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4 08:53: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数学年级组,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的示范性
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还真要动一番脑子,他们本身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要慢慢来,要从头教。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看表演,就以表演的形式做示范。
邀请3位学生走上讲台,4人围坐讲桌四周。我说:我们4个人就是一个合作学习小组,老师来当组长,我们一起学习,请其他组的同学认真看,一会儿评一评我们学习得好不好!
当发现1个学生一直没说话,她平时就不爱说话,就对她说:黄娜,你是不是有更好的想法?怎么想就怎么说,说得好我们听你的,说得不好我们帮你,来!试试吧!黄娜抬头看了看大家,终于开口了。
小组合作学习模拟快结束了,我对全班同学说:现在请大家评一评我们4个人学习得好不好?各小组都动起来了,有的还在交头接耳,有的已经发表评论了。
王子健说:刚才你们一起学习得很高兴、很快乐!
傅艺伟说:黄娜不说话,大家就鼓励她,使不爱发表意见的黄娜也说话了,我觉得很好。
我引导:其实像黄娜同学这样的,他们不是不会说,而是作为他的朋友、伙伴,我们没有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说。像我们三个人帮助黄娜一样,尤其是组长更应该带头这样做,相信他们会和你们一起好好学习的。其实,老师刚才要大家看一看、评一评我和3位同学合作学习,就是要大家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不能争抢、不能吵闹,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李琦说:我发现遇到了困难,大家都一起想办法,这点很好。
一听这么说,我赶紧因势利导:是啊,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就是大,以后在学习上还会遇到很多困难,等待我们用集体的力量去想办法、去解决。看来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很重要!
通过这样的表演示范,启发、引导,低年级学生基本能够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具体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够模仿,通过实践在教师的不断指导下掌握并能够轻松运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二、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人数的起点为两人
在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不会合作。我也经历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失败。其原因就是小组内的人数多。改为两人一组情况就变了,一人说另一人听,并监督评价,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评判,然后换位进行。这样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家都说没有听的现象。一旦学生基本掌握了简单的合作方法,就适时地逐步增加小组人数,直到最佳合作人数为止。
三、注意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
1.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组织学生合作。
教学中,教师不能把某一知识的重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因为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怎么做。例如,教学“破十法”时,不是把这个规律的关键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引导小组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质疑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学生就会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2.在规律归纳中,组织学生合作。
数学学科本身存在着许多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妙。当要概括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提取思维精华时,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主动地去探求,自觉地去运用。从而不仅理解知识,更重要是学会了方法,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3.一题多解,思维发散时,组织学生合作。
当某一问题有多种思路或解法时,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会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及时表扬鼓励。经常进行发散性训练,会使学生广开思路,放飞创造性思维的翅膀。
4.在出现难点,学生思维受阻时,组织学生合作。
当知识出现难点、疑点,而使学生思维受阻,或优秀学生提出新见解而其他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时,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当及时抓住学生愤悱心理,组织小组讨论,促使学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组内反思
我们在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也经常反思,但大多数都是教师“异位”反思,当然这是必要的,也是促进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不能从思想上转变过来,效果往往大打折扣。我们班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时,都会给孩子们1――2分钟自我反思评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省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改正错的,坚持好的。组内成员可以给予鼓励和纠正,使整个小组在和谐、互动、积极的氛围内共同进步和提高。
五、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组间评价
有时对于学生来说同学的鼓励,比来自教师的更有效果。而对于学生互评往往注重组内成员间的评价,忽视了组间的评价,组间评价一方面从客观的角度评价组内成员,如对问题的分析是否正确,是否有条理,是否表达简练等等,另一方面把学生个人的竞争引向小组团体的竞争,我们不仅要表扬合作有成果的小组团体,而且要表扬分工合理,协作成功的小组团体,要多肯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同时教师还要调整好教学过程,实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关键词:数学教学 小组合作 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提倡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如果此时再增进学生间的合作,就能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人不同的观点,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在合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合作,只有在这样合作研究的氛围中,学生才能逐步学会学习。合作学习即: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喜悦,它既能发掘个人内在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体的合作精神。基于以上现象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合作学习”的尝试,有几点体会:
一、合理搭配是进行小组合作的保障
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很差,贪玩好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组织纪律散乱,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水平、表达能力进行综合评定,然后组成学习小组。小组长应是组织能力较强,学习态度端正,乐于助人,有一定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小组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开展讨论探究学习过程,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帮助,民主平等,团结协作。
二、教师的示范是进行小组合作的榜样
一年级学生的刚刚入学,对“合作学习”的概念是从来没有听说过。那么,要在他们大脑中建立起合作学习的概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时时处处做到榜样的作用,帮助学生过渡好由“模仿合作”――“学会合作”的过程。如:一年级数学认识自然数1一lO,在进行数的组成教学时,先教师示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小组合作,给学生导向。这样由于教师示范在先,学生合作起来才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合作才得法,交流才有效。
三、明确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的前提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要求每个学生都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由小组长分工,要求组员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在小组合作中,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使每位组员能明确,自己的完成任务状况对小组进行合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合作中还要求学生间团结合作,面对面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论、相互鼓励,为自己的探究成果而努力。在教学《认数6》时,学习6的组成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把6朵小花分成两部分,看看有几种不同分法,边说边摆,小组做好记录,小组长们接到任务后要开始明确的分工,谁动手摆小花,谁做记录这都要分清,才能顺利的进行小组合作,这样使他们在自己动手操作中动手体验,加深理解,探究发现,同时发挥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能力,能提高学习效率。
四、指导方法是进行小组合作的核心
小组学习小组组建以后,如何开展小组活动呢?对他们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真可谓是“无从下手”,所以在教学的全过程完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为了体现教材的特点,通过动手摆小棒,认识1个十和几个一,突破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中,还注重培养了小组合作意识,在合作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与别人交流。这一层分3小层:第一层:摆11。通过教师的“教”使学生理解ll的组成。第二层:摆12。通过教师的“扶”使学生理解12的组成。第三层:小组合作摆13―19,放开让学生自己学。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给学生提出要求:(1)你摆的是几?(2)是怎么摆的?同学们的兴趣很高,首先是小组分工后再合作交流探究。通过让学生充分的在数位筒虽小棒,理解十几的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合并起来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由具体到抽象。
一、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是有效的小组学习的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动达成目标的。为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地分组。在组建小组时,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格特点进行搭配。一般来讲,都是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均衡的原则,人数以4~6人为佳,这样便于学生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既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其次,要将组内成员明确分工,有组长、记录员、汇报员、、、、、、为顺利地开展活动做好准备;同时,要注意角色的轮换,尽量让每个学生体验到各自的价值和担任不同角色的感受,帮助学生建立任务感和责任心。
二、教学内容决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不应流于形式,但要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我认为选择活动的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抓住合作的时机,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智慧的、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能展现学生个性或创造性的地方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有效,才有合作的价值。如:学习《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时,在学生充分感知1分米和1毫米后,我大胆的把学习长度单位相互间关系的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去讨论。我设计了3个合作要求:①用米尺找一找分米和米的关系②猜一猜厘米和毫米的关系,想一想用什么工具能找到它们的关系,并亲自找一找③想想你们还能找到哪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第一个要求可以说是扶着学生探索新知,而第二个和第三个要求则是放手让学生做出推测或猜测,并指引学生寻求验证的方法。
三、要带着明确的目标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在决定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时,要明确提出合作学习的目标。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是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由于低年级的孩子识字少、理解能力弱,这就要求教师在每次合作学习时都要提出合作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怎样做,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有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只听见了一部分,或者根本什么都没听清楚就盲目地围坐在一起,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比如在学习《4的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时,合作的目的是验证同学们猜想的口诀是否正确。我就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合作要求:(1)四人一组用圆片摆或用纸画图验证。(2)边摆边说图意,列乘法算式,编口诀,并与黑板对照。(3)合作时要互帮互助,轻轻交谈。(4)合作时不要做与合作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不能影响其他同学。这样合作学习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课改实验教材中,教材编者精心设计出了许多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对学生的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责任分工,需要几人密切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这无疑是我们的首选内容。如:一年级教材中“调查物品价格”这一实践活动,小组成员可先分头到商店、集市等地去询问、调查、收集、记录,回来后共同整理数据,汇报调查的方法、过程及成果。这即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口语表达能力。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缺乏定性的特点及其认知规律,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出来的结论,就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动手实践来理解掌握新知。如:在教学“钟表的认识”一课时,我们让小组内两人合作,你拨我说,反复操作,在操作中认识钟表。
四、教师及时指导参与,把握好合作时间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目的既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又在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因此,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是“指导——参与”的关系。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爱讲小话、做小动作、不专注、贪玩等小毛病。在低年级的合作学习中教师更要充分体现合作者的身份,要亲身参与到学生学习过程当中去及时调控,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让学生在足够的思维空间里去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应思维活动。而合理安排合作学习的时间则又对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给足学生合作的时间,但又要调控好合作学习时间与整堂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的关系。
五、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总结评价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是开发小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实践活动。在新课程理念普及的今天,利用全新的教学方法组织数学课堂,对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给小学生提供了在团队中学习的机会,也让数学课堂活动有了更多的选择性。正确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数学教学创新的表现。
一、设置合理的合作问题,促进学生全员参与
确保小学生全员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中,是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小学生的合作学习参与度,与合作的内容有密切关系。具有趣味性的讨论问题,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开动脑筋,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在过去的教学中,一些教师总是为了应用合作学习模式而应用合作学习模式,并不关注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合作会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更加自然地习得数学问题的解题技巧。
比如,在讲解《24时计时法》时,为了让小学生习惯使用24小时计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改写时间故事。像“小明13:00出去与小伙伴踢足球,14:00一起去喝冷饮,17:00回家吃饭。21:00看了一个电影,22:00上床睡觉”这样的小故事,可以成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将其改成12小时计时法的故事,让每一个小组之间相互比赛,激发学生参与的动力。
二、认可合作学习的理念,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施,需要教师认可合作学习理念,并开发有效的合作教学方法。目前,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受限于传统教学思想,认为自己的教学经验最正确,任何新的教学方法都不如老前辈的经验科学。灌输式教学法正是因此仍然被广泛利用,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现代数学教师应当更多地关注现代化教育理念,学校管理者应当重视教师素质的提升,鼓励教师应用创新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创新氛围。
学校可以利用学期初的时间,组织数学教师集体学习,在学期伊始,让教师头脑得到更新。更可以利用学期末的时间,引导教师集体反思,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于总结中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的科学性。只有教师具有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的能力,才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重视合作成果的展示,完善合作学习机制
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机制,是促进合作学习效果明显化的重要方法。重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感受,给小学生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找到学习成就感,才能让小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不断提高。
比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组织小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行讨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消化数学知识。之后,教师提出“创造小组轴对称图形”的任务,让小组成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图形或者线条,设计最美的轴对称图形。这样的任务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小学生融入合作活动。在各小组完成合作创作后,让小组派代表到大家面前展示小组作品,并用这些作品去分析轴对称知识。评选出最美轴对称图形与最具创意的轴对称图形等,促进小学生合作学习效率的提高。
四、打造教学格局,改变教师具体布局
教师的具体布局,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室,是学生学习行为实施的主要场所。合理的布局,会给小学生新鲜感,促进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的课桌都是一排一排整齐摆放着的,在这样的教室布局中,小学生很难组成团队合作学习,也无法自由地去与其他同伴进行交流。为了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可以对教室的桌椅摆放进行改造。首先,教师可以对桌椅进行马蹄型布置,让学生可以与对面的同伴交流,与身边的同伴交流,创作合作学习的机会。其次,教师可以桌椅进行拼凑型布置。将四个或者六个桌子摆放在一起,用座位的重新布置形成一个天然的小组,增加小学生的团队学习意识。在这样的教室环境中,小学生很明确自己在一个团队中学习,也会在遇到问题时集体解决,有利于小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
综上所述,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利大于弊。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将教学内容与合作学习活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积极完善合作学习机制,确保小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有更多的收获,才能让合作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长久地实施下去。
参考文献:
[1]李爱君.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J].学苑教育,2012(10).
关键词:小组合作;高年级;小学数学;应用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保证。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其在自己的思考与探究中真正收获知识就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的基本教学任务。面对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枯燥单调的内容很难吸引他们的兴趣,那么,教师就要将他们带动起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从而在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一、设计提问,组织小组合作
提问启思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手段,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渠道。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教学内容设计让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从而在提问与启发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其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继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例如,在教学“圆”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以互动对话的形式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上有圆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然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圆,并总结圆的特点,与其他图形不同的地方。在这样的思维启发下,学生就会积极地思考着,并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得出结论。这样互动提问的教学方式也会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更有助于他们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多方思考,组织小组合作
数学问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但是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这也是数学学习的奥妙。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数学课程的这一特点,为学生设计可以亩喔鼋嵌人伎冀行多种分析的问题,从而在这样的探讨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探究的乐趣,进而真正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大部分学生学习的难点,其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讲解应用题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其在合作学习中真正弄清题意,并正确解答。如数学教学中常见的“相遇问题”:“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经过5小时后两车相遇。已知两辆汽车的速度分别是55千米/小时和45千米/小时,那么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由于每个学生的分析思维存在着差异,他们在看到这道题时就可能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与讨论,从而使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此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这道题进行变形,如:“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已知两辆汽车的速度分别是55千米/小时和45千米/小时,那么经过几小时后两车相遇?”通过这样的变式训练,学生对这类“相遇问题”会有更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会有所扩展,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实践探究,组织小组合作
实践探究是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的有效方法,而数学又是理论性与实践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的理论知识,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组织他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从而为课堂高效教学的实现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他们掌握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基本特点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利用长方形的纸片制作出长方体或者是正方体,并想一想制作出来的成品可以有什么用处。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体会到这些立方体的几个面与棱、角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思维,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他们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是十分可取的,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合作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结合班级内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材施教,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使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提升,使他们的学习效果得到切实保证,真正打造出高品质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王作浩.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3).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小学教育是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初始阶段,在小学低年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但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更能有效促使学生形成协助、合作意识。本文以小学低年级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题,就其相关实践策略进行探讨分析。
一、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现状及原因浅析
根据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研究,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具有明显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对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感兴趣,教师机械、反复地讲解理论知识,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被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合作方面缺乏热情和动力,甚至产生排斥和倦怠的消极心理。这一现状必然导致数学课堂实效性降低,课堂教学氛围严肃、刻板,缺乏创新与活力。数学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学生接受、习得、应用知识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积极开展,可以增进数学课堂中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重要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收获良好的效果和评价,对学生自主合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尚不够成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也相对片面、主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学生通过彼此沟通,共同探究问题的答案,从中分享成功的愉悦,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尤为有利;其二,数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培养“一题多解”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的探讨问题的意识。如在教授《图形的拼组》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5个学习小组,各小组成员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图形拼摆,发现和总结图形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和内在联系,进而掌握平面图形的共同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
三、强化小学生合作学习意识有效策略探究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转变传统、陈旧教学观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过程中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和帮助学生定位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向。数学教师应及时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汲取新的教学理念,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展过程中,融入鲜活的生活素材,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搭建轻松、自由的平台。如学习《克与千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一些日用品的图片,标明具体的克数、千克数,从而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更直观地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合理化配置学习小组成员
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人员分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如学生现阶段数学基础水平的不同、学生对数学课程感兴趣的程度不同、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不同、学生沟通和交流能力的不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不同等等。数学教师应学会与学生谈心,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性表现,在此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诉求和人际关系情况,确保学生在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时,各小组实力基本均衡,各小组成员配合良好,学习效率提高。如在学习《剪一剪》这一课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硬卡片,让小组中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对其进行裁剪,其他学生从裁剪的过程和结果中分析、探究图形平移和旋转的规律,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另外,各学习小组都应安排组长,组长应由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德才兼备的学生来担当,帮助其他组员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负责与其他小组间的沟通和探讨,与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配合课堂教学进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三)巧妙设置问题悬念,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热情
问题悬念的巧妙设置对学生合作探究热情的激发尤为重要。数学教师应悉心研读教材,将教材内容融会贯通,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找到低年级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进行课堂教学导入,让学生沉浸在津津有味的探索过程中,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例如,在学习《被3整除的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各小组分别给出几组数字,然后教师迅速答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随后抛出问题:“能够被3整除的数字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如何不通过除法运算迅速确定能否被3整除?被2整除、被5整除又有怎样的规律等待我们探索呢?”各小组成员通过验算,发现教师迅速做出的判断确实非常准确,并对各组数字进行分析,小组成员马上投入到探究合作学习中。
(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生活化情境,学生在多维度、动态的教学环境中感受数学学习的实践价值与意义。在学生对教学内容充满求知欲望时,教师将学生有机地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对教材内容进行进一步指导,提高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实效性。如教授《小小商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商店购物”的视频动画,学生津津乐道地沉浸在生活化情境中,对各面值人民币的兑换充满学习兴趣。在学生初步掌握各面额人民币兑换规律后,还可以安排各小组成员进行情境角色扮演,如独立地进行算钱、付钱、找钱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内化数学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和方法,拓宽视野,更多地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五)构建教学评价体系,对小组合作模式有效反馈
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及进一步改进、完善有着导向、激励、调节的作用。围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进行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应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评价的主体性。合作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主要对象,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和帮助。合作学习作为学习的组织形式,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合作学习是以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强调组内合作,小组成员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将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的合作与竞争,形成组间的“明争暗斗”的局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组内合作及与其他组的竞争中,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增强集体荣誉感和互助意识;达到了学生个体在与群体交往中发展自我的目的,培养个体之间的合作意识。各小组成员也应积极参与教学评价过程,将自身的切实感受和体验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方式。另一方面,评价的客观性。教学评价不仅应着眼于教师教学水平的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同时也应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展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对表现不佳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关怀和鼓励,对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奖品鼓励,如教师可以为小组成员配发“小红花”,给表现优异的小组颁发“优秀学习小组”的称号等。
(六)注重全员参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曾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现状发出感言:“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得可怜!”这也能合理解释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做小动作,甚至打瞌睡的现象司空见惯。而小组合作学习最大特点是人人参与,通过师生角色的转换,为学生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师生、生生的多渠道互动交流把大部分学生从旁观者、配角转变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学生以自己的活动为中心,普遍动脑动口,广泛交流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平台。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呢?我认为以小组合作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小组搭配应是精心安排而不是放任自流。小组搭配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小组作用是否良性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人人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各层次学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为此,教师首先要做好后进生的工作,鼓励他们e极动手,大胆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其次,在组内安排后进生优先发言,让他们说出最容易想到的解题策略,体验成功的喜悦;再次,要求后进生学会倾听,听完再动手操作,并认真分析;最后,教师巡视指导时,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后进生的学习操作活动上,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模式对低年级的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教育发展到了今天,学生的思维再也不能被禁锢了。课程改革倡导探究的、合作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其最终目标在于求得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而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共同做事,养成尊重他人、乐于跟他人合作的态度。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对合作学习模式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认可,并坚持不懈地探究与反思,助力于小学生协助、合作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助力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二年级;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由老师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对相应问题进行解决,掌握所学知识的方法。而如何有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是老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经验进行结合,对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探讨。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首先,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可以为学生实际参与教学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良好沟通与互动,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活跃思维,为学习提供有效保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可以主动的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再次,表现自我,提升综合素养。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需要互动交流,此时学生可以将自身意见、思想进行充分展现,有利于对其内心世界进行构建。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集体意识,使其掌握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最后,可以丰富知识内容。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通过交流学习可以得到新的知识见解,更好的丰富自身的知识面,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方法
1.合理性分组
小学二年级学生的集体观念还没有形成,所以老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时需要进行合理调整,以学生综合情况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而合理分组是良好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每个学生都存在相应差别,所以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以实施合理分组。例如:将学习能力强与学习能力低的学生分在一组,可以使学生在互相帮助、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将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的学生分在一组,使学生互相影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提升互动效果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源动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施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重视提升W生的互动效果,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对认识方向进行教授时,老师可以将某一景点向学生展示,并对景点中几个著名景观进行标注,然后提出问题,我要向哪个方向走才可以到XX景观?总共有几种可以到达的方法?让每个小组说出一种不同的到达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对方向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同时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良好交流,并有效回答老师问题。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力,提升学习效果。
3.让学生有探索空间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在老师的引领下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例如:对有余数除法进行讲解时,老师提问:小明妈妈有21块糖果,平均分给小明与妹妹,两人都得到9块糖果,最后还剩下3块,这样分正确吗?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开始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并让学生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概念。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良好引导,只是将课本中的知识、概念直接告诉学生,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生硬记忆,这样既不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又不能为学生的实际应用提供保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让学生拥有充足的探索空间,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与掌握,而且可以为今后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4.丰富教学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具有较为丰富的内容,老师可以将相应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增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同时可以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例如:对乘法计算进行教授时,老师提问:在游乐园中通常都有什么游乐设施?因为游乐园是小朋友最喜欢去的地方,学生都十分踊跃的回答。老师进而提问:如果游乐园的摩天轮可以坐20人,一天总共转了9次,总共有多少人玩了摩天轮?让学生对不同设施的游玩人数进行计算,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更好的完成任务,从而有效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
三、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集体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老师需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进行调整与完善,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泳辛,王焱.小学中高年级分组合作学习方式下的班级管理探微[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04).
一、引入概念,为理解奠定基础
1.借助感性材料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出现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而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决定了其抽象能力的缺失,因此教师要使学生在形成概念前获得十分丰富的、有助于形成这个概念的感性材料,使之认识到引入此概念的必要,进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认识上产生飞跃。
2.借助旧概念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比较抽象,表述比较困难。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概念都有一定的联系。教师要充分运用旧概念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新概念与旧概念内在的联系,上课时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概括性较高的一般概念讲授新概念,学生很容易理解,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个教学技巧,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促新,转新为旧,不断循环,既帮助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可谓一举两得。
二、形成概念,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概念的形成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对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归纳概括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概念间的异同来引导学生理解概念,从而为概念的应用奠定基础。
1.要注重通过引导学生用概念语言来对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分别掌握概念所拥有的属性,然后从具体到一般,逐渐进行归纳。如在“循环小数”的学习中,教师就可先通过举例来对循环小数的属性进行分点概况,如“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没关系”、“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重复出现,且是依次不断的”,抓住这两点在探究的基础上来归纳而得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数叫循环小数”的概念。
2.要注意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概念间是相互联系而又有所区别的,在教学中,只有分清了概念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概念。
3.借助变式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 如在三角形概念的学习中,教师通过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面积、形状、位置等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对三角形这一概念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巩固概念,学以致用
1.促进记忆 对于概念的学习肯定是需要记忆的,小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较强,能很快记住课本上的概念表述,但是也很容易遗忘,教师要帮助学生将机械记忆上升到理解记忆,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延伸,这样记得久也能灵活运用,更加根深蒂固。
2.自举实例 在课堂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具体特点,在延展了概念后让他们自己例证,在脑中更加具体化,能将学习到的概念运用于实际加深理解。例如,在加法减法学会以后,可以让他们讨论生活中哪些事情运用到了数学理论,理解的同时对神奇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3.强化应用 学生有没有掌握好概念,不仅在于他能熟练地说出概念定义,还要会灵活运用概念。强化应用训练,深化概念理解,增强记忆在应用训练方面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内涵应用,可以偶尔在课堂开始时抽查以前学过的概念定义,复述填空或是判断对错,选取一两个定义题,让学生根据定义计算证明,以此联系让学生加强记忆。另一方面,概念的外延上,让学生根据概念举例,辨认例证的对错并说明理由,同时还可以出一些有难度的题目进行训练。
四、拓展概念,活学活用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从他的“活动”理论出发,强调儿童“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孩子们在主动作业中运用思想、产生问题、促进思维和取得经验。确实,在一些亲力亲为的数学小实验中,孩子们表现出了一种自然的主动的学习情绪。他们以充沛的精力在这些小实验、小研究中主动地讨论所发生的事,想出种种方案去解决问题,使智力获得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设计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小研究活动,可以让孩子对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得到进一步体验、内化,取得课堂教学所不能抵达的效果。
孩子对于较大的单位比如说“千米”“吨”等,由于其经验的限制往往没有什么概念。只是,教师这样说了,他也便这样记了,对他而言也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字符而已。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那么“千米”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千米=1000米”,是一个不能用手丈量的长度;“吨”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吨=1000千克”,是一个拿不动的质量。至于“1千米”到底有多长,“1吨”到底有多重?孩子们心中并无底,才使得经常会出现:一幢居民楼高约20(千米);一节火车车厢载重量为60(千克)这样的笑话。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们来进行切身的体验,再附以一些小实验,这些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