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中级会计经验总结8篇

时间:2022-06-12 17:12: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级会计经验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级会计经验总结

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 会计专业 全程导师制 个性化培养

一、引言

近年来,高职会计专业一直是高职院校报考的热门专业,据不完全统计,一半以上的高职院校都开设有会计专业。2010年财政部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在着力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同时,重视会计从业人员、会计初中级人才的培养,促进会计人才资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努力打造一支职业道德水准高、业务娴熟、技能综合、职业判断能力强的会计人才队伍。

高职会计专业以中小企业人才需求为定位,立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和行业急需的初中级复合型的会计专门人才。要实现规划的目标,需要高职会计专业培养一批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一定创新能力,能熟练掌握会计领域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满足会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而导师制的核心思想正是基于具体过程的个性化能力训练和素质提升。对于高职会计专业而言,导师制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高职会计专业推行全程导师制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对于改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方式,提升高职会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相关文献回顾

目前专门研究高职会计专业导师制的文章仅有两篇:裴清华(2012)描述了“1+1+1专业导师制”在该校会计专业学生中的改革方案;郭长平(2011)给出了高职会计专业实施导师制的意义,分析了导师制的实施成效并提出了建议。而更多探讨高职教育导师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导师制在高职院校的推广应用现状。杜钢清(2013)指出了导师制在高职教育中的实施遇到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并给出建议;赵振洲(2013)提出了适合工科类尤其是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即“导师引领、技能打包、因材施教、分流培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张学林等(2013)指出了在民办高职院校建立“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三导师制”;张新科等(2013)构建了一种全新的“PFPT”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该模式的实施途径和需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二是研究导师制在高职院校其他某专业中的应用。李小敬等(2013)分析了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彭远芳等(2013)结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展专业团队导师制试点实际情况,阐述团队导师制的实施策略,并介绍了实施效果;童玉芹(2013)结合轮机专业的具体情况,阐述了导师制运作模式、实践效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对于高职院校导师制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方面的定性分析,尚缺乏系统可行的论证和实施方案,而对于会计专业的导师制研究更是屈指可数。因此,建立一套适合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导师培育制度,找到适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导师制实施方法及评价体系,是全面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素质,并向高职院校其他专业全面推行导师制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全程导师制的构建

本文的总体研究思路是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学生管理特点,从新形势下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和高素质专门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出发,基于已有的院系会计专业学生培养和管理平台,在部分感兴趣的教师和学生中有针对性地试点特色导师团队组建、学生遴选和贯穿三年全过程的个性化培养等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其人生发展规划、知识技能积累与职业生涯起航无缝对接,使高职教育更加贴近国家定位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经验,初步建立适合于高职院校其他专业的全程导师培养制度、实施方案和评价指标,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立体化的学生培养方案,构建立体化的高职教育培养平台,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优异”的全程导师培养机制。以下是会计专业实施全程导师制的具体方案:

(一)构建综合指导教师团队及其绩效评价体系。

1.确定严格的导师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从政治思想素质、师德师风表现、专业学术素养、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威信等方面综合考量,不片面追求学历、职称等显性因素;选拔师德高尚、治学严谨、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会计教师担任导师,克服“教师”即“导师”的现象。

2.试点组建职责明确的导师团队。拟组建的导师团队为“3+1”结构,由3名校内导师(2名教师负责课程学习和项目指导,1名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1名企业导师(提供实训帮助和实习机会)组成。首先对大一新生进行基本素质摸底,从中选取20到30名同学,对其从专业教育、课程指导、校内实训、毕业设计、校外实习、竞赛等方面进行全程导师制培养。具体来说,导师将组建成两个特色团队(分别由1名企业导师、2名会计专业教师、1名辅导员组成),每个团队各带领10到15名学生。其中导师侧重于对学生的学习辅导、项目指导、职业竞赛指导等,其职责有:指导学生全面了解会计专业;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指导学生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和未来职业生涯计划;负责对学生选课、拓展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指导;在学生校内外学习实践过程中,有计划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原则上应该承担所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如学生技能大赛,创业项目等,参与实施过程。辅导员主要侧重于日常管理学生。

3.建立健全评价体系、激励和约束机制。侧重过程考核,把导学双方的目标预期、导学环节、导学步骤、导学效果等分项量化,通过学生评价、小组评价、导师自评、导师组综合考核等方式,对导师的工作效果量化,作为后续选导师的重要参考数据。把导师工作计入正常的教学工作量,对完成效果好的导师按评价指标体系在年度评优、在职进修、职称晋升、专业负责人或学科带头人选拔等方面予以倾斜,提高导师工作积极性。

(二)构建信息对称的全程导师制交互式信息沟通平台。由会计专业网站作为主要信息沟通平台,此平台将专门设有导师制交互论坛、qq群、资料库等多种功能,完成三个方面的信息交互:导师制和具体导师的介绍及学生兴趣的激发、运行过程中的信息交互与阶段性成果汇报、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展示等。

(三)初步建立会计专业特色全程导师制实施方案。根据导师组特色,分别设立其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下面是以项目竞赛实训为主要抓手,以职业技能提升为目标的全程导师制实施方案具体思路。

1.激发学生兴趣。会计新生入学时对会计专业缺少认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对所从事的职业没有充分了解,盲目就业,不愿从基层做起,嫌待遇差,频繁地换工作等。针对上述情况,在第1-2学期开设大学基础与会计职业生涯导航课程,组建“3+1”导师团队,以企业导师为主,在校内导师协助下,带领新生到相关企业参观调研。使新生刚入校就能够对专业以及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有所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分别从职业与专业的角度为会计学生解读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产生“导学”效果,同时新生对指导教师在心理上也会产生认同感和依赖感,有助于他们迅速融入新的学习环境。

2.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在第2-4学期,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知识构建和会计专业技能初训。校内导师团队侧重给予学生会计专业知识的指导,校外导师侧重指导学生会计实训课程,使得学生构建理论适度、实践可用的会计专业背景知识体系。

3.项目、实训或大赛训练。在第3-5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此阶段应是方案的重点。导师团队通过指导学生参加会计专业的各种技能竞赛、实训及拓展训练等,能够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专业技能,全面提升学生会计从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会计职业技能大赛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各类手工及电子仿真模拟会计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线岗位实践的平台。

4.企业实践检验。在第5-6学期,是职业能力形成与就业完成时期。由企业导师负责会计学生实习,即依托企业导师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为会计学生制定寒暑期实习计划,定期提供实习机会。企业导师针对每一个参与实习的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项目,培养会计职业技能。实习使学生加深了对会计职业岗位的认识,更加明确了学习目的。一些优秀的会计实习生会被实习公司留用,继而形成了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实现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的融合。

(四)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逐步推广。全程导师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发挥示范作用,逐步推广。先在部分会计专业学生中开始试点,以他们的实际成果感染周围的人,同时加强经验总结,不断进行量的积累,逐步将这项制度推广至绝大多数会计学生,最终目标是使所有会计学生都能受益。

四、实施保证

要实现会计专业全程导师制的构建,必须在学校院系管理层面和导师学生实施层面分别落实。

(一)在学校院系管理层面。研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从实施方案到考核办法要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做好顶层设计;会计专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重点做好具体落实;做到思想认识统一,制度层层落实,有效保证导师制的顺利开展。

(二)在导师学生实施层面。会计学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都要有导师指导,在总体目标的前提下,不同的阶段又有阶段性目标。为此,本文拟采用三种措施,以确保全程导师制的实现。

1.导师为主,全员配合。为了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原则上学院机关各行政部门、教学各系部的教师都可以依照导师标准应聘学生导师,全员参与学生的培养工作。会计专业导师可在学生大一阶段不定期的介绍自己的科研情况、教学内容及业务专长,而辅导员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始宣传这种导师制度,培养学生对导师科研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动员学生自主选择导师。

2.接力指导,无缝对接。导师制在运行过程中,如果一个学生的最初导师不是专业教师,他对学生专业不能实施具体指导,当该学生需要接受会计专业和实践能力指导时,最初导师就将此时的指导接力棒传给专业教师去指导,由专业教师做学生在这一时段的导师,具体指导学生提升会计专业水平和能力。虽然导师换了,但是对学生的指导没有中断。

3.合力指导,全程互动。以导师团队的形式指导学生,导师团队中具有不同专长的导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并解决相应的问题,形成优势互补,使多名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形成合力,有力地促进了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总之,全程导师制有利于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提高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有利于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教育保持整体性和一贯性,有利于会计专业学生个性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当然导师制的实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可以先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在部分会计学生中先实行一段时间的导师制,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再向更大范围推广。S

参考文献:

1.张新科,王斌.专业导师制下高职院校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

2.裴清华.高职会计“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4).

3.杜钢清.高职实施导师制的瓶颈分析及有效机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3,(8).

4.周明.对高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14).

5.张学林,陈凤琴,林树青.民办高职院校实施“三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

篇2

一、能力、职业能力与会计职业能力的内涵

(一)能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出:构建面向21世纪的新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是一个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在《辞海》中,对能力的解释是指能够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针对工作实际而言,能力是指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再加上经验累积所粹炼出来的可以用于做出判断、选择和实践的力量。

(二)职业能力 关于职业能力,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定义是指在某一个真实工作环境中能够按特定标准承担工作角色、完成工作所应具备的能力。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GGA)将职业能力定义为:能够有效履行某一特定工作角色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才能和行为的总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则认为,职业能力是一种才能,具备这种才能的人能出色地、有效率地和恰当地完成高标准工作。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委员会则把职业能力定义为,在职业范围内能够达到雇主所期望标准的工作能力,从工作的结果看,这种标准是指任何一个在特殊职业中扮演角色的个人被期望达到的程度。

(三)会计职业能力AICPA将会计职业能力的核心归纳为“能够为用户提供价值和结果的会计师技能、技术和知识的独特组合”。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委员会( IAESB)颁布的国际教育准则1~6号中,明确了从知识技能、技术技能、个人技能、人际技能和组织技能五个方面对会计人员的要求。笔者则认为会计职业能力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且赖以生存发展的从业能力。 美国会计学会(AAA)会计教育委员会曾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学生在毕业时就成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学生未来能够成为一个会计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终身学习。这也强调了应注重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会计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

(一)高职会计学生就业岗位 调查发现,高职会计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岗位是出纳、会计、会计助理人员等岗位,表1是对我院近五年约1200名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调查结果。

(二)就业岗位的要求 通过对近两年来浙江省各单位招聘财务人员的要求进行调查,对就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总结见表2。

从总体上看,各个招聘单位对会计岗位人员要求具备的能力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表达与协调能力,诚信和责任心等职业道德,良好的学习能力与职业判断能力等。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人员又不断出现新的要求,体现在对会计专业资格证书要求越来越严格。很多单位的招聘条件都必须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则会要求至少具有初级会计资格、中级会计师职称;其次是要有开阔的专业视野。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业务的复杂多变使财务工作的复杂性不断增加,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要有开阔的专业视野来应对;此外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财务工作中,细致、认真是对财务人员性格特征的重要要求。

三、高职会计学生职业能力框架的构建

(一)专业能力 一是文化素养知识。主要包括对历史发展、世界的不同文化和国际视野的理解;对人类基本行为知识的掌握;对思想、政治、社会差别的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对文学、艺术和科学的欣赏能力;书面和口头交流能力以及正式或非正式地表达意见的技巧等。二是会计专业学科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金融、财政、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熟练运用财务软件完成会计业务处理。三是相关法律知识。会计人员履行职能,自始至终都受到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制约,因而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税法、经济法、会计法等知识。

(二)管理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人员越来越多地参与公司管理决策和管理实践,所以会计人员对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风险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知识都应有所涉及和了解。

(三)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会计人员按照目前国家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规定,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环境、经营业务及经营特点,灵活运用其所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和经验,对企业发生的不确定经济事项和交易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程序等做出判断和选择的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日渐增多,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对复杂的经济业务做出合理的、公允的判断。会计人员应具有对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市场环境变化的分析判断能力,应善于利用财务机会,规避财务风险,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四)交流能力会计人员除了要能处理好日常财务工作外,还会常常和外界发生联系,如向银行申请贷款、税务登记及申报纳税、工商年检等,财务工作人员要经常和银行、税务部门打交道,有时还必须为单位的重大决策提供财务参考意见,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有较强的人际交往、公关能力,能够很好地与相关部门沟通。

(五)学习能力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量呈现爆炸式增长的趋势,知识更新的频率不断加快。现代科技和信息的日益增长与会计人员接受信息的时间限度之间存在矛盾;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与会计人员受教育时间不断延长之间同样存在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六)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 出纳、会计及财务主管等各个岗位的工作是相互关联的,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会计人员要具有分工合作的团队意识才能将工作完成得更好,这一点也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十分关注的。

四、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高职会计教育改革措施

(一)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而高职会计教育应紧跟时代潮流,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并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高职院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各学校的办学特色,确定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突出专业特色,创建专业品牌,提高会计专业的适用性。不能将培养目标仅仅定位在会计操作技能上,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而是要强调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更好地处理复杂多变的经济事项和适应未来多变的就业环境。

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强调在高职会计教学的不同阶段,会计教学的核心内容是一样的,但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认知技能、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等程度和方法则是不同的,因而,教学目标应当有不同的侧重点,教师教授学生知识的深度、广度不同,由此训练出来学生拥有的能力和技巧才各有侧重。因为财务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在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同时,在不同培养阶段都要贯彻职业道德教育。从总体上说高职会计教育应培养具有开阔视野和创新能力,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发展潜力大、具备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会计人才。

(二)整合会计课程体系 会计是为经济服务的,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去认识和掌握会计知识。目前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体现的是专才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缺陷会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学科严重分离,致使教师和学生都无法跳出会计的框架,学生无法全面理解会计;在课程设置中,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课时比较少、学生也不大重视这些课程的学习。为此,应当打破现有的会计学科课程体系,将相近的学科知识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形成新的会计课程体系,既突出会计学科本身的完整性,又不过分强调会计学科与经济、管理等学科之间的界限,从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从社会、经济、生活大背景中学习和掌握会计专业知识。通过对课程设置进行整合、优化,构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知识课+专业知识课+实践课”的课程体系,淡化专业学科的界限,改变目前专业课程过多,专业课占大比例的现状,通过各种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三)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随着知识更新的频率不断加快,学会如何学习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许多高职院校中,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财务会计》达到128课时,但任课老师仍觉得这门课的课时太少,要讲的内容太多,老师整个学期“满课堂灌输知识”,手把手教学生会计账务处理,可课时还是不够用,学生掌握的不理想。在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下,由于会计账务处理知识太多太细并且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而学生却达不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如采用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等,传授学生如何学习会计,如何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提升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制度,全面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 日前高职会计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为考而学,老师则为考而教。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是学校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的主要依据,体现的基本特点是“重理论、轻实务”,“重记忆、轻理解”。这种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体系,既无法公正评价和衡量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需要。 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制度将会对高职会计教育的改革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从而提升会计教学质量。一方面,实行考核方式多样化:如将平时测试、学习情况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改变考试题型与题目、突出考查专业知识运用等。另一方面,要改革会计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见图1),并使会计专业质量评价制度化。新的考核体系以会计应用能力为主、职业素质训练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辅的教学体系,突出应用性、系统性、岗位性,全过程灌输职业道德教育,全方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惠忠、刘勇:《会计教育改革:理论探讨与经验总结》,《会计研究》2009年第12期。

[2]李晓慧:《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会计研究》2009年第10期。

[3]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会计研究》2008年第11期。

篇3

1.会计专业的双语课程设置

鉴于我国会计人才市场中普通会计人员供大于求,而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又精通英语的高端会计人才奇缺的状况,高等院校的会计课程一直进行着调整。例如安永(EY)、德勤(DTT)、普华永道(PWC)、毕马威(KPMG)“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对高端会计人才一直进行着激烈的争夺。注册会计师考试(CPA)等资格考试也逐步开设专业英语测试。国内高等院校普遍开设有会计专业(仅2011年全国在陕参加一批本科录取的院校共174所,参加二批本科录取的院校共439所),并呈现出两极化态势,部分院校会计专业设置已更加专业化、国际化,采用全英文教材并以全英语或双语授课,其中个别会计专业发展相对成熟的院校甚至按语言区分方向。另一部分略显传统的院校,基本不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或双语、全英语教学,往往只开设一门性质为“专业选修课”的会计英语课程,且多安排在本科毕业年级。关于我国部分高等院校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具体设置情况可以参看表1。其中,以厦门大学的国际会计专业及基地班为例,“会计原理”课程为3个学分,“管理会计”为4个学分,“审计”为4个学分,“财务报告”为7个学分,分两学期进行;“成本会计”3个学分,“高级财务”2个学分,“高级审计”2个学分;需要说明的是,2个学分的课程为该校的全校选修课,3和4个学分以上的为专业课,并且全部课程中有50%为英文授课。总之,国内会计英语课程一方面供给呈现出极大缺口,另一方面对此有兴趣或有意出国深造、从事涉外会计的学生群体对专业英语课程求知若渴。会计英语教学的课程重视度不够、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欠缺等都与已转变的人才市场需求显得矛盾重重。

2.会计课双语教学的案例分析

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CaseStudy)的方法,注重质和量结合。通过设计结构式问卷进行数据和资料的收集,以实数、百分比的形式同时展现统计数据,并辅之以大量描述性分析,尽可能做到真实可靠。

2.1案例背景信息2009—2010学年度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7级会计学专业进行了为期1年的会计双语教学。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系列高等学校会计学类全英文版教材《中级会计学》,授课对象是会计学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期末考试采用全英文试卷(开卷)考试,并在综合考评项中考虑学生Presentation的效果。

2.2案例研究对象及内容于2010年6月底课程结束时由学生自主自愿地完成了教学反馈信息调查问卷,发放问卷43份,有效回收40份,回收率为93.02%。该班共有男生11人,女生32人。至2011年7月本科毕业时,全班共有42人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29人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CET-6)。毕业后选择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有近10余人,其中一次成功申请到欧美大学邀请的有8人。通过整理和归纳问卷调查主要信息,我们发现:

2.2.1学生普遍赞同展示教学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针对第一个问题“你对展示课的喜欢程度”,学生中有26人表示“非常喜欢”,11人回答“喜欢”,3人回答“一般”。说明展示教学得到了学生普遍的认可,占全体人数约92.5%。调查中无否定态度,但个别学生持中立(见表2)。结果说明,展示教学法在学生中获得了较好评价,积极、互动的教与学关系颇受欢迎。

2.2.2学生在展示教学课中收获丰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针对第二个问题“在展示课上的收获程度”,学生中有21人表示收获非常多;19人表示收获多;没有一般或否定的答案。说明学生普遍认为在展示教学课上有较大收获(见表2)。进一步的开放式问题要求学生们对各自的收获做出简单的文字描述,根据回答中高频出现的词汇归纳学生的收获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2.2.1团队意识与实践能力。展示课通常随机分组,每组平均3至4人,并在下一次重排,尽可能让学生在不同组合中相互交流,充分锻炼组织能力和适应新环境能力,使起初的“小团队”逐步演变成“大团队”。

2.2.2.2享受自主学习过程。Presentation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翁”。收集、整合资料,确立主题,资料汇总,明确分工,讨论和交流,PPT演示,Presentation呈现。这个过程本身充满乐趣,只有真正参与过才能体悟。

2.2.2.3展示自我与沟通分享。问卷调查对象所在班级平时集体活动不十分多,通过贯穿一年教学的“Presentation”课,学生普遍反映在展示过程中不仅增强了自信,而且学会了沟通和分享,发现以往未注意到的其他同学的闪光点。如Chou,M.-h(2011)所说,Presentation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是一个帮助学习者制定有效沟通策略的十分有用方式,有助于扩大他们与观众互动的能力,而不只是简单记住大块文本。[7]

2.2.2.4演讲技能与自信。“Presentation”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们的演讲技能产生了积极影响,包括口语表达、逻辑分析、公开演讲(PublicSpeaking)、眼神交流(EyeContact)、肢体语言(BodyLanguage)等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自信、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是一名教师应尽的职责。

2.2.2.5国际化和专业化。有意继续出国深造的学生对课程表现出了独特的兴趣,他们希望会计英语能够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发展起到“桥梁”作用。学生们认为该课程对以后工作中的职称考试、演讲述职、会计英语术语在国际商务活动的运用都将起重要作用。

2.2.2.6着眼未来的高附加值效果。“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理念和态度”。会计英语是一门专业学科,但是作为教学者,也更愿意将自己可能有益于学生的人生经验分享给他们。MiekeBrekelmans,TheoWubbels和JanvanTartwijk(2005)认为“教师的经验水平造成了学生和教师对实际教学过程的不同看法”。[8]正如有学生说“体验到了会计英语原来也可以如此浪漫地进行,学到了很多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东西”。

2.2.3学生对会计双语课的认知。根据调查问卷中的第三个问题,即“会计英语课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作用;该课程的个人收获;对教师改进教学的建议”,归纳学生对会计英语课的普遍认知和期望。

2.2.3.1学生对课程认知普遍积极。首先,展示教学法营造的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有助于缓解学生对会计英语学习的畏难心理;其次,会计英语展示课有助于深入了解国内外会计准则的区别,增强了阅读外文财经文献的能力;再次,学生们认为展示课注重课堂交流,提供崭新的国际化视角,课堂检测方法新鲜实用,且给予每个学生公平展示自我的平台;最后,学生们认为教师亲和力和敬业精神在展示课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2.3.2学生们对会计英语课的建议。一是,挑战英语能力。部分学生对课文长难句不是很理解,希望列举每章的关键会计术语。二是,在教材选择方面存在争议。部分学生认为“在短短的40或50个学时中不能完全吃透全英文教材”,而过于细致讲解书本又会导致课堂进度慢等问题,建议重点强调知识点。三是,在课堂教学组织方面,学生认为应增加国外最新会计信息,加强讲解章习题,在Presentation后开展“头脑风暴”。总之,学生们希望通过全英语或双语会计课程来拓展知识面和国际化视野,展示教学法受到了一贯注重技术操作训练专业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当然,展示教学法具体的实施细节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3.会计课双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基于以上案例分析,结合“会计英语”课程特殊的跨学科特点以及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总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促进互动式教学在“会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3.1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学生的非专业综合素质培养要和专业素质一起抓,会计学专业尤其如此。随着国外跨国企业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跨国企业在境外的不断拓展,国际经济贸易沟通的不断深入对国际化、通用性的会计语言的要求和使用频率都会越来越高,发展会计双语课程意义重大。要让学生真正从这门课程中受益,必须使培养目标更加符合国际化会计人才需求,要认识到这将是一门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课程,目标应该定位于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

3.2优化会计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目前很多院校会计专业已对双语教学逐步予以重视,但由于这是一门较“年轻”的课程,课时配置往往欠缺,一些学校将其划入“专业选修课”,缺乏充足的教学资源,使这门课实际上含有很多“水分”,因此学生们有可能在认识上只将其看作专业副课,未能扎实地显示出这门课本应具备的功能。“985”院校或是有能力的“211”院校应率先将其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同时,选择合适的教材,使用原版教材或是英文影印版教材更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地道的会计英语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一般在大学三年级开设相关双语会计课程,师资条件好的院校可在大学二年级期间开设更多的全英文版教材的双语专业课程。采取各院系英语教学互补以解决师资等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将会计专业的英语课程细分,拓展其内涵,除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英语”之外,还可引入相关科目的双语教学。比如请财税系的老师来讲税务英语,请法律系的老师来讲双语商法或经济法,既解决了跨学科知识体系上的不足,又解决了双语师资问题,知识资源和教师资源在灵活有效的配置中同时得到满足。例如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国际会计方向(英会班)英语授课的“公司法和商法”课程由法学院进行教学。此外,东北财经大学的会计专业“下设会计学专业普通会计教学班、会计学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会计学专业国际会计方向CGA班、会计学专业国际会计方向ACCA班、会计学专业国际会计方向日语班和会计学专业教学实验班六种类型的方向班或教学班,班型大小适中,在学校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小班化授课”(根据东北财经大学网站公开信息整理),值得参考借鉴。

3.3组织中西结合的课堂教学有条件的院校可以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通过承办国际性的学术论坛和会议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还可考虑引进“嵌入式教改模式”,聘请外教或邀请访问学者开设全英语课程。在会计英语教学师资的培养上,鼓励教师多走出去交流学习,为其提供多样的培训机会,还可进行专门的课题研究,并注重与学生沟通反馈,切实促进“会计英语”的发展。另外还可以通过合理的选拔安排学生到外企实习、境外实习或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的交流生项目,开阔学生眼界,同时为有意向从事涉外会计工作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做以铺垫。前沿、高端是会计英语这门课程的宗旨之一,所以“走出去”、“引进来”是保持教学新鲜、信息对称的比较有效的方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