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幼儿品德8篇

时间:2022-07-03 04:23: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幼儿品德,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幼儿品德

篇1

关键词:幼儿教育;品德培养;联系生活;家园互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001-01

一提到早期教育,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如何开发孩子的智力,怎样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提高孩子的各项技能,使孩子更聪明,而常忽视了对孩子尤其是在幼儿期的品德教育。幼儿期开始就应进行正确合理的品德教育,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教育。

一、将德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

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内容多,幼儿天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环境,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假如德育工作跟不上,很轻易使幼儿受到不健康的教育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德育工作。

1.利用节日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在每年传统的节日里,我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都会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国庆节来临之际,我们结合亲子活动,进行“制作五星红旗”的主题活动。通过对我们的国旗的制作过程,知道了国旗对于我们的意义使幼儿萌发了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2.在一日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要适时对幼儿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文明礼貌、遵守集体规范的养成教育。比如,幼儿在课间玩玩具时,为争夺玩具发生争吵,这时教师就根据情况适时进行团结礼貌的教育,主动认错的教育,互相谦让的教育,讲文明的教育。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应该渗透在一日生活中,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促幼儿良好品德的尽快形成。

3.在室内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通过讲故事、念唱儿歌等方式进行德育教育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培方面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讲故事是幼儿园最常用的教育形式。通过给小朋友讲故事、让小朋友看图学讲故事等方式,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和应该怎样做,使幼儿初步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行为。

4.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时的德育教育。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园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团结意识,明白团结一致、互相协作就会胜利的道理;在玩高跷、跳绳、玩皮球等为主的小型游戏中,教育幼儿互谦互让,不争抢活动器具等。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蕴涵着许多德育教育的契机,而这些隐藏着的教育契机也许会让孩子们终生受益。所以让我们蹲下来,关注生活细节;真正参与到孩子鲜活丰富的生活中去,用他们易懂、乐懂的形式去感染孩子,在点滴中教育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生受用不尽的良好品德。

二、教师要注重示范性教育影响

我认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该成为幼儿的一面镜子,向幼儿灌输任何东西,自己都先做出好的榜样,严格要求自己,作孩子的表率,努力培养孩子好的品德,就会为他们美好的前程创造条件。让自己的一举一动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幼儿年龄较小的缘故,他们离开家庭、离开父母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老师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这就要求教师要象妈妈一样去细心呵护、关心、帮助每一个孩子,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精神环境,用爱心去温暖孩子的心田,孩子在获得爱、感受爱的同时,逐渐也学会了如何去关心、帮助别人,同时一种互敬互爱、懂礼守纪的良好个性、行为品质也在逐渐的形成。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意识到自身行为的榜样作用,加强品德修养和心理修养,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家园互动,让家长用真爱去感染孩子

篇2

我们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肩负着崇高的职责,我们必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带领领、引导我们身边的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与家长一起培养教育好我们的孩子们。要想培养和教育好孩子们,就得从平时的品德习惯抓起。

一、从日常的点滴为幼儿做起

大家都知道:品德,是指一个人的道德面貌,思想品质及其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习惯,是指长期养成的比较固定的机械完成的自动化行为,全是后天的产物,它一旦形成,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幼儿品德习惯的培养,使我们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 做好品德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如快吃饭了,让孩子们分组擦桌子、发筷子,帮助老师为大家分午餐,逐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有的孩子鞋带开了,让会系的幼儿帮助系好;通过一件一件的小事,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防止和破除不良品德的出现,让我们的孩子明辨是非,发挥出自己的小小正能量,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

2. 为幼儿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现在的幼儿,正是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身体状况、品德习惯和智能素质等,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体现,也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在实施智育的同时,应下大气力抓好对孩子们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例如:一名小朋友在早晨来园时有些不高兴,即时让表现好的孩子与他交谈,转移她的注意力,从而让她高兴起来,早点融入到班级活动中来。

3. 为幼儿从小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我们的独生子女,大都过着4―2―1的格式化生活。即:4个老人,2个父母,1个宝贝。从这组数字上可看出,我们的孩子是被爱环绕的,所以我们必须锻炼孩子,不做室内的花朵,不做小“公主”和小“少爷”,从日常的点滴做起,从每一件事情上做起,让我们的孩子茁壮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健康第一,德育为先”之道理。

二、优化家园共育的教育手段

因为现在幼儿独生子女较多,在家中几个大人围着一个转。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物质条件,再加上家庭中“保姆式”的爱护和校园内应式教育的弊端,就会造成一些小孩的心理病态。如何矫正独生子女的惰性心态呢?

1. 做好幼儿的自主教育。孩子无论在家或在学校,尽量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办,在学习上、生活习惯上,尽可能地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让孩子多参于家务活动及公益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好品质,逐步克服幼儿心理依赖性,在活动中锻炼成长起来,尽快适应社会的能力。

2. 做好幼儿的情感教育。乐观是兴趣的心理体现。你要调动孩子们的积极因素,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乐观向上的班级意识,自我约束的心理素质等。一旦形成,再加上老师要善于“导”在关键处,“拨”在要害上,又有很好的教学、管理方法及思想艺术的培养,就能够使孩子们从中自我补偿,自我升华,久而久之,就能在乐观的情绪中学到知识,找到道德观念的价值取向。

3. 做好幼儿的挫折教育。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懂得:人生不只是甜,还有咸、酸、苦、辣,不只是享受索取,还需要克服重重困难,经过艰苦奋斗,才能获得应得的报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孩子成长时期,一定具备严明的纪律素养,才能保持在健康有序的气氛环境里学习与生活。

篇3

一、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政治素质直接影响幼儿的德育教育

首先,家长不要把幼儿当作是自己的私有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他(她)是属于社会的、属于国家的,幼儿要从小在心灵中播下爱国主义种子,陈鹤琴早在1940年就提出了“活教育”的三大目标之一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当今部分家长在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存在着许多价值观的问题,并与幼儿园教育、社会要求构成某种程度上的不一致甚至存在着矛盾状态。许多家长关心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习什么?会背什么儿歌,会讲什么事故?学会了做什么作业?学会了哪些字?孩子在班上是否名列前茅等等?如果老师夸奖幼儿园的智力好,上课很认真,家长就喜上眉稍;如果老师反映孩子品德上的一些问题,如:今天××打了谁?××抢了谁的玩具,××吐口水等,家长则不悄一顾,甚至怀疑老师对自己的孩子有成见。当今家长重智轻德现象普遍,他们往往忽略了幼儿的德育教育,把重点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孩子的学习成绩好,是家长的骄傲,孩子是否考上重点是家长教育的成败。如:今天下午左爸爸来接左××,左××迫不及待地将手中的玩具一甩,扔在地上,赶忙抱着爸爸的双腿。我看见了,立即叫左××把玩具捡起来放回原处,可左某就是不捡,做家长的也无动于衷,抱起自己的小孩,走了!家长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家长的品德行为将影响孩子一生。即使将来孩子学习成绩能考取清华、北大,如果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优秀品质,也难以避免精神上的危机和对生活态度的动摇,所以家长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直接左右孩子的发展方向。

其次,家长的德育教育方法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从孩子的行为习惯着手,家长应结合日常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等习惯。相当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吃饭、穿衣、大小便都是小事,长大后自然就会,因而忽略了这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孩子本来对世界就充满好奇心,总想探个究竟,他(她)们很主动地尝试做日常生活中的事,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如果这时家长不但不顺其心理加以培养,反而嫌孩子动作太慢、太笨,还不如自己来两个,这样孩子自然就养成了依赖性。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很容易接受家长的指导,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幼儿将一切变成定局,良好的习惯不但不容易养成,已养成的坏习惯也很难纠正。家长应把握住孩子的关键期,从良好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先入为主,以预防再教育的困难。人总是生活在社会环境和群体中,如果人人都有良好的习惯,社会就安祥。一个人有良好的习惯,别人愿意接近,容易获得朋友,能够适应社会环境而幸福地生活,因此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幼儿必须亲自吃饭、穿衣、洗脸、刷牙、大小便、收拾书包、整理房间,让幼儿在长期不断的重复练习中,逐渐养成自动、自发、自信、独立,且有忍耐性,做事有条不紊的好习惯,使孩子逐步成为负责任、守纪律、爱整洁的好习惯。家长必须抓住幼儿各年龄段的发展心理,顺应孩子的能力、兴趣和需要,以培养幼儿的各种基本习惯。

再次,成长中的幼儿在行为上需要家长的管束,在生活中不难发现,现在的幼儿衣服太多、玩具太多、零食太多,许多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结果孩子变得不知珍惜物品,性格浮燥、任性、无克制力。这样的幼儿往往追求物质享受,意志薄弱,心生怠惰,不求上进。在美国的幼儿教育中,幼儿从两岁就开始培养自我服务技能,15岁的孩子就该自己挣点生活费,18岁还依赖父母,就会觉得是一种耻辱。他们认为自我服务、自力更生的技能掌握,可以增强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使孩子家长双双受益,从小培养孩子自主,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幼儿自己做选择和判断,只有通过大量的事实,才能让孩子从大量的事实中总结经验,不断反思,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和决定,才能使他(她)们对自己作出的决定负责性,使自己变得有责任心,将来在重大事情上很可能真知卓见,高瞻远瞩,从而发挥其创造性的才华。家长爱子女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是不要过份保护孩子。预防溺爱,才能培养幼儿自主、自律、自强之人。

“谦让”、“合作”、“乐群”等行为准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他对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协调功能和积极意义,现在有些家长生怕自己孩子吃亏,常常表现出不适当的关切以及对攻击的纵容。如:在接幼儿回家时,常常情不自禁地问“今天有人欺负你吗?”“别人打你,你就打他!”这表面上看是关心孩子,实际上是助长或暗示孩子不良行为,它将给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障碍。

二、教师是幼儿的典范、崇拜的偶像,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专职工作者,对幼儿德育教育理应具有责任感和娴熟的技能,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的德育教育方法除说服、榜样、演示、奖罚法以外,还必须具有行之有效、自己独创的德育教育技巧。本人在多年的德育教育工作中也常常用到以下几种教育方法:

1.情感体验训练法。让幼儿回忆自己在过去的生活中亲身经历、感受过的情绪,并产生情感反应。如自己生病时,身体怎样?心情怎样?会做些什么?会想些什么?从而引导幼儿理解他人生病时的心情。又如,幼儿受到委曲时,心情又是怎样?会做什么?达到换位思考的目的,从而进入他人的角色,培养幼儿的同情心理,同时教师还必须强化行为训练。如探望病中的伙伴安慰受伤的心灵,使幼儿正确理解他人的情绪反应,并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换位思考训练法。当孩子遇到事情有冲突的时候,教师必须教会幼儿理解、谦让、先人后己的精神,让幼儿来表演充满矛盾的事态发展的过程,使幼儿能够理解别人、为别人着想,给别人幸福和快乐,把幼儿引入更高层次的行为规范上来。如:只有一辆玩具汽车,是让同伴玩?还是自己玩?只有一颗糖,是让小弟弟吃,还是自己吃?两人同时爬上滑梯,是先让别人滑,还是自己先滑?只有一台VCD和电视机,是让大多数同伴看《猫和老鼠》,还是自己看《天线宝宝》等等。

3.以少服多训练法,教师利用故事表演、动画等形式向幼儿提供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的有关道德行为规范的事例,引发幼儿思考,组织幼儿讨论,并对事物做出评价。如:小英小朋友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他们为了各自的新家,谁也不要小英,小英只能靠年迈的爷爷奶奶捡破烂维持生活,如果要改变小英的生活状况,怎么办?引导幼儿讨论对这事是怎么看的?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做?等等。当幼儿把自己的看法、想法以及做法说出来以后,让幼儿再想想:“你这样的做法行得通吗?”“你这样做后果会怎样?”……有的做法虽然解决了当前的问题,却引发了新的矛盾;有的做法不但没有解决问题,甚至造成不良的后果等等,所有这些有待于老师正确引导幼儿采用比较折中、相对较好的方法。在大家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可以举手表决,最后采用多数人的意见,教师要鼓励幼儿把自己的选择在生活中表现出来,坚持下去,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保持一致的行为,从而培养孩子团结协作的精神。

篇4

关键词:幼儿教育;品德养成;家园结合;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117-01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在幼儿园的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此我们应该对幼儿的德育工作予以认真研究,才能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内容要做到系列化

3~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也就是说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使幼儿的品德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得到培养。所谓教育内容的系列化,是指在德育工作中要根据幼儿的个性品德特点,制定系列化的德育工作方案,按照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对幼儿实施有计划的品德教育,才能保证幼儿思想品行向良好方向发展。在教育内容上也保证了系列化,教育主题和教育内容相互呼应,整体配合,形成了幼儿园德育工作中的合力,不仅培养了幼儿良好品德,还能调动幼儿对教育活动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德育

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内容多,幼儿每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环境,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如果德育工作跟不上,很容易使幼儿受到不健康的教育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德育教育。

(一)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幼儿园的卫生习惯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一项内容,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提高人的文明素质有重要影响。因为卫生影响人类的全部生活,所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也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影响人的文明素质水平,中华民族几千来已经形成了许多公认的生活习惯礼仪要求。但近年来由于对人礼仪教育重视不够,一些家长也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方面的礼仪教育,这就需要幼儿园要为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的补课教育。

(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人的行为习惯是人的文明素质的外在表现,坐、立、行的姿势是否正确也影响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中国俗语讲:“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卧如弓。”实际上就是对人的行为习惯所总结出来的标准性要求。当然由于幼儿的年龄还不具备达到这种标准的条件,但我们也应该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训练,使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行为习惯教育主要以训练方法为主。

(四)文明礼貌养成教育。礼貌不花钱,但却能换来巨大的经济价值,这是我国在近年来的改革开放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国人的礼仪程度,代表着民族的文明水平,影响着外交方面的成果。幼儿年龄小,是养成文明礼貌习惯的最佳时机。所以应该重视对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文明礼貌教育主要内容有,说文明语言,待人接物要彬彬有礼,为人处事要与人为善等等。礼貌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常规训练。

(五)遵守集体规范的养成教育。幼儿园是集体性教育组织,幼儿在集体生活学习环境中能否自觉遵守集体规范,是能否养成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前提。所以应该对幼儿进行遵守集体规范的教育,使其能够自觉地按照集体规范约束自己,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规范之下,才能形成文明公民的基本品质。如在宿舍里不妨碍他人,自觉参加值日生活动;出操时会自觉迅速地排队;进出教室、上下楼梯不大声喧哗等等。遵守集体规范教育应以养成教育和常规训练为主。

三、要根据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

目前幼儿园的孩子已经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其大部分都一定程度上具有不良个性品质,如自私、爱发脾气、任性固执、听不得批评、打人、不懂得向人道歉、不爱惜公物、遇到困难爱哭等等。因此,对独生子女幼儿进行德育一定要因材施教,即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应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应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应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应采取综合训练方式,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四、教师要重视示范性教育影响

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可见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幼儿德育工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俗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孩子。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给幼儿以身示范的教育影响。

篇5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品德教育 幼儿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永久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人民教育家老舍先生在怀念母亲时曾经说过,“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影响很大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多么重要。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是核心内容。关于幼儿家庭品德教育问题,很久以来,一直是人们研究和探讨的对象。

幼儿期是一个人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错过这个时期,许多良好的品性很难形成,正如我国许多教育家提出的观点: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中播下道德的种子,越早越好。关注幼儿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受其影响,我们的幼儿家庭品德教育有着自己的特色。

一、幼儿家庭品德教育的内容

幼儿家庭品德教育囊括的内容很多,既包括广义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又包括日常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还包括诚实守信、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教育。具体说来大体有如下主要方面。

(一)激发幼儿对祖国、对人民、对家庭成员的爱。

对祖国的爱是人类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它是成才的巨大推动力。对幼儿来说,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爱,要从身边做起。家庭是爱的港湾,真爱从这里开始。苏霍姆林斯基要求他的学生,首先要爱妈妈,他说:“如果一个孩子连他妈妈都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爱自己的妈妈容易懂、容易做,而且为日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打下了基础。”因此,家长要教育幼儿努力给母亲、父亲、祖父、祖母等家人带来欢乐,为他们分担忧愁和不幸,关心、体贴、照顾大人病痛,如孔融让梨一样,有好吃的东西要先让父母和亲人吃。

在爱自己家庭成员的基础上,让爱扩展。可以有意地教育引导,通过各种大众传媒,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祖国的悠久历史及现状,让他们知道,祖国是多么的幅员辽阔、多么可爱,让他们热爱上我们的每一村土地,爱上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广大人民。还可以通过游览、参观、旅行使孩子领受到祖国山河的美丽风光,知道祖国领土的辽阔、物资的丰富、悠久的文化,这些都能对幼儿进行爱的熏陶,使他们萌发对祖国的爱。除此以外,还可以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如演节目、讲故事、绘画等,使孩子感到做中国儿童的幸福,知道自己今日幸福是来之不易的。

(二)使孩子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文明、礼貌的行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标志,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开始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因此,要求幼儿从小不骂人,不讲脏话,待人和气,热情,有礼貌,别人讲话不插话,不打断别人说话,尊老爱幼,在别人家做客时不乱翻东西,吃饭要守规矩,与同伴共享欢乐,等等。

日常生活中,各种活动特别是游戏,是教育孩子的最好途径。家长和教师要注意身体力行,做好示范和发挥好榜样作用。

(三)培养孩子诚实、讲真话的好品质。

教育幼儿拾金不昧,不隐瞒自己的过错,并要勇于改正错误。要使幼儿切实做到这些,最主要的是家长教育的态度,如果对孩子的过错一味指责,是很难培养孩子这一品质的,家长发现孩子说谎时,应分析说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如孩子要买彩色笔画画,遭到家长拒绝而去拿别人的彩笔等,处理要冷静。平时,家长要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并提醒孩子改掉说谎的毛病,同时,家长也要做好榜样,以身作则。

(四)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品质。

培养幼儿勤劳品质,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适当做家务,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自理、自立。通过劳动,幼儿还能加强对家庭成员的关爱,养成勤俭习惯,明白长大后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五)培养幼儿大方宽容、与人友好相处的品格。

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学会与人合作,能分享别人的快乐、分担别人的忧愁,这样才能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六)培养孩子勇敢、坚强、活泼、开朗的良好性格。

性格受后天因素影响较大,我们要让孩子充满自信,能想办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发挥潜能,而乐观、开朗会让孩子的社会交往更加顺利,所以,这些都是家庭品德教育时需要做的。

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家长们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二、幼儿家庭品德教育的具体方法

(一)走出家庭品德教育的误区。

目前的家庭品德教育中存在着这样几个误区:①偏重智力因素培养而忽视品德教育的误区;②宠爱、溺爱误区;③体罚严重误区;④不良家庭氛围,亲子间缺乏理解和沟通误区;⑤重物质刺激而忽视精神指引误区;⑥不注意榜样作用误区。

家长们应意识到自己的榜样作用影响,做好示范,并深入了解孩子,与他们交流沟通,正确对待其成绩与不足,科学教育,让幼儿全面发展。

(二)掌握良好的教育时机。

时机是指进行活动或生活过程中具有时间性的有利机会,对幼儿教育也有个时机问题。

教育时机往往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孩子获得成功时,家长在鼓励之后,可提出新的要求;当孩子受到挫折时,家长要关心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当孩子对某事产生兴趣时,家长应因势利导,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孩子发怒激动时,家长要冷静,等孩子平静后再教育;当孩子生病疲劳时,家长最好少要求,多关心,但决不迁就。良好的时机能让家长的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三)充分发挥艺术作品的效能。

儿童的思维具体形象,对抽象的概念难以掌握,利用幼儿最喜欢的具体事物形象来教育他们,作用相当大。比如,当幼儿听了“没有牙齿的老虎”的故事后,吃糖的次数就减少了;不爱卫生的孩子也像“小猪变干净了”一样,爱讲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了,等等。

(四)潜移默化的暗示法。

暗示教育法能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避免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促进幼儿主动、积极发展。因为孩子从小不喜欢“裸”的教育形式,不愿老处在受教育管制的地位,而暗示法使他们感到平等,受到尊重,使他们感到愉快、轻松,所以易让孩子接受。比如,丰富的面部表情、生动的语言、变化的手势、具体感人的情景等,易使孩子接受。通过暗示手段,幼儿在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五)积极引导法

教育孩子时,家长应开动脑筋,在每种情况下都能巧妙地引导孩子进步。比如,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陈鹤琴在发现其长子一鸣披上又脏又破的布做游戏时,想发火,但他最终冷静下来,他想帮助孩子分清干净与脏,启发孩子爱干净、讲卫生,让孩子主动想办法换去了脏布。这种做法不但没有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相反,既帮助孩子克服了缺点,又调动了孩子的自觉性,使其改正了自己的不足。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许多种,需要家长去想,从中选出促进孩子主动发展的有效办法,正如我们常说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品德教育对幼儿来说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应从小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形成好习惯,长大后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才能,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黄人颂主编.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

篇6

一、将品德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因此,将幼儿品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是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培养、发展个性倾向提供锻炼的好机会。包括对于生活习惯的培养、文明行为的培养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

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幼儿开展随机教育。当同伴遇到困难时,鼓励幼儿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当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时,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会谦让,共同解决问题。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习惯,能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将德育教育渗透于主题教育教学环境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正是在某种环境的变化中,潜移默化地铸造着自己的个性心理和品格,发展着社会性情感。幼儿园应当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全面提高每个幼儿的素质入手,创设良好的主题教育教学环境,为幼儿创设一个清洁、舒适、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环境。

三、将品德教育渗透于游戏活动中

篇7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从降生到完全独立进入社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家庭德育在培养幼儿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幼儿园和社会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这个时期基础打不好,从某种意义上说将决定其孩子未来的发展。列宁夫人克鲁斯卡娅曾说过幼年打下的烙印,如同青石上刻的花纹,很难磨灭。为此,家长们一定要克服“树长自直”和“顺其自然”的说法,切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古训,因为人是有意识的。要培养幼儿优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作为教师要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和表现,掌握幼儿在家庭中思想品德变化的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时教师也应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内的各方面的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对幼儿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才能使德育工作产生实效。

二、资源利用法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而琐碎的,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便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是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途径。例如,进餐时,老师除了让幼儿品尝烧的美味可口的饭菜外,还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伙房工作人员是怎样工作的;饭后,老师便带幼儿去观察食堂,阿姨在给餐具消毒、拖地等;小朋友亲眼看到阿姨工作非常辛苦。实际观察不仅使幼儿对工作人员产生敬意,而且使他们懂得了应该尊重和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浪费饭菜,不往地上乱扔脏东西的道理。

三、启发诱导法

幼儿由于受年龄和生理的影响,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启发诱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如培养幼儿与人友好相处的习惯,教师首先应该通过游戏让幼儿感到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感,再启发幼儿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然后教会幼儿与人相处的方法及规则,怎样寻求帮助和帮助别人,怎样征求他人的意见和接受他人的意见,例如对幼儿说:“某某小朋友今天把图书弄坏了”,启发幼儿一齐帮助同伴修理图书;例如告诉幼儿“今天玩娃娃家”,启发幼儿自己分配角色,学习征求和接受他人的意见。

四、鼓励法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种行为不论好与坏,只要发生后得到鼓励,则这种行为就容易再现,事实证明,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基本方法是“正强化”(物质或精神鼓励),幼儿的可塑性强,古人说:“少成若天性”,即幼儿期形成的好习惯像天生的一样非常巩固,能因此终生受益。所以,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幼儿能从中体会到被表扬的快乐,因为由这种快乐产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幼儿容易记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渗透法

从幼儿感兴趣的和比较熟悉的事物中取材,使幼儿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愉快的情绪体验。如利用周围的有利条件带领幼儿参观周围环境的变化等等。回到幼儿园把看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用彩笔画出来,用积木搭出来,将孩子们的作品布置在活动室中。这样孩子们的印象就更深,很难从记忆中抹去。如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教育幼儿团结一致,激发上进心和求胜心;在以玩皮球模仿动物跳等小型游戏中,教育幼儿互谅互让,不争抢活动器具;在偶发事件中,当在激烈奔跑的游戏中,幼儿不慎突然摔倒;当活动场地受到干扰,幼儿注意力不易集中时;当幼儿要钻过障碍物,走过独木桥,个别幼儿产生畏惧情绪时,老师都及时而恰如其分地进行品德教育。

总之,在进行幼儿德育教育时,教师必须时常参与幼儿活动,与幼儿打成一片,充分了解幼儿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具体发展情况及个体接受差异。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帮助幼儿认识问题,抓住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及时予以教育纠正,使之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面向全体幼儿,实现德育教育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

[2]章志光.幼儿教育心理学.

篇8

1 在生活教学中实施品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渠道是多方面,持续时间较长,方法也多样灵活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图弗斯大学心理学家大卫爱尔坎说:“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方法就是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果你诚实、正直、有修养、有爱心,你的孩子就会学着去做。”孩子在呀呀学语的阶段学习的手段就是模仿,父母的一举一动在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家长要格外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在家庭中孝敬父母,亲爱孩子,团结邻里,夫妻和睦,给孩子创立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在生活中父母不光要以身作则,还要对幼儿的做法做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知道他做的事情哪一件是对的,哪一件是错的;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为孩子指明方向。例如家里来了客人要教育孩子待人要热情有礼貌,别人说话不插嘴。出门见到熟人要打招呼,要谦让比自己小的孩子,不说谎话等等。家庭教育是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的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也是伴随孩子终生的教育,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实施品德教育是最有力的,也是最有成效的。

1.2 在幼儿园进行德育教育

幼儿一日的主要时间都是在幼儿园渡过的,幼儿园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发挥幼儿园的环境作用,利用美化环境及主题墙面的布置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道德认识。例如墙饰“家乡的变化”将幼儿自己搜集的家乡以前的照片与老师新拍的照片布置上墙,让幼儿通过对比感受到家乡的实际变化,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真、善、美的行为,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还要不失时机的利用各教学领域进行德育教育。当孩子出现了行为问题的时候,也要避免对孩子责骂。因为孩子由于年龄小,没有是非观念,要对进行正面教育,让他明白这样做是不对的,使幼儿自己增强道德意识,主动改正错误。同伴之间的交往也是幼儿园实施品德教育的一个有利因素,如今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缺少同伴而容易形成“自我中心”倾向,表现为自私,任性,霸道等,社会性发展不佳。通过与同伴交往儿童可以逐渐了解自己,认识他人,并学习如何与人相处,逐步改变自我中心意识,可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学会自我控制。逐步学会与人合作,并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1.3 社区的文明风貌对幼儿的影响

在21世纪教育孩子已经不在只是家庭和学校或幼儿园的任务。社区也逐渐参与进来,对孩子也有实施教育的责任。一个社区的好的文明风貌,必然会带动区内的家庭和成员。相反,社区中的每个成员的行为也会影响社区的文明风貌。社区内的人关心下一代,把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己任。社区的人们礼貌待人,热情友好。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社区的环境清洁美化,对孩子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孩子心中产生共鸣,从而萌发爱家乡,爱社区,知道从自我做起保护社区的环境,爱护社区的公物,尊敬老人,对人有礼貌,喜欢帮助别人的良好行为。

2 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2.1 实践性。例如勤劳的品质是从劳动中体现的,让幼儿自己穿衣、洗脸、整理玩具、参加家务劳动,通过劳动可培养幼儿爱惜劳动成果,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和简朴节约的好品质。

2.2 随机性。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随机对幼儿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进行培养。

2.3 游戏性。幼儿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游戏,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同样也要以游戏来贯穿活动。教师应有目的的为幼儿创设游戏情境如“娃娃生病了”、“家里来客人了” 、“乘坐公交车”等,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通过游戏参与社会,体验道德情感,掌握一定的行为规范。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