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4 20:28: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工程实践;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29-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2]。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立足于“卓越工程师项目”的主旨与重点,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为核心,强化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建立符合工程教育规律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企业工程实践环节,注重国际化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的培训和全国大赛。通过一系列探索实践和教学改革,上海大学金属材料专业在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卓越工程师方面取得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果。
一、建立符合工程教育规律的教学体系
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批准的本科专业。围绕工程教育的核心问题,在听取企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通过转变教育理念,构建了符合工程教育规律的、多层次、立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修订,优化了课程设置,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与评价标准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具有以下特点:(1)夯实学科基础,强化工程文化。(2)增加实践性和研讨性课程比例,扩大开放性实验、实训,强化实践教学,突出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任务拉动式的研讨性和实践性环节设置。(3)引入“校企、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的机制,与企业共建课程,邀请企业专家对本科生进行职业生涯培训,聘请企业专家走进课堂主讲专业前沿讲座,充实授课内容。(4)增加企业学习环节,以工程项目为载体,聘请企业专家指导学生的工程训练,指导毕业设计,参与学生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在工程环境中接受熏陶,激发学习兴趣,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增强工程意识,提升工程和能力。除了对教学计划的修订之外,还相应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新了授课内容,改革了教学手段、教学考核与评价标准,以适合金属材料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如:以项目为载体的任务拉动式教学模式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以工程实例为核心,把知识点与工程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视案例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培养工程能力和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课上、课下互动”、“课内、课外互补”;倡导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实现学生与教师课堂的上下互动交流;改革考试方法和考核机制,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加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参与课外活动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加强企业工程实践
新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在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为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实践培育的环节,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发动广大教师,选取“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山特维克材料科技公司”、“肯纳金属有限公司”、“艾伯纳工业炉有限公司”、“上海工艺研究所”等一批在行业领域颇具影响的国企和外企作为学生的企业实践基地。“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在企业的工程实践采取了分散形式,以分阶段、逐步推进的模式实施。包括:“暑期实践(7~8月)深度实习(冬季学期)毕业设计(春季学期)”。每年的7~8月组织本科生先进入企业进行为期2个月的暑期企业工程实践活动。通过这一阶段在企业的工程实践,使广大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未接触到的实践知识,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大课堂中锻炼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获得了与人交往的经验,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虽然也暴露出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处理问题不够成熟等问题,但这些经历督促学生回到学校后更加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经历了暑期实习环节后,冬季学期一部分学生重新回到原实习单位进行深度实习,并与企业导师一起探讨,提出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春季学期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在经历近一年的企业工程实践活动后,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如:2008级4名本科生经过一年深度实践洗礼,圆满完成了毕业论文,取得优良成绩。其中赵小满同学的论文《耐热耐冲击球墨铸铁铸造工艺方案研究》被评为校优秀毕业论文,他本人也顺利进入原实习单位就业,并与另一位同学一起将毕业论文研究结果整理成文章,发表在《现代铸铁》杂志上。在企业期间他们积极参与“168中低压气缸排汽段下半”铸件的制造过程,该铸件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上荣获“2012年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优质铸件金奖特别奖”。虽然我们的学生只是参与其中的局部工作,但实践给他们带来的收获以及集体荣誉感成为激励他们不断奋进的动力。4名学生实习之后全部与企业签约,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校企共同培养的优异效果。这些学生在企业表现出色,已逐渐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为了更好地提升“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我们对参加企业工程实践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各类有效的培训和实习岗位,绝大多数同学对此感到满意和认可;绝大多数提供的是技术相关岗位,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而一些市场、销售、客服等岗位,则有助于学生成为一个能迎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的材料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生产和工作一线的机会,通过在知名企业实习,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成为一个优秀的工程师是有前途的,专业认同感得到了提升。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提前适应企业对各类技术的要求,并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在更好的理解所学专业后,不少同学愿意继续求学,“卓越工程师”在企业的实践活动对学生今后攻读研究生也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三、注重本科生“国际化”的培养
通过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互派学生访问交流,我们鼓励学生到海外大学或企业参加交流学习或短期实习,开拓视野,在国际联合实验室和海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活动,尝试以国际化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已开展的主要项目有:IHEEC赴美暑期交流培训、台湾成功大学/台湾大学联合培养、美国罗格斯大学研修生、上海大学优秀本科生夏季学期赴海外交流项目、密歇根州MACOMB郡海外实习项目等。不同的交流项目均有相应的交流方案和培训课程,学生可以选择实习项目或者交流项目,可以选择短期或者长期项目。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学生在享受异域文化特色的同时,更能开拓其国际化视野,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视野都有一定的改变。这些海外学习、实习经历除了学生本人受益之外,还带回一些“国际化空气”,营造了学生更加努力开展专业学习、问题思考与探讨的良好氛围,不断集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四、组织参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的培训与考取资格证书
“材料热处理工程师”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开展的职业技术资格认证,现已纳入我国专业工程师系列,是评定材料热处理工程师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对在校学生主要是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见习)的认定,“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见习)资格证书”是检验金属材料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否合格的具体体现。为此,在金属材料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最后阶段,我们组织一部分学生参加了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见习)的培训与考试。作为一名还未接触到实际工作的学生来说,热处理工程师(见习)的培训和考试给他们的影响非常大。学生普遍反映: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一是巩固和拓展了专业知识,二是更多地接触了实践中的问题。在这里,接触到的都是资深的教授专家以及一线员工,他们对于热处理的认识是大学生从未涉及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过程中,培训教师都会将已有的知识联系实际生产,也能更加灵活的运用专业知识且非常有意义。另外,在课余时间,很多来自各单位企业的员工学员都会提出一些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各位教师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给予解答,这是培训的另一收获。
培训中既有重点院校教授讲授的基础理论知识,如:通过对工程材料的基础讲解,使学生对材料热处理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工艺学的讲解通过大量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习到多方面的热处理实际经验,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设备、质量控制及检测部分的讲解,使得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工作中,对设备的合理选择和使用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对热处理质量控制及材料检测有了系统的了解。此外,更有富有多年生产研发管理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厂长讲授热处理实际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知识,尤其讲授了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涉及较少的热处理相关设备原理及应用知识,既扩充了知识面,又理论联系了实际,做到学以致用,为学生今后工作中安全生产、绿色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培训班上的最大亮点是院士的精彩报告,院士的博学多才、远见卓识,在教学中循循善诱、丝丝入扣,教书育人,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健生教授每期培训班安排20课时,为学生讲述由他主编的《热处理工艺学》书中的“导论”内容,包括热处理在制造业中的作用、热处理技术的特点、怎样搞好热处理等。中国科学院院士徐祖耀教授的“做一个优秀的热处理工程师”报告,阐述了科学与工程的关系、热处理工程师应具备什么知识、热处理工程师要有三个概念及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等四个方面内容。他们以亲身的经历生动地讲述自己在长期从事材料热处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体会,还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以巩固和加深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受益匪浅。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自2012年开始组织学生参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见习)的培训与考试。2015年又有14位学生顺利通过了“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资格考试,目前累计37名学生获得“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见习)资格证书”,并且获得资格证书的学生数逐年递增。
五、积极参加全国大赛
除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见习)的培训与考试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大赛。在全国竞赛的大舞台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创新和实践能力。
1.“永冠杯”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等单位主办的“永冠杯”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主要目的是通过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平台,鼓励在校学生学习铸造专业知识,为铸造企业培养优秀人才,促进我国铸造行业的发展。自举办以来,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这项全国赛事。在教练组长杨弋涛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参赛学生积极备战,克服缺乏实际设计经验的瓶颈,全面完整地完成了从铸件零件图、铸造工艺图、型板图、芯盒图到铸造工艺方案计算机辅助模拟优化的全部内容。在面对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对书中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虚心求教,发挥团队合作精神,这些为他们日后走上社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已连续参加了四届大赛,每次均有获奖。迄今为止共有63名学生取得22个奖项(2013年有8名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获奖,2014年有16名本科生获奖,2015年共有9名学生获奖)。特别是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上海大学获得“永冠杯”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一等奖,充分体现了金属材料工程学科在培育“卓越工程师”上取得的实战成效。
2.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金相制备是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应用广泛、行之有效的研究和检验方法,是材料学子的必备技能。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联合主办的一项全国性大学生赛事。旨在提高大学生的金相制备及观察的实验操作技能,增强金相图谱分析能力,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增强实践操作能力。上海大学金属材料专业认真组织学生校内预赛,积极备战全国总决赛,已连续参加三届大赛,每次均有获奖。其中2013年获个人二等奖和团体优胜奖;2014年三名参赛选手分获个人一、二、三等奖,同时以名列前茅的得分为我校夺得团体优胜奖;2015年黄嘉豪、李笑玲和牟博维同学代表上海大学参赛,获得个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上海大学获团体优胜奖。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赛事的组织过程中,年轻教师陈卓和徐京老师得到迅速成长,因出色的表现连续2年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此外,2014年在“华为杯”(首届)中国大学生新材料创新设计大赛中,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安立聪和王晓领衔的两支参赛队伍在指导教师杨弋涛和韦习成的精心指导下,在全国180余支队伍中过关斩将,均获得全国三等奖。2014年7月,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决赛中,王晓同学领衔的参赛团队在继“三创赛”上海赛区获得特等奖之后,喜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015“丰东杯”中国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创新大赛本科生刘成杰和陈世超在指导教师韦习成和王武荣的指导下,经过激烈的比赛和答辩,论文《BR1500HS硼钢板热压淬火工艺及其性能的研究》获得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015年8月,第二届上海市大学生先进材料创新创意大赛中,王晓与吴俊玮同学组成的参赛队以项目《新型耐磨金属基复合材料》获得二等奖。学生在各类赛事中的优异表现,侧面反映出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工作得到专家评委的肯定和认可。
通过一系列探索实践和教学改革,上海大学金属材料专业在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卓越工程师方面取得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果。在收获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在校大学生吃苦精神不够、动手能力不足、沟通欠缺,特别是因缺乏诚信给实习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了实习单位对后续学生实习的接纳。这些现象日益突出,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最大的障碍。今后,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改革,以期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卓越工程师。
致谢:本文的研究工作得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和“上海大学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材料类专业职业生涯培训)的支持。
参考文献:
(浙江省温岭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浙江 温岭 317500)
摘要:一年一度的全国中职“丰田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已经成为展现职业学校广大师生精神面貌和熟练技能的舞台,成为宣传职业教育、检阅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窗口,对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随着技能大赛的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如何运用好大赛的成果,引导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值得每位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育工作者思考。
关键词 :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喜忧;扬长避短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160-03
教育部与交通运输部联合举办的“携手竞技、放飞梦想”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丰田杯”汽车维修与运用技能大赛自2007年至2012年已举办了五届。经过几年的发展,比赛的规模逐年扩大,项目逐渐增多,“丰田杯”汽车维修与运用技能大赛已成为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大赛中最具专业性与规模的盛会。中央电视台曾对2009年的第三届大赛进行专题报道,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这种全国性技能大赛的突出优势是有目共睹的,它不但促进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而且使学校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汽修行业及相关企业,准确地把握住了工作岗位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不过,随着这项技能大赛的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下面,笔者结合本校汽修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现状,谈谈中职汽修专业技能大赛带给教师的几点感触。
喜从赛中来
从2007年开始,我校就参加了全国中职“丰田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的层层选拔。从起初的市赛、地区赛,再到省赛,我们几经磨砺,直到2011年才有幸参加浙江省“宣成杯”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技能大赛暨全国大赛选拔赛。尽管最终我们无缘最高级别的比赛,但一路走来的参赛经历,还是让我们收获了很多成功和喜悦。
大赛的开展加快了实训设备的添置 2007年,市教育局指定我校代表温岭市职业学校参加台州市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之前,因为资金短缺,学校对实训设备基本没什么投入,已有的简陋实训设备完全不符合参赛的设备要求。为了能顺利参赛,学校拨出一定资金,在最短时间内添置了一台价值3万多元的AJR发动机实训台架和一台1万元左右的解码器用于汽车故障排除训练;花了1万元左右买了两台旧的丰田5A发动机和部分工具用于汽缸盖拆装训练,就这样我们开始了训练和参赛之路。在经历了首次大赛后,学校领导看到了实训设备投入的重要性,每年都加大对比赛项目所需设备的投入。随着比赛项目的调整与扩充,更多的设备进入了我们的实训室,到目前为止,有五百多万元的实训设备投入到了汽修专业实训,为学生的实训提供了有效保障。
大赛的开展促进了专业教师知识技能的提升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想学生在比赛中出成绩,教师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指导水平。为了保证每次技能大赛顺利实施并卓有成效,校领导将每次大赛都当成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特别注重对大赛指导教师的培养。近几年,学校积极利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先派大赛指导教师去外省几所技能大赛成绩卓越的学校接受金牌教练的个别指导,再利用假期把金牌教练请到学校给全体汽修专业教师做培训,使每位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当然,培训并不是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提升的唯一途径。每次参加各级别的技能大赛,就是同类各级兄弟学校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大家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使指导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得到切实提高。指导教师在平时不断的自我学习中,也高度重视辅导方法的研究与参赛经验的总结,明显提高了专业知识。近几年来,学校将教师辅导技能大赛的成绩纳入了教师考核体系,尤其是对新引进的年轻专业教师,要求他们尽量参加技能竞赛的辅导,促使他们迅速融入专业氛围,提升专业能力。我校汽修专业的几位年轻教师,通过指导技能大赛的锤炼,专业知识和技能进步很快,不论在教学上还是在技能上与其他年轻教师相比都更胜一筹。
大赛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良莠不齐,基础知识普遍薄弱,但他们又具有勤于动手操作的行为特点。职业技能大赛就是选拔具有一定动手操作能力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它为勤于动手操作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风采与才艺的舞台,让那些因学习成绩差而遭受偏见、一度陷入茫然的学生找回了自信。我校通过系列技能大赛活动,经过班级内、同年级段的技能比赛,层层选拔,最后选出具有较强技能的学生组成学校的技能集训队,再经过技能赛指导教师的精心辅导参加上一级的比赛。在选拔的过程中,那些平时基础知识薄弱而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对技能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训练,力争参加学校的集训队。在这种气氛下,理论成绩优秀但操作能力不强的学生也不甘示弱,结果是学生全面参与实训,使以往学生上实训课怕脏、怕累、积极性不高等现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观。参赛选手在学校的积极表现也为其他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学校也借此开展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小组和技能节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表现的机会,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忧从赛中出
经历了各级技能大赛后,我们的教师成长了,学生发展了,实训设备也添置了。但在收获喜悦的同时,大赛带给我们的忧虑也日渐显现出来。
压力过大,影响指导教师的正常教学 只要是比赛,肯定会分出高低,这就无形中给指导教师增加了压力。如果每年带队都出不了成绩,面子上就会过不去,如果今年得了个三等奖,那肯定想在明年有所进步。如此下来,指导教师都会倾注大量精力学习和研究大赛的有关内容和训练方法。但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们对其他教育教学工作不得不疲于应付,比如备课马虎,对所教课程的研究不够深入等。这种情况对教师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特别是年轻教师。恰恰我校的技能大赛指导教师都是年轻教师,有些课程他们还是第一次教,如果不打下一定的基础,肯定会影响他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毕竟技能赛是一个方面,还有大量的其他专业知识技能需要他们研究和讲授。
训练紧张,影响参赛学生的正常学习 参加技能比赛,为了出成绩,参赛学生肯定要花大量时间去训练,仅凭课余的一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势必要占用学生的部分学习时间。特别到临近比赛时,参赛选手几乎完全停课训练,落下的功课是很难补上的,再加上部分学生的基础本来就差,在技能大赛结束后,由于落下的功课太多,一些选手完全失去了深入学习知识的信心。
成本过大,影响实训设备的正常添置 当前国赛所用设备均由相关企业赞助。本来企业赞助技能大赛是件好事,可以减少举办大赛方的经费问题,可是各级学校比赛训练的设备都要根据指定赞助企业的产品配置,而往往指定赞助企业的产品价格不菲,这样就增加了参赛方的资金压力。为了参加比赛就必须付出大成本去添置指定设备。比如,参加车身修复技能大赛的整形修复机,指定参赛品牌是奔腾,2万元左右一台,而普通的整形修复机只要5千元左右,但为了比赛我们必须添置。这样一来,本来可以买4台日常实训设备的资金,就只能买一台用于部分参赛学生使用的大赛设备。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这严重影响了日常实训设备的添置。
扬长避短,强化专业建设
在这几年的参赛经历中,我们更多地体会到了大赛带给我们的成功和喜悦。对其不利影响,我们应努力克服,扬长避短,切实利用技能大赛的优势,强化汽修专业的建设。
以大赛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中职学生对实训课的学习刚开始是很有兴趣的,毕竟不必端坐在课堂听枯燥乏味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训课上的动手操作相对轻松。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好奇心会逐渐减弱,学习的效率也相应降低。为此,我们可以在实训教学中引入大赛的竞争机制,定期抽出一两个典型工作内容进行比赛,对比赛成绩优异的学生予以表扬和奖励,这样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永不服输的意志品质。
以大赛为契机,加快年轻教师的培养 我校几年来的经验表明,通过辅导技能赛,年轻教师的专业技能成长是迅速的。但是,因为带赛的教师基本都是固定的,所以专业教师的成长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学校能看淡些成绩,大胆地进行轮流辅导,让更多年轻教师参与进来,对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将是非常有利的,也能加快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
以大赛为契机,完善实训室的建设 大赛各项目的工位都是经过验证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为职业院校实训室建设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参照。我们在实训室建设中要参考企业的环境,使学生的实训尽可能在职业情景化的环境下进行,以利于学生在实习和就业时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此外,在实训设备、工具、材料采购时可参照大赛每个工位的配置,做到合理使用有限的实训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
总之,我们要正确对待技能大赛,利用技能大赛的优势,充分挖掘资源,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学生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并要不断克服技能大赛的一些负面影响,切实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办学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侯文胜,郭建英,侯雨君.全国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完全训练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彭明道.利用技能大赛推动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教研,2011(3).
[3]韩会臣.以汽车维修专业技能大赛为契机 加快实训教学的改革[J].交通职业教育,2011(5).
[4]马立强,崔子成.汽车维修技能大赛对汽修职业教学的影响[J].汽车维修与保养,2013(8).
人才,这个21世纪最重要的“东西”,眼下却频频面临无处伸展拳脚的境遇。人才究竞如何得来?如何使人尽其才?这一问题,在教育学会的十二五规划中,得到重点体现。
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倪阳生会长表示,在十二五规划中仍然主要围绕人才作为工作重点,以提高人才的质量为中心工作内容。现在的纺织行业中整体上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本科毕业生不愿意到企业中、到一线去的问题比较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教育学会将重点做一些工作。下一步准备启动卓越工程师和卓越设计师的培养计划,另外准备在全国各院校建立培训中心,该培训中心既包括高层次的工程人员和设计人员方面的培养,还包括纺织品加工和设计。另外,教育学会还要依托高等职业院校,和产业集群背景化的环境下,成立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随着1998年的扩招,新校区建设基本完成以后,现在着重以内涵建设为工作重点。具体包括教师的培训,另外是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如何让它们具有比较强的工程背景,让他们到企业去,在院校设立这样的政策,让教师到企业去每年具体待多长时间。
同时,教育学会还在做一些关于教学改革的项目立项。2010年已经启动了这项工作。第一步是在本科院校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具体从五个大的方面在做这项工作。第一方面,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二方面,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第三方面,实验实践教学的综合改革与实践;第四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方法改革实践:第五方面,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预计纺织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趋势不断加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随着纺织企业越来越高层次的特点,纺织企业对人才层次需求越来越高:2、对从事设计、研发的创新型方面人才的需求增长步伐逐步加快;3、随着纺织产业国际贸易的发展,对精通外语和国家贸易的人才需求加大;4、随着我国对低碳产业和绿色产业的要求逐步加大,相应的低碳、绿色纺织品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也逐渐增大。
除以上主要方面,在职业教育方面,将进一步落实和提倡校企合作的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专业适应市场,课程对接工序,实训立足能力,定岗连通就业。要求教学内容企业化,教学过程生产化,教、学、做一体化。虽然在很多高校已经作出初步的成果,但在全国范围内将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这样不但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基本保证就业率100%,而且满足了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紧跟实践第一线的脚步,实现共赢的局面。同时,加大本科方面举办各项技能大赛、纺织品设计大赛等的举办力度;高等职业院校方面做一些面料设计、面料检测、服装打版;中职主要侧重服装制作方面,近年来一直坚持举办全国性的中职服装制作大赛。这些都能对各院校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加强各学校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师素质,同时通过这些大赛加强了企业和学校的联系。能够促成很多设计直接投入生产,毕业生直接与企业签约。
2010年6月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一个重大改革举措。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该计划的实施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电子创新实验室以培本文由收集整理养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热情、发扬拼搏精神为宗旨,立足于电子信息类全部专业,按照卓越工程师的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以便与企业需求实现良性对接。除此之外,电子创新实验室还可以广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和各个层次的电子设计大赛,让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
一、电子创新实验室的运行机制
1.制订管理制度,组建管理队伍
电子创新实验室采用“全天候开放性实验室”管理模式。实验室不是为了满足某一门课程或者某一功能的实验而建立。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网站查询实验室的具体开放时间。在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内让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能够在不受使用时间约束的前提下完成创新实验项目。由于开放性实验室的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需要一套专门的规章制度,让实验室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必依,以保障电子创新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学生是开放性实验室的主人,这里是学生展示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主战场,指导教师可以考虑让一些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管理潜质的学生协助教师进行实验室的日常管理。这样一方面减少了指导教师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得到了锻炼。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容易,学生参与管理也会使得实验室的气氛更加轻松、愉快。
2.明确服务对象,确定支持项目
明确电子创新实验室的服务对象与支持项目,可以分层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安排低年级学生在实验室完成基础实验项目:电子元器件实物焊接的基本功训练、电路板设计与制作、电路仿真及电路设计等,以培养兴趣为主,从中选出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高年级学生在实验室以进行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和电子设计大赛为主,支持的项目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通过这些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团队精神。同时,实验室也鼓励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3.推行公开选拔,建立考核制度
明确选拔条件,每年开学伊始,以校园广播方式向大学二年级及以下同学进行电子创新实验室的宣传和纳新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学生,由实验室指导教师组织进行笔试和面试工作。以大学二年级学生为例:笔试主要考核学生的外语水平、c语言程序设计和电子技术基础三个方面;面试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让一些真正具有创新精神、拼搏精神的优秀学子进入实验室。电子创新实验室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创新平台。
4.注重教学相长,提高业务能力
与传统的实验室相比,电子创新实验室更加具有创新性与挑战性。学生在进行创新实验项目或者电子设计大赛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知识储备和实践操作技能有限,必然会遇到很多技术难题。优秀的指导教师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他们会在短时间内找出问题所在,并指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从中受益。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教师才适合去电子创新实验室工作。学校也应该鼓励那些业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教师加入到电子创新实验室,通过给予适当的津贴、补助或其他激励方式来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二、以项目为任务导向,加速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卓越工程师应具有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及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特点,是具有相关工程理念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人才的培养是系统工程,培养过程需要科学性和规划性。为了加速高等院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电子创新实验室可以通过长期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组织各类电子设计大赛为工作目标,采取任务导向的教学方式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
1.开展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学科竞赛类别较多。其中,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学科竞赛当属“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参赛院校和学生高居各项竞赛之首。竞赛采取命题方式,设计题目包括控制类、信号类、仪表类、电源类、通信类。要求学生三人一组在规定的地点,在四天三夜的时间内完成硬件实物的调试和制作,且完成设计报告的撰写。该赛事可以为那些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具备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同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才能展现平台。但是,该赛事两年举办一次,这样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参与这项竞赛。因此,可以依托电子创新实验室、积极组织开展校级电子设计大赛,可采用教师命题或者学生自主命题两种方式,设计项目要求融合单片机技术、传感器技术、eda技术、电路及电子技术基础等多学科课程知识,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在电子创新实验室内完成设计作品。然后,学校组织专业的评审教师对设计作品从理论性、实用性、创新性及市场价值前景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评估。通过竞赛,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科技写作和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学校还可以从中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参加高水平的电子设计大赛,为脱颖而出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
2.立足创新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能力为目的。该项目注重“研究过程”而非“研究成果”,以项目为载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每年在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之前,电子创新实验室应组织实验室学生参加项目申报动员会。一方面介绍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为学生讲解撰写项目申报书的注意事项。该项目的申报者可以是本科学生个人或者团队。指导教师由电子创新实验室的兼职教师担任。整个项目需要学生自主选题、独立设计、组织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对高等院校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使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初步训练,加大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形成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建设创新文化,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车辆工程 实践体系 工程训练中心
[中图分类号] U46,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06-02
江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首批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院校,车辆工程专业是我校四个入选专业之一,学校和学院非常重视此次培养的契机,出台了江苏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行动计划,并在行动计划中明确了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具体任务、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一、基础性课程实践
卓越工程师计划重在构建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3+1”人才培养模式。要使得学生在最后的一年里能顺利地围绕专业知识进行集中的生产实践活动,前三年的理论教学及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将显得十分必要,否则第四年的实践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校依据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目标,构建“厚基础、宽知识、显特色、重应用”的车辆工程专业基础性课程实践体系,着重打造紧密联系车辆工程特色的力学、电学、计算机、控制工程等基础课程的实践体系,由浅入深、由简至繁,按层次递进,在上述课程传统实验基础上,融入体现车辆工程专业在上述领域应用实际的实验,在基础教学中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强化理论学习成果,拓宽学生知识面。
同时,基础性实践内容还包括课程设计,冷、热加工实践,校内专业实践等环节,通过这种体系化的基础性实践,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校内专业实践教学方面,针对卓越计划要求,对车辆工程实践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改变传统的演示性实验,按照功能分为模型展示区、拆装实验区、检测与故障诊断实训区、自我创新设计实验区等,每个区域都能完成一个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创新实践项目,凸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用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取代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以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另外,将老师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应用到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大量的实践项目让学生直接进行详细的实际操作训练,并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考核力度,改革考核方式,从而客观评价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操作能及水平。
二、自主创新实践
学生自主创新实践主要是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科研课题等为牵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重要内容。包括创新思维、创新设计、团结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它是前一层次的深化和提升,主要实践场所是我校江苏省车辆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中小功率内燃机工程中心、校企合作的工程训练中心等。
(一)以科技竞赛为导向,开展学生创新实践
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创新产品设计水平的重要手段与形式。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识与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精心组织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作品竞赛,获得全国二等奖、三等奖多次。参加历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国FSAE)”、“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等,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挑战杯”、竞技大赛等形式不仅锻炼了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爱校、爱专业意识,并在学生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力。
(二)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高等学校如何使卓越工程培养计划专业中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与创新相结合,一直是摆在师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卓越计划培养中,车辆专业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汽车学院的科研经费在我校多年来一直排名前列,利用这一优势,以“导师制”、“双师制”,以及学院鼓励政策为平台,以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通过“教、帮、带”,激励车辆工程专业教师与本科生合作开展科学研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大批学生科研论文、专利公开发表,这批骨干力量在校园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成为激发广大同学创新精神和参与科研的动力源。
同时组织车辆工程专业学生中的骨干力量,积极申报省级、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开展科技攻关。鼓励和扶持骨干团队出科技成果,做好学生科技成果的专利申请及成果鉴定等工作。两年来,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参加校级以上各类竞赛达千余人次,获得省级、市级以上创新奖多项。学生积极申请各级各类创新项目100余项,累计主持校级以上创新项目50余项,申请专利30余项。
三、校企工程训练中心实践
我校在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中融入校企合作机制,与南京汽车集团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共建的实践教学平台项目,按照“共建共享、互助互动、优质优先、分期分段”的建设方案,服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不仅以高起点、高标准满足了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更符合现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创新实践要求,为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一)制定并实施完善的实验与教学方案
工程训练中心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车辆工程专业企业学习教学计划,分操作实践和理论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除南汽主要产品的工艺流程、工装设备等专业课程,另外还增补南汽特色的教学内容,如:企业文化、质量管理、法治管理、岗位职业技能等。通过现场教学、专题讲座、岗位实习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感受企业氛围、学习技能本领。实训培养内容适应江苏大学的教学需求,在我校大学生来厂实习期间,南汽统筹安排学习与实训,明确实训标准,并结合专业方向,强化上岗训练,提高学生的适岗能力。实训中,由工厂提供工艺标准、工作量具和原材料,安排实训教师,通过生产现场讲解和上岗实习操作,实现工学结合。
(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
依据我校卓越计划培养标准,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三)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卓越计划顺利实施的前提是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为此,我校将计划地选送教师到南汽集团工程岗位上工作1~2年,积累一定年限的企业工程实践经验。同时,我校也从南汽集团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担任本科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
(四)构建多功能校企合作车辆工程实践教育平台
工程训练中心以提高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工程素质为主线,创建高等工程教育开放型校企合作工程训练新体系,该体系以4个相互关联、递进提升的平台为主要特征,体现了多层次、全方位、综合式、开放型的立体交叉式教学特色,实现了“纵向及顶”(即从专业技能培养逐步进入该领域学术前沿)、“横向达边”(即体现人才培养中各科知识的融合与贯通,以及学科专业的交叉和渗透)的现代工程教育目标。
四、结束语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提供了目标和方案,构建基于卓越计划,适应汽车行业发展的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突出学科与专业特色,融入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为工程实践夯实基础;以“科技竞赛”为导向,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工程素质与科研技能;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让企业担当更大的社会责任,让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全面升华,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从而全面建立我校工程能力系统化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为社会及汽车行业贡献更多的创新人才、一流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姝,亓昌,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的汽车构造课程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2,15(3):40-42.
[2] 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3] 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10,(8):9-10.
[4] 叶志攀,金佩华.中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74-77.
关键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5-0073-0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开始在模具制造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已经成功应用到模具设计、分析、仿真、模拟以及制造的全过程,数字化已经成为模具制造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众多模具企业需要大量的数字化设计制造高技能人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模具行业最集中和发达的地区之一,对模具高级工程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模具卓越高级工程师,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的职责所在。
目前,国内各院校成型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企业要求不能达到“零对接”。这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与企业需要的数字化设计制造能力要求脱节;课程内容陈旧,实践环节薄弱。其结果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不强。
为了适应设计制造领域快速发展的形势和满足社会对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人才的需求,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南京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正在探索和研究新的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对现有零散、重复交叉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课程进行整合、补充和优化,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构建卓越计划背景下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教学体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工程的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总体培养目标
在对众多模具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参照其他高等院校本专业的培养计划,结合南京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新的成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新确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金属塑性成形和高分子塑料成型以及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和工艺技术,具有应用三维数字化技术进行产品的模具设计、成型过程模拟分析、数控自动编程等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材料性能及产品质量检测分析的能力,擅长模具设计制造与材料成型生产的技术管理,能够在模具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及生产经营管理的卓越模具工程师。
卓越计划培养目标下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教学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使用造型软件工具,还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软件开发原理、计算机与专业结合的切入点等必要的理论基础,即在教学内容灌输上不但要做到“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三维数字化设计能力,完成产品的三维模具设计、成型过程CAE分析、模具型腔模拟加工等,使学生对材料成型CAD/CAPP/CAE/CAM一体化有一个系统的训练,并结合在企业的一年生产实践,进一步强化和巩固课堂理论知识。
2 卓越计划背景下数字化设计制造教学体系构建
在卓越计划总体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结合本专业现有的软硬件教学条件,建立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能力教学培养体系(如图1)。所构建的教学体系决不是简单地增加几门软件使用操作课程,也不是在原来的课程体系中再增加一系列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数字化设计技术类课程,而是必须明确在卓越计划背景下以三维数字化设计制造能力为培养目标,以CAD/CAPP/CAE/CAM一体化为理论教学主体,并与专业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创新实践环节上以模具数字化设计实训、课外创新活动为基础,同时辅以Pro/E、UG等三维应用软件资格培训、模具卓越工程师培训等。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手段与方法,使得学生既拥有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理论教学中注重文理渗透,拓宽基础。夯实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注重分析研究模具专业技术的新发展,并以数字化技术为主线指导教学内容,将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融于课程教学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给予学生基本的创新理论与方法,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3 卓越计划背景下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课程体系配置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课程涉及成型专业领域的模具CAD设计方法、成型工艺计算机辅助自动决策(CAPP)、成型过程模拟、最新成型加工方法等。随着理论与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课程体系应当精选和改造传统课程,充实、反映当前科技成果的最新内容(如图2所示)。
模具工程基础课程主要为后续课程打下一个基础,如《CAPP概论》、《CAD/CAM技术》课程中会涉及到实用CAPP系统、模具CAD系统的开发,就需要学生掌握VB语言等计算机语言基础。
数字化设计系列课程培养学生现代模具设计理论与方法,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产品(实物模型)的三维CAD造型、三维模具型腔的设计、工艺分析、成型过程模拟等,使数字化设计技术贯穿设计全过程。
模具设计与制造相辅相承,先进的设计必须有先进的制造技术来实现,数字化制造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为此,在课程设置中,突出数字化制造技术,设置数字化制造系列课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字化制造技术与方法解决产品的制造问题。
专业素质拓展系列课程通过模具工程师理论基础、模具设计选材与失效分析、压铸工艺与模具设计等专业素质拓展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材料成型领域模具设计专业知识。
4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实践教学
创新实践教学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培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创新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实验、模具数字化设计制造实训、基于校企联合的综合型实践教学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等。
4.1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实验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实验以工程为背景,密切联系工程和围绕工程进行;针对传统的实验内容都被孤立地分散在各门专业课中、互不发生联系的状况,对实验内容进行筛选和整合,实现专业课程实验课的综合化。以逆向工程课程为例,本课程实验要求选取的实验对象与后续模具数字化设计制造实训选取的实验对象一致,以便实现CAD/CAPP/CAE/CAM一体化。
4.2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训
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训是以典型模具零件为工作任务进行模块化教学,主要流程为:用三维扫描仪(RE)对零件进行扫描获取零件的三维坐标信息,在此基础上完成对零件的三维CAD造型,并由零件的三维模型得到成型模具的三维型腔;根据模具结构对成型过程进行CAE模拟,模拟结果分析无问题后在计算机上使用软件进行模具型腔的模拟加工,生成相应的加工数控代码。利用数控机床所提供的通用标准接口将现代技术制造中心的多台数控机床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起来,组建成一个局域网;将该局域网与CAD/CAE/CAM试验中心的局域网连接起来,使设计信息、工艺信息、加工信息及后置处理数据能及时地传递到制造单元,学生在CAD/CAE/CAM试验中心进行数控编程和仿真的数据也可直接传送到机床上,这样就构成了网络化制造环境,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加了可靠性,并提高了工作效率,如表1所示。
4.3基于校企联合的综合型实践教学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工程教育不足和校企脱节的严重现象,“卓越计划”建立了高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校内学习(三年)和企业学习(一年)两个阶段。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安排学生到企业完成的教学环节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毕业设计要求结合企业实际项目进行。企业学习阶段重点强调学生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能力的培养、训练和形成,以及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
4.4课外科技活动
在模具卓越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理论学习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实践是根本,三者必须紧密结合。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培训等环节中,不仅要注重创新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还应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通过开展学术讲座、课外科技活动等创新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可选择的校内科技活动项目包括:大学生科技创新、模具创新设计大赛、AutoCAD创意设计大赛、数控技能大赛等。可选择的校外竞赛项目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3D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
5 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
5.1校企联手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积极组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任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或参加项目研制开发,进而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以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为主;企业授课教师必须是在模具相关的企业工作三年以上,并具有一定的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能力;企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要求是具有较深的工程实践背景的企业高级工程师或中高层领导,且能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应的工程实践环节。
5.2建立适应卓越人才培养需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建立稳定的、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能力的重要保证。南京工程学院购进了数控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等一批先进设备,还引进了符合专业发展方向和相应行业背景的企业,在学校营造必要的工程教学环境,将工程专业要素融入到平常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当中。
近年来南京工程学院先后与企业共建了“江苏省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汽模具装备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江苏小节距工业链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铸锻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同时,学院还与昆山模具工业城、无锡模具厂、永儒塑胶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营造了学生的实践教学环境。
关键词:应用科技大学;本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张广渊(1974-),男,山西大同人,山东交通学院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肖海荣(1969-),女,山东济南人,山东交通学院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山东 济南 250357)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交教研1202-71)、山东交通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22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38-02
教育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于2013年1月底启动,旨在探索构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共有来自13个省市自治区的30余所高校参与该项目研究。山东交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其中的试点单位,将在教学和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大范围深入探索和改革。其中,在学生培养方面,如何建设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通过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提升,使之成长为既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实践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就至关重要。目前在欧美大专院校实施的CDIO培养模式,以及我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等等,都是依托于项目以起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这些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带动知识的学习和素质提高的培养模式,对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我校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现状
金赛(Mc.Kinsey)全球研究所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中国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弱,其中有确切数据提到,在2005年,大约60万毕业学生中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工程技术人员才适合在国际化公司工作,原因是:中国的教育偏于理论,学生几乎没有工程项目的实际训练,而欧美的学生则通过具体的工程项目,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1]
对于山东交通学院来说,学校主要培养在交通行业生产一线从事工程技术和技术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对于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来说,其培养的学生主要强调其要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从个人的发展来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其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持续提升的关键。
目前我校在本科教育方面依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课程讲授为主,配合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然后参加期末考试,这样经过几年的知识积累,在临毕业前到相关企业实习,或者有的学生就在校内实习,然后通过毕业设计来锻炼提升其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分阶段分割开来,其弊端就在于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时,以通过考试为最终目标,在实习时有针对性对一些实践所需的必要知识进行恶补,使得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脱节,不能起到良好的能力培养效果。这就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时,适应期过长,实际动手实践能力偏弱。
二、CDIO及卓越工程师介绍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3]
三、应用科技大学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改革探讨
通过将CDIO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的成功和有效地经验吸取进来,结合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信息电气类专业和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制定出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通过探索和借鉴,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学院信息电气类专业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1.以大赛为引,以项目为本,鼓励学生参与实际工程实践项目
CDIO培养模式以及卓越工程师都是依托于项目以起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各类学生科技立项和大赛在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知识的掌握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且,学生科技项目和各类学生科技竞赛具有时间短、复杂度低、易组织和见效快等特点。通过以大赛为引,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类学生科技立项和大赛中,易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和政策引导:在学生层面上,对参赛的学生实现包括学分奖励、成果奖励、获奖奖励、学分置换、优秀毕业设计推荐,优先奖励推荐等组合激励措施;在教师层面上,在教师的绩效考核中,在学生参赛指导、学生参赛获奖奖励等方面设置考核点,并加大奖励力度,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对于信电类专业,本科生由于基础薄弱,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因此在以往很少能实际参与到教师的实际工程实践项目中去。通过参加大赛,使得本科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科研能力,可以进一步更深入参与到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中去,同时,科研项目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可以继续参加相关竞赛,这样,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就有了一定的延续性和上升动力。同时,学院对于本科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在绩效考核方面给与相关政策倾斜和支持,也在一方面调动教师吸引本科生参与自己项目的积极性。
2.加大企业在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中的参与度
为什么要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论是CDIO培养模式还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企业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参与的程度越深,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越接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培养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仅靠校内资源是无法满足要求的,加大企业在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中的参与度,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必须要做的。从人才培养计划的指定、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到课程设计、实习实践环节,在各个环节都通过到企业中进行需求调研、实践、再调研,实现企业深入参与学校的人才改革方案。例如,从课程内容来说,由于工程教育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教学大纲从制定开始就应该引入企业进行评估,要求课程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企业的实际需要,保障学生能够根据课程大纲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真正应用到企业中去。企业的参与是被动的,这就要求高校方面要主动深入到企业中去调研,摸清企业需求的规模、方向和基础,然后实践应用到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中去,再请企业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评估,进行调整、再调研、再调整,通过往复循环,不断完善能够真正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
3.鼓励教师下企业,企业引进来
CDIO培养模式或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的很多项目都是从企业的实际项目中提炼出来的。所以,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了解企业的需求,而这种了解仅凭短期的调研是不能深入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长期到企业中去。在这方面,学院鼓励年轻教师采用直接到企业挂职、参加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赴企业进行锻炼。结合教师的挂职意向、学术专长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学校出面与企业接洽,通过企业与教师的对接双向选择最终确定。同时,学院还为教师下企业实践出台了一系列的倾斜政策,例如,在挂职期间,生活方面给予额外补助,教学工作量酌情减免,在职称评定、晋职方面优先考虑。[1]使得青年教师认识到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是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改进课堂教学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企业引进来是对企业需求了解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引进来包括引进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项目的引进,通过教师下企业,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并引入企业相关项目到学校中来,利用学校科研相关资源实现横向项目合作,并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引入学生的参与,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其次,引入企业中具有很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一线工程师和管理者到高校中来,通过讲座、授课、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和实习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同时,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更有利于教师对企业需求的了解。
4.建立完善的学生实践考评机制
为激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需要制定相应奖励政策,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如何有效搭配和设置各类奖励,实现包括学分奖励、成果奖励、获奖奖励、学分置换、毕业设计,优先推荐奖励等组合激励措施,在有限资源情况下,怎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和实训项目的积极性,保障学生科研项目和实践训练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的完成,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内容。
通过制定有效的制度,给予科技大赛各方面支持,例如,可由教师引导将专业学科竞赛与课程实践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规划、课程设计和时间安排等方面向专业学科竞赛方面倾斜,建立参与大赛与学分和奖学金挂钩制度,激发学生参加各类大赛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在实际探索过程中,要注重总结,并且要注重调研、实践、再调研的环状步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并把这种需求转化为如何提高学生相应的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真正培养出既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实践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恭兴,刘文白,张宝吉,等.基于CDIO模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2013,(18):7-10.
在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启动会上,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院校代表——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杭州技师学院、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分享了一体化课改的经验与
思索。
今年,在高职扩招、中职遇冷的双重外部压力下,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的招生实现了历史新突破,共招收学制学生7319人,招生人数名列省市第一位。学院在校生规模突破18000人。该院院长李木杰说:“是一体化课改擦亮学院招牌,形成了品牌效应。”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是首批30所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院校之一,也是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样板校和标准输出校之一。2012年,是该院一体化课改迎来丰硕成果的一年。全院五个专业系近300名教师加入到课改中,学院15个专业群40个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方案初步制定完成,编写工作页400余本,为实现学院发展战略提出的“校企双制”办学模式和“工学一体”培养模式的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大特色
一是校企合作内化提炼,形成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
学院切实将校企合作效能通过一体化课改内化渗透,形成一套独具广州工贸特色的课程改革做法——校企双制“十个共同”:即校企双制共商专业规划、校企双制共议课程体系、校企双制共创工学一体、校企双制共组教师队伍、校企双制共建学习环境、校企双制共搭管理平台、校企双制共享教学资源、校企双制共评学生能力、校企双制共招学生员工、校企双制共有保障机制。
二是国际交流汲取融合,形成引领风潮的课改特色。
学院以国际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为标尺,在坚持一体化课改不松懈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将世界的标准融入学院的人才培养标准中,形成与世界接轨的工贸一体化课改标准。例如学院成立世界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中心,研究并引入国际人才培养标准,扣紧世界技能大赛竞赛项目设立特色班,集中优势资源,按照世界技能大赛人才培养标准,科学、系统地研究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选拔竞赛苗子。
学院采用综合职业能力测评方式对学生实施评价。该模式结合了德国不来梅大学菲利克斯·劳耐尔教授的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理论。目前,学院已试验性完成汽车维修专业和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检修专业试验班各30名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测评预测试。该测评模式较之技能鉴定考核模式,题目内容更加体现实际工作情景,测评内容更偏向系统,答题开放性大大提高,技能操作更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资讯检索能力要求更高,方式提倡关联与创新,对于考评员的要求更高。企业人员表示,该测评方式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整体能力发展水平,关注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走向企业岗位时,能更快适应岗位的工作要求,并且发展潜力比较显著。
四条经验
李木杰院长在总结归纳学院一体化课改的经验时,这样总结:“我们认为推动一体化课改系统工程的顶层设计和运作机制,是我们在前期探索中紧紧把握住的成功关键。课程开发与实施是校级层面的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来自政府、企业、专家、学校、老师和学生等各方面配合。如何把他们的力量融合一起,成为推动改革的动力,无疑合理的组织架构和强有力的执行力是确保课改系统工程运作的最关键
因素。”
发挥指导层的导航作用。指导层由课程指导专家、上级主管部门、学院领导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其中,上级主管部门起到政策支持与方向导航作用,并从重构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的战略高度出发,给予指导。课程指导专家起引导课改方向和开展教师培训的作用。学院领导是课程体系改革工作的带头人,没有学院领导班子的组织和引领,一体化课程改革不可能大步推进,充其量只能个别班级实验,难成气候。行业企业专家是课改工作的重要支撑,只有得到行业企业的参与和认可,课改才能成功。
发挥组织层的枢纽作用。组织层是具体开展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学院的研究所和教务处(或督导室),是整个课程改革工作的中枢。
发挥开发层的骨干作用。开发层是整个课程体系改革工作组织结构中最核心的开发力量,由多个课改专业组构成。每个课改专业组设一名组长,组员大部分是专业教师,部分是文化基础课教师。此外,必须有10多名企业实践专家作为该课改专业组的校外支持力量。
发挥实施层的主观能动性。实施层是直接进行一体化教学的群体,由广大教师队伍组成,他们是落实一体化教学设计的直接操作者,也是将课改开发的成果转化成教学成果的实施者,对整个一体化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主要是多发动、多组织交流学习,从他人的经验和宣传中看到实施的效果,进而进行模仿、学习和尝试。
英国如何培养训练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选手?
2012年3月8日~10日,中英技工院校合作交流项目暨中英世界技能大赛达人秀活动在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举行,英国世界技能大赛领队珍妮·夏柯顿女士做了题为《卓越的职业成长》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她介绍了英国在培养、训练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选手时的做法和经验。
英国队选拔的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选手的基本特征:
内在和外在的积极性;
坚信努力必定成功的毅力;
会进行时间管理,会自省自律,有人际交往能力;
有身体灵敏度;
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数据推理能力。
英国队培养训练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选手的基本办法是基于工作的学习,即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具体体现在:
选手要参与和了解工作环境、工作场所;
选手要能够解决完成工作任务;
选手要会获取学习资源帮助学习和工作;
选手要获得判断、决策、解决问题和自省的机会;
选手要兼顾工作者和学习者的双重身份;
选手要经历劳动组织发展过程
从英国队的经验,可以得出对日常教学工作的几点启示:
要将国际职业标准、技能标准转化为学分(即课程与教学);
要分享职业能力建设的思想、做法和资料;
职业学习要具有和学术学习一样严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