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0 00:58: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学生个人语文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首先,在本学期初学生会换届之际,我们体育部曾出现过群龙无首的情况,但是主席团及时发现,并和我们一起渡过了这段比较混乱的时期。我想,这种情况已经给我们提出警示,在今后也会出现的换届及新老交接中,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及突发状况的应对措施,不能因为换届而影响日常的工作。
经历了一段混乱,体育部的工作终于走上了常轨。在这一段的时间里,我们一直都在积极地进行部内建设,以及对学生会各种章程,尤其是纪检制度的学习。明确例会制度,明确请假制度,不断端正工作态度,强化学生干部思想。
以往,体育部的成员都将体育部当作一个活动部门,认为只要多办一些体育活动就可以,但是,通过这一个多月的建设,大家都意识到做为院学生会体育部,不是只有办活动那么简单,首先应该明白自己是一名学生干部,体育部是一个学生体育活动的管理与监控部门,而不是一个活动中心。相信我们的进步,可以为以后的活动的开展铺平一些道路。
我们还在内部建立了分工合作的机制,除了部内工作的分工,我们还分划了各系分会体育部联系的责任,这样做也是为了可以更细致地与分会体育部联系,了解他们的动态,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整个学生会体育系统联系地更加紧密,团结更加得更加一致。基于这个目的,我们在五月末开展了交流为主要目的的“友谊杯”男女混合篮球赛,各分会体育部都加入到比赛中来,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总之,本学期体育部的工作重心是部内建设,部员思想水平提高建设,通过努力,效果是很好的,但是,我们也意识到,即使我们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离高素质的部门还有一定的差距,毕竟,体育部成员工作经验都还不够丰富,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坚持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一定能取的更大的进步。
这学期比起第一学期有了很大的进步,各次测验的成绩也明显比以前有所提高。上个学期由于是刚来到崭新的大学校园,对这里的情况很不熟悉,特别是这里的上课时间,每节课是五十分钟,挺不习惯,经常坐不住,弄到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都不自觉地分神,浪费了不少时间。
经过上个学期的适应,这个学期基本上都可以习惯了这个学习时间制度,保证每堂课都认真听好听足。还有在阅读课外书的数量上有了大大的增多,不但坚持每个星期看至少两本专业书以上,还坚持每次看完之后就写下读后感,将重要的知识点记下来,使自己以后有时间就经常打开来看看。
在做作业上,我每次都是自己的作业就自己做,不抄袭不作弊,至于写论文的作业就借助课外资料,希望以此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课余时间,我还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抓紧时间阅读各方面的书本知识,以求提高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从而多方面的考虑问题,避免片面看问题,养成不好的思考习惯。还有要说的一点就是选修课,这个学期我选修了房地产管理这门课程,这门课程属于经济管理系的内容,但由于我对这方面的兴趣比较浓,因此就报了来读。通过这个选修课,我大概了解到我国目前房地产的形势和基本的房地产知识,有一个比较概括的认识。
我想这对我以后出来工作是有一定帮助的,毕竟在现代这个社会,掌握一定的经济知识是很必要的,房地产所介绍推销技巧,对于各个行业都是有用的。即使我以后不从事这个行业,我相信我都可以从这里得到一定的启发,起码在如何与人打交道上能够有个了解。在学习上,我认为还有一样东西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学习态度!
我以前对学习的态度不是很端正,常常都是“得过扯过”,不过现在好多了,我开始养成一种谦虚、勤问的学习态度。因为我知道学习上的东西来不了弄虚作假,是不懂就不懂,绝不能不懂装懂!要想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古今中外所有的成功例子都证明了只要保持这两种学习态度才行。所以,我一有问题就问同学和老师,直到弄懂为止。即使是朋友我也是这样,因为孔夫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我想道理就在这里。
在生活上,我基本上都可以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和睦共处,互帮互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形成独立自理自立的良好品德。宿舍是一个大集体,八个人生活在同一个空间里面,但是各自的生活习性都不相,这就需要大家互相理解和迁就,只有这样才能和好相处,为我们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休息环境。这个方面我们宿舍就做得比较好。
明确了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下一步就是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方法很多,但要落实到主阵地――课堂。老师必须明确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他是将师生个人语文学习公开化、透明化,是师生交流语文学习心得,互相学习语文学习方法、切磋技艺的舞台,其不仅包括方法技术的演练,也有个人情感、态度、思想、言行、习惯的熏染。其产生的效应和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课堂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要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更新自己做人理念和语文教学理念。
理念带动一切。一个人成长的标志是超越自我,而超越自我的第一因素是理念的更新。只有不断开创新的自我才会创造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比如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个人情感态度、思想精神领域的革新,耳闻目睹的一切都将影响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那么新的理念,自主、创新、研究、合作等学习方式自然会成为自己语文教学的成分。
2.注重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打破陈旧的模式。
语文教学要坚决摒弃一讲到底的模式,要一改学生听、老师讲的单一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老师适时引导、点拨的方式,打破以往单一的结构模式,要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交流的平台,形成动态的结构,拓展语文学习面,真正使语文课堂教学激情洋溢。
3.注重语文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的培养
(1)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口语训练。
(2)课堂上注重启发、提问学生,重在问为什么,以此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3)注重诵读能力的培养,以此增强学生的语感。
(4)注重情感氛围的渲染,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目的。
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容忽视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
1.为了巩固学习方法以及强化应试能力,必须有计划地利用好课余时间,给学生布置适当的学习任务,如坚持阶段性的高考模拟题,让学生加强训练。
2.开展与语文有关的文体活动,以此活化语文教学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加强作业的检查评改,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改变文面潦草的不良习惯。
一、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分析
语文阅读是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强化语感及语言组织能力的有效方式,常规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负责讲解与提问,学生在独立完成阅读之后可以与他人探讨,从而把握住文章的重心,而批注式阅读教学在效率及实用性方面更加明显。通过合理的批注,学生可以很好地对全文进行了解,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个人的观点,可以锻炼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同时,这些批注可以很好地体现出学生个人的理解能力及分析能力,通过细致、缜密的文章分析,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凸显,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及热情也会被激发出来。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下,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的想象力将文章中的内容填补起来,实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
批注式阅读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与高级阶段。初级阶段即准备阶段,此时,教师需要对所在班级的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对即将用于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文章进行分析,通过自己的实践找出文章的重点与核心。就学习经验来讲,师生之间必然存在一些差距,内在深入的文章寓意学生理解起来压力较大,因此需要教师从旁引导,通过教师前期的批注实践可以为课程的开展提供便利。在中级阶段,教师需将学生视为主体,科学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进行批注式阅读,将自己理解的重点及难点标注出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批注式阅读的趣味性。在高级阶段,学生与教师需要做的是探讨,提出各自的观点与见解,在分享中得出文章的真正寓意,学会灵活地将文中的表现形式运用到作文写作当中,学以致用。
二、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
阅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批注式阅读也是如此。在阅读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制定阅读目标,按照学生的整体水平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提出的目的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用意,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与方法。同时,注重提问的技巧,按照文章的写作脉络进行提问,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就《伤仲永》一文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围绕标题做文章,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伤”?怎么“伤”?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趣味性、好奇心的引导下,学生的阅读热情会极大地增加。
2. 适时讲解,帮助学生学会利用现有资源
与现代文阅读不同,古诗词的理解难度相对较大,大量的生僻词汇与用语会给学生增加较大的压力,但是,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特别是对古诗文的注释非常详细,这些对于文章阅读十分有利。在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注释的重要性,学会灵活运用。实践表明,注释可以对文章的写作背景、典故进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在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更好地融入到阅读氛围中。
3. 科学引导,做好沟通与分析
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几段文字进行分析,而不是将重视放在通篇文章大意的理解上,教师可以按照文章的不同进行科学的引导与选择。鼓励学生对这些语句段落进行探讨,提出个人的见解,在自由、随性的言论发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能力都会得到较好的锻炼。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个人的观点,允许和尊重学生提出的多元化观点,帮助学生养成乐于阅读及分享的好习惯。
4. 交流批注,点拨深化
首先,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心中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展阅读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在第一课时的批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加强指导,引领学生围绕重点、难点,展开交流讨论。其次,教师在交流中要担当“平等中的首席”,一要避免被学生牵着走,导致对课文理解的零乱无序和支离破碎;二要避免学生间的平行交流,对重难点的理解各抒己见,没有交叉深化;三要避免众说纷纭,没有时间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将阅读教学课上成说话讨论课。
5. 学会利用朗读技巧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开展阅读的时候,能够自觉地开展心理批注,进而提高阅读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一些阅读知识融会到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阅读速度、阅读技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批注式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批注,在阅读的过程中知道哪里重要。
我们在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时,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着重讲授,甚至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得云天雾地,其结果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不见提高多少。而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大多数语文教师就更加简单了,题目一出,要求一讲,规定学生在定期交作文就是了,其结果是学生找着作文书乱翻,然后就是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一年教下来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不见提高。
其实,学生在语文学习时应该是一个感知感悟的过程。阅读时通过在字里行间里咬文嚼字,细细品味,展开思考,发挥想象,去理解作者行文之奥妙,去感悟作者的写作艺术之高超,去感知作者的文章结构之巧妙,去品味作者的语言之精彩,长此以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的教师只要引导着学生,适时地教给他们一定的方法即可。关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好写作的兴趣和善于写作的习惯。让学生把写作当成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心声的表白,一个道理的讲述或论证。是一种愉悦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负担,不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来写作。行文中通过字斟句酌不断提高自己。在阅读中感悟,在写作中感知,相互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说来容易做来难,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上路呢?我觉得言传不如身教。我们的教师不妨回忆一下,在我们身上有多少好的习惯或方法不是我们的老师用行动潜移默化的传给了我们呢?教练不会打球是不会教出好队员的,不会游泳是不会教出游泳健儿的。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语文教师自己写不好字是教不出写好字的学生来的,自己写不好文章也很难教出写好文章的学生来。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有效地把经验传给我们的学生,照着教科书,人云亦云,是教不好学生的。教师好读才能知识面宽,才能旁征博引,才能有新的血液灌输给学生。教师善于写作,最好写下水作文,对学生是最有效的带动作用。记得我在上中学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爱看书,桌面和床头都摆满了书籍,因此我也就常常向老师借书籍看。老师的字写得好,我们经常模仿。老师经常写文章读给我们听,我们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这些好的习惯。作为教师对学生教给正确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会让人终生受用。当然,时代在发展,我们教师对学生要传授的内容也要更新。在网络世界里,我们要阅读、要查询、要欣赏就更方便了,但如果我们自己不会,那又如何去引导学生呢?所以说我们的教师也要终生不断地学习,永远走在学生的前列。
言归正传,我们如何在阅读时咬文嚼字呢?就是说学生要对文章的遣词造句、语法修辞、文章选材结构、艺术手法,主题的表达等等所涉及到的内容细细嚼、慢慢咽,领悟其真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讨、去总结、去领会感悟。课堂上可以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进行。例如用词的准确:中学语文中鲁迅先生多次描写对银元的动作“抓”、“排”、“摸”用词,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自反复实践这些动作,从中领悟这些动作展示人物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又如:好多文章里涉及到的不同的修辞手法,至于各种修辞在文中的作用,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领悟各种修辞在具体语言坏境中作用,对初次涉及到的,教师在学生讨论后给以明确,以后在其他文中再次遇到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答辩然后教师予以肯定和否定,以求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再如:各种句式在文中具体语言坏境中的作用;结构的巧妙,选材对表达中心的目的等等都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让学生领会感知。写作过程是学生个人语文能力的体现,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活学活用,也就是学生变学者为作者的过程,自己当作者的实践过程。在行文中如何遣词造句、选材结构、表情达意。把从课堂上、实践中学来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写作之中,是变知识为能力的过程,是需要字斟句酌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可有多种途径来实现。比如:日记、书面作文和口头即兴作文等。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因此,我们说学习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咬文嚼字、品味探讨、领会感悟的过程;文章写作则是一个字斟句酌,变知识为能力的才华展示的过程。
随着人教版语文教材历经几次改革,它也为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方法等方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语文教师的课堂上仍然存在没有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现象。在对学生所反馈到的情况进行总结后,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主要原因就是感觉语文课没有应该有的“语文味”,外在的形式取代了核心内容,反而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主流,这样一来就导致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下降。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有效的使课堂教学真正的具有“语文味”呢?
一、“语文味”的定义
程少堂先生是最先提出“语文味”概念的人。作为“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与核心人物,他于2001年正式提出“语文味”这一概念。现如今,“语文味”这个词已经成为许多同行较多引用的名词了。程少堂曾经指出,所谓语文味,“是指试图将一切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方法总结在一起,再将古今所有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精华同语文教学改革中各种长处进行整合。”另外,也有一些专家将“语文味”定义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以共生互学作为基本前提,再通过激感和品味语言等方式,能够使学生体验到的一种为之陶醉的审美。”
二、构建充满语文味课堂的措施
1.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取决于他的阅读量,而提高教师人文底蕴、文化品味的基础则是阅读。以浓厚的阅读兴趣来感染学生,以丰富的知识来培养学生。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阅读量,更要注重对自身文化素养的培养。比较有个性的语文教师所教授的语文课,一定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是因为这样的教师能够用他的思想独特的感受教材,以至于他所教授的课程更加容易感染人。为了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也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教师就要充分的挖掘出课文中的思想感情,要满怀激情的进行教学。只要老师紧紧地抓住课文中的精彩之处,并且用这种情绪去感染学生,就很容易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2.对课堂环境的要求。良好的课堂环境是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所以一定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够展现学生个人思想的平台,是各种文化的汇聚地,也是学生放飞梦想、自由成长的天空。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强人文性的学科,它需要人与人心灵之间的沟通,需要思想的交流。所以,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就应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们探寻中国的古今文学文化,使学生们能够实现与祖国的传统文化相对接,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对教学方法的要求:(1)设置引导语与结语:语文课堂最开始的导语对整节语文课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段好的引导语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求知欲。在引导语这个阶段,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样不但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对课文的大致内容有了掌握。(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在自己对课文充分理解以后,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们能够从书本中跳出来,鼓励他们培养自身更加活跃、更加宽广的思维。“语文味”教学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简单的完成课堂上对课文知识的掌握。
4.运用多媒体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也逐渐走入了语文课堂,并且对语文教学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语文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不但可以使学生们超越时空的界限,对各个时期的文学进行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种方式一改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优化了课堂教学,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语文味”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实现良好沟通的前提,也是师生共同进步的必要条件。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堂应当展现出它自身独特的“语文味”,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也能丰富自身的精神智慧,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成为具有知情意行的人才,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一、由语文课堂延伸铸语言
语言习惯及语言风格总是因人而异,所以我们常常会去总结欣赏文本作者的行文语言与其他作者相比的差异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习惯在形成阶段,很容易受到其他人语言习惯的影响,而走向相似的路径。其模仿性多于独特性,学生自我淹没在大众的模式里。而语文课堂是由文学和语言这两个元素相加交融组成,是学生文学素养及语言能力形成的铸炉,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堂作为一个延伸点,先从模仿开始,完成对语言理论基础的学习,然后再从被模仿者的领域里摆脱出来,将理论作为指导,到更广阔的空间寻找有着自己特色的语言根基,富有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特色。那么如何以课堂文本作为延伸点去铸造有着自己独特标志的语言呢?
如苏轼《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由于时间的推移,五四白话文的革故鼎新,现代语言形式结构与诗词歌赋的语言形式早已分道扬镳了,而且由于时代相隔久远,也没有几个人可以将词的书写继承下来。所以学生也只是在继承,在学习,而不是为了发展、创新。这样一来,对诗词的学习成为对诗词的背诵。学生创新语言的思维得不到激活,语言形成落入窠臼,人云亦云。所以教师要摆脱这种现象,让学生不去顾及雅俗,用自己的语言习惯将这首词翻译过来。为了使诗词发扬下去,丰富现代语言,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学过这首词之后,也以月亮为中心另辟主题创作诗词。这样一来,模仿和创造这两大断层在语文课堂开始趋和,学生以模仿作为走向创新的路径。
二、由语文课堂延伸入他境
一切的存在物都要有一个“境”,这个境就是指事物的存在空间。对于知识来说或抽象或具体,也都有各自的承载媒介,而这一承载媒介不仅仅是书本及课堂,它可以大到包罗万象的宇宙,小到一粒用肉眼看不到的粉尘。存在空间的无限性也决定了存在物形式的多样性,所以教师要将语文课堂作为一个延伸点,引导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之后,可以从对这些理论知识的模仿上举一反三,然后突破书本这一知识范例的束缚,将视野延伸到更广阔的他境、更无限的空间,发挥创造和想象,形成有着自己标志的独特空间。这才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即以课堂文本为基础,又希望最大可能地突破课本的束缚,还原自己独特的生活味道。
如在讲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通过读,对鲁迅趣味横生的童年进行了解:百草园的奇花异草,长妈和山海经故事,以及三味书屋的教书先生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文中所述的那些童年场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时,他们又联想到自己的童年。这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诉说的平台,让其由书本这一空间延伸到自己的生活空间去,摆脱对别人童年的艳羡和模仿,写自己童年所拥有的趣事、快事。学生的回忆在书写过程中被点燃,创造和想象也随之燃烧。
三、由语文课堂延伸洞他情
陆机在《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文学的产生。文学是写作主体在外界事物的影响下而生发的感触,是对万物感受的一种表达,所以在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是作者的情感。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也总会受这情感的牵引如临其境,感受作者之所感,洞察作者之所思。可以说,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是作者的,作为读者的学生虽然很容易与之产生共鸣,但是也会有空间上的隔阂。而且,由于过分对文本进行依赖,学生在对生活中的情感进行认识的时候,也始终是遵照作者而进行的,具有认识的模仿性,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有着自己标志的情感认识。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由模仿认识过渡到自我认识上来,形成一种仅属自己的深刻认识。
新课标教材的使用,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进行全面的改造与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观念同新教材的接轨与跟进显得尤为迫切。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培训,认真领会课改精神,努力理解课标内容,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与其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求教师,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以前,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我们提倡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在教师指导下,集中小组智慧,使课堂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舞台。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主动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语文教学就是在反复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教师“授人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当然,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同时还告诉学生要领,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与彼此丰富,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对应课标:寻找源头活水
我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提高学习的兴趣。三年前,在课改的浪潮下,我校语文组不失时机地跟进形势,针对我校学生实际,尤其是面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偏低和学习语文的大环境不佳的事实,进行相关的研究与探索,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用心灵去体验文本,从而发现美、欣赏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在课改开始之际,《课外名著导读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这个课题的开设、研究、实践,力图对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品位人生、形成良好的个性起到很好的作用。我们也借鉴国内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出:“阅读,练笔,思考,研究”的课程改革思路,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们对本校的学生做了三年的改革实验。其内容及做法是:
1.阅读
从功利方面来说,中考中的字形、成语和病句、语句衔接的辨析选择,以及现代文阅读的解答、作文的提高,有哪一项离得开阅读作基础呢?那些语文成绩优异的学生,除了上课听讲外,又有哪一个不是课外的“书虫”呢?我们不但提倡阅读,而且提倡大量阅读和精读,目的就在使学生形成对自主精神的认识,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阅读中健康发展。
2.练笔
新课程也很重视学生个性的养成。而写作不但是一个人语文程度高低的综合体现,也是最具个性的。从功利方面来说,中考试卷中作文以及与写作有关的试题分数目前已占40%,从发展上看,今后的比重还会加大。而作文的评分等级,“语言表达”又占了重头。语文课程中的自由练笔,就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个性化的思想感情自由表达的好方法。
3.思考
新课程要求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以及探索和发现。提倡标新立异,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思想,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善于对已知事物质疑和再思考,善于变通思路、换位思考。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和发散性。促使学生学会批判,学会选择,学会决策。
语文课程中的听说读写都离不开“思”,都是以“思”为中心的。所以也可以说,语文课程的中心就是思维。思维是需要开导和训练的,开导包括对某些思维方式的突破和某些思想方法的改变,而“训练”在我校语文课程中是最注意渗透正确的思维方式。
4.研究
研究性学习有“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或对未知事物勇于探索,或对已知事物勇于质疑、大胆验证和再思考,然后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更新意义的有关信息,再去进行比照、分析、提炼,或演绎,或归纳,或类比,根据已知推出未知,从而去发现和获取新知。