过对R县农村19个乡镇义务教育情况的抽样调查表明,尽管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费和各种杂费,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失学还是普遍现象。从2011-2012学年在校学生情况看,7-13岁学龄儿童在校率在95%以上,但14、15、16岁学龄少年在校率分别只有90.6%、78.5%、67.4%,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较低,初中阶段学生辍学率高是主要影响因素。从年级上看,初一辍学率为0.6%,初二辍学率为2.1%,初三辍学率为8.5%,显示学生辍学以毕业班为最多,特别是初中三年级,导致农村存在较严重的生源流失问题。

 

二、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对教育精准扶贫的影响

 

(一)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农村贫困学生学习质量

 

1.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学点的撤并和建设不够合理影响教学质量

 

一方面,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理解片面化,将“调整”简单化为“撤并”,布局调整中没有始终坚持因地制宜与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许多村庄和人口散布在丘陵和崇山峻岭之中,学生上学路程远,没有适当保留村小教学点以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另一方面,教学点的师资力量极为薄弱,甚至不被当做学校看待,很多都是依靠低薪聘请临时代课老师支撑日常教学。教学质量低下,群众不满,生源流失严重。非完全小学和教学点不断“被自然消亡”,地方政府并没有保障对保留的小学和教学点的投入,而是以敷衍的态度对待,明为保留,实则希望其消亡。

 

2.农村中小学校发展普遍缺乏后续配套资金影响教学质量

 

很多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形象工程”的取向严重,片面追求合并的速度和规模,教学楼修得很气派,学生和老师却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一些寄宿制学校外观很美,但里面的教学设备却非常简陋,没有多媒体教室,教师只能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缺乏后续配套资金去提高教学质量。

 

3.增加了教师教学工作负担影响教学质量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很多学生需要去中心小学寄宿,而寄宿学校的保育员和相关服务人员不在国家定编之列,学校无力配备专职保育员,寄宿学校的学生生活管理工作一般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兼任,这种做法大大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教师在教学之余还要悉心照料学生的生活起居,没有时间进行“自我充电”,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影响农村贫困家庭未来的脱贫能力

 

1.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影响教育精准扶贫效果

 

城乡之间、富裕村与贫困山区村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村小教学点,尤其是贫困偏远山区教学点教学质量差。老百姓为了孩子的学习,有的要送小孩到乡镇甚至进城读书,直接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甚至因教育而返贫,使政府的精准扶贫效果大打折扣。

 

2.盲目撤点并校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和学生的心理负担,影响教育精准扶贫效果

 

前些年简单的布点调整给农村基础教育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使这些贫困家庭要为学校布局调整的成本买单。农村撤点并校后,部分农村小学消失, 很多孩子就面临着到地方上学或缀学的两难选择,大量的学生集中到更远的中心小学就读。寄宿生一年下来每一名小学生的在校生活成本大致在2500元到3000元,使得本来就不宽裕的农民雪上加霜。交通不便,学生上下学难,部分不合格车辆违规接送学生上下学,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成为学校、家长、政府和社会的一块心病。一些较小的孩子的家长为了孩子不得不去镇上或者县城陪读,这样不仅造成家长不能出去打工,也不能回去做农活,而且家长的租房、伙食费等各种花费的增加也造成了一定的家庭负担,这些额外开支已经对经济条件差的家庭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改变教育资源不均衡配置,实现教育精准扶贫的对策

 

(一)完善教育资源布局调整,保证农村中小学无差别发展

 

教育资源布局调整不搞一刀切,保障低年级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高年级学生相对集中。撤并学校或年纪学生划分到就近学校,非寄宿制学生原则上走路不超过30分钟到校。1-3年纪原则上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小学高年级学生走读为主,确有需要的可以在乡镇中心小学设立寄宿制学校,原则上每乡镇布局一所初中,尽量缩短学生上下学路途时间。保证每个学校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整体水平几乎在同一起跑线上。

 

(二)加强教师资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质量

 

1.针对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这一问题,建议:一是制定政策,硬性规定学校教师平均年龄不能超过45周岁。各级各类学校要实现老中青相结合模式;二是城乡师资配置同一标准,否则有忽视农村老师工作量之嫌。

 

2.逐年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建立健全在村小、教学点从教激励机制,在培训进修、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政府拿出一笔特殊的财政资金补贴贫困学校的教师,实施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政策,并逐步提高标准,使农村教师收入水平高于城镇教师,用优厚的条件和发展前景促成城镇教师主动到农村任教流动机制的形成。

 

3.提高农村教师的住房等生活条件。改善农村教师的办公、住宿、膳食以及业余文化娱乐条件,让其安心教学。可以加强周转房建设,使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师流动有了物质保障。

 

4.促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师流通。可以通过“联校走教”充实村小和教学点师资,让服务范围内的学生共享教育资源;可以规定城区学校必须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凡未有农村工作经历的一律不能晋升高级职务,组织特级教师和名师组成的讲师团到农村送教;或者建立激励政策引导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机制。

 

5.拓宽乡村教师来源,畅通高校毕业生、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的通道,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设立“乡村教师关爱基金”、“乡村教师奖励基金”,对大病、特困教师提供援助,做出突出贡献的乡村教师给予奖励。

 

(三)规范村小和教学点的撤并和建设,以就近入学为原则

 

一方面,村教学点仍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保证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为原则。另一方面,严格履行撤并方案的制定、论证、公示、报批等程序。就撤并方案举行由学生家长、学校师生、村民自治组织、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专家等方面代表参加的听证会,广泛听取意见,确保群众充分参与并监督决策过程。完善撤并方案在政府网站和教育网进行公示。依法统筹学校布局调整后闲置资产的再利用工作,将学校闲置校舍等资产作为教育储备项目,统筹用于地方教育事业特别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

 

(四)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贫困村延伸工作,解放农村劳动力

 

网点调整后,农村学校出现富裕资源,特别是村小、教学点,要做好计划,按政策对其进行改造,建成公办普惠性幼儿园,千万不能让教育资产流失。在有实际需求的贫困村依托小学改造建设幼儿园,力争贫困地区农村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70%,直至实现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同时,要进一步为新建和改扩建的农村幼儿园配齐玩具教具、保教和生活设施,按标准配足保教人员,做好科学保教工作,真正使农村孩子接受良好启蒙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农村劳动力。

 

(五)加大教育投入,补偿家庭的经济损失

 

各定点扶贫单位要为贫困地区学生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寄宿生要给予一定经济补助。积极推荐贫困地区“两后生”(不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深圳技师学院和九江技工学校“特色扶贫班”,帮助实现就业脱贫。要提高村小和教学点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保证其正常运转。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优先为村小学和教学点配备班级多媒体设备和数字化优质课程教学资源。也要补偿家庭经济损失,一是交通费用补助,二是对因寄宿而产生的费用进行补贴。

 

(六)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管理和校车安全管理,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1.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学校数量的急剧下降,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给广大适龄儿童就学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困难,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是一项重要任务。寄宿制学校投入大,国家没有补贴,学校又不能收费,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建议出台政策扶持寄宿制学校发展。寄宿制学校要建立专职的保育员队伍。保育员要纳入财政编制,落实待遇,确保队伍的稳定性,并经常对保育员进行品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水平。这样可以更加保证学生的安全,解决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从而把家长从照顾子女事务中解放出来,使其可以正常劳作,增加收入。

 

2.加强校车安全管理。认真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交通,通过增设农村客运班线及站点、增加班车班次、缩短发车间隔、设置学生专车等方式,满足学生上下学乘车需要。严厉查处接送学生车辆超速、超员和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坚决制止采用低速货车、三轮汽车、拖拉机以及拼装车、报废车等车辆接送学生。做到让学生家长放心,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三、小结

 

为了实现当前中央对江西农村精准扶贫的政策的实施,切实保证江西农村贫困孩子能够公平地享受优质教育,应加强贫困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资助的力度,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结合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薄改工程、初中改造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等,农村教育资源分布逐步做到科学合理、人民满意,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扶贫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更多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通过教育脱贫致富。

篇6

【关键词】教育扶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一、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

实施教育扶贫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贫困问题,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那些贫困人员之所以贫困,是因为他们缺乏最起码的读写算能力,更别提现代化科技技术。在知识经济社会,信息化社会,不具备读写算能力,无法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势必制约人们的收入,甚至连生活都举步维艰。而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掌握读写算的能力,就是要使受教育者能利用现代技术转换成生产力。

教育不仅能使贫困人员摆脱贫困,还能彻底斩断代际贫困链,变输血为造血。一般而言,父母没有上过学,对教育不重视,那么他们的子女受教育程度也不会很高。那些没上过学的父母,因为缺乏知识而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自然收入就低了,供小孩上学的能力也就低了。因为贫困必然导致子女早早的辍学进入职场,而子女依然从事收入低,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从而使贫困家庭周而复始的贫困,进入了恶性循环中。反之,教育能使这种循环终止。

二、教育在精准扶贫脱贫中已实施的政策及应采取的措施

1.教育扶贫政策

截止目前,我国教育部已实施了13项教育扶贫政策。在基础教育方面实施了4项,分别为:①农村义务教育营养餐计划;②乡村教师补助政策;③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④编制《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在职业教育方面实施了3项,分别为:①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基础建设;②东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协作计划;③实施片区内中等职业学生免学费补生活费。在高等教育方面实施了三项,分别为:①面向贫困地区实现定向招生;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③支持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在深化教育扶贫精准度方面实施3项:①构建特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大数据应用平台;②把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扶贫重点;③把教育科研优势和当地的特殊产业进行对接。

2.教育扶贫应采取的措施

教育扶贫就是要通过教育来提高贫困人民的综合素质,提高贫困人民脱贫致富的本领,斩断代际贫困传递。做好教育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并在贯彻实施已有政策基础上,积极开拓有利措施,保障教育扶贫脱贫惠及广大贫困群众,使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得以发展。

(1)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贫困地区的教育短板,随着教育扶贫政策不断的宣传,贫困地区人民,也渐渐的意识到教育的作用。可是在大众心里,学前教育不过就是把孩子放到幼儿园,跟着大家一起玩,根本学不到任何知识。这势必导致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入学率偏低。而且贫困地区相对来说也不怎么重视学前教育,一般办学条件差且教职员工工资偏低。这也将导致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教职工严重缺乏,而且普遍专业化水平不高。

基于学前教育的问题,我们必须发展普及农村学前教育,缩短学前教育的城乡差距,地域差距,充分体现教育的城乡公平,构建贫困地区完整的学前教育体系。在普及学前教育上要具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鼓励优秀学前教育教职人员向贫困地区延伸,或利用小学现有校舍师资力量,充实学前教育资源,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学前教育,鼓励社会各界人士,为创办良好的学前教育环境出力。其次,要完善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办学体制,在学前教育上形成以公为主的办学模式,尽量保证幼儿园能够覆盖所有乡镇,使幼儿能够安全方便的上学。而对私人开设幼儿园,也应大力支持,但应加以管制。在税收方面应进行相应的减免,保证私人办学的合理用地;在教育质量方面应进行管控。

(2)增强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办学条件。当前,对于贫困地区教育存在最大的问题即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办学条件差,有的地区甚至连学校运转都成问题,而且学生上学得翻越好几座山。这就要求教育扶贫围绕这些突出矛盾,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区域的差距,减少教育不公平现象。

在贫困地区办学,应该因地制宜,特别是在山区应该保留并办好必要的村小,免去孩子上学路途遥远的问题,有的学生为了上个学跋山涉水,听课时间还没有路途上花的时间多。如确实因为条件有限,没法办村小,或为了学,方便整合教育资源,可加大力度建立标准化的寄宿学校,保证寄宿学校的住宿条件达标,同时要保证寄宿学校的文化生活和文体活动设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此外对寄宿学校要加强寄宿管理,保证有足够的后勤服务人员,确保学生在住宿期间的安全,并能适当降低学生的食宿费,对于家庭确实特别困难的家庭,可对其食宿费减免。

在提高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还得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适当提高偏远地区教职工的收入,完善教育资源城乡一体化配置,加大城乡教师的交流,支持校际之间联合办学,对教师进行合理的流动教学,充分发挥资源协作优势。或者适当放宽贫困地区教师的职称评定条件,鼓励教去贫困山区教学。对于学生也应经常组织校际之间的交流,并要加快信息化教育进程,将信息化教育引入贫困地区,引入偏远山区,使贫困地区学生,也能通过网络第一时间接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网络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选取自己所喜爱的教师的课程进行听课。

(3)加大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支持,确保贫困学子有书可读。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各个民族之间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有的民族更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比如藏族、蒙古族等,则在各个民族进行教育时都应传承民族文化。在这些具有自己民族特色文字的民族,则要实行双语教育,但在双语教育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师资短缺,教育质量不佳,没法平衡汉语言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课程建设滞后等问题。因其特殊性,在民族地区实施教育扶贫政策,必须对其有所倾斜,采取特殊措施,对其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缩小民族间的差距。

首先要加大民族地区教育支持,建设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让教育与民族发展相融合,特别是要开创具有民族特色高就业率的职业教育,让职业教育与地区产业发展相对接。比如在藏区,我国藏区多处高原地带,因经济发展落后,且地理条件所限,在我国藏区少有工业,人民收入偏低。但在藏区高原地带,盛产各种珍贵药材(藏红花、冬虫夏草)、菌类(松茸、鸡枞菌、羊肝菌),且特别适合牦牛的生产。则在藏区要多开展,各类珍贵药材即菌类的加工保存技能教育,及牦牛肉干的制作技能教育,使藏区高原特产能够远销国内外,增加藏区人民的收入。

其次,要壮大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加大对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使他们能够较好的平衡双语教学,掌握更多的双语教学经验。

此外,由于这些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相对发达地区的学生来说,这里的学生接受的教育也较为落后,所以在考大学时,他们不应受到歧视。重点大学应多放招生名额在这些地区,加大定向招生计划倾斜,让他们也能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或是对该地区学生在考大学时,进行减分,使他们能以比发达地区学生更低的分数进入大学。并对该地区学生有针对性的完善资助体系。帮助解决贫困地区学生的大学期间的学费及生活费。

三、总结

教育是帮助人们摆脱贫穷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让人们拥有一份体面的、稳定的、待遇好的工作,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且教育扶贫可以阻断代际贫困的延续,其作用显著,影响长远。

参考文献:

[1]谢君君.教育扶贫研究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12(03):66-71

[2]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07):12-21

篇7

作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广东省首批“粤教云”项目计划示范应用试验区,天河区信息化工作以促进师生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扎实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探究。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对行业的颠覆性变革越来越广泛。教育者应该顺应“互联网+”时代的趋势,以学校、教师、学生为中心,通过微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不断变革管理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形成信息时代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新模式、新形态、新常态。

以信息技术精准扶贫

2009年,天河区派出一支骨干教师队伍,与林芝的7个县8个教师进行了深度交流,帮助他们打造了一个教育信息化团队。“心相连,E相牵”,在网络基础上,培训从一次性的培训和单次的培训,变成了长线的培训和多方的培训,各方面都觉得没有增加教学负担。林芝的教师非常喜欢团队共同研讨,天河派出的教师回到广州后也能够在网络上迅速快捷地对他们进行指导。

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开发出“手机教师网”后,天河区教育局迅速将之应用于援疆。2016年10月,他们与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组织专家与技术团队,前往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塔什米力克乡。东圃幼儿园梁斐然老师在塔什米力克中心幼儿园开展了古诗活动《咏鹅》,华阳小学余志敏老师上了一节示范课《连加》,第七十五中学周伟泽老师上了一节示范课《同底数幂的乘法》。本次研修活动以技术为依托,全程进行了手机实时直播以及延时点播。喀什广大的教师、教研员和教育局主管领导利用手机终端分享最新的教改成果;天河区广大教师同时观摩送教活动全程,为援疆结对学校线上线下开展精准帮扶活动探索了有效的模式;新疆的家长也能便捷地看到实况,体会到社会各个方面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和关怀。利用“手机教师网”技术搭建天河与喀什基础教育校本研修平台,是东西部结对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有效尝试,也是对喀什教育教学可持续精准帮扶的一种新思路。

在V东省内,2016年,天河区教育局对雷州教师的“一师一优课”“同课异构”培训,也进行了创新的线上加线下帮扶形式。他们采用了先进的UMU互动学习平台,它包括了目标、评价、资源、活动、数据,做到了非常好的数据呈现方式,所以在交流中最困难的实时展现已经被克服了。在雷州,他们用手机随时组织互动与微课,用大屏幕同步展示学习结果,让互联网升级线上线下课堂,让每个人融入、分享、收获。活动结果也呈现在UMU 互动学习平台上,通过线上问卷系统,教师们在手机上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了投票,畅所欲言活动收获与感悟。这一次培训结束后,天河区的指导教师和雷州的学习教师共同形成了教研团队。

2017年2月15日,“天河100”融合创新第一季第一期手机直播课堂正式开课,共同参与的区域包括:广州市天河区、白云区、兴宁市、雷州市、连山县、新疆疏附县。第一期手机直播课堂涵盖了语数英、音乐、综合实践、经典教育等多个中小学学科,由天河区10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以及来自对口帮扶的兴宁、雷州2位教师打头阵。手机直播课堂一共9期,除去暑假7、8月,从今年2月起每月一期。每期官方直播教师10人,自愿报名直播的教师不限。每期的特邀嘉宾由高校、中小学、研究支持机构各1人组成,将从10名直播教师中选出1名进入2018年1月的总决赛,并从9名总决赛参与教师中选出第一季的冠亚季军。据数据统计,第一期课程12节课,访问量前五名的是广东、江苏、北京、山东、浙江的用户,其中体育东小学的一节课在线人数峰值达到300人。如果说“天河部落”实现了教师之间用文字、图片的相互对话、相互开放,拆掉了教师之间的一堵墙,那么“天河100”的手机直播,也许能让教师用视频直播拆掉另外一堵墙,实现教师常态课堂和社会的相互对话、相互开放。

在长年的实践中,理论框架也渐渐浮现。据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副调研员张伟春介绍,区教育局的《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研究》课题设计正处于论证阶段。该课题属于2017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招标课题的子课题。研究假设: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跨界融合能实现教育扶贫的系统和有效,运用他组织和自组织相结合的工作路线能实现教育扶贫的精准和可持续,知识产权IP的保护和转移能提高参与教育精准扶贫治理各方的积极性。创新点突出表现在:技术集群支持的教育治理理念创新教育精准扶贫和教育信息化推进的体制和机制,众连、众包、众智和众创的互联网+思维在教育精准扶贫中的实践和常态应用模式构建。

以先进技术助推深度变革

近年来,天河区以项目应用驱动信息化发展创新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2012年,区教育局与华南师范大学联合开发了“天云”应用融合、协同创新项目,搭建起高校与中小学校协作创新的平台。“天云”具有海量优质教学资源,能满足教师智能备课、互动上课、布置/检查作业、学情跟踪与分析等核心需求,适用于师生开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目前,区26所实验学校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已经开展了11个项目,其中4个进入结项阶段,微课及翻转课堂项目已获得广州数字教育城应用推广经费。

――2013年,区教育局印发《广州市天河区教育信息化中心组建设方案(试行)》,现已有核心组成员10人,中心组成员369人。搭建了核心组、中心组的活动管理平台――信息左岸()。活动以校内、校际迭代方式开展,采取自下而上为主的发起方式。

――区教育局积极参与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未来教育课题项目,研究的方向是区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整体推进的方法与策略研究,形成了一套区域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策略、方法和运行机制。目前已完成信息化领导力、运用数据进行高级思维、21世纪课堂学习评价三门课程培训,开始进入学科融合研究阶段。

“十三五”期间,天河区教育局将以提升学生学业成就和核心素养为核心,采取从个体发展到协同发展,从模糊发展到精准发展的技术路线,推动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和学习活动中的针对性、创造性应用。

――加大教师之间的协同。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微课、慕课、创课等活动作为教师琢磨与切磋的抓手,让技术为我所用,让活动开花结果。

――探索区域帮扶和协同创新。继续实施“天云”项目,探索区域结对帮扶、中小学校与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协同创新机制。

――用数据驱动教与学。将学科质量监测数据应用于教师改M行动,建立从数据采集分析到教学研究改进的路线,通过对作业、考试等伴随式数据的比较、聚类和差异分析,紧扣教学中的问题,实现师生发展从模糊走向精准。

对教育信息化的思考

天河教育人对教育信息化有特别的情感,不忘初心,一直用心做,实在做。回顾来时路,他们有不少的深度思考:

天河区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思想:

区域:育人为本,集成创新;顶层设计,项目驱动;融合互联,移动泛在。

学校:顶层设计,项目驱动,混合学习,迭代求精。

技术应用的关键是技术平台能否和管理常规、教学常规、教研常规、学习常规等流程融合。

以往的“百校扶百校”“千校扶千校”,是一种“从上而下”的体制安排的帮扶任务,现在我们利用网络技术,就可以使教师组织团体和教师组织团体之间,实现共同帮扶,共同进步。

我们更希望、更倡导的是教师录微课,先讲好一分钟的课,因为能讲好一分钟,才有可能讲好四十分钟。在微课上,可以先讲某几个或某一个教学目标,再讲好某几节典型课。

有5%的教师是热之者,即真的愿意干而且能干的人,有15%-20%的教师是好之者,有80%的教师是知之者。我们希望在用网络技术进行教育扶贫的过程中,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让有“知本”、有品牌的教师做领头人。

篇8

为做好全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教育帮扶工作,自去年8月以来,该县由县教育局牵头,按照精准扶贫“五个一批”中教育扶贫兜底一批的要求,对全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读大学、中学及学前教育子女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查统计,力求不漏登记一人,不错帮扶一人,做到有的放矢,帮扶见成效。经反复筛选、汇总、复核,确定了首批符合补助条件的普高、职高受助学生243人、大专以上受助学生56人、学前教育阶段受助学生383人。按照在县内园(班)就读幼儿每人每年补助100元,在县内就读高中或公办、民办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每人每年补助2 000元,在县内就读县一中、二中和职业高级中学考取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每人每年补助2 000元的补助标准,将向首批精准扶贫户在读子女682人发放补助资金6 363万元。除现场发放外,其余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读子女补助金县,教育局将通过直接发放、打卡到账等方式及时将扶贫资金兑现到贫困学生手中。

元谋县教育局组织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活动

本刊讯 为进一步增强全县教育系统校长队伍廉洁从教意识,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尊崇、遵守党纪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4月7日,元谋县教育局组织全县中小学校长、局机关股室负责人及局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共计50余人,走进云南省楚雄监狱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活动。

活动中,大家参观了监狱场所建设,听取了监狱相关负责人关于监狱基本建设及发展历程的介绍,观看了警示教育片。在警示教育活动上,两名服刑人员现身说法,两人过去都曾身居要位,曾有良好的工作环境、较高的收入、幸福的家庭,也曾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下迈出了罪恶的一步,把自己送入高墙之内。服刑人员对社会、家庭的深深忏悔,给在场的每一名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

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走进监狱接受廉政警示教育,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剖析其犯罪心理和过程,多角度接受廉政警示教育,进一步强化了自身廉洁自律意识。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要时刻做到自警自重自励,时刻牢记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经得起考验、守得住底线,把握好人生航向,真正成为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好党员、好干部。

云天化中学传经送宝 大关县教师如沐春风

本刊讯 (通讯员 蒙世清) 为全面实施“教育兴县”战略,使高三复习教学更扎实,更高效,4月17日,大关县邀请云天化中学高三把关教师为大关高中师生传经送宝。县教育局主要领导,全县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高中教师80余人参加活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