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汉语国际教育8篇

时间:2022-07-27 22:45: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汉语国际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汉语国际教育

篇1

(一)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突出特征

对外汉语专业1983年确立,1985年正式招生,当初国家设立这一专业,旨在适应世界范围内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因此,对外汉语专业从设立之初就把培养高质量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定为第一位的培养目标,即使是后期增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也不例外。这一时期,学者们主要围绕如何培养合格且具有较强优势的对外汉语教师进行讨论,以凸显出对外汉语专业的特色性和不可替代性。这一阶段学者们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的原则,一是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课程模块。课程设置原则方面学者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教育部《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和《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07)是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如李铁范、杨同用、赵金广、秦海燕等。关心地方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学者们还提出,地方高校在依据国家专业整体规划或专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的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自身定位、特色、区域位置、教学实际、学生个性以及就业等因素,如熊素娟、石诗、黄剑涛、李丹、张静等。课程设置目的和课程模块方面,2003年,“第一届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与会的35所院校代表经过讨论后认为,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及教学技能,并确立了本专业的十二门主干课程,这为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目的和课程模块奠定了基调。此后的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基于这一培养目标,学者们提出语言、文学、文化、教育教学四大课程模块不可或缺,如李铁范、白朝霞、杨同用、赵金广、李红、李建宏、范晓玲、剧朝阳、郑茹娟、黄继列、蒋协众等。其中李铁范、蒋协众提出以语言学和教育学为主体,以文化和外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课程设置模式,杨同用、赵金广、秦海燕等尤其强调跨文化交际、中华才艺、二语习得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以期凸显对外汉语专业的特色。此外,学者们对其他相关问题也进行了探讨。何建、李建宏、范晓玲、剧朝阳、郑茹娟、黄继列等学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应当依据汉语国际教师的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等要求,依据整体性、渐进性和连续性原则开展课程优化和设计,考虑开设基础理论课、主干课,实践课,以增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詹向红、张发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不能狭义的定位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而应转变培养模式,把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和中外文化交流人才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外语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宣炳善认为,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教师必须增加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和传播意识,为此必须增加能够促进中国文化对外有效传播的课程。罗小东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性质进行了界定,提出对外汉语教师应“围绕汉外对比、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中介语和第二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综观这一阶段学者们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相关问题的讨论,我们认为大家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对外汉语专业定位在师范性,旨在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教育部规定的《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2012)以及《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07),课程设置应集中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育教学、文化类、外语类等方面,地方高校还应开设凸显地方特色、增进学生就业的特长课,这或许可以视为对外汉语专业从设立之初到目前为止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所具有的突出特征。

(二)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不足

当初国家设立对外汉语专业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发展世界汉语教学,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专门人才,无论是1998版,还是2012版《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都明确规定,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二:一是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人才,一是培养从事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专门人才。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都把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作为主要的奋斗目标,课程开设也主要围绕“如何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展开,对于培养从事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人才则着力不够。课程设置虽涉及文化类课程,但其主要目不是基于语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而是基于对外汉语的教学需要。这一阶段虽有部分学者如李铁范、詹向红、张发清、宣炳善等也注意到文化传播类课程设置的不足,提议设置此类课程,但是这一阶段对外汉语专业的主流专业课程设置仍在如何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的框架内进行。因此,过去三十年中对外汉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的明显不足是仅仅完成了教育部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中二分之一的要求,即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人才,而忽视了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人才的培养,忽视了交流传播类课程的开设,使得课程设置中缺少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技能的课程。

二、新形式下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依据

新世纪以来,对外汉语专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更标志着对外汉语专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国家汉办主任许琳提出了针对传统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六大转变。我们认为,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面临着自身职能的转变:由过去相对单一的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为主、转型为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养、语言文化交流及传播人才培养并重的轨道上,这一发展变化本身要求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转变。教育部1998版和2012版《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明确表明: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应具备两种职能:一是能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一是能够从事与文化传播交流相关的工作。据此,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应改变传统的单一目标课程设置,增加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文化交流和传播知识与技能的课程。世界文化丰富多彩,具有多元性特征。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理应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要把中国的语言、文化、历史、政治、经济介绍给世人,必须拥有懂得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人才。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责无旁贷,理应担负起培养从事文化交流与传播人才的重任,使得本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够从事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尽管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催生了对外汉语专业,但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真正到国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仅是13.53%,在国内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仅是4.51%”,因此,从学生的就业角度着想,改变专业课程设置,增加文化交流传播类课程,使得学生毕业后既可以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又可以从事汉语国际交流与传播类工作。

三、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课程设置的思考

篇2

对外汉语教学的鼻祖吕必松教授认为“所谓汉语‘难学’,不是汉语本身固有的特点决定的,而是教学不得法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因此,与以往的先教拼音再教汉字的方法不同,吕必松教授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那就是“组合汉语”。从笔画教学、汉字教学入手,拼音是汉语的一种辅表达手段。而讲授这种新型的汉语教材,就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才能把汉字组合的关系讲解清楚,而这其中又渗透着我们的汉文化,体现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趣味性,这不但会使汉语学习者对汉语学习充满兴趣,而且也会减少汉语学习的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但前提是教师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因此,通过本专业的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讲授汉语的能力,也提高其对于不同教材的适应能力和讲解能力。另外,因为专业课内容实施了双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外语水平,这样就可以减少学生的公共英语课程的授课时数,从而把节省的教学时间用于教学方法的训练和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水平。同时,掌握了专业的外语词汇,对于学生日后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外文文献,拓展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素养,都将有一定的帮助。因此,我们要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实施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二、实施双语教学的现有条件

根据吴泓(2014)给出的调查问卷结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希望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他们认为想要教好外国人汉语,首先要能够和外国人很好的沟通。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其他配套条件也为双语教学做好了准备。

(一)现有的师资力量可以提供双语教学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在2012年和2013年共有16名教师被汉办派往英国伦敦的孔子学院讲授汉语并传播汉文化。本学期已经有一位教师回国后开始运用双语教学在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级学生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师生共同的反映是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同时,学院还给学生配备了外籍教师,由外教纠正学生的发音,这也会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其他专业课教师也都达到英语六级水平,有能力进行双语教学。

(二)学院的对外交流情况有利于开展双语教学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13个国家的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选派学生赴海外合作院校学习与交流,同时也接收留学生到我院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课程。这样,学生将有机会去国外院校学习,外语水平的提高和对多元文化的了解都将为今后的双语教学课程提供帮助。同时,我院招收的留学生,也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语言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与留学生结成对子,互帮互助,学习语言与文化。

(三)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语言交流的机会我院为学生建立了多个校内外实习基地,其中校内实习基地“汉语课堂”,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给学院的外籍教师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小班授课。已经在“汉语课堂”中做过“小老师”的学生反馈:自己对于汉语知识的理解和外语水平的提高是同步的,这都为接受双语课程打下基础。因此,从学院目前的条件来看,我们可以尝试开展双语教学,而且,我们会继续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为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

三、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探讨

篇3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因素

一、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定位及文化内涵

汉语国际教育地全新定位让其不但异与从前地对外汉语教育,并且细致及具体地汉语文化普及。所以汉语国际教育里地文化成分就需要另外定位。即使对外汉语教育里地文化条件总是有分歧,也大致同意了和语言教育及语言交往紧密联系地某些文化。如此定位于肩负宣传中华文化职责地汉语国际教学而言,就小气许多。文化为繁杂并丰富地,涵盖物质及精神文化,它的关键为价值理念。给别国学生亟需得所有文化成分均是汉语国际教育得教育部分。由于汉语国际教育地受众早就不单束缚于学校里的留学生,也涵盖进行和汉语相关得所有职业得他国国民,还有既和汉语并不存在联系,只为于亚洲文化大国存在期待得老年人。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教学的具体内容

从前得对外汉语教育将文化部分得研究丰富,然而因为汉语国际教育不同与对外汉语教育,所以汉语国际教育里地文化教育部分同样要从头定义。在前文将汉语国际教育里地文化定义可知。总而言之,文化内容涵盖处在语言和非语言种类里地所有文化条件及较为独立地文化内容。分为下面这些部分:

(一)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因素

关键是处在语言体系所有阶段里得文化涵义及语言利用得社会条例。这大部分隐于发音、字词、语法、语用及其他体系里。是语言地文化条件的一部分。

1.语音中的文化因素

语音给文化交往得作用为很明显得,所有语言地语音均存在本身特殊地构成体系,像汉语地声、韵、调体系,此项体系为社会慢慢接受得成果,包含着许多特殊地文化内容。像汉语里有着许多地同音及近音字,所以大家在很多谐音联系上设定一些祝福语和忌讳词。

2.词汇中的文化因素

汉语中用到地字词里地文化情况非常多。特别为很多较少可以用外语翻译地字词。就像汉语里意为亲戚称呼地字,超过很多别的语言,它表示中华文化重视家庭、血缘联系。还有词语里地文化涵义也可以凸显整个民族地心理系统及思考方法。像名字地法先后为姓前名后,信封上地区得写法规则为前大后小。也显示中华文化里重家庭轻个人地民族素质,前总体后部分地思考行为。在字词得组成体系上来说,双音节较多,有着许多地四字词汇,而且这里还有相互对称得并排及组合词语。

3.语法中的文化因素

汉语语句得构成为将意思做首要因素,用意思规范形式得。抛弃拘束得外语中语法得种种构成变换去展现语法联系及语义消息。并且为按着某些约束,一旦于前后环境里叙述符合事实,便能够连词成句。汉语里多话题句便为此原因。于成句心理方面凸显为重情境重形象;描绘景物要做到将景物传达感情,寓情于景物;叙述事实要做到言语简单、表述清晰。并且不要求构建得全面到位,但要求意蕴得荡气回肠。汉语语句于产生程序里把情境、情景和交往对象背景文化存在极大得依靠性。因此于体会语句上不单将语言记号进行表面剖析及整理,还有尽力掌握语境得领悟,把握情景得体会,还要使用记忆于头脑里有关得背景文化。此为汉民族重理解但不重体系得哲学和思考行为得表现,为汉语稳固得文化宗旨地显现。这涉及汉语所有范围得所有部分都综合表现于语法中。

(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比较位于语言体系里得文化因素来说,非语言地文化因素具有形式超出语言体系。不包括平时知道得和语言对立得体态语,再就是记载语言得标记即文字,就是汉字本来即为一项文化标记。

1.文字

文字为记载声音语言地写字记号体系。汉语言得写字记号即为汉字。其不单存在文字地普通能力,也有着奇妙得文化水平。尤为汉字得书写美感及其构成根源隐藏得深厚得文化涵义。同样为中华文化具有巨大得关键因素其一。汉字得写法机器有内涵。即使所有得汉字均为特定得基础笔顺构建形成,可是只要汇聚我们得解释及感情去解释得汉字就形式丰富,格调迥异,所以构建出多种门类得书法名作。汉字得构建和它得由来也同样显示出汉文化得美感。《说文解字》这本书具有说不完得美好。跟随时间得流逝,时代得进步,汇聚到每个人生活领悟里说文解字更是丰富多彩。

篇4

汉语国际教育是我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其中最直接的便是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对外的汉语教学其最终目的不仅是语言教学,还要借助语言扫清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传播中国文化。在文化教学中,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的老师应该注重文化输出的内容和方式,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促进我国公共外交的进行。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公共外交;文化传播;孔子学院

第一章 公共外交的概念

1965年,美国塔夫茨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为纪念刚刚去世政客爱德华.默罗,成立了“爱德华.默罗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在成立时院长埃德蒙.格里恩首次提出“公共外交”。他对公共外交的定义是:“公共外交所指的是超出传统外交范围以外的一种外交活动,其行为方式包括一国政府对他国公众舆论的渗透;政府以外,两国之间利益团体的互动;信息流通领域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等。此外,由上述行为产生的在政策制定和对外事务处理方面的影响,是公共外交的基本内涵。”①

美国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曾将公共外交定义为“公共外交通过向外国民众解释美国的政策、向他们提供有关美国社会和文化的情况、使他们许多人亲身体验我们国家的多样性以及为美国驻外大使和美国对外政策决策者预测国外公众舆论,来补充和加强传统外交”。②

日本学者则将公共外交定义为“为了有助于达成本国的对外利益与目的,提高本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提升国际形象,加深对本国的理解,通过与国外的个人及组织建立联系、保持对话、传递信息、互相交流等形式而形成的相关活动”。③

无论哪一种对公共外交的解读都没有离开非政府,文化,交流,互通这几个方面。对于中国的公共外交而言,汉语国际教育下的文化传播扮演者越来越总要的角色。

第二章 汉语国际教育与公共外交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要实现和平就必须加强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要了解各国人民,首先要了解它的文化。因此文化交流是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在这个渠道中,汉语国际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节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传播

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是教授语言,更是要借助语言教学扫除文化传播障碍。语言与文化关系紧密,语言教学对文化背景的依赖性较大。因此汉语国际教育借助语言教学,传播中华文化,从而对我国的公共外交起到积极作用。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中国的语言,文化也逐渐受到世界的关注。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势不可挡,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情和要求也与日俱增,这个来自东方神秘的华夏文化重新绽放光芒。有效的利用汉语国际教育来传播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则成为了我们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只是单纯的讲解每个单词,每个句子的意义,而是要在讲解的过程中加入历史文化的背景知识介绍,这样教语言就和传播文化紧密的结合起来了。在海外的汉语教师及志愿者,应当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加入文化的传播,通过平时的交流让汉语学习者能够深刻的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是单方面的输出,更要让汉语学习者从内心真正的接受我们的文化。

第二节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公共外交实例――孔子学院

提到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公共外交,影响力最大的则是近几年越来越热门的“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国家推广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项目,也是迄今中国政府公共外交实施项目中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项目。它促进了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具有公共外交性质的。全球首家孔子学院是2004年11月在韩国成立的,至今已经有上百所孔子学院和近千个孔子课堂分布在世界104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文化传播以及汉语教学推广的重要载体。

我国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促进文化传播是为了加强其他国家对我们文化的了解,从而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也为我国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我国正试图通过汉语和华夏文化的力量在国际社会中构建一个更加柔和的国际形象。

从公共外交的角度来看,“孔子学院被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并认可,这本身就是公共外交的成功”④。相对的,孔子学院也应该承担起更多的公共外交责任。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通过孔子学院的汉语学习,帮助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一个真正的全面的中国。

第三章 汉语国际教育与公共外交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加强和影响力的加大,“中国”也甚嚣尘上。使得外国公众对中国产生误解,鉴于此,必须通过开展公共外交活动,帮助外国公众更好的了解中国。还原中国最真实的国家形象。因此面对负面的国际舆论环境是我国文化传播和公共外交要面对的首要挑战。

机遇和挑战往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接受挑战的同时也会有机遇的大门向我们敞开。随着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外国人想要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尤其是在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学习汉语成了一个新的风潮。而这又直接促成了孔子学院的建立和兴盛。短短几年,孔子学院已经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公共外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我国和世界各国的交往开启了一扇窗,成为了一个知名度极高的推广中华文化的国际名片。汉语国际教育的不断发展,孔子学院数量的不断扩大,对汉语国际教育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加大。鉴于此我们应好好的把握这一机遇,大力传播中华文化,但也要注意不要盲目扩张孔子学院,以免带来负面的舆论,应当注重孔子学院办学的内涵和理念,提高质量,选派合格的优秀的汉语教师及志愿者,从而吸引大批的国外汉语爱好者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

汉语国际教育通过汉语的教授,进而传播文化,为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沟通建立理解、和平的桥梁。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其背后是我国璀璨的历史文化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我国文化最终会凭借厚重的底蕴和有容乃大的气度屹立于世界之林。我们因积极发展汉语国际教育,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沟通与交流,使文化魅力成为我国新时期公共外交的一个特色。

注解:

① 周启朋、杨闯等编译:《国外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4页。

② 韩召颖:《输出美国:美国新闻署与美国公共外交》,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篇5

关键词: 金庸武侠小说 文化传播 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传授中国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这已经成为学者们的共识。许嘉璐在谈到汉语国际教育现状时指出:“如果只教汉语,不传播中华文化,不能算是成功的。”崔希亮指出:“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承和传播是相辅相成的,语言为津梁,文化为舟楫。”[1]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应该服务于国家文化战略,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服务。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是形成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客观要求。许琳指出: “语言是载体,教学是媒介,走出去的是文化,是这个文化所反映出的各国的价值观。”[2]世界主要国家都十分重视本国语言的推广,把语言输出作为国家战略,以提高本国语言的国际地位,传播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使本国的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我们应该向外国学习者传播什么样的中国文化?以怎样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这值得思考。

在内容上,既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反映时代精神;在形式上不能采取灌输的方式,要先培养外国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文化。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代表的通俗文学作品能很好地承担这一使命,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文将从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观、金庸武侠小说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及金庸武侠小说的语言特色三个方面论述其适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

一、 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观

“金庸热”不仅在于金庸武侠小说拥有的读者多,还在于持续时间长、覆盖地域广、读者文化跨度大及超越政治思想的分野[3]。对于金庸武侠小说的批判,多是批评金庸一味地迎合大众审美,不能达到新文学应该具有的警醒世人、给人们以当头棒喝的效果[4]。

文学创作与现存文化的结合,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文学以批判、审视的眼光看待现存文化,对现存文化做出反思;另一种则是文学对现存文化的利用[5]。

坚持趣味主义的金庸武侠小说本是为报纸服务的,最初的写作动机是为报纸招徕读者。姑且不论鸳鸯蝴蝶派的作品算不算真正的文学,其对文化的传承,对人们喜好的揣摩和挖掘都是成功的,有群众基础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代表的通俗文学,激发外国学习者对中国、χ泄文化的兴趣,这对于汉语的国际传播、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是大有裨益的。

韩国的韩剧,日本的动漫,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对国家文化的传播都起到助推作用,我们需要充分开发武侠小说这一资源,如同功夫电影能够获得外国友人的喜爱一样,武侠小说也应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和功夫电影一起向世界展示神秘古老的中国文明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我们的民族的确需要拿着“人血馒头”切中时弊时刻警醒人心的新文学作家,但也需要手持“倚天屠龙”能让读者产生无限乐趣的作家。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传播需要像金庸武侠小说这样文化性和趣味性并存的作品。

“金庸武侠小说,当然也是值得研究的,但不是千方百计地从中发掘出高深的思想性、伟大的艺术性,而是从中看出今天的华人读者,还在喜欢做哪几种白日梦”。这种批判金庸武侠小说的话语,恰恰从一个侧面说明,金庸武侠小说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审美,为汉语学习者开启了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思想的大门。

二、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中国文化

基于金庸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其作品中蕴含着迷人的文化气息,作者以“义”为核心,寓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3]。下面将从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和文化艺术三个角度分析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中国元素。

(一)传统文化

儒、释、道、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在武侠的世界里被娓娓道来。

《雪山飞狐》感人肺腑地写了苗人凤和胡一刀之间惺惺相惜的义气;《神雕侠侣》借郭靖之口阐述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道理;《射雕英雄传》借郭靖与成吉思汗的对话强调“自来英雄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依我之见,杀的人多却未必算是英雄”。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义的核心。

在“神雕重剑”一回中,剑魔独孤求败留下的剑和自述武功的文字代表着武功的四种境界:第一种“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此时可谓锋芒毕露,争强好胜;第二种“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此时已知以柔克刚,但仍易冲动;第三种“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第四种“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此时已做到道法自然,随心所欲,出神入化,到达完全自由的境界。这既是剑术的四重境界,又是人生的境界。独孤求败留下的剑谱生动形象地解释了老子《道德经》中“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辩若讷,大巧若拙”的道理。

金庸在武侠小说中选择“少林寺”作为佛家文化的中心,着重描述其对人的度化作用。《天龙八部》的“王霸雄图 血海深痕 尽归尘土”一回中,藏书楼中深谙佛法精要的扫地僧,先分别杀死慕容博与萧远山,并用高超医术又使两人起死回生,以佛法感悟二人,使之摒弃戾气,明白家国仇恨、生死离别都如梦境,放弃仇恨、大彻大悟,皈依三宝,不再过问世间恩怨。《倚天屠龙记》也写到经过三位高僧的点化,杀人如麻的谢逊诚心悔过,皈依佛门清修赎罪。

(二)时代精神

金庸武侠小说对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就使其具有时代精神。

金庸武侠小说的时代精神体现在他对传统的扬弃,例如他借黄蓉之口表达了对迂腐儒生的嘲讽:“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仪琳和令狐冲在石壁旁的对话,显示出佛法对小女孩身心的束缚,借令狐冲之语表达对佛门清规戒律的蔑视:“何必念念不忘那些清规戒律,菩萨要是每一件事都管,可真忙坏了他。”

金庸笔下人物是丰满的,不同于传统的武侠小说中好与坏的绝对对立,杀人如麻的女魔头李莫愁,在看到小婴儿郭襄,捕捉母豹子给她喂奶时流露出的母性光芒熠熠生辉;为了私欲不择手段的欧阳锋在面对儿子欧阳克的时候情愿代他赴死,其伟大的父爱让人感动不已。正是这种人世间最常见、最朴素的情感,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共鸣。

(三)文化艺术

琴棋书画、诗词曲赋是古代文人必备的学识修养,这些在金庸武侠小说中也有所体现。

金庸武侠小说中写琴的地方很多,通过精彩的描写,传达出中国传统乐器――古琴的魅力。

在《笑傲江湖》的“授谱”一回写到刘振风和曲洋的琴箫合奏,既向读者们展示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美妙音乐,又表现出了两人高山流水遇知音般的超越生死,超越正邪情谊,琴箫合奏之音是心灵碰撞的绝响。

在《书剑恩仇录》的“琴音朗朗闻落雁”中陈家洛初遇乾隆也是被琴声吸引,金庸笔下的琴声能表达心声,乾隆所奏,陈家洛能听出平和雅致,陈家洛所奏,乾隆能听出金戈之声,所谓知音便是如此。

《倚天屠龙记》的“天涯思君不可忘”一回,描写昆仑三圣何足道抚琴与鸟语互相应答,间间关关,婉转啼鸣,亦能以琴声集鸟,“琴声平和中正,隐然有王者之意”由此又呈现出一种美妙的境界。

中国文人是含蓄矜持的,弹琴便是表达情感、寻觅知音的好方法之一。通过金庸武侠小说中关于“古琴”描写的专题学习,对中国的琴文化有感性的认识。

金庸武侠小说中对“棋艺”的描写十分精彩。

《天龙八部》中“虎[龙吟”一回,黄眉僧和青袍客之间的棋艺较量中蕴含着武力较量,融文斗与武斗于一体;虚竹误打误撞破解了困扰诸位围棋高手的“玲珑局”,是寓人生哲理于棋局之中。

金大侠的生花妙笔把书法艺术与武功融为一体。《神雕侠侣》“英雄大宴”一回中,朱子柳持毛笔与霍都比武,一场恶斗中展示了楷书、草书、篆书等多种书法艺术,将一阳指与书法熔为一炉,武中有文,文中有武,文武俱达高妙境界,雄伟中带有一股秀逸的书卷气。

中国画注重气韵和神似,着重表现诗情与画意。这一点在金庸武侠小说中有所展示。《射雕英雄传》中“新盟旧约”一回,借黄药师之口点评水墨画和题画诗:“岳武穆这首诗写的是池州翟微山,画中这座山却形势险恶,并非翟微。这画风骨虽佳,但少了含蕴韵致,不是名家手笔。”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中国画精髓点出。

《笑傲江湖》中的江南四友,黄钟公,黑白子,秃笔翁,丹青生;《天龙八部》中的函谷八友,琴颠康广陵,棋魔范百龄,书呆苟读,画狂吴领军,神医薛慕华,巧匠冯阿三,花痴石清露,戏迷李傀儡,以命名的方式将中国文化融入其中,让人耳目一新。

三、金庸武侠小说的语言特色

金庸武侠小说的语言形态,经历了《书剑恩仇录》的从雅,经历了《雪山飞狐》、《飞狐外传》的从新,自《射雕英雄传》开始走向成熟,至《天龙八部》而趋大成[6]。总体来说金庸武侠小说的语言雅俗共赏,生动形象,这是他拥有众多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天龙八部》的开篇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十分引人入胜:

青光闪动,一柄青钢剑倏地刺出,指向中年汉子左肩,使剑少年不等剑招用老,腕抖剑斜,剑锋已削向那汉子右颈。那中年汉子竖剑挡路,铮的一声响,双剑相击,嗡嗡作声,震声未绝,双剑剑光霍霍,已拆了三招。中年汉子长剑猛地击落,直砍少年顶门。那少年避向右侧,

左手剑诀一引,青钢剑疾刺那汉子大腿。

金庸武侠小说运用典故,化用诗词,使作品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如《神雕侠侣》中“生死茫茫”一回描写杨过寻小龙女不得时的心情:

刹那之间,心中想起几句词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坡的悼亡之词。杨过一生潜心武学,读书不多,数年前在江南一家小酒店壁上偶然见到题着这首词,但觉情深意切,随口念了几遍,这时忆及也不记得是谁所作,心想:“他是十年生死两茫茫,我和龙儿却已相隔十六年了。他尚有个孤坟,知道爱妻埋骨之所,而我却连妻子葬身何处也自不知。

以苏轼悼念亡妻之悲痛衬托杨过心中之悲切,感人至深。

四、结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一)汉语国际教育绝不仅仅是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的传播不能只靠单薄的说教,要善于引导外国的汉语学习者阅读极富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了解、接受中国文化。

(二)在选择文学作品的时候,需要考察作品的文化含量,需要向世界展示优秀的、富有时代特色的作品,不能仅仅满足于灿烂的古代文明,还要注重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

(三)长篇小说不可能全篇引入教学,首先要做好节选工作,选择可读性强的片段,或形成诸如“古琴主题”、“儒文化主题”等模块,先培养学习者的兴趣,再引导他们阅读全文。

参考文献:

[1]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国文化走出去[J].语言文字应用,2012(02):25-27.

[2]许琳.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和任务[J].世界汉语教学,2007(02):106-110.

[3]严家炎. 金庸武侠小说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王彬彬. 文坛三户: 金庸・ 王朔・ 余秋雨[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篇6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反思

一、备课

在备课环节中,主要分为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教学对象的了解。

首先,在对教学内容把握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大纲,选取适合的教学内容,切不可内容过于混杂,要有一定的侧重点和条理。在做课件和写教案时,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设计,例如,在设置问题的同时,自己要预设出可能的答案以及相应的对策,这些都要在教案中有所体现,教案要做到详细完备。

此外,在对教学对象的了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文化背景、个性特点、学习程度的差异,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上,保证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二、组织教学

在教学环节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启发、调动作用极为重要。在主要教学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使用知识点的情景,这样的教学情景一定要是学生熟悉的、容易感受的,必须结合语境进行教学,设计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和愿望。教学只有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汉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将话语权交给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操练,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积极地进行师生互动,重视学生间的互动,例如,某一教学任务可以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让每个学生轮流给其他学生发出指令,进行操练,这样,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对学生巩固和检验当堂所学的知识也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再次,教师的课堂用语,包括肢体语言,教学语速,都要适当和准确。不要过多使用专业术语,语言要简单准确,并与适当的肢体语言结合起来,尽量富有感染力,同时,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程度调整教学语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新知识。

最后,教师应该依据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灵活调整教学节奏,掌握好讲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们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感知、操练、游戏中巩固练习,最终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

三、教学反馈

篇7

1. 国际教育成为汉语推广的核心

近半世纪以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发展迅速,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都真正发展成了一项事业。如今的汉语教学已逐步形成“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并举的全方位推广战略,初步实现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双轨推动模式。对外汉语教学肇始于汉代,是指在汉语环境中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而汉语国际教育则是在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指的是在非汉语环境中进行的二语习得教学。前者是整个汉语教学发展历史的基石,而后者则是汉语走向世界,实现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渠道。汉语教师走出国门,走进其他国家,和当地的汉语爱好者共同承担普及汉语的重任已成汉语国际推广的主打方式。在亚洲地区,以泰国、韩国为首的相邻国家的汉语教育事业发展最为兴盛。其中泰国尤其显著,学习汉语已成为潮流,上到皇室,下至平民,汉语学习者遍布各个阶层。皇室、政府的大力推动,中国国家汉办的有力支持,使得汉语在泰国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外语。其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数目均居东南亚各国之首,其推广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汉语培训学校等形式都是应有皆有。所以总体来看,其发展态势非常强劲,发展前景也很广阔。

2. 国际推广过程中的瓶颈和障碍

对于上述形势,我们确实感到欣喜,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汉语在世界范围内仍不能算一门“普遍教授语言”。换言之,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过程中肯定有些环节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得世界汉语发展难以攀上新的高度。以泰国为例,虽然汉语学习人数众多,但仍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即便涉猎汉语的人数虽与日俱增,但学生的汉语水平总是上不去,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汉语学习者,更不要说精通汉语汉学的大家。其实这样的问题在我们汉语教学的推广中算得上一个普遍状况,不仅仅是泰国的汉语教学遭遇了这样的瓶颈,其他很多地区很多国家都出现了这种现象。

二、汉语国际教育推广之发展

笔者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相关的阅读和了解。而分析了解过后,不难发现,可能正是因为发展太过迅速,所以师资、教材及教学大纲修订等方面的工作推进都跟不上发展速度,从而在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它本身的发展。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以泰国为例,“缺少能衔接各个层次的汉语教学大纲、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和教材选用混乱,已成为制约泰国汉语教学进一步发展‘瓶颈’”(吴建平, 2012)。而事实上教师、教材和教学大纲这“三教问题”又何尝不是我们整个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过程中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呢。

1.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汉语教学另一个相当关键和颇具指导性的要素。泰国正是由于长期缺乏一个标准化、权威性的汉语教学大纲,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案制定等方面“各行其道”,故而汉语教学难以取得统一性的高水平教学效果。这种无序状态究其根源“还在泰国当局对全面开放华文还有所顾忌,希望维持这种无序的状态来制约汉语教育在泰国的进一步发展”(吴建平, 2012)。所以,本土地区完全放开对中文教育的限制是解决教纲问题的根本举措。泰方自身应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积极集结泰国的相关专家研究制定出统一的课程标准。当然,我们中方也需要尽力敦促,并且积极提供智力支持,汇集国内的专家学者,协助其尽快制定出各个学习阶段(大学、中学、大学)及衔接各个学习阶段的的汉语教学大纲。当然,对于制定出的教纲,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严格遵守,认真执行,切实将其当做指导性文件来使用。

2.完善教材编订

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教材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关键性不言自明,但汉语教材的编订却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汉办派至海外的汉语教师大都会携带大量教材到任教学校,但是多数教材由于不适合实际教学,最后都被束之高阁。因此,“本土化”的问题便成了当前编订海外汉语教材的核心问题之一。泰国的汉语教学规模甚大,遍布各个教育阶段各个群众阶层,故而在此类汉语教学大国,加大教材“一本多版”工作的推行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中泰语言虽同属汉藏语系,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还是有诸多差别,以语音方面的声调为例,泰语有五个声调,而汉语只有四个,诸多调值和调型的细微差别均给许多泰国的汉语学习者带来不少困扰。因此,在教材中用其母语讲清楚这些细微的差别,或以其母语中相同或相近的音作为注释,帮助学生找准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切实做到语音本土化,这对学习者的帮助必然是显著的。

此外,在初步普及汉语教学的现阶段,整个汉语国际教育的半壁江山都为基础阶段的教育所占据,泰国也不例外。对于这些初入汉语门的学习者来说,教材是他们接触汉语的第一扇大门,因此做到教材形式的多样化和实现教材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就尤其关键。改变传统的纸质教材占据教材总数过半比重的现状,加快多媒体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内容方面添加具有实用性的内容,如在对泰汉语教材中可以增添“热带”“寺庙”“佛教”等词汇和相关文段以提高学生学习和了解所学汉语知识的兴趣。

3.提升师资质量

本身来说,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得以推广的首要支撑就是大量专业的高质量对外汉语教师。目前看来,无论是教师的质量还是数量都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对于数量的问题,笔者认为国家汉办应该扩大汉语教师的培训规模,一方面更加注重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吸纳更多已有汉语母语教学经验的教师到这个队伍中来,培养很多有志于这项事业的人才。适度增加出国任教特别是在海外长期教学的汉语教师数量,给予他们更好的条件和待遇,让他们能够在异国安心搞好教学工作。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吸收更多的本土教师加入到我们汉语教学的队伍中来。根据归国的泰国汉语教学志愿者介绍,在泰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绝大部分为中国教师,泰国本土教师数量还很少。但是,要实现一地地区汉语教学长期健康持续发展,本土教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队伍不仅要壮大而且必须成为中流砥柱,这无疑又对我们汉语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谈到质量问题,我们知道,作为一项知识密集型产业,汉语教学必然要求教师有广博学识和娴熟技能,本体知识,外语能力,综合素质,教学技巧几者缺一不可。因此,首先我们就要办好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从根本上为建设高质量的汉语教师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在师资培养方面的优势,联合中外双方实力,对本土教师、汉语教学志愿者及公派教师进行周期更长更为严格的培训,以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师资队伍。

篇8

【关键词】民族文化;中华文化;汉语国际教育;传播

一、概念定义

1、传统的中华文化

传统的中华文化大多是指汉文化。不论中国学生还是外国学生所学习的都是汉族文化,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中华文化。因为中华文化除了汉族文化外,还包括众多少数民族的文化。

2、民族文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汉族以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许多少数民族也有其自身丰富多彩的文化。笔者认为,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汉语国际教育者对此应该有明确的认识。

3、多元的中华文化

在文化方面,我们现代的追求是提倡文化多元主义。追求文化互惠式传播和具有主体性平等的文化传播。就世界而言,就是国各民族的文化共同发展,互相传播和融合。就中国而言,就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共同发展繁荣,形成独具特色的多元的中华文化。

汉族开创了中华文化的起源,但在千年以上的时间,文化亦逐渐扩散至周边民族和地区,并与其共同发展。因此,中华文化的范畴大于汉文化,它亦包含满族、藏族等不同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一个丰富多元的文化系统,是中华民族整体智慧的结晶。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传播的原则

1、总原则

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民族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传播也要遵循中华文化传播的一些原则。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该传播怎样的文化有两条原则可以参考(朱瑞平,2006)①第一,介绍传统文化应以那些对现实仍有意义或重大影响的观念、习俗等为主,这些传统文化被证明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内容,比如名胜古迹、礼仪习俗、审美观念、传统节日等。第二,文化课内容以现当代为主。全世界关注中国,是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有其最现实的考虑。中国的现代社会的情境,也我们最需要向世界展示的内容。

2、具体选取文化点的原则

(1)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

文化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交际文化、传统习俗、哲学思想等在文化中的体现。它体现了一种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性,是本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活境遇中累积下来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成果,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的文化根据。

教师在选取文化点时要以当代的文化视角,去关照民族文化,选取那些具有鲜明时代性和生命力的民族文化。给外国人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下的中国。就中国的节日文化来说,既要选取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有时下比较盛行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例如,中国节日介绍时除了汉族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还可以适当选取一些有意思的并且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的节日。比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藏族的藏历年等。

(2)系统性原则

汉语国际教育者在选取和教授文化点时,要有选择的最终成系统的教。不能想到哪儿就说哪儿。那样不利于学习者很好的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

(3)语言为主文化为辅

这是汉语国际教育者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在语言教学中一直讲文化难免会引起学习者的反感,甚至抵制。因此,教师应该注意适时适当地进行文化传播。除了专门的文化课以外,教师不能大谈中华文化。应该在语言教学中适当加以文化的教学。比如,在讲词汇时可以加以简要的文化说明。如,“饺子”这个词,除了固定搭配外,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中国冬至吃饺子,北方过年要包饺子等饮食习惯。这样既方便学生记忆,同时传播了中国文化,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三、传播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中国推广普通话已经很多年。除了极少数偏僻的民族地区外,绝大多数地方的官方机构都会汉语。因此,汉语也可以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介质,而并非要使用少数民族自身的语言。当然,这其中可能也会出现一些文化误读的现象,就像看中文版的英语作品一样,会遗失甚至误解许多文化内涵。但总体来说,由于中华各民族互相融合,许多少数民族都开始用汉语交流。文化误读也就没有用汉语看英文作品那么明显。

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助于外国更好的了解中国。比如,湘西的苗族文化走向世界就给世人展示了更加富有神秘感的中华文化。

语言与文化是互为载体的。语言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工具,文化可以以语言的形式呈现。汉语国际教育者是汉语的教学者,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适当传播中华文化。《孔子学院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指出孔子学院的宗旨和使命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②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汉语国际教育者也该适当适时传播。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偏重于语言本身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涵义。正如任继愈先生所言:“只教授语言的应用,而不是深入到文化的内涵,只能学到中国文化的表层,无法认识中国文化的本质”。③语言传播的目的是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由此看来,汉语国际教育者既是中国语言文化走向世界的使者,也是中华文化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中介。

四、民族文化传播对汉语国际教育者的要求

作为传播者,汉语国际教育者应该做到“深入了解,简易传播”。在此,借用“深入浅出”来进行概括。“深入”是针对教师而言的,尽量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浅出”是针对教授学生来说的。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素养,足够的知识储备,在教授学生时才能找到相对简单易懂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者的效率。

1、深入了解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该培养三种能力: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民族文化传播对汉语国际教育者的要求所体现的主要就是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其中,对于传统的汉族文化,一般教学者比较熟悉。对于民族文化这一部分,学校却很少涉及。因此,作为汉语国际教育者,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及时补充。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应对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

2、简易传播

作为教学者和传播者,教师自身必须有丰厚的中华文化素养。但是,并不等同于在传播过程中要将所有知识都交给学生。教师必须把有些比较复杂的东西简单通俗化,然后再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有效的接受。

注释:

①朱瑞平.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文化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6,(6).

②参见《孔子学院章程》第一章总则

③任继愈.任继愈谈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34

【参考文献】

[1]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2]邓时忠.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2(6).

[3]李鸿亮,杨晓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选取与教学建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4]李剑恩.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传播[J].语言文学研究,2011(11).

[5]任继愈.任继愈谈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